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个人心得感悟(优质16篇)

时间:2024-01-09 12:49:23 作者:笔砚 文秘知识

心得体会是对思考和经验的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反思问题和改进方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思路。

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感悟和启发

@驻村干部请在“疫”线扛好扶贫“大旗”

2月5日,21世纪以来第17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5日由新华社受权发布。全文共5个部分,包括: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补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村基层治理;强化农村补短板保障措施。

当前,战“疫”进入最关键时期,各地纷纷采取强力措施,做到“严防死守”,杜绝疫情进一步蔓延。@驻村干部们,“中央一号文件”给你们快递了一份扶贫“任务清单”,请注意查收。请在“疫”线践行“不忘初心”,在“疫”线守土尽责,配合村两委干部全力狙击疫情的同时,迅速学深悟透“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根据“任务清单”及时建立扶贫年度台账,做到战“疫”、扶贫两不误,尽心尽力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提升群众的“安全指数、幸福指数”。

战“疫”当先,守土尽责,用“辛苦指数”提升群众“安全指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土负责”。每一名驻村干部肩负着农村一方的脱贫发展,在战“疫”中也该守一方安全。当前,城市战“疫”形势严峻,农村地域广、人口少,城里人纷纷往农村跑,给予农村战“疫”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驻村干部要守好自己的“自留地”,就要团结带领好由村组干部、民兵队员组成的“阻击军”,把好进村的每道“关口”,全天候、无缝隙认真排查、消毒、测体温;做好返乡人员重点“关照”,建立排查台账,每天巡回上门询问身体情况,确保人员安全可控;做好“夕阳红”团体的宣传引导,农特别是山区农村,老年群众习惯了聚集在空旷地方拉家常、跳“广场舞”、打牌、下下棋,大多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山区山清水秀、地广人稀、空气清新,疫情蔓延不上去,偷偷外出聚集时长发生,驻村干部们要利用好村村响“大喇叭”宣传防疫知识,还要组织村上有威望的群众加入“劝导队”,带上“红袖标”在村上巡回排查劝导,有条件的可以采用无人机对全村范围进行巡查,发现聚集群众及时劝回,做到全村排查“无死角”,在农村“疫”线,当好群众的“守门员、宣传员、服务员”,真正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提升群众的“安全指数”。

扶“贫”有序,三农为重,用“辛苦指数”提升群众“幸福指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中央一号文件对2020年“三农”工作提升出了明确的任务和要求,驻村干部要“照单全收”,要做到战“疫”扶贫“两手抓、两不误”,在做好全村全面防“疫”的过程中,因地制宜、强化举措,帮助群众有条有序恢复农业生产,并结合本村实际,针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两大短板,采取先请示、先汇报的方式,向本单位领导、所驻地相关部门争取,做到提早谋划,待疫情解除后第一时间继续跟进争取项目资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输血”式脱贫不如“造血”有力,贫困群众只有掌握了农业技术,发展可持续有效的产业,腰包才会“鼓起来”,贫困的“大山”才会真正除去。驻村干部要以入户排查、宣传防“疫”知识为契机,向群众宣传全村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计划,了解群众产业发展意向,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土地外包、合作社集中经营”等方式,发展集体经济,对于有发展产业的农户要大力支持,在资金、技术等方式协调给予帮助,只有农业高质量发展、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民收入稳步上升,脱贫攻坚才能如期圆满收官,农村才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驻村干部,在“疫”线,请注意安全,保重身体,主动扛起战“疫”大旗、扶贫重任,用你们的“辛苦指数”提升贫群众的“安全指数和幸福指数”。

年中央一号文件读后感个人心得感悟

同学聚会,近乎是打开记忆链接的盛会。

“咦,原来上学的路已经找不到了哎!”

“是啊,都变成工厂了。”

“我是导航来的,不然肯定找不到学校了。”

“以前学校门口是砂石路没有名字,现在是沥青的叫育才路,一下就找到了。”

先来的同学,我们相约去了老学校。那是坐落在古镇运河边上的一座前后两进“四合院式”建筑,一条巷子连接到河边繁华的商业街,路是青石板和麻石铺就,三四米宽。印象最深的是,古街石板上都留有一道深深的辙。先前总以为是车轮轧的,后来得知是便于独轮车通行而凿出来的。可惜这条常常走过的街巷,现在已经让路给大运河拓宽工程了,取而代之的是水泥路、防护栏和人行桥。

老学校已被改成了社区活动中心,唯一的遗存便是升旗台了,不过用古街拆下来的青石板重新进行了砌筑,尚显其历史的厚重。台上新装了射灯,说是为了跳广场舞用的,领舞的居然是我们的音乐老师,这是班主任后来剧透的。

十分钟来回,我们又呼啦啦的回到了班上。

随着同学们的陆续到来,教室里高亢、激扬、兴奋。三五成群的有;两两对坐的有;拖肩搭背的也有;不分彼此,好像跟谁都不是一般的熟。

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端坐在“c”位口吹着茶饮,对谁都笑眯眯的。他们并不舍打断我们竭力找寻的记忆和漫无边际的海聊。

从不起眼的一棵树、一片麦田、一条小路、一句笑话和一个尴尬,都变得那么美好。全然不顾当年写的作文是那么的词穷、枯燥和千篇一律。

我的思绪跟着漫天飞舞。抽丝剥茧,总结归纳起来发现,大家谈论最多的就是“路”了。

分享会在教室准时开幕,班长就是神通广大,居然在政府宣传部门搞到了《运河明珠·古驿新风》的专题片。20分钟的片子,浓缩了家乡改革开放40年来的建设成就,而提到最多的还是家乡交通的发展。

“路是通往世界的桥梁,是经济发展的基石,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最能鉴证发展成果的就是路了。你看,从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的土路、砂石路到水泥路、柏油路;从村道、乡道、县道,到省道、国道、高速公路,家乡已经从两千年来唯一的一条水路交通,发展成了一刻钟上省道、半小时上高速的江南名镇。无人机视野下的高速公路、高铁、城际铁路像道道彩虹镶嵌在翠绿的丘陵田野。乡间小道缠绕着白墙黑瓦的村庄农舍,从来没感觉到会有如此的美。汽车不再是城里人的专利,自行车俨然变成了运动休闲产品。驻足一看,镜头下木质指示牌上‘中、英、韩’三国文字标识的农家乐就在前方,原来乡村旅游已经是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再看文明墙上的‘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已经让儿时玩伴走上了致富路。”

片子很快看完。大家意犹未尽轮流发言,说的最多的还是家乡的发展和学生时代那些无厘头的故事。

语文老师受到片中“路”的启发,把我们又带回到了曾经的课堂。他一本正经地说:路,道也,往来通行的地方。鲁迅在《故乡》中说过“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老师这样解释道:这是鲁迅先生在文字中勉励还在迷茫中的人们,如果我们还没有看见一条成功的道路可以复制,那么我们就可以开辟出一条成功之路来。

课后,“聪明”的同学便以此为借口,在上学路上、庄稼地里、青草地上,趟出一条条光溜溜的小路来,美其名曰“鲁迅小道”。当然“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自然成了很多同学的座右铭,小路也随着时光进入同学们的记忆之中。

新闻联播上,总书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的讲话掷地有声。中央一号文件,建设农村“四好公路”振奋人心。路,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生活的便捷和经济的繁荣,更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笃信。

世界无法阻挡我之崛起!看,我们正昂首走进新时代,跑出最美奋斗者的姿态。

年中央一号文件读后感个人心得感悟

读了农民,你才知道中国的样子。读懂了农民,才明白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辉煌成就,农民是书写历史的关键推动者之一。近代以来,实现民族独立,建立新中国,靠的是农村包围城市,靠的是农民手推车运送物资……当下,中国城市日新月异,工业由大变强,人民生活幸福安康,同样离不开农民的辛勤付出。古人说,“在暖须在桑,在饱须在耕。君子贵弘道,道弘无不亨”。现在“扶农民一把”,就是重农固本、续写辉煌的根本保障。

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指出,“今年,实现我们的脱贫目标,还是有把握的。因为我们提出这个目标,它不是高不可攀的。实际上我们这一代人也有这个情结,一定要把我们的老百姓,特别是我们的农民扶一把。社会主义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啊,共同富裕!”

农民是何人?农民是淳朴、善良的人,他们始终心怀希望,对工作生活任劳任怨、舍得吃苦。如今我们所有人更是与他们息息相关。民以食为天,餐桌上丰富的食物出自于农民勤劳的双手。同时,衣、住、行这些关键领域也记录着农民工流下的汗水。此外,农村亦成为了城市休闲娱乐的后花园。这些都表明农民与每个人都密不可分,他们与时代发展同呼吸,共命运。

不过因个人、历史、环境等原因,一部分农民群众被贫困束缚了脚步,导致日子过得并不算好,有的连温饱都难以保障。因而才有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更在2015年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誓要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彻底斩断困扰农民千年的穷根,让这群历史推动者能够书写更大奇迹。

显然,“扶农民一把”就是扶所有老百姓,也是兑现人民至上、小康路上不落一人的庄严承诺。为了农民的幸福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扶贫一线考察调研并作出重要指示。并且中央一号文件自2014年以来,年年聚焦“三农”发展,各省市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同时,还有众多扶贫干部深耕基层,助力农民脱贫致富,而社会中诸如“李子柒”“美食作家王刚”等普通人选择用“美食视频”“直播带货”等形式展示农村之美,为农货代言,助农民增收。

这些举措正是“扶农民一把”情结的具体表现。脱贫攻坚即将收官,再“扶农民一把”就尤为重要。所以,我们要有历史耐心与决心,始终相信历史,相信农民,在最后关头,快马加鞭将最后的脱贫工作做好做实,尤其是青年以及青年干部,更应拥有这“农民情结”,发挥青年独有的朝气与出众的本领,在“扶农民一把”中学会吃苦,成为“三农”行家,架起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桥梁,农民必定能够跟上发展的脚步,实现“一步跨千年”。

年中央一号文件读后感个人心得感悟

小康,对于中国人而言,是盼了很多代,奔了很多年的愿景。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两不愁三保障”成为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指标,这其中最基础的当属“不愁吃”。

“不愁吃”起源于“小康梦”的追求。最早在《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中,就有无数百姓“久困于穷,冀以小康”,仁人志士“四海为忧,思欲小康”。古往今来,人们对吃都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像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吃饭”一直是第一位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填饱人民的肚子是国家面临的难题。从2004年到2020年连续十七年发布中央一号文件,不断强调“三农”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在追求小康的路上,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老百姓都已迈入“不愁吃”的行列,在迈向“车厘子自由”的路上了。

“不愁吃”得益于“好政策”的扶持。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这些“不愁吃”的关键因素,都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而且好的政策才能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国取消了实行千年的农业税,在党的十九大上决定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些好制度都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热情。今年4月,国际组织发布的《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指出,新冠疫情大流行很可能导致全球遭受严重饥饿人口数量在今年底超过2.5亿人。反观我国,国家预计今年我们的米面油、肉蛋奶、果菜鱼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能力和质量将进一步提升,农业农村部也明确表示中国不会发生粮食危机。新冠疫情不失为对中国农业的一次大考和检验,事实证明我们扛得住!

“不愁吃”得益于“高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让我们逐渐从“吃不饱”到“不愁吃”再到“随便吃”。2018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58.3%,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8%,农民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历史。在面对国外质疑中国人口爆炸式的增长,“未来谁养活中国人”的问题上,袁隆平通过投身水稻研究给出了惊艳答案,我国水稻的世界单产记录已经提高到每亩1149.02公斤。除了粮食,我国蔬菜产量也在飞速增长,从1990年人均蔬菜占有量的170公斤,涨到2020年的400公斤,中国已成为世界蔬菜种植和消费第一大国。此外,各种农业“黑科技”让我们竖起大拇指,“互联网+农业”的新兴产业模式也让我们足不出户享受着科技进步带来的生活红利。

“不愁吃”得益于“供应链”的完善。随着交通运输的不断完善,“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典故早已成为过去,人们一走进菜市场和超市就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吃得越来越丰盛。而且,政府健全的保障体系也确保了农产品稳定供给,国家对副产品尤其是鲜活农产品开通了专用的绿色通道,免收过路费。疫情期间,各地也纷纷支援湖北农副产品,不仅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越性,更体现了我国“粮草先行”的强大供应实力。这一次,我们确实重新认识了中国人民丰富的“菜篮子”。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2019年,我们保持着连续7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的“战绩”,而在2020年,我国的绝对贫困将被全面消除。一方方不断丰盛的餐桌,不仅上演着我们的生活百味,更折射出从解决温饱到奔向小康的幸福历程!

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感悟和启发

“标”“本”兼治出准脱贫制胜“杀手锏”

2月5日,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17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文件指出,要强化举措、狠抓落实,集中力量完成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两大重点任务。

2020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也是我国扶贫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关键一年。确保如期全面完成“摘帽”任务,要坚持不懈、一鼓作气,不折不扣完成剩余脱贫任务。脱贫制胜既要治标更要治本,当下,更应全面梳理排查出扶贫工作中存在的关键问题,高度重视、坚决克服,对症下药、狠抓落实,为人民群众交出一份满意的脱贫答卷。

一是当前存在的“不干,我不脱贫”式“懒汉闹剧”,扶贫被少数人当成了“福利”,部分领导干部急着摘掉“贫困帽”,贫困户却想守住自己贫困的身份,如此这般,使得扶贫工作难上加难。二是数字至上的“跟猪较劲”式脱贫验收,脱贫工作好不好,全看档案表格填的达不达标,不同批次的检查组带着不同的考核指标做“验收”,“搞”得扶贫干部苦不堪言。一个“根本”问题,一个“标准”问题,解决关键还得在“谋事”上下功夫。

摒弃扶贫“速效”思想,培养“志与智”内生动力,打开“懒汉”心结,从源头上解决争当“贫困户”问题。虎瘦雄心在,人穷志不穷,不怕扶物质贫,就怕贫困户精神上的“穷”。对于扶贫干部而言,物质脱贫是做好扶贫工作的一方面,要治好基层“懒汉”的“等靠要”思想,还得专注于贫困户的精神脱贫。前段时间昭通市镇雄县某村委发布一则关于某贫困户拒绝签字脱贫的通报,一时刷爆朋友圈,引发舆论热议,通报里的贫困户其实早已达到脱贫标准,却以“不干,我不脱贫,我什么都没得到”为由拒绝签字认可。脱贫有限的“资源”耗费在这类无脱贫志气的“懒汉”身上,让扶贫工作变得更加艰巨,脱贫收官也更加坎坷。

扶贫要“扶志”,脱贫要“脱懒”。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之所以出现扶贫扶不起来,原因可能就出在扶的“姿势”没弄对。“干部干,群众看”,如此扶贫,干部一“走”,群众岂不是“干瞪眼”?所以不能仅仅专注于低头弯腰帮群众“挥锄头”,关键是要带动群众一起“挥”,教会群众方法,搞懂怎么“挥”才能种出好庄稼、获得好收益。思想不转弯,脱贫不过关,精准施策到个人,找准懒汉懒根,用好“扶贫政策”这把双刃剑,多与群众交交心,花点功夫量身打造“懒病秘方”,找对了法子才能药到病除。

挥好脱贫考核“标准棒”,给足群众与干部“话语权”,及时纠正验收指标中“维数字论”偏差。脱贫验收中,“一头猪,该如何计算收入”,这类“跟猪较劲”式的验收标准“模糊不清”、操作执行“方式不一”问题,是现阶段基层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又一“无奈”。扶贫专注于填表格、填app、整档案,数据成为了评判扶贫成绩的一把“歪尺”,部分干部纷纷倒苦水“还不如让我去给群众办点实事”。实际上部分地方反映,各级检查组在扶贫验收中用不同的标准来验收,脱贫没有一个统一可行的标准,各种标准过于细化,导致干部们不得不埋头于整理各项数据力求达到指标,由此陷入机械化、片面化,于脱贫制胜实属无益。

检查合不合格、收入达不达标,还得问问“老乡”。扶贫数据固然能让扶贫效果“一目了然”,但若紧盯数据不给干部和群众道问题说成绩的“话语权”,何来真脱贫、脱真贫?要明晰检查标准,破除验收指标上的模糊地带,不能让扶贫干部不是在填写表格就是在整理数据的路上,基层减负要切实用在脱贫攻坚战役上,要让扶贫干部“解放”办公桌、电脑面前的双手,把“辛苦”用在群众身上。成绩好不好,数字说了不算,老百姓和实效才是“硬杠杠”!

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范文

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范文(通用8篇),欢迎品鉴!

通过分局2022年1号文件《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执行力,推动分局高质量发展》的深入学习,结合自身岗位情况,总结出以下心得体会,也是对自己的要求。

当前形势下,安全是政治、是大局、是稳定,分局“基础+综合”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作为安全管理人员要更加有危机感,分局未来发展需要匹配高质量的安全管理水平。

“基础+综合”发展要求下,综合业务占比会逐步加大,安全管理难度同比直线上升,专业领域将会涉及建筑、市政、水利等各个方面。安全管理人员要依据项目特点,优化自身知识结构,熟记相关规范,熟知项目管理重点,明晰管理思路,根据不同施工阶段的不同施工特点提前做好管理规划,依规依据,高效过程管控,完善反馈机制,对安全问题,要及时跟踪、督促其整改完善,记录归档相关材料,规避项目责任。

高质量发展配套下是生产进度的加快,快速生产造成安全风险系数上升,所以安全管理人员更要有忧患意识,对于安全管理,要主动出击,从问题入手、结合实际情况,力求高效快速解决,争取做到安全问题不过夜。

工作上以目标和问题为导向,开拓创新,思变求新,敢于尝试,依据阶段性施工特点,专业施工情况,队伍综合素质情况、队伍特点、季节特点,提前谋划,落实践行,不断进取,做到稳扎稳打。做好风险防范,牢固树立风险意识,采取有力措施化解安全风险,完成管理管控目标。

若要助力分局的发展必须使自己专业、更专业,要坚持不断学习,拓宽视野,提升综合能力,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在良好的平台上,在分局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下,唯有以奋斗作为主线、以踏实、扎实的工作态度为基础,以谦虚、严谨的态度,善于学习、乐于学习、敢于创新,才能成为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我们党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水利的地位作用作出过经典论断和精辟阐述。早在1934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改革开放至上世纪末,中央明确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进入新世纪,中央又与时俱进地提出“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这些重要论断,反映了我们党对水利事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阐明了做好水利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对促进我国水利改革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我国水资源形势深刻变化,水安全状况日趋严峻,水利内涵不断丰富、功能逐步拓展、领域更加广泛,传统任务与新兴使命叠加,现实需要与长远需求交织,水利对全局影响更为重大,地位更加凸显。

首先,水利是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屏障。防洪保安历来是治国安邦之要。经济越发展,财富越丰裕,社会越进步,越需要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始终绷紧防洪保安的弦。面对气候变化带来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的趋势,防汛抗洪压力越来越大,任务越来越艰巨,务必夯实打牢防洪保安的大堤。

其次,水利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水是支撑经济活动的基础性资源。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迅猛增长,水资源短缺日益加剧,成为许多地方发展的瓶颈制约。不把水利的文章做好,经济建设就难以为继;不把节水的文章做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失去了重要依托。讲发展、搞建设,务必水利先行,量水而动。

生态的振兴是焕发乡村新活力的重要支撑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这段重要论述,将“生态宜居”作为总体要求的一项着重强调,体现出生态振兴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现阶段,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矛盾突出的问题,须将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融入到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中去,努力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作为一名基层环保工作的干部,我会发挥自己的作用,提高村民生态保护意识,改变村民的落后观念,倡导绿色发展之路。总之,乡村振兴的号角已吹响,我们要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矢志不渝、砥砺前行,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全国,再次吹响了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集结号,打响了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令枪。新一轮农村改革,针对的病根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瞄准的目标是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掌控的要义是城乡兼顾联动,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动城乡要素同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让农民同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不是为改而改,是由题目倒逼的。我国产业化、城镇化快速推动,农业现代化落在了后边,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构成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呼唤更深进的体制突破。保障国家食粮安全,面临的资源环境束缚矛盾日趋尖锐,“中心要食粮、地方要财政、农民要收进”的不同利益调和难度增大,保护农业资源、保障农民利益需要更刚性的制度保障。小范围的分散经营与发展现代农业不相适应,解决谁来种地的题目更抓紧迫,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经营主体亟待农业经营体系创新。农村人口大范围活动,“三留守”题目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心头牵挂”,完善和创新乡村治理机制,让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跟上经济社会结构变化步伐成为当务之急。总之,“三农”发展的很多困难,不靠改革破解不了;农村生产力发展,不靠改革适应不了;农民群众的期待期盼,不靠改革实现不了。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果断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要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要明确政府对农业农村发展所负有的责任,但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市场能办的要交给市场,社会能办的要交给社会,让农村资源要素活力竞相迸发,让农村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要鼓励探索创新,在明确底线的条件下,支持地方先行先试,尊重农民群众实践创造。当前农村改革要碰的都是“硬骨头”,要干的都是“辣手”的事,需要勇于实践,大胆创新。但实践创新不是蛮干乱闯,务必坚守底线,试点先行。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食粮产量改下往了,不能把农民利益侵害了。要答应地方试点试验,积累经验、探索门路、逐渐推广,但要留意与现行法律法规保持衔接,对涉法的改革要设置必要的程序和范围。要依照中心的同一部署,各地不能自行其是、抢跑越线。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要因地制宜、按部就班,不弄“一刀切”、不寻求一步到位,答应采取差异性、过渡性的制度和政策安排,既积极又慎重,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只要不折腾,积跬步致千里,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一定会获得成功。

民以食为天,食品来源于农业,农业的重要性不问可知,农业稳则天下安。中心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审阅这个我国的农业题目,体现了党中心的***远瞩和战略头脑。xx年中心关于三农的一号文件如期而至,这份文件题为《中共中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为我国今年农业的发展确定了目标,提出来思路,也为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模式指明了方向。

这份关于三农的中心一号文件作出了以下几点唆使和要求:一是建立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机制,努力夯实现代农业物资基础;二是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三是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稳步进步农民组织化程度;四是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大力培养发展多元服务主体;五是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有效保障农民财产权利;六是改进农村公共服务机制,积极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七是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切实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我们将这份文件的精神可以简单的概括为14个字: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具体的来讲就是以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为工作目标;同时进一步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深度和广度,政策扶持力度和科技驱动力度在原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想方设法提供政策和科技上的支持;充分发挥利用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全力推动现代农业建设,打造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于一体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发展当今农业农村来之不容易的大好情势。

全力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要求是一致的。我们要同一思想,同一熟悉,创新是第一生产力,所以要将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作为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这个思路果断不能变。同时要尊重和保障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进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主管能动性,充分激起农村生产各个要素潜能,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推动农业的发展。

相信在中心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心一号文件精神的指引下,在各级各部分的不懈努力下,农业农村的发展将再上一个新台阶,创造新的辉煌!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文件指出,从容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必须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

一是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统筹做好重要农产品调控。

二是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阶段性任务;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有效防范应对农业重大灾害。

三是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完善监测帮扶机制;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支持力度;推动脱贫地区帮扶政策落地见效。

四是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五是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健全乡村建设实施机制;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扎实开展重点领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县域统筹。

六是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切实维护农村社会平安稳定。

七是加大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扩大乡村振兴投入;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抓好农村改革重点任务落实。

八是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压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责任;建强党的农村工作机构;抓点带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展开。

做好2022年“三农”工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让我们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奋力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年伊始,中心一号文件下发全国,再次吹响了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集结号,打响了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令枪。新一轮农村改革,针对的病根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瞄准的目标是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掌控的要义是城乡兼顾联动,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动城乡要素同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让农民同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不是为改而改,是由题目倒逼的。我国产业化、城镇化快速推动,农业现代化落在了后边,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构成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呼唤更深进的体制突破。保障国家食粮安全,面临的资源环境束缚矛盾日趋尖锐,“中心要食粮、地方要财政、农民要收进”的不同利益调和难度增大,保护农业资源、保障农民利益需要更刚性的制度保障。小范围的分散经营与发展现代农业不相适应,解决谁来种地的题目更抓紧迫,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经营主体亟待农业经营体系创新。农村人口大范围活动,“三留守”题目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心头牵挂”,完善和创新乡村治理机制,让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跟上经济社会结构变化步伐成为当务之急。总之,“三农”发展的很多困难,不靠改革破解不了;农村生产力发展,不靠改革适应不了;农民群众的期待期盼,不靠改革实现不了。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果断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要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要明确政府对农业农村发展所负有的责任,但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市场能办的要交给市场,社会能办的要交给社会,让农村资源要素活力竞相迸发,让农村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要鼓励探索创新,在明确底线的条件下,支持地方先行先试,尊重农民群众实践创造。当前农村改革要碰的都是“硬骨头”,要干的都是“辣手”的事,需要勇于实践,大胆创新。但实践创新不是蛮干乱闯,务必坚守底线,试点先行。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食粮产量改下往了,不能把农民利益侵害了。要答应地方试点试验,积累经验、探索门路、逐渐推广,但要留意与现行法律法规保持衔接,对涉法的改革要设置必要的程序和范围。要依照中心的同一部署,各地不能自行其是、抢跑越线。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要因地制宜、按部就班,不弄“一刀切”、不寻求一步到位,答应采取差异性、过渡性的制度和政策安排,既积极又慎重,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只要不折腾,积跬步致千里,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一定会获得成功。

这第一个关键词是“衔接”。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的表述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农报君看来,既然是衔接,那就意味在前后两段中间衔接。也就是说,要看的关键词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翻看历年中央一号文件,2016年,“脱贫攻坚”首次出现。

2020年,脱贫攻坚任务目标如期完成。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做到扶上马送一程。在农报君看来,“脱贫攻坚”这个关键词,在未来的某一个时刻,也就会成为历史的尘封,可能永远不会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没有了“脱贫攻坚”,另一个关键词可就要成为历史进程的主导了。它是“乡村振兴”。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里这样写到,“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

农报君发现,“乡村振兴”首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是在2018年。稍早几个月的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召开,把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定为乡村振兴战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写到,“十四五”时期,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农报君看到这句话,还是很振奋的。

今天如此有幸见证脱贫攻坚任务目标如期完成,看到几千年中华民族的小康梦圆。同样也很期待,希望站在五年后,十五年后,乃至三十年后的那些重大节点,亲历见证“乡村振兴”一步一步成为现实。

这第二个关键词是“要害”。

在学习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时,农报君印象极为深刻,保障粮食安全,要害是种子和耕地。咱们先来看“种子”,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里指出,“打好种业翻身仗。”农报君学农出身,当记者后还跑过几年农作物种子行业,自认为还是了解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情况的。一看到“打好种业翻身仗”,很振奋,也还有点疑惑。这疑惑是,我国的农作物种业应该还是可以的吧?为解开自己的疑惑,我翻了翻前些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发现果然,2010年、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对种业发展也进行了重点部署。

至今,农作物种子行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种子,为确保口粮绝对安全打实了基础。昨天国新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这个数字,我国自主选育的农作物品种种植面积占到95%以上。农报君看到这个数字,还是很为种业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的。但,让农报君情绪有点低落的是,我国种子的单产水平还是较低的。大豆、玉米现在的单产水平还不高,只有美国的60%不到。再看蔬菜,国外品种种植面积占比达到13%,其中耐储的番茄、甜椒等少数专用品种进口比例达到50%。我们除了吃粮吃菜,还要天天吃肉。

说到种业,不仅包括农作物种子,还包括畜禽、水产种源。我国猪牛羊等畜禽和部分特色水产种源立足国内有保障,现在畜禽、水产的核心种源自给率分别达到了75%和85%。但,生猪繁殖的效率、饲料转化率和奶牛年产奶量都只有国际先进水平的80%左右。

看到后面这些数据,农报君就理解“打好种业翻身仗”的重要意义所在了。接着来看“耕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农报君上学时,老师的一句话至今记忆犹新。老师是用英语说的“fromsoiltosoil”,农报君翻译成中文,万千生物从土中来,而又回到土中去。现在看,这句话说透真谛,耕地是我们的命根子。没有耕地,就没有粮食。没有粮食,就没有人类,也就不会有这多姿多彩的世界。用循环农业的学说来理解老师的那句话,土壤养育了生物,生物的最终归宿还是土壤。回归中央一号文件,从2004年起,多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要求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农报君深感,18亿亩耕地红线守住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基础就会长久牢固。

这第三个关键词是“建设”。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农报君发现,“乡村建设行动”尚是第一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且“乡村建设”出现的频次多达10次。翻阅历年中央一号文件,2016年出现5次,2018年出现6次。对比来看,可见“乡村建设”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的重要程度。农报君在历年中央一号文件里看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常会陪伴“乡村建设”左右。2018年,国家启动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

几年下来,确实很有成效。农报君到农村采访,明显感觉农村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厕所干净了,街上的垃圾桶多了,污水不再横流了,村容村貌整洁了。农报君有关注“乡村规划”这个领域。一些原本给城里做规划的公司开始下乡。还有一些学规划、学设计、学建筑的学生,创业就选择了“村庄规划”。可见,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的“抓好规划编制”,既是政策导向,又是市场走向。关于如何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中央一号文件给出的政策很实在。会部署一批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农村消费、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的重点工程和行动。农报君对这话印象深刻,“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要因地制宜、稳扎稳打,不刮风搞运动。”

“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不得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上楼,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这要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为农民而建就必须尊重农民意愿。在农报君的印象里,有个别地方就曾因为没有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而引发了热点舆情事件,对推进工作造成极大被动。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里这样强调,农报君很是欣慰,也可见政策制定者对实际情况了解细致透彻。我国如此之大,乡村如此广袤。中央一号文件的政策涵盖许许多多方面。农报君只是从历史的一面、经历过的一面去理解就为之振奋。当看到历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的政策已落地生根、长成大树,成为现实,就更为振奋。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有梦想,我们必然了不起。

梦想最终会成为现实的!

20xx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大深化农村改革力度,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农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农村公共事业持续发展,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作出了突出贡献。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必须解除的一个重大课题。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快速攀升,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如何在“双重挤压”下创新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提高农业竞争力,是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考验。我国农业资源短缺,开发过度、污染加重,如何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必须应对的一个重大挑战。城乡资源要素流动加速,城乡互动联系增强,如何在城镇化深入发展背景下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是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解除这些难题,是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重大任务。必须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靠改革添动力,以法治作保障,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20xx年,农业农村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继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推进农村法治建设,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做强农业,必须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1.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强化对粮食主产省和主产县的政策倾斜,保障产粮大县重农抓粮得实惠、有发展。粮食主销区要切实承担起自身的粮食生产责任。全面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统筹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全面推进建设占用耕地剥离耕作层土壤再利用。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将口粮生产能力落实到田块地头、保障措施落实到具体项目。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大资金投入,集中力量加快建设一批重大引调水工程、重点水源工程、江河湖泊治理骨干工程,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征地补偿、耕地占补平衡实行与铁路等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同等政策。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快推进现代灌区建设,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和盐碱地改造科技示范。深入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实施植物保护建设工程,开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

2.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科学确定主要农产品自给水平,合理安排农业产业发展优先序。启动实施油料、糖料、天然橡胶生产能力建设规划。加快发展草牧业,支持青贮玉米和苜蓿等饲草料种植,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立足各地资源优势,大力培育特色农业。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布局调整。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畜牧业和粮食加工业,继续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继续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实施园艺产品提质增效工程。加大对生猪、奶牛、肉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支持力度,实施畜禽良种工程,加快推进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畜禽养殖,增强畜牧业竞争力。完善动物疫病防控政策。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加大标准池塘改造力度,继续支持远洋渔船更新改造,加强渔政渔港等渔业基础设施建设。

3.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加强县乡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落实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费用补助政策。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食品安全城市创建活动。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农产品,培育知名品牌。健全食品安全监管综合协调制度,强化地方政府法定职责。加大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力度,保护农林业生产安全。落实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严惩各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提高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4.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完善科研院所、高校科研人员与企业人才流动和兼职制度,推进科研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和科技人员股权激励改革试点,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建立优化整合农业科技规划、计划和科技资源协调机制,完善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机制。加强对企业开展农业科技研发的引导扶持,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应用的主体。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在生物育种、智能农业、农机装备、生态环保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建立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盟,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搭建农业科技融资、信息、品牌服务平台。探索建立农业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高校及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职业院校、科技特派员队伍在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作用。积极推进种业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改革试点,完善成果完成人分享制度。继续实施种子工程,推进海南、甘肃、四川三大国家级育种制种基地建设。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安全管理、科学普及。支持农机、化肥、农药企业技术创新。

5.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加快全国农产品市场体系转型升级,着力加强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健全交易制度。完善全国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加大重要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千亿斤粮食新建仓容建设进度,尽快形成中央和地方职责分工明确的粮食收储机制,提高粮食收储保障能力。继续实施农户科学储粮工程。加强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加快构建跨区域冷链物流体系,继续开展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试点。推进合作社与超市、学校、企业、社区对接。清理整顿农产品运销乱收费问题。发展农产品期货交易,开发农产品期货交易新品种。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

6.加强农业生态治理。实施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推广生物有机肥、低毒低残留农药,开展秸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和农田残膜回收区域性示范,按规定享受相关财税政策。落实畜禽规模养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大力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继续实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开展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东北黑土地保护试点。加大水生生物资源增殖保护力度。建立健全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国家水资源督察制度。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全面实施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加大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保护力度。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扩大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退耕还湿试点范围,推进重要水源地生态清洁小流域等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大力推进重大林业生态工程,加强营造林工程建设,发展林产业和特色经济林。推进京津冀、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修复。摸清底数、搞好规划、增加投入,保护好全国的天然林。提高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补助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继续扩大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试点。实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湿地保护奖励试点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补贴政策。加快实施退牧还草、牧区防灾减灾、南方草地开发利用等工程。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加强问责监管,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

通过分局2022年1号文件《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执行力,推动分局高质量发展》的深入学习,结合自身岗位情况,总结出以下心得体会,也是对自己的要求。

当前形势下,安全是政治、是大局、是稳定,分局“基础+综合”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作为安全管理人员要更加有危机感,分局未来发展需要匹配高质量的安全管理水平。

“基础+综合”发展要求下,综合业务占比会逐步加大,安全管理难度同比直线上升,专业领域将会涉及建筑、市政、水利等各个方面。安全管理人员要依据项目特点,优化自身知识结构,熟记相关规范,熟知项目管理重点,明晰管理思路,根据不同施工阶段的不同施工特点提前做好管理规划,依规依据,高效过程管控,完善反馈机制,对安全问题,要及时跟踪、督促其整改完善,记录归档相关材料,规避项目责任。

高质量发展配套下是生产进度的加快,快速生产造成安全风险系数上升,所以安全管理人员更要有忧患意识,对于安全管理,要主动出击,从问题入手、结合实际情况,力求高效快速解决,争取做到安全问题不过夜。

工作上以目标和问题为导向,开拓创新,思变求新,敢于尝试,依据阶段性施工特点,专业施工情况,队伍综合素质情况、队伍特点、季节特点,提前谋划,落实践行,不断进取,做到稳扎稳打。做好风险防范,牢固树立风险意识,采取有力措施化解安全风险,完成管理管控目标。

若要助力分局的发展必须使自己专业、更专业,要坚持不断学习,拓宽视野,提升综合能力,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在良好的平台上,在分局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下,唯有以奋斗作为主线、以踏实、扎实的工作态度为基础,以谦虚、严谨的态度,善于学习、乐于学习、敢于创新,才能成为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于2月22日正式公布,文件指出2022年要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及农业农村现代化新步伐。会议从全面抓好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加强现代农业基础支撑、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等几个方面阐述了2022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其中保障“菜篮子”供给、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有效防范应对农业重大灾害与我们农业畜牧工作者息息相关,也为我们2022年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做好动物疫病的防控。做好动物疫病防控是保障畜牧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关键工作,也是有效保障畜禽产品供应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作为基层畜牧工作者首先要肩负起防控责任,加强动物检疫、做好防控,有效降低动物疫情的风险,保障重要农产品的供应,从源头上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菜篮子”。

二、加强养殖技术的推广。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畜牧业也有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要使畜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积极探索、不断推广畜牧养殖技术。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学习,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为养殖技术推广打好坚实基础。其次,要加强养殖技术的宣传力度,坚持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态度,深入到广大养殖户中去,提供耐心热情的周到服务,真正的把养殖技术“落实到户”。

三、加强种质资源的普查力度。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战略高度。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也指出要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技术攻关,加快推进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收集。我们作为农业畜牧工作者要认真贯彻要求,落实文件精神,全面落实普查责任,做好普查收集工作,摸清畜禽种质资源家底,切实做好保护种源工作。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从多个方面阐述了农业农村发展方向,也为我们农业农村工作者划清了工作重点。要求我们始终秉承无私奉献精神,实实在在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为农业农村发展、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

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

我们党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水利的地位作用作出过经典论断和精辟阐述。早在1934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改革开放至上世纪末,中央明确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进入新世纪,中央又与时俱进地提出“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这些重要论断,反映了我们党对水利事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阐明了做好水利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对促进我国水利改革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我国水资源形势深刻变化,水安全状况日趋严峻,水利内涵不断丰富、功能逐步拓展、领域更加广泛,传统任务与新兴使命叠加,现实需要与长远需求交织,水利对全局影响更为重大,地位更加凸显。

首先,水利是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屏障。防洪保安历来是治国安邦之要。经济越发展,财富越丰裕,社会越进步,越需要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始终绷紧防洪保安的弦。面对气候变化带来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的趋势,防汛抗洪压力越来越大,任务越来越艰巨,务必夯实打牢防洪保安的大堤。

其次,水利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水是支撑经济活动的基础性资源。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迅猛增长,水资源短缺日益加剧,成为许多地方发展的瓶颈制约。不把水利的文章做好,经济建设就难以为继;不把节水的文章做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失去了重要依托。讲发展、搞建设,务必水利先行,量水而动。

学习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教师

虎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的“一号文件”,聚焦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对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重大部署,为续写乡村振兴画卷注入强大动力。农业正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正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正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三农”发展的华彩乐章正在奏响。

我们集团公司响应党的号召,紧跟时代步伐,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公司在内蒙园区累计投入60多亿元,建成多个大型特色养殖基地及肉食品厂、饲料厂、氮气保鲜库、鲜食玉米加工厂等,具备了完善的农畜产品输出加工条件与优势,对当地农户和周边村集体经济起到了极大的带动作用。我们将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增强科技人才,不断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与带动力;向农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实施农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持续提高扶贫产业发展效率和效益。

与乡村振兴目标不懈努力!

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

乡间的绿水青山游人如织,地道的农副特产火热销售,别致的网红民宿一家家脱颖而出……近些年,相信很多人和笔者一样,感受到了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乡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如何持续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则是各地政府和相关旅游企业面临的新课题。2月21日,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其中有几条更是与乡村旅游密切相关。

文件指出,“开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完善配套设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这无疑为乡村旅游进一步优化提高指明了方向。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将邻近区域的乡村进行串联,有助于单体吸引能力不高的乡村进入旅游消费市场。与此同时,开发精品线路有助于形成特定主题的旅游产品,比如赏花海、观日出、芋头宴……进而发展成稳定的乡村旅游名牌。有了响亮的品牌,才能维持乡村旅游的生命力。

笔者还注意到,文件提出“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这一点非常重要,乡村旅游之所以能火热发展,一个原因是其满足了人们尤其是城市人寻找乡愁、贴近自然的心理需求。不过,乡村旅游开发,并不意味着每个乡村变成景点,也不能将每个乡村做无差别的规划与建设,更不能忽视乡村原有的生态和人文习俗。目前,有些地方追风模仿,将村庄改造成千村一面,有的甚至新建仿古建筑代替原有古建,盲目开发让乡村失去了个性和吸引力,这种乡村旅游开发的败笔,值得警惕。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还就乡村交通建设、数字化、网络化、土地政策等问题进行了阐述。这些内容看上去似乎与乡村旅游没有直接联系,但对于乡村旅游项目、乡村民宿的落地与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2月23日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进一步指出,要加强乡村文化旅游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乡村文艺社团、创作团队、文化志愿者、非遗传承人和乡村旅游示范者。”这些政策,无疑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相信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中,乡村旅游定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

从白雪皑皑的东北,到四季如春的南方,从富饶的东部,到欠发达的中西部,走进2022年,距离脱贫攻坚全面收官已经1年,广袤的乡村,踏上了振兴的快车道,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正在快速推进。

林万龙认为,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要和去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放在一起看。去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去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是站在“十四五”的全局上,对未来五年三农工作的一个全面谋划,是对“十四五”总体的谋篇布局,这一点从文件的名字《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就可以看出来。今年则不同,今年的文件名为《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这是在去年的总框架下,聚焦今年要做的重点工作。

林万龙表示,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一共八个方面,包括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加大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怎么理解这八个方面的工作呢?我觉得可以总结为:特别强调了两个底线,很好体现了两个融合,提出了三大保障。两个底线,即粮食安全的底线,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这个底线思维,从学界到政府,再到社会,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共识。两个融合,即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城乡融合。三大保障,即乡村治理的保障,政策和体制引导的保障,党的领导的保障。

今年的一号文件第一部分粮食生产,第二部分现代农业的内容,都和粮食安全直接相关,核心都是强调守牢粮食安全的底线。这些年来,我们国家一直在强调粮食安全问题。今年的文件和去年相比,是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2022年的工作。林万龙表示,今年文件提及粮食安全,和以往相比,有两个非常鲜明的特点,第一,目标更量化,第二,考核更明确。

林万龙称,首先,今年很明确地提出,粮食产量要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第二,文件提出,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不断提高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切实稳定和提高主销区粮食自给率,确保产销平衡区粮食基本自给,这都是非常具体的量化目标。第三,对不同区域采用的技术,也有非常明确的表示。比如文件提出,“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在东北地区开展粮豆轮作,在黑龙江省部分地下水超采区、寒地井灌稻区推进水改早、稻改豆试点,在长江流域开发冬闲田扩种油菜,在新疆次宜棉区扩大花生生产”等。

 林万龙表示,文件第四部分一开始,也就是第十六条,详细地规划了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工作,包括“鼓励各地拓展农业多种功能”“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加快落实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政策”等,都是非常具体的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的措施。

今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到了“县域”,林万龙表示,他之前一再强调,乡村振兴必须是城乡融合视角下的乡村振兴,而县域内城乡融合又是重中之重。一号文件也很鲜明地体现了这一思路。比如第十七条,提到“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第十八条提出“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第十九条提出“实施县域农民工市民化质量提升行动”,第二十一条提出,要“统筹城镇和村庄布局”,第二十四条提出,要“推动‘互联网十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第二十五条提出要“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县域统筹”。从这些条文中可以看出,城乡融合的思路是非常清晰的,城乡融合的重点在县域的城乡融合。不论是乡村产业的发展、商业体系的建立,还是就业的扩大、基础设施布局,公共服务的统筹、数字化的建设,都必须纳入县域范围统筹布局。

我们实现了脱贫攻坚的全面收官,但是还要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的成果,要完善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林万龙指出,我国已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防返贫监测和帮扶体系,但还存在漏洞和不足,其中一个明显的不足就是部门之间有效的信息沟通共享很不够,没有做到“应纳尽纳”,这会严重影响监测帮扶的效果。所以,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健全跨部门工作会商和信息互通机制,推动各层级防止返贫监测和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数据共享”,非常有针对性。

20xx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大深化农村改革力度,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农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农村公共事业持续发展,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作出了突出贡献。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必须解除的一个重大课题。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快速攀升,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如何在“双重挤压”下创新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提高农业竞争力,是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考验。我国农业资源短缺,开发过度、污染加重,如何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必须应对的一个重大挑战。城乡资源要素流动加速,城乡互动联系增强,如何在城镇化深入发展背景下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是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解除这些难题,是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重大任务。必须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靠改革添动力,以法治作保障,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20xx年,农业农村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继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推进农村法治建设,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做强农业,必须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1.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强化对粮食主产省和主产县的政策倾斜,保障产粮大县重农抓粮得实惠、有发展。粮食主销区要切实承担起自身的粮食生产责任。全面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统筹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全面推进建设占用耕地剥离耕作层土壤再利用。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将口粮生产能力落实到田块地头、保障措施落实到具体项目。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大资金投入,集中力量加快建设一批重大引调水工程、重点水源工程、江河湖泊治理骨干工程,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征地补偿、耕地占补平衡实行与铁路等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同等政策。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快推进现代灌区建设,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和盐碱地改造科技示范。深入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实施植物保护建设工程,开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

2.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科学确定主要农产品自给水平,合理安排农业产业发展优先序。启动实施油料、糖料、天然橡胶生产能力建设规划。加快发展草牧业,支持青贮玉米和苜蓿等饲草料种植,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立足各地资源优势,大力培育特色农业。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布局调整。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畜牧业和粮食加工业,继续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继续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实施园艺产品提质增效工程。加大对生猪、奶牛、肉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支持力度,实施畜禽良种工程,加快推进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畜禽养殖,增强畜牧业竞争力。完善动物疫病防控政策。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加大标准池塘改造力度,继续支持远洋渔船更新改造,加强渔政渔港等渔业基础设施建设。

3.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加强县乡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落实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费用补助政策。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食品安全城市创建活动。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农产品,培育知名品牌。健全食品安全监管综合协调制度,强化地方政府法定职责。加大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力度,保护农林业生产安全。落实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严惩各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提高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4.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完善科研院所、高校科研人员与企业人才流动和兼职制度,推进科研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和科技人员股权激励改革试点,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建立优化整合农业科技规划、计划和科技资源协调机制,完善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机制。加强对企业开展农业科技研发的引导扶持,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应用的主体。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在生物育种、智能农业、农机装备、生态环保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建立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盟,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搭建农业科技融资、信息、品牌服务平台。探索建立农业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高校及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职业院校、科技特派员队伍在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作用。积极推进种业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改革试点,完善成果完成人分享制度。继续实施种子工程,推进海南、甘肃、四川三大国家级育种制种基地建设。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安全管理、科学普及。支持农机、化肥、农药企业技术创新。

5.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加快全国农产品市场体系转型升级,着力加强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健全交易制度。完善全国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加大重要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千亿斤粮食新建仓容建设进度,尽快形成中央和地方职责分工明确的粮食收储机制,提高粮食收储保障能力。继续实施农户科学储粮工程。加强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加快构建跨区域冷链物流体系,继续开展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试点。推进合作社与超市、学校、企业、社区对接。清理整顿农产品运销乱收费问题。发展农产品期货交易,开发农产品期货交易新品种。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

6.加强农业生态治理。实施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推广生物有机肥、低毒低残留农药,开展秸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和农田残膜回收区域性示范,按规定享受相关财税政策。落实畜禽规模养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大力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继续实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开展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东北黑土地保护试点。加大水生生物资源增殖保护力度。建立健全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国家水资源督察制度。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全面实施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加大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保护力度。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扩大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退耕还湿试点范围,推进重要水源地生态清洁小流域等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大力推进重大林业生态工程,加强营造林工程建设,发展林产业和特色经济林。推进京津冀、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修复。摸清底数、搞好规划、增加投入,保护好全国的天然林。提高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补助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继续扩大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试点。实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湿地保护奖励试点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补贴政策。加快实施退牧还草、牧区防灾减灾、南方草地开发利用等工程。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加强问责监管,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生态的振兴是焕发乡村新活力的重要支撑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这段重要论述,将“生态宜居”作为总体要求的一项着重强调,体现出生态振兴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现阶段,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矛盾突出的问题,须将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融入到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中去,努力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作为一名基层环保工作的干部,我会发挥自己的作用,提高村民生态保护意识,改变村民的落后观念,倡导绿色发展之路。总之,乡村振兴的号角已吹响,我们要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矢志不渝、砥砺前行,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乡间的绿水青山游人如织,地道的农副特产火热销售,别致的网红民宿一家家脱颖而出……近些年,相信很多人和笔者一样,感受到了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乡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如何持续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则是各地政府和相关旅游企业面临的新课题。2月21日,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其中有几条更是与乡村旅游密切相关。

文件指出,“开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完善配套设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这无疑为乡村旅游进一步优化提高指明了方向。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将邻近区域的乡村进行串联,有助于单体吸引能力不高的乡村进入旅游消费市场。与此同时,开发精品线路有助于形成特定主题的旅游产品,比如赏花海、观日出、芋头宴……进而发展成稳定的乡村旅游名牌。有了响亮的品牌,才能维持乡村旅游的生命力。

笔者还注意到,文件提出“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这一点非常重要,乡村旅游之所以能火热发展,一个原因是其满足了人们尤其是城市人寻找乡愁、贴近自然的心理需求。不过,乡村旅游开发,并不意味着每个乡村变成景点,也不能将每个乡村做无差别的规划与建设,更不能忽视乡村原有的生态和人文习俗。目前,有些地方追风模仿,将村庄改造成千村一面,有的甚至新建仿古建筑代替原有古建,盲目开发让乡村失去了个性和吸引力,这种乡村旅游开发的败笔,值得警惕。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还就乡村交通建设、数字化、网络化、土地政策等问题进行了阐述。这些内容看上去似乎与乡村旅游没有直接联系,但对于乡村旅游项目、乡村民宿的落地与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2月23日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进一步指出,要加强乡村文化旅游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乡村文艺社团、创作团队、文化志愿者、非遗传承人和乡村旅游示范者。”这些政策,无疑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相信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中,乡村旅游定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文件指出,从容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必须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

一是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统筹做好重要农产品调控。

二是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阶段性任务;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有效防范应对农业重大灾害。

三是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完善监测帮扶机制;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支持力度;推动脱贫地区帮扶政策落地见效。

四是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五是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健全乡村建设实施机制;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扎实开展重点领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县域统筹。

六是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切实维护农村社会平安稳定。

七是加大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扩大乡村振兴投入;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抓好农村改革重点任务落实。

八是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压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责任;建强党的农村工作机构;抓点带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展开。

做好2022年“三农”工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让我们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奋力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紧紧抓住粮食安全“四条线”

近日,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文件提出,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粮食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确保粮食及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必须牢牢抓住“四条线”,让“粮袋子”量足价稳,“中国饭碗”端得更牢。

守好耕地基准“线”。耕地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础,必须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持续加强农村地区建设用地审批和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管理,依法依规做好耕地占补平衡工作,坚决防止补充耕地数量、质量不到位的问题,护好粮食生产“命根子”。利用网络、遥感等现代科技手段实施动态监测,对乱占耕地从事非农建设等行为进行及时预警,构建早发现、早制止、早查处的预警机制,严肃查处违法占用和破坏耕地的行为。强化政治责任落实,将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耕地占补平衡等纳入地方年度考核重要内容,以严格的考核约束机制,倒逼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

提升粮食生产“线”。“若年谷丰登,衣食给足,则国富而民安”,必须稳定提升粮食生产能力,让老百姓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按照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要求,加快建设稳产高效、旱涝保收、生态友好的高品质农田,提高耕地质量条件,完善水利、输电设备等田间基本设施,夯实农业生产设施基础。打通惠农政策的“最后一公里”,通过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或增加种粮补贴等方式,切实保护好种粮农民利益,增强农民种粮意愿。联系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因地制宜加强技术指导,同时加强与气象、水利等部门的沟通,对灾害天气进行及时预警,降低天灾对粮食产量带来的影响,让粮食丰收有保障。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拼资源、拼投入的粗放式发展转向拼科技、拼质量的集约化发展,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

连接种业支撑“线”。种子是农业的灵魂,决定着整个粮食产业链的素质和效益,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种业卡脖子难题,建立自己的种子库。持续进行农业科技研发,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良种,在提高种子抗风性、缩短成熟期、增加产量上下功夫,造好农业“芯片”,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深化科企合作,推动种业企业和科研单位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育种资源、人才、技术从科研单位向企业聚集,实现科技资源整合和产学研深度合作,为种子研发工程提供坚实支撑。加强本土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注重收集、保存古老珍稀品种并进行应用价值的挖掘,通过建立农业种质资源大数据平台,促进资源信息交流共享。

划出节约保护“线”。“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我国粮食供需紧平衡的时代背景下,减少粮食损失浪费已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快反食品浪费法实施进程,对餐饮服务提供者、食品生产经营者等主体行为进行规制,制止“舌尖上的浪费”,用法律托举粮食安全。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走进机关、校园、企业等单位开展“节约粮食、反对浪费”活动,纠正“光盘”即“寒酸”、“剩宴”为“盛宴”的错误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惟俭可以惜福,惟俭可以养廉”,党员干部要率先垂范,管好自己和身边人,坚决抵制奢侈浪费的风气,按照标准执行公务接待制度,同时加强对各种浪费行为的监督检查,以实际行动为弘扬厉行节约之风作表率。

学习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教师

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必须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

一是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统筹做好重要农产品调控。

二是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阶段性任务;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有效防范应对农业重大灾害。

三是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完善监测帮扶机制;促进。

脱贫。

人口持续增收;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支持力度;推动脱贫地区帮扶政策落地见效。

四是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五是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健全乡村建设实施机制;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扎实开展重点领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县域统筹。

六是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切实维护农村社会平安稳定。

七是加大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扩大乡村振兴投入;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抓好农村改革重点任务落实。

八是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压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责任;建强党的农村工作机构;抓点带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展开。

做好2022年“三农”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奋力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学习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

中共中央[2005]9号文件转发的《中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进一步发挥全国人大代表作用,加强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的若干意见》,充分反映了党中央对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和谐社会政治保障的高度重视,也充分反映了本届全国人大党组在实现这一政治保障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是当前一个时期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做好人大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贯彻落实好这个文件精神,对于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学习贯彻中央9号文件精神,必须在全面领会和把握文件精神上下功夫,在大力加强制度建设上下功夫、在充分发挥各级人大代表的作用上下功夫,不断加强和改进常委会各项工作。

一、抓学习宣传,深刻领会把握文件精神。要把学习贯彻中央9号文件精神同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通过举办学习辅导班、研讨班或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深入研究学习,决不能只停留在念念文件或转发一下文件上。要通过深入学习,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个指导思想、两项工作重点、三个根本原则和开展工作的主要措施,深刻地理解和认识到:《若干意见》提出的具体工作措施,既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操作性,又体现了尊重代表权利的精神、依法规范和与时俱进相结合的精神、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精神,强调了加强制度建设的`基础性作用,抓住了当前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的重心,对地方人大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我们必须大力完善常委会各项工作制度,积极探索发挥代表作用的新途径,努力为代表依法执行职务创造条件,切实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以进一步完善的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好,才能不断提高新形势下的人大工作水平。从而增强学习贯彻中央9号文件精神的自觉性,增强做好新形势下人大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光荣感,增强人大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更好地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扎扎实实推进各项工作奠定好基础。

二、抓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常委会的履职能力。加强人大常委会的制度建设,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常委会依法履行好职责、更好地发挥作用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县人大常委会已制订了20余项工作制度,去年又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和中央9号文件精神的学习贯彻,修订了常委会各工作机构工作职责、信访工作等10项制度,并新制定了公民旁听常委会议办法和代表向选民述职办法,对常委会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作出了积极的探索。但同中央9号文件精神的要求相比,我县人大常委会的的制度建设还远远不够,我们必须结合《关于进一步发挥全县各级人大代表作用,加强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若干意见》的起草制定,对全县人大代表工作和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情况进行认真梳理检查,切实在细化程序上下功夫,在规范立法、监督等各项工作上下功夫,抓紧修订常委会议事规则、代表工作制度、人大代表批评建议意见处理办法、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任免办法和机关工作管理制度,制定代表议案处理办法、罢免县乡人大代表办法、人大代表向选民述职办法、执法检查实施办法、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办法等制度,并积极探索建立监督效果的评价机制,加大督促整改力度,进一步增强监督实效。

三、抓代表工作,充分发挥代表作用。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主体,是各级人大工作的依托和基础要围绕学习贯彻中央9号文件和省委59号文件精神,认真研究代表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代表依法履行职责,并切实加强对乡镇人大和县直机关代表小组活动的联系和指导,充分发挥各级人大组织和人大代表的作用。

一是畅通代表知政知情渠道,保障代表知政参政权力。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职责,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了解情况,知情知政。要在坚持为代表订阅寄送《人民之声报》、《人大研究》、《肃南人大工作》等各类学习资料的同时,深入开展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人大代表、人大代表联系选民的“两联系”活动,积极组织代表列席常委会议、参加视察调查评议等活动,并坚持向全体代表通报政府工作情况,为代表知政参政、执行职务创造条件。同时,要把信访工作作为密切联系代表和群众的重要渠道,认真受理代表和群众的申诉、控告,及时处理来信来访,坚持常委会领导督办重点难点问题和主任会议听取专题汇报制度,切实督促解决好久拖不决的信访案件,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

生态的振兴是焕发乡村新活力的重要支撑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这段重要论述,将“生态宜居”作为总体要求的一项着重强调,体现出生态振兴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现阶段,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矛盾突出的问题,须将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融入到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中去,努力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作为一名基层环保工作的干部,我会发挥自己的作用,提高村民生态保护意识,改变村民的落后观念,倡导绿色发展之路。总之,乡村振兴的号角已吹响,我们要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矢志不渝、砥砺前行,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

年伊始,中心一号文件下发全国,再次吹响了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集结号,打响了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令枪。新一轮农村改革,针对的病根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瞄准的目标是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掌控的要义是城乡兼顾联动,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动城乡要素同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让农民同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不是为改而改,是由题目倒逼的。我国产业化、城镇化快速推动,农业现代化落在了后边,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构成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呼唤更深进的体制突破。保障国家食粮安全,面临的资源环境束缚矛盾日趋尖锐,“中心要食粮、地方要财政、农民要收进”的不同利益调和难度增大,保护农业资源、保障农民利益需要更刚性的制度保障。小范围的分散经营与发展现代农业不相适应,解决谁来种地的题目更抓紧迫,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经营主体亟待农业经营体系创新。农村人口大范围活动,“三留守”题目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心头牵挂”,完善和创新乡村治理机制,让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跟上经济社会结构变化步伐成为当务之急。总之,“三农”发展的很多困难,不靠改革**不了;农村生产力发展,不靠改革适应不了;农民群众的期待期盼,不靠改革实现不了。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果断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要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要明确政府对农业农村发展所负有的责任,但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市场能办的要交给市场,社会能办的要交给社会,让农村资源要素活力竞相迸发,让农村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要鼓励探索创新,在明确底线的条件下,支持地方先行先试,尊重农民群众实践创造。当前农村改革要碰的都是“硬骨头”,要干的都是“辣手”的事,需要勇于实践,大胆创新。但实践创新不是蛮干乱闯,务必坚守底线,试点先行。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食粮产量改下往了,不能把农民利益侵害了。要答应地方试点试验,积累经验、探索门路、逐渐推广,但要留意与现行法律法规保持衔接,对涉法的改革要设置必要的程序和范围。要依照中心的同一部署,各地不能自行其是、抢跑越线。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要因地制宜、按部就班,不弄“一刀切”、不寻求一步到位,答应采取差异性、过渡性的制度和政策安排,既积极又慎重,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只要不折腾,积跬步致千里,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一定会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