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文件精神学习心得感想(实用22篇)

时间:2024-01-16 20:50:04 作者:笔舞 文秘知识

学习心得是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的反思和解决方案的总结。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了一些学习心得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中央党校学习心得体会感想

通过中央党校学习,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途上,不断实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统一,在此分享。

一直以来认为中央党校是一个神秘的圣地,觉得以自己的水平是没有机会进入的。可有幸学校给了我这个宝贵的机会,让我能来到这里学习。在这里,我通过对建党以来我们的党所走过的风雨历程的学习,更加坚定了对党的支持信念,明白了党在建业之时的艰辛,以及对现在的中国有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总的来说,这一次的党校之行,让我受益匪浅。

如今我们的党,是一个拥有八千万党员的大党,可在九十年前,刚建立的它却只有13人,这其中或离党或叛党,当年正是这一不起眼的小组织,却完成了反帝反封和反资的双层任务,并且完成了建国伟业,其原因何在?就是因为这是历史的必然,“共产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思想已经牢牢地刻在了革命先烈们的心中。从某种意义上说,做出抗争的不是他们,而是那些封建资本主义的势力,他们在反抗历史潮流。正应了中国古话“逆天行事是断不能成功的”。由此可见,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

我们的党,在成就伟业的过程中,当然也有错误,有的还很重大,这是不可避免的。在党校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对这一点没有避讳。中共在犯错之后能及时改正,并保证以后没有此类错误发生,这是难能可贵的。说实话,曾经我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是比较片面的,只盯在了那几个错误上,好比一张白纸上沾了一个墨点,而我只盯着这个墨点看,就以为整张纸都是黑的。如今一见,实乃功大于过。老师们不仅对这些明显的历史错误,指出了原因以及真实情况,同时也对一些我们都认为是正确的做法(如三大改造)做出了客观的评价,指出其弊端,这使我们明白,对历史要有一个全面、辩证、发展的观点去看待,不能简单的凭主观意向,片面行事。我想这一点正是现在的人们所缺乏的。我们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既要看到光明面,也要看到阴暗面,切不可武断了事。

通过老师的教育,我明白了当今的世界并不是一派和谐,世界上依然有战乱,有阴谋,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国家,前途并不是那样的平坦无阻,我们将迎来更大的挑战。古语云“打江山易,坐江山难”,先辈们为了我们祖国的成立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代价,前辈们为了我们祖国的稳定更是费煞苦心,但那都是过去,现在是21世纪,是一个用科技说话的世界,我们已经不能仅凭着地大物博取胜了。如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我们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未来更大的任务压在我们肩上,我们肩上担子很重,但我们的斗志依然高昂。作为中国未来的继承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让前辈们费心开拓的土地结满累累硕果。

关于社会发展方向的问题,俞俊生老师用波尔斯曼方程,生动地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解释社会科学问题,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在社会中一般人占大多数,极优分子和极恶分子都是少数,但极优分子永远多于极恶分子,社会是向优的方向移动还是向恶的方向移动,就取决于大多数普通人的价值取向了,而我们所做的就是通过自己的行动来优化人们的价值取向,让人们以美为美,以丑为丑,这样才能推动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中国的未来才是光明的。

如今随着世界文化的多元化、丰富化。外来文化正在逐渐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这些影响中有好的有坏的,最应让人警觉的是,有的国家利用这些文化向国人渗透着一些西方价值观,盲目追求自由,像解放战争时期向国统区人民的宣传一样丑化、妖魔化中国共产党,使得一些没有形成自己意识形态的人开始轻视,甚至鄙视中国共产党,为了应对这一点,我们一方面要从自己做起,坚定自己的立场,不为外界所动。另一方面,我们更要努力让周围的人们保持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我们要保护好这颗灵魂。

这些就是我党校学习的一些心得和体会,我知道这只是一些浅层次的体会,而我要做的就是将这些体会加深,让它深入自己的心灵,在不断思考与实践中将它们集合起,来刻在心上,通过自己的行动表示出来,投身到中国未来的发展与建设中去。

这次在中央党校的学习,我不是一个人在学习,因为我还要将我所学的知识发扬光大,让别人也都知道,这样我的学习才有意义,才算不虚此次党校之行。

在党的xx大即将召开的重要时刻,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旗帜激励人心,旗帜凝聚力量。在当今中国发展的关键时刻,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对于进一步统一全党的思想认识,使我们党能更好地带领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将产生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鲜明地回答了当代中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问题,鲜明地表达了我们党团结带领13亿中国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坚强决心。

首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经验而得出的必然结论。以毛泽东、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不断开拓,在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上取得了重要成果,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半个多世纪的实践雄辩地证明,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没有别的什么主义能够发展中国,使中国不断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迈进。

其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怎样才能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形势下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真正实现科学发展,除了继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辉道路,别无他途。这是因为,这条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它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在发展,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也不能停止在原有的水平上。这就要求我们要继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和探索,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越走越宽广。党的xx大以来,以为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为了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我们必须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此,就必须按照重要讲话中强调的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就必须在新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切实把握和正确运用这些规律,着力解决面临的重大问题,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途上,不断实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统一。

八天的学习时间虽然短暂,但却令人难忘.踏入中央党校,倾听老师们激情的演讲,感受中国的飞速发展,感悟老一辈革命家对于国家民族无私的爱,感叹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辉煌发展历程.进入党校学习,使我更加明确了共产主义的信念和理想,进一步认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以责任推动自己不断进步.

在开幕式上,一位老领导提到青年人为什么要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问题.我不禁反思:我为什么要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为了升官发财吗?是为了权利地位吗?不,我是要实现我的人生理想和价值.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人的一生是极其短暂的.许多人只是历史的匆匆过客,没有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人生的意义难道仅仅只是为了传宗接代.延续人类本身的生存吗?不是的,人活着要有更高的理想,要生活的有意义,有价值.我们应该找出自己真正的价值所在,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轨迹.一位哲人说:"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存在时间的长度,而在于一个人所拓展得空间宽度."通过学习党的奋斗历史,通过王爷爷等共产党人的实际行动,让我深刻的认识到我身上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民族责任.我要加入中国共产党,为的是共产主义的理想,为的是中国的富强.民族的复兴.正如保尔所说:"为了人类的解放事业而不屑奋斗."。

听谢老师讲中共90多年的历史,我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从更高层次上理解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在学习加强中共执政能力建设的过程中,我深刻得了解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背景原因和存在问题.这一切使我更加清醒的认识到一名党员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听了王爷爷的报告,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共产党员为了中国人民的幸福无私的奉献.王爷爷时时刻刻不忘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无论是战争年代的奋勇杀敌还是和平年代热情关心爱护下一代,他以实际行动实现他"干作孺子牛,心中装着党,那里都发光"的誓言.他正是以共产党人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创造了一个医学奇迹.他用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爱诠释了一个共产党人的责任和义务.

这几天的学习让我了解党和国家各方面的方针政策,开阔了眼界,加深了理解。吴老师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环境与外交对策”的讲解,使我认识到中国国际环境的变化和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孙老师对台海历史的介绍使我更加坚信中国台湾最终要回归祖国。通过孙老师对中央对台的方针政策的解读,我了解到中央解决中国台湾问题的决心和方法。赵老师对恐怖主义的讲解使我了解到恐怖主义的危害性,国际反恐策略,中国的立场和政策。汪主任对核工业50年的介绍使我了解到中国核工业的辉煌发展历程,消除了我对核工业的一些困惑。徐司长对中国“”规划的前景和重点的介绍使我认识到中国的迅速发展。李老师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讲解加深了我对和谐社会的认识。

感触最深得失刘市长关于“中华民族和奥运精神”的讲座。刘市长关于充满哲理的语言令我折服。奥林匹克是一种生活哲学,以奋斗为乐,尊重基本原则。它不但是精神的,而且是物质的。奥林匹克是一种公德,公平,公正。它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是一种蓬勃的生命。当代青少年应该具有这种精神。刘市长更加赞叹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他说:“中华民族之优势在于使命感,责任感始终充斥再历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中,铭刻在中国知识分子的骨头上,融化在中国知识分子的血液。”这些天来我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历经千年沧桑岁月,无论战乱贫穷,无论朝代更迭,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始终没有丢失,这是为什么?我想正是这种使命感,责任感才使得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传承和发扬。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推动我们不断进步的强大原动力。

在与其他学员的交流中,我感受到自己知识水平的有限。许多的大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很有针对性而且很深刻,体现了他们的广博的知识。马上就要走入大学的我,更加渴望学习新的知识,新的技能。奋发进步,这不仅是我的责任,更是我的渴望!

正如我们在话剧里说的一样:“让我们用我们的责任推动祖国的进步!”

学习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

中共中央[2005]9号文件转发的《中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进一步发挥全国人大代表作用,加强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的若干意见》,充分反映了党中央对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和谐社会政治保障的高度重视,也充分反映了本届全国人大党组在实现这一政治保障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是当前一个时期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做好人大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贯彻落实好这个文件精神,对于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学习贯彻中央9号文件精神,必须在全面领会和把握文件精神上下功夫,在大力加强制度建设上下功夫、在充分发挥各级人大代表的作用上下功夫,不断加强和改进常委会各项工作。

一、抓学习宣传,深刻领会把握文件精神。要把学习贯彻中央9号文件精神同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通过举办学习辅导班、研讨班或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深入研究学习,决不能只停留在念念文件或转发一下文件上。要通过深入学习,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个指导思想、两项工作重点、三个根本原则和开展工作的主要措施,深刻地理解和认识到:《若干意见》提出的具体工作措施,既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操作性,又体现了尊重代表权利的精神、依法规范和与时俱进相结合的精神、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精神,强调了加强制度建设的`基础性作用,抓住了当前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的重心,对地方人大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我们必须大力完善常委会各项工作制度,积极探索发挥代表作用的新途径,努力为代表依法执行职务创造条件,切实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以进一步完善的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好,才能不断提高新形势下的人大工作水平。从而增强学习贯彻中央9号文件精神的自觉性,增强做好新形势下人大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光荣感,增强人大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更好地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扎扎实实推进各项工作奠定好基础。

二、抓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常委会的履职能力。加强人大常委会的制度建设,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常委会依法履行好职责、更好地发挥作用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县人大常委会已制订了20余项工作制度,去年又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和中央9号文件精神的学习贯彻,修订了常委会各工作机构工作职责、信访工作等10项制度,并新制定了公民旁听常委会议办法和代表向选民述职办法,对常委会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作出了积极的探索。但同中央9号文件精神的要求相比,我县人大常委会的的制度建设还远远不够,我们必须结合《关于进一步发挥全县各级人大代表作用,加强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若干意见》的起草制定,对全县人大代表工作和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情况进行认真梳理检查,切实在细化程序上下功夫,在规范立法、监督等各项工作上下功夫,抓紧修订常委会议事规则、代表工作制度、人大代表批评建议意见处理办法、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任免办法和机关工作管理制度,制定代表议案处理办法、罢免县乡人大代表办法、人大代表向选民述职办法、执法检查实施办法、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办法等制度,并积极探索建立监督效果的评价机制,加大督促整改力度,进一步增强监督实效。

三、抓代表工作,充分发挥代表作用。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主体,是各级人大工作的依托和基础要围绕学习贯彻中央9号文件和省委59号文件精神,认真研究代表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代表依法履行职责,并切实加强对乡镇人大和县直机关代表小组活动的联系和指导,充分发挥各级人大组织和人大代表的作用。

一是畅通代表知政知情渠道,保障代表知政参政权力。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职责,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了解情况,知情知政。要在坚持为代表订阅寄送《人民之声报》、《人大研究》、《肃南人大工作》等各类学习资料的同时,深入开展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人大代表、人大代表联系选民的“两联系”活动,积极组织代表列席常委会议、参加视察调查评议等活动,并坚持向全体代表通报政府工作情况,为代表知政参政、执行职务创造条件。同时,要把信访工作作为密切联系代表和群众的重要渠道,认真受理代表和群众的申诉、控告,及时处理来信来访,坚持常委会领导督办重点难点问题和主任会议听取专题汇报制度,切实督促解决好久拖不决的信访案件,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学习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情况汇报

中央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的中央一号文件,对今后一个时期加快三农指明了方向,这对三农发展改革是难得的历史机遇。为把中央一号文件落到实处,我局紧紧结合当前春耕备耕生产实际,认真落实生产任务,量化工作目标,出台实施方案,确保任务落实,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集体学习,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开展集中学习。

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后,我局领导以敏锐的'眼观意识到文件的重要性,我们要抢抓历史机遇,以对党、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把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贯彻落实好,为人民群众谋好福祉,不辜负党和人民对我们的期望。

为此,我局组织干部职工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集中学习,要求干部职工务必把文件精神读懂、吃透,并把文件精神贯彻落实到日常工作中,为全县的水利发展出谋划策。通过学习,全体干部职工对中央一号文件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对今后水利发展改革充满了信心和决心,并且每个职工都上交了一份学习20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我局组织人员走村入户、大力宣传。在集中学习结束后,局党组成员分头带领机关工作人员来到各镇街乡,深入农村、农户,发放宣传纸质资料,为让广大群众,真正的理解中央一号文件,还专门印发对中央一号文件解读和宣讲。在网站开设贯彻学习中央一号文件专题,局机关制作了文件解读板报,局机关电子屏上滚动宣传标语。通过以上措施,营造了浓厚的学习贯彻氛围。

研究政策,强化落实。

为了将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到位,局党组要求全体干部职工在领会精神实质的同时,加紧开展了各项政策性问题研究制定工作。一是突出产业富民,增加农民收入。要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突出崭滩业、烤烟产业和高效经作业、畜牧业、劳务经济的“一强一大三支柱”的发展。二是突出项目带动,增强发展后劲。紧紧抓住国家启动内需加大对农业基础投入的机遇,狠抓农田水利项目、林业生态项目、村道硬化项目、扶贫开发项目、移民开发项目、()外资外援项目和农业机械化项目工作,进一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三是突出体系构建,提升工作合力。积极构建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市场营销网络体系、涉农资金监管体系、部门协作共管体系,形成抓好农业农村工作的合力。四是突出安全防范,维护农村稳定。重点要抓好防汛、防火、防病、防假、防访、防事故“六防”工作。五是突出城乡统筹,发展社会事业。积极实施“工业反辅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建立农业融资机制,加快新农村推进力度,加强民生事业建设,发展小城镇建设,深化农村改革,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总之,我局将学习贯彻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活动作为当前农村工作的一项主要工作来抓,由党政一把手和涉农部门主要负责人要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亲自抓落实,做到亲自参加学习、亲自组织宣传、亲自落实任务、亲自分析。虽然我局在学习贯彻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工作中,做了很多工作,但距离中央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仍需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积极谋划和争取项目,把中央的精神宣传好、政策利用好、资金争取好,更多的争取水利项目,为全县的社会经济和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搞好服务。

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集合

我们党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水利的地位作用作出过经典论断和精辟阐述。早在1934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改革开放至上世纪末,中央明确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进入新世纪,中央又与时俱进地提出“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这些重要论断,反映了我们党对水利事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阐明了做好水利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对促进我国水利改革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我国水资源形势深刻变化,水安全状况日趋严峻,水利内涵不断丰富、功能逐步拓展、领域更加广泛,传统任务与新兴使命叠加,现实需要与长远需求交织,水利对全局影响更为重大,地位更加凸显。

首先,水利是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屏障。防洪保安历来是治国安邦之要。经济越发展,财富越丰裕,社会越进步,越需要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始终绷紧防洪保安的弦。面对气候变化带来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的趋势,防汛抗洪压力越来越大,任务越来越艰巨,务必夯实打牢防洪保安的大堤。

其次,水利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水是支撑经济活动的基础性资源。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迅猛增长,水资源短缺日益加剧,成为许多地方发展的瓶颈制约。不把水利的文章做好,经济建设就难以为继;不把节水的文章做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失去了重要依托。讲发展、搞建设,务必水利先行,量水而动。

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全国,再次吹响了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集结号,打响了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令枪。新一轮农村改革,针对的病根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瞄准的目标是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掌控的要义是城乡兼顾联动,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动城乡要素同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让农民同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不是为改而改,是由题目倒逼的。我国产业化、城镇化快速推动,农业现代化落在了后边,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构成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呼唤更深进的体制突破。保障国家食粮安全,面临的资源环境束缚矛盾日趋尖锐,“中心要食粮、地方要财政、农民要收进”的不同利益调和难度增大,保护农业资源、保障农民利益需要更刚性的制度保障。小范围的分散经营与发展现代农业不相适应,解决谁来种地的题目更抓紧迫,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经营主体亟待农业经营体系创新。农村人口大范围活动,“三留守”题目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心头牵挂”,完善和创新乡村治理机制,让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跟上经济社会结构变化步伐成为当务之急。总之,“三农”发展的很多困难,不靠改革破解不了;农村生产力发展,不靠改革适应不了;农民群众的期待期盼,不靠改革实现不了。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果断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要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要明确政府对农业农村发展所负有的责任,但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市场能办的要交给市场,社会能办的要交给社会,让农村资源要素活力竞相迸发,让农村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要鼓励探索创新,在明确底线的条件下,支持地方先行先试,尊重农民群众实践创造。当前农村改革要碰的都是“硬骨头”,要干的都是“辣手”的事,需要勇于实践,大胆创新。但实践创新不是蛮干乱闯,务必坚守底线,试点先行。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食粮产量改下往了,不能把农民利益侵害了。要答应地方试点试验,积累经验、探索门路、逐渐推广,但要留意与现行法律法规保持衔接,对涉法的改革要设置必要的程序和范围。要依照中心的同一部署,各地不能自行其是、抢跑越线。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要因地制宜、按部就班,不弄“一刀切”、不寻求一步到位,答应采取差异性、过渡性的制度和政策安排,既积极又慎重,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只要不折腾,积跬步致千里,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一定会获得成功。

民以食为天,食品来源于农业,农业的重要性不问可知,农业稳则天下安。中心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审阅这个我国的农业题目,体现了党中心的***远瞩和战略头脑。xx年中心关于三农的一号文件如期而至,这份文件题为《中共中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为我国今年农业的发展确定了目标,提出来思路,也为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模式指明了方向。

这份关于三农的中心一号文件作出了以下几点唆使和要求:一是建立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机制,努力夯实现代农业物资基础;二是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三是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稳步进步农民组织化程度;四是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大力培养发展多元服务主体;五是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有效保障农民财产权利;六是改进农村公共服务机制,积极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七是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切实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我们将这份文件的精神可以简单的概括为14个字: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具体的来讲就是以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为工作目标;同时进一步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深度和广度,政策扶持力度和科技驱动力度在原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想方设法提供政策和科技上的支持;充分发挥利用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全力推动现代农业建设,打造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于一体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发展当今农业农村来之不容易的大好情势。

全力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要求是一致的。我们要同一思想,同一熟悉,创新是第一生产力,所以要将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作为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这个思路果断不能变。同时要尊重和保障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进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主管能动性,充分激起农村生产各个要素潜能,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推动农业的发展。

相信在中心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心一号文件精神的指引下,在各级各部分的不懈努力下,农业农村的发展将再上一个新台阶,创造新的辉煌!

生态的振兴是焕发乡村新活力的重要支撑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这段重要论述,将“生态宜居”作为总体要求的一项着重强调,体现出生态振兴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现阶段,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矛盾突出的问题,须将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融入到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中去,努力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作为一名基层环保工作的干部,我会发挥自己的作用,提高村民生态保护意识,改变村民的落后观念,倡导绿色发展之路。总之,乡村振兴的号角已吹响,我们要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矢志不渝、砥砺前行,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20xx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大深化农村改革力度,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农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农村公共事业持续发展,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作出了突出贡献。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必须解除的一个重大课题。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快速攀升,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如何在“双重挤压”下创新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提高农业竞争力,是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考验。我国农业资源短缺,开发过度、污染加重,如何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必须应对的一个重大挑战。城乡资源要素流动加速,城乡互动联系增强,如何在城镇化深入发展背景下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是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解除这些难题,是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重大任务。必须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靠改革添动力,以法治作保障,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2015年,农业农村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继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推进农村法治建设,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做强农业,必须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1.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强化对粮食主产省和主产县的政策倾斜,保障产粮大县重农抓粮得实惠、有发展。粮食主销区要切实承担起自身的粮食生产责任。全面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统筹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全面推进建设占用耕地剥离耕作层土壤再利用。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将口粮生产能力落实到田块地头、保障措施落实到具体项目。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大资金投入,集中力量加快建设一批重大引调水工程、重点水源工程、江河湖泊治理骨干工程,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征地补偿、耕地占补平衡实行与铁路等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同等政策。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快推进现代灌区建设,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和盐碱地改造科技示范。深入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实施植物保护建设工程,开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

2.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科学确定主要农产品自给水平,合理安排农业产业发展优先序。启动实施油料、糖料、天然橡胶生产能力建设规划。加快发展草牧业,支持青贮玉米和苜蓿等饲草料种植,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立足各地资源优势,大力培育特色农业。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布局调整。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畜牧业和粮食加工业,继续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继续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实施园艺产品提质增效工程。加大对生猪、奶牛、肉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支持力度,实施畜禽良种工程,加快推进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畜禽养殖,增强畜牧业竞争力。完善动物疫病防控政策。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加大标准池塘改造力度,继续支持远洋渔船更新改造,加强渔政渔港等渔业基础设施建设。

3.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加强县乡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落实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费用补助政策。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食品安全城市创建活动。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农产品,培育知名品牌。健全食品安全监管综合协调制度,强化地方政府法定职责。加大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力度,保护农林业生产安全。落实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严惩各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提高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4.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完善科研院所、高校科研人员与企业人才流动和兼职制度,推进科研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和科技人员股权激励改革试点,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建立优化整合农业科技规划、计划和科技资源协调机制,完善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机制。加强对企业开展农业科技研发的引导扶持,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应用的主体。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在生物育种、智能农业、农机装备、生态环保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建立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盟,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搭建农业科技融资、信息、品牌服务平台。探索建立农业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高校及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职业院校、科技特派员队伍在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作用。积极推进种业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改革试点,完善成果完成人分享制度。继续实施种子工程,推进海南、甘肃、四川三大国家级育种制种基地建设。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安全管理、科学普及。支持农机、化肥、农药企业技术创新。

5.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加快全国农产品市场体系转型升级,着力加强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健全交易制度。完善全国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加大重要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千亿斤粮食新建仓容建设进度,尽快形成中央和地方职责分工明确的粮食收储机制,提高粮食收储保障能力。继续实施农户科学储粮工程。加强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加快构建跨区域冷链物流体系,继续开展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试点。推进合作社与超市、学校、企业、社区对接。清理整顿农产品运销乱收费问题。发展农产品期货交易,开发农产品期货交易新品种。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

6.加强农业生态治理。实施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推广生物有机肥、低毒低残留农药,开展秸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和农田残膜回收区域性示范,按规定享受相关财税政策。落实畜禽规模养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大力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继续实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开展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东北黑土地保护试点。加大水生生物资源增殖保护力度。建立健全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国家水资源督察制度。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全面实施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加大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保护力度。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扩大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退耕还湿试点范围,推进重要水源地生态清洁小流域等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大力推进重大林业生态工程,加强营造林工程建设,发展林产业和特色经济林。推进京津冀、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修复。摸清底数、搞好规划、增加投入,保护好全国的天然林。提高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补助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继续扩大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试点。实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湿地保护奖励试点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补贴政策。加快实施退牧还草、牧区防灾减灾、南方草地开发利用等工程。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加强问责监管,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近日印发,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12年聚焦“三农”问题,显示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持续而高度的重视。

今年的一号文件,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为主题,延续2014年改革元年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思路并进一步加强,指明了新常态下农村改革的重点和方向,对全面深化改革大局中的农村板块进行了全面部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迈出坚实一步。

全面深化改革一年来,我国农村工作展现出向好的新局面。2014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农民增收有望实现“十一连快”,农村改革步伐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延续良好势头,为中国经济的稳中求进和升级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常态下的中国农村经济出现新机遇,也面临着新挑战。当前,随着国内外环境条件变化和长期粗放式经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我国农业生产成本逐年上升,比较效益呈下降趋势,农产品内外价差倒挂,水、土等资源约束趋紧,农业生态不容乐观。要适应新常态,亟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过去粗放式经营转向集约、高效、环保的生产方式。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问题倒逼改革,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要切实补好农业现代化这块“短板”,推动其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良性协同发展。要激发和鼓励农民在产业融合以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方面的首创精神,允许“探索、探索、再探索”。要注重“物的新农村”,更要注重“人的新农村”,着力培育社会有保障、文化有传承、生态有保护的新时代乡土文明。

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是否真正实现小康社会,不能仅仅看经济发展指标,更要看老乡的感受。正如所言,“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因地制宜做好厕所下水道管网建设和农村污水处理。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多地要从农民感受入手,从农村细节着眼。

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要是到20xx年还有几个连片贫困区依然如旧,就谈不上全面小康。目前,距离20xx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只有六年的时间,我们必须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苦干实干、只争朝夕,做到思想不放松、政策不减弱、改革不停步,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于2月22日正式公布,文件指出2022年要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及农业农村现代化新步伐。会议从全面抓好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加强现代农业基础支撑、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等几个方面阐述了2022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其中保障“菜篮子”供给、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有效防范应对农业重大灾害与我们农业畜牧工作者息息相关,也为我们2022年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做好动物疫病的防控。做好动物疫病防控是保障畜牧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关键工作,也是有效保障畜禽产品供应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作为基层畜牧工作者首先要肩负起防控责任,加强动物检疫、做好防控,有效降低动物疫情的风险,保障重要农产品的供应,从源头上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菜篮子”。

二、加强养殖技术的推广。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畜牧业也有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要使畜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积极探索、不断推广畜牧养殖技术。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学习,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为养殖技术推广打好坚实基础。其次,要加强养殖技术的宣传力度,坚持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态度,深入到广大养殖户中去,提供耐心热情的周到服务,真正的把养殖技术“落实到户”。

三、加强种质资源的普查力度。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战略高度。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也指出要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技术攻关,加快推进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收集。我们作为农业畜牧工作者要认真贯彻要求,落实文件精神,全面落实普查责任,做好普查收集工作,摸清畜禽种质资源家底,切实做好保护种源工作。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从多个方面阐述了农业农村发展方向,也为我们农业农村工作者划清了工作重点。要求我们始终秉承无私奉献精神,实实在在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为农业农村发展、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

20xx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大深化农村改革力度,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农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农村公共事业持续发展,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作出了突出贡献。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必须解除的一个重大课题。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快速攀升,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如何在“双重挤压”下创新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提高农业竞争力,是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考验。我国农业资源短缺,开发过度、污染加重,如何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必须应对的一个重大挑战。城乡资源要素流动加速,城乡互动联系增强,如何在城镇化深入发展背景下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是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解除这些难题,是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重大任务。必须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靠改革添动力,以法治作保障,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20xx年,农业农村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继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推进农村法治建设,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做强农业,必须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1.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强化对粮食主产省和主产县的政策倾斜,保障产粮大县重农抓粮得实惠、有发展。粮食主销区要切实承担起自身的粮食生产责任。全面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统筹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全面推进建设占用耕地剥离耕作层土壤再利用。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将口粮生产能力落实到田块地头、保障措施落实到具体项目。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大资金投入,集中力量加快建设一批重大引调水工程、重点水源工程、江河湖泊治理骨干工程,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征地补偿、耕地占补平衡实行与铁路等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同等政策。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快推进现代灌区建设,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和盐碱地改造科技示范。深入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实施植物保护建设工程,开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

2.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科学确定主要农产品自给水平,合理安排农业产业发展优先序。启动实施油料、糖料、天然橡胶生产能力建设规划。加快发展草牧业,支持青贮玉米和苜蓿等饲草料种植,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立足各地资源优势,大力培育特色农业。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布局调整。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畜牧业和粮食加工业,继续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继续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实施园艺产品提质增效工程。加大对生猪、奶牛、肉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支持力度,实施畜禽良种工程,加快推进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畜禽养殖,增强畜牧业竞争力。完善动物疫病防控政策。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加大标准池塘改造力度,继续支持远洋渔船更新改造,加强渔政渔港等渔业基础设施建设。

3.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加强县乡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落实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费用补助政策。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食品安全城市创建活动。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农产品,培育知名品牌。健全食品安全监管综合协调制度,强化地方政府法定职责。加大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力度,保护农林业生产安全。落实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严惩各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提高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4.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完善科研院所、高校科研人员与企业人才流动和兼职制度,推进科研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和科技人员股权激励改革试点,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建立优化整合农业科技规划、计划和科技资源协调机制,完善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机制。加强对企业开展农业科技研发的引导扶持,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应用的主体。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在生物育种、智能农业、农机装备、生态环保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建立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盟,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搭建农业科技融资、信息、品牌服务平台。探索建立农业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高校及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职业院校、科技特派员队伍在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作用。积极推进种业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改革试点,完善成果完成人分享制度。继续实施种子工程,推进海南、甘肃、四川三大国家级育种制种基地建设。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安全管理、科学普及。支持农机、化肥、农药企业技术创新。

5.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加快全国农产品市场体系转型升级,着力加强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健全交易制度。完善全国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加大重要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千亿斤粮食新建仓容建设进度,尽快形成中央和地方职责分工明确的粮食收储机制,提高粮食收储保障能力。继续实施农户科学储粮工程。加强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加快构建跨区域冷链物流体系,继续开展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试点。推进合作社与超市、学校、企业、社区对接。清理整顿农产品运销乱收费问题。发展农产品期货交易,开发农产品期货交易新品种。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

6.加强农业生态治理。实施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推广生物有机肥、低毒低残留农药,开展秸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和农田残膜回收区域性示范,按规定享受相关财税政策。落实畜禽规模养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大力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继续实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开展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东北黑土地保护试点。加大水生生物资源增殖保护力度。建立健全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国家水资源督察制度。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全面实施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加大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保护力度。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扩大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退耕还湿试点范围,推进重要水源地生态清洁小流域等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大力推进重大林业生态工程,加强营造林工程建设,发展林产业和特色经济林。推进京津冀、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修复。摸清底数、搞好规划、增加投入,保护好全国的天然林。提高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补助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继续扩大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试点。实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湿地保护奖励试点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补贴政策。加快实施退牧还草、牧区防灾减灾、南方草地开发利用等工程。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加强问责监管,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乡间的绿水青山游人如织,地道的农副特产火热销售,别致的网红民宿一家家脱颖而出……近些年,相信很多人和笔者一样,感受到了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乡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如何持续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则是各地政府和相关旅游企业面临的新课题。2月21日,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其中有几条更是与乡村旅游密切相关。

文件指出,“开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完善配套设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这无疑为乡村旅游进一步优化提高指明了方向。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将邻近区域的乡村进行串联,有助于单体吸引能力不高的乡村进入旅游消费市场。与此同时,开发精品线路有助于形成特定主题的旅游产品,比如赏花海、观日出、芋头宴……进而发展成稳定的乡村旅游名牌。有了响亮的品牌,才能维持乡村旅游的生命力。

笔者还注意到,文件提出“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这一点非常重要,乡村旅游之所以能火热发展,一个原因是其满足了人们尤其是城市人寻找乡愁、贴近自然的心理需求。不过,乡村旅游开发,并不意味着每个乡村变成景点,也不能将每个乡村做无差别的规划与建设,更不能忽视乡村原有的生态和人文习俗。目前,有些地方追风模仿,将村庄改造成千村一面,有的甚至新建仿古建筑代替原有古建,盲目开发让乡村失去了个性和吸引力,这种乡村旅游开发的败笔,值得警惕。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还就乡村交通建设、数字化、网络化、土地政策等问题进行了阐述。这些内容看上去似乎与乡村旅游没有直接联系,但对于乡村旅游项目、乡村民宿的落地与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2月23日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进一步指出,要加强乡村文化旅游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乡村文艺社团、创作团队、文化志愿者、非遗传承人和乡村旅游示范者。”这些政策,无疑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相信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中,乡村旅游定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生态的振兴是焕发乡村新活力的重要支撑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这段重要论述,将“生态宜居”作为总体要求的一项着重强调,体现出生态振兴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现阶段,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矛盾突出的问题,须将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融入到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中去,努力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作为一名基层环保工作的干部,我会发挥自己的作用,提高村民生态保护意识,改变村民的落后观念,倡导绿色发展之路。总之,乡村振兴的号角已吹响,我们要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矢志不渝、砥砺前行,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学习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教师

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必须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

一是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统筹做好重要农产品调控。

二是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阶段性任务;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有效防范应对农业重大灾害。

三是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完善监测帮扶机制;促进。

脱贫。

人口持续增收;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支持力度;推动脱贫地区帮扶政策落地见效。

四是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五是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健全乡村建设实施机制;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扎实开展重点领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县域统筹。

六是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切实维护农村社会平安稳定。

七是加大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扩大乡村振兴投入;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抓好农村改革重点任务落实。

八是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压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责任;建强党的农村工作机构;抓点带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展开。

做好2022年“三农”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奋力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学习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情况汇报

2013年1月24日,我院接到县卫生局转发中共ww县委办转发nn市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学习贯彻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重要批示精神的通知》(n办发【2013】4号)后,我院领导高度重视,并迅速将通知转发到院领导班子及各科室,院领导班子和各科室即时组织职工学习贯彻,现将我院学习贯彻情况汇报如下:

一、院领导高度重视,及时将精神贯彻落实传达到位。

接到文件通知后,我院领导班子迅速传达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重要批示精神,院党总支部及时将文件摘印到全院各科室并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讨论,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职工深入领会其内容和精神实质,深刻认识狠刹浪费之风的重要性、现实性和紧迫性,认真抓好批示精神的贯彻落实,要求全体干部职工自觉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要求上来。

二、领会精神实质,将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真正落实到行动中。

通过对重要批示精神的学习,我院职工认为要将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在今后的公务中一是要进一步严格执行公务接待制度,严格落实各项节约措施;二是要从现在抓起,从春节抓起,要从简安排各项活动,不公款宴请、走访、送礼等活动,大力倡导节约理念,坚决反对各种奢侈浪费行为;三是要牢固树立艰苦奋斗的事业观、价值观和生活观,始终保持清正廉洁、勤俭朴素精神。

三、严格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坚决纠正以权谋私行为。

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和执行《廉政准则》各项规定,自觉抵制不良风气。严禁违反规定收送现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严禁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旅游、娱乐、宴请等活动安排;严禁接受与本人行使职权有关系的单位和个人提供的各种奖励和赞助;严禁以赌博、变相赌博或大操大办婚丧嫁娶等形式收敛钱财;严禁公车私用。严格遵守组织人事纪律,严禁利用节日之机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非组织活动。通过学习,我院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到要严于律己,率先垂范,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

四、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切实维护纪律的严肃性。

我院领导和领导班子成员高度重视作风纪律建设,严格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认真抓好春节等重大节日期间各项工作和纪律要求的落实。切实加强对全体干部职工贯彻执行中央、中央纪委、自治区党委、区人民政府、市委、市人民政府和县委、县人民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有关节日期间工作要求和工作纪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纪违规行为。要求各科室在各项工作中贯彻落实勤俭节约精神原则,精打细算,严格把关。

学习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

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4份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这份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继续锁定“三农”工作,把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农村工作主线。

主要目标: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

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大的变化,出现许多新矛盾新问题。主要是农产品需求升级了,有效供给跟不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到了极限了,绿色生产跟不上;国外低价农产品进来了,国内竞争力跟不上;农民增收传统动力减弱了,新的动力跟不上。

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突出的是结构性、体制性矛盾。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供给侧入手、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发力,从根子上解决这些矛盾问题。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不成功,要看供给体系是否优化、效率是否提高,更要看农民是否增收、是否得实惠。主攻方向是提高农业供给质量。要用改革的办法来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还可能会经历大的阵痛,付出一些代价,但在方向性问题上不能出大的偏差,不能犯颠覆性错误,必须守住三条底线,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

两大板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括结构调整和改革两大板块。

农业供给侧结构要推进“三大调整”

调优产品结构,突出“优”字。消除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减少低端供给,拓展中高端供给,突出“优质专用”大宗农产品和“特色优势”其他农产品的生产供给。文件提出要统筹调整粮经饲种植结构,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

调好生产方式,突出“绿”字。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修复治理生态环境,既还历史旧账,也为子孙后代留生存和发展空间。文件提出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工程、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加强重大生态工程建设等。

调顺产业体系,突出“新”字。着力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三产深度融合,实现农业的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文件提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加快发展现代食品产业、培育宜居宜业特色村镇等。

改革的'核心是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现“三大激活”

激活市场。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完善农业补贴制度等重要举措。

激活要素。改革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探索建立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等重大政策举措。

激活主体。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和吸引各类人才回乡下乡创新等政策措施。

政策支持:

培育新产业新业态。

文件把壮大新产业新业态作为推进改革的重大举措,在用地、融资、人才、基础设施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政策安排。

要像当年抓乡镇企业一样抓新产业新业态,使其成为农业农村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农民持续较快增收新的动力源,再在农村来一次新的“异军突起”,让农村成为引人入胜的天地、农业成为令人向往的产业、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整合撬动财政资金。

确保农业农村投入,一方面是确保增量,文件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确保农业农村投入适度增加。另一方面是下功夫用好用活存量,做好整合和撬动两篇大文章。

整合,就是通过对存量资金进行统筹整合,集中力量把最该办的事办好。文件提出发挥规划统筹引领作用,多层次多形式推进涉农资金整合;推进专项转移支付预算编制环节源头整合改革,探索实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方式。

撬动,就是把有限的财政资金作为“药引子”,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文件提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以奖代补和贴息、建立担保机制、建立风险补偿基金、设立各类农业农村发展投资基金、加大地方政府债券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等措施。

中央一号文件学习心得范文

锻造乡村治理“主心骨”

近日,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文件要求,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行网格化管理、数字化赋能、精细化服务。“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的执政大厦、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必须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立起乡村治理“主心骨”。

在政治引领上下功夫。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姓“党”的,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当前,一些地方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不突出,对新型社会组织“不敢领导”“不善领导”;有的宣传党的政策主要采取会议说教、拉横幅、贴标语等形式,形式呆板,缺乏深度、精度、热度和效度;有的党员干部队伍“青黄不接”,队伍老化、后备力量不足,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方式滞后。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扛起引领乡村治理的政治大旗。要发挥政治功能,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对群众自治组织、协会、志愿服务组织和合作社组织的教育引导,指导合法规范发展。要提高学习教育水平,在把握学习方向的前提下,注重学习教育的大众化、口语化和地方化,探索多样化、开放式、高效率的培训方式。要夯实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党员发展工作的计划性指导,改善队伍结构,从农村致富能手中发展党员和培养后备干部。

在推动发展上下功夫。发展就是硬道理。现实中,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展思路固化,发展集体经济意识淡薄,在统筹经济资源、人力资源、人脉资源,吸引能人回乡、资本下乡等方面办法不多,导致集体经济长期在低水平徘徊,“无钱办事”“无钱服务”的问题比较突出。发展的问题必须要依靠发展才能解决。要加强党支部书记、农村党员队伍、驻村扶贫工作队和乡土人才队伍能力建设,发挥党员脱贫引路先锋作用,同时整合农村人才资源,“回引”一批眼界宽、思路活、资源广、有实力的致富能人任职创业。要依托本地资源禀赋,差异性定位产业发展,释放比较优势,为致富发展找准路径,在此基础上引入市场主体,通过公司化运营、集体企业、经济合作社、入股分红等形式发展集体经济,积累为民办实事的物力财力。要加快实施农业农村供给侧改革,优化发展环境,利用农村党员群众各种社会关系,通过外联招商、对外推介等形式,吸收各种有益社会资源向乡村集聚。

在服务群众上下功夫。当前,乡村正处于从传统治理结构向现代化治理模式转型的关键时期,一些问题矛盾日益凸显,如果任其滋生发展,必然会削弱党在基层的力量和威信。比如,有的农村党组织对群众的服务停留在日常性一般事务上,对群众主动关切不够,存在“以党务代替服务”的现象。一些党组织法治政策意识不强,矛盾化解方式简单,习惯于私下渠道摆平,导致风气败坏。有的思想政治工作弱化,在移风易俗、文明教化、促进和谐稳定方面用力不足。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切实担负起治理主体的重任,通过不断加大基础性设施建设投入,设计完善为民服务制度,拓展基层党组织综合服务功能,不断提升服务基层群众能力。要加强农村社会综合治理,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的积极作用,开展法制宣传、法律服务,运用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破解难题。要注重发挥德治的积极作用,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弘扬家庭和睦、尊老爱幼、科学教子、勤俭持家、邻里互助等新风尚,以家风促民风,以民风带乡风。

学习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教师

虎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的“一号文件”,聚焦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对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重大部署,为续写乡村振兴画卷注入强大动力。农业正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正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正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三农”发展的华彩乐章正在奏响。

我们集团公司响应党的号召,紧跟时代步伐,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公司在内蒙园区累计投入60多亿元,建成多个大型特色养殖基地及肉食品厂、饲料厂、氮气保鲜库、鲜食玉米加工厂等,具备了完善的农畜产品输出加工条件与优势,对当地农户和周边村集体经济起到了极大的带动作用。我们将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增强科技人才,不断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与带动力;向农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实施农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持续提高扶贫产业发展效率和效益。

与乡村振兴目标不懈努力!

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范文

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范文(通用8篇),欢迎品鉴!

通过分局2022年1号文件《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执行力,推动分局高质量发展》的深入学习,结合自身岗位情况,总结出以下心得体会,也是对自己的要求。

当前形势下,安全是政治、是大局、是稳定,分局“基础+综合”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作为安全管理人员要更加有危机感,分局未来发展需要匹配高质量的安全管理水平。

“基础+综合”发展要求下,综合业务占比会逐步加大,安全管理难度同比直线上升,专业领域将会涉及建筑、市政、水利等各个方面。安全管理人员要依据项目特点,优化自身知识结构,熟记相关规范,熟知项目管理重点,明晰管理思路,根据不同施工阶段的不同施工特点提前做好管理规划,依规依据,高效过程管控,完善反馈机制,对安全问题,要及时跟踪、督促其整改完善,记录归档相关材料,规避项目责任。

高质量发展配套下是生产进度的加快,快速生产造成安全风险系数上升,所以安全管理人员更要有忧患意识,对于安全管理,要主动出击,从问题入手、结合实际情况,力求高效快速解决,争取做到安全问题不过夜。

工作上以目标和问题为导向,开拓创新,思变求新,敢于尝试,依据阶段性施工特点,专业施工情况,队伍综合素质情况、队伍特点、季节特点,提前谋划,落实践行,不断进取,做到稳扎稳打。做好风险防范,牢固树立风险意识,采取有力措施化解安全风险,完成管理管控目标。

若要助力分局的发展必须使自己专业、更专业,要坚持不断学习,拓宽视野,提升综合能力,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在良好的平台上,在分局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下,唯有以奋斗作为主线、以踏实、扎实的工作态度为基础,以谦虚、严谨的态度,善于学习、乐于学习、敢于创新,才能成为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我们党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水利的地位作用作出过经典论断和精辟阐述。早在1934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改革开放至上世纪末,中央明确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进入新世纪,中央又与时俱进地提出“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这些重要论断,反映了我们党对水利事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阐明了做好水利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对促进我国水利改革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我国水资源形势深刻变化,水安全状况日趋严峻,水利内涵不断丰富、功能逐步拓展、领域更加广泛,传统任务与新兴使命叠加,现实需要与长远需求交织,水利对全局影响更为重大,地位更加凸显。

首先,水利是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屏障。防洪保安历来是治国安邦之要。经济越发展,财富越丰裕,社会越进步,越需要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始终绷紧防洪保安的弦。面对气候变化带来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的趋势,防汛抗洪压力越来越大,任务越来越艰巨,务必夯实打牢防洪保安的大堤。

其次,水利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水是支撑经济活动的基础性资源。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迅猛增长,水资源短缺日益加剧,成为许多地方发展的瓶颈制约。不把水利的文章做好,经济建设就难以为继;不把节水的文章做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失去了重要依托。讲发展、搞建设,务必水利先行,量水而动。

生态的振兴是焕发乡村新活力的重要支撑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这段重要论述,将“生态宜居”作为总体要求的一项着重强调,体现出生态振兴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现阶段,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矛盾突出的问题,须将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融入到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中去,努力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作为一名基层环保工作的干部,我会发挥自己的作用,提高村民生态保护意识,改变村民的落后观念,倡导绿色发展之路。总之,乡村振兴的号角已吹响,我们要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矢志不渝、砥砺前行,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全国,再次吹响了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集结号,打响了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令枪。新一轮农村改革,针对的病根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瞄准的目标是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掌控的要义是城乡兼顾联动,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动城乡要素同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让农民同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不是为改而改,是由题目倒逼的。我国产业化、城镇化快速推动,农业现代化落在了后边,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构成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呼唤更深进的体制突破。保障国家食粮安全,面临的资源环境束缚矛盾日趋尖锐,“中心要食粮、地方要财政、农民要收进”的不同利益调和难度增大,保护农业资源、保障农民利益需要更刚性的制度保障。小范围的分散经营与发展现代农业不相适应,解决谁来种地的题目更抓紧迫,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经营主体亟待农业经营体系创新。农村人口大范围活动,“三留守”题目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心头牵挂”,完善和创新乡村治理机制,让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跟上经济社会结构变化步伐成为当务之急。总之,“三农”发展的很多困难,不靠改革破解不了;农村生产力发展,不靠改革适应不了;农民群众的期待期盼,不靠改革实现不了。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果断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要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要明确政府对农业农村发展所负有的责任,但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市场能办的要交给市场,社会能办的要交给社会,让农村资源要素活力竞相迸发,让农村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要鼓励探索创新,在明确底线的条件下,支持地方先行先试,尊重农民群众实践创造。当前农村改革要碰的都是“硬骨头”,要干的都是“辣手”的事,需要勇于实践,大胆创新。但实践创新不是蛮干乱闯,务必坚守底线,试点先行。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食粮产量改下往了,不能把农民利益侵害了。要答应地方试点试验,积累经验、探索门路、逐渐推广,但要留意与现行法律法规保持衔接,对涉法的改革要设置必要的程序和范围。要依照中心的同一部署,各地不能自行其是、抢跑越线。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要因地制宜、按部就班,不弄“一刀切”、不寻求一步到位,答应采取差异性、过渡性的制度和政策安排,既积极又慎重,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只要不折腾,积跬步致千里,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一定会获得成功。

民以食为天,食品来源于农业,农业的重要性不问可知,农业稳则天下安。中心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审阅这个我国的农业题目,体现了党中心的***远瞩和战略头脑。xx年中心关于三农的一号文件如期而至,这份文件题为《中共中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为我国今年农业的发展确定了目标,提出来思路,也为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模式指明了方向。

这份关于三农的中心一号文件作出了以下几点唆使和要求:一是建立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机制,努力夯实现代农业物资基础;二是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三是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稳步进步农民组织化程度;四是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大力培养发展多元服务主体;五是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有效保障农民财产权利;六是改进农村公共服务机制,积极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七是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切实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我们将这份文件的精神可以简单的概括为14个字: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具体的来讲就是以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为工作目标;同时进一步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深度和广度,政策扶持力度和科技驱动力度在原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想方设法提供政策和科技上的支持;充分发挥利用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全力推动现代农业建设,打造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于一体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发展当今农业农村来之不容易的大好情势。

全力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要求是一致的。我们要同一思想,同一熟悉,创新是第一生产力,所以要将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作为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这个思路果断不能变。同时要尊重和保障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进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主管能动性,充分激起农村生产各个要素潜能,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推动农业的发展。

相信在中心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心一号文件精神的指引下,在各级各部分的不懈努力下,农业农村的发展将再上一个新台阶,创造新的辉煌!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文件指出,从容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必须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

一是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统筹做好重要农产品调控。

二是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阶段性任务;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有效防范应对农业重大灾害。

三是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完善监测帮扶机制;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支持力度;推动脱贫地区帮扶政策落地见效。

四是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五是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健全乡村建设实施机制;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扎实开展重点领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县域统筹。

六是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切实维护农村社会平安稳定。

七是加大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扩大乡村振兴投入;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抓好农村改革重点任务落实。

八是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压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责任;建强党的农村工作机构;抓点带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展开。

做好2022年“三农”工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让我们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奋力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年伊始,中心一号文件下发全国,再次吹响了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集结号,打响了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令枪。新一轮农村改革,针对的病根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瞄准的目标是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掌控的要义是城乡兼顾联动,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动城乡要素同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让农民同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不是为改而改,是由题目倒逼的。我国产业化、城镇化快速推动,农业现代化落在了后边,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构成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呼唤更深进的体制突破。保障国家食粮安全,面临的资源环境束缚矛盾日趋尖锐,“中心要食粮、地方要财政、农民要收进”的不同利益调和难度增大,保护农业资源、保障农民利益需要更刚性的制度保障。小范围的分散经营与发展现代农业不相适应,解决谁来种地的题目更抓紧迫,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经营主体亟待农业经营体系创新。农村人口大范围活动,“三留守”题目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心头牵挂”,完善和创新乡村治理机制,让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跟上经济社会结构变化步伐成为当务之急。总之,“三农”发展的很多困难,不靠改革破解不了;农村生产力发展,不靠改革适应不了;农民群众的期待期盼,不靠改革实现不了。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果断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要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要明确政府对农业农村发展所负有的责任,但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市场能办的要交给市场,社会能办的要交给社会,让农村资源要素活力竞相迸发,让农村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要鼓励探索创新,在明确底线的条件下,支持地方先行先试,尊重农民群众实践创造。当前农村改革要碰的都是“硬骨头”,要干的都是“辣手”的事,需要勇于实践,大胆创新。但实践创新不是蛮干乱闯,务必坚守底线,试点先行。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食粮产量改下往了,不能把农民利益侵害了。要答应地方试点试验,积累经验、探索门路、逐渐推广,但要留意与现行法律法规保持衔接,对涉法的改革要设置必要的程序和范围。要依照中心的同一部署,各地不能自行其是、抢跑越线。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要因地制宜、按部就班,不弄“一刀切”、不寻求一步到位,答应采取差异性、过渡性的制度和政策安排,既积极又慎重,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只要不折腾,积跬步致千里,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一定会获得成功。

这第一个关键词是“衔接”。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的表述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农报君看来,既然是衔接,那就意味在前后两段中间衔接。也就是说,要看的关键词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翻看历年中央一号文件,2016年,“脱贫攻坚”首次出现。

2020年,脱贫攻坚任务目标如期完成。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做到扶上马送一程。在农报君看来,“脱贫攻坚”这个关键词,在未来的某一个时刻,也就会成为历史的尘封,可能永远不会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没有了“脱贫攻坚”,另一个关键词可就要成为历史进程的主导了。它是“乡村振兴”。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里这样写到,“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

农报君发现,“乡村振兴”首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是在2018年。稍早几个月的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召开,把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定为乡村振兴战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写到,“十四五”时期,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农报君看到这句话,还是很振奋的。

今天如此有幸见证脱贫攻坚任务目标如期完成,看到几千年中华民族的小康梦圆。同样也很期待,希望站在五年后,十五年后,乃至三十年后的那些重大节点,亲历见证“乡村振兴”一步一步成为现实。

这第二个关键词是“要害”。

在学习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时,农报君印象极为深刻,保障粮食安全,要害是种子和耕地。咱们先来看“种子”,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里指出,“打好种业翻身仗。”农报君学农出身,当记者后还跑过几年农作物种子行业,自认为还是了解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情况的。一看到“打好种业翻身仗”,很振奋,也还有点疑惑。这疑惑是,我国的农作物种业应该还是可以的吧?为解开自己的疑惑,我翻了翻前些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发现果然,2010年、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对种业发展也进行了重点部署。

至今,农作物种子行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种子,为确保口粮绝对安全打实了基础。昨天国新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这个数字,我国自主选育的农作物品种种植面积占到95%以上。农报君看到这个数字,还是很为种业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的。但,让农报君情绪有点低落的是,我国种子的单产水平还是较低的。大豆、玉米现在的单产水平还不高,只有美国的60%不到。再看蔬菜,国外品种种植面积占比达到13%,其中耐储的番茄、甜椒等少数专用品种进口比例达到50%。我们除了吃粮吃菜,还要天天吃肉。

说到种业,不仅包括农作物种子,还包括畜禽、水产种源。我国猪牛羊等畜禽和部分特色水产种源立足国内有保障,现在畜禽、水产的核心种源自给率分别达到了75%和85%。但,生猪繁殖的效率、饲料转化率和奶牛年产奶量都只有国际先进水平的80%左右。

看到后面这些数据,农报君就理解“打好种业翻身仗”的重要意义所在了。接着来看“耕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农报君上学时,老师的一句话至今记忆犹新。老师是用英语说的“fromsoiltosoil”,农报君翻译成中文,万千生物从土中来,而又回到土中去。现在看,这句话说透真谛,耕地是我们的命根子。没有耕地,就没有粮食。没有粮食,就没有人类,也就不会有这多姿多彩的世界。用循环农业的学说来理解老师的那句话,土壤养育了生物,生物的最终归宿还是土壤。回归中央一号文件,从2004年起,多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要求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农报君深感,18亿亩耕地红线守住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基础就会长久牢固。

这第三个关键词是“建设”。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农报君发现,“乡村建设行动”尚是第一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且“乡村建设”出现的频次多达10次。翻阅历年中央一号文件,2016年出现5次,2018年出现6次。对比来看,可见“乡村建设”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的重要程度。农报君在历年中央一号文件里看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常会陪伴“乡村建设”左右。2018年,国家启动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

几年下来,确实很有成效。农报君到农村采访,明显感觉农村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厕所干净了,街上的垃圾桶多了,污水不再横流了,村容村貌整洁了。农报君有关注“乡村规划”这个领域。一些原本给城里做规划的公司开始下乡。还有一些学规划、学设计、学建筑的学生,创业就选择了“村庄规划”。可见,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的“抓好规划编制”,既是政策导向,又是市场走向。关于如何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中央一号文件给出的政策很实在。会部署一批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农村消费、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的重点工程和行动。农报君对这话印象深刻,“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要因地制宜、稳扎稳打,不刮风搞运动。”

“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不得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上楼,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这要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为农民而建就必须尊重农民意愿。在农报君的印象里,有个别地方就曾因为没有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而引发了热点舆情事件,对推进工作造成极大被动。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里这样强调,农报君很是欣慰,也可见政策制定者对实际情况了解细致透彻。我国如此之大,乡村如此广袤。中央一号文件的政策涵盖许许多多方面。农报君只是从历史的一面、经历过的一面去理解就为之振奋。当看到历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的政策已落地生根、长成大树,成为现实,就更为振奋。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有梦想,我们必然了不起。

梦想最终会成为现实的!

20xx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大深化农村改革力度,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农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农村公共事业持续发展,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作出了突出贡献。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必须解除的一个重大课题。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快速攀升,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如何在“双重挤压”下创新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提高农业竞争力,是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考验。我国农业资源短缺,开发过度、污染加重,如何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必须应对的一个重大挑战。城乡资源要素流动加速,城乡互动联系增强,如何在城镇化深入发展背景下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是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解除这些难题,是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重大任务。必须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靠改革添动力,以法治作保障,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20xx年,农业农村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继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推进农村法治建设,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做强农业,必须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1.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强化对粮食主产省和主产县的政策倾斜,保障产粮大县重农抓粮得实惠、有发展。粮食主销区要切实承担起自身的粮食生产责任。全面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统筹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全面推进建设占用耕地剥离耕作层土壤再利用。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将口粮生产能力落实到田块地头、保障措施落实到具体项目。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大资金投入,集中力量加快建设一批重大引调水工程、重点水源工程、江河湖泊治理骨干工程,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征地补偿、耕地占补平衡实行与铁路等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同等政策。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快推进现代灌区建设,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和盐碱地改造科技示范。深入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实施植物保护建设工程,开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

2.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科学确定主要农产品自给水平,合理安排农业产业发展优先序。启动实施油料、糖料、天然橡胶生产能力建设规划。加快发展草牧业,支持青贮玉米和苜蓿等饲草料种植,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立足各地资源优势,大力培育特色农业。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布局调整。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畜牧业和粮食加工业,继续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继续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实施园艺产品提质增效工程。加大对生猪、奶牛、肉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支持力度,实施畜禽良种工程,加快推进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畜禽养殖,增强畜牧业竞争力。完善动物疫病防控政策。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加大标准池塘改造力度,继续支持远洋渔船更新改造,加强渔政渔港等渔业基础设施建设。

3.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加强县乡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落实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费用补助政策。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食品安全城市创建活动。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农产品,培育知名品牌。健全食品安全监管综合协调制度,强化地方政府法定职责。加大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力度,保护农林业生产安全。落实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严惩各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提高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4.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完善科研院所、高校科研人员与企业人才流动和兼职制度,推进科研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和科技人员股权激励改革试点,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建立优化整合农业科技规划、计划和科技资源协调机制,完善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机制。加强对企业开展农业科技研发的引导扶持,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应用的主体。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在生物育种、智能农业、农机装备、生态环保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建立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盟,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搭建农业科技融资、信息、品牌服务平台。探索建立农业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高校及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职业院校、科技特派员队伍在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作用。积极推进种业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改革试点,完善成果完成人分享制度。继续实施种子工程,推进海南、甘肃、四川三大国家级育种制种基地建设。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安全管理、科学普及。支持农机、化肥、农药企业技术创新。

5.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加快全国农产品市场体系转型升级,着力加强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健全交易制度。完善全国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加大重要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千亿斤粮食新建仓容建设进度,尽快形成中央和地方职责分工明确的粮食收储机制,提高粮食收储保障能力。继续实施农户科学储粮工程。加强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加快构建跨区域冷链物流体系,继续开展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试点。推进合作社与超市、学校、企业、社区对接。清理整顿农产品运销乱收费问题。发展农产品期货交易,开发农产品期货交易新品种。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

6.加强农业生态治理。实施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推广生物有机肥、低毒低残留农药,开展秸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和农田残膜回收区域性示范,按规定享受相关财税政策。落实畜禽规模养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大力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继续实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开展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东北黑土地保护试点。加大水生生物资源增殖保护力度。建立健全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国家水资源督察制度。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全面实施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加大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保护力度。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扩大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退耕还湿试点范围,推进重要水源地生态清洁小流域等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大力推进重大林业生态工程,加强营造林工程建设,发展林产业和特色经济林。推进京津冀、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修复。摸清底数、搞好规划、增加投入,保护好全国的天然林。提高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补助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继续扩大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试点。实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湿地保护奖励试点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补贴政策。加快实施退牧还草、牧区防灾减灾、南方草地开发利用等工程。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加强问责监管,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学习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

(一)。

新华社北京2月1日电(新华社特约评论员)回望2014,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广大农民和农村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农业农村发展成就斐然,成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展望2015,如何在连年丰产增收后不断巩固农业农村持续向好的局面,是必须主动应对、着力破解的难题。

刚刚发布的《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即20中央一号文件,对如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实现农业农村的新发展,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这就是,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继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推进农村法治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新”要求,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进一步让农业强起来,让农村美起来,让农民富起来。

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只要粮食生产能力稳住了、上去了,我们就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始终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挖掘粮食生产新潜力,首先要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加快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统筹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力保耕地不减少、力争地力有提高。还要加快建设一批重大水利骨干工程,做好节水优先大文章,解决好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最终要靠科技,健全农业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推动农业科技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并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市场需求是“导航仪”,资源禀赋是“定位器”.要更好地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更好地适应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使有限的农业资源产出更多、更好、更安全的农产品。开辟优化农业结构新途径,要科学确定主要农产品自给水平,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对重点保什么、放什么,保多少、放多少,进行系统谋划,做到心中有数。要加快发展草牧业,促进粮、经、饲三元结构协调发展。要大力培育特色农业,实施园艺产品提质增效工程,推进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畜禽养殖和水产健康养殖。要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确保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如何破解农业生产成本攀升、国内外主要农产品价格倒挂的“双重挤压”,如何突破农业资源要素的弦绷得越来越紧、生态环境承载力越来越接近极限的“双重约束”,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过去,我们为了“吃饱饭”,过度开发农业资源,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欠下了生态账、环境账,以后不仅要杜绝再欠新账,还要逐步还上旧账。该退耕的.要退耕,该生态修复的要修复,该治理的要抓紧治理。需要明确的是,优化农业结构也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也好,绝不意味着放松粮食生产,绝不能削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核心是看老乡的“钱袋子”.能否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促进农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保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的势头,是对“三农”工作的重大考验。促进农民增收,要优先保证农业农村投入,不管财政多紧张,都要确保农业投入只增不减。要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延长农业产业链,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和创业,拓展农村外部增收渠道。要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

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不能忽视新农村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坚持规划先行,强化村庄规划的科学性和约束性,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搞好垃圾、污水处理和改水改厕,加快改善村庄卫生状况,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要发挥好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辐射带动作用,分类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保障进城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引导有技能、资金和管理经验的农民工返乡创业。

贯彻落实好农业农村发展“五新”要求,是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重大任务。只有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勇于直面挑战,敢于攻坚克难,靠改革添动力,以法治作保障,才能更好地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学习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情况汇报

在2014年春节前夕,中央中央、国务院出台了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这是国家自起中央又连续发布关注三农的一号文件,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第十二次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作出了加快农业、农村、城乡、乡村改革发展的决定,充分彰显三农工作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充分表明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发展三农的明确信号,预示我国三农工作改革发展必将迎来新的春天。最近通过阅读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听取有关宣讲团的解读,使我进一步凝聚了力量,鼓舞了士气,以下是我学习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主题是进一步解放思想,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全文约9655个字,内容涵盖了“一、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二、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三、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四、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五、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六、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七、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八、改善乡村治理机制”八个以“三农”为工作重点方面。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深化农村改革不搞“一刀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探索创新,在明确底线的前提下,支持地方先行先试,尊重农民群众实践创造;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搞“一刀切”、不追求一步到位,允许采取差异性、过渡性的制度和政策安排。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要坚持“三个导向”,文件提出,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

第二、提高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涉农工作做得更全面、更细致。

作为一名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员、指导员,深深地体会到只有充分利用农技推广体系这个服务平台,积极地宣传党的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农业法律、法规、深入生产第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实用技术。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结合科技进村入户工作,深入到农户中去,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大力宣传购机补贴政策,指导农民理性购机,()切实把各项惠民措施落到实处。不遗余力地去做本职工作,这样才能在农村形成一种学科技、用科技,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局面,只有依靠科技进步,增加农业生产技术含量,大力发展高效农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农业的收入,才能使农民走上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认真抓好当前的各项工作,脚踏实际,应把中央的要求转化为推动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措施、新办法,推动aa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增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以aa生产为中心,以献身、负责、求实的aa行业精神为动力,努力提高工作效率,为aa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三、必须找准不足,明确方向,努力使自己成为服务“三农”工作的排头兵。

通过对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深入学习,我深感自己肩上的任务艰巨而道远,现在需要努力并且扎实地搞好我们的专业工作,认真学习提高技术水平,并要灵活地运用到我们的工作中,同时能创新、出彩更好。自己在工作中,依然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正所谓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找准存在的不足,并明确努力的方向,进一步加强学习,克服不足。针对自已存在的.不足,一是我将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各种理论知识,并用于指导实践,以更好的适应工作发展的需要;二是我要通过实践不断的锻炼自己的胆识和魄力,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热情的对待每一件工作;三是虚心的向领导和同事学习请教,虚心接受领导和同事的批评指正,始终把做好工作作为努力的方向。尤其对于我们这些党员干部来讲,更要做好模范带头作用,从自身出发,严格要求自己,通过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和引导身边的同学、朋友、亲人,甚至是陌生人。

总之,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让我看到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农业的发展状况以及由此政府出台的种种政策,我深感我们肩上的任务艰巨而道远,现在我需要努力并且扎实地搞好我们的专业工作,认真学习提高技术水平,并要灵活地运用到我们的工作中,同时能创新、出彩更好。我们要具备一种长远意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学习中央一号文件心得体会经典

目标,聚焦乡村主题,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守牢的底线、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明确重点任务和政策举措。和前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相比,全文9个部分33条内容围绕“强底线、促振兴、强保障”这一主题展开,既反映了政策的继承性,也体现了新动向。

文件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继承性。继续强调确保高价粮食安全、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围绕乡村振兴总要求,扎实推进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强调乡村振兴、乡村发展的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文件的新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战略层次,乡村振兴、农业强国建设目标在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中的地位与重要性。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守好“三农”基本盘至关重要、不容有失。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要立足国情农情,体现中国特色,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

二是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更多在政策的细节上展开。在确保粮食安全方面,强调深入推进大豆油料产能的提升工程,树立大食物观,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分领域制定实施方案。在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提出了加快现代农村服务业发展,培育乡村产业新业态。

三是再次关注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乡村振兴、现代农业强国建设最终的目标体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均等化、并实现农民“生活富裕”的目标,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促进农业经营增效、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三个方面提出了农民增收的三个渠道。特别是在“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方面,强调探索建立兼顾国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利益的土地增值收益有效调节机制。

开展农村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提高培训实效;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县域农民工市民化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同常住人口挂钩、由常住地供给机制做好农民工金融服务。

工作。

年学习中央一号文件的心得

“新时代抓“三农”工作,就是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明确了两条底线任务和三方面重点工作,提出了推动实现“两新”的任务。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重要内涵。作为一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我深知我的专业与“三农”工作息息相关。我将不忘初心,努力奋斗,用自己专业能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助力!”

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

从白雪皑皑的东北,到四季如春的南方,从富饶的东部,到欠发达的中西部,走进2022年,距离脱贫攻坚全面收官已经1年,广袤的乡村,踏上了振兴的快车道,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正在快速推进。

林万龙认为,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要和去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放在一起看。去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去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是站在“十四五”的全局上,对未来五年三农工作的一个全面谋划,是对“十四五”总体的谋篇布局,这一点从文件的名字《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就可以看出来。今年则不同,今年的文件名为《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这是在去年的总框架下,聚焦今年要做的重点工作。

林万龙表示,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一共八个方面,包括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加大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怎么理解这八个方面的工作呢?我觉得可以总结为:特别强调了两个底线,很好体现了两个融合,提出了三大保障。两个底线,即粮食安全的底线,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这个底线思维,从学界到政府,再到社会,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共识。两个融合,即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城乡融合。三大保障,即乡村治理的保障,政策和体制引导的保障,党的领导的保障。

今年的一号文件第一部分粮食生产,第二部分现代农业的内容,都和粮食安全直接相关,核心都是强调守牢粮食安全的底线。这些年来,我们国家一直在强调粮食安全问题。今年的文件和去年相比,是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2022年的工作。林万龙表示,今年文件提及粮食安全,和以往相比,有两个非常鲜明的特点,第一,目标更量化,第二,考核更明确。

林万龙称,首先,今年很明确地提出,粮食产量要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第二,文件提出,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不断提高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切实稳定和提高主销区粮食自给率,确保产销平衡区粮食基本自给,这都是非常具体的量化目标。第三,对不同区域采用的技术,也有非常明确的表示。比如文件提出,“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在东北地区开展粮豆轮作,在黑龙江省部分地下水超采区、寒地井灌稻区推进水改早、稻改豆试点,在长江流域开发冬闲田扩种油菜,在新疆次宜棉区扩大花生生产”等。

 林万龙表示,文件第四部分一开始,也就是第十六条,详细地规划了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工作,包括“鼓励各地拓展农业多种功能”“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加快落实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政策”等,都是非常具体的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的措施。

今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到了“县域”,林万龙表示,他之前一再强调,乡村振兴必须是城乡融合视角下的乡村振兴,而县域内城乡融合又是重中之重。一号文件也很鲜明地体现了这一思路。比如第十七条,提到“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第十八条提出“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第十九条提出“实施县域农民工市民化质量提升行动”,第二十一条提出,要“统筹城镇和村庄布局”,第二十四条提出,要“推动‘互联网十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第二十五条提出要“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县域统筹”。从这些条文中可以看出,城乡融合的思路是非常清晰的,城乡融合的重点在县域的城乡融合。不论是乡村产业的发展、商业体系的建立,还是就业的扩大、基础设施布局,公共服务的统筹、数字化的建设,都必须纳入县域范围统筹布局。

我们实现了脱贫攻坚的全面收官,但是还要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的成果,要完善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林万龙指出,我国已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防返贫监测和帮扶体系,但还存在漏洞和不足,其中一个明显的不足就是部门之间有效的信息沟通共享很不够,没有做到“应纳尽纳”,这会严重影响监测帮扶的效果。所以,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健全跨部门工作会商和信息互通机制,推动各层级防止返贫监测和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数据共享”,非常有针对性。

20xx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大深化农村改革力度,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农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农村公共事业持续发展,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作出了突出贡献。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必须解除的一个重大课题。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快速攀升,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如何在“双重挤压”下创新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提高农业竞争力,是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考验。我国农业资源短缺,开发过度、污染加重,如何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必须应对的一个重大挑战。城乡资源要素流动加速,城乡互动联系增强,如何在城镇化深入发展背景下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是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解除这些难题,是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重大任务。必须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靠改革添动力,以法治作保障,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20xx年,农业农村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继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全面推进农村法治建设,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努力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做强农业,必须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1.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强化对粮食主产省和主产县的政策倾斜,保障产粮大县重农抓粮得实惠、有发展。粮食主销区要切实承担起自身的粮食生产责任。全面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统筹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全面推进建设占用耕地剥离耕作层土壤再利用。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将口粮生产能力落实到田块地头、保障措施落实到具体项目。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大资金投入,集中力量加快建设一批重大引调水工程、重点水源工程、江河湖泊治理骨干工程,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征地补偿、耕地占补平衡实行与铁路等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同等政策。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快推进现代灌区建设,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和盐碱地改造科技示范。深入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实施植物保护建设工程,开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

2.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科学确定主要农产品自给水平,合理安排农业产业发展优先序。启动实施油料、糖料、天然橡胶生产能力建设规划。加快发展草牧业,支持青贮玉米和苜蓿等饲草料种植,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立足各地资源优势,大力培育特色农业。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布局调整。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畜牧业和粮食加工业,继续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继续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实施园艺产品提质增效工程。加大对生猪、奶牛、肉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支持力度,实施畜禽良种工程,加快推进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畜禽养殖,增强畜牧业竞争力。完善动物疫病防控政策。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加大标准池塘改造力度,继续支持远洋渔船更新改造,加强渔政渔港等渔业基础设施建设。

3.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加强县乡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落实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费用补助政策。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食品安全城市创建活动。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农产品,培育知名品牌。健全食品安全监管综合协调制度,强化地方政府法定职责。加大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力度,保护农林业生产安全。落实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严惩各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提高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4.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完善科研院所、高校科研人员与企业人才流动和兼职制度,推进科研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和科技人员股权激励改革试点,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建立优化整合农业科技规划、计划和科技资源协调机制,完善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机制。加强对企业开展农业科技研发的引导扶持,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应用的主体。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在生物育种、智能农业、农机装备、生态环保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建立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盟,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搭建农业科技融资、信息、品牌服务平台。探索建立农业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高校及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职业院校、科技特派员队伍在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作用。积极推进种业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改革试点,完善成果完成人分享制度。继续实施种子工程,推进海南、甘肃、四川三大国家级育种制种基地建设。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安全管理、科学普及。支持农机、化肥、农药企业技术创新。

5.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加快全国农产品市场体系转型升级,着力加强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健全交易制度。完善全国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加大重要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千亿斤粮食新建仓容建设进度,尽快形成中央和地方职责分工明确的粮食收储机制,提高粮食收储保障能力。继续实施农户科学储粮工程。加强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加快构建跨区域冷链物流体系,继续开展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试点。推进合作社与超市、学校、企业、社区对接。清理整顿农产品运销乱收费问题。发展农产品期货交易,开发农产品期货交易新品种。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

6.加强农业生态治理。实施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推广生物有机肥、低毒低残留农药,开展秸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和农田残膜回收区域性示范,按规定享受相关财税政策。落实畜禽规模养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大力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继续实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开展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东北黑土地保护试点。加大水生生物资源增殖保护力度。建立健全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国家水资源督察制度。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全面实施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加大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保护力度。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扩大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退耕还湿试点范围,推进重要水源地生态清洁小流域等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大力推进重大林业生态工程,加强营造林工程建设,发展林产业和特色经济林。推进京津冀、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修复。摸清底数、搞好规划、增加投入,保护好全国的天然林。提高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补助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继续扩大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试点。实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湿地保护奖励试点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补贴政策。加快实施退牧还草、牧区防灾减灾、南方草地开发利用等工程。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加强问责监管,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生态的振兴是焕发乡村新活力的重要支撑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这段重要论述,将“生态宜居”作为总体要求的一项着重强调,体现出生态振兴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现阶段,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矛盾突出的问题,须将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融入到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中去,努力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作为一名基层环保工作的干部,我会发挥自己的作用,提高村民生态保护意识,改变村民的落后观念,倡导绿色发展之路。总之,乡村振兴的号角已吹响,我们要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矢志不渝、砥砺前行,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乡间的绿水青山游人如织,地道的农副特产火热销售,别致的网红民宿一家家脱颖而出……近些年,相信很多人和笔者一样,感受到了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乡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如何持续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则是各地政府和相关旅游企业面临的新课题。2月21日,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其中有几条更是与乡村旅游密切相关。

文件指出,“开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完善配套设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这无疑为乡村旅游进一步优化提高指明了方向。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将邻近区域的乡村进行串联,有助于单体吸引能力不高的乡村进入旅游消费市场。与此同时,开发精品线路有助于形成特定主题的旅游产品,比如赏花海、观日出、芋头宴……进而发展成稳定的乡村旅游名牌。有了响亮的品牌,才能维持乡村旅游的生命力。

笔者还注意到,文件提出“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这一点非常重要,乡村旅游之所以能火热发展,一个原因是其满足了人们尤其是城市人寻找乡愁、贴近自然的心理需求。不过,乡村旅游开发,并不意味着每个乡村变成景点,也不能将每个乡村做无差别的规划与建设,更不能忽视乡村原有的生态和人文习俗。目前,有些地方追风模仿,将村庄改造成千村一面,有的甚至新建仿古建筑代替原有古建,盲目开发让乡村失去了个性和吸引力,这种乡村旅游开发的败笔,值得警惕。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还就乡村交通建设、数字化、网络化、土地政策等问题进行了阐述。这些内容看上去似乎与乡村旅游没有直接联系,但对于乡村旅游项目、乡村民宿的落地与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2月23日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进一步指出,要加强乡村文化旅游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乡村文艺社团、创作团队、文化志愿者、非遗传承人和乡村旅游示范者。”这些政策,无疑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相信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中,乡村旅游定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文件指出,从容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必须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

一是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统筹做好重要农产品调控。

二是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阶段性任务;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有效防范应对农业重大灾害。

三是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完善监测帮扶机制;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支持力度;推动脱贫地区帮扶政策落地见效。

四是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五是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健全乡村建设实施机制;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扎实开展重点领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县域统筹。

六是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切实维护农村社会平安稳定。

七是加大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扩大乡村振兴投入;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抓好农村改革重点任务落实。

八是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压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责任;建强党的农村工作机构;抓点带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展开。

做好2022年“三农”工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让我们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奋力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紧紧抓住粮食安全“四条线”

近日,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文件提出,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粮食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确保粮食及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必须牢牢抓住“四条线”,让“粮袋子”量足价稳,“中国饭碗”端得更牢。

守好耕地基准“线”。耕地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础,必须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持续加强农村地区建设用地审批和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管理,依法依规做好耕地占补平衡工作,坚决防止补充耕地数量、质量不到位的问题,护好粮食生产“命根子”。利用网络、遥感等现代科技手段实施动态监测,对乱占耕地从事非农建设等行为进行及时预警,构建早发现、早制止、早查处的预警机制,严肃查处违法占用和破坏耕地的行为。强化政治责任落实,将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耕地占补平衡等纳入地方年度考核重要内容,以严格的考核约束机制,倒逼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

提升粮食生产“线”。“若年谷丰登,衣食给足,则国富而民安”,必须稳定提升粮食生产能力,让老百姓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按照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要求,加快建设稳产高效、旱涝保收、生态友好的高品质农田,提高耕地质量条件,完善水利、输电设备等田间基本设施,夯实农业生产设施基础。打通惠农政策的“最后一公里”,通过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或增加种粮补贴等方式,切实保护好种粮农民利益,增强农民种粮意愿。联系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因地制宜加强技术指导,同时加强与气象、水利等部门的沟通,对灾害天气进行及时预警,降低天灾对粮食产量带来的影响,让粮食丰收有保障。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拼资源、拼投入的粗放式发展转向拼科技、拼质量的集约化发展,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

连接种业支撑“线”。种子是农业的灵魂,决定着整个粮食产业链的素质和效益,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种业卡脖子难题,建立自己的种子库。持续进行农业科技研发,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良种,在提高种子抗风性、缩短成熟期、增加产量上下功夫,造好农业“芯片”,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深化科企合作,推动种业企业和科研单位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育种资源、人才、技术从科研单位向企业聚集,实现科技资源整合和产学研深度合作,为种子研发工程提供坚实支撑。加强本土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注重收集、保存古老珍稀品种并进行应用价值的挖掘,通过建立农业种质资源大数据平台,促进资源信息交流共享。

划出节约保护“线”。“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我国粮食供需紧平衡的时代背景下,减少粮食损失浪费已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快反食品浪费法实施进程,对餐饮服务提供者、食品生产经营者等主体行为进行规制,制止“舌尖上的浪费”,用法律托举粮食安全。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走进机关、校园、企业等单位开展“节约粮食、反对浪费”活动,纠正“光盘”即“寒酸”、“剩宴”为“盛宴”的错误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惟俭可以惜福,惟俭可以养廉”,党员干部要率先垂范,管好自己和身边人,坚决抵制奢侈浪费的风气,按照标准执行公务接待制度,同时加强对各种浪费行为的监督检查,以实际行动为弘扬厉行节约之风作表率。

年学习中央一号文件的心得

在希望的乡野上需要我们农大学子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扎根乡土大地,推动提升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画卷将在我们的手中徐徐展开。下面是本站小编为您推荐学习贯彻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三篇。

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

我们党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水利的地位作用作出过经典论断和精辟阐述。早在1934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改革开放至上世纪末,中央明确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进入新世纪,中央又与时俱进地提出“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这些重要论断,反映了我们党对水利事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阐明了做好水利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对促进我国水利改革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我国水资源形势深刻变化,水安全状况日趋严峻,水利内涵不断丰富、功能逐步拓展、领域更加广泛,传统任务与新兴使命叠加,现实需要与长远需求交织,水利对全局影响更为重大,地位更加凸显。

首先,水利是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屏障。防洪保安历来是治国安邦之要。经济越发展,财富越丰裕,社会越进步,越需要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始终绷紧防洪保安的弦。面对气候变化带来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的趋势,防汛抗洪压力越来越大,任务越来越艰巨,务必夯实打牢防洪保安的大堤。

其次,水利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水是支撑经济活动的基础性资源。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迅猛增长,水资源短缺日益加剧,成为许多地方发展的瓶颈制约。不把水利的文章做好,经济建设就难以为继;不把节水的文章做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失去了重要依托。讲发展、搞建设,务必水利先行,量水而动。

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

乡间的绿水青山游人如织,地道的农副特产火热销售,别致的网红民宿一家家脱颖而出……近些年,相信很多人和笔者一样,感受到了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乡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如何持续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则是各地政府和相关旅游企业面临的新课题。2月21日,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其中有几条更是与乡村旅游密切相关。

文件指出,“开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完善配套设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这无疑为乡村旅游进一步优化提高指明了方向。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将邻近区域的乡村进行串联,有助于单体吸引能力不高的乡村进入旅游消费市场。与此同时,开发精品线路有助于形成特定主题的旅游产品,比如赏花海、观日出、芋头宴……进而发展成稳定的乡村旅游名牌。有了响亮的品牌,才能维持乡村旅游的生命力。

笔者还注意到,文件提出“加强村庄风貌引导,保护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这一点非常重要,乡村旅游之所以能火热发展,一个原因是其满足了人们尤其是城市人寻找乡愁、贴近自然的心理需求。不过,乡村旅游开发,并不意味着每个乡村变成景点,也不能将每个乡村做无差别的规划与建设,更不能忽视乡村原有的生态和人文习俗。目前,有些地方追风模仿,将村庄改造成千村一面,有的甚至新建仿古建筑代替原有古建,盲目开发让乡村失去了个性和吸引力,这种乡村旅游开发的败笔,值得警惕。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还就乡村交通建设、数字化、网络化、土地政策等问题进行了阐述。这些内容看上去似乎与乡村旅游没有直接联系,但对于乡村旅游项目、乡村民宿的落地与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2月23日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进一步指出,要加强乡村文化旅游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乡村文艺社团、创作团队、文化志愿者、非遗传承人和乡村旅游示范者。”这些政策,无疑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相信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中,乡村旅游定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

虎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的“一号文件”,聚焦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对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重大部署,为续写乡村振兴画卷注入强大动力。农业正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正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正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三农”发展的华彩乐章正在奏响。

我们集团公司响应党的号召,紧跟时代步伐,助力。

脱贫。

攻坚、乡村振兴。公司在内蒙园区累计投入60多亿元,建成多个大型特色养殖基地及肉食品厂、饲料厂、氮气保鲜库、鲜食玉米加工厂等,具备了完善的农畜产品输出加工条件与优势,对当地农户和周边村集体经济起到了极大的带动作用。我们将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增强科技人才,不断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与带动力;向农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实施农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持续提高扶贫产业发展效率和效益。

舵稳当奋楫,风劲好扬帆。在党中央的正确。

领导。

下,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将继续发挥龙头。

企业。

的引领带动作用,为乡村注入更多经济活力,为实现共同。

富裕。

与乡村振兴目标不懈努力!

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

年伊始,中心一号文件下发全国,再次吹响了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集结号,打响了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令枪。新一轮农村改革,针对的病根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瞄准的目标是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掌控的要义是城乡兼顾联动,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动城乡要素同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让农民同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不是为改而改,是由题目倒逼的。我国产业化、城镇化快速推动,农业现代化落在了后边,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构成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呼唤更深进的体制突破。保障国家食粮安全,面临的资源环境束缚矛盾日趋尖锐,“中心要食粮、地方要财政、农民要收进”的不同利益调和难度增大,保护农业资源、保障农民利益需要更刚性的制度保障。小范围的分散经营与发展现代农业不相适应,解决谁来种地的题目更抓紧迫,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经营主体亟待农业经营体系创新。农村人口大范围活动,“三留守”题目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心头牵挂”,完善和创新乡村治理机制,让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跟上经济社会结构变化步伐成为当务之急。总之,“三农”发展的很多困难,不靠改革**不了;农村生产力发展,不靠改革适应不了;农民群众的期待期盼,不靠改革实现不了。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果断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要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要明确政府对农业农村发展所负有的责任,但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市场能办的要交给市场,社会能办的要交给社会,让农村资源要素活力竞相迸发,让农村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要鼓励探索创新,在明确底线的条件下,支持地方先行先试,尊重农民群众实践创造。当前农村改革要碰的都是“硬骨头”,要干的都是“辣手”的事,需要勇于实践,大胆创新。但实践创新不是蛮干乱闯,务必坚守底线,试点先行。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食粮产量改下往了,不能把农民利益侵害了。要答应地方试点试验,积累经验、探索门路、逐渐推广,但要留意与现行法律法规保持衔接,对涉法的改革要设置必要的程序和范围。要依照中心的同一部署,各地不能自行其是、抢跑越线。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要因地制宜、按部就班,不弄“一刀切”、不寻求一步到位,答应采取差异性、过渡性的制度和政策安排,既积极又慎重,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只要不折腾,积跬步致千里,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一定会获得成功。

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

中央一号文件题为《中共中心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主题是进一步解放思想,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果断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短短的9655个字,涵盖了“完善国家食粮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农业可延续发展长效机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改善乡村治理机制”等八个方面,是以“三农”为重心的工作部署,更是今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依据,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进步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涉农工作做得更全面、更细致。通关一号文件全文,责任感、使命感贯穿其中;“服务于民,奉献于民”的执政思想显而易见;踏足于实际,把要求转化为推动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措施、新办法;增强政府支持与保障能力,实现资源可延续利用,为增进经济长期较快发展,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央一号文件的连续第11年聚焦“三农”,粮食安全始终摆在首位,这是对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延续,更加突出了粮食安全、农业科研创新、土地制度改革、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等主题,强调了深化改革,细化了具体措施。以具体的便民举措,助力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体质上与机制上摒弃弊端,保障农业农村现代化改革全面推进,是在今后工作中必须谨记的关键。

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

完美答好脱贫攻坚大考后,我们迎来乡村振兴大考。年轻干部作为大考中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对青春之“我”而言,积极投身大考既是“蹲苗”接受锻炼的练兵场,也是一展身手的大舞台,我们只有遵循成长成才规律,保持正确的“蹲苗”姿势,克服经验不足、水土不服等“成长的烦恼”,在基层沉淀、成长,才能以更沉稳的心态、更矫健的身姿和更强大的能力迎接未来。

保持“向上向阳”的姿势,接受“朝露日晞”的滋养。“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向上向阳是心态、是状态、也是姿态。首先,要有向上向阳的心态。乡村振兴虽然任务重、压力大,但青春因肩扛大责、担当使命而熠熠生辉,生命因“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奋斗而更有价值。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成长观,坚定理想信念、胸怀远大志向,把握难得的成长进步机会,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化解“成长的烦恼”,在逆境中“拔节生长”。其次,要有向上向阳的状态。要发挥年轻人精力旺盛、思路宽、办法多的优势,通过书本、网络、实践等多种途径加强学习,特别要注重多向基层群众、老党员、老干部和乡贤等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持续为自己“加油充电”,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自己的状态始终“在线”。最后,向上向阳也是一种姿态。年轻干部既要有积极进取、勇担使命、永不言败的阳光姿态,也要有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的坦荡姿态,通过基层工作的锻炼,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

保终“向下向深”的姿势,汲取“强根壮骨”的力量。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测代化国家,实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态农村。年轻干部要部壮成长,必须将自己的“根”深深地扎进农村这片广亲的土地上、将自己的情深深地融入人民游众这根永恒的“血脉”中。一要深入实地查实情。对当地前期脱贫攻坚工作成果巩固情况、产业发攒繢况、劳动力结构情况、教育、医疗情况等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摸清“家底”,做到心中新数。为利定针对性振兴计划打下基础。二要深入群众听民声。真正把人民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同入展群众打或一片。通过开规坝会、走村串户拉家常、线上线下问卷调查等形式听取他们对做好乡村振兴工作的意见建议,广开言路、广纳民意、广聚民智,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三要深入函间获真知。实线出真知。深入田间地头去挥洒汗水、汲取智慧,在爬坡上坎中历练本领、在日晒雨淋中织素经验、在化辉矛盾中增长才干,用心用情当好群众的“服务员”“贴心人”。

保特“面声四方”的姿势,积蓄“开枝散叶”的能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年轻干部正处于成g进步的“黄金期”和干事创业的“关键期”,要坚持“面向未来、面向四方”,广泛学习和吸收来自答方面的知识及意见。汲取更多的“养分”,使自己的“根系”更为发达,为“开枝散叶”打下良好基进。在学习上,用党的先进理论武装头脑,又要学好法律法规和经济、农业等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广泛学习借鉴各地的先进经验做法,为干事创业引入“源头活水”流思路上,既要全面系统思考、长远规划,又要关注当下,细化、量化短期目标并在具体实施中适时调整完善,做到既高瞻远漏科学谋划,又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在方法上,既要抓住基层群众关心关注然热点、痛点问题进行重点突破,又要在时机成熟后进行整体推进、全面推动在能力上,既要争当自己负凑领域的“种子选手”,也要争做多岗位锻炼、多领域发展的“多面手”,确保各项工作得心应手、取提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