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论文(专业18篇)

时间:2024-01-15 05:24:09 作者:笔尘 心得体会

范文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类型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方式,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建设论文

(一)档案资源来源单一,缺乏应有的文化厚重感。

近年来高校机构调整,大多数高校都成立了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目前,高校档案馆的档案来源主要有二:一是接受、一是征集。按照工作惯例,学校各部门依照档案预立卷制度在规定时间内将相关的党群、行政、教学、科研等九大类档案(包括声像)移交给档案馆,或由档案馆提出征集要求,校内各部门组织提供相关档案,最后由档案馆统一管理利用。这些档案以文书为主,是一所高校发展历史和精神品格养成的历史再现与信息记载,为高校总结经验成绩、创新工作思路、制定行政纲领、开展校园文化等提供了物质依据。但征集接受的这些档案沿袭了档案“详于政事略于文化”的一贯传统,致使档案文化信息的覆盖面和辐射能量受到了不利限制,与高校师生的生活产生了距离,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文化冲突和利用矛盾。档案文化中信念、向往、追求以及理想、道德、情操等文化因子的隐匿不活跃,对实现档案文化熏陶、教化、激励的社会功能,从而建设先进的高校档案文化产生了巨大阻力。

(二)高校档案文化意识淡薄,尤其是档案工作者的文化自觉不够,缺乏文化创新观念。

由于早期对于档案功能、属性的狭隘理解,高校文化建设中档案被边缘化,致使很久以来人们都没有建立起档案文化的概念,档案文化意识更是无从谈起。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人们历史溯源寻求经验开拓创新的社会需求越加迫切,档案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才被强化凸显,档案文化意识才逐渐建立起来。高校作为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建立自觉自省的档案文化意识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档案关系最为直接和密切的高校档案工作者,更是亟待建立和强化档案文化意识。而高校工作实践中,档案文化意识还处于一个较为低下的水平,师生的档案文化意识还远远不够。首先,对于档案价值的认识在很多人眼里仅仅是有用的、有益的,缺少对档案文化核心价值的理解;其次,高校档案工作被狭隘地理解为档案的接收和保管,对档案蕴含的文化信息忽视甚至无视;再次,高校档案管理机构很少与校内其他部门进行文化互动,积极融入校园文化的主动性欠缺,这些不足都不仅严重地影响了高校档案文化的建设,同时也对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营造宽容、尊重、关爱、合作、向上的文化氛围,传承和创新大学文化产生了阻力和障碍。

(三)高校档案文化与地方文化联系薄弱,缺乏足够的联动促进。

档案中蕴含的丰富文化信息不是在仅仅围绕档案活动这一封闭的领域产生的,档案文化个体的研究也不可割裂开来。历史经验表明,档案文化依存于社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又为社会文化的前进发展提供资源信息和动力。高校在特定地理区域办学,其文化发展必然会打上地方风俗习惯、心理特点以及价值取向的深深烙印。高校档案文化积极融入地方文化因素,与地方文化相依互补,才能不断地丰富高校档案文化资源,提高高校师生的档案文化兴趣,推动高校档案文化和校园文化的繁荣发展。目前来看,许多高校参与地方建设的项目不多,涉及到档案工作的更是少之又少,高校档案文化的建设某种程度上仍像是自娱自乐。不可否认,高校在与地方文化沟通交融上正在做着积极的尝试和努力,如我校每年定期举办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师生的档案文化生活,但这类活动的文化覆盖面仍然较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文化需求和高校建设先进档案文化的内在要求。

(四)高校档案编研工作浅尝辄止,重政治轻文化。

档案编研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活动,它以档案实体和围绕档案展开的文化生产活动为研究对象,产生了可以传播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成果,并在这个过程实现了档案的文化价值。目前高校大多进行了档案编研工作,但开展情况不尽人意。整体上看,不少高校的档案编研成果与学校发展和师生的文化需求结合不紧密,利用效果较差,缺乏较大的社会影响力。从高校档案部门的具体操作来看,高校档案编研工作存在着档案编研的题材较窄,重行政轻民生的现象普遍,师生喜闻乐见的档案信息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开发;档案编研成果大多是大事记、文件汇编,编的成分多,研的成分少且形式陈旧,缺乏新意;没有把高层次文化信息资源开发的档案编研工作当成重要工作来抓,无法实现档案文化对高校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档案编研工作少有精品等突出问题。档案编研工作的萎靡徘徊停滞不前严重地影响了高校档案文化的发展。

(五)高校档案文化宣传方式陈旧,宣传范围不广,深度不够。

由于工作性质和观念的影响,档案工作在高校工作中多处于幕后位置,默默奉献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档案工作常态。长期缺乏宣传使得档案工作逐渐远离了高校师生的.文化视野,既不利于高校文化的发展也不利于档案文化自身的发展。高校档案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文化资源,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档案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就地取材、贴近生活、翔实丰富感染力强等突出特点,为新时期的高校教育开发了一条新途径。近年来,高校宣传工作有了很大发展,宣传形式、途径、技术手段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档案的宣传方式还停留在传统的档案展览上,宣传范围仅限于高校校园,与社会文化还没有实现紧密对接。新时期高校的文化发展亟待开放的、亲民的,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生机蓬勃的档案文化的积极参与,这也是档案文化发展的内在需求。目前,许多高校建立了校史馆,开展了档案学术讲座、档案征文比赛等文化宣传活动,但较之其他部门工作的宣传,力度明显不足。

(一)做好高校档案征集工作,丰富档案文化资源贮存。

高校档案工作首先要注重收集和征集富含文化元素的档案,要将档案资源从文献、文物、文书的旧框架里解放出来,将那些文化性强政治性较弱的档案纳入到档案收集范围,摆脱高校档案馆自身缺乏档案文化资源的困境。可以通过调整征集接受范围,通过学校平台制定规范性较强权威性和强制力的政策文件,将档案接收的范围扩大至文化性档案资源。其次,高校文化档案征集工作要主动出击,与学校各部门、师生、校友以及地方文物单位、档案部门等加强联系合作,征集接收蕴含丰富文化信息和社会利用价值的档案资料,以丰富的文化资源促进高校档案文化事业的创新发展。

(二)加工提炼高校丰富的档案文化资源,努力打造档案文化精品。

高校档案资源为档案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可靠的第一手素材,蕴含着高校办学过程中凝练的精神底蕴和文化特色,以这些档案为基础,结合大学生校园活动打造档案文化精品切实可行。如我校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档案优质服务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月”已成为档案管理和档案文化宣传的一个品牌活动。档案以鲜活生动的面孔走近了高校师生的生活,不仅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也增进了师生对档案的感情。此外高校档案部门努力开发现有馆藏,同样可以推出档案文化精品,如现在很多高校建立的校史馆就是档案文化展览的精品。

目前,产业化已成文档案文化发展的一个热点并在社会实践中体现了档案的文化价值。高校也要依托先进的大学文化与地方文化等紧密结合,积极开发档案文化产品,展开高层次的档案文化管理和服务,可以通过制作校园微电影,校史人物专题片或出版发行大型文化画册等多种形式推动高校档案文化建设。

(四)加大档案文化宣传,做好档案服务。

高校要在保证安全机制下利用档案信息网站、媒体等多种渠道面向社会开放档案信息,优化档案服务,简化档案工作手续,增进师生和社会公众对高校优越档案资源的了解和利用。

(五)高校要创新档案人员培养机制。

抓好档案专业人才和兼职档案员队伍建设,培养出越来越多的档案自觉意识强、专业知识丰富、业务熟练并兼有计算机、历史、外语、法律等多种技能的复合型档案人才。

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建设论文

(一)片面强调档案资源的拥有,忽视公众的利用需求。

档案资源的拥有情况包括实体资源、精神资源、文化资源和利用者习惯。资源拥有情况决定着档案文化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一直以来片面强调资源拥有为主导,把是否拥有丰富藏量作为衡量档案工作水平的主要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制定档案文化资源开发计划、进行档案编研、采用展览、陈列、网站等多种形式开展档案文化宣传,其根本出发点也仅在于应付档案工作的评估和考核,并非是为了加强档案文化建设、满足利用者需求。

档案文化影响力的扩张需要档案文化与社会大众互动才能实现,而这种互动是以一致的心理认同为基础和前提的。然而长期形成的被动服务的思维和做法难以适应当前档案文化既为有关部门和单位服务,又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既为城市发展和市民服务,又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民服务的新要求。对于公众而言,社会档案意识淡薄,档案文化传播范围狭窄,手段单一等原因导致公众对档案文化的认知十分有限,对获取档案文化价值的信心不足,对档案文化的认同和认知度差。

(三)档案文化提供者缺乏应用信息技术的知识素质。

从整体情况来看,目前档案文化提供者的知识素质还比较差。一方面信息技术推动档案文化传播是必然趋势,特别需要培养和引进一批既懂得技术又熟悉专业知识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因为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需要,一些优秀人才因为编制问题而被拒之门外,这两方面原因使得档案文化人才缺乏,面对档案文化建设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基础差、缺乏必要的培训等原因,档案文化提供者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还很欠缺,因此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加强知识和理念的教育培训是当前推进档案文化建设的一项既重要又紧迫的任务,也是一个基础环节。

现阶段档案文化建设必须尊重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本着符合实际和可扩展性的原则逐步推进。但是,实践中违反档案文化规律和攀比之风助长了建设的盲目性,许多地区和部门在档案文化建设目标、计划等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但是在档案文化资源拥有情况、信息技术使用以及对档案文化未来走向的认知则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应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需求建设与之相适应的档案文化。不同地区、部门在档案文化建设中保持差异性这是尊重档案文化发展规律的体现。

(五)档案文化管理体制障碍。

由于管理体制障碍,档案文化缺乏统一部署、顶层设计、整体规划,没有统一的管理部门,多头分散管理,难以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实践中档案馆(室)功能不完整,管理条件、技术手段落后,抑制其发挥档案文化建设主力军的作用;再如档案文化建设涉及到档案、图书、情报等信息资源,尽管三者服务对象、服务手段、服务方法都一样,但是由于体制的原因他们处在条块分割管理中,无法实现资源的共通共享,这样无形中增大了管理成本等。

通过分析现阶段档案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原因,从增强档案文化凝聚力,扩大影响力,激发创造活力,提升总体实力和竞争力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档案文化建设未来走向为:

档案文化定位:既注重数量与规模,又注重结构和质量;既注重文化生产能力,又注重创新能力;既注重发展速度,又强调发展的持续性;既增强文化的竞争力,又注重体制、机制的科学构建。基于此,推进档案文化建设时一是发挥档案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引领作用,不断提升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二是紧紧抓住建设档案精品文化这一载体,不断推出文化精品,树立档案文化的影响和形象;三是以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档案文化的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增强档案文化的活力;四是做好社会服务,只有服务社会,为公众认可,档案文化发展的根基才能牢固;五是加快人才的培养,为档案文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谋划全局,整合资源是提升档案文化的基础。

谋划全局,整合资源,最根本的是要以社会共享为目标,统筹协调,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网络与平台,积极推进档案文化资源共享浙江省档案局在实施浙江记忆工程中,全局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合力推进档案文化建设浙江记忆工程既包括浙江名人、浙江方言、浙江名镇(村)、记忆浙江、浙江之最、浙江老照片、浙江档案文献遗产工程、浙江档案文献编纂、家庭档案、家谱族谱等重点项目,又包括区域特色文化、城市记忆、重大历史事件、著名企业、老字号、典型建筑物(构筑物)、口述历史等各地统筹推进项目通过构建浙江记忆名录体系,共建浙江记忆保护网络,搭建浙江记忆利用平台,实现彰显浙江记忆文化品牌、提升档案部门文化形象、优化档案文化产品服务、构建档案文化建设平台的目的。

(三)创新机制推广档案文化精品是关键。

注重文化的创造力,打造社会和公众认可的档案文化精品是关键,创新机制就要加快档案文化产品由资源型向需求型转变,由传统型向创新型转变,在深挖档案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工作和创新。比如对重大事件、重大纪念日、重大活动、理论文章、著作、珍贵文献记录、专题数据库、图书等采用项目论证、专家咨询评估、公众参与、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的机制,打造一批具有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档案文化精品。随着《西藏元代官方档案》和《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名录》,至此我国已有《纳西东巴古籍》、《本草纲目》、《黄帝内经》、《大金榜》、《清代样式雷图档》、《清代内阁秘本档》和《传统音乐档案》等9份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这些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档案文化精品是机制创新的结果,彰显了我国档案文化记忆品牌,提升了档案文化精品的价值,增强了档案文化竞争力。

(四)全方位、多途径传播档案文化是目的。

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曾对档案文化的传播方法和途径做过精辟地论述:把档案转化为文化产品,一是要努力把档案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特别是要尽量或善于采用新兴的、覆盖面广、受众多的文化形式,把档案转化为影响更加广泛的、大众或流行形式的文化产品,以便让它“传得开”;二是不管采用传统或新兴的文化形式,都要努力把档案产品打造成文化精品,以便让它“立得住“”留得下”。这为传播档案文化指明了方向。

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群众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和繁荣群众文化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对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作了高度概括,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农村文化建设研究论文范文一:关于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成因及对策思考。

农村文化涵盖面相当广,其中传统文化、乡村文化、通俗文化是原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和源,也是现代文化的基础。

建设适应新形势的农村文化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筑农村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也是民本思想以及关注“三农”问题的具体现。

当前农村文化设施状况如何?农村文化建设是否适应形势发展和农民目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诸如此类问题,已十分迫切地摆在我们面前。

自磐安县复县以来,全县农村文化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全体农村文化工作者立足农村,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方面发挥出积极作用,但必须承认,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大会”精神,弘扬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农村文化建设确实存在诸多严峻的现实问题。

具体表现在:

1、阵地丧失,设施荒废,硬件不姓“文”

目前,农村文化站绝大多数一无象样的办公场所,二无能够提供健康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及配套设施,新渥镇、安文镇、尚湖镇,是省、市级“东海明珠”镇乡,但实际离要求存在很大的距离,文化站“一块牌子、一张桌子、一枚章子”的现象很普遍。

活动器材陈旧落后,根本无法应付开展活动之需,全县除了个别乡镇文化站有几件诸如照相机、电视机、民乐器材之外,其他乡镇文化站活动器材基本空白。

图书室基本上是破旧危房,仅有的一些书籍也是陈旧霉烂,由于多年未进新书,根本无人问津,图书室自然也就变成藏书库了。

由于一方面政府多年对文化的投入严重缺乏,另一方面我们现有的文化设施也在不断地消失、挪作他用,造成了恶性循环。

2、队伍不稳定,职能错位,软件不姓“文”

很少开展文化业务工作,有的连基本的农村文物保护、农村文化市场引导与管理、民间艺术的挖掘与整理等工作职能都搁置一旁,视为他活。

文化站职能职责不明确,三分之二以上的文化站对自己职责、任务是什么、一年要干些什么工作不知道,乡镇不管,或者不知道怎样管,而是要文化站兼任其他工作,使得文化专干不可能再考虑文化站的本职工作。

有的乡镇文化站岗位已缺员多年至今没有配套专干,或者随便把没有业务专长的其他干部顶替。

从始,乡镇文化站的牌子在乡镇机构改革中被撤消,基层文化员队伍归属于镇乡管理,日常的文化建设职能作用发挥愈加有限。

二、农村文化力不强带来的负面影响。

当前的农村,绝大多数由于缺乏文化公共设施或设施陈旧老化,文化事业发展滞后,文化教育阵地严重匮乏,思想道德文化感召力减弱,科技文化推动力滞后。

文化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甚至不同向或者不同步,娱乐文化生活陶冶力下降,加之各种腐朽思想的负面影响,致使农村人们的道德滑坡、世风变浊,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有所滋长。

在一部分人的心目中,“政治是空的,理想是远的,道德是虚的,唯有金钱是真的”,似乎除了金钱和享乐外再没有什么可值得追求的了。

有的只求实惠,不讲理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被歪曲,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淡漠;二是文化生活贫乏和文化市场不健康,伦理道德观念蜕变。

农村社会环境受到污染,许多格调低下和渲染色情暴力犯罪的书刊、音像制品充斥农村文化市场,恶化了农村社会精神环境。

部分农民的社会正义感、责任感、义务意识淡漠,荣辱观、是非观混乱,国家和集体观念淡化,道德滑坡;三是宗教活动频繁,封建迷信抬头,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

呈上升趋势,群众生活缺乏安全感,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

1、认识不清,心口不一致。

目前乡镇文化站人、财、物、事四权下放到乡镇管理,部分乡镇却没有把乡镇文化站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对待,一些乡镇领导由于思想认识不一,对文化站撒手不管了,认为文化站不出经济效益,是个包袱,认为文化工作是软指标,不抓文化工作不影响单位排名进位、个人晋升,文化工作抓与不抓无所谓。

在一些乡镇领导看来,需要投入而不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文化事业建设是可以先放一放或挂在嘴边说说而已的。

2、体制不顺,主管不到位。

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文化站缺编严重,另一方面需要的专业人才又进不来。

文化站四权下放到乡镇管理后,一是乡镇不管或者不知道怎样管;二是县级文化部门对文化站管理力不从心,有的文化站专干换了县文化部门根本不知道。

文化专干地位低待遇差,是“弱势群体”。

文化专干很寒心,许多都不愿意再干文化工作。

其次,由于管理体制问题,部分文化专干不善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专业特长,没有把创新作为自己力量的源泉,还是停留在向政府“等、靠、要”的观念上。

经费困难加上一时得不到领导的支持,就不敢也不愿开展工作。

造血功能不能强化,自我生存发展能力弱。

再次,长期以来财政对文化的“欠帐”太多。

改革开放以来,90%以上的乡镇没有新建文化设施,原有的文化设施有的破烂不堪,有的挪作他用。

以文养文,走产业化道路条件还不成熟,也很不现实。

在这种情况下,乡镇文化站普遍得了“贫血症”,急需输血。

促进农村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

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化活动的载体和组织者,直接影响农村文化建设。

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措施

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窗口、全国宜居环境的典范”

现就我区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根据《中共。

市委办公厅。

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

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

通知》渝委办发〔。

〕41号)和区委十届九、十、十一次全委会精神。

一、深刻认识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区作为。

主城核心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发展水平居全市前列。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巩固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保证和改善民生、全面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缩小三大差距、促进共同富裕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全区党员干部必须站在推动农业繁荣发展、促进农村改革创新、维护农民切身利益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增强做好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建成城乡统筹的文化强区。

二、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

建成国家中心城市的窗口和全国宜居环境的典范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环境。2022年,实现全区农村基础设施全面升级、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健全、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农民综合素质和文明素养大幅提升,成功创建为全国文明城区,基本建成国家中心城市的窗口和全国宜居环境的典范。

三、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基本原则。

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更好地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始终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之中,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精神力量;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农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为农民多办实事好事,吸引农民广泛参与,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体制机制,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保持旺盛生机和活力;始终坚持统筹城乡、联动发展,立足实际、务求实效,不搞“一刀切、两张皮”切忌形式主义、劳民伤财。

四、提升农民思想道德水平,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五、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6照“设施城镇化、管理社区化、建设特色化、发展错位化”原则。明晰城镇发展载体脉络。加快农村三级路网建设,修建和改造农村便民桥、便民路,形成骨架公路、村道公路、通户便道连接贯通的农村道路网,新建一批农村公交客运站、首末站和停车港,实现村村通公交客运。大力推进农村“电力增容、燃气进村、饮水入户”三大工程,加快清洁能源、互联网、有线电视等管网建设,完善农村公共卫生厕所、垃圾站、污水管网、市政照明等公共配套设施。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大力推进十大农民新村建设,积极引导各镇集中建设“风貌统一、功能配套、环境优美、安全舒适、经济适用”巴渝新居;通过“主体排危、风貌改造、环境整治”并举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及时全面消除危旧农房安全隐患,全方位创新村容村貌,切实改善农村居住品质。建设一批农村社区公园和文化广场,大力推行农村社区化管理。组建部门牵头、企业参与的对口帮扶团”对发展滞后的村镇和贫困群众实行帮扶,推动农村家庭普遍拥有“彩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热水器、手机、电脑”等“七大件”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以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为支撑,以花木、水果、观赏鱼、蔬菜等为载体,大力发展都市乡村旅游,实现城市需求与农村资源有效对接,努力打造“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现代都市农业的先行区”2022年,构筑起以城市农业、景观农业、旅游农业为一体的现代都市农业支撑体系。

六、提供丰富精神文化产品,积极发展农村特色文化。

/6刻钟文化”使农民出户15分钟内便能享受公共文化设施提供的服务,达到每百万人拥有17个以上公共文化娱乐设施的标准。

特色的优秀“三农”题材文艺作品、文化产品,充分发挥文艺演出经纪人和文化中介机构的作用,培育和繁荣农村文化市场。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采取政府采购、以奖代补等形式,鼓励各种性质的图书馆、文化馆、文艺院团、电影企业把优质新颖的文化产品送进农村,大力支持民间职业剧团、农村业余演出队和个体放映队发展。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绿色”电脑进农村和送戏、送电影、送展览、送故事、送书刊、送春联下乡的六送”活动。

报、网、电视台要开辟专栏,持续宣传报道全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动态、亮点、经验。坚持不懈开展“扫黄打非”行动,加强对城乡接合部、农村集镇经营性网吧的管理,依法查处封建迷信、黄赌毒、非法宗教等活动,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活动,进一步净化农村社会文化环境。

七、夯实农村文明细胞建设,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

共建‘窗口、典范’主题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文明单位等在人才、资源方面的优势,开展各类志愿服务和结对帮扶活动,促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共发展共繁荣。

八、营造互助友爱良好氛围,拓展农村志愿服务活动。

针对农村孤寡老人、残疾人、留守妇女儿童、贫困户等重点人群实施关爱行动,组织发动城市志愿者深入农村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开展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志愿、空巢老人和农民工“三大志愿服务行动”引导文明单位等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义工岗、乡村学校少年宫、关爱农村留守妇女示范岗等平台,开展各类关爱帮扶活动。积极推广“十万家庭十万爱,城里乡里一家亲”志愿服务活动,征集城市志愿者家庭与农村留守儿童或空巢老人家庭结对,帮助农村未成年人快乐生活、健康成长,实现空巢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倡导农民就近就便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科技志愿服务,发挥农技专家、科普人员和农村技术能手作用,传授实用生产技术、职业技能,帮助农民提高增收致富能力。组织法律从业人员定期开展法律援助志愿服务活动,为农民义务提供法制宣传、法律咨询、诉讼代理等服务。从大学生和城市文化文艺人才中向镇综合文化站选派文化志愿者,从农村骨干中培养文化志愿者,组织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推进家庭教育流动学校进社区、进院坝,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方法。引导镇、村成立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志愿者队伍,力争实现镇级志愿服务组织全覆盖,组织健全、人员充实、实效突出的村镇志愿者队伍达到20支,并通过开通村居微博等新型媒介平台,创新村居管理形式、优化基层自治,大力倡导亲帮亲、友帮友、邻帮邻、户帮户。

九、形成推进工作强大合力,建立健全工作保障机制。

选好配齐工作人员,贯彻落实《中共。

区委办公室。

/6军人积极参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农民文化带头人和文艺骨干。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每年财政预算保证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区、街镇和村社精神文明建设,并向城郊镇重点倾斜。从今年起,区级财政设立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专项经费,不断增加财政对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投入。建立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奖补政策,资助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立健全激励政策,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担负起统一规划、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加强指导的重要职责。区文明办要发挥沟通、联络和服务作用,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区文明委要牵头各成员单位。抓两头、带中间,统筹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部门要加强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营造有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浓厚氛围。发展改革、教育、科技、经济和信息化、民政、司法、财政、人力社保、环保、城乡建设、交通、房管、农业水利、林业、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旅游、移民、国土、规划、工商、扶贫等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能,积极创造条件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老龄委、红十字会、关工委等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社会团体以及“两新”组织要发挥自身优势,支持和参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加强村党支部、村委会建设,发挥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骨干作用,更好地带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搭建农民便于接受、乐于参与的有效载体和途径,广泛吸引农民积极主动参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6。

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建设论文

随着全球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各个行业领域逐渐认识到信息文化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为此逐步增加了信息文化建设的投入资金,加快了油田档案与油田文化的建设进度,期望能够紧贴时代发展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条件。就油田档案管理工作来说,其工作内容主要就是针对油田企业的企业文化和生产活动、经济活动、管理活动等各种信息资料进行记录和管理,以此促进油田企业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相应的也能够起到维护油田企业的经济利益及合法权益的重要作用。就油田文化建设来说,主要就是油田企业的科研过程、生产过程、管理过程以及文化建设过程形成的行为规则、价值观念以及理想信念,以此引导企业员工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使企业员工能够具备良好的企业意识和工作意识,并为油田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提高油田企业的竞争力。

(1)体现出油田文化的特色。油田文化建设不仅仅局限于油田企业的共性文化建设,更包括油田企业的个性文化建设,具体就是指除了油田企业所必须拥有的文化精神之外,各个油田企业也要拥有自身的个性文化,以此反映油田企业的特色特征,这也是提高油田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1]而油田企业的个性文化建设与油田档案是息息相关的,在油田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必须针对油田档案进行深入挖掘,充分利用其中的文化精髓,完善油田企业的文化体系,并实现油田文化的继承和传播,从而体现油田文化的特色。(2)有利于企业的文化教育。无论是何种档案都有其历史价值,并在程度上包含着许多思想精神,所以油田企业在进行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档案展开文化教育,通过各种形式向企业员工展示油田企业的发展经历和典范人物精神。[2]例如在企业内部的庆祝活动中,可以向企业员工展示企业档案的历史图片,使企业员工能够直观认识到企业的历史经历,使企业员工能够深刻了解到企业的卓越精神和敬业精神,从而在心底里产生企业归属感和荣誉感,充分激发企业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使各个企业员工能够严谨地做好工作。(3)丰富了文化建设的素材内容。油田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促进油田企业的持续发展,这就需要结合油田企业的自身文化展开具体工作,以保证油田文化的准确性、真实性及完整性。而油田档案作为油田企业的信息汇聚地,其中的历史信息对于油田文化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参考作用,不仅能够促进油田文化的完善,也能够为油田文化的建设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使油田文化的建设能够朝着多元化发展。

(1)强化油田档案的文化属性。油田档案作为油田企业的历史文化积淀,其中蕴藏着大量的信息文化,是油田企业独一无二的珍贵资源。因此,档案部门应充分认识到档案信息的历史文化属性,充分发挥其文化功能,以此促进油田文化的建设。同时,油田档案部门是企业员工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档案信息的文化影响可以使企业员工主动去接受企业历史文化中的思想理念,从而有效推进油田文化的建设进度。(2)完善油田档案管理制度。油田档案是油田文化建设的重要信息来源,为此必须要完善油田档案管理制度,以保证油田档案的准确性、真实性及完整性。[3]首先,作为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工作心态,详细明确档案管理工作内容,做好档案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及存储等各项工作,并确保档案资料处于一个相对稳定安全的存储环境。同时,油田档案管理部门必须拥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流程和规定规章,确保档案管理工作中不会出现信息错误和信息漏失等现象,从而有效提高油田档案管理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3)优化整合油田档案资源。由于油田的生产活动都处于室内环境,并且生产规模较大,生产工艺较复杂,这就使得档案信息具有一定的散乱特性,其中有些重复性内容,有些无意义内容,也有些不完善内容,为此就必须要针对这些油田档案进行优化整合,确保油田档案系统具有较高的系统化和科学化。在具体的工作中,油田档案管理人员可以针对油田档案进行深入分析,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将其编制成有形产品,使油田档案的文化内容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从而有效推进油田文化的建设进程。

三、结语。

综上所述,油田档案与油田文化建设是促进油田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措施,而油田文化的建设离不开油田档案的信息支撑,这就需要油田企业不断完善油田档案管理制度,加强油田档案管理工作,并以多种形式利用油田档案信息展开油田文化的建设工作,从而有效提高油田企业的文化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李新.油田档案与油田文化建设[j].档案管理,(2):91.。

[2]陆赟芸.浅析如何加强油田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j].化工管理,(27):4.。

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建设论文

我市的农村档案工作,始终受到市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人员配备、资金投入、基础建设上给予了大力支持。20**年,全市18个乡镇,352个村委会,1个街道办事处,26个居委会的档案工作达到了省的要求。全市农村档案工作形成了党政领导重视,组织机构健全,档案队伍齐整,各项制度完善,管理程序规范,库室设施完备的工作格局。特别是我市农业农村建档的工作,市委、政府极为关注,要求市档案局加强指导,认真总结,抓好示范,全面推广。

一、是为农民增收拓宽了渠道。农业农村档案建立以来,广大农民以档案数据作对比,比自己找优势,比他人找差距,比出了竞争心态,比出了致富信心。绝大多数农户以增加科技含量为手段,采取种子、品种、结构创新措施,提高种植和养殖效益;部分农户合理安排劳力,让年轻人外出务工,变靠土地为生为多渠道赚钱。例如:李某原来是个种植能手,他几年来承包农田搞种植业,赚了不少钱,尝到了甜头。去年,他想租农田种植香蕉,但一直都难找到合适的地方,后来听朋友说丁堡镇平堡村委会有个地方好适宜种香蕉的,他听说后,就到平堡村去了解,查阅该地的面积,环境,气温变化等档案,由于村委的档案整理得好,好快李某如意如尝,和村民们签订了合同。xx年,李某单是这块地种蕉就赚了2万多元,村民也开心地收田租。

二、是为农村稳定和文明村社创建提供了动力。农业农村档案是农户生产、生活的“参考书”,也是村风民情的“晴雨表”,更是农村稳定的“减震器”。通过分析档案,基本掌握了各村社的治安状况、普法对象和帮教重点,开展了民事调解、结对帮教、倡导文明新风和构建和谐社会活动。在民事调解方面,做到“三调三解”和“四先四早”。“三调”即:调解纠纷,防止激化;调节利益,平衡关系;调整心态,公正对待。“三解”即:解怨,解开积怨;解惑,解除困惑;解冻,消除隔阂。“四先四早”是:预警在先,纠纷苗头早消化;教育在先,重点对象早转化;控制在先,敏感时期早防范;调解在先,发现矛盾早处理。例如前排镇上云村农民与白垌村农民的`土地纠纷,是一例邻村之间的土地纠纷事件。我们通过地界划分的历史依据和农业农村档案记载的情况,拿出了有说服力的证据,采取调解的方式,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与此同时,我们加强了村社综合活动阵地建设,开展不同类型的讲文明、树新风,学先进创建、评比和表彰活动,促进了村风民风的好转,营造了和谐相处、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三、是为优扶帮困工作提供了方便。农业农村档案的建立,使全乡的老党员、老干部、军烈属、特困户的情况一目了然,为我们开展优扶帮困工作提供了方便。在民政部门慰问、社会救助和节日走访时,我们根据农户档案提供的情况,按照政策,把党的温暖、政府的关怀和社会的同情,送到优扶对象和困难户家中,真正体现了一份档案一份情。

四、是它为畜禽防疫提供了基础数据。农业农村档案中反映了全乡农户的养殖情况,我们把汇总分析情况提供给畜牧科技人员,做为畜禽疫病防治的基础。每年春秋两季的防疫大会战,防疫密度均达到100%。特别是去年禽流感期间,档案人员逐户排查核实,防疫人员逐户喷撒药物,有效控制了禽流感的发生,确保了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五、是它为计生工作提供了权威依据。农业农村档案中不仅记载了农户家庭人口,而且包括了结婚时间、生育情况、计生措施、子女健康状况等内容。农业农村档案的建立,促使育龄夫妇主动学习计生政策,自觉实行计划生育。这几年,我市的计划生育工作底子清、情况明,措施得当,工作超前。

对农业农村档案,群众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作了描述,道出了心声:

科学种养巧安排,五谷丰登立功劳。

农业档案是个宝,农村稳定离不了,

普治结合入了户,安居乐业无干扰。

农业档案是个宝,优扶帮困离不了,

军属五保都在册,一翻档案便知道。

少生优生入人心,人口素质有提高。

和谐相处似一家,小康社会早来到。

信宜市档案局。

20**年12月13日。

小议农村文化建设中文化站的价值论文

当前特别是乡村文化工作队伍人员知识结构偏低。有的乡村没有从事文化工作的专职人员,有的地方虽然保留了乡镇文化站机构,但人员素质状况不理想。农民自办文化发展没有得到扶持,基础薄,起步困难,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农村基层文化管理体制不顺,文化站干部普遍以乡镇为主管理,县级文化主管部门无法调配,文化站人员长期处于固定状态,不能交流,缺乏活力。同时,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任务是综合性的,要应对多个部门,难以专心于文化工作。根据以上现状,笔者认为必须因地制宜,首先是政府要重视乡镇文化站的建设,建立健全乡镇文化站的功能,发挥乡镇文化站的作用,然后是文化站要从当地情形出发,制定乡镇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和活动深度,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有些少数乡镇党委领导,由于对做好基层文化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在不是经济条件制约的情况下,乡镇文化站及基层文化工作发展滞后。因此,加强乡镇文化站及基层文化建设,首先是乡镇党政领导要提高对做好文化站及基层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认识提高了,措施得力了,工作也就上去了。

文化站也要积极配合上级举办的各种科学、艺术、文化节等活动,向上级反馈乡村文化活动情况,及时得到主管部门的指导,同时收集各种信息,进行必要的文化活动内容的调整与活动形式的更新,及时将外面先进的`信息资源传递到乡村,使农民开阔眼界,拓展思路,与时俱进。

三、加强文化站队伍的建设。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是做好文化工作的关键,乡镇文化站的文化员是弘扬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排头兵。首先要加强自身成员的学习和提高,积极参加上级文化部门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函授班及加强个人业务自修,不断学习,巩固和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业务技能水平。同时,要学习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掌握先进的文化知识和农业科学技术,加强组织活动能力的培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自己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科学头脑,使农民能信任自己,让他们产生亲切和依靠的感觉。只有这样,各种文化建设活动才能顺利地进行下去。

村落文化的建立是整体乡村文化建设最基础的单元,村落文化是沟通社会与家庭的桥梁,村落文化是农民学习和传播知识的理想场所,是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载体,村落文化的发展便于农民直接参与,增进人与人、家庭与家庭、家庭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同时可以调动农民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的积极性,可以增进邻里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协作精神,是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前哨阵地。因此,乡镇文化站应随时与农民保持联系,了解农民的知识需求和精神需要。与农民一起根据当地的人文特点和经济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

五、企业文化的建设。

应对企业文化与农村群众文化事业的繁荣起到积极的作用。企业文化和农村群众文化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乡镇企业的崛起及经济实力的日益增长,必将有力地推动乡镇文化以至农村整个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站要利用文艺手段和方式,协助企业组织一定规模的业务活动和联谊活动,协助培训文艺人才,围绕企业文化开展宣传,扩大企业的知名度,使有关企业从中利益,乐于在经费上对农村文化事业作出反馈。这就为文、企双方长期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新农村整个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六、乡镇文化站要做伯乐,及时发现人才,培养村落中新的文化和科技带头人文化站的成员不能呆在办公室里,必须保持走乡串村的良好习惯,甚至到田头地边去与农民交流,做农民的好老师和好朋友,激发农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帮助鼓励村级文化室的建设,有条件的村要加大对文化室的投资力度,建力各类活动室,使农民有地方去,有地方学习。

综上所述:乡镇文化站是一种多层次、多视角、多文化的复合型基层文化单位。是一种以国办文化为主导,以精神文明为核心,以文化网络为布局,以文化设施为载体,以文化队伍为主体,以提高新农村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满足最基层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乡镇文化站是最基层、最直接与广大农民群众打交道的文化工作单位,作为政府举办的公益性事业,它承担着社会服务、指导基层、协助管理农村文化市场的职能,是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为一体,服务于农村群众的综合性公共文化机构。在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城市特色文化建设中地方高校的作用的论文

高校团组织工作是我国高校建设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如何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和引导,发挥高校团组织在高校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

一、新时期高校共青团组织面临的主要问题。

1.团员的团员意识薄弱。高校部分团员的组织观念淡薄,对集体缺乏荣誉感、责任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些甚至不参加活动,对于团组织交付的任务应付了事,作风涣散,在组织内起到消极的作用。

2.团组织的基层活力薄弱。基层团组织软弱涣散,缺乏生气。大部分团支部处于瘫痪状态,在高年级和研究生中甚至出现没有团支部的情况。团员缺乏身份意识,无法做到模范带头的作用。

3.团干部的素质有待提高。高校共青团的工作主要依赖高校团干部来具体落实,团干部的个人素养直接影响着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开展。部分团干部对党的政策方针的认识以及对自身的道德管理不够,对团员的指导工作产生错误的引导;同时高校绝大多数的专职团干部没有经过业务培训,业务能力的缺乏造成团工作的滞后。

4.工作方法不符合学生需求。高校共青团的工作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为社会建设做出贡献的能力。但是具体到高校团组织的工作中出现盲目性,团组织更多地考虑上级领导的要求、基层团组织的活动内容单调,工作方法不符合学生需要,无法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二、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在高校建设中的作用。

1.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上的引导作用。高校团组织要依据学生实际特点,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先进的理论思想,加强当前学生思想观念中明显缺失的内容进行教育。努力做到用中国梦来凝聚青年学生,用传统文化来熏陶青年学生,培养广大青年团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加强组织建设,发挥团组织战斗力的作用。高校共青团工作主要是依托于基层团支部开展,必须加强基层团组织的建设,才能真正调动起团员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为团员服务。首先,加强基层团组织队伍建设,增强组织战斗力。要加强对基层专兼职团干的培养,完善组织机构,加强管理和培养,保障专职团干部的待遇,为基层团组织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其次,强化团员意识教育,增强基层团组织凝聚力。加强对团员的教育工作,利用专业和思政课程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增强他们的身份意识,严肃团的纪律。最后,加强基层团组织制度化建设,发挥基层团组织的作用。要将基层组织的职能、职责、职权制度化,确定团组织的权利和义务,扫清基层团组织工作的障碍,真正发挥基层团组织的作用。

3.加强对大学生的育人作用。高校共青团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带领全校团员青年,为党的建设事业和学校的安全稳定做出积极的贡献。除了进行纯粹的思想政治教育外,高校团组织需要充分利用青年大学生的特点,打造属于共青团特色的品牌活动,具体的操作措施有:第一,走团工作与专业教学双线并举的道路。通过有效的利用学校已有的教学资源,配合学生的专业学习,培养学生的竞技以及创新能力,依据专业特点积极开辟“第二课堂”,给团员配备指导教师,有效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知识应用能力。第二,加强符合学生兴趣爱好的实践活动。单纯的组织生活会、团课讨论、支部活动理论已经很难提起学生的兴趣,将理论学习融入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无形的学习到理论知识,并主动接受。

4.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作用。近几年,在各级团组织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大学生利用寒暑假走出校门,深入到基层进行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基层实习等实践活动。高校团组织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的引导工作,加强培养大学生的时候实践的能力,多渠道、多方面与地方、社会取得联系,获得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此来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认同感。

5.加强服务青年的作用。服务青年要从学生的成人成才出发,要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依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切实做到为青年学生服务。在服务的方式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选择和情感需求,不能用“一刀切”和强迫学生参与。在服务的内容上,要以学生为主,组织为辅,依据他们的需求开展服务。在服务的效果上,不能仅仅以上级部门的奖励和自身的思考作为服务的效果评价,要以学生的评价为主。

6.指导学生会、社团工作,加强建设和谐校园的作用。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开展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共青团组织要积极主动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指导学生会、社团开展积极向上的校园活动,打造和谐校园。如:一方面,以传统节日为契机,主办全校性大型活动,这样既丰富了校园文化,又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举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为主题的知识竞赛、学习交流会、演讲比赛、辩论赛、辩论赛等活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张胜磊.共青团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中的作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4]仇志熠.新时期加强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思考[j].大众科技,2011。

小议农村文化建设中文化站的价值论文

体育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健美操运动作为现代休闲体育的领头军具有其所特有的体育价值,不仅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对促进高校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推进校固精神文明建设、在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中所发挥独特的作用与价值.

作者:石兰萍作者单位: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江苏常州,213164刊名: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英文刊名:cuttingedgeeduc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831.3关键词:健美操校园文化价值途径

小议农村文化建设中文化站的价值论文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部分村民都对自己村里的文化设施不清楚。比如现在大部分村(社区)都建有农家书屋,有一部分村民从未去过村图书室看过书,甚至还有村民不知道村里就有图书室。村民对图书室的知晓率低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村干部对于村里文化设施的宣传力度不够,二是部分农民文化程度低,对读书根本不感兴趣。此外,里面的书籍数量较少,内容混杂且少有更新,与群众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不利于农村社会学习氛围的形成及发扬。

二、推进农村基层文化公共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转变职能,承担起农村基层文化的公共管理服。

目前农村文化建设呈现的更多的是一种压力型体制(即为了实现赶超,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指标而采取的数量化任务分解的管理方式和物质化的评价体系)。在自上而下的压力型体制和数字化的政绩考核模式下,村干部在文化建设中工作的重点并非主要在于提高农民的.满意度,而只需以数据总结式的工作报告“向上负责”,例如,“建成‘农家书屋’×个”,“配备农家图书×册”,“完成送剧下乡×场”等。换言之,农村文化建设主要是村干部以及基层政权的一项“政治任务”。因此农村文化建设中往往会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建设,轻管理;重上级考核,轻农民参与的弊端。要真正把农民对文化需求的“满意度”作为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密切干群联系,沉下心去听百姓需求,保障农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2.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

积极争取政府资金和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并举,完善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需要注意的是,加大建设文化设施力度的同时,还要及时对已有的陈旧、滞后的文化设施进行整改与更新;要重视对文化设施的维护与修复,延长文化设施的使用年限;要加强管理,提高文化设施利用率;要做好宣传工作,让老百姓知道村(社区)提供这样一个地方,对老百姓开放,供他们休闲娱乐使用。

3.加强扶持引导,打造高水平农村文化队伍。

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农村文化队伍的推动。要推动大学生村官结合自身特长、当地实际和农民需求,充分发挥其学历高,理论素养深和知识面广的优势,多措并举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如聘用大学生村官担当书屋宣传员和图书管理员,盘活农家书屋,打造文化生活主阵地。或者依托党员活动室、墙报等载体,以“顺口溜”、“千字文”等形式,开展惠民政策宣讲、致富项目推广。还可以针对村民中存在的学用科技意识不浓的问题,把活动演出内容与村民需求和各村产业特色相结合,在节目编排中普及相关科学知识,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二)引入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

1.进行文化服务购买。

要推进农村基层文化的发展,光靠政府、村(社区)的力量是不够,利用现在社会的资源,农村可以很好的引入公共文化服务购买机制。比如,文化活动较多的村,可以和社会上一些文化工作室签订协议,以每年多少次表演,多少个节目来进行结算。一方面,可以很好的减少村文化工作的压力,只需要加强文化基础建设即可;另一方面,可以增强整个文化市场的活力,节目越多,越是对一些文化工作室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新要求,这样可以有效地繁荣当地文化市场。

2.引入社会文化管理奖励举措。

推进农村基层文化的发展创新,应该使用新的奖励机制。过去一段时间,各个农村文化表演队把文化表演当做是一种义务,因为其文化队伍的构成,以村退休人员,文化热爱者居多,这批人不求回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撑起了基层文化的大旗。但随着时间流逝,社会观念的变化,文化活动开始夹杂利益需求,这就要我们不得用旧的态度去对待文化工作,假如一些文化活动有明确的奖励机制,那势必会吸引一批人参与进来,进而壮大文化队伍。

文档为doc格式。

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建设论文

档案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国家和民族文明的重要载体。新时期下,档案工作应遵循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宗旨,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努力将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推进我国档案文化建设中,应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才能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政府的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我们通常所说的档案文化,狭义上是指个体或社会文化组织在特定的历史性的社会大背景和语境下所形成的相关文本、方式、实物、制度和理念等,广义的档案文化还包括在此基础上通过借助一定的技术和辅助工具所进行的一切档案文化实践活动。档案文化是一种基础性的文化,它与其他不同类别的文化在本质上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不对档案进行有效利用,就不会有文学和艺术的创造,也不会带动教育、图书、旅游等各类文化的发展与繁荣。由此可见,档案文化是一种原始文化,也是一种记录或记忆文化。档案文化和其他各种文化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是构成其它各类文化的基础要素,档案文化的健康发展才能更好地推动其它各类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档案是对人类社会活动的真实记录,是人类进步的载体,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档案文化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极其强大,对提升档案工作的水平及档案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至关重要。推进档案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建设文化强国战略的需要;是档案工作迎接挑战、转型升级,获得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中华文化走向全球化的重要保证。如果没有档案,不推进档案文化建设,就会阻隔历史文化的连续性,就不可能实现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延续。

2.1加强领导,深化认识。

当前,为了推进档案文化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建立相应的档案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人员分工,进一步健全档案文化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机制和组织领导。将档案文化建设作为政府文化建设整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及科学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大力支持档案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发展,对市县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县的档案馆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扶持力度,努力建设一批有特色形象好的综合性档案馆。此外,还应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座谈会等方式,不断加强档案文化建设的专题调研,大力宣传档案文化建设,加深社会各级人员对档案工作的认识。为了更好的对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的挖掘整理和合理妥善的保护,还应不断深入到基层中,对有关文化资料进行摸底调查。在开展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广泛听取各相关部门的意见,稳步推进档案工作,确保顺利实施档案文化建设。

2.2完善征集方式,做好接收征集工作。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意识的不断加强,向档案馆无偿捐赠的人数逐渐减少,为了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可以通过对接受机制进行创新、采取市场运作的模式来实现档案的接收工作。因此,在征集原件、无偿捐赠以外,可以通过开展口述资料、原件复制、有偿征集、署名收藏及收购等方式来不断完善征集活动。对社会各界的各种载体、各门类档案通过主动介入、跟踪征集等手段,将其接收、征集进馆。众所周知,一个没有档案资源的档案馆,是无档案文化可言的,没有特色的档案资源,很难开发出具有利用价值的档案文化产品。所以应不断加强档案的接收工作,除了依法对本档案馆接收范围内的档案实行接收外,还应不断加大对民生档案资源的接收力度,注重对地方资源的充分挖掘,加强特色档案建设力度,形成多元化的馆藏结构。

2.3提升档案馆文化形象,拓展档案利用服务。

档案馆建筑是档案文化的外在形象,在建筑与布局上要突显浓厚的文化底蕴。让人们在得到档案服务的同时,能充分领略深厚的文化气息,享受档案文化的独特魅力。档案馆在标志的设计上,应体现出庄重、简洁且富有创意,馆内的环境布置应该富于文化品位与格调,不仅有助于提升档案服务机构的文化品位,又能营造良好的档案工作文化氛围。在实施档案文化建设时,应遵循“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进一步提升档案服务能力,不断拓展服务功能。因此,我们要全面对民生档案加以整合,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深入开展民生领域建档服务工作,努力提升服务能力。此外,通过完善利用制度,实现网络服务等便捷途径,为社会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3.结论。

综上所述,档案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努力,档案工作人员应把握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好机遇,在解放思想的前提下,用求真务实的态度及创新的思路和举措,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档案文化建设之中,进一步提升档案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议农村文化建设中文化站的价值论文

摘要:在当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环境下,农村文化建设既面临严峻的挑战,也是历史的机遇。本文就如何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实现新疆农村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模式进行研究研究。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的产业化发展研究,有助于构建少数民族文化开发保护的良性发展模式,从而实现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一种良性互动。

一、引言。

所谓农村文化,从狭义的角度讲,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以农民为载体的文化。我们通常情况理解的农村文化,包括稳定文化队伍,加强文化设施建设,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等。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文化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农民的生活水平,关系着我国发展的快速稳定,是保障实现小康社会,提升人民幸福感的重要保障。如何建立良好的农村文化,推动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

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民的文化水平、思想观念以及在长期的农耕实践中,形成并积累起来的认知方式、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情感状态、处事态度、人生追求,生活态度,等深层心里结构的反映,它表达的是农民心灵世界,人格特征以及文化程度,当前农村文化现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问题。

从经济发展方面来说,建设好的农村文化,是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与保障。只有拥有好的农村文化,才能丰富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民素质,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从文化上来说,农村文化在我国文化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作为一个有5000多年历史的农业国,广大农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农村文化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这就需要我们健全农村文化制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社会稳定方面来说,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发展水平差距还较大,特别在新疆,团结与稳定是发展的大前提。只有通过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村各族群众的精神生活,缩小经济差距,才能从根本上,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亚欧大陆中部,地处中国西北边陲,总面积166.49万平方公里,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是我国行政面积最大的省区。周边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等8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5600多公里,占中国陆地边境线的四分之一,是中国面积最大、陆地边境线最长、毗邻国家最多的省区。东部和南部依次与甘肃、青海和西藏三省区连接,东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相邻,西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接壤,西南和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相邻,边界线长达5300多千米,为我国边境线最长的省区。属于干旱区,降雨少,昼夜温差大,是我国重要的产免基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地理环境的严峻与经济的落后都制约着我区的文化发展。

新疆是一个农牧业大区,农村人口占全区人口的60%以上,新疆的自然地理条件十分恶劣,人才也相对比较匮乏,新疆的农业发展、农村的文化建设,直接关系到新疆民族团结稳定的大问题。

自以来,新疆文化事业预算支出年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只有0.51%,并不能适应新疆的经济发展速度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目前新疆还有3个县无图书馆,18个县文化馆和6个县图书馆有馆无舍,154个乡镇、街道无文化站,2982个村无文化室,6个县无影剧院。

由于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与内地发达省区相比,目前新疆经济社会尚欠发达。反映在各族群众科学文化素质上,其总体水平也存在一定差距。从新疆人口接受教育的状况看,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接受大专以上教育的为总人口的5.14%、高中为12.9%、初中为27.53%、小学为37.95%,文盲占总人口的5.56%。

截止年底,通过自治区验收实现普九的县市达65个,实施普九的地区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69.45%。同时一些贫困的农村地区文盲半文盲劳动力比重一般高达50%以上,而在文盲半文盲中,又有60%以上是中、青年人。农牧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的整体滞后,影响了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和掌握,影响当地经济发展。同时使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利用宗教向农村地区渗透有了可乘之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一定的严峻挑战。

教育程度低,经济欠发达,使得新疆文化贫困现象大量存在。文化贫困是指相对于在社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文化而言,某一社会群体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知识、感念、习俗和技能上的滞后于缺乏的现象。新疆一些县,尤其是贫困县目前新疆有27个国家级贫困县,占自治区县(市)总数的34%地处边远、生态恶劣、灾害频繁、人才匮乏。全面实施“反贫困”行动,从政策、资金、制度等多方面对新疆国家级贫困县进行扶贫开发,对于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和维护社会稳定,意义重大。

这些地方的物质条件离小康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新疆的文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这个目标来展开各项工作,只有经济发展搞好了,文化建设才能得到农民们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农村文化建设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

总的来说,近年来在自治区委、自治区政府的领导下,全省上下坚持贯彻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科技、教育为支撑,加速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方针政策。农村文化的发展取得了很多成绩,农村文艺精品力作层出不穷,比如民间雕刻艺术、哈萨克族刺绣及布衣、新疆曲子、维吾尔族传统乐舞艺术、新疆农民画等新疆特色艺术活动发展迅速,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基层文化馆站建设列入省民生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等重点项目有序推进。

现在上上下下都重视文化,也干劲十足。但调研发现,各方面对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某些理解偏差。上到不少领导,下至许多百姓,认识上存在片面化、简单化、物质化的倾向,往往习惯地认为:投入更多资源,建起漂亮设施,配备相关条件,搞些集体活动,再敲锣打鼓向外宣传,就做好了农村文化工作。这种实为形式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背离了文化建设重在熏陶人、教育人、引导人、改变人的实质内涵和价值旨要。付诸于工作时,必定产生思路、规划、目标、措施等方面的失误,突出表现为“以手段为目的”、“为文化而文化”,忽视了农村整体精神风貌和农民思想观念、思维模式、精神文化诉求的发展变化及对经济社会的深层影响。重表轻里、重物轻人,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结果必然与中央和自治区的要求及各族群众的期待“南辕北辙”。鉴于这一较为突出的思想问题,各级各部门必须进一步强化对我区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实质内涵、价值取向、目标任务、考评标准的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坚持求真务实,匡正思想误区,有效指导实践过程。

三、文化建设机制不健全与虚设。

在发展现代文化的号召下,一座座新建改建的文化站室、农家书屋破土而起,给田间地头增添了现代气息和靓丽风景。但亲历之下,调研到的农村文化设施都令人遗憾地感到“外表光鲜,内质孱弱”。一则文化资源实在匮乏,以主要的品种――书刊为例,数量短缺、种类单一、内容过时,不适合农民阅读的问题无一例外非常突出。电脑电视、健身器械等大件多摆而不用、坏而不修。村民集体文化活动没有上级安排就很少开展,偶尔的活动一般也是“热热闹闹,基本无效”,有些文化室只用于麻将棋牌;二则开放时间少,服务不规范,“铁将军把门”是常态,即使短暂开放,时间也不固定,问及原因,有限的兼职管理员推诿于“农民忙,没人来”。问农民时,很多人说:“到那里没意思,不如自己看电视谝闲传”。

上述现象突出反映了农村文化服务工作普遍存在的机制不健全、运作不规范弊端。解决之策是整合各种资源,尽快建立自治区农村文化场所建设投入、配套保障及科学运作的统一体制和各项制度,包括文化资源引进和应用,定时开放场所,日常组织活动,乡土文化人才培养和工作评估等重点方面,彻底解决“好建不好管”的问题。

农村公共文化活动形式多于内涵,模式常年不变,效率始终不高,效益基本不大。不少基层领导和部门可以“应景”,却远远没有“入心”,不知道当前形势下该如何工作才能产生更大实效。

笔者认为:在基础建设方面,必须看到,受空间分布和经济地理的影响,我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仍有较多漏洞,不少贫困乡村尚未覆盖,很多农民还没有真正受惠。因此必须扩大规划范围,将所有农林牧场、自然村、边境居住点全都纳入自治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争取短期内基本实现全覆盖。在工作实施方面,针对“该干什么”的困惑,应明确两个切入点:一是全力促进农民致富。依托乡村文化站室的设施资源,发挥文化促进作用,提供更多致富书刊,开展更多致富讲座,发布更多致富信息,创建致富文化氛围,开展致富对外宣传。以文化帮助农民致富,用致富引导农民学习文化。二是大力弘扬先进文化,抵制宗教极端思想,帮助农民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提高素质,树立科学、和谐、包容、多元的精神文化取向,消除极端、偏激、反世俗、反进步的不良取向,乡村文化机构可与政府部门、援建单位、宣传机构、爱国宗教人士作用互补,形成反对极端宗教思想的基层工作体系。

五、急需增建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

做大做强农村现代文化,增强其持续投入和发展的动力,仅靠行政力量和公共资源的推动还远远不够,必须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通过改革促进农村文化产业蓬勃发展。针对基层干部群众以文化为“事业”而非“产业”的普遍观念,要在乡村大力倡导“文化就是发展”、“抓文化产业就是抓新型生产力”,通过典型带动在广大农民当中树立“文化兴业”的强烈意识和愿望。针对基础条件薄弱的问题,上级政府应制定扶持农村文化产业的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用人、产权、市场等优惠政策和改革措施,并在基础领域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基层政府应在信息、人力、物力等方面提供便利,积极鼓励本地人、外地人在广阔天地兴办文化企业和文化设施。

针对缺乏发展经验的问题,应尽快出台《自治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分析农村文化产业与推进“四化”战略、民生建设、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提出依托科技进步和文化援疆,在保护挖掘传统文化并培育发展现代文化的基础上,促进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的基本思路,战略目标,工作任务和政策保障。

针对市场环境问题,应通过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及其文化消费水平与意愿加以不断完善。针对人才缺乏问题,应从区内外高校毕业生中有计划有针对地引进一批既懂管理又懂文化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充实到农村基层组织当中。

六、农村基层文化工作作风待转变。

促进农村文化发展,改变农民精神面貌,重点环节是基层组织,实施主体是乡村干部,工作要领是循循善诱、以情动人、平等参与。干部的作风和水平直接决定了工作的优劣与成败。当前,尽管上级反复强调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性,但仍有部分乡村干部存在群众观念差,服务意识弱,工作简单粗暴等问题。在组织开展农村公共文化活动时,“昂首望天,不接地气”,总是习惯于采用行政命令、发号施令的方式,手段机械,作风强势,态度生硬。农民被动参加,心猿意马,内心毫无触动。一些见过世面、思想活络的中青年农民还会产生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因此转变农村文化工作的风气十分重要。

首先,教育和引导基层干部“真正把自己同普通农民放在平等位置上,把农民当朋友,多听农民朋友心声,多为农民朋友着想,工作中欢迎农民朋友一起集思广益和积极参与”。

其次,开展各类农村文化活动一定要坚持“群众喜闻乐见”,切合农民接受力,刺激农民兴奋点,提高农民参与度,从“下里巴人”入手,逐步向“阳春白雪”升华。

第三,加强教育,正本清源,培养农民的文化自主性、自觉性,使其树立“接受现代文化,参与移风易俗,既不是为了政府,也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家的幸福生活和子女的人生发展”基本观念。

参考文献:

[1]陈楚洁,袁梦倩.文化传播与农村文化治理:问题与路径――基于江苏省j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3).

[2]陈始发.新农村文化发展战略思考[j].社会科学组织,(3).

[3]陈运贵.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战略思考――以安徽省农村文化建设为研究视角[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1).

[4]李智萍.农村文化创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性[j].农业考古,2010(1).

[5]韩美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农村文化境遇[j].社会主义研究,(11).

[6]孙金荣.山东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11).

浅谈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论文

近年来,各级政府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农村文化建设发展仍然相对缓慢。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考察了河南省周口市任庄村农村文化建设的状况,发现农村文化建设还存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道德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

(一)文化基础设施陈旧,利用率低。

任庄村没有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但据村支书说有几千本图书,存放在村政府大院里,用当地农民的话说就是“年头锁到年尾,开门只为验收”。有一个老年活动室,调查发现这个活动室破旧不堪,老年人都不愿意去,害怕自己健康的身体遭到意外。至于娱乐性的文化设施像茶馆、桌球室、农家乐就更没有了,本人调研的时候就在村头的饭馆里吃饭,饭馆极其简陋,菜品单一,老板戏称这就是他们村的农家乐。

(二)农村师资力量匮乏。

任庄村2017年有幼儿园一所,在校学生47人,教师2人;现有小学一所,学生190人,教师9人;初中在校生100人,高中(包括中专、中职)在校生37人,在读大学生(包括高职、研究生)23人。社会文化的传递和发展依赖于社会教育,该村整体受教育的文化程度不高,不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不能满足教育对文化发展和传承的功能。

部分领导认为只要把经济发展了,让农民增收、群众生活富裕就行了,文化发展好坏与否关系不大,于是就出现了“经济建设要上,文化建设就要让”的错误观点。这种意识直接导致乡镇领导对基层文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认为经济发展是硬指标、硬任务,文化建设是软指标、软任务,认为文化工作既不影响农民致富又不影响干部的政绩,所以对宣传、贯彻有关文化建设的政策很不重视,宣传力度不够。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对吃饱穿暖的农村生活已经习以为常,没有太高的精神追求了。

(四)文化活动内容传统,缺乏生命力。

“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成了许多农民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任庄村村民非常勤劳,基本属于早出晚归形式的。村主任说每个月都有放电影的,只是几乎没有人去看,偶尔去溜达的是一些孩子和老人,如此单一的文化下乡活动是“蜻蜓点水”,根本满足不了农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强烈要求。调研时发现,农民在农闲时娱乐休闲的方式主要是串门闲聊,所占比例为60%,玩纸牌、打麻将的占20%,看电视的占10%,发呆的占5%,其它的占5%。

(五)文化市场的非健康发展。

文化市场管理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该村基层文化管理体制落后,引导不力,文化阵地低俗化,健康文化缺失。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观念和生活习俗乘虚而入,封建迷信、宗教势力重新抬头。更有甚者,一些不法分子为谋取暴利,趁机把一些“黄碟”“淫秽小说书刊”等城市文化垃圾转嫁到农村,这对于原本比较单一纯朴的农村社会风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农村文化建设的管理不当、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使得现有文化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文化建设水平低且进展缓慢。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任庄村的文化建设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改进。

农村小学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的研究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长期以来,学校文化大多以学校层面的统一部署、统一干预为主,很少触及班级个体和学生个性,因此往往产生“绝对统一”、“整体划一”的班级环境文化、班级制度文化和班级课程文化,以这种文化为载体的德育明显缺少针对性、主体性,也不能保证可持续性,更谈不上有特色。这类“千班一面”的班级文化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班级之间存在的差异,使教育工作有效性大打折扣。基于此,我校力求通过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研究探索一条班级文化建设的新路子。

(二)基于本校办学理念下的特色班级文化追求。

我校确立了“以德立校、依法治校、科研兴校、特色活校、质量强校,文化润校”的办学理念,在学生管理、班级建设、教师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并深刻认识到学校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优秀学校文化的建设过程。而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班级特色文化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它是学生受教育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源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的发展。所以构建特色班级文化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张扬,有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建设特色班级文化,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就成为了我校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改革发展的方向。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小学班级: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是孩子们成长的沃土,实现梦想的乐园,是他们个性的发源地,也是孩子们实现社会化和个性化的重要环境。

(二)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是指在班级师生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为班级大多数学生所认同的一套价值体系,是一个班级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所凝结起来的共有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

想;2独特的知识切入点;3独特的文化视角;4独特的文化载体;5独特的感染途径;6独特的感悟方式;7独特的情感体验;8独特的行动实践;9独特的管理手段;10独特的评价制度。班级特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支撑点、落脚点,是一个班级独特的发展风貌。

三、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研究目标。

1.学生层面:通过建设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唤醒并激活学生的潜能与本性,从而培育学生自觉意识,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2.班级层面:通过建设有特色的班集体,形成有独特性和优异性的班级文化。

3.年段层面:通过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交汇、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年段文化。

4.学校层面:通过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研究,形成德育特色,推进学校自觉文化生成,促进学校文化底蕴的积淀。

(二)研究意义。

(1)导向性。班级文化不仅影响学生个体的行为,也影响班集体的行为,而且引导着班级发展的方向。

(2)驱动性。积极的班级文化能够形成催人向上的心理氛围,成为班级和学生发展的驱动力。

(3)规范性。班级文化代表大多数班级成员的价值取向,正确的行为具有规范效应,起着调控作用,影响学生的行为模式。

(4)渗透性。班级文化对德育的影响不同于灌输,它把思想教育寓于各种具体可感情景中,在影响方式上就具有一个潜移默化的渗透性。

(5)凝聚性。良好的班级文化像一块磁铁,学生通过班级和谐的心理氛围,良好的人际交往,受到鞭策和鼓舞,强化道德认同感,增大集体组织的强度。(6)激励性。班级文化倡导正确的价值取向,健康的审美情趣,优秀的人格品质,形成一种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无疑会激励学生努力进取。

四、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措施。

1、基本内容。

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渗透。

(2).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探索与研究:主要通过由师生共同制定班级公约;班级成员精细分工,学生自主管理的班级精细化管理模式,形成民主的、有效的、便于实施的特色制度文化。

(3.0班级思想文化建设的探索与研究:主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活动、轻松活跃的文体活动、增长见识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体验和感悟的过程中受到影响和教育。

(4.)班级行为文化建设的探索与研究:探索学生文明礼仪、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实验措施。

班级特色文化是一门潜在的课程,正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对学生施加影响,在加强特色班级文化建设中,我们计划以“五创设”为具体措施,即:

1.营造独特班级文化氛围,创设班级物质文化。2.逐步形成个性化规章制度,创设班级制度文化。

3.以班级特色名称、口号、标志等为载体,创设班级精神文化。

4.以国旗下的德育课堂为契机,创设富有时代性、实效性的班级德育课程文化。

5.开展丰富的班队活动,创设独具一格的班级活动文化。

五、本课题研究的步骤与方法。

1、实验步骤。

1、实验步骤2015、11———2016、07准备阶段。

1.理论学习:组织课题组成员对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资料进行广泛阅读,结合实验要求进行专题培训,明确班级特色文化的定义。

2.调查分析:对学校目前的班级文化建设进行调查分析。

汇总材料,整理成果,撰写结题报告,编印论文集、案例集、图片集。

2、实验方法。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为行动研究,在行动研究法的过程中,辅以实验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及文献资料法等。

六、实验保证条件。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3.远期成果——以活动为班级特色文化建设载体,形成良好育人环境,形成师生实验的研究报告、工作报告、编印图片集、论文集、案例集等。

农村小学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的研究

班级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班级中的一切文化要素,从狭义上讲是由班级全体成员共同创造的独特的文化,即由班主任、科任老师和全体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共同创造并且受其约束的班级生活方式,它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施,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学校教育追求的共同目标。班级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环境,班级文化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源泉,从这一意义上说,学生个性发展是在班级文化背景下的活动和交往中实现的。因此,研究班级文化,建设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对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优质的班级文化建设一定不能忽视良好物质环境的创造,因为环境是造就人的外界因素,这正是环境育人的含义。高品位的班级物质环境文化能让学生时时感受到自然的抚慰、艺术的熏陶和大师的召唤,能让班级的每一堵墙壁会说话,每一个角落会传情、启智,能让有限的教室空间生发无限的教育资源,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

(1)班级文化。

我班的特色是每个学生都像是班级大集体中的一颗闪亮的小星星,在我们这个温馨的大家庭中快乐学习,主动发展,争取成为明日更加璀璨炫目的明星,来回报师恩,回报亲恩!每个学生都能以助人为乐,学习为乐,进步为乐,感恩为乐。我们把这个班级特色的定位以文字的形式阐述出来,张贴在班级墙壁的醒目处,让班级的每一个成员时时刻刻向着这个目标前进、努力。

(2)教室的布置。

同时我们也注重创设环境氛围。在我们教室四周的墙壁上,贴满了同学们的座右铭。有自己写的,如:微笑着面对每一个困难。今天的努力就是明天的成功。也有摘抄来的,如:今天能做的事,不要拖到明天去做——苏步青。所谓天才,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了——鲁迅。同学们的座右铭内容也比较丰富,有做人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也有生活方面的。同学们在这浓浓的氛围中生活、学习,都在自己的座右铭中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与动力。在我们的黑板左右上方各设立语文、数学光荣榜。让那些练习、默字、测试等有较好表现的同学姓名荣登光荣榜。表彰范围之广是为了保证每个同学都有机会上榜,而不是成为班上学习好的同学的专榜。在我们教室的板报墙的下方开辟了“星天地”。上面贴满了“背诵之星”、“发言之星”、“助人为乐之星”、“学习进步之星”等等五彩的星形彩色卡纸。只要你某一方面有突出表现,就能获得相应的一颗星。但千万不能骄傲自满,因为这星具有有效期,如果你这方面有所退步,便会失效,从墙壁上摘去。

在构建和谐班级过程中,通过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来增进同学之间的情意,增强对班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开展多样化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好各项活动,规划好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校传统活动,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教师节、艺术节等,发挥传统活动对学生发展教育的特殊功能;优化班级管理模式,精心设计教育方面的学校、班级主题活动,营造集体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风气,提高学生班集体生活质量;通过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培养同学之间的友情,进而转化为亲如一家的亲情,用情感来温暖每一位成员,增强每个同学爱班级的意识。

1、主题班会活动。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告诉我;形式生动、主题突出,集趣味性、艺术性、知识性于一体的主题班会,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品德教育模式。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学生学习、生活的指导者,应当发挥有鲜明主题的、以班集体为单位进行品德教育活动的作用,因为主题班会具有从众性、互相影响的品德教育功能、个性发挥功能和相互启发自我完善等功能,如同春风化雨,沁入学生的心扉,滋润学生的心田。如我们班开展的《话团结创和谐》主题班会教育学生要团结同学,和睦相处,共创和谐班级、和谐校园。又如举行的《感恩情怀》主题活动,教会学生懂得感恩、善于感恩。主题班会课,以它形式的多样性,教育的深刻性,气氛活跃,正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2、学科实践活动。

在传统教育学理论体系中,教学活动和班集体建设分别属于教学论和德育论研究的范畴,前者注重的是对教材、教法、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后者则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似乎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但在学校教育实践中,教学活动和班集体建设都必须以教学班为共同的组织基础,以教学班全体学生为共同的教育、教学对象,以每一个学生的身心获得全面和可能的发展为共同目标。平时,我们经常开展各类竞赛活动,如朗读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等,目的无非是想促使学生真正地全面发展。

地域特色下的高校宿舍文化建设论文

高校宿舍是当今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之一,宿舍文化建设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宿舍文化建设,它除了可以满足学生的物质需要,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宿舍文化建设成为了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新生刚进校,新生群体里经常会出现以宿舍为单位的集体行动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宿舍成员之间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宿舍成员的个性化差异也逐渐开始显现出来,不同的成长教育背景、人际朋友圈,加上成员之间的价值观的交织,宿舍风气也在潜移默化当中形成,如果不重视宿舍文化的建设很可能使宿舍风气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从而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宿舍文化主要是指依附于宿舍这个载体来反映和传播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它既包括校园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也包括师生的价值观念、群体心态、行为规范、公共行为和学习生活习惯所组成,是由宿舍成员共同建立和长期形成的氛围和影响力。积极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对大学生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一)思想导向作用。

当代大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迅速获取知识,宿舍成为每位成员交换信息的重要地方,学生就每天获得的知识进行交换,宿舍文化建设可以加强学生判断是非能力,通过以宿舍为单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做到有的放矢,让同学们认识真知,把一些错误的观点扼杀在萌芽状态,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政治辨识能力和政治素养。

(二)学习交流作用。

对于大学生来说,除了教室、自习室之外,宿舍也成为学习交流的重要场地,宿舍文化的建设,可以促进同学们课下回宿舍后对于新的理论知识,新的书本内容,以及上课遇到的问题等进行谈论,互相交换学习经验,彼此分享的学习体会,从而极大的促进宿舍成员之间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宿舍保持一个整体向上的积极学习氛围。

(三)自我管理作用。

大学生宿舍就是一个小团体,每个成员都希望共建一个美好和谐的宿舍环境,和谐的宿舍环境需要建立一个符合的宿舍管理制度,所以,每个宿舍的管理都要做到有“法”可依,宿舍管理条例可以根据每个宿舍的不同情况进行一个全员参与制定的一个过程,通过宿舍成员参与制定,并对于遵守和违反宿舍规定的成员进行奖罚分明,从而保障宿舍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同时也可以很好的制约宿舍成员,使宿舍成员达成一个共同的目的,构建一个和谐的宿舍环境。

二、高校宿舍存在的问题。

为了深入了解宿舍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根据我从事辅导员的多年工作中遇到的案例进行分析,目前高校宿舍主要存在几点问题:

(一)宿舍容易出现“从众行为”现象。

由于宿舍成员之间容易形成一套非成文性规范并对宿舍每个成员施加压力,使其本身表现出一致向外的行动倾向,换句话说主要表现是宿舍成员之间形成默契,进行学习、生活等活动,如果一个宿舍出现逃课不上学等较差的学习现象时,则宿舍其他成员都会来效仿,并且宿舍的同学之间最后达成一致行为,逐渐形成不良风气。

(二)以宿舍为单位不允许出现“标新立异”的成员。

一旦出现这类宿舍成员,宿舍其他同学会疏远并孤立这个同学,直至将之排斥出本组织,最终使得宿舍成员之间隔阂越来越深,误会也越来越大,引起宿舍成员之间的矛盾,最终造成悲剧的发生。

(三)宿舍易于形成“集体思维”的模式。

宿舍成员之间对群体内共同认可的规范准则持完全信任的态度,呈现出一种“心理相容”的趋势,但是当这种趋势与学校或者班级的行为准则、规章制度相悖时,将会出现以宿舍为单位违反校纪或班规的行为。

(四)宿舍成员容易形成小团体主义。

由于在校的活动基本以宿舍为单位进行,并且宿舍成员间交往十分频繁,信息传递也十分快捷,对各类的信息传递、人际交往、功能运作等往往容易产生阻碍作用。

三、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途径重视宿舍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它带来的积极意义是今后学生工作管理的一个突破,如何加强宿舍文化建设,可以从以下两大类方向去着手考虑:

(一)夯实传统意义上的寝室文化建设,打好宿舍文化建设的根本基础。

1.重视宿舍长的队伍建设。加强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首先要重视大学宿舍长的这只骨干的培养。目前,我们许多工作都是通过学生干部进行开展,对学生干部的培养也非常重视,但宿舍长的作用反而不大,甚至是常常忽略宿舍长的作用,有些宿舍长只是挂名,有和没有都是一样的效果,宿舍长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所以,在平时日常工作中,集合宿舍长进行培训学习,加大对宿舍长培养的力度,重视这支队伍,同时也可以成为班级学生干部的后备军,定期与宿舍长开展会议,进行宿舍长之间的交流,打破宿舍与宿舍之间的隔阂,使同学们相处的更加融洽,使学生工作更加顺利的`开展。

2.建立完善的宿舍管理制度。宿舍的管理制度必须重视起来,每个宿舍在根据学校学生手册关于宿舍管理的基本制度之上结合本宿舍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适合本宿舍成员的管理制度,具体实施方法就是进行自我管理,同时各宿舍长之间可以对各宿舍制度进行一个交流,从而达成一个主体意识的趋同。宿舍的管理制度可以让学生更加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共同构建一个有序的宿舍环境。

3.加大宿舍文化活动的开展。进行宿舍文化活动,可以培养宿舍文化的形成与建立,比如定期举办宿舍文化节活动,由宿舍长进行组织策划,每选择一个主题,活动方式是以宿舍为单位,主要是调动起每个宿舍成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开展活动,加强宿舍成员之间的凝聚力,也可以丰富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二)开拓寝室文化建设新的发展机制,保持与时俱进的学生工作发展需求。

1.设立楼委会管理机制。每栋楼可以选出楼长,每层楼推选出副楼长,宿舍长作为楼委会主要成员,每月定期开例会,会议模式可以参照听证会的模式,通过宿舍长及时有效的了解同学们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比如用电、用水或者宿舍矛盾等,通过会议直接有效的反应学生在生活中存在的各项问题,推动加强宿舍建设与管理,从而可以更好的形成一个有效机制进行自我维护与管理的良好趋势。

2.创新宿舍分配模式。改变入校前的宿舍分配模式,目前各大高校在宿舍分配上模式主要采取大一进校后的随机分配,换句话说也就是宿舍分配更多存在偶然性,近几年来,我国一些大学开始通过入校前收集学生个人生活习惯等因素进行科学分配,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把性格相似或者生活习惯一样的同学分配在同一个宿舍,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减少宿舍成员之间因为生活习惯等不同造成的宿舍摩擦;同时对于分配后宿舍建立微调制度,可以针对宿舍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等分配制度的改进。

小结。

宿舍文化的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迅速形成,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它的形成与发展有其必然原因。目前,高校在宿舍文化建设方面还要加大关注力度,进一步发挥高校宿舍文化的育人作用,推动校风、教风和班风的建设。加强宿舍文化建设也有利于营造健康与和谐的育人环境,促进大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的塑造,对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域特色下的高校宿舍文化建设论文

通过前期的工作,建设学校的项目设计有了的明显的理念提升,各校的特色建构初见成效。具体表现出以下特点:

1.完善顶层设计,规划发展注重整体性。

通过培训引导和示范引领,项目学校进一步加强了顶层设计的意识。从办学理念方面,对学校精神文化各要素重新审视和完善,对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的进行梳理和新的建构,避免了文化建设主题模糊,特色不明的现象。通过顶层设计,特色文化建设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发展动力,体现了办学思路的逐步清晰完整。

2.充分挖掘整理,建构特色凸显区域性。

区域资源是学校文化发展的重要依托,充分发掘学校所在社区的教育资源,是使学校文化与区域文化相融相生,不断获取社会资源支持,以利于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府西街小学的“诗意民居”、瓜埠中心小学的“古镇游学”、东坝中心小学的“创意民俗”等主题,将特色文化和特色课程建设建基于区域历史文化、自然地理的独特资源,为特色的生成创造了很好的基础。

3.关注办学传承,生成特色注重延续性。

我们要求学校要避免为了打造新特色而放弃办学历史中已经形成的具有一定影响的项目,要注重在传承中发展特色。古平岗小学的“悦动童谣”、孝陵卫中心小学的“悦心儿童剧院”,就是在学校十多年特色活动基础上的课程化改造。

4.融入现代理念,发展特色体现创新性。

不少项目学校借鉴当前国内外课程发展的先进理念,如setm的理念、学习社区的理念,创新学校的课程实施方式,使得学校的课程建构更加贴近儿童学习研究的前沿。小行小学“地铁研究院”、秣陵中心小学“故事农场”等概念的提出,就体现了与新理念的融合。

5.提倡综合课程,学习方式体现活动化。

我们强调学校的校本课程发展要有别于国家课程的形态,大力倡导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突出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综合性特色课程,为学生创造边动手、边认知,边体验、边探究的学习机会,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体现课程的活动化。在申报评审中,我们已经发现,绝大多数学校已经摒弃那种领域单一的特色课程规划,适合不同学生学习需求的综合性、统整性课程已经更多出现。

6.重视基地建设,物化环境突出资源性。

在物化建设中,每所学校不仅着力建设品位高雅、独具匠心的学校环境文化,更将学校环境资源作为课程实施的支撑保障,注重将物化环境建设与课程特色结合起来,建设校内的课程基地。通过这一轮的建设,市教育局预期将完成10个左右的校内课程学习基地建设,并将实现基地的辐射功能。纵观18所市级、6所省级特色文化建设学校的工作实践,虽然有了一定的提升,但仍有一些亟待厘清的认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总体而言,表现在:一是,一些学校在文化建设顶层设计中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对整体建构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理念系统、实践系统和保障系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着简单化的现象,将一事一物一课程理解为特色文化建设的全部,忽略了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全局性;二是,在学校的教育愿景、办学理念的梳理上,概念较多,内涵宽泛,缺乏个性;三是,特色课程不能支持学校文化在育人上的特色追求,对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这一关键问题,把握不够到位,存在着“特色文化是一个框,什么都往里装”的问题;四是,某种意义上,学校文化是校长办学理念的折射,但从校长心目中的学校文化走向全校师生文化追求的过程中,仍有一个解读、理解、认同的过程,学校在特色文化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加强自上而下的沟通、宣导,也要关注自下而上的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发挥教师、学生、家长、校外专家和社区人士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得文化成为共同的信念。

二、进一步加强区域推进工作的思考。

在省厅工作部署的指导下,我市将把特色文化建设工作,作为推动全市小学教育内涵发展的战略举措,不断将这一项工作推向深入。

1.凝聚共识,倡导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三个坚持”

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核心就是要促进每一所学校的发展,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在敏锐地认识到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之后,行政支持、高位引领、扎实推进是职责所在。今后,市教育局将通过有力的引导督评,提升区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对特色文化建设的认识,使得每一个区都将“区域推进特色文化建设”作为促进每一所学校内涵发展、实现区域内小学优质均衡的重要抓手。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把握“三个坚持”的原则。一是要坚持“区域推进,整体发展”。区域推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是从整体上规划、行政上支持、理念上更新、措施上跟进,是为了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所有的学校寻求物化中的人文追求与办学实质的精神凝炼,以每一所学校良性的发展整体推进“教育名城”建设的宏伟蓝图。二是要坚持“各美其美,美美相容”。区域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是要每所学校成为“每一个”,而且是“独特的一个”,学校的发展应当是差异均衡发展,避免同质化,以期实现各美其美,美美相容。三是要坚持“内涵丰厚,深入细节”。优质学校建设是一个优质化的过程,是通过改革过程中的“增量”与“进步”实现对学校自身的不断超越,并非是一个静态理想目标的追求。学校特色文化的重构、教师的能量提升、学生的学力提高、管理的科学规范等都折射出一个学校丰厚的内涵,区域推进学校特色文化的建设不只是建立学校的理念系统、形象系统或者打造一个品牌,还应深入至学校的每一个细枝末稍。

2.梯次发展,抓好特色文化学校建设的“三个层面”

因为学校发展的阶段不同,我们要认识到在推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方面所存在的阶段性。既要充分发挥先行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又要使先行学校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锻造特色,打造品牌;既要着力与改造与提升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又不可忽视基础薄弱学校的内生力量;既要关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强弱两头,又要使得有一定基础的学校加快发展,尽快成为优质的特色学校。首先,在本市具有一定影响的文化名校、特色名校,这一类的学校,已经成为特色文化建设工程中的“先行学校”,成为“1+1”策略中的领头羊。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组织有关专家及学校领导、教师,对这些学校的特色发展历程进行分析研究,提炼有效的特色发展范式,使得他们由特色品牌到学习样板,更好地凸显示范作用。同时,要在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对这些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促进他们不断发展。其次,要实施对已经形成一定办学特色学校的提升工程。要帮助他们不断理清思路,加快特色发展,孕育新的特色文化名校和特色办学品牌。市教育局在今年底,实施了特色文化示范学校培育对象的评审,将这些学校作为工作目标,已经通过评审认定了一批,将对他们采取经费和政策的支持,孵化这些“准特色文化名校”。第三,加强对基础薄弱学校或新兴学校的特色建设引领。这一批学校,以省首批认定和市跟进认定的20余所为代表,市教育局将与区教育局一起,进一步细化特色建设的工作举措,通过强化管理、结对发展、专家指导、目标督评等有力手段,切实提升他们的建设实效。

3.重点推进,强调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三个结合”

特色课程是学校特色的根本表现,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元素,也是学校文化特色建设工程的重点内容。要通过课程建设,使学校文化深入到课程与教学层面,实质性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一是将特色课程发展与课程改革紧密结合。要引领学校认识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背景,学校文化建设应当与课程、课堂改革的核心理念紧密相融,围绕国标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实施,结合学校的特色资源、特色项目,围绕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和课程开发,使学校特色文化进入课堂和学科,与每一个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联系在一起,与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相结合。市、区教育局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中,将深度整合教育行政、教研室、教科所以及基层学校的多方力量,切实加强对特色文化建设学校的督评和指导,将学校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与学习方式转变等作为重要的着力点,努力改变文化建设与课程建设梳理的现象。二是将特色课程发展与教师发展紧密结合。教师是特色课程开发的主体,作为主体,一方面,需要教师在开发特色课程的实践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实践的机会有限、经验不足,更需要教师在开发课程的实践中得到充分的锻炼,不断提高自己开发课程的能力。学校应当把特色课程发展作为学校核心实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催化剂,将课程发展的全程,作为有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契机。我们将加强与在宁高校、研究所的联系,开展多层次、多方式的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培训,推动针对课程发展的教师团队建设,不断打开教师课程视野,提升教师课程能力。三是将特色课程发展与学生个性发展紧密结合。学校特色建设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学校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特色的学校,才可能培养出有个性、有特色的学生;没有特色的学校,只能使学生成为“千人一面”的“标准件”。学校特色建设应大力倡导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突出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综合性特色课程,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

4.强化指导督评,构建区域推进特色文化建设的“三个机制”

一是建构特色文化建设评价体系,完善工作推进的“评估奖补机制”。组织有关方面力量,加快研制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以鲜明的目标导向,引领学校不断优化实践。以评价指标体系为依据,开展市、区两级对有关学校的定期督导、评价,明确工作阶段性目标,对于工作推进扎实、有效的学校,实施市级奖补、区级增量配套,保障工作富有成效的学校得到更多的行政支持。二是建构研制特色文化建设研训体系,形成文化建设的“专业发展机制”。联合北师大、华师大、南师大等高校,教研部门、教科研部门、师训部门等直属单位,建构多方力量整合的、面对不同对象的特色文化建设研训课程,针对校长文化领导力、课程领导力,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实施能力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培训。加大特色文化建设领域的有关课题,如区域推进的机制研究、学校文化建设与课程发展研究等教科研工作的引领力度,提升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三是加强特色文化建设专家指导,形成文化建设的“高端引领机制”。市、区教育局将进一步整合在宁专家资源,借力聚智。在市一级组织学校文化建设、学校课程开发、教师课程能力发展、文化发展评估等四个专项的专家团队,同时每一个区组建一支学校文化建设的专家团队,并且,各级各类团队中的专家,尽可能避免兼任,最大可能性地为南京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提供多视角的指导。要通过与专家团队协调,形成常态化的研讨活动、分享活动、指导活动、评价活动,形成在专家全程介入下的工作机制。

文档为doc格式。

浅谈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摘要: 综上所述:乡镇文化站是一种多层次、多视角、多文化的复合型基层文化单位。

是一种以国办文化为主导,以精神文明为核心,以文化网络为布局,以文化设施为载体,以文化队伍为主体,以提高新农村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满足最基层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

当前特别是乡村文化工作队伍人员知识结构偏低。

有的乡村没有从事文化工作的专职人员,有的地方虽然保留了乡镇文化站机构,但人员素质状况不理想。

农民自办文化发展没有得到扶持,基础薄,起步困难,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农村基层文化管理体制不顺,文化站干部普遍以乡镇为主管理,县级文化主管部门无法调配,文化站人员长期处于固定状态,不能交流,缺乏活力。

同时,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任务是综合性的,要应对多个部门,难以专心于文化工作。

根据以上现状,笔者认为必须因地制宜,首先是政府要重视乡镇文化站的建设,建立健全乡镇文化站的功能,发挥乡镇文化站的作用,然后是文化站要从当地情形出发,制定乡镇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和活动深度,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有些少数乡镇党委领导,由于对做好基层文化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在不是经济条件制约的情况下,乡镇文化站及基层文化工作发展滞后。

因此,加强乡镇文化站及基层文化建设,首先是乡镇党政领导要提高对做好文化站及基层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认识提高了,措施得力了,工作也就上去了。

文化站也要积极配合上级举办的各种科学、艺术、文化节等活动,向上级反馈乡村文化活动情况,及时得到主管部门的指导,同时收集各种信息,进行必要的文化活动内容的调整与活动形式的更新,及时将外面先进的信息资源传递到乡村,使农民开阔眼界,拓展思路,与时俱进。

三、加强文化站队伍的建设。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是做好文化工作的关键,乡镇文化站的文化员是弘扬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排头兵。

首先要加强自身成员的学习和提高,积极参加上级文化部门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函授班及加强个人业务自修,不断学习,巩固和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业务技能水平。

同时,要学习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掌握先进的文化知识和农业科学技术,加强组织活动能力的培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使自己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科学头脑,使农民能信任自己,让他们产生亲切和依靠的感觉。

只有这样,各种文化建设活动才能顺利地进行下去。

村落文化的建立是整体乡村文化建设最基础的单元,村落文化是沟通社会与家庭的桥梁,村落文化是农民学习和传播知识的理想场所,是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载体,村落文化的发展便于农民直接参与,增进人与人、家庭与家庭、家庭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同时可以调动农民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的积极性,可以增进邻里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协作精神,是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前哨阵地。

因此,乡镇文化站应随时与农民保持联系,了解农民的知识需求和精神需要。

与农民一起根据当地的人文特点和经济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

应对企业文化与农村群众文化事业的繁荣起到积极的作用。

企业文化和农村群众文化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乡镇企业的崛起及经济实力的日益增长,必将有力地推动乡镇文化以至农村整个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

文化站要利用文艺手段和方式,协助企业组织一定规模的业务活动和联谊活动,协助培训文艺人才,围绕企业文化开展宣传,扩大企业的知名度,使有关企业从中利益,乐于在经费上对农村文化事业作出反馈。

这就为文、企双方长期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新农村整个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六、乡镇文化站要做伯乐,及时发现人才,培养村落中新的文化和科技带头人文化站的成员不能呆在办公室里,必须保持走乡串村的良好习惯,甚至到田头地边去与农民交流,做农民的好老师和好朋友,激发农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

帮助鼓励村级文化室的建设,有条件的村要加大对文化室的投资力度,建力各类活动室,使农民有地方去,有地方学习。

综上所述:乡镇文化站是一种多层次、多视角、多文化的复合型基层文化单位。

是一种以国办文化为主导,以精神文明为核心,以文化网络为布局,以文化设施为载体,以文化队伍为主体,以提高新农村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满足最基层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

乡镇文化站是最基层、最直接与广大农民群众打交道的文化工作单位,作为政府举办的公益性事业,它承担着社会服务、指导基层、协助管理农村文化市场的职能,是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为一体,服务于农村群众的综合性公共文化机构。

在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