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读中庸心得体会(实用7篇)

时间:2023-09-20 10:53:58 作者:碧墨 心得体会 2023年读中庸心得体会(实用7篇)

心得体会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理解和领悟所经历的事物,发现自身的不足和问题,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与他人的交流和分享。我们应该重视心得体会,将其作为一种宝贵的财富,不断积累和分享。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读中庸心得体会篇一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庸”是一门富有哲学思辨性质的学问,不仅对于我们的思维方法、行为规范、道德观念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更是能够引领我们走向一种平衡、中庸的生活方式。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分享我的“中庸全文心得体会”,通过对于《中庸》这部经典著作的阐述和自己的思考,向读者展现中庸的价值和重要性。

第一段,中庸的内涵:《中庸》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涵盖了中庸之道的思想和规则。在这里,中庸不仅仅限于理论,更涉及到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修养方式等。其中,“中”是指保持周围事物的平衡和谐,而不偏,不极端,不过份。而“庸”则是指适度,遵循适当的规则和标准,不过度扩张或压抑。综合来说,中庸即为平衡、适度、追求和谐与稳定的生活方式。

第二段,中庸在生活中的体现:中庸的思想不仅体现在思维层面,也同样应用到生活实践中。例如,在处理问题时,不能偏袒任何一方,而应该公正、平衡地考虑各方面的利益,达到双赢的目的;在与人交往时,必须保持适当的距离和友好的态度,避免过分放纵或是限制对方的行为;在生活方式上,适当的工作、运动、娱乐等活动都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保持身体和精神的平衡与健康,而过度的追求物质享受只会导致身心疲惫。

第三段,中庸精神对于自我塑造的影响:中庸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我们的行为举止和修养方式,使我们更加平衡稳定。这种平衡并不是缺乏自我反省和进步,而是通过自我调整,使身心达到更高的平衡点。每个人都应该学会以平和心态看待生活,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达到身心平衡和稳定的目的。这种“中庸”的精神,可以正确的引导我们的人生目标并带来人生的优秀表现。

第四段,中庸在管理和领导方面的适用性:在管理和领导方面,中庸思想同样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一个优秀的领导者,需要具备中庸的思维方式,平衡不同方面的利益,避免过份偏向一方,做到公正、客观的管理。同时,在组织管理中要保持适度,不要过度扩张或限制,让团队成员在平衡、有适当自主和合作的氛围中发挥出更好的能力。

第五段,结语:回顾自己的生活,我们都曾面临过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抉择,而当我们遵循着中庸之道,不走极端,保持适度,自然会使我们在这些选择和抉择中避免许多无谓的纠结和困扰,使生活更为简洁明了。同时,中庸的思想也正是传统中华文化对于理想人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问题的回答。因此,学习中庸思想不仅能够理顺自己的思考方式,更可以使我们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当中的快速变化,迎接未来的挑战。

读中庸心得体会篇二

《中庸》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之一。它是一部关于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伦理经典,全文共有33章,涵盖了一些关键的哲学思想。本文主要是笔者对《中庸》全文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中庸》思想的内涵和核心

《中庸》全文的主要内容实为中庸之道。中庸即不过度,不极端,处于适度之间。所以,《中庸》主张正直中道,强调谦虚谨慎,注重自我约束。同时,《中庸》认为人要恪守“天命之谓性”以自省、以修身、以修民、以治国。

第三段:《中庸》的生活指南——修身篇

《中庸》对于修身的要求是比较高的,要求人恪守天命之性,正心诚意,内心克制,外心笃行,做到品行端正,回归本性,摒弃不当的行为。因此,笔者深刻体悟到,修身的修炼真的是需要时间、需要坚持,不可操之过急。但是,只要坚持不懈,一定能够显著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

第四段:《中庸》的有效方法——治国篇

治国实乃治理国家之道,讲究以德为本,以礼为先,以务实为重,以稳健为王,以持之以恒为基石。从《中庸》的治国篇可以看出,《中庸》提出的治国思路是实践性很强的,可谓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安定繁荣,全靠有智慧的国家和政府领导,以中庸之理为指导。

第五段:要做一个文明人

在笔者看来,读完《中庸》后,我明白了成为一位文明人的真正意义所在。我们的社会和公共场合都需要文明的人来保证其文明。并且,在人际交往中,人们的文明举止也决定了他们的人格魅力和气质品质。因此,笔者认为:谦虚、尊重他人、遵纪守法、自律、不以权势来压迫弱小、说话真诚,这些都是文明的展现方式,也是我们应该做的。

总结:

《中庸》全文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启示和感悟,每一章都承载着至关重要的思想内涵。读好一本书,我们可以有问必答,可以走出迷茫和彷徨,理解它的内涵是会影响到我们未来的生活和事业。笔者希望这篇文章可以激起你们的阅读热情,也希望大家能够像我一样受益匪浅,成为一个有文化素养,有道德情操,有匠心制造的文明人!

读中庸心得体会篇三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学习国学,让我更进一步的了解孔子及其他教育家、思想家的学说。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细读《论语》,颇有感触。《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淫逸,游荡忘返,宴饮荒淫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教育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的栋梁。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因此,教师必须修身养性,经得起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

(二)学习《国学》,让我懂得如何学习和如何教育学生。

《明儒学案》曰:“古人之於学者,其不轻授如此,盖欲其自得之也。即释氏亦最忌道破,人便作光影玩弄耳。”古代的老师不轻易的传授知识就是想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即便佛教传经也最忌讳完全说破,因为那样学生就会轻松获得而把学习当成玩乐。现在的教学,再也不能用以前填鸭式的方法了,寓教于乐才是教师的首选。“师者,善于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也矣。”老师要善于传授道理教授学业和解答疑惑,不懂道理,学业不精湛,学生有疑惑却不能解答,这算不上老师。所以,老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参加学习和培训。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满斛水。

(三)学习《国学》让我学会感恩,懂得待人接物,懂得一切为了国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同时,也为学生做好榜样,教育学生尊老,爱老,爱护弱小,让中华的优良传统得以传扬。

读中庸心得体会篇四

让人很难理解,几千年前古人总结的经验,到了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依然掷地有声、经典至极。这是我读《中庸》时的感受,而且读的越多、理解得越深,这种感受越强烈。

《中庸》中不是句句有理,但绝大多数都能发人深省。其中,我印象最深刻、而且我最认同的是“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句中的“豫”作“预”理解,是“计划”、“准备”的意思。这句话可以简单理解为:“做任何事,如果事先有周密的计划和充分的`准备,就能成功;如果事先没有计划好或准备好,则可能失败。”

我们身边有很多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

上个星期五的朗诵比赛,我们班又拿了一个一等奖。这个一等奖也是来之不易的。老师一接到通知,就抢先进行了计划和选题,接着就组织我们进行练习,开始的那几天,我们除了在学校练习之外,老师还要求我们每天回家练习朗读,实际上,这就是在作充分的准备。离比赛还有两天的时候,老师每天又抽一、两节课给我们排练,此时,她专门注意纠正我们的舞台效果。正式比赛的时候,我们全体同学无论是字正腔圆,还是精神面貌、感情投入等多方面都比别的班要好。现在来看,如果不是老师抢先计划并组织我们充分准备,我们就很难拿这个一等奖啦。

事先没有计划和准备的事,我做得多了,当然也就尝到了很多次失败的滋味。比如有一个星期天下午,我记得我还有一个办手抄报的作业没有做,于是,我急着做手抄报。当我找a4纸的时候才发现纸没有了,爸爸便马上给我买回来。这时,我又发现,我不知道画什么画、写什么内容,好不容易画好之后,又发现彩笔掉在学校啦,于是爸爸又去给买彩笔。前后折腾了四、五个小时,才把办了一张质量很差的手抄报。后来想,如果我事先准备好材料,并事先设计好手抄报的版式和内容,我想,这张手抄报不仅质量要高一些,而且花的时间也少得多。

现在,我时常在做事和学习的时候都会想起“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这一重要的做事准则。

读中庸心得体会篇五

“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所载为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罗曼?罗兰曾说过:“一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为了探索它内在的生命——它的各种行动的源泉——我们必须通过它的文学、哲学和艺术而深入它的灵魂,因为这里反映了它人民的种.种思想、热情和理想。”这个暑假我认真诵读国学经典,感悟古典魅力,感受颇深。

一提到“国学经典”四个字,大家的第一反应一定会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我觉得《千字文》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据史书记载,这篇构思精巧、富有韵致的《千字文》,是南朝梁武帝时一位叫周兴嗣的人于一夜间编成的。公元六世纪初,梁武帝萧衍博通众学,擅长文学,雅爱书法。他对王羲之的书法推崇备至,因而命人从王羲之的墨迹中,选出一千个各不相同的字,让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用四言韵文的形式将其编撰成文,字句间要求有密切联系,且要富于文采和韵味,以供儿童学习识字,并从中掌握必要的知识。周兴嗣才思敏捷,一夜便将《千字文》编成,不过,第二天,他竟已是两鬓斑白。《千字文迄今已有1400多年了。流传到今天,作为一部启蒙读物,它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书中还有关于学习的,如“尺璧非宝,寸阴是竞。”说明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光阴的可贵,“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笃初诚美,慎终宜令。”修身、求学,重视开头固然不错,但始终如一坚持到最后更是难能可贵。做学问不可以半途而废、虎头蛇尾,应该坚持不懈,最终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守真志满,逐物意移。”说的是每个人要保持善性,学习要专一,不要转移意志,甚至玩物丧志。“孤陋寡闻,愚蒙等诮。”学问浅薄,见识少,就会被别人耻笑。我们不能只读死书,还要多增长见识,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否则就会成为“井底之蛙”。书中还写了许多历史传说,经典故事:如夜明珠,盘古开天,让我大开眼界。这些都深深地吸引了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在多读、多背中享受这部经典美文带给我们的乐趣吧!

再如读《论语》时,我对《论语》及其作者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也慢慢知道我们的很多风俗习惯、礼貌用语原来都来自于《论语》,《论语》在2500多年后仍能拥有如此深的影响,而且在世界很多地方也广为流传。《论语》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话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的确,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它教人学习要动脑子,不要一味地去搞题海战术,要学会思考和总结。只有在努力的基础上,学会思考,自己的学习成绩才能更上一层楼。如果仅仅思考而不学习,那就像种庄稼想不劳而获一样。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提醒着自己,工作也要讲究方法,不要一股劲走到头,才发现是个死胡同,要经常反思自己的工作,从反思中提高自己。而且时刻提醒着自己,只有亲身付出,才有可能有回报,不要有等着天上掉馅饼的想法。只要有可行的想法,自己就要去尝试,去付诸行动。《论语》不仅教会了我学会工作,还教会了我做人。所以,我坚信,只要大家能够理解《论语》的真谛,你的人生一定不会遗憾。

阅读国学经典,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

读中庸心得体会篇六

中庸是一本对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和道德伦理体系的经典著作,它以“中”为核心,旨在探讨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的平衡。在阅读《中庸》全文后,我深有体会,对于这本书产生了很多感悟。

第一段:中庸的核心思想

《中庸》将中庸之道视为最高境界,因为这是一种既不偏于极端,又不偏离真理的态度。中庸之道可以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包括个人行为、集体协作和国家治理等。因此,中庸之道成为古代中国思想中最关键的一部分,它尤其强调了人们要把握好事物的度。可以说,中庸思想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第二段:中庸与道德观念

《中庸》中讨论的第一点便是“诚”,即道德价值其中重头戏之一。《中庸》主张,一个人应该始终保持真实、坦诚、守信,为人处事应讲究道德准则,而不是偏执于自己的个人情感和利益。如果一个人想要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需要端正自己的价值观,不断地充实自己的修养。这样,一个人才能在成功与幸福之路上取得更好的进展。

第三段:中庸对人类伦理道德的影响

《中庸》强调人是社会的一分子,因此在行为中需要懂得尊重和考虑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同时,在中庸思想中,人们被教导要认真思考,慎重处理自己的生活,并且不要忽视自己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由此可见,中庸思想是一种关于社会基础的哲学思想,正如大善之举与小善之举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一样,人们应该重视利用道德,使自己更好地成为社会的一分子,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努力。

第四段:中庸与人生哲学

在《中庸》中,人生哲学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作者对人类生命以及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提出了多个观点。中庸强调,稳定和正常是一种较好的生活状态。人们应该认真思考生命的意义,创造自己的未来,而不是单纯地被外界力量所驱动。中庸之道非常适用于现代社会,它鼓励人们在物质与精神的平衡中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

第五段:结语

总之,《中庸》是一本在古代中国文化遗产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书籍。它提醒我们在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细致入微的精神,呼吁人们在力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不要忘了关注他人的需要。中国文化对中庸思想的强调表明,人类在自然界中是一种微不足道的存在,但我们有智慧和美德来充实自己,让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并为社会做出贡献,最终创造出一个和谐宜居、具有安全防范措施的社会环境。

读中庸心得体会篇七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历代的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统治中国近-年-。《论语》当然也就稳坐了--年的宝座。直至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提出“---孔家店”的口号,《论语》的地位才开始动遥-----时期深刻的“批林批孔”,更进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对人们的束缚,《论语》从此埋没人间。

《论语》究竟是什么内容?为什么他被古人视为经典,而后又成为所谓“封建统治者的工具”呢?怀着这些疑问,我漫步于《论语》的花园,尝试着去感受其中的奥秘。

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和《--语录》没什么差别。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论语》里最常见的词汇,无非是中庸、君子、礼仁云云。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与小人相差甚远。--说过:“小人累君子,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可见君子的物质生活是那么的悲惨!

礼,表现了孔子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孔子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国不遵守“周礼”,闹得一团乌烟瘴气。孔子的礼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致力于维护三纲五常,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当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时,孔子愤怒地说:“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

仁,是孔子的道德观,这后来发展成为了他学生孟子的政治主张。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遵循“礼”,这就便是“仁”了。“仁者爱人”,这里爱的“人”是指上层社会的王室贵族;尊重朝廷贵族,“不犯上”,也说明孔子对“礼”的尊重。此外,孔子还把“仁”当作“人”的标准:“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

纵然,《论语》经历了两千个春秋,并不能完全适合我们现在的思想,但是它毕竟是经典中的经典。经典永远不会过期,我们要批判地继承这些中华传统文化,让《论语》为--制度服务。总之,《论语》是我们必读之经典,我受它的感化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