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璜读后感 唐璜读后感唐璜读后感(模板5篇)

时间:2023-10-07 04:20:56 作者:字海 评语寄语 唐璜读后感 唐璜读后感唐璜读后感(模板5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唐璜读后感篇一

《唐璜》是英国 19 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长篇诗体小说,通 过主人公唐璜在西班牙、希腊、土耳其 、俄国和英国等不同国家的生活经历展 现了 19 世纪初欧洲的现实生活,讽刺批判了“神圣同盟”和欧洲反动势力。

唐璜无疑是一篇具有讽刺意味的诗体小说,他天生有一副好皮囊,这个人物 的原型来自于西班牙传说中的人物,他多次成为文学作品的题材。传统的唐璜形 象是一个喜欢玩弄女性, 没有道德观念的花花公子,他只想着用自己的男性魅力 来征服女人,和各种女人发生性关系。“一夜情“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了。他享 受那个过程,爱情对他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他只追求快感,征服的快感。

但是,拜伦笔下的唐璜,在多数情况下是以被勾引的角色出现的。他的第一 次被迫出走,或多或少的拜她她母亲好友所赐,成了这个贵族妇女的牺牲品。唐 璜不同于拜伦其他作品中的男主人公, 作者有意无意地将他的形象拔高, 光辉化, 成了“拜伦式”的英雄。比如,在海上遇到风浪,在大家都惊慌失措,几乎绝望 时,唐璜用自己的冷静机智拯救了大家;但在面临饿死的危险时,他宁可跳进海 中, 也不愿意去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吃人。他用行动告诉我们他的道德信条:

热情, 勇敢,拒绝虚伪。

他也是敢爱敢恨的,他不顾世俗的眼光,和海盗的女儿海迪恋爱,而且这可 能是唐璜最用心的一次的恋爱了。他和海迪两情相悦,无奈,上天不愿意眷顾这 个青年,他们的恋爱受到了海迪的海盗父亲的强烈反对,并最终拆散了他们,将 他在土耳其大城市君士坦丁堡出售,这对这个年轻人是个巨大的打击。后来,因为他那不可忽视的相貌,他被买走,经乔装打扮送进了苏丹皇宫, 供一位王后享用。后宫淫乱的生活无法让唐璜停留,他想方设法地逃离了那里,来到了俄国的 部队。在部队,他也是矛盾的,他明知道交战双方都不是善类,但是,他为了荣誉 依然很卖力的战斗,立下了大功,得到了沙俄统帅苏沃洛夫的重视。不过,这些 荣誉并不能减轻他内心的矛盾,他虽凶狠的杀死了不少土耳其人,但又从凶残的 沙俄士兵屠刀下救了一个 10 岁的土耳其女孩。

看至此, 我不经在思考一个问题,拜伦究竟想通过唐璜向我们展示一个什么 样的 19 世纪? 唐璜受沙皇女王的要求, 带着土耳其少女前往英国进行谈判。唐璜原本对英 国十分仇恨,说英国“曾经把自由奉献给全人类,现在却要他们戴上镣铐,甚至 禁锢人们的心灵”,并且侵略到北美、印度等处。英国同西班牙为了争夺海上霸 权和西欧地区的统治权,曾经在三四年间多次进行大战,最后西班牙大败,失去 了在南、北美洲的殖民地,成为小国。作为西班牙贵族的唐璜,自然仇恨英国。他决心到了英国后,把英国的反动真相告诉英国民众。但是,当他登上英国 国土后,见到的情况却改变了他的看法。一切给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他觉得这 儿简直是自由乐土。正当他打心眼里赞叹英国社会时,突然一伙拦路抢劫的匪徒挡住了他,强迫 他留下买路钱。他从衣袋里拔出手枪,打死了 1 个匪徒,另 4 个夹起尾巴逃走 了。此后,他改变了看法,觉得在伦敦的街道上根本找不着一个老实人,最富丽 堂皇的宾馆也只不过是外交界骗子的安乐窝。 被引见英国国王后,他发现大臣们完全是“没有丝毫人气味的畜生”,议会是 一个专搞捐税的机构, 财阀们才是英国和欧洲各国的真正主子,而大不列颠王国 不过是“一所超等动物园”。唐璜被英国上流社会接纳,天天进出贵族、富豪居住的伦敦西区。他说这区 域是英国最罪恶的地方,这儿的人“把爱情一半当荣耀,一半当买卖”。他的行为 又恰恰同他的认识相违背,他在这儿同不少的贵族妇女勾勾搭搭,打得火热。

看到这些,我想我找到答案了。

所有的叙事都是为了拜伦讽刺英国和欧洲贵族社会、贵族政治而做铺垫的。诗歌中一个场景接着一个场景呈现在我眼前。情节虽发生在 18 世纪末,但是, 描绘的却是 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初欧洲社会的现实生活。拜伦是用过去的革命经 验和当时的现实相比,鞭挞了 “神圣同盟”和欧洲反动势力,号召人民争取自 由、打倒暴君。诗歌对英国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讽刺。英国统 治阶级夸耀“自由”和“权利” ,但是唐璜初次来到伦敦,就遭到了强盗的袭击。诗歌痛斥英国贵族卡斯尔累爵士为“恶棍”和“奴隶制造商” ,谴责当时备受统 治阶级称赞的惠灵顿为“第一流的刽子手” 。英国上流社会外表华丽,内部却糜 烂透顶,丑陋不堪。

看完后, 我陷入了沉思, 拜伦为什么要如此大费周章的讽刺英国贵族进行讽 刺呢?找到拜伦生活的背景后,我想我有点懂了。

拜伦 1788 年 1 月 22 日出生于伦敦,父母皆出自没落贵族家庭。学生时代 即深受启蒙思想影响。1809-1811 年游历西班牙、希腊、土耳其等国,受各国人 民反侵略、反压迫斗争鼓舞。

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他积极而勇 敢地投身革命, 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 并成为领导人之一。1811-1816 年, 拜伦一直在生活在不断的感情旋涡中。在他到处受欢迎的社交生活中,逢场作戏 的爱情俯拾即是, 一个年青的贵族诗人的风流韵事自然更为人津津乐道。拜伦在 1813 年向一位安娜· 密尔班克小姐求婚,于 1815 年 1 月和她结了婚。这是拜伦 一生中所铸的最大的错误。拜伦夫人是一个见解褊狭的、深为其阶级的伪善所囿 的人,完全不能理解拜伦的事业和观点。婚后一年,便带着初生一个多月的女儿 回到自己家中,拒绝与拜伦同居,从而使流言纷起。以此为契机,英国统治阶级 对它的叛逆者拜伦进行了最疯狂的报复, 以图毁灭这个胆敢在政治上与它为敌的 诗人。后来,拜伦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他们孤傲、狂热、浪漫, 却充满了反抗精神。他们内心充满了孤独与苦闷,却又蔑视群小。恰尔德· 哈罗 德是拜伦诗歌中第一个“拜伦式英雄”。拜伦诗中最具有代表性、战斗性,也是最 辉煌的作品是他的长诗《唐璜》 ,诗中描绘了西班牙贵族子弟唐璜的游历、恋爱 及冒险等浪漫故事,揭露了社会中黑暗、丑恶、虚伪的一面,奏响了为自由、幸 福和解放而斗争的战歌。

或许,唐璜身上多少有点拜伦的影子,不管是他对女人的态度,还是对英国 贵族的讽刺, 拜伦通过唐璜及一系列他的拜伦式英雄,给 18 世纪末至19 世纪初的欧洲社会贯入一泓使世人认清事实的清泉。

唐璜读后感篇二

他内心的矛盾,他虽凶狠的杀死了不少土耳其人,但又从凶残的沙俄士兵屠刀下救了一个10岁的土耳其女孩。看至此,我不经在思考一个问题,拜伦究竟想通过唐璜向我们展示一个什么样的19世纪?唐璜受沙皇女王的要求,带着土耳其少女前往英国进行谈判。唐璜原本对英国十分仇恨,说英国“曾经把自由奉献给全人类,现在却要他们戴上镣铐,甚至禁锢人们的心灵”,并且侵略到北美、印度等处。英国同西班牙为了争夺海上霸权和西欧地区的统治权,曾经在三四年间多次进行大战,最后西班牙大败,失去了在南、北美洲的殖民地,成为小国。作为西班牙贵族的唐璜,自然仇恨英国。他决心到了英国后,把英国的反动真相告诉英国民众。但是,当他登上英国国土后,见到的情况却改变了他的看法。一切给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他觉得这儿简直是自由乐土。正当他打心眼里赞叹英国社会时,突然一伙拦路抢劫的匪徒挡住了他,强迫他留下买路钱。他从衣袋里拔出手枪,打死了1个匪徒,另4个夹起尾巴逃走了。此后,他改变了看法,觉得在伦敦的街道上根本找不着一个老实人,最富丽堂皇的宾馆也只不过是外交界骗子的安乐窝。

被引见英国国王后,他发现大臣们完全是“没有丝毫人气味的畜生”,议会是一个专搞捐税的机构,财阀们才是英国和欧洲各国的真正主子,而大不列颠王国不过是“一所超等动物园”。唐璜被英国上流社会接纳,天天进出贵族、富豪居住的伦敦西区。他说这区域是英国最罪恶的地方,这儿的人“把爱情一半当荣耀,一半当买卖”。他的行为又恰恰同他的认识相违背,他在这儿同不少的贵族妇女勾勾搭搭,打得火热。看到这些,我想我找到答案了。所有的叙事都是为了拜伦讽刺英国和欧洲贵族社会、贵族政治而做铺垫的。诗歌中一个场景接着一个场景呈现在我眼前。情节虽发生在18世纪末,但是,描绘的却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社会的现实生活。

拜伦是用过去的革命经验和当时的现实相比,鞭挞了“神圣同盟”和欧洲反动势力,号召人民争取自由、打倒暴君。诗歌对英国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讽刺。英国统治阶级夸耀“自由”和“权利”,但是唐璜初次来到伦敦,就遭到了强盗的袭击。诗歌痛斥英国贵族卡斯尔累爵士为“恶棍”和“奴隶制造商”,谴责当时备受统治阶级称赞的惠灵顿为“第一流的刽子手”。英国上流社会外表华丽,内部却糜烂透顶,丑陋不堪。看完后,我陷入了沉思,拜伦为什么要如此大费周章的讽刺英国贵族进行讽刺呢?找到拜伦生活的背景后,我想我有点懂了。

拜伦1788年1月22日出生于伦敦,父母皆出自没落贵族家庭。学生时代即深受启蒙思想影响。1809-18游历西班牙、希腊、土耳其等国,受各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斗争鼓舞。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他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领导人之一。1811-18,拜伦一直在生活在不断的感情旋涡中。在他到处受欢迎的社交生活中,逢场作戏的爱情俯拾即是,一个年青的贵族诗人的风流韵事自然更为人津津乐道。拜伦在18向一位安娜·密尔班克小姐求婚,于181月和她结了婚。这是拜伦一生中所铸的最大的错误。拜伦夫人是一个见解褊狭的、深为其阶级的伪善所囿的人,完全不能理解拜伦的事业和观点。婚后一年,便带着初生一个多月的女儿回到自己家中,拒绝与拜伦同居,从而使流言纷起。以此为契机,英国统治阶级对它的叛逆者拜伦进行了最疯狂的报复,以图毁灭这个胆敢在政治上与它为敌的诗人。

后来,拜伦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他们孤傲、狂热、浪漫,却充满了反抗精神。他们内心充满了孤独与苦闷,却又蔑视群小。恰尔德·哈罗德是拜伦诗歌中第一个“拜伦式英雄”。拜伦诗中最具有代表性、战斗性,也是最辉煌的作品是他的长诗《唐璜》,诗中描绘了西班牙贵族子弟唐璜的游历、恋爱及冒险等浪漫故事,揭露了社会中黑暗、丑恶、虚伪的一面,奏响了为自由、幸福和解放而斗争的战歌。或许,唐璜身上多少有点拜伦的影子,不管是他对女人的态度,还是对英国贵族的讽刺,拜伦通过唐璜及一系列他的拜伦式英雄,给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欧洲社会贯入一泓使世人认清事实的清泉。

唐璜读后感篇三

《唐璜》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长篇诗体小说,通过主人公唐璜在西班牙、希腊、土耳其 、俄国和英国等不同国家的生活经历展现了19世纪初欧洲的现实生活,讽刺批判了“神圣同盟”和欧洲反动势力。

唐璜无疑是一篇具有讽刺意味的诗体小说,他天生有一副好皮囊,这个人物的原型来自于西班牙传说中的人物,他多次成为文学作品的题材。传统的唐璜形象是一个喜欢玩弄女性,没有道德观念的花花公子,他只想着用自己的男性魅力来征服女人,和各种女人发生性关系。“一夜情“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了。他享受那个过程,爱情对他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他只追求快感,征服的快感。

但是,拜伦笔下的唐璜,在多数情况下是以被勾引的角色出现的。他的第一次被迫出走,或多或少的拜她她母亲好友所赐,成了这个贵族妇女的牺牲品。唐璜不同于拜伦其他作品中的男主人公,作者有意无意地将他的形象拔高,光辉化,成了“拜伦式”的英雄。比如,在海上遇到风浪,在大家都惊慌失措,几乎绝望时,唐璜用自己的冷静机智拯救了大家;但在面临饿死的危险时,他宁可跳进海中,也不愿意去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吃人。他用行动告诉我们他的道德信条:热情,勇敢,拒绝虚伪。他也是敢爱敢恨的,他不顾世俗的眼光,和海盗的女儿海迪恋爱,而且这可能是唐璜最用心的一次的恋爱了。他和海迪两情相悦,无奈,上天不愿意眷顾这个青年,他们的恋爱受到了海迪的海盗父亲的强烈反对,并最终拆散了他们,将他在土耳其大城市君士坦丁堡出售,这对这个年轻人是个巨大的打击。后来,因为他那不可忽视的相貌,他被买走,经乔装打扮送进了苏丹皇宫,供一位王后享用。

后宫淫乱的生活无法让唐璜停留,他想方设法地逃离了那里,来到了俄国的部队。在部队,他也是矛盾的,他明知道交战双方都不是善类,但是,他为了荣誉依然很卖力的战斗,立下了大功,得到了沙俄统帅苏沃洛夫的重视。不过,这些荣誉并不能减轻他内心的矛盾,他虽凶狠的杀死了不少土耳其人,但又从凶残的沙俄士兵屠刀下救了一个10岁的土耳其女孩。

看至此,我不经在思考一个问题,拜伦究竟想通过唐璜向我们展示一个什么样的19世纪?唐璜受沙皇女王的要求,带着土耳其少女前往英国进行谈判。唐璜原本对英国十分仇恨,说英国“曾经把自由奉献给全人类,现在却要他们戴上镣铐,甚至禁锢人们的心灵”,并且侵略到北美、印度等处。英国同西班牙为了争夺海上霸权和西欧地区的统治权,曾经在三四年间多次进行大战,最后西班牙大败,失去了在南、北美洲的殖民地,成为小国。作为西班牙贵族的唐璜,自然仇恨英国。他决心到了英国后,把英国的反动真相告诉英国民众。但是,当他登上英国国土后,见到的情况却改变了他的看法。一切给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他觉得这儿简直是自由乐土。

正当他打心眼里赞叹英国社会时,突然一伙拦路抢劫的匪徒挡住了他,强迫他留下买路钱。他从衣袋里拔出手枪,打死了1个匪徒,另4个夹起尾巴逃走了。此后,他改变了看法,觉得在伦敦的街道上根本找不着一个老实人,最富丽堂皇的宾馆也只不过是外交界骗子的安乐窝。

唐璜读后感篇四

《唐璜》是拜伦的代表作,也是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这部以社会讽刺为基调的诗体小说约16 000行,共16章,虽未最后完成,但因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广阔的生活容量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被歌德称为“绝顶天才之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

《唐璜》的主题是对英国和欧洲贵族社会、贵族政治的讽刺。

虽然小说情节发生在18世纪末,但是,描绘的却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社会的现实生活。

诗人是用过去的革命经验和当时的现实相比,鞭挞了“神圣同盟”和欧洲反动势力,号召人民争取自由、打倒暴君。

诗歌对英国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做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讽刺。

英国统治阶级夸耀 “自由”和“权利”,但是唐瑛初次来到伦敦,就遭到了强盗的袭击。

诗歌痛斥英国贵族卡斯尔累爵士为“恶棍”和“奴隶制造商”,谴责当时备受统治阶级称赞的惠灵顿为“第一流的刽子手”。

英国上流社会外表华丽,内部却糜烂透顶,丑陋不堪。

《唐璜》中的主人公唐璜源自西班牙传说中的人物,多次成为文学作品的题材。

传统的唐璜形象是个玩弄女性,没有道德观念的花花公子。

但在拜伦笔下,这个人物在多数情况下却以被勾引的角色出现。

他的被迫出走,就是因为他或多或少地是那个有夫之妇的牺牲品。

唐璜不同于拜伦其他诗歌中的英雄人物,作者无意将他塑造成“拜伦式的英雄”,其中却不乏诗人自传的成分。

唐璜热情、勇敢、拒绝虚伪的道德信条。

在面临饿死的危险时,他拒绝吃被打死的人,其中不乏象征的意义。

在士兵中间,只有他表现出对一个土耳其小姑娘的命运真正的关心。

他没有忧郁绝望的天性,但也没有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

他的爱情故事大多是对上流社会虚伪道德的讽刺,而他和海盗女儿海黛的经历,更多的是体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理想。

如果说因讽刺的需要,主人公唐璜显得行动多于思想 ,那么诗歌的叙事者则承担起了思考和评论的重任。

故事之中或故事之外不断出现的议论、感慨、回忆、憧憬,拉近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

叙事者大量的富有抒情性议论,充满哲理和深刻的思想,以及淋漓尽致的嘲讽,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作品不仅揭露现实真实深刻,而且想像丰富奇特。

它描写的风暴、沉舟、战火的场景等,十分精彩。

对大自然壮丽景色的抒情描写非常出色。

拜伦善于用各种诗体创作,语言幽默洗练,在英语口语入诗方面无人可与之匹敌。

拜伦的诗歌在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影响。

在中国,鲁迅称拜伦是浪漫主义的“宗主”,盛赞其人其诗“如狂涛如厉风,举一切伪饰陋习,悉与荡涤”。

“恶魔诗人”之称谓起于拜伦。

为了500英镑的年金而接受了“桂冠诗人”称号的骚塞,对攻击他的拜伦,名之曰“恶魔”。

正如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所云,恶魔派的实质是要破坏现存的一切,是要用革命的手段扫荡大地。

拜伦对贵族统治者的本质洞若观火。

他认为,海盗比国家宰相还要强些。

海盗“不过是在抽税/他和宰相所做的差不了许多;不过他比宰相谦虚,宁处身于/较低阶层,职业也更光明磊落”。

对统治者之间的血腥战争,他较雨果看得透彻,从不寄希望于米里哀主教式的慈悲。

他认为:“惟有革命才能把地狱的污垢/从大地扫除干净!”

唐璜自始至终有一颗善良的心。

这不仅表现于对海黛的忠诚,而且他从战争中救出了小女孩,细心保护,绝不站污她的贞洁。

“创作总根于爱”(鲁迅语)。

拜伦在《唐璜》里所表现的爱是极其深广的:他爱山川大海,爱纯洁的女人,爱被压迫和被辱者,爱整个的人类。

憎恨是对付整个丑恶世界的一个坚硬外壳,外壳破裂了,溢出来的是滔滔不已的.爱之河。

读一读《唐璜》中的《哀希腊》吧,你就会领悟到诗人宣称“我从来没有爱过这个世界”时,他明明是说,我太爱这个世界了。

爱之至极就会对丑类的统治感到一种刻骨铭心的悲哀,以致渴望早日离开这个世界 。

罗素称拜伦为“唯我主义者”,这很有点像。

在拜伦看来,没有比个人自由更重要的东西。

但由己推人,每个个体的自由都具有同等意义。

拜伦对个体自由的崇拜,不是单纯的自我崇拜,而是一种社会理想,为了这种理想可以牺牲个人。

他在 《唐璜》里批判贝克莱主教的“唯我主义”,认为大主教的 “天庭仙酒”自己不敢领受。

拜伦对自己祖国的情感也是矛盾的。

作为一个被祖国驱逐的流亡者,他对英国过去的美名和文化,深为景仰,但对它在现世充当的镇压自由的宪兵角色又深感憎恶。

人类的自由高于民族意识。

从这个意义上说,拜伦是他的祖国的叛徒。

《唐璜》把时间转换为空间,把历史变为地理。

他在空间上的游历其实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游泳,经过漫长的情感体验,在《哀希腊》这一名篇中将思想与情感升华到最高点。

拜伦没有把《唐璜》写完,但可以认为,它是以自己献身于希腊自由事业的行动把这部史诗完成的。

唐璜读后感篇五

首先,我觉得与我期待的“唐璜”有很大的出路。不过,还是通过阅读、思考并查阅资料,对唐璜有了更多的了解。此外对拜伦,及他与骚塞、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的关系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我认为《唐璜》中,对于唐璜奉凯瑟琳女皇的使命出使英国一部分占据了全诗的大部分篇幅。而且,诗人拜伦的议论也越渐增多,多得似乎令人厌倦。而全诗的对唐璜结局的处理也似乎很模糊。

与其说诗人拜伦是在写唐璜,不如说他是借着西班牙历史上的这个传奇式的人物来完成诗人构思中的一个“穿线式的人物”。因为正是通过描写唐璜传奇式的经历——艳遇、冒险、参战、出使等等,来达到对当时整个欧洲社会环境的一次全面的出击。西班牙、希腊、土耳其、俄国以及英国。

唐璜所游历过的国家:

1)西班牙:唐璜是继堂吉诃德之后西班牙的又一位“名人”。

可以联想到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情节。

2)希 腊:海盗的小岛似乎倒是纯真爱情的世外桃源。

在唐璜在海上遇难一段的描写真是一场精彩的海难电影,特别让人能够身临其境。此外,当最后只剩下唐璜一个活着的生命时并最终昏倒在孤岛的岸边时,又可以让我联想到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可不同的是在这里唐璜峰回路转,被美女海黛所救。

4)俄 国:在到俄国面见女皇之前,有一场战争,诗人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勾勒战争的场面,不可谓不精彩。看时脑中不断出电影中的欧洲战场的场面。之后到了俄国,相遇了凯瑟琳大帝,即世界史上著名的叶卡捷琳娜女皇。第一次知道这个名字还是在读茨威格的人物传记式小说《断头艳后》时,总是把她与冷肃勾勒在一起,这里又有了新的认识。

5)英 国:我认为这是诗人着重要写的国度,因为拜伦是英国的积极浪漫主义的先锋人物。在他的诗篇里很容易看到他对消极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骚塞、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的谩骂(用谩骂我觉得一点也不过分)。似乎情况和我们现代作家中郭沫若创造派对徐志摩新月派的谩骂一样吧? 对英国当时上流社会的刻画与鞭挞可谓已经达到了极致,不过我还是觉得这些都是通过诗人的议论与跳跃性联想的形式来展现的,而非通过主人公唐璜的经历与理解,是一大败笔,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唐璜》的缺点:

1)大段的议论与跳跃性联想的诗句。

2)语言比较平白。(当然这可能是与我看到版本的翻译有关。)

3)对人物的塑造完全是采用一种外位式的视点,而没有深入到人物的内心。造成了人物的设置只是为了展开议论而存在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