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读后感(模板5篇)

时间:2023-10-07 09:03:01 作者:曼珠 评语寄语 鼠疫读后感(模板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鼠疫读后感篇一

从疫病来袭后,人们突然变得渴求信仰,变得虔诚,开始积极地望弥撒,唱圣歌,还恳请神父为他们布道开惑中我得出世俗生活中的人是假的信徒,他们只有在面对无能为力的困难时才突然变得虔诚,希望这临时的信仰能让上帝庇佑他们,其实这不是信仰,而是他们的私欲,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了顺利渡过眼前的厄运而欺骗自己并欺骗不存在的上帝。

从鼠疫降落到一个无辜的孩子头上这件事我得出神父所说的鼠疫之所以出现是为了警醒并惩戒那些不尊重上帝且犯下罪行的人们这句话是并不真实的。牧师神父等神职人员会尝试解释每一件事情使其变得有理有据可现实是上帝并不存在所谓的惩戒只是神父为了宣示上帝的神威并拉拢信徒去坚持信仰的手段罢了。上帝的使者亲口说鼠疫是为惩戒罪人而来,可疫病却带走了一个无辜且纯洁的孩子的生命。这更加证明了上帝并不存在,所以也不会告诉神父所发生的一切是为什么。鼠疫不是上帝的武器,它仅仅是现实中的一场灾难。

从里厄医生与众人开会讨论如何采取防范措施,采取怎样程度的防范措施中我得出,重要的不是拘泥于形式,而是从实际出发,当众人在争论这是不是鼠疫的时候,里厄告诉大家,不管这是不是鼠疫,我们都应该立刻采取行动,因为这和众人的安危密切相关。当有一种传染性疫病正威胁公众的生命时,我们怎么还能去细究它是不是鼠疫呢?当务之急是积极应对才是。里厄直面人生,实事求是的品质是值得学习。

从“这才是真正的不幸,习惯于绝望的处境比绝望的处境本身还要糟”这句话我得出,可怕的不是一时的失败,一时的困难,可怕的是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勇气。对一切苦难都逆来顺受比苦难本身要糟糕的多,所以应该正确地看待所面临的困境并努力打破厄运的枷锁,从而追求光明与幸福。

“当一个鼠疫患者是很累人的,但是要想不当鼠疫患者就更累人了”这句话我得出,当疫病来袭时处于它魔爪之下的患者会发高烧打寒战还会全身酸痛难忍地躺在病床上痛苦地呻吟哀嚎。用尽仅剩的一丝力气去与病魔斗争。而那些没有患上鼠疫的人他们要日日夜夜地被疫魔那血红的双眼凝望着,这种不详的凝望让他们不寒而栗。一颗心最累的时候不是患上鼠疫的时候,而是清醒地认识到此刻健康的自己正被鼠疫惦记着的时候。所以我得出一场疫病爆发时,人们的苦难是双重的,患者要承受疾病之苦,而健康的人则时刻为那未知的明天而忍受着煎熬。

鼠疫读后感篇二

首先贫穷对我来说从来不是一种痛苦。为纠正自然产生的麻木不仁,我把自己置于贫穷与阳光之间,贫穷使我不得不相信在阳光底下、在历史的长河中一切都是美好的,而阳光使我知道历史并非一切。这是加缪在诺奖上的感言。

加缪的一生,我们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从阿尔及利亚到巴黎这样的一生,加缪是在阿尔及利亚出生的法国人,是集小说家、哲学家和剧作家于一身的伟大作家。

《鼠疫》讲述的是阿尔及利亚小城阿赫兰的故事,从几只老鼠莫名其妙地死亡到爆发全城瘟疫、再到瘟疫逐渐退却,在灾难面前,各色人等各种表现:有只是想做好一个人却始终恪尽职守尽职尽责的`里厄医生、有追寻圣人之路为瘟疫毕献经历最后却倒在战胜瘟疫路上的志愿者塔鲁、有想尽办法出城寻找爱情最后却留下来做志愿者的记者朗贝尔、有信仰矛盾的帕纳鲁神甫、有一直耿耿于怀于如何描写那位女骑士的小职员格朗以及在瘟疫中投机倒把一夜暴富最终疯癫的罪犯柯塔尔等等。

大多数人从最初的恐慌焦虑、痛苦愤懑、孤单寂寞,渐渐呈现出一种冷漠平淡、沮丧认同、逆来顺受,他们已经完全适应了亲人的离世、朋友的离别,甚至可以平静地谈论瘟疫的各项统计数字,仿佛与己无关,鼠疫已经夺走了大多数人正常感情生活的能力,已经感觉不到那种撕心裂肺地离别或久别重逢的喜悦,整个城市呈现出一种麻木不仁的状态。而以里厄和塔鲁为代表的一直战斗在瘟疫最前线的那些人从没有放弃希望,他们内心深处也埋藏着思恋,也有困惑和不安,虽然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对爱的追寻,但大难当头却毅然抛却了心中的那份羁绊,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拯救每一个病号身上,做好最简单最需要做的就是他的追求。

加缪写这本书时正值法西斯侵略法国之际,法西斯侵略者如同瘟疫一样,从悄悄侵入到群魔乱舞再到最后的失败,里厄他们虽然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在绝望中蕴含希望、在苦难中寻找快乐、在荒诞中追寻真理,而他们又知道这种荒诞如同瘟疫杆菌潜伏在黑暗角落中,还会再次萌生、再罹祸患。

鼠疫读后感篇三

《鼠疫》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北非一个叫奥兰的滨海城市突发了鼠疫,政客伺机敛财露出了丑恶的嘴脸;原本的小人物通过黑市禁品交易,反倒成了城市的风云人物,而更多的普通人则只能凄惶无助地过日子。

小说以主角里厄医生的视角记录了人类与鼠疫奋力抗争的全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总是会不自觉地带入我曾看过的一部电影《流感》。几乎与《鼠疫》是同一个故事模板,灾难都在不经意间悄然降临。不过一个起源是在无人在意的台阶上被发现并被用脚踢开的一只死老鼠,一个起源是从集装箱里偷逃出的、携带致命猪流感病毒的东南亚偷渡客。

故事的开展也都如多米诺骨牌一样,一推即众——人群开始大范围传染、患病最终走向死亡,阴影始终笼罩着人群。人人自危,染病的和没染病的人都想要逃出城外,终于,城门封禁了。

无论是《鼠疫》里的里厄医生还是《流感》里的为救女儿勇闯“红灯区”的单身妈妈金仁海,他们都构成了在荒诞中奋起反抗的逆行者群像。一个更重大爱,一个更重小爱,但都同样令人动容,或许将他们拼凑起来就构成了2020年我们曾亲眼见证过的抗疫图鉴。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谓孤勇”,从瘟疫之初里厄就比任何人都清楚这场疫情的严重性和不可抗性,但他从未放弃,他冒着染病的风险挨家挨户地给患者检查、消毒、治疗。

但即使没有能够消除恐惧的答案,他们也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做着最本分却也最伟大的事,只是因为“责任”使然。每每看到书中人们慌乱无措想要逃离而堵得水泄不通时,我脑海里浮现的满满都是疫情期间对向道路上支援武汉的车辆疾驰而过的动人画面。

透过他们,我明白了真正的伟大不是轻举妄动,而是在“荣誉”遭遇危险的时候,即使为了一根稻杆之微,也要慷慨力争。就好像福丁布拉斯为了区区弹丸大小的一块不毛之地,拼着血肉之躯去向命运和死亡挑战。

勇者无畏,仁者无敌,明知前方枪林弹雨,明知前方命在须臾,只因职责所在,所以义不容辞。这份“山河若倾,我敢补天”的责任与担当或许就是最勇敢的那群人挺身而出的底气。

而作为普通人,我们也像小说里一样,努力生活并且热切期待着。生老病死、天灾人祸,只不过是生活罢了;这人间热闹的喧嚣,只不过是人们在说着“我想好好活”罢了。

我非常认可的一个观点是:“《鼠疫》的好在于写出了真善美,这就是万物的逻辑,你如果能理解,你就可以做出你自己的选择。”

疫情期间,我见过刚脱贫的农民毫不吝啬地贡献出地里的粮食,傻呵呵地笑着说:“没钱可以出力是吧?”;我见过从过年就不休息保证着城市运转的环卫工;我见过踩着齐腰大雪去修线路的电路工、站在超市和小区门口给人测体温站到腿肿的志愿者、半夜因为太冷在路口打拳取暖的警察……还有自觉不聚集甚至积极捐款的普通人。

他们中的许多人,往往没有什么“崇高信仰”,只是内心深处觉得“理所当然”、“本该如此”。或许这是大难当前,人们骨血里潜藏的那一分浪漫、半口侠气本能地抬了头。

仗义每多屠狗辈,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这多数人潜藏着、平时不露于形色的至高浪漫,便是“狂风”肆虐后留下的珍贵“彗星”。致敬那些坐困愁城却在绝望中坚持“生活”的人!

但正如小王子告诉我们的那样——为了玫瑰,也要给刺浇水。如果把那些令人感到温暖的新闻报道称为“暖闻”,那“暖闻”对社会来说更像是一束烟火,绽放时让整个天空璀璨。

小说还有一段话令我记忆深刻:“编写的初衷是不做遇事讳莫如深的……是实事求是地告诉大家,在灾难中能学到什么,人的内心里值得赞赏的东西总归比应该唾弃的东西多。”人性的善与恶在这一次战役中显现无疑,制度的好与坏也得到了体现。

通过这次疫情,我们学会了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学会了顽强拼搏、勇于奉献,学会了国家安危高于一切,灾难是我们都不想复刻的,但“多难兴邦”,我们始终葆有面对危机与灾难的勇气和底气,中国也正在一次次的挑战中不断坚强起来,不断向世界彰显中国力量、中国担当。

记录时代,道阻且长,好在前面有光。爱就在这片天地中!

鼠疫读后感篇四

《鼠疫》对我来说不是一本好读的书,阅读它仿佛在一座信息量巨大的迷宫中行走,时不时便可能遇见一笔极有哲思且精彩的描写。在新冠疫情已然肆虐全球近一年、并在短期内不太可能结束之时阅读这本书,我更加能够深刻地体会到书中所描绘的情感与氛围,只是,我现在还无法感同身受结局疫情消散后人们的心情。

以“上帝视角”来看,不论一个人曾经为社会做出过多少贡献,他的死亡,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再会对世间造成太多显著的影响。在书中,个体人物的死亡带给周围人的震惊与痛苦,对比整个社会命运不急不缓的走向对此作出了印证。

但我仍然欣赏加缪的立场:哪怕刽子手的镰刀再锋利、哪怕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杀人”,我们还是应该选择站在受害者一边,为他们发声,这至少能带给人更多的安宁。天灾人祸本是常见之事,然而当灾祸落在大家头上时,谁都难以相信那会是灾祸。

我们同胞的过失并非比别人严重,他们忘记了人应当谦逊,如此而已,他们认为他们还有可能对付一切,这就意味着天灾没有可能发生。分散在历史长河中的一亿尸体无非是想象中的一缕青烟而已。

人有无知和更无知的区别,这就叫道德或不道德,最令人厌恶的不道德是愚昧无知,无知的人自认为自己无所不知,因而自认为有权杀人。杀人凶手的心灵是盲目的,而没有远见卓识就不会有真正的善和高尚的爱。

鼠疫读后感篇五

是六七年前的事了吧,某次和几个朋友吃饭,有人提到了加缪。是个年轻男孩,比当时年轻的我还要年轻,他说,里厄医生知道,鼠疫无法被打败,鼠疫也无法打败人类,一切的血清、特效药都是无效的,但人类的免疫系统自会战胜鼠疫——可里厄仍然每天出诊,他起早贪黑、鞠躬尽瘁,冒着随时都有可能被感染的风险,加缪的英雄主义了就是明知毫无意义也要行动。

在绝望中反抗,在反抗中存在,我们必须如此这般真实地存在着走向死亡。

我当时很爱那个男孩(某种意义上说,我也是个非常热情的人),不过他甚至谈不上一丁点的喜欢我。有些人就是这样,越是感觉不到被爱,就爱得越起劲。这或许可以算是一个浪漫者的英雄主义,即使不被理解、不被珍惜、不被认可、绝无温柔可言,也从始至终毫无保留的投入自己。(不是pua,我没有被pua,任何真实的,复杂的事都不可能贴个标签就被理解,除了投入自己,我们没有其他理解事物的途径)不是想要感动谁,不是想要被爱,某些东西只有在完整的投入中才会被显明——存在的被显明绝不仅仅是去除遮蔽,这是一场注定失败的绝望战斗:完全的忘我,完全的坦承,完全的交出自己,你才能仅仅赢得一点回忆。

我仅仅知道自己曾有过一颗年轻而真挚的心。

“他所赢得的,仅仅是认识了鼠疫并可回忆,了解了友谊并可回忆,体验了温情,而且有朝一日也成追忆,在同鼠疫博弈,同生活博弈中,人所能赢得的,无非就是见识和记忆。”

我一直觉得回忆是一条非常狭隘的道路,假如不誓死力争,到头来,我们的人生会被记忆过滤的连渣滓都不剩。遗忘也是一种病症,但这样死去的人并非输家,未曾投入战斗根本无所谓失败,有一首歌里反复唱:“没有理想的人不伤心,他不会伤心。”

但还是有人输掉了,故事中有两个英勇的战败者:神父和塔鲁。

神父几乎失掉了信仰,“无辜的人被打瞎了双眼,一个基督徒目睹了,就应该放弃信仰,或者接受也把自己的眼睛弄瞎。”

神父英勇地也把自己的眼睛也弄瞎了——可能也很难说他真的输了。

塔鲁则是败给偶然性的。大多数时候,其实我们都是败给了偶然。这自然让人很无力,但反过来想,既然失败都是偶然失败,我们大概率是会胜利的,在和鼠疫的战斗中,人类一定会胜利。法西斯一定会被打败。即使战争延宕多年,代表公义的一方终归会胜利。人类还将继续前进,说不定有一天不再有饥荒,无数的疾病都会被攻克——很大意义上,历史进步主义是无可撼动的真理,但我仍然怀疑它,因为历史的进步并不是连续的,在它螺旋形的上升中有无数的罅隙,而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注定坠入那些进步的罅隙中,无法自救。

我们还活着,还能书写和讲述的人都是只有一只手攀着进步的阶梯,却无立足之地,随时可能坠入虚无之中的胜利者。这样的胜利太过惨淡,真正投入过战斗的人无法庆祝。

“他本人永远无法获得安宁,正如失去儿子的母亲,埋葬朋友的男人那样,永远也不会有休战的时刻了。”

我多年前就读过《鼠疫》,前段时间工作繁忙,在非常碎片化时间里重读了一次,可能是我的心智并不在读书上,读完之后的见解,并没有超越当时年轻男孩的那一分钟独白。所以让我非常文艺,非常小清新地结束吧:我爱过的男孩,你还好吗?我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