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豆之踊子杜鹃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精选10篇)

时间:2023-10-07 11:53:58 作者:笔舞 评语寄语 伊豆之踊子杜鹃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精选10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伊豆之踊子杜鹃篇一

川端康成描述的这段短短的故事,发生在凉凉的山中清秋,细雨空蒙,一个大学预科生邂逅了一个漂亮的十四岁舞女薰子。其实那舞女叫什么名字、那少年是什么身份,都没什么所谓。这就是最合适的时间、最雅致的地点了,连主角都是美好的少年年纪。

??宛如一卷缓缓流动的画。

而这幅画在我心里竟显不出什么浓重的墨色来。在卷首寻不到起因,卷尾找不到结果,仿佛作画的缘由就是个偶然,让我恍惚觉得描绘的只是小小的一段情节,兴许是汤岛秀丽的山光,或者是巡回艺人们闲逸的步途,又或许,只是舞女为少年摆好的一双木屐??长长的一卷画,没有情节颠簸,淡淡的水墨如同要融进纸里去。

我试图从那一番浅淡的风景中想象舞女与少年的初次相遇。那时少年正在去汤岛的途上。途中恰逢舞女一行人,舞女提着鼓和鼓架。那个鼓在她身上却显得轻盈,她每一步都轻踮着脚踏过青灰的石板路,有时候也踏过湿茸茸的青翠草地,或许还腾出一只手来提着衣摆。川端如此描写:一股旅行的情趣油然而生。我猜倘若我是那个少年郎,也会揪了心房想随行她们去。

少年在茶馆避雨,赶上第三次相遇,顺势结伴同行。茶馆的老婆婆谈起巡回艺人们时的语气提醒我舞女的地位并不与少年相近,语气不很轻蔑,却好像正点住什么穴,微微发痒,叫人不好忘记。

可是正值豆蔻的舞女仿佛一点没在乎。她好像把那小小的心思都织成了柔软的情愫,化到温和的山风里,融到她的一颦一笑颔首俯身中。她端茶来一个不小心撒了茶水,眼睫垂下一片绯红,好像山麓边遗落的霞光。她羞涩地答少年的话,拘谨而天真。她快活地泡了温泉,拥入日光。她请少年为她读书,眼眸里光彩四溢,娇媚而明亮。她自言自语似的柔声向少年说道:?请带我去看电影吧。???那是多么美好而单纯的花样年华啊。那些蜜糖般的情丝就那样从两心间萌生,毫无预兆,可又是那么合情合理。

山间的雨落了又停,歇了又落,迷迷蒙蒙,似乎把舞女的笑颜模糊了,似乎把她紧随少年却又坚持保持的距离缩短了,似乎把阿妈严苛的表情融化了,似乎把各自心间的忧郁稀释了,似乎??那短暂的旅途要无限延长了,直到时间尽头。

就这样告别了。少年从头至尾没有叫过舞女的名字,舞女的名字实是好听的,但他们仿佛并不需要,眼波流转间就明了:他在同我说话呢。少年临走的那日,舞女只蹲在岸边,凝视着一个方向,一言不发??川端的描写让人止不住怜惜她。

伊豆之踊子杜鹃篇二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伊豆的舞女》日语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知君情深意也厚,忆人全在不言中。

“我任凭泪泉涌流。我的头脑恍如变成了一池清水,一滴滴溢了出来,后来什么也没有留下,顿时觉得舒畅了。”“我”最终还是离开了,一场宛若樱花般美丽的旅途,一场纯洁而美丽的爱情,还未完就待续……朦朦胧胧的情愫,隔着薄薄的一张纸,却没有捅破,微微透着遗憾和感伤。

熏子,在那个学生哥心中你“简直美丽极了”。在浴场,你一丝不挂地跑出来,伸张双臂,叫喊着什么。看到学生哥,你反而踮起足尖,兴奋愉悦。难以相象,你是有多开心。的确,你更像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呢,没有所谓的害羞。和这个你佩服的学生哥在一起,你的脸总是绯红。听到他可以和你同行,你的微笑瞬间绽放;离别之际,你紧闭双唇,想说什么吧,想表达留念之意。我难过你望着船儿离开,始终紧闭双唇。誓[注:盟:盟约;誓:誓言。指男女相爱时立下的誓言,表示爱情要象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他们只是通过几次回眸,几滴清泪来诠释这若有似无的情愫,于是眼波流转之间,上演了一出青涩而忧郁的如烟似雾的少年情怀。

舞女熏子不但爱好唱歌跳舞,还擅长下棋,棋艺非凡,还热衷诗词文章,纵使艺人在老太婆乃至当时人们眼中是卑微的,是“哪儿有客人就住在哪儿”的低贱之人,但在“我”眼中并不这么认为,她下棋时和听文章时的专注给“我”留了深刻的印象。动身前一天晚上,熏子本想和我一起去看的电影,却得不到阿妈的同意,她显得很淡漠,可以想象她心中有多遗憾,会不会甚至有怨恨。川端康成塑造了一个清纯,可爱的舞女,丰富的内心,细致的人物刻画描写是这篇文章的精彩之处。

伊豆之踊子杜鹃篇三

川端康成。这个我在大学时一直没读对的名字。记得小学课文的拓展阅读,就节选过这位日本先生的一篇文章,似乎是写四季的风景,充满美感。依稀记得老师盛赞这位先生的文笔风雅至极,自此我知道了这个名字。

伊豆的舞女,大概是川端康成先生最广为读者认识的一篇小说。这本书以此篇作为开头,收录了先生多部作品。而阅读过程给我最深刻的感受,大概就是觉得每一篇文章都笼罩在温泉散发的闷热、潮湿、模糊的雾气之下,就像春天的某一场雨后,有些许小小的压抑,以及不可名状的感受。

而且在我看来,有一些故事似乎没有结尾,就像你努力地阅读和翻篇,所期待的那个结尾却让人有些不知所云。尤其,水晶幻想这一篇,更是让人有些困惑,就像你读得懂每一个字,但你却不能理解这些句子拼凑起来的用意。(but后来有人告诉我这篇文章是先生尝试意识流的练手之作,不必太在意,我才若有所悟)而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叫抒情歌,以自语的形式深情地诉说了一个关于悲伤的爱情故事,融合了宗教、美学的思考。

第一次阅读日本小说总难免追求情节,忽略了更深层次的一些思想。(又或许不是我忽略,而是暂时很难进入理解)但川端康成先生的文字的确美,日本民族的含蓄风雅充分流露。试摘一两句。

“这正是初夏——犹如初夏一般充满朝气的处女的裸体,映照在洁净的镜面上。同绿叶与白藤花一起.....”(采外景)

“秋空分外澄澈,海天相连处,烟霞散彩,恍如一派春色。从这里到下田,得走二十多公里。有段路程,大海若隐若现。千代子悠然唱起歌来。”(伊豆的舞女)

我觉得读川端康成先生的作品需要耐心,渐入佳境。去体会朦胧雾气里这位日本大家对爱情和世间种种事物的观察和思考。

也许多年后的第二次阅读又会有全新的感受,这就是生活的美妙。

伊豆之踊子杜鹃篇四

“山路变得弯曲,即将到达天城岭。此时骤雨白亮亮的笼罩着茂密的山林,从山麓向我迅猛的横扫过来。”

伊豆的舞女开篇第一句,似乎很难让人想象出这是一个唯美哀伤的爱情小说的开头。

《伊豆的舞女》在文坛上被公认为是一部“物哀”之作。作为主人公的作者,在雪乡中进行了一次奇妙的旅行。遇到了辗转于各个村庄的小演艺队,结识后相伴同行,在不长的时间中建立了朴素的友谊,又认识了天真烂漫的见习舞女。

主人公作为旁观者,看到了演艺队在各个旅馆辗转却饱受欺凌与轻视的境遇,于触动之余萌发了对舞女的恋慕之情。不仅如此,舞女对于主人公的无微不至的照顾也使两个人愈发亲密起来,虽然没有直接表明过心意,但是两人间已经萦绕着淡淡的暧昧。

就是在这样的苦涩而又甜蜜的氛围中,旅途因财力不足的原因走向了尾声,在寒冷的码头边,男主人公与舞女迎来了无奈的分别。

“山路从隧道出口开始,沿着崖边围上了一道刷成白色的栏杆,像一道闪电似的延展过去。”

川端康成笔下的作品,从来都不吝于对山川景色的描写,如写森林的深邃幽密,山峦的高耸巍峨,都格外的神秘而引人入胜。在川端康成的笔下,当人们游走于山川之间,自然的强大力量显现了出来,人们往往不得不在山野中因为地形,天气的原因随遇而安。

而在小说中,主人公与演艺队也面临着这样的困境。不过,自然也有其“善"的一面。作为一个典型的日本人,川端康成认为自然是具有生命力的,小到一草一木,大到一山一湖,生命在其中无言地自由舒展着。

其笔下的自然界的植物在幽静中绽放,凋零,周而复始,正如其作品中人的生命,爱情一般,有始有终。与其说主人公穿越大山,看到种种自然的变化,牵动了对舞女的情感,不如说美丽的自然风光给了主人公与舞女恋爱的舞台。

“她刚在我的面前跪坐下来,脸就臊红了,手不停的颤抖,茶碗险些从茶碟上掉下来,于是她就顺势把它放在榻榻米上。茶碗虽然没落下,茶却洒了一地。看见她那副羞涩柔媚的表情,我都惊呆了。”

在自然的背景之外,不论是主人公与演艺队伍之间的友谊,还是对于舞女的爱情,“情意”如一条红线一样贯穿他们的始终。主人公对演艺队男女老少的尊重与真诚赢得了领头人荣吉的信任,两人不仅友好的交谈,还在最后送别时互赠了礼物。

在这片雪乡里双方之间没有了外部世界的高低贵贱与虚情假意,而是惺惺相惜,彼此平等,这一份短暂但珍贵的情谊温暖着每一个读者的心灵。

而另一条线索,即男主人公对于舞女的感情,饱含着对舞女身上那一股自然的青春活力的喜爱。在两个人的交流与碰撞之中,双方的不同风格都给对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心灵上的刺激。

于是我们不仅在两人的欢乐中得到情感的抚慰,更能在种种遗憾中体味到美的感受。如果说主人公是向往自然,向往美好的人,那么舞女的出现则满足了他的一切幻想,这也就是恋爱的美好,即想象。

“他穿了一件带家徽的黑外褂,这身礼服像是为我送行才穿的。姑娘们早已芳迹杳然。一种剐心的寂寞从我心底油然而生。”

在中国的经典里有“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样的诗句,描绘了人在愈得不到时反而愈加眷恋的情感,人在失败后的不甘心使感情变得越来越浓烈起来。

川端康成的作品情节中,也常常出现这样“无言的遗憾”。在川端康成看来,这样的遗憾与欢乐相比,似乎更胜一筹,因为有遗憾的无常浮世,所以显得人与人之间的相逢更加珍贵,然后美感就从此油然而生。

男主人公的旅途是短暂的,旅途之后,不得不踏上正常的生活轨道,而舞女与演艺队伍,将会继续的在伊豆山中游走着。男主人公羡慕舞女的自由与天真,但是又感叹演艺队的辛劳困顿。所以双方的分离在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下来,后文中男主人公突然的别离也没有出乎读者们的预料。

“街上,秋的晨风很冷。荣吉在路上买了四盒敷岛牌香烟、柿子和一种名称叫薰的口腔清凉剂。‘因为妹妹的名字叫薰’他微笑着说。”

如此句就是一个小细节,荣吉买名叫“薰”的清凉剂赠送给主人公,既是在表现出他对于妹妹(舞女)的喜爱,又是表示对男主人公对舞女的恋爱之情的善意的认可。在文章的最后,这样的细节稍稍抚慰了主人公与读者的心灵。

主人公的这一段恋情,是川端康成本人在学生时代在伊豆旅行的经历为题材创作的。显然,川端康成对于当年在旅途中遇到的舞女是饱含感情的,正如他所说的“她笑起来跟花一样”。在这一片感情中,他将这份恋情扩大到了对于美的消逝的哲学上面。其对于日本传统美学“物哀”的深刻理解与体悟,以及对于那样转瞬即逝的美的追求,使得这部中篇小说更加带有“日本性”的气质,也使其注定可以代表日本,走向世界的舞台。

这也正是为何川端康成可以荣获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对他的颁奖词很好的说明了他的文学:“因为川端极为欣赏纤细的美,喜爱用那种笔端常常悲哀、兼具象征性语言来表现自然界的生命和人的宿命。”以及“我们可以发现作家辉煌而杰出的才能,细腻而敏锐的观察力,和编织故事的巧妙而神奇的能力。描写技巧在某些方面胜过了欧洲。”

伊豆之踊子杜鹃篇五

日本文化的核心之一,是传承自汉唐文化,后经自身孕育蜕变而成的“物哀”精神。紫式部在她的不朽之作《源氏物语》中,将“物哀”这一精神发展至丰富而深刻。书中从轻浅的感慨到深刻的感伤,宏大而又细切地描绘出了主人公的整个内心世界与他眼中的世情世象,以情写事,事事含情,融情于物,万物皆悲。“物哀”精神着重在以内心的情感观照社会世相,将原本只属于个人范畴的情感提升到了对世相、自然的体悟与感受,以这种方式探寻“天人合一”的境界。继承了“物哀”精神的众多作家之中,川端康成是集大成者。

南海出版公司所出的这本精装版《伊豆的舞女》,是一本川端康成的短篇小说集,其间收录了他早期与中期的一些短篇小说,并以其最负盛名的成名作《伊豆的舞女》命名。在川端康成的早期小说中,很容易就可以把握到他的身世经历对其作品风格的影响。川端康成幼年时便失怙失恃,其后姐姐和祖父母又陆续病故,他成了一个真正的孤儿,被远亲收养。最后的依靠者祖父逝世前后的内心感受被他详细地写入《十六岁的日记》、《参加葬礼的名人》等文,文中已经可以明确地捕捉到他感伤与孤独的性格,和以内心的痛苦与悲哀为基调的川端式的文学底色。

川端康成在创作生涯的早期与中期,偏爱描写一些下层女性,着力写她们的美丽单纯与身不由己,对她们那种身陷感情之中时,本能而徒劳的辗转挣扎,他尤其感伤与垂怜。在写作《伊豆的舞女》一文时,川端康成正如文中的“我”那般,二十出头,时常到处旅行,虽然性格已呈现敏感与孤独,但心中依然保存着青年人特有的热情与憧憬,这使得整篇文章读来仿似一阵清新的初春微风拂过面颊,冷洌间夹杂着生命的甜美与活力。然十年之后的《雪国》,主人公岛村已是坐食祖产、没有人生目标的中年男子面目,而爱与美的化身驹子与叶子,那仿佛连脚趾头都是干净的清洁,与那清越到近乎悲凄的声线,都沦为了命运无常、生命徒劳的牺牲品。再十年之后的《温泉旅馆》,文中描写的几个女性身上已再难见惊心动魄的美,命运甚至连让她们邂逅倾心相爱,互诉衷肠的对象的机会都不给。一切吟咏、欢笑、哭泣、祈祷都是徒劳,其间迸发出的美丽与哀愁恰似浇了油的火焰,仿佛只是为了使这一刻燃烧,生命在这一刻最为璀璨,之后只余黑灰烟烬。一切都是徒劳,徒劳。

从这本《伊豆的舞女》摘选的各篇短文中,可以感受到川端心绪的迁延变化。越到后期,他对于人性看得越透彻,对于人生就越感无奈苍凉。他努力刻画具有“物哀”属性的人世万相,以诗化的语言与精彩的意象将感情融入事物中,使飞花落叶都能显露惊世之美。但在我看来,这种美的绽放汲取的是川端的生命活力,他将自己内心的悲凉、痛苦与孤绝凝炼成种子,用心血浇灌,从一片虚无与徒劳的尘埃一般的尘世里开出花来。可越到晚年,心力越弱,活力耗尽,《山音》中,一片萧索凄凉,有心无力。他的自戗,简直是一种宿命般的必然。

知道了结局,再回顾过往的美丽,总会有一抹淡淡的哀愁挥之不去。这本《伊豆的舞女》恰似献给川端康成的一捧追忆之花,当我们为其现时怒放而必将凋零的命运叹息时,已然进入了川端终其一生呕心沥血营造的世界,这也许是对死者最好的慰藉。

伊豆之踊子杜鹃篇六

嗯,我没读过川端康成。

其一,是我不太喜欢日本作家,除了东野圭吾这种写推理悬疑的作家,读得也很少。风格大多阴郁孤独,问题是我也没看明白到底有什么好孤独的。大概是刻在dna里的忧伤吧。

其二,翻译腔实在是浓厚。我不否认其实翻译腔就和口音一样,有时候你完全本土化了反而失了趣味。比方一个中国人真要操一口流利纽约口音,也是不能代表国家发言的,没有中国特色。所以翻译中保留了日本文学的语言特色我也并不是特别有意见。只是,着实不喜欢这种风格。

日本文学,喜欢的人就觉得精致又孤独。我这种不喜欢的就不是很能明白到底要干什么,到底在忧郁些什么啊。

《雪国》是没读过的,先读了这本《伊豆的舞女》,其实真的还挺喜欢的。故事是很简单的故事。喜欢那种细腻的感觉,是川端康成爱上了舞女熏子,却不敢靠的太近或者不想靠的太近。有时候你可以解读为这是懦弱和孤独成习惯,但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个简单的故事美在那种小心翼翼的触碰。思慕而不追求。是有些怯懦了,但是也因为这样纯洁而美好。

爱是想触碰又收回手。爱你但让别人替我说。差不多是这意思。

伊豆之踊子杜鹃篇七

《伊豆舞女》是川端康成的早期代表作。小说的情节很简单,在一段寂寞的旅途中发生了一场美丽的邂逅,就如同秋风轻轻吹起了一片树叶。主人公和舞女之间有着淡淡的爱慕之情,但故事并没有像一些爱情故事那样落入俗套。舞女薰子纯洁天真的性情带给主人公的不只有爱情的美感,更多的是心灵上的净化的洗涤。小说中所描写的环境点滴,也在衬托着主人公的心境。重叠的山峰,秋日的木叶,流浪艺人轻敲的鼓点,舞女可爱的裙裾,一切都带有很浓郁的日本特色。

川端先生的作品,能够感染人的不只是优美的情节和细致的语言,文章中给人们所表现的人物或景致,都有一种真实的美感,淡淡的一点一点浮现在人们的眼前,叫人领悟。

在共同的旅行中,流浪艺人们对主人公越来越表现出信任、感激的情感。主人公也“既不猎奇又不含轻蔑之意,我完全忘了他们是属于流浪艺人那一种类的人。我这一寻常的好意似乎渗透进他们的心田里”。于是他无意中听到了舞女薰子的赞扬:“是个好人啊!”真挚而坦率的赞扬,是舞女纯洁情感的流露,同时也使得主人公的心境变得明亮起来。

在与舞女分别后,主人公踏上新的旅途。在船上,当一个中学生看到他流泪,向他询问时,他很自然的回答了提问。“‘不,刚刚和人告别。’我非常坦率地说。让人家见到自己在流泪,我也满不在乎。”“我什么都不想,只想在安逸的满足中静睡。我的头脑变成一泓清水,滴滴答答地流出来,以后什么都没有留下,只感觉甜蜜的愉快。”淡淡旅情油然而生,在悲凉寂寞中,我能体会到忧伤的心灵已经变得平静自然。

伊豆之踊子杜鹃篇八

找了很多首歌,想了到底哪首歌比较容易激发出内心潜藏着的东西来,这样的念头在脑子里徘徊了好久,终于在花了好久的时间试着调整了好多种情绪后,开始动笔。如果试着写出对川端康成的文字的观感,应该会再次体会到瞬间即逝的灵光吧,一想到这里,动力又足了一些。

这些文字柔软的、寂寞的,深入灵魂骨髓。

以我这个年纪看川端康成断是无法感受到字行间所蕴含所有的情感的。就但那些传达给我内心深处的只言片语,已经折服了我。

这本书是我大学学习中,我最爱的老师在课上偶然提到的一本书,他在说日本热海的温泉旅馆时候提到伊豆的舞女,提到送别的一幕,我似乎能想到这一幕,这是很偶然的感动。

川端康成应该是个寂寞的人吧。能传达出那么多柔软的情感,那么可以多净化心灵的思绪,他一定是珍藏了生活多年的孤寂才能对那些不经意的人和事娓娓道来。他这种情绪深深地感染着我,每当我打开书页,进入状态,就感觉自己变得好纯粹,好清净,心中一丝污染也没有。并且每当寂寞两个字眼出现在文中时我的心就不由收紧一下,他写的寂寞,是能有所感同身受的那种。这种寂寞又贯穿着人的命运,对于命运来说呢,接受悲哀或者欢喜的填充,极其细的空隙还是存在,类似烟、淡香这类事物弥散着,大概是灵魂吧?很是细腻好闻、很有意思。

腰封也值得一提。上面写:这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初恋。

世界上的初恋大都美好,但我们绝大部分的人的初恋已在不知何处忘却了呢,好的或者有人寄托在几句歌词里,有人反复推敲锤炼过那段回忆忆。更可怜的却早已忘却了,在人潮的现实中挤灭了。就类似于喜欢这样的话该怎么说呢,对于这种还未生出,就已赴死的感情。在伊豆的舞女中最后一幕分明画着这样的图景,船要远去了,无法慰藉的悲伤还在淌着水,浆划过去,似乎有什么散落了。

我也喜欢川端康成的真诚,在参加葬礼的名人这篇中,他可以感受到作古之人一生中悲哀的某点。也喜欢他字的空明、幽远的意境。但最喜欢的还是他的抒情字,有时很平的说,有时也带一些热情。能读到这样的字,很幸福。

伊豆之踊子杜鹃篇九

这是我第一次读川端康成的作品,之前对他的了解也几乎是零,唯一知道的就是他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所以一开卷,我就陷了进去,没想到进入的是这样一个世界,满以为迎接我的是阳光明媚,可一打开门却是阴霾连绵。我一直在这样的郁郁的气氛中读完了整部书。

这部作品选了一篇众所周知的名篇《伊豆的舞女》,其他的各篇也各有特色。虽是不同的故事,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叙述人的口气,不同的表达人的性别,但是气氛却始终如一——阴郁。我也不知这样的理解是否正确,是否能表达出川端康成作品的特质。

这部集子里的小说,大多是写的女性。不同的女性,女佣、舞女、艺妓,大多是下层的劳动妇女。把这些生活在困苦的中女子的无奈、单纯、心机、小聪明写得淋漓尽致。这样的描写实在是深刻,川端康成是如何把这些各异的女子描绘得微妙微肖,如何把她们的肖像刻画得如此鲜明。他肯定是观察了的,这观察不但用眼,还用了心。他仿佛钻进了这些女子的心里,把她们的看得明白透彻。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叙述从不代入个人的观点。他只是写出了一个个故事和一个个人物,在文字中从不表达个人爱恶。他像是一个冷静、客观、细腻的记录者,用清淡的语言描绘了场景和故事。每看完一篇,我也会试图猜测作者的意图,或者表达的方向,但是无果,作为读者,你做好阅读就好了,不要管其他。

虽然是一篇可以独立成章的小说,但这本选集的前篇,我却恍然间觉得都是同一个男主人公。《十六岁日记》里的那个十六岁的少年,送别了祖父,成为了孤儿。他因参加过多位亲人的葬礼,每次都想起逝去的亲人,所以他在葬礼上表现得庄严与肃穆,成为了“葬礼上的名人”,所以就有了《招魂节一景》。二十岁,他独自旅行,在伊豆遇到了舞女熏子,就是那篇《伊豆的舞女》。

川端康成的作品里写了哭,也写了笑,但是不管这哭与笑多么热烈,都是极清淡的文字描写,就像隐在一旁画画,寥寥几笔,就看到了全貌。虽然他的文字不能让你直接流下泪来,也不能让你痛快笑出声来,但是这泪却流在心里,笑也隐在了心间。

他的写作又是极克制的,在文字里他从不把感情过分渲染,所以,通篇觉得有些压抑。精简的字句读过后,再回味,却能在舌间品咂良久。

他的文字总能带给我画面感。不管哪篇小说,总觉得在是湿漉漉的雨季,天气阴沉,一行人,或一个人,故事由此展开。《温泉旅馆》里的村子的街道,一定是湿滑的石板路,那些姑娘们的头发也一直是湿漉漉的。我一直在这样的意象里读完了整部书。

伊豆之踊子杜鹃篇十

一连看了三篇川端康成的小说也不觉得累。仪式因为篇幅短,二是因为情节很简单。

有的作家在发展情节之前喜欢先写写景物,这让许多着急知道故事下文的读者抓耳挠腮。若是看这篇小说,抱着这样的心态肯定是不行的。因为全部小说的情节就是一个学生,赶上了一家在旅行途中的巡回艺人,学生对这家人中的一个女孩儿产生了别样的兴趣。这女孩儿是舞女。路上他们有互动,也许当在温泉学生看到女孩儿的时候他达到了高潮。最后男学生还掉了眼泪,原因是他跟这群巡回艺人分别了。

从情节上来说,这个小说无聊到了一定程度,喜欢金庸或是大仲马的读者对这本书的兴趣会在看完5页之后彻底消失;对岛国文化产业有特殊期待的人看完后也许会产生“裤子都脱了你就让我看这个”的感受;也许只有喜欢《洛丽塔》的同好们才会抱着猎奇和文化比较的心态来对此书一探究竟。

实际上这篇小说,甚至川端康成很大一部分创作都要从细微处去体会。如人物微表情的变化反应的细小情绪的变化,窗外门边不起眼的景物;人与人之间微妙的情绪互动。这些才是《伊》与众不同的地方。

这种描写需要极强的观察力和细致入微的心思。知道现在,这也是日本文化产业的优点,最典型的如艺术家新海诚,其作品的特点便是每一帧的画面都能定格成画。而且其镜头经常给到我们平常都能看到,甚至很美,但却总忽略的地方。比如飘落樱花的肖像,坠满落叶和易拉罐的路边,不断摇摆的咣当作响的火车车厢,雪夜城市斑斓的天空。除此之外,拿捏人物情绪的波动也是新海诚的拿手好戏。他的故事也很简单,如《秒速五厘米》就是两个小学生有朦胧的情感,但随着距离和时间的拉长,慢慢分手的故事。但很多细小的地方,如男生坐在赶往女生所在地的火车上,大雪封路,每站都晚点,男生独白“时间仿佛带有恶意,缓慢地在我身上跨过。”“我突然觉得自己太多渺小,有一种巨大的物体阻隔在我和她之间。”这种程度的剖析,有几分《伊》的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