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预案制修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对策(优秀17篇)

时间:2024-01-14 21:49:35 作者:雨中梧 毕业论文

应急预案是指事先为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而制定的一系列应对措施和方法。应急预案的综合性和针对性决定了它的重要性,以下是一些经典案例供大家参考学习。

我国消防应急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文导读:例如重庆市天原化工总厂“4.16”氯气泄露爆炸事故中,重庆市消防总队在接到报警后,先后调集了总队特勤大队和第一支队第二、四、十一、十三、十五等6个中队共14台消防车,150余名官兵前往现场处置。这对我国消防应急保障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我国发生的重特大火灾事故呈日趋增长的趋势,自然灾害也不断发生。例如重庆市天原化工总厂“4.16”氯气泄露爆炸事故中,重庆市消防总队在接到报警后,先后调集了总队特勤大队和第一支队第二、四、十一、十三、十五等6个中队共14台消防车,150余名官兵前往现场处置。整个事故的处置总共经过了100余小时才结束;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给汶川人民带来深刻灾难。事故发生后,公安部消防局先后3次紧急从全国26个总队连同四川本省共调集了13000多名消防官兵奔赴灾区一线参与救援。这对我国消防应急保障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免费论文网。

第一,消防器材装备,特别是特勤装备与实际灭火救援还有一定差距。特勤器材装备类型多样、技术要求高、价格昂贵,由于受经费、技术等多方面的限制,当前部分基层部队难以按需配齐买全,只能略配一些常用抢险救援器材,当遇到一些特殊的灾害事故时,由于器材装备的缺乏或陈旧,难免显得束手无策,力不从心。

第二,通讯指挥系统不健全,特别是处置重特大火灾时,应急通讯保障不到位。通讯指挥系统是应急指挥的手段,是快速处置的可靠保障。完善、灵敏和迅捷的通讯系统对应急指挥与决策具有决定成败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与西部一些贫困地区相比,在通讯指挥系统建设中投入相差悬殊,导致通讯指挥系统无法发挥应用作用。

第三,后勤应急保障预案不完善。当前消防部队对灭火预案的制定都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各级消防部门都肯定了预案在灭火过程中的作用,但是多数灭火预案中都没有后勤应急保障预案,对于后勤保障在灭火战斗中的'作用没有引起重视。一旦遇到重特大火灾和灾害性事故,就会引起后勤保障的无需混乱,影响战斗的顺利进行。

第四,火场医疗急救准备不足。在大型火场和灾害性事故现场中,随时会发生建筑坍塌、爆炸等而造成消防员受伤害的事故,特别是战斗员长时间在浓烟笼罩的火场内进行高强度的战斗,易因缺氧或吸入毒烟而出现恶心、呕吐、乏力、昏迷的中毒症状。免费论文网。而目前消防部队的第一出动力量只是纯粹考虑灭火对象、燃烧面积及灾害事故的大小,对火场医疗急救的准备近乎空白,万一现场消防员出现伤亡,就会错过最佳救护时间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为保证消防部队扑救重特大火灾和灾害性事故救援的顺利进行,必须建立快速反应、实时联动、畅通规范的应急保障体系,确保后勤保障的有序、有效和连续进行。免费论文网。

第一,建立应急保障指挥机制,确保应急保障的有序进行。

由于处置重特大火灾和灾害事故力量多,时间长,所需要的装备和灭火剂等用量大,往往会给后勤保障带来很大的难度。因此只有建立应急保障指挥机制,明确分工,由专门的机构来组织领导后勤保障工作,才能确保应急保障能够按照需要有序的进行。

第二,制定完善后勤保障预案,确保应急预案的有效开展。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服务的普惠性持续增强。小微企业、“三农”领域、脱贫攻坚,更多的金融资源被配置到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大幅增强。

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需要从三方面发力。一是持续完善金融供给的层次,充分发挥各类金融机构以及新业态的作用;二是稳步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针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等群体的特殊需求,量体裁衣,提供差异化服务;三是形成政策合力“几家抬”,着力解决数据共享问题、风险分担问题,让普惠金融更加可持续。

金融供给层次渐丰。

车要跑得快,首先得铺好路。发展普惠金融,要有广覆盖、多层次的金融供给体系。2015年,我国印发了首个国家级普惠金融战略规划《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要健全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供给体系,充分发挥传统金融机构和新型业态的作用。

国有大行是“头雁”。对于国有大行服务小微,有人曾质疑:这些习惯了“垒大户”的银行,是否愿意俯下身,发放那一笔笔小额贷款?国有大行深耕普惠金融,既是责任也是趋势。近年来,国有大行充分发挥网点布局广、资金成本低、风险控制能力强等优势,连年超前完成《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任务,2020年、2021年,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分别超50%、40%。

农村金融机构是生力军。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正在稳步推进,农村金融的活力进一步焕发。4月18日,浙江农商联合银行挂牌成立,全国深化农信社改革“第一单”正式落地浙江。“改制不改性、改名不改心,坚守‘支农支小’的天职与宗旨。”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董事长王小龙表示,将努力为每个家庭和有需要的小微企业提供足额、便捷、便宜的普惠金融服务。

民营银行是补充者。2014年12月,我国首家民营银行、首个纯互联网银行——深圳前海微众银行开业。近年来,借助大数据与金融科技,民营银行不断拓展普惠金融的服务边界。“我们服务的是小微企业中的‘小微’,企业的年营业额平均在500万元以下。”微众银行董事长顾敏说。

村镇银行是神经末梢。记者在多地采访时发现,村镇银行的员工“说当地话、熟当地人、懂当地民情”,了解哪家人守信用、哪户人有能力,其他银行做不了的融资便成了可能。截至2021年12月末,全国共有村镇银行1651家。

金融服务稳步创新。

发展普惠金融并非坦途,亟需创新金融服务的方式与内涵。但创新不能只是锦上添花,而要雪中送炭。

首先要创新服务模式,尤其要解决金融服务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推动普惠金融向基层、县域、乡村和社区不断延伸。

城市里随处可见的atm机具、银行网点,在广袤的农牧区曾经十分稀缺。银行网点怎样搬上草原?实践的智慧是,用流动式服务“追着”牧民跑,流动金融服务车即为典型。记者在青海采访时发现,每台服务车均配备了pad移动展业平台,该平台相当于小型发卡机,还能完成小额贷款的申请受理等工作。

其次要创新金融产品。“小微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中国银保监会统计信息与风险监测部负责人刘忠瑞说。核心难点在于银行、企业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银行无法判断小微企业的信用等级,因而需要小微企业增信,或者提供房产等抵押物,或者由其他企业为其提供担保,无形中提升了融资门槛。

可见创新的牛鼻子是要为小微企业增信。在监管部门多年的大力推动下,银行此前不愿接受、无法接受的增信方式如今已变得普遍。例如,抵质押方式创新,供应链上游的小微企业可以把应收账款质押给银行,以此获得贷款。再如,传统的授信审批手段革新,银行考察小微企业,不再像考察大企业那样依赖财务报表,而是分析它的水表、电表、税表。又如,大数据手段出新,金融机构充分挖掘、整合大数据资源,更加精准地为小微企业画像。

除了小微企业,偏远地区的农牧民、脱贫户也需要增信。回顾我国的脱贫攻坚历程,“扶贫小额贷款”值得一书。与涉农小额贷款相比,扶贫小额贷款进行了多项创新:一是只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二是简化授信评级流程,更加看重贫困户的诚信度,充分发挥村委会在风险评估中的作用;三是由地方政府予以贴息,通常能够完全覆盖一年期贷款利率。

政策合力“几家抬”

站在新起点,普惠金融要愈加有为,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引导资金更多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

普惠金融“增量、扩面、降价”,必须形成政策合力,不可单打独斗,要多部门“几家抬”。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几家抬”是金融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思路。

一是合力打通信用数据壁垒。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要强化金融科技在信贷管理中的应用,促进小微企业信息变信用,推动银行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但是,由于信用信息分散在各个行政部门、企业内,彼此之间存在信息壁垒,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普惠金融提质增效。

早在2019年,浙江省就已率先开展“数据共享”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具体来看,浙江银保监局联合省发展改革委、省大数据局等部门,建设“浙江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直连政府部门、银行业务系统,企业递交融资申请后,最快在1分钟内即可完成授信审批。

二是合力解决信用贷款的风险分担问题。接下来,要推动建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风险补偿机制,支持担保机构为缺乏抵押物和信用记录的小微企业提供担保。“继续发挥合力,加强与财政、工信、市场监管等部门的协调合作,继续强化贷款风险分担补偿、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建设。”央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说。

三是合力加强金融政策储备。近期,受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多地散发影响,部分小微企业的经营受到较大冲击。在我国,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量大面广,在1.5亿市场主体中占据绝大多数,帮扶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就是保市场主体、保居民就业。“下一步,我们将加强部门间的协调合作,继续落实好各项纾困帮扶政策,加快健全‘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持续优化中小微企业融资环境,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

我国消防应急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税收管理作为我国税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调动各级税务部门的积极性,促进征管水平提高,确保完成国家财政收入任务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税收管理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甚对税收建设产生了一些负效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税收政策的贯彻实施。改革税收管理,提高其合理、科学性已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税收;税收管理;税收秩序。

一、目前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单纯追求收入目标,税收职能单一化倾向日益明显1994年税制改革以d写论文来,我国工商税收收入以年平均近1000亿元的速度递增。除了经济增长、加强征管等因素外,维系高增长的主要因素是政府行为和支持政府行为的税收“超常措施”。为了完成任务,各级政府和财税部门继续采取“超常措施”,“寅吃卯粮”、“无税空转”等现象日益公开化、普遍化。任务高压下的税收征管,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其一,刚性的任务标准弱化了刚性的税收执法,看似力度很大,实质上是对法律尊严的自我践踏。其二,大面积的超常征收,人为改变了正常情况下的税收数量和规模,掩盖了税制的运行质量和真实的税收负担程度,为宏观决策提供了虚假的数字依据。

(二)一些税种先天不足,税收对经济调节乏力税种设置、税率设计的目的,最终要通过征收管理来实现。税收征管中的一系列问题,使一些税种的设置初衷大打折扣。现行消费税的征税对象主要是烟酒。由于大量的欠税和税收流失,该税种的调节作用无法发挥,与政策设计的初衷大相径庭。而且,从中央到地方,对烟酒税收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实际工作中采取了一些积极扶持政策,完全偏离了限制消费和生产的初衷,税收调节严重乏力。

(三)财务核算虚假,税收监督不到位1.偷税逃税普遍化、社会化,税收差额严重。税收差额是衡量一国税收征管效率的重要指标。据调查,我国的税收差额大体在30%-40%.当前的突出问题是,一些不法分子大肆盗窃、伪造、倒卖和虚开、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违法数额巨大,触目惊心。2.财务核算成果人为控制,经营指标虚假。受各种利益因素影响,许多企业建有两套或三套账目,在上报经营成果或计算税金时,往往使用虚假账目,形成税收监督的真空。一些没有设立两套账目的单位,在财务核算上也掺杂许多虚假成分,看似规范合理的会计核算掩盖着许多经过处理的问题。虚假的财务核算不仅导致税收流失,还造成国民经济统计指标的失真。3.某些企业腐朽严重,侵蚀税基。企业负责人的腐朽,屡禁不止,局部地区愈演愈烈,已经成为社会毒瘤和顽症。尽管企业腐朽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反映在财务上,毫无例外都是化公为私,侵吞国家资财,侵蚀税基。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整个社会的执法状况欠佳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相继出台了大量法律法规,长期以来“无法可依”的状况逐步得到改善。但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一直严重困扰各级政府和执法部门。在这样一个社会大环境下,税收执法始终处在各种矛盾的焦点上,行政干预、人情干预、部门配合不力、司法腐朽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着严格执法。1.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难。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后,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以多种具体操作上的理由拒绝暂停支付和扣缴税款。金融部门为防范风险,实行贷款抵押,企业资产大部分甚至全部抵押给银行,税务机关扣押、查封企业财产,有时没有标的物。2.法人案件处理难。一般说来,对纳税人个人的税务违章案件比较容易处理,而对法人涉税案件的处理往往会遇到来自地方的行政干预和社会的压力。企业的税收问题被查实后,政府一般要予以庇护,税务机关一般也要作出让步。第6期何朝阳:浅析我国税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79一些地方企业普遍困难,税务机关在案件处理上,不得不考虑社会稳定和税源延续问题,因而手下留情甚至不了了之。3.涉税违法案件处罚难。税收执法专业性较强,司法立案需要重新取证,一些涉税违法案件查处迟缓,久拖不决,处罚不及时、定案不准确、执法不到位的问题比较突出。

(二)法制原因———税收立法滞后于改革进程1.大部分税种没有通过人大立法,而是以条例形式发布,法规层次低,而且具体条款频繁修改,缺乏应有的权威性、规范性和稳定性。一些正在执行的条款不能作为认定纳税人犯罪的依据,客观上存在税务机关和司法机关执法上的双重标准。2.税收程序法律依据不足,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对税收程序的规定过于简单、原则,可操作性差。3.没有建立独立的税务司法体系,税务机关的职责和权力脱节。

(三)内部机制原因———税收征管机制落后机构设置条块分割,重叠交叉,成本过高,效能低下。一方面,各种经济成分的重新组合,各种所有制形式的频繁变动,各行业的相互交融,使得企业的经济性质、经营方式、隶属关系呈现明显的多极性和不稳定性。反映到税收征管上,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征管范围无法划清。另一方面,随着企业主管部门的合并、撤销、精简、改变职能,原有的行业格局、所有制格局重新排列,直属机构失去存在必要,城市税务直属分局和区局并存,给税收成本的控制、机构精简、管理效能的提高带来一定负效应,也给纳税人办理税收事宜带来诸多不便;征收分局与稽查分局在任务承担与职能行使上相脱离;交叉管理,税负不公,争抢税源,漏征漏管严重。

三、对策分析。

(一)改革税收计划管理,提高其合理性、科学性1.实事求是,增强税收计划管理的科学性。税收计划的.制定,除了参考国民经济宏观发展计划和国家预算收入外,更应从经济税源的实际出发,紧密结合市场变化,遵循从经济到税收、积极可靠和留有余地的原则,以“发展变化”的总观点来预测分析经济税源,使税收计划尽量与实际税源相吻合。为确保计划制定和分配的科学化、合理化,一要根据不同行业、不同所有者结构确定相应的调查方法和参数依据,为科学编制税收计划奠定基础;二要在具体编制计划过程中,采取因素测算法与抽样调查法进行综合验证,合理科学地确定每一因素,避免简单推算,提高计划准确度;三要开发设计出税收计划信息管理软件,建立纵向可与各级税务部门联系的征管数据库,横向可与各部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互相交流的反映市场动态的数据库,并科学地将这些信息分类、解释、分析、转换成编制、分配税收计划的正确依据。2.完善会计改革,保证计划执行的准确性。现行税收会计核算办法虽以申报应征数作为核算起点,建立了基层征收机关分户分税种明细账,但由于诸多方面原因,在基层会计实践中,除入库数额外,其他数据一定程度上缺乏真实性、完整性,影响了税收计划利用会计资料来计算税收增减因素、测算税收负担和税收增减幅度、预测税源及其变化趋势。必须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税收会计改革,进一步提高计算机在计会领域的应用水平,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税源和税收收入以及欠税情况。3.注重调查研究,增强计划分析的针对性。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制定税收计划的同志应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及时反映征管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经济税源结构和变化情况以及发展趋势,提高预测税收收入的能力。在税收计划执行情况分析中,要实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既要分析客观原因,更要分析主观原因,做到有情况、有数据、有比较、有办法、有预测,抓住重点。还要实行税收计划分析与税收统计分析相结合,充分发挥现有信息资料的作用。4.实行综合评价,增强计划考核的合理性。当计划与实际税源有较大的差距时,不能以计划冲击税法。对各级税务机关和税务干部的考评,不能把计划完成情况好坏作为唯一标准,要强调依法治税,加大对执法情况监督考评的份量,以促进税收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

(二)建立一个法治、高效的税收征管体系1.税收工作的基础就是征管,它既是组织税收收入、反映征纳关系、传递宏观调控意图的重要途径,也是形成内部秩序的基石。内部秩序只是对税收工作结果的一种状态展现,能否达到其既定目标,关键还是要通过税收征管体系来实现。内部秩序与征管体系的关系满足“黑箱理论”的原理,内部秩序最终体现为一种“输出”,至于这种“输出”是井然有序还是杂乱无章,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征管体系这个“输入”变量。可以说,内部秩序的全貌就体现在税收征管体系上。2.法治。良好内部秩序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行为边界清晰规范,这种行为边界延伸到税收征管体系,则集中体现为一种法治思想。具体而言,就是要在税收征管中强化法治权威,弱化人治权威。3.高效。良好内部秩序也体现为一种动态上的有序,它要求行为人之间必须始终处于一种和谐、顺畅的互动关系中,其基本特征就是税收行政行为要富有效率,效率是公共行政的生命线。长期以来,税务部门对税收管理尤其是征收管理重视得很不够,还存在重收入轻管理的思想观念,只要收入任务完成了,管理水平高低、征管质量好坏无所谓。目前,依靠政策、依靠经济增长拉动来组织税收的力度将会越来越弱,而依靠管理、依靠提高内部效率来确保收入增长的要求将变得越来越强烈。

应急预案制修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对策

(一)实行预防管理主体责任。严格执行疫情预防管理规定,根据咸阳市疫情预防管理技术指南,制定当场预防管理的具体措施和应急预案,开展应急训练,提高处理能力,将日常值守、清洁消毒、检查登记、垃圾清扫、现场巡逻、安全管理等各个防疫环节的责任落实到具体岗位和个人,根据疫情预防管理的要求,及时动态调整。

(二)进场检查登记。配备测量体温设施设备,安排专家。进场必须佩戴口罩,测量体温。拒绝戴口罩或体温异常时,应拒绝进入。

(3)坚持预留限流。严格执行人员预约限流措施。间隔坐下,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歌舞娱乐场所、景区、工作人员应当在现场指导。

(4)加强清洁消毒。建立清洁消毒记录表,明确消毒范围和频率,记录消毒时间、负责人等信息。应对场所营业区、通道、出入口、行政事务所等公共区域进行全面清洁消毒。

(6)配备防护用品。配备足够的口罩(建议配备符合医用口罩标准或相当防护水平的口罩)、体温检测设备、一次性手套、洗手液、消毒剂等消毒防护用品。在公共休息区、厕所等区域配备洗手液、速干消毒剂等清洁消毒品,消费者和员工随时清洁消毒变得容易。消毒品必须严格按压。

说明书正确储存和使用,远离火源和电源,不得混用、混放。应当定期检查防护用品,及时补充更换。

(七)规范垃圾处理。设置专用垃圾桶等垃圾收集容器,引导将废弃口罩、消毒纸巾等用品投入专用垃圾收集容器,有条件的用塑料袋密闭扎紧后投放。垃圾收集容器应当做到干净整洁无异味,防止满冒,日产日清,并定时定点对垃圾收集容器及周边区域地面进行消毒。

(八)排查火灾等安全隐患。及时排查消毒用品存放、电源管理等安全隐患,加强自查自检,不符合安全条件的立整立改。

(九)做好员工健康监测。按照要求做好员工健康管理,建立《员工健康记录表》,每日对员工进行两次体温检测,随时掌握员工健康状态、出行轨迹等情况。发现员工出现发热、咳嗽、乏力、鼻塞、流涕、咽痛、腹泻等症状,及时安排去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并跟踪相关情况。

(十)减少员工聚集。员工上岗应佩戴口罩,鼓励实行错峰就餐、分散用餐。科学管理工作会议,减少开会频次和会议时长。提醒员工减少不必要外出,尽量避开密集人群,避免在公共场所长时间停留。

(十一)加强防疫宣传。演应当在醒目位置通过设置提示牌、摆放宣传品、电子显示屏等多种方式,加强疫情防控知识科普宣传,提升员工及消费者的疫情防控意识。做好发现疫情时的应对处置。

(十二)发现疫情应当及时向属地相关部门报告,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做好现场管理,避免恐慌,在采取相应疫情防控处置措施,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密切接触者的排查管理并暂时关闭场所。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摘要:普惠金融是一项实现社会各阶层和群体都能够享受适当、有效金融服务的重要战略。发展普惠金融的意义重大而又深远。近年来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迅速,成效显著。但是也暴露出许多问题,积聚了许多风险。文章对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能为普惠金融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普惠金融;小额信贷;金融服务。

2005年联合国推出普惠金融概念后,国际社会开始对其广泛关注。欠发达国家、地区大力推动普惠金融发展,许多国家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近年来我国政府也不断发文大力推动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旨在让社会各阶层和群体都能够享受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从而建立有效、全方位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

在政府大力推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中国的普惠金融服务取得了惊人的进步,初步建立了多元化的服务体系,服务覆盖面达到一定水平,移动互联网支付得到一定普及。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末,普惠金融贷款余额达到13.39万亿元人民币。但相较于其庞大的服务对象和资金需求,普惠金融的发展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社会的期望还是有非常大的差距。如何进一步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的重要议题。

1.1普惠金融顶层设计不到位。

近年来,我国的国家层面对普惠金融的发展高度重视,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政策文件来推动其发展。这些文件在宏观层面上对普惠金融的发展进行了规划,但是没有进行细化,对普惠金融没有一个系统性的布局,从而导致金融机构在发展普惠金融时缺乏主观能动性。

另外,在普惠金融基础设施方面顶层设计也存在问题。首先,普惠金融相关的法律体系没有健全,导致普惠金融的发展缺乏清晰的法律规范。其次,普惠金融信用体系建设缓慢,由于普惠金融服务对象比较特殊,导致普惠金融信用体系建设困难重重。最后,普惠金融的监管政策不健全,导致普惠金融监管的缺失。

1.2对普惠金融认识不到位。

无论是普惠金融服务的提供者还是消费者都存在对普惠金融认识不到位的情况。部分普惠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对普惠金融存在误解,把普惠金融等同于“扶贫”,要不就是忽视了风险问题,降低信贷标准,盲目推进普惠金融的发展,要不就是感觉风险过大,不愿提供普惠金融服务,使得普惠金融的发展受阻。

同时,由于普惠金融服务的消费者是弱势群体,这类人群受教育程度比较低,对金融不甚了解。他们很容易在对普惠金融提供的产品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只看到了高额回报却忽略了风险问题,结果与服务提供者产生纠纷。还有一些不法机构利用消费者金融知识的贫乏,假借普惠金融的名义,做一些诈骗的违法行为,产生非常不好的社会影响,从而制约普惠金融发展。

1.3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以商业银行为主、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多元化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但是由于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大型金融机构的主要服务对象是高端客户,对普惠金融发展缺乏重视,导致普惠金融进展很慢。而以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虽然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村金融、小微金融,但是其自身实力不足、技术相对落后,导致其服务不够深入、覆盖面不广。政策性金融机构则大多数是靠财政拨款,缺乏商业可持续性,无法保障普惠金融的持续发展。

1.4普惠金融风险控制体系不健全。

普惠金融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具有高风险的特性。普惠金融除了要面临着信用风险、利率风险、运营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风险等传统风险之外,还要面临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来的技术风险、法律风险、信息安全风险、资金挪用风险、洗钱和套现风险。[1]普惠金融更需要建立健全的风险控制体系。

而目前我国的普惠金融没有建立起安全有效的风险防范体系,在风险控制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普惠金融消费者主要是长尾群体,信息收集难度大,导致其风险控制的难度非常大、调查成本非常高,传统的风险控制方法根本不能适应普惠金融的风险控制。[2]因此许多金融机构罔顾风险,导致大量风险积聚。

1.5普惠金融产品创新能力不足、融资成本高。

目前普惠金融服务的提供者虽然推出许多普惠金融产品,但是大多数产品设计存在许多问题,在贷款金额、贷款期限、担保方式等方面设计呆板,同质性强,缺乏创新,尤其是利率方面普遍较高。普惠金融消费者来源广泛,需求也不一而足,这些产品往往根本不能满足其需求。而且,大量普惠金融产品消费者缺乏对产品的鉴别能力,监管部门对产品的监管不到位,导致普惠金融产品的市场混乱,普惠金融的风险加大。再加上目前大多数普惠金融产品的融资成本都在15%~20%左右,虽然要比高利贷低,但是却远远高于银行的贷款利率。这无疑对普惠金融产品的推广、普惠服务的提供都带来不利影响。

2.1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普惠金融的发展应该是以市场为主导,但是也离不开政府的规划与引导。我国政府应该进一步细致规划普惠金融的发展,在统筹规划、均衡布局、组织协调、政策扶持等方面做出系统性的布局,建立更具包容性的普惠金融体系,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使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实现有机统一。

在普惠金融基础设施方面,首先要加快普惠金融相关法律体系建设的步伐,积极出台普惠金融法律法规,对普惠金融的发展进行规范的同时为其保驾护航。其次,加快普惠金融信用体系和信用平台建设,积极结合金融科技,扩大现有信用体系的覆盖面,缓解普惠金融发展中遇到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最后,加强监管,完善普惠金融监管工具箱,及时打击不法行为,纠正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

2.2提高认识,加强对金融消费者的教育和保护一方面,对普惠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加强培训、提高认识,使其清楚认识到普惠金融不是“扶贫”。普惠金融虽然是针对弱势群体的一种金融模式,但业务面非常广、资金需求非常大,是一片业务“蓝海”,等待普惠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大力开拓。同时发展普惠金融时不能罔顾风险,不能盲目推进,应遵循市场规则积极推进。

另一方面,要完善消费者教育保护体系。普惠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应借助互联网、微博、微信、宣传册、宣传流动车等工具积极进行金融知识扫盲,普及金融知识,使普惠金融消费者能够理性地运用金融工具来享受金融服务。同时,政府应制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政策,发生金融消费纠纷时妥善处理,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如此,方能营造出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更好地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

2.3健全完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國家应加快现有传统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改革转型,积极引导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大型金融机构继续支持普惠金融的发展,扩大其在普惠金融市场的渗透率和覆盖面,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国家应在现有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基础上,学习格莱珉银行的经验,通过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提供政策支持等方式,引导各类资本进入普惠金融市场,成立专门的普惠金融机构,以此增强直接服务普惠金融消费者的力度。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职能和能力也要进一步拓展和加强,全面扶持普惠金融的发展。

2.4借助金融科技,健全普惠金融风险控制体系。

随着普惠金融的高速发展,潜在的金融风险也正在不断积聚。目前大部分普惠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对风险的防控仍然采用传统的风险控制体系,这已完全不能满足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需要。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套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现代化的普惠金融发展体系,在风险防控时我国也应该借助金融科技的特征将其合理地运用到普惠金融的风险防控中去,建立一套与我国普惠金融体系相匹配的普惠金融风险控制体系。普惠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应该积极主动将大数据等金融科技运用到普惠金融业务的贷前、贷中、贷后每个环节中,提高自身的金融风险分析和评估水平,完善风险控制模型,准确识别、预警、防控普惠金融风险。而各级政府也应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推动普惠金融数字化的进程。

2.5降低融资成本,推出产品定制化服务。

普惠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应该根据消费者金融需求多样性的特点,加大自主创新力度,结合金融科技,为消费者提供定制化服务。普惠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可以根据消费者不同的金融服务需求,结合消费者自身的情况,在贷款金额、贷款期限、贷款利率、担保方式方面进行合理设计,为其提供优质的普惠金融服务。在普惠金融产品创新时,尤其要注意担保方式创新,不能仅仅局限于不动产抵押担保,要积极尝试保险基金担保、互助联保、再保险担保等担保方式。产品贷款利率设计时要走保本微利之路。普惠金融应该是以低成本、广覆盖、易获得、可持续的方式向消费者提供金融服务。普惠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应该在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中找到平衡点,切实为普惠金融消费者提供“普惠”的金融服务。

普惠金融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社会的均衡发展都有着非常重大而又深远的意义。普惠金融发展中必然会面临一系列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结合我国的国情,积极探索、主动创新。相信在政府、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国一定能够构建一个健康、规范、有序、充分竞争的普惠金融市场,从而实现和谐金融的目标。

参考文献:

我国消防应急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区域经济是各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大城市为中心、发展水平相近地区的经济联系和合作加强,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区。我国区域经济按地理位置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从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厦门、深圳、湛江等整个海岸线为快速发展的经济区域;第二层次是从哈尔滨、沈阳、石家庄、太原、郑州、武汉、合肥、南昌、长沙等内陆属于发展较慢的经济区域;第三层次是西部地区为发展落后的经济区域。

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1、从东部沿海的经济发展看。

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已进人工业化的起飞阶段,走在全国前列。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形成,并在wto规则下迅速与国际市场接轨。国民经济以年均10%--11%的速度增长,超过全国平均2个以上百分点,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65%以上,人均gdp达1700美元。这一地区形成3个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经济圈和都市圈,即以广州、深圳和珠海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区,这三个区域相继创造出区域发展的奇迹。今年以来,特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更是高速赛跑,比翼齐飞,成为我国的制造业中心,占全国经济的权重愈来愈大。

2、从西部大开发取得的进展看。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4年里,国债投资及其带动的投资达7000亿元人民币,五大标志性工程:生态环境建设、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南水北调两线工程进展顺利。东部资本、港澳台资本和外资加快了西进步伐。产业结构正在调整,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都出现可喜发展的势头。各省市区内的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水利、县乡道路、农村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推进很快。重庆、成都、西安等城市建设突飞猛进。

3、从东北经济发展新机遇看。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决策的出台,给解决东北问题带来了一次新机遇。东北地区制造业的基础优势和巨大潜力,是东部沿海地区所不具备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现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政策和操作方法都与西部开发不同,采取直接面对一个个企业的政策和方法,核心内容是用高新技g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技术,用市场化的先进管理取代传统管理模式,所需资金采取多渠道筹集方式,包括利用外资和民间资本。

4、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生产要素大量地向东部地区流动,但产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梯度转移并没有实现,尽管国家在前几年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但西部地区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发展仍较缓慢。三大地带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东部地区已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外来资本,民间资本充分,产业结构升级迅速,制造业、服务业和外贸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西部经济增长主要靠基础建设投资拉动,国有资本仍占主要地位,外资、民间资本不足,制造业、服务业发展不快,投资效益不高。因此,东西部之间的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仍在继续扩大。以西部的gdp增长速度为1相比较,东西部比为1.43:1,扩大为1.57:1。人均gdp,20西部约600美元,东部则为1700美元,东部约为西部的3倍。

二、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致使国家总体改革目标进退维谷。由于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东南沿海地区实行政策倾斜、资金倾斜,加上其地理位置优势,目前东南沿海与中西部的发展差距凸显出来了。向沿海倾斜的区域政策使全国经济重心总体向东南偏移,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类型和产业结构与东部地区也产生了很大差异。东南沿海区域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异,使以市场为导向的宏观经济改革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之间发生冲突,使国家总体改革方案难以设计与贯彻落实。

2、中部经济有“凹陷”之忧。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沿海发展战略和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已成为全国的“经济凹地”,十六大后又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发展和改造”的方针,中部地区经济地位相对下降。中部地区农业比重很大,农村人口过多,由于靠农业发展的出路越来越窄,而制造业又没有出现由东部向中部转移的梯度效应,在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经济振兴的新形势下,中部地区经济结构转型所面临的国内与国外的压力会加大,“经济凹地”有可能会加深。

3、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区域经济特色不明显。一是重复建设,这不仅出现在价高利大的产业领域,而且在基础设施领域尤甚。二是在开放引资上竞相出台优惠政策,在外贸出口上竞相压价,导致过度或恶性竞争,甚至区际联系还要小于与国际的联系。三是存在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加速扩大的地带间经济发展差距,加大了地方政府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兴地富民”的客观压力,迫使一些地方政府在项目投资上置全局性资源浪费、生产能力过剩而不顾,低效益、低水平地重复引进、生产、建设,从而导致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不断加剧。这不仅抑制了地区经济比较优势的发挥,丧失了地区分工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而且影响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

4、地方割据现象仍比较严重。在地区差距日渐扩大的背景下,受地方利益的驱使,各地方政府或以公开的形式,或以隐蔽的形式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如区域间为争夺紧俏资源而展开的资源大战;构筑名目繁多的贸易壁垒和行政壁垒;互相实行资源、技术、人才、商品的垄断和封锁等来保护本地区的利益。不仅造成了流通渠道堵塞,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而且使地区、行业、企业间的优势无法互补,造成资源浪费,并最终导致竞争、开放、统一的国内大市场难以形成。目前,各地区进一步扩张面临的共同障碍,是行政体制分割,各自为政,行政性区际关系替代了市场性区际关系,难以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及经济融合。

5、不发达地区的造血功能不足。对不发达地区而言,其基础设施建设明显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优惠政策也没有绝对的优势,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更为重要的是不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落后,缺乏对外部资金的吸引力。人才缺乏,科研经费不足,使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雪上加霜。

6、“资源换增长”模式普遍存在。很多地方政府用土地和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作为促使本地经济发展和gdp增长的最优选择,这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最普遍的问题。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强宏观调控,进行必要的政府干预。从我国目前体制转轨时期的特殊情况来看,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形成了,但是市场发育还不充分,各地经济的市场化水平差距很大,全国统一的市场尚未形成。所以政府应通过转变自身职能,促进市场发育,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比较宽松的市场环境。同时,还应通过制定适当的区域经济政策,防止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导致地区差距讲一步扩大。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政府通过必要的投资倾斜和政策倾斜,加强不发达地区的智力投资,扶持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宏观调控措施,达到各个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的目的。同时寻求“点”的突破,国家在各地区发展的点上集中投入资金、引入技术,培植主导产业,使之成为真正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极。

2、淡化行政区划色彩,强化经济区域功能。打破部门、地域界限,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结构优化、效益优先”的原则联合起来,推动城市间、地区间的规划联动、产业联动、市场联动、交通联动和政策法规联动,通过整合区域资源,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壮大跨区域的龙头产业,以较低的成本促进产业优势的形成。整合的思路应是改革和优化政府。改善政府的纵横向权力结构,把握好上下政府分权和集权的度,从法律、组织、风险等方面约束和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使政府真正从管理走向服务,从全能走向有限,从根本上克服和解决“行政区经济”的弊端。走联动发展,共同繁荣的路子。

3、统筹区域发展规划,建立区域利益调整机制。东部地区要继续发挥引导国家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优先发展高技术产业、出口导向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主力军的作用。中部地区多数都是农业大省,是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调出基地,充分利用其承东启西、纵贯南北,地处全国水陆运输网络中枢的有利区位和综合资源优势,“东引西进”加快传统工业技术改造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就有可能尽快崛起,成长为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又一主动力。从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西部大开发战略力图通过实施西气东输、东电西送、南水北调和青藏铁路等通道网络建设,与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等工程,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为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搭建更宽广的平台。

4、理顺资源价格体系。现在我国区域间合理分工和商品交换的主要阻力有两个:一是自然资源产品相对低价、工业制成品相对高价的不等价交换,二是地区分割和地区封锁。因此,协调区域市场需要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其中最为关键是理顺资源价格体系,提高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程度。

5、落后经济区域发挥本地优势,突出特色。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落后的普遍现象是:生活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人口增长快,失业率高,严重依赖农产品和初级产品出口,依附性强,生产力脆弱,交通不发达,自然条件差。根据当代发展理论与区域经济理论,综合考虑中西部的实际困难,当前应当重点抓好的问题是,最大限度地调动落后经济区域的内部积极因素,发挥本地优势,加快自身发展。

6、加强东、中、西部企业合作。当前最重要、最现实的就是引入东部和中部的市场主体,在东中西联动中,推进西部大开发。东中西部经济技术合作,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到90年代中后期,一直以商品贸易为主,投资与企业并购仅占15%,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情况有所变化。近年,东部地区一批优强企业,如康佳、“三九”、娃哈哈、白猫集团、春兰集团等采取多种方式进入西部,除必要的资金投入外,更多的是注入管理模式、转移技术、提供商标使用与营销网络等等。这样,既满足了东部优强企业低成本扩张的需求,扩大了市场空间与原材料来源,又解决了西部工业崛起中受到的资金、技术、经营管理、市场拓展等多方面的约束,加快了西部工业化的进程,取得双赢效果。

我市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农业、农村、农民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农民群众的利益关系和联结方式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着许多亟待研究解决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这就要求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工作任务、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和工作方式,必须适应时代要求和发展需要。

一、当前基层党建工作存的问题。

(一)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弱化”。

一是个别单位对党建工作重视不够,存在重经济、轻党建的`倾向,对党建工作责任制执行不力,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意识不强,“一岗两责”落实不到位。

二是少数同志不愿意做党务工作,主要精力集中抓经济工作及业务工作上,对党建工作只是应付、被动地去做,对党建工作组织不力,抓得不紧。

三是个别单位党的组织形同虚设,基本没有党组织的单独活动,几乎所有的工作都是由行政行为所代替,而支部活动则被干部职工活动所代替。

(二)组织教育活动不经常。部分基层党组织生活制度落实不够全面,没有将组织教育纳入支部重要议事日程,存在重工作、轻学习的现象地区。特别是个别单位对组织生活制度抓得不实,流于形式。在抓党员思想教育中,不注重对党员的集中学习,缺乏对科学文化、基本技能、法制理念、文化素养的教育,使得一些党员对政治学习兴趣不浓,导致业务理论一知半解,工作水平和能力平平,思想观念陈旧落后,宗旨意识有所淡化。

(三)抓中心议大事能力不强。主要是对什么是中心、如何抓中心把握不准,分不清哪些是重大问题,哪些是一般问题,该管的没管住,该放的没放开,大事议不透,小事议不完。片面认为,党支部就是研究表彰奖励、党员发展、经费开支等问题,未能将年度工作计划、贯彻上级重大决策、阶段性重大工作同经济工作齐抓共管,直接造成了党建工作和经济工作的分离脱节。

(四)党员先锋意识“淡化”。一些基层党组织不注重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致使个别党员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有的党员党性淡簿,日常工作中把自已等同于普通群众,只顾局部利益,缺乏全局观念;有的党员工作缺乏热情和积极性,得过且过,工作上不求进取,少数党员只缴纳党费不参加组织生活;有的党费也要催缴,还有的甚至连党费也不愿意按规定标准缴纳。这些个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党的形象,影响工作的健康发展。对此,必须认真加以改进和解决。

(五)党员干部教育管理“虚化”。一些基层党组织制度不完善,管理松懈,支部组织生活不健全,“三会一课”制度坚持不好,个别支部存在着行政会、业务会与支部会兼顾开,支部大会不规范不严肃;在对党员管理结果的衡量上,往往把行政业务工作开展得好坏,作为评价全年工作成绩的主要依据,而对政治表现、自身综合素质等难以实施准确的评价考核;有的党务工作者从未经过系统的培训,党务知识懂得不多,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手段比较落后,管理缺乏力度。

二、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一是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甚至腐化堕落,丧失了党员干部在广大农民群众中的先锋模范作用,给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二是部分农村党员干部不善于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因循守旧,致使工作停滞不前。三是极个别村干部一旦当选,就千方百计在“权”上做文章,把权力当成谋取私利的工具。

(二)综合素质不到位。有的村干部对农村政策掌握不多,不懂农村基层工作程序,遇到问题不知如何处理;有的对有关政策理解片面,把握不准,断章取义;有的对如何依法履行职责不清楚,凭经验和主观臆断开展工作;个别村干部自律意识差,方法简单,作风粗暴,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能力差;有的村干部宗旨观念不强,服务意识淡泊,利己思想严重,甚至违法违纪,影响了村干部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三)机制管理不到位。

一方面制度不健全,缺乏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基层组织制度,工作无章可循,随意性很大。有的虽有制度,但落实不好,形同虚设。

(四)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基层党组织由于整天忙于事务性工作,往往容易忽视与工作服务对象面对面的交心谈心,在倾听工作服务对象意见方面还存在着不足。没有深入周到的调查研究就不能得出准确无误的结论,在分析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工作中时可能就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五)经费的制约。由于基层党组织的党务活动经费的不足,所以不能保证党建工作的经常性。党务经费的不足可能会制约党建工作的力度和效率,同时还会影响到基层党组织的社会管理及其创新工作。

三、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认识,创新党建工作的思想观念。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一是深刻认识基层党建工作服务中心的重要作用。要树立发展为第一要务的观念,要明确党建工作必须服从服务于发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以作为求地位,以地位谋作为,把基层党建工作做到干部职工关心的热点上、难点上,放到机关作风的改进上,体现在各项业务工作的落实上,形成与业务工作相互渗透、互相促进的局面,充分发挥好党建工作的保障和促进作用;二是深刻认识新形势、新任务对基层党建工作的新要求。要克服“基层党建工作任务较软,内容较虚、中心、业务工作为主,党建工作为辅”的思想,要充分认识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党务干部的重要职责,树立“理直气壮抓党建、尽心尽职抓党建”的思想,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亲合力与感召力;要坚持“虚工实做”,以党建工作实效去推动业务工作的顺利完成。

(二)强化管理,健全党建工作机制。要坚持党建工作“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进一步健全和落实机关党建工作机制。一是健全党建工作责任制。党组织主要领导同志要负起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的意识,把党建作为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安排,定期研究;其他党组组领导同志也要按“一岗双责”的要求,积极支持和配合做好分管联系单位的党建工作,形成党建与经济、业务工作齐抓共管的工作责任机制。二是建立党建工作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机关基层党组织的管理及领导体制上的特殊性,决定只有通过建立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才能引导党组织自觉地围绕中心任务开展工作,提高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三是落实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基层党组织要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进一步增强党员的先进性;要把对党员的管理与实行目标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党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要继续实行党员示范窗口、党员示范岗等党建工作激励机制,更好地激发党员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

(三)深化认识,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四是要充分发挥党支部的作用。党的支部是党的基层管理组织,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最主要的就要按照党章的规定使支部活动经常开展起来,通过支部活动把每个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工作抓起来,把党员的力量凝聚起来,只有这样党要管党的责任才能落到实处,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四)强化措施,促进基层党建工作新变化。一是抓制度完善。建立健全基层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制度和工作制度,切实提高“三会一课”特别是民主生活会的质量,严格执行民主生活会的程序和要求,扎扎实实地开展好批评与自我批评,上级党组织要加强指导,强化监督,严格考核。二是抓对党员的教育管理。要根据各个不同时期的形势和任务,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发挥作用为目标,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管理,要突出抓好引导党员干部发挥好带头作用、骨干作用、桥梁作用。同时,对党员队伍的管理从八小时内向八小时外延伸,坚持以制度为保障,以家庭和社会监督为防线,建立起单位、家庭、社会管理和监督的“互动机制”,要加大对党员的考核力度,对党性不强或存在的某些问题的党员,各支部要做好帮教工作,找他们谈心,指出问题,提高他们的党员意识,激发他们的活力,对不称职的党员,要及时给予严肃处理,以提高党的纯洁性和威信。三是抓党员的能力建设。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通过每一级党的组织和每一名党员干部的能力来体现,作为基层党组织的要着力提高党员的技能,开展“岗位练兵”“传、帮、带”活动,把岗位能手、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和后备干部,营造党员干部带头学技能,带领大家学技能的氛围,以此来推进各项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县级巡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范文

摘要:开展巡察工作是落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手段。是了解县内问题导向、解决县内各乡镇、各单位、各部门中存在的矛盾、消除隐患、稳定队伍、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有效途径,是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巡察,有利于及时、全面、客观地了解全县被巡察党组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总体情况,有利益提高监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利益促进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议及重要工作部署的落实,对促进被巡察单位工作产生一定的积极效应,使党组织有利益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宜良县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中央精神,高度重视巡察工作,经过开展十轮巡察,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但目前巡察工作仍然存在着少数被巡察单位个别党员政治站位不高,思想认识不到位,巡察人员队伍不健全,素质能力不高,问题整改不力,民主集中制意识不强,搞个人说了算,有的党组织好人盛行,搞无原则的一团和气等等,这些情况的出现严重侵蚀党的思相道德基础,破坏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损害党内政治生态和党的形象,开展巡察工作就是要检查基层《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的落实情况,及时发现被巡察单位党内存在的各种问题,针对问题导向,有针对性提出整改措施,让被巡察单位从根本上实现党内政治生态的根本好转,是作者撰写本文的写作动机。

截止2020年3月,宜良县认真把握政治巡察工作方向,重以2019年党风廉政建设考核为合格的“三家”单位存在的问题为导向,对宜良县七个乡镇和109家机关事业单位开展十三届宜良县委第十一轮巡察,本轮巡察以发现问题、形成震慑为主要任务,聚焦“从严治党”为核心,紧扣“六项纪律”为标尺,注重突出政治定位,巡察工作起得了阶段性的成就。今年宜良县共派出9个巡察组,其中8个组在全县各乡镇(街道)循环交叉开展对35个村社区直接巡察,1个组对宜良县住建局进行“回头看”,8个巡察组将于3月30日前全面进驻各被巡察单位,对村社区巡察进驻40天,对县住建局巡察“回头看”进驻30天。以巡察工作永远在路上的决心和久久为功的劲,扎实开展好巡察工作,坚持不懈拔“烂树”,治“歪树”,发挥巡察监督的政治导向作用。

(一)个别单位对巡察工作政治站位不高,思想认识不到位。

巡察工作中,虽然大多数被巡察单位从表面上看能够协调配合提供相关巡察资料,能认真对待巡察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但个别被巡察单位对一些财务方面比较敏感的材料存在提供不及时或提供不全面,其原因是由于政治站位不高,思想认识不到位,一方面被巡察单位党组织对政治巡察的内涵和要求理解不深、把握不准,有的把政治巡察当作一搬的业务检查,接受巡察的思想准备不充分,有的对巡察工作存在戒备心里,至于提前做一些隐蔽、掩盖和防范工作;有的对巡察反馈出来的问题不積极认领、不认真整改。错误认察组来就是搞****,至使巡察工作难以向更深层次推进。另一方面,个别巡察人员存在为难情绪,顾及情面,放不开手脚,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不敢真巡察、硬巡察,存在蜻蜒点水的现象,巡察工作动员时,只把工作成绩展示给巡察组,个别单位对巡察工作没有形成共识,觉得巡察组是来“整人”的、“找茬”的,有意隐问题真相,存在避重就轻,配合度不够,有意避开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对一些涉及会计帐务敏感资料的提供,行动迟缓,落实不力,形成巡察效率不能很好发挥,影响巡察进度。

(二)巡察组设计谈话内容方式单一,设计话题不够科学。

个别谈话是巡察工作发现问题的主要方式,但是由于个别巡察组设计谈话的方式技巧单一、不科学,谈话形式及设计问话内容针对性不强,导致巡察单位部份职工存在怕得罪人,不愿讲真话;有的员工对巡察组缺乏信任,担心说真话后,问题得不到解决,反而被领导打击抱复,不敢讲真话;有的员工认为跟巡察组讲了单位的问题,一但被巡察组告之领导,对自己今后在单位的立足及仕途将受到严重影响,由于受本位主义思想的影响,加上这样那样的顾虑担心,所以个别员工不便讲话;还有就是有的单位职工本身就存在违规违纪问题,职工担心意外,不肯讲真话,这些现象直接影响了巡察工作发现问题的效果。

(三)参加巡察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巡察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专业性强,纪律严明,对巡察组人员的素质要求特别高。巡察组人员构成是从各单位抽调,部份人员年龄较轻,实际工作经验欠缺,专业水平不高,有的从来没有接触过巡察工作,缺乏专业业务知识的掌握,政治素质也没有检验过,从来没有经过系统性、规范性培训。因此,存在有的巡察人员在了解问题时谈话技巧不科学、谈话的内容不客观,研究问题及照章办事、谦虚谨慎等方面还存在差距,影响了工作效率。如:对一些培训单位发放聘请授课教师课时费的问题,培训单位的职能性质决定,每年必须无条件完成县委、政府组织部安排的党建培训工作任务,这无可非议,但巡察组巡视到培训单位会计帐本后,发现上课教师领课时费,硬说培训机构执性财经纪律不严,过份强调培训授课教师不应该领课时费这个问题,并要求领了课时费的教师在规定时间退还授课费。其实,但繁上过党课的教师,都体会到,授课教师为了完成宣讲工作任务,所付出的辛勤劳动与所得课时费还远远不止这些,这样处理的结果严重挫伤了培训教师上课的积极。

(四)巡察组与被巡察单位之间巡察氛围不够浓厚。

巡察工作是一项政治性、业务性、纪律性很强的工作,除了巡察公告、巡察内容、巡察交流等动态工作进行宣传外,其他都没有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开,基本上除了巡察组、巡察对象等小范围知道巡察工作外,社会知晓率不高,普通群众参与的巡察监督氛围不够浓厚,导致巡察工作中问题渫道少,问题发现不全、不深、影响着巡察工作质量。还有是巡察定位不准,部份巡察干部还分不清政治巡察和业务巡察的界限,对政治巡察概念把握不够精准,把政治巡察等同于一搬监督检查,了解面上整体工作较多,揭露违法违纪突出问题较少。

(五)察队伍人员编制不明确、不稳定。

巡察工作今年宜良县已经开展到第九轮,但从队伍建设方面,存在巡察工作没有固定的编职,每轮巡察现从各单位零时抽调,一方面,出现工作机制不顺畅,当前巡察工作实行“党委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领导工作机制。但相关监督部门的协调配合机制没有健全,协调配合不力现象还有存在,制约着巡察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巡察办人员编制不明确,工作人员临时抽调,在组织、协调、督查、服务、保障等工作中还存在不便之处。

巡察是黨章赋予巡察组的重要职责,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从严治党、维护党纪的重要手段,是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形式。通过巡察,对一搬性的问题早提醒、早劝阻;对比较严重的问题早刹车、早采取措施,防止领导干部在错误上跌倒,巡察的最终目的是帮助被巡察单位及早发现和解决问题,做到防微杜渐。因此,被巡察单位要明白巡察工作不是组织跟自己过不去,也不是领导对自己不信任,恰恰相反,巡察是组织爱护、是组织监督、是组织帮助,只有被巡察单位提高政治站位,提高认识、端正态度、摆正位置,纠正“监督就是不信任”的误解。从思想上形成共识,认识到巡察工作的重要性,全力配合巡察组工作,不怕暴露问题,敢于正视问题,将被巡察单位一把手的从政行为置于党组织和群众的有效监督之下,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

(二)巧借外力,增强巡察谈话效果。

巡察谈话的效果如何,取决于能否取得被谈话人的信任,能否与被谈话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因此,巡察组要完善于与谈话对象进行沟通,沟通时做到平易近人,增强被谈话人对巡察组的信任感。要有的放失、看好对象、措清情况,针对不同谈话对象所在岗位设计不同的谈话方式。要尊重他人,沉着应对,善于引导、抓住重点,注意把道理谈清谈透,增强谈话效果,有利于发现问题。一是创新巡察方式。要讲究工作艺术和工作方法,在谈话中找重要线索。二是调动群众参与。开展巡察成果回展,组织群众观看,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三、引导干部心态。巡察组在巡察前,要深入做好被巡察单位负责任人的思想工作,讲清巡察工作的意义和目的,引导巡察单位干部讲实话,从促改革、促发展的角度鼓励干部讲实情,对党员干部存在的实际困难、存在的不同认识,没有及时做好引导。

(三)加强宜良县巡察组队伍建设。

巡察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选好配好巡察人员至关重要。宜良县要打造一支纪律严明、敢于担当、善于发现问题的巡察干部队伍,就要加强对巡察工作的组织领导,优化巡察队伍结构。根据被巡察单位的职能性质,专业特点、廉政风险大小等情况科学安排、合理搭配巡察组人员。选派党性强、经验足、善于分析研判问题的同志担任巡察组长,把人事、监察、审计、财务、执法等部门中政治意识强,思想觉悟高,专业素质精的同志选配到巡察组。同时,结合巡察工作重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巡察组人员接受学习培训,提升巡察组队伍的政策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和发现问题线索的能力。

(四)不断改进宜良县巡察工作方法。

巡察的方式方法直接关系到巡察工作的成效,巡察工作就是要做到突出重点,注重细节、拓宽思路。要以“四个着力点”为巡察重点,深入了解,认真研判,发现问题,注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重巡察工作的细节设计。如:巡察公告的发布范围、问卷调查的问题设计、谈话的针对性和技巧性。在开展巡察工作时,信息收集渠道要宽、注重巡察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扎实抓好每一步,才能使巡察工作无坚不摧。要着力聚焦问题,写好巡察报告,推动问题有效解决。要运用好巡察工作成果,对巡察工作发现的问题线索进行研判、依规处置、督促整改,从而增强巡察工作的任务落实。不断改进巡察工作方法、采取相互巡察的方式,有助于地域回避,克服巡察心理影响,增强巡察工作效果,促进问题整改,提升巡察工作质量。

(五)不断加强宜良县巡察工作的宣传力度。

宜良县要注重巡察工作的舆论宣传,加大宣传、教育和公示力度。每轮巡察工作开始前要张贴巡察公告,公布巡察组电话、电子邮箱和举报信箱,并利用公众平台广而告之,扩大群众的知晓率,最大限度拓宽和畅通线索来源渠道,搭建与各级党员、干部、群众交流沟通平台。充分利用县电视台、政府网、纪检监巡察工作网、云南通党政客户端新闻媒体,全面准确及时发布巡察工作动态,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营造人人关注巡察,人人参与巡察的良好围。

(六)理顺宜良县巡察工作机制。

省、市各级巡察机构要加强对宜良县巡察工作的领导和指导,用制度机制规范巡察工作。建立信息收集机制,确保巡察组进驻前摸清巡察重点,找准巡察方向;建立联动机制,使各类问题线索得以优先办理,形成震慑;建立整改装督办机制,对查出的问题,严肃整改,确保巡察发现的问题整改到位,防微杜渐;建立管理监督机制,确保巡察人员干净巡察,依法巡察。宜良县各巡察组要加强向宜良县委常委班子汇报、请示和学习,确保巡察工作的力、有序有效开展,真正突出巡察权威。

总之,巡察工作要以问题为导向,突出对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一把手的巡察,“带着问题下去、找出问题回来”,深入发现和揭露问题,负责任地报告反馈,下功夫推动问题整改,真正让宜良县的巡察“利剑”始终高挂在问题之上。

我市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为使我市提前1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年初,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原建整办、小康办合并组建为市委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小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全市基层组织建设和小康建设工作的指导、督促、检查和考核。至3月份,先后从有关单位抽调8名工作人员到位。机构组建后,办公室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围绕“班子强、农村富、村庄美、风尚好”的全面小康目标,加强了基层指导,狠抓了工作督促,全面推进了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小康建设发展。

一、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小康建设工作运行情况。

(三)抓组织建设,促班子优化。一是以农村支村两委换届工作为契机,优化村级班子建设。全市106个小康示范村换届选举工作获得圆满成功。支、村两委换届后,实现支书、主任一肩挑的有42人,占16,“两委”交叉任职181名,交叉任职率35。交叉任职后,“两委”成员比上届减少223名,减幅为28.5。一大批年富力强、政治素质好、群众威信高的“农村能人”充实到了支、村两委班子中。二是举办农村支书、主任培训班,提高村干部素质。积极参与配合举办村支书、主任培训班,7月10-18日,组织全市266个行政村488名支书、主任系统学习了全面小康建设、农村经济发展、村级组织建设、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等内容。这次培训帮助支书、主任树立了“发展消除贫困和合作共赢”的理念,提高了他们执行上级政策、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和依法治村的能力,增强了他们提前10年实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和决心。

我国消防应急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社会经济水平和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现行消防法律法规体系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消防法律法规体系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我国消防法律法规体系存在问题的对策进行了系统的探讨,为我国消防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提供了思路。

论文关键词法律法规消防法律法规体系公安消防机关。

作为我国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消防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于我国公安消防机关依法履行职责,避免发生重大火灾事故,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和西方先进国家的消防法律法规体系相比较,我国消防法律法规体系建设起步较晚。同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社会经济水平和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现行消防法律法规体系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促进我国消防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有必要对我国消防法律法规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探讨,并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寻找对策,从而不断促进我国消防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

(一)我国消防法律法规体系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

在我国宪法中明确规定,我国行政机关行使职权必须严格依据我国国家机关组织法。消防法律法规体系作为我国公安消防特别行政法,对国务院、国家各级政府机关、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等国家机关在消防行为上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是,目前在我国国家机关组织法中,根本没有对国家机关的消防行为做出明确规定的组织法。这样,在执行消防法的过程中,许多国家机关会借口国家机关组织法中没有消防法的内容而拒绝执行,在这样的情况下,消防法对于国家机关来讲就是一纸空文。

和西方先进国家适时进行法律修改不同,我国法律法规修改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其主要原因是,我国法律法规的立法程序相当复杂,无论是制定法律法规,还是对法律法规的修改,都相当困难,制定法律法规往往要经过繁琐的手续,持续数年才能制定完成,对于法律法规的修改同样如此。并且制定好的法律法规颁布后一旦开始实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便不再发生变化,这样一来,就会导致我国的法律法规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为我国法律法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消防法律法规体系的制定、颁布和实施的过程同样如此。

例如:随着社会经济和建筑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高层建筑已经成为城市建筑的主力军。但是,在我国消防法律法规体系中,涉及到现代高层建筑消防设计以及施工要求的内容尚不健全,导致现代高层建筑消防设计与施工无法可依,同时又和原来的消防法律法规相冲突的现象。

在我国,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人大于法的现象仍然存在,在消防法律法规体系执行的过程中,常常出现由于主要领导的干涉而无法执行的现象。同时,由于我国消防法律法规体系监督的是国家机关、团体以及各种类别的企事业单位,这样也导致了我国消防法律法规在执行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通常情况下,不能按照消防法律法规体系规定执行的国家机关、团体以及企事业单位,如果不能进行限期整改,通常只是对主要领导或者相关责任人进行处分,并且大部分时候处罚力度也相当低。特别是在一些机关单位中,相关责任人一般不是单位的主要领导或者法定代表人,这样就出现了法律责任和消防责任相互脱节的现象,对消防法律法规的严肃程度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正是因为我跟国家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时主要依据我国国家机关组织法。因此,为了保证我国消防法律法规体系对国家机关的约束力,避免国家机关和消防法律法规体系发生不必要的冲突,确保我国消防法律法规的顺利执行,必须切实改变我国消防法律法规体系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弱势地位,按照我国实际状况以及消防工作的特征,制定对国家机关具有约束作用的消防组织法。在消防组织法,必须明确各级党政国家机关和公安消防机构之间的关系,通过法律的手段实现对国家机关违反消防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限制和约束。

(二)大力加强消防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大力加强消防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全面加强消防法律法规建设的需要,同时还是保障全体公民生命和安全的需要。加强消防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第一,必须大力加强消防法律法规体系的立法进度,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制定消防法律法规体系的立法规划,促进消防法律法规体系的立法进程,保证消防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和我国的社会制度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保证消防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和消防队伍建设相适应;第二,要大力加强消防立法机制建设,按照民主以及公开立法的原则和方法,建立专家消防立法机制,公开征求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争取反映他们最根本的利益。第三,要努力完善当前实施的消防法律法规体系。在现行消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不违背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和现行消防法律法规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同时确保消防法律法规体系内部互相协调,互相统一。第四,要认真分析当前消防方面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特别是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必然带来设计理念、建筑风格以及消防安全技术的变化,特别是在高层建筑以及现代化工厂消防方面,更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难题。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保证消防法律法规的与时俱进,保证消防法律法规能够符合经济发展的形势,参考西方先进国家在消防法律法规建设上的经验很有必要。

在我国,要想提高我国消防法律法规体系的执行力。主管领导首先必须大力加强自身的政治思想修养,充分认识到消防法律法规的重要性,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程序办事,决不可凌驾于消防法律法规之上。在国家机关、团体以及企事业单位中,消防安全的责任人,必须是其法定代表或者主要责任人,从而确保法律责任设定和职责设定相一致,保证在发生违反消防法律法规时责任追求的严肃性。

我市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摘要:当前我国各地的城投公司发展非常不平衡,一些公司融资渠道比较健全,发展逐渐步入正轨,而另外一些资金漏洞巨大,入不敷出,甚至快要破产。本文着重研究城投公司的发展现状,找出它们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关键词:城投公司;问题;对策建议全国各大城市的政府投融平台,也被称为城投公司,起源于1991年。当时,国务院进行新一轮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要求地方政府不再直接负责基础设施建设,而是将此类建设活动公司化。1991年,上海率先成立城投,之后,重庆、广东等省市也相继成立。近年来,各种城建开发公司以及城建资产经营公司和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等各具特色的城投公司在全国各地相继成立,对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提升本地城市形象做出了重大贡献。一、城投公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城市投资体制改革刚刚起步的城市中,城投公司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误区和困难。如何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理顺与政府的关系,解决资金矛盾,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尽快缩短“阵痛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作贡献,是城投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1.城市投资公司目前主营业务领域是房地产,以土地为抵押品而大举借贷,因此地产调控政策对其业务影响巨大,且管理模式滞后。城投公司过于依托地方财政,因此信贷政策等财政政策转变对其发展有重要影响。很多城投公司本身无土地储备,融资多是源自政府担保,因此应向实体公司发展,拥有土地储备和自有项目。城投公司未按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运行,在城投公司成立之初,有些城市政府还无法摆脱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城市建设项目过分依赖财政的投资,财政投下去的资金又没人监管,没有形成可以进行资本流动的循环投资的体制,阻碍了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发展。2.发行企业债是城投公司发展的另一个方向,但涉及发债额度和净资产数,这些都有硬指标的要求,门槛较高而且好多业务与相关主管部门职能交叉。历史负债较重,银行信贷议价能力不足。城建基础设施建设部门机构设置比较混乱,管理层叠严重,没能高水平的利用城投公司资产庞大的优势进而创新创新融资渠道,影响了城投公司高水平发展的进程。3.城投公司没有很好地利用产权交易平台来盘活资产,对于资产的.运作显得经验不足。经过长期的历史积累,我们形成的巨量的存量资产,而这些在现有的城市资产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我们以前的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既是“运动员”也是“裁判”,从而造成了这一部分的国有资产产权不明确,业主不明确,权责不清晰,这样通常会造成前期立项时积极争取,建设时大干快上,但是当建成后出现无人担责无人管理的局面,这样的项目后期往往需要大量的政府补贴。如何在资本市场上运用企业上市、转让、重组等手段来积极地运作国有资产,管理好产权,充分利用各种金融工具来盘活现有存量资产,做好风险控制,这是我们必须着手解决的一项重要工作。4.运营项目中公益性项目比重较大,无法产生现金流,造血功能差。融资渠道不通畅,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资产负债比越来越恶化。城投公司融资结构不平衡,银行贷款、信托、债券配比不合理,资产负债比例不合理,当前融资主要是以商业银行的贷款为主,未能充分利用其他各种金融工具,融资渠道过分单一,融资成本较高[3]。由于一些城建项目收益不高,这样一方面会造成银行慎贷,也会造成公司现金流不好,拉抬公司的资产负债比,风险敞口较大。因此,当前的这种靠负债融资的方式不但不能做到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也会影响城投公司的发展。二、解决措施及对策1.建立对融资平台公司债务情况的动态监测机制以及符合融资平台公司特点的绩效考核机制。规范和加强投融资平台公司管理,科学统筹平衡资金,完善融资平台公司偿债管理和资产财务管理。规范融资平台公司融资和对外担保行为的管理。城投公司应做好顶层设计,改革公司架构,调整激励机制。运用现代公司管理模式,结合当前最新的股权激励模式,控制好公司的现金流,注重发展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事公司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2.要严格加强新增贷款管理,严格准入条件、建立名单制、建立总行审批制度,合理确立还款方式和贷款期限。全力推进存量贷款整改,包括贷款期限、抵押担保、贷后管理等。严格监测整改为一般公司贷款的风险,严格退出条件、健全台帐统计、审慎评估。应按照城建项目收益性、准收益性、非收益性等不同性质,采取不同方式。充分运用各种资源,吸引其他投资者,分担风险,拓宽融资渠道。3.创新国有资产营运机制。城投公司是城建资金的运行主体、城建资产的运营主体、城建项目的运作主体,对原有城建国有资产,可以由政府收回项目的产权,明确投资主体,将这一部分的产权交给公司来进行运营,明晰公司的治理结构,充分运用各种资本运作方式,盘活资产,提高运营效率。将潜在的资本转化为活资本,通过资本层面的运作实现资本价值的升值。4.城投公司要打造多元化融资渠道,建立和完善风险防范机制,保证合理的流动性和充裕的现金流。城投公司要多做产生现金流的项目,并可在适当的时候引入民间资本。建立稳定的偿债机制。根据具体的项目来合理安排筹资形式,对于经营性项目可以交给市场来运作,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方案来分配资本利得。通过财政对城建发展专项资金列收列支,定期划拨城投公司,委托其进行运作,使城投公司获得稳定的资金流入量。通过以上多渠道融资,完善公司现有的偿债机制,使城投公司走上良性可持续发展之路。三、结语城投公司要适应城市突破发展的总体态势,应对外拓展融资渠道,对内增强管理能力,强化内功,提高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和领悟能力,超前谋划,走有特色的城投发展之路[4]。相对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而言城投公司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将来要走的路还很长而其扮演的角色也将越来越重要。面对机遇和挑战相信每个城投公司都会认真考虑将来的路该怎么走希望城投公司一路走好。参考文献:[1]黄舸.城投公司定位与可持续发展[j].前沿.(13)[2]李伯和.城投公司运转方式与职能定位的再思考[j].才智.(05)[3]付庆红.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建投公司面临的困境与解困之道[j].地方财政研究.(07)[4]朱娅琼,彭松.城投公司向何处去[j].中国投资.2007(11)。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的应急救援预案

在现代企业安全管理中,事后处理已逐步被事前预防所代替。然而这并不能避免所有事故的发生,应急预案正是对事前预防的有效补充。因此,制订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提高员工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既是企业法定的职责和义务,也是现代企业自身的需要,更是有效保障员工生命和企业财产的重要措施。

吉林石化“11?13”事故像一面镜子,既折射出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也反映出企业在直面危机时的应对素质。《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明确提出了相应的规定和要求,为应急预案的制订提供了法律依据。要充分发挥应急预案的作用,首先要制订符合企业实际的切实可行的事故应急预案,只有制订的应急预案与实际相符,才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也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应急救援预案是事故发生时进行紧急行动、采取救援措施的基本依据,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急救援预案制订得好,准备充分,救援及时,就能防止次生事故的发生,减少损失和降低人员伤亡。特别是在社会发展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应急救援行动参战力量更加多样化,现场情况瞬息万变,制订有效的应急救援预案,对救援力量到达现场后迅速、正确展开救援,提高救援成功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就应急救援预案的构想、制订、应用、管理等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应采取的改进措施分别加以阐述,以期引起关注。

应急救援预案是针对重点区域、重点装置或部位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或其他灾害,根据应急救援的指导原则和战术原则,以及现有装备而拟定的。因此,在制订预案时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好实事求是这个原则,才能达到在安全事故或灾害现场发挥作用这一基本目的。然而,目前在制订预案时由于没有把握好这个原则,反而凸现出几个误区,制约了预案应用的实际操作性。

1.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内容制订不细。主要表现在对救援力量部署、救援方案、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内容表达模糊、混乱不清。如在救援力量进退路线的安排部署上,有救援路线,无退防路线,交代了各救援力量的任务分工,却忽视了相互间的救援协同; 在救援方案上,通常是只选定了救援方式,却没有对救援现场进行评估; 注意事项上没有做到根据单位具体性质提出事项,而是千篇一律。

2.事故应急救援步骤制订格式化。在制订各级预案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在制订救援对策时,往往把各救援力量在现场的救援行动交代得过细,如救援中心的力量什么时候到达现场,现场救人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救援时哪些人利用哪个救援工具等。问题布置得太具体,看起来就像是在演戏,而忽略事故现场的瞬息万变和计划指挥与临场指挥的关系,预案反而失去了实际意义。

3.事故现场设定过于简单。事故设定是预案制订的关键环节之一,对救援力量部署、施救对策等起着决定的作用。如果事故设定过于简单,如只确定一个事故点或是不设置事故发展变化中易引起的次生灾害( 如危险化学品的泄漏燃烧、压力容器的爆炸、建筑物的倒塌、人员连续伤亡、被困情况变化等) ,整个预案就显得过于简单,没有起到打大仗、硬仗、恶仗的准备作用,对平时的应急救援训练工作的指导意义也就不强。

4.公司层面与各单位、装置制订的预案脱节。对于一些可能发生的较大规模、较大影响的事故,公司和二级单位、装置都会制订相应的应急救援预案,但是如果公司与二级单位、装置在制订过程中没有做好统一、衔接工作,往往就会造成力量部署( 如停车位置、事故现场设置、救援和退防路线) 的设置甚至任务分工不协调。一旦出现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调动多种力量作战时,就很可能造成作战任务重叠或者制订的预案失去作用。

5.各级预案制订时侧重点不突出。制订同一个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公司和二级单位、装置如果把握不好出发点,没有侧重,出现雷同,公司与二级单位预案基本一个样,那预案就失去了具体的指导意义。

6.应急预案中的分级有些不切实际。死亡人数、财产损失的统计,应是事后至少是在事中做的事情,不应该作为事前预案启动条件。应急预案中按死亡人数、财产损失进行分级,有些不切实际。

制订应急救援预案的最终目的就是使预案在实战中得到充分的应用。预案的应用可分为平时应用和实战应用两方面,但是在应用过程如出现下列几个常见问题往往导致预案不能发挥最大作用。

1.编制者对应急救援预案较熟悉,而其他人员不够熟悉。现在各单位制订预案往往是编制人员的事情,制订出来的预案往往是编制人员熟悉,导和其他人员熟悉程度有限,而且往往是应付考核时才把预案拿出来作全员熟悉。如果对应急救援预案学习和演练少,就很容易造成救援职工只熟悉预案中事故或部位的基本情况,而对灭火救援行动的部署知之甚少,导致在实战中对指挥部作战意图理解不透,执行不到位。

2.单位情况如人员、装备改变后,预案没有及时更新,这是很多单位的“通病”。当人员、装备发生变化时,没有及时对预案进行更新修订,造成预案在客观因素的变化过程中慢慢“贬值”。

3. 后勤保障没有得到落实。预案里涉及到的通讯、装备、医疗、生活等后勤保障工作是一项跨岗位、部门甚至跨单位的工作。某些单位的预案在制订时就没有与后勤保障部门( 单位) 进行沟通,了解这些部门到底能保障到什么程度,制订后又没有及时把预案转发给这些部门,结果导致现场的后勤保障达不到预案的要求。

4.没有对应急救援效果进行评估。对预案没有进行定期评审或评估,特别是在进行演练和实战后没有对预案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价,从而也没有及时对预案进行修改。

5.指挥上盲目冒进或撤退。在救援现场,指挥者往往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条件下下达救援命令,这种情况可能会造成更大的'人身伤亡,影响救援效果,甚至使救援行动陷于瘫痪。因此,指挥命令应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切忌盲目冒进。如果预测现场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或事故将进一步扩大时,总指挥应果断下达撤退命令,给救援人员足够的撤退时间,减少无谓的人员伤亡。及时准确上报事故救援进展状态,可以便于总指挥部指挥。现场救援指挥,应及时将现场情况向总指挥汇报,总指挥应根据汇报情况,会同相关专家,认真研究现场情况,预测事故发展趋势,及时作出战术安排。

1.预案制订要准确细致,保证质量。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要严格按照预案的六个基本内容( 对紧急情况或事故灾害及其后果的预测、辨识、评价; 应急各方的职责分配;应急救援行动的指挥与协调; 应急救援中可用的人员、设备、设施、物资、经费保障和其他资源,包括社会和外部援助资源等; 在紧急情况或事故灾害发生时保护生命财产和环境安全的措施; 现场恢复) 进行制订,同时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有针对性、有预见性设置事故大小。

2.预案制订要简要明确,便于使用。结合各单位实际情况,公司、二级单位、装置在救援力量部署方面,把各参战救援力量的任务分工与协同作战要求交代清楚是最重要的。二级单位级预案应在公司预案的基础上,把侧重点放在各自具体的救援行动上,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才能对实战和平时的应急救援训练更有指导意义。

3.建立应急预案管理体系。应急救援预案的最大价值在于有效地进行实战,很多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实际上是对预案的管理问题。在对预案进管理时,一定要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做到信息情况有人收集,后勤保障有人协调,基层预案有人指导,预案效果有人评估。

4.协调一致,互为互动。公司与二级单位、装置预案保持协调、统一,及时做好修订工作,组织学习培训,互相交流,这都是很有必要的。

5.成立领导班子,科学管理。各单位可以建立相应的组织或小组,专门负责预案制订、管理、应用工作。

6.科学运用现代技术,及时做好技术更新。随着应急救援日益计算机化,可以多从预案管理电子化、网络化方面加以探索。

7.指挥人员应积极参加演习,提高指挥能力。在日常的事故救援演练中,应有专门针对指挥人员的演习和训练,以提高指挥人员的指挥能力,提高事故救援效果。

8. 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的技术支撑作用。制订预案时,不仅要考虑指挥、协调,还应考虑事故处置的技术、专业支撑,专家的意见对指挥者的决策是非常重要的。要根据现场灾害情况,综合考虑人员伤亡、周边环境、设备状况、物料状况等因素,分析现场事故危害程度。

9.预测事故发展趋势,确定初步事故救援方案和意外状况救援方案,制订各阶段的应急对策。总指挥应组织相关人员研究预测事故可能的发展趋势、危害范围、危害程度,结合现场救援力量,确定初步事故救援方案,并预测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制订意外状况的应急对策。

我市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为使我市提前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年初,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原建整办、小康办合并组建为市委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小康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全市基层组织建设和小康建设的指导、督促、检查和考核。至3月份,先后从有关单位抽调8名人员到位。机构组建后,办公室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围绕“班子强、农村富、村庄美、风尚好”的全面小康目标,加强了基层指导,狠抓了督促,全面推进了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小康建设发展。

一、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小康建设运行情况。

(三)抓组织建设,促班子优化。一是以农村支村两委换届为契机,优化村级班子建设。全市106个小康示范村换届选举获得圆满成功。支、村两委换届后,实现支书、主任一肩挑的有42人,占16,“两委”交叉任职181名,交叉任职率35。交叉任职后,“两委”成员比上届减少223名,减幅为28.5。一大批年富力强、政治素质好、群众威信高的“农村能人”充实到了支、村两委班子中。二是举办农村支书、主任培训班,提高村干部素质。积极参与配合举办村支书、主任培训班,7月10-18日,组织全市266个行政村488名支书、主任系统学习了全面小康建设、农村经济发展、村级组织建设、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等内容。这次培训帮助支书、主任树立了“发展消除贫困和合作共赢”的理念,提高了他们执行上级政策、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和依法治村的能力,增强了他们提前10年实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和决心。

三、几点建设。

6.尽快出台《资兴市20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小康建设》考核体系。

电力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大家好!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只有生命才会创造奇迹。没有生命,一切无从谈起。安全责任,就是生命的保护神!责任让家庭宁静安全、爱意盈盈!责任让工作更有战斗力和竞争力!责任让社会平安稳健发展!一句话:安全工作需要责任,责任让美丽的生命健康永恒!让我们手牵着手共建安全堡垒,肩并着肩共铸钢铁长城!

安全系于责任,责任重于泰山。失去了责任,随之而来的就是哭声、是血泪,是家庭的破碎,是企业的泥潭,是社会无法承受之重。责任多一分,隐患少十分。让我们一起,担起责任,守护健康,呵护生命!

一个个悲情的瞬间、一声声哀痛的呼唤,像一块块寒冷的冰,撞击着我们的眼球,刺激着我们的神经,搅动着我们的心灵。我们尝试让安全领域的反面阴影摆脱正面光环的掩盖,呈现于世人眼前,希望对人们形成一种记忆的刺激与强化,刺激人们对那些忽视安全事件的长久记忆,刺激人们对不可推卸的安全责任的重新认识。不管你在什么岗位,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请看到事故的危害、平安的可贵。让我们用责任,来呵护身边每一个生命吧!

凡事都应遵循法规、准则,安全也不例外。幸福和痛苦,仅在一念之差,只缘于你触碰了那本不该碰的“高压线”。安全关乎你、我、他,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有可能以你、以我、以他,甚至更多的无辜生命为代价,在岗一天,就要尽职一天。岗位上的一时疏忽,也许留给你的是一世的苦痛与不幸。

安全责任,重在落实。这八个字,除了带给我沉甸甸的感觉之外,再无其它。

最近,一直在很费心思的琢磨: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进一步推进安全责任的落实;如何创新安全管理机制:如何做到结合实际,如何真正避免安全工作成为一页泛黄的纸张。思考这些问题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安全。一切为了安全。

纵观历往,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导致的安全事故,事后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取得教训,大多都是因为人的安全意识未到位、物的隐患未消除系列问题所致。事故发生的原因不管是什么,但都不是大家所愿的。

既然发现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放任问题而不顾,一味地追究责任,急于惩处责任人。对于已经存在的事实,我们不能推诿卸责,相反地,应该理性面对,有所担当,敢于担负责任;遇到问题迎难而上解决问题,尽可能的将伤害减至最小范围内,尽努力将伤害和损失减至最小范围内。

不能低水平的重复。那么,对于事故的发生我们是否也可同样做到如此,杜绝事故的频发?

从以往发生的事故案例中,我们可以找出或者看到当下发生事故的身影。我们无法做到未卜先知,却可以通过事后所总结的经验教训,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到防微杜渐,确保我们日后不再重蹈其覆辙。

安全问题要日日讲、月月讲、年年讲、重复讲,坚持用常态化的教育牢固人的安全意识,用铁一般的制度保证安全弦紧绷,用刻不容缓地执行保证安全责任的落实。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当我们有时听到看到工作和生活中,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因偶尔一次疏忽而瞬间消逝的时候,无不为他们感到惋惜。如果他们在工作是能注意一下,旁边有谁提醒一下,也许,许多事故可以防范,悲剧就不会上演。然而,没有也许,一次的疏忽将会让你后悔终身。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如果我们不能从这些惨痛的事故中吸取经验教训,那么事故也许会在某天不期而遇。

责任重于山,许多安全事故的发生,并不在于制度的缺失,而是在于责任意识的淡薄,在于管理安全工作的不到位,将责任落实工作作为主题,可谓是切中要害。

安全责任重在落实,应着力完善安全责任制,保障安全责任传递到岗、落实到每一个人,同时,努力提高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加强对外协队伍的管理,强化组织绩效考核促进责任落实,深化安全思想保障工作。

总之,一切事故都可以预防,只要我们有强烈的安全意识,自觉地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强化责任落实,对自己的安全责任做到心中有数,实时掌控,那么安全就一定有保证。

乡基层治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树立担当意识、责任意识,认真履责,推动基层治理工作上新台阶。

(一)要落实好“第一责任人”职责。各镇(街)党(工)委要落实“第一责任人”职责,发挥好“一线指挥部”的作用,用心用力地抓好党建工作,耕好自己的“责任田”。要建立镇(街)书记抓基层党建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在年度考核中增加基层党建的考核内容,使年度述职考评真正述出责任、评出压力、考出动力。对履行党建责任不到位的,要严肃批评;对问题较多,长期打不开局面的,要约谈通报。

(二)要加大镇街促村社区的工作力度。要强化镇街抓村社区的直接责任,树立岗位在村社区、阵地在村社区的意识,促使镇委(街道工委)把工作重心放在抓村、抓社区。镇委(街道工委)委书记和班子成员要落实分片包村、入户走访、驻点服务制度,沉下身子,深入基层,摸民情、察民意、解民忧,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到村,把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到户,把各项惠民政策落实到人。

(三)要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组织部门要牵头抓总,强化工作指导和督促落实,抓好各方面任务的组织协调;继续完善部门包村、企业联村、干部驻村等制度,促进城乡基层党建互融共进、整体提高。各相关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责,多沟通、多商量,形成整体工作合力。要紧紧围绕省和xx的考核任务,做好我市的任务分工,细化考核指标,抓好工作落实,确保基层治理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同志们,新形势下加强基层治理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希望大家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以更加清晰的思路、更加明确目标、更加务实有力的措施,扎实推进我市基层治理工作,为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保障!

 

县级巡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范文

一是抽调配备巡察干部不尽合理。巡察干部为临时抽调人员,对巡察工作不够熟悉,且抽调人员部分年龄偏大,对电脑操作等技术掌握困难,再加上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培训,经验少,业务水平不高,自学能力不强,在了解问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影响了巡察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是巡察政治定位不够清晰。对全面从严治党层面上还巡得不细、查得不深,只以谈话、查看档案、落实会议精神等方面查找问题,对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三大问题方面不知怎么查,没有抓手,写报告时泛泛而谈;从确保落实“总目标”、打好反恐维稳组合拳、“学转促”专项活动、扶贫领域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挖得不深,分析政治方向、立场、态度和要求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

三是巡察干部队伍不稳定、抱临时性工作思想严重。工作人员均为临时从各部门(单位)抽调,部分人员未完全脱离原单位工作,在开展巡察工作的同时,还要加班加点完成原单位交办的工作任务,抱有临时性思想,工作干得大差不差就行,对巡察工作没有刨根问底的精神,事必影响巡察工作任务按时保质完成。个别单位领导直接安排抽调的巡察干部回原单位开会、学习、培训等,让巡察干部存在两难,工作情绪低落,自2016年以来巡察干部更换频繁,使工作衔接不当,影响巡察质量及工作档案资料的移交。

四是群众的参与性不强。被巡察单位虽然采取了纸质张贴,县委巡察办在本县的5个网站及微信平台发布巡察公告,设立意见箱、公布举报电话等方式,大力宣传巡察工作,但县级网站点击率低,群众观看纸质公告主动性不强,加之部分群众存在安全顾虑,怕被打击报复等思想误区,造成群众参与率不高,致使整个巡察期间很少接待主动来访人员。

一是抓好学习培训,提升政治站位。下阶段将围绕总目标,结合本县中心工作,对照县纪委要求各单位上报的扶贫项目及项目资金运行的“三台帐一流程图”重点学习扶贫业务知识,分析、研究各类项目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点,为下一轮巡察行政村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与时俱进,边巡边学,每周用一至两晚进行两个小时的“夜学”,学习中央、自治区、地区对巡察工作的安排部署及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其他各地的经验做法,对新修改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党纪党规经常学、反复学、逐条学,学习掌握年度阶段性的重点工作及相关法律法规,并做为巡察的重点内容,提高政治站位;结合每年的集中培训,安排上年度的巡察业务骨干介绍巡察经验、做法及心得。建议地区能够结合每年巡察工作重点,在年底或年初,加强对巡察人员的集中培训。

二是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思想认识。积极运用广播、电视、网络、微信等平台,扩大对巡察知识的宣传,要求巡察动员会的参与面更广,提高巡察知晓率,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切实从思想深处真正认识到巡察工作的重要性,积极发挥监督作用和带头示范作用,积极向巡察组反映实际问题。

三是强化成果运用,建立共享机制。一是强化成果运用,增强监督权威。巡察办、巡察组要对被巡察单位反馈意见的整改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监督检查,要对整改台帐进行逐个销号,建立完善相关制度,要做到条条有整改、件件有回音。纪检监察机关要把巡察成果归入领导干部廉政档案,作为考核、监督、教育、保护干部和廉政谈话、纪律处分以及完善干部廉政制度的重要参考依据。组织部门要把巡察成果作为考核、考察、评价、选拔任用、奖惩、教育干部和诫勉谈话、职务调整、完善干部监督管理体制的重要参考依据。二是建立巡察成果运用共享工作机制。巡察前要通过收集纪检监察、信访、组织部门的信访举报,与案管室、对口联系的纪检监察室当面交流沟通、调阅审计部门相关资料等方式,找出需要重点检查的对象;巡察过程中要通过问卷调查、走访调研、约谈知情人等,及时发现问题线索;对需要重点核查的人和事,要迅速组织力量开展印证核查,通过调阅资料,核实人与事的关联性;通过广泛交谈了解,分析民意反映的准确性;通过专项审计,判断资金管理使用的合法性;通过明察暗访、随机抽查等,核实反映问题的真实性;在巡察期间和巡察结束之后,要与纪检、组织、审计、信访、财政等有关部门就有关问题加强沟通和联系,建立健全巡察成果运用的责任体系和巡察成果共享机制。

四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解决巡察干部编制问题。巡察工作已是常态化工作,按照新修改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要求。建议地区及县委向自治区多方呼吁,能早日解决县委巡察办、巡察组机构设置及人员定编定岗问题,一个组至少固定1-2人,以促进巡察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开展;以地区层面能够建立有效的巡察干部问责激励机制,重视对巡察人员的考核和奖惩,建立巡察工作考核业绩制度、激励制度、有效问责制度;在巡察人员的选配上视野要开阔,范围要广,从锻炼干部、考察干部的角度出发,选配新提拔或拟提拔的科级干部参加1至2轮的巡察,选派党性强、经验足,善于分析研判问题的同志担任巡察工作组长,选配年轻后备干部、专业人员参加巡察,重点选择有财经、审计、纪检监察、组织、执法专长的,政治过硬,责任心强的干部加入到巡察队伍中来。

当前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是立国之本,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社会的稳定发展。近期江西“鼠头鸭脖”、焦作高校食堂吃烤鱼吃出“蛆虫”蠕动等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强烈谴责,也暴露出了食品安全领域的诸多问题和不足,因此要抓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任重而道远。下面就我市当前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提出对策建议。

目前,全市共有食品经营单位*户,其中:食品生产企业*户,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户。餐饮服务单位*户,学校食堂*户,其他单位食堂*户,食品小摊点*户;食品销售单位*户。全市食品安全的形势总体来看,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履责,各项食品安全监管机制不断完善,食品安全工作基础不断夯实,食品安全方面的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在打击食品违法犯罪行为方面的力度不断加大,全市食品安全工作迈上了新台阶。但有关食品安全的问题还偶有发生,主要由于商家经营管理不当,缺乏社会责任意识,监管力量相对薄弱等原因,造成了食品安全监管的困难。

(一)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一是主体责任意识不强,我市现有a、b级食品生产经营主体*户,而c、d级小微生产经营主体为*户,占比*%,小微食品经营主体多数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有的甚至是六七十岁的老人,法律意识极端淡薄,观念老、思想旧,主体责任意识不强,安全管理能力较弱,很多不掌握基本的食品安全操作技能,不了解相应的法律知识,不了解应当履行的义务,生产经营行为多数凭经验,不规范,随意性大,真正有效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还存在一定难度。二是管理制度还不健全,风险管控还不合理,一些企业没有按照《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结合生产经营业态、规模大小、食品类别、原料风险、工艺流程、产品研发等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没有把“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机制内嵌于企业食品安全管理过程。

(二)食品生产经营基础薄弱规范难度大。食品行业本身的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监管难度较大。在食品生产中,部分生产经营者的文化程度较低,其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不足,再加上认识不到位,容易引发问题。尤其是小作坊、小餐饮、小摊贩(简称“三小”),经营规模较小、资金储备有限、经营设备相对简单,达不到生产许可要求,从而引发了加工操作不规范、卫生条件差等现象,而我市“三小”业态占整个食品生产经营行业约78%,监管任务非常艰巨。

(三)食品监管力量相对薄弱。一是监管人员缺乏。目前全市有食品生产经营主体为*户,而基层监管的人员为*人,部分监管所只有1到2名监管人员,这些监管人员在承担食品安全监管的同时,还履行着特种设备监管、药械化妆品监管、产品质量等其他职能。二是物力支撑不足。基层办公设备老化、执法装备匮乏,检测设备只能针对极少部分品种做基础检测,面对琳琅满目、品种繁多的食品,执法人员绝大多数时间是采取凭经验肉眼看、鼻子闻、手摸和检查购物凭证等方式来辨别假劣产品,支撑食品安全工作的物质技术力量无法保障,难以及时发现,及时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三是财力保障不足。在食品安全领域投入少,抽检经费缺乏,只保障了省、市要求的抽检任务经费,在县一级自主抽检经费不足,致使执法监管陷于被动状态。

(一)落实食品安全属地责任。各乡镇党委、政府切实履行属地责任,督促党政领导干部对照任务清单深入包保单位,督导企业落实落细主体责任。组织包保干部进行督导,督促落实“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机制,全面排查风险隐患,不断提升食品安全治理水平;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严格执行进货查验和出厂检验、生产经营过程控制,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切实落实生产经营过程管理和风险控制等主体责任。同时,要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工作制度,定期研究部署督查食品安全工作,及时排除食品安全隐患,有效解决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困难和问题。

(二)压紧压实企业主体责任。企业是食品安全责任的主体,落实主体责任是关键,要转变企业“要我管”为“我要管”的理念,使其自觉地承担和履行食品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一是要求企业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承诺对本企业生产经营的食品安全负责,承担起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促进企业自律行为的落实。二是要求企业自觉建立完整的溯源体系,落实账册管理与记录,并建立可追溯的记录档案。三是加强日常监督检查。督促企业落实溯源体系建设,对要求建立或已建立的制度、记录不够完善的企业,特别是基础条件差、人员少、管理不规范的中小型企业要加强检查、指导。四是加快推进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应用。在巩固当前电子追溯平台开通应用良好形势的基础上,要逐步推进现场监管信息化,督促食品小经营店加入应用电子追溯平台,小餐饮店米、面、油、调味品、肉制品、预包装食品“电子一票通”索要率达到100%,确保电子追溯系统开通应用成为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行为自觉和规范化管理措施落实的有效抓手,进一步提高农村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法律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确保农村食品来源可查,去向可溯。

(三)严把食品企业准入关口。市场准入和服务通行,把好源头规范关,提升企业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在管理中服务、寓服务中管理”应该是食品安全监管开展工作的好路子,把好了市场源头准入关,可降低食品质量安全所带来的风险。因此,一是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制度。将把好了市场源头准入关列入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关键环节来抓,按照食品安全食品生产加工必备条件要求,认真实施行政许可项目,做到不符合要求的企业绝不放行,对高危的食品行业从严要求,严格把关,做好食品生产企业的初审关和准入关,将其“畸形儿”拒之门外;二是积极帮助和指导企业做好证件申请前的准备工作,对企业尚在证件申请阶段,就介入实地帮扶指导,对其车间、设备进行合理的布局,以及检验室的建立,文字材料的审核和文件的应用,产品的使用标准和标识标签的设计等,针对问题进行现场指导,面对面地讲解,手把手地教会;三是针对我市食品生产经营“三小”业态居多,加工场所条件简陋,储存条件难以保障,防蝇、防鼠、防尘等措施缺乏,餐具不消毒、垃圾遍地扔、污水横流、蚊蝇乱飞等突出问题,引导小作坊进驻集中区开展生产经营,推动小作坊由“小、散、乱”向“精、特、优”转变,向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不断提升食品产业质量。

(四)加强食品安全宣传培训。从多方面入手,充分发挥政府属地管理责任,经营企业的主体责任,社会力量的监督责任。一要发挥行业自律作用。以提高食品经营者诚信守法经营意识为重点,落实“先培训、后上岗”制度,保证食品经营从业人员每人每年接受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行业道德规范等方面的集中培训。通过开展示范创建活动,鼓励经营者之间相互交流,吸收好的做法和成功的经验,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提高食品经营者的经营管理水平,促进食品行业的社会责任感和自律意识。二要开展安全宣传活动。通过发放宣传资料、食品安全知识咨询、法律法规知识解读、张贴食品安全宣传画、发放宣传挂图等形式,全面宣传食品安全知识,指导公众安全饮食,增强公众的食品安全和维权意识,营造人人关心、人人维护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三要搭建丰富宣传平台。借助各类媒体,加大食品安全宣传,优化公众饮食环境。及时发布动态信息,介绍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工作动态、宣传健康科普知识、举报维权渠道等,促进与群众的双向沟通交流,争取用立体式、多方位、全覆盖的宣传网络来传递食品安全之音,传递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正能量,构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社会共治氛围。

(五)不断夯实安全监管基础。创新监管方式,加大人力物力投入,提高监管工作效能。一是积极吸纳食品专业人才,补充监管队伍,强化监管力量,解决监管人员不足,专业性不强的硬伤。二是增加经费投入,强化执法装备,配强检测设施,提升检测能力。三是创新监管方式,加强智慧监管,提高了工作效率,从而缓减监管人员少,监管任务重的压力,促进监管工作到位。四是用好村级食品安全协管员这个不可或缺的力量,引申市场监管部门在乡村的触角,缓解市监人员少的压力。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ntent_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