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单片机论文摘要 基于单片机的脉冲信号采集与处理分析论文(大全5篇)

时间:2023-10-08 21:07:19 作者:MJ笔神 口号大全 最新单片机论文摘要 基于单片机的脉冲信号采集与处理分析论文(大全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单片机论文摘要篇一

地下混凝土裂缝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质量问题,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影响结构的合理使用年限,同时也是一个综合性难题,需要通过设计、施工、优选材料等环节全面控制,才能有效防范裂缝的产生。

1、地下室混凝土裂缝成因分析

1.1结构设计方面的因素

约束是产生结构变形裂缝的必要条件。根据约束应力的来源,约束可分外约束和内约束。地下室结构一般为全现浇结构,所受约束复杂,易形成较大的约束应力。墙板结构的几何特性和构造钢筋配置状况等,是地下室外墙内约束产生的主要因素。地下室底板会对外墙板形成较强的外约束。当应力超过一定范围造成裂缝后,若结构设计刚度过低,结构变形难以在一定范围内自由伸展,则会加速裂缝发展。

1.2材料性能的因素

地下室结构使用的混凝土,水灰比高、砂率大、骨料粒径小,其收缩较大。同时地下室中大体积混凝土构件较多,易产生较大的温度应力,造成温度裂缝。此外,外加剂、掺合料的种类、数量、时机不当都会降低结构抗裂性。

1.3施工方面的因素

首先,施工不当。如施工现场擅自加水,改变混凝土配合比,造成泌水,引起干缩裂缝。如果供料不及时,导致浇筑停歇时间超过终凝时间,或者主要结构部位模扳支撑不牢及拆模过早,使混凝土强度增长不足时负荷或变形过大,都会造成裂缝。其次,振捣不当。浇筑过程中欠振漏振会造成混凝土表面麻面内部不密实、露筋、蜂窝;过振会造成混凝土分层离析、表面浮浆,引起混凝土不均匀沉降收缩而致开裂。施工中常发现施工人员没有及时进行二次振捣和多次抹压,导致窄细的、浅表性裂缝不断发展,最终造成贯穿性裂缝。最后,养护不当。不正确的现场养护方式是引起混凝土收缩开裂的重要原因,常见情况有:

(1)浇筑后,混凝土起始养护不及时,表面水分蒸发较快,进而发生收缩开裂。

(2)养护的时间过短。部分施工单位为缩短工期压缩养护时间,造成干缩裂缝。

2、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措施

2.1设计方面

(1)设计中的“抗与放”。在建筑设计中应处理好构件中“抗与放”的关系。混凝土结构在硬化和使用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定量的收缩、变形,从而导致结构的变形。如果结构完全处于自由变形无约束状态下,则内应力为零,也就不可能产生裂缝。若结构处于约束状态下,首先要求是应有足够的变形余地,如果结构满足此要求,则不产生约束应力。如不满足此要求,则必然会产生约束应力,当约束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导致混凝土开裂。因此,对于处于约束状态下的结构,没有足够的变形余地时,必须采取有力措施,用“抗”的办法来防止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在结构设计中,设计人员应灵活地运用“抗与放”相结合的办法,在结构选择方面和材料选择方面采取综合措施,采用“抗与放”结合、或有主次之分的设计原则。

(2)设计中应尽量避免结构断面突变,避免因尺寸效应而带来的应力集中。如因结构或造型方面等原因无法避免,应充分考虑采用加强措施,避免结构因此而产生裂缝。

(3)在常见的混凝土裂缝中,有相当部分都是由于混凝土收缩而直接或间接造成的。我们知道,普通混凝土在干燥环境下永远呈收缩趋势,要解决由于收缩而产生的裂缝,利用膨胀剂的膨胀性能来补偿混凝土的收缩无疑是从根本上解决了因收缩而产生的混凝土裂缝问题。

(4)重视构造钢筋的配置。在结构设计中,设计人员应重视对于构造钢筋的配置,严禁对构造钢筋的随意抽撤,特别是楼面、墙板等薄壁构件更应注意构造钢筋的直径和数量的选择,以避免此类裂缝的产生。

2.2材料选择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1)根据结构选择合适的混凝土等级及水泥品种、等级,应尽量避免采用早强高的水泥。

(2)选用级配优良的砂、石原材料,含泥量要小。

(3)优化配合比设计,为降低水化热,应适当提高粉煤灰掺加量,可以明显地降低水泥用量、降低水灰比。谨慎使用掺有微膨胀剂的外加剂。

2.3现场施工操作方面

(1)浇捣工作:浇捣时,振捣棒要求快插慢拔,根据不同的混凝土坍落度正确掌握振捣时间,避免过振或漏振,应提倡采用二次振捣、二次抹面技术,以排除泌水、混凝土内部的水分和气泡,对减少混凝土裂缝有利。

(2)混凝土养护:在混凝土裂缝的防治工作中,对混凝土的早期养护工作尤为重要。新浇混凝土强度极低,必须采取一定的养护制度,以保证混凝土在早期尽可能少产生收缩裂缝。

(3)混凝土的降温和保温工作:对于厚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应充分考虑水泥水化热问题。利用浇水保温措施,覆盖塑料薄膜、麻袋等进行隔绝养护,以防止由于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而引起的温度裂缝。

(4)避开暴雨和高温季节施工:混凝土在雨季施工中坍落度偏大,影响混凝土质量。因此,我们将尽量避免混凝土浇捣在雨天进行,如无法避免,则采取混凝土开盘前根据砂石含水率,调整配合比,适当减少加水量,合理使用外加剂等一系列措施,确保工程质量。夏季高温天气浇筑混凝土,混凝土温度高,凝结快,这样就容易产生接茬不良和振捣不及时出现混凝土内部不密实,所以施工间隔时间尽可能缩短。白天浇筑的混凝土,由于夜间温度降低和混凝土产生热量形成混凝土内外温差,易于产生裂缝。因此,避开白天温度大于35度施工,尽量选择夜间施工,而且混凝土冷却时的容积变化大,大体积混凝土更易出现裂缝。

2.4混凝土养护措施

对于养护,可采取的措施是表面淋水,覆盖如塑料薄膜等材料,防止水分蒸发。但刚浇筑完毕的混凝土应等水化热峰值回落时再洒水,避免混凝土表面温度骤然降低,导致早期收缩裂缝。潮湿养护至少持续两周以上。保温养护主要目的是提供适宜混凝土硬化反应的温度条件。养护时可在结构表面或四周模板外覆盖保温材料如锯末、草袋或草垫、塑料薄膜等材料进行养护。保温养护的时机要把握好,如果气温较低,混凝土浇筑后就应立刻进行,而气温较高的情况下如在夏季,则最好在混凝土温度开始下降后进行。

综上所述,地下室混凝土裂缝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质量问题,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影响结构的合理使用年限,同时也是一个综合性难题,需要通过设计、施工、优选材料等环节全面控制,才能有效防范裂缝的产生。

参考文献

[1]王铁梦.工程结构裂缝控制“抗与放”的设计原则[m].北京: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赵敏娟,蒲明贤.谈混凝土裂缝原因及防治[j].山西建筑,2008,34(30).

单片机论文摘要篇二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生活中的各式各样的电子产品也在被每时每刻地更新换代着。每当我们乘坐火车进行长途旅行时,每当我们在操场上锻炼身体时,每当我们在大街上闲逛时,每当我们在校园里练习听力时,随身听都是我们不可分离的好伙伴。便携式音乐播放器(随身听)最大的贡献就是改变了人们欣赏音乐的方式,使人类可以随时随地地欣赏音乐,进而使自由享受音乐变成了一种时尚的个人体验进而形成了一种随身听文化。便携式音乐播放器的个人保有量在各种数码产品中也是位列前茅,从最早的磁带机,到后来的cd机,再到现在大行其道的md机、mp3播放器,再到已初露峥嵘的硬盘播放器,便携式音乐播放器陪伴着我们度过了无数美好的时光。然而在这满天飞的播放器中有一种播放器却被我们时常用着,虽然我们看不到却能听到它的存在,它也是陪伴我们一起成长的一个伙伴,它就是号音自动播放器。在机关、院校的日常作息中需要计时和号音来提示人们,采用人工操作不仅效果差,而且容易出错,采用单片机设计的号音自动播放器摆脱了传统闹钟的刺耳声音,取而代之的是美妙的音乐,能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准确的计时,且成本低廉,值得推广。

利用at89c51型单片机和lm386型音频功率放大器设计自动计时号音播放器。本系统主要完成作息定时和号音播放功能,因此用定时器t1中断方式产生100ms基准时间,再根据作息表上各段时间的长短对基准时间用软件计时。可以用查表方式取得计数参数,计时到后将播放子程序地址送dptr,转入播放子程序,放2遍对应号音后再继续计时。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已完成电子线路、数字电路基础、单片机原理、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等课程的学习,并通过实践课的教学达到相应的电路设计、软件编程等能力目标。

该号音自动播放系统中主要有at89c51、lm3861n1、扬声器、数码管显示组成。

本设计利用单片机at89c51的定时和计数功能,来完成时间的显示和定时功能。并且,通过对定时器初值的设定来产生不同频率的声音,利用定时器中断来完成对音乐节拍长度的控制。通过音频功率放大器,将单片机输出的信号放大,再通过喇叭播放乐曲。最后还可在数码管上显示时间,当定时时间到后,喇叭自动播放一段连续的音乐。

若要产生音频脉冲,只要算出某一音频的周期(1/频率),再将此周期除以2,即为半周期的时间。利用定时器计时半周期时间,每当计时终止后就将p1.0反相,然后重复计时再反相。就可在p1.0引脚上得到此频率的脉冲。 利用at89c51的内部定时器使其工作计数器模式(mode1)下,改变计数值th0及tl0以产生不同频率的方法产生不同音阶。

单片机论文摘要篇三

当今电子科学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各种智能化控制系统、工业数据采集系统等在工业生产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环境参数控制是大多数生产型企业的首要任务,如今数据采集技术发展迅速,出现了大量模拟量数据传感器、采集器。但此类设备采集点单一,每次采集需先停止现场设备后方可进入现场,取出采集器内部记录卡或是通过人工读取采集器上面的数据进行记录,不但影响生产效率、增加了劳动强度,同时频繁地进出采集容易造成关键数据环境的破坏,影响产品质量与精度。

1系统原理

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利用终端变送器将采集的关键参数(例如温度、湿度、压力、ph值等)转换为4~20ma的电流信号或0~5v电压信号,可实现200m长距离信号传输,该类型传感器具有精度比较高、稳定性好、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系统单片机采用深圳宏晶科技的stc90c52rc,具有低功耗、高速和抗干扰强的优点,指令代码完全兼容传统的8051单片机,管脚也和at89c51兼容,而且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许多便于操作的功能。单片机主要负责完成各路采集点数据的收集和转换,将接收的模拟量信号转换为系统可识别的二进制数字信号。通过rs485、rs232总线和相关的协议来实现与智能传感器、上位pc机的.通信。关键数据采集控制器定时与智能传感器通信以获得实时温度、湿度、ph值等关键参数信号,并进行数字化处理。上位机与数据采集控制器进行定时或随时通信可以得到各个传感器的最新采样值,并对数据进行储存和处理,以备查询分析及备份打印。

2上位机通讯软件设计

人机交互系统采用主要基于单片机串口通信技术,实现主机与控制系统的数据交互。核心芯片采用宏晶系列芯片stc90c52rc,将采集并存储的数据实时地放入数据缓冲区sbuf中,利用mscomm控件将数据缓冲区中的数据采集至计算机系统以完成上位机与下位机的通信。以标准9针串口作为双方物理接口,简洁、高效地完成全双工通讯功能,如图2所示为上位机与控制系统的通讯原理图。根据实际情况,以标准232串口协议为基根,rs232接口主要占用系统中的rxd、txd、gnd三个数据端口资源,txd为数据发送端,其中rxd为数据接收端,gnd为信号接地端。目前标准rs232串口的有效数据传输距离很短,在波特率较低设置的情况下,勉强可实现25m通讯,不能够适应多点和远程的数据的采集与监控,因此,为了满足生产使用需求,本系统要实现距离长达数百米的远距离数据传输,采用标准的rs232转rs485通讯转换器,进行232与485通信协议转换,最远传输距离可达1000m。为了提高抗干扰能力及通讯稳定性,目前上位机串口通讯采用标准eia电平,而单片机串口输入输出为ttl电平。因此,采用max232芯片有效解决了双方的电平匹配问题。

在工业关键参数监测及反馈控制系统中,上位机与mcu之间的数据交互大多以串行通信为主要手段,它具有方便、高效并且标准统一的特点。目前,实现控制系统与上位机通讯的主要手段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利用vc的标准通信函数,调用函数命令操作串口;二是利用windows内部api函数,可实现串口通讯;三是使用microsoftvb6.0mscomm通讯控件,vb是最为简洁、直观地面向对象的编程方法,支持access和dbase等多种数据库链接模式,模块丰富,极大地节省了编程时间,提高了设计效率。通过mscomm控件可以创建全双工、时间驱动的、高效实用的通讯程序。经常需要进行数据交换,串行通信是主要的通信手段,它高效、方便并遵循统一的国家标准。因此为了配合下位机的通讯工作,本系统采用第三种方法实现pc机与单片机的通讯,数据管理方面,利用vb6.0中的addoc控件,完成vb系统与access数据库管理软件的链接,将实时采集的关键数据定时保存至数据中,以备后续的查询和编辑等操作。系统的上位机人机交互界面如图3所示,将实时显示当前数据,具备参数上下限设定及超差报警、按时间顺序查询历史数据等重要功能。

3基于proteus硬件仿真实现

proteus作为eda高效仿真工具,得到世界广泛认可与应用,从硬件设计、程序调试到mcu与外围电路协同仿真,连同pcb的绘制,实现了电路板加工之前的电路仿真。是目前最为优秀的电路仿真软件,同时具备pcb布线和虚拟模型仿真等优秀功能,其处理器模型支持8051、hc11、pic10/12/16/18/24/30/dspic33、avr、arm、8086和msp430等,它也支持iar、keil和matlab等多种编译器。系统选用proteus7.0professional版本进行仿真调试,选用at89c51代替stc系列完成单片机程序调试,选用74ls74作为分频电路将单片机产生的信号分频后作为系统的时钟信号。本系统通过proteus完成硬件电路的绘制与仿真分析,应用vspd虚拟串口实现proteus与vb的上位机与下位机的通信测试,并验证了设计的可行性,极大程度地降低了设计风险。

4系统pcb电磁兼容性设计

pcb(印制电路板)是电子系统的关键环节,本系统是多种电子元器件及电子线路的综合与集成,系统中含微弱模拟信号以及高精度a/d变换电路,强电与弱电相结合,具有工作电压低、速度快、高密度等特点。系统各种元器件在高度运转时存在一定干扰,各个电流回路之间通过公共阻抗相互耦合,高、低频干扰信号通过整流电路串扰到电路中,影响彼此正常工作及安全可靠性。因此,提高电路板抗干扰能力,解决其电磁兼容问题是电子系统能否正常工作的关键,针对上述问题,可采取以下有益措施:

第一,强电信号和弱电信号电气隔离,数字地与模拟地分开,由于数据采集端为24v直流信号输入,电压比较高,而控制系统统一采用5v供电,因此双方应采用单独铺地的策略,独自构成回路,降低对电源其他功能单元的干扰。

第二,重要信号或易受干扰信号采用光耦隔离,在设计电路板时,电源与地之间都要加一个去耦电容,一方面提供和吸收集成电路开关瞬间的充放电能,另一方面可以去掉该期间的高频噪声,尽量避免相互耦合产生干扰,同时应考虑对pcb进行合理分层及布局。

第三,各元器件在长期工作情况下产生一定热量,为了避免热源彼此间相互影响。大功率发热元器件应靠近易于散热的位置,必要时加装散热片或导热管,适当加大发热元件之间的距离,并且远离热敏元件。

第四,pcb设计时,尽量加粗电源线和地线宽度,减少环路电阻,数字地和模拟地分开。因为高频电流是由接地噪声电压和数设备布线区域的压降产生的,所以在高速数字电路中优先使用多点接地。它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统一电位共模参考系统。

5结语

基于单片机的关键数据采集系统是一种比较智能、经济的方案,安装简单方便,系统稳定可靠,可维护性好,抗干扰性能好,能够满足温室环境的设计要求,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另外本系统还可推广应用到其他环境的关键数据检测系统或类似的参数检测系统中,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钱雪忠.新编visualbasic程序设计实用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实战入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王磊.环境水质远程自动监测系统的研制[d].北京工业机械学院,.

[4]田劲松.环境在线监测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武汉理工大学,2004.

[5]李刚,dxp电路设计标准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单片机论文摘要篇四

笔者在用单片机开发一款称重仪表时,功能较多,对串口的需求很高。需要的串口数量多,至少要五个串口,包括称重传感器通信串口,电脑上位机通信串口,gim900a通信串口,大屏幕数码管显示的通信串口,打印模块的通信串口等。而且对串口要求稳定性高,大部分串口都要求实时双工通信。根据实际情况和产品串口需求,采用不用的方法进行串口扩展,主要用到了模拟串口和多单片机实现串口扩展。

2串口扩展的一般方法

(1)模拟串口。模拟串口利用其他单片机引脚模拟串口收发时序进行串口扩展。这种串口扩展,缺点比较明显,通信速率慢,可靠性不高,占用cpu资源较多。高速双工通信时一般不用此方案进行串口扩展,低速情况下可以考虑。笔者的项目中大屏幕数码管显示就用了这种方案,显示的时候只发不收,单向通信,波特率要求低,最高不过9600bps。

(2)利用专门的串口扩展芯片处理。串口扩展芯片进行串口扩展,通信稳定性高,能达到一般的串口要求。市场上的串口扩展芯片,性能不同,价格也不一样,但普遍成本较高,少则二三十元,多则七八十元,不利于产品的成本控制。串口需求较多时,一块串口扩展芯片上串口数量不足,还需要多块串口扩展芯片级联,更增加了成本。

(3)利用多串口单片机。目前市场上有多串口的单片机,很多低成本单片机都自带两个串口,比如stc12多串口系列。用三串口及其以上的单片机成本更贵。

(4)基于多单片机的串口扩展设计。在一定成本要求下,结合目前单片机产品自身的优势,利用多单片机进行串口扩展,也是一种串口扩展的方案。一般c51系列单片机自带双串口的只要几元钱,完全可以把单片机用来做串口扩展,而且有的单片机自带spi通信接口,可以很方便的实现主从单片机之间的级联和通信,同时双单片机工作时,可以利用从单片机处理一定的程序,减轻主单片机的.负担,达到“双核”效果。

文档为doc格式

单片机论文摘要篇五

引言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防非法修改电力监控系统,包括设置于变电站的用于监测变电站环境以及设备运行状况的监测子系统,还包括管理层级逐渐升高的用于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的一级监控子系统、二级监控子系统以及三级监控子系统,所述监测子系统与所述一级监控子系统连接,所述一级监控子系统与二级监控子系统连接,所述二级监控子系统与三级监控子系统连接,所述一级监控子系统还与所述三级监控子系统连接;能够有效防止人为恶意或者疏忽造成的监测数据的改动,从而保证数据的原始性以及可参考性,便于根据监测参数作出正确判断。

1电力监控系统

电力监控系统以计算机、通讯设备、测控单元为基本工具,为变配电系统的实时数据采集、开关状态检测及远程控制提供了基础平台,它可以和检测、控制设备构成任意复杂的监控系统,在变配电监控中发挥了核心作用,可以帮助企业消除孤岛、降低运作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加快变配电过程中异常的反应速度。

2技术背景

变电站遥信表管理系统可以对分布在城市各个区域的变电站进行问题控制,包括单个电站的局域网建设,网络适配器,原始数据的导入,原始数据的存档,修改记录的痕迹,审批数据,数据管控和总数据库的交互能力等内容。其中对数据的安全,系统的健壮和无网络情况下的数据交换是关键。

传统的管理方式为人为手工填写单据与上报变电站的管理数据,对于大量的变电站与大量的数据,每一个人的工作量都特别大与容易出错,并且在数据的安全性上无法得到保障,比如操作员可以不通过审批随意改变数据。如果要搭建大型的网络管理比如sdh光纤或者使用cdma等3g信号得定期向联通或者电信支付网络费用,使用费用高。

3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套安全,可靠,便利,价格适中的变电站遥信表管理系统。

(1)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服务器与终端,无网络形式与主数据库进行数据交换。所述服务器,控制整个数据的安全性,与整理变电站的遥信表数据。所述终端,通过区域局域网的形式,时时收集,录入变电站的遥信表数据。所述无网络形式与主数据库进行数据交换,通过导入数据导出数据的方式与主服务器间进行数据管理。其特征在于可以通过在无网络的情况下,通过excel数据独立导出的形式,和一个区域的总数据库进行对比。也可以通过网络的形式对变电站进行管理,该子系统由遥信表管理网络协调器,遥信表管理网络适配器,遥信表管理网络路由器,遥信表管理终端和遥信表管理自主网关;遥信表管理自主网关通过tcp/ip协议与连接服务器和终端,通过sdh专网光纤与协调器连接,将终端的数据与服务器单个变电站遥信表服务器进行数据交换。通过终端数据的管理与服务器数据的处理对比,再通过导入与导出的方式,将变电站的数据与核心总数据库对比,查找电站运行情况。

(2)根据权利(1)中所描述的通过网络形式对变电站进行管理,其特征在于所述协调器用于建立一个私有专网,确立该网的独立ip地址,变电站号与通信地址。所述遥信表管理网络路由器,用于网络数据的.中转转发,可以逐级或者平行的将数据与变电站数据进行交互。所述终端数据的管理,包括了变电站数据的改变,录入与对比,通过无网络形式的导入导出,达到和一个城市的变电站数据的统一与管理。

(3)根据权利(2)中所提到的私有专网其特征在于遥信表管理的协调器,路由器和网关等均可向各个电站遥信表管理系统主动或被动的请求或者接收数据。

(4)根据权利(3)中所提到的遥信表管理系统,基于服务器与独立网络和非网络数据控制的步骤如下:

一是建立用户权限,包括数据修改后的审批,保存。

二是录入或者导入区域中的遥信表管理数据

三是在实际运行中,录入各个变电站的实际遥信数据

四是导入初始数据,对比现在已有数据,查找出不同数据

五是导出数据,传入到区域总服务器,存档用于下次对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有益效果体现在:

1)基于单个局域网之间的控制

本发明通过导入导出的方式与总服务器之间进行连接,绕过了传统的广域网的方式,比如sdh光纤或者gprs/cdma公网等,避免了因为公网造成故障的损失和成本节约。

2)基于自动化的数据对比机制

传统的数据对比通过个人一条一条记录对比,查找变电站遥信表有什么数据改变,很容易出现差错。现在直接通过导入和与原始数据直接对比,通过pc与服务器之间的交互,精密计算出数据间的不同。

3)基于审批机制,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传统数据的管理不能控制普通操作员对数据的任意修改,修改后也不能查找记录的修改记录,造成对变电站的管理不可追溯。本发明通过审批机制,对操作员的每一次操作进行审批,确保数据的安全性,通过修改记录的留痕,可以追溯该遥信表的所有历史记录,修改人,修改原因,审批人,审批时间等。大大提高了数据安全性,与可管理性。

4结束语

由于计算机以及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以计算机为主要基础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为供电系统的运行管理带来了一次变革。它在一定程度上包含微机保护和当地基础自动化。能够进一步的实现电网安全监控、事故跳闸自动记录、事故处理提示、快速处理事故、和微机远动一体化功能。

参考文献:

[2]唐瀚,史浩山.分布式电力监控系统中安全问题的研究与实现[j].电讯技术,(24).

[3]刘念.电力系统信息安全评估方法与安全通信机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4).

[4]张静,谢路锋.电力监控系统在供配电设计中的应用[j].低压电器,(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