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工程本科培养方案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大全5篇)

时间:2023-10-07 19:41:03 作者:JQ文豪 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本科培养方案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大全5篇)

方案在解决问题、实现目标、提高组织协调性和执行力以及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写方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方案策划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电子信息工程本科培养方案篇一

本着该原则,基于中高职衔接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思路如下:

本方案立足黑龙江省,人才培养目标充分适应黑龙江省旅游业发展的需要。黑龙江省在未来五年将继续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快实现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大省的跨越。我省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本方案结合我省旅游资人才需求现状,定位于培养基础扎实、适用面宽、实践和创新能力强、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综合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

中高职课程体系设置首先要立足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即中高职阶段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认知水平,明确各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课程设置依据“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突出实践技能培养、注重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优化,兼顾教育部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计划制定的规范性和统一性,在专业课程的安排上保持中高职阶段课程的连续性,中职阶段注重基础性教育,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开设语文、中国历史常识、音乐等公共课,以及旅游概论、管理学、服务礼仪等专业基础课,此外,为了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教育,开设职业素养课程,让学生对自己学习的专业和未来所从事的行业和岗位有所了解,帮助其形成良好的职业观念和职业态度。

要培养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综合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就必须将人才培养与旅游企业人才市场需求相接轨。因此,只有通过到旅游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和行业的需求才能确定学生未来从事的岗位及所需要的具体能力,从而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以岗位能力要求为核心,结合行业特点,形成知识、技能、应用一体的职业课程体系;首先坚持以旅游管理职业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来设置课程,加强课程设置的职业功能性;其次,充分考虑中高职学生的特点,在中职阶段注重学生技能的训练,而在高职阶段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2+3”培养方式即前2年进行高职学习,后三年进行高职学习的培养方式。后三年的高职学习实行“旺工淡学、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是指根据我省旅游市场自身的淡旺季的特点,安排学生在旅游旺季到旅游企业见习和顶岗实习,旅游淡季时回到学校继续学习的模式。第一阶段从第一学期9月起至第六学期6月,学生主要完成从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任务:一是礼仪技能训练(形体训练、服务礼仪训练);二是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三是岗位的初步体验,即由旅行社和学校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参观考察酒店和各主要景区景点,打破原有的先理论再实践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一入学就直接与未来所从事职业的环境接触。第二阶段是第六学期6月至第七学期10月,正值我省旅游旺季。由学院联系、企业、学生双向选择,学生带着实践课题进入旅游企业见习,帮助学生确立为岗位服务意识和过硬职业技能意识。

第三阶段从第七学期10月至第八学期6月,学生主要完成职业技能证书所必备知识和技能并进行导游证考试。在此期间,根据职业素养课程安排,学院会与合作企业联系,选派优秀工作人员或我院优秀毕业生来开展讲座或座谈,传递企业最新服务标准、服务理念,讲授企业文化、职业素质以及如何规划个人职业生涯等,使学生感受企业氛围,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变化情况。第四阶段从第八学期6月至第十学期,这段时间为学生顶岗实习阶段。学生全部进行校外顶岗实习,学生在实习结束后由校企双方对学生的表现及撰写的调查报告等对学生进行考核并评定成绩,企业学生进行双向选择。在该思路的基础上确定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就业方向与岗位分析,根据岗位能力确定教学任务和开始的课程,从而制定服务于我省旅游业发展的基于中高职衔接。

电子信息工程本科培养方案篇二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与概率统计素养,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熟练地运用现代统计方法分析数据。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与健康个性和谐统一,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概率统计专业人才。

学生毕业后,能在企业、事业单位和经济、金融、保险等管理部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

二、基本要求

1.具有扎实的数学业基础,受到比较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

4.了解统计学理论与方法的发展动态及其应用前景;

5.应能熟练使用各种统计软件包,有较强的统计计算能力;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统计方法获取有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主干学科及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数学、统计学。

主要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空间解析几何、概率统计、数理统计、复变函数、c语言与程序设计、应用随机过程、时间序列分析、多元统计与回归分析、金融数学、保险精算学、风险理论、抽样调查。

四、专业特色及专业方向

本专业主要学数学与统计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使学生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接受理论研究、应用技能和使用计算机的基本训练,具有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的基本能力。

五、学制

一般为4年。

六、学位授予

理学学士。

七、毕业合格标准

1.具有良好的思想和身体素质,符合学校规定的德育和体育标准。

2.通过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教学环节,总学分达到163 学分(其中理论教学156学分,实践教学5学分,课外培养计划2学分)。

统计学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及其进程表

统计学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及其进程表

一、专业代码、名称

学科门类:理学

类 别:统计学类

专业代码:071601

专业名称:统计学

二、专业培养目标及规格

统计学专业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应用人才为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统计学、数学、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基础,掌握现代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运用计算机处理和分析统计数据,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基础扎实、专业面宽、适应性广、学习能力强,能在银行、证券、保险、工商企业和政府管理部门从事市场调查、市场研究、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项工作,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基本规格要求为:

(一)具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理论知识,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和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

(二)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科学素养,能处理好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关系。

(三)掌握统计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的精神,具备一定的从事统计专业工作的能力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四)基本掌握一门外语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基本掌握计算机操作与应用能力。

(五)具备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

(六)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与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学制与修业年限

学制:基准学制四年,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修业年限为3—6年。

四、主干学科

经济学、理学

五、主要课程

1

统计学、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民经济核算、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金融学、金融统计分析、证券投资学、财政学、时间数列分析与eviews软件应用、多元统计分析与spss软件应用、应用抽样技术、统计调查方法等。

六、毕业与学位

1、毕业最低学分为168学分,其中第一课堂160学分,第二课堂8学分。学分结构符合人才培养方案要求。

2、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3、达到《河北金融学院本科学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规定条件,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七、课程设置与学时、学分分配及教学进度安排(见附表)

教学环节时间分配表

2

各知识模块学时、学分分配表

河北金融学院本科专业公共基础课设置及教学进度计划表

注:(1)形势与政策在2、3、5、7四个学期机动时间安排专题,合计0.5学分;(2)心理健康教育在2、4、6、7四个学期机动时间安排专题,合计0.5学分。(3)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教育在1、3、7学期机动时间安排专题,合计2学分。(4)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在课外安排合计4学分。

统计学专业学科专业基础课设置及教学进度计划表

注:#为双语课程

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及教学进度计划表

一、培养目标

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专业知识面宽,研究分析能力强,具有我国高等教育水准,统计学方向:特长于统计信息管理与经济管理,特长于数量分析工作的实用型和通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有文化,守纪律,立志献身祖国建设事业的合格公民。

有较宽的经济理论和科学管理的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独立观察、分析、研究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统计学方向业要求系统掌握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

3. 具有健康的体魄,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

三、总学分 174学分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154学分

(一)全校共同课:74学分

1、基本素质课部分:59学分

1.思想政治素质课:共计12学分 必修10学分 选修2学分

2. 通用素质课:共计12学分 必修39学分 选修3学分

3. 健康素质课:必修5学分

2、学科通识课部分:8学分

1. 人文艺术素质课:必修2学分

2. 自然科学素质课:必修2学分

3. 社会科学素质课:必修4学分

3、任选通识课:必修10学分

(二)部类共同课:必修12学分

(三)学科基础课与专业课:64学分

1. 学科基础课:共8门,必修25学分

2. 专业课:统计学方向专业必修课共7门,必修20学分;专业选修课,选修18学分。

五、科学研究和实践环节 20学分

1、科研环节,计8学分:

2. 社会实践与社会服务,计3学分

3. 国防教育,计2学分;专业实习,计4学分。

六、时间分配

详见“专业教学计划表”

统计学专业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计划表(1)

注:各类选修课、素质课、通识课具体课程安排见每学期教务处公布的网上选修课程表

统计学专业(统计学方向)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计划表(2)

统计学专业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计划表(3

统计学专业教学计划表(4)

电子信息工程本科培养方案篇三

导读:11月30日,山东省教育厅出台《关于做好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工作的通知》。根据《通知》,要求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工作强调个性化和自主化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制订学习计划,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创新教育。具体内容请看如下信息。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各省属本科高校:

为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鲁办发〔2016〕19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国办发〔2015〕36号文件全面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发〔2016〕13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现就做好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人才培养方案是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编制好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特别是产业优化升级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各高校要切实提高对编制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要性的认识,努力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要落实学校及院(系)一把手的责任,加强统筹协调,更新教育理念,制定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坚持需求导向。各专业要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岗位需求和学生全面发展需求,充分认识和把握未来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新要求,充分考虑人才的社会适应性。要面向市场,紧扣行业准入要求,充分吸收借鉴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先进经验,紧密结合学校办学定位,科学合理地确定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

(二)坚持德育为先。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构建思政育人、文化育人、专业育人、实践育人“四位一体”的德育体系。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性、针对性和感染力。融合优秀传统文化、区域文化、大学文化,形成学校自身德育特色。挖掘专业课的德育元素,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强化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感和责任感。

(三)坚持个性发展。根据学分制管理改革的要求,压缩或控制必修课程学分,增加选修课程比例,科学设置模块化选修课程。在保证专门人才基本规格和普遍要求的基础上,为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制订个性化学习计划和目标创造条件,提供多样化的培养形式和成才途径。积极拓展学生专业自主选择空间,完善主辅修制度,促进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成长,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创造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

(一)明确课程计划与培养标准的对应关系。各高校要以社会需求和学生终身发展需要为导向,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结合学校办学定位,科学确立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明晰培养的人才类型和服务面向,明确各专业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各领域的培养规格。要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内在联系和教育教学规律,构建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等组成,必修与选修课程、理论与实践课程结构合理,课程之间、课程模块之间有机衔接的课程体系。要对应培养规格,科学设置课程,明确课程内容、规范课程名称,明晰课程功能,建立课程与培养要求的对应关系矩阵。

(二)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对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和课外科技活动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整体优化和系统设计,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实践教学活动。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提高实践教学的学分要求,理工农医类专业实践学分比例要逐渐达到30%以上,人文社科类专业要逐渐达到20%以上,师范生教育实践累计不少于1个学期。要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增加开放实验、自选实验比例。

(三)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要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纳入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要构建有机统一贯穿始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课程体系中科学设置创新创业必修课、选修课以及实践环节,纳入学分管理。各高校要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把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整合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两大课堂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成果的共享和转化机制,实现两大课堂互动互融,形成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四)加强调研论证。各高校要广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准确把握专业发展前沿动态和同行业、同类别高校的建设状况,充分学习借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经验;要深入行业企业一线,积极开展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全面了解社会对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和知识能力结构需求;要认真听取任课教师和学生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和建议。要以多种形式,邀请教师和学生代表及相关行业企业专家学者,对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科学论证,切实在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解决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五)提高方案编制工作的参与度。在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工作中,各高校要统筹协调校内各院(系)及教务、学生、人事、实验与设备管理、团委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力量,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尤其是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及核心课程主讲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广泛吸纳校外专家学者、毕业生、用人单位深度参与。

(六)加强规范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为基本依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符合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专业评估要求,对已出台专业认证标准的专业,要参考借鉴认证标准中的相关要求;要强化过程管理,不得随意变更或调整,确保严格执行到位。

各高校应于2017年8月底前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报教育厅高教处备案。我厅将适时对各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评议。各高校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对技术人才知识结构更新的需求,适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全面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附件: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内容要求

山东省教育厅

2016年11月29日

电子信息工程本科培养方案篇四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物联网相关领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具备物联网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开发、部署、运行维护能力,能胜任在物联网相关行业从事软件研发、系统集成、技术支持等工作,既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又有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物联网工程人才。

二、培养规格与要求

1、综合素质

(3)具备一定的体育基础知识,达到国家要求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2、业务能力与素质

(5)鼓励学生取得教育部全国物联网技术应用人才培养认证的“物联网应用工程师”和“物联网开发工程师”和国家或行业内认可的资质证书。

三、主干学科和核心课程

(一)主干学科

射频识别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

(二)核心课程

c/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汇编语言、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系统原理、物联网通信原理、传感器原理及应用、rfid原理及应用、传感网原理及应用。

四、修业年限

标准学制:最长修业年限:

五、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学位。

六、课程结构及学分、学时分配

(二)实践性课程统计

合计5030.30%

注:可根据专业具体情况调整增加。

(三)各学期考试课程统计

学期12345678考试课程(门)7889520

(四)各学期周学时统计

七、课程设置及学分、学时分配表

(一)公共必修平台课程模块

注:1.考核类型c为考查,s为考试;下同。

2、大学外语可从大学英语、大学日语、大学法语和大学俄语中任选一门。

3、大学体育1学分36学时,其他课程1学分18学时。

(二)通识教育平台课程模块

注:公共选修课程1学分16学时。

(三)学科基础平台课程模块

注:实践(验)指集中实施的实践(验)教学活动(如上机、技能、实验课等),不包含授课环节中的实践活动;下同。

(四)专业方向平台

(五)集中实践教学平台

注:1.专业技能训练课程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补充和拓展,旨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例如:大学生创新实践课程、师范生××基本功训练课程等。

2、专业技能训练课程门数由各院(部)根据专业需要制定。

3、集中实践教学平台课程均需有课程代码。

电子信息工程本科培养方案篇五

根据新一年的工作需要,公司共招收了12名08级新员工,组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团体。但是,由于刚进入公司不久,及员工的性格和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大家的优势并没有达到最大化发挥,工作能力没有充分展现出来,积极性也有所欠缺。

因此,计划开展公司人才培养计划,通过一系列的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展现员工的才能,实现公司人力资源的优势互补和有效利用,进一步增强公司的凝聚力,提高整个公司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1、通过鼓励机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其全身心投入公司的工作;

2、通过合理的工作安排,充分发挥员工的才能,达到人力资源利用的最优化;

1、引入竞争机制。每月评出“公司标兵“及”优秀小组长“一名,并颁发纪念品。

2、在全面发展员工各方面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员工本身的优势,重点培养某一方面的才能,如物资管理方面,组织能力方面,及创新方面的人才。

3、加强团队精神。不定期的部门餐会,户外活动(体育运动),部门小联谊及与其他部门的联谊等,进一步增强员工的团队精神。

4、员工参与制。多让员工参与到一些条例或者重要事项的商讨过程中,充分考虑员工的意见,让其更好地关心本部门及整个协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