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个人心得感悟(精选19篇)

时间:2023-12-23 15:19:18 作者:飞雪 文秘知识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理清思路,提出有建设性的改进方案。下面是小编精选的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大家可以一起欣赏和学习。

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感悟和启发

“农”墨重彩——从“大写意”到“工笔画”

“农”墨重彩,农业农村农民(以下简称“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中国的“三农”工作,从“大写意”到“工笔画”,需要积土成山、披荆斩棘,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向深里走、向实里走、向远处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稳中向好、稳中向新。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完成了“三农”的整体战略布局。这是一幅已绘就的“大写意”,起笔源于中国,成果属于世界。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在党的历史上这是首次把党领导农村工作的传统、要求、政策等以党内法规形式确定下来,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把“三农”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来对待。这是一幅正绘制的“工笔画”,落笔精雕细琢,质感精谨细腻。

“纲举目张,执本末从”,在政策框架上不断完善。

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实行“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责任体制机制,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三步走”的目标任务。同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部署若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形成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框架。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充分发挥出“三农”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压舱石的作用。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着力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提高新时代党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为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基础。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在内容形式上不断充实。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在乡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在农村经济上,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现了“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并将每年的秋分时节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礼赞亿万农民的卓著贡献。在农村民主建设上,不断深化“德治、法治、自治”结合的生动实践,凝结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精髓,极大夯实了社会治理根基。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飞入千家万户,凝聚出同心构筑中国梦的磅礴伟力。在农村社会建设上,不断改善民生,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老百姓“幸福指数”不断攀升。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上,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人居环境不断改善,诗情画意的美丽乡村不断涌现。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在增产增收上不断提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切实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把农民拥护不拥护、支持不支持作为制定党的农村政策的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取得丰硕成果。从2012年末到2018年末的六年时间,贫困人口减少8239万人,书写出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的脱贫故事”,成为首个实现联合国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震撼着世界各国各族人民。同时,在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下大工夫、硬功夫、苦功夫,坚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断挖掘农村经济潜力,实现“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历史性巨变,农民增产增收效果显著,实现长足发展。根据2019年8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显示,2018年粮食产量13158亿斤,比1949年增长4.8倍,人均粮食产量472公斤,比1949年增长1.3倍,守住了国家粮食安全底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9430元增加到2018年的14617元,年均实际增长7.7%,大幅度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均实际增长6.3%。

一粥一饭,来之不易;半丝半缕,物力维艰。

未来,亿万老百姓必定会更加紧密的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共谋“三农”、共促发展、共建繁荣,共同把“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这幅“工笔画”绘制得更加精谨细腻,绘就出不负人民、不负时代、不负历史的乡村振兴的新时代画卷!

年中央一号文件读后感个人心得感悟

同学聚会,近乎是打开记忆链接的盛会。

“咦,原来上学的路已经找不到了哎!”

“是啊,都变成工厂了。”

“我是导航来的,不然肯定找不到学校了。”

“以前学校门口是砂石路没有名字,现在是沥青的叫育才路,一下就找到了。”

先来的同学,我们相约去了老学校。那是坐落在古镇运河边上的一座前后两进“四合院式”建筑,一条巷子连接到河边繁华的商业街,路是青石板和麻石铺就,三四米宽。印象最深的是,古街石板上都留有一道深深的辙。先前总以为是车轮轧的,后来得知是便于独轮车通行而凿出来的。可惜这条常常走过的街巷,现在已经让路给大运河拓宽工程了,取而代之的是水泥路、防护栏和人行桥。

老学校已被改成了社区活动中心,唯一的遗存便是升旗台了,不过用古街拆下来的青石板重新进行了砌筑,尚显其历史的厚重。台上新装了射灯,说是为了跳广场舞用的,领舞的居然是我们的音乐老师,这是班主任后来剧透的。

十分钟来回,我们又呼啦啦的回到了班上。

随着同学们的陆续到来,教室里高亢、激扬、兴奋。三五成群的有;两两对坐的有;拖肩搭背的也有;不分彼此,好像跟谁都不是一般的熟。

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端坐在“c”位口吹着茶饮,对谁都笑眯眯的。他们并不舍打断我们竭力找寻的记忆和漫无边际的海聊。

从不起眼的一棵树、一片麦田、一条小路、一句笑话和一个尴尬,都变得那么美好。全然不顾当年写的作文是那么的词穷、枯燥和千篇一律。

我的思绪跟着漫天飞舞。抽丝剥茧,总结归纳起来发现,大家谈论最多的就是“路”了。

分享会在教室准时开幕,班长就是神通广大,居然在政府宣传部门搞到了《运河明珠·古驿新风》的专题片。20分钟的片子,浓缩了家乡改革开放40年来的建设成就,而提到最多的还是家乡交通的发展。

“路是通往世界的桥梁,是经济发展的基石,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最能鉴证发展成果的就是路了。你看,从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的土路、砂石路到水泥路、柏油路;从村道、乡道、县道,到省道、国道、高速公路,家乡已经从两千年来唯一的一条水路交通,发展成了一刻钟上省道、半小时上高速的江南名镇。无人机视野下的高速公路、高铁、城际铁路像道道彩虹镶嵌在翠绿的丘陵田野。乡间小道缠绕着白墙黑瓦的村庄农舍,从来没感觉到会有如此的美。汽车不再是城里人的专利,自行车俨然变成了运动休闲产品。驻足一看,镜头下木质指示牌上‘中、英、韩’三国文字标识的农家乐就在前方,原来乡村旅游已经是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再看文明墙上的‘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已经让儿时玩伴走上了致富路。”

片子很快看完。大家意犹未尽轮流发言,说的最多的还是家乡的发展和学生时代那些无厘头的故事。

语文老师受到片中“路”的启发,把我们又带回到了曾经的课堂。他一本正经地说:路,道也,往来通行的地方。鲁迅在《故乡》中说过“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老师这样解释道:这是鲁迅先生在文字中勉励还在迷茫中的人们,如果我们还没有看见一条成功的道路可以复制,那么我们就可以开辟出一条成功之路来。

课后,“聪明”的同学便以此为借口,在上学路上、庄稼地里、青草地上,趟出一条条光溜溜的小路来,美其名曰“鲁迅小道”。当然“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自然成了很多同学的座右铭,小路也随着时光进入同学们的记忆之中。

新闻联播上,总书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的讲话掷地有声。中央一号文件,建设农村“四好公路”振奋人心。路,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生活的便捷和经济的繁荣,更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笃信。

世界无法阻挡我之崛起!看,我们正昂首走进新时代,跑出最美奋斗者的姿态。

年中央一号文件读后感个人心得感悟

读了农民,你才知道中国的样子。读懂了农民,才明白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辉煌成就,农民是书写历史的关键推动者之一。近代以来,实现民族独立,建立新中国,靠的是农村包围城市,靠的是农民手推车运送物资……当下,中国城市日新月异,工业由大变强,人民生活幸福安康,同样离不开农民的辛勤付出。古人说,“在暖须在桑,在饱须在耕。君子贵弘道,道弘无不亨”。现在“扶农民一把”,就是重农固本、续写辉煌的根本保障。

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指出,“今年,实现我们的脱贫目标,还是有把握的。因为我们提出这个目标,它不是高不可攀的。实际上我们这一代人也有这个情结,一定要把我们的老百姓,特别是我们的农民扶一把。社会主义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啊,共同富裕!”

农民是何人?农民是淳朴、善良的人,他们始终心怀希望,对工作生活任劳任怨、舍得吃苦。如今我们所有人更是与他们息息相关。民以食为天,餐桌上丰富的食物出自于农民勤劳的双手。同时,衣、住、行这些关键领域也记录着农民工流下的汗水。此外,农村亦成为了城市休闲娱乐的后花园。这些都表明农民与每个人都密不可分,他们与时代发展同呼吸,共命运。

不过因个人、历史、环境等原因,一部分农民群众被贫困束缚了脚步,导致日子过得并不算好,有的连温饱都难以保障。因而才有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更在2015年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誓要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彻底斩断困扰农民千年的穷根,让这群历史推动者能够书写更大奇迹。

显然,“扶农民一把”就是扶所有老百姓,也是兑现人民至上、小康路上不落一人的庄严承诺。为了农民的幸福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扶贫一线考察调研并作出重要指示。并且中央一号文件自2014年以来,年年聚焦“三农”发展,各省市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同时,还有众多扶贫干部深耕基层,助力农民脱贫致富,而社会中诸如“李子柒”“美食作家王刚”等普通人选择用“美食视频”“直播带货”等形式展示农村之美,为农货代言,助农民增收。

这些举措正是“扶农民一把”情结的具体表现。脱贫攻坚即将收官,再“扶农民一把”就尤为重要。所以,我们要有历史耐心与决心,始终相信历史,相信农民,在最后关头,快马加鞭将最后的脱贫工作做好做实,尤其是青年以及青年干部,更应拥有这“农民情结”,发挥青年独有的朝气与出众的本领,在“扶农民一把”中学会吃苦,成为“三农”行家,架起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桥梁,农民必定能够跟上发展的脚步,实现“一步跨千年”。

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感悟和启发

“三来”并举凝聚组织振兴的“强磁场”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深入分析了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研究部署了2020年“三农”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挈一领。农村基层党组织“磁场”强不强、“两委”干部能力素质行不行、战斗堡垒作用显不显,直接关系到“三农”发展好不好、产业旺不旺、农民富不富、村容美不美、环境优不优,检验着乡村振兴的“颜值”“气质”“内涵”等关键“成色”。组织振兴作为“三农”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要发挥党组织的“强磁场”作用,坚持既“喜新”也“爱旧”,吸引各方力量共同参与乡村治理,走出一条“不忘本来、吸纳外来、面向未来”的组织振兴之路。

不忘本来,用好“乡贤”,挖掘本土资源。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去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大力弘扬乡贤文化,充分发挥新乡贤作用。乡土乡亲乡情——这些字眼是中国人割不舍、剪不断、融不掉的精神纽带,乡村振兴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离不开亲情的书写、血脉的共融、家乡的温度。我们要注重打破地域、身份、行业限制,善于发现乡贤、引导乡贤、培育乡贤、选树乡贤,充分盘活本乡本土资源,想方设法地邀请那些“群众信得过、服务有本事、治理有办法”的乡村“五老”“田秀才”“土专家”和经商能人回归故里、发挥所长、反哺家乡。大力吸纳优秀乡贤向党组织集聚靠拢,支持他们进入村“两委”、村湾理事会、村民议事会或竞选“两代表一委员”,发挥他们“连心桥”“粘合剂”作用,用拉家常、谈乡俗、讲道理的方法,参与土地流转、信访维稳、平安建设等基层治理工作,做通村民思想,化解邻里纠纷,创新“党建+乡贤治理”新路径。

吸纳外来,解好“乡愁”,培育骨干力量。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大量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农村青壮年人才外流严重,村干部年龄老化、能力弱化、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等问题较为突出。紧盯矛盾问题,要加强村(社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拓宽后备干部选拔渠道,加大青年党员发展力度,聘请县(区)、乡(镇)、村(社区)各级导师“传帮带”,做到在政治上关心、思想上关注、生活上关怀,帮助他们尽快熟悉村级事务,提高思想素质和能力水平,为他们搭建起从村特设岗位、村“两委”班子再到村党组织书记的完整成长链条,为他们扎根基层留人、留心、留绩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党员志愿者带动作用,组织外派单位驻村干部、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等成立志愿服务队,定期开展免费诊疗、清运垃圾、维护治安、秸秆禁烧、森林防火、防盗巡视和关爱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活动。把后备干部、驻村干部、党员志愿者“孤掌难鸣”的“微能量”汇聚成“一个好汉三个帮”的“大气场”,解决组织振兴的“忧”与“愁”。

面向未来,谋好“乡兴”,共享发展成果。围绕新产业、新业态,提前谋划和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提高片区党委建设和社会组织党组织有形覆盖率。因地制宜组建区域综合党委,以乡镇(街道)大党委为统领,区域综合党委为主体,统筹区域内各类工作力量,依托党组织的有效管理,整体推动辖区内各领域党组织互联互通、互帮互助、抱团发展,打造“党建引领、组织共建、发展共谋”的农村区域化发展格局。广泛搭建商会、联谊会、乡贤会等平台,积极探索同乡企业家联盟、红色工作队、乡镇顾问团等“党建+”新模式,为乡村集体产业搭台子、指路子、提点子,带领村民抢机遇、兴产业、拓富路,切实将人脉优势、智力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

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感悟和启发

@驻村干部请在“疫”线扛好扶贫“大旗”

2月5日,21世纪以来第17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5日由新华社受权发布。全文共5个部分,包括: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补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村基层治理;强化农村补短板保障措施。

当前,战“疫”进入最关键时期,各地纷纷采取强力措施,做到“严防死守”,杜绝疫情进一步蔓延。@驻村干部们,“中央一号文件”给你们快递了一份扶贫“任务清单”,请注意查收。请在“疫”线践行“不忘初心”,在“疫”线守土尽责,配合村两委干部全力狙击疫情的同时,迅速学深悟透“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根据“任务清单”及时建立扶贫年度台账,做到战“疫”、扶贫两不误,尽心尽力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提升群众的“安全指数、幸福指数”。

战“疫”当先,守土尽责,用“辛苦指数”提升群众“安全指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土负责”。每一名驻村干部肩负着农村一方的脱贫发展,在战“疫”中也该守一方安全。当前,城市战“疫”形势严峻,农村地域广、人口少,城里人纷纷往农村跑,给予农村战“疫”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驻村干部要守好自己的“自留地”,就要团结带领好由村组干部、民兵队员组成的“阻击军”,把好进村的每道“关口”,全天候、无缝隙认真排查、消毒、测体温;做好返乡人员重点“关照”,建立排查台账,每天巡回上门询问身体情况,确保人员安全可控;做好“夕阳红”团体的宣传引导,农特别是山区农村,老年群众习惯了聚集在空旷地方拉家常、跳“广场舞”、打牌、下下棋,大多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山区山清水秀、地广人稀、空气清新,疫情蔓延不上去,偷偷外出聚集时长发生,驻村干部们要利用好村村响“大喇叭”宣传防疫知识,还要组织村上有威望的群众加入“劝导队”,带上“红袖标”在村上巡回排查劝导,有条件的可以采用无人机对全村范围进行巡查,发现聚集群众及时劝回,做到全村排查“无死角”,在农村“疫”线,当好群众的“守门员、宣传员、服务员”,真正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提升群众的“安全指数”。

扶“贫”有序,三农为重,用“辛苦指数”提升群众“幸福指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中央一号文件对2020年“三农”工作提升出了明确的任务和要求,驻村干部要“照单全收”,要做到战“疫”扶贫“两手抓、两不误”,在做好全村全面防“疫”的过程中,因地制宜、强化举措,帮助群众有条有序恢复农业生产,并结合本村实际,针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两大短板,采取先请示、先汇报的方式,向本单位领导、所驻地相关部门争取,做到提早谋划,待疫情解除后第一时间继续跟进争取项目资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输血”式脱贫不如“造血”有力,贫困群众只有掌握了农业技术,发展可持续有效的产业,腰包才会“鼓起来”,贫困的“大山”才会真正除去。驻村干部要以入户排查、宣传防“疫”知识为契机,向群众宣传全村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计划,了解群众产业发展意向,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土地外包、合作社集中经营”等方式,发展集体经济,对于有发展产业的农户要大力支持,在资金、技术等方式协调给予帮助,只有农业高质量发展、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民收入稳步上升,脱贫攻坚才能如期圆满收官,农村才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驻村干部,在“疫”线,请注意安全,保重身体,主动扛起战“疫”大旗、扶贫重任,用你们的“辛苦指数”提升贫群众的“安全指数和幸福指数”。

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感悟和启发

“标”“本”兼治出准脱贫制胜“杀手锏”

2月5日,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17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文件指出,要强化举措、狠抓落实,集中力量完成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两大重点任务。

2020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也是我国扶贫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关键一年。确保如期全面完成“摘帽”任务,要坚持不懈、一鼓作气,不折不扣完成剩余脱贫任务。脱贫制胜既要治标更要治本,当下,更应全面梳理排查出扶贫工作中存在的关键问题,高度重视、坚决克服,对症下药、狠抓落实,为人民群众交出一份满意的脱贫答卷。

一是当前存在的“不干,我不脱贫”式“懒汉闹剧”,扶贫被少数人当成了“福利”,部分领导干部急着摘掉“贫困帽”,贫困户却想守住自己贫困的身份,如此这般,使得扶贫工作难上加难。二是数字至上的“跟猪较劲”式脱贫验收,脱贫工作好不好,全看档案表格填的达不达标,不同批次的检查组带着不同的考核指标做“验收”,“搞”得扶贫干部苦不堪言。一个“根本”问题,一个“标准”问题,解决关键还得在“谋事”上下功夫。

摒弃扶贫“速效”思想,培养“志与智”内生动力,打开“懒汉”心结,从源头上解决争当“贫困户”问题。虎瘦雄心在,人穷志不穷,不怕扶物质贫,就怕贫困户精神上的“穷”。对于扶贫干部而言,物质脱贫是做好扶贫工作的一方面,要治好基层“懒汉”的“等靠要”思想,还得专注于贫困户的精神脱贫。前段时间昭通市镇雄县某村委发布一则关于某贫困户拒绝签字脱贫的通报,一时刷爆朋友圈,引发舆论热议,通报里的贫困户其实早已达到脱贫标准,却以“不干,我不脱贫,我什么都没得到”为由拒绝签字认可。脱贫有限的“资源”耗费在这类无脱贫志气的“懒汉”身上,让扶贫工作变得更加艰巨,脱贫收官也更加坎坷。

扶贫要“扶志”,脱贫要“脱懒”。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之所以出现扶贫扶不起来,原因可能就出在扶的“姿势”没弄对。“干部干,群众看”,如此扶贫,干部一“走”,群众岂不是“干瞪眼”?所以不能仅仅专注于低头弯腰帮群众“挥锄头”,关键是要带动群众一起“挥”,教会群众方法,搞懂怎么“挥”才能种出好庄稼、获得好收益。思想不转弯,脱贫不过关,精准施策到个人,找准懒汉懒根,用好“扶贫政策”这把双刃剑,多与群众交交心,花点功夫量身打造“懒病秘方”,找对了法子才能药到病除。

挥好脱贫考核“标准棒”,给足群众与干部“话语权”,及时纠正验收指标中“维数字论”偏差。脱贫验收中,“一头猪,该如何计算收入”,这类“跟猪较劲”式的验收标准“模糊不清”、操作执行“方式不一”问题,是现阶段基层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又一“无奈”。扶贫专注于填表格、填app、整档案,数据成为了评判扶贫成绩的一把“歪尺”,部分干部纷纷倒苦水“还不如让我去给群众办点实事”。实际上部分地方反映,各级检查组在扶贫验收中用不同的标准来验收,脱贫没有一个统一可行的标准,各种标准过于细化,导致干部们不得不埋头于整理各项数据力求达到指标,由此陷入机械化、片面化,于脱贫制胜实属无益。

检查合不合格、收入达不达标,还得问问“老乡”。扶贫数据固然能让扶贫效果“一目了然”,但若紧盯数据不给干部和群众道问题说成绩的“话语权”,何来真脱贫、脱真贫?要明晰检查标准,破除验收指标上的模糊地带,不能让扶贫干部不是在填写表格就是在整理数据的路上,基层减负要切实用在脱贫攻坚战役上,要让扶贫干部“解放”办公桌、电脑面前的双手,把“辛苦”用在群众身上。成绩好不好,数字说了不算,老百姓和实效才是“硬杠杠”!

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范文

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范文(通用8篇),欢迎品鉴!

通过分局2022年1号文件《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执行力,推动分局高质量发展》的深入学习,结合自身岗位情况,总结出以下心得体会,也是对自己的要求。

当前形势下,安全是政治、是大局、是稳定,分局“基础+综合”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作为安全管理人员要更加有危机感,分局未来发展需要匹配高质量的安全管理水平。

“基础+综合”发展要求下,综合业务占比会逐步加大,安全管理难度同比直线上升,专业领域将会涉及建筑、市政、水利等各个方面。安全管理人员要依据项目特点,优化自身知识结构,熟记相关规范,熟知项目管理重点,明晰管理思路,根据不同施工阶段的不同施工特点提前做好管理规划,依规依据,高效过程管控,完善反馈机制,对安全问题,要及时跟踪、督促其整改完善,记录归档相关材料,规避项目责任。

高质量发展配套下是生产进度的加快,快速生产造成安全风险系数上升,所以安全管理人员更要有忧患意识,对于安全管理,要主动出击,从问题入手、结合实际情况,力求高效快速解决,争取做到安全问题不过夜。

工作上以目标和问题为导向,开拓创新,思变求新,敢于尝试,依据阶段性施工特点,专业施工情况,队伍综合素质情况、队伍特点、季节特点,提前谋划,落实践行,不断进取,做到稳扎稳打。做好风险防范,牢固树立风险意识,采取有力措施化解安全风险,完成管理管控目标。

若要助力分局的发展必须使自己专业、更专业,要坚持不断学习,拓宽视野,提升综合能力,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在良好的平台上,在分局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下,唯有以奋斗作为主线、以踏实、扎实的工作态度为基础,以谦虚、严谨的态度,善于学习、乐于学习、敢于创新,才能成为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我们党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水利的地位作用作出过经典论断和精辟阐述。早在1934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改革开放至上世纪末,中央明确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进入新世纪,中央又与时俱进地提出“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这些重要论断,反映了我们党对水利事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阐明了做好水利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对促进我国水利改革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我国水资源形势深刻变化,水安全状况日趋严峻,水利内涵不断丰富、功能逐步拓展、领域更加广泛,传统任务与新兴使命叠加,现实需要与长远需求交织,水利对全局影响更为重大,地位更加凸显。

首先,水利是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屏障。防洪保安历来是治国安邦之要。经济越发展,财富越丰裕,社会越进步,越需要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始终绷紧防洪保安的弦。面对气候变化带来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的趋势,防汛抗洪压力越来越大,任务越来越艰巨,务必夯实打牢防洪保安的大堤。

其次,水利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水是支撑经济活动的基础性资源。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迅猛增长,水资源短缺日益加剧,成为许多地方发展的瓶颈制约。不把水利的文章做好,经济建设就难以为继;不把节水的文章做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失去了重要依托。讲发展、搞建设,务必水利先行,量水而动。

生态的振兴是焕发乡村新活力的重要支撑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这段重要论述,将“生态宜居”作为总体要求的一项着重强调,体现出生态振兴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现阶段,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矛盾突出的问题,须将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融入到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中去,努力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作为一名基层环保工作的干部,我会发挥自己的作用,提高村民生态保护意识,改变村民的落后观念,倡导绿色发展之路。总之,乡村振兴的号角已吹响,我们要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矢志不渝、砥砺前行,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全国,再次吹响了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集结号,打响了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令枪。新一轮农村改革,针对的病根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瞄准的目标是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掌控的要义是城乡兼顾联动,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动城乡要素同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让农民同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不是为改而改,是由题目倒逼的。我国产业化、城镇化快速推动,农业现代化落在了后边,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构成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呼唤更深进的体制突破。保障国家食粮安全,面临的资源环境束缚矛盾日趋尖锐,“中心要食粮、地方要财政、农民要收进”的不同利益调和难度增大,保护农业资源、保障农民利益需要更刚性的制度保障。小范围的分散经营与发展现代农业不相适应,解决谁来种地的题目更抓紧迫,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经营主体亟待农业经营体系创新。农村人口大范围活动,“三留守”题目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心头牵挂”,完善和创新乡村治理机制,让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跟上经济社会结构变化步伐成为当务之急。总之,“三农”发展的很多困难,不靠改革破解不了;农村生产力发展,不靠改革适应不了;农民群众的期待期盼,不靠改革实现不了。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果断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要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要明确政府对农业农村发展所负有的责任,但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市场能办的要交给市场,社会能办的要交给社会,让农村资源要素活力竞相迸发,让农村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要鼓励探索创新,在明确底线的条件下,支持地方先行先试,尊重农民群众实践创造。当前农村改革要碰的都是“硬骨头”,要干的都是“辣手”的事,需要勇于实践,大胆创新。但实践创新不是蛮干乱闯,务必坚守底线,试点先行。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食粮产量改下往了,不能把农民利益侵害了。要答应地方试点试验,积累经验、探索门路、逐渐推广,但要留意与现行法律法规保持衔接,对涉法的改革要设置必要的程序和范围。要依照中心的同一部署,各地不能自行其是、抢跑越线。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要因地制宜、按部就班,不弄“一刀切”、不寻求一步到位,答应采取差异性、过渡性的制度和政策安排,既积极又慎重,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只要不折腾,积跬步致千里,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一定会获得成功。

民以食为天,食品来源于农业,农业的重要性不问可知,农业稳则天下安。中心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审阅这个我国的农业题目,体现了党中心的***远瞩和战略头脑。xx年中心关于三农的一号文件如期而至,这份文件题为《中共中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为我国今年农业的发展确定了目标,提出来思路,也为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模式指明了方向。

这份关于三农的中心一号文件作出了以下几点唆使和要求:一是建立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机制,努力夯实现代农业物资基础;二是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三是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稳步进步农民组织化程度;四是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大力培养发展多元服务主体;五是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有效保障农民财产权利;六是改进农村公共服务机制,积极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七是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切实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我们将这份文件的精神可以简单的概括为14个字: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具体的来讲就是以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为工作目标;同时进一步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深度和广度,政策扶持力度和科技驱动力度在原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想方设法提供政策和科技上的支持;充分发挥利用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全力推动现代农业建设,打造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于一体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发展当今农业农村来之不容易的大好情势。

全力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要求是一致的。我们要同一思想,同一熟悉,创新是第一生产力,所以要将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作为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这个思路果断不能变。同时要尊重和保障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进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主管能动性,充分激起农村生产各个要素潜能,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推动农业的发展。

相信在中心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心一号文件精神的指引下,在各级各部分的不懈努力下,农业农村的发展将再上一个新台阶,创造新的辉煌!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文件指出,从容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必须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

一是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统筹做好重要农产品调控。

二是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阶段性任务;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有效防范应对农业重大灾害。

三是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完善监测帮扶机制;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支持力度;推动脱贫地区帮扶政策落地见效。

四是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五是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健全乡村建设实施机制;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扎实开展重点领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县域统筹。

六是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切实维护农村社会平安稳定。

七是加大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扩大乡村振兴投入;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抓好农村改革重点任务落实。

八是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压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责任;建强党的农村工作机构;抓点带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展开。

做好2022年“三农”工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让我们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奋力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年伊始,中心一号文件下发全国,再次吹响了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集结号,打响了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令枪。新一轮农村改革,针对的病根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瞄准的目标是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掌控的要义是城乡兼顾联动,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动城乡要素同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让农民同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不是为改而改,是由题目倒逼的。我国产业化、城镇化快速推动,农业现代化落在了后边,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构成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呼唤更深进的体制突破。保障国家食粮安全,面临的资源环境束缚矛盾日趋尖锐,“中心要食粮、地方要财政、农民要收进”的不同利益调和难度增大,保护农业资源、保障农民利益需要更刚性的制度保障。小范围的分散经营与发展现代农业不相适应,解决谁来种地的题目更抓紧迫,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经营主体亟待农业经营体系创新。农村人口大范围活动,“三留守”题目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心头牵挂”,完善和创新乡村治理机制,让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跟上经济社会结构变化步伐成为当务之急。总之,“三农”发展的很多困难,不靠改革破解不了;农村生产力发展,不靠改革适应不了;农民群众的期待期盼,不靠改革实现不了。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果断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要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要明确政府对农业农村发展所负有的责任,但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市场能办的要交给市场,社会能办的要交给社会,让农村资源要素活力竞相迸发,让农村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要鼓励探索创新,在明确底线的条件下,支持地方先行先试,尊重农民群众实践创造。当前农村改革要碰的都是“硬骨头”,要干的都是“辣手”的事,需要勇于实践,大胆创新。但实践创新不是蛮干乱闯,务必坚守底线,试点先行。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食粮产量改下往了,不能把农民利益侵害了。要答应地方试点试验,积累经验、探索门路、逐渐推广,但要留意与现行法律法规保持衔接,对涉法的改革要设置必要的程序和范围。要依照中心的同一部署,各地不能自行其是、抢跑越线。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要因地制宜、按部就班,不弄“一刀切”、不寻求一步到位,答应采取差异性、过渡性的制度和政策安排,既积极又慎重,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只要不折腾,积跬步致千里,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一定会获得成功。

这第一个关键词是“衔接”。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的表述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农报君看来,既然是衔接,那就意味在前后两段中间衔接。也就是说,要看的关键词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翻看历年中央一号文件,2016年,“脱贫攻坚”首次出现。

2020年,脱贫攻坚任务目标如期完成。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做到扶上马送一程。在农报君看来,“脱贫攻坚”这个关键词,在未来的某一个时刻,也就会成为历史的尘封,可能永远不会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没有了“脱贫攻坚”,另一个关键词可就要成为历史进程的主导了。它是“乡村振兴”。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里这样写到,“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

农报君发现,“乡村振兴”首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是在2018年。稍早几个月的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召开,把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定为乡村振兴战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写到,“十四五”时期,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农报君看到这句话,还是很振奋的。

今天如此有幸见证脱贫攻坚任务目标如期完成,看到几千年中华民族的小康梦圆。同样也很期待,希望站在五年后,十五年后,乃至三十年后的那些重大节点,亲历见证“乡村振兴”一步一步成为现实。

这第二个关键词是“要害”。

在学习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时,农报君印象极为深刻,保障粮食安全,要害是种子和耕地。咱们先来看“种子”,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里指出,“打好种业翻身仗。”农报君学农出身,当记者后还跑过几年农作物种子行业,自认为还是了解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情况的。一看到“打好种业翻身仗”,很振奋,也还有点疑惑。这疑惑是,我国的农作物种业应该还是可以的吧?为解开自己的疑惑,我翻了翻前些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发现果然,2010年、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对种业发展也进行了重点部署。

至今,农作物种子行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种子,为确保口粮绝对安全打实了基础。昨天国新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这个数字,我国自主选育的农作物品种种植面积占到95%以上。农报君看到这个数字,还是很为种业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的。但,让农报君情绪有点低落的是,我国种子的单产水平还是较低的。大豆、玉米现在的单产水平还不高,只有美国的60%不到。再看蔬菜,国外品种种植面积占比达到13%,其中耐储的番茄、甜椒等少数专用品种进口比例达到50%。我们除了吃粮吃菜,还要天天吃肉。

说到种业,不仅包括农作物种子,还包括畜禽、水产种源。我国猪牛羊等畜禽和部分特色水产种源立足国内有保障,现在畜禽、水产的核心种源自给率分别达到了75%和85%。但,生猪繁殖的效率、饲料转化率和奶牛年产奶量都只有国际先进水平的80%左右。

看到后面这些数据,农报君就理解“打好种业翻身仗”的重要意义所在了。接着来看“耕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农报君上学时,老师的一句话至今记忆犹新。老师是用英语说的“fromsoiltosoil”,农报君翻译成中文,万千生物从土中来,而又回到土中去。现在看,这句话说透真谛,耕地是我们的命根子。没有耕地,就没有粮食。没有粮食,就没有人类,也就不会有这多姿多彩的世界。用循环农业的学说来理解老师的那句话,土壤养育了生物,生物的最终归宿还是土壤。回归中央一号文件,从2004年起,多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要求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农报君深感,18亿亩耕地红线守住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基础就会长久牢固。

这第三个关键词是“建设”。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农报君发现,“乡村建设行动”尚是第一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且“乡村建设”出现的频次多达10次。翻阅历年中央一号文件,2016年出现5次,2018年出现6次。对比来看,可见“乡村建设”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的重要程度。农报君在历年中央一号文件里看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常会陪伴“乡村建设”左右。2018年,国家启动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

几年下来,确实很有成效。农报君到农村采访,明显感觉农村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厕所干净了,街上的垃圾桶多了,污水不再横流了,村容村貌整洁了。农报君有关注“乡村规划”这个领域。一些原本给城里做规划的公司开始下乡。还有一些学规划、学设计、学建筑的学生,创业就选择了“村庄规划”。可见,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的“抓好规划编制”,既是政策导向,又是市场走向。关于如何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中央一号文件给出的政策很实在。会部署一批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农村消费、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的重点工程和行动。农报君对这话印象深刻,“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要因地制宜、稳扎稳打,不刮风搞运动。”

“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不得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上楼,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这要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为农民而建就必须尊重农民意愿。在农报君的印象里,有个别地方就曾因为没有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而引发了热点舆情事件,对推进工作造成极大被动。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里这样强调,农报君很是欣慰,也可见政策制定者对实际情况了解细致透彻。我国如此之大,乡村如此广袤。中央一号文件的政策涵盖许许多多方面。农报君只是从历史的一面、经历过的一面去理解就为之振奋。当看到历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的政策已落地生根、长成大树,成为现实,就更为振奋。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有梦想,我们必然了不起。

梦想最终会成为现实的!

20xx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大深化农村改革力度,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农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农村公共事业持续发展,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作出了突出贡献。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必须解除的一个重大课题。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快速攀升,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如何在“双重挤压”下创新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提高农业竞争力,是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考验。我国农业资源短缺,开发过度、污染加重,如何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必须应对的一个重大挑战。城乡资源要素流动加速,城乡互动联系增强,如何在城镇化深入发展背景下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是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解除这些难题,是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重大任务。必须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靠改革添动力,以法治作保障,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20xx年,农业农村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继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推进农村法治建设,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做强农业,必须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1.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强化对粮食主产省和主产县的政策倾斜,保障产粮大县重农抓粮得实惠、有发展。粮食主销区要切实承担起自身的粮食生产责任。全面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统筹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全面推进建设占用耕地剥离耕作层土壤再利用。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将口粮生产能力落实到田块地头、保障措施落实到具体项目。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大资金投入,集中力量加快建设一批重大引调水工程、重点水源工程、江河湖泊治理骨干工程,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征地补偿、耕地占补平衡实行与铁路等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同等政策。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快推进现代灌区建设,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和盐碱地改造科技示范。深入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实施植物保护建设工程,开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

2.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科学确定主要农产品自给水平,合理安排农业产业发展优先序。启动实施油料、糖料、天然橡胶生产能力建设规划。加快发展草牧业,支持青贮玉米和苜蓿等饲草料种植,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立足各地资源优势,大力培育特色农业。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布局调整。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畜牧业和粮食加工业,继续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继续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实施园艺产品提质增效工程。加大对生猪、奶牛、肉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支持力度,实施畜禽良种工程,加快推进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畜禽养殖,增强畜牧业竞争力。完善动物疫病防控政策。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加大标准池塘改造力度,继续支持远洋渔船更新改造,加强渔政渔港等渔业基础设施建设。

3.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加强县乡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落实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费用补助政策。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食品安全城市创建活动。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农产品,培育知名品牌。健全食品安全监管综合协调制度,强化地方政府法定职责。加大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力度,保护农林业生产安全。落实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严惩各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提高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4.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完善科研院所、高校科研人员与企业人才流动和兼职制度,推进科研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和科技人员股权激励改革试点,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建立优化整合农业科技规划、计划和科技资源协调机制,完善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机制。加强对企业开展农业科技研发的引导扶持,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应用的主体。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在生物育种、智能农业、农机装备、生态环保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建立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盟,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搭建农业科技融资、信息、品牌服务平台。探索建立农业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高校及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职业院校、科技特派员队伍在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作用。积极推进种业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改革试点,完善成果完成人分享制度。继续实施种子工程,推进海南、甘肃、四川三大国家级育种制种基地建设。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安全管理、科学普及。支持农机、化肥、农药企业技术创新。

5.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加快全国农产品市场体系转型升级,着力加强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健全交易制度。完善全国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加大重要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千亿斤粮食新建仓容建设进度,尽快形成中央和地方职责分工明确的粮食收储机制,提高粮食收储保障能力。继续实施农户科学储粮工程。加强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加快构建跨区域冷链物流体系,继续开展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试点。推进合作社与超市、学校、企业、社区对接。清理整顿农产品运销乱收费问题。发展农产品期货交易,开发农产品期货交易新品种。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

6.加强农业生态治理。实施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推广生物有机肥、低毒低残留农药,开展秸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和农田残膜回收区域性示范,按规定享受相关财税政策。落实畜禽规模养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大力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继续实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开展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东北黑土地保护试点。加大水生生物资源增殖保护力度。建立健全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国家水资源督察制度。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全面实施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加大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保护力度。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扩大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退耕还湿试点范围,推进重要水源地生态清洁小流域等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大力推进重大林业生态工程,加强营造林工程建设,发展林产业和特色经济林。推进京津冀、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修复。摸清底数、搞好规划、增加投入,保护好全国的天然林。提高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补助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继续扩大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试点。实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湿地保护奖励试点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补贴政策。加快实施退牧还草、牧区防灾减灾、南方草地开发利用等工程。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加强问责监管,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年中央一号文件读后感个人心得感悟

近日,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文件明确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我们将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让农民的生活更加美好。作为刚走出温室、踏入基层的选调生,我们站在了“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站在了建党一百周年关键节点,站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特殊而又重要的阶段,适应基层,深耕基层,走好“最后一公里”,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去丈量。

走好最后一公里需把握方向,迈好首步,夯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人的理想志愿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才会有价值。”作为一名党的基层干部,守住初心,摆正方向,大胆迈出第一步,通过服务群众磨炼意志,锤炼本领。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去学什么、做什么。抓住学习的黄金时期,提升自己的政策理论水平,提高自己的服务群众能力,铆足干劲,身先士卒,以适应新时期新形势新变化。在练就过硬本领的同时,也要始终把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作为红线底线,要处处带头讲政治、守纪律、守规矩,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守纪律的“老实人”。

走好最后一公里需脚踏实地,量好步距,稳扎稳打。基层的工作纷繁复杂,生搬硬套的经验主义很容易折戟沉沙,自以为是、高高在上的工作态度只会疏远群众,疏远基层。作为刚步入基层的年轻后生,最重要的就是尽快完成角色转变,完成工作方式的转变。要量好每一步的步距,有规划有目标有实践,要走到田间地头,走进街头巷口,处处调研,时时发现,以群众为师,向群众学习,让脚下沾满泥土,让心中沉淀真情。要通过不断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贴近群众生活,融入群众所念所盼;要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创新工作方法,融入基层发展要求,求真务实,主动担当,为基层发展、群众致富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走好最后一公里需平稳持续,控制步速,久久为功。基层是个大舞台,是一个锤炼本领、增长才干的大课堂,但不是一块急功近利的跳板。在基层工作,树立良好的政绩观尤为重要。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基层是最接近群众的地方,基层的工作也是最关切群众利益的地方。步入基层工作的我们要摒弃急于求成的功利心,立志做大事,而不是立志做大官,沉下心,墩墩苗,控制步速,把握步频,一步一个脚印,倾听基层群众声音,切实做到知情知理知民心,解忧解难解民愁。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将群众的认可度作为衡量工作优劣的尺子,将工作做牢做实,耕好每一分地,做实每一件事。

“行百里者半九十”。最后一公里虽短,不走完便仍未到达终点。我们要一步一步走好最后一公里,秉持“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气,常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发扬“三牛精神”,披荆斩棘,激流勇进,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感悟和启发

2月21日,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文件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21世纪以来的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深刻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广大基层干部应深刻认识到“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响应国家号召,顺应发展形势,以“三浓”情怀绘就“三农”画卷。

以“浓挚真意”勾勒神韵,绘就乡村发展“水墨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三农”工作是一项全局性工作,作为乡村发展的“先锋队”和“排头兵”,基层干部要不断提高政治意识主动,扛起政治责任,胸怀“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坚定“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决心,树立“建功必须有我”的志向,主动把乡村振兴的职责使命记在心上、扛在肩上,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推进政策的稳定衔接,保证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平稳过渡。

以“浓厚新意”纵笔挥洒,绘就乡村振兴“重彩画”。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在迈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关口,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关系到发展全局。基层干部要善于更新知识体系,敢于跳出思维定势,对标对表新发展要求,在思路上创新;要契合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改革,用新模式畅通大循环,在机制上创新;要发展多元融合业态,发掘特色资源优势,将先进经验与乡村实际相结合,盘活产业动力源,在产业上创新,以创新举措推进乡村振兴,加快补齐“三农”现代化短板。

以“浓浓情意”细致描画,绘就乡村治理“工笔画”。乡村治理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乡村治理不能一刀切,只有下足绣花功夫才能将上级部署要求落地见效,彻底拔除穷根。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网格化推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向“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的转变。基层组工干部要秉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把人民放在“心头”最高位置,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先进治理模式,运用多种手段,促进资源融合,发挥整体合力,实现乡村治理管理精细化、服务精准化、治理精品化。

“三农”工作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盘”,是经济增长的“压舱石”,是民生福祉的“命根子”。基层干部应以“三浓”情怀积极绘就“三农”画卷,让乡村振兴从美好的理想愿景逐步成为幸福的现实图景!

年中央一号文件读后感个人心得感悟

以前麦收时节是一年之中最忙碌的时候,忙得都要带饭去地里吃。现在,仅用一天时间便收完麦子、播种好玉米。几十年来,农业现代化不断发展,“金扁担”持续发力,深刻地影响着农家人的麦收。

六十年前,我们还不种小麦。我家在河北农村,六十年前,母亲还是孩子,她说,那时候村里很穷,农民根本吃不饱饭,整天饿得肚子咕咕叫。那时候还是农村生产合作社制度,村中劳力要集中到公社再分配到田间劳动、挣工分。当时因为小麦受病虫害影响较重以及农用井、化肥等农用设施不完善,小麦基本没有产量,所以集体地里不种小麦,种的大部分是红薯,因为红薯产量高。当时的谚语是,“红薯面、红薯馍,离开红薯不能活”,农民平时根本吃不上白面,过年过节吃饺子,基本上是奢侈中的奢侈。当时温饱都成问题,“金扁担”更无从谈起。

四十年前,我们用镰刀收割小麦。四十年前,改革开放,农村建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并且农业生产在探索中不断进步,小麦也开始在家乡大面积种植,只是当时农业机械化发展还比较落后,麦收时节,农民必须拿起镰刀去收割。我没有用镰刀割过小麦,据我母亲回忆,那是种痛苦的记忆,那滋味无法形容。天热无风、汗流浃背,麦芒的刺时刻挑衅你,扎得浑身疼痒,割上一会儿背疼腰酸,一天下来嘴里鼻孔都是黑黑的,全是土。更重要的是还要抢收,白天顶着烈日收,晚上也要收,饭都是带到地里去吃。母亲说,有一年,赶上雨水多,实在抢收不回,麦子在地里都发霉长芽了。麦子收割回来还要用机器打麦子、晒麦子,之后还要去公社排队交公粮,一步步下来,麦收时节真的是最累人的时候,农民承受的是繁重的劳作,肩上扛的是沉重的“扁担”。

新世纪后,惠农政策不断影响麦收。新世纪后,国家“三农”政策实现重大转变,实行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方略。2004年开始,中央连续印发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逐步建立健全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农业现代化发展初见成效。最振奋和鼓舞人心的是,2006年开始,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民不用交公粮,曾经“扬鞭催马送粮忙”的场景不复存在。麦收时节,农民怀着愉快的心情收割、打麦、晾晒,金灿灿的小麦全部入了自家粮库,肩上的“扁担”轻松起来。

几十年来,我国农业不断发展,农民从饿肚子到吃饱饭,从吃细粮到常有肉,“金扁担”发挥着重要作用,让农民生活更上一个台阶。从产业兴到农村兴,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金扁担”还有更远的路要走。

年中央一号文件读后感个人心得感悟

小康,对于中国人而言,是盼了很多代,奔了很多年的愿景。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两不愁三保障”成为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指标,这其中最基础的当属“不愁吃”。

“不愁吃”起源于“小康梦”的追求。最早在《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中,就有无数百姓“久困于穷,冀以小康”,仁人志士“四海为忧,思欲小康”。古往今来,人们对吃都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像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吃饭”一直是第一位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填饱人民的肚子是国家面临的难题。从2004年到2020年连续十七年发布中央一号文件,不断强调“三农”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在追求小康的路上,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老百姓都已迈入“不愁吃”的行列,在迈向“车厘子自由”的路上了。

“不愁吃”得益于“好政策”的扶持。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这些“不愁吃”的关键因素,都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而且好的政策才能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国取消了实行千年的农业税,在党的十九大上决定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些好制度都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今年4月,国际组织发布的《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指出,新冠疫情大流行很可能导致全球遭受严重饥饿人口数量在今年底超过2.5亿人。反观我国,国家预计今年我们的米面油、肉蛋奶、果菜鱼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能力和质量将进一步提升,农业农村部也明确表示中国不会发生粮食危机。新冠疫情不失为对中国农业的一次大考和检验,事实证明我们扛得住!

“不愁吃”得益于“高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让我们逐渐从“吃不饱”到“不愁吃”再到“随便吃”。2018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58.3%,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8%,农民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历史。在面对国外质疑中国人口爆炸式的增长,“未来谁养活中国人”的问题上,袁隆平通过投身水稻研究给出了惊艳答案,我国水稻的世界单产记录已经提高到每亩1149.02公斤。除了粮食,我国蔬菜产量也在飞速增长,从1990年人均蔬菜占有量的170公斤,涨到2020年的400公斤,中国已成为世界蔬菜种植和消费第一大国。此外,各种农业“黑科技”让我们竖起大拇指,“互联网+农业”的新兴产业模式也让我们足不出户享受着科技进步带来的生活红利。

“不愁吃”得益于“供应链”的完善。随着交通运输的不断完善,“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典故早已成为过去,人们一走进菜市场和超市就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吃得越来越丰盛。而且,政府健全的保障体系也确保了农产品稳定供给,国家对副产品尤其是鲜活农产品开通了专用的绿色通道,免收过路费。疫情期间,各地也纷纷支援湖北农副产品,不仅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越性,更体现了我国“粮草先行”的强大供应实力。这一次,我们确实重新认识了中国人民丰富的“菜篮子”。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2019年,我们保持着连续7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的“战绩”,而在2020年,我国的绝对贫困将被全面消除。一方方不断丰盛的餐桌,不仅上演着我们的生活百味,更折射出从解决温饱到奔向小康的幸福历程!

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于2月22日正式公布,文件指出2022年要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及农业农村现代化新步伐。会议从全面抓好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加强现代农业基础支撑、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等几个方面阐述了2022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其中保障“菜篮子”供给、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有效防范应对农业重大灾害与我们农业畜牧工作者息息相关,也为我们2022年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做好动物疫病的防控。做好动物疫病防控是保障畜牧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关键工作,也是有效保障畜禽产品供应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作为基层畜牧工作者首先要肩负起防控责任,加强动物检疫、做好防控,有效降低动物疫情的风险,保障重要农产品的供应,从源头上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菜篮子”。

二、加强养殖技术的推广。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畜牧业也有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要使畜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积极探索、不断推广畜牧养殖技术。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学习,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为养殖技术推广打好坚实基础。其次,要加强养殖技术的宣传力度,坚持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态度,深入到广大养殖户中去,提供耐心热情的周到服务,真正的把养殖技术“落实到户”。

三、加强种质资源的普查力度。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战略高度。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也指出要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技术攻关,加快推进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收集。我们作为农业畜牧工作者要认真贯彻要求,落实文件精神,全面落实普查责任,做好普查收集工作,摸清畜禽种质资源家底,切实做好保护种源工作。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从多个方面阐述了农业农村发展方向,也为我们农业农村工作者划清了工作重点。要求我们始终秉承无私奉献精神,实实在在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为农业农村发展、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

年党员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范文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2023年1月2日)》已出台。全文主体内容共9大方面33个小项,涵盖农业、农民、农村的重要问题,是我们认识和把握党在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政策的指导性文件。

“中央一号文件”,顾名思义就是中央每年发布的第一份文件,通常在年初发布。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开始发布《第一号文件》。现在已成为中共中央、国务院重视农村问题的专有名词。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5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2004年至2023年又连续20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须知“大”不代表“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是“强国”,而不只是“大国”。二十大报告中许多方面都提到要建设“强国”,充分体现了系统思维和整体思维,既明确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更高目标要求,又呈现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国家状态。

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就离不开农业现代化。“木桶效应”告诫我们,现代化的水平由最短板决定;现代化不能“一俊遮百丑”,这样的现代化不是我们所要的;“地基不牢地动山摇”的朴素道理也告诉我们,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农业、农村和农民曾为我们国家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和牺牲,我们不能忘记更不能不管不顾地失去我们的根基。

党的二十大结束后,2022年10月26日至28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国内考察就去了延安和安阳。在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的高标准矮化密植果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最好的、最合适的产业,大有前途。”当年,陕北乡亲向知青习近平这样表达温饱之后的心愿:“将来干活挑着金扁担!”在2020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起这番对话。他说,“‘金扁担’,我把它理解为农业现代化。”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对于我们这个几千年来的农业国家来说是多么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但在百年未有变局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影响下,我们到底能够拿出多少气力去扎扎实实地做好“三农”工作,不仅关系到梦想的实现,更关系到国运长治久安。

学习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有以下几点即时的直接体会:

“过日子总是问题叠着问题”,问题解决了日子就会好过,问题不解决日子也得过,但日子不会好过。

一是乡村振兴,到了动真碰硬的时候了。“三农”问题谈了很多年,也抓了很多年,但在整体的社会大环境下,特别是发展的重心依然在以城市为中心的思维观念下,对“三农”的“反哺”实效如何呢?当农村人都忙着进城务工、求学、就业、定居时,农村“空心化”“老龄化”日益严重,随之的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体现的似乎依然是城市摊大饼和资本收益的思维。在社会发展变迁的过程中,逐渐消解了旧有的农村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基因,却并没有在废墟或新领地上重构起农村基础的人文生态体系,治理难成了个大问题,特别是城郊边的所谓农村,一副洋不洋、古不古的扭曲了的陌生面孔。很多田地近似荒芜的被农民不管不顾式耕种,好一点的承包出去有人打理,差一点的栽上几棵常年不管的小白杨树了事,有的土地盖上了永久物。基本农田不基本,一般农田不一般,耕地成了农民搁置在高处唯一可以炫耀的资本,而这资本却带来不了多少收益,再也不是他们祖祖辈辈、心心念念的立家之本。

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破题开局,就要坚持问题导向,不解决问题,就过不好日子。当下国内外局势,容不得我们有丝毫马虎和侥幸松懈,如若不提前居安思危、化解风险,那等来的将是“卡脖子”的窒息和求天不应的危局。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离不开农村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有效,农业人口虽然已大大减少,但广袤的农村依然是我们稳定的后方,没有农民的支持革命不会成功,没有现代农村的有效治理水平和农民的幸福感指数提升,我们的工作就不及格,我们执政之基就会产生动摇。

正在开展的“退林还耕”、土地整理等工作,坚守十八亿亩红线不动摇,是对过去政策要求落实不到位的纠正,是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更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实现现代化,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人民群众,一定要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当基本农田被种树的时候,我们难道就没有人想点什么、说点什么、做点什么吗?再美好的未来,在不遵守、不执行、不落实“做正确的事”这一原则下,也会变成糟糕的未来。

二是粮食生产增产,到了该下大气力的时候了。没有挨过饿的不知道饿是什么。经历过当年自然灾害而挨过饿的,说给后辈听当年的感受,有多少人能够有耐心且听进去?粮食不仅是关系民生,更是关系国计的战略性资源,从国家层面、战略层面和长远来看,从农业发展水平、粮食产量、结构和真实保障力来看,到了该下大力气去研究解决的时候了。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第一大方面就是“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足以反映出中央的重视程度,也折射出我们当下所面对的严峻问题挑战,加上文件的第二大方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第三大方面“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共计13个小项都是直接与粮食生产、保障、增收有关,在文件的其它方面的论述中也都渗透着这一重要问题。文件中的措施都是针对现实问题,比如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耕地保护和用途管控、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农产品加工流通等举措,非常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下步关键就是要扎实落实好,并且形成常抓不懈的局面,不能忽紧忽松、忽快忽慢,更不能抓完就放、放了不管、管了不实,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切忌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真正将以人民之心为心和国家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谋事做事。

三是农村规划建设,到了该放在工作重点的时候了。农村就该有农村的样子,并不是说农村就该脏乱差;农村就该有农村的特点,并不是说农村就该山高路远、交通生活不便、医疗教育落后;农民就该有农民的活法,并不是说农民就该思想愚昧、知识落后、老实巴交任人欺负。无论是农村、农民还是农业,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有其存在的该有状态和独特魅力。

如果不能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对待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而是千篇一律或为了地方一己私利去强加给他们本不应该被强加的所谓“新生活、新环境、新思维”,这是违背规律必将受到规律的惩罚。比如,有的地方不顾实际强制迁村并点、土地增减挂钩、建设粉刷景观大街,说好听是为了农民和发展,说不好听是为了个人政绩和那点可怜巴巴的门面功夫。

作为共产党人,我们不是也不应该做人民的所谓“救世主”,而是应该深入到农村、农民中去,真正的开展调查研究,真正的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端着拯救万民于水火的姿态,怨恨着农民的无知与自我,仇视着农民的保守与对抗,往小了说是官僚主义,往大了说是不知天高地厚,所谓的民风不古与刁民难治,竟不知这是我们脱离群众的后果所致,所谓没有无用的士兵,只有无能的将军。

文件中提到要“加强村庄规划建设”“ 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等方面,就是要依据实际和农民意愿,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农民自己的家园。作为政府部门要加强在更大范围内的顶层设计,不拘于一域但也不能不深入一域,须知没有个体就没有整体。要开动起我们领导干部的智慧大脑,多动动心思,下点功夫,别什么都依赖于“第三方”和“秘书班”,该展现出作为一名党的领导干部应有的思路、魄力和办法,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社会发展是全方位的,各个方面是能够相互制约和促进的。抓经济不等于就是抓工业企业,抓发展不等于就是抓城市建设。越是困难阶段,越要想到人民特别是最应该被想到的农民朋友,这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同时,也是我们推动内循环、促进消费能力提升、激活市场的一条重要出路。

中国的未来离不开未来的农业、农村和农民。

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集合

我们党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水利的地位作用作出过经典论断和精辟阐述。早在1934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改革开放至上世纪末,中央明确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进入新世纪,中央又与时俱进地提出“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这些重要论断,反映了我们党对水利事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阐明了做好水利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对促进我国水利改革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我国水资源形势深刻变化,水安全状况日趋严峻,水利内涵不断丰富、功能逐步拓展、领域更加广泛,传统任务与新兴使命叠加,现实需要与长远需求交织,水利对全局影响更为重大,地位更加凸显。

首先,水利是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屏障。防洪保安历来是治国安邦之要。经济越发展,财富越丰裕,社会越进步,越需要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始终绷紧防洪保安的弦。面对气候变化带来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的趋势,防汛抗洪压力越来越大,任务越来越艰巨,务必夯实打牢防洪保安的大堤。

其次,水利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水是支撑经济活动的基础性资源。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迅猛增长,水资源短缺日益加剧,成为许多地方发展的瓶颈制约。不把水利的文章做好,经济建设就难以为继;不把节水的文章做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失去了重要依托。讲发展、搞建设,务必水利先行,量水而动。

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全国,再次吹响了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集结号,打响了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令枪。新一轮农村改革,针对的病根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瞄准的目标是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掌控的要义是城乡兼顾联动,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动城乡要素同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让农民同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不是为改而改,是由题目倒逼的。我国产业化、城镇化快速推动,农业现代化落在了后边,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构成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呼唤更深进的体制突破。保障国家食粮安全,面临的资源环境束缚矛盾日趋尖锐,“中心要食粮、地方要财政、农民要收进”的不同利益调和难度增大,保护农业资源、保障农民利益需要更刚性的制度保障。小范围的分散经营与发展现代农业不相适应,解决谁来种地的题目更抓紧迫,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经营主体亟待农业经营体系创新。农村人口大范围活动,“三留守”题目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心头牵挂”,完善和创新乡村治理机制,让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跟上经济社会结构变化步伐成为当务之急。总之,“三农”发展的很多困难,不靠改革破解不了;农村生产力发展,不靠改革适应不了;农民群众的期待期盼,不靠改革实现不了。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果断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要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要明确政府对农业农村发展所负有的责任,但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市场能办的要交给市场,社会能办的要交给社会,让农村资源要素活力竞相迸发,让农村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要鼓励探索创新,在明确底线的条件下,支持地方先行先试,尊重农民群众实践创造。当前农村改革要碰的都是“硬骨头”,要干的都是“辣手”的事,需要勇于实践,大胆创新。但实践创新不是蛮干乱闯,务必坚守底线,试点先行。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食粮产量改下往了,不能把农民利益侵害了。要答应地方试点试验,积累经验、探索门路、逐渐推广,但要留意与现行法律法规保持衔接,对涉法的改革要设置必要的程序和范围。要依照中心的同一部署,各地不能自行其是、抢跑越线。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要因地制宜、按部就班,不弄“一刀切”、不寻求一步到位,答应采取差异性、过渡性的制度和政策安排,既积极又慎重,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只要不折腾,积跬步致千里,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一定会获得成功。

民以食为天,食品来源于农业,农业的重要性不问可知,农业稳则天下安。中心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审阅这个我国的农业题目,体现了党中心的***远瞩和战略头脑。xx年中心关于三农的一号文件如期而至,这份文件题为《中共中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为我国今年农业的发展确定了目标,提出来思路,也为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模式指明了方向。

这份关于三农的中心一号文件作出了以下几点唆使和要求:一是建立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机制,努力夯实现代农业物资基础;二是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三是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稳步进步农民组织化程度;四是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大力培养发展多元服务主体;五是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有效保障农民财产权利;六是改进农村公共服务机制,积极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七是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切实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我们将这份文件的精神可以简单的概括为14个字: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具体的来讲就是以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为工作目标;同时进一步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深度和广度,政策扶持力度和科技驱动力度在原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想方设法提供政策和科技上的支持;充分发挥利用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全力推动现代农业建设,打造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于一体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发展当今农业农村来之不容易的大好情势。

全力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要求是一致的。我们要同一思想,同一熟悉,创新是第一生产力,所以要将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作为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这个思路果断不能变。同时要尊重和保障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进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主管能动性,充分激起农村生产各个要素潜能,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推动农业的发展。

相信在中心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心一号文件精神的指引下,在各级各部分的不懈努力下,农业农村的发展将再上一个新台阶,创造新的辉煌!

生态的振兴是焕发乡村新活力的重要支撑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这段重要论述,将“生态宜居”作为总体要求的一项着重强调,体现出生态振兴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现阶段,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矛盾突出的问题,须将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融入到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中去,努力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作为一名基层环保工作的干部,我会发挥自己的作用,提高村民生态保护意识,改变村民的落后观念,倡导绿色发展之路。总之,乡村振兴的号角已吹响,我们要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矢志不渝、砥砺前行,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20xx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大深化农村改革力度,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农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农村公共事业持续发展,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作出了突出贡献。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必须解除的一个重大课题。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快速攀升,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如何在“双重挤压”下创新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提高农业竞争力,是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考验。我国农业资源短缺,开发过度、污染加重,如何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必须应对的一个重大挑战。城乡资源要素流动加速,城乡互动联系增强,如何在城镇化深入发展背景下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是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解除这些难题,是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重大任务。必须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靠改革添动力,以法治作保障,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2015年,农业农村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继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推进农村法治建设,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做强农业,必须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1.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强化对粮食主产省和主产县的政策倾斜,保障产粮大县重农抓粮得实惠、有发展。粮食主销区要切实承担起自身的粮食生产责任。全面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统筹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全面推进建设占用耕地剥离耕作层土壤再利用。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将口粮生产能力落实到田块地头、保障措施落实到具体项目。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大资金投入,集中力量加快建设一批重大引调水工程、重点水源工程、江河湖泊治理骨干工程,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征地补偿、耕地占补平衡实行与铁路等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同等政策。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快推进现代灌区建设,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和盐碱地改造科技示范。深入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实施植物保护建设工程,开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

2.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科学确定主要农产品自给水平,合理安排农业产业发展优先序。启动实施油料、糖料、天然橡胶生产能力建设规划。加快发展草牧业,支持青贮玉米和苜蓿等饲草料种植,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立足各地资源优势,大力培育特色农业。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布局调整。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畜牧业和粮食加工业,继续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继续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实施园艺产品提质增效工程。加大对生猪、奶牛、肉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支持力度,实施畜禽良种工程,加快推进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畜禽养殖,增强畜牧业竞争力。完善动物疫病防控政策。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加大标准池塘改造力度,继续支持远洋渔船更新改造,加强渔政渔港等渔业基础设施建设。

3.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加强县乡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落实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费用补助政策。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食品安全城市创建活动。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农产品,培育知名品牌。健全食品安全监管综合协调制度,强化地方政府法定职责。加大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力度,保护农林业生产安全。落实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严惩各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提高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4.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完善科研院所、高校科研人员与企业人才流动和兼职制度,推进科研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和科技人员股权激励改革试点,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建立优化整合农业科技规划、计划和科技资源协调机制,完善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机制。加强对企业开展农业科技研发的引导扶持,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应用的主体。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在生物育种、智能农业、农机装备、生态环保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建立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盟,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搭建农业科技融资、信息、品牌服务平台。探索建立农业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高校及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职业院校、科技特派员队伍在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作用。积极推进种业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改革试点,完善成果完成人分享制度。继续实施种子工程,推进海南、甘肃、四川三大国家级育种制种基地建设。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安全管理、科学普及。支持农机、化肥、农药企业技术创新。

5.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加快全国农产品市场体系转型升级,着力加强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健全交易制度。完善全国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加大重要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千亿斤粮食新建仓容建设进度,尽快形成中央和地方职责分工明确的粮食收储机制,提高粮食收储保障能力。继续实施农户科学储粮工程。加强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加快构建跨区域冷链物流体系,继续开展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试点。推进合作社与超市、学校、企业、社区对接。清理整顿农产品运销乱收费问题。发展农产品期货交易,开发农产品期货交易新品种。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

6.加强农业生态治理。实施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推广生物有机肥、低毒低残留农药,开展秸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和农田残膜回收区域性示范,按规定享受相关财税政策。落实畜禽规模养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大力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继续实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开展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东北黑土地保护试点。加大水生生物资源增殖保护力度。建立健全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国家水资源督察制度。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全面实施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加大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保护力度。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扩大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退耕还湿试点范围,推进重要水源地生态清洁小流域等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大力推进重大林业生态工程,加强营造林工程建设,发展林产业和特色经济林。推进京津冀、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修复。摸清底数、搞好规划、增加投入,保护好全国的天然林。提高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补助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继续扩大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试点。实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湿地保护奖励试点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补贴政策。加快实施退牧还草、牧区防灾减灾、南方草地开发利用等工程。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加强问责监管,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近日印发,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12年聚焦“三农”问题,显示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持续而高度的重视。

今年的一号文件,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为主题,延续2014年改革元年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思路并进一步加强,指明了新常态下农村改革的重点和方向,对全面深化改革大局中的农村板块进行了全面部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迈出坚实一步。

全面深化改革一年来,我国农村工作展现出向好的新局面。2014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农民增收有望实现“十一连快”,农村改革步伐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延续良好势头,为中国经济的稳中求进和升级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常态下的中国农村经济出现新机遇,也面临着新挑战。当前,随着国内外环境条件变化和长期粗放式经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我国农业生产成本逐年上升,比较效益呈下降趋势,农产品内外价差倒挂,水、土等资源约束趋紧,农业生态不容乐观。要适应新常态,亟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过去粗放式经营转向集约、高效、环保的生产方式。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问题倒逼改革,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要切实补好农业现代化这块“短板”,推动其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良性协同发展。要激发和鼓励农民在产业融合以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方面的首创精神,允许“探索、探索、再探索”。要注重“物的新农村”,更要注重“人的新农村”,着力培育社会有保障、文化有传承、生态有保护的新时代乡土文明。

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是否真正实现小康社会,不能仅仅看经济发展指标,更要看老乡的感受。正如所言,“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因地制宜做好厕所下水道管网建设和农村污水处理。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多地要从农民感受入手,从农村细节着眼。

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要是到20xx年还有几个连片贫困区依然如旧,就谈不上全面小康。目前,距离20xx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只有六年的时间,我们必须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苦干实干、只争朝夕,做到思想不放松、政策不减弱、改革不停步,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于2月22日正式公布,文件指出2022年要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及农业农村现代化新步伐。会议从全面抓好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加强现代农业基础支撑、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等几个方面阐述了2022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其中保障“菜篮子”供给、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有效防范应对农业重大灾害与我们农业畜牧工作者息息相关,也为我们2022年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做好动物疫病的防控。做好动物疫病防控是保障畜牧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关键工作,也是有效保障畜禽产品供应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作为基层畜牧工作者首先要肩负起防控责任,加强动物检疫、做好防控,有效降低动物疫情的风险,保障重要农产品的供应,从源头上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菜篮子”。

二、加强养殖技术的推广。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畜牧业也有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要使畜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积极探索、不断推广畜牧养殖技术。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学习,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为养殖技术推广打好坚实基础。其次,要加强养殖技术的宣传力度,坚持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态度,深入到广大养殖户中去,提供耐心热情的周到服务,真正的把养殖技术“落实到户”。

三、加强种质资源的普查力度。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战略高度。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也指出要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技术攻关,加快推进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收集。我们作为农业畜牧工作者要认真贯彻要求,落实文件精神,全面落实普查责任,做好普查收集工作,摸清畜禽种质资源家底,切实做好保护种源工作。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从多个方面阐述了农业农村发展方向,也为我们农业农村工作者划清了工作重点。要求我们始终秉承无私奉献精神,实实在在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为农业农村发展、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

20xx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大深化农村改革力度,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农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农村公共事业持续发展,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作出了突出贡献。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必须解除的一个重大课题。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快速攀升,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如何在“双重挤压”下创新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提高农业竞争力,是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考验。我国农业资源短缺,开发过度、污染加重,如何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必须应对的一个重大挑战。城乡资源要素流动加速,城乡互动联系增强,如何在城镇化深入发展背景下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是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解除这些难题,是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重大任务。必须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靠改革添动力,以法治作保障,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20xx年,农业农村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继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推进农村法治建设,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做强农业,必须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1.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强化对粮食主产省和主产县的政策倾斜,保障产粮大县重农抓粮得实惠、有发展。粮食主销区要切实承担起自身的粮食生产责任。全面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统筹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全面推进建设占用耕地剥离耕作层土壤再利用。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将口粮生产能力落实到田块地头、保障措施落实到具体项目。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大资金投入,集中力量加快建设一批重大引调水工程、重点水源工程、江河湖泊治理骨干工程,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征地补偿、耕地占补平衡实行与铁路等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同等政策。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快推进现代灌区建设,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和盐碱地改造科技示范。深入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实施植物保护建设工程,开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

2.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科学确定主要农产品自给水平,合理安排农业产业发展优先序。启动实施油料、糖料、天然橡胶生产能力建设规划。加快发展草牧业,支持青贮玉米和苜蓿等饲草料种植,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立足各地资源优势,大力培育特色农业。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布局调整。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畜牧业和粮食加工业,继续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继续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实施园艺产品提质增效工程。加大对生猪、奶牛、肉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支持力度,实施畜禽良种工程,加快推进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畜禽养殖,增强畜牧业竞争力。完善动物疫病防控政策。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加大标准池塘改造力度,继续支持远洋渔船更新改造,加强渔政渔港等渔业基础设施建设。

3.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加强县乡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落实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费用补助政策。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食品安全城市创建活动。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农产品,培育知名品牌。健全食品安全监管综合协调制度,强化地方政府法定职责。加大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力度,保护农林业生产安全。落实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严惩各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提高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4.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完善科研院所、高校科研人员与企业人才流动和兼职制度,推进科研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和科技人员股权激励改革试点,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建立优化整合农业科技规划、计划和科技资源协调机制,完善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机制。加强对企业开展农业科技研发的引导扶持,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应用的主体。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在生物育种、智能农业、农机装备、生态环保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建立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盟,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搭建农业科技融资、信息、品牌服务平台。探索建立农业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高校及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职业院校、科技特派员队伍在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作用。积极推进种业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改革试点,完善成果完成人分享制度。继续实施种子工程,推进海南、甘肃、四川三大国家级育种制种基地建设。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安全管理、科学普及。支持农机、化肥、农药企业技术创新。

5.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加快全国农产品市场体系转型升级,着力加强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健全交易制度。完善全国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加大重要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千亿斤粮食新建仓容建设进度,尽快形成中央和地方职责分工明确的粮食收储机制,提高粮食收储保障能力。继续实施农户科学储粮工程。加强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加快构建跨区域冷链物流体系,继续开展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试点。推进合作社与超市、学校、企业、社区对接。清理整顿农产品运销乱收费问题。发展农产品期货交易,开发农产品期货交易新品种。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

6.加强农业生态治理。实施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推广生物有机肥、低毒低残留农药,开展秸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和农田残膜回收区域性示范,按规定享受相关财税政策。落实畜禽规模养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大力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继续实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开展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东北黑土地保护试点。加大水生生物资源增殖保护力度。建立健全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国家水资源督察制度。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全面实施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加大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保护力度。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扩大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退耕还湿试点范围,推进重要水源地生态清洁小流域等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大力推进重大林业生态工程,加强营造林工程建设,发展林产业和特色经济林。推进京津冀、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修复。摸清底数、搞好规划、增加投入,保护好全国的天然林。提高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补助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继续扩大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试点。实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湿地保护奖励试点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补贴政策。加快实施退牧还草、牧区防灾减灾、南方草地开发利用等工程。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加强问责监管,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乡间的绿水青山游人如织,地道的农副特产火热销售,别致的网红民宿一家家脱颖而出……近些年,相信很多人和笔者一样,感受到了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乡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如何持续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则是各地政府和相关旅游企业面临的新课题。2月21日,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其中有几条更是与乡村旅游密切相关。

文件指出,“开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完善配套设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这无疑为乡村旅游进一步优化提高指明了方向。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将邻近区域的乡村进行串联,有助于单体吸引能力不高的乡村进入旅游消费市场。与此同时,开发精品线路有助于形成特定主题的旅游产品,比如赏花海、观日出、芋头宴……进而发展成稳定的乡村旅游名牌。有了响亮的品牌,才能维持乡村旅游的生命力。

笔者还注意到,文件提出“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这一点非常重要,乡村旅游之所以能火热发展,一个原因是其满足了人们尤其是城市人寻找乡愁、贴近自然的心理需求。不过,乡村旅游开发,并不意味着每个乡村变成景点,也不能将每个乡村做无差别的规划与建设,更不能忽视乡村原有的生态和人文习俗。目前,有些地方追风模仿,将村庄改造成千村一面,有的甚至新建仿古建筑代替原有古建,盲目开发让乡村失去了个性和吸引力,这种乡村旅游开发的败笔,值得警惕。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还就乡村交通建设、数字化、网络化、土地政策等问题进行了阐述。这些内容看上去似乎与乡村旅游没有直接联系,但对于乡村旅游项目、乡村民宿的落地与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2月23日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进一步指出,要加强乡村文化旅游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乡村文艺社团、创作团队、文化志愿者、非遗传承人和乡村旅游示范者。”这些政策,无疑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相信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中,乡村旅游定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生态的振兴是焕发乡村新活力的重要支撑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这段重要论述,将“生态宜居”作为总体要求的一项着重强调,体现出生态振兴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现阶段,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矛盾突出的问题,须将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融入到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中去,努力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作为一名基层环保工作的干部,我会发挥自己的作用,提高村民生态保护意识,改变村民的落后观念,倡导绿色发展之路。总之,乡村振兴的号角已吹响,我们要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矢志不渝、砥砺前行,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文件指出,从容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必须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

一是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统筹做好重要农产品调控。

二是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阶段性任务;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有效防范应对农业重大灾害。

三是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完善监测帮扶机制;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支持力度;推动脱贫地区帮扶政策落地见效。

四是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五是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健全乡村建设实施机制;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扎实开展重点领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县域统筹。

六是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农村。

精神文明建设。

有效平台载体;切实维护农村社会平安稳定。

七是加大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扩大乡村振兴投入;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抓好农村改革重点任务落实。

八是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压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责任;建强党的农村工作机构;抓点带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展开。

做好2022年“三农”工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让我们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奋力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

通过分局2022年1号文件《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执行力,推动分局高质量发展》的深入学习,结合自身岗位情况,总结出以下心得体会,也是对自己的要求。

当前形势下,安全是政治、是大局、是稳定,分局“基础+综合”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作为安全管理人员要更加有危机感,分局未来发展需要匹配高质量的安全管理水平。

“基础+综合”发展要求下,综合业务占比会逐步加大,安全管理难度同比直线上升,专业领域将会涉及建筑、市政、水利等各个方面。安全管理人员要依据项目特点,优化自身知识结构,熟记相关规范,熟知项目管理重点,明晰管理思路,根据不同施工阶段的不同施工特点提前做好管理规划,依规依据,高效过程管控,完善反馈机制,对安全问题,要及时跟踪、督促其整改完善,记录归档相关材料,规避项目责任。

高质量发展配套下是生产进度的加快,快速生产造成安全风险系数上升,所以安全管理人员更要有忧患意识,对于安全管理,要主动出击,从问题入手、结合实际情况,力求高效快速解决,争取做到安全问题不过夜。

工作上以目标和问题为导向,开拓创新,思变求新,敢于尝试,依据阶段性施工特点,专业施工情况,队伍综合素质情况、队伍特点、季节特点,提前谋划,落实践行,不断进取,做到稳扎稳打。做好风险防范,牢固树立风险意识,采取有力措施化解安全风险,完成管理管控目标。

若要助力分局的发展必须使自己专业、更专业,要坚持不断学习,拓宽视野,提升综合能力,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在良好的平台上,在分局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下,唯有以奋斗作为主线、以踏实、扎实的工作态度为基础,以谦虚、严谨的态度,善于学习、乐于学习、敢于创新,才能成为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

从白雪皑皑的东北,到四季如春的南方,从富饶的东部,到欠发达的中西部,走进2022年,距离脱贫攻坚全面收官已经1年,广袤的乡村,踏上了振兴的快车道,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正在快速推进。

林万龙认为,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要和去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放在一起看。去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去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是站在“十四五”的全局上,对未来五年三农工作的一个全面谋划,是对“十四五”总体的谋篇布局,这一点从文件的名字《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就可以看出来。今年则不同,今年的文件名为《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这是在去年的总框架下,聚焦今年要做的重点工作。

林万龙表示,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一共八个方面,包括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加大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怎么理解这八个方面的工作呢?我觉得可以总结为:特别强调了两个底线,很好体现了两个融合,提出了三大保障。两个底线,即粮食安全的底线,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这个底线思维,从学界到政府,再到社会,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共识。两个融合,即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城乡融合。三大保障,即乡村治理的保障,政策和体制引导的保障,党的领导的保障。

今年的一号文件第一部分粮食生产,第二部分现代农业的内容,都和粮食安全直接相关,核心都是强调守牢粮食安全的底线。这些年来,我们国家一直在强调粮食安全问题。今年的文件和去年相比,是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2022年的工作。林万龙表示,今年文件提及粮食安全,和以往相比,有两个非常鲜明的特点,第一,目标更量化,第二,考核更明确。

林万龙称,首先,今年很明确地提出,粮食产量要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第二,文件提出,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不断提高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切实稳定和提高主销区粮食自给率,确保产销平衡区粮食基本自给,这都是非常具体的量化目标。第三,对不同区域采用的技术,也有非常明确的表示。比如文件提出,“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在东北地区开展粮豆轮作,在黑龙江省部分地下水超采区、寒地井灌稻区推进水改早、稻改豆试点,在长江流域开发冬闲田扩种油菜,在新疆次宜棉区扩大花生生产”等。

 林万龙表示,文件第四部分一开始,也就是第十六条,详细地规划了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工作,包括“鼓励各地拓展农业多种功能”“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加快落实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政策”等,都是非常具体的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的措施。

今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到了“县域”,林万龙表示,他之前一再强调,乡村振兴必须是城乡融合视角下的乡村振兴,而县域内城乡融合又是重中之重。一号文件也很鲜明地体现了这一思路。比如第十七条,提到“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第十八条提出“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第十九条提出“实施县域农民工市民化质量提升行动”,第二十一条提出,要“统筹城镇和村庄布局”,第二十四条提出,要“推动‘互联网十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第二十五条提出要“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县域统筹”。从这些条文中可以看出,城乡融合的思路是非常清晰的,城乡融合的重点在县域的城乡融合。不论是乡村产业的发展、商业体系的建立,还是就业的扩大、基础设施布局,公共服务的统筹、数字化的建设,都必须纳入县域范围统筹布局。

我们实现了脱贫攻坚的全面收官,但是还要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的成果,要完善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林万龙指出,我国已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防返贫监测和帮扶体系,但还存在漏洞和不足,其中一个明显的不足就是部门之间有效的信息沟通共享很不够,没有做到“应纳尽纳”,这会严重影响监测帮扶的效果。所以,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健全跨部门工作会商和信息互通机制,推动各层级防止返贫监测和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数据共享”,非常有针对性。

20xx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大深化农村改革力度,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农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农村公共事业持续发展,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作出了突出贡献。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必须解除的一个重大课题。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快速攀升,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如何在“双重挤压”下创新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提高农业竞争力,是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考验。我国农业资源短缺,开发过度、污染加重,如何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必须应对的一个重大挑战。城乡资源要素流动加速,城乡互动联系增强,如何在城镇化深入发展背景下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是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解除这些难题,是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重大任务。必须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靠改革添动力,以法治作保障,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20xx年,农业农村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继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推进农村法治建设,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做强农业,必须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1.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强化对粮食主产省和主产县的政策倾斜,保障产粮大县重农抓粮得实惠、有发展。粮食主销区要切实承担起自身的粮食生产责任。全面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统筹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全面推进建设占用耕地剥离耕作层土壤再利用。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将口粮生产能力落实到田块地头、保障措施落实到具体项目。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大资金投入,集中力量加快建设一批重大引调水工程、重点水源工程、江河湖泊治理骨干工程,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征地补偿、耕地占补平衡实行与铁路等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同等政策。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快推进现代灌区建设,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和盐碱地改造科技示范。深入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实施植物保护建设工程,开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

2.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科学确定主要农产品自给水平,合理安排农业产业发展优先序。启动实施油料、糖料、天然橡胶生产能力建设规划。加快发展草牧业,支持青贮玉米和苜蓿等饲草料种植,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立足各地资源优势,大力培育特色农业。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布局调整。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畜牧业和粮食加工业,继续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继续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实施园艺产品提质增效工程。加大对生猪、奶牛、肉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支持力度,实施畜禽良种工程,加快推进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畜禽养殖,增强畜牧业竞争力。完善动物疫病防控政策。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加大标准池塘改造力度,继续支持远洋渔船更新改造,加强渔政渔港等渔业基础设施建设。

3.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加强县乡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落实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费用补助政策。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食品安全城市创建活动。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农产品,培育知名品牌。健全食品安全监管综合协调制度,强化地方政府法定职责。加大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力度,保护农林业生产安全。落实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严惩各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提高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4.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完善科研院所、高校科研人员与企业人才流动和兼职制度,推进科研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和科技人员股权激励改革试点,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建立优化整合农业科技规划、计划和科技资源协调机制,完善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机制。加强对企业开展农业科技研发的引导扶持,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应用的主体。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在生物育种、智能农业、农机装备、生态环保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建立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盟,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搭建农业科技融资、信息、品牌服务平台。探索建立农业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高校及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职业院校、科技特派员队伍在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作用。积极推进种业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改革试点,完善成果完成人分享制度。继续实施种子工程,推进海南、甘肃、四川三大国家级育种制种基地建设。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安全管理、科学普及。支持农机、化肥、农药企业技术创新。

5.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加快全国农产品市场体系转型升级,着力加强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健全交易制度。完善全国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加大重要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千亿斤粮食新建仓容建设进度,尽快形成中央和地方职责分工明确的粮食收储机制,提高粮食收储保障能力。继续实施农户科学储粮工程。加强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加快构建跨区域冷链物流体系,继续开展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试点。推进合作社与超市、学校、企业、社区对接。清理整顿农产品运销乱收费问题。发展农产品期货交易,开发农产品期货交易新品种。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

6.加强农业生态治理。实施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推广生物有机肥、低毒低残留农药,开展秸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和农田残膜回收区域性示范,按规定享受相关财税政策。落实畜禽规模养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大力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继续实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开展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东北黑土地保护试点。加大水生生物资源增殖保护力度。建立健全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国家水资源督察制度。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全面实施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加大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保护力度。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扩大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退耕还湿试点范围,推进重要水源地生态清洁小流域等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大力推进重大林业生态工程,加强营造林工程建设,发展林产业和特色经济林。推进京津冀、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修复。摸清底数、搞好规划、增加投入,保护好全国的天然林。提高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补助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继续扩大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试点。实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湿地保护奖励试点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补贴政策。加快实施退牧还草、牧区防灾减灾、南方草地开发利用等工程。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加强问责监管,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生态的振兴是焕发乡村新活力的重要支撑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这段重要论述,将“生态宜居”作为总体要求的一项着重强调,体现出生态振兴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现阶段,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矛盾突出的问题,须将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融入到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中去,努力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作为一名基层环保工作的干部,我会发挥自己的作用,提高村民生态保护意识,改变村民的落后观念,倡导绿色发展之路。总之,乡村振兴的号角已吹响,我们要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矢志不渝、砥砺前行,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乡间的绿水青山游人如织,地道的农副特产火热销售,别致的网红民宿一家家脱颖而出……近些年,相信很多人和笔者一样,感受到了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乡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如何持续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则是各地政府和相关旅游企业面临的新课题。2月21日,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其中有几条更是与乡村旅游密切相关。

文件指出,“开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完善配套设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这无疑为乡村旅游进一步优化提高指明了方向。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将邻近区域的乡村进行串联,有助于单体吸引能力不高的乡村进入旅游消费市场。与此同时,开发精品线路有助于形成特定主题的旅游产品,比如赏花海、观日出、芋头宴……进而发展成稳定的乡村旅游名牌。有了响亮的品牌,才能维持乡村旅游的生命力。

笔者还注意到,文件提出“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这一点非常重要,乡村旅游之所以能火热发展,一个原因是其满足了人们尤其是城市人寻找乡愁、贴近自然的心理需求。不过,乡村旅游开发,并不意味着每个乡村变成景点,也不能将每个乡村做无差别的规划与建设,更不能忽视乡村原有的生态和人文习俗。目前,有些地方追风模仿,将村庄改造成千村一面,有的甚至新建仿古建筑代替原有古建,盲目开发让乡村失去了个性和吸引力,这种乡村旅游开发的败笔,值得警惕。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还就乡村交通建设、数字化、网络化、土地政策等问题进行了阐述。这些内容看上去似乎与乡村旅游没有直接联系,但对于乡村旅游项目、乡村民宿的落地与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2月23日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进一步指出,要加强乡村文化旅游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乡村文艺社团、创作团队、文化志愿者、非遗传承人和乡村旅游示范者。”这些政策,无疑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相信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中,乡村旅游定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文件指出,从容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必须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

一是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统筹做好重要农产品调控。

二是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阶段性任务;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有效防范应对农业重大灾害。

三是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完善监测帮扶机制;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支持力度;推动脱贫地区帮扶政策落地见效。

四是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五是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健全乡村建设实施机制;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扎实开展重点领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县域统筹。

六是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切实维护农村社会平安稳定。

七是加大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扩大乡村振兴投入;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抓好农村改革重点任务落实。

八是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压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责任;建强党的农村工作机构;抓点带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展开。

做好2022年“三农”工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让我们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奋力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紧紧抓住粮食安全“四条线”

近日,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文件提出,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粮食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确保粮食及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必须牢牢抓住“四条线”,让“粮袋子”量足价稳,“中国饭碗”端得更牢。

守好耕地基准“线”。耕地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础,必须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持续加强农村地区建设用地审批和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管理,依法依规做好耕地占补平衡工作,坚决防止补充耕地数量、质量不到位的问题,护好粮食生产“命根子”。利用网络、遥感等现代科技手段实施动态监测,对乱占耕地从事非农建设等行为进行及时预警,构建早发现、早制止、早查处的预警机制,严肃查处违法占用和破坏耕地的行为。强化政治责任落实,将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耕地占补平衡等纳入地方年度考核重要内容,以严格的考核约束机制,倒逼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

提升粮食生产“线”。“若年谷丰登,衣食给足,则国富而民安”,必须稳定提升粮食生产能力,让老百姓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按照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要求,加快建设稳产高效、旱涝保收、生态友好的高品质农田,提高耕地质量条件,完善水利、输电设备等田间基本设施,夯实农业生产设施基础。打通惠农政策的“最后一公里”,通过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或增加种粮补贴等方式,切实保护好种粮农民利益,增强农民种粮意愿。联系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因地制宜加强技术指导,同时加强与气象、水利等部门的沟通,对灾害天气进行及时预警,降低天灾对粮食产量带来的影响,让粮食丰收有保障。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拼资源、拼投入的粗放式发展转向拼科技、拼质量的集约化发展,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

连接种业支撑“线”。种子是农业的灵魂,决定着整个粮食产业链的素质和效益,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种业卡脖子难题,建立自己的种子库。持续进行农业科技研发,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良种,在提高种子抗风性、缩短成熟期、增加产量上下功夫,造好农业“芯片”,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深化科企合作,推动种业企业和科研单位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育种资源、人才、技术从科研单位向企业聚集,实现科技资源整合和产学研深度合作,为种子研发工程提供坚实支撑。加强本土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注重收集、保存古老珍稀品种并进行应用价值的挖掘,通过建立农业种质资源大数据平台,促进资源信息交流共享。

划出节约保护“线”。“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我国粮食供需紧平衡的时代背景下,减少粮食损失浪费已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快反食品浪费法实施进程,对餐饮服务提供者、食品生产经营者等主体行为进行规制,制止“舌尖上的浪费”,用法律托举粮食安全。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走进机关、校园、企业等单位开展“节约粮食、反对浪费”活动,纠正“光盘”即“寒酸”、“剩宴”为“盛宴”的错误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惟俭可以惜福,惟俭可以养廉”,党员干部要率先垂范,管好自己和身边人,坚决抵制奢侈浪费的风气,按照标准执行公务接待制度,同时加强对各种浪费行为的监督检查,以实际行动为弘扬厉行节约之风作表率。

学习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教师

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必须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

一是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统筹做好重要农产品调控。

二是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阶段性任务;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有效防范应对农业重大灾害。

三是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完善监测帮扶机制;促进。

脱贫。

人口持续增收;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支持力度;推动脱贫地区帮扶政策落地见效。

四是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五是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健全乡村建设实施机制;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扎实开展重点领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县域统筹。

六是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切实维护农村社会平安稳定。

七是加大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扩大乡村振兴投入;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抓好农村改革重点任务落实。

八是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压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责任;建强党的农村工作机构;抓点带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展开。

做好2022年“三农”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奋力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

中央一号文件题为《中共中心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主题是进一步解放思想,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果断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短短的9655个字,涵盖了“完善国家食粮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农业可延续发展长效机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改善乡村治理机制”等八个方面,是以“三农”为重心的工作部署,更是今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依据,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进步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涉农工作做得更全面、更细致。通关一号文件全文,责任感、使命感贯穿其中;“服务于民,奉献于民”的执政思想显而易见;踏足于实际,把要求转化为推动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措施、新办法;增强政府支持与保障能力,实现资源可延续利用,为增进经济长期较快发展,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央一号文件的连续第11年聚焦“三农”,粮食安全始终摆在首位,这是对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延续,更加突出了粮食安全、农业科研创新、土地制度改革、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等主题,强调了深化改革,细化了具体措施。以具体的便民举措,助力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体质上与机制上摒弃弊端,保障农业农村现代化改革全面推进,是在今后工作中必须谨记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