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伊豆的舞女读后感(模板8篇)

时间:2023-10-06 21:37:44 作者:文锋 评语寄语 2023年伊豆的舞女读后感(模板8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篇一

《伊豆的舞女》发表于一九二六年,是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的成名作,系根据他十九岁那一年的经历敷演而成,通篇洋溢着青春的气息与少男少女“涓涓细水”般的感情,被誉为青春文学的杰作、“永恒的畅销书”。

“那一年,我二十岁,戴一顶高等学校的学生帽,穿着蓝底碎白花的上衣和裙裤,肩上背着书包,独自个儿在伊豆旅行,已经第四天了”,这是《伊豆的舞女》中的一段原话,年轻的主人公是个孤儿,性格怪癖,想一个人来伊豆旅行、散心,途中与一伙江湖艺人相遇了,也是第一次看到“舞女”。

“舞女看上去像有十七岁了,梳了一个大发髻,古色古香,挺特别的。”,“我不时回头张望,萌生了一股天涯羁旅的情怀”。只是简简单单的两句叙述,每一位读者都从主人公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主人公估算了艺人们的行进路线,想绕近路赶上去再看一次舞女,不料在半路就遇上了。淳朴热情的艺人们很快与主人公成为了朋友。

黄昏时分,大雨倾盆,艺人们给叫到酒宴上表演去了,主人公听到女人曼声的尖叫,“我的神经绷得紧紧的,一直敞着门,动也不动地闷坐着”。“每次听到鼓声起(舞女是负责打鼓的),心头就赫然一亮”,“鼓声一停,我就受不了,身心仿佛已沉没于暴雨声中”。“闷坐”、“赫然”等词,把主人公害怕舞女遭人玷污的紧张心情描写得淋漓尽致。作者对主人公心理的描写细腻、真实。我们仿佛能看见屋外雷雨阵阵,一个男孩子在一片寂然的走廊上,张大眼睛,循着艺人们适才的脚步声悄悄爬去,想要透过黑暗,看个究竟。在这个屋外雨潺潺,屋内隐约传来欢声笑语的夜晚,主人公在倾听着、盼望着、烦忧着,在自己一手创造出来的孤单、阴暗情绪中越陷越深,也初次体会到了“原来感情这么伤”。

第二天,“长空一碧,明媚已极”,卸了妆以后,舞女裸着身子在浴池里嬉戏,主人公这才发现自己有点自作多情了,“我才发现她还是个孩子啊”,“我好开心,爽朗地笑个不停”“仿佛尘心一洗,头脑也清亮起来”,主人公自己也意识到了前一晚的失态,也意识到自己与艺人社会地位的不同,好像是要说服自己,这个女孩并不是他理想的感情对象。可是,这种自我暗示是徒劳的,他依然被舞女深深地吸引了。

她们表演休息的时候,“我和舞女玩起五子棋来,因为屋里只有我们两人,起初她离得老远的,要伸长胳膊才能下子。渐渐地,她忘乎所以,专心致志,上身竟遮住了棋盘,那头美得异乎寻常的黑发,简直要碰到我的胸脯。募地,她脸一红,说道:”对不起,要挨骂了。“扔下棋子就跑出去了。”

在这里,我们看到,不只是主人公,舞女也朦胧地感觉到,身为艺人是不能同公子身处一室的。但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两颗年轻的心互相探寻,互相接近。在认真、虔诚的感情面前,世俗的偏见也好、规矩也罢,统统被融化了。

茶馆里有人轻轻拍了拍舞女的肩膀,舞女的监护人,同为艺人的姆妈就凶巴巴地板起脸。当我念故事给她听的时候,她却照旧“痛痛快快地靠近我跟前,我已开始念故事,她就把脸凑过来,都快挨上我的肩膀,表情十分认真,眼睛闪着光芒,聚精会神地盯着我的前额,一眨也不眨”。主人公事实上是深受感动的。因为他是孤儿,向来不喜欢别人对他亲昵,给他温暖,结果愈发抑郁、苦闷不堪。但是舞女给了他真、善、美,主人公在这份幸福与温暖里,看见了自己过往的冷漠与待人接物上的过错。“她又大又黑的明眸,顾盼神飞,是她最美丽动人之处。双眼皮的线条,有说不出的妩媚。”临近旅途终点,听到小舞女说他“是个好人”,一句平平常常的话,对主人公而言,却也意义重大,他好似再一次看到了这一线光亮,一扫长久以来“受人施舍”的屈辱感,内心的苦恼得到苏解。

而主人公呢,却无法为舞女做些什么。这也许是作者回忆往事,无法释怀的地方。

舞女想要去看电影,姆妈不允,有一天,“当我正要离开屋子,舞女便抢先到大门口,给我摆好木屐,自言自语似得悄声说:

”记着领我去看电影啊。“

在这个”我“即将回城市的前夜,姆妈的这个决定,意味着很多东西。姆妈似乎可以代表当时的社会舆论,因此,这一决定的首要一点,便是意味着舞女与”我“的感情是不被世俗允许的。

”我一个人孤独地看电影,到了那边便旋即离去了。“

主人公在自己内心的孤寂里,感觉到了舞女的叹息。

”街市黑沉沉的。我觉得,仿佛远处不断传来隐约的鼓声。我无端地扑漱漱地留下了眼泪。

作品的结尾处,是小舞女那欲说还休的依依离情,少年书生“涓涓而流”的感伤泪水。由于作品取材于旅途,在明媚的伊豆风光的衬托下,格外添上了一抹乡愁。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篇二

捧起川端康成的这本轻盈的书,怀着对初恋的憧憬读下去,再度抬头时却仿佛把那红尘情爱、恩怨都经历了一遍。起初我没有流泪,川端康成的笔墨在少女冲着远去的航船挥动洁白无瑕的手绢时戛然而止,那么我愿意满怀希望——少女永生都为这场遭遇感到温暖。

我能从作者的笔触中感受到那个山头的风景有多么美,绿色的萦绕下烟雨朦胧,木制的矮小房屋断断续续地出现在颠簸、泥泞的山路上。一间逆旅里,戴着学生帽的少年静静地坐在木头台阶上,含着笑,注视着厅前一个手执小鼓、忸怩地扭动着腰肢的小姑娘。两朵粉红的桃花浮现在了如水的玉面上,让日本人民沉醉的小调咿咿呀呀、不绝如缕,一如姑娘腼腆的姿容左右摇摆,飘忽不定,却又那么明媚、动人。大概这不算是一场惊艳的相遇,却让读它的人感受到山泉一样的清新,我们找不到一丝邪恶的欲望,我们也无法探知年轻的男子心中是否种下情根,却愿意义无反顾地读下去。

被少年爱慕的歌女踩着易掉的木屐,冲上前去要与少年同行,固执的她大汗淋漓。少年与歌女一行人辞别后,途径老妇人家,老妇人苍老的声音道出这世间歌女的辛酸,眼前浮现着那些笑靥如花的姑娘们随着拨浪鼓、四弦琴袅袅歌舞的场景,犹如一把利刃,刹那将一切美好事物都斩断,原来美好后面如此可怕,那些卖唱的歌女卖掉的不止是柔美的身段脸容,更是无法追讨的岁月年华。再次相遇,少年满足地追逐着少女快不起来的步履,将只属于她的娇羞一览无余。小歌女纯洁的音容在零碎的灯光下闪现,少年又独自怀揣忐忑的心情洞悉周遭一切,一夜不眠,直到望见少女赤裸的、干净的躯体时,他又绽放出无比舒畅的笑。

离别在即,迟来的少女默默送上牢牢插进秀发的木梳,深深的无奈与没有完全消散的、甚至从未展露的激情,统统跟随无情的海水离开。岸边执著的歌女望着愈行愈远的心中爱人,终于再也忍不住,她踮起脚尖,满含热泪、拼尽全力地挥动着白帕相送。

有人可能以为这不过是场没有结果的、温柔的邂逅,但我坚信川端康成笔下的这位歌女送走的是滚滚红尘之中最美的爱情。而滚滚红尘,有多么累,又有多么艰辛!是的,世上没有太多的奇迹,我不知道作者为歌女创造的那个结局,却能推测出世人为歌女创造的那个结局。终于,泪还是流下来了。

一直对和日本有关的事物有着某着抵触情结。下意识去排斥相关的一切。

去接触,才发现自己的狭隘,是不了解的偏见。

去接触,才发现其中的一些美好,它们本就存在。

看《非诚勿扰》,我跟朋友说,我可以因为这个片子喜欢上葛优。我还想说,里面清新淡雅的北海道和人物风情,也让我窥见了属于那个隔水相望邻邦的美丽。

我说自己是一个包容的人。

然而,包容不是说到的,包容是去实践,去体验。

包容,不存在任何事先的偏见,它应该是以一种海纳百川的开放心态,去了解,去接触,去挖掘这个世界……任何事物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和独到之处。

用一双婴儿般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呈现到眼睛里将是不同凡响的惊人美丽。

用一颗柔软的心去体悟,落在心坎上的将是无与伦比的美好感觉。

一个民族于一个时代,有他独有的情感标记。川端将它们植入文字。

《雪国》、《古都》为川端带了诺贝尔奖的荣耀。一种隐忍而美好的人的情感在川端的笔端缓缓流出。风景和人物,一切都给人淡雅而默然温暖的感觉。

相比这两篇,我更喜欢《伊豆的舞女》,篇幅更加短小,却承载了一点也不少的情感。它在我脑海里呈现出了一幅又一幅美好的图画:

在幽谷树木葱茏的山林道上,主人公急匆匆行路去追舞女一行,不为什么,也没有什么目的,只是简单地被吸引罢了。步履匆匆赶上,不好意思倏然放慢速度,只得保持急速超过,直到被招呼才同行。而步于其后的舞女与同伴开始小声地讨论,是心中欢喜的举动罢了。

那么清新、自然。

……

主人公清早坐船要离开舞女一行,在主人公同送行的伴来到船头,本以为不会来的舞女却已早早地等候在了码头。静静地蹲在那里等着,脸上先一天的浓妆艳抹依然在脸上。到主人公坐上船,那个还是孩子大小的舞女什么也不肯说,什么也没说。无言的分别。船驶离,在船上主人公不顾有旁人在,只是眼泪它来了,他便将它流出来了。故事以分离而告终。

那样简单、美好。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先生的着作之一,以前是知道有这本书的,只是未曾拜读。近日忽听得山口百惠所唱的电影主题曲才晓电影早已有存,歌中典雅古朴的韵味,怀旧的叁弦琴,让我对电影有着莫名的期待。

小说是我在电影后读的,也许是自己不善于形象思维吧,觉得电影是要比塬着好多了,并进这也是川端康成先生早期的作品,电影的拍摄他也参与了其中,多年的积累和歷练,自然会多出一份岁月的厚重与成熟。

“谁知道那些卖艺的会在哪裡歇脚呢,哪有客人就会到哪儿去,在那儿歇脚。谁叫她们是卖艺的呢,只有四海爲家。”

舞女们是一群走江湖卖艺的女人,在伊豆的相遇只是应为川岛——一个高等学校的学生,离开孤独的生活一次独自旅行。小舞女该有十七八岁吧,这样一个猜想却是川岛学生式懵懂爱恋的开始。小舞女呢?“我眺望着她雪白的身子,它象一棵小桐树似的,伸长了双腿,我感到有一股清泉洗净了身心,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嗤嗤笑出声来。她还是个孩子呢。 ” 只是身份的差异,舞女像候鸟一样四处瓢泼,川岛却鐘要回东京的。

我是不懂日文的,在读小说时才明白为什麽荣吉要饶了而行,也只是身份的差异:

“乞丐、巡迴表演的艺人禁止入村!”

身份的差异让我怀疑,这是怎样的恋情呢?

川岛因薰子的缘故与艺人们相识相知相交,可处处都存在着歧视,她们向路人弯腰致歉,只能住在拥挤的小酒店,每当川岛请她们去自己所在的旅馆玩时,荣吉的岳母总会一打扰川岛学习为由,而其他人也只有默默地离开。唯有的一次却也要付出不小代价。看着薰子玩的如此的开心,也只有纯真的幼稚才会那样的无忧无虑。当川岛读书给薰子听时,却又是该走的时刻了。

薰子还是个孩子,可她却注定是个舞女,就像她捡起给川岛的手杖一般脆弱,在荣吉的孩子九九之日时川岛选择了离开,塬本是要和薰子出去玩的,但仍发生了变故,这是无法改变的,因为她们是四处卖艺的女人。那一晚十四岁的薰子看到自己与川岛间不知从何而来深渊般的距离,哭泣的泪水也无法洗净的黑暗。当驶往东京的号角响起时,那挥动的白色手帕再也听不到学生帽的唿喊。

可爱的小舞女手提大鼓,还会走在雨过天晴的旅途上吗?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篇三

知君情深意也厚,忆人全在不言中。

“我任凭泪泉涌流。我的头脑恍如变成了一池清水,一滴滴溢了出来,后来什么也没有留下,顿时觉得舒畅了。”“我”最终还是离开了,一场宛若樱花般美丽的旅途,一场纯洁而美丽的爱情,还未完就待续……朦朦胧胧的情愫,隔着薄薄的一张纸,却没有捅破,微微透着遗憾和感伤。

熏子,在那个学生哥心中你“简直美丽极了”。在浴场,你一丝不挂地跑出来,伸张双臂,叫喊着什么。看到学生哥,你反而踮起足尖,兴奋愉悦。难以相象,你是有多开心。的确,你更像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呢,没有所谓的害羞。和这个你佩服的学生哥在一起,你的脸总是绯红。听到他可以和你同行,你的微笑瞬间绽放;离别之际,你紧闭双唇,想说什么吧,想表达留念之意。我难过你望着船儿离开,始终紧闭双唇。

舞女熏子不但爱好唱歌跳舞,还擅长下棋,棋艺非凡,还热衷诗词文章,纵使艺人在老太婆乃至当时人们眼中是卑微的,是“哪儿有客人就住在哪儿”的低贱之人,但在“我”眼中并不这么认为,她下棋时和听文章时的专注给“我”留了深刻的印象。动身前一天晚上,熏子本想和我一起去看的电影,却得不到阿妈的同意,她显得很淡漠,可以想象她心中有多遗憾,会不会甚至有怨恨。川端康成塑造了一个清纯,可爱的舞女,丰富的内心,细致的人物刻画描写是这篇文章的精彩之处。

一个害羞的懵懂少年和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隔着朦朦胧胧的雾纱,总牵连着那么丝丝缕缕的。熏子和“我”并无世俗之人想象的卿卿我我,花前月下,乃至山盟海誓。他们只是通过几次回眸,几滴清泪来诠释这若有似无的情愫,于是眼波流转之间,上演了一出青涩而忧郁的如烟似雾的少年情怀。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篇四

一连看了三篇川端康成的小说也不觉得累,《伊豆的舞女》读后感800字。仪式因为篇幅短,二是因为情节很简单。

有的作家在发展情节之前喜欢先写写景物,这让许多着急知道故事下文的读者抓耳挠腮。若是看这篇小说,抱着这样的心态肯定是不行的。因为全部小说的情节就是一个学生,赶上了一家在旅行途中的巡回艺人,学生对这家人中的一个女孩儿产生了别样的兴趣。这女孩儿是舞女。路上他们有互动,也许当在温泉学生看到女孩儿裸体的时候他达到了高潮。最后男学生还掉了眼泪,原因是他跟这群巡回艺人分别了。

从情节上来说,这个小说无聊到了一定程度,喜欢金庸或是大仲马的读者对这本书的兴趣会在看完5页之后彻底消失;对岛国文化产业有特殊期待的人看完后也许会产生“裤子都脱了你就让我看这个”的感受;也许只有喜欢《洛丽塔》的同好们才会抱着猎奇和文化比较的心态来对此书一探究竟。

实际上这篇小说,甚至川端康成很大一部分创作都要从细微处去体会。如人物微表情的变化反应的细小情绪的变化,窗外门边不起眼的景物;人与人之间微妙的情绪互动,读后感《《伊豆的舞女》读后感800字》。这些才是《伊》与众不同的地方。

这种描写需要极强的观察力和细致入微的心思。知道现在,这也是日本文化产业的优点,最典型的如艺术家新海诚,其作品的特点便是每一帧的画面都能定格成画。而且其镜头经常给到我们平常都能看到,甚至很美,但却总忽略的地方。比如飘落樱花的肖像,坠满落叶和易拉罐的路边,不断摇摆的咣当作响的火车车厢,雪夜城市斑斓的天空。除此之外,拿捏人物情绪的波动也是新海诚的拿手好戏。他的故事也很简单,如《秒速五厘米》就是两个小学生有朦胧的情感,但随着距离和时间的拉长,慢慢分手的故事。但很多细小的地方,如男生坐在赶往女生所在地的火车上,大雪封路,每站都晚点,男生独白“时间仿佛带有恶意,缓慢地在我身上跨过。”“我突然觉得自己太多渺小,有一种巨大的物体阻隔在我和她之间。”这种程度的剖析,有几分《伊》的味道了。

总的来说,这是部处处有细节的小说,没有哪一处细节惊艳,但所有这些细节却形成了一种很好的氛围,浓浓的挥之不去。至于是什么氛围,在后两篇读后感中,我们再说。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篇五

一连看了三篇川端康成的小说也不觉得累。仪式因为篇幅短,二是因为情节很简单。

有的作家在发展情节之前喜欢先写写景物,这让许多着急知道故事下文的读者抓耳挠腮。若是看这篇小说,抱着这样的心态肯定是不行的。因为全部小说的情节就是一个学生,赶上了一家在旅行途中的巡回艺人,学生对这家人中的一个女孩儿产生了别样的兴趣。这女孩儿是舞女。路上他们有互动,也许当在温泉学生看到女孩儿裸体的时候他达到了高潮。最后男学生还掉了眼泪,原因是他跟这群巡回艺人分别了。

从情节上来说,这个小说无聊到了一定程度,喜欢金庸或是大仲马的读者对这本书的兴趣会在看完5页之后彻底消失;对岛国文化产业有特殊期待的人看完后也许会产生“裤子都脱了你就让我看这个”的感受。

实际上这篇小说,甚至川端康成很大一部分创作都要从细微处去体会。如人物微表情的变化反应的细小情绪的变化,窗外门边不起眼的景物;人与人之间微妙的情绪互动。这些才是《伊》与众不同的地方。

这种描写需要极强的观察力和细致入微的心思。知道现在,这也是日本文化产业的优点,最典型的如艺术家新海诚,其作品的特点便是每一帧的画面都能定格成画。而且其镜头经常给到我们平常都能看到,甚至很美,但却总忽略的地方。比如飘落樱花的肖像,坠满落叶和易拉罐的路边,不断摇摆的咣当作响的火车车厢,雪夜城市斑斓的天空。除此之外,拿捏人物情绪的波动也是新海诚的拿手好戏。他的故事也很简单,如《秒速五厘米》就是两个小学生有朦胧的情感,但随着距离和时间的拉长,慢慢分手的故事。但很多细小的地方,如男生坐在赶往女生所在地的火车上,大雪封路,每站都晚点,男生独白“时间仿佛带有恶意,缓慢地在我身上跨过。”“我突然觉得自己太多渺小,有一种巨大的物体阻隔在我和她之间。”这种程度的剖析,有几分《伊》的味道了。

总的来说,这是部处处有细节的小说,没有哪一处细节惊艳,但所有这些细节却形成了一种很好的氛围,浓浓的挥之不去。至于是什么氛围,在后两篇读后感中,我们再说。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篇六

拾起《伊豆的舞女》这本书,樱花一样纯美的封面就如同它的介绍一般——“世界上最美丽的初恋”。这是川端康成的短篇合集,前半本是他自传性的经历,后半本则写了许多生活化的故事,其中包括这篇《伊豆的舞女》。

作者在里面描写的每个人物好像都是善良的,那山间驻留时遇见的老妇,那南伊豆温泉时碰到的纸商人,那一路陪伴主人公的荣吉、千代子、百代子以及与主人公互吐情愫的熏子,那在最后临行时遇见的矿工们和在船上邻座的准备去东京赶考的少年。当然还有主人公自己。作者在篇幅不多的文章中,有详有略的叙述了自己在这一短途旅行中遇见的各色人。他们经历着各自的生活,从事着各自的职业。但总是能看到的共性:他们都是那么平易近人,古朴的民风伴着温厚的民俗。让人从始至终心里都是温暖的。

川端康成的文字影像感极强,笔触尤为细腻,我有种错觉是在看纸上的电影,阅读中脑海里总是不停浮现出一帧帧的图画。最美丽的事物往往充满着遗憾,少年与舞女这段初恋之所以美丽,也是因为它的`透明与破碎。黑暗的隧道,冰冷的雨滴,通往伊豆的出口微微透出了亮光……流淌在这些字里行间的暧昧,然而爱就在唇边,却没有人能够说出口,甚至连眼角眉梢的欢欣也要妥善隐藏。少年的爱情,带着没来由的恐惧与踌躇,没有钱,即便舍不下那诚挚的舞女,终究轻言离开了。舞女的爱情,赤诚而纯粹,但她只是居无定所的卖艺人,也许就要在生活的逼迫之下失去贞洁,永远也不敢奢望那个少年的爱。

合上书页,淡淡的哀愁萦绕心间,沉浸在故事带来的无力感之中。川端康成的文字如同一杯香茗,读后唇齿之间留有淡淡的香气。那美的感觉正像书中的少年所言:“我的头脑恍如变成了一池清水,一滴滴溢了出来,后来什么都没有留下,顿时觉得舒畅了。”(刘佳宁)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篇七

读完只觉日记中蕴杂的情感平淡真实。

平淡在于,日记字里行间中,没有太大的情感起伏,仅仅祖父,美代,“我”的言语一来一去,再有就是常出现的淡淡寂寥。

真实在于,“我”对祖父这一垂暮之年的老人,怜悯之外竟还有一丝嫌恶。而嫌恶之后又会惭愧,同情,进而悲从中来。

这样复杂的情感在我自己身上也有体现。

人总是趋美恶丑,自私且有惰性的。如果把照顾家人当成义务,嫌恶之情不可避免,但嫌恶过后的怜悯以及悲恸,则是亲人间的羁绊。

写生式的日记,祖父在最后的日子里,就在那些一来一去,稀松琐碎,毫无分量的谈话中,日渐衰落。

我已不是那个我了,但那个我,始终是现在的我的一部分。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篇八

你并不是为那些粗俗的人而生,你是这世界最纯净的美,你有干净的笑容,你那婉转地舞动不该停留在世俗的贪欲中,你应该回归大自然,回到属于你的'世界,回归你的心,把那浑然天成的美洒向淡蓝色的日本上空。哦,是我错了,假如换了一个环境,那美也将随之更替。也许,你的美只能存在这里,却永远地让我梦回千绕......

一场宿命的相遇,一段短暂的旅程,一个无奈的分离,一段永无结局的故事。三弦古琴,伴奏着古老的民歌,带着我,游走在淡紫色的秋天里,如烟似雾的哀愁,蜿蜒的山路,不尽的流水,枯了黄了的树林,她,清纯如山谷里的百合,他,清秀如优雅的白鹤。那一场雨,让他们相遇在同一屋檐下,尽管受到了不平等的待遇,却阻止不了他们眼神的相遇,那一眼,铸就了情窦初开的幸福和痛苦。

他们不停地隔水挥手,分开的两个人,谁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再见?客栈的老板娘说,舞姬没有家,哪里有客人,他们就到哪里,或许此生他们永不能再相见。捧着她从发上摘下的木梳子,那刻着的朵朵梅花,像烙在他心头美好的回忆。歌舞依旧升平,年华依然寂寞。朦胧美好的初恋情愫,就那样在歌声和古琴声中越走越远,渐渐地,消散在无声的岁月里,那哀愁,那悲苦,却点点滴滴,在心头凝聚不散。

看完了《伊豆的舞女》后,心里忽然淡淡地哀愁,感叹着现在,心里头也渐渐疑惑着爱情的文学色彩,不知道是否感人的爱情故事都是悲剧?我的脑海再一次重现川端康成的忧伤和颓废,山岛由纪夫的忧郁和孤独,现在的我们是否都爱上了一种叫做颓废的美,死亡的美?也许没有结局的爱情,才让人感觉隽永,让人如细品香茗般地,细细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