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论文(精选15篇)

时间:2023-12-29 20:35:19 作者:雁落霞 毕业论文

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和思维方式,提高写作的效率和质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整理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在写作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调查及思考

法律意识是社会主体对社会法的现象的主观把握方式,是人们对法的理性、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各种心理要素的有机综合体。从人类对社会法律现象的主观把握方式的角度来看,法律意识包括法律知识、法律理想、法律情感、法律意志、法律评价和法律信仰五个方面的内容。法律意识是法治国家建设的精神底蕴,既是法律规范建设的精神动力,又是制度建设的精神支柱,不仅影响法律规范创制的质量,而且制约着法律规范转化为现实制度的全过程,从而决定法律制度建设的成败。

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我系以小组为单位,对各寝室不同年级的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后,从中了解到我院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问卷分析

1.对法律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掌握得不全不牢,理解不深。

调查表明:他们对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民事诉讼等方面的常识比较了解,有70%的同学都能答对这些方面的问题;但对法理、民法、知识产权法、仲裁法国际法、行政法等方面的法律知识大部分人较为生疏。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显得欠缺。

2.有平等的诉求,但对平等的理解不深。

在调查中了解到:他们有平等的思想意识,但对平等认识不到位,在心灵深处,惧怕权势;对他人的不良违法行为能进行正确评价和谴责,但在涉及自身利益时,却采取双重标准。如对在法治社会中您认为对社会经济生活调控影响最大的应当是什么的选答,认为各级官员的意志的表明部分人在心中已经认同官员的特权。当在寝室里遇到窃贼时,有47%的人选择可能会痛打他一顿。

3.有建立法治国家的法律理想和热情,但对现实法治建设的心理准备不足。

调查中了解到: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对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都是认同的,但对现实社会的复杂性、对建成法治国家的困难和长期性预见不足。如在对您认为法治国家在我国能实现吗的选答, 70. 3%的人认为可以实现;对您对违法执法的现象持什么态度的选答,有33. 3%的人选择见惯不怪,只有29%的人选择非常气愤。

4.有崇敬法律的意识,但缺少践行法律的.行为,法律信仰有待加强。

如对您认为什么是社会主体行为最根本的评价标准的选答,只有40. 9%的人选择法律;对假如您是电影中的秋菊,您会像她那样讨说法的选答只有36%的人选择会;如果您发现在您的家属中有犯罪嫌疑人,你会怎样做的选答,只有34. 6%的人选择肯定会劝其自首。表明相当部分人缺少崇拜法律的心理,在行为的选择上可能不会依法而行。

二、问题发现

1.大学生已有法律意识,但法治观念淡薄。

当代大学生的法治观念淡薄,只关注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问题,只注重眼前利益,表现出较强的实用性和功利性。甚至有一些大学生认为自己很难遇到法律问题。其实人在社会中生存,时时刻刻都与法律及其法律相关的问题紧密联系,只是当时没有注意罢了。在大学校园里普遍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学生为了图便宜,大多数人都买二手电脑和手机,他们认为这样既经济又实惠。有的学生在交易的过程中就买了赃物,其实这已经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法》,由于没有足够的法律意识,缺乏法律知识,有的学生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就触犯了法律。

2.大学生的法律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脱节。

只能自认倒霉,类似这样的报道屡见不鲜。因此,提高大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的实践能力,使其学以致用,是迫在眉睫的一件大事。

三、提出建议

1.提高认识

学习法律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信仰等.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也可以打破课堂教学局限,组织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法律的重要性,更能激发学习的欲望。

2.加强学习

学校开设法律基础课,通过老师的讲授,让每一个学生都知道遇到问题,纠纷应该采取法律措施,拿起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权益,而不是采取暴-力手段解决,在课时的内容的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在‘少而精’方面作文章,讲授一些发生在学生周围的案例,提高学生的兴趣,适当的对学习方法进行改革,不仅仅采用老师讲授,还要采用课堂讨论,进行案例分析结合录象等多媒体教学,提高学习积极性。同时根据大学校园发生的事件及时采取措施,以及反省发生的原因,同时适当的进行教育改革,把法律教学作为必修课,让每个学子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

3.重视实践

才华。

大学生都或多或少地知道法律的基本常识,并不是完全的法盲,每个学子从小到大受传统的伦理道德的教育,对法律基本知识早已耳濡目染,尽管受到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但是我院大学生整体的法律素质还可以的,这里所说的只是基本常识,而不是深沉的理论,当今我院大学生也没有必要对法律学习得面面俱到。

知法并不代表能运用法律,它们是两码事,运用主要是以知道为基础,由于当今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少,社会经验不足,再加上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如行动容易冲动,易受别人的煽动,追求时尚和个性,好面子,在处理具体一件事情上到底很少正确使用法律,甚至做出违法的事情。而维权更不用说了,当今大学生遇到侵犯个人权益时,大部分的学生会选择回避,忍让,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虽然他们具备了一定的法律知识,但他们没有真正的把法律知识内化为法律意识,没有真正的挖掘法的精神,法的价值,缺少公平,正义的理念,对法的信任程度低。

展对高校教育提出的迫切任务.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民族发展的重任,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他们的素质水平直接代表了我国年轻一代的精神面貌,反映了我国参与世界竞争的实力.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是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在全面进行素质教育中不能忽略对受教育者法制意识的培养,这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要长期不懈地在大学生中开展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使他们懂得遵纪守法对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论文

(1)当代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较强,对创业有着浓厚的兴趣,渴望成功,充满生命活力,有创业的激情和梦想。

(2)大学生想通过创业展示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才能,为社会和自己创造财富。

(3)当代大学生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和创业潜能,他们往往在人际交往、协调沟通、想象空间、运动空间、团队合作、组织管理、敢想敢干等方面表现出较强的才华和活力,在非智力因素和创业心理素质方面有较大的优势。

二、大学生创业的劣势。

(1)大学生创业的积极主动性不够。很多大学生都是在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前提下,才会去考虑创业。

(2)当代地方高校大学生对自己的创业能力缺乏客观的评价,在心理上对创业的难度准备不足,很多学生都带有急功近利的思想,总是希望自己能通过创业快速发财,缺乏长期创业心理准备,对在创业过程种要遇到的风险和困难预计不足。

(3)地方高校有不少大学生形成了个体学习的智障,成为创业行动的绊脚石。

(4)不少地方高校大学生对创业有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怕苦怕累。怕竞争,不愿从基层干起,在做人做事方面欠缺等方面。害怕失败,怕出差错。怕丢脸,死要面子,对自己缺乏自信,低估自己。不敢接受挑战,不敢尝试冒险。总担心自己不行;缺乏敏感度,事事漠不关心。不善观察和思考。

三、大学生创业的机会。

(1)具备一定的创业环境和条件。国家的相关法律制度和政策逐步健全和完善,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法律制度保障。大量的基础服务机构和设施如电力、通信、交通、金融、保险等条件也得到改善并逐步完备,为自主创业提供了较好的环境和条件。

(2)高校的支持。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各高校及其就业指导部门也作了大量的工作。如开设大学生创业选修课。邀请创业成功人士谈创业经历,让大学生掌握创业的基本政策和知识;开展大学生创业策划大赛。创业论坛等活动,培养学生创业兴趣,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

四、大学生创业的威胁。

(1)越来越大的创业竞争压力。大学生创业,可能会面临同学、校友的竞争,传统从业者的竞争。来自大陆以外地区和国家大学生的创业竞争,尤其是港、澳、台地区的大学生的竞争。

(2)大学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少,也缺乏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训练,造成大学生自主创业缺乏相关的氛围和环境。

(3)经济危机的威胁。在这种全球经济衰退的大环境下,社会创业政策保障不力、创业环境不善也是—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4)从家庭来看。很多家长要求自己的孩子有一份安稳的工作,而不要一进社会就承担太大的风险。这种潜在的对创业不信任的社会心理对想创业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心理压力。

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论文

在整个2012年的11月分里,我和我的小组成员,制作了法律调查表,针对广州大学在校大学生,通过扫楼、网上填写等调查方式进行无记名填写调查问卷的调查行动,并人工进行调查结果统计及分析,从而得出调查结论。

二、调查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了基本了解,调查情况如下:

8、只有少数14.36%大学生有过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经历;。

15、2.05%大学生表示从来不会关注日常生活中社会发生的法律案件及从中汲取法律知识并尝试从法律角度来分析这一案件,90.77%承认很少有这种自觉性,只有7.18%大学生经常关注这种法律案件且有汲取法律知识的热情。

备注:本次调查问卷共200份,有效填写人次为195。

三、原因分析。

(一)、学生方面的因素。

(2)传统的妥协性与劣根性。调查表明,占很大比例的大学生在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坚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妥协观点,得过且过,不采取任何法律措施;(这将助长了违法分子的气焰)。

(3)缺乏实践性。关注日常生活中社会发生的法律案件及从中汲取法律知识并尝试从法律角度来分析这一案件的学生仅占调差人数的7.18%,微乎其微。且只有少数14.36%大学生有过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经历。大学生极少参加法律实践,是对现实法制缺乏感性认识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教师、学校方面的因素。

(3)学校宣传力度不够,学生不能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以及其与生活的密切性。

四、调查总结及应对措施。

调查显示大学生的维权及守法自觉性不高。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和灵活多样的方法。为此,我建议学校可有针对性地从三方面入手。

(一)进行普法教育。

1、教学内容的选择:

2、,教学方法的改革:

原本枯燥的法律课加上教师生板的教学方式更使学生上课提不起精神。因此,加强对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是真正提高普法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比如课堂讨论,多进行社会著名案例分析,结合录像等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使普法达到我们所要达到的效果。

(二)实践性的增强:

多组织学生进行与法律有关的活动普法教育毕竟过于抽象,要真正唤醒学生的法律意识,应采取一些更具体,更行之有效的办法,针对大学生年龄及性格特点,把法律意识的培养同组织活动相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组织一些有关法学方面的知识智力竞赛;。

4、请有关办案人员或著名法学专家来校开讲座,既能让学生了解时事,也能使学生更深切体会法律的权威。

目前,公民法制观念还是比较淡薄,成为推进法治进程的障碍,所以,树立法制观念,增强全社会成员的法律意识,是实现我国法治化的前提,更是我们大学生的义务。

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论文

秉承学院团委“实践真知,提升自我,服务社会,共建和谐”的宗旨,今年我选择了社会调研活动作为我的实践内容。众所周知,法律是我们维护正当权益的武器,只有充分运用法律,才能很好地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而拥有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是运用法律的前提。大学生作为具有专业知识的21世纪高级人才,其法律意识是否健全呢?于是我对汕头大学留校过年的50名外地大学(非本科法学专业)进行了调查。

一、研究方法,问卷调查。

调查时间为xx年年2月10日,在我的高中同学的帮助下,对汕大未返乡过年的50名非法学本科专业的外地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方式是无记名填写调查问卷,人工进行调查结果分析,从而得出调查结论。

二、调查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了基本了解,调查情况如下:

8、只有少数14.36%大学生有过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经历;。

15、2.05%大学生表示从来不会关注日常生活中社会发生的法律案件及从中汲取法律知识并尝试从法律角度来分析这一案件,90.77%承认很少有这种自觉性,只有7.18%大学生经常关注这种法律案件且有汲取法律知识的热情。

备注:本次调查问卷共200份,有效填写人次为195。

三、原因分析。

(一)、学生方面的因素。

(2)传统的妥协性与劣根性。调查表明,占很大比例的大学生在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坚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妥协观点,得过且过,不采取任何法律措施;(这将助长了违法分子的气焰)。

(3)缺乏实践性。关注日常生活中社会发生的法律案件及从中汲取法律知识并尝试从法律角度来分析这一案件的学生仅占调差人数的7.18%,微乎其微。且只有少数14.36%大学生有过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经历。大学生极少参加法律实践,是对现实法制缺乏感性认识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教师、学校方面的因素。

(3)学校宣传力度不够,学生不能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以及其与生活的密切性。

四、调查总结及应对措施。

调查显示大学生的维权及守法自觉性不高。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和灵活多样的方法。为此,我建议学校可有针对性地从三方面入手。

(一)进行普法教育。

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论文

在整个的11月分里,我和我的小组成员,制作了法律调查表,针对广州大学在校大学生,通过扫楼、网上填写等调查方式进行无记名填写调查问卷的调查行动,并人工进行调查结果统计及分析,从而得出调查结论。

二、调查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了基本了解,调查情况如下:

8、只有少数14.36%大学生有过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经历;。

15、2.05%大学生表示从来不会关注日常生活中社会发生的法律案件及从中汲取法律知识并尝试从法律角度来分析这一案件,90.77%承认很少有这种自觉性,只有7.18%大学生经常关注这种法律案件且有汲取法律知识的热情。

备注:本次调查问卷共200份,有效填写人次为195。

三、原因分析。

(一)、学生方面的因素。

(2)传统的妥协性与劣根性。调查表明,占很大比例的大学生在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坚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妥协观点,得过且过,不采取任何法律措施;(这将助长了违法分子的气焰)。

(3)缺乏实践性。关注日常生活中社会发生的法律案件及从中汲取法律知识并尝试从法律角度来分析这一案件的学生仅占调差人数的7.18%,微乎其微。且只有少数14.36%大学生有过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经历。大学生极少参加法律实践,是对现实法制缺乏感性认识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教师、学校方面的因素。

(3)学校宣传力度不够,学生不能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以及其与生活的密切性。

四、调查总结及应对措施。

调查显示大学生的维权及守法自觉性不高。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和灵活多样的方法。为此,我建议学校可有针对性地从三方面入手。

(一)进行普法教育。

1、教学内容的选择:

2、,教学方法的改革:

原本枯燥的法律课加上教师生板的教学方式更使学生上课提不起精神。因此,加强对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是真正提高普法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比如课堂讨论,多进行社会著名案例分析,结合录像等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使普法达到我们所要达到的效果。

(二)实践性的增强:

多组织学生进行与法律有关的活动普法教育毕竟过于抽象,要真正唤醒学生的法律意识,应采取一些更具体,更行之有效的办法,针对大学生年龄及性格特点,把法律意识的培养同组织活动相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组织一些有关法学方面的知识智力竞赛;。

4、请有关办案人员或著名法学专家来校开讲座,既能让学生了解时事,也能使学生更深切体会法律的权威。

目前,公民法制观念还是比较淡薄,成为推进法治进程的障碍,所以,树立法制观念,增强全社会成员的法律意识,是实现我国法治化的前提,更是我们大学生的义务。

从市场需求分析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论文

本文分析了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主要表现以及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提出对策建议:明确诚信教育的基本要求;设立诚信监督机制和约束机制;完善诚信教育的方式方法;营造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

作者:解倩作者单位:淄博职业学院化学工程系,山东淄博,255000刊名:新西部(下半月)英文刊名:newwest年,卷(期):“”(12)分类号:g64关键词:大学生诚信诚信缺失诚信教育

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论文

法律意识,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

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大学生群体对法、法律或其现象的反应形式,即心理、知识、观点和思想,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也是未来社会的支撑主体,其法律意识如何,直接影响到公民的法律素质和整个社会法治文明的程度。

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进行客观、准确的研究及分析,是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律教育,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遵守法律内在自觉性的基础。

从年龄上讲,大学生是一个横跨青年和成年的群体,由于尚未形成成熟、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法律意识带有明显的易变性和不成熟性。加之历史原因、外部环境以及大学生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个别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行为与社会要求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和法律需求,对于提高法律教育的针对性,切实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大学生遵守法律内在自觉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长远方针,是国家法制建设的百年大计,是促进培养现代化合格人才的需要。

(一)调查形式和结果。

经过对某医科大学汾阳分校09,10,11三个年级多名大学生的法律知识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00份,收回100份,收回率100%。其结果显示:

1、法律知识的来源及对法律知识重要性的认识34.23%的学生的法律知识主要来源于学校的教育,44.34%的学生法律知识来源于电视和报纸,受家庭影响及其他来源的占21.43%。自己认为掌握了必要的法律知识且能灵活运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学生占22.5%,77.5%的学生认为自己法律知识不足或不能灵活运用。77.6%的学生认为需要学习或深入学习法律知识,13.8%的人认为只需要了解一下就可以了,9.6%的学生认为完全不需要。约1/3的学生认为造成法律意识薄弱的原因为法律教育活动的局限性,1/2的学生认为社会的不良风气及贫富悬殊是主要原因。这表明大部分学生法律知识缺乏,学校系统的法律知识教育不足,不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求。

2、主动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在实际生活中,有意识的主动运用法律知识的学生比例仍然不高,如参加勤工俭学时,有意向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的占61%,无意向的人占39%;被骗或被盗、被抢时选择向公安机关或学校保卫处报案的占87%,不报告的占13%;认为报案没用或司法机关不能提供有效保护的人占15.2%。遇到不法行为时,男生选择漠不关心的比例占到10%左右,女生比例占6%。

3、对法律的信任度和对当前法治的整体现状的满意度对法律保持信任的学生占35%,认为法律会越来越完善的学生占31.2%,而认为法律不如权利有用及法律越来越成为有钱人和有权人的工具的占33.8%。对“法院做出公正判决有信心”者占26.4%,对“当前整体法治环境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达69.8%。这一方面说明作为法治前提的民主立法及其程序还很不健全,司法不公乃至司法腐败现象仍然畅通无阻;另一方面这种消极的法律意识也会严重地影响到公民法律信仰确立和法治理想信念的最终建立,表现出大学生法律信仰的一定程度的缺失,也反映了不利于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法治环境和氛围。

(二)调查结果分析。

由于大学生法律意识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的复杂系统,要精确全面地概括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的现状并非易事,所以本文只能结合调查结果,对当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所存在的问题作一个粗浅的概括:

1.大学。

生缺乏从总体上准确理解和把握现代法治的基本精神现代法治是以民主为基础,以保障人权为核心,与传统的法制有着本质的区别,它视法为工具与目的的统一,并更加强调法的目的价值,而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法的民主基础尚未有明确的意识,仍然存在着一种传统意义上将法作为统治工具的法律观。

譬如,他们也认可“法治”反对“人治”,但受到传统人治观念和现实中一些“权大于法”现象的影响,往往认为法律只具有工具价值而非目的价值;他们也认可民主反对专制,但受到中国现实国情的制约,往往认为法制只存在于民主制度而专制制度下就没有法制,没有认识到法制既可以与专制相结合,也可以与民主相结合,而只有以民主为社会基础的法制模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法治。

2.有感性法律意识,但缺乏理性法律意识法律本身是一门学理性极强的学科,不掌握一定的法律基础理论,就难以用理论解决现实存在的法律问题。

大多数大学生对法律的认识还只处于初级的感性阶段,正是因为缺乏系统的法学理论学习,使得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仍处于对法律本质认知的启蒙状态。比如,多数学生都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但对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内容却知之甚少,现代法治国家普遍都是实行宪政的国家,若不能将宪法提到宪政的高度加以认识,在论及宪法内容时不能立即想到公民的权利以及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等诸如此类的关键问题,则是缺乏现代法治意识和宪政意识的表现。

大学生思想开放,时代感强,主观上期望法治,关心国家法制建设,但世界观还未完全成熟,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因此,立法、执法、司法部门做到立法的民主化、科学化,执法的程序化,守法的自觉化;大众传播媒体和各种社会力量应利用普法、守法、执法和监督法律实施的模范人物和典型事迹,进行生动的法制宣传,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和舆论环境,对于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实行“依法治校”,营造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氛围。

高校的法治环境如果是民主、平等的,必然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正确树立起到积极正面的影响,反之亦然。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活动要有章可循,程序合法。学校制定校纪校规时,要确保所建立和使用的规章制度不违背法治的精神,与国家现阶段所颁布和使用的法律法规不冲突,并“严格按照教育法律的原则与规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环境,不断提高学校管理者、教师的法律素质,提高学校依法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

(三)深化大学“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开展校园法制文化活动,以适应素质教育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要求。

目前的“法律基础”课教材,普遍存在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的问题。教材内容未突出重点,只注重编写的系统性,教材内容几乎涵盖了我国现行的法律,书中几乎无任何案例对相应法理进行释疑,而法律条文中大量引进的专业术语对于非法律专业的学生来说无异于读天书,不适应学生自学和阅读的需求。大学“法律基础”课应改为法理学课,或者至少从内容上突出对法治的基本理论、现代法的基本观念和法律的基本精神的介绍。

同时,应当积极拓展法学选修课的开设门类和开设范围,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使学生从理性的层面对整个法治、法律及各部门法的基本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有一个宏观把握,从而逐步培养出适应现代素质教育要求的具有较高的法律意识的大学生。

学校是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场所,但仅靠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长远的规划和具体的安排,它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社会教育工程。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要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心理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与国家的各种建设规程同步进行,形成良好的法制教育大环境,才能为社会输送具有较强法律意识的跨世纪人才。因此,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的主要任务。

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论文

摘要:法律意识是当代大学生必备法律素质的重要内容,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特征,同时,也对我国法治国家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现阶段我国大学生法律知识较为匮乏,大学生违法犯罪事件的逐渐增多,因此,高校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加强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已经迫在眉睫。本文就创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

关键词:创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学生;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人们需要具备的一种基本社会意识,能够充分反映出人们对现有法律的看法以及对自身权利义务的认识程度,并影响着人们法治观念和日常行为。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其法律意识的培养更需要受到高校的重视,因此,要求高校能够通过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创新,增强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规范其日常行为。

法律的学理性较强,没有一定的法律理论功底,难以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1]。而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非法律专业学生的法律知识来源主要是依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获得,但是很多高校在这一课程的安排上,课时相对较少,教授的知识内容也较为浅显,再加上学生过于注重学分,对课程学习的要求不高,能够通过考试即可,导致很多大学生对法律知识仅是一知半解,甚至存在错误理解的情况。例如硫酸烧熊事件中的当事人曾表明,自己学过这一课程,知道猎杀野生动物违法,但是并不知道用硫酸烧伤动物也算违法。由此可见,现今大学生的法律知识严重不足,其法律知识水平已经难以支撑起自身法律意识。针对现阶段大学生法律意识单薄的情况,还需要学校能够加强教育,创新课程,是学生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利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权益,从而加快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

二、以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为目标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创新方法。

(一)教学观念的创新。

高校必须意识到法律教育不是德育教育的从属,应有自己的独立地位[2]。从而加强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视程度,适当增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时,并要求授课教师能够转变原有教学观念,实现自身观念的创新,明确认识到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不仅仅是对其进行法律知识的传授,更是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法治理念的过程,将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作为课程教学的核心目标,从以往教学中单纯理论知识的培养,拓展到知识运用等方面的教学,提升大学生的法律运用能力,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发展。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是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内容的重要手段,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对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增强对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效果。传统教学方法过于枯燥、单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内容,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实施教学。例如大学生对身边发生的事情较为关注,教师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实际案例,利用案例对学生实施教学,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更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实现法律意识的提升。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运用,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同时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神经,以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法律讲堂》、《社会与法》或者《今日说法》等法制节目,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能够通过节目获取更多的法律知识,以支撑其法律意识。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设计课程相关的法律课题,为学生创设辩论、法庭等情景,使学生融入情境之中,切身体会法律的作用,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实现法律意识的提升。另外,还要求教师能够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安排教学实践活动,例如旁听法庭审案、担任社区矫正志愿者等,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意识熏陶,引起其对法律的深思,实现其法律意识的有效提升。

(三)考核制度的创新。

为有效解决学生过于重视学分的问题,实现法律意识培养有效性,高校应加强对考核制度的创新,采用多种考核方法,例如写论文、开卷考试等,并充分结合学生的考勤、作业完成情况、学习态度等对学生进行综合、公平的评价。

三、结论。

法律意识是大学生的必备素质,目前大学生法律意识较为薄弱,因此,要求高校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作为培养途径,加强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考核制度等方面的创新,以实现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法律意识大学生来说的重要意义论文

摘要:法制教育是高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网络环境,高校应提高对法制教育长效机制创建的重视力度。文章强调了创建大学生法制教育长效机制的重要意义,并对具体创建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网络时代;大学生;法制教育;长效机制;创建策略;。

就我国大学生法制教育整体情况来看,存在边缘化、形式化等问题,无法满足网络时代大学生法制教育实际需求。如何改善大学生法制教育现状,构建长效教育机制,是现阶段高校教育工作中的当务之急。

高校是培养社会人才的主要阵地,通过开展法制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道德品质、强化其法律意识,而且还是坚持依法治国,践行依法治校的具体体现,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以及推进国家法治化建设进程都具有重要意义[1]。在互联网迅速发展背景下,复杂的网络环境容易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念出现偏差,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但是网络平台也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新的工作路径,对此,必须从网络背景下出发,构建大学生法制教育长效机制。

二、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法制教育长效机制创建策略。

大学生法制教育长效机制的创建,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才能顺应网络时代的发展。

1.强化网络道德和法制教育。

我国从1987年开始便相继颁布实施了网络法律法规,但是因为宣传教育力度不足,导致大学生缺乏对国家法律法规的深刻认识[2]。对此,应提高对法制教育的.重视力度,在原有法制教育体系中增加网络发展教育内容,通过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强化其明辨是非能力和法律意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道德教育的预防作用,使伦理道德成为网络时代最深层的支持和依托,实现更加理想的法制教育效果。

2.采用丰富多样的教育形式。

课堂授课和法制宣传是最为传统的两种形式,但是存在单一化和形式化缺点,难以实现较为理想的教育效果,对此,应以网络渠道为基础支撑,创新教育形式。第一,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生活案例引入到课堂上;第二,可以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定时推送法律法规知识,加大网上法制教育宣传力度;第三,可以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旁听庭审、参观司法机关或机构等,都能够强化大学生网络法制观念。

3.组建一支高素质教育队伍。

教育队伍作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组织实施者,在创建长效教育机制时,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强能力的教育队伍。教育队伍应由校园领导、骨干教师、专家教授等人员组成,既能够及时宣传网络法律法规,进行正确舆论引导,又可以利用网络渠道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与沟通,进行在线答疑解惑。与此同时,高校应重视对网络法制宣传员的培养和培训,既要对国家网络法律法规有着深刻的认识,又要熟练掌握各种网络技术,为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人才保障[3]。

4.推动法制教育网络化建设。

在构建大学生法制教育观念时,必须充分认识到网络技术优势,加快法制教育网络化建设。首先,应及时转变传统工作观念,以网络技术手段为支持创新工作模式,既要充分利用法制课堂传授学生法律法规知识,又要借助网络平台开辟第二课堂,对学生进行在线教育,为传统法制教育注入新的内涵。其次,可以利用网络通过在线交流,促进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及时了解大学生思想状态,纠正其不正确道德观念及错误的法律认知,确保法制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三、结语。

大学生法制教育不仅会对学生全面健康成长造成影响,而且还与和谐、稳定校园的构建存在紧密联系,对此,在网络背景下应提高对长效法制教育机制创建的重视力度。各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性,采取有效策略,对原有教育机制加以优化和改进,进而才能满足网络时代法制教育需求。

参考文献。

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论文

课外体育活动指的是体育课程教学之外的大学生积极主动生参与的体育活动。近年来专家学者对大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参与的状态进行了研究,多以具体地区或者学校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观察的形式,对大学课外体育活动参与的频率以及心理过程、实际体育活动过程进行了了解。大量研究显示,我国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是比较积极的,研究显示我国有5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课外体育活动非常重要,能够帮助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部分学生还表示体育活动对他们的人际交往、合作能力等均有促进作用。可见,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是比较积极的。

1.2 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强度不足

研究者们对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种类、强度进行探讨,通过问卷调查显示,虽然50%以上的大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积极,但是,实际上真正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只占大学生总数的30%左右,有70%的学生并没有切实参与到课外体育活动之中,在这30%真正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中,只有不到10%的人每天体育活动的时间达到1小时左右。各种调查资料和报告均显示,我国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强度较为欠缺。对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同时对大学生进行指导使其能够真正参与到课外体育活动中来,是高校体育教育要解决的问题。

2.1 课外体育活动缺乏组织性

我国学者对全国各省市高校的大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调查和研究,调查项目均涉及到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形式,大量研究报告显示,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均为单人,或者两人搭伴的形式出现,这种课外体育活动形式依靠大学生的自我控制力,对体育活动的热爱程度进行,并且受学生的作息时间影响比较大,这是一种缺乏组织性的活动形式。通常情况下,大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进行课外体育活动,每天有计划地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只占全部大学生的7%左右,其余大学生处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状态。正是在这种无组织的状态,使得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缺乏同伴激励,体育锻炼时间无法保障,锻炼频率比较低,体育锻炼效果也不甚明显。

2.2 体育活动项目比较单一

我国研究者在进行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相关研究时,还对学生体育活动项目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体育活动的项目选择有明显的性别特征。大学女生选择的体育活动项目多为田径运动,如跑步、跳绳等;男生选择的运动多是球类运动。但是,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在体育活动的项目种类上,都局限在大学体育教学范围内,有一些新颖的体育项目,例如系统的健身、舞蹈,并不是大学生所选择的课外体育活动项目。体育活动项目单一导致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认知面狭窄,据研究显示,有4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课并无根本区别,同样是枯燥无味的,可见,活动项目单一导致了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不足。

2.3 体育资源利用不足

大学校园为学生准备了一些体育运动器材,有条件的大学具备室内篮球场馆,一些综合性大学艺术学院的舞蹈教室,也可以作为学生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场所。有调查表明,学生对学校内部的体育资源利用是有限的,室外运动场是最常用的体育运动资源。也正是因为体育资源利用不足,大学生能够选择的课外体育项目并不多;大学坐落于城市里,大多数城市在大学周围设有社会性的体育场馆,如游泳池、健身馆等,但是大学生在这些学校外的体育运动场所出现的'频率并不高。这说明体育资源利用不足,是制约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问题之一。

2.4 运动少有科学保障

体育运动存在风险,对抗运动中的身体碰撞以及日常田径运动中出现的膝盖、脚踝损伤等,都是常见的运动风险,我国学者曾对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进行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中缺乏足够的保障机制,80%以上的学生缺乏处理体育活动中身体伤害的知识。另外,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会对身体产生怎样的具体影响,也并没有确定的检测和说明。大多数学生本着“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去参与体育运动,但是,身体素质究竟得到了哪些提高,是不得而知的。正是因为对身体素质的反馈不足,对体育运动作用于身体健康和身体发展的知识不足,很多学生在运动过程中退出,或者放弃了课外体育活动。

3.1 积极发挥大学生体育社团的作用

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需要有一定的组织性,这既是提高大学生运动积极性的一种方法,也是能够形成运动过程中学生之间互相监督、互相帮助的一种方法。大学期间的社团组织多种多样,体育社团是其中之一。体育社团的形成并不是教师有意而为之,是对体育感兴趣的大学生通过自发行为而组成的业余团体。体育社团的形式并不固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对体育多样化的需求,体育社团以活动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组织的灵活性以及学生的自主性,为学生创设了轻松愉悦的锻炼氛围,体育社团渐趋成为大学生体育课外活动的重要组成形式。经过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建立以篮球、足球、田径运动等多種形式的体育社团,在这些社团中充分发挥体育积极分子的带头作用,充分利用大学生在体育社团中进行的各项事务管理以及各种竞赛活动的开展组织,,进一步增加学生的参与兴趣和积极性,使这些体育社团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作用,并在社团管理中形成由学生、教师直到领导逐层重视的新局面。

3.2 加强高校体育建设投入

大学生体育活动项目少,原因在于学校能够提供给学生的体育运动资源少,日常体育课中向学生提供了哪些方便的资源,学生在课外就更倾向于使用哪些资源进行自主活动。因此,要增加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应从体育建设的投入入手,即给学生营造一个资源丰富的体育运动空间。加强学校体育设备设施的建设,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运动场地及运动器材的需求,从而为课外体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物质保障。因此,各大高校首先应注重对校园硬件体育器材的相关投入,让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成为可能。同时,对现有体育资源的有效管理也是保证体育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因素之一,各大高校要加强对现有体育设施的管理,统筹安排,增强现有体育设施的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体育设施的功能;除此之外,大学教师资源也应该被利用起来,这也是体育建设投入的一部分,建议高校体育教师在课下观察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状态适时给予引导,或者,直接由体育教师牵头,了解学生的体育活动兴趣,组织课外活动组,进行相关的体育活动引导,例如,指导学生进行瑜伽练习、武术练习等。

3.3 积极开发课外体育资源

除了对体育建设进行投入之外,高校还应该积极开发各种资源,首先,面向学生开放学校现有的体育资源,例如,体育馆是高校学生活动的有效场地,因此在保障正常维护及运营前提下,可以适当延长体育馆的开放时间,以合理的价格收取少许费用,若条件允许尽量免费向学生开放;其次,在本校体育资源紧缺的前提下,可与周边学校达成共识,合理利用周边学校的体育设施及相关场地,形成邻校间的优势互补,发挥本区域内体育设施的综合优势。与此同时,各校间的人力资源交流也将为学生的体育活动提供更专业的指导;第三,对于学校周边的社会体育资源,高校可以通过建设投资的方式,为学生谋取较低的运动花费,例如,对健身馆进行投资,本校学生办理健身卡享受折扣优惠等。

3.4 进行课外体育健康宣传

学校要面向学生长年开放学生体质测试系统。除了每年的统一体质测试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分段测试,进而通过体育测试使体育教师对学生,学生自身对自己的身体素质变化情况有所了解,以便于及时进行体育活动计划的调整。进而使得体育教学方案及体育活动锻炼方案更加科学化、合理化。通过广播、画廊以及学校的校报等等多种形式进行大力度的体育文化知识宣讲宣传。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体能意识,形成良好的体育氛围。进而吸引大学生从课本及课堂中走出来,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中来。在培养学生“职业体能”的同时,使其养成体育锻炼习惯,进而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基础。

综上所述,我国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较为积极,但是实际行动较少,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受学生体育运动知识、学校条件限制,表现出各种问题。高校应该从各个角度为学生建立多样化的体育运动环境,组织学生参与课外体育运动,并且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只有这样,我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才能得到明显的提升。

大学生自发体育社团现状分析论文

体育师资是学校体育资源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中学体育教学队伍师资力量稳定与否主要是由教师满意度、学校体育资源决定的。但当今情况是:一是部分学校领导对于学校体育教学不够重视,体育教师在学校的地位以及权力(包括职称评定、薪酬工资、进修学习)都不能与其他学科老师相提并论;二是部分学校的体育设施简陋,体育资源经费极度医乏,这其中尤以农村为甚。这些原因都会使得体育教师对于自己工作的满意度降低,对体育教学失去信心,对自己的能力以及价值产生怀疑,从而使得师资大量流失。尤其是在农村等条件艰苦地区,也导致城市学校体育师资基本饱和,而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大多不愿到农村工作,致使农村中学体育师资极度医乏。针对上述情况,国家相关部门应当引起重视,对于体育老师要一视同仁,并且给予一定补助。只有稳定的中学体育教学队伍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体育建设,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1.2中学体育教学队伍存在的问题。

教师是受过专门的教育和训练,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的主要组织者和执行者,学校体育工作的好坏和学校体育任务的能否完成体育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从以下几点阐述中学体育教学队伍中教师职业素养所存在的问题。

1.2.1态度爱岗敬业是学校中教师更是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关系着一个学校中体育教学能否正常进行,学校体育任务能否完成的决定性因素。作为一名基层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只有热爱学校体育工作、爱护学生,才能把我们自身所学教授给学生,才能更好地为祖国培养人才。然而,有一部分体育教师仅仅把体育教学当成一种谋生的职业,并没有把它当成一份崇高的事业来为之奋斗。由于薪酬、制度、发展潜力上的等各方面原因,都一定程度地阻碍中学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1.2.2教学质量好的教学质量可以使学生受益终身,体育教学也不例外。而如今由于应试教育势头不减,体育教师得不到重视,无法深入学习进修,也不会像学科教师一样学习一些有关教育理论方面的课程,如教学论、课程论、教育学、心理学等,所以体育教学质量堪忧。在新一轮课革的大背景下,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求也被提上了课程改革的议程。学校不仅要从监督、管理、激励等方面来入手,也要不断地引导体育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不断地学习新的专业理论知识、新的运动训练方法、新的体育教学方法,坚持不懈地探索体育教学中的教学规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1.2.3另学校、家长、学生、体育教师之间的沟通、协作和交流在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中,体育教师之间合作教学有着很好的效果,对学生教育的影响非常大。但是,在我们平常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老师大多喜欢单打独斗,年轻的老师不愿意和老教师合作,缺乏合作意识,不能有效地发挥团队教学的力量。现阶段,急需加强和改进的是体育教师的团队建设,也就是教师之间的协作和配合。学校应该为教师创造在一起学习、交流的机会,要组织体育教师一起承担大型运动会、相互观摩课堂教学、共同完成科研项目,拓宽思维,分享各自的教学经验和心得。如此,才能使体育教师队伍拥有更强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才能使体育教学符合教育发展的潮流,彰显出学校体育工作者的优秀的适应能力。此外,体育教师还要加强与家长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与沟通,保持公平公正,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体育教师是社会中的一份子,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社会人,会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思维方式,会不同程度地偏爱某些学生。这里并没有批评的意思,但为了良好教学环-境的营造,老师还是应该秉持平等的原则,对于学生无论在课程上表现优劣都一视同仁,爱护和关心每个学生。教师在体育教学当中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不一样的体育课堂,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2对策与建议。

2.1加强体育教师的职业素质建设。

体育教师在发展学校体育工作方面起到关键作用。首先,应该加强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建设,使他们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全面深入贯彻“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思想,增强教学和科研相长的观念,对工作积极性有充分的认识,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体育教学工作中去,从而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其次,进一步加强在职教师业务进修工作,能够使新的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尽快地应用到学校体育的课堂当中,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协调、统一,让每节体育课都变得丰富多彩。能够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上体育课的积极性。此外,体育教师自身要不断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能够不断增强自身职业修养,加强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责任意识。

2.2加强体育器材、场地设施等硬件建设。

学校要根据学校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因地制宜地进行学校体育器材、场地设施的建设,既要按照国家统一的场地器材配备标准目录进行相应规范化建设,也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充分利用,还要充分发挥学校相关职能部门来一同搞好体育教学工作。

2.3加强体育教师能力培养和相关规章制度的建设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的能力高低是通过体育教师应用和实践能力来体现的。现阶段,我们只有不断地加强和提高体育教师的实践和应用能力,才能不断使我们的体育教师队伍的水平能够够进一步提高。现阶段,教育部门相应的激励机制较少,还没有建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建立健全教师的考核和聘任制度是我们改变现状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聘任制度需要逐步地推进,在推进过程中,还需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与聘任制度相关的保障规章制度。

3结语。

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体育教师队伍的水平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不管是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科研能力以及技术水平都有了较大提高,但是由于城乡、东西部发展不均衡等各种原因的影响,中学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依然存在不少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目前,中学体育教师队伍当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只有我们共同发现问题,探索解决方法,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学体育的发展。

大学生自发体育社团现状分析论文

[摘要]农村体育作为群众体育的重要部分,其对于提高农民群众身体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对廊坊农村体育锻炼点的现状进行调查,归纳总结了廊坊农村体育的现实状况,并分析了影响廊坊农村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一些发展廊坊农村体育的对策,以其为廊坊农村体育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新农村建设是新世纪我国协调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新农村建设不仅要解决农村的生产方式,提升物质文明建设水平,同时也要在农村建立现代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随着全民健康意识的不断深入和北京奥运会的申办成功,进一步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和在农村中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更加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是基础,农民是关键。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没有农民的健身,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健身。体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农村体育的整体状态和趋势不容乐观,农村体育是群众体育工作的难点和盲区。

2、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廊坊农村70个体育锻炼点的情况进行实际调查与分析。共发放居民问卷700份,体育锻炼点问卷70份,其中居民有效问卷682份,有效率为97.4%,体育锻炼点有效问卷为70份,有效率为100%。

3、现状及其分析。

3.1廊坊农村农民对有关政策法规的了解程度。

通过廊坊农村农民对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认识程度的调查表明,广大农民对体育法规认识水平及了解程度普遍偏低,仅有3.1%的农民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很了解;有28.7%的农民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略知情,而有68.2%的农民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毫无所知。以上问题说明,廊坊农村农民对体育法律法规了解缺乏,农村体育管理法制化程度不高,宣传体育法规政策方面力度不够,加强对体育政策法规具体内容的贯彻落实及宣传教育应成为今后工作的重要部分。

3.2廊坊农村农民对体育锻炼的认识。

通过调查,廊坊农村农民认为增进健康的主要方式依次是:增加营养,保证睡眠,改掉不良习惯和体育锻炼。

3.3廊坊农村体育锻炼点情况。

3.3.1廊坊农村体育锻炼点的项目状况。

项目秧歌武术气功交谊舞羽毛球篮球混合项目数量97666百分比28.5%22.9%12.8%10%8.6%8.6%8.6%从表1中可以看出,廊坊农村的体育锻炼点内容选择比较单一,其中民族传统项目占的比重较大,主要是由于传统项目对场地器材的要求比较简单,容易开展。而羽毛球、篮球项目主要的人群是青壮年。廊坊农村的体育锻炼点中气功练习点较多,因为廊坊是我国推广保健气功的试点,所以气功活动点不仅发展规范,而且发展的速度也较快。

3.3.2廊坊农村体育锻炼点的场所现状。

活动的场所村委会的活动场地村头巷尾麦场空地树林河边其他数量25181764百分比35.7%25.7%24.3%8.6%5.7%随着人们物质条件的迅速提高,人们对精神的需求增大,对体育需求不断的增长,以农村现有的条件看,正规场地设施很少,农村人的体育活动场主要是有村委会提供的平坦的空地。并有很多农村把活动场所扩展到了村头巷尾、麦场空地等地方。这与主要是由于我国农村体育资金匮乏、场地设施稀少造成的。

3.3.3廊坊农村体育锻炼点锻炼时间状况。

通过调查廊坊农村有70%的体育锻炼点在晚上活动;有58.6%的体育活动点每次锻炼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到2小时之间;有75.7%的锻炼点受季节的影响。这非常符合农村的生活习惯。一般在早晨农民都会去田间劳作,而且在春播秋收的季节由于农活劳累,多数锻炼点由于没有人员参与而暂时停止。

3.3.4廊坊农村体育锻炼点的经费情况。

廊坊农村体育锻炼点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村委会支持,占48.3%,有86.7%的锻炼点经费缺乏。由此可以看出,廊坊农村体育管理部门对体育锻炼点的资金投入与扶持少,大部分还处于一种由村委会自由组织与发展的状态。经济条件是影响廊坊农村体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基本符合我国的国情。

在调查中发现,廊坊农村体育锻炼点几乎没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在70个体育锻炼点中,共有通过正式培训和考试的社会体育指导员7人,且均为3级。

这与廊坊市城市社区体育中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总体水平差距很大,说明廊坊市的体育管理部门没在技术上对农村体育的扶持,必将会影响到廊坊农村体育科学、快速的发展。

4、建议。

4.1政府部门应发挥其政策导向的作用,尽快完善农村体育组织建设,落实健全农村体育法规、制度建设与宣传,全面提高农村体育组织的组织化、社会化。

4.2适当增加农村群众体育事业经费,积极引导和加强农村体育消费意识培养;逐步引进体育产业化运作方式,摸索建立体育创收自给的渠道。

4.3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注重业务培训,建立常设培训系统,培养合格的各级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提高农村体育活动质量。并进一步加强与周边不同单位的合作,以实现资源的共享。

参考文献:

[1]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王凯珍,任海,王渡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17(5):6―10.

[4]冯健.对我国农村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的分析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

大学生自发体育社团现状分析论文

摘要:新课标的实施对初中体育有新的规定和要求,初中体育教学也有新的改进。但由于长期受升学率的影响,初中体育教学仍存在许多不容乐观的现象: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投入资金不足、教师队伍相对薄弱、教学方法的单一及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不高等。因此,本文结合当前初中体育教学的现状,对存在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结合个人工作体会提出几点有效对策。

关键词:初中体育;体育教学;分析;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身体素质的重视程度在逐渐增加。青年学子的身体素质对其将来的发展凸显重要性。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将注意力转移到初中体育教学上。加强对初中体育教学的监督和督促对年轻学子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初中体育教学的现状。

三、初中体育教学困境解决对策。

首先,教育管理者要重新认识初中体育教育的重要性,树立与其他文化课同等重要的地位,提高体育教育者在学校的地位和待遇。在平时的教育中,要求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体育锻炼,树立和培养正确的体育学习观念。在体育课程的学习中,要积极配合体育教师的教学活动,激发个人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要重视在体育训练过程中灌输德育教育,对体育锻炼的好处进行宣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只有强身健体才能更好的报效祖国,才能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体育教师要树立为人师表的模范带头作用,要注意个人的言行、举止、衣着打扮要合体,把积极、健康的教师形象展现给莘莘学子。在平时的工作中,为学生做出表率,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坚强的意志品质。学校应该不断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素质,定期为这些教师提供培训,不断更新和拓展其业务能力,从而可以在工作中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另外,体育教学中面对不同层次,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个体,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将学习与强身健体有机结合,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教师应该适时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对于一些复杂的,教师个人无法示范的,可以通过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清晰的看到每个动作细节,掌握动作要领。体育教师可以采用一些先进的技术方法,让学生对动作有一个直观感知,从而有效把握教学难点和重点。体育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同时充分考虑课外活动的作用,将两者统筹兼顾。教育者可以结合不同学生群体的兴趣,建立一些课外活动小组,让学生在课外时间也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组织,进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此外,体育教师也可以依据个人特长,对学生开展一些防身技能训练,健康知识讲座,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学校方面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更新体育教学理念,加大对体育教学的经费投入,购买必备的体育器材,新建体育运动场地,并安排专人对其进行管理。体育教师和学生都要树立主人翁的意识,爱护学校的公共财产。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及时沟通,密切配合,加深对体育教学的认识,确保目标的顺利实施。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初中生正处于身体发展的关键阶段和人格素质的培养期,体育教学对其产生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因此,无论是教育管理者还是教育执行者都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当前存在的问题,积极采用有效措施,改善目前教学现状,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健康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永锋.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11).

[2]谢建民.浅谈中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j].基础教育论坛,2014(12)。

[3]步春迎.发挥学校图书馆的优势——让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学生的观念和情感[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10).

失独家庭生存现状及法律保障调查分析论文

失独家庭指独生子女死亡,其父母不愿意收养子女,不再生育、不能再生育的家庭。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失独家庭成员的年龄大都年过半百,经历了老来丧子之痛,错了了生育年龄,已无法再生育。2017年,人口调研统计,中国的失独家庭已经达到了一千万之多。

2017年12月,国家卫计委等5部委发出通知,自2017年起,将独生子女死亡、伤残的家庭特别扶助金标准提高到:城镇每人每月340元、270元,农村每人每月170元、150元,并建立动态增长机制。中央财政将会对地方财政不足的部分,按照东中西部不同的比例,给予财政支持。

笔者于2017年8月,在山东省x县围绕失独群体健康状况、经济状况和医疗需求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调研,本文拟在翔实的数据分析基础上,从满足失独群体需要出发,对现有的扶助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根据对150户失独家庭调研,此县失独家庭有以下特点:学历偏低,年龄较大,婚姻状况令人堪忧,大多独居,远离亲人。没有孙辈共享天伦。城镇户籍的失独家庭远大于农村的失独家庭。在失独家庭中,虽然有着各种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但相似的痛苦经历,让他们在不同方面呈现出一致性。

1.经济状况一般。根据笔者调研,在关于失独群体的救助方面,目前主要集中在经济方面。陕西和河南也在进一步提高对失独家庭的经济补助,保障失独家庭的基本生活。全国各地也陆续对失独家庭的政策作出相应调整。这些政策实践的背后,均有个假设,那就是失独家庭的经济情况都不好,他们亟需物质帮扶。但是相比吸毒、残疾和单身母亲等特殊家庭,失独家庭的经济状况要好很多。调查中近三成失独家庭依赖自己或者配偶的退休金生活,近四成依靠个人劳动维持生计,四分之一的失独家庭仰仗社会保障金,还有近百分之五失独家庭依赖亲属友朋的资助。其中六成的失独家庭收入能基本满足日常需求,但仍有三成多的失独家庭在基本需求满足方面存是在一定的困难。总体看来,失独家庭的体经济状况一般,在目前物价水平下,除日常开销,扔有一些极困难的家庭经济状况令人堪忧。

2.健康水平偏低。经过调研发现,身体较为健康的失独者较少。只有不到一成的人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良好。一半失独者健康状况一般,而身体状况较差或很差的则接近四成。这与年龄、心理状况等有着很大的关系。六成的失独者表示目前状况下,生活可以自理。近三成的失独者因为年龄较大,身体机能不断下降等原因需要他人照顾。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失独家庭的老人身体健康状况将不断下滑。需要更多的照料和医疗。但是他们唯一的孩子却已经先他们一步离开了他们。不能在老人最需要他们的时候在身边照料。这对于失独老人来说是痛楚的地方。哪怕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也不能释怀。

3.精神状态欠佳。据调查,有接近九成的失独家庭,经常陷入消极悲观的情绪中,而“闷在心里”或“找人倾诉”是日常排解烦恼的主要途径。失独者若是找人倾诉,首选知情者。家人、亲戚、朋友是失独者首选的倾诉对象。因为,他们一直陪在自己身边,了解情况。有15%的家庭采取抱团取暖的方式,因为他们认为,相同的经历,让他们容易沟通。非常少的失独者会和同事、志愿者倾诉,一般都隐藏起这些悲伤往事。还有一部分失独者选择教会、僧尼,这和他们接触群体不同有关。失独家庭中信仰宗教的不多,但是信仰宗教的失独者说,宗教使他们在失去独生子女之后,精神上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慰藉。宗教让他们寄托了对子女的哀思,减少了生活中的茫然。随着通信技术逐渐普及,在失独家庭中,也有人通过专门的网站平台认识了其他的失独者。大家虽然身处天南海北,却可以通过网络互相慰藉受伤的心灵。大家一起加油鼓劲,共同面对新的生活。

4.服务需要多元化。由于失独家庭不同的有着教育背景和各自的生活方式,他们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性。体现在:经济条件好的失独家庭主要关注针对失独家庭的活动组织,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主要关注针对失独家庭的物质帮扶政策。但所有失独家庭均十分关注养老问题,这与失独家庭膝下无子女,中国传统的养儿防老的观念有重要的关系。

通过以上的调研数据,可以分析得出,失独者急切需要社会各界的帮助。虽然地方政府根据国家的指导政策,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帮扶失独家庭,但不可否认的是,大部分的帮助、关怀都是碎片化的,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和长效的机制。有的帮扶是自发的、象征性的,这些对于两个孤苦伶仃的老人想比,是远远不够的。针对失独家庭,山东省政府、山东省财政已经筹措八亿多元用于各项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落实。确保资金落实到位。独生子女死亡家庭特扶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400元,城镇和农村独生子女伤残家庭分别提高到270元和150元。但是相对于广州市做到的对失独家庭城乡帮扶政策一体化,陕西的针对失独家庭的系统的帮扶相比,山东的政策还显得很薄弱。

失独家庭的成员大约在四十岁到七十岁不等,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因为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不得不执行一胎政策。国家的公权力人为地限制了公民的生育权。非常不幸的是,当执行一胎化的公民,丧失生育能力的时候,却因为种种事故,他们唯一的孩子去世,留给了他们暗无天日的晚年生活。没有家人陪伴,没有精神寄托,给失独家庭造成了无尽的痛苦和巨大的损失。还有的因病孩子去世的家庭,为了给孩子治病花光了所有积蓄,他们在接受孩子不幸离世的同时,还要偿还巨额的债务。这种失独家庭的生活简直是苦不堪言。笔者认为,失独家庭为了国家的公共利益,承担了人口政策的风险,所以,国家应该给予失独家庭一定的国家补偿。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有保障。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中没有设置针对失独家庭的补偿条款。因此,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给予失独家庭应有的补偿,确有必要。

社会组织在失独群体的救助中,起着有异于政府的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但是多年来发展一直较为缓慢。主要是受限于各种法律法规的束缚。但和政府的法律政策扶助不同的是,社会组织救助方式多样,关怀模式更为专业。建议放宽对于社会组织的管理。让社会组织发挥应有的作用。

失独家庭为了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一胎化。现今,他们的孩子因故去世,剩下两位老人孤苦无依,到底谁该为失独家庭的孤苦无依埋单呢?每年国家都会从超生者中收取数以百亿计算的高额社会抚养费,将社会抚养费的部分用于对失独家庭的慰问,提高失独家庭的生活补助,笔者认为是合情合理,符合一切为了人民的党和政府的宗旨的。增加关于补助失独家庭的预算金额,这也能够得到社会和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大学生自发体育社团现状分析论文

体育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职业教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体育教育一直未能找到最适合的教育教学模式,本文总结了目前职业教育体育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如何适应职业教育进行体育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高等职业教育体育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体育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对体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教学,不单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改善身体机能,更要考虑不同专业、不同就业岗位对学生日后就业提出的身体方面的要求。然而,在现实的职业教育体育教学中,却不能根据这一教育宗旨很好的落实,存在较多问题。

1、场地器材及教师数量不足。

靠自己筹备资金的方式来弥补办学经费的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各职业院校对专业方面的投资远远大于对体育教学的投入,出现体育投入较为滞后的现状。各职业院校体育场地不够,器材数量不足,种类不够丰富,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2、高职院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学校、领导的观念和重视程度直接影响某一学科的发展和教学效果,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很多人对于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只停留在口头上,现实操作中还是抓专业,抓技能,体育教育从未收到与它重要性相匹配的重视程度,总觉得学院的升格和评估、获取更大的发展和生存空间似乎与体育教学关系不大,孰不知,体育教学直接影响学生日后的就业发展。

3、体育教学缺乏职业教育特色。

目前,各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还为形成一套良好的、适应学生专业、发展需要的模式,更多的在套用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对不同专业、不同职业所需的身体素质认识还不够,也就谈不上针对性的职业教育特色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体育教师缺乏对所教学生的专业及专业特点的认识。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为了更好的适应行业的需求,职业院校的专业数量、专业细分化较以往有较大的改变和增加,要求专业教师既有教学技能又要掌握生产技能。但于体育教师来说,对各个专业的了解是非常肤浅的,更谈不上对学生日后结业岗位的深入了解。

(2)体育教学目标不明确。

职业教育体育教学的目标并非独立存在,它应与专业课程一样,与职业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相一致,应具有明确定向性、实用性和专业性。通过调查了解到,目前职业教育的体育教学目标照搬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目标,缺乏职业院校的特色,更缺乏针对不同专业所区别的教学目标,职业特点不明显。

(3)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较差。

职业院校的学生入学前、或入校后按照所选专业的不同确定一定的学习模式,他们与普通院校的学生的文化基础、体育基础要求有明显的不同。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不同专业对其身体素质提出了一定的特殊要求。但体育课在多数院校,都是归在公共基础部,也作为公共基础课来进行。极大的疏忽了体育课教学内容同样应有一定的针对性。

二、对高等职业教育体育教学提出的改革建议。

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应该与职业教育的总体目标相一致,以助推人才的发展为终极目标,满足学生日后就业对身体的需求,在教学中融入对学生职业素质地培养。通过系统的`、有针对性的、目标明确的体育教育,使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以符合准职业人的要求。

1、重视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建设和管理。

对于体育教学来说是能否达到教学目标的物质保证,没有场地、器材,体育教学如同空谈。近些年,职业院校的占地虽然一直在扩大,但由于学生人数的大幅增加唉,各校的场地、器材仍不能很好的满足正常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因此,各职业院校应尽快加速场地、器材设施建设,并可以结合周边的优势资源,共同利用。例如,在有多所院校的城市,若相距不愿,可以互相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此外,还可以利用市里的优势体育设施资源,开展丰富的体育活动及赛事。

2、明确树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理念,体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自身特色。

高职院校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教师,除了要树立“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外,还应将体育教学与学生未来的社会生活、工作结合起来,加强体育教学职业特色的认识。不但要通过体育教学完成在校期间学生身体形成、技能培养、知识传授等方面的任务,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志向、习惯、能力,为其终身体育及职业适应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3、针对高职院校学生专业和职业所需身体素质安排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应把学生将来职业所需的身体素质放在一首位。教学内容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和体育知识及保健方法,还要通过体育课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使他们毕业后能胜任其本职工作。

(1)开设基础体育课、专项体育课与保健体育课。

职业院校要想更好的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应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专业等因素多元化选择。可以打破既定排班,重新组合上课,并把学校的运动队训练纳入到体育课程之中,即实行“专项体育课”。这对学生日后“终身体育”的意识的培养有很好的作用,还能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议在入校初期,可以安排基础的素质训练,普及常见球类运动;中期结合学生专业、爱好安排丰富的选修课,不同性别、专业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后期重点突出职业需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开展职业运动,为更好的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2)调整体育教学内容,适应高职院校各个专业学生的职业需要。

职业教育中的体育教学应把职业对身体的需要如入教学之中,克服职业给身体素质带来的不利影响,这就要求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更多的考虑到此因素,根据各专业的职业需要,做到针对性与实用性相结合,为提升他们的组织能力和适应能力助力,并为以后的“职工体育”甚至“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3)注意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学生的可接受性相结合。

为增加体育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应加入一些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和素质拓展活动。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自行组织,教师指导、监督,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有促进了体育组织、裁判能力,既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又能为适应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