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五柳先生传说课稿课 五柳先生传说课稿(大全5篇)

时间:2023-09-29 03:08:04 作者:梦幻泡 口号大全 最新五柳先生传说课稿课 五柳先生传说课稿(大全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五柳先生传说课稿课篇一

一、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二、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

语文学习是以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熏陶为主的。《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 有益启示”为了引导学生整合资料、与文本对话,让学生用自己的阅读体验来把握人物性格及精神。这就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学文言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就是读,因而我安排了三个层次的诵读:第一层次,初读,疏通文意;第二层次,品读,探究文理;第三层次,诵读,加深理解。 在此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运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并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分析学生

五、说教学流程

明生平,特别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陶渊明的理解,让学生学会知人论世。并思考两个问题:他为什么称“五柳先生”? 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和热情。

(二)采用三步读书法,

第一层次:初读 1字音和节奏。

2

3、自主学习,落实双基,

使学生自己完成预习题目,目的是使他们自己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课我设置了有关文言的基础知识方面的预习任务:重点字音、重点词语、重点句子。这样有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有利于学生文章内容的理解,为新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在这里我安排学生开展活动“请让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 第二层次:品读。

1、合作讨论,全体参与,让课堂“活”起来。

回答切题。切实改变了以前沉闷的课堂模式,完成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培养,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启迪想象,启发情感,培养审美情感。

了”。这一问题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兴趣,发散了他们的思维,因此出现了丰富多彩的答案。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敏锐的发现意识,务实的探究态度,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第三层次,诵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积累背诵经典文章及段落,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在熏陶感染之中完成个人的独特体验。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试背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背诵,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第三环节:作业安排。

1就是对同学预习的检测和督导。也是落实双基的保证。

2、课下整理课堂所听,用 读出自己”的第二个要求。

五柳先生传说课稿课篇二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2课《五柳先生传》是作者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这是一篇文言文,篇幅短小,但内涵深刻。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是一篇略读课文。

新课标要求,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评价阅读浅显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而评价略读,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为此我设定的三维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诵读,识记重要文言字词,扫清文字障碍,从而疏通文意,把握内容;

2、使学生了解相关传记知识,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并形成分析文章、把握主旨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分层四步读书法,即通过初读—诵读—品读—延读的程序;

2、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师巧加点拨,让学生了解人物志趣、生活状况、性格方面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习陶渊明?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精神风貌;

2、教会学生辨证认识事物的能力。

(一)重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而我把本课的重点定为: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

(二)难点:语文学习是以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熏陶为主的。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安排了四个层次的诵读:

第一层次,初读,疏通文意;

第二层次,品读,探究文理;

第三层次,诵读,加深理解;

第四层次,延读,写个人小传。

在此过程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运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并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客观辨证地认识事物的能力。

陶渊明并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和热情。

第二环节,采用分层四步读书法,全面学习课文内容,并从深度广度两方面拓展文本内容,力求让学生达到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读书境界。

第一层次:初读,疏通文意。

1、欣赏朗诵视频,让学生和自己预读的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准确把握句子的节奏,同时渲染出一种优美的意境。

2、评价视频朗诵,并激发学生向名家挑战,同时指导学生练习文言文的读法。

3、理解文意。安排学生开展活动?众人拾柴火焰高?活动。让学生分四组,第一组负责一词多义现象的归纳,第二组负责古今异义的归纳,第三组负责文中难理解或容易出错词语的归纳,第四组负责可能会考查的句子的翻译。边默读边完成,如有疑难,先通过互帮互助来解决,困难教大的老师可请老师帮忙。

借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和与他人紧密配合的优秀品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空间。

第二层次:品读,探究文理。力求学生全面感知文本,并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拓展内容。为达到这一目标,我安排了三个步骤,即三读。

第一读,以论坛的形式让学生分组品读课文,论坛的主题是千年‘五柳’大家谈。

引导学生进逐步深入五柳先生的内心世界,体会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五柳先生所特有的思想情怀,并力求在品读过程中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产生火花。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强化朗读,在读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引导学生客观辨证地认识五柳先生,学习他精神、性格中进步的方面,树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价值取向。

第二读,开展“我当法官巧断案”的活动,探究问题。让学生把五柳先生的形象和我们了解的陶渊明的形象加以对比,明确本文实为陶渊明的自传。

第三读,通过“睁‘眼’看世界”这个环节,让学生学会抓住文眼、提纲挈领式的分析人物和理解主旨的方法;同时把课堂内容横向延伸,引导学生对古诗文中的文人形象进行归类,从而完成知识的迁移与拓展。

第三层次,诵读,加深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积累背诵经典文章及段落,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在熏陶感染之中完成个人的独特体验。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试背这一环节,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第四层次:延读,写个人小传。我把这个写作训练命名为?猜猜我是谁?,即展示学生所写小传,让大家猜猜写的是谁。通过这个环节,既可以培养学生写人物时要抓住特征表现个性的能力,同时又让学生达到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读书境界,进而产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意识。不过由于时间关系,这个环节不能在课堂上完成,可留给学生作为课后作业,但有效的评价不可省略。

第三环节:小结。在《青花瓷》的优美的音乐声中,教师用优美的语言作结。

本文以自传的形式,从籍贯姓字、思想性格、兴趣爱好、生活状况四方面展示了作者的志趣和人生追求,这是作者对自己人生的一次重要观照,也是教学本文的核心内容。为了体现这一核心,我选择的板书形式,以五柳先生的籍贯姓字、思想性格、兴趣爱好、生活状况为切入点,以黔娄之妻的赞语为重要支撑,将本文内容的丰富性和板书的直观性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借助板书这一窗口,形象解读文本内容,深入感悟人物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最终完成学习目标,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五柳先生传说课稿课篇三

下面我将从教材、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五大方面来对《五柳先生传》一课进行说课分析。

《五柳先生传》是作者托名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这是一篇文言文,篇幅短小,但内涵深刻。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课标要求,对文言文的教学要在多层次诵读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为此我设定的三维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主诵读,识记文言文字词音、形、义,能够扫清文字障碍,自主疏通文意,把握内容,使学生能够掌握相关文言知识,形成学习、分析文章、把握主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分层四步读书法,即通过初读—诵读—品读—延读的程序,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师巧加点拨,让学生了解人物志趣、生活状况、性格方面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陶渊明“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精神风貌;教会学生辨证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而我把本课的重点定为一、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二、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

教学难点:

语文学习是以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熏陶为主的。《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为了引导学生整合资料、与文本对话,我设想通过探究《五柳先生传》是不是陶渊明的自传这一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阅读体验来把握人物性格及精神。这就是本节课的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安排了四个层次的诵读:第一层次,初读,疏通文意;第二层次,品读,探究文理;第三层次,诵读,加深理解;第四层次,延读,写个人小传。在此过程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运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并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客观辨证地认识事物的能力。

第一环节,由教师诵《桃花源记》导入新课,首先教师诵读几句《桃花源记》中的句子让学生猜,引出陶渊明。再让学生齐背学过的他的《归园田居》,目的是让学生温故而知新,然后引出陶渊明。并思考陶渊明笔下的五柳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和热情。

第二环节,采用分层四步读书法,全面学习课文内容,并从深度广度两方面拓展文本内容,力求让学生达到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读书境界。

第一层次:初读,正音,疏通文意。

1、听老师配乐朗读,和自己预读的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准确把握句子的节奏,给学生渲染一种优美的意境。

2、听完录音,教师指导文言文的读法。即根据词语的意义把握句子的节奏,根据教师的读法指导让学生练读。

3、指名读课文、正音。在正音的同时,让学生迅速的书空,以加强学生对于字词的记忆。

4、理解文意。在这里我安排学生开展活动“请让我来帮助你”。让学生边自由读边将文中不懂的词句找出来,向大家质疑问难,由学生互帮互助来完成,困难教大的由老师指点。借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和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空间。

第二层次:品读,探究文理。力求学生全面感知文本,并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拓展内容。为达到这一目标,我安排了三个步骤,即三读。

1“爱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

2家境贫寒为什么还“嗜酒”?

3“常著文章”为什么“自娱”?

以此让学生了解这些都是“五柳先生”的志趣,明白他志趣高雅。再问“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五柳先生’的?”然后板书归纳,让学生全面深入感知文本;最后是品读情感.让学生理解“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情怀和安贫乐道的品格。安排这三品,就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五柳先生的内心世界,体会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五柳先生所特有的思想情怀,并力求在品读过程中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产生火花.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强化朗读,在读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第二读,开展“我当法官巧断案”的活动探究问题.把历史上对五柳先生评价的人物和陶渊明,作为原告和被告,根据事实证据断定:五柳先生是否是陶渊明?让学生把五柳先生的形象和我们了解的陶渊明的形象加以对比,明确本文实为陶渊明的自传。

第三读:学生对人物的褒贬,反映了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也反映了学生的价值取向,为了在本文思想内涵和学生价值取向二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我安排了“跨越时空面对面”这一活动,让学生假设陶渊明跨越了千年来到了我们面前,说出你想对他说的话。在比较苏轼、周敦颐、陶渊明的作品和对生活的态度中,引导学生客观辨证地认识五柳先生,学习他精神、性格中进步的方面,树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价值取向。

第三层次,诵读,加深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积累背诵经典文章及段落,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在熏陶感染之中完成个人的独特体验。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试背这一环节,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第四层次:延读,写个人小传。这也是为了力求让学生达到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读书境界,进而产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意识。我把这个写作训练命名为“猜猜我是谁”,即展示学生所写小传,让大家猜猜写的是谁。既培养了学生写人物时要抓住特征表现个性的能力,也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第三环节:小结。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教师用优美的语言作结。

本文以自传的形式,从性格、爱好、生活三方面展示了作者的志趣和人生追求,这是作者对自己人生的一次重要观照,也是教学本文的核心内容。为了体现这一核心,我选了图画式板书形式,以五柳先生的性格、爱好、生活为切入点,以五柳先生的安贫乐道之志为重要支撑,将本文内容的丰富性和图画式板书的直观性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借助板书这一窗口,形象解读文本内容,深入感悟人物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最终完成学习目标,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五柳先生传说课稿课篇四

《五柳先生传》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5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通过各种形式和内容的古文,学习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深入思考,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因此,学生应在大致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验评价作品和思想内容,在评价中获取对主旨深刻地感悟。

除了对内容的了解,在学习本单元时,学生还应关注作者对各种表达方式的应用,体会语言的妙处,积累文言知识,增强语感。本篇课文,这是一篇自传,作者用质朴洗练流畅的语言展现了陶渊明本人的淡泊宁静、洒脱惬意、不与世人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因此,在此篇学习中,学生应从从语言着手,反复诵读,积累优美的词句,体会文章的精妙之处,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本着“因材施教”的理念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备课。高一学生语文知识有了较丰富的积累,逻辑思维也初步成型,对语言风格的体察能力也比较强。但是对于比较系统的文言知识掌握还不够。本文篇幅不长而且语言简洁平实且富有逻辑性,学生可借助注释了解文章大意,在了解文意,理清脉络的基础上学习文言知识。此外,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设置口语表达及写作的环节,学生可通过实践有意识地训练口头与书面表达的能力。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注释解释全文大意,了解有关文言字词的读音及含义,如“嗜、辄、吝、褐、箪、汲、俦、觞、瓢、屡、娄、欤”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关键词句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体会作者运用质朴、洗练的语言展现人物性格思想志趣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性格思想志趣的表现手法。

根据教材、学情和教学目标,我将利用大部分的课堂时间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运用质朴、洗练的语言展现人物性格思想志趣的表现手法。因此,我将重难点设为: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关键词句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体会作者运用质朴、洗练的语言展现人物性格思想志趣的表现手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同学们,你们觉得生活中什么最重要?嗯,听到有人说是钱了,的确现在人们张口闭口都在谈钱,利益至上,这是现在的社会风气。但是,在魏晋时期,国家政治比较复杂,部分文人志士就喜欢归隐,寄情于山水田园,虽然生活可能会比较潦倒,思想是自由的,心情是舒畅的。你们能理解这种想法么?我看到有人摇头了,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一篇文言文,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讲的就是这样一位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先生。然后,板书标题,ppt出示陶渊明简介。

首先,我会给同学们3分钟,初读课文,结合注释了解文章大意。用ppt出示字词“嗜、辄、吝、褐、箪、汲、俦、觞、瓢、屡、娄、欤”,请学生读并解释,我来纠正。

然后,我会提出一个问题:文章简述了五柳先生的哪些方面?

这是一个框架型问题,学生须在阅读时,对词句进行提炼和归纳,将本来互相渗透的内容归类,这个过程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略有难度,但对语篇的提炼、归纳、总结能力是他们必须掌握的。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对文章框架有了整体上的把握,为我们下一步从细节上深入做好了准备。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是如何支撑逻辑框架的,并且能够引导学生进一步整理文章中所描述的关于五柳先生的不同方面的表述,并探讨其背后的深意。因此,我会设置如下几个互相关联的问题:

1、“五柳先生”因何得名?

2、结合全文归纳:五柳先生有何爱好?他的生活状态又是怎样的?

3、五柳先生为什么“好读书,不求甚解”?读书难道不是应该读得明晰通透么?

4、摘取文中反映五柳先生思想志趣的词句。

5、根据我们以上的分析,总结一下:五柳先生是一位怎样的。人?

这几个问题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逐一分析,之后归纳总结出人物形象。通过这样一层层地铺垫,可减轻学生归纳人物形象的难度;其次,学生也可学习这种归纳思路,即分—总。

这属于开放型问题,答案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也许有些困难,所以可以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出代表说明观点。在陈述观点时,只要有理有据即可。学生的不足之处,我会进行引导启发性纠正。通过这个环节,学生们对于本文的语言有了一定地认识,同时也为第二课时学习文言文知识做了一定地铺垫。

最后,结合板书请学生集体简述本文说明的内容,结束课文。

八年级的学生,应有从文章中提取思想启发的意识,并且本单元的学习主题即通过各种内容和形式的古文,学习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深入思考。因此在此环节,我会进行情感升华,突出本文的思想主旨:只要获得了心灵的自由,即使没有钱也会甘之若饴。

对一个作者的了解,应从他的作品中尽可能全方位地去了解。因此我会将对比阅读作为学生的作业,通过作者有名的一诗一文,立体地感受作者的思想志趣。同时表达的任务也是一次很好的口语表达练习。

五柳先生传说课稿课篇五

《五柳先生传》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而作的小传。 文章篇幅精短,仅208字,就从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不慕荣利”“守志安贫”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教学中应设法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氛围。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把握作者塑造的“不慕荣利”“守志安贫”的五柳先生形象,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提高感悟能力,解读五柳先生独特个性。

课标要求,对文言文的教学要在多层次诵读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为此我设定的三维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主诵读,识记文言文字词音、形、义,能够扫清文字障碍,自主疏通文意,把握内容,使学生能够掌握相关文言知识,形成学习、分析文章、把握主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分层三步读书法,即通过初读—品读—诵读的程序,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师巧加点拨,让学生了解人物志趣、生活状况、性格方面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陶渊明“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精神风貌;教会学生辨证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而我把本课的重点定为: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

语文学习是以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熏陶为主的。《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 有益启示”为了引导学生整合资料、与文本对话,让学生用自己的阅读体验来把握人物性格及精神。这就是本节课的难点。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学文言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就是读,因而我安排了三个层次的诵读:第一层次,初读,疏通文意;第二层次,品读,探究文理;第三层次,诵读,加深理解。

在此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运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并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根据我校学生实际,应注意安排好预习环节,关键是字词的掌握。提前给学生布置好预习题目,要求他们自己利用工具书及资料,解决字词难点。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和教学目标的落实词、特殊用法、句子,分门别类,便于学生掌握。

(一)由谈话导入新课后,首先让学生回顾陶渊明生平,老师及时补充陶渊明生平,特别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目的是为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陶渊明的理解,让学生学会知人论世。然后引导学生析题,并思考两个问题:他为什么称“五柳先生”? “五柳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和热情。

(二)采用三步读书法,全面学习课文内容,并从深度广度两方面拓展文本内容,力求让学生达到由文及人、由人推己的读书境界。

第一层次:初读,正音,疏通文意。

1、听录音范读,要求学生和自己预读的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准确把握句子的字音和节奏。

2、指名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正音明节奏。

3、自主学习,落实双基,理解文意。

使学生自己完成预习题目,目的是使他们自己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课我设置了有关文言的基础知识方面的预习任务:重点字音、重点词语、重点句子。这样有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有利于学生文章内容的理解,为新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在这里我安排学生开展活动“请让我来帮助你”。让学生边自由读边将文中不懂的词句找出来,向大家质疑问难,由学生互帮互助来完成,困难教大的由老师指点。借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和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空间。

第二层次:品读。

1、合作讨论,全体参与,让课堂“活”起来。

学生可以四人一组,围绕本课的教学重点,讨论四个问题:文中哪些语句从哪些方面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他喝酒为什么要“期在必醉”? 作者常写文章,目的是什么?这四个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结合文章的背景和已积累的陶渊明的有关知识,就可以对文章深入的探究,因此气氛较为热烈,学生兴趣高涨,踊跃发言,讨论热烈,回答切题。切实改变了以前沉闷的课堂模式,完成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培养,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启迪想象,启发情感,培养审美情感。

课堂应是学生积极参与的的课堂,应是学生开拓思维的课堂。因此,在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思维达到一个活跃的高度,激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假设陶渊明跨越了千年来到了我们面前,说出你想对他说的话。 品头论足说陶潜 ,由古及今话隐士。这有一定难度,我是这样启发他们的:我们已经对陶渊明的性格志趣、生活态度有了更详细的了解。他这种思想曾被后世很多人推崇、赞扬,可谓是“名垂千古”。其实呀,名利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它总是躲避着追逐它的人,却又追逐着躲避它的人。”陶“不慕荣利”却美名流传至今,而当时那些追名逐利的人,后人有谁知道呢?但现在又有很多人并不赞成他的那种思想,认为1500多年过去了,他的思想已过时了。同学们,你们有什么看法呢?请大家自由发言。有的学生说:“我认为陶“闲静少言”不行,当今社会应多说话、多与他人交往,才能有更大发展”。有的学生说:“我认为陶读书‘不求甚解’不好,我们读书应深入体会每字每句的含义’’。有的学生说:“我认为陶隐居是在逃避现实是懦夫行为。”有的学生说:“ 如果我们都像他一样找个“世外桃源”躲起来,那么谁来建设我们的祖国呢?人类又怎么会有进步呢?”有的学生说:“他淡薄名利的做法很好。”有的学生说:“我们要学习他的安贫乐道的精神。”有的学生说: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向往自由的精神,学习他高超的的读书方式”。同学们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此基础上我又提出了一个更具又开放性的题目。 我是这样启发的:刚才同学们各抒已见,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的发言太精彩了。那么大同学们更活跃了,发言太精彩了。有的学生生说:“今日的五柳先生成了一名出色的农业家。”有的学生说:“今日的五柳先生成了一名优秀的作家。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有的学生说:“今日的五柳成了一个醉鬼,流浪街头,沦为乞丐。”有的学生说:“今日的五柳开了一家酒店,做了总经理。”有的学生说:“五柳先生又当官了,而且是位反腐倡廉、为民做主的清官。”有的学生说:“由于他闲静少言,找不到工作,最终被社会淘汰了”。这一问题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兴趣,发散了他们的思维,因此出现了丰富多彩的答案。

总之,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追求良好的教学效果,模式的展开过程是学生艰辛又愉悦的智力劳动过程,劳动理应得到回报,而且丰厚的回报更能激发再学习再探究的主动性和热情。良好的教学方法,有助于这种教学模式的落实。有效地模式加科学的方法,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日常的语文学习中不断的自主探究,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敏锐的发现意识,务实的探究态度,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第三层次,诵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积累背诵经典文章及段落,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在熏陶感染之中完成个人的独特体验。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试背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背诵,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第三环节:作业安排。

1、翻译课文。现在大多公开课讲究花样,忽视双基。认为只要是讲词语,就是

传统,就是守旧。一味创新的结果是忽视了本该应有的语文生命。这个设计就是对同学预习的检测和督导。也是落实双基的保证。

2、课下整理课堂所听,用。

这样设计的目的既可以检验学生上课听课的专注性,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锻炼创新作文能力。做到知行统一。这也是李镇西老师的 “读出问题,读出自己”的第二个要求。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集中体现就在板书上。板书的要求是力争做到实、新、精。本文重点展示了作者的志趣和人生追求,这是作者对自己人生的一次重要观照,也是教学本文的核心内容。为了体现这一核心,我选了图画式板书形式,引导学生从性格、爱好、生活三方面把握五柳先生不慕荣利、守志安贫的隐士的形象,学生借助板书这一窗口,可以直观形象的解读文本内容,深入感悟人物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板书设计: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