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鼠对话读后感(模板5篇)

时间:2023-10-07 19:35:11 作者:曼珠 演讲稿 最新人鼠对话读后感(模板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鼠对话读后感篇一

《人鼠之间》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著名作家约翰•斯坦贝克极具代表性的小说。它初版于1937年,后来不仅被搬上百老汇舞台,还被拍成电影。书名源自罗伯特·彭斯的诗《致老鼠》中一句——最好的计划,不管人和鼠,往往都会落空。

它篇幅不长,以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为背景,讲述了两个流浪工人从追梦到无限接近梦再到梦碎的故事,被誉为“触及了真正扎根于美国生活的主题”。

文本主要通过大量对话推动情节发展,自带戏剧基因,被称为“剧本小说”。其戏剧性远大于真实性,斯坦贝克以超乎客观逻辑的主观想象,放大对社会细枝末节的观察,更好地反映了时代命题和对底层人民的关注。

莱尼喜欢喜欢触摸柔软的事物,死老鼠、刚出生的狗崽、女人的裙子、天鹅绒布料……也正是这一癖好,让他常常无意中惹祸上身,而乔治则承担帮助莱尼化险为夷、规避灾难发生的责任。

故事起始于因莱尼的再次闯祸,两人不得不逃窜至一处新农场做苦工。这种结伴协作,被他人视为“实属罕见”,同农场里与老狗相依为命的清洁工老坎迪、在马厩独活的黑人卡鲁克斯等孤独个体的处境形成对比。

如果说,形象、智力、处境等对比都是外在的,那真正核心的对比在于,两人坚守了一个被旁人当作笑话的梦想:通过努力赚钱准备购置一小片地,然后自食其力,随心度日。

莱尼醉心于乔治对这一憧憬细致的勾勒。“有架小风车,有间小木屋。有鸡舍,有厨房,有果园。果园里种着樱桃、苹果、桃子……有一小片苜蓿,还有足够浇灌的水,最重要的是有兔子……”

莱尼和乔治把“一小片地”当作自己的归属。这个“田园牧歌式”的长远梦想,与当时工人们挣多少花多少、及时行乐的现状是相悖的,在衰退的经济下也注定走向虚无。

当我们绷紧神经期待故事走向完美结局时,意外降临,戏剧化再次上演。莱尼因无心之失,杀害了农场老板的儿媳。最终,乔治不得不用枪结束莱尼的生命,同时,也放弃了两人孕育的梦想。缺少了莱尼的陪伴,乔治独自重返多数人走的路。理想最终被现实摧毁。

梦想是一味致幻剂。人们喜欢重复讲述自己的梦,津津有味地描绘实现后的场景,再把这种幻想当作触手可得的现实。然而,正如本书书名《人鼠之间》的诗意隐语一样,梦碎的悲剧宿命早早被种下了。命运终究被无情捉弄,希望也终究会落空,这就是世事的无常。

人鼠对话读后感篇二

“鼠与人最佳设计往往落空,原本允诺给我们的快乐,留给我们的却只是痛苦和悲伤。”罗伯特·彭斯的这句诗是《人鼠之间》这本书书名的来源。这句诗也大致能概论这本书的内容,一个美好愿景落空的故事。

故事很简单,篇幅也不长。精明的乔治与脑子不灵光的莱尼相依为命,靠在农场打短工谋生,二人梦想着能攒够钱,买下一片土地,拥有属于自己的农场。但由于莱尼脑子有问题,所以无意间总会惹上麻烦。莱尼喜欢触摸柔软的东西,但他力气很大又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于是从捏死一只老鼠,到捏死一只小狗,再到捏死一个人,乔治终无法庇佑莱尼,在再一次为莱尼描述二人的梦想世界时亲手了结了他的生命。

莱尼需要乔治,因为离开了乔治他便无法生存,纵然知道自己给乔治带来了很多麻烦,也曾想过躲到山洞里一个人生活,但终无法舍弃二人幻想的美好世界,在那个美好世界里乔治答应让莱尼照顾柔软的兔子。

乔治也需要莱尼,虽然嘴上总说着没了莱尼我能过得更好,但真没了莱尼自己便是孤身一人。从答应克莱拉姨妈照顾莱尼,到经常取笑捉弄莱尼,再到从心底接受莱尼是自己唯一的亲人,乔治已经习惯莱尼的存在。乔治一无所有,有的只是莱尼这一个亲人。

二人的愿景是攒够钱,买下一片土地,开辟自己的农场,收成归自己所有,不用累死累活的工作,还会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可以自己做火腿,做水果罐头,想喝威士忌就卖些鸡蛋或牛奶,还有就是种一片苜蓿地,供兔子啃食。这个愿景在小说中被提到了很多次,次数多了,不仅仅是乔治本人,连我这个读者也开始有些相信它能成真,尤其是拥有不少积蓄的坎迪的加入,让这个梦离实现仅一步之遥。

但鼠与人的最佳设计往往落空,在挣最后一个五十元时,莱尼无意杀死了农场主儿子的妻子。这个梦被莱尼的失手戳破了。莱尼躲到了乔治曾嘱咐过他的小树林里,当乔治找到他时,最后一次给他描绘了二人的愿景,在莱尼坚信能够到达那片土地中,乔治扣动了扳机。

乔治终于摆脱了莱尼,或许他可以过上安稳的人生,但失去了莱尼,他很大概率上成为那个时代下失地农民中的普通一人,有些钱便全部投入妓院,然后去下一个农场打工。那个时代下失地的农民皆是如此,心里怀揣着拥有一片土地的美好愿景,现实却是流转于一个又一个的农场,他们并不属于任何一个地方。这也是乔治为什么需要莱尼的另一个原因,因为有莱尼对那个愿景的固执渴求,在乔治一遍又一遍地为莱尼描绘那个美好愿景下,才有了追求它的动力和信念,才不致于泯然众人,浑浑噩噩的活着。

失地农民流转于农场打工的艰难维生是经济大萧条之下的生活之苦,美好愿景的落空是求而不得的悲,但除了这两样痛苦外,小说还展示了生之孤苦。年迈的坎迪有一条同样年迈的牧羊犬,这是他唯一的陪伴,但老牧羊犬散发出的恶臭引来了同屋工友的不满,迫于无奈坎迪只能任由工友处置了牧羊犬。他的命运大抵也会如同这只年迈的狗,当不再具有劳动价值时,便会被农场抛弃,并没有选择的权利。

管马厩的卡鲁克斯是黑人,由于肤色他被农场的其他人排挤,不得进入他们的房间,不被欢迎参与白人的游戏和活动。他一个人住在马具间,小小的马具间便是他的全部天地。于是克鲁克斯也变得冷漠起来,他亦宣布不欢迎白人进入他的马具间,以此来维护他的自尊,但当莱尼进入马具间时他并没有赶他出去,而是和莱尼坦白了自己的心路历程。

并躲着她。但事实上她并未与其他男人发生性关系。在面对傻傻的莱尼时她才能说出了“我很孤独”这样的心里话。然而结局却是莱尼在抚摸她柔顺的头发时失手扭断了她的脖子。

所以这并不是一本轻松愉悦的书,读完留给人的是压抑和悲伤。不同于《人间失格》所表达的生而为人的丧,《人鼠之间》描述的是活着的真实苦难,但与《活着》纯粹的生之苦旅相比,《人鼠之间》又多了一些荒诞和求而不得的悲。这本书创作于上世纪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这是它的苦难的时代背景。人不仅同鼠一样最佳设计往往会落空,人也同鼠一样弱小,在生之苦旅的时代下不具有反抗的能力。

人鼠对话读后感篇三

必须承认,看到这本书就是一个意外,也是必然。我从来不知道这位作者,也没有从任何人的口中听到它,但是当时的我一看到这个名字,我就被吸引——人鼠之间(ofmiceandmen),来源于这个名字,它勾起了我的一切兴趣。

使得我能够延续看下去的原因还是在于我后面对他的补充了解。诺贝尔奖得主,关于承诺、孤独、希望和失去之书。看完简介我就知道了,这是一部be的书,书也很短,我一度觉得我没有勇气读下去,出于对已知命运无法改变的不忍。

我不知道我在最后有没有读懂它,莱尼注定要死去,与其让他死在别人手里,不如就死在他最好的朋友乔治手里,这和那个老头的狗的故事如此相似啊。悲剧之悲在于没有人是刻意为之,结局却依然走向了死亡。

莱尼死了,乔治的土地梦也不会再有,乔治不同于其他流浪者在于他有莱尼。莱尼死去,他的生活归为平凡。

他们是美国大地上一群没有根的年轻人,期待着拥有自己的土地,有一个安稳的家,而不是这样有一天过一天的日子,可是期待是梦里的期待,他们不会有未来,他们的一生就是流浪,独自一人的孤独。

我很难不想到自己,想到千万个打工的中国工人,他们奔跑在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追逐着微末的希望,远离故土,远离妈妈,最后得到的是什么?我不禁问自己,你走出家乡,走出田野,手里却空空如也。

这是我上半年看过的最好的'书。以下是我喜欢的书中的句子:我见过太多脑袋里装着一片地的人。从来没人真的得到过。

有时候,一个瞬间会像现在这样驻足停留,久久盘桓,持续的时间远远超过一瞬间。在这个瞬间,声音和动作都停止了。这个瞬间远远超越了单纯的一瞬间。然后时间苏醒,慢吞吞地继续前行。

“咱们和其他人不一样,因为我有你,而你有我。”

人鼠对话读后感篇四

我看了一些书评,大家都在说莱尼是乔治的精神支柱,让他有为拥有自己的土地而奋斗的意义。他的理想是和莱尼连在一起的。

但其中的一些细节让我怀疑。

他知道这一次莱尼真的惹麻烦了,逃不掉了。他一面向斯林姆恳求“他从来都不是故意的,他什么都不知道,可不可以只是把他关起来?”一面又偷拿了卡尔森的枪,准备解决掉莱尼,他也知道莱尼会在树林里等他。

杀死莱尼之后,其他人赶到现场,乔治却伪装成是莱尼偷了枪,他是抢过来,然后杀了莱尼的。

细思极恐……

人鼠对话读后感篇五

刚开始看只是觉得作者斯坦贝克把人物刻画的活灵活现,性格鲜明到你能捕捉到他们的模样。可是看到后面,故事的发展越来越吸引人,而心情也越来越沉重。

其实故事情节很简单,就是一对惜惜相惜的人互相为伴,互相支持的故事。但其中充满了孤独、脆弱、疏离、希望、悲悯,直到最后的失去。

其中力大无比的莱尼是人尽皆知的大傻,可他却对乔治说:“咱们互相在乎。”而乔治说:“莱尼是个好人,当个好人用不着太多头脑。”他俩在一起最多的就是憧憬未来,希望有一块属于他们自己的地。

莱尼的执着感染着乔治。可是蠢笨胆小的他却难逃一死。在那样的时代人和鼠一样的脆弱,不管身份、地位如何跨越生命都不堪一击。

农场主的儿媳妇儿就是一例,她孤独到与大傻莱尼倾诉苦楚,最后死于非命。这是她没有想到的,但我们仿佛已看出端倪。事后作者这样描写她的死相:“所有卑劣、盘算、不满和对受人关注的渴望都从她的脸上消失了。”看到这儿心里咯噔一下,对于某些人来说死亡也许是最好的归宿。

如果说这本书很丧,也是希望与失望中的无能为力。它暖就暖在这里,不是背叛,是我无能为力。

作者约翰·斯坦贝克告诉了我们一个真相,孤独与幻灭的永恒,但即使如此,只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一定要活下去。

故事的.背景发生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美国正处于经济大萧条时期,大批农民失去了自己的土地,他们同书中的主人公乔治和莱尼一样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流浪,通过打短工艰难度日。而作者约翰·斯坦贝克亲眼目睹了这一切,最终写下了具有现实意义的《人鼠之间》。并于1962年凭借该书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约翰·斯坦贝克于1902年出生于美国。《人鼠之间》发表于1937年,该书一经上市就大获畅销,两年后,他再次出版《愤怒的葡萄》,获得普利策奖等系列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