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建设论文(通用21篇)

时间:2024-01-14 17:21:34 作者:XY字客 毕业论文

范文范本是我们掌握写作技巧的重要工具,通过学习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写作上的帮助。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论文【】

政府在文化事业上的投入不足,导致农村文化活动经费得不到保障,农村文化活动难以开展。在我国的许多较为富裕的乡镇中建起了基础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但文化设施的利用情况难以令人满意,现有的资源或设施利用率低,甚至被挪作他用。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尽管q村建起了一些多样的文化活动场所,但农村文化设施的延续性得不到保证,设施陈旧老化。同时,现有文化活动场地利用率不高,村中的文化活动室只有在重大节庆日时才会使用,平时很少对村民开放,难以令人满意。

农村文化建设的'机制不合理,现有的文化资源尚未充分利用,文化建设的人才匮乏,是导致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农村文化工作机制不活,农村基层文化站都是乡镇政府进行管理的,文化站独立进行工作的自主性不大,积极性不高,基层文化单位的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文化站形同虚设。[2]另一方面,农村文化建设队伍力量薄弱,从事文化建设工作的人数较少,而且专业素质不高,工作方式落后,缺乏活力。在笔者走访中发现,在q村的村委人员构成中,只有1名负责文化活动的人员,且从业人员年龄偏大,缺乏专业知识,又兼任其他工作,更没有多少精力投入,严重影响了农村文化活动的效果。

1.3农村居民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对文化建设的认识存在偏差,积极主动性不高。

在我国农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文盲占20%,小学占40%,初中占29.5%,高中占10%,大专以上仅占0.4%。[3]农村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较差,思想观念的落后也严重制约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另一方面,农村居民对文化建设的认识存在偏差,发挥公民意识主动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强。大部分农村居民仍然选择看电视、打牌、搓麻将、玩游戏等娱乐性的活动,文化活动沦为单纯的娱乐活动,未能发挥文化真正的作用。可见,农村居民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状况。

广场舞对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影响分析论文对农村广场舞的赞美词

广场舞对于全面健身意义重大,为了规范广场舞的建设与发展,为了推动全面健身观念的普及,必须注重采取以下措施,不断提升全面健身的水平,不断丰富广场舞的形式,使得广场舞真正成为人们喜闻乐见,愿意参与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3.1通过教学指导提升广场舞的覆盖面。

在当前城市群众文化活动中,广场舞的练习者众多,政府部门也大力提倡广场舞等群众文化活动。但在农村地区、偏远山区等,农村妇女及老年人尚没有真正参与到广场舞的练习中来。为了提升广场舞的覆盖面,为了有效地普及广场舞的活跃范围,必须注重农村、偏远山区的广场舞的练习。一方面,政府部门应该为这些偏远山区、农村地区的广场舞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持,派遣专业的舞蹈教师,协同乡镇文化干部,深入农村地区,为广大农民朋友提供技术支持,教授他们广场舞的舞步,激发农民朋友参与广场舞的热情。另一方面,积极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利用节假日、周末等时间,组织城市广场舞民间团体深入农村地区,在交流与比赛中,给广大农民朋友送出欢乐。

3.2发挥地域优势,创造精品舞蹈。

广场舞是全民健身的重要内容,在广场舞的推广过程中,必须着重依托于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以优秀的地域文化资源为基础,不断丰富广场舞的内涵,不断提升广场舞的品质。一方面,在全民健身群众文化的开展中,应该以人们乐于接受的广场舞为载体,充分挖掘本地文化的内涵,将本地的民族舞蹈、民族服装等融入广场舞中,提升广场舞的贴近性和地域性。另一方面,在全面健身群众文化的开展过程中,还必须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坚持“以舞会友”,借助于媒体的宣传造势等,扩大广场舞的知名度,打造属于本地特色的精品广场舞。

3.3借助于网络平台,鼓励和支持原创。

全面健身群众文化活动的有序开展,还必须有赖于网络平台,特别是在当前网络发展大行其道的今天,广场舞作为全国普及的一种群众性文化活动,借助于网络平台,可以充分扩大影响力。一方面,将优秀的广场舞通过录播的形式,上传至主流网络空间,以此来扩大广场舞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在广场舞的推广过程中,还必须加大力度,不断支持原创,不断支持创新,鼓励个人编舞创新,支持原创型广场舞。

4结语。

全民健身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广场舞作为全民健身群众性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必须不断提升广场舞的覆盖面和认知度,为广场舞搭建良好完善的平台,努力结合地域文化的优势,打造精品广场舞,创造原创性广场舞,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弘扬全民健身的意识。

参考文献:

[1]张月照.社区开展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健身秧歌条件的探讨[j].大众文艺,2010(16).

[2]王荣红.浅析广场舞的发展及定位[j].大众文艺,2011(13).

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国家的发展靠科技,科技的发展靠人才,因此我们要适应世界的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这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现代社会的素质教育要求我们的校园富有活力、学习效果高效、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是校园建设项目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经济全球化使得我们的经济、政治、文化相互交融在一起,这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产生强烈的冲击,从而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认知、行为等,因此高校要利用自己的优势,发挥文化宣传、人才培养、思想传播的作用,通过社会主义价值观来引导学生,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

一、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在长时期的教学、科研、管理中形成的文化沉淀,是全体师生共同的思想结晶。从广义上来理解,校园文化不仅仅是指我们所能看见的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它包括很多层面,着重表现的是内在的文化积累和沉淀,所以校园文化是指师生在大学校园的生活和学习中,展现出稳定并且深刻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心态。校园文化,它包括很多方面,如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等,这是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方面。物质文化建设,主要通过教学设备、教学场所、校园建筑、生活设施等表现出来,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

制度文化建设主要包括校园规章制度、条例守则、礼仪规范等,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精神文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这是独立存在的,不受物质意识的限制,并且具有感染力和持久力,因此这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高校特色文化建设要建设有中国特色、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同时要与社会、地域紧密联系在一起,达到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高度统一,形成独特的文化体系,发挥学校的教育、激励、引导作用,这样不但可以表现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目标、专业特色等,而且反映出学校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因此,学校发挥自身的特点,建设高品质、有生机、有活力的校园文化。

二、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

校园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建设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我们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系统性原则。校园文化并不是独立的,它有很多组成部分,并且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与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在的选择、继承、传播需要各个部分都发挥作用,实现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均衡发展,保证各个环节都参与其中。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要有系统性,从整体上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规划。学校要发挥主导地位,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指明前进的道路,要用发展的眼光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整体的规划和布局。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与我们的学习风格、教学风格、班级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将学校的每个环节都调动起来,这样校园文化才能持久,并且具有发展动力。

第二,创新性原则。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创造性地建设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和标志,例如:某工业大学的发展目标是“工学并举”。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不是简单的文化堆积,而是要有意识的与学校专业、周边环境、地域文化相结合。在学好传统知识的基础之上,开拓校园文化的新渠道,要努力打造精品文化工程,树立良好的文化形象,得到师生的认同和拥护,这样才能使校园文化深入人心,在群体的价值观念中落地生根。

第三,开放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要秉持“取其精华,祛其糟粕”的精神。不同时代,校园文化的形式、管理、活动有不同的特点,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学生的年级、专业等分类进行教育活动。开展实践活动,吸收社会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加强与社会文化的交流,通过社区平台、网络、书籍、报刊等,增加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展开社会实践活动,保证校园文化建设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顺应时代的潮流、做到与时俱进,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将校园文化传播到社会的各个交流,加强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交流。

三、推进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要做到与时俱进,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

学生是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因此建设校园文化时要时刻与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保持高度的紧密结合,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思想文化,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要与时俱进。要以先进文化来指引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理论基础。全校师生要认真学习先进的思想和文化,在校园活动中要积极传播并且落实。这在无形中为师生提供了精神保障,为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指引了道路。

(二)建立校园文化的特色品牌。

校园特殊文化要体现出校园的精神、办学理念、学风、教风等。以校刊、网站、板报,电视等媒体传播方式,以图书、音像制品为载体,打造精品文化工程项目,扩大校园文化的影响范围,通过文化的沉淀和积累,让全体师生感受到校园文化、认同校园文化,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如:南开大学作为周恩来总理的母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国家之兴旺而立志;扬我巍巍之南开,振我泱泱之中华!”的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南开学子,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是我们精神导师,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们要遵从周总理的教诲,以总理为榜样,努力学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树立的远大志向,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与使命,为学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我们的精神文化主要是通过校园活动体现出来的,因此高校要举办丰富多彩校园文化建设。

第一,开展主题教育。在不同重要的节日开展不同的教育主题活动,例如:“五四青年节”、“建军节”、“国庆节”、“雷锋学习日”等,充分了解相关节日的内涵,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这样的教育活动不但形象生动,并且影响深刻、广泛;在重大的国家时政、体育文化盛会的节日中,组织师生学习其精神内涵;关注社会、了解相关的社会问题,组织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了解社会反映的深刻内涵;学校的主题教育要从实际出发,结合专业特点,定期举办班会活动和团体活动,并将心得体会记录下来,班会活动和团体活动的形式要多样性。

第二,校园文化建设要具有特殊并且与学风紧密相连,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理论指导,以良好的学风、教学为核心。要结合相关专业特色开展科学竞赛活动,定期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开展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拓展学生的视野。例如:开展诗歌朗诵活动,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对于高校学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和语言文字的学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开展红歌比赛活动,丰富了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对于我们学生和生活都具有鼓舞作用。

(四)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在知识掌握和信息收集方面的能力已经远超先人,但是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却远远不如先人,没有甘于奉献、助人为乐、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当代学生面临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通过历练来弥补大学生的不足,这对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拓展视野方面有巨大的帮助。大学生在增强社会实践的同时,也要注意个人素质的培养。大学生应该多参加社会实践,深入社会,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开阔自己的眼界,加深对社会现象的认识,不断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五)加大宣传力度,打造校园文化品牌。

品牌是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将优秀的文化、精神、观念等保留下来,并不断发展,集荣誉感、知名度于一体。它包括很多方面,如:校训、校徽、建筑、师资等,体现了我们的办学理念、教育理念、教学成果等,学校可以通过网络媒体、报纸书刊、广播电视等加大校园文化的宣传力度,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品牌,让我们的校园文化得以延续,不断地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创新是保持我们品牌青春活力、长盛不衰的动力。学校品牌创立的过程中决不能生搬硬套,管理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学习的实际情况打造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建立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体系,使师生可以有参照标准,以此为基础,将文化辐射的范围向外扩展,形成内外一致,打造本校特色文化。

时光飞逝,世界在不断向前发展,品牌同样也是不能一成不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步,进行创新。创新是校园文化前进的不竭动力。什么是创新?创新就是在对前人的思想成果进行总结和反思,继承优秀文化,不足之处进行创新,形成适合自己的独特思维模式,这才是创新。特色校园文化是一种强有力的校园教育,校园的校容优美、校风良好、教育质量高、声誉名列前茅,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师生在特色文化的长期熏陶之下,行为得到规范,心灵得到净化,素质得到提高,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现在校园建设基本上千篇一律,校园的特色文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校园品牌建设显得非常必要。当今时代是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黄金时代,学校正在由数量竞争转化为质的竞争,让我们共同努力,打造本校特色校园文化。

广场舞对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影响分析论文对农村广场舞的赞美词

在最近几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也开始变得更加丰富,在无形当中促进了广场文化的蓬勃发展。广场舞作为人们茶余饭后的一种健身和娱乐方式来说,不仅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还为群众文化的建设工作提供了全面的力量支持。基于此,为了能够将广场舞的积极作用与文化内涵充分地发挥出来,笔者结合广场舞在我国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一、广场舞的形式与艺术特点。

在无数个清晨或傍晚,我们都能够在各个社区空地、休闲广场以及公园中看到一支支广场舞队伍,他们跟随着节奏轻快且朗朗上口的广场舞曲轻盈地扭动着身体,这些广场舞参与者们无一不是神清气爽且面带笑容,给人带来一种积极向上且欢乐幸福的感受。广场舞在最近几年来快速发展成我国人民群众的休闲娱乐健身项目,并且逐渐形成了其特有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色。通常情况下,广场舞都是由普通民众自发组织的,比较多见于小区内的空旷场地、公园以及广场等室外场所,广场舞的参与人数可多可少,并且不会受到年龄与舞蹈基础的限制,可以说是一种通俗易学且老少皆宜的休闲健身活动。此外,广场舞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比较丰富多变,还可以根据不同地区中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喜好来加入一些不同的舞蹈元素,例如腰鼓舞、健身操以及交际舞等。总的来说,广场舞正在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着,并且已经成为了我国群众文化建设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项目,对国民生活幸福指数的提高带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1]。

二、广场舞的发展现状。

舞蹈是一项拥有着悠久发展历史的艺术形式,在语言还尚未出现时,古时的人类就在运用舞蹈动作表达意愿和交流感情,并且通过舞蹈来庆祝一些值得高兴的事情。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后,人们的物质资源与精神生活已经变得愈发丰富,从而创造出了可供自己日常休闲与健身的广场舞蹈,让广场舞深深地扎根到了我国群众百姓的生活当中。如今,广场舞的艺术功能与表演形式开始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变化,自从我国正式进入到改革开放阶段以来,中国共产党与国家的政府就一直在深入地开展群众文化的建设工作,尤其是在90年代后期,各个地方上的政府部门还相继修建了一些可供群众休闲放松的文化广场。伴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广场文化已经逐渐地演变成为了一种成熟的文化现象,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都开始去主动地加入到表现广场艺术的队伍当中。在最近几年来,随着“健身风潮”的掀起,广场文化也开始被逐渐地延伸到了农村地区,尤其是在人们健康意识不断强化的今天,农村居民也开始将广场舞作为自己休闲放松和锻炼身体的首选。除此之外,信息技术的大范围普及也对广场舞的发展提供了很多的优秀资源,人们可以在网络当中学习到最新的广场舞动作与技巧,从根本上提高了广场舞在基层群众中的影响力[2]。

广场舞在我国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一项首要作用即为让群众的文化生活变得更加丰富与繁荣。广场舞作为一种十分简单且亲民化的艺术形式来说,不仅让我国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变得异常丰富多彩,而且还为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选择。由于广场舞本身具有着多元化与自娱性的特点,并且还不会受到舞蹈基础、服装道具、时间、基础设施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和限制,因此更加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的工作与学习生活。除此之外,在参与广场舞的过程中,人们可以达到陶冶身心和增进社交的作用,更好地满足于现代人健身、娱乐、交友的精神生活需求。广场舞的快速发展集中化地表现出了我国群众文化的特征与发展方向,同时还为新时期背景中的群众文化提供了较好的发展平台与文化元素。在广场舞的帮助之下,我国的群众文化同时还会带动起其他文化活动的深入开展,各个地方上的政府部门与文化管理部门应当在现有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加大对广场舞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并且还可以根据当地群众的反响来组织一些内容丰富的广场舞文艺活动,通过此种方式来促进我国群众文化建社工作的顺利开展[3]。

广场舞的快速发展与大范围普及促进了群众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爱好者们会在参与广场舞的过程中彼此关爱和沟通,继而让自己的精神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慰藉,在无形当中促进了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与美好世界的追求和向往,在日常的工作与学习过程中拿出更多的精神和动力。由于广场舞的目的就是服务和娱乐大众,因此它所采用的也多是令普通百姓比较青睐的活动方式,在舞蹈歌曲与舞蹈动作的编排上也大多都比较贴近弘扬时代精神的主题,在其中蕴含了强劲的生命力与正能量。广场舞诸多的特点和优势有助于群众正确价值观念、社会观念以及人生观念的形成,通过最普通却最有效的文化传播方式来达到矫正群众不良行为习惯的作用,成功实现了振奋人心与凝聚力量的积极作用[4]。

接触一些不良文化。广场舞活动则能够为普通基层群众提供更多的娱乐与休闲选择,让他们可以在集体的氛围内更好地体会由群众文化所带来的精神满足。各个地方上的文化场所也可以利用广场舞的编排优势,让群众的文化活动形式变得更加新颖有趣,在此基础之上表现出群众文化艺术的技巧水平。

四、对广场舞的相关建议。

(一)文化主管部门要提高对广场舞的重视。

通过调查结果可知,很多地区中的广场舞活动都在社区广场、空地以及公园等地点开设,政府与文化管理部门并没设置专门的文化活动场地,这种情况就严重影响到了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日后的管理工作当中,各个地方上的文化主管部门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加强对广场舞活动的重视与规范化引导,文化主管干部应当切实地参与到由群众所自发组织的广场舞活动当中,深入且全面地了解群众在参与广场舞活动时所遇到的困难与问题,从根本上促进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社区要加强对广场舞的管理。

纵观广场舞在我国的发展现状来看,参与者大多都是中老年人群,他们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自发地组织广场舞活动。然而,由于参与人数越聚越多,广场舞活动在开展的过程当中就存在着一些不得不去重视的安全隐患。为了避免安全事故的出现,社区应当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工作职能,定期地举办一些符合本社区实际条件的广场舞交流活动,通过此种方式来宣传全民健身与终身运动的健康理念,并且在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中促进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广场舞。

在开展广场舞活动的过程当中不难发现,很多广场舞组织中都存在着热爱舞蹈且拥有一定舞蹈功底的成员。各个地方上的社区与文化管理部门如果可以对这些成员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培训,那么一定能够让广场舞活动开展得更加规范化与专业化。除此之外,广场舞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也要去不断地吸收和接纳一些新元素和舞蹈形式,根据当前的流行文化来改革广场舞内容,以此来增强群众的文化艺术水平。

参考文献:

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建设论文

档案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国家和民族文明的重要载体。新时期下,档案工作应遵循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宗旨,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努力将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推进我国档案文化建设中,应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才能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政府的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我们通常所说的档案文化,狭义上是指个体或社会文化组织在特定的历史性的社会大背景和语境下所形成的相关文本、方式、实物、制度和理念等,广义的档案文化还包括在此基础上通过借助一定的技术和辅助工具所进行的一切档案文化实践活动。档案文化是一种基础性的文化,它与其他不同类别的文化在本质上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不对档案进行有效利用,就不会有文学和艺术的创造,也不会带动教育、图书、旅游等各类文化的发展与繁荣。由此可见,档案文化是一种原始文化,也是一种记录或记忆文化。档案文化和其他各种文化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是构成其它各类文化的基础要素,档案文化的健康发展才能更好地推动其它各类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档案是对人类社会活动的真实记录,是人类进步的载体,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档案文化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极其强大,对提升档案工作的水平及档案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至关重要。推进档案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建设文化强国战略的需要;是档案工作迎接挑战、转型升级,获得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中华文化走向全球化的重要保证。如果没有档案,不推进档案文化建设,就会阻隔历史文化的连续性,就不可能实现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延续。

2.1加强领导,深化认识。

当前,为了推进档案文化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建立相应的档案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人员分工,进一步健全档案文化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机制和组织领导。将档案文化建设作为政府文化建设整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及科学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大力支持档案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发展,对市县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县的档案馆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扶持力度,努力建设一批有特色形象好的综合性档案馆。此外,还应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座谈会等方式,不断加强档案文化建设的专题调研,大力宣传档案文化建设,加深社会各级人员对档案工作的认识。为了更好的对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的挖掘整理和合理妥善的保护,还应不断深入到基层中,对有关文化资料进行摸底调查。在开展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广泛听取各相关部门的意见,稳步推进档案工作,确保顺利实施档案文化建设。

2.2完善征集方式,做好接收征集工作。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意识的不断加强,向档案馆无偿捐赠的人数逐渐减少,为了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可以通过对接受机制进行创新、采取市场运作的模式来实现档案的接收工作。因此,在征集原件、无偿捐赠以外,可以通过开展口述资料、原件复制、有偿征集、署名收藏及收购等方式来不断完善征集活动。对社会各界的各种载体、各门类档案通过主动介入、跟踪征集等手段,将其接收、征集进馆。众所周知,一个没有档案资源的档案馆,是无档案文化可言的,没有特色的档案资源,很难开发出具有利用价值的档案文化产品。所以应不断加强档案的接收工作,除了依法对本档案馆接收范围内的档案实行接收外,还应不断加大对民生档案资源的接收力度,注重对地方资源的充分挖掘,加强特色档案建设力度,形成多元化的馆藏结构。

2.3提升档案馆文化形象,拓展档案利用服务。

档案馆建筑是档案文化的外在形象,在建筑与布局上要突显浓厚的文化底蕴。让人们在得到档案服务的同时,能充分领略深厚的文化气息,享受档案文化的独特魅力。档案馆在标志的设计上,应体现出庄重、简洁且富有创意,馆内的环境布置应该富于文化品位与格调,不仅有助于提升档案服务机构的文化品位,又能营造良好的档案工作文化氛围。在实施档案文化建设时,应遵循“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进一步提升档案服务能力,不断拓展服务功能。因此,我们要全面对民生档案加以整合,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深入开展民生领域建档服务工作,努力提升服务能力。此外,通过完善利用制度,实现网络服务等便捷途径,为社会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3.结论。

综上所述,档案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努力,档案工作人员应把握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好机遇,在解放思想的前提下,用求真务实的态度及创新的思路和举措,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档案文化建设之中,进一步提升档案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广场舞对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影响分析论文对农村广场舞的赞美词

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形式也变得多种多样起来。如今,全国各个地方都能够看见广场舞的影子,它已经成为城市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可以说广场舞已经是群众文化表现的主要形式之一,同时也是一种具有时代性的文化活动,为我国群众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将广场舞视为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不仅是对人民群众精神生活需求的满足,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求。

一、群众文化概论。

所谓群众文化,指的就是人们在自身的职业以外,以自身为基础单元,进行自我参与、自身娱乐的社会性文化。群众文化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的活动,这种活动主要是以自娱自教作为主导,从而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群众文化的主体是群众,客体是活动。而且群众文化的内容包含广泛,主要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而且还包含了群众文化工作、群众文化事业以及群众文化队伍的建设。从社会历史上来说,群众文化史在人类社会进程当中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务的总和,是人们在日常活动当中不断创造的。而从人们日常生活上来说,群众文化也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与组织。

二、广场舞的类型。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广场舞具有灵活性与综合性。广场舞的特点之一就是参与人数众多且舞种丰富。无论是什么民族、什么国家、什么风格的舞蹈都可以成为广场舞的组成要素。人们在进行广场舞活动的时候,正是通过这种多种多样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总的来说,广场舞可以分为以下两个大类:(一)原生态广场舞原生态广场舞是广场舞的主体,它基本适合所有的年龄段,且数量多、种类丰富。而且不同地区原生态广场舞所占的比重也不同。一般来说,农村地区比城市地区原生态广场舞所占的比例较大。所谓原生态广场舞主要包括:东北秧歌、新疆舞、蒙古舞等诸多形式。而且这些广场舞都是当地群众自发的组织,特别是一些传统节日当中,原生态的广场舞有些还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成员。(二)二次创作广场舞二次创作广场舞源于原生态广场舞,是人民群众重新整合与创造出来的。这种广场舞即我们城市日常所见的广场舞类型,它在保存有原生态广场舞历史特点的同时,还融入了许多现代舞蹈的元素,更具有时代性,也更加贴合当代人民的需求。对原生态广场舞的二次创作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是在广场舞火热发展的今天,还是有许多的优秀作品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可见人民群众对这种文化的喜爱。

(一)建立特殊标志,渲染文化氛围如今,广场舞已经成为了许多社区集体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标志了。广场舞是自由开放的,也是热情奔放的',它能够将更多的文化元素纳入到社区的建设当中,同时也会吸引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其中,从而提升一个区域人群的文化气氛。(二)丰富群众生活,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随着对自身素质的培养越来越重视,以及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普通百姓对于文化的需求欲望也日益增加。人们对其居住的区域是否满意,关键就取决于区域文化的建设能否达到要求,广场舞恰恰能够充实人们的业余生活,为区域文化建设增光添彩。而且广场舞也属于一种自娱性的活动,只要你想,就能够加入当中,对于时间、场地、服饰、水平等没有任何的限制,人们参加广场舞既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同时也能够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促进区域文化建设的和谐发展。(三)抒发情感,强身健体从本质上来说,推广广场舞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人民的身体素质,强身健体。经常参加广场舞的人可以有效地提高自身的心血管系统以及呼吸系统的机能,对人的心肺功能有很好的改善作用。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人的身体会逐渐衰弱,对于一些老年人来说不适合做一些剧烈运动,因此广场舞就成了中老年锻炼的最佳方式之一。此外,参加广场舞活动还可以起到陶冶情操、增进人际交往、调节身心健康的作用。人们在参加广场舞的过程中心情是放松的,情绪是愉悦的,因而有利于消除大脑的疲劳和工作压力。(四)提高人们的团体凝聚力群众通过参加广场舞活动,除了能够使身心得到放松,身体健康,还能增加生命活力,达到激励人积极向上的作用,对个人文化素质以及道德思想水平的提高都有很强的促进作用。通过丰富的文化生活,以及长期与周围的人合作活动,使得群众之间逐渐产生一种感染力和凝聚力,从而使得城市的群众集体文化生活活跃起来。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的文明形象也会逐渐提升起来。

四、广场舞实践对策。

广场舞虽热,但是并不是所有人对此都有了解,而且在广场舞的编舞上具有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偏女性化、老龄化。如何更好地开展广场舞活动,让广场舞的影响力扩大,我们可以从以下两点来进行:(一)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广场舞现在意义上的广场舞主要指的是城市人民进行的广场舞活动,当前很多的广场舞都是以爵士、恰恰的舞步为主,尽管比真正的爵士、恰恰要简化很多,但是依然还是有一定的门槛,并且不一定适合我国民众的审美。如何设计出更加贴近我国文化、与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切合的舞步,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广场舞在排舞上具有独特性,每一种舞曲都具有鲜明的舞蹈风格。不同的人对于不同的风格都有自身的看法与偏好。所以我们在进行广场舞的选择与编舞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广场舞爱好者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兴趣爱好来设计舞步,以赢得他们的青睐。例如,我们可以在一些舞步当中加入一些健美操的元素,将音乐与舞蹈统一地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使得广场舞更加多变化,也能够起到全民健身的目的,让更多的人在广场舞当中受益。(二)通过比赛案例宣传广场舞要宣传广场舞,比赛就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同时也是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到广场舞的重要手段。基于目前的广场舞主要设计对象为中老年女性的特点,我们更加应该加大宣传,增强男性对广场舞的认知与认可,从而达到全民健身的目的。所以,我们在开发出新的广场舞舞步、舞曲的过程当中,设计一些更加适合男性的舞步,让男性也能够在广场舞当中获得一种存在感。

五、开展广场舞活动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开展广场舞活动的过程中,依然还有一些诸如噪音扰民、管理松散、阻碍交通等现实问题。要使得广场舞的开展对群众文化建设起到积极作用,就必须正视以上几个特点,并且加以改正,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更加合理地开展广场舞活动:(一)噪音扰民问题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一些人抱怨广场舞音响声音太大,打扰人们休息。所以,这就要求参与广场舞的人员应该尽可能地选择合适的方法,平衡两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例如采用一些柔和的音乐或者避免过早地进行广场舞活动,既能够减小对周围居民的影响又可以正常地开展广场舞活动。(二)管理问题广场舞的开展势必会聚集一大群人,人群过大势必就会出现一些管理上的问题,从而产生各种矛盾。这就需要广场舞的负责人做出有效的管理,保证广场舞活动的正常有序。(三)阻碍交通问题在选择广场舞活动的地点时,应该尽量避免交通道路,以免由于人群侵占了交通道路而发生安全事故。因此在选择地点的时候,可以选择在公园、活动中心等禁止机动车行使的区域开展。

六、结论。

总的来说,我们应该加大对广场舞这种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群众文化形式的支持,并且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其中。作为组织者应该及时地为广场舞注入新鲜、适合的元素,并且要与时俱进,结合时代的发展,让广场舞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为人们创造一个和谐的文化生活环境。但是,在开展广场舞活动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不要影响到他人,不要为他人带来不便,使得广场舞建设更加地和谐化。

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舆论引导机制构建另外重要的一环,则是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增强农民的文化自觉,提升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政府的作用是主导而不是主体。政府的职责是宏观调控,搞好服务,改善环境,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情况下,对农民给予引导与扶持。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只能是农民,政府要努力提高农民对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农民文化主体意识,形成文化自觉。亦即,使农民自己产生文化方面的诉求,并自觉地组织与参与各种文化活动,从而进一步提高文化素质,促进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在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中,要着重考虑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农村文化活动要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坚持“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原则,丰富与活跃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花会、灯会、赛歌会、文艺演出、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紧密结合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倡导他们读书用书、学文化、学技能,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以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等为载体,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抵制腐朽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二是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使农民群众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积极扶持热心文化公益事业的农户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等,允许其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支持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自己组织、自负盈亏、自我管理,兴办农民书社、集(个)体放映队等,大力扶持民间职业剧团和农村业余剧团的发展。引导文化专业户相互联合,进行市场化运作,逐步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开发文化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扶持以公司加农户、专业加工户等形式,从事农村特色文化产品开发和文化服务,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

(一)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制度。

缺少资金是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突出困难。目前大多数农村的经济状况,决定了他们短期内不可能完全依靠自身解决文化发展的经费问题。要加强农村特色文化建设工作,一个重要的保障便是调整资金投向,用好文化经济政策,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经费,是文化建设中一个重要的政策问题。文化建设是一项公益性事业,文化建设经费的切实落实从根本上要取决于政府的决策和行为。特别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方面,政府应该承担主要的责任。基于此,各级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农村特色文化建设对于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制定各项文化政策和制度时,一定要对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以足够的重视,以政府行为来加大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把抓好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作为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建立健全农村特色文化建设工作领导责任制,各级政府应该对本地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负总责,保障不断增加文化建设的投入,给予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提供专项资金。目前,我国政府的财政拔款中尚未建立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这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关键因素。故此,各级政府应完善文化建设制度,加大对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在财政经费中安排设立农村文化建设资金和基金,专项用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产品采购、文化活动开展、文化产业开发的扶持。这样才能确保农村特色文化所需建设的项目和开展的活动有基本的、稳定的财力保障。

除了政府拨付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外,还应该把农村特色文化建设向社会各界开放,发动社会各界对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进行支援,制定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援助计划。一是建立社会各界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捐助机制。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支持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积极引导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捐助,重点捐助农村特色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公益性文化实体和文化活动。动员城市单位和居民以各种方式捐赠电视机、收音机、计算机和农民群众需要的图书杂志、音像电子出版物等。社会力量通过依法成立的非营利公益性组织或国家机关向农村文化事业的捐赠,纳入公益性捐赠范围,按税法的有关规定税前扣除。二是建立社会各界对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投资机制。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仅仅依靠政府投入的单一渠道无论如何是难以完全奏效的。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制定优惠政策,引导与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参与农村特色文化建设,逐渐建立起多渠道的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投资新体制。各级政府在加大自身对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投入力度的同时,要努力引导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投资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政府可制定优惠政策,激励民间机构和私人投资农村特色文化设施建设,鼓励与支持各种民间文化机构的发育与成长;政府可以采取与私人或民间组织合作的方式,共同投资农村特色文化设施建设。此外可以积极探索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等方式,不断开辟农村特色文化设施建设的新模式、新领域,从而使农村特色文化设施建设在资金上得到充分保障,切实改变农村文化设施不足和落后的现状。三是建立城市文化反哺农村的机制。城市的文化基础雄厚,文化设施先进,文化现代化气氛浓厚,城市文化反哺农村可以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双赢。城市文化反哺农村这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城市文化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城市文化也只有在与农村文化的碰撞中,吸收农村文化浓厚的民族特色,才能引领时代潮流。为此,要加快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进程,要把城市与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在促进城市文化发展的同时加快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将城市文化资源逐步引向乡村,把城市里图书馆、博物馆、电影院等强势文化资源向农村流动,实现城乡图书馆联网协作,促进城市图书馆的服务向乡村延伸,形成以城带乡、城乡文化资源一体化的文化事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一)保护民间艺人,巩固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

民间艺人是我国文化人才队伍的组成部分,是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一支重要力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载体,在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全球化与社会经济加速发展的今天,西方现代艺术对民间传统艺术的冲击,民间艺人的逐渐老化,将会又有一些民间艺术相继消失。如何强化保护民间艺人和民间艺术,是构建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人力保障机制首当其冲的一个问题。具体而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尊重民间艺人,授予秉承传统、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民间艺术大师”、“民间工艺大师”等称号,开展“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命名活动。对农村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机制。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剪纸、绘画、陶瓷、泥塑、雕刻、编织等民间工艺项目,戏曲、杂技、花灯、龙舟、舞狮舞龙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通过焕发民间文化艺术的青春,活跃民间文化艺术的血脉,使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点和时代特征的新农村文化蓬勃兴起。二是对优秀民间艺人进行奖励、扶持。对民族民间文艺骨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有突出贡献的民间艺人进行表彰。积极采取奖励措施,为民间艺人评定职称,对于获得高级民间艺人专业技术职务的适当发放经济补贴,促使大批有一技之长,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民间艺人脱颖而出,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智慧和力量,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为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三是要关注民间艺人的生存状态,尤其是对于那些年事已高的民间艺人,除了关心他们的生活、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外,必须采取“抢救优先”的原则,由保护单位抓紧时机对他们的技艺做抢救性的录音和摄像,进行活态保存,建立数据库。概言之,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民间艺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间文化、参加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以巩固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

(二)实施专业辅导,构建地方高校送文化下乡的长效机制。

(一)组织监管协调,切实加强对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管理。

地方政府要担负起统一规划、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加强指导的重要职责,推动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首先,加强政府对新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领导,将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与管理,使其在有序的环境下进行。建立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管理机构,建立一个规范的管理模式,改变过去许多部门都在管理,但职责不明、管理低效的境况。其次,加强监管,规范农村文化市场。加强与充实县级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伍,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监管作用,健全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加强执法力量,加大监管力度,提高执法水平。整顿与规范农村文化市场秩序,严厉打击违法违规活动,取缔无证经营。应当定期检查或不定期抽查农村文化市场运行状况,坚决抵制和打击各种类型的腐朽文化以及违规违法活动,确保农村特色文化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最后,发挥协调作用,协调文化主管部门、学校、村集体等单位的文化建设活动,统筹文化、教育、体育和青少年、老年活动场所的规划建设和综合利用,努力做到相关设施能够共建共享,着力解决农村文化设施分散、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对电影院、剧院等设施,在确保其功能不变的前提下,鼓励其进入大型文化企业集团,也可以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运营模式,采取公办民营、公开招标、委托经营的方式,更好地提供文化服务。乡镇机关、学校内部的文化设施,有条件的要采取多种方式对农民群众开放,使得各方面力量能够更好地、齐心协力地共同建设农村特色文化。

(二)健全考核机制,合理评估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收益。

地方政府要将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作为文化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建立合理的评估方案分别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情况和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收益进行评估。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的考核激励机制,把农村特色文化建设列入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年度重点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制定一些能量化的指标,层层分解落实责任,推动农村特色文化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尽快建立农村特色文化投入的收益评估机制,提高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收益,防止地方政府将国家的文化投入不是用于真正的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而是在大搞文化形象工程。这就亟需对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构建健全的收益评估机制,以保证相关政策法规与资金投入作用的有效发挥。而文化收益自身的特点及评估的复杂性,需要我们一方面应该加强对文化收益评估方法理论的研究,另一方面应注意积累实际评估项目中的操作经验,用理论指导经验,用经验修正理论,以逐步提高评估机构对农村特色文化收益评估的准确性。

作者:肖正德单位:杭州师范大学教师发展研究中心。

广场舞对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影响分析论文对农村广场舞的赞美词

当前各大城市都兴起了广场舞运动,广场舞已经成为社区居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基于广场舞的群众自发性质运动,使得其成为社区体育文化生活的推动者。人们通过参与广场舞运动不仅增强了居民的身体素质,而且还陶冶了居民的情操,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1广场舞运动的阐述。

广场舞也就广场健身舞,其主要来源于社会生活,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对于广场舞的概念至今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一般广场舞属于群众自发组织的运动,其年龄不受限制,舞蹈形式也比较多样,并且运动的场地也比较随意,如论是在公园、广场还是在马路边以及在楼前空地上都可以进行广场舞运动。

广场舞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多样性。广场舞的形式比较多样,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形式的广场舞形式。二是群众性。广场舞主要来源于社会生活,它是群众参与、创建以及传承的。三是开放性。开放性是广场舞最大的特点,不仅是运动场地的随意性,而且舞蹈的形式也具有很强的随意性,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不同形式的舞蹈方式。四是集体性。广场舞参与者的人数少则几十人,多则数百人,并且是以集团舞蹈的形式开展的。

农业农村档案文化建设论文

(一)片面强调档案资源的拥有,忽视公众的利用需求。

档案资源的拥有情况包括实体资源、精神资源、文化资源和利用者习惯。资源拥有情况决定着档案文化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一直以来片面强调资源拥有为主导,把是否拥有丰富藏量作为衡量档案工作水平的主要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制定档案文化资源开发计划、进行档案编研、采用展览、陈列、网站等多种形式开展档案文化宣传,其根本出发点也仅在于应付档案工作的评估和考核,并非是为了加强档案文化建设、满足利用者需求。

档案文化影响力的扩张需要档案文化与社会大众互动才能实现,而这种互动是以一致的心理认同为基础和前提的。然而长期形成的被动服务的思维和做法难以适应当前档案文化既为有关部门和单位服务,又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既为城市发展和市民服务,又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民服务的新要求。对于公众而言,社会档案意识淡薄,档案文化传播范围狭窄,手段单一等原因导致公众对档案文化的认知十分有限,对获取档案文化价值的信心不足,对档案文化的认同和认知度差。

(三)档案文化提供者缺乏应用信息技术的知识素质。

从整体情况来看,目前档案文化提供者的知识素质还比较差。一方面信息技术推动档案文化传播是必然趋势,特别需要培养和引进一批既懂得技术又熟悉专业知识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因为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需要,一些优秀人才因为编制问题而被拒之门外,这两方面原因使得档案文化人才缺乏,面对档案文化建设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基础差、缺乏必要的培训等原因,档案文化提供者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还很欠缺,因此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加强知识和理念的教育培训是当前推进档案文化建设的一项既重要又紧迫的任务,也是一个基础环节。

现阶段档案文化建设必须尊重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本着符合实际和可扩展性的原则逐步推进。但是,实践中违反档案文化规律和攀比之风助长了建设的盲目性,许多地区和部门在档案文化建设目标、计划等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但是在档案文化资源拥有情况、信息技术使用以及对档案文化未来走向的认知则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应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需求建设与之相适应的档案文化。不同地区、部门在档案文化建设中保持差异性这是尊重档案文化发展规律的体现。

(五)档案文化管理体制障碍。

由于管理体制障碍,档案文化缺乏统一部署、顶层设计、整体规划,没有统一的管理部门,多头分散管理,难以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实践中档案馆(室)功能不完整,管理条件、技术手段落后,抑制其发挥档案文化建设主力军的作用;再如档案文化建设涉及到档案、图书、情报等信息资源,尽管三者服务对象、服务手段、服务方法都一样,但是由于体制的原因他们处在条块分割管理中,无法实现资源的共通共享,这样无形中增大了管理成本等。

通过分析现阶段档案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原因,从增强档案文化凝聚力,扩大影响力,激发创造活力,提升总体实力和竞争力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档案文化建设未来走向为:

档案文化定位:既注重数量与规模,又注重结构和质量;既注重文化生产能力,又注重创新能力;既注重发展速度,又强调发展的持续性;既增强文化的竞争力,又注重体制、机制的科学构建。基于此,推进档案文化建设时一是发挥档案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引领作用,不断提升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二是紧紧抓住建设档案精品文化这一载体,不断推出文化精品,树立档案文化的影响和形象;三是以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档案文化的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增强档案文化的活力;四是做好社会服务,只有服务社会,为公众认可,档案文化发展的根基才能牢固;五是加快人才的培养,为档案文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谋划全局,整合资源是提升档案文化的基础。

谋划全局,整合资源,最根本的是要以社会共享为目标,统筹协调,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网络与平台,积极推进档案文化资源共享浙江省档案局在实施浙江记忆工程中,全局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合力推进档案文化建设浙江记忆工程既包括浙江名人、浙江方言、浙江名镇(村)、记忆浙江、浙江之最、浙江老照片、浙江档案文献遗产工程、浙江档案文献编纂、家庭档案、家谱族谱等重点项目,又包括区域特色文化、城市记忆、重大历史事件、著名企业、老字号、典型建筑物(构筑物)、口述历史等各地统筹推进项目通过构建浙江记忆名录体系,共建浙江记忆保护网络,搭建浙江记忆利用平台,实现彰显浙江记忆文化品牌、提升档案部门文化形象、优化档案文化产品服务、构建档案文化建设平台的目的。

(三)创新机制推广档案文化精品是关键。

注重文化的创造力,打造社会和公众认可的档案文化精品是关键,创新机制就要加快档案文化产品由资源型向需求型转变,由传统型向创新型转变,在深挖档案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工作和创新。比如对重大事件、重大纪念日、重大活动、理论文章、著作、珍贵文献记录、专题数据库、图书等采用项目论证、专家咨询评估、公众参与、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的机制,打造一批具有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档案文化精品。随着《西藏元代官方档案》和《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名录》,至此我国已有《纳西东巴古籍》、《本草纲目》、《黄帝内经》、《大金榜》、《清代样式雷图档》、《清代内阁秘本档》和《传统音乐档案》等9份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这些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档案文化精品是机制创新的结果,彰显了我国档案文化记忆品牌,提升了档案文化精品的价值,增强了档案文化竞争力。

(四)全方位、多途径传播档案文化是目的。

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曾对档案文化的传播方法和途径做过精辟地论述:把档案转化为文化产品,一是要努力把档案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特别是要尽量或善于采用新兴的、覆盖面广、受众多的文化形式,把档案转化为影响更加广泛的、大众或流行形式的文化产品,以便让它“传得开”;二是不管采用传统或新兴的文化形式,都要努力把档案产品打造成文化精品,以便让它“立得住“”留得下”。这为传播档案文化指明了方向。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论文

1.1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不足,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

政府在文化事业上的投入不足,导致农村文化活动经费得不到保障,农村文化活动难以开展。在我国的许多较为富裕的乡镇中建起了基础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但文化设施的利用情况难以令人满意,现有的资源或设施利用率低,甚至被挪作他用。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尽管q村建起了一些多样的文化活动场所,但农村文化设施的延续性得不到保证,设施陈旧老化。同时,现有文化活动场地利用率不高,村中的文化活动室只有在重大节庆日时才会使用,平时很少对村民开放,难以令人满意。

农村文化建设的机制不合理,现有的文化资源尚未充分利用,文化建设的人才匮乏,是导致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农村文化工作机制不活,农村基层文化站都是乡镇政府进行管理的,文化站独立进行工作的自主性不大,积极性不高,基层文化单位的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文化站形同虚设。[2]另一方面,农村文化建设队伍力量薄弱,从事文化建设工作的人数较少,而且专业素质不高,工作方式落后,缺乏活力。在笔者走访中发现,在q村的村委人员构成中,只有1名负责文化活动的人员,且从业人员年龄偏大,缺乏专业知识,又兼任其他工作,更没有多少精力投入,严重影响了农村文化活动的效果。

1.3农村居民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对文化建设的认识存在偏差,积极主动性不高。

在我国农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文盲占20%,小学占40%,初中占29.5%,高中占10%,大专以上仅占0.4%。[3]农村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较差,思想观念的落后也严重制约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另一方面,农村居民对文化建设的认识存在偏差,发挥公民意识主动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强。大部分农村居民仍然选择看电视、打牌、搓麻将、玩游戏等娱乐性的`活动,文化活动沦为单纯的娱乐活动,未能发挥文化真正的作用。可见,农村居民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状况。

第一,应加大文化事业基金的投入力度,建设和管理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主要还是依靠国家和政府的支持,政府应积极发挥文化职能及社会职能,重视我国广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各级乡镇应建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基金,并增强领导、依法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严格追踪农村文化活动的经费投入的使用情况,从而保障农村文化活动的顺利展开;另一方面,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建设和管理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确保新建的和现有的文化设施能够持续的发挥作用。

第二,创新机制,加速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一方面,要加快基层文化单位的改革,改变管理机制,保障基层文化单位的独立性,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各级政府要转变工作思路,重视农村文化建设队伍的人才培养,加强对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及后期培训,放开政策,吸纳更多有文化特长、专业技能的年轻人深入农村,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的工作中来,以此推动农村文化队伍整体力量的增强。

第三,要充分调动农村居民的积极性,推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农村居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人公,要充分发挥农村居民主人翁意识,积极引导农村居民参与文化活动,不断普及先进思想先进理念,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升农村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其次,要重视农村居民的实际文化需求,创新文化活动形式,多开展互动性强的文化活动,如农民草根大舞台等,充分调动农村居民的积极性,发挥农村居民的创造力,推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让农民做文化建设的主角。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论文【】

:实施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按照“集中化供水、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的工作思路,有效地解决农村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六枝特区位于贵州省西部,六盘水东部,东连普定、镇宁、南接关岭,西邻晴隆、普定、水城、北纳雍、织金。全区所辖5个镇14个乡,25个居委会,220个村委会,20xx年末,总常住总人口64.95万人,其中乡村总人口52.1518万人。国土总面积1792.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743公顷,地形走向西北高而东南低。年降水量1476.4毫米,无霜期294天。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49.96万千瓦,其中可开发利用达5.17万千瓦。

多年来,在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六枝特区坚持“兴利与除害相结合,开源与节流兼顾,治理与开发并重,防洪与抗旱并举”的原则,紧抓机遇,把水利建设作为基础设施来抓,引水、提水、蓄水工程相互补充,专业队伍与群众队伍相结合,修建各类小型饮水工程处,解决了万人的饮水困难。

经过多年的努力,六枝特区水利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全区经济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农村人畜饮水现状和生存环境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是就工程效益和社会效益而言仍存在不少的问题。

2.1农村饮水工程多以村组为单元,数量多,规模小,补助资金分散,自筹能力有限,已成工程建设标准和供水保证率偏低,稍遇干旱,群众无水吃,重复出现饮水困难。

2.2“重建轻管”,受传统观念和农村经济条件的影响,农村供水工程管理多以村组集体管理为主,水费只计收运行费用,不提留大修及拆旧费用,存在水费征收不到位,工程运行困难,维修费用无着落,致使一些工程失修、闲置、甚至报废。

2.3大多数供水工程管理人员为本村的群众,业务生疏,影响了工程的运行和管理。

要全面、科学、长期、有效地解决农村群众饮水问题,必须改变过去多级治水和小型供水工程遍地开花的模式,走“集中化供水、市政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的路子。

3.1整体规划,科学选择水源,实现优质水资源的共享和统一调配,确保水源水量满足供应,水质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合理开发水资源,确保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2明晰工程产权,集中供水工程由水利事业单位承担管理,独立供水工程由投资者承担管理,由管理者负责主体工程的运行、维修及水费征收,真正落实工程管护责任,有利于工程可持续利用。

3.3统筹安排建设资金,实施项目配套。项目规划要尽可能地集中,扩大供水规模,避免重复建设,降低供水成本,管理成本,减轻受益区群众的投资负担。

4.1强化政府行为,落实目标责任。实施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是为农村广大群众谋利益的公益事业,不能完全依靠市场化运作,也不能单靠群众自发来搞,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由政府统筹规划,组织实施,群众积极参与,才能确保顺利实施。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必须有政府行为作保障,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分工负责,狠抓落实。避免工程建设中不必要的阻拦,同时便于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有利于工程建设管理和运行管理质量,落实管护责任,确保工程效益长久发挥,彻底克服“重建轻管”现象。

4.2科学规划。总结过去建设人饮工程的教训,深入调研,充分分析,合理科学制定规划,确定辐射、覆盖面广,一有定规模和效益的农村供水工程。

4.3落实管理主体,组建管理机构。对农村饮水工程管理,要根据工程规模,按照“有机构、有人员、有收费、有制度”原则,落实管理主体,组建管理机构。对乡(镇)的集中供水工程,由乡(镇)水利水保站管理,组建由受益群众代表参与的供水管理组织负责经营;对一个村组的小规模集中供水工程,由村民委员会管理,在村民自主协商的基础上,成立村民管水协会负责经营。

4.4完善工程管理机制,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在工程管理机制上,适应水市场发展的需要,创新机制,提高工程效益,实现国有和集体资产保值增值。集中供水工程,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县、乡、村(组)、户分级管理,供水站长(或农户户主)负责经营。有关管理经营事项由产权各方商议决定,管理者决策,经营者实施。凡产权各方讨论通过事宜,管理站(或农户)应按程序办理,工程改扩建投资、供水外经营项目未经产权各方批准,不得随意进行。要按照分级管理责任制和经营权限,经营者对管理者负责,下级对上级负责,避免管理中决策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强化科学性和合理性,凝聚产权各方的合力。

4.5落实管护责任,保障供水安全。饮水工程建成后,要明确专人全面负责该供水工程设施的保护、运行、维修和供水安全。建立管护责任制,制定水源调度和安全供水预案,确保供水工程正常运行。

4.6加强水费的征收、管理和使用工作。农村供水工程都要按照按水利部《乡镇供水水价核定原则》规定,核定供水价格,严格实行有偿供水,合理收费,保证工程运行维护费用,实现良性运行,长期发挥效益。在不影响该供水工程正常运行和扩大再生产的情况下,水费收入中的折旧费、大修费,应由乡(镇(水利水保站在全乡(镇)饮水解困工程中进行统一调配,使各饮水工程保持安全运行和不返困。

4.7设立水源保护区,防止水源污染。禁止在保护区内堆放垃圾、排放污染物等危害水源水质的行为。定期化验水质,并通报当地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确保供水水质卫生安全。

4.8要加强节水宣传和用水治理,提高农村群众节水意识,普及节水技术,制定用水定额和节水考核标准,强化定额治理,限量用水、超量加价,降低管网漏失率。积极推广节水型用水器具的应用,提高生活用水效率,节约水资源。

搞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基础保障,是稳定广大农村群众,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要把解决农村饮水问题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按照“集中化供水、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的工作思路,有效地解决农村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小议农村文化建设中文化站的价值论文

体育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健美操运动作为现代休闲体育的领头军具有其所特有的体育价值,不仅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对促进高校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推进校固精神文明建设、在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中所发挥独特的作用与价值.

作者:石兰萍作者单位: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江苏常州,213164刊名: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英文刊名:cuttingedgeeduc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831.3关键词:健美操校园文化价值途径

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总结

近年来,我村以提升村级文化建设水平为着力点,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大力实施了“一二三四”工程,即突出一个重点,凝聚两种力量,着力三个方面,做到四个结合,新农村文化建设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群众的参与率、满意率大幅攀升。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是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和基本条件,是新农村文化建设成果和文化事业发展最显著的标志。我村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兴建与改造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和重要抓手。通过改造传统文化设施、完善基础教育设施、增添现代文化设施三条途径,文化基础设施得到了显著改善。先后筹资——元对原村篮球场、村小学进行了升级改造,新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1个,养老院1个,村卫生室1所,病床7张,建立幼儿园2所(私人)。同时加大了农村图书室、农产品特色产业科技示范、星火科技培训、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宽带网等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目前,我村图书室、篮球场、乒乓球台、音响设备等群众文化娱乐设施、设备应有尽有,为我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村委会的大力推进。为此,村两委班子多次召开专门会议进行专题研究文化建设的问题,经反复探讨,在如何发展我村的文化建设问题上达成了一致意见,确立了文化服务业发展的优先地位,并制定了“两问”的具体行动措施。一是问需于民。村两委班子成员分片分组深入全村村民之中进行调查走访,通过走访掌握和了解群众对文化需求情况、需要娱乐方式及村文化能人、文化爱好者的基本情况。二是问计于民,根据群众的需求情况,结合县、乡党委、政府的相关文件精神,我们制定了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征求意见稿),通过召开村民会等方式收集整理村民对(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建议,根据群众的建议和意见,我们进行了认真的修定,相继出台一系列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相关的规定。由于采取了两问的措施,凝聚了人心、凝聚了力量,村文化建设的内容、方式及相关规定得到群众广泛的拥护,群众的参与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空前高涨,使我村呈现出了一派其乐融融的文化景象。

我村始终把文化特色资源的挖掘、农村文化活动的丰富和现代农村精神面貌的塑造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三个主要着力点。通过挖掘民间文化、积极培育村文化和创造性地发展农家乐文化,深入挖掘地方特色资源,以特色资源培育特色文化,以特色文化创建特色村,以特色村带动特色经济发展,做到了农村经济和农村文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在文化活动丰富上,结合我村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底蕴、农民自身文化素质的现实情况,面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文化活动需要,在三定四送(三定即:一是定期播放广播;二是定期开放图书室;三是定期组织开展娱乐活动。四送即:一是送文化下乡;二是送电影下乡;三是送演出文艺节目下乡;四是送科技知识下乡)的基础上,还坚持图书室书籍及时更新,每月组织群众看2场电影,举办专栏宣传新人新事,较好地满足了不同层次的需要,使得我村文化建设既有内容、形式,又具有精神实质,不断提升了村民的精神境界。

一是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推进文化建设,必须建立在不断发展壮大的村经济之上,强大的农村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也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我们在推动文化建设的同时,把村域经济的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利用本地资源,积极引进资金,争取项目,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全村公路全部硬化;修建21处人畜饮水工程,打机井71口;完善二级提灌站1座,整治山坪塘9口,农田综合整治1万亩;全村农业机械化率达到70%以上。突出发展特色经济与特色养殖,支持产业大户发展,辣椒、无公害蔬菜、中药材、花卉等特色种植,长毛兔、生猪等特色养殖在我村已初具规模,并成为我村群众致富的主要方式。鼓励扶持本村村民兴办企业。目前,我村已有××和××等企业13家。大力培植专业合作社等经济合作组织,鼓励个体运输,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村域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1万元,为村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20xx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再一次引发人们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关注和思考。为了对宝塔村农村文化建设现状进行一次调查,我深入宝塔村,采取走访党委书记的形式,对宝塔村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情况进行了调研,在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完成本篇调研报告。

宝塔村位于皖宣城市狸桥镇,是一个由多个村合并而成的村。调研发现,调马村的文化设施相对较为齐全。村里有文化活动室、祠堂、寺庙、广播等文化设施,另外村里还有好几个篮球场。

每到大型节日,村里都会举办划龙舟、庙会等文化活动,尤其每逢到了春节,都会有舞龙舞狮、唱戏等活动,吸引了许多村民的参赛和观看。

(一)数量较少。村里文化方面有特长的人才十分缺乏,村里都没有专业的吹、拉、弹、唱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即使是一知半解的也很少。在村里开展相关体育比赛时,都没有专业的裁判,也没有专业的文艺辅导教师,对繁荣农村文化生活造成了很大阻碍。

(二)素质相对低。村里没有自己的文化队伍,文化队伍建设缺乏引导。村里庆祝重要节日时,只能花钱请乐团来表演。

(三)经常性差。村里往往只是在春节前后,组织开展一些简单。

的文化活动,没有形成规模;村里搞一些比赛,但也不经常,也不是很正规。农民在农闲时间文化活动十分单一,集体的文化娱乐活动非常缺乏。除了看电视、录像,就是打麻将、打牌等,很少从事其他文化活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经济建设,也离不开文化建设。文化与经济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相辅相成。农村文化建设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与进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能否早日实现。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就有了如下的建议和对策:

(一)加强对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及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的重要意义,要把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把文化人才培训工作同其他社会经济工作共同部署,共同推进。

(二)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尽快完成乡镇文化站的恢复重建工作。以乡镇为依据,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采取“投、引、捐、集、融”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事业。逐步构建出县有文化馆、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自然村有文化活动户的四级文化活动网络。

(三)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市、县文化馆等部门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开展好服务工作,加强对农村文化干部、文化骨干和文化中心户的免费培训辅导,充分发挥出农村文化能人的引带、辐射作用。

如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文化中心户的作用,不断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

(四)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本着先点后面,先试点后普及推广的原则,先在全市确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在试点村,要把文化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全面开展。边试点边总结经验,然后逐步在其他村进行推广,力求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五)不断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县、乡、村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确保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合理分布,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及室外健身场所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六)不断地创新载体,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部门和农村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组织开展好农民书画展、农民歌手大赛等常规性的文化活动,引导和推动农民自演自赏、自娱自乐的文化骨干队伍的形成,营造祟尚科学、文明向上的文化氛围。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改革专业剧团组建文工团,增强专业剧团综合演出功能。文艺工作者要把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人新事创作编排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深入乡、村巡回演出,以激发广大农民自娱自乐的积极性。要以文化下乡为载体,改进服务方式,深入农村,流动服务,变文化“下”乡为文化“留”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抓好乡村文化、家庭文化、农村校园文化,推进农村文化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

这次的调研得到了村支书的大力支持,得以完满完成。通过这次调研,我们队家乡有了更深的了解,也亲身体会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巨大成就。那原来一栋栋泥砖房的地方钻出了一栋栋的新房子,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见证。以前那一条条弯弯曲曲的泥路也已经变成了笔直的水泥路,成了引着我们走向更加富裕的道路。宝塔村虽然只是我国千百村落中普普通通的一个,但却有着一般的代表性,是在党的领导下,一步步走向繁荣的代表。宝塔村还有其缺陷,但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走向繁荣,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广场舞对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影响分析论文对农村广场舞的赞美词

舞蹈作为一种表演艺术,最早可以追溯到50以前的奴隶社会。广场舞源于社会生活,是人民大众创造的舞蹈,是传统舞蹈的延伸,是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20世纪90年代之后,由于改革开放步伐的深入,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中涌现了许多文化广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广场文化在形式和内容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时期,广场舞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生活中,成为当前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随处可见广场舞爱好者,已然成为社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能够有效地调节人们的情绪、生活和人际关系,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广场舞。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不断对广场舞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创新,使其更具现代舞和地域特色,被更多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接受。广场舞已然成为当前中国最重要的艺术形式,深深地植根在人们的生活中,让人们在舞动中强身健体,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广场舞的特点。

当下广场舞可谓是最火热的业余活动,人们在早晚出门时都会看到各式各样的广场舞活动。相较其他活动方式而言,广场舞具有集体性、娱乐性、自由性、自发性的特点,是群众参与性活动。人们在进行广场舞活动时,表演场地与围观群众是相通的,群众也可以自行参与其中,以集体舞蹈形式呈现在人民面前。民众多选择欢快的音乐,让人们在舞蹈和音乐的感染下放松身心,赶走一天的疲倦和不良情绪。广场舞多是民众自发组织的,自掏腰包购买设备,根据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意愿选择活动的地点和时间。广场舞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不同地方的人,风俗习惯、文化背景都有所不同,其广场舞也有相应的差异。广场舞没有任何的功利性色彩,是民众为了自娱开展的活动,人们在参与中感受舞蹈的魅力,彼此交流感情,宣泄情感,观赏者也可以得到精神享受,从某种程度上讲,广场舞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鼓励人们实现自我的价值。

(二)广场舞的作用。

广场舞是体育锻炼的一种形式,人们在进行日常锻炼时不仅能够加速新陈代谢,促进消化,消除不良情绪,还能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免疫力,愉悦身心,锻炼人们的记忆力,具有健身、健心、健腦、健美等多项作用。此外,开展广场舞活动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便是交友娱乐,在活动参与中人们可以结交更多的朋友,感受舞蹈的魅力和乐趣,对于提高中老年人身心健康、愉悦心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农村开展广场舞活动,能够促进群众文化建设。广场舞是一个群众性活动,它具有娱乐和健身的双重功能,是不同民众的组合。每个人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他们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见解都不尽相同,开展广场舞活动,为人们提供一个文化传播的场所,丰富民众的业余生活,一改过去农村群众业余生活枯燥乏味的状况,便于民众在休闲娱乐时进行沟通和交流,有效地减少隔阂和矛盾。便于民众彼此学习,共同进步,陶冶情操,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农村群众文化奠定基础。

在农村开展广场舞活动,能够加快群众文化活动的普及。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更多的要求,希望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越发重视群众文化的建设,由于广场舞活动没有什么门槛,普及范围较广,可以借助广场舞这一平台进行文化建设,引导民众积极参与其中,同时也可以在活动中传递国家的方针政策,对民众进行讲解,加深民众的认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人们的修养和素质,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便于人民更好地工作和生活,提高整个农村的文化水平。

三、结语。

总而言之,农村文化建设活动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将广场舞作为该工作的突破口,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文化境界,充分发挥广场舞的独特魅力,唤起民众的活力,为人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推动文化建设活动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2]徐国科.探讨乡村广场舞的兴盛对推动基层群众文化发展的作用[j].中华民族博览,2016(08).

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总结

我局近期开展的全县农村文化建设情况调研工作,是按照县政协彝政协办【xx】13号文件(《关于开展××县农村文化建设情况调研的通知》)精神及要求认真组织开展的。本次调研工作我局采取以发文件收集情况、电话采集信息、并结合我局了解掌握的工作情况等方式进行的。现就调研后的工作情况作如下总结:

在接县政协《关于开展××县农村文化建设情况调研的通知》后的第二天,我局就组织人员开会作研究,并按照本次调研工作的精神及时拟发了《关于填报农村文化建设情况相关数据的通知》至各乡(镇)文化站,要求各站以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如实填报《××县农村文化建设情况统计表》,在各文化站填报的统计报表收讫后,我局就统计报表的数据又作了逐一认真的反馈落实,并对数据显示的情况结合我局掌握了解的情况作了综合分析研究,经分析研究后,大体对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统计数据显示的情况和我局掌握的情况来看,我县农村文化建设总体情况不太乐观,属文化站产权站舍2个,共600㎡,且建设不合要求,均建于乡政府院坝内;在建5个站舍,面积1500㎡;其余8个乡(镇)均无站舍。各站共有藏书1xx余册;工作人员共38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9名(中级职称人员4名);村文化室全县共17个,房舍面积257㎡,兼职人员13名,藏书20580册;近三年全县乡村文化建设经费投入共约197.88万元(县级以上部门投入170.48万元,乡村自筹27.4万元,大部分资金用于站舍建设);近三年各乡(镇)开展文体活动约130场次,参加活动人数约25118人次(其中乡镇65场次,参加活动13809人次;村61场次,参加活动11309人次);各乡(镇)共有篮球场199块(学校186块),乒乓桌208张(学校200张);电视已覆盖2898个村民小组(覆盖率达98%以上),覆盖农户86565户(覆盖率为68%以上);乡村文化站(室)共有电脑15台、音响9套、摄像机3台、照相机2台、电视机46台。

在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工作中,我局除发文收集调研情况外,还以电话调研的形式逐一地对各乡(镇)文化建设工作情况进行全面的调研,通过电话的进一步调研,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情况得到进一步的落实,具体情况如下:

一是存在站舍及活动场地严重不足问题。

目前有站舍的乡(镇)文化站为龙安乡和奎香乡文化站,站舍面积均为300㎡;两河乡、海子乡、树林乡、钟鸣乡、小草坝乡文化站业务用房在建中,预计年底竣工,面积均为300㎡;尚无工作用房的乡(镇)文化站为角奎镇、牛街镇、洛泽河镇、荞山乡、龙街乡、洛旺乡、柳溪乡、龙海乡。户外活动场地各文化站均无。

二是经费投入严重不足问题。

从我局本次调研收集的经费数据显示来看,近三年我县乡村文化建设经费的投入,除工作人员工资外,只有8个乡投入有文化建设经费,投入资金为197.88万元,其中站舍建设150万元为国家扩大内需而投入的,20.48万元为上级各主管部门投入用于乡村文化建设工作的。27.4万元为乡(镇)自筹用于文体活动的开展、站舍建设等支出的。其余7各乡(镇)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为零。由于经费的投入较少,客观上就制约了乡村文化的建设、正常业务工作的开展和文体活动的开展,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匮乏以及文化站多数人员综合素质的偏低。

三是队伍建设及人员素质问题。

建设一支稳定而有综合素质的文化站队伍是乡村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保障之一。从我局掌握的情况及本次调研的统计数据来看,在各文化站38名人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的28名,40岁以下的30名,专业技术人员23名(其中群众系列15名含中级职称人员4名,非群文系列人员8名),工勤人员15名。从文化层次、专业技术职称及年龄结构上来看文化站队伍建设还过得去,但是据我局了解能独立承担起文化站工作的人员不多,而且有部分人员是长期外借,加之文化站人员的进出与业务主管部门是脱节的,客观上就造成了各乡(镇)政府在文化站用人上的随意性,从而造成了文化站队伍建设的不稳定性。由于队伍建设的不稳定性,从而影响了人员专业水平的提高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其核心就影响了乡村文化的建设工作。

四是业务工作及活动的开展问题。

通过调研及我局所掌握的各文化站建设情况来看,由于受经费、站舍、场地等条件的制约,各文化站业务工作的开展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除少数几个站开通有线电视网络服务工作有一定业务工作要做以外,多数站人员主要是服务于乡(镇)的中心工作。从农村文化建设统计表显示的有关业务工作统计数据来看,现有图书的文化站7个,总藏书量仅1xx余册,而且能流通阅读的图书不多;村级有17个文化室,藏书20580余册,但是由于管理人员是兼职,加之村一级各项工作也繁杂,所以造成文化室的开放不正常。各乡(镇)文化站(室)共有电脑15台、音响9套、摄像机3台、照相机2台、电视机46台,这些少得可怜的工作设备怎能达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需求。

从近三年各乡(镇)开展文体活动统计数据来看也不容乐观,具体情况是乡级开展了各类文体活动65次,参加活动人数13800余人次,村级开展各类文体活动61次,参加活动人数11300多人次。从统计数据得出各乡(镇)级每年每乡(镇)平均开展文体活动1.44次,村级每年每村开展文体活动仅0.15次。这些数据折射出了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十分薄弱,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也十分匮乏。

在送戏送电影下乡方面,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也显得苍白无力,近三年来,除县上组织了8次送戏下乡、5次送电影下乡和今年市上开展的送戏下乡到我县15个乡(镇)各进行一场文艺演出外,各乡(镇)组织开展的演出活动不足30场次。三年来,有9个乡(镇)组织开展送科技知识下乡206次。据调查统计,各乡(镇)共有娱乐室11个、篮球场199块(属学校所有186块)、乒乓球桌208张(属学校所有200张),这些统计数据显示了我县农村文体活动的主要场地在学校。公益性文体活动场所的严重不足,也是影响和制约群众性文体活动开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我县民族民间节日传统文体活动开展得好的有牛街、洛旺的春节龙灯活动,龙安三乐、奎香松林、荞山猴街、洛旺茶坊等地的赶花山活动,除此之外,苗族集居地的洛泽河铜厂沟、簸箕寨等地的苗族群众在春节期间已形成了开展群众文体活动的习俗。据调研统计,各乡(镇)有民间文艺队32支,队员500余人,这些队伍就是丰富和活跃我县农村群众文体活动的主力军。

我县文化站的现状可概括为:一人一站一间房,开展活动靠借场;工作经费无保障,全凭个人想办法;人员全是“万金油”,哪里需要哪里放;队伍建设不稳定,归口部门也无法。

从调研反映出来的农村文化建设问题来看,除农村电视覆盖村民小组的覆盖率已达98%以上和农户电视覆盖率达68%以上情况较好外,农村群众文体活动普遍开展较差,要改变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面貌,我局认为在继续加大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的同时,更要注重文化站的建设工作,尤其是在站舍场地建设问题、经费投入与设备增加问题、队伍建设与人员相对稳定和提高素质问题、巩固与发展乡村社团文体组织和民间文艺队的建设等问题上,下功夫,花力气,加大投入,注重建设,完善或改变用人管理机制,人员实行上划归口管理,使文化站留得住人才,逐步建设起一支文化站复合型队伍,从而逐步改变我县文化站目前的人员素质偏低和工作效率不高的状况,为乡村文化站建设与乡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从而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各项工作的开展。与此同时各级党委、政府、业务主管部门要加大管理和指导力度,按照《云南省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的要求进行文化站的建设,做到有章可循,形成依法建设文化站的格局,这样才能保障文化站建设各项工作的落实,才能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向纵深发展。

总之,通过这次全县性的农村文化建设情况的调研工作,我局也进一步地摸清了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与症结所在,我局将这次调研情况作总结,提供县政协作参考进行参政议政,为今后如何加强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事业、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群众文化生活质量和水平、推动全县经济建设又快又好发展,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目前全市农村文化机构设置比较健全,文化工作人员队伍比较稳定,全市8个乡镇、86个自然村都建有文化站、文体活动室,(乡镇建有文化站,村屯建有文体活动室)各镇政府配有主管文体领导(副镇长或副书记兼)和主管文化的站长,各村文化室有主管文化的村支部委员,有独立的乡镇文化设施。的乡镇机构改革中,100%保留了文化站牌子,市政府重新核定文化站编制,目前共有专、兼职文化干部10人,95%以上是大专以上学历,农村文化室文艺骨干总数已经达到400多人,农村文化活动组织45个,还有大批的文学爱好者在农村坚持创作,骨干也达48人,全市形成了以文化馆为龙头,镇文化站为枢纽,村文化室为网点的农村文化工作三级网络,使全市农村文化阵地得到了巩固和加强。

1、州文化局倡导的“明星文化系列”创建活活动成为近几年推进农村文化的主要载体。从1997年,明星文化创建活动引起了各乡镇人民政府的重视,并形成了比学赶帮齐抓共建的良好氛围。1998年的头道镇明星文化教育中心、明兴村文化室,的崇善镇明星文体站,西城填明星文化中心,八家子镇上南村明星文化室等文化明星的创建很大程度激活了已显颓势的农村文化,成为近年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

2、村文化设施建设从指令性的15个文化站及90%的村普及文化室一度让的农村文化事业走在全省前列。随着经济转型,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文化站室建设退步明显。近年来,农民“求富、求知、求乐”的自觉意识增强,一改过去的单纯求乐意识,科普、法律宣传、读书看报也融进了文化站室建设中去。新修建的文化站室趋于多功能化,尽可能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头道镇延丰村文化室、镇兰村文化室、西城镇中心文化室、东城镇彰项村文化室等都是新形式下涌现出的典型。头道镇还把电影院改进为集放映、演出、集会多功能为一体的文化中心。市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战绩斐然,普及率达到95.5%,绝大多数农民都可以在电视上接受信息、新知识,观看电视节目成为农民最普遍、最有效享受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市图书馆是国家三级图书馆,参与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向工程,并成立共向资源基层网点,有流动文化科技图书库,60%乡村文体活动室建有图书室,在农村建立了20个图书流通点,农村集镇文化市场建设也有新的起色,除以往的台球厅、电子游戏厅、练歌厅继续红火,近年又兴起了网吧,农村集镇与城市一样共同进入网络时代。

3、农村文化队伍向高素质转变。目前从事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专业干部有10人,90%是大专以上学历,兼职文化管理辅导人员约90名,都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成为全市农村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农村文化个体经营者、民间艺人、业余文艺爱好者近千人共同为农村文化的新繁荣做出了贡献。

4、农村文化活动比较活跃,农民文化生活有所提高。

一是农村文化活动得到普及。各镇每年都斥资开展大型文体活动,如头道镇崇善镇的运动会,南坪镇、东城镇的民俗节、龙城镇的文艺演出等。由于从农民自身的愿望出发,活动质量也有提高。

二是农民文化生活有所改善。据调查,农民已习惯于把腰包里的钱投入到文化生活中去,不再排斥对“玩乐”的支出,可见农民渴望提升自身的生活质量。如今在农村,自资聘请健身操教师、农作物专家、科技信息部门已不是什么新鲜事,邀请艺术团演出,电影队放映更是常见。农民自发举办活动占了农村文化活动很大的比重。头道镇菜农的秧歌队伍11年内不间断活动,以及百村门球训练场,都是农民自发活动的代表,打麻将、扑克、下棋、打乒乓球等传统活动继续显示很强的生命力。

三是农村文化活动为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成效显著。市有关部门通过阵地宣传、图片展览、文艺宣传等形式向农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使广大农民振奋了精神,坚持了信心。如文化、科学、卫生“三下乡”活动,市文化艺术团百场演出,市图书馆的“图书流通站”、电影公司的“2131”工程等受到了村民的普遍欢迎。活动的实效性让农民真正受益,也让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上了一个台阶。

首先是认识不到位,有些乡镇领导对农村文化的重要性缺乏应有认识,有的甚至认为,不抓经济不得了,不抓文化照样搞,致使各级部门一系列发展农村文化的方针政策在那些乡镇落实不力。有的则认为,经济一抓就见效,文化繁荣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费力不讨“上级”的好,就只看眼下,不管天下,只热衷表面文章而不深入实际。有的则曲解上级目标项目建设,搞片面重点培养,把做出来的特色文化拿出充场面,除此之外,其他工作根本不去做。

二是经费紧缺。首先是地方财政投入少;其次是镇文化站于部工资偏低,难以保证;再次是补文化创收效益极低,多数文化站没有一点造血功能,发展后劲只是一句空话。

三是设施设备落后,缺乏时代感及竞争能力。调查中我们发现,文化站的软硬件设施大多陈旧。以图书为例,考察10个文化室,数量超过200册的仅有六家,再看内容,80%都是过时书刊,有的文化室还存在有文革时期的书刊,作为收藏无可厚非,但作为学习宣传,则要怀疑图书室的实际意义了。不光图书,陈破不能再用的乐件,失真的收录机等也比比皆是,这样的设施是不能再满足当今农民的文化需要的,更谈不上与其它外来文化的竞争。

四是农村xx信徒增加,文化主阵地受到挑战。目前市xx信徒2392名,年龄结构向年轻化蔓延。如今走到一些村子,可以看到最漂亮的建筑就是教堂,相比之下文化室显得很落魄,这足以说明这个村的文化现状。从20世纪90年代起,韩国民间组织来我市农村投资兴建了许多文化场所,从另一面可以看到外来文化对我市文化阵地的冲击。

五是外出打工的农民剧增,农民性别比例失调,形成农村文化工作的不安定因素。目前农闲状况下,我市农村余劳动力24,973名。经常外出打工人数占农村人口的10%。由于农村重男轻女思想及女青年80%出外打工,造成了青年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形成了农村文化教育发展的不安定因素。文化活动缺乏主体。劳务经济异军突起,农村中青年人大多外出打工,在家的时间不多,休息时间也仅满足于看电视,老年农户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这就使农村文化活动失去了主体。

一是认真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与时俱进,在持续深入调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协同有关部门,制定出新形式下我市农村文化发展的规划。

二是加强目标管理,调动农村文化工作的积极性。着力培养农村文化艺术人才,创造出更多的文化精品,打造农村文化艺术的品牌,如:东城镇的朝鲜族民俗活动――四鼓乐,头道镇的老年人文艺演出,龙城镇大型集体舞表演等,都要在近期内培养成规模演出。坚持“炕头”演出形式不断翻新和农村电影放映工作,以落实农村电影2131工程为载体,努力争取市政府的支持,力求每年保证为全市8个乡镇免费放映80场电影和炕头演出100场。文化馆正着力培养不走的乡下文化,进一步完善农村“大文化”建设。

三是抓好农村设施的建设和规范管理,争取多渠道扶持。加大对农村文化站基层建设的资金投入,尽快改善软、硬件设施,逐步满足农民“求富、求知、求乐”的要求,力求农村的文化工作一改过去的单纯的取乐方式,把科普、法律宣传、读书看报融进文化室活动中,使新型的文化站室趋向于“一功多能”,以满足农民多方面、多品味的精神文化。

四是强化农村文化工作的素质,多搞些具有实效的业务学习,并协助培养优秀的文化骨于力量。在农村文化工作中,搞好硬件建设必不可少,软件建设更要加强,否则就不能充分发挥文化阵地的作用。在经济落后,硬件设施较差的乡镇,更要尽量利用现有条件先搞好软件建设。鼓励优秀人才为发展农村文化多做工作,提倡奉献精神,鼓励搞农村题材创作的专业人员多下基层,深入农村。解决软件问题,文化馆、站适当引进人才是必要的,最主要还是立足本地,面向群众挖掘人才。一定要看到广大农民中蕴藏着巨大的人才资源,要充分利用,充分发挥,充分调动本土人才的作用。要为农村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通过发现、培养、提高,促进人才成长。

五是进一步管好农村文化市场,扫除精神垃圾,保障农村文化市场健康发展。目前各区农村文化市场仍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管理体制还不够健全,精神垃圾存在,有些地区还十分严重,对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影响较大。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要把农村文化工作纳入合法化轨道,避免政出多门、管理紊乱。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应该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引导、鼓励、扶持,加强管理,保护经营者的合法利益,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六是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搞好新形势下的农村文化建设。一是如何发挥小城镇文化中心的导向作用、辐射、带动、推动周围农村文化建设;二是如何向广度、深度进展,在现有的基础上普及、完善、提高;三是如何建设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新时期农村文化;四是面向21世纪的农村文化建设,怎样能够使文化成为群众的自觉需求。

七是狠抓落实,做到权责明确。上级的各项工作落实了,农村文化工作也就上去了。借鉴“木桶理论”,我们说,我市农村文化的繁荣度取决于农村工作薄弱环节。

农村文化正处于发展中的关键时刻,重视农村文化,解决农村文化中产生的新问题,丰富充实农村文化生活,为农民提供优秀的精神食量,是一种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农村文化建设有了一定发展,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许多问题。

1、数量少。我市农村文化方面有特长的人才十分缺乏,由于体制等原因导致乡镇文化馆站编制少、人员少,每个乡镇都没有专业的吹、拉、弹、唱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即使是一知半解的“土八路”也很少。农村“五户”中的文化活动中心户虽然开展了一些活动,但只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次上,没有形成真正的文化大院。在乡(镇)、村开运动会时,没有专业的体育裁判,也没有专业的文艺辅导教师,对繁荣农村文化生活造成了很大阻碍。

2、年龄大。在农村,懂乐器,通曲艺的文化人多是在文革期间由于宣传需要而培养出的文艺才能。现在他们的平均年龄在55周岁以上,由于身体和工作等原因的限制,进行文化活动的时间很少。

3、素质低。民间文艺团队不少,但缺少高水平的群众文艺创作优秀人才。乡镇文化站没有财政编制,导致许多“老文化”不在岗或不专职,既不专业更不专心,部分专业人员既不爱岗更不敬业。现有的文艺团体均是自发形成,经费自给自足,演员忙时务农闲时演出。这些人最高学历往往只是高中,他们的文艺专长大都是靠自悟形成的,而且,都仅停留在“会”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精”、“专”、“博”。仅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传”、“帮”、“带”。文化站管理人员不能集中精力从事文化工作的现象也非常突出,各乡镇(街道)名义上都配备了文化站管理人员,但有的在编不在岗,有的身兼数职,无暇从事文化工作,或被抽出包点,或变成“杂役”,一年到头,抓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等各项突击任务。上级文化主管部门因“三权”下放而鞭长莫及。

4、经常性差。有的村往往只是在春节前后,组织开展一些简单的文化活动,如扭秧歌,唱唱歌等,没有形成规模;有的村搞一些象棋比赛、篮球比赛,但也不经常,也不是很正规。农民在农闲时间文化活动十分单一,集体的文化娱乐活动非常缺乏。除了看电视、录像,就是打麻将、上网,很少从事其他文化活动。

5、主动性弱。由于年龄等原因,演员们参加文化活动不积极,往往都是在许多爱好者多次邀请下才参加。有的文艺骨干,在为文艺团体服务中,不是推辞做不好,就是要报酬,从事这种文艺活动在他们看来注重的不是精神上的娱乐,而是经济上的收入,积极性不高;文化站“三权”下放乡镇,文广站的管理由以条管理变为以块管理后,对农村文化工作开展十分不利。乡镇文化干部只注重办好镇里交办的工作,文化部门布置的文化工作被束之高阁,从而形成农村文化工作管理上的错位,党的文化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难以落实到基层。

6、影响面小。即使组织开展一些文化活动,也仅限于邻里之间、本村之间,横向辐射面不大,群众的参与面很小。

二、主要原因。

1、农村文化体制不健全。有的乡镇名义上设有专门的文化站,有的乡镇则由一人主抓文化工作但并没有独立的部门,职能发挥不突出。村里就更没有人抓文化工作了,农村文艺人才的培训工作一直“撂荒”,因此,乡(镇)、村的文化工作处于无人组织,无人辅导的瘫痪状态。许多上级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不能贯彻落实到基层,市里开展一些大型文化活动,基层也不能很好地参与。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2011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再一次引发人们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关注和思考。然而落实到行动上来,由于种种原因,农村文化建设依旧摆脱不了困境。这从我们的调研过程中也可以明显看得出来。为了解当前农村文化建设情况,为了使文化建设赶上经济建设的步伐,为了能使人们更深一步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更为了探索文化建设落后于经济建设的深层原因,我们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9人和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生3人,在陈维达教授的指导下,我们以大邑县作为调研对象,于7月21日——7月31日展开了为期十天的暑期调研活动。相关情况及分析如下。

(一)、调查的目的。

本次调查旨在全面了解西部农村新农村建设中文化建设的实施情况,我们选取了成都市大邑县作为样本深入当地取得第一手资料,为西部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参考资料。

(二)、调查的范围和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总体为成都市大邑县大邑县政府的各个部门及个乡镇全体农民.调查范围包括5个乡镇(悦来镇、王泗镇、安仁镇、新场镇和鹤鸣乡)15个村(社区)。

(三)、内容设计。

本次调查内容设计主要有四个方面,包括:受访者人口统计特征、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现状、农村义务教育实施情况及与文化有着密切关系的农村经济情况等。

(四)、调研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面访和座谈会相结合的调查方式.其中问卷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调查方法上我们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面上我们走访当地各个相关职能政府部门了解情况收集资料,点上针对农户我们采取入户访谈和调查的方式,确保数据的真实可靠。

(五)、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

本次调查向大邑县五个乡镇共15个村、社区的农村居民发放问卷220份,共回收205份,回收率93.18%.清除无效问卷21份,实际有效问卷184份,问卷有效率达89.8%。

(六)、受访样本的基本情况。

1、性别和年龄结构。

本次受访农民中,男性占45.7%,女性占54.3%,女性所占比例较高。从年龄结构上看,31至40岁周岁的中年人比例最高,占到35.33%。

2、受教育程度。

调查数据显示,受访农民受教育程度以小学、初中为主,比重分别占到40.22%和39.23%,高中占到15.22%,大专及本科以上仅占5.43%.考虑到样本的年龄结构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等因素,大邑县农民受教育程度应该高于此次调查结果.

3、受访农民收入状况。

根据问卷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的5个乡镇家庭年收入以9000元以上为主,占到整个样本的39.67%,某些乡镇的个别家庭年收入达到30000元左右.家庭年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有19.02%,主要集中在边远的丹凤乡,30006000元之间占25.0%,6000元9000元的家庭有16.3%.这与我们在大邑县统计局收集的农民人均年收入3200元基本相符.

(一)大邑农村经济生活状况概述。

大邑县地处成都平原向川西北高原过渡的前沿地带,其西部为成都平原与龙门山脉隆起的缝合带。是一个农业大县,平原,丘陵,山区皆有。2011年大邑整个国民生产总值545406万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697元,最近几年经济增长保持在10%以上。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总收入7773元,纯收入4649元。当地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工业,旅游业。农村居民收入层次划分较为明显,山区(如西岭镇)收入最高,平原地区次之,丘陵地区收入最低。在本次调研的几个乡镇,王泗(地处平原地区)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10元,悦来镇(大部分面积属于丘陵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4310元。而人均农民总支出达6865元。通过大邑统计年鉴,如果剔除通货膨胀因素,人均收入增长在10%左右,而人均支出增长达30%。而主要支出依旧是生活消费支出和教育支出,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这说明居民生活成本在增加。

城乡一体化取得明显效果,成都市统计局统计2011年大邑县城市化率为31.1%,2011年城镇化率的目标是提高2个百分点,达到33.1%。大邑农发局土地流转管理中心统计,截止2011年6月底,全县农用地流转总面积达19.43万亩,增长16.07%,其中:耕地流转面积4.82万亩。农用地流转面积已占全县农用地总面积的28.24%。安仁镇在城乡一体化中走在最前面,成功的创造出安仁模式。安仁镇将打造成为西部一流的历史文化名镇,为了配合整个工作,安仁镇对安仁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涉及的征地拆迁农户,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风格,启动了规划占地450亩的农民新村建设,完成了新村广场、道路建设、5000平方米的绿化,已有100多户农户入住。许多人在政府的推荐、培训下,到周边企业实现就业。政府还出谋划策让居民自主创业,开办农家乐,并制定了证照办理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县就业局还对新村内的部分失地农民进行了烹饪、礼仪、服务等职业技能培训。

城乡一体化改革主要通过城乡之间的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和重组以及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缩小工农之间的收入差距;通过农民新村建设,使农村居民享受城市的现代文明,从而实现城乡一体发展、繁荣,逐步缩小并最终消灭城乡之间的差距。

(二)、农民收入状况分析。

1、农民收入提高与收入差距。

据统计,2011年大邑县农村居民人均总收入为7773元,则一个三口之家的家庭年总收入约为20000元。而调查显示,约60%的家庭年收入在一万元以下,家庭年收入在两万元以下的比例则更大,农村居民也存在收入差距问题。且由此可看出,农民收入的提高也主要集中在收入较高的那40%群体中,而收入较低的那60%收入并无显著变化,农民收入差距有增大的趋势,农民收入差距问题函待解决。

2、农村居民主要收入来源与主要支出。

(1)主要收入来源。

由下图可看出,以传统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居民所占比重仅排第三位,低于个体经商和打工收入。这说明农业作为一项收入在居民中的重要性已经大大降低,传统农业经营的低收益表现得非常明显,被人们在逐渐抛弃。

超过一半的居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打工所得,且有将近一半的被调查居民打工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七成以上。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农民社区的建立,农民手中的土地减少,这一比例有可能会继续增大。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政府应作好农民创收、增收的跟进措施,切实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2)主要支出。

家庭支出里面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食物支出、教育支出和日常生活用品支出。在被调查的184个样本中虽然有31个样本将农业开支作为家庭支出的第一位,但是有130个样本没有选择农业支出作为其家庭前三位的支出,可见农业支出占家庭指出的比例是较低的,主要原因是调查的地方农民失地严重和外出打工的较多从而造成了农业支出不足。

在被调查的184个样本中,有115个样本将食物支出列入其主要支出。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家庭还在为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而努力时,说明农民的收入太低,经济问题仍然是农民的主要问题。

在家庭第一大支出选项中教育支出是仅次于食物支出的第二大类支出,这个教育支出不是对中小学义务教育的教育支出,而主要是子女高中及大学教育的支出。对于收入不高的农村家庭来说,孩子上大学的教育支出几乎是其家庭全部收入的总和。

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问卷调查主要分布在悦来镇、王泗镇、安仁镇以及鹤鸣乡四个区域,农村文化建设有其共同性,但也有区域上的差别。下面以农户的问卷调查为依据,首先总体分析大邑县农村地区在文化建设方面的现状和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然后针对有较大差异的指标进行地区横向比较,分析地区差异的原因。

农村文化主要包括个人文化活动与公共文化活动两个方面。下面分别从这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个体文化活动。

1、日常娱乐方式。

针对空闲时娱乐方式的调查中,农户的选择集中在电视,看书看报和麻将扑克上,80%以上的农户都选择看电视作为首要的娱乐方式,分别有9.14%和4.0%的将看书看报及麻将扑克作为自己的第一选择。农户除了电视外,第二主要的娱乐方式为看书看报,比例占到36.0%,第三为麻将x牌,比例为14.29%.

可见,农民目前主要的休闲方式是看电视,自然而然,他们获得信息方式也主要通过电视,这与我们的调查完全一致,92.4%的被调查对象选择电视作为获得信息的方式,同时,通过报纸获得信息的也占到35.9%。其他方式(广播、网络、手机短信等)则不足10%。

在我们的调查中,不会使用电脑的比例达72.1%,绝大部分家庭没有电脑,而手机普及率也较低,且主要用于日常通信,并非作为获得市场信息的工具。所以,农民只有通过电视和报纸获得信息。

电视和报纸作为农村居民获得信息的主要方式,因而,针对农户看电视和报纸的兴趣偏好的分析可以看出农民关注的方面。

2、电视收视情况调查。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民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主要是新闻,占有效样本的64.9%;在66个有效样本中,选择看报纸是为了了解新闻的占64.6%。可见,绝大部分农民还是很关心时事的,尤其时与农民利益密切相关的时事新闻。

在农户经常看的电视节目类型中,除新闻外占绝大部分以外,其他一些农民感兴趣的节目包括连续剧电影,法制,综艺娱乐和农业科技,选择比例分别占到55.9%,29.4%,22.4%,18.8%。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农民的法律意识逐渐增强,法制方面的节目需求也就进一步的增多。

与之相对应,农户希望地方电视台增加的节目也以地方新闻为主,占64.9%,与前面不同的是,选择希望增加连续剧电影的人数只占16.6%,而希望了解农业科技和经济政策解读的排二,三位,分别占有效样本的32.5%。

这充分说明了农民尽管经常看连续剧,电影类节目,但他们最希望增加的节目还是关于农技知识和经济政策方面的节目,这说明农民对自身利益的日益重视,并且对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的关注。但由于电视台尤其是地方电视台这类时事节目太少,而多是连续剧,电影,农民没有更多的选择,除了新闻节目就只有收看电视剧,电影。所以,农民看电视剧,电影的比例才会较高。

除电视外,报纸也是重要的信息渠道,从我们的调查来看,64.6%的看报者目的是为了了解新闻。另外,为了增长见识和了解市场信息的也占到了56.9%和36.9%。可见,报纸对于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有很重要的作用。

针对农民日常读书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有50.5%的农民从来不看,在余下的样本中,选择法制法律类书籍的比例最高,为23.9%;其后依次是农业科技和小说类、文化教育和经济管理,比例分别为14.7%、14.7%、11.4%和8.7%。

可见,从来不看书的农民比例占到一半以上,这主要是因为我们所调查的对象多属于留守在家的妇女和老人,不识字的比例较大,即使识字的农民文化程度也较低,没有看书学习的习惯。但值得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平时读书的比例在增大,他们有一定文化基础,也渴望通过书籍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读书学习是提高农民个人素质的重要途径,政府应该鼓励农民,尤其是年轻人多读书,读好书,通过阅读书籍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素质。另外,政府也应该为农民的读书需求提供条件,如开办免费图书室,丰富图书种类等。只有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加快农村地区经济文化建设的脚步。

(二)、公共文化活动。

除开个人进行的娱乐活动以外,村里及当地政府或民间团体组织的文化活动的丰富程度也是体现农村地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在我们的问卷中也涉及了乡村公共文化方面的调查。由于公共文化具有区域性,同一地区是一致的,所以我们主要通过地区的横向比较来分析公共文化建设的现状。

从所调查的情况来看,公共文化建设方面做的较好的是安仁镇,而王泗和悦来的丹凤乡以及鹤鸣乡在公共文化设施方面则相对较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免费放映电影次数。

我们在调查村里一年免费放电影的次数时,累计有近70%的安仁农户选择放过一次以上,其中42.9%的农民选择3次以上,这些农户多集中在安仁镇金井社区。而王泗镇和丹凤以及鹤鸣乡分别有77.9%,97.6%及92.9%农户选择了没有放过(这里不考虑为商业宣传而放免x电影的情况)。

2、公共文化组织。

针对村里是否有文化团以及逢年过节是否进村演出的问题,仍然呈现出较大的地区差异,有79.3%的安仁被调查对象选择“有”,而其他三个地区则选择“没有”的占绝大多数。

从我们的调查中可以看出,不少农民对于平时的文化生活并不重视,觉得无所谓,而逢年过节则希望能够有丰富的文化生活,比如观看文艺表演等。这主要是因为平时家中的青壮年都出外打工,留守在家里的妇女和老人一方面要担负起繁重的农活,另一方面还要负责孩子的教育,全家的主要任务都是为了多挣钱,为生机而奔波,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文化活动。而逢年过节则全家都在家团聚,也没有繁忙的农活和工作任务,是一年中最清闲的时间。如果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更能增加节日的喜庆氛围。

此外,农民对文艺演出的水平要求并不高,只要有农村特色,贴近农民的生活,有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就可以了,这样的文艺演出费用并不高,加之有特长的农民还可以自己亲身参与演出,又能减少演出的成本。与此同时,在愿意为文艺演出支付的票价的调查中,选择5元以内的占43.82%,不愿意花钱的占38.2%,另外,愿意花5-10元以及10元以上的分别占13.48%和4.49%。

可见,愿意花钱看演出的农民占到了60%以上。所以,政府可以适当收取5元以下的费用,加上当地乡镇企业对演出的赞助,资金的问题可以解决。为了让所有农户都能享受到有限的文化资源,针对农户居住比较偏远,比较分散的乡镇,单独举行演出不符合成本收益原则,可以采取免费接送的形式,将他们集中到人口集中的大乡镇,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文化演出的外部性。当然,具体采用分散还是集中的表演形式,取决于文化演出的规模,以成本收益对等的原则,最大限度满足农民的文化要求。

在对各地区公共文化设施的'调查中,情况同样如此,安仁的总体情况远远好于其他三个地区。在安仁居民社区,报栏,多功能活动室,图书室和体育设施都比较齐全,选择的比例分别占42.9%,46.4%,67.9%,60.7%。安仁镇农户对当地公共文化建设的满意程度较好,选择非常满意及较满意的合计占51.7%。而王泗镇,丹凤乡以及鹤鸣乡的公共文化设施都十分缺乏,甚至没有。而农民对于公共文化设施的满意程度也较差。王泗和悦来镇选择不满意的比例都在60%以上,鹤鸣乡则达到80%以上。

安仁的公共文化设施十分齐全,但是选择一般以及不满意的比例仍然达到了48.2%,接近有效样本的一半,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调查样本选取的问题,我们在调查安仁镇时是以社区为主,也有小部分被调查农户不是属于社区范围以内,文化设施并不健全,无法享受到社区文化设施的便利,这部分农户选择一般或不满意的比例较高。

另一方面则主要反映了农村居民还没有养成文化消费的习惯,平时多喜欢呆在家里看电视或者打麻将,而不习惯看书看报或者锻炼身体。

4、知识培训。

针对农民的技能培训也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培训对于提高农民素质,增加见识,扩展知识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认为,在文化建设中,针对农民的知识和素质方面的培训比休闲娱乐方式更加重要。

由于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农民素质普遍偏低,这对于经济的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也是制约经济更快更好发展的瓶颈。经济发展是当前农村发展的头等大事,提高农民素质也应刻不容缓。只要经济发展起来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自然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文化生活方面,农村文化建设就能更快更好的展开。

在针对是否有知识培训的调查中,安仁要稍好于其他三个乡镇,有48.3%的调查对象选择有,而在王泗,悦来以及鹤鸣三地,选择有的分别只占14.5%,27.5%,7.1%。

除开培训的数量,我们也对培训的质量进行了调查,从调查中发现,各种知识培训对于农民增长见识、学习技能有十分明显作用。在参加过培训的被调查者中,有71.43%的人选择了“很需要,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技能”;选择“一般,还凑合”的占14.29;还是有10.39%的人选择了“内容没有实用性,走走过程”。

可见,由于培训对丰富农民文化知识有明显的效果,绝大多数农民都希望能接受某些类型的培训。但我们也应注意到,仍有少部分人(14.29%)认为培训缺乏实用性、或者太简单、或者太深奥,说明效果较差的培训还是存在,有个别培训仍然不符合农民的需要,缺乏针对性。这种情况应该尽量避免,基层政府在组织培训时,对培训类型以及难度的选择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以农民的切身需要为准,而不是农民去被动适应培训。

此外,在对培训的宣传上,基层政府也应发挥积极的能动性,大力宣传、号召、引导农民积极参加,而不应抱着“愿来者来,不愿来不来”的态度。这样才能使农民有积极性参加各种培训,使有限的培训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

(三)、地区对比状况。

在对农民希望参加的培训项目所进行的调查中,选择法律知识,就业知识以及子女教育方面的人数比例没有明显地区差异,而其他选项如农技知识,计算机网络知识,卫生健康知识以及产品销售,经营管理知识等都呈现出较明显的地区差异。

(1)、无地区差异的指标。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希望接受法律知识培训的人数都在30%以上,说明随着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农民的法律意识有所加强,法制观念有所提高,开始重视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的生产、生活与法律密切相关。农民的生产环节、销售环节、消费环节都会涉及到法律知识。比如,“厂家+农户”模式中,如果农民有法律知识则能更好地指导生产;在交易农产品,特别是批量农产品时,则更易涉及到法律方面的知识。农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将指导农民生产、销售过程中运用法律保护自己,避免利益受到侵害,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

相比之下,政府在法律宣传方面做的工作则很不够。针对基层政府是否组织有法律知识进村宣传活动的调查中,总共有58.3%的被调查对象选择没有,不清楚的占22.8%,选择有的仅占18.9%。

新农村文化建设探究

新农村文化建设探究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

当前,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趋势已日趋明显,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能够为经济发展和社会提供动力和智力支持,是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实现新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因在于调动农民自身的积极性,文化建设必须与农民发展经济、与农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因此,发展农民文化的关键在于培育文化市场,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只有与农民群众的生产经营活动紧密结合,农村文化建设才有生命力。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它是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有效手段,是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树立新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和谐共生的理念,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开展形式多样、健康的农村文化活动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现实背景和战略意义。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乡文化建设的差距日益显著,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的产品及其服务虽然在各级政府和文化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有所改变,但乡村文化建设从整体上落后于农村的经济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就目前而言,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有以下特点:

(一)文化产业发展定位不明确。

目前,大多数农村文化产业尚处在初级阶段,一些吸引社会投资、赞助、捐赠的经济優惠政策和其它相关的扶持政策等仍未出台,而资产规模、营利大小影响着自办文化的规范发展。

(二)地区差异较大,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而文化建设是虚的,一时也不能见成效。所以,有的口头上强调要重视文化建设,实际上并没有落实到行动上,进而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而有的地区领导干部站位高,重视度高,在新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真正做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丰收。

(三)缺乏及时有效的引导和管理。

农村文化市场的培育仍处于自生自灭的阶段,缺乏统一规划,特别是一些经营性的民办文化,资产少、规模小,在文化产业的经营思想、管理模式、营销策略等环节上呈现出分散的、手工作坊式的特点,注重经济效益多于社会效益,市场运作管理经验不足,缺乏具有时代气息、高雅格调和健康内容的文化精品,高品质的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因为投资、经营、管理和增长的良性循环机制还没有形成,发展的后劲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仍未形成一定的业务指导和规范管理的工作机制。

现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还没能让农民真正意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由于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整体水平不高,因而农民群众对文化形成和内容的接受需要有一个较长时间的理解、消化和认同的过程,加之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和物质生活的满足,农民主动开展文化建设的观念淡薄,缺乏对文化建设的渴求,再者由于农民劳作时间的季节性,也决定了农民群众在文化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安排上有一定的季节性,所以农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不是很高,未能形成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

新农村文化建设与政治民主、经济发展、生态文明、社会和谐、科技进步及现代化建设相互交融,先进的文化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凝聚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就目前现状而言,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农村文化建设是我国文化建设中的重点问题,同时也是难点问题,各级干部应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努力结合文化工作实际,牢固树立新的文化创新和文化发展理念。要着力解决群众观念、基层观念不高,工作作风不实,自觉意识不强,宏观视野、战略思维不宽等问题。要切实改变“文化建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文化人无处谈文化”、“文化活动无新文化”这样带有普通性的问题。要用新的文化发展理念,统一思想和意识,用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来指导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要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务实创新,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农村文化的主管部门必须明确当前面临的各种难题,积极借鉴典型经验,做到分管领导亲自抓、负责人件件抓、文化干部详细抓,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为农村文化建设这项利国利民的时代工程不断完善和发展,更加自觉地走出一条科学发展之路。

(二)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相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因增加新农村文化服务项目而需要增补经费的问题,保证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合理布局,为乡(镇)、村的文体活动室及室外健身场所等设施的建设、运作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政府可搭建基础平台,吸收社会力量参与,政府与社会两种力量整合形成合力,努力改变当前农村文化发展滞后的状况。

(三)强化队伍建设,培育文化人才。

在统筹兼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协调发展中,要克服“一头重、一头轻”的现象,下大力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全面覆盖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点抓好“三支”队伍的建设。一是抓好管理者队伍的建设。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基层文化管理者既是组织者、管理者,又是实践者、推动者,是一个关键的节点。要重视抓好这支队伍的建设,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管理者的配备和在职培训,实现管理人员更新和知识更新,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素质。要认真做好村级宣传文化员的管理和培训工作,使之尽快适应不断更新的文化建设活动。二是抓好专业艺术人才队伍的建设。遵循文化艺术人才成长规律,运用市场配置功能,为县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引进一批文化艺术人才。三是抓好民间文艺工作者队伍的建设。民间文艺表演队伍是繁荣农村文化事业、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力量,要加大对各级各类文艺表演队伍的投入、培养和扶持力度,不断增强其为农村农民服务的能力,激发其服务的动力。

(四)整合文化資源,活动形式多样化,提高农民的参与积极性。

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文化资源和文艺载体日趋丰富,我们应充分开发和利用电视、广播、通信网络等资源,加强乡(镇)、村级组织的文化影响力、号召力,要整合各类文化资源,创造条件,加强宣传,使广大农民了解掌握更多的文化、科技信息,以促进农业生产、丰富农民生活,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积极健康的文化活动是有娱乐身心、提高人的文明素养等功能,也是人们健康生活的重要方面。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不断创新农村文化活动内容,使农民群众经常“有戏看、有书看、有电影看、有活动开展”,使他们脱离牌桌、赌桌和其它低级庸俗的活动。继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要加大对文化下乡活动的宣传力度,使农民都知道此项活动是“政府买单、农民看戏”,让农民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大力挖掘乡土人才,培育指导老师,大力培养农民文化文艺方面的兴趣,让文化下乡活动与农民产生互动,让农民成为文化下乡活动的主角,在文化下乡活动中获得知识,得到乐趣,促进农村的和谐稳定。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在发展先进文化的进程中,应当充分认识到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新农村文化建设既是一项系统的、时代工程,也是一个破旧立新,大胆探索和不懈努力的动态过程,建设好新农村文化,为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计划

今年,我镇文化站在区文体新局的直接指导下和镇委、镇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文化强区发展战略,并根据区、镇各时期中心工作任务要求,努力抓好文化艺术,繁荣我镇文艺事业,为地方经济环境建设服务。

一、抓好文化艺术交流,提高文化艺术创作水平,促进创作积极性。

2月初,镇文化站书法协会,分别与中国移动办事处、中国电信分局联会二次开展写春联、送春联下乡活动。为圩镇和农村村民送上即席挥毫的春联共500多对,受到群众的和踊跃索取。书法协会的同志在开展活动中面对广大群众,既战胜了心理胆怯,增强了临场挥毫的勇气,又为群众做了好事。

三月中旬,镇文化站邀请了新会区书、画家等到我镇为书画爱好者进行书法和中国水墨画技法创作讲座,镇20多名书画爱好者通过听讲座和即席现场挥毫,激发了大家学习书画的热情。镇文联分会的卢家更等摄影爱好者还多次与区摄影爱好者及江海区外海镇的摄影爱好者们自发组织到等地采风,走进大自然,在同行中互相学习,促进提高摄影技术。

为了促进农村曲艺演艺的提高,活跃群众文娱生活,镇政府、等村委邀请了市粤剧团、市粤剧团等来演出。曲艺社还邀请了国家一级演员等到曲艺社演唱和指导,会员们均表示获益匪浅,并希望倪惠英团长等抽时间多来指点。我镇曲艺社通过观摩学习,曲艺演唱、演技都有所提高。10月份中心湾溪村挂牌成立了曲艺社。目前我镇共有8个农村曲艺社,曲艺社之间常常相互往来交流演唱、演技技巧。全镇曲艺社今年应邀外出演出30多场,既体现了曲艺艺术高雅的一面,同时也为曲艺社弥补了经济的不足,曲艺社的社员们都增强了唱粤曲的信心。

二、配合区、镇中心工作,认真开展各项文化艺术活动。

为配合区做好文化强区建设。我镇书画社等同志先后积极投稿参加市、区举办的各种书画展。今年6月同志的中国画“喜迎春”在中国文艺家协会举办的首届“翰墨养生杯”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中荣获金奖。同月又获得“21世纪艺术发展”贡献奖银奖。10月,在市举办的“爱心满”慈善书画拍卖活动中,陈汉君的2幅国画作品共筹得善款25000元,全部捐献给市慈善基金会。在“五一节”区职工书法、美术摄影比赛中,我镇共有13件书画、摄影作品获奖(其中摄影、书法各1件获市总工会二、三等奖),甘少敏、胡润聪分别荣获书画一、二等奖。

今年10月我镇文联分会摄影爱好者残疾人卢家更应邀在西安参加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命题“室内摄影”大赛中以精湛的摄影技术夺得第一名,为市、区、镇取得了荣誉。参赛艺术作品的获奖,促进了文艺爱好者们的学习热忱和创作信心。

在参加区第三届艺术节四项文艺比赛中,我镇精心组织队伍参赛,获得了二金、二银的好成绩。为配合区做好艺术节“良溪古风”专题摄影及“良溪—后珠玑巷”研讨会顺利进行,我镇认真做好良溪环境卫生和资料提供等工作,受到区领导的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