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唐朝读后感(通用5篇)

时间:2023-10-07 04:24:08 作者:纸韵 活动总结 最新唐朝读后感(通用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唐朝读后感篇一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盛、开放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踊跃出了大量知名的文人墨客、能人武将,也有许多吟唱千古的爱情故事和传奇女子。很多历史大v都在不同程度和角度对唐朝进行过解读,青菀是其中之一。

早年读过青菀的一些文字,也翻阅过她的《青菀说》。觉得她是个有才气的灵动女子。《唐朝的浮光与掠影》是青菀阔别三年的新作,这本书汇集了35篇关于唐朝诗酒江湖和王朝更迭的故事。选取了具有唐朝代表性的帝王妃子、文人墨客、宦官才女等人物的故事,辛辣爽利地将这些历史人物变得有血有肉、形象丰满。

《唐朝的浮光与掠影》从诗人江湖、李唐王朝的权谋瞬间、唐朝的10个瞬间三部分对唐朝进行解读。

说起唐朝,最出名的莫过于闻名遐迩的唐诗。唐朝诗歌江湖中的诗人大咖更是一抓一大把。最负盛名的当属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而且,杜甫是李白迷弟,他的追星往事更是千百年来人们津津乐道的事情。

李白和杜甫一个活在盛唐之时,一个处在唐代动荡不安的年代。两人的风格和情怀相差甚远,内容也千差万别。而两人的作品恰好反映了唐朝的兴衰演变。其他像李贺、白居易、杜牧等人的作品,更是反应了唐朝文化的多元和开放。

李唐王朝,也曾姓武。唐朝的帝王史上,最有趣的莫过于女帝武则天。青菀说她是从打工皇后到创业女皇,真是有趣又励志。武则天的成功,从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形态,也为今天已得到解放的独立女性树立了积极向上的正面形象。

不过如是。

唐朝故事多,精彩瞬间一个接一个。一骑红尘妃子笑,终是抵不过长恨绵绵无绝期。醉酒当歌、恣意妄为、脱靴研磨,最终也只能一腔诗意化为乌有。降妖伏魔、打怪升级、九九八十一难终获佛学真谛,却也与浓情蜜意擦身而过。

唐朝啊,是个有趣的王朝。从皇帝群妃到众臣宦官,再到平民百姓、江湖隐士,奇闻轶事络绎不绝。青菀用旁观者的角度和她独特的语言为我们还原了一个又一个有趣的故事。让读者热闹中看懂权谋,八卦中了解历史,不再被枯燥的历史文字束缚。

唐朝读后感篇二

拿到这本书就被它的封面所吸引住了,中国风的设计以及作者的名字—青菀,都让我印象深刻,青菀一个拥有百万粉丝的网路大v,自媒体人,同时她有是化妆品店老板娘,微博说书人,曾就职于人民网、网易、新浪微博等。这本《唐朝的浮光与掠影》作者从唐朝的诗人入手,以李唐王朝的权谋瞬间为背景,深入细致地回顾了他们千姿百态的人生,勾勒出一幅充满历史厚感的王朝印象。

作者青菀说,畅快地斗嘴取乐评论古今,简直是精神上的大碗喝酒。同时她的《青菀说》是一本畅销文学评论作品,常年蝉联各大图书销售榜。

唐朝时万国来朝达到鼎盛,向其朝贡之国多达三百余。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声誉远播,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唐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疆域空前辽阔,极盛时东起日本海、南据安南、西抵咸海、北逾贝加尔湖,是中国自秦以来第一个未修据胡长城的大一统王朝。唐朝攻灭东突厥、薛延陀后,唐太宗被四夷各族尊为天可汗。唐朝接纳各国交流学习,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等特点,诗、书、画、乐等方面涌现出大量名家,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书法家颜真卿,画圣吴道子,音乐家李龟年等。

本书《唐朝的浮光与掠影》讲述的是35篇关于唐朝的诗酒江湖和王朝更迭的真实故事。有诗人李白/杜甫/刘禹锡,韩愈/杜牧/柳宗元,也有帝王将士武则天/李治,玄宗/高力士等。

在作者笔下,不管是诗仙、诗圣还是诗豪,也不管是王公大臣,还是民间人物,他们都有自己的理想与追求,他们有自己的梦想与自由。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名字,在本书中变得骨肉丰满。他们对生活充满了憧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同时,历史不停地打磨掉他们的棱角,变圆润的伴随王朝浮浮沉沉,但是最终活成了自己人生的独特坐标,为世人也为自己留下了独特的历史印记。

一口气花了一天半的时间就把它读完了,作者从诗人的角度出发,描述了唐朝的兴亡与发展,不光是这不同于以往史书的角度,同时我也喜欢青菀作者幽默诙谐的写作手法,不乏给作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阅读历史,可以映照现在,唐朝的浮光与掠影,至今流传。人生不免起起落落,只有写诗能获取一些心灵的抚慰。

历史为明镜,照古亦照今。

翻开本书,一探唐朝的浮光与掠影!

唐朝读后感篇三

唐朝的浮光与掠影。关于唐朝的那些有名的诗人我们常常能够吟诵出他们的经典诗句,但是我们又对这个诗人人生经历了解多少呢,至少对这些古人们,除了我特别喜欢的几个取了解了一下他们的,其余的大概也只是在诗词中与他们会面,短短的打了个照面。

读靑菀的这本书就像是看一群古人的八卦一样,很有趣,但是也能了解到哪些我们曾经吟诵过的诗句和他的主人们的哪些人生经历有关,将诗句与人与作者经历的人生经历结合起来,一下子就懂了那些诗中藏着的内涵和作者心情。

从李白到杜甫,再到李商隐再到杜牧,那么的诗人在大唐尽放才华,我一直都知道李白的偶像是孟浩然,而杜甫一直追着李白跑,从靑菀的笔下我这才了解到,原来李白追着孟浩然写了那么多的诗,而孟浩然确只回了寥寥几首,杜甫追着李白给他写诗,李白也没有也只是回复寥寥几首,孟浩然大李白十来岁,李白大杜甫十来岁,大底偶像都是用来追的,我很喜欢靑菀写下的那句他们走过的路,你才踏了五六七八步,他们已经经历的,你正在经历,大底就如同这句话这搬,偶像也只会仰望自己够不到的人,因为你们之差着的是十年人生经历的空白,所以,注定追星者只能遥遥望着远处的那颗星。

印象最深的还有就是柳宗元和刘禹锡还有白居易和元稹的这两队的友谊,从前对着四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不断的被贬,但是从靑菀的笔下我了解到最后柳宗元竟然替刘禹锡去了环境更差的地方,只为不希望刘禹锡同他一样至亲死在远方,这四人两份友谊当中,或许当属白居易活的透彻了吧,也只有白居易最后过的稍微好一点。

从李治到武则天再到唐玄宗,说来唐朝开始我对李治和武则天,还有唐玄宗意向最深,关于武则天的电影实在是太多了,只是我对这个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好奇心不重也就没有细细的取了解过她。看完方才知道李治不是电视剧里的小绵羊,武则天倒是个真有胆识的女人,。

从书中的文字零零碎碎中慢慢勾勒出一幅我我心中的大唐的样子,哪里就是一个江湖,诗人,皇帝,,哪些我知道的,我不知道的大唐从书中的文字,我提取出来,慢慢的崽脑海中勾勒一幅在我心里的大唐。

从书中我看到了了从前我没看到的东西,也了解到那些我不够了解的诗人,了解他们的诗,了解他们的人生经历,不过我想或许因为不够了解他们我才会对他们了解,有些文人的感情事迹是不能考究的,但我依然爱他们笔下的诗词。

唐朝读后感篇四

一流的史著像一面镜子,可以知兴替;更一流的史著是一面照妖镜,能给“神话”祛魅(disenchantment)。

中华民族主义构建的历史叙事中,唐一直扮演着堪称最为光辉的角色。开放、包容、威孚四海,八方来朝,唐太宗不仅是华夏的皇帝,更是异民族的“天可汗”。在故意被扭曲的历史宣传(propoganda)中,唐土是当时已知世界的中央,唐皇是同时统治华夷的双重君主,唐朝是天下朝贡体系中的大家长、大宗主。

天下观与异邦朝贡是如假包换的历史事实,而两者合一所造出的“天下朝贡体系”,却是历史发明学的伪概念。只有回归真正的历史研究,才能更清楚地发现唐与周边国家外交史的价值,才能对今天中国的外交政策提供更实用的借鉴意义。

作为历时近300年的王朝,唐与周边亚洲政权的关系处在一个相对动态的过程中,大而化之无非是755年变乱前后的政策变动,细之则历任君主也多有调整。但总体而言,这300年变化的结果,一言以蔽之——是“现代亚洲地缘格局”的雏形期。

与之前历代不同,唐王朝面对的一个巨大挑战是,它的周边政权几乎都在这段时间完成了社会政治转型,在中原的外线形成了一连串有着稳定政治制度和文化传承的定居国家。因为有政体,所以军事和文职的政策可以稳定持续开展;因为有民族创造神话和文化基因,所以在学习唐的典章制度时,能坚持本民族的独立性;因为是定居国家,所以有着更长远的政治设计和外交战略。

所以唐与周边亚洲政权的关系,并不是民族叙事里的“中央华夏——四方夷狄“,而更像地缘战略中的“内线——外线”。整条外线中如果有哪一个是薄弱环节,恰恰是貌似强大,但是在政治文化转型中非常落后的“突厥”。唐能成功战胜并驱逐突厥,正是先进政治文化对原始政治文化的必然结果。把7世纪的东亚描绘成唐——突厥的两极对抗,忽视高句丽及朝鲜半岛,吐蕃-南诏西南弧线的政治内涵,其结果只能是把多极亚洲的复杂性简化成浪漫有余的边塞诗歌,更糟糕的是丧失了对当代东亚地缘政治的深刻理解。

它的核心政治圈是六镇鲜卑后代,对于外交政策有着高度的“功利主义”自觉性。王贞平先生在本书中将“义”释为“宜”,堪称点睛之笔。同样地,周边政权也是用现实主义的态度处理对唐关系。在彼此互动中,形成了典型的“零和博弈”状态,内线和外线的每一个政权,优先考虑的是自身的地缘安全,而在中古时代,构筑地缘安全的唯一选择,就是尽量扩张自身的实力圈。唐的羁縻政策,与其说是怀化远人,不如说是一条盟友缓冲带(参考苏联和东欧就很明白)。周边政权,特别是地区大国,采用的几乎是一样的手段,他们一边直接蚕食领土,一边不断消解唐王朝的羁縻地带,同时以骚扰性突袭争取更大的谈判砝码,在7-9世纪的很长时间里,吐蕃-南诏一向是这方面的好手。所以军事上的征服与反征服是中古亚洲地缘政治的主旋律,并不存在天然爱好和平,不事攻伐的国家。

同时,在地缘政治的较量中,武力并不是唯一的选择。王贞平先生非常看重国际政治中的软实力,而且对软实力有着清晰正确的概括:“唐朝在全盛时期拥有一种与众不同的软实力,它由多种要素构成,包括成熟的机构,完备的法律,官僚制度,发达的文化,以及由繁荣的经济带来的上层奢华生活方式。”将唐朝贵族的生活方式变为异国统治者的风尚,在文化建构和文化消费的过程中创造文化认同,塑造一批文化上的“唐人”,即使放在今天,也是非常专业的软实力输出技巧。

唐之后的统一王朝中,只有满清继承了比较高超的外交手腕,特别是在康雍乾盛世,满洲统治者因为先天的优势,没有被宋明儒家的意识形态外交所束缚,同样采用的是内线——外线地缘策略,将外线国家转化为政治上的从属和盟友,直到西方国家打破亚洲的平衡。

唐朝读后感篇五

盛世大唐是每一个国人都憧憬的历史时期,中国在汉末三国分裂以来,走向了一个大混乱的时代,司马家的短暂统一带来了无穷尽的兵戈战乱。五胡十六国,魏晋南北朝。这一些列的动乱,持续了数百年。胡人的血脉逐渐的与汉民族融合,中华民族的融合在隋唐时期完成,至此,汉民族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

短命的隋朝就像是百年前的秦朝一样,在开天辟地之后,迅速的离开人们的视野,而是把这副大好局面留给了后面的人。有一半鲜卑血脉的李渊家族最终完成了新的地缘力量的整合,这个新生的王朝在经历数百年的战乱之后,又一次迸发出惊人的力量。

古典时代的唐王朝可谓是中国最强盛的一个时代,就地缘政治角度来说,唐朝是亚洲首屈一指的第一人。就周边少数民族的认同感而言,李世民被称之为天可汗,实际上就像本书作者王贞平所说的那样,唐朝的巅峰地位实际上在隋朝时期就已经奠定了下来。早在李世民的长辈杨广时期,就通过一场远达西域的国宴,把中国的军事势力散播在了已知的世界最远的地方。则是中国君王们有史以来亲自前往最远的地方,在此之前之后,隋朝的威名在漠北、西北远扬已久,隋炀帝这个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君王,被周边的游牧民们尊称为圣人可汗。

在这个多级亚洲中,唐朝的地位很大一部分是直接承接自隋朝。亚洲在古典时代有很多范围,在近代的概念中,本书作者王贞平说的亚洲,大部分指的是东亚,集东亚中国核心区周边范围内的游牧民,或者说其他的政治力量。

为什么是多极的?在整个古典时期,由中国封建王朝所主导的世界是一个相对而言独立存在的势力圈。这和其他的诸如中东,欧洲的政治势力的划分是由很大的区别的。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多极亚洲中的唐朝》说的多极是指中国与周边临近的政治势力。

蒙古高原上的突厥势力在本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因为在唐朝时期,中国的主要军事威胁还是来自于正北方的游牧民族。在鲜卑等游牧民逐渐融入汉民族之后,蒙古高原的游牧势力又一次完成了倒推,即由其他的边远地区的游牧民占据蒙古高原核心区,并且进一步完成自身的军事力量的整合,向南边的汉民族发起新一轮的进攻,这也是多极亚洲中的唐朝所面临的最主要的一方势力。

突厥在隋唐两个王朝的打击下,逐渐的离开了蒙古高原,这个时期的阿拉伯人在伊斯兰教的加持下,逐渐的把来自麦加麦地那的信仰力量传播到了中亚的两河流域,这也是中亚地区首次大量出现一种全新的政治势力。这种势力和突厥为主的游牧民族很好的融合,形成了新式了政治军事力量。

汉民族以唐朝的形式又一次来到这里,由于民族语言的因素,唐王朝对周边地区的控制方式大多都是羁靡的形式,而西域这个重要的一极在盛唐时期正好处在丝绸之路的位置上,由于西域沙漠雪山环绕的原因,这里可以直接大规模的驻军。

这里还算是比较好的地方,漠北蒙古高原和西域沙漠的游牧民势力毕竟已经和汉民族打交道这么久了,还算是老朋友。而南边和西南的边陲地带就不是这样子的了。因为山地环绕的原因,再加上这些地方都是最近才出现在汉民族的视野里面。在西南盘踞的南诏就是最典型的案例,南诏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就是云贵高原,云贵高原的地理情况就是高山太多,而且还是连续的。唐朝的军事力量很难直接的覆盖在这里,这里的独立性也就比较强烈。

《多极亚洲中的唐朝》一书中,王贞平教授所说的吐蕃也是一个浓墨重彩的一极。相较于漠北西北的突厥实力基本上被唐朝的军事力量征服,盘踞在前藏高原的吐蕃就是一个强劲的对手,这个对手,甚至远远的超过了唐王朝的承受能力,吐蕃在唐王朝衰落之后,多次的直接攻入了李唐王朝的王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