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佛家经典禅优秀

时间:2023-06-28 07:18:45 作者:曹czj 工作总结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3年佛家经典禅优秀篇一

1、欲得一如,但佛与众生一时放下,则无了无不了。

2、所有的病患,医生最难治,所有的众生,自以为是的人最难渡。

3、有时候我们要冷静问问自已,我们在追求什么?我们活着为了什么?

4、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5、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6、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著心。

7、福报不是求来的,是修来的。痛苦烦恼不是别人给你的,是你自己找来的。

8、先把自己调整好,不要总想如何去改变别人。

9、勇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正好可以调整自己的缺点。

10、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们痛苦的人还要多。

11、自美三寸舌头,一日改头换面,辗转吞食,那时痛苦恨悔,无人能释。

12、有分别心念佛是杂修杂念,无分别心念佛是专修专念。

13、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14、你什么时候随缘,什么时候就顺利。当你无所求时,才会无所不有。

15、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一切唯心造。

16、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17、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18、别人伤害你,愉快的承受,无怨无恨,才能了结怨恨,不再继续结怨。

19、不睹恶生嫌,不观善劝措,不舍智就愚,不抛迷就悟。

20、本性体若太虚,无内无外,非来非去。

21、乐天知命,无喜无忧,妙性朗然,其乐难述。

22、知昼则知夜,知始则知终,如若先悟未生以前面目,便知末后安身立命之处。

23、恶是犁头,善是泥,善人常被恶人欺,铁打犁头年年坏,未见田中换烂泥。

24、切莫刻意的寻求,人人皆由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25、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26、我们确实有如是的优点,但也要隐藏几分,这个叫做涵养。

27、世人言忍,忍字最难,非大智慧,断然不能。

28、若不究心,坐禅徒增业苦;如能护念,骂佛犹益真修。

29、要放下,但不是放弃,不舍弃一个众生,这叫慈悲,放下一切众生,这叫智慧。

30、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1、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2、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

3、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4、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5、大多数的人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6、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7、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8、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9、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10、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11、憎恨别人对自己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12、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13、不懂得自爱的人,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

14、凡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这个就是慈悲。

15、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16、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17、因果不曾亏欠过我们什么,所以请不要抱怨。

18、生活磨砺了人生,这一路走来,学会了接受。

19、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20、相信自己,一路风景一路歌,人生之美,正在于此。

2页,当前第212

2023年佛家经典禅优秀篇二

少走了弯路,也就错过了风景,无论如何,感谢经历。

回头是岸。

“风动?帆动?仁者心动!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佛法,犹如觅兔角。

真正修行人,不讥世间过。

菩提不是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六祖法宝坛经》

“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所差别。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

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金刚经》

“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心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走,桥流我不流。

何为佛?:干屎橛!

一句合头语,万年系驴橛。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禅宗公案》

“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而不证得。”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

妙湛总持不动尊 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 不历僧只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 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 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 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 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 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证无上觉 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 烁迦罗心无动转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楞严经》卷6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佛说八大人觉经

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杂阿含经卷二

多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吗?

眼睛不要老是睁得那么大,我且问你,百年以后,那样是你的。

憎恨别人对自己是种很大的损失。

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去管别人。

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学佛是对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修行是点滴的工夫。

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

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你随时要认命,因为你是人。

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大千世界;

菩提即烦恼,烦恼即菩提;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无事不登三宝殿秃驴,竟敢和老衲抢师太!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2023年佛家经典禅优秀篇三

1、如是一切法,尽在自性。自性常清净,日月常明,只为云覆盖,上明下暗,不能了见日月星辰。忽遇惠风吹散,卷尽云雾,万像森罗,一时皆现。

2、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

3、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

4、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5、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但向心中除罪缘,名自性中真忏悔。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吾祖唯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

6、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正见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

7、凡学佛贵真实不虚,尽除浮奢,志愿坚固,莫贪神通巧妙,深信因果,懔戒如霜,力行不犯,成佛有日,别无奇特。本来心佛众生原无差别,自心是佛,自心作佛,有何修证?今言修者,盖因迷悟之异,情习之浓,谬成十界区分。倘能了十界即一心,便名曰佛。故不得不尽力行持,消除惑业,习病若除,自然药不需要。古云,但尽凡情,别无圣解。喻水遭尘染,一经放入白矾,清水现前。故修学亦如是,情习如尘,水如自心,矾投浊水,浊水澄清。凡夫修行,故转凡成圣也。

11、教化人不在于多谈,行为好,可以感动人心。如《怡山文》所说‘若有见我相,乃至闻我名,皆发菩提心,永出轮回苦’。你行为好,就是教化他,不要令人看到你的行为不好,而生退悔心,这会招堕无益。

12、修道如栽田,谷子变秧,插秧成稻,割稻得米,煮米成饭。佛性如种子,众生本性与佛无异,自心是佛,故曰佛性,这种子和秧稻米饭相隔很远。不要以为很远,就不相信这种子会成饭。成佛所以要先有信心,即把种子放在田里,等它发芽变秧,这时间又怕焦芽败种,错过时光,就是说修行要学大乘,勿误入小乘耽误前途。插了秧以后要锄草,等于修道要除习气毛病,把七情六欲,十缠十使,三毒十恶,一切无明烦恼都除净,智种灵苗,就顺利长成,以至结果。

13、更须自己勤奋。不可依赖他人。阿难尊者以王子佛弟。舍其富贵。出家从佛。希望佛一援手。即得超登果位。讵知仍须自己悟修。不能假借。

15、圣之与凡,唯心之垢净而现。六凡心垢故,则现六道善恶罪福等相。四圣心净故,则现威德自在光明赫奕、慈容德相。故经云:“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是故苦乐由心,炎凉自我。自心作业,自身受报。唯圣与凡,但问自心可矣。

16、若欲不犯此五戒,重在摄心。妄心若摄,分别不起,爱憎自无。种种恶业,何由而生。故楞严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从定发慧。”当知摄心二字具足戒、定、慧。三无漏学。断除贪嗔痴,则诸恶不起。自能众善奉行。故摄心二字岂独挽救人心,维持世道。果能摄心一处,无事不办。日久功深,菩提可冀。

17、法是体,世法是用。体是理,是真谛;用是事,是俗谛。要知二谛圆融三昧印的道理,不融通就落于偏枯。如离体表用,是凡夫凡情;离事讲心,是不明心地。真俗二谛,名目很多,真是体,俗是用;戒定慧体用都得,都是一个心地中生出种种名字,若能融会贯通,则条条大路通长安。

18、修行要在动用中修,不一定要坐下来闭起眼才算修行,要在四威仪中,以戒定慧三学,除贪嗔痴三毒,收摄六根如牧牛一样,不许它犯人苗稼。

19、人命无常,朝存夕亡,如石火电光。

20、美女在前,则以为一枝花,其实,迷魂鬼子就是她。

21、善用心者,心田不长无明草,处处常开智慧花。

22、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返爱为基。可见有淫就有生死,断淫就断生死。

23、时光长短,唯心所造。一切苦乐,随境所迁。

24、时间是刹那刹那的过,刹那刹那的催人老。

25、有智不在年高,无智空长百岁。

26、古人说:“勿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

27、禅是静虑,要在静中思虑好歹,择善而从。

28、精进勇猛,有大愿力,难的会变为易。疏散放逸,悠悠忽忽,易的也变为难。

29、有憎爱心,就有烦恼;憎心一起,道心就退。

30、生命可置之度外,因果不可昧于毫厘。

31、生日又云母难日,自哀未遑,切不可作寿庆贺。

32、以智慧明鉴自心,以禅定安乐自心。以精进坚固自心,以忍辱涤荡自心。以持戒清净自心,以布施解脱自心。

33、坐禅要晓得调养身心。若不善调养,小则害病,大则着魔。

34、用功的人要善于调和身心,务使心平气和,无挂无碍,无我无人,行住坐卧,妙合玄机。

36、凡当参学,要有三样好;第一要有一对好眼睛,第二要有一双好耳朵,第三要有一副好肚皮。好眼睛就是金刚正眼,凡见一切事物,能分是非,辨邪正,识好歹,别圣凡。好耳朵就是顺风耳,什么话一听到,都知道说的什么。好肚皮就是和弥勒菩萨的布袋一样,大肚能容撑不破,遇缘应机,化生办事,把所见所闻作比较研究,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7、世尊所说三藏十二部经典,也是为了你我的贪嗔痴三毒。三藏十二部的主要内容就是戒定慧,就是因果。使我戒除贪欲,抱定慈悲喜舍,实行六度万行,打破愚迷邪痴,圆满智慧德相,庄严功德法身。若能依此处世为人,那真是处处总是华藏界了。

39、静坐之重要:妙法莲华经云:“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因为静坐这一法,可以使我们脱离尘劳,使身心安泰,使自性圆明,生死了脱。一须臾者,一刹那之间也。若人以清净心,返照回光,坐须臾之久,纵不能悟道,而其正因佛性已种,自有成就之日。若是工夫得力,一须臾之间,是可以成佛的。

40、何谓戒定慧?防非止恶曰戒。六根涉境,心不随缘曰定。心境俱空,照览无惑曰慧。防止三业之邪非,则心水自澄明,即由戒生定。心水澄明,则自照万象,即由定生慧。

41、修行用功,贵在一心。

42、凡夫的境界,总是贪染财、色、名、利。

43、因为你我无始以来,被七情六欲所迷,从朝至暮,总是在声色之中过日子,所以沉沦苦海。

45、年老的人死在眉睫,固要猛进;年轻的人亦不可悠忽度日。须知“黄泉路上无老少,孤坟多是少年人。”总要及早努力,方为上计。

46、佛法的根本要义,乃是戒、定、慧三字,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

47、学佛当以明心见性为本,断恶修善为行。

48、做工夫不一定在静中,能在动中不动,才是真实工夫。

49、能不起分别心,无心任运,就不生烦恼;心若分别,即成见尘,就有烦恼,就被苦乐境界转了。

2023年佛家经典禅优秀篇四

1、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

2、唯此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

3、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为众生时此心不减,为诸佛时此心不添。

4、此心即是佛,更无别佛,亦无别心。

5、此心明净,犹如虚空无一点相貌,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着相。

6、佛与众生一心无异,犹如虚空无杂无坏,如大日轮照四天下。日升之时明遍天下,虚空不曾明;日没之时暗遍天下,虚空不曾暗。明暗之境自相陵夺,虚空之性廓然不变。

7、不悟此心体。便于心上生心。向外求佛。着相修行。皆是恶法。非菩提道。

8、供养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

9、今学道人。不向自心中悟。乃于心外着相取境。皆与道背。

10、此法即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无心。心自无心。亦无无心者。将心无心。

11、当下无心,便是本法。

12、学道人只怕一念有。即与道隔矣。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佛。

13、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唯学无求无着。无求即心不生。无着即心不灭。不生不灭即是佛。

14、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忘境犹易。忘心至难。人不敢忘心。恐落空无捞摸处。不知空本无空。唯一真法界耳。

15、为有贪嗔痴。即立戒定慧。本无烦恼。焉有菩提。

2023年佛家经典禅优秀篇五

1、我们现在心里烦恼不清净,就像池塘里的水浑浊不清。为什么会浑浊呢?因为有鱼在游动,把清水搅起来了。心中哪来的烦恼?因为有妄想,没有妄想就没有烦恼。

2、用功就是要把这个真如妙心好好地守着,死活也守着那念清净,慢慢就会起作用,就会发光,就会有神通。

3、时间过得真快,一下子就老了,一下子就死了,人命在呼吸之间,要有受用,必须靠自己。

4、一个愿力,一个念力,信心坚固,愿力充足,就不会走错路了。

5、用功靠自己,了生死也靠自己,别人帮不了忙,要自己愿意,要自己警策自己。

6、照顾自己的本来面目,清清楚楚的灵知灵觉,这就是无上密法,除此之外再也没有什么密了。

7、妄想多多的人,一天到晚东想西想,没有妄想的人,连做梦都不做。

8、出家人的境界很高很妙,如果你真的用功开了悟,所谓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十方法界,山河大地都是如来。

9、一个人没有业障,身心愉快,走到那里都平安无事,业障来了,你走到那里它就跟到那里,障碍重重。

10、年青人要对自己负责任,要立志愿,有志者事竟成,没有志向就没有办法,作什么事都做不成的。

11、禅定禅定,要静要清净,看住了什么昏沉也没有,什么妄想也没有,一心定在那里,动也不动,天倒下来了也不怕,猫捉老鼠就是这个精神,聚起精神看着老鼠。

12、境界因平时用功而显,做好事得好境界,做坏事得坏境界。

13、正念是清清净净的,一丝不挂,不犯心魔,比如一池清水。

14、如是因如是果,要想成佛,就要修戒定慧,不杀盗淫妄酒,不乱来。

15、夫身心方寸,举足下足,常在道场;施为举动,皆是菩提。

2023年佛家经典禅优秀篇六

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来身去本三昧。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心平何老持戒,行直何须坐禅;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内心非贤;日行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老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凡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其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若觅真不动,

动上有不动,

不动是不动,

无情无佛种。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有情即解动,

无情即不动,

若修不动行,

同无情不动。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共性无二,无二之性,既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圣贤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元是臭骨头,何为立功过。』」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六祖惠能大师《六祖坛经》

迷人修福不修道 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 心中三恶元来造

拟将修福欲灭罪 后世得福罪还在 但向心中除罪缘 各自性中真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 除邪行正即无罪 学道常于自性观 即与诸佛同一类

吾祖唯传此顿法 普愿见性同一体 若欲当来觅法身 离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见莫悠悠 后念忽绝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见性 虔恭合掌至心求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

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悟此法门,由汝习性。

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明心见性,直指本心

《六祖坛经》

圣道幽通,言诠之所不逮;法身空寂,见闻之所不及。即文字语言,徒劳设施也。

《六祖坛经》

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

《六祖坛经》

人于浮世,独来独往,独生独死,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无量寿经》

人在世间,爱欲之中,

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当行至趣,苦乐之地,

身自当之,无有代者。

《无量寿经》

远离粗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习善语,自利利人,人我兼利。

《无量寿经》

三垢消灭,身意柔软,欢喜踊跃,善心生焉。

《无量寿经》

《无量寿经》

天道施张,自然纠举,茕茕忪忪,当入其中。古今有是,痛哉可伤。

《无量寿经》

人在爱欲中,独来独往,独生独灭,自得喜乐,无有旁代。

《无量寿经》

人有至心求道,精进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

《无量寿经》

开彼智慧眼,灭此昏盲暗,闭塞诸恶道,通达善趣门。

《无量寿经》

改往修一,洒心易行,自然感降,所愿辄得。

《无量寿经》

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佛陀《四十二章经》

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不触两岸,不为人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腐化,吾保此木决定入海。学道之人,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娆,精进无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佛陀《四十二章经》

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

——佛陀《四十二章经》

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

——佛陀《四十二章经》

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若人在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

——佛陀《四十二章经》

——佛陀《四十二章经》

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

——佛陀《四十二章经》

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

——佛陀《四十二章经》

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佛陀《四十二章经》

——佛陀《四十二章经》

——佛陀《四十二章经》

行道守真者善,志与道合者大.

——佛陀《四十二章经》

心若调适,道可得矣.

——佛陀《四十二章经》

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

——佛陀《四十二章经》

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

——佛陀《四十二章经》

性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匆与色会会,色会即祸生.

——佛陀《四十二章经》

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

——佛陀《四十二章经》

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

《四十二章经》

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

——佛陀《四十二章经》

心经

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释迦牟尼《心经》

《心经》

——释迦牟尼《心经》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心经》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释迦牟尼《心经》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释迦牟尼《心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