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化之都在哪里 文化之都心得体会(大全8篇)

时间:2023-10-16 10:24:07 作者:梦幻泡 心得体会 最新文化之都在哪里 文化之都心得体会(大全8篇)

请示应当明确表达问题的具体内容,并提供相关背景信息,以便上级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在请示中,我们可以运用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提出明确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让对方更好地理解我们的需求。掌握请示的技巧和方法,对于工作和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下面是一些请示的案例,供大家参考借鉴。

文化之都在哪里篇一

作为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文化之都始终吸引着无数游客和文化爱好者。近期,我有幸到文化之都进行了访问,并且深入体验了这座城市的独特之处。在这次旅行中,我对文化之都的印象深刻,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文化之都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而闻名于世。穿梭在这座城市的街道上,随处可见的历史古迹令人叹为观止。比如,在城市中心的广场上,一座座古老的建筑群呈现出独特的建筑风格,充分展示了城市的历史底蕴。而且,这里还有一些国际知名的博物馆和艺术展览馆,展示了世界各地的艺术和文化精华。这样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文化之都最大的瑰宝,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原因。

其次,文化之都面向世界开放,不断推出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无论是音乐会、戏剧演出还是展览活动,文化之都都有着丰富的选择。在我的访问期间,我有幸观赏了一场世界级的艺术节,这是一次触动心灵的体验。在这里,我不仅领略到了不同文化的魅力,还深刻感受到了艺术对人们情感的触动与共鸣。这样的文化活动让我对文化之都的文艺氛围赞叹不已。

再次,文化之都以其独特而多元的美食文化令人称赞。这座城市以其丰富多样的美食而闻名,吸引了众多美食爱好者。从当地的特色小吃到国际化的餐饮,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创新,文化之都都能满足不同需求的食客。在我的旅行中,我尝试了当地的传统美食,比如著名的糕点和名菜。这些美食不仅让我品尝到了纯正的味道,还了解到了不同地域风味背后的文化内涵。

最后,文化之都以其友善而热情的居民而闻名于世。在我与当地人的交流中,他们给了我深刻的印象。无论是在旅游景点还是在街头巷尾,居民们总是愿意为游客提供帮助与指导。他们热情好客,乐于分享这座城市的故事和文化。这样的热情与友善让我感受到了文化之都的人文魅力,也让我对这座城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而言之,文化之都是一座令人难以忘怀的城市。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独特而多元化的美食以及友善热情的居民都是这座城市的瑰宝。这次旅行让我深入了解了这座城市的魅力,也让我对文化之都心生敬意。我相信,这座城市将继续吸引着无数游客和文化爱好者,一起感受这座城市的美丽与魅力!

文化之都在哪里篇二

本学期学校组织我们去淹城游玩。出发那一天,同学们你谈这个,我谈那个,时不时的发出清脆的笑声,兴奋之情丝毫掩藏不住。

坐上大巴,吃着精心选购的可口零食,看着窗外车水马龙之景,真是人生一大快事。一会儿,大巴就载着满车的欢乐来到了淹城。

踏进淹城大门,我们身上仿佛有了一种传递文化的责任,每个人都在聊着墙上的古文。迈着轻快的步伐,迎面而来的是一个舞台,在古代应该叫戏台子。好像是专门为大家准备的一样,正好开演。看完戏,就是参观了。当走到春秋王宫时,同学们惊叹不已,仿古的建筑不仅是外表,内堂也十分精致。穿越了王宫,远远就看见了五个人的头像。博学多才的卢家兴说:“这是春秋时期的五霸。”“五霸不就是五霸鬼屋吗?”经我这一提醒,全部都吵着要去鬼屋。吃完午饭,就是自由活动了!“组长!”“组长!”“去鬼屋!”“五霸鬼屋,五霸万岁!”“鬼屋吧!”董雨薇受不了,就带领队伍走到鬼屋。“人那么多,浪费时间。”邹欣怡看龙一样的队伍,倒吸一口凉气、果断放弃了。“玩那个!”董雨薇用手一指,一个类似过山车的建筑,男生们纷纷附和,一阵狂奔。

这个项目过后,就是鬼屋了。好不容易排了半个小时的队终于到了进口处。之前,我们还像蜗牛一样慢吞吞地走呢!一进鬼屋,大家就尖叫起来,谁也不肯排在第一个。我无奈,毅然走到队伍的前面,踏进正式通道。没走几部,一个青绿色的鬼“刷”得从天而降,把我吓了一跳。走啊走啊除了一些“假鬼,也没什么了。突然,脚下踩到一个硬邦邦的.东西,抬脚一看,原来又是个鬼!两排红衣女鬼分别站于左右两边,我安全通过,不过后面的人就不一样了,不是被抱住大腿无法动弹,就是被摸到头发吓个半死。磨磨蹭蹭,胆胆惊惊了好一会儿,“怕鬼小分队”竟然走出了鬼屋!

淹城不仅有娱乐设施,也是中国文化的继承,可是个好地方呀!

文化之都在哪里篇三

作为一个热爱文化的人,我一直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能够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之都中穿行,感受不同的历史、艺术和传统。最近,我终于有机会实现了这个梦想,去了一趟以文化之都而闻名的城市。在这次旅行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文化之都带给人的魅力和启发。以下是我关于文化之都的心得体会。

首先,文化之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历史印记。当我走进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城市时,无数历史的足迹纷至沓来。古老的建筑物、狭窄的街道、古老的教堂,这一切都让我仿佛回到了几个世纪前的时光。在城市的历史博物馆中,我欣赏到了关于这座城市的曾经和现在的信息。这些历史遗迹和文物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人们思考历史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其次,文化之都拥有丰富多样的艺术资源。无论是美术馆、剧院还是音乐厅,文化之都都有着世界级的艺术设施和演出。我参观了一场当地的传统音乐会,感受到了这座城市对音乐的热爱和传承。在美术馆里,我欣赏到了许多令人惊叹的艺术品,每一幅作品都展示了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思想力。文化之都不仅是一个艺术家的天堂,同时也是一个激励年轻人追求梦想的地方。

另外,文化之都还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我正好赶上了这座城市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街上欢庆、唱歌、跳舞,这场面让我深感亲切与欢乐。我还参加了一场传统的文化体验活动,学习了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和烹饪方法。这些传统节日和活动不仅让我更加了解了当地的文化,也让我意识到了每个文化之都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和魔力。

最后,文化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在这个充满文化底蕴的城市中,我不禁思考起自己的文化身份和责任。作为一个人,我应该如何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作为一个年轻人,我又应该如何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些问题在文化之都的旅行中成为了我思考的重点,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文化遗产和身份。

总体而言,文化之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和启迪。无论是历史的魅力、艺术的魔力还是传统的魔力,都让我深深地被吸引和感动。这次旅行让我更加了解了文化之都的独特魅力,也让我从中得到了许多启示。我相信,这次旅行会一直影响着我,激励着我对文化的热爱和追求。希望将来有更多的人有机会去文化之都,体会其中的魅力和启发。

文化之都在哪里篇四

第一段:介绍文化之都概念及意义(200字)

文化之都是指一个拥有丰富文化资源和繁荣艺术活动的城市。它不仅能够吸引全球的游客和艺术家,还能够为本地居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作为一个热爱艺术和文化的人,我有幸能够到许多文化之都去探索并体验其独特之处。通过这些旅行,我深深地领悟到了文化之都对一个城市和人们的意义。

第二段:文化之都的文化活动(200字)

在文化之都,文化活动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最喜欢的一次经历是在某文化之都的剧院观看一场世界著名交响乐团的音乐会。从演奏者的技艺到音乐作品的精彩演绎,整个音乐会令人震撼。此外,文化之都还举办各种艺术节、展览和演出。这些活动给我带来了无限的艺术灵感,也让我更加尊重和欣赏文化的力量。

第三段:文化之都的博物馆和艺术画廊(200字)

除了丰富的文化活动,文化之都还拥有独特而宝贵的艺术珍品。我曾在一座著名的博物馆参观,那里陈列着各个时期的艺术作品,展示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无论是中国的古代绘画、埃及的石雕、还是现代的雕塑,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艺术画廊中,我见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的作品。他们的创作灵感和技艺给我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创造力。

第四段:文化之都的历史遗迹和建筑(200字)

文化之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遗产。在我参观的城市,我见证了许多令人惊叹的历史遗迹和建筑。这些古老的建筑以其精湛的建筑艺术和浓厚的历史氛围吸引着众多游客。我曾在一座古老教堂的内部感受到庄严与神圣,也曾在一座历史古城的狭窄街道中穿行,仿佛穿越到了过去的时空。这些历史遗迹和建筑品味着一座城市的过去,也展现着人类智慧的结晶。

第五段:文化之都的文化多样性(200字)

最后,文化之都的魅力还在于其文化多样性。我曾有幸品尝各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美食,参与当地的传统庆祝活动,了解他们独特的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这些多样性让我惊叹,也让我意识到文化之都的价值。它不仅是一个展示文化和艺术的舞台,也是一个促进不同文化交流和融合的桥梁。在文化之都,人们可以学习和了解不同文化,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

总结段:(100字)

在文化之都的旅行中,我体验到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珍贵的艺术珍品、悠久的历史遗迹以及多元的文化多样性。这些深深地刺激了我的思维和灵感,并使我更加强调和重视文化的重要性。文化之都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象征,更是一种精神和价值的体现。我相信,通过不断发展和推广文化之都,我们可以更好地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和共同进步。

文化之都在哪里篇五

今年八月,中国泉州、日本横滨与韩国光州当选为首批“东亚文化之都”。

为什么泉州能当选“东亚文化之都”,而杭州、龙岩,甚至是北京都未当选“东亚文化之都”呢?依我的想法,其间有多得数也数不清的原因,请听我速速道来。

我觉得第一个理由是:泉州的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泉州拥有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泉州市艺术馆、图书馆、海交馆、博物馆、梨园古典剧院、南音艺苑、泉州影剧院等一批市级重要的文化设施,总建筑面积达11.69万平方米。就说说崇武古城吧,它是我国至今保存的比较完整的石头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是我国海防史上一个比较完整的史迹。

可是,如果仅凭这么一点理由就想当上“东亚文化之都”,也是异想天开的。泉州也是一个宗教圣地。

寺庙在泉州有着重要的地位。无论是车水马龙的城市,还是孤苦寥落的穷乡僻巷,大大小小的寺庙都有,随处可见。单说鲤城吧,着名的寺庙就有开元寺、清净寺、铜佛寺、城隍庙、玄妙观、承天寺等等......如果没有什么特殊情况,庙里通常是香火不断。一遇上什么特殊的节日,寺里寺外都要闹上几天热闹,张灯结彩,爆竹声不断,那场面可壮观了!

泉州不仅是个着名的宗教圣地,可也是有着着名的“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好地方呢!而“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是中国唯一以海外交通史为专题的博物馆。内设有“泉州海外交通史陈列馆”、“泉州宗教石刻馆”、“泉州民俗文化陈列馆”和“中国古代船模馆”这四个展馆。

泉州的文化精品数不胜数。先后获得文化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1个;全国优秀保留剧目大奖2个;文华大奖2个、新剧目奖8个;群星奖50多个等。

泉州还是全国着名的文化团体呢。泉州拥有公办和民营剧团140多个,海内外南音社团1000多个。泉州当选“东亚文化之都”的原因还有很多,如:文保单位、“非遗”保护等等……我就不一一赘述了。用一句简洁点的话来说,总之,泉州真的很奇妙,很值得一游,它真不愧当选“东亚文化之都”啊!

文化之都在哪里篇六

自从1993年世界宗教会议发布《走向全球伦理宣言》以来,全球伦理、世界伦理、普遍伦理或普世伦理的问题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其影响并不限于宗教界。正象我们当今所处的这个世界在文化和生活方式呈现多元化存在状态一样,对于普遍伦理的理解和态度也是多元化的。同样,正象多元化对于我们本身来说只是一种预设的前提,我们自身却必须有所选择、有所决定而作为多元中的一元一样,我们对于普遍伦理这一问题也应当亮出我们自己的观点。本文将试图探讨普遍伦理成立的前提、普遍伦理与非西方文化(在此尤其关注东亚文化)的关系、普遍伦理与孔子恕道之间的关系三个问题。

一、普遍伦理成立的前提

“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这句出自《易传》的古老格言,似乎也可以用作对当今的普遍伦理的讨论和制定的准确描述。现实世界中文化与价值的存在形态无疑是“殊途”和“百虑”,而我们坚信似乎可以从丰富多彩的价值与信念形态中,通过对话、沟通与归纳,找到一个可以“同归”和“一致”的价值与规范,从而实现“道通为一”的价值预期。19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伦理计划”(universalethicsproject)讨论并著手起草并在芝加哥举行的世界宗教议会(parliamentoftheworldsreligions)上提出的《世界伦理宣言》(“declarationtowardaglobalethic”),对“世界伦理”作了如下界定:“所谓世界伦理,我们并不是指一个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或者一个单一的统一宗教超越所有现存的诸宗教,更不是指其中一个宗教宰制所有其他宗教。我们心目中的世界伦理是指,有约束力的价值、不可取消的标准,以及个人态度的基础共识。没有这样的对于世界伦理的基础共识,迟早每个社团会被混乱或专制所威胁,而个人也会绝望。”

然而,上述预设的观念也并非不可置疑:即使我们不必从世界观(对世界本来状况的力求客观的描述)和价值论(多样性中应该具有终级的统一性)上怀疑在“分殊”的多样性中存在“理一”的统一性,我们有必要去寻找和制定出一个作为指导人类的最低限度共识的普遍的伦理价值和规范吗?在一个国家、民族、种族等团体内部,尚且因为种种因素导致价值的差异甚或冲突,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和把握要求整个人类作为一个统一的主体来认同和遵循一些共同的价值和信念吗?人类当然不是一个个孤立生活的个体,但人类在交往中所形成的一些共同的价值观念以及各种价值观念的融合,大体上是延续一种自发的过程(或以各自发展、或以平缓渗透、或激烈冲突的方式融合),在我们当今的时代,我们把这一过程变成一个自觉的(有意识地交流、讨论和制定)的过程,其根据又焉在?这一自觉过程是人类文明或进步的一种表现吗?以上种种疑问,都在置疑着普遍伦理成立的前提是什么。

对于普遍伦理成立的前提,学术界的朋友们多从普遍伦理成立的可能性方面加以讨论,理由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人际交往的全球化。自从十四、十五世纪开始的地理大发现把地球上的几块大陆联系在一起开始,地球上的各个文明就不再是平行地独立发展,而是处于一个相互联系和影响的过程之中。随着交通的便利、信息社会的来临,地球村逐渐形成,人类日益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二是经济的全球化。交通、信息技术和设施的飞速发展为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手段,经济和贸易则为全球化提供了巨大的需要和推动。三是资本与文化扩张的全球化。在伴随着资本扩张的同时,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也作为成功和文明的典范而向全球进行扩张。

这些关于普遍伦理何以可能的讨论,并不能给普遍伦理提供一个具有说服力的前提。人际交往的全球化和经济的全球化,虽然可以促进全球文明的接触、交流、对话、融合,但并不使这一全球价值观的变迁过程由自发走向自为。伴随着资本扩张而来的文化扩张,更使普遍伦理的成立面临着挑战,在西方文化中心主义主导下的普遍伦理更引起是“谁之普遍伦理”的诘问。如果仅仅从全球化方面来考虑,普遍伦理本身显得可有可无而并不非常必要,普遍伦理的意义也将模糊不清。

到底是什么使得普遍伦理成为必要?或者说,是什么因素使得以国家、种族、民族、宗教、语言等划分开来的人群有必要制定并遵奉一种作为多元文化必要补充的价值和规范?这种情况的发生有赖于存在着一个所有人群所共同面对的对立的方面。对于一个基督徒来说,与其信仰相对的体系是一个个独立的异教与无神论,而惟有对于无神论者来说,他的信仰的相对面才是整个宗教。同样的道理,生活在多元文化中的人群,处于一个文化体系与其它多个文化体系的对待之中,亦即处于一元与多个一元之中,惟有与所有诸多一元文化共同对待的事物才有可能使我们把诸多一元结合在一起来作统一的考察。在当今时代,“献其否以成其可”的对待方面,是我们在取得引以为荣的巨大科技与经济成就的伴生品――全球性问题。人类在经济全球化、交往全球化的同时,也在制造着全球性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在范围上超出了原来的区域性质,而且在深度上已经严重到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并且至今仍有加重的趋势。这些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全球各方的普遍参与,同时也产生了普遍性的伦理约束的需要(当然,伦理约束只是一个方面,问题的解决更有赖于更有约束力的国际公约)。不仅如此,还应该看到,虽然性善论的理论假设有助于道德可能性之成立,但在现实世界里,人类在应对全球性问题的表现足以使人类自身难堪。早在几十年前,全球性问题所带来的威胁与危机刚露苗头之时,有识之士就已郑重警告全球人类,但是人类在演进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根深蒂固的进步观念、科技霸权、无限索取财富的欲望,使人们要么回避正在迫近的危险,要么置若罔闻。所这些“可能”在几十年后变成令人恐怖的现实,人类正面临着毁灭自身的真实的威胁时,人类才开始正视这些问题,然而时至今,我们所做的努力还远远不够。

在对普遍伦理成立的前提有了清醒的认识之后,我们依据这一前提,有针对性地检讨普遍伦理所要处理的问题和方向。可以说,普遍伦理的讨论之所以受到世人的关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普世性能够满足对治全球性问题的要求。普遍伦理并不是要漫无目的地建立普世价值,而是时刻带着回应、化解全球性危机的问题意识而展开的。普遍伦理的讨论和制定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去寻找全球各个文明或文化系统中都存在并被参与这种讨论的对话者所肯定的共同价值,而是从全球文化中寻找资源,并通过广泛的参与而共享资源,共同求解并通过行动来化解日益加重的全球性问题,引导人类走出困境。由此,我们再对普遍伦理的普世性加以重新的理解,普世的含义不局限于普遍的认同(作为文化传统在过去的认同和作为现代文化的构成部分为当代所认同),而是在于对治普遍性问题的规则与方法的普遍性。正如许多中国学者所强调的,它应起到“底线伦理”的作用。

基于上述考虑,普遍伦理的内容应该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对话机制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例如平等、宽容、有效)。认同问题同样至关重要,没有平等的对话就没有广泛的参与,没有广泛的参与和普遍的认同,普遍伦理就失去了其普遍性品格。二是向全球各方文化系统中寻找有益的资源。这些资源未必是普遍具有的或同样受到各个文化系统所重视的。三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还要有新构思、新见解、新解释、新创造。普遍伦理不能只是对已有文明成果的综合,它本身也应当是对已有文明成果的一种超越。可以说,普遍伦理是人类运用共同的智慧来对人类所创造的文明进行自我治疗,对于一些缺少这些文明要素的文化体系来说,它必须是带有伦理的强制性的。

二、普遍伦理与东亚文化

在普遍伦理的讨论与制定过程中,以何种价值和理念作为普遍伦理的内容,是一个并不容易解决的问题。人类文明本身的病症在普遍伦理的形成过程中,同样起着病态的制约作用。近代以来世界文化格局中形成的西方中心主义,在普遍伦理的重要讨论中都引起非西方文化界的反拨。然而,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凭借着西方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领先地位,在某种意义上一直扮演着全球范围内的普世文化的角色。现代化,在很长时间被习惯性地理解为西方化,至今这种理解仍有相当影响。西方文化,在当今世界的文化格局中,仍然作为强势文化而发挥着作用。在此种情况下,包括东亚文化在内的非西方文化,如何在普遍伦理的制定中发挥作用,其发挥作用的理据又何在,东亚文化有无参与的理由与机会?这些问题无论是对于东亚文化,还是对于普遍伦理,都是极有意义的。

东亚文化参与普遍伦理的形成,不能无视西方文化属于强势文化这一事实。西方社会由于其发展的领先性,使得西方国家在人类发展的路途中居于“领头羊”的地位。可以说,西方发达国家所思考的问题,既是西方国家自身的问题,同样也是人类共同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后发展国家的发展过程中早晚都会遇到。后发展国家所思考的问题,则不具有此种普遍性,它只是相对于该国自身、或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国家、或发展更为落后的国家才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西方文化也具有类似的性质。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却提供了历史机遇,将使这一状况有可能从根本上加以改观。

首先,这里所遇到的问题是全球性的,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共同的问题,都必须对此问题作出回应,都必须思考问题的化解之道。

其次,当前的全球性问题,正是近代以来西方文化所引发的严重后果之一,可以说,西方文化作为“领头羊”,它所带领的道路存在着问题,这只“领头羊”成了“迷途的羔羊”。历史是无法改变的,人类不可能再退回去重新选择。但人类还有机会再次选择。人类向哪里去,如何才能走出困境,哪里才是光明之域,人们仍在求索之中。由此产生的对于单一发展模式以及单一文化价值的怀疑是必然的。人们现在不得不把眼光放得更加宽广、更加长远。

共同的问题,使得全球各方不得不居于同一起跑线上,首次平等地探讨求解的良方。在全球性问题面前,全球化趋势不仅不能取消各个民族文化存在的根据,而且还恰恰凸显了文化多元主义的意义。丰富多彩的各种文化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而且还可以避免单一价值与单一发展模式造成的缺少参照而积重难返的弊病。

东亚各国先后经历或者正在经历一个从传统到现代转型的过程,东亚的经济成就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我们期望,东亚的文化也能够为世界做出贡献。东亚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具有古老的文明和悠久的历史传统。东亚曾经创造了世界上最辉煌的文明成果。东亚的古人曾经为人类文化做出了了不起的贡献,现代的东亚人也应当发挥文化创造活力,为人类做出更多的贡献。

为世界文化做贡献,既是能力的问题,同时也是机遇的问题。近代以来的东亚社会就没有这样的机会。在近代化和现代化的转型过程中,东亚所解决的问题对于世界来说并不具备普遍意义。全球性问题的解决,为东亚提供了这样一个参与机会。这个机会是难得的,也是易逝的。面临日益严重的生存危机和发展危机,西方文化也在进行自身的反思,并借鉴其它文化资源,求索化解之道。西方文化一旦完成它的转型和调适,由于它仍然保持着的强势地位,它不会再给西方以外的文化以任何机会。

对于非西方文化来说,这个机会意味着什么?它的意义在于促进人类顺利化解全球性问题所带来的生存和发展困境,在于为人类在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做出健康、合理的选择,更在于使非西方文化由世界文化的边缘参与到世界文化体系中去,并有可能超出价值批判的范围而从全球文化生态上改变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片面状况。

三、普遍伦理与和立、和达原理

东亚能为普遍伦理提供什么?在诸多讨论中,东亚文化强调和谐的思想得到了广泛重视。东亚文化有着重和的深厚传统,如儒教、道教的“天人合一”观念,朝鲜半岛传统文化中的“风流精神”。

东亚的和谐精神若想成为世界性的思想,还必须有成功的东亚经验。东亚自身若不能和谐,那么东亚的和谐文化在世界上就没有说服力。二十世纪的东亚是不和谐的,其主要根源在于日本给这地区域带来的灾难。在中日双边的国际研讨中,日本学者强调东亚在21世纪能否和谐,关键在于中国。我当时提出,21世纪的东亚能否和谐,关键在于日本。中国的强大与开放、合作,固然可以为世界作出表率,而且还可以作为东亚和平的有力保障,但更重要的是,日本必须正确对待历史,认真反省自己的文化,“有过勿惮改”,以及“不贰过”,不要再次成为东亚的.祸水。日本必须学会成为一个负责任的民族,学会和他的邻居和平共处。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而日本当前的文化与政治却离和平渐行渐远,爱好和平和饱受日本侵略灾难的人们都不能不保持警惕。中国的学者应当通过更多的中日间文化的交流和对话,向日本民族宣扬和谐观念和责任意识。

在普遍伦理的讨论中,佛教的基本戒律、孔子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都被当作普遍伦理的基本原则或基本内容。在最近的讨论中,孔子的“忠恕之道”与普遍伦理的关系,也受到了高度的重视。

何谓“忠恕之道”,在学术理解上存在着分歧。一种观点是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忠”,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作“恕”。另一种观点是将二者皆理解为“恕道”。我本人赞同后一种观点。因为“忠”是“尽己”,“恕”为“推己”,而上述两句均是推己。前者是推己及人,后者是推己自返。如何理解忠恕,并不是最为根本的问题。问题的紧要处在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否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道德金规一样,作为普遍伦理的原则之一。有的学者认为“忠恕之道”(在第一种理解的意义上)是普遍适用的道德准则,有的学者则对“己所欲,要施于人”表示了审慎的态度。

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都注意到了“立人”与“达人”在实践上可能的后果。前者把孟子的“爱人者,人恒爱之”作为普遍真理,期望“立人”、“达人”与自立、自达之间的良性互动。后者的担忧也不无道理,“立人”、“达人”背后涉及到价值观的问题,在差异的价值观中,“立人”、“达人”带给他人的可能恰恰是损害,而且还容易为“强加于人”制造冠冕堂皇的借口。这里恰好有一个与普遍伦理相关的例子可作注脚。在制定普遍伦理的讨论中,基督教希望与人分享上帝之爱、伊期兰教希望与人分享真主之爱,所导致的价值观尖锐冲突状况。那么,在同一价值观内,“立人”、“达人”是否可以成立呢?这里还存在着个人意愿的问题。比如“博施济众”,不可不谓之“立人”、“达人”,但近代著名学者严复的反对理由仍然值得我们注意:“尝谓济人之道,莫贵于使之自立……”“立人”、“达人”应当以不妨碍人之“自立”为前提,亦即需要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约束性原则,才能不会“强加于人”,不妨碍他人的自由。

如何在消极限制之中发挥其积极意义,张立文教授的和合学对此有一新的富有创造性的解释,即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解释为“己欲立而让人立,己欲达而让人达”,反对在“己立”、“己达”时否定他人“立”、“达”的权利。这一建立在多元主义基础上的解释,对于化解人类面临的五大冲突是有积极意义的。

在探讨上述原则与普遍伦理的关系时,我们应注意到普遍伦理成立的前提。普遍伦理是针对全球性问题而成为必要的,它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并帮助人类从此困境中走出。那么“立人”、“达人”作为道德原则,其是否可作为普遍原理,与此息息相关。一方面,我们看到在此原则下,少数文化和价值观片面扩张,以及在国际政治中的滥用所造成的许多严重后果。另一方面,对于促进全球性问题的解决而言,仅从消极限制的方面入手又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并不能肯定,现有文明成果中已经拥有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内容,因而并非仅仅找出这些存在于每个文化体系中的普遍原则和普遍内容就足够了。我们也不能肯定,那些并不普遍存在于所有文化体系中的合理内容不能普遍化,况且多元化的世界文化本身就为各个文化系统之间相互补充提供着可能。此外,由于价值观的差异以及个人偏好的差异,“己所欲”未必就是值得肯定的、积极的事物,“己所不欲”也未必就是值得否定、消极的事物。更为重要的,“立人”、“达人”的原则,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样,在适用于公共事务时都有其局限性,二者适用于“私德”领域,而不完全适用于“公德”领域。“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二者皆人生不可缺之具也。”在私德领域,我们可以用“将心比心”的方法,从“己所欲”与“己所不欲”出发的推度来帮助我们进行道德的选择。由于全球性问题所造成的危害是全球性的,全球性问题属于公德的论域,它排斥以个人偏好为出发点,这也就意味着,每个人相对于针对全球性问题而制定的必要的普遍伦理而言,无论是你“所欲”还是“所不欲”,都必须遵循普遍伦理的原则和规范,否则你便是不道德的,因为相反的行为必须损害他人的生存和发展,而谁都没有这个权利。

【主要参考资料】

1.〔德〕孔汉思、库舍尔编/何光沪译:《全球伦理――世界宗教议会宣言》,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年6月版。

2.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编辑部编:《中国哲学发展报告》,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5月版。

3.张立文:《和合学概论》(上、下),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2月版。

4.刘述先:《儒家思想意涵之现代阐释论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所筹备处,203月。

5.汤一介:《孔子思想与“全球伦理”问题》,《中国哲学史(季刊)》,年第4期。

6.牟钟鉴:《儒家仁学与普遍伦理》,载《民族哲学与宗教(1999)》,北京,民族出版社,8月版。

7.牛京辉、李伦:《全球性问题与普遍伦理》,《光明日报》,11月27日

8.亚文编辑委员会编:《亚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文化之都在哪里篇七

寂静的夜晚,我随着母亲来到看戏的戏台。今晚,戏台上要播“大戏”了,戏台前到处都站着朴素的泉州市民,他们早就带好了高高低低的椅子,就怕看不到戏。人群旁,还有几处小贩,时不时能闻到从他们那处传来的冰糖葫芦、烤羊肉串的香味。小孩儿们拿着零花钱买了零食,准备等会儿边欣赏戏台上的表演,边品尝可口的零食。人们等待着,等待着八点的到来,等待着大戏的到来。

天色略略暗了下来,时间走过,终于,大家等待许久的大戏到来了!人群开始喧闹起来,小孩儿们开心地跳着。两旁led屏幕写着今天要放的戏和演员的名字。秒针一秒一秒地转动,一开始,先是听见了幕后敲锣打鼓伴奏的声音,再接着,演员也上场了。台上的演员将故事的角色演绎得栩栩如生。虽然深知那只是戏,可人们完全被故事情节和演员生动的表演深深地吸引住了,有的人甚至眼睛也不舍得闭上,演员走到哪儿他的眼睛就跟到哪儿,那模样,像是个穷人见到金子似的,逗得一旁的孩子们掩着嘴巴偷笑。市民们如痴如醉地看了几个小时的大戏,仿佛就在那时忘了时间的流逝,这是多美的.一幅场景啊!小孩儿们在一旁边吃着刚才买的零食边和小伙伴们玩耍,时不时扯一扯妈妈的衣角,和妈妈一起欣赏大戏演出。没有绚丽的烟火,也没有闪闪发亮的明星,只有朴素的泉州市民。在这里,在戏台前陪孩子们看完了大戏演出。是时候回家了,大人们还沉浸在戏中的情节里,小孩们依依不舍地离开戏台。就这样,人们陆陆续续地散开,在这之后,他们又要迎来美好的新一天。

文化之都在哪里篇八

当我们聚集在一起上音乐课,我们会因为音乐的渲染使我们倍感轻松;在生活中,听一首优雅的歌曲,或许也能让你体验到生活的乐趣……这一切的一切,都要功归于音乐,音乐是我们心中的“情感之神”,音乐是情感的“统治者”!“音乐圣殿之都”——这个辉煌的“都市”,把人类对音乐的所有的情感都推向了高潮!每一曲音乐中的定律,音乐中的每一个音符,都代表着作者的内心世界,好比写文章般,充满了情趣。以前,有贝多芬,莫扎特,巴赫,肖邦……等许许多多的著名音乐家,他们写下了许许多多流传千古的曲子,给世人留下了难忘的回忆;现在,有李云迪,理查德·克莱德曼,吴祖强……等许许多多的作曲家,音乐家,他们以自己独特的风格打破了沉睡几千年的古典风格,为现代歌的发展做了举足轻重的贡献!这些点点滴滴现在都已形成了现代人喜欢的对象。

音乐是一门难学的科目,必须要是音乐情感高超的人才能写得出高超的音乐篇章。因为它的节奏深入,让人难懂,所以要用心去体验音乐中的酸甜苦辣,你才会学好音乐。因为音乐源于每位创作人的内心情感——所以,这其中的每一个高低起伏的音调都代表着这位创造人内心的点点滴滴!所以,若不细细品味这其中的情感,你肯定不能体会这音乐中的多多少少!因为音乐的深入,所以,爱音乐的.人必须要十分认真地,入情入境地学音乐,才能像伟人一样走向“音乐圣殿之都”的道路!这是一件多不简单的事啊!

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贝多芬的《月光曲》……以及世界上其他的许多乐曲,都是音乐家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含辛茹苦地创作了出来的,给世人留下了许多不可略视的“宝藏”!同时又给人类世界披上了一件美丽的衣裳,更为人类世界渲染上了独一无二的色彩!这种“色彩”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才能让音乐一代一代地兴起!

“音乐圣殿之都”——面对艺术,有人会问:“究竟是敬佩还是奇怪?”如果是我,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敬佩!因为音乐是一门高难度的艺术。”如果我们想成为音乐家,我们就要细细地品味生活中的每一首歌,每一曲——相信,只要你细细品味,在品味的过程中,你一定能渐渐体会那常人难以体会的情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