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大全(13篇)

时间:2023-11-17 07:11:25 作者:字海 口号大全 国企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大全(13篇)

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一致,为实现组织战略提供有力的支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总结的人力资源管理要点,希望对大家的工作有所启发。

打造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来自国企的案例分析论文

高校图书馆是用于收集、整理、保存、传播各种文献并将其应用于教育教学、文化及科研的重要信息技术研究基地。大数据现已成为世界各国用于发展经济的新的“天然资源”,传统的信息存储技术和定量、定性的分析方法已远远满足不了高校师生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因此,引入大数据技术来解决供需矛盾势在必行。数据的研究和管理将成为高校图书馆员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改革创新是重要的,更是迫切的`。

一、大数据对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进入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的业务功能有所扩展,在继承传统业务功能的基础上还需具备对馆内信息资源进行分析、总结的功能。因信息资源载体的多元化,如虚拟网络、计算机等,高校图书馆还需要收集各种音频、视频等,并进行整理和保存,同时还要整理分析读者信息、阅读数据等,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进一步完善业务功能。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将不断朝智能化方向发展,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工作由原来的手工操作逐渐转变为自动化操作,简单的人工管理逐步被先进的计算机管理所替代。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不但要掌握专业的图书馆基本业务知识,而且还需具备强大的数据分析、管理及应用等能力。很显然,大数据时代对高校图书馆馆员的素质需求是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新挑战。

二、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困境。

大数据要求高校图书馆不但能够通过结构化数据了解现在客户需要什么服务,也能够利用非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深度挖掘高校图书馆与用户之间正在发生什么,以及预测和分析将来会发生什么,从而使高校图书馆能够找到更好的服务模式。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具备与之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但目前国内绝大部分高校还存在以下困境:

(一)高校图书馆现有体制机制。

不适应大数据时代发展的需要高校图书馆多囿于传统的实体图书馆建设,以及纸质图书资源的管理维护,忽视或没有高度重视全面整合图书资源基础上的网络数字图书馆建设。缺乏外向型的信息管理机制,仅沉浸于内部资源管理、传统的业务流程和资源结构划分模式;缺乏与相关部门的合作,没有完全建立起面向用户快速反应的管理机制和以自动化为中心的新的业务模式。没有成立或成立了形同虚设的专门的数据管理机构,无法对数据进行管理,没有制定统一的数据管理使用政策,无法协调校内外与大数据有关的工作。管理体制简单落后、机制不灵活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二)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现状。

不适应大数据时代发展的需要高校图书馆很多在职人员都是高校在改革发展中转岗或安置的人员,没有专业背景,有的年龄还偏大,他们业务管理水平不高,而且管理手段模式单一,甚至缺乏服务意识,有混日子的现象,这从根本上制约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效果。有的高校图书馆虽然引进了一些专业的人才,但因人数少或缺乏领导,形不成团队,处于单打独斗或被边缘化的状态,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现状与网络化和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是不相适应的,无法满足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需要。

打造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来自国企的案例分析论文

摘要: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绩效考核是常用的手段,绩效考核如果使用合理,员工的工作热情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凝聚力也得到提高。我国的国有企业的管理中很早的施行了绩效考核,但由于一些原因,绩效考核在管理实践上的应用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引言。

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变形的过程中,特别是现阶段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进程中,原有的人事行政管理模式在国有企业在改革中仍然起着影响,而要从旧的管理模式上完全转变到我们所说的人力资源管理,差距还很明显。在怎样迅速将与国企发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体系建立起来,很多专业学者进行了相关方面的研究,然而以绩效考核为着手点进行研究的学者却并不多见。人力资源管理政策要如何进行编制、绩效考核系统要如何实施、怎样与企业的发展相适应,这些都还需要结合国有企业的现状进行详细的探讨。

二、现阶段国有企业绩效考核中的不足之处1.绩效考核环境方面。

(1)我国现阶段人才市场的发育。

相对于国外先进国家来说相对滞后,人才市场的人员结构冗余,同时市场也取法社会发展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这就带来了大量相同人才的积压以及需要人才匮乏的双重矛盾无法得到有效解决,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事的人才流动没有合理的管理,造成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的整体开发的落后及战略发展的实施的拖延。我国人才市场的滞后发育主要的原因是人才的交易的滞后。物质流、技术流、信息流的流动速率比人才和劳动力的流动速率大很多,人力资源仍然属于粗放配置。市场中的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这些人才合理配置所需的机制还没有健全,人力资源的价值规律却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造成市场的人才无法进行合理的配置。

(2)政府的职能没有进行及时的转变,与发展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没有完善的建立。人才流动的市场的门槛太高,市场的机制不健全,致使国有企业缺少了大环境的支持更加无法在恶劣的外部环境下发展。政府职能的过慢转变导致人才配置的宏观调控缺乏执行力。政府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功能的发展没有和社会人力资源功能的开发相同步,致使社会对人力资源流动的定位不准确,政府的调控手段不仅单一而且力度太小,人才流动与人才需求之间达不到平衡,导致人才的价值无法的到公平的机会去展现,绩效考核体缺乏平台的支持。而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对市场机制对人力资源配置、人力资源的管理的基础起到了抑制作用,人才的流动往往具有很大的风险。上述那些才是致使人才流动不合理、使得考核激励机制无法起到激发人才发挥作用的主要原因。市场人才流动的门槛太高,人才无法得到最优的配置。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实践研究表明,在低风险、低成本、高收益时人才的流动,人才流动的意愿和有效性将有大幅度的提高。现阶段的我国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事的管理存在两个严重的问题,即人才的非价值性和人才的非流动性。这都给绩效考核的实施造成了障碍,造成市场对人才的任用上不能做出有效地调节,人才流动的活跃性和有效性收到了极大的影响。

2.绩效考核管理的问题。

(1)人才的控制失调。

国有企业由于发展不景气导致企业人员收入过低,加之国有企业现阶段的用人机制过于死板同时缺乏合理的奖罚机制,导致国有企业内部的人才大量流失,而这部分流失的人才,恰恰是企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人才和管理经营,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其次,国有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优秀外部人才因为各种待遇和条件的而原因,不愿意进入国企,导致了国有企业在人员流失的同时,又不能及时对所需人才进行补充,带来企业人员的调配失衡。

(2)缺乏合理有效的考核措施。

现阶段的国有企业,即便是了解了绩效考核的重要性,采取了一些相关的考核机制和手段,但是由于受到政府干预和人员分配机制的限制,绩效考核往往与市场和效益脱节,无法起到真正的效用。在现阶段的国企绩效考核中,通常会出现下列三类问题:第一、绩效考核难以维持公平性。由于绩效考核的评定人员的个人素质良莠不齐,加之国企内部体制化人际关系复杂,导致这些评定人员以来没有进过正规的绩效考核培训,而来评定时个人主观意识过强,影响评定结果;第二、考核机智的不科学,现行的考核标准不够科学不够完善,导致绩效考核的结果缺乏科学依据,难以令人信服;第三、对于绩效考核的结果无法合理的应用。绩效考核的结果是用来换取企业内部的稳定,使得企业更好地发展的,而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的绩效考核结果往往起不到这种功效。结果不够公开透明,也没有相应的反馈程序,导致考核结果往往付之东流。

三、完善绩效考核的举措探讨。

1.考核的制度环境营造。

建立人力资源的绩效考核体系,不单单是将绩效考核的基础制度的建立,将制度得以实施的环境同时制造。而制度实施的环境一来是对绩效考核体系的完善补充,二来又可通过体系实施环境的营造,使人力资源配置得到优化,使人力资源的重要性观念深入人心。用员工本身的创新性去对绩效考核制度不断的完善。

2.经营者的选拔和管理机制的完善。

国有企业的经营者负责整个企业的决策、领导及指挥,是发展的带头人,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因此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成长在我国转型这一特殊时期的国有企业经营者,相比于其他市场经济国家的企业经营者承担的更大的压力和负担。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担负着企业解困和发展的两方面压力,往往要付出常人几倍的精力,同时承担更多的责任和风险。因此,政府应切实认识国有企业经营者的重要性,将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培养、选拔和使用机制建立起来,同时给予国有企业经营者合理的报酬、合适的发挥空间,让企业家经营企业时能够发挥自己的全部力量,杜绝政企不分、官企不分的不良现象。

3.研究完善人才的开发体系。

我国的国有企业发展、改革走到今天,所出现的问题不单单存在于体制上,最根本的问题还在于人才的流失和缺乏。针对国企在绩效考核上存在的问题,人才的问题需要尽快的解决。将不合理的人才机构进行调整,扩充新的人才选拔机制,扩大人才选拔的范围。不单单吸收企业外部的高精尖技术人才,同时具有大量管理经验的人才也应该吸收到国企内部来。只有合理的人才构建,才能促使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才能在国际化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钱毓锋,朱亦红.关于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考核相关问题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77.

[2]赵曙明.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第三版)[m].南京大学出版社,.

[3]姚裕群.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国企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我国国有企业面临的竞争形势越发激烈。根据以往国有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代社会经济发展。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国有企业首先就要对自身的人力资源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因此,本文将就新时期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目前的现状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在国企企业中,其全面发展的保障主要就是依赖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进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市场也拥有了更多的合资、独资企业。由于我国私营企业的不断扩大发展,因而新时期国有企业拥有的优秀人才资源的格局逐渐被打破。这种情况造成我国目前国有企业人才不断流失,从而导致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逐渐减弱。为了解决这种情况,作为国有企业需要开展人力资源则需要开展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然后通过新的管理模式来制定有效的策略,从而实现国有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由于国有企业中的管理者在选拔人才的任用机制没能完全实现市场化的运作。对于市场经济的要求,企业必须要按照市场运行的规则来配置,尤其是作为企业核心的管理者更需要按照市场化的道路来管理。在目前。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的核心管理者主要都是由上级直接任命的。作为直接任命的管理者在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时不仅缺乏科学客观的标准,而且还激励不到位。

在我国部分国有企业中,其都缺乏统一的、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符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并且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大部分都是传统的人事管理体制,因而基本上企业人力管理者都是按照管理机器上的理念和方法来管理员工。这种形式更像是按照人事“出纳”,也就是按照工作的需求来选拔人才。作为国企培训体制,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滞后性,对于员工的在职培训和中后期的管理教育,企业管理者并没有注重。从而导致国企员工知识储备不能够及时更新和扩充。除此之外,一些国企教育培训在人才机构设置上出现重复的问题,因而造成资源浪费的问题。国企在培训员工表现不足的地方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管理人员缺乏对员工培训的需求分析以及培训总结,对于培训方式过于简单,并且在培训过程中不能够结合国企成功的经营管理理念来总结出符合员工的培训体系;二是管理人员不注重新员工的上岗前培训,虽然有些国企会对与员工进行培训,但是在过程中没有按照规范的要求实施,从而导致新员工不能够尽快熟悉企业环境和企业文化;三是管理者没有将已经上岗培训的员工和继续教育纳入正常的轨道,管理者只是传授人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种培训方式不仅缺乏对员工的能力开发和他们的发展指导,还会影响企业管理的发展模式。

由于大部分国企忽视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和效益的核算,因而其在主观上经常将人力资源管理当作一种低效或者无效的成本投入。对于选拔员工的录用情况,其都是由领导直接决定的,这种现象长期下来不仅会造成人力资源素质提高缓慢,而且还无法满足国企发展的需要。在当代,国企在近几年的大学生人才流失就达到70%,这主要影响因素就是有国企存在大量用不到或者没能起到作用的富余人员以及高科技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缺乏造成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变化,作为国企为了能够更好的立足于市场环境中,其首先就要在人力资源管方面坚持一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在企业发展中的指导作用,才能够更好的认识人力资源在新时期国企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现阶段,西方很多国家都是将人力资源称为第一技术资源。因为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是会影响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水平,特别是对于一些以高科技和高新技术为主的国家来说,人力资源管理尤为重要。因而,我国国企要想保障人力资源工作有效开展,就必须要树立科学合理的观念,坚持以人文本的管理方式。

2.加强国企激励机制的建设和完善。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要想能够让员工在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其必须要加强激励机制的建设和完善。通过这种激励的方式,不仅能够有效带动员工在工作中的价值,而且还有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建立激励机制不仅仅是在物质上激励,其还可以给予员工不同方面德的情感激励。管理者在对员工进行激励是,要根据员工自身的岗位以及他的工作表现来给予不同的激励标准。通过这种机制,不仅能够使员工积极主动参与到工作中来,而且还增强了员工对国有企业文化和价值的认同。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其主要职责就是开展战略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在对企业管理过程中,管理者首先就要敢于对自身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现状进行整治。管理者要以职业发展为主要目标,不断在实际发展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以及培训方式,从而能够建立员工的发展制度,发挥自身管理者的作用,正确引导人力资源的开发,培育优秀的专业员工队伍。

人力资源在新时期国有企业管理发展的占有重要的作用。因而对于企业在管理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作为管理者要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寻求科学合理的方式来对员工培训来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从而促进国有企业和员工都能够实现共赢发展的目标。

[2]王伟.新时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5,(10):22.

[3]王微.浅析经济转型时期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策略[j].中国培训,2015,(8):120.

国企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绩效考核是常用的手段,绩效考核如果使用合理,员工的工作热情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凝聚力也得到提高。我国的国有企业的管理中很早的施行了绩效考核,但由于一些原因,绩效考核在管理实践上的应用存在着一些问题。

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变形的过程中,特别是现阶段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进程中,原有的人事行政管理模式在国有企业在改革中仍然起着影响,而要从旧的管理模式上完全转变到我们所说的人力资源管理,差距还很明显。在怎样迅速将与国企发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体系建立起来,很多专业学者进行了相关方面的研究,然而以绩效考核为着手点进行研究的学者却并不多见。人力资源管理政策要如何进行编制、绩效考核系统要如何实施、怎样与企业的发展相适应,这些都还需要结合国有企业的现状进行详细的探讨。

(1)我国现阶段人才市场的发育。

相对于国外先进国家来说相对滞后,人才市场的人员结构冗余,同时市场也取法社会发展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这就带来了大量相同人才的积压以及需要人才匮乏的双重矛盾无法得到有效解决,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事的人才流动没有合理的管理,造成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的整体开发的落后及战略发展的实施的拖延。我国人才市场的滞后发育主要的原因是人才的交易的滞后。物质流、技术流、信息流的流动速率比人才和劳动力的流动速率大很多,人力资源仍然属于粗放配置。市场中的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这些人才合理配置所需的机制还没有健全,人力资源的价值规律却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造成市场的人才无法进行合理的配置。

(2)政府的职能没有进行及时的转变,与发展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没有完善的建立。人才流动的市场的门槛太高,市场的机制不健全,致使国有企业缺少了大环境的.支持更加无法在恶劣的外部环境下发展。政府职能的过慢转变导致人才配置的宏观调控缺乏执行力。政府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功能的发展没有和社会人力资源功能的开发相同步,致使社会对人力资源流动的定位不准确,政府的调控手段不仅单一而且力度太小,人才流动与人才需求之间达不到平衡,导致人才的价值无法的到公平的机会去展现,绩效考核体缺乏平台的支持。而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对市场机制对人力资源配置、人力资源的管理的基础起到了抑制作用,人才的流动往往具有很大的风险。上述那些才是致使人才流动不合理、使得考核激励机制无法起到激发人才发挥作用的主要原因。市场人才流动的门槛太高,人才无法得到最优的配置。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实践研究表明,在低风险、低成本、高收益时人才的流动,人才流动的意愿和有效性将有大幅度的提高。现阶段的我国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事的管理存在两个严重的问题,即人才的非价值性和人才的非流动性。这都给绩效考核的实施造成了障碍,造成市场对人才的任用上不能做出有效地调节,人才流动的活跃性和有效性收到了极大的影响。

2.绩效考核管理的问题。

(1)人才的控制失调。

国有企业由于发展不景气导致企业人员收入过低,加之国有企业现阶段的用人机制过于死板同时缺乏合理的奖罚机制,导致国有企业内部的人才大量流失,而这部分流失的人才,恰恰是企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人才和管理经营,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其次,国有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优秀外部人才因为各种待遇和条件的而原因,不愿意进入国企,导致了国有企业在人员流失的同时,又不能及时对所需人才进行补充,带来企业人员的调配失衡。

(2)缺乏合理有效的考核措施。

现阶段的国有企业,即便是了解了绩效考核的重要性,采取了一些相关的考核机制和手段,但是由于受到政府干预和人员分配机制的限制,绩效考核往往与市场和效益脱节,无法起到真正的效用。在现阶段的国企绩效考核中,通常会出现下列三类问题:第一、绩效考核难以维持公平性。由于绩效考核的评定人员的个人素质良莠不齐,加之国企内部体制化人际关系复杂,导致这些评定人员以来没有进过正规的绩效考核培训,而来评定时个人主观意识过强,影响评定结果;第二、考核机智的不科学,现行的考核标准不够科学不够完善,导致绩效考核的结果缺乏科学依据,难以令人信服;第三、对于绩效考核的结果无法合理的应用。绩效考核的结果是用来换取企业内部的稳定,使得企业更好地发展的,而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的绩效考核结果往往起不到这种功效。结果不够公开透明,也没有相应的反馈程序,导致考核结果往往付之东流。

1.考核的制度环境营造。

建立人力资源的绩效考核体系,不单单是将绩效考核的基础制度的建立,将制度得以实施的环境同时制造。而制度实施的环境一来是对绩效考核体系的完善补充,二来又可通过体系实施环境的营造,使人力资源配置得到优化,使人力资源的重要性观念深入人心。用员工本身的创新性去对绩效考核制度不断的完善。

2.经营者的选拔和管理机制的完善。

国有企业的经营者负责整个企业的决策、领导及指挥,是发展的带头人,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因此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成长在我国转型这一特殊时期的国有企业经营者,相比于其他市场经济国家的企业经营者承担的更大的压力和负担。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担负着企业解困和发展的两方面压力,往往要付出常人几倍的精力,同时承担更多的责任和风险。因此,政府应切实认识国有企业经营者的重要性,将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培养、选拔和使用机制建立起来,同时给予国有企业经营者合理的报酬、合适的发挥空间,让企业家经营企业时能够发挥自己的全部力量,杜绝政企不分、官企不分的不良现象。

3.研究完善人才的开发体系。

我国的国有企业发展、改革走到今天,所出现的问题不单单存在于体制上,最根本的问题还在于人才的流失和缺乏。针对国企在绩效考核上存在的问题,人才的问题需要尽快的解决。将不合理的人才机构进行调整,扩充新的人才选拔机制,扩大人才选拔的范围。不单单吸收企业外部的高精尖技术人才,同时具有大量管理经验的人才也应该吸收到国企内部来。只有合理的人才构建,才能促使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才能在国际化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1]钱毓锋,朱亦红.关于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考核相关问题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1,(20):177.

打造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来自国企的案例分析论文

摘要: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我国国有企业面临的竞争形势越发激烈。根据以往国有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代社会经济发展。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国有企业首先就要对自身的人力资源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因此,本文将就新时期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目前的现状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改进策略。

在国企企业中,其全面发展的保障主要就是依赖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进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市场也拥有了更多的合资、独资企业。由于我国私营企业的不断扩大发展,因而新时期国有企业拥有的优秀人才资源的格局逐渐被打破。这种情况造成我国目前国有企业人才不断流失,从而导致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逐渐减弱。为了解决这种情况,作为国有企业需要开展人力资源则需要开展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然后通过新的管理模式来制定有效的策略,从而实现国有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新时期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1.国有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机制不适用与市场经济体制。

由于国有企业中的管理者在选拔人才的任用机制没能完全实现市场化的运作。对于市场经济的要求,企业必须要按照市场运行的.规则来配置,尤其是作为企业核心的管理者更需要按照市场化的道路来管理。在目前。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的核心管理者主要都是由上级直接任命的。作为直接任命的管理者在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时不仅缺乏科学客观的标准,而且还激励不到位。

在我国部分国有企业中,其都缺乏统一的、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符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并且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大部分都是传统的人事管理体制,因而基本上企业人力管理者都是按照管理机器上的理念和方法来管理员工。这种形式更像是按照人事“出纳”,也就是按照工作的需求来选拔人才。作为国企培训体制,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滞后性,对于员工的在职培训和中后期的管理教育,企业管理者并没有注重。从而导致国企员工知识储备不能够及时更新和扩充。除此之外,一些国企教育培训在人才机构设置上出现重复的问题,因而造成资源浪费的问题。国企在培训员工表现不足的地方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管理人员缺乏对员工培训的需求分析以及培训总结,对于培训方式过于简单,并且在培训过程中不能够结合国企成功的经营管理理念来总结出符合员工的培训体系;二是管理人员不注重新员工的上岗前培训,虽然有些国企会对与员工进行培训,但是在过程中没有按照规范的要求实施,从而导致新员工不能够尽快熟悉企业环境和企业文化;三是管理者没有将已经上岗培训的员工和继续教育纳入正常的轨道,管理者只是传授人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种培训方式不仅缺乏对员工的能力开发和他们的发展指导,还会影响企业管理的发展模式。

由于大部分国企忽视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和效益的核算,因而其在主观上经常将人力资源管理当作一种低效或者无效的成本投入。对于选拔员工的录用情况,其都是由领导直接决定的,这种现象长期下来不仅会造成人力资源素质提高缓慢,而且还无法满足国企发展的需要。在当代,国企在近几年的大学生人才流失就达到70%,这主要影响因素就是有国企存在大量用不到或者没能起到作用的富余人员以及高科技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缺乏造成的。

二、新时期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改进策略。

1.树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变化,作为国企为了能够更好的立足于市场环境中,其首先就要在人力资源管方面坚持一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在企业发展中的指导作用,才能够更好的认识人力资源在新时期国企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现阶段,西方很多国家都是将人力资源称为第一技术资源。因为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是会影响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水平,特别是对于一些以高科技和高新技术为主的国家来说,人力资源管理尤为重要。因而,我国国企要想保障人力资源工作有效开展,就必须要树立科学合理的观念,坚持以人文本的管理方式。

2.加强国企激励机制的建设和完善。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要想能够让员工在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其必须要加强激励机制的建设和完善。通过这种激励的方式,不仅能够有效带动员工在工作中的价值,而且还有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建立激励机制不仅仅是在物质上激励,其还可以给予员工不同方面德的情感激励。管理者在对员工进行激励是,要根据员工自身的岗位以及他的工作表现来给予不同的激励标准。通过这种机制,不仅能够使员工积极主动参与到工作中来,而且还增强了员工对国有企业文化和价值的认同。

3.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其主要职责就是开展战略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在对企业管理过程中,管理者首先就要敢于对自身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现状进行整治。管理者要以职业发展为主要目标,不断在实际发展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以及培训方式,从而能够建立员工的发展制度,发挥自身管理者的作用,正确引导人力资源的开发,培育优秀的专业员工队伍。

三、结语。

人力资源在新时期国有企业管理发展的占有重要的作用。因而对于企业在管理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作为管理者要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寻求科学合理的方式来对员工培训来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从而促进国有企业和员工都能够实现共赢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2]王伟.新时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10):22.

[3]王微.浅析经济转型时期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策略[j].中国培训,2015,(8):120.

打造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来自国企的案例分析论文

近一段时间,以战略为导向的全面绩效管理一直是管理界热门的话题,为使得企业家对全面绩效管理的操作流程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下面以某电视机生产厂为例,大家可以看到通过全面绩效管理的方式到底是如何控制企业经营过程的操作步骤与方法的:

20xx年,由于洗衣机场竞争变化以及渠道基础管理工作不扎实,各地销售额大幅度滑坡,销售公司内部对企业绩效考核的标准不满,置疑标准的合理性,普遍认为营销公司的绩效标准高于生产部门与职能部门,其他职能部门上下级之间的考核却形同虚设。而制造部门也开始埋怨营销部门根本没有预测到市场常变化,导致制成品大量积压,造成资金周转困难、设备闲置率较高。

公司的高管层领导班子研究认为,企业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与前几年片面追求增长,忽视企业的战略规划与制定均衡发展的绩效管理机制有直接关系。于是公司接受咨询公司的建议决定在内部试行全面绩效管理制度的改革,在强调业绩增长的前提下,要更重视企业的战略规划的贯彻与均衡发展的实现。

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步:企业内部由总部高层牵头,协调采购、生产、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等部门的负责人成立厂绩效管理的专门部门,独立负责制定与落实全厂绩效管理方案,并报送集团公司备案。

第三步:将所有考量指标分解到各个部门或利润中心,由其负责人按时(月度)报送绩效报告:包括完成两类绩效目标的具体推进手段、目标完成进度图,并及时反馈上期末达到基础目标的原因与超越优秀目标的经验总结,确定纠偏措施。

第四步:各部门、利润中心根据各自特色制定流程改进方案,衔接整个作业链的上下环节,在报送计划中要明确对内部小组与个人给予明确扶持的方案。

第五步:作业链的下一环节即上一环节的“客户”,对上一环节部门的评价由下一环节给出。如采购部门的`客户得分由制造部门给出,职能部门的客户得分由各直线部门给出。

第六步:根据市场变化情况,及时调整企业的战略推进步骤,如在2009年底,厂部在高端洗衣机市场采用新型材料,走低价位差异化产品的战略后,绩效管理部门及时进行市场价格倒算的成本核算,并将成本控制指标赋予采购、制造、营销各部门的日常考评中。

7、特殊的市场以及行业出现情况的导致指标的异常变动,与绩效管理部门协商,确定当期修正评价指标。

应用全面绩效管理的控制方式,主要是帮助企业的各层管理人员统一战略思想甚至全员参与战略制定与实施,通过控制绩效实施全部流程,实现对企业战略推进过程的监控与灵活调整,使整个企业稳步发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力资源管理小论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许多企业越来越认识到市场竞争的激烈和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紧迫感。企业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能否管好人、用好人是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我们现代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现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受众多因素影响和制约。其中,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因素就是企业的劳动者——人力资源,他们是企业所有资源中最宝贵的,因而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管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许多企业更关心的可能是它的资金和市场问题,人力资源管理常常为其所忽视。然而恰恰可能是人力资源的瓶颈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但在传统的人事管理当中,我们是以事为中心,要求人去适应事,始终强调个人服从组织需要,服从事业的需要,而很少考虑个人的专长、兴趣及需要,而以人为本就是把人当成组织中最具活力、能动性和创造性为主要要素。

而且人是组织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第一的'、决定性的资源。我们现在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围绕人这一要素,为他们创造各种能充分施展他们的才能的条件,为他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使每一个人都能在一种和谐的环境中尽其所能。以人为核心的管理,就是要尊重人、关心人;以人为核心的管理就是树立为人服务的观念。当组织内的员工受到尊重时,他们就能体会到自己是组织的主人。人在工作过程中是否有积极性,或积极性多高,对于其能力的发挥程序至关重要。我们知道,人的能力只有在工作中才能发挥出来。

所以我们在用人方面:一是能力性质、特点的差异。二是能力水平的差异。我们要“用人之长,避人这短”这是我们学人力资源管理要懂得的一个基本原则。我们要承认人与人之间能力水平上的差异,目的是使我们要懂得人力资源在利用上坚持能级层次原则。大才大用,小才小用,各尽所能,人尽其才。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差异原理指的是:具有能力层次的人,应安排在要求相应能力层次的职位上,并赋予该职位应有的权力和责任,使我们个人的能力水平与岗位要求相适应。

人力资源观强调职业管理者应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因为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全局性工作,其各项职责如招聘、绩效管理、员工保留、培训规划等都需要各主管的贯彻配合和直接参与。同时,各层管理者直接承担着下属辅导培养、企业文化建设等职责。员工也越来越多地负起自我管理的责任。

在传统的人事管理把精力放在员工的考勤、档案、合同管理等事务性的工作上,被定位为后勤服务部门。到了90年代,随着企业基础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在管理中,人作为一项资源,而且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人们所强调的“科技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在这一管理思想的指导下,以人才测评、绩效评估和薪资激励制度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得以确立。

1.把人力资源战略同企业竞争战略做到一致:

企业在确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时,首先必须清楚企业的远景规划和战略目标,然后再确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人力资源战略作为企业发展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企业发展的总体战略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2.把员工培训作为解决人才需求不足的方法。

由于缺乏知名度和吸引力,几乎所有的中小企业都面临严重的人才缺乏问题。良好的培训机制离不开科学的培训规划以及合理的控制制度。也就是说,员工培训必须做到经常化、制度化。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国家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各种社会辅助教育等形式来开展员工培训工作,既要注重培训的内容,又要注重培训的层次。同时企业也应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制定多渠道、多形式的业内培训,以提高员工业务技能和敬业精神。

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运作成本从而增加了企业收益;二是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在企业内外提供有偿的服务,逐步演化为利润中心。

在管理的过程中,福利,始终是现阶段最主要的留人机制。同时我们可以通过改善员工管理来提高员工对精神待遇的满意度。一个适宜、安全、和谐、愉快的工作环境,是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也是促使员工积极工作的条件之一。不论薪金还是职位都有封顶的时候,一位总经理如果干的不错,企业没有合适的更高的职务再晋升他的时候,企业应该为他提供发展的空间和展示其才能的机会,比如鼓励其下海,为他提供资金、技术及其他扶持,或是实行股份制,用股份的诱惑吸引员工,留住员工。

5.制定真正有效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框架的建立以及机制的完善。公司必须从整体战略眼光来构筑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的大厦,并让激励机制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环节(如培训开发、管理沟通、岗位轮换、考核等等)相互联结、相互促进。当然激励机制的最重要部分则体现在对员工的奖惩制度上。

同时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的战略性资源,也是企业发展的最关键的因素,而激励是人力资源的重要内容,它是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指激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企业实行激励机制的最根本的目的是正确地诱导员工的工作动机,使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需要,增加其满意度,从而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继续保持和发扬下去。由此也可以说激励机制运用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企业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运用好激励机制也就成为各个企业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激励雇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挑战性,满足其成就感,营造雇员和企业共同的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旨在使雇员更有效地进行工作,帮助企业成功地实现战略目标。

6、热爱、理解、关心员工。

热爱自己的员工是经营者之本。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只有做到了让职工们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具备了充足的自信之后,才有可能与职工们产生内心的共鸣,事业才能发展。理解是人天生就具有的一种欲望,人一旦得到理解,就会感到莫大的欣慰,更会不惜付出各种代价。人最大的愿望是自己能得到真诚的关心和重视。如果企业家能真诚关心员工,便可以达到使员工愿为自己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效果。关心员工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关心员工的家庭,一是关心员工本身。

我们要谨记:尊重和欣赏你的员工,可以从最简单的方法开始做起。不要吝惜你的语言,如果你的真诚地赞美第一个员工,那么人就足以促使员们更加友好交往和努力工作。

我国人力资源非常丰富,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宝贵财富,但是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尤其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如何改善人力资源管理,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益,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已成为每一个企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2、在激烈竞争的现代企业中,企业如果没有创新,就很难发展,即使生存也会面临危机。在管理上也是如此,企业通过不断地自我否定、自我超越,不断地扬弃来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3、人力资源管理要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建立多种形式的系统化的激励机制,重视精神激励。

1)目标设定方面不仅要体现企业目标的要求,还必须要满足职工个人发展的需求。

4、我们要充分利用外部的资源为企业人力资源发展服务。

在我国企业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溶入国际经济体系的背景下,加之入世后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机遇与挑战,我国跨国经营企业应及早做好准备,更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提高管理层次,采取积极行动,减少人才流失的损失。

全球化趋势,全球性企业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企业在国际范围内竞争日趋激烈.但最终必然是人力资源能力的竞争,是人才数量和质量的竞争,也是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和人才选用机制的竞争。而且我们现在,“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面对二十一世纪激烈的竞争环境,我们企业应该要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能力加以重视。因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优势,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成败。

不知不觉与老师一起上课也有一段时间了,在这段时间真的很高兴,多了一个好老师,站在朋友的角度上多了一位好朋友。在你身上学了好多有关人力资源的知识,课外的知识。是你让我接触有关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内容,让我接触有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知识,例如:美的空调的案例。让我接触现今高校继续就读的情况。这一个过程是很值得我回忆的。

令我收获最深的是分析美的空调的案例的时候,我作为我们组的组长,就要对这个案例负责,我尽量让每一位组员都参与其中,并不是为了应付。我也不喜欢这样的做法。我采取的办法是让每一位组员去看一看美的空调的案例,然后将她们的想法告诉我,我再将她们想法好的采取,不好一起商量讨论。我还记得我们班的有关组员,下课时还在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我真的好感动,我觉得真的每一位人都参与其中。我还深深记得我为了做powerpoint整整一个下午座在电脑旁边,为了就是做好这次的案例分析。

接下来,就是我代表我们这组上去发言,虽然平时我有做过主持,在公众面前发言,参加演讲比赛。但今次的感觉与前面几次是完全不同,尽管以前我们在上公选课时也做过这样的案例分析,也是代表我们组员出去,但今次我更懂得为我们组员着想,因为我们今次不仅有我们班的组员,还有其它系的组员。我现在代表是我们整组的成员,代表我们这组组员的想法。而且尽管我在这次案例分析中,可以未必是最好的一组,但最后得到组员的支持,我觉得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因为不是她们对我的信赖与支持,也不会派我上去,也不会后来对我的肯定,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团体合作的精神,因为有时候你做一件事时,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全部人一起合作做出来远远要比人一个人做要好。这是我在今次案例分析中得好最宝贵的一点。

而且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不会因为人力资源管理选修课结束,就结束有关方面的学习,我会一如既往的去学习有关方面的知识,继续去对有关人力资源方面的案例进行分析,在此,我也希望在以后,如果我有相关方面的疑难,请老师多多帮助,我也会继续与我们这组的人讨论,看一看她们的观点是怎样的。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摘要: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拥有主导地位,其中人力资源管理的落后,直接影响人才的发展和流动,造成资本浪费。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管理理念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潜能,提高综合素质及工作效率。通过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管理理念内涵,提出创新理念方式,保障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企业管理方式与工作方式过于落后,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趋势。企业若想保证自身竞争能力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就需要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打破以往的管理方式,保持创新。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需要加强技术创新,从专业的角度展开分析,找到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方案。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为众多企业管理提供大量经验,因此对创新型管理理念进行研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在企业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企业在用人方面综合能力的考量。企业的稳定持续发展需要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支持,依靠这种方法使企业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不单单指员工的学历和工作能力,还包括思想品质与综合素质等等。只有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不败地位。如今,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也应该摆脱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用更加现代的眼光来进行创新,找到存在的不足之处,使其更具价值。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管理理念已经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主要动力,起到重要作用。现代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创新包含许多方面的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管理理念的更新要从观念入手,打破传统管理方式的束缚。传统人力资源管理通常以管理员工为主,在这一基础上,员工的自身创新意识就受到限制,应由管理向启发转变。以员工为中心,在对员工的专业技术进行开发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员工综合素质的培养。这种管理观念符合当代社会需求,应在企业之中推广使用。第二个方面需要对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进行创新,增强管理者的服务意识。并不断更新服务方式,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更加多元化、全面。如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者的广泛关注。

2.1改变传统管理旧观念。

传统管理观念在很多方面都与现代企业有着不相适应的方面,必须进行变革。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对企业中人事关系的处理,员工在管理过程中必须服从管理者安排,没有自己表达意见的权利。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员工个性与创造力的发挥。从创新的角度来看,人力资源管理需要更加新颖的管理模式,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资源等因素都考虑其中。创新型管理理念是企业发展的宝贵财富,通过有效的管理方式,对员工进行定时培训,根据员工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以及个人意愿,对其进行分配,充分发挥员工的能力。同时了解员工的思想状态,并进行一定沟通与指引。加强内部改革以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能动性。长期以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创新与改革。每一次创新与改革不仅仅是对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推翻,而是不断完善的过程。创新说起来十分容易,而事实并非如此,需要企业管理者从根本做出改变,为企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2.2树立人本管理新理念。

如今科学技术发达,市场竞争激烈,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在管理过程中,要培养员工的潜在能力、创新能力。因此,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上要注重以人为本,企业服务员工的全新理念。早在20世纪末,美国企业就已经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创新的重要性,并提出以人为本的管理方针。在企业中形成员工第一的状态,从表面来看,这种管理方式企业利益无法得到保障,但事实上恰恰相反。企业的利益与员工在接受管理过程中的权利并不矛盾,反而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方面,树立以员工为主体的思想,从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得到提高,工作效率随之增加,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利益。企业的壮大离不开员工和管理者的共同努力,真正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创新,就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动力。结束语企业若想获得稳定长远的发展就必须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在管理过程中不断创新,能够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我国企业众多,并不是同一种管理理念就能够符合所有企业的发展需求,要结合自身情况,对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进行创新,建立完善的体系。使员工在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拥有自己的权利,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孙鹏.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管理理念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7,11(3):25.

[3]刘飞飞.基于创新管理理念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7,16(23):289.

[4]周芬.基于创新理念下的国企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研究[j].经济视野,2017,19(12):93.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而面临的瓶颈也逐渐的暴露出来,其中人力资源的管理问题已然成为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之一。随着我国开放市场下的企业经营竞争势头的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管理者意识到,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而人才是人力资源中关键中的关键。人力资源作为一个企业的人才之源在企业运行中具有至关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的中小企业若是想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就必须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先取得突破,牢牢地把握好这项资源,并且一步一步的进行完善总结,提升企业自身的持续发展和综合竞争之力。本文从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所存在的问题入手,立足人力资源的重要性,结合其发展现状,对解决问题的思路作出阐述。

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满足市场消费需求、吸收劳动力,以及技术革新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甚至关乎我国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成败。在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作为一种战略性的资源已经逐渐得到理论界与实践界的公认。所以,对于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其意义不可谓不大。

(一)中小企业的概念

中小企业,对于它的界定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在不同的时间段都似乎有着不同的定义标准。2011年6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这应该算是我国对中小企业界定的最新划分标准,主要是从企业从业人员数量、营业收入和资产总额三个重要的指标并结合各个行业自身的特点来界定的。综合国内外对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和一些阐述去定义,所谓的中小企业就是与所处行业的大型企业相比在人员、规模、资产和经营都比较小的企业单位,它的经营组成资金通常可由单个人或少数人提供,其雇佣人员和营业额都不大,在运行管理上一般是由业主直接进行管理。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人力资源管理(humanresourcemanagement,简称hrm)是指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采用计划、组织、领导、监督、激励、协调、控制等有效措施和手段,充分开发和利用组织系统中的人力资源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劳动力即人力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而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力资源内在与外在要素质与量的管理,它是一个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人力资源潜在价值潜能的有效的人力资源配置手段。人力资源管理打破了传统的人事管理的桎梏,不再单纯的把人看成一种“技术要素”,而更多的是关注人的内在建设性潜力发挥,把人当做一种使企业赢得竞争,获得发展壮大契机,保持自身运转生机和活力的特殊性资源来刻意地进行无限挖掘,在谋求企业发展的同时,也更多的让人的本身潜力的发挥,促进个人的自我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双赢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战略,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企业赢得人才制高点的法宝,是一个企业存活当世的强力支柱。

中小企业相比大型企业来说,企业员工较少,经营规模小,组织结构也相对简单,管理沟通层次也简捷,再加上我国发展的特殊环境大背景下,我国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有着它自身独特的性质特征:

首先是管理的灵活性。中小企业的经营所有权一般都较为简单明晰,所以它的组织结构也并不过于复杂,这也决定了中小企业的管理层次较少的特点,运行流程也相对的流畅,而且有更大的管理弹性空间。换句话说就是中小企业由于产权的清晰化,在管理上具有相当的独立自主性,受到的来自政府等外界的干涉活动相对较少。中小企业在员工招聘上也有灵活的弹性,它可以更为灵活的根据企业具体的岗位运行需要情况来选定企业的用人规则以及制定招聘计划,而且在员工的日常管理上显得更为直接。在企业员工的工资报酬上可以很好地进行弹性制定,根据每个员工对企业的绩效贡献度决定不同的薪资标准。它可以选择有自身特色的福利政策,相对大企业来说,中小企业可以赋予员工更为灵活的待遇条件,并且能够更为直接地下放运营的管理决策权力,以此岗位实权来招揽人才。中小企业能够在员工的工作时间和工作环境上进行更为弹性且人性化的管理。在中小企业里,因其人力资源管理的行政性约束偏弱,所以员工的潜力和才华可以得到更为直接的发挥和肯定,员工个人可以根据企业要求更好地把握自我实现的价值性发展。总之,中小企业在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上有着相对广阔自由的可操作空间,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制定更为灵活的人事管理制度。

其次是人员的流动相对频繁。时至今日,企业人员流动频繁已渐成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并不稀奇,而且我国很长时间都存在着人多却奇缺人才的怪象。究其原因,大概是由于人才结构的不合理而造成人力资源配置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进一步的导致了我国人力资源的流动性过于频繁。中小企业员工流动频繁更为典型,相对于大型企业薪资报酬的稳定和业务的成熟化,中小企业经营发展有着充满危机的不稳定性,从而加重了企业员工的工作任务,使得员工需要更加拼命的加班加点甚至占用休息时间来完成业务,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员工超出生理上和心理上可承受范围的压力,导致了员工跳槽的频繁,而这种人员流动的频繁性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的特殊形势导致的。再者说,如今中小企业竞争激烈,劳动力因为价格上的差额在市场上频繁流动,以期寻求更为优势的劳动报酬。不管怎么说,人力资源的频繁流动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都是弊大于利的,因为这直接导致了企业人力成本的负担,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再次是管理效用受到多方面的制约。和大企业类型相比,大企业融资渠道广,可动用的经营资源自然充裕,而再看中小企业,在规模上和政策支持上没有什么优势,在资源的配置过程中也输于大型企业,这就使得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来自更多方面的制约。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较为狭窄,而且资金多被投入到生产经营领域之中,这就直接导致了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资金投入量,使得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没能很好地发挥出来。企业过分的把精力和各种资源都投入到生产和业务经营之中,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不完善运作,这种战略上的缺陷使得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用有限,不能给予企业无限的人力资源助力,从而导致了我国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呈现出一种病态的发展特征。

在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瓶颈期,它们面临着资金、人才缺乏的双重困境,这也给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推行带来了许多困难。总结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以及人才意识淡薄。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逐渐取代了人事管理,人的价值也被赋予了新的战略高度,人力资源管理强调尊重人、培养人、满足人的精神层次需要,以人为中心进行人性化管理,使得员工的培养适合企业人才队伍的建设需要层次的提高。新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认为人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和资源,人是能动的,只要发挥人力资源的巨大潜力,就能创造出巨大的财富,这样的说法无疑是将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了企业战略的高度。我国的中小企业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时代观念,甚至来说还有许多中小企业还处于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中不能自拔,因此还保留着许多传统人事管理对人才的偏见,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对人才的认识过于狭隘,他们认为规规矩矩听话的员工才是好员工,而那些敢于创新的人却沦为边缘小职员,企业在员工招聘过程中过分地看重个人学历,而将一些真正有才能的人拒之门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内部人才的闲置和人力资源上的浪费,员工的创造力被企业日复一日的琐事扼杀,而管理者也没有很好的引导员工,导致了他们工作积极性不但没能提高,反而下降。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上太过注重形式,而轻视实践,从我国中小企业的整体上来说,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落后,企业的管理者只看到员工身上的经济价值,却没有把企业的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发展的一种战略性生产要素。在我国的一些中小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比较重视解决企业运营的物质、技术等方面的问题,往往对本企业人力资源问题显得漠不关心,企业管理者们认为人力资源部门不懂技术,也不能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所以他们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诸多活动不够重视。在一些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定位太低,无法统筹管理整个公司的人力资源。还有一些企业甚至都没有独立设置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部门,而是让经理或管理着自己兼任。就算设置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许多企业,也只是把它当做企业后勤部门来看待,而没有让其参与到企业运营的战略决策管理和企业效益的创造过程中,从而使得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结果也只是浪费了企业的既有资源。近年来,已经有许多中小企业面临着“人才荒”的困难境地,内部人才流失严重,外部的人才供给又资源匮乏,这已经严重地阻碍了企业本身的壮大发展。

(二)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建设不到位,制度上的不完善导致了其本身的职能存在一定的缺失。

我国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有效框架尚未构建,没有形成配套统一且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所以导致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较为混乱,使得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难以有效地发挥出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在员工的管理上有着严格的硬性规定,工作时间长,甚至还存在这一些违反法律规定的加班条款,这样的管理制度缺乏人性化,从长远来看必定会给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带来负面的影响。我国的中小企业在管理上存在着过度集权的制度弊端,“家长式”的管理作风奉行着“控制——服从”的模式,而忽视了企业员工情感层面的感受,严重压抑了个人发展。

(三)企业对员工的培训过于形式化,实际意义不大,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上质效低下。

中国许多国内企业,逐渐重视企业培训,各类培训项目也在社会上风行,但是真正从中尝到甜头的.企业却没多少,企业迷失在培训的陷阱中。我国的企业普遍的存在这样一个担忧:花费财力、物力在员工的培训上,培养了许多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可最终却为竞争对手做了嫁衣,结果得不偿失。从某种层面上来说,这除了收不回培训投资,也可能是极其危险的一个隐患问题,所以许多企业宁愿减少对员工培训的投入,甚至为了降低成本,将企业的培训工作外包给他人,最终也使得培训效果大打折扣,不尽人意。企业对培训对象和需求分析不明确,以至于都不知道该培训谁和员工需要怎样的培训,使得企业在员工的入职培训工作上往往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也是许多中小企业干脆将企业入职培训做成“上大课,幻灯片”的原因之一。“普遍培训没效果,差异培训成本高”这也是现在一些中小企业面临的矛盾难题,出于企业降低成本的需要,就只能随大流搞“大课式培训”了,而这种“形式化、过场式”的培训也最终导致了我国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开发上质量和效用的低下。其次我国中小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培训和开发投入明显不足,这也是导致培训效果低下的原因之一,据有关数据显示,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训费用支出一般占企业总利润的百分之七左右,而在我国该项支出还不到总利润的百分之一。

(四)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的流失问题突出。

由于企业管理制度的缺陷和管理者对人才的传统“偏见”,近几年以来,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流失日趋严重,甚至有的企业还存在着“用工荒”的危机。我国的中小企业的日常生产工作普遍较为繁重,还经常组织加夜班,延长上班时间,使得企业员工工作压力大,而加班费又较低,这也极大的挫伤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导致企业职工对自身工作的不满情绪,所以跳槽离职者众多,企业人才流失惨重。人力资源的流失对一个企业的影响不言而喻,有些时候甚至会成为企业最致命的问题。

(五)企业对员工的激励手段单一,缺乏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且过分依赖以加薪吸引人才。

我国的许多中小企业对员工的激励方式十分单一,往往只注重物质上的奖励,而忽视了员工的非物质性激励需要,只一味的以金钱为激励,而忽略了对企业员工的人性化关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时代的进步,企业员工的需求也从金钱逐渐向更高层次的需求转变,他们渴望被企业认可,获得自我的价值实现,而中小企业单一的激励机制明显不能满足新时代企业员工的需要。

(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员专业素养不高,缺乏实践经验,操作能力不足。

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不仅要负责企业的人力资源方面的合理调配,同时还要协调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现代企业也越来越重视人才的重要性,对人才的管理也逐渐提上日程,人力资源工作的范围将被扩大,变得比之前更繁杂、更广,甚至涉及到了企业发展和壮大的方方面面,因此新时代的企业运营对人力资源部门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技能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虽然我国中小企业在改革开放之后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地学习国外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和经验,但是遵循传统管理观念的深刻影响,我国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仍然没有跳出“凭经验办事”的怪圈,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动态的,这种经验论显然是无法适应现代经营发展的。许多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员缺乏实践经验,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业务操作能力不强,从而导致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职能的的缺失。

(七)缺乏对员工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

企业对员工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区别于传统人事管理的重要特征。企业需要借助员工发挥最大限度的工作能力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同时也要为每一位员工的成长和潜力挖掘建立一种企业与员工实现共赢发展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留住人才,为企业未来的发展走向做好充分的人力资源准备;而员工因为明确的看到了自己未来的职业道路,而对本企业真心认可和满意,故而提高工作积极性,增强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归属感。我国中小企业严重忽视了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得培养了多年的企业人才日渐流失,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未来发展。

(八)中小企业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建设,导致了企业工作氛围缺乏活力,员工归属感不强,工作效率低下。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的一种内在的属性标志,它可以说是一个企业发展前进的精神和灵魂,融合了企业的管理经营理念、管理者的经营风格等一系列的无形因素。企业文化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具有吸引人才,增强企业凝聚力,推动团队建设,以及在长期的熏陶和教育中,形成对员工的内在约束和管理等强悍的功能。放眼我国的中小企业之中,真正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少之又少,许多企业管理者甚至对企业文化鄙夷不堪,他们觉得企业文化只不过是一种很虚假的口号,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就算没有它,企业也照样能经营的下去,所以许多中小企业管理者不愿在这上面花费时间,所以许多中小企业连自己的企业文化都没有,这也导致了许多小企业的发展缺乏后劲,企业工作氛围死气沉沉,员工对企业缺乏凝聚力和认同感,工作积极性大打折扣。

(九)中小企业过分看重既得利益,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缺乏长期的规划,并且它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落后,在人力资源规划存在战略上的缺陷。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具有前瞻性的企业战略,企业要根据自身的总体发展目标,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大政方针进行战略性的规划,从而适应和赢得企业在未来市场的激烈竞争。我国的中小企业,太过看重人力资源所产生的眼前利益,而忽视了战略上的长远考虑,使得企业很难适应风云变化的市场发展。

我国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着许多问题,而人力资源管理在现在及未来的企业发展中对提升企业的绩效有着战略性的意义,所以探索新的思路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十分必要。面对所提出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思路:

(一)理论联系实践,强化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和人才意识。

我国中小企业想要在观念上跳出传统人事管理的思维模式,就必须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及意义作出科学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并且高度重视企业的人才管理工作。树立正确的观念,是我国中小企业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的前提,也是企业满足自身未来人才需求的前瞻性工作。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而人力资源管理也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企业要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深刻的认识,尤其是企业的管理者要进一步地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重要性和战略性的认识,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工作。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而知识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依靠人才来创造,所以说到底,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是在人才方面的竞争。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要转变对人才的狭隘认知,扩展视野,打造企业自身吸纳人才和留住人才的优势力量。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人力资源制度。

人力资源制度是一个企业管理本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要依据,也是对人力资源的一种机制性约束,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制度不仅可以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得到良好的日常管理,也能进一步的为企业的人才战略提供助力。所以我国中小企业要对企业的人力资源制度进行理清和重新的审视,找出当前人力资源制度的不足之处,然后进行必要的完善,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制度,让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得到协调有序的进行。

(三)探索科学有效的员工培训机制,做好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管理。

每个人的价值是不一样的,同时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岗位、企业不同的发展时期所具备的价值是不一样的。企业人才的来源大致有两个,一是通过外部招聘来实现,二是企业对内部员工进行培训培养而实现。相比之下,后者在需要的成本和契合度上更占优势,外部招聘来的人才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业务流程需要一定时间的了解和学习,无法直接投入岗位工作,这就在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岗位运行成本,而企业通过对内部人员的培训出的人才,不仅对企业的状况有了深刻的了解,还具有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可以直接投入到企业经营活动之中,所以,做好企业员工的培训工作是培养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中小企业的管理者也要认识到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重要性,做好对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让员工充分认识到本企业的发展魅力和市场实力,吸引人才心甘情愿的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服务,同时也增强了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

(四)要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不断学习相关知识,提高专业能力。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管理实现过程,它所涉及的相关知识也在不断的更新发展之中,如果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员不加强自身的学习,之前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就会很快落后,最终被时代淘汰,所以企业要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不仅要从工作需要来安排培训,也要鼓励和引导他们去学习其他对工作有所帮助的知识技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经常,复杂性的工作,部门人员如果缺乏知识技能的继续学习,就无法适应未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需要。

(五)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一个优质的环境。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经营思想、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一种综合体;它内在地产生于企业自身且得到企业全体管理者和员工的认同和维护;随着企业的发展,其文化被日益强化,最终成为企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并被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优秀的企业文化具有凝聚、激励、约束、协调等重要的功能,它可以使企业的员工形成与企业经营战略相一致的期望和心愿,有了同心协力的源动力,企业就能实现同员工的共同发展和成长。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法宝,它能够对企业的未来长足发展具起到引领作用,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要转变思想认识,倡导“以人为本”的文化核心,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企业与员工之间不应该仅仅只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而应该是一种全新的经营伙伴的关系,让员工广泛地参与到企业的管理和战略制定之中,营造一种民主和谐、进取合作得良好氛围,打造具有超强凝聚力和协调能力的工作团队。我国的中小企业只有不断的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利用文化来引导和凝聚员工的创造力,切实做到“以人为本”,才能让员工产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并将自己的职业发展理想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融合在一起,实现企业的巨大飞跃。

(六)对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进行战略性上规划。

人力资源是一项战略性的资源,这就决定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同样需要进行战略上的规划。所谓的战略性规划,就是要求企业对人力资源进行综合分析和定位,最终形成与企业整体相适应的战略体系。我国中小企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对本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把握,并最终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总体发展战略上的规划。

我们应该对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有充分的估计,对现状和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对挑战和未来发展有科学的应对措施和战略安排。我国中小企业要结合实际情况,对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探索出解决在人力资源管理山存在问题的创造性思路,并制定出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解决方案。

人力资源管理类论文

1、选题背景与意义。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企业所有生产要素中最能动、最活跃的因素。随着企业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也不断推陈出新。与国有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历史包袱轻得多,轻装上阵的中心企业可以自由借鉴世界各国企业的成功经验,因此,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受到西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影响。然而,目前,国内文献多是借鉴国外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国有企业,立足于中小企业实际进行研究的较少,所以要找出我国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之所在,提出有利于此类企业健康发展的对策。

国内学者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一批从海外留学归来的学者首先把西方先进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思想引入到国内。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不完善严重制约了民企的竞争力。由此国内学术界对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也火热的进行了起来,并有了一定的进展。

1992年,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院长赵曙明教授在他所编的《国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一书中,系统地介绍了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体系和发展趋势,最早将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引进到中国。

1995年,又在他所编的《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一书中首次进行了将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尝试,既从宏观的角度研究我国人力资源的配置机制和政策体系,又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了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优势与劣势。可以说对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初步完成了启蒙任务。

后来,卢瑞甫、卓博()进行了中小型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后指出: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面临着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战略、用人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和规范、人力资源管理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专业化程度偏低、漠视人力资本的投入、缺乏长期有效的薪酬与激励机制等问题。而有关民营企业人力资源方面的研究中,家族化管理问题是所有研究内容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蔡而迅(2002)指出:家族化经营,管理风险大。我国港台地区一些企业依靠家族化经营管理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奇迹,但通过亚洲金融风险的洗礼,已经在开始反省东方式的经营方式和经营哲学的缺陷。内地一些名噪一时的民营企业中道陨落,也表明家族化经营管理风险已经逐渐提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利于吸引优秀的管理人才,二是缺乏科学的决策机制,三是家族利益纠纷复杂。

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徐充()指出:家族化经营导致企业找不出人才。

李均在《民营企业hrm的几点误区及思考》(2003)中总结了民营企业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的'七大误区,即:管理方式绝对化、报酬标准主观化、激励方式单一化、员工培训片面化、产权主体单一化、人才引进无序化、管理观念滞后化。

孙早鲁政委《从政府到企业:关于中国民营企业的研究综述》2003,他们指出:民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用法治代替人治和情治是一个民营企业成熟和规范的标志。

吴文韬(2004)认为:由于历史与社会的原因,民营企业普遍认为人才就是指技术人才,他们将企业经营中的诸多问题归根于缺乏技术人才,这种狭隘的人才观,使民营企业形成一种对技术人才的依赖性,难以发现自身面临的真实问题,也不重视人才管理体制的系统建设,从而使企业难以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

许丽(2004)认为:能否吸引、激励和保留高素质的人才,也就成为决定企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企业必须保证自己有足够的能力来发现、吸引、培训、补偿和保留一批优秀的人才。

着名管理学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维迎教授也对我国民营企业发展中有关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发表了他的一些看法,他说:中国的未来取决于民营企业,而民营企业的能否可持续成长则取决于权力分配和人才。

现在中国很多的企业在广告费上的投入往往多于在研发费上的投入,在吃、喝、玩、乐上的投入往往多于在员工的培育上的投入,这应该反思。他认为,我们的民营企业应该加重对员工的培训力度,重视企业的人力资源储备,这样才能给企业带来长期的效益。

在中国家族式企业持续发展的问题探讨会上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会长保育钧表示:对于我国现阶段的民营企业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职业经理人制度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3、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目前国内大多数中小企业都处在初创期和成长期,其相应的其人力资源管理大都比较粗放、简单,不够系统和规范处于摸索阶段,没有能够像一些大型的企业一样构建出一套完整的人力资源系统,不可避免在运行过程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更重要得是多数处在初创期和成长期中小企业不论在规模、资金、实力上相比大企业来说处于劣势,导致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存在着巨大的困难,但也应该看到,中小企业也有不少大企业所没有的优势和特点。

因此中小企业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点,不断完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探子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很多中小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

4、研究思路与方案。

论文大纲:

1、选题背景。

3、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存在问题概括。

1、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优势。

2、人才整体素质不高,流失严重。

3、人才管理模式落后。

5、缺乏有效的个体激励机制。

1、完善培训制度,加强与员工的沟通。

3、有效建立公司的激励和考核制度。

(四)结论。

5、预期成果和创新点。

本文立足于中小企业实际进行研究,找出我国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之所在,提出有利于此类企业健康发展的对策。

6、研究计划。

第一步,选题;20xx年月日--20xx年月日。

第二步,搜集、阅读和整理资料;月日--20xx年月日。

第三步,证论与组织(拟写开题报告);20xx年月日--20xx年月日。

第四步,撰写成文;20月日--年月日。

第五步,论文修改与定稿;20xx年月日--20xx年月日。

7、主要参考文献。

[3]赵曙明: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王志明顾海英:人性假设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田.科学管理研究,2003。

[5]张晓明:中小企业的人才竞争策略圈.中国人才,2002。

[7]姚远。知识经济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探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2,(3)。

[9]樊军.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长沙大学学报,,(3)。

[10]李伟等.国外中小企业培训体系建设经验及其借鉴[j].商业时代,2007,(19)。

国企人力资源管理改革思路

为了更好地发挥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用,系统地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管理,充当好企业合作伙伴的角色,出色完成人力资源管理任务。在上级领导对公司要求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程序化的思想指导下,人力资源部门对人力资源工作作出一套管理体系。

在全球一体化竞争时期,企业都会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以及国际化的设计理念与产品技术,使企业在竞争中不断走向成熟。

通过科学、规范的管理,从公司发展战略入手,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从而优化整合和有效利用公司内外部资源。、逐渐培育出公司核心优势和核心能力,为公司持久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公司清晰的发展战略引导下,努力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平台,规范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以合理的薪酬体系、考核机制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发展人才。

提炼并形成符合友信独特的企业文化,以优秀的企业理念鼓舞激励员工,形成公司强化的内动力。

职位分析是绩效考核及至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基本作用、明确职位的本质特性,界定职位的核心职责,规范职位的工作行为是绩效考核,人员选聘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

薪酬体系是企业的价值分配机制和内在激励机制,体现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薪资架构、动态、静态比例:

绩效考核: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检查、评比对职位所规定职责的履行程度和职位及任职者对组织的贡献程度,以确定其工作业绩。绩效考核的重要意义就在于能为员工晋升、职位调配、薪酬确定、职业培训和员工激励工作提供了科学、有效的依据和手段。绩效是人力资源工作的核心和重点,其它方面都是以考核的结果作为基础来设计的,只有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才能真正落实其它各个环节,全面推动公司人力资源工作。绩效考核应成为公司的主要管理工具,对员工来说是学习改进及提高积极性的工具。

财富不能创造文化,文化却能创造财富。

切活动之中,而又流溢于一切企业活动之上。

一个企业要走出中国,走向世界,企业文化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应给予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要坚持高起点,不断与国际接轨,与时俱进,发展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企业文化建设是无止境的,融合创新的、战略前瞻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全面快速、健康发展。企业的企业文化就如同一个人的思想,只有思想正确了,才能有正确的出路。

经过多年的经营和近几年的高速发展,沉淀了优秀的企业文化,但未系统提炼,归纳,形成公司整体文化。

视人才为客户,人力资源部门代表企业为客户服务。

1、工作分析与评价:

组织设计与职务系列确定,根据战略使命、工作分析,编制职务说明书(职务表),职务范围(职能与任职资格标准),职务价值评价。

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目标、预测人力需求,对人员供求进行分析;

编制招聘、晋升、培训开发,工作轮换交流,工资福利计划;

人力成本分析和预算;

3、招聘:

开辟招聘渠道,广纳人才,建立人才储备库,选择各类人员甄选工具量表;

实施人员甄选录用程序,挑选所需人才,内部人才竞聘;

4、人员配置:

员工劳动合同管理;

工作轮换;

内部人才流动;

员工调入和调出手续;

5、劳动市场研究:

外部劳动力市场供给分析;

员工流动率,流动人员面谈;

吸纳、留人政策;

与人才中介合作;

6、绩效管理:

建立员工分层,分类管理体系;

制定人事考核制度,建立考核标准和指标;

监督各部门实施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面谈;

绩效考核的应用;

考勤管理;

7、薪资管理:

工资调查,确定和调整;

激励、奖励计划;

8、福利:

国家有关规定;

福利计划:食宿、医疗、假期;

福利体系与后勤服务体系;

9、员工关系和沟通:

劳资协调、纠纷、就业方法建议;

员工合理化建议;

人事申诉;

员工满意度调查;

企业文化教育;

10、安全。

法规;

事故处理;

安全规划;

工作环境;

心理健康;

身体健康规划;

11、培训开发:

目标体系设计;

方案预算;

教学方案、教材、师资;

培训效果评估;

员工职业生涯设计指导;

好的组织结构应该有明确的组织目标,有明确的分工与明确的职责范围,要能讲究效率,工作互相协调,内部分工合理,职责明确,避免各环节之间、各部门之间互相推诿和扯皮,各环节和层次的人员组合要合理。

组织结构制定,职能部门划分等工作完成后应对职能部门进行工作设计,工作分析,有效展开人员的甄选、培训、薪酬分配、绩效考核,晋升调配等工作。

根据公司战略计划和各部门的人力配置需求,对现有的人员进行人力预测,按工作分析得出的任职要求得出人力供需现状。根据人力供需现状开展人力资源的工作。

招聘、选拔:

从注重应聘人员的学历向注重人品、经验转变。

招聘是企业为了发展的需要,根据人力资源规划和工作分析的要求,寻找、吸引有能力又有兴趣到本企业任职的人员,并从这些人中挑选出合适人选予以录用的过程。

国企人力资源管理改革思路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和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国务院对我行股份制改革的部署和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有关指引的要求,为实现中国银行发展战略目标,深化劳动用工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市场化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1、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是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出发点。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都可以成才、人人都可以作贡献的观念,努力创造机会平等、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认真贯彻科学的人才观,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落实公开、公平、公正的方针,维护员工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促进绩效进步。

促进绩效进步是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根本目的。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根据银行发展战略、经营策略和业务需求,科学规划、合理调配和全面开发人力资源,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与业务发展的良性互动,股东利益、银行利益与员工利益的有机统一。充分挖掘和发挥蕴藏在我行员工中的潜能和价值,激发广大员工爱行敬业、干事创业、建功立业的热情,提高员工敬业度,从而增强我行核心竞争力,提高我行经营效益,促进我行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

3、重在转变观念、转换机制。

转变观念、转换机制是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以改革的思路、创新的精神、开放的眼光、务实的态度,坚决破除不合时宜、束缚人才成长和干事创业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机制弊端,大力推进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的创新,建立与现代银行制度相适应的职位聘任、劳动用工、薪酬管理、绩效管理和培训开发机制。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人才资源开发规律,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全面、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所有员工要转变思想观念,认真履行职责,努力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工作技能,增强对银行的忠诚度与贡献度。

4、统筹安排、稳妥推进。

统筹安排、稳妥推进是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基本策略。人力资源管理改革要与其它方面的改革一道,尤其要与机构调整、流程整合、业务经营、风险管理和信息科技体系建设一道,整体研究,通盘考虑,统筹安排,协调推进。人力资源管理改革贯穿于我行改革发展的全过程,要坚持渐进、持续、积极、稳妥的方针,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员工的承受程度统一起来,确保稳定。要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领导,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和党组织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以及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并建立相应的沟通机制、投诉机制和纠错机制,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二)总体目标。

按照现代银行制度的要求,结合中国银行的实际,建立职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培育与使用相结合的市场化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搭建员工成就事业的发展平台,营造员工心情舒畅的工作氛围,提供员工贡献对等的价值回报,培养员工对银行的忠诚度和责任感,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倡导诚实守信、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和艰苦创业精神,建设一支政治过硬、品德良好、业务精通、作风清正、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的员工队伍,实现股东、银行价值最大化与员工个人价值最大化的有机统一。

(三)主要任务。

1、建立清晰的职位体系与全员岗位聘任制,全面建设三支队伍。

废除“官本位”,通过职位分析和评估,优化职位设置,对职位进行科学分类,明确各职位的内部等级结构,形成新的职位体系,改变因人设岗和人浮于事的现象。以实现岗位价值最优化为目标,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原则,实行全员岗位聘任制,强化任职者聘约、聘期管理和任职资格管理,推行任职者辞职制度,加强聘任的监督管理。以公开竞聘为主,把公开竞聘、双向选择、市场招聘等多种方式结合起来,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培养使用好行内各类人才,同时,吸引国际国内优秀人才,积极做好后备人才规划与管理。开辟多种成才渠道,改变过去单一的行政职级体系,全面建设三支队伍,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员队伍,一支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一支高质量的技能操作人员队伍。

2、建立合同管理用工机制与通畅有序的人员退出机制。

对各种形式的用工实行分类管理,逐步建立以合同管理为基础、细化到岗位管理的市场化用工机制,以及通畅有序的人员退出机制。压缩后线部门人员,充实业务一线岗位,实现人员总量逐年减少,结构不断优化。清理现有各种形式的编外用工,严格控制全行编外用工总量,改进编外用工管理,扩大劳务派遣或人事代理用工范围,探索灵活多样的用工形式。对各部门、各分行进行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对我行正式员工,在依法合规签订或变更劳动合同的基础上,进一步严格劳动合同管理,加强岗位职责与绩效考核,严格执行对不符合续签劳动合同条件人员的有关规定,逐步破除正式员工的“铁饭碗”。

3、建立市场化薪酬体系与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和市场化的分配导向,以岗定薪,按绩取酬,建立以岗位绩效工资制为主体的新的员工薪酬体系,改变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和吃“大锅饭”的做法。坚持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有效激励与严格约束相结合,将薪酬与责任、业绩、风险直接挂钩,加大对重要岗位的激励与约束,充分发挥薪酬福利的激励与保障作用。

4、建立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绩效管理体系。

强化绩效管理,将全行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层层分解,形成自上而下、科学有效的绩效目标链,根据全行战略目标、部门(团队)和员工个人绩效目标,管理者与员工经常进行绩效沟通,定期开展绩效评估与反馈,公正运用绩效管理结果,积极培育良好的绩效管理文化,构建以价值创造为导向、激励约束作用明显的绩效管理体系,促进员工职业发展和银行整体绩效进步。

5、完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加快人才培养。

牢固树立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积极推动学习型银行建设。将员工培训、人才培养与开发作为员工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合理规划,积极推进。优化整合培训资源,注重投入产出效率,突出重点,讲求实效,量身定做,开展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大力培养高层次人才与核心人才,形成培育与使用有机结合、员工职业发展专业化与多元化相辅相成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

转变人力资源部门的观念、职能和作风,优化职位设置与工作流程,调整人员结构,充实熟悉金融理论与银行业务的专门人才,加强专业培训,摒弃传统的“管人”观念,取消不必要的审批手续,实现由权力型部门向服务型部门的转变。精心营造人才成长和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坚持不懈地帮助他们解除后顾之忧。建立战略管理、专业管理与客户服务三方面相辅相成的,层次合理、权责明确、服务优良、运行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运营体系,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质量与效率。

(四)实施步骤。

此次人力资源管理改革,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实施。总行本部率先进行改革,计划从2004年8月开始,争取年底前基本完成按需设岗、职位聘任、以岗定薪、合同签订、绩效挂钩等工作。同时,启动人才培养项目,推进人力资源管理运营体系建设。

境内分行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分两个阶段推进:2004年8-11月,选择两家分行进行改革项目咨询工作,形成境内分行按需设岗、以岗定薪、绩效挂钩的样板,其它分行按照总行的统一要求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同时,部署全辖开展劳动合同调整与变更工作。2004年12月-2005年6月,各分行在总行的统一指导下,按照样板分行项目成果,开展按需设岗、职位聘任、以岗定薪、绩效挂钩工作。

二、建立清晰的职位体系与全员岗位聘任制。

(一)优化职位设置。

1、职位设置原则、职位分类与职位评估。

根据流程合理、职责明确、责权利对等的原则和管理扁平化的需要,对职位设置进行优化,并根据业务发展和组织结构调整的需要动态管理,不断优化。总行将指导境内一级分行在明确部门关键职责、适当调整部门分工和业务流程的基础上,对各级各类职位进行重新梳理,规范职位名称、管理层级、岗位职责、绩效指标和任职条件,确定各部门、各分支机构职位设置方案。

按照新的职位设置方案,各分行将设置一定数量的职位,每个职位可根据实际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人员。为便于职位和人员管理,根据工作性质和业务特点,将职位划分为三大类、13个序列,分别是:经营管理类、专业技术类、技能操作类;客户关系、产品、运营、交易、风险管理、财会、稽核监察、信息科技、法律合规、人力资源、规划研究、行政文秘、其它等序列(各分行设置的具体职位序列,根据样板分行改革项目咨询结果,结合各分行的实际情况确定)。

三大类、13个序列职位的划分,是废除“官本位”、引导员工多元化职业发展、促进人岗合理匹配的需要。各类别、各序列职位之间只表明工作性质不同,不存在等级对应关系。员工根据工作需要和个人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按照职位的任职资格条件聘任上岗,实现在不同职位序列之间的转换。

各职位的内部等级结构通过职位评估的方式确定。职位评估采用翰威特公司提供的“要素评分法”。该方法根据职位在投入、过程、产出三个环节的共性,选取“知识技能”等六大要素作为评估标准,每一要素划分为不同水平等级,并根据权重赋予不同分值。通过评估可确定各职位在六大要素上分别达到的水平等级和相应的得分,然后根据职位的评估总分,确定该职位在全行职位体系中的相对位置,并通过与外部市场的对比,确定其岗位工资等级。六大要素的涵义及所占的权重分别为:

影响与责任:衡量职位的工作结果对于组织的战略实现、目标达成、持续发展的直接和间接作用,以及对结果影响所承担责任的大小,权重为20%。

2、经营管理类职位的设置。

经营管理类职位是指具有明确的管理下属职责和一定的管理幅度,主要负责组织和团队的领导、决策、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和人员管理职能的职位。经营管理类职位对组织和团队的绩效负主要责任,同时赋有与管理层级、管理幅度相对应的管理权限。

全行取消各级职务与行政级别的对应关系,取消处长、副处长、科长、副科长等领导职务称谓,取消巡视员、总经理级干部、副总经理级干部、正处级干部(调研员、监察员、稽核员、会计检查辅导员)、副处级干部(调研员、监察员、稽核员、会计检查辅导员)、正科级干部(监察员、稽核员、会计检查辅导员)、副科级干部(监察员、稽核员、会计检查辅导员)、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等非领导职务称谓。

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类职位主要设置有:

董事会、监事会设置:董事长(兼党委书记)、副董事长、执行董事、董事,监事长、监事。总行管理层设置:总行行长(ceo)、副行长、纪委书记、工会主任(兼职)、行长助理、首席运营总监(coo)、首席财务总监(cfo)、首席风险总监(cro)、首席技术总监(cto)、总法律顾问(clc)等职位(具体由董事会根据实际需要从中选取或增加)。

总行各部门设置:总经理、总监(或副总经理)、助理总经理(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是否设置)、高级经理(对内可称主管)等职位。其中,总监主要在客户关系、产品部门设置;高级经理(主管)实行单一负责制,不设副职。总行各部门高级经理(主管)及以上经营管理职位的职数由总行党委确定。

境内一级分行管理层设置:行长、副行长、纪委书记(兼总稽核)、行长助理等职位。第一、二、三组分行领导层职数原则上分别为7、6、5名,其中行长1名,副行长2-4名(其中1-2名副行长主要承担业务发展部门管理职责,至多1名副行长主要承担综合管理部门管理职责,至多1名副行长主要承担支持保障部门管理职责),纪委书记与总稽核职位合并设置(现有班子中同时有纪委书记、总稽核的,在两年内逐步过渡到一个职位),行长助理根据需要可设置1名。工会主任职位由其他同级副职兼任,不再单设。

境内一级分行内设部门改称“部”,设置主管、副主管、主任(部门内设团队负责人)等职位(其对外称谓可采用市场化的称谓,在样板分行改革项目咨询工作结束后,由总行统一确定)。主管、副主管职数,在对应的总行部门总经理、总监(副总经理)职数的基础上,适当递减。

境内直属分行、二级以下分支机构的经营管理职位设置,由总行统一制订指导原则和意见,各一级分行根据总行的指导原则和意见,确定具体设置方案。其中,二级分行(含一级分行直属城区支行,下同)管理层职数,要少于所在一级分行管理层职数,并须报总行备案(对业务量大的二级分行,可以适当增加职数,授权一级分行在不突破总量的情况下,在辖内调剂)。县支行(含二级分行直属城区支行,下同)管理层职数,要少于所在直属分行、二级分行管理层职数。

海外机构经营管理职位设置方案及其管理层职数,由总行人力资源部会同海外机构管理部提出意见,报总行党委审批后执行。

挂职人员不占用职数,异地交流任职人员占用职数。

3、专业技术类职位的设置。

专业技术类职位是指在一个或多个专业技术领域内,从事对专业理论、知识技能或实践经验有一定要求的专业技术工作的职位。专业技术类职位在专业技术领域内具有一定的管理、决策和指导他人的权限。

专业技术类职位对应专业技术序列按需设置。根据岗位职责对专业技术的要求,从高到低可根据需要设4个层级,即:资深级、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位的层级代表所从事工作任务、职责的高低。

各部门、各分行设置的专业技术职位序列、等级和职数,必须与本单位的职能要求和具体职位所担负的职责、权限、任务难度、工作负荷相一致。原则上,资深级专业技术职位只在总行部分部门、境内一级分行、直属分行和部分海外机构设置,并由总行核定。境内分行、海外机构高级(含)以下专业技术职位的设置方案,由各分行在总行统一指导下,参照上述原则确定,但其中的高级专业技术职位设置方案,需报总行备案。设置专业技术职位后,不再聘任专业技术职称,原行内评定的专业技术资格或在社会上取得的专业技术资格,予以承认,作为今后聘任相应职位的参考条件,纳入职位聘任资格管理,但不能自然转换为我行新设置的专业技术职位。

4、技能操作类职位的设置。

技能操作类职位指从事工作常规性较大、技能要求相对单。

一、以基本操作作业为主的职位。主要包括:柜员:负责柜面业务办理的职位,直接为客户提供相对固定的产品服务。主要在营业机构内部设置。技术员:负责有关机器设备或应用系统具体操作的职位,为内外部客户提供清算、设备维护、技术操作等支持保障服务。在有关部门设置。

文员:负责文档及后勤事务处理的操作职位。具体负责文件、资料、档案的往来处理和保管,以及部门内部的综合后勤事务处理。在各有关部门设置。

其它:根据需要设置。

技能操作职位根据技能水平和经验,设6个层级,最低为1级,最高为6级。

设置技能操作职位后,取消原工人和技术工人的技术等级,原行内评定的技术等级资格或在社会上取得的技术等级资格,予以承认,作为今后聘任相应职位的参考条件,纳入职位聘任资格管理。

境内分行、海外机构各类人员编制总数,由总行统一核定。编制的核定以促进业务发展、与效益挂钩、有效控制成本为原则,在科学测算工作负荷、资产总量和业务发展规模的基础上,适当考虑机构历史水平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并实行动态管理。

(二)实行全员岗位聘任制。

1、以公开竞聘为主,规范各类聘任方式。

岗位聘任制是有效实现人岗匹配的基本制度。在我行系统内,公开竞聘是岗位聘任的主要方式。实现这个目标,大体需要1-2年的过渡期。为积极稳妥地探索改革经验,在过渡期内,允许其它的聘任方式存在。有些职位的聘任人选必须按照有关法规、规章制度,通过选举产生。少数职位还要从境内外人才市场招聘。

2、分级聘任、分级管理。

根据职位的汇报关系和管理层级,按照“谁用人、谁聘任、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分级聘任、分级管理。

新的股份公司成立后,我行建议,总行行长、副行长、行长助理等总行管理层职位的聘任,由董事会决定。

建议总行财会部、风险管理部、稽核部总经理的聘任,经行长提名,总行党委研究同意,由董事会决定。总行其他部门总经理、境内一级分行行长、海外机构总经理等职位的聘任,由总行行长提名,总行党委决定。

总行部门总监、副总经理、助理总经理、境内一级分行副行长、纪委书记(兼总稽核)、行长助理、海外机构副总经理、助理总经理等职位的聘任,由所在部门或分行主要负责人提名,总行党委决定。

部分特殊重要的专业技术职位的聘任,由所在部门或分行主要负责人提名,总行决定。

总行部门总经理、境内一级分行行长、海外机构总经理及各级单位主要负责人,按照规定的程序逐级聘任下属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技能操作职位人员。

以上所有职位聘任,都必须经过民主推荐与组织考察的程序,都必须公开、公正、透明,决不允许一个人说了算。

加强职位聘任中的聘约和聘期管理,由聘任方与受聘方共同确定聘期内具体任务目标和履职要求。总行管理层的聘约和聘期由董事会规定。总行部门总经理的聘期一般为四年,境内一级分行行长、直属分行行长、海外机构总经理的聘期一般为五年,二级(含)以下分支机构主要负责人的聘期一般为三年。聘期结束、考核合格的可以连任,最多可连任两届。其他职位的聘期由聘任双方根据实际情况约定。聘约根据聘任方式、聘任期限自上而下签订。在聘期内由聘任方对受聘方定期进行考核,对不称职者可以解聘,不受聘期约束。

聘任工作一般在上一个聘期结束前两个月内进行(具体聘任工作尽量集中在每年的5-6月或9-11月进行)。

实行辞职制度,根据不同情况,分为因公辞职、自愿辞职、引咎辞职和责令辞职。辞职不是纪律处分,是任职者退出岗位的一个重要通道。

3、加强专业技术职位的任职资格管理。

专业技术职位是支持银行经营持续发展的主体职位,具有崇高的职业地位、专业化的职业规范和严格的任职资格要求,是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的重要渠道。

逐步建立与各专业技术职位序列相适应,与岗位职责要求相一致的专业技术职位任职资格管理制度。任职资格从知识、技能、经验、行为特征、业绩等方面,对从业人员的任职要求作出明确规定,严格资格准入,贯彻“先获资格后上岗”的原则,将资格评价、上岗培训与职位聘任相结合。

4、加强聘任的监督管理。

在各级各类职位的聘任工作中,要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建立对聘任工作全过程的专业辅导、监督制约、后评价以及责任追究制度。让每一位员工既成为改革的参与者、竞争者,又成为监督者、知情者,确保人人公平参与竞争,最终实现择优聘任。

各级管理者在人员聘任中要真正坚持原则,严格履行程序,认真执行标准,切实遵守纪律,并承担用人的主要责任和风险,出现问题的要接受问责,即使卸任后也要对任职期间的人员聘任决策承担相应责任。有关人力资源管理和监督部门负责做好聘任工作的事前辅导、事中监督与结果后评价工作,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风险。出现问题时,要依法合规及时介入,独立开展尽职调查,客观公正地作出结论。要建立正式的渠道,让员工就聘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映或申诉,并及时给予答复。对违反程序和纪律的行为,按有关规定严肃惩处。

三、积极稳妥地做好股改过渡期间境内分行的职位聘任工作。

各类职位的聘任原则上应自上而下进行,为积极稳妥地启动这项工作,总行将在各分行优化职位设置后,指导各分行根据职位设置方案和人员现状,按照职位聘任权限,采取双向选择与公开竞聘相结合的办法,分层分类开展聘任工作。其中,境内一级分行行长、副行长、纪委书记(兼总稽核)、行长助理职位的聘任,由总行组织实施。分行其他职位的聘任,由分行按照职位聘任权限,逐级组织实施。

为积极稳妥做好职位聘任工作,总行成立“职位聘任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从各部门、各分行抽调人员参加,并外聘有关咨询公司和中介机构人员参与,由总行党委统一领导,负责总行管理的职位聘任工作的组织实施,并接受群众的监督、举报和投诉。各分行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组,负责本辖职位聘任工作的组织实施。

(一)双向选择具体程序为:

公布职位:公布各分行职位设置方案,明确职位的名称、职数、主要职责、关键绩效指标、任职资格条件和职位所在的薪酬等级。

选择申报:符合申报条件的员工,根据职位要求和个人意愿,选择申报拟任职位,填写申报表,最多可填报两个志愿。

资格审查:组织者对申报人的情况进行核实,并对照拟选职位进行基本任职资格审查,并通知申报人。个人述职:申报人进行个人述职,说明个人以往的工作经历、业绩、能力和对所选职位的工作打算,以及拟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等。

民主推荐与组织考察:根据需要和聘任方的要求,进行民主推荐,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布申报情况,对申报人进行组织考察。

确定聘任人选:按照职位聘任权限,进行提名,确定聘任人选。任前公示:选择结果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签订合同:由聘任方和受聘方签订聘任合同(明确岗位职责、目标任务、权利义务、绩效考核指标、薪酬标准与管理办法等)。

(二)公开竞聘。

对于通过双向选择无法确定职位任职者,或一个职位有多个申报人且符合基本任职资格条件的,由工作组统一组织公开竞聘工作。具体程序为:公布职位:公布需公开竞聘职位的名称、职数、主要职责、关键绩效指标、任职资格条件和职位所在的薪酬等级,以及公开竞聘的范围、程序、方法。

竞聘申报:由符合竞聘条件的人员自愿申报拟竞聘职位。资格审查:与上述双向选择程序相同。

考试测评:根据需要,通过笔试、面试、行为访谈、竞聘述职等形式,全方位测评竞聘者与竞聘职位的适合度,择优选择胜任人选。考试测评根据需要聘请外部咨询公司参与组织实施。

确定候选人:由工作组根据考试测评结果与聘任方意见,报上级同意后提出候选人名单(至少两人),并进行公示。

民主推荐与组织考察、确定聘任人选、任前公示以及签订合同等程序:与上述双向选择程序相同。

(三)有关政策。

根据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平稳过渡的原则要求,各分行可在股改过渡期内各级各类职位的聘任工作中,对现任各级经营管理人员、现已聘任专业技术职称或已取得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的人员中,工龄较长的人员,在相应层级专业技术职位竞聘中,免除部分程序(如笔试等);同等条件下,可优先聘任。

各级机构要高度重视和关心外派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外派人员调回境内行后,可以参加境内行任何职位的双向选择或公开竞聘。在双向选择或公开竞聘中,可以按照调回前的海外职务,比照境内行同职级人员相关政策办理。今后,外派人员调回前,派出单位必须事先征求外派人员意见,并根据其意愿、条件和本单位实际工作需要,作出适当安排,避免外派人员调回后闲置待岗现象的发生。外派人员不服从组织安排的,由派出单位人力资源部门研究报党委决定。

股改过渡期间,各分行、各级管理者要高度重视并积极做好落聘员工的工作,认真开展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鼓励他们转变观念,努力学习,争取培训后重新上岗。分行人力资源部门要通过对落聘人员的分析考察,逐个提出方案,报党委研究决定。

四、建立合同管理用工机制与通畅有序的人员退出机制。

(一)建立以合同管理为基础的用工机制。

取消干部身份,根据《劳动法》及国家和当地有关法律法规,银行与员工通过签订不同期限的劳动合同及岗位协议,实现由全民所有制企业员工向股份制企业员工的转换,逐步建立以合同管理为基础、细化到岗位管理的市场化用工机制。

经营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市场替代性低的技能操作岗位人员,一般签订劳动合同及岗位协议。市场替代性高的技能操作岗位人员,本着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在确保队伍、业务稳定的前提下,根据当地劳动力市场发展水平,逐步过渡到劳务派遣或人事代理等用工形式,并规范管理。各种形式的用工内部管理的规范程度一致,在职位聘任与晋升、职业发展、培训开发、奖励惩处、党团生活、休息休假等方面,适用相同的制度规定。

海外机构当地员工合同实行属地化管理,适用当地法律规定。

(二)股改中依法合规调整与变更劳动合同。

1、股份公司成立前的劳动关系衔接。

新的股份公司成立后,境内行将统一调整与变更劳动合同。在股份公司成立前,原劳动合同已到期的,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前提下,区分不同情况按照下列原则掌握:员工符合我行劳动合同续签条件,员工本人及我行均愿意续签劳动合同的,原劳动合同效力延续到我行股份公司成立后劳动合同统一调整、变更时;劳动合同当事人一方提出终止合同的,依法终止劳动合同。

原劳动合同未到期,但符合劳动合同约定的解除或终止条件的,依照本行劳动合同管理办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

劳务派遣管理继续按照各分行劳务派遣管理办法执行。总行直接管理的境内外分行领导与总行签订劳动合同。

经组织批准在境内外附属机构以及其它单位长期工作的总行本部和境内分行员工,主要包括在中银国际、中银保险、中银投、软件中心、银行卡公司等机构工作的员工,根据自愿的原则,可以在2004年底前选择回派出单位参加岗位聘任(符合内退条件的可以办理内部退养)。选择继续在附属机构工作的员工,2004年底前与派出单位解除人事与劳动关系。但附属机构的员工仍然是新的股份公司的员工,享有股份公司员工应当享有的权利,承担股份公司员工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上述人员如一直在附属机构工作到法定退休年龄,可回派出单位办理退休手续。

原由我行分离到东方资产管理公司、银河证券公司的人员,尚未办理劳动关系解除手续的,应补办解除劳动关系手续。

2、股份公司成立后的劳动合同调整与变更。

我行股份制改造导致用工主体变更,依照《劳动法》及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依法调整、变更原劳动合同。要把员工遵守合规要求的义务作为劳动合同的重要内容。

(1)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调整与变更。

已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并愿意与我行变更劳动合同的,根据《劳动法》和国家、地方政策法规,可按新的合同文本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股份公司成立前劳动合同已到期其效力续延,符合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条件,且能够胜任劳动合同约定工作,本人提出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同意续延的,可以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不能胜任劳动合同约定工作的,终止原劳动合同。

(2)有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调整与变更劳动合同未到期,按照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可以按照新的合同文本签订原劳动合同剩余期限的合同。

劳动合同已到期,不符合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根据所在岗位劳动力市场稀缺度和员工绩效表现,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前提下,签订有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胜任劳动合同约定工作,且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同时符合下述条件之一的,劳动合同期限一般不超过5年:在中层以上经营管理岗位或高级(含)以上专业技术岗位工作的。

在基层经营管理岗位或初、中级专业技术岗位工作的,劳动合同期限一般不超过3年。在技能操作岗位工作的,劳动合同期限一般为1-2年。

在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岗位工作的,经严格考核认定,可以根据我行劳动合同管理规定,签订相应期限的劳动合同。

在技能操作岗位工作的劳务派遣用工,继续执行本行劳务派遣用工管理办法。

逐步扩大劳务派遣或人事代理用工范围,争取在2005年底前,技能操作岗位的编外人员基本实行劳务派遣或人事代理等用工形式。

(4)各类不在岗人员的劳动合同处理。

对于与我行存在劳动关系但实际上不在岗工作,以及相关手续不完善、存在遗留问题的各类人员,要区分不同情况、分类处理。符合签订劳动合同条件的,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符合变更劳动合同条件的,依法变更劳动合同及岗位协议。符合解除、终止劳动合同条件的,依法解除、终止劳动合同。

(5)有关政策及要求。

岗位协议作为劳动合同的附件,随劳动合同一起签订,员工在合同期内工作岗位、工作内容等发生变化时,应变更岗位协议。

在劳动合同变更中,各分行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保持员工队伍整体稳定的情况下,确定劳动合同续签比例,并报总行审核批准。准确理解劳动关系续延、劳动合同签订或变更过程中的经济补偿问题。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我行股份制改造成为国有控股的股份公司后,股份公司承继我行原有的权利和义务,与股份公司继续保持劳动关系的员工,其股份制改造前后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因此在此次改制进行的劳动合同变更中,不给予经济补偿。但是,在股份制改造前后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合同)的规定继续适用,并按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给予经济补偿。

(三)减少人员总量,优化人员结构,疏通人员退出通道。

对各种形式的用工以及办理内部退养的人员,均要纳入人员总量,统筹分类管理(但内退人员不计入绩效考核指标统计基数)。根据全行发展战略和机构调整、流程整合的实际情况,总行继续向境内一级分行下达人员计划。除少数重点地区分行外,均要下达减员计划。

大力调整人员结构。充实一线产品、营销和业务操作岗位,精干职能管理队伍,缩减支持保障人员,优化前中后台人员比例。人员配置向效益好、产量高的业务和产品线倾斜。合理配比人员的区域分布,对效益良好的重点地区分行,根据业务发展需要适度增加人员投入,严格控制并逐步缩减效益较差的地区机构的人员总量。调整人员在不同层级机构的分布,削减机关人员,充实基层机构。

建立人员分流和竞争淘汰机制。通过内部退养、撤并低产低效机构、整合内设机构和流程、实行主辅分离、控制合同续签比例、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或劳务派遣)等办法,逐步减少在岗人员总量。

境内分行继续执行《中国银行员工内部退养管理暂行办法》。2005年6月底前,在坚持本人申请、组织批准的原则下,内退条件作适当放宽:工作年限满30年,或距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不足8年(即男年满52周岁,女干部年满47周岁、女工人年满42周岁;对于特殊地区,国家有特殊规定的从其规定)的正式员工可申请内退,因病或非因工负伤人员的内退条件不变。工作年限不满30年,或距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超过8年的正式员工,如有特殊情况,也可申请内退,由各一级分行党委逐个研究决定。各分行党委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认真细致的态度,严格掌握政策,谨慎操作实施,保持内退待遇的前后一致,维护员工队伍的稳定。2005年7月以后的内退政策,由新的股份公司另行研究确定。

五、建立市场化薪酬体系,积极稳妥地推进薪酬改革。

(一)薪酬分配与改革的基本原则。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和市场化的分配导向,以当地银行同业市场价格为参照,实行有竞争力的薪酬策略。正确处理股东、银行、员工之间的利益关系,在严格控制人工成本、保证股东权益最大化与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之间,取得有机平衡。

坚持以岗定薪,按绩取酬。员工收入以岗位价值为基础,根据职位评估结果确定岗位工资等级,体现内部公平;员工收入与银行、团队及个人的绩效挂钩,鼓励团队协作,提倡高绩效文化。

树立“全面激励”理念,提高薪酬激励与约束的有效性。员工的货币收入与非货币收入、固定薪酬与浮动薪酬、即期收入与远期收入、物质待遇与非物质待遇,都属于全面激励的范畴,统一纳入人工成本。

(二)完善薪酬总额管理办法全行薪酬总额,由我行根据经营效益和市场情况自主确定。实行可控制的弹性薪酬总额管理制度,审慎测算人工成本投入的产出和效益。

对分支机构薪酬总额分配,按照“多挣、多花、多贡献”的原则,突出绩效,保障重点,同时适当兼顾历史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各分支机构的经营绩效和对全行的利润贡献,是确定其薪酬总额的主要依据,也是实行差别化的资源配置政策的依据。对效益好、贡献大的重点地区分支机构,加大薪酬总额投入;对经营效益差的机构,严格控制其薪酬总额增长,努力实现人工成本投入的效益最大化。

(三)建立新的员工薪酬体系。

1、岗位绩效工资制。

薪酬改革后,我行将实行以岗位绩效工资制为主体的员工薪酬制度。员工的全面现金收入(除个别现金福利之外的所有现金收入)主要由岗位工资和绩效奖金两部分构成。

岗位工资主要体现岗位价值和对银行贡献的差别,岗位工资的级别和水平根据职位评估的结果确定。员工比照目标岗位的岗位职责、绩效目标和胜任能力要求,其岗位胜任程度是确定个人岗位工资水平的重要因素。员工的岗位胜任程度越高,其在相应的岗位工资等级内所获得的个人岗位工资水平越高。

绩效奖金是员工全面现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职位的工作特性和市场惯例,不同序列的职位将进入不同的薪酬激励体系,其岗位工资与绩效奖金的组合及所占比例不同。同一职位序列内部,职位等级不同,其岗位工资与绩效奖金的组合及所占比例也不同。员工实际得到的绩效奖金,根据其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确定。每个职位的绩效指标通常包括银行、部门(或团队)及员工个人绩效指标三个方面。职位等级越高,其绩效奖金的实际给付与银行整体绩效结果挂钩的比例越高。高级经营管理职位,其绩效奖金的一部分实行延期支付,以防止短期行为。

2、海外机构员工工资制度。

海外机构外派人员薪酬待遇逐步实行属地化,根据海外机构分级情况,合理确定薪酬级别,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适当的补贴。在绩效挂钩的基础上,增加浮动工资比例,适当拉开收入差距。同时适当增加对环境艰苦及高风险地区外派人员的地区补助。海外机构当地员工工资制度,由各海外机构根据当地法规和我行薪酬政策,自主确定。

(四)规范福利制度。

规范国家法定福利项目。对国家政策规定的各项社会保险(目前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工伤保险)、住房公积金等法定福利,严格按照国家及地方有关规定,及时为符合条件的员工办理有关手续,保障员工合法权益。

依法合规,精简和规范自建福利项目。逐步实现福利项目规范化、透明化、货币化。规范现金性福利项目,严格控制现金性福利在员工收入中的占比。薪酬改革后,对现金性福利(特别是属于工资性质的),除国家政策有明确规定或由于其它特殊原因必须予以保留的项目外,原则上都要取消并纳入工资发放。

规范员工目前享受的非现金性福利项目,在条件成熟时,根据员工的需求,逐步推行菜单式的选择性福利,让员工在规定的标准内选择自己喜欢的福利组合,充分发挥福利的激励作用。严格执行国家及我行公车管理使用规定,清理纠正超标准、超范围配备公车现象,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尽快推行公车改革。简化、规范职务消费,对各级领导包括离退休领导更要严格要求,严禁违反规定搞公款消费,严禁利用本行资源经商,或从事其它经营活动。

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情况下,积极研究建立相对稳定、可持续、有弹性的企业年金制度,使其成为我行薪酬福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员工退休后,其社会保险关系按其曾经担任过的最高职位向社保部门转移(对因违规违纪受处分的人员以及因不尽职而免职的人员,不适用此规定)。

六、建立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绩效管理体系。

(一)加强绩效过程管理。

绩效管理是我行激励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银行整体绩效、团队绩效和员工个人绩效有机结合的科学管理方法。我行绩效管理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管理循环,包括以下四个环节:设定绩效目标、进行绩效沟通、实施绩效考核、运用考核结果。

1、科学设定绩效目标(指标)。

设定绩效目标是绩效管理体系和流程的出发点。根据我行发展战略和当年的经营目标,每年年初,经董事会授权,行长与各单位负责人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确定各单位当年绩效目标;单位绩效目标在主要负责人的授权下逐层分解到各团队和员工个人。科学有效地制定绩效目标是经营管理职位的重要职责。

绩效目标与单位、团队或员工个人的职责紧密相关,其中单位或团队的绩效目标可参考“平衡计分卡”工具,以衡量团队及员工个人业绩和贡献度等结果性指标为主,同时兼顾内部协作、客户服务、流程改进、学习创新等过程性指标;员工个人绩效目标应体现所在职位的核心职责要求,即关键绩效指标。

不同职位关键绩效指标的权重根据职位的具体类别和层次确定。其中,对于客户关系、交易等有明确业务量的职位,以业务量完成情况或具体财务指标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对于运营、风险管理、财会、稽核监察、法律合规、人力资源、行政文秘等职位,兼顾工作量和流程改进、服务对象评价、内部协作、学习创新等过程性指标,并根据实际与业务指标挂钩;对于信息科技、产品、规划研究等职位,可通过项目管理方式确定相关的工作质量和数量指标;对于有客户服务职能的职位,在考核任务量的同时,要有与客户服务质量有关的指标;对于各级经营管理职位,其个人关键绩效指标要与所在团队关键绩效指标紧密挂钩。绩效目标应当具体、可衡量、通过努力可以实现,并须有明确的时间要求。

2、经常进行绩效沟通。

良好的绩效沟通是保证绩效目标按计划顺利完成的重要措施,要始终贯穿在业务经营与管理过程中。绩效目标确定后,各级管理者要与下属进行充分沟通,跟踪并掌握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当绩效目标实际完成情况与计划不相符(通常是目标完成情况没有达到计划要求)时,要及时作出相应的管理决策:与下属共同分析原因,或者及时采取措施激励下属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或者适当调整绩效目标。各级管理者要系统掌握绩效辅导与沟通的方法和技巧。要加大对各级管理者的绩效管理培训力度,帮助其尽快掌握与下属进行绩效沟通的技能与艺术。

3、合理实施绩效考核。

对绩效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与评估,是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总行本部、各分行每年年底统一组织实施一次部门和员工个人的绩效考核。各部门根据自身业务经营的实际特点,组织实施对各团队和员工个人的月度、季度考核,并将平时考核作为年底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绩效考核的方法要公平,执行要公正,过程要公开,结果要反馈本人。

在员工个人绩效考核中,各部门是实施绩效考核的主体,人力资源部门制订考核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各部门负责具体制订符合自身经营管理需要和员工能力发展要求的考核方案,力求具体化;在考核实施过程中,人力资源部门提供必要的技术辅导与问题解答,为各部门考核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环境;各部门要公正合理地评价每位员工的工作成绩,并给出科学的考核结果。

加强考核过程监督,确保绩效考核工作的公正和透明。被考核者对考核结果有申诉的权利。对于考核申诉,要由有关部门以事实为根据,经过调查及时给予回复,杜绝考核中的各类不公正现象。

4、公正运用考核结果。

按照单位(团队)和员工个人的绩效表现,绩效考核结果可以划分为四个基本等级:“显著超出绩效目标”、“完成绩效目标”、“需要改进”、“离绩效目标有很大差距”。在员工绩效考核中,各等级人数比例不尽相同,但“显著超出绩效目标”和“离绩效目标有很大差距”的人数总和比例通常不得超过员工总数的30%。

公正合理地运用考核结果,将员工的考核等级与其绩效奖金挂钩,同时与员工个人潜力开发结合起来,根据不同类型员工的情况,实施不同的管理措施,如职位调整、加强培训、监督改进、强制退出等。通过多样化的考核结果运用,促使员工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在提高能力素质的基础上为银行作出更大贡献。在运用考核结果前,考核者与被考核者要进行充分的面谈反馈,正确分析工作成绩和主要不足,探讨增进绩效的方式,并为第二年绩效目标的制订奠定基础。

对经过一年的绩效过程管理,考核结果为“离绩效目标有很大差距”的劳动合同制员工,经过培训或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可设置三个月的绩效改进期,提出明确的绩效改进计划和目标。同时,允许被考核者向上级申诉。在绩效改进期内,考核者必须至少每两周与被考核者进行一次书面或口头的沟通(如采用口头方式沟通,必须作出书面记录),跟踪其绩效改进情况。三个月后,被考核者绩效没有明显改进的,应依据其劳动合同有关条款,解除劳动合同。在三个月期限内,被考核者签字确认绩效改进计划,态度良好,且绩效有明显改进的,可暂不解除劳动合同,鼓励他们努力改进,以观后效。

(二)积极培育良好的绩效管理文化。

单位(团队)或员工个人的绩效,将直接影响全行整体绩效。各级管理者和员工,要正确认识绩效管理这个科学的管理体系和方法,改变过去一些片面的观念和做法,积极培育良好的绩效管理文化。我行的绩效管理以适应市场竞争、提高核心竞争力为宗旨,以落实全行发展战略、保障业务可持续发展和创造价值为导向,强调绩效目标分解的关联性,努力创造积极向上、充分信任、有效沟通、相互协作的绩效管理氛围,促进员工职业发展和银行整体绩效进步。

七、完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加快人才培养。

(一)坚持全员培训,提高员工职业发展能力。

建立完善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技能操作三大类员工职业发展通道。使从事不同岗位工作的员工都有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生涯路径,并在各自的通道内有平等的晋升机会,以及不同通道之间的转换机会,鼓励行行出状元、人人作贡献、个个能成才。

完善全行岗位培训体系。建立银行按需调训和个人主动选训相结合的培训机制,使员工能在银行需要和个人意愿相结合的基础上,获得贯穿上岗、在岗、转岗、晋升等职业发展各个环节的个性化培训,特别要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企业文化、银行发展战略和岗位技能的培训,重点培养员工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着力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切实加强对员工的职业道德培养和企业文化塑造,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培养员工对银行的忠诚度和责任感,引导员工正确处理奉献与回报、银行与个人的关系,增强服务意识、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员工个人的职业发展能力。

完善员工轮岗、交流、挂职锻炼等管理办法。对部分经营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实行定期强制轮岗。尝试建立个人导师制度,选择现任管理者或资深专家担任导师,通过教授、指引、建议、咨询、辅导等角色示范,加快人才成长。

要重视对老员工职业生涯的规划,根据他们的特点,设计开发符合他们实际需要的培训开发项目,鼓励他们终身学习,做到既大胆启用德才兼备的优秀年轻人才,又珍惜爱护经验丰富、思想稳定的老员工。

(二)大力培养高层次人才与核心人才。

2005年底前,基本建立以高级经营管理、专业技术职位及其后备人员为主体,包括部分优秀年轻人才和技能操作人才在内的核心人才库。核心人才库实行两级管理、动态调整。总行核心人才库人数控制在全行人员总数的1%以内,境内外机构、各业务系统的核心人才库人数控制在本机构(系统)人数的3%以内。每年对核心人才队伍进行评价和考核,建立科学有效的进出机制,核心人才库流动率不低于10%。

加强后备人才队伍建设。重要职位一般至少要有2-3位后备人选。其中1位为比较成熟的近期后备,1-2位为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中远期后备,并不限职级和职类。人力资源部门和各有关部门对后备人选要进行评估,并按管理权限分别纳入后备人才库。各级管理者负责后备人选培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人力资源部门负责协调与监督。

对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安排轮岗和挂职锻炼,丰富其基层工作经验和多岗位的工作经历。将党校培训与管理者任职培训进行整合,形成中高级管理课程(含政治素质和党性修养部分)。安排中高级管理者在任职前后6个月内参加管理课程学习。对中级管理人员,开展以管理理论与技能为基础的管理素质培训。对高级管理人员,开展以增强银行核心竞争力为导向的领导素质培训。每年选派优秀管理者到国内外著名高校进修或到国际先进银行研修。

对专业技术人才,通过脱产集中面授、电子化远程培训、以岗代训、个人导师辅导等形式,开展其上岗、在岗、转岗、晋级培训,提高其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鼓励其通过自学、参加专业培训班、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等方式进行自我开发,及时更新专业知识。为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国内外专业交流机会,提高专业声誉,造就一批在国内外金融界有影响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

认真贯彻以我为主、按需引进、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方针,对我行少数关键职位,积极引进海内外高级专门人才,并为他们发挥作用、施展才干创造必要的条件。

改进外派人员的选拔与培养方式。区分专业类别、职务序列和外语语种,采取考试与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实施差异化选拔,提高外派人员选派的针对性和适岗率。

继续整合、完善技能竞赛、岗位练兵活动,激励技能操作序列员工精通岗位知识和技能。

(三)加大年轻人才的培养开发力度。

安排优秀年轻人才到重要岗位上接受锻炼。2005年底前实现以下目标:境内一级分行部门、二级分行、一级分行直属城区支行管理层,以40岁左右的人员为主体,35岁以下人员要有一定比例;总行各部门、境内各一级分行、各海外机构管理层中,至少有1名40岁以下人员。

对优秀年轻人才职业生涯规划要重点设计、优先实施,确保其轮岗、海外以岗代训、挂职锻炼、外派外训等得到优先安排。各级管理者以及年轻人才的个人导师要主动、定期与年轻人才面谈沟通,跟踪了解其思想动态,分析其绩效表现和能力建设情况,提出改进建议,认真记录年轻人才培养档案。

逐步实施“管理培训生项目”和“管理素质发展项目”,分别从经过一段时间考察的新入行人员以及核心人才库人员中选拔有较大发展潜力者,在一段时间内通过党校学习、轮岗锻炼、短期外派、脱产专项进修、个人导师辅导等方式进行培养。

(四)完善考核评价,提高培训专业能力。

按照“统一规划、分级负责、分级实施”的人才培养管理原则,强化各级管理者在人才培养中的职责。在各级管理者绩效考核指标中,纳入人才培养的四项指标:员工职业生涯设计与辅导、后备人才梯队建设、推荐优秀人才轮岗以及本人培训完成情况,未达标者不得评为“完成绩效目标”及以上档次。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操作人员未能满足岗位准入、在岗、转岗、晋级等对培训经历要求的,不得从事相应的岗位工作。

推行分类管理和专业指引相结合的培训管理方法,逐步推出提高人员整体素质、促进业务发展的“培训指引”。充分发挥北京、上海研修院和海外培训中心的优势,合理利用其它培训基地,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的培训网络。建立核心人才到培训基地轮岗进行课程开发和授课的“研修生”制度,聘请行内外专家定期到培训基地担任“客座讲师”或专职教师。

开发高质量的培训产品。加快“菜单式”、“模块化”、分层分类的培训课程开发,形成企业文化与价值观、领导与管理、银行专业知识、通用技能四个公共课程模块及配套教材、案例库。完善“训前严格选拔、训中考核监督、训后跟踪评价”的管理流程。制订以定量分析为主的培训效果考核办法。完善在岗培训、脱产集中面授培训和自我开发相结合的培训形式。加快电子化培训系统建设,大力制作、引进教学课件,发挥其在培训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新的股份公司成立后,董事会设立提名与薪酬委员会,承担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功能,包括全行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总行管理层人选提名、重大政策方案决策、各机构人力资源政策协调等。总行人力资源部为总行管理层提供专业化的决策备选方案和信息支持。境内一级分行、直属分行人事教育处、二级分行人事教育部均改称“人力资源部”,由总行人力资源部进行矩阵式管理。

境内一级分行党委在总行统一政策框架下,承担本辖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功能。一级分行人力资源部在其领导下,负责本辖人力资源管理与服务。直属分行、二级分行人力资源部,原则上作为人力资源政策的执行机构和前端服务机构。

海外机构总经理承担本辖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功能,人力资源部门在其领导下,负责本辖人力资源管理与服务。

(二)提高人力资源部门的专业化水平。

转变人力资源部门职能。重点强化规划、指导和服务职能。要配合业务发展需求,做好人力资源规划;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和技能的研究,为各部门和分行提供专业化的指导,设计专业化的管理政策和服务产品;集中提供基础操作层次的各类事务性服务,规范客户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结构。改变人力资源部门单一的直线职能制设置,有效整合总行与各部门、各分行之间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的关系,形成战略一致、上下联动、提供全方位服务的网络化组织结构。在人力资源部门内部实行前、中、后台适度分离,实现客户服务、专业服务和基础服务的相对独立和有机结合。内设团队按领导力发展、招聘与配置、机构与绩效、薪酬与福利、培训开发、海外关系、信息档案与人事服务等专业来设置。

调整人力资源部门人员结构。充实熟悉金融理论与银行业务的骨干力量,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队伍全员培训,全面提高其能力素质和工作绩效。加快培养熟悉领导力发展、人员招聘与配置、机构与绩效管理、人才测评、员工培训、薪酬福利等专门技术的人力资源管理专才。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岗位轮换和到业务部门、分支机构实习制度。按照公道正派的要求,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队伍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建设。

再造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将信息技术全面导入人力资源管理,从国际成熟的系统供应商引进适合我行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2005年底前,完成系统再造规划、需求分析、供应商招标和系统初装;2006年起,逐步在总行本部及全辖投入使用。充分发挥和完善系统功能,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工作流程,为员工提供各种形式的自助服务,为各级管理者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

(三)明确业务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责业务部门全面承担本部门人员计划与调配、人员招聘、职位聘任、人才培养、绩效管理、薪酬发放、员工培训、员工关系管理等职责,人力资源部门提供专业辅导和基础服务。真正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关口前移,构建人力资源部门与业务部门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强化业务部门的人力成本约束。从2004年起,逐步推行人力成本分部门核算制度。根据职位评估和薪酬改革的结果,将人力成本进行量化测算,并核定给各部门,纳入各部门及其主管的绩效考核指标,增强各部门做好人力资源管理的动力和压力。

2005年起,总行将在部分业务部门逐步设立人事经理岗位,该岗位隶属于业务部门。人事经理全面参与业务部门管理者对本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确保全行人力资源政策在本部门的贯彻落实,引导本部门员工进行自主管理,调动员工积极性。个别业务部门内部还可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团队。境内一级分行可比照总行的做法,根据实际情况在部分业务部门设立人事经理岗位。

加强对各级管理者尤其是团队主要负责人的人力资源管理培训。通过培训和宣传,增强各级管理者的人员管理意识,提高其管理技能和管理艺术。建立和完善管理者与员工的经常沟通制度,明确各级管理者在考核下属绩效、分配员工工作、进行员工辅导、激励培养下属等方面的职责,实现业务管理和人员管理的有机结合。

提高员工的自主管理意识,调动员工在人际沟通、团队建设、职业规划、学习培训方面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建立全员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国企人力资源管理改革思路

摘要:通过对国有企业人事管理体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出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观念、方法和体制三个方面存在着弊端,并有针对性和重点性地提出了国有企业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建议与对策在新的市场形势下,面对新的挑战,如何对企业的传统人事体制进行改革和创新、如何培育适合国情的人力资源管理新体制,以实现国有企业组织模式、企业文化建设的创新,是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在企业的各个环节中,从企业战略的策划和制定,到经营管理的实施,从技术的研究开发到具体的生产和销售,从经营管理人才到技术人才,人力资源都扮演着关键性的因素。

首先对人力资源是企业第一资源的认识不足,存在人是“成本”而不是“资源”的观念误区。

其次,注重人才引进,忽略人才开发,存在人才是“蜡烛”而不。

是“蓄电池”的认识误区。

现实中许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将人力资源管理和劳资人事管理完全等同,常常采用粗放单调的管理方法,并未建立系统的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许多企业要么没有独立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即使有,大多仍然是沿袭过去的考勤、奖惩、工资分配等纯管理约束工作模式。目前企业普遍缺乏挖掘和培养企业人才的中长期战略计划,没有系统进行培养开发人才的工作,人才造成严重青黄不接,特别是生产一线的技术人才,根本没有将管理职能转到开发和培训人力资源方面来。

难以施展才华、浪费的两怪现象存在;一部分优秀职工在企业难以实现自身的价值,看不到希望,纷纷离开企业,造成人才的流失。良好的工业基础使国企成为许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培养的摇篮,却同时由于进人、用人和激励机制的不当造成人才流失严重,至今现代企业管理模式难以真正实现。

(2)开发不合理,人才效益低。首先缺乏对高级人才尤其是企业家队伍的培养和挖掘,大多数领导仍属党委行政直接指定或派出。(3)绩效考核激励效应弱。国企改革中职工身份置换不到位,传统的“干部”、“工人”身份对国有企业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国有企业职工的身份界限决定了国有企业的身份等级,身份等级决定了等级工资制。尽管国有企业自改革开放以来,正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的附属物,变为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但内部三项制度改革一直未有突破性进展。分配制度改革方面虽然已经建立起以效益为中心的分配机制,但从根本上来说,企业的绩效考核仍是服务于等级工资制的依据。企业效益好时,大家都多拿一些,企业效益差,大家都少拿一些,企业的绩效考核模式不能将组织目标与职工个人目标紧密联结在一起,难以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效应。

(1)重视人性化管理。尊重人才,意味着企业家与员工彼此之间在人格上是同等的,也意味着工作本身不是强迫人必须服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应考虑员工的需求,赢得员工的认可和赞同,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激励措施保障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从根本战略上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改进内部管理制度,把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到关系企业命运的位置,重视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形成吸引人才、凝聚人才、搞活人才的良性机制。

(3)转变人力资源观念。公司最重要的资产不是金钱或其他东西,而是由每一名员工组成的人力资源,因此“人是资源而不是成本”。人力资源需要不断的学习充电,企业不应把人才当作不断燃烧的“蜡烛”,而应将其视为一个“蓄电池”,在不断放电的同时,也应不断地给其充电。积极为员工创造各种培训机会,努力建立学习型企业。

(1)改变粗放的、经验式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建立系统的、科学的战略人力资源系统工程,形成系统化的组织管理模式,积极引进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参与管理。目前,西方国家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一种新的专业和职业,而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正面临着普及和提高双重任务,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核心的任务首先是普及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知识,其次是建设一支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

术和计算机技术为每位员工建立人力资源信息数据库。

(3)培训与职业生涯设计。职工的职业生涯设计使职工与企业成长紧密联系,既可以结合企业发展做出人才需求预测,进行人才储备,以保证企业未来发展需要,又可以使职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和凝聚力。

程融入到企业发展的实践中不断升华的切入点,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倡导团队协作精神,注重学习和创新,员工上岗靠竞争、收入报酬凭贡献为中心的企业文化。

建立进入靠技术、岗位靠竞聘的用人提升体制。在企业人员流入方面,要充分考虑人员构成状况和人员需求状况,广开用工来源,通过各种招聘途径,择优录用,而且讲究企业所需各类人员的合理搭配和科学组合,力争“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提高人员使用效率。岗位竞争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手段。岗位空缺,不能靠各级领导签字下发调动通知单,应规范岗位竞争,公司管理的干部由公司组织竞聘,各核算单位、部门管理的岗位由各部门组织竞聘,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监控。形成企业内部层层聘任制,真正实现国企呼唤多年的“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人力资源管理新局面,使管理上能打开局面、工作上能做出突出业绩的人得到重用,实现自我价值。

三、结束语。

本文通过分析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如何迈向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通过研究、分析,大量观察、体会、总结,提出一点改革措施和建议,供企业管理层参考。参考文献:

[1]胡凤玲.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与发展[j].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2003,(10).[2]周彬.浅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误区,华夏管理传播网,2004-07-11.[3]苏文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十大挑战[j].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