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预案制修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对策(实用17篇)

时间:2023-12-29 00:54:43 作者:书香墨 毕业论文

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取决于其实施情况,因此要定期进行演练和评估,及时修订和改进预案。通过观摩范文,可以发现应急预案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情景和可能的后果。

应急预案制修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对策范文

思维是一种探索性的思维活动,思维力是思维过程中积极的、创造性的力量。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基层党的建设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同时基层党的建设面临着许多亟待研究解决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结合本人在乡镇一线工作十几年,特别是担任党委书记三年多来的工作经历与实际,粗浅的谈一谈对当前基层党的建设的思考。

01基层党的建设存在的问题。

1.非公党建有名无实。非公党建成立的主体是企业,而企业存在着产权所有私有化、党建对象多样化、利益需求物质化的特点,企业主、党员和普通员工大多追求现实利益,党建热情淡化,党建意识不强,党建能力缺乏。同时多个企业或者工商户建立联合党支部,党支部想管,又管不到、管不好,普遍存在有组织、有人员却显著缺乏党内组织生活,非公党建有名无实。

2.村级建设各自为战。强村党支部紧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觉得循规蹈矩地把现有工作做好就行了,害怕把自己的好点子、好做法、好经验、好路子传授出去,担心“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更不愿意在他人的事情上费心劳神。同时弱村党支部工作能力不强、群众基础不牢、思想觉悟不高、勇于担当不够,想着得过且过,混一天是一天,没有把心思和精力投入到改变现有局面上,同时缺乏资源、资金、资产吸引外方力量加入,造成落后的局面周而复始。

3.党群联系不紧不实。上级的各项方针政策最终需要基层去落实,与此同时基层又要忙于应对各种督查、检查、考核,工作压力巨大。同时有的党员领导干部认为完成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可以了,又存在着能力缺失、本领恐慌现象,怕群众找上门,因此逐渐地放松了与群众的紧密联系,没有充分深入群众,倾听百姓的诉求与呼声,取而代之的是特定时期与节日的走访慰问,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存在与群众联系疏远的危险。

02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

1.缺乏认识,弱化了党的自身建设。非公企业的负责人对在企业中开展党建工作认识不够,没有充分认识到加强党的建设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担心开展党建工作会增加企业负担,影响生产经营,存在“重经营,轻党建”的认识误区,同时企业也缺乏有能力从事党建工作的党员,致使在党建工作上支持不够、管的不多、抓的不紧。

2.故步自封,钝化了党的自我革新。强村没有发挥好自身的辐射带动作用,弱村又甩不开连年后进的帽子,这些现象究其原因在于党支部故步自封,目光短浅,没能认识到帮助弱村强起来和在强村的帮助下强起来的过程都是党的自我革新、升华再造、永攀高峰的过程,没有以铁一般的担当与信念,在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历史性改革大考中自我革新、自我提升,以崭新的成绩回报党和群众的信赖与期望。

3.忙于工作,淡化了党的根本宗旨。不可否认,基层广大党员和党组织工作任务重、压力大,长期高负荷工作。但这不能成为放松与群众联系的借口和说辞,归根结底还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有所松动,没有时刻铭记“勤务员”身份,加强自我约束与锻炼,提升服务群众的理论功底和能力本领,充分适应新时代服务群众的新要求,主动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充分利用空闲时间深入基层联系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用真心、实干与担当践行曾经的铮铮誓言。

03几点意见建议。

一是要全力奏响村级与非公互动共建的“交响乐”。探索建立村党支部与非公党支部互动共建体系,采取上门走访、召开座谈会、参与组织活动等方式,加强与企业负责人交流沟通,促其认识加强企业党建对促进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消除认识误区。充分利用村级党支部完善的运行机制、齐全的场所设施、娴熟的党务技能,帮助非公党支部建全机制、开展活动、加强培训,实现资源共享、互动共建。例如,招贤镇引导夏氏春秋公司党支部与所在地蔬菜村党支部建立互动联系,通过帮助夏氏春秋公司党支部厘清党支部工作程序、组织生活开展、掌握业务知识并对活动场所进行打造的方式,在夏氏春秋公司党支部成立短短半年内,使其支部运行步入正轨,党内组织生活丰富开展,成为了湾里区非公党建新亮点。

二是要全力奏响强村与弱村抱团发展的“集结号”。探索建立强村与弱村抱团发展体系,采取派驻指导、委托培养、联合培训的方式,帮助弱村党支部抓好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培养,强化党支部凝聚力和战斗力。结合弱村实际,寻找共同适宜的发展路径,并在资金、技术、销路方面给予弱村帮助,帮助弱村做大村集体产业,形成党建+产业1+1>2的良好局面。又如,招贤镇引导班子能力强、产业发展好的招贤村与省级贫困村东源村建立紧密联系,通过召开会议、开展培训、传授经验等方式,帮助东源村分析查找班子建设、村级管理、发展思路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同时出资帮助东源村改善村内基础设施和村庄环境,打造茶梅种植园,并将扶贫与“扶志”“扶智”联系起来,组织东源村党员群众到招贤村产业基地、产业示范户参观学习,激发党员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在招贤村的帮助下,东源村脱贫成效不断得到巩固,村集体收入由0增长至8万元,步入了发展快车道。

三是要全力奏响党与群众紧密联系的“和谐曲”。探索建立机关党员领导干部联系村(社区)、党员联系普通群众体系,让机关和党员与基层和群众紧密联系起来,指导村级党组织开展各项工作,通过经常性的走访谈心及时掌握群众疾苦和需求,让群众的诉求和矛盾不出村就能得到解决,使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扎根心底,增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再如,招贤镇将镇领导班子成员和机关党员派驻到各村,帮助村里开展好秀美乡村建设、殡葬改革、产权制度改革、禁燃禁放、扫黑除恶等工作。同时所有干部和党员每人帮扶一户贫困户,帮助他们解决日常所需、提升就业技能、建立脱贫信心。在不懈努力下,招贤镇村级各项工作圆满完成,部分工作走在省、市、区前列,2018年全年脱贫15户34人,成绩更亮眼了,关系也更融洽了。

农村党支部作为农村的“领路人”,是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战斗堡垒。

然而,在新形势下农村党支部的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基层党建主业意识不强。部分基层党支部对抓好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性领会不深,轻党建重经济。部分班子成员不懂党建业务,不知道如何抓基层党建,极个别班子成员认为党建太虚没有实质性业绩,抓了也白抓,干了也白干,导致抓党建主动性、积极性普遍降低。少数党组织书记侧重项目任务完成和行政管理,不重视理论知识和思想教育,理论武装差距大。

(二)组织生活会制度落实有差距。部分基层党支部认为召开组织生活会是上级党委的事情,与支部无关,只要过过程序随便应付一下就可以了事完事,支部及班子成员会前不认真查找问题和整改上年问题,还是停留在表面,浮在水面,导致组织生活会制度落实有差距。

(三)集体经济发展思路不宽方法不多。部分基层党支部对抓集体经济发展仍停在纸上,停在大脑里,没有真正在如何发展,如何建成壮大,如何让老百姓得实惠上见成效,仍存在等靠要思想,工作缺乏主动性、预见性、针对性。村集体经济发展思路不宽,方法不多。

(四)党员教育管理的力度有所弱化。农村党员教育管理有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问题。部分基层党支部党员教育管理的力度有所弱化,有的对党员党性锤炼不够,重党员发展轻党员教育管理,把党员等同于普通群众要求,导致党员平时看不出来、需要时站不出来、关键时冲不上来;还有的党支部对党员的思想动态掌握不够,支部成员与党员谈心谈话少。

(五)阵地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没有让活动场所发挥功能、发挥效益,活动场所闲置或成为一种摆设,有的甚至出现杂草丛生,“铁将军把门”,重建设轻管理、重摆设轻使用的问题不同程度存在。

针对以上问题,要着重在以下几方面抓实支部建设。

(一)抓实班子队伍建设。用基层党建统领全局工作,树牢“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理念,不断强化“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的思想认识。把党建作为支部建设的第一抓手,进一步抓实支部党建业务培训,让支部班子成员人人懂党建业务,精通党建业务,用党建业务指导具体工作,不断提升支部班子成员整体素质;以换届为契机,把好源头,确保把能带头、会干事、想干事、干成事的人选进支部班子,进一步增强支部感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抓实各项制度落实。严格执行组织生活会、“三会一课”、评议党员等制度,从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不搞花架子,把制度落在实处,让制度执行形成常态化,真正出效率,出成绩,出成果。

(三)抓实集体经济发展。以村党总支部为单位,管理好巩固好原有集体经济,不断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让其有更大收益和收效。同时在传统发展模式上探索“一村一品”的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结合脱贫攻坚,以“党支部+”模式打好集体经济发展组合拳,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真正让老百姓得到实惠。

(四)抓实党员教育管理。严把党员申请、考察、培养、纳入、谈话等关口,坚持发展教育管理同步,不断强化党员日常教育管理,认真执行积分制管理和党员承诺办实事制度,把积分制和办实事纳入年度评议党员中,确保党员队伍纯洁性和先进性。

(五)抓实阵地建管用。整合项目资金按照“八有”标准规范化标准化建好支部阵地,使之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配套、设施齐全支部活动场所,达到“建一个成一个能使用一个发挥效益一个”目标。阵地建设基础在建,关键在管,重点在用,三者缺一不可。重点抓实管理和使用,建立长效机制,落实管理责任,作为支部阵地要在办事、议事、活动上下功夫,让活动场所真正“活”起来。

(一)党总支凝聚力和战斗力方面。

1、政治理论学习不够,“三会一课”落实不到位。存在“重生产、轻学习”的思想。认为我们铁路工务工作是以安全生产为主,对于政治理论学习不重视,政治学习流于形式,没有做到引导党员职工深入全面系统的学习政治理论知识。“三会一课”流于形式,能与其他会议合并开就合并开,学习过程形式单一,学习内容枯燥。泛泛而谈的多、面上的情况多、理论说教的多,与基层实际有一定距离。

2、创新意识不够,工作方法单一。对我段发展的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党建工作重视不够,存在重形式轻效果、重突击轻基建等问题。在如何围绕安全生产开展党务工作的方法思路不多,活动内容、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缺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开展工作缺乏预见性、计划性和针对性,对工作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驾驭复杂局面和解决自身问题能力还偏弱,与创建更加美好的月工家园的新形势还不相适应。

3、凝聚力、战斗力不足,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未能很好地适应我段、段党委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引导党员职工在工作上大胆作为,工作上没有突破;思想教育缺乏说服力,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关心不足、缺乏有效的解决措施,造成了党总支在的凝聚力不足;部分党员在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思想上则党员意识淡漠。

(二)党员教育管理方面。

1、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就是组织一下学习,工作一般,要求不高,热情不高、工作不实,有重业务、轻党建及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思想,认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是软任务,工作摆不上应有的位置,致使支部建设、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被动应付,起色不大。

2、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手段、方法欠缺。党总支、支部学习活动流于形式,如两级政治学习,多是读读文件、报纸,一人念、大家听,一人写、大家抄,学习效果不好;党员教育制度落实不力,党员教育方式单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员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学习教育的针对性不强,仅限于传达上级文件,影响了党员学习教育的效果等。

3、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机制方法未能适应我段发展的新形势。管理关系偶尔脱节,党总支与各党支部沟通联系少,在实践工作中,号召力不强,工作难开展。党建工作与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不在一个层面上,党建工作及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受到忽视、轻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做群众工作方面。

1、个别车间党总支委员、党支部书记素质不高,能力不强,作风不实,对群众困惑解释不清楚,对群众困难解决不尽心。工作中存在不加强自身政治理论学习和不注重政治素养的提高,做起党务工作方法简单,凭经验办事。创新能力不强,对党务工作质量的途径、方法研究探索不够,造成车间党总支整体工作部均衡,未能很好地引导党支部和党员职工发挥作用。

“交通便捷了、到基层去反而少了,通讯发达了、与群众的沟通反而难了,文化水平提高了,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反而下降了”的现象。个别党员干部整天在忙,但往交通便利的地方跑得多,往条件艰苦交通条件差的地方跑得少;往自己包保的工区跑得多,往其他工区跑得少。造成工作上对一线党员职工的思想状态没有全面掌握,工作思路有所偏颇,对一线党支部及党员指导不够全面。

3、群众工作的工作方法陈旧,没有创新性。总是凭老经验、老方法去做群众工作,没有深入一线全面了解党支部和党员职工的所思所想,方法生硬、老套,不能很好地实用于实际工作的需要;不善于运用说服、教育、引导、服务、等办法和手段做群众工作,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动不动就是命令式工作、强制式执行,简单粗暴,伤害党员职工感情,损害干群关系。

(四)安全生产方面。

1、党总支、支部未能在安全生产工作中找准定位。我们工务工作一直强调的是“安全大如天、万事排在先”的理念,党总支、支部的部分工作是服务于安全生产的。但有时太过于强调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党务工作及党建工作的重要性。经常出现党的工作为安全生产让步,党的会议能不开就不开,党的集中学习能不搞就不搞,党务工作为安全生产让路的现象,造成党总支、支部定位不准,日常工作难以开展,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2、安全生产与支部管理的相互融入有待提升。现在我们的党支部书记全部是兼职,而且多为工班长兼职。他们日常安全生产工作繁忙,在党支部管理工作方面的精力投入有限。个别党支部书记政治素养不高,宗旨意识不强,重安全生产、轻党务党建,重行政管理、轻党组织、党员作用的发挥,造成班组党支部基础薄弱,安全生产融入支部管理流于形式,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未能在安全生产中充分体现出来。

3、党内安全生产各种活动流于形式,“三无一创”、“创先争优”、“春、暑运立功竞赛”、“爱岗位、奔事业、创一流、建家园”等党内活动都是以安生生产为中心而开展的。在开展党内活动时,经常出现为了活动而开展活动、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开展活动、为了健全组织台账而开展活动的现象。开展活动仅仅以会议传达会议,以传达文件代替活动开展,以官话套话代替活动效果,未能深入、全面开展党内活动,流于形式。

1.思想认识不到位。对党务工作及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作用缺乏足够的思想认识。车间部分党员干部觉得党建工作是空虚的,安全生产工作是实的,党务工作开展多了会对安全生产工作造成影响;认为党务工作是吃力不讨好的事,造成了党务党建制度执行不力。

2、党务工作者素质不高。有些党总支委员、支部书记虽是业务骨干,但是在党务工作的能力比较弱,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不够,对党务工作业务不精通,少数党总支委员、支部书记对党务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对“自留地”有荒废的现象。部分党总支委员、支部书记创新能力不强,对新形势下提高党务工作质量的途径、方法研究探索不够,影响了党务工作的开展效果,造成党务工作与安全生产不协调。

3、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主要表现在倾听基层意见不够、深入一线调研不全面、关心职工不够等问题。我车间管辖范围大,人员分散,要求党员干部要勤下现场、跟班作业。个别党员干部群众观点出现一定偏差,虽没有故意刁难党员职工等不良行为,但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仍有一定差距。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不够,没有面对面认真细致地倾听党员职工疾苦与呼声,缺乏求实求真精神,导致工作质量的下降。工作没有换位思考,没有与广大干部职工、基层群众打成一片,工作中摆官架子。

“重生产、轻学习”的思想。规范“三会一课”制度,坚持学化、系统化,注重学习过程,引导党员职工深入全面系统的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在开展党的工作方面发散思维,创新方式方法,使学习、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增强吸引力;引导大家通过学习具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开展工作具有预见性、计划性和针对性,增强驾驭复杂局面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

2、进一步增强认识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从思想上将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摆正位置,创新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增加教育学习的相互讨论,激发党员的积极性,从被动灌输式教育到主动吸收式教育的转变。完善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机制方法,进一步加强党总支与党支部之间的沟通联系,加强对党支部的管理,增强党总支的号召力。提升党建工作与安全生产的重视度,将其作为车间党总支最为重要的工作来抓,确保党员教育、党组织作用发挥得到充分保障。

3、主动了解党员职工的诉求,增强工作的预见性。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群众观,不断改进群众工作方法,进一步密切同党员职工的血肉联系。主动深入党员职工了解诉求。真正扑下身子,全面深入班组了解实情,努力在党员职工反映前,切实把问题解决好,不能解决的耐心跟党员职工解释好,切实改进作风。多办为民之事,牢记为民务实清廉的总要求,始终坚持把党员职工放在首位,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摒弃个人主义思想,多办暖民心、稳民心、得民心的好事实事,让群众深切地感受到车间两级党组织关爱和温暖。

4.规范规章制度,提升整体形象。抓好党总支制度建设。科学制定日常管理制度,杜绝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差不多的现象,有效激发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坚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增强廉洁从政意识,做到工作上积极有为,生活上勤俭节约、行为上稳重大气,党总支班子成员间要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相理解、互相监督,切实珍惜和维护班子的团结和谐。支委、支部书记之间经常谈心交心,形成提醒与相互提醒、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良好氛围。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多征求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做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

监督是纪委监委的基本职责、第一职责。监察体制改革以来,xx市监督对象大幅增加,目前全市共有xx名党员,xx名监察对象。面对这么多的监督对象,如何对其实施精准有效监督,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摆在纪检监察机关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存在问题。

发现问题是监督工作的生命线。从目前监督工作来看,2020年,xx市纪委监委处置的xx件问题线索中,日常监督发现问题线索xx件,仅占比xx%,这说明我们的监督工作还有很大差距和不足。

(一)站位不高,思想认识有偏差。党章规定,纪委是党内监督的专责机关,其职责是监督执纪问责;监察法规定,监委是履行国家监察职能的专责机关,其职责是监督调查处置。无论是纪委还是监委,监督都是第一任务、第一职责,都要求坚决把监督挺在前面。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的纪检监察干部对政治机关的定位把握不准,不善于从政治上审视、分析和查处问题,重审查轻监督,认为办案是硬指标、监督是软任务,无论是监督检查室还是乡镇纪委和派驻机构都忙于办案而疏于监督;有的对监督的“再”监督认识不到位,出现监督“越位”、外行监督内行的现象;有的担当精神不强,主动亮剑不够,认为监督容易得罪人,导致监督弱化、虚化。

(二)职责不清,权限职能有交叉。《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专设监督检查一章,明确监督重点,规范监督方式,使监督更加有力。但是,《规则》对纪委监委各监督主体谁来统筹、职责分工、如何协作等没有详细规定。比如:第十二条规定,党风政风监督部门应当加强对党风政风建设的综合协调,做好督促检查、通报曝光和综合分析等工作。而监督检查室具体负责联系乡镇(单位)的日常监督,派驻机构负责驻在部门的派驻监督,与党风政风监督室在作风监督的职责上有交叉、有重合。同时,监督检查室的日常监督和派驻机构的派驻监督在对象、内容上边界模糊,职责定位不够清晰,监督关系没有理顺,导致出现“九龙治水”、无序监督,或推诿扯皮、无人监督,或多头监督、资源内耗问题。

(三)机制不畅,统筹运行有阻力。党中央一体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形成纪律、监察、派驻、巡视“四个全覆盖”的监督格局,为强化监督职责提供了重要支撑。实际工作中,党风政风监督室承担专项监督的安排部署、综合协调工作;监督检查室负责联系乡镇(单位)的日常监督(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机构负责驻在部门的派驻监督;市委巡察办负责巡察监督,但是“四个监督”各管一块、单兵作战、行无定式,没有打破孤岛、聚拢五指,致使监督效果大打折扣。如:巡察办与监督检查室、派驻机构之间没有实现信息共享;监督检查室对派驻机构的联系指导作用没有发挥;党风政风监督室在专项监督上无力统筹“四个监督”,没有形成监督合力。

(四)手段不多,方式方法有欠缺。《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对列席会议、听取汇报、廉政档案、意见回复等常规的监督方式均有点题,但在实践运用中,各监督主体普遍感到茫然,监督办法不多、方式不新,致使监督效果不佳。比如:监督检查室建立了领导干部廉洁档案,但是仅仅实现了档案见面、材料扫描,对监督对象的性格特征、岗位职责和廉政风险并不了解,这种粗放式的监督,形式大于内容;派驻机构在派驻监督上缺乏全局观念,未将“病树”“歪树”放在“森林”的整体之下分析研判,对驻在部门的政治生态和班子情况心中无数、画像不准;党风政风监督室在对“四风”问题的监督检查上依赖看资料、查账目等传统手段,不会运用“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对隐形变异“四风”问题束手无策。

二、原因分析。

从监督方面的诸多问题可以看出,监督乏力已经成为制约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之一,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四个不匹配”。

(一)能力素质和监督理念不匹配。从实际情况看,纪检监察干部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与当前形势还不相适应。一是监督意识不强,不会督。监察体制改革后,如何按照监察法要求和“四种形态”标准对成倍增加的监察对象开展日常监督,显得力不从心。二是思维模式固化,不想督。局限于“安排什么干什么”“看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对日常监督、派驻监督抓什么、怎么抓、如何抓考虑不深不细。三是担当意识缺乏,不敢督。受熟人社会影响,有些纪检监察干部在开展监督工作中拉不下脸、下不了手,弱化了监督工作的严肃性。

(二)职责权限和监督格局不匹配。从表面看,“四个监督”是简单的1+,但目前4个1+小于4,因为各监督主体的职责权限不能有力支撑起“四个监督”一体化的格局。一是组织架构上,没有指导统筹“四个监督”的领导机构,监督缺少研判、规划统筹,导致各监督主体各说各的,各干各的,没有同向发力。二是职责定位上,监督职责、监督领域有交叉,也有留白,出现了重复监督或无人监督的困境和尴尬。三是人员力量上,各派驻纪检监察组和监督检查室的人员力量不足,在保障办案的前提下,很难有精力开展监督工作。

(三)制度体系和监督模式不匹配。目前,监督工作尚处于探索创新阶段,没有可以“照单”监督的制度体系。一是监督重点上,“四个监督”基本都可以“包打天下”,没有各自的主攻方向和侧重点,相互之间的信息共享、沟通协作机制还不完善。二是监督程序上,除了巡察监督比较规范外,日常监督、派驻监督如何请示报告、如何发现线索、如何整改落实均没有现成的制度规范。三是监督方式上,习惯于按老套路、老办法开展工作,不善于抓早抓小,特别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监督的手段不多。四是监督对象上,派驻监督和日常监督的对象基本相同,对各自的监督层级和监督重点没有明确的区分,影响了监督效果。

(四)考核方式和监督实效不匹配。尽管xx市纪委监委机关对乡镇纪委、派驻机构和各部室每年进行考核,但是考核管理不精细,致使监督工作没有动力和活力。一是考核导向上,以案件数量论英雄,让监督工作“出力不讨好”,从主观上丧失了对监督工作的积极性。二是考核方式上,指标设置不科学,让考核显失公平,致使监督工作形式化、表面化。三是考核结果上,由于监督工作“一体两面”的特殊性,既要防止数量化,以发现问题的数量论英雄,又要防止形式化,以监督工作的资料称豪杰,需要注重工作实绩,进一步建立科学公正的考核体系。

三、思考与建议。

落实xx市委“xx”部署,推动xx高质量转型发展,必须有强有力的纪检监督作保障。下一步,我们将从“五个方面”,做实做细监督职责。

(一)更新监督理念。做好监督工作必须刚柔结合,同频共振。一方面要树立“治病救人”的理念。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监督意识,增强监督的主动性,通过教育引导、谈心谈话、激励感召等方式开展监督工作,对干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干部切实感受到组织的良苦用心,在心底里支持配合监督工作。另一方面要遵循“惩前毖后”的方针。坚持惩治才是最严厉的监督,提高监督发现问题能力,提高谈话函询转初核比例,加大审查调查力度,严厉惩治违纪违法的人和事,真正让纪律带电、监督长牙。

(二)紧盯监督对象。将监督见诸日常,需要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一是要突出“关键少数”。聚焦各级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一把手”,加强对履行管党治党责任、落实党委决策部署、个人廉洁自律等情况的监督。二是要管住“绝大多数”。在盯住重点的同时,把监督的触角延伸到各个层级、各个领域,覆盖到全体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把握运用“四种形态”,处理好“树木”和“森林”的关系,维护全市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三)创新监督机制。重塑权责清晰、顺畅高效的监督工作秩序需要破旧立新,才能开新局。一是要破除“单打独斗”的旧思想,确立“联合作战”的新理念。统筹推进纪律、监察、派驻和巡察“四个监督”,使党风政风监督室、监督检查室、乡镇纪委、派驻机构、巡察机构互相配合、各有侧重,形成统一调度、协调配合、衔接有序的监督体系。二是要破除“一成不变”的旧套路,确立“四位一体”新机制。制定《关于充分履行纪检监察机关监督首要职责的实施意见》《“四个监督”协作配合工作细则》《监督人员统一调度工作办法》等配套制度,使各监督主体在监督机制上环环相扣、全面贯通,实现“联”“驻”“巡”三者的优势互补、效果叠加。

(四)改进监督方法。做好新时期监督工作,既要用好用足行之有效的老办法,又要积极探索监督的新路径。一是联合监督。采取“驻守式”与“检查式”监督相结合,“驻点”与“联片”监督相结合,点穴式与常规式监督相结合,实现统筹协作,发挥集团作战优势。二是科技监督。积极探索运用大数据、“互联网+”、微信、手机app等智能手段,拓展线索收集渠道,实现动态监管、智能分析。三是日常监督。运用问题线索排查、廉政档案、巡察反馈意见整改、列席民主生活会等方式开展日常监督。四是专项监督。围绕xx市委中心工作,每年集中时间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对相关领域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进行深度治理。

(五)注重监督效果。监督工作既要善于发现外在问题,又要由表及里,分析原因,解决问题,实现标本兼治。一是要在发现问题上下功夫。“火眼金睛”把好监督的第一道关口,用好“第一种形态”,发挥监督“发现、预警、提醒、教育”等功能,注重抓早抓小,防止小错变成大错。二是要在解决问题上下功夫。坚持把推动问题解决作为监督工作的落脚点,对问题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督查,推动边督边改、立行立改、全面整改。同时,做好监督的“后半篇文章”,通过“一案一教育、一案一分析、一案一治理”,分层分类开展警示教育,切实发挥监督的震慑作用。

国企党建责任重大,长沙环路集团、湖南投资集团党委认真贯彻落实国企党建30条要求,坚持问题导向,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办法对策,对全市国企党建工作有一定借鉴意义,请充分利用党建平台载体加强宣传营造氛围,推动全市国企党建工作上新的台阶。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基层办主任、市委两新工委书记杨俊。

长沙环路集团是长沙市政府第一批成立的国有企业,湖南投资集团是湖南省第一家上市公司。长沙环路集团是湖南投资集团的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为32.31%。近几年来,两家集团公司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全市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以党建促发展,以发展强党建,推动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取得了明显成效。

长沙环路集团从2015年亏损3797万元到2018年实现利润1.2亿元,收入和利润分别增长了308%、420%;资产负债率从原来的89.9%下降到51.2%;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为401%。湖南投资集团收入和利润分别增长了63.31%、217.03%,资产负债率为23.20%。

通过对两家集团公司总部和旗下16家子分公司深入调查研究,结合工作实际,我们认为,当前市属国企基层党建工作还不同程度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是党建工作统领一切的局面尚未全面形成。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目前,不少子分公司还不同程度存在着党的建设弱化、淡化、虚化、边缘化的问题。比如有些子分公司对党建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党言党、管党治党的观念不强,仍然存在“重业务、轻党建”的现象。有些子分公司对党建工作的推动力度不够,主动思考研究党建工作的意识不强,专题研究党建的次数不多。

二是党支部书记聚焦主业主责不够,履行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和第一责任人责任不到位。2018年10月28日开始施行的《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对基层党支部书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比照新时代新要求,当前子分公司党支部书记工作还存在一些差距,比如没有真正树牢“抓好党建是最大的政绩”的理念,在履行党建工作责任上缺乏一抓到底的“钉钉子”精神,一些工作没有完全“落地”,致使基础工作存在薄弱环节。

三是党支部书记对意识形态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高,没有始终把意识形态工作摆在极端重要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部分党支部书记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认知不够,开展意识形态工作举措不多,比如对网络舆情的预判、监控和管理,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传播媒介的审核和监管等工作做得还不够好。

四是党支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还存在比较突出的形式主义问题。基层党建工作的关键就是抓落实。但大部分党支部在抓工作落实中,存在简单化、形式化和过于留痕化的问题,如“三会一课”、“五化”建设、主题党日活动等工作,形式单调,内容单一,针对性不强,效果普遍不佳。

五是党支部对党员的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工作抓得不紧不实。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是党的建设的基础工作和长期任务。如何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好每一个党员的头脑,指导好每一个党员的行动,大部分党支部还缺乏具体化、规范化、系统化的考虑。如何把党中央的声音,把党的方针政策,把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第一时间传达到、贯彻到、落实到基层的每一个党员,大部分党支部还缺乏制度化、体系化、科学化的安排。部分党员的党员意识不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足。

六是总体来看,大多数党支部抓基层党建工作没有亮点,没有特色,基层党建品牌建设任重而道远。创建特色党建品牌活动,是持续推动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提高的有效途径,也是活跃基层党建工作的有效载体。尤其是一些对外经营和服务的窗口单位要通过党建品牌创建工作,推动业绩和服务的双提升。但是目前大部分窗口单位的基层党建工作仍停留在完成规定动作,没有结合行业特色,创建特色党建品牌。

七是生产经营任务比较繁重的子分公司党支部和党支部书记对基层一线职工群众的思想动态和工作生活状态研判不够,关注不够。党支部是最基层的党组织,最贴近职工,所以党支部书记要做职工的贴心人,引领职工群众听党话、跟党走。但有的党支部书记在如何做好职工贴心人方面做得不够,没有及时了解和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经常性开展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八是子分公司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工作结合不紧,总部机关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融合不深,存在“两张皮”的问题。党建工作和生产经营工作要深度融合,做到两手抓、两促进。但大部分基层党支部工作融合力度还不够,没有建立起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相一致、与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相协调的党建工作机制,党建工作对企业转型创新发展的促进作用发挥还不够明显。

九是党支部抓企业文化建设缺少实招、新招、高招、硬招。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改革发展的强大精神推动力,是凝聚企业全体员工的重要向心力,也是建设现代企业的必然过程。但不少子分公司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解还停留在“说在嘴上、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初始状态,如何让企业文化入脑入心入行、生根开花结果,还任重而道远。

十是部分党支部书记党建业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存在着“不会抓”、“抓不到点子上”的问题。党支部书记素质与工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基层党建工作开展的好坏。部分党支部书记学习能力有待加强,对党建业务的学习太少。即使有抓党建的强烈愿望,但缺乏相应的知识和方法,成效不好。

十一是个别党支部书记担当精神不强,破解难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善于破解难题,既反映了党支部书记的工作能力,也是党支部书记作为党员干部敢于担当的重要表现。个别党支部书记工作中不想、不敢、不会创造条件解决难题,遇到困难和问题,总是比较多地强调客观因素、政策因素、体制因素,没有认真深入地从主观层面、从自身层面找原因找差距,不会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习惯于“遇到问题绕道走,碰到困难往上推”。

十二是基层党务工作者政治理论水平有待提高,党建业务水平有待提高。新时代党建工作对基层党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基层党务工作者普遍培训较少,有的甚至从未参加过党务知识培训。有的培训跟不上党员干部调整的节奏,新上岗党员干部对党建方法、工作规则、制度流程等掌握不够,工作开展不规范。

针对上述12个问题,我们深入研究,学习借鉴好的经验和做法,认为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一是围绕党的政治建设抓基层党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要求,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作为国有企业,我们必须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把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落到实处。

二是围绕党风廉政建设抓基层党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三重一大”事项坚持按集体决策办事,坚持按规范程序办事,坚持依纪依法办事,坚持公开透明办事。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日常监督管理,派驻子分公司纪检监察专员、重点项目纪检监察工作组。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守干净底色,严守清廉本色,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增定力,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

三是围绕上级党委决策部署抓基层党建。基层党支部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各基层党支部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要担负好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引导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把上级党委的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四是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工作抓基层党建。各基层党支部要做好基层党建和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文章,坚持新发展理念,注重高质量发展,把提高企业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企业改革发展成果检验党支部的工作和战斗力。特别是在国企改革的伟大征程上,各党支部书记要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带领广大干部职工开创企业发展新局面。

五是围绕企业文化建设抓基层党建。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各基层党支部要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做到同部署、同落实。坚持企业文化日日行、天天见,提振精气神,汇聚正能量,发挥企业文化正向激励作用,构建企业与职工的命运共同体。

六是围绕关心关爱一线员工抓基层党建。各基层党支部要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强化一线职工思想引领,着重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和基层阵地建设。关心职工所思所想、所忧所盼,把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做深做细,努力让每一个员工都拥有一份稳定可持续的工作、收入和未来,让每一个员工都拥有越来越多的获得感、越来越强的归属感和越来越好的愉悦感。

国企党建责任重大,长沙环路集团、湖南投资集团党委认真贯彻落实国企党建30条要求,坚持问题导向,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办法对策,对全市国企党建工作有一定借鉴意义,请充分利用党建平台载体加强宣传营造氛围,推动全市国企党建工作上新的台阶。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基层办主任、市委两新工委书记杨俊。

长沙环路集团是长沙市政府第一批成立的国有企业,湖南投资集团是湖南省第一家上市公司。长沙环路集团是湖南投资集团的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为32.31%。近几年来,两家集团公司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全市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以党建促发展,以发展强党建,推动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取得了明显成效。

长沙环路集团从2015年亏损3797万元到2018年实现利润1.2亿元,收入和利润分别增长了308%、420%;资产负债率从原来的89.9%下降到51.2%;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为401%。湖南投资集团收入和利润分别增长了63.31%、217.03%,资产负债率为23.20%。

通过对两家集团公司总部和旗下16家子分公司深入调查研究,结合工作实际,我们认为,当前市属国企基层党建工作还不同程度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是党建工作统领一切的局面尚未全面形成。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目前,不少子分公司还不同程度存在着党的建设弱化、淡化、虚化、边缘化的问题。比如有些子分公司对党建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党言党、管党治党的观念不强,仍然存在“重业务、轻党建”的现象。有些子分公司对党建工作的推动力度不够,主动思考研究党建工作的意识不强,专题研究党建的次数不多。

二是党支部书记聚焦主业主责不够,履行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和第一责任人责任不到位。2018年10月28日开始施行的《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对基层党支部书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比照新时代新要求,当前子分公司党支部书记工作还存在一些差距,比如没有真正树牢“抓好党建是最大的政绩”的理念,在履行党建工作责任上缺乏一抓到底的“钉钉子”精神,一些工作没有完全“落地”,致使基础工作存在薄弱环节。

三是党支部书记对意识形态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高,没有始终把意识形态工作摆在极端重要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部分党支部书记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认知不够,开展意识形态工作举措不多,比如对网络舆情的预判、监控和管理,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传播媒介的审核和监管等工作做得还不够好。

四是党支部抓基层党建工作还存在比较突出的形式主义问题。基层党建工作的关键就是抓落实。但大部分党支部在抓工作落实中,存在简单化、形式化和过于留痕化的问题,如“三会一课”、“五化”建设、主题党日活动等工作,形式单调,内容单一,针对性不强,效果普遍不佳。

五是党支部对党员的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工作抓得不紧不实。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是党的建设的基础工作和长期任务。如何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好每一个党员的头脑,指导好每一个党员的行动,大部分党支部还缺乏具体化、规范化、系统化的考虑。如何把党中央的声音,把党的方针政策,把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第一时间传达到、贯彻到、落实到基层的每一个党员,大部分党支部还缺乏制度化、体系化、科学化的安排。部分党员的党员意识不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足。

六是总体来看,大多数党支部抓基层党建工作没有亮点,没有特色,基层党建品牌建设任重而道远。创建特色党建品牌活动,是持续推动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提高的有效途径,也是活跃基层党建工作的有效载体。尤其是一些对外经营和服务的窗口单位要通过党建品牌创建工作,推动业绩和服务的双提升。但是目前大部分窗口单位的基层党建工作仍停留在完成规定动作,没有结合行业特色,创建特色党建品牌。

七是生产经营任务比较繁重的子分公司党支部和党支部书记对基层一线职工群众的思想动态和工作生活状态研判不够,关注不够。党支部是最基层的党组织,最贴近职工,所以党支部书记要做职工的贴心人,引领职工群众听党话、跟党走。但有的党支部书记在如何做好职工贴心人方面做得不够,没有及时了解和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经常性开展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八是子分公司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工作结合不紧,总部机关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融合不深,存在“两张皮”的问题。党建工作和生产经营工作要深度融合,做到两手抓、两促进。但大部分基层党支部工作融合力度还不够,没有建立起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相一致、与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相协调的党建工作机制,党建工作对企业转型创新发展的促进作用发挥还不够明显。

九是党支部抓企业文化建设缺少实招、新招、高招、硬招。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改革发展的强大精神推动力,是凝聚企业全体员工的重要向心力,也是建设现代企业的必然过程。但不少子分公司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解还停留在“说在嘴上、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初始状态,如何让企业文化入脑入心入行、生根开花结果,还任重而道远。

十是部分党支部书记党建业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存在着“不会抓”、“抓不到点子上”的问题。党支部书记素质与工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基层党建工作开展的好坏。部分党支部书记学习能力有待加强,对党建业务的学习太少。即使有抓党建的强烈愿望,但缺乏相应的知识和方法,成效不好。

十一是个别党支部书记担当精神不强,破解难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善于破解难题,既反映了党支部书记的工作能力,也是党支部书记作为党员干部敢于担当的重要表现。个别党支部书记工作中不想、不敢、不会创造条件解决难题,遇到困难和问题,总是比较多地强调客观因素、政策因素、体制因素,没有认真深入地从主观层面、从自身层面找原因找差距,不会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习惯于“遇到问题绕道走,碰到困难往上推”。

十二是基层党务工作者政治理论水平有待提高,党建业务水平有待提高。新时代党建工作对基层党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基层党务工作者普遍培训较少,有的甚至从未参加过党务知识培训。有的培训跟不上党员干部调整的节奏,新上岗党员干部对党建方法、工作规则、制度流程等掌握不够,工作开展不规范。

针对上述12个问题,我们深入研究,学习借鉴好的经验和做法,认为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一是围绕党的政治建设抓基层党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要求,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作为国有企业,我们必须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把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落到实处。

二是围绕党风廉政建设抓基层党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三重一大”事项坚持按集体决策办事,坚持按规范程序办事,坚持依纪依法办事,坚持公开透明办事。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日常监督管理,派驻子分公司纪检监察专员、重点项目纪检监察工作组。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守干净底色,严守清廉本色,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增定力,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

三是围绕上级党委决策部署抓基层党建。基层党支部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各基层党支部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要担负好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引导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把上级党委的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四是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工作抓基层党建。各基层党支部要做好基层党建和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文章,坚持新发展理念,注重高质量发展,把提高企业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企业改革发展成果检验党支部的工作和战斗力。特别是在国企改革的伟大征程上,各党支部书记要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带领广大干部职工开创企业发展新局面。

五是围绕企业文化建设抓基层党建。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各基层党支部要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做到同部署、同落实。坚持企业文化日日行、天天见,提振精气神,汇聚正能量,发挥企业文化正向激励作用,构建企业与职工的命运共同体。

六是围绕关心关爱一线员工抓基层党建。各基层党支部要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强化一线职工思想引领,着重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和基层阵地建设。关心职工所思所想、所忧所盼,把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做深做细,努力让每一个员工都拥有一份稳定可持续的工作、收入和未来,让每一个员工都拥有越来越多的获得感、越来越强的归属感和越来越好的愉悦感。

摘要:加强和改进当前人民政协工作,需进一步提高全党、全社会对政协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奠定做好政协工作的思想基础;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人民政协的领导,支持人民政协依照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加强政协工作制度建设,为政协履行职能提供有力保障;搞好自身建设,为开展政协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关键词:人民政协;存在问题;对策。

经过六十年的发展,人民政协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组织形式,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政协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为此,我们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思路,找准对策,提高履职能力,加强自身建设,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一)对人民政协事业在理论认识上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近年来各级政协领导对政协工作的认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部分同志仍然存在一些模糊认识。一是对政协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比如,有的领导认为,政协是“二线”,是“安排干部”的地方,“无足轻重、无关紧要”,政协工作是“走过场”,“可有可无、可多可少”,对政协工作是“说起重要、干时次要、忙时不要”。有的政协工作者对政协工作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认为政协不像党委有决策权、人大有立法权、政府有行政权,是非权力机构,只有批评和建议权,是“说了也白说,还不如不说”。有的人对政协工作存在“畏难”情绪,认为,政协是“二线”,怕“越位”、“添乱”,怕“出力不落好”。二是对人民政协基本理论缺乏深入的理解、研究和把握。比如,有的领导干部,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政协在我国政治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人民政协“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搞不清楚i有的领导干部,对我国政治制度中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同时在政治协商、党际关系中,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又是平等关系的认识不是很清楚。对人民政协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如何定位,才能更好地做到既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又不向西方“两院制”倾斜;人民政协发挥作用的“度”应该如何把握,才能更好地做到尽职而不越位,帮忙而不添乱,切实而不表面;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如何更好地推进政协履行职能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人民政协工作应不应该法制化;怎样保障政协委员履行职能的权利等等,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把握。可以说理论认识问题是人民政协工作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开展政协工作遇到诸多困难、履行职能和自身建设缺乏创新性思路和方法的根本原因。

(二)政协履行职能的能力、水平和成效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1、政治协商还不够规范。从政治协商的主体看,党政部门协商的主动性不够,在协商工作中的主导作用还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根据政协章程和有关文件规定,政治协商的主导方面主要应该是党委、人大和政府,政协更多的是各党派、团体和各界人士协商的平台和场所。但在实际工作中,政治协商活动许多是由政协提出议题并建议党委、政府进行协商,党委、政府主动提议进行协商还没有实现经常化和制度化。从政治协商的原则看,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就国家和地方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执行过程中进行协商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是党和政府民主科学决策的重要环节,是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在实际工作中,政治协商存在不少的随意性,一些重要问题如重大建设项目、重要人事安排等,在决策前没有在政协进行协商或协商不充分,存在以事后通报代替协商的现象。从政治协商的内容看,需要进行协商的问题范围还不够明确。现有文件中对政治协商内容的规定比较抽象、比较原则,如“重大事项”、“重要的人事安排”、“重要问题”等规定,缺乏界定标准,在实际操作中难以把握。

2、民主监督还比较薄弱。总的看,民主监督是政协工作中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一是从民主监督的性质看,民主监督是政治监督,不是法律监督,是一种非权力性质的监督,主要是通过提出批评和建议开展活动,其成效一方面取决于监督方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水平和质量,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监督方是否愿意接受监督,是否真心诚意接受监督。因此实际工作中,民主监督更容易存在随意性、偶然性和主观性。二是从民主监督的形式看,现有的民主监督形式还不够健全、完善,同时也需要探索建立新的、更加有效的民主监督形式。比如,政协委员担任特约监督员是民主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但目前特约监督员的聘任和管理还很不规范,特约监督员作用的发挥缺乏制度上的有效保障,特约监督工作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再比如,如何使政协的民主监督与人大的法律监督、党委的纪检监督、媒体的舆论监督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效力,需要在实践中认真研究探索。三是从民主监督的机制看,知情环节、沟通环节、反馈环节等方面的制度还不健全,民主监督渠道需要进一步畅通。委员的知情渠道比较单一,难以全面了解党政部门的工作,委员与党政部门信息不对称;委员与党政部门之间的沟通渠道还不够畅通,特别是就一些重要问题直接进行沟通交流、交换意见的机会比较少,等等。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了民主监督的质量和实效,也造成了民主监督是“客观上配合多、监督少,建议多、批评少,程序性监督多、实质性监督少,听取情况通报多、提出针对性意见少”的状况。

3、参政议政还不够深入。参政议政是人民政协履行三项职能中,相对比较活跃、成效比较明显的一项职能。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参政议政的质量和水平还不够高,提出意见建议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还不够强。比如,视察工作的组织形式过于单一,或者了解不到真实的情况,或者肯定成绩多于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建议。又如,调查研究工作缺乏制度保障,不够深入,提出意见和建议的研究分析论证过程比较薄弱,调研的方式、方法和程序需要进一步改进。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服务的普惠性持续增强。小微企业、“三农”领域、脱贫攻坚,更多的金融资源被配置到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大幅增强。

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需要从三方面发力。一是持续完善金融供给的层次,充分发挥各类金融机构以及新业态的作用;二是稳步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针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等群体的特殊需求,量体裁衣,提供差异化服务;三是形成政策合力“几家抬”,着力解决数据共享问题、风险分担问题,让普惠金融更加可持续。

金融供给层次渐丰。

车要跑得快,首先得铺好路。发展普惠金融,要有广覆盖、多层次的金融供给体系。2015年,我国印发了首个国家级普惠金融战略规划《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要健全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供给体系,充分发挥传统金融机构和新型业态的作用。

国有大行是“头雁”。对于国有大行服务小微,有人曾质疑:这些习惯了“垒大户”的银行,是否愿意俯下身,发放那一笔笔小额贷款?国有大行深耕普惠金融,既是责任也是趋势。近年来,国有大行充分发挥网点布局广、资金成本低、风险控制能力强等优势,连年超前完成《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任务,2020年、2021年,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分别超50%、40%。

农村金融机构是生力军。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正在稳步推进,农村金融的活力进一步焕发。4月18日,浙江农商联合银行挂牌成立,全国深化农信社改革“第一单”正式落地浙江。“改制不改性、改名不改心,坚守‘支农支小’的天职与宗旨。”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董事长王小龙表示,将努力为每个家庭和有需要的小微企业提供足额、便捷、便宜的普惠金融服务。

民营银行是补充者。2014年12月,我国首家民营银行、首个纯互联网银行——深圳前海微众银行开业。近年来,借助大数据与金融科技,民营银行不断拓展普惠金融的服务边界。“我们服务的是小微企业中的‘小微’,企业的年营业额平均在500万元以下。”微众银行董事长顾敏说。

村镇银行是神经末梢。记者在多地采访时发现,村镇银行的员工“说当地话、熟当地人、懂当地民情”,了解哪家人守信用、哪户人有能力,其他银行做不了的融资便成了可能。截至2021年12月末,全国共有村镇银行1651家。

金融服务稳步创新。

发展普惠金融并非坦途,亟需创新金融服务的方式与内涵。但创新不能只是锦上添花,而要雪中送炭。

首先要创新服务模式,尤其要解决金融服务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推动普惠金融向基层、县域、乡村和社区不断延伸。

城市里随处可见的atm机具、银行网点,在广袤的农牧区曾经十分稀缺。银行网点怎样搬上草原?实践的智慧是,用流动式服务“追着”牧民跑,流动金融服务车即为典型。记者在青海采访时发现,每台服务车均配备了pad移动展业平台,该平台相当于小型发卡机,还能完成小额贷款的申请受理等工作。

其次要创新金融产品。“小微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中国银保监会统计信息与风险监测部负责人刘忠瑞说。核心难点在于银行、企业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银行无法判断小微企业的信用等级,因而需要小微企业增信,或者提供房产等抵押物,或者由其他企业为其提供担保,无形中提升了融资门槛。

可见创新的牛鼻子是要为小微企业增信。在监管部门多年的大力推动下,银行此前不愿接受、无法接受的增信方式如今已变得普遍。例如,抵质押方式创新,供应链上游的小微企业可以把应收账款质押给银行,以此获得贷款。再如,传统的授信审批手段革新,银行考察小微企业,不再像考察大企业那样依赖财务报表,而是分析它的水表、电表、税表。又如,大数据手段出新,金融机构充分挖掘、整合大数据资源,更加精准地为小微企业画像。

除了小微企业,偏远地区的农牧民、脱贫户也需要增信。回顾我国的脱贫攻坚历程,“扶贫小额贷款”值得一书。与涉农小额贷款相比,扶贫小额贷款进行了多项创新:一是只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二是简化授信评级流程,更加看重贫困户的诚信度,充分发挥村委会在风险评估中的作用;三是由地方政府予以贴息,通常能够完全覆盖一年期贷款利率。

政策合力“几家抬”

站在新起点,普惠金融要愈加有为,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引导资金更多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

普惠金融“增量、扩面、降价”,必须形成政策合力,不可单打独斗,要多部门“几家抬”。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几家抬”是金融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思路。

一是合力打通信用数据壁垒。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要强化金融科技在信贷管理中的应用,促进小微企业信息变信用,推动银行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但是,由于信用信息分散在各个行政部门、企业内,彼此之间存在信息壁垒,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普惠金融提质增效。

早在2019年,浙江省就已率先开展“数据共享”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具体来看,浙江银保监局联合省发展改革委、省大数据局等部门,建设“浙江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直连政府部门、银行业务系统,企业递交融资申请后,最快在1分钟内即可完成授信审批。

二是合力解决信用贷款的风险分担问题。接下来,要推动建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风险补偿机制,支持担保机构为缺乏抵押物和信用记录的小微企业提供担保。“继续发挥合力,加强与财政、工信、市场监管等部门的协调合作,继续强化贷款风险分担补偿、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建设。”央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说。

三是合力加强金融政策储备。近期,受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多地散发影响,部分小微企业的经营受到较大冲击。在我国,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量大面广,在1.5亿市场主体中占据绝大多数,帮扶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就是保市场主体、保居民就业。“下一步,我们将加强部门间的协调合作,继续落实好各项纾困帮扶政策,加快健全‘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持续优化中小微企业融资环境,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

我国消防应急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其产出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较低、受传统体制和外部宏观经济影响大等因素,使得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着与自身发展和市场经济均不适应的情况。必须加强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研究,使其适应市场经济及加入wto的要求,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融资困难,资金严重不足。

我国中小企业初步建立了较为独立、渠道多元的融资体系,但是,融资难、担保难仍然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其主要原因:第一,负债过多,融资成本高,风险大,造成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低,资信相对较差。第二,国家没有专设中小企业管理扶持机构,国家的优惠政策未向中小企业倾斜,使之长期处于不利地位。第三,大多数中小企业是非国有企业,有些银行受传统观念和行政干预的影响,对其贷款不够热心。第四,中介机构不健全,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贷款服务的金融中介机构和贷款担保机构。

(二)投资能力弱,随意性大。

投资是企业财务管理和理财的重要手段,在投资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中小企业投资所需资金短缺。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是中小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但中小企业吸引金融机构的投资或借款比较困难。银行即使同意向中小企业贷款,也因高风险而提高贷款利率,从而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成本。二是追求短期目标。由于自身规模较小,贷款投资所占的比例比企业大,所面临的风险也更大,所以总想尽快收回投资,很少考虑扩展自身规模。三是投资盲目性大,投资方向难以把握。

(三)日常管理不严,财务控制薄弱。

一是对现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有些中小企业认为现金越多越好,造成现金闲置,未参加生产周转;有些企业的资金使用缺少计划安排,过量购置不动产,无法应付经营急需的资金,陷入财务困境。二是应收账款周转缓慢,造成资金回收困难。原因是没有建立严格的赊销政策,缺乏有力的催收措施,应收账款不能兑现或形成呆账。三是存货控制薄弱,周转周期长。很多中小企业月末存货占用资金往往超过其营业额的几倍,造成资金呆滞,周转失灵。四是重钱不重物,资产流失浪费严重。不少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对原材料、半成品、固定资产等的管理不到位,出了问题无人追究,资产浪费严重。

(四)管理模式僵化,管理观念陈旧。

一方面,中小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这种模式势必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负面影响。中小企业中相当一部分属于个体、私营性质,在这些企业中,企业领导者集权现象严重,并且对于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致使其职责不分,越权行事,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等。企业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不高,管理思想落后。有些企业管理者基于其自身的原因,没有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五)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财务管理工作重视不够。

高素质财务管理人员缺少,是影响中小企业财务核心作用难以很好发挥的主要问题。企业普遍注重对科研技术人员的培养,而对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重视不够,对会计人员重使用轻培养,会计人员满负荷地工作只能使其被动地处理日常事务,却很难有时间和精力主动钻研深层次的管理问题,对介入财务管理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正确处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关系。或出于认识原因,或出于奔忙,在核算事务中,导致出现重核算轻管理,重视资金运作和会计结构,轻视会计资料的加工处理和经济活动分析,淡化了财务管理自身在企业管理的核心地位和参谋决策作用。

我国消防应急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税收管理作为我国税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调动各级税务部门的积极性,促进征管水平提高,确保完成国家财政收入任务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税收管理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甚对税收建设产生了一些负效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税收政策的贯彻实施。改革税收管理,提高其合理、科学性已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税收;税收管理;税收秩序。

一、目前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单纯追求收入目标,税收职能单一化倾向日益明显1994年税制改革以d写论文来,我国工商税收收入以年平均近1000亿元的速度递增。除了经济增长、加强征管等因素外,维系高增长的主要因素是政府行为和支持政府行为的税收“超常措施”。为了完成任务,各级政府和财税部门继续采取“超常措施”,“寅吃卯粮”、“无税空转”等现象日益公开化、普遍化。任务高压下的税收征管,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其一,刚性的任务标准弱化了刚性的税收执法,看似力度很大,实质上是对法律尊严的自我践踏。其二,大面积的超常征收,人为改变了正常情况下的税收数量和规模,掩盖了税制的运行质量和真实的税收负担程度,为宏观决策提供了虚假的数字依据。

(二)一些税种先天不足,税收对经济调节乏力税种设置、税率设计的目的,最终要通过征收管理来实现。税收征管中的一系列问题,使一些税种的设置初衷大打折扣。现行消费税的征税对象主要是烟酒。由于大量的欠税和税收流失,该税种的调节作用无法发挥,与政策设计的初衷大相径庭。而且,从中央到地方,对烟酒税收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实际工作中采取了一些积极扶持政策,完全偏离了限制消费和生产的初衷,税收调节严重乏力。

(三)财务核算虚假,税收监督不到位1.偷税逃税普遍化、社会化,税收差额严重。税收差额是衡量一国税收征管效率的重要指标。据调查,我国的税收差额大体在30%-40%.当前的突出问题是,一些不法分子大肆盗窃、伪造、倒卖和虚开、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违法数额巨大,触目惊心。2.财务核算成果人为控制,经营指标虚假。受各种利益因素影响,许多企业建有两套或三套账目,在上报经营成果或计算税金时,往往使用虚假账目,形成税收监督的真空。一些没有设立两套账目的单位,在财务核算上也掺杂许多虚假成分,看似规范合理的会计核算掩盖着许多经过处理的问题。虚假的财务核算不仅导致税收流失,还造成国民经济统计指标的失真。3.某些企业腐朽严重,侵蚀税基。企业负责人的腐朽,屡禁不止,局部地区愈演愈烈,已经成为社会毒瘤和顽症。尽管企业腐朽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反映在财务上,毫无例外都是化公为私,侵吞国家资财,侵蚀税基。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整个社会的执法状况欠佳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相继出台了大量法律法规,长期以来“无法可依”的状况逐步得到改善。但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一直严重困扰各级政府和执法部门。在这样一个社会大环境下,税收执法始终处在各种矛盾的焦点上,行政干预、人情干预、部门配合不力、司法腐朽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着严格执法。1.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难。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后,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以多种具体操作上的理由拒绝暂停支付和扣缴税款。金融部门为防范风险,实行贷款抵押,企业资产大部分甚至全部抵押给银行,税务机关扣押、查封企业财产,有时没有标的物。2.法人案件处理难。一般说来,对纳税人个人的税务违章案件比较容易处理,而对法人涉税案件的处理往往会遇到来自地方的行政干预和社会的压力。企业的税收问题被查实后,政府一般要予以庇护,税务机关一般也要作出让步。第6期何朝阳:浅析我国税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79一些地方企业普遍困难,税务机关在案件处理上,不得不考虑社会稳定和税源延续问题,因而手下留情甚至不了了之。3.涉税违法案件处罚难。税收执法专业性较强,司法立案需要重新取证,一些涉税违法案件查处迟缓,久拖不决,处罚不及时、定案不准确、执法不到位的问题比较突出。

(二)法制原因———税收立法滞后于改革进程1.大部分税种没有通过人大立法,而是以条例形式发布,法规层次低,而且具体条款频繁修改,缺乏应有的权威性、规范性和稳定性。一些正在执行的条款不能作为认定纳税人犯罪的依据,客观上存在税务机关和司法机关执法上的双重标准。2.税收程序法律依据不足,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对税收程序的规定过于简单、原则,可操作性差。3.没有建立独立的税务司法体系,税务机关的职责和权力脱节。

(三)内部机制原因———税收征管机制落后机构设置条块分割,重叠交叉,成本过高,效能低下。一方面,各种经济成分的重新组合,各种所有制形式的频繁变动,各行业的相互交融,使得企业的经济性质、经营方式、隶属关系呈现明显的多极性和不稳定性。反映到税收征管上,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征管范围无法划清。另一方面,随着企业主管部门的合并、撤销、精简、改变职能,原有的行业格局、所有制格局重新排列,直属机构失去存在必要,城市税务直属分局和区局并存,给税收成本的控制、机构精简、管理效能的提高带来一定负效应,也给纳税人办理税收事宜带来诸多不便;征收分局与稽查分局在任务承担与职能行使上相脱离;交叉管理,税负不公,争抢税源,漏征漏管严重。

三、对策分析。

(一)改革税收计划管理,提高其合理性、科学性1.实事求是,增强税收计划管理的科学性。税收计划的.制定,除了参考国民经济宏观发展计划和国家预算收入外,更应从经济税源的实际出发,紧密结合市场变化,遵循从经济到税收、积极可靠和留有余地的原则,以“发展变化”的总观点来预测分析经济税源,使税收计划尽量与实际税源相吻合。为确保计划制定和分配的科学化、合理化,一要根据不同行业、不同所有者结构确定相应的调查方法和参数依据,为科学编制税收计划奠定基础;二要在具体编制计划过程中,采取因素测算法与抽样调查法进行综合验证,合理科学地确定每一因素,避免简单推算,提高计划准确度;三要开发设计出税收计划信息管理软件,建立纵向可与各级税务部门联系的征管数据库,横向可与各部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互相交流的反映市场动态的数据库,并科学地将这些信息分类、解释、分析、转换成编制、分配税收计划的正确依据。2.完善会计改革,保证计划执行的准确性。现行税收会计核算办法虽以申报应征数作为核算起点,建立了基层征收机关分户分税种明细账,但由于诸多方面原因,在基层会计实践中,除入库数额外,其他数据一定程度上缺乏真实性、完整性,影响了税收计划利用会计资料来计算税收增减因素、测算税收负担和税收增减幅度、预测税源及其变化趋势。必须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税收会计改革,进一步提高计算机在计会领域的应用水平,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税源和税收收入以及欠税情况。3.注重调查研究,增强计划分析的针对性。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制定税收计划的同志应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及时反映征管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经济税源结构和变化情况以及发展趋势,提高预测税收收入的能力。在税收计划执行情况分析中,要实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既要分析客观原因,更要分析主观原因,做到有情况、有数据、有比较、有办法、有预测,抓住重点。还要实行税收计划分析与税收统计分析相结合,充分发挥现有信息资料的作用。4.实行综合评价,增强计划考核的合理性。当计划与实际税源有较大的差距时,不能以计划冲击税法。对各级税务机关和税务干部的考评,不能把计划完成情况好坏作为唯一标准,要强调依法治税,加大对执法情况监督考评的份量,以促进税收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

(二)建立一个法治、高效的税收征管体系1.税收工作的基础就是征管,它既是组织税收收入、反映征纳关系、传递宏观调控意图的重要途径,也是形成内部秩序的基石。内部秩序只是对税收工作结果的一种状态展现,能否达到其既定目标,关键还是要通过税收征管体系来实现。内部秩序与征管体系的关系满足“黑箱理论”的原理,内部秩序最终体现为一种“输出”,至于这种“输出”是井然有序还是杂乱无章,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征管体系这个“输入”变量。可以说,内部秩序的全貌就体现在税收征管体系上。2.法治。良好内部秩序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行为边界清晰规范,这种行为边界延伸到税收征管体系,则集中体现为一种法治思想。具体而言,就是要在税收征管中强化法治权威,弱化人治权威。3.高效。良好内部秩序也体现为一种动态上的有序,它要求行为人之间必须始终处于一种和谐、顺畅的互动关系中,其基本特征就是税收行政行为要富有效率,效率是公共行政的生命线。长期以来,税务部门对税收管理尤其是征收管理重视得很不够,还存在重收入轻管理的思想观念,只要收入任务完成了,管理水平高低、征管质量好坏无所谓。目前,依靠政策、依靠经济增长拉动来组织税收的力度将会越来越弱,而依靠管理、依靠提高内部效率来确保收入增长的要求将变得越来越强烈。

应急预案制修订存在问题及建议对策

应急预案是指在发生自然灾害、重大事故、环境危害和人为破坏等突发事件时的应急管理、指挥和救援预案。它一般应以综合防灾规划为基础。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近年来,各地基层纪检监察机构落实“三转”,聚焦主业,狠抓建章立制,积极拍打“苍蝇”,使一些侵害群众利益的违纪违法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监督执纪问责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农村政治生态得以修复,社会风气明显改观,但仍有一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基层监督执纪工作的深入开展。

一是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工作流动性差,不利于基层监督执纪工作的有效开展。有的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多年甚至一辈子在一个地方或部门工作,与一些涉嫌违纪违法的人员或多或少有些个人感情,所以,对正常开展纪检监察工作,查处违纪违法问题时,难免不存在畏难情绪,十分不利于纪检监察工作开展。但如果经常性调换纪检监察干部,又存在工作业务技能方面的断档,给工作带来新的被动。

二是基层纪检监察干部缺乏办案经验,很难适应新形式下监督执纪工作的要求。有的基层纪检监察干部缺乏业务培训和实际工作锻炼,政策水平不高,办案技巧掌握不够;有的口头表达、文字基本功还不够强,不熟悉党纪条规等业务知识,对经济发展政策、相关法律知识、会计知识知之甚少,存在着业务能力“偏低”的问题。加之一些违纪违法的作案用法更加隐弊,个别违纪违法人员对纪检监察机关的办案手法十分熟悉,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的“反侦查”能力,想方设法来逃避惩处,将违纪违法事实隐藏的更深,这也给基层监督执纪工作增加了不少难度。

三是基层纪检办案基础设施设备欠缺,基层监督执纪办案安全压力较大。大多数基层纪检监察机构没有建设专门的谈话室,缺乏必要的办案设施设备,需要对调查对象采取办案措施时常常借助办公室、宾馆等不规范场所,缺乏必要的医护人员和安保人员,遇到突发事件很难及时控制局面。这也致使有些基层纪检监督干部因办案安全压力较大而采取“宁愿不办案挨批评,也不愿出安全事件受处分”的消极做法。

一是强化担当意识,优化交流提拔机制,锻造忠诚干净担当基层纪检监察队伍。要加大对基层纪检监察干部的思想教育力度,纪检监察干部作为党的纪律的维护者,要有敢于担当的精神,更要有善于担当的方法。同时,对那些敢于监督、敢于碰壁、不畏权势却受到不公平待遇的纪检监察干部,要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予以公正合理的澄清,保护好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营造敢抓敢管、敢于担当的良好工作环境。在推荐提拔纪检监察干部时,也不能单纯以票取人,要保障纪检监察干部在提名、考察上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化解其被边缘化、丢选票、影响个人进步的担心和顾虑。要让政治素质高,真正肯干事能干事的干部得到提拔重用,避免干事者吃亏。要努力保障基层纪检监察机关的经费运转,以激励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工作积极性。

二是拓宽培训渠道,强化协调机制,提升基层纪检监察干部监督执纪能力。进一步拓宽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培训渠道,开展纪律审查知识专题讲座,加强基层纪检监察干部财务、文字、口头表达、心理等综合知识的培训,选派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参加上级纪委组织的业务培训班,采取轮岗交流、跟班学习、“以案代训”、派员直接指导具体业务工作等措施,多途径多岗位锻炼干部,推进基层纪检监察人员素质和能力建设。强化协调机制,提升纪律审查效果。对遇有重大疑难复杂的问题线索,要由上级纪委为统领,基层纪委(纪检)工作人员为成员,组织实施划区域交叉纪律审查、联合纪律审查,实现资源互通、人员共享,缓解基层纪律审查力量薄弱、人情干扰大、纪律审查水平不高等难题。

三是加强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安全意识,筑牢基层监督执纪安全防线。加大资金投入,为基层纪检监察机构建设专门的谈话室,配备必要的硬件设备,准备部分常用药品;推行电子谈话笔录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从基础条件上解决基层纪检监察干部怕出办案安全事件的顾虑。同时,建立了规范的监督检查台账和纪律审查台账,落实办案安全应急预案;加强基层办案人员的办案安全知识培训,增强安全意识,落实安全责任,从细节上抓起,筑牢监督执纪安全防线。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gdp连续多年以9%左右的速度增长,发展速度举世瞩目。在充分肯定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死亡人数居高不下,重特大事故频发。2008年全国共发生各类事故413752起,死亡91172人,其中重特大事故98起,死亡2010人。各级应急救援机构积极参加火灾、矿难、危险等事故灾难和各类自然灾害的抢险救援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如2008年全国矿山救护队伍共处置事故2359起,抢救遇险人员2627人,其中生还1016人;危化救援队伍参与事故救援2074起,抢救遇险人员1085人。事故的救援工作能够取得成功,有着诸多因素,是上下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一是各级政府领导高度重视,亲切关怀,指示明确,并立即赶赴现场指挥事故救援处理工作。二是信息畅通,事故报告迅速,为应急救援争取了时间,减少人员伤亡。三是果断决策,立即启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调动各方力量参与救援工作。四是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结合实际编制应急救援预案,并组织培训和演练,使整个救援过程井然有序。五是社会各方积极支援,密切关注,共同努力。

加强应急管理,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各级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各级政府、生产经营单位加强应急管理,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应急救援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但不能盲目乐观,社会经济建设进入新的阶段,改革和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增多,各类事故时有发生;应急管理工作基础仍然比较薄弱,体制、机制、法制尚不完善,预防和处置各类事故的能力有待提高。

1.应急救援机构建设和人员配备不到位。

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原则,形成指挥统一、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的总体要求,做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的建设,增强应对安全生产事故的快速反应能力,提高安全生产应急处置工作水平。目前,全国已有27个省(区市)、151个市地建立了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指挥机构,但很多州、县市安监部门尚未组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负责日常事务,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培训指导、综合协调等职能;做好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和防护器材的日常维护管理,开展隐患排查、预防性安全检查等工作,使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2.应急救援管理评估和统计分析工作有待加强。

国家、各省都相应出台了《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等文件,要求各级各部门、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事故的评估制度。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对各类事故调查处理的同时,要对事故的处置及相关防范工作作出评估,并对年度应急管理工作情况进行全面评估。但是很多地方只是到年底做一些评估,平时每起较大事故都做认真评估的寥寥无几,应急管理统计分析工作就更有待完善或加强了。

3.应急管理资金投入力度不够。

根据《国家总体应急预案》的规定,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现行事权、财权划分原则,分级负担公共安全工作以及预防与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需由政府负担的经费,并纳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健全应急资金拨付制度。建立健全国家、地方、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机制,适应应急队伍、装备、交通、通信、物资储备等方面建设与更新维护资金的要求。建立企业安全生产的长效投入机制,增强高危行业企业安全保障和应急救援能力。但有些地方政府、企业因资金难,未把应急救援经费纳入预算,一旦发生重特大事故,因救援保障资金紧张,影响救援工作及其相关工作。

4.演练存在问题。

虽然各地都制定了预案,开展了演练,而且演练也取得了成功,但演练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某些预案还存在不完全或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缺陷,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救援处置装备保障不足。如从各地、企业开展的演练中,总体来说使用的救援、处置装备不但种类数量较多、而且较为先进,但有不少救援装备是临时借调来的,不少装备是紧急购置的,还有些是缺少的。

(2)个人防护能力不强。从演练情况看,参加演练人员的个人防护装备不足、个人防护意识不强。在演练中许多部门的个人防护装备均是临时购置的,有的防护用具较简易。

(3)部分应急预案尚不完善。从演练方案设计、构思,到演练实际开展,均暴露出编制的预案、特别是前几年编制的部分预案存在不足之处(如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存在缺少应对处理环境污染——如雨水等下水管道封堵、清净下水处理、外围河流污水围堰堵截吸附等抢险处置要求,相关后勤保障应急行动方案缺少),有待于进一步修改、补充、完善。

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事故,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是对各级党委、政府执政能力的现实考验。我国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把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摆在突出位置,认真抓好。

1.提高认识,进一步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

要从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从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进一步提高行政能力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把思想统一到各级政府的决策上来,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做好应急管理的各项工作。

2.建立机制,进一步明确应急管理的工作责任。

要建立和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各级政府是本级行政区域应急管理和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处置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要切实转变职能,更新理念,把加强应急管理摆上重要位置,把人力、财力、物力等公共资源更多地用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每一个人都应该非常明确如果发生安全事故所承担的责任。各单位的党政一把手都应该做到平战结合,在平时就应该考虑应对措施,并把每一项工作程序、补救措施考虑周全,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都要确实抓好落实。要落实责任追究制度,要和平时考核、干部任用结合起来,对有失职、渎职、玩忽职守等行为的,要依照法律法规追究责任。

3.重视预防,进一步提高应急反应速度和处置水平。

要牢固树立居安思危、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全力做好安全事故预防工作,做到常备不懈、防患于未然。要逐步建立公共安全管理的机制,健全监测、预测、预报、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在工作中不断完善各级各类应急预案。要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和非常态相结合,做好深入细致的工作,真正把各项预防和应急措施落到实处。应急救援工作要以紧紧依靠企业等基层单位为重点,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进一步明确行政负责人、法定代表人在应急管理中的职责,确定专(兼)职的工作人员或机构,加强基层应急投入,结合实际制订各类应急预案,增强第一时间预防和处置各类事故的能力。企业特别是高危行业企业要切实落实法定代表人负责制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做到有预案、有救援队伍、有联动机制、有善后措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和检查,及时协调解决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问题,促进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全面提高。

4.加强配合,进一步提高协同应对安全事故的能力。

突发社会安全事故应对涉及各方面的工作,各级各类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是一个分级分类管理、各负其责、协调配合的完整体系。各级政府、各部门一定要树立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不仅要加强本地的应急管理,还要做好纵向和横向协同配合工作。要健全应对安全事故的组织体系,明确各方面职责,确保一旦有事能够有效组织、快速反应、高效运转、临事不乱,形成政府统一指挥、各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需要紧紧依靠群众,军地结合,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

5.积极开展应急管理培训。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制订应急管理的培训规划和培训大纲,明确培训内容、标准和方式,充分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做好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积极开展对地方和部门各级领导干部应急指挥和处置能力的培训,并纳入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培训内容。加强各单位从业人员安全知识和操作规程培训。各级应急管理机构要加强对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的组织和指导。

6.全力做好应急处置和善后工作。

事故发生后,事发单位及直接受其影响的单位要根据预案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迅速开展先期处置工作,并按规定及时报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时采取相关应急响应措施。按照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事发地人民政府负有统一组织领导应急处置工作的职责,要积极调动有关救援队伍和力量开展救援工作,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发生次生、衍生灾害事件,并做好受影响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和事故现场环境评估工作。应急处置结束后,要及时组织受影响地区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及时开展事故调查处理工作,查明原因,依法依纪处理责任人员,总结事故教训,制订整改措施并督促落实。

7.加大应急演练工作力度。

潜心研究演练方案,并在演练内容、方法、规模和效果上下功夫,不搞形式,不走过场,真正把应急演练当成安全事故来对待。每年至少要组织1次规模较大、针对性较强的行业演练。在演练过程中,指挥机构、救援队伍、社会公众要全方位、全过程协同作战,并充分考虑到安全事故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预案。通过演练,使各部门、各专业处置队伍的岗位更加明确,职责更加清晰,机制更加完善,应急响应速度和应对安全事故的能力不断提高。

应急管理工作是一项涉及全局的创新性工作,需要紧密结合基层人民银行的工作实际,制定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的应急处置预案。但是,由于基层人民银行对应急管理工作认识不到位,工作不深入,仅仅是依照上级行下发的应急预案为模式版本,被动制定本行的应急处置预案,联系基层行的实际情况比较少。

2.应急管理工作中只重视预案的制定,忽视应急预案的演练。

应急预案的制定只是完成了应急管理工作的第一步,预案的指导作用和完善只有通过演练来检验和实现。但从基层人民银行的情况来看,却忽视了应急预案的演练工作,其主要原因在于应急预案的出台时间不长,基层行普遍对货币押运、安全保卫、防火抢险等预案的演练较多,而对于金融风险、支付清算、外汇管理等预案因其涉及的跨行业、跨部门较多,且复杂性高,演练工作就显得相对滞后,应急处置演练亟待加强。

3.应急管理培训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为了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处置效率,基层人民银行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对应急预案中突发事件的预警级别分类不是很到位,应急预案中出现的风险等级标准也没有进行评估,只是凭经验划定应急响应类别;二是制定的预案,没有定期或实时进行风险评估,缺乏评估部门有力的风险评估报告,致使预案制度和实际情况、总预案和分预案之间存在脱节现象;三是应急管理工作是一项创新性工作,但在培训中没有一套针对性较强的大纲教材,也缺少通俗易懂的应急处置操作于册,对应急预案的内容、职责、操作程序和应急处置缺乏系统的了解,导致应急管理工作滞后。

4.应急管理队伍建设有待提高。

做好人民银行应急管理工作对于加强金融调控、维护金融稳定、提供安全高效金融服务具有重大的意义,建立一支反应快速、指挥高效、处置妥当的应急管理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按照总、分行的指导意见和管理办法,基层人民银行要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处置指挥体系,充实加强应急管理机构,增设应急管理专岗,落实专人负责应急管理工作。但是受人力资源的制约,基层人民银行的应急管理工作很难做到专人专岗负责此项工作,兼职应急管理队伍的人员素质,难以适应应急管理工作的需要。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十部职工对应急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在认真领会上级行的文件精神和工作要求的基础上,要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教育,增强全行员工特别是领导十部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抓紧抓好,落到实处。

2.健全和完善应急预案管理体系建设对制定的原有各类应急预案要进行全面的清理规范,从预案的完备性和可操作性人于,及时修订不规范、不完备的应急预案,并使预案的完善规范工作成为一种制度。同时,在制定预案中做好与相关部门的配合协作,从预案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出发,积极推进应急预案管理体系建设。

3.组织开展多层次的应急预案演练。

预案是处置突发事件的预设方案,因此预案一经制定,就要根据不同情况适时分层次、分阶段组织开展各类应急预案演练,演练工作要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注重实效。通过演练确保相关岗位特别是关键岗位的工作人员熟练掌握处置程序和操作技巧,提高应急处置反应能力。

4.强化培训,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水平基层人民银行要充分认识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要结合工作实际,确立重点风险关注点,设立应急管理岗位,加强对岗位人员培训,增强岗位人员对预案风险关注的意识观念,及时发现各种风险隐患,做到提前防范,努力把风险事故降到最低程度和消灭在萌芽状态。

5.加强应急管理队伍建设,明确部门职责。

一是结合实际充实应急管理岗位,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二是各职能部门在应急管理工作中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杜绝职责不明、相互推诿现象的发生,严格追究应急处置管理工作的失职、渎职行为。结合工作实际,建立和完善本单位、本部门应急管理工作责任制,在党委(组)领导下,明确第一责任人、第二责任人,分工负责,一级抓一级,把具体工作责任落实到部门、领导和具体责任人,并确定各自应急管理职责,避免职责不明、责任不分和相互推诿的现象。对于应急管理和风险处置工作失职,并造成重大损失或不良影响的部门和个人要坚决追究责任。坚持统一领导,增强指挥能力,建立健全行政领导负责制,使基层人民银行的应急管理工作逐步进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参考文献:

1、预案内容简单,针对性不强。由于受人员素质、技术水平、专业知识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应急预案缺乏可行性评估,普遍存在对应急能力需求和应急救援体系脆弱分析等不足,预案框架结构不合理,责任和功能不清晰;危险源和危险目标确定不准,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以及后果的预测与实际不符等问题。

2、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差。预案是否可行主要看其是否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应急预案的编制未能充分明确和考虑突发事件可能存在的重大危险及其后果,也未能结合自身应急能力的实际,对应急的一些关键信息进行系统而准确的描述,导致应急预案不易操作,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

3、预案演练流于形式。对应急预案演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政府及企业在编制预案后大多不能结合当地、企业自身可能发生的事故开展应急演练,不组织或不认真组织预案演练,走过场,搞形式,针对性不强,甚至纸上谈兵,达不到演练的目的。

4、预案修订完善不及时。有的单位相关人员已调动,场地也已变动,但预案没有及时修订,造成责任分工不明确,不符合实际。极易造成在灾难发生时,预案无法发挥指导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作用。

1、加强预案内容的针对性。编制应急预案时要有针对性地结合自身可能出现突发事件的特点、事件影响程度等情况进行认真分析,并应增加防控事故的具体措施。在编制预案过程中,积极与安全技术专家沟通,发挥他们在安全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实现应急预案内容的针对性。

2、强化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为保证预案的操作性,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后,应对预案编制进行评审。应急预案的评审,应根据工作需要或受企业委托,组织有关专家、相关部门对预案进行评审。对评审专家提出的意见,及时进行修改完善,切实增强预案的可操作性。

3、通过演练检验预案实效。加强应急预案编制、培训、演练和宣传。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应急演练工作,预案演练要注重实效,增强预案演练场景的仿真程度。切实通过演练,达到检验预案、磨合机制、锻炼队伍的目的。

4、及时修订完善应急预案。对单位场地以及相关人员发生变动的,应及时对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对一些小的调整和完善,可以通过增加修订页或者下发文件的形式进行,待年底或预案更新周期时再统一进行集中修订。组同时应织开展好应急演练工作,根据演练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及时修订预案,使之更加完善。

随着医院管理不断发展和需要,医院信息化的需求越来越大,相应地对信息化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目前,医院急诊就诊从病人进入医院挂号开始,到病人就诊,各项检验、检查,收费,取药,输液等都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为提高网络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最大程度预防和减少信息化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和损失,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某一个或多个部门的信息系统因故障不能正常使用,预计30分钟内不能恢复,严重影响急诊正常就诊秩序。

医护人员一旦发现计算机故障应在第一时间通知分诊台,分诊护士向信息科值班人员汇报,由信息科技术人员快速到位,迅速排检原因,若信息科预计30分钟之内不能排除故障时,分诊台应立即汇报总值班和科主任。由总值班下达应急预案的启动命令,同时科主任向分管院长汇报情况。

“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启动时,急诊所有医护人员、工作人员、保安等协同总值班做好秩序的维持工作,做好向病人的告知工作,以保证医院急诊医疗业务的有序开展。

1.急诊挂号收费:信息故障后,人工挂号,手工划价记帐。系统恢复后,把手工单子补入计算机。备用物品:手工记账单。

2.急诊医生工作站:信息故障后,接诊病人后完成手工病历书写,开具手工检查单(检验、超声、放射、心电图等单子)和手工处方,嘱病人到收费窗口。备用物品:各种手工单子备用在抢救室。

系统:信息故障后,各仪器独自工作,接收人工检验单子后,人工抄写报告单。待系统恢复后,再人工输入。

b超图像系统:信息故障后,接收手工检查单,检查后手工出报告单,但无图像。待系统恢复后,再人工输入。

5.急诊药房:手工处方由收费处记账后到药房,药房接收手工处方后先发药。待系统恢复后,再人工输入。

6.血库管理系统:手工登记、划价。及时把划价单送收费处。

7.备用物品:各类手工记账单,纸质处方,纸质化验单,放射检查单,超声检查单,心电图单,交叉配血单。

应急预案制修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对策

一、工作目的:

为了确保本工程在雨雪*冻天施工,能够迅速有效地组织对本工程进行应急救援,把事故风险降到最小程度。

二、组织机构本工程。

三、安全*措施:

1.要求全体工作人员从思想上要高度重视雨雪*冻天气的做好安全工作的重要*。谋全局、想部门、思岗位,要充分估计到雨雪降温天气对安全工作造成的不利影响。

2.中雪以上恶劣天气要求现场暂停施工,小雪等天气督促施工单位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

3.充分做好应对低温雨雪*冻天气的人员、技术、物资和设备的应急准备工作和其它各项准备工作。

4.加强对工人的安全教育,在雨雪*冻天工作时,作好相应的防冻措施。

5.加强对建设工地内工棚、活动板房等临时设施的隐患排查,发现有安全隐患的临时设施,坚决不得住人,人员必须要撤离到安全地区。

6.加强对建设工地施工用电的隐患排查,防止雨雪*冻天气下因用电不当造成安全事故。

7.加强对建设工地内交通路面上设置的围栏、*示标牌、损毁凹陷的旧路面等安全隐患排查,对存在有安全隐患的必须要进行消险加固,确保工地周边的行人与车辆的安全。

8.加强对建设工地内桥梁、深基坑、部分和隐蔽*沟渠、涵洞等管理,要求项目部必须要做好明显标志,保障车辆、行人的交通安全。

9.畅通信息报送渠道,项目经理手机必须保持24小时开机,人员必须要到岗到位,各负其责,做好对建设工地内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工作。10.加强值班巡查力度,做到有效防范,及时应对。

应急预案制修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对策

(一)实行预防管理主体责任。严格执行疫情预防管理规定,根据咸阳市疫情预防管理技术指南,制定当场预防管理的具体措施和应急预案,开展应急训练,提高处理能力,将日常值守、清洁消毒、检查登记、垃圾清扫、现场巡逻、安全管理等各个防疫环节的责任落实到具体岗位和个人,根据疫情预防管理的要求,及时动态调整。

(二)进场检查登记。配备测量体温设施设备,安排专家。进场必须佩戴口罩,测量体温。拒绝戴口罩或体温异常时,应拒绝进入。

(3)坚持预留限流。严格执行人员预约限流措施。间隔坐下,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歌舞娱乐场所、景区、工作人员应当在现场指导。

(4)加强清洁消毒。建立清洁消毒记录表,明确消毒范围和频率,记录消毒时间、负责人等信息。应对场所营业区、通道、出入口、行政事务所等公共区域进行全面清洁消毒。

(6)配备防护用品。配备足够的口罩(建议配备符合医用口罩标准或相当防护水平的口罩)、体温检测设备、一次性手套、洗手液、消毒剂等消毒防护用品。在公共休息区、厕所等区域配备洗手液、速干消毒剂等清洁消毒品,消费者和员工随时清洁消毒变得容易。消毒品必须严格按压。

说明书正确储存和使用,远离火源和电源,不得混用、混放。应当定期检查防护用品,及时补充更换。

(七)规范垃圾处理。设置专用垃圾桶等垃圾收集容器,引导将废弃口罩、消毒纸巾等用品投入专用垃圾收集容器,有条件的用塑料袋密闭扎紧后投放。垃圾收集容器应当做到干净整洁无异味,防止满冒,日产日清,并定时定点对垃圾收集容器及周边区域地面进行消毒。

(八)排查火灾等安全隐患。及时排查消毒用品存放、电源管理等安全隐患,加强自查自检,不符合安全条件的立整立改。

(九)做好员工健康监测。按照要求做好员工健康管理,建立《员工健康记录表》,每日对员工进行两次体温检测,随时掌握员工健康状态、出行轨迹等情况。发现员工出现发热、咳嗽、乏力、鼻塞、流涕、咽痛、腹泻等症状,及时安排去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并跟踪相关情况。

(十)减少员工聚集。员工上岗应佩戴口罩,鼓励实行错峰就餐、分散用餐。科学管理工作会议,减少开会频次和会议时长。提醒员工减少不必要外出,尽量避开密集人群,避免在公共场所长时间停留。

(十一)加强防疫宣传。演应当在醒目位置通过设置提示牌、摆放宣传品、电子显示屏等多种方式,加强疫情防控知识科普宣传,提升员工及消费者的疫情防控意识。做好发现疫情时的应对处置。

(十二)发现疫情应当及时向属地相关部门报告,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做好现场管理,避免恐慌,在采取相应疫情防控处置措施,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密切接触者的排查管理并暂时关闭场所。

县级巡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范文

一是抽调配备巡察干部不尽合理。巡察干部为临时抽调人员,对巡察工作不够熟悉,且抽调人员部分年龄偏大,对电脑操作等技术掌握困难,再加上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培训,经验少,业务水平不高,自学能力不强,在了解问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影响了巡察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是巡察政治定位不够清晰。对全面从严治党层面上还巡得不细、查得不深,只以谈话、查看档案、落实会议精神等方面查找问题,对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三大问题方面不知怎么查,没有抓手,写报告时泛泛而谈;从确保落实“总目标”、打好反恐维稳组合拳、“学转促”专项活动、扶贫领域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挖得不深,分析政治方向、立场、态度和要求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

三是巡察干部队伍不稳定、抱临时性工作思想严重。工作人员均为临时从各部门(单位)抽调,部分人员未完全脱离原单位工作,在开展巡察工作的同时,还要加班加点完成原单位交办的工作任务,抱有临时性思想,工作干得大差不差就行,对巡察工作没有刨根问底的精神,事必影响巡察工作任务按时保质完成。个别单位领导直接安排抽调的巡察干部回原单位开会、学习、培训等,让巡察干部存在两难,工作情绪低落,自2016年以来巡察干部更换频繁,使工作衔接不当,影响巡察质量及工作档案资料的移交。

四是群众的参与性不强。被巡察单位虽然采取了纸质张贴,县委巡察办在本县的5个网站及微信平台发布巡察公告,设立意见箱、公布举报电话等方式,大力宣传巡察工作,但县级网站点击率低,群众观看纸质公告主动性不强,加之部分群众存在安全顾虑,怕被打击报复等思想误区,造成群众参与率不高,致使整个巡察期间很少接待主动来访人员。

一是抓好学习培训,提升政治站位。下阶段将围绕总目标,结合本县中心工作,对照县纪委要求各单位上报的扶贫项目及项目资金运行的“三台帐一流程图”重点学习扶贫业务知识,分析、研究各类项目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点,为下一轮巡察行政村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与时俱进,边巡边学,每周用一至两晚进行两个小时的“夜学”,学习中央、自治区、地区对巡察工作的安排部署及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其他各地的经验做法,对新修改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党纪党规经常学、反复学、逐条学,学习掌握年度阶段性的重点工作及相关法律法规,并做为巡察的重点内容,提高政治站位;结合每年的集中培训,安排上年度的巡察业务骨干介绍巡察经验、做法及心得。建议地区能够结合每年巡察工作重点,在年底或年初,加强对巡察人员的集中培训。

二是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思想认识。积极运用广播、电视、网络、微信等平台,扩大对巡察知识的宣传,要求巡察动员会的参与面更广,提高巡察知晓率,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切实从思想深处真正认识到巡察工作的重要性,积极发挥监督作用和带头示范作用,积极向巡察组反映实际问题。

三是强化成果运用,建立共享机制。一是强化成果运用,增强监督权威。巡察办、巡察组要对被巡察单位反馈意见的整改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监督检查,要对整改台帐进行逐个销号,建立完善相关制度,要做到条条有整改、件件有回音。纪检监察机关要把巡察成果归入领导干部廉政档案,作为考核、监督、教育、保护干部和廉政谈话、纪律处分以及完善干部廉政制度的重要参考依据。组织部门要把巡察成果作为考核、考察、评价、选拔任用、奖惩、教育干部和诫勉谈话、职务调整、完善干部监督管理体制的重要参考依据。二是建立巡察成果运用共享工作机制。巡察前要通过收集纪检监察、信访、组织部门的信访举报,与案管室、对口联系的纪检监察室当面交流沟通、调阅审计部门相关资料等方式,找出需要重点检查的对象;巡察过程中要通过问卷调查、走访调研、约谈知情人等,及时发现问题线索;对需要重点核查的人和事,要迅速组织力量开展印证核查,通过调阅资料,核实人与事的关联性;通过广泛交谈了解,分析民意反映的准确性;通过专项审计,判断资金管理使用的合法性;通过明察暗访、随机抽查等,核实反映问题的真实性;在巡察期间和巡察结束之后,要与纪检、组织、审计、信访、财政等有关部门就有关问题加强沟通和联系,建立健全巡察成果运用的责任体系和巡察成果共享机制。

四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解决巡察干部编制问题。巡察工作已是常态化工作,按照新修改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要求。建议地区及县委向自治区多方呼吁,能早日解决县委巡察办、巡察组机构设置及人员定编定岗问题,一个组至少固定1-2人,以促进巡察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开展;以地区层面能够建立有效的巡察干部问责激励机制,重视对巡察人员的考核和奖惩,建立巡察工作考核业绩制度、激励制度、有效问责制度;在巡察人员的选配上视野要开阔,范围要广,从锻炼干部、考察干部的角度出发,选配新提拔或拟提拔的科级干部参加1至2轮的巡察,选派党性强、经验足,善于分析研判问题的同志担任巡察工作组长,选配年轻后备干部、专业人员参加巡察,重点选择有财经、审计、纪检监察、组织、执法专长的,政治过硬,责任心强的干部加入到巡察队伍中来。

我国消防应急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绿色食品概述(一)绿色食品概念绿色食品是指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是在特定的技术标准下生长和生产加工出来的产品,其标准涵盖了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生产过程标准、产品标准、包装标准和相关标准,构成一个从“土地到餐桌”的严格全程控制标准体系.

作者:朱维军陈月英作者单位: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刊名:河南农业英文刊名:henannongye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71关键词:

当前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是立国之本,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社会的稳定发展。近期江西“鼠头鸭脖”、焦作高校食堂吃烤鱼吃出“蛆虫”蠕动等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强烈谴责,也暴露出了食品安全领域的诸多问题和不足,因此要抓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任重而道远。下面就我市当前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提出对策建议。

目前,全市共有食品经营单位*户,其中:食品生产企业*户,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户。餐饮服务单位*户,学校食堂*户,其他单位食堂*户,食品小摊点*户;食品销售单位*户。全市食品安全的形势总体来看,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履责,各项食品安全监管机制不断完善,食品安全工作基础不断夯实,食品安全方面的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在打击食品违法犯罪行为方面的力度不断加大,全市食品安全工作迈上了新台阶。但有关食品安全的问题还偶有发生,主要由于商家经营管理不当,缺乏社会责任意识,监管力量相对薄弱等原因,造成了食品安全监管的困难。

(一)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一是主体责任意识不强,我市现有a、b级食品生产经营主体*户,而c、d级小微生产经营主体为*户,占比*%,小微食品经营主体多数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有的甚至是六七十岁的老人,法律意识极端淡薄,观念老、思想旧,主体责任意识不强,安全管理能力较弱,很多不掌握基本的食品安全操作技能,不了解相应的法律知识,不了解应当履行的义务,生产经营行为多数凭经验,不规范,随意性大,真正有效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还存在一定难度。二是管理制度还不健全,风险管控还不合理,一些企业没有按照《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结合生产经营业态、规模大小、食品类别、原料风险、工艺流程、产品研发等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没有把“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机制内嵌于企业食品安全管理过程。

(二)食品生产经营基础薄弱规范难度大。食品行业本身的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监管难度较大。在食品生产中,部分生产经营者的文化程度较低,其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不足,再加上认识不到位,容易引发问题。尤其是小作坊、小餐饮、小摊贩(简称“三小”),经营规模较小、资金储备有限、经营设备相对简单,达不到生产许可要求,从而引发了加工操作不规范、卫生条件差等现象,而我市“三小”业态占整个食品生产经营行业约78%,监管任务非常艰巨。

(三)食品监管力量相对薄弱。一是监管人员缺乏。目前全市有食品生产经营主体为*户,而基层监管的人员为*人,部分监管所只有1到2名监管人员,这些监管人员在承担食品安全监管的同时,还履行着特种设备监管、药械化妆品监管、产品质量等其他职能。二是物力支撑不足。基层办公设备老化、执法装备匮乏,检测设备只能针对极少部分品种做基础检测,面对琳琅满目、品种繁多的食品,执法人员绝大多数时间是采取凭经验肉眼看、鼻子闻、手摸和检查购物凭证等方式来辨别假劣产品,支撑食品安全工作的物质技术力量无法保障,难以及时发现,及时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三是财力保障不足。在食品安全领域投入少,抽检经费缺乏,只保障了省、市要求的抽检任务经费,在县一级自主抽检经费不足,致使执法监管陷于被动状态。

(一)落实食品安全属地责任。各乡镇党委、政府切实履行属地责任,督促党政领导干部对照任务清单深入包保单位,督导企业落实落细主体责任。组织包保干部进行督导,督促落实“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机制,全面排查风险隐患,不断提升食品安全治理水平;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严格执行进货查验和出厂检验、生产经营过程控制,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切实落实生产经营过程管理和风险控制等主体责任。同时,要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工作制度,定期研究部署督查食品安全工作,及时排除食品安全隐患,有效解决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困难和问题。

(二)压紧压实企业主体责任。企业是食品安全责任的主体,落实主体责任是关键,要转变企业“要我管”为“我要管”的理念,使其自觉地承担和履行食品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一是要求企业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承诺对本企业生产经营的食品安全负责,承担起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促进企业自律行为的落实。二是要求企业自觉建立完整的溯源体系,落实账册管理与记录,并建立可追溯的记录档案。三是加强日常监督检查。督促企业落实溯源体系建设,对要求建立或已建立的制度、记录不够完善的企业,特别是基础条件差、人员少、管理不规范的中小型企业要加强检查、指导。四是加快推进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应用。在巩固当前电子追溯平台开通应用良好形势的基础上,要逐步推进现场监管信息化,督促食品小经营店加入应用电子追溯平台,小餐饮店米、面、油、调味品、肉制品、预包装食品“电子一票通”索要率达到100%,确保电子追溯系统开通应用成为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行为自觉和规范化管理措施落实的有效抓手,进一步提高农村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法律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确保农村食品来源可查,去向可溯。

(三)严把食品企业准入关口。市场准入和服务通行,把好源头规范关,提升企业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在管理中服务、寓服务中管理”应该是食品安全监管开展工作的好路子,把好了市场源头准入关,可降低食品质量安全所带来的风险。因此,一是严格执行市场准入制度。将把好了市场源头准入关列入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关键环节来抓,按照食品安全食品生产加工必备条件要求,认真实施行政许可项目,做到不符合要求的企业绝不放行,对高危的食品行业从严要求,严格把关,做好食品生产企业的初审关和准入关,将其“畸形儿”拒之门外;二是积极帮助和指导企业做好证件申请前的准备工作,对企业尚在证件申请阶段,就介入实地帮扶指导,对其车间、设备进行合理的布局,以及检验室的建立,文字材料的审核和文件的应用,产品的使用标准和标识标签的设计等,针对问题进行现场指导,面对面地讲解,手把手地教会;三是针对我市食品生产经营“三小”业态居多,加工场所条件简陋,储存条件难以保障,防蝇、防鼠、防尘等措施缺乏,餐具不消毒、垃圾遍地扔、污水横流、蚊蝇乱飞等突出问题,引导小作坊进驻集中区开展生产经营,推动小作坊由“小、散、乱”向“精、特、优”转变,向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不断提升食品产业质量。

(四)加强食品安全宣传培训。从多方面入手,充分发挥政府属地管理责任,经营企业的主体责任,社会力量的监督责任。一要发挥行业自律作用。以提高食品经营者诚信守法经营意识为重点,落实“先培训、后上岗”制度,保证食品经营从业人员每人每年接受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行业道德规范等方面的集中培训。通过开展示范创建活动,鼓励经营者之间相互交流,吸收好的做法和成功的经验,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提高食品经营者的经营管理水平,促进食品行业的社会责任感和自律意识。二要开展安全宣传活动。通过发放宣传资料、食品安全知识咨询、法律法规知识解读、张贴食品安全宣传画、发放宣传挂图等形式,全面宣传食品安全知识,指导公众安全饮食,增强公众的食品安全和维权意识,营造人人关心、人人维护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三要搭建丰富宣传平台。借助各类媒体,加大食品安全宣传,优化公众饮食环境。及时发布动态信息,介绍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工作动态、宣传健康科普知识、举报维权渠道等,促进与群众的双向沟通交流,争取用立体式、多方位、全覆盖的宣传网络来传递食品安全之音,传递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正能量,构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社会共治氛围。

(五)不断夯实安全监管基础。创新监管方式,加大人力物力投入,提高监管工作效能。一是积极吸纳食品专业人才,补充监管队伍,强化监管力量,解决监管人员不足,专业性不强的硬伤。二是增加经费投入,强化执法装备,配强检测设施,提升检测能力。三是创新监管方式,加强智慧监管,提高了工作效率,从而缓减监管人员少,监管任务重的压力,促进监管工作到位。四是用好村级食品安全协管员这个不可或缺的力量,引申市场监管部门在乡村的触角,缓解市监人员少的压力。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ntent_2();。

我国消防应急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社会经济水平和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现行消防法律法规体系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消防法律法规体系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我国消防法律法规体系存在问题的对策进行了系统的探讨,为我国消防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提供了思路。

论文关键词法律法规消防法律法规体系公安消防机关。

作为我国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消防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于我国公安消防机关依法履行职责,避免发生重大火灾事故,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和西方先进国家的消防法律法规体系相比较,我国消防法律法规体系建设起步较晚。同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社会经济水平和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现行消防法律法规体系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促进我国消防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有必要对我国消防法律法规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探讨,并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寻找对策,从而不断促进我国消防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

(一)我国消防法律法规体系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

在我国宪法中明确规定,我国行政机关行使职权必须严格依据我国国家机关组织法。消防法律法规体系作为我国公安消防特别行政法,对国务院、国家各级政府机关、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等国家机关在消防行为上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是,目前在我国国家机关组织法中,根本没有对国家机关的消防行为做出明确规定的组织法。这样,在执行消防法的过程中,许多国家机关会借口国家机关组织法中没有消防法的内容而拒绝执行,在这样的情况下,消防法对于国家机关来讲就是一纸空文。

和西方先进国家适时进行法律修改不同,我国法律法规修改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其主要原因是,我国法律法规的立法程序相当复杂,无论是制定法律法规,还是对法律法规的修改,都相当困难,制定法律法规往往要经过繁琐的手续,持续数年才能制定完成,对于法律法规的修改同样如此。并且制定好的法律法规颁布后一旦开始实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便不再发生变化,这样一来,就会导致我国的法律法规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为我国法律法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消防法律法规体系的制定、颁布和实施的过程同样如此。

例如:随着社会经济和建筑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高层建筑已经成为城市建筑的主力军。但是,在我国消防法律法规体系中,涉及到现代高层建筑消防设计以及施工要求的内容尚不健全,导致现代高层建筑消防设计与施工无法可依,同时又和原来的消防法律法规相冲突的现象。

在我国,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人大于法的现象仍然存在,在消防法律法规体系执行的过程中,常常出现由于主要领导的干涉而无法执行的现象。同时,由于我国消防法律法规体系监督的是国家机关、团体以及各种类别的企事业单位,这样也导致了我国消防法律法规在执行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通常情况下,不能按照消防法律法规体系规定执行的国家机关、团体以及企事业单位,如果不能进行限期整改,通常只是对主要领导或者相关责任人进行处分,并且大部分时候处罚力度也相当低。特别是在一些机关单位中,相关责任人一般不是单位的主要领导或者法定代表人,这样就出现了法律责任和消防责任相互脱节的现象,对消防法律法规的严肃程度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正是因为我跟国家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时主要依据我国国家机关组织法。因此,为了保证我国消防法律法规体系对国家机关的约束力,避免国家机关和消防法律法规体系发生不必要的冲突,确保我国消防法律法规的顺利执行,必须切实改变我国消防法律法规体系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弱势地位,按照我国实际状况以及消防工作的特征,制定对国家机关具有约束作用的消防组织法。在消防组织法,必须明确各级党政国家机关和公安消防机构之间的关系,通过法律的手段实现对国家机关违反消防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限制和约束。

(二)大力加强消防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大力加强消防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全面加强消防法律法规建设的需要,同时还是保障全体公民生命和安全的需要。加强消防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第一,必须大力加强消防法律法规体系的立法进度,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制定消防法律法规体系的立法规划,促进消防法律法规体系的立法进程,保证消防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和我国的社会制度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保证消防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和消防队伍建设相适应;第二,要大力加强消防立法机制建设,按照民主以及公开立法的原则和方法,建立专家消防立法机制,公开征求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争取反映他们最根本的利益。第三,要努力完善当前实施的消防法律法规体系。在现行消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不违背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和现行消防法律法规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同时确保消防法律法规体系内部互相协调,互相统一。第四,要认真分析当前消防方面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特别是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必然带来设计理念、建筑风格以及消防安全技术的变化,特别是在高层建筑以及现代化工厂消防方面,更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难题。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保证消防法律法规的与时俱进,保证消防法律法规能够符合经济发展的形势,参考西方先进国家在消防法律法规建设上的经验很有必要。

在我国,要想提高我国消防法律法规体系的执行力。主管领导首先必须大力加强自身的政治思想修养,充分认识到消防法律法规的重要性,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程序办事,决不可凌驾于消防法律法规之上。在国家机关、团体以及企事业单位中,消防安全的责任人,必须是其法定代表或者主要责任人,从而确保法律责任设定和职责设定相一致,保证在发生违反消防法律法规时责任追求的严肃性。

我市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目前,农村土地流转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总体上说是合理有序的。但是,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以平昌县为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不到位,观念滞后,阻碍农村土地正常流转。就总体而言,全县农村土地流转尚处于初始阶段。农户之间小范围的转包转让占主流,规模集中成片流转土地、从事农业综合开发的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较少;流转模式比较单一,土地流转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其主要原因是:一些地方干部、群众认识不到位,观念滞后。部分领导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农村土地流转组织、指导和管理手段;部分农户对土地流转认识不足,观念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土地正常流转。特别是专业大户和企事业单位参与农业综合开发,基本要求是土地连片,而实际操作中遇有少数农户不同意流转就要泡汤。

(二)普遍对订立合同重视不够,农村土地流转合同不规范,权、责、利不明确。据调查统计,全县农村土地流转合同基本上是以口头合同为主;就全县签订的各种书面协议中,尚有60的合同不够规范和完善。主要是合同文本不规范,内容不齐全,流转面积、标的不准确,容易产生权益纠纷。

(三)土地流转合同管理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合同兑现。主要表现为农业承包合同监督管理乏力,基层合同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土地流转合同纠纷处理不及时,使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切实保障。

(四)一些政策性因素也制约着农村土地流转。从去年以来,国务院出台了保护基本农田,禁止用基本农田栽植果树、挖塘养鱼等一系列政策,对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农村专业大户要求成片开发土地扩大规模呈上升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该项政策的一些制约。

对策及建议。

(一)加大对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领导和引导,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有序进行。要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引导村、社及农民群众在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开展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工作,认真解决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土地流转为契机,大力培植和发展农村专业大户,推进农业综合开发。

(二)落实相关政策,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的规范工作。镇乡党委、政府要继续抓好农村土地流转政策贯彻落实,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关措施,把工作重点放在土地流转的规范工作上,特别要处理好土地流转促进农业综合开发与保护基本农田的关系,处理好土地开发与保护群众权益的.关系;对于成片进行农业综合开发的专业大户,在土地使用上,应尽量安排在基本农田以外的范围考虑,使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

(三)加强农村土地流转合同监督管理。对现有土地流转的合同特别是口头合同要积极引导土地流转双方签订书面协议,明确双方的责、权、利,保护双方的权益和合同的兑现;对不完善的合同要积极做工作,做好合同完善工作。合同管理的重点主要是抓好承包期限在十年以上、流转规模较大的农村专业大户,要严格按照合同管理程序签订规范的合同,避免因责、权、利不清而产生纠纷的隐患。

(四)加强培训,提高基层干部和村会计及合同管理人员、镇乡合同管理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镇乡、村干部及合同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政策水平。特别是在组织、发包、指导合同签订、解决合同纠纷等问题中做到依法办事,按政策规章办事,促使土地流转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

(五)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纳入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目前,农村土地流转可参考的法律依据有国家颁布的《土地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为开展农村土地流转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土地流转日益增多,应把农村土地流转纳人法制化轨道,保障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有序流转。(审签:曹光辉)。

6、平昌县以农业综合开发助推新农村建设。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整治。坚持“山、水、田、林、路、气”综合治理,加强以病险水库整治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农田灌溉问题,增强抵御旱涝灾害的能力。加强现有水利设施的管护,创新现有水利工程的管理方式,使其更好地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确保其安全有效运行。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畅通农产品物流通道。二、突出特色农业产业化支撑。围绕建设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突出产业支撑,围绕支柱产业,放大产业特色,力求逐渐形成“一村一品”,千方百计助农增收。三、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结合新村建设经验,继续推进生态建设,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改善生态环境。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

我市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为使我市提前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年初,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原建整办、小康办合并组建为市委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小康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全市基层组织建设和小康建设的指导、督促、检查和考核。至3月份,先后从有关单位抽调8名人员到位。机构组建后,办公室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围绕“班子强、农村富、村庄美、风尚好”的全面小康目标,加强了基层指导,狠抓了督促,全面推进了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小康建设发展。

一、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小康建设运行情况。

(三)抓组织建设,促班子优化。一是以农村支村两委换届为契机,优化村级班子建设。全市106个小康示范村换届选举获得圆满成功。支、村两委换届后,实现支书、主任一肩挑的有42人,占16,“两委”交叉任职181名,交叉任职率35。交叉任职后,“两委”成员比上届减少223名,减幅为28.5。一大批年富力强、政治素质好、群众威信高的“农村能人”充实到了支、村两委班子中。二是举办农村支书、主任培训班,提高村干部素质。积极参与配合举办村支书、主任培训班,7月10-18日,组织全市266个行政村488名支书、主任系统学习了全面小康建设、农村经济发展、村级组织建设、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等内容。这次培训帮助支书、主任树立了“发展消除贫困和合作共赢”的理念,提高了他们执行上级政策、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和依法治村的能力,增强了他们提前10年实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和决心。

三、几点建设。

6.尽快出台《资兴市20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小康建设》考核体系。

我市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为使我市提前1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年初,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原建整办、小康办合并组建为市委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小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全市基层组织建设和小康建设工作的指导、督促、检查和考核。至3月份,先后从有关单位抽调8名工作人员到位。机构组建后,办公室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围绕“班子强、农村富、村庄美、风尚好”的全面小康目标,加强了基层指导,狠抓了工作督促,全面推进了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小康建设发展。

一、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小康建设工作运行情况。

(三)抓组织建设,促班子优化。一是以农村支村两委换届工作为契机,优化村级班子建设。全市106个小康示范村换届选举工作获得圆满成功。支、村两委换届后,实现支书、主任一肩挑的有42人,占16,“两委”交叉任职181名,交叉任职率35。交叉任职后,“两委”成员比上届减少223名,减幅为28.5。一大批年富力强、政治素质好、群众威信高的“农村能人”充实到了支、村两委班子中。二是举办农村支书、主任培训班,提高村干部素质。积极参与配合举办村支书、主任培训班,7月10-18日,组织全市266个行政村488名支书、主任系统学习了全面小康建设、农村经济发展、村级组织建设、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等内容。这次培训帮助支书、主任树立了“发展消除贫困和合作共赢”的理念,提高了他们执行上级政策、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和依法治村的能力,增强了他们提前10年实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和决心。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的应急救援预案

在现代企业安全管理中,事后处理已逐步被事前预防所代替。然而这并不能避免所有事故的发生,应急预案正是对事前预防的有效补充。因此,制订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提高员工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既是企业法定的职责和义务,也是现代企业自身的需要,更是有效保障员工生命和企业财产的重要措施。

吉林石化“11?13”事故像一面镜子,既折射出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也反映出企业在直面危机时的应对素质。《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明确提出了相应的规定和要求,为应急预案的制订提供了法律依据。要充分发挥应急预案的作用,首先要制订符合企业实际的切实可行的事故应急预案,只有制订的应急预案与实际相符,才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也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应急救援预案是事故发生时进行紧急行动、采取救援措施的基本依据,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急救援预案制订得好,准备充分,救援及时,就能防止次生事故的发生,减少损失和降低人员伤亡。特别是在社会发展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应急救援行动参战力量更加多样化,现场情况瞬息万变,制订有效的应急救援预案,对救援力量到达现场后迅速、正确展开救援,提高救援成功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就应急救援预案的构想、制订、应用、管理等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应采取的改进措施分别加以阐述,以期引起关注。

应急救援预案是针对重点区域、重点装置或部位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或其他灾害,根据应急救援的指导原则和战术原则,以及现有装备而拟定的。因此,在制订预案时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好实事求是这个原则,才能达到在安全事故或灾害现场发挥作用这一基本目的。然而,目前在制订预案时由于没有把握好这个原则,反而凸现出几个误区,制约了预案应用的实际操作性。

1.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内容制订不细。主要表现在对救援力量部署、救援方案、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内容表达模糊、混乱不清。如在救援力量进退路线的安排部署上,有救援路线,无退防路线,交代了各救援力量的任务分工,却忽视了相互间的救援协同; 在救援方案上,通常是只选定了救援方式,却没有对救援现场进行评估; 注意事项上没有做到根据单位具体性质提出事项,而是千篇一律。

2.事故应急救援步骤制订格式化。在制订各级预案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在制订救援对策时,往往把各救援力量在现场的救援行动交代得过细,如救援中心的力量什么时候到达现场,现场救人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救援时哪些人利用哪个救援工具等。问题布置得太具体,看起来就像是在演戏,而忽略事故现场的瞬息万变和计划指挥与临场指挥的关系,预案反而失去了实际意义。

3.事故现场设定过于简单。事故设定是预案制订的关键环节之一,对救援力量部署、施救对策等起着决定的作用。如果事故设定过于简单,如只确定一个事故点或是不设置事故发展变化中易引起的次生灾害( 如危险化学品的泄漏燃烧、压力容器的爆炸、建筑物的倒塌、人员连续伤亡、被困情况变化等) ,整个预案就显得过于简单,没有起到打大仗、硬仗、恶仗的准备作用,对平时的应急救援训练工作的指导意义也就不强。

4.公司层面与各单位、装置制订的预案脱节。对于一些可能发生的较大规模、较大影响的事故,公司和二级单位、装置都会制订相应的应急救援预案,但是如果公司与二级单位、装置在制订过程中没有做好统一、衔接工作,往往就会造成力量部署( 如停车位置、事故现场设置、救援和退防路线) 的设置甚至任务分工不协调。一旦出现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调动多种力量作战时,就很可能造成作战任务重叠或者制订的预案失去作用。

5.各级预案制订时侧重点不突出。制订同一个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公司和二级单位、装置如果把握不好出发点,没有侧重,出现雷同,公司与二级单位预案基本一个样,那预案就失去了具体的指导意义。

6.应急预案中的分级有些不切实际。死亡人数、财产损失的统计,应是事后至少是在事中做的事情,不应该作为事前预案启动条件。应急预案中按死亡人数、财产损失进行分级,有些不切实际。

制订应急救援预案的最终目的就是使预案在实战中得到充分的应用。预案的应用可分为平时应用和实战应用两方面,但是在应用过程如出现下列几个常见问题往往导致预案不能发挥最大作用。

1.编制者对应急救援预案较熟悉,而其他人员不够熟悉。现在各单位制订预案往往是编制人员的事情,制订出来的预案往往是编制人员熟悉,导和其他人员熟悉程度有限,而且往往是应付考核时才把预案拿出来作全员熟悉。如果对应急救援预案学习和演练少,就很容易造成救援职工只熟悉预案中事故或部位的基本情况,而对灭火救援行动的部署知之甚少,导致在实战中对指挥部作战意图理解不透,执行不到位。

2.单位情况如人员、装备改变后,预案没有及时更新,这是很多单位的“通病”。当人员、装备发生变化时,没有及时对预案进行更新修订,造成预案在客观因素的变化过程中慢慢“贬值”。

3. 后勤保障没有得到落实。预案里涉及到的通讯、装备、医疗、生活等后勤保障工作是一项跨岗位、部门甚至跨单位的工作。某些单位的预案在制订时就没有与后勤保障部门( 单位) 进行沟通,了解这些部门到底能保障到什么程度,制订后又没有及时把预案转发给这些部门,结果导致现场的后勤保障达不到预案的要求。

4.没有对应急救援效果进行评估。对预案没有进行定期评审或评估,特别是在进行演练和实战后没有对预案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价,从而也没有及时对预案进行修改。

5.指挥上盲目冒进或撤退。在救援现场,指挥者往往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条件下下达救援命令,这种情况可能会造成更大的'人身伤亡,影响救援效果,甚至使救援行动陷于瘫痪。因此,指挥命令应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切忌盲目冒进。如果预测现场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或事故将进一步扩大时,总指挥应果断下达撤退命令,给救援人员足够的撤退时间,减少无谓的人员伤亡。及时准确上报事故救援进展状态,可以便于总指挥部指挥。现场救援指挥,应及时将现场情况向总指挥汇报,总指挥应根据汇报情况,会同相关专家,认真研究现场情况,预测事故发展趋势,及时作出战术安排。

1.预案制订要准确细致,保证质量。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要严格按照预案的六个基本内容( 对紧急情况或事故灾害及其后果的预测、辨识、评价; 应急各方的职责分配;应急救援行动的指挥与协调; 应急救援中可用的人员、设备、设施、物资、经费保障和其他资源,包括社会和外部援助资源等; 在紧急情况或事故灾害发生时保护生命财产和环境安全的措施; 现场恢复) 进行制订,同时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有针对性、有预见性设置事故大小。

2.预案制订要简要明确,便于使用。结合各单位实际情况,公司、二级单位、装置在救援力量部署方面,把各参战救援力量的任务分工与协同作战要求交代清楚是最重要的。二级单位级预案应在公司预案的基础上,把侧重点放在各自具体的救援行动上,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才能对实战和平时的应急救援训练更有指导意义。

3.建立应急预案管理体系。应急救援预案的最大价值在于有效地进行实战,很多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实际上是对预案的管理问题。在对预案进管理时,一定要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做到信息情况有人收集,后勤保障有人协调,基层预案有人指导,预案效果有人评估。

4.协调一致,互为互动。公司与二级单位、装置预案保持协调、统一,及时做好修订工作,组织学习培训,互相交流,这都是很有必要的。

5.成立领导班子,科学管理。各单位可以建立相应的组织或小组,专门负责预案制订、管理、应用工作。

6.科学运用现代技术,及时做好技术更新。随着应急救援日益计算机化,可以多从预案管理电子化、网络化方面加以探索。

7.指挥人员应积极参加演习,提高指挥能力。在日常的事故救援演练中,应有专门针对指挥人员的演习和训练,以提高指挥人员的指挥能力,提高事故救援效果。

8. 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的技术支撑作用。制订预案时,不仅要考虑指挥、协调,还应考虑事故处置的技术、专业支撑,专家的意见对指挥者的决策是非常重要的。要根据现场灾害情况,综合考虑人员伤亡、周边环境、设备状况、物料状况等因素,分析现场事故危害程度。

9.预测事故发展趋势,确定初步事故救援方案和意外状况救援方案,制订各阶段的应急对策。总指挥应组织相关人员研究预测事故可能的发展趋势、危害范围、危害程度,结合现场救援力量,确定初步事故救援方案,并预测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制订意外状况的应急对策。

干部作风存在的问题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近年来,区委高度重视作风建设,在“两学一做”教育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活动中也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加强了干部工作作风建设,更好地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干部工作作风建设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对照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以及人民群众的愿望,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主要存在的问题。

3、存在官僚主义。有些干部高高在上,不深入实际,疏于下基层,忽视调查研究,没有掌握第一手资料,对基层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能拿出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和对策。

有些干部对上级的指示和布置的工作任务,照抄照转,缺乏创造性,没有结合本地实际和自身工作特点提出新举措。

这些问题虽然发生在少数干部身上,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这些问题,尽管只是表现在少数人身上,但其消极影响和不良后果不可低估。如果我们不警惕、不抓紧治理,就会损害党群干群关系。干部作风建设,事关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因此必须下决心整治当前作风建设中重点突出问题,健全完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不断推动干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深化干部作风建设,建议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抓好理想信念教育。推动党员干部系统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要坚持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联系实际学,带着问题学,自觉用党的先进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指导实践,更好地把理论学习的成果转化为推动改革发展、服务人民群众的实际成效。

2、强化干部监督管理。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监督是关键。一是要拓宽监督渠道。把党内监督和行政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等很好地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网络,把干部成长发展全过程、工作生活各领域、思想行为各方面都置于严格监督管理之下。二是要扩大监督范围。在强化对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监督管理的同时,把从严管理的对象拓展到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干部,必须实现干部管理对象的全覆盖。

3、要完善监督措施。要综合运用教育引导、制度约束、考核评价、监督检查等多种措施,最大限度地使干部少犯错误、不犯重复性错误和大错误。要多组织突击性检查,特别是采取不打招呼的形式,深入各单位明察暗访,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做到一检查一通报、一问题一剖析、一案例一曝光。

要进一步完善考核奖惩制度,制定科学、量化、操作性强的效能考核办法,把效能考核与工作目标考核、党风廉政责任制考核、领导干部年终述职、工作人员年度考核等相结合,把考核结果作为业绩评定、奖励惩处、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我市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摘要:当前我国各地的城投公司发展非常不平衡,一些公司融资渠道比较健全,发展逐渐步入正轨,而另外一些资金漏洞巨大,入不敷出,甚至快要破产。本文着重研究城投公司的发展现状,找出它们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关键词:城投公司;问题;对策建议全国各大城市的政府投融平台,也被称为城投公司,起源于1991年。当时,国务院进行新一轮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要求地方政府不再直接负责基础设施建设,而是将此类建设活动公司化。1991年,上海率先成立城投,之后,重庆、广东等省市也相继成立。近年来,各种城建开发公司以及城建资产经营公司和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等各具特色的城投公司在全国各地相继成立,对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提升本地城市形象做出了重大贡献。一、城投公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城市投资体制改革刚刚起步的城市中,城投公司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误区和困难。如何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理顺与政府的关系,解决资金矛盾,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尽快缩短“阵痛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作贡献,是城投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1.城市投资公司目前主营业务领域是房地产,以土地为抵押品而大举借贷,因此地产调控政策对其业务影响巨大,且管理模式滞后。城投公司过于依托地方财政,因此信贷政策等财政政策转变对其发展有重要影响。很多城投公司本身无土地储备,融资多是源自政府担保,因此应向实体公司发展,拥有土地储备和自有项目。城投公司未按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运行,在城投公司成立之初,有些城市政府还无法摆脱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城市建设项目过分依赖财政的投资,财政投下去的资金又没人监管,没有形成可以进行资本流动的循环投资的体制,阻碍了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发展。2.发行企业债是城投公司发展的另一个方向,但涉及发债额度和净资产数,这些都有硬指标的要求,门槛较高而且好多业务与相关主管部门职能交叉。历史负债较重,银行信贷议价能力不足。城建基础设施建设部门机构设置比较混乱,管理层叠严重,没能高水平的利用城投公司资产庞大的优势进而创新创新融资渠道,影响了城投公司高水平发展的进程。3.城投公司没有很好地利用产权交易平台来盘活资产,对于资产的.运作显得经验不足。经过长期的历史积累,我们形成的巨量的存量资产,而这些在现有的城市资产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我们以前的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既是“运动员”也是“裁判”,从而造成了这一部分的国有资产产权不明确,业主不明确,权责不清晰,这样通常会造成前期立项时积极争取,建设时大干快上,但是当建成后出现无人担责无人管理的局面,这样的项目后期往往需要大量的政府补贴。如何在资本市场上运用企业上市、转让、重组等手段来积极地运作国有资产,管理好产权,充分利用各种金融工具来盘活现有存量资产,做好风险控制,这是我们必须着手解决的一项重要工作。4.运营项目中公益性项目比重较大,无法产生现金流,造血功能差。融资渠道不通畅,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资产负债比越来越恶化。城投公司融资结构不平衡,银行贷款、信托、债券配比不合理,资产负债比例不合理,当前融资主要是以商业银行的贷款为主,未能充分利用其他各种金融工具,融资渠道过分单一,融资成本较高[3]。由于一些城建项目收益不高,这样一方面会造成银行慎贷,也会造成公司现金流不好,拉抬公司的资产负债比,风险敞口较大。因此,当前的这种靠负债融资的方式不但不能做到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也会影响城投公司的发展。二、解决措施及对策1.建立对融资平台公司债务情况的动态监测机制以及符合融资平台公司特点的绩效考核机制。规范和加强投融资平台公司管理,科学统筹平衡资金,完善融资平台公司偿债管理和资产财务管理。规范融资平台公司融资和对外担保行为的管理。城投公司应做好顶层设计,改革公司架构,调整激励机制。运用现代公司管理模式,结合当前最新的股权激励模式,控制好公司的现金流,注重发展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事公司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2.要严格加强新增贷款管理,严格准入条件、建立名单制、建立总行审批制度,合理确立还款方式和贷款期限。全力推进存量贷款整改,包括贷款期限、抵押担保、贷后管理等。严格监测整改为一般公司贷款的风险,严格退出条件、健全台帐统计、审慎评估。应按照城建项目收益性、准收益性、非收益性等不同性质,采取不同方式。充分运用各种资源,吸引其他投资者,分担风险,拓宽融资渠道。3.创新国有资产营运机制。城投公司是城建资金的运行主体、城建资产的运营主体、城建项目的运作主体,对原有城建国有资产,可以由政府收回项目的产权,明确投资主体,将这一部分的产权交给公司来进行运营,明晰公司的治理结构,充分运用各种资本运作方式,盘活资产,提高运营效率。将潜在的资本转化为活资本,通过资本层面的运作实现资本价值的升值。4.城投公司要打造多元化融资渠道,建立和完善风险防范机制,保证合理的流动性和充裕的现金流。城投公司要多做产生现金流的项目,并可在适当的时候引入民间资本。建立稳定的偿债机制。根据具体的项目来合理安排筹资形式,对于经营性项目可以交给市场来运作,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方案来分配资本利得。通过财政对城建发展专项资金列收列支,定期划拨城投公司,委托其进行运作,使城投公司获得稳定的资金流入量。通过以上多渠道融资,完善公司现有的偿债机制,使城投公司走上良性可持续发展之路。三、结语城投公司要适应城市突破发展的总体态势,应对外拓展融资渠道,对内增强管理能力,强化内功,提高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和领悟能力,超前谋划,走有特色的城投发展之路[4]。相对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而言城投公司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将来要走的路还很长而其扮演的角色也将越来越重要。面对机遇和挑战相信每个城投公司都会认真考虑将来的路该怎么走希望城投公司一路走好。参考文献:[1]黄舸.城投公司定位与可持续发展[j].前沿.(13)[2]李伯和.城投公司运转方式与职能定位的再思考[j].才智.(05)[3]付庆红.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建投公司面临的困境与解困之道[j].地方财政研究.(07)[4]朱娅琼,彭松.城投公司向何处去[j].中国投资.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