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中庸心得体会 中庸读书心得体会

时间:2023-06-21 09:48:01 作者:曹czj 心得体会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致良知中庸心得体会 中庸读书心得体会篇一

从开始接触《论语》起,“中庸”便在我的生活中频繁出现,于是渐渐浅尝了这个易懂却又高深的词汇。“中”意为不偏不倚,过犹不及;“庸”意为平常,平庸。

《论语》和《中庸》中都讲“中庸之道”。在拜读后,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中”是圆,“庸”是方,“中庸”就是把“中”的道理用一种最恰当、合理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是一种方与圆的完美结合与运用。

记得不久前,我曾对于“锋芒毕露还是韬光养晦”有过一番思考,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中国古往今来,似乎都在提倡着“韬光养晦”,这样正迎合了那句“满招损、谦受益”,人们觉得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一个人本身的素质与修养。但当人们站在如今这个社会的视角上时,却又突然发现,这样的思维方式似乎已不再适用。如今,在我看来,这两种人生态度都是不能完全采纳的,取而代之的,当然是“中庸”。记得一段很经典的话:“岳飞锋芒太露,无法躲过风波亭之劫;李太白锋芒太露,难以见容于官场,苏东坡盛名之人,屡遭磨难,大象因牙而被擒,蚌以有珠而见剖,龟因壳而致死,鹦以饶舌而被困,犀牛因角贵而招杀,金铎以声自毁”。其实,锋芒太露的结果,容易招忌及受害。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也是如此,而这,正是一种“中庸之道”。“半开”、“半醉”,需要度的把握,而这是没有确切的衡量标准的。行事之时,靠的只是每个人心中对中庸的理解与坚守,在那些复杂中,我想,“简单”的持守才是最难的。

上面所提到的只是生活中的小片段——对于才华的显露,当然,在这之外,还有更多的“中庸圈”,我想,孔子之所以为圣人,便是在于他一生始终处于这中庸圈内吧!他所拥有几乎全部优良品质,虽不夺目,但始终不乏光耀。他面对弟子的过人或不及之处,能正确的对待,并不一味发扬长处,而正是忠于“不偏不倚”。面对才华横溢,不放弃收敛锋芒;面对勇敢,不放弃畏惧;面对矜庄,不放弃随和……我想,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就在于此。

中庸带给我更多的,就是“和”了。不偏不倚,不过也无不及,达到最好的状态,这就是“和”。这样的一种心态,就是平常心。生活中,面对过失,不过分埋怨别人,也不过分自责;面对荣誉,不过分张扬,也不过分低调;面对困难,不过分踌躇,也不过分淡定。万事适中,达到“和谐”的境界,这样天地万物会各安其位,正常运行。这是一种大智慧。

《中庸》的深奥让我无法完全置身于内。我想,如果此生无法精通《中庸》将是我最大的遗憾。万物持中,这是做人的原则与处世的艺术。无论碰到什么事,拿出“中庸”,以不变应万变,这将是一生的财富。

致良知中庸心得体会 中庸读书心得体会篇二

《中庸》是我国儒家的重要哲学经典之一,是一部含有深刻哲理的古代思想文献,通常被认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它原来是《礼记》中的一篇,南宋哲学家朱熹把它从《礼记》四十九篇中抽出来,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庸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内容相当丰富的人生哲理,也是实用的学问,可以使我们终生受用不尽,甚至对我们民族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中”就是不偏不倚,“庸”就是常。“中庸”就是要劝人们在思想上要不偏不倚,在行为上要不走极端,无不及亦无过之。其中也体现了儒家关于修身、治国、处世等方面的伦理道德思想。

最早提出“中庸”一词的是孔子。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孔子认为,有道德的君子能够做到中庸,小人却违背中庸。君子之所以能达到中庸的境界,是因为他的言行时时刻刻都适中。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他做事肆无忌惮。行中庸之道,其实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做事要有分寸、有尺度,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就好比琴弦,拉得太松,就不成曲调;拉得太紧,就容易绷断;只有松紧度恰到好处,才能发出美妙的声音,人生亦如是。

对国家来说,“和”是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我们提出了“和谐社会”的口号,我们国家也要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优良传统,北京奥运会上,

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向世人传递了中国的处事态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要理性对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理问题。 中庸之道看似平常,然而越平常的事情往往越难做到。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说明坚持中庸之道是十分困难的。每个人都有无尽的欲望,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天性,这种天性使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吃得饱,穿得暖,而是有更多的追求。于是,我们渐渐不再是仅仅是为了生存而忙碌,还为了名与利,为了无穷无尽的欲望去忙碌,变得像个陀螺一样转个不停,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欲望的奴隶。只有学习中庸之道,保持中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欲望所困扰,才能做生活的主人,活

出自我,达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静随天外云卷云舒”的超然境界。

致良知中庸心得体会 中庸读书心得体会篇三

今天由我给大家分享我的学习体会,以及我在以往工作中的心路历程。现在大家都在学习《道德经》,分享学习的感悟,我自己感觉加入讲师团的时间太短,对《道德经》没有很深入的理解,所以我选择了跟大家分享我的《中庸》学习体会,讲的不到之处还请大家多包涵。

最初接触《中庸》是在每周四早课上观看视频,觉得里面讲的内容容易理解,能听的明白,后来在转正之后就加入《中庸》学习小组。通过写手抄稿、每日诵读、看译文,加深自己对《中庸》的理解,也让我能更恰当的对待工作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下面我就结合《中庸》第二章的内容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思想转变。

《中庸》第二章原文: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中,就是指合理、适当、协调、恰到好处、不走极端。庸,就是要坚持原则,尊重规律。

1

于是,好心的鲁王就吩咐仆人,把那只鸟供养在庙堂里。每天叫人吹乐打鼓给它听,献出最好的美酒请它喝,杀猪宰羊,把最肥最鲜的肉献给它吃。对鸟照顾得够好了,可是那只鸟却一点儿也不领鲁王的情,吓得惊慌失措,在庙堂的顶棚上,一会儿害怕得飞来飞去,一会儿恐惧地躲藏起来。什么美酒啊,肥肉啊,音乐啊,它根本不知道那是鲁王专门献给它的。

一天,两天,海鸟不吃也不喝。到第三天,那只海鸟就死了。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外表再美丽的鸟.它的本质仍然是鸟,如果不遵循它的生存法则而将人类的意愿强加给它,最终只能导致它的死亡。而中庸的境界如同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一般,不会违背事物的本来面貌和自身规律。这样做才符合中庸之道,才是不会破坏大自然的无为之道.百姓也同样会安贫乐道,天下也自然太平和乐。

1

圣人讲要走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

慎独自修: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慎重行事,在别人不能听到的时候,保持清醒。不要认为隐藏的过失,就可以去做,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当独自一人时,同样要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自重自爱,把握住自己。这条原则也是我做人的基本原则。

从小我的父母就教育我,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坚持原则,想要的东西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而不能不劳而获,或者贪图小便宜走歪门邪道。这点对我的影响很大。我工作之后,做的是通讯公司的大库主管,当时的手机刚从模拟机转网成全球通,好多的厂家为了提高销量,都会配有很多的随机赠品。赠品是按订货数量配送的。那会儿也没有直销员,所有的赠品都是由库管保存,给不给客户也基本上由库管出货的时候通知营业员。当时我记得是飞利浦的一款手机赠送银项链和一个小小的18k金的转运珠,好多营业员和业务员在销售几天后都会有一条那样的项链。有一个业务员曾经问我,你弄了几条项链?我说我一条也没有,他觉得不太相信:“库房里那么多,你没留两条?”我告诉他,我给门店和业务配货从来没有克扣过赠品,所以我没有很正常。他们也许不相信,但是我有自己的原则,小事才能见人品。如果拿了一条项链,也许别人不会发现,但是自己的良心会不安,说的直白点就是做贼心虚,一旦别人发现了,往小处讲就会失去别人对你的信任,往大处讲,就会增大贪欲,看见什么东西都会想要据为己有,慢慢的越陷越深,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相信大家都有过相似的经历,只要是内心正直的人都会像我一样这么做,这么做也是符合《中庸》里:君子慎其独的理念的。小到赠品,大到手机,我都没有私自拿或者用过。就像《弟子规》中说的: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这些做人做事的原则,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也需要我们一辈一辈的继续传承下去。

《中庸》的第二条原则:忠恕宽容。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以中庸之道处世,能调和各方面的关系。中庸讲的是人之根本,强调做人的艺术和做事的方法。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需要我们用心的观察分析,才能了解,看待别人往往不能只看现象和表面,而是要深入其心灵,着眼于本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进行沟通交流。在当时的库房里,我们一共三个人,有一个女孩儿小会,平时比较自私小心眼儿,我们一起干活,她总捡最轻的,我和另一个女孩儿觉得大家一起工作,多干点无所谓,所以都不跟她计较。

有一天,库房里只剩下我和她,到了几百台的手机,需要一部部的拆开包装验货,还需要记录每部手机的串码,平时记录串码都是小会做的,而验货就是我和另一个女孩儿的事。她看到这么多的货知道我自己肯定验不过来,还得给门店和下县的经销商备货,那么她也得跟我一起做,楞了片刻,她说有事要请假,我跟她说:“你要是没什么要紧的事,就明天请假吧,今天这么多货,我一个人也验不完。”她听完还是坚持请假,我一时火大,就直接跟她说,那你可以离职了,去拿离职表吧,我给你签字。说完我就不理她去给业务员备货了。她看我不高兴转身走了。

等我备完货,看着满屋子的大箱子真的愁,那时候我也不会用电脑入库,都是她操作的,串码也都是她手抄的。这几百台光抄串码也得抄半天,更别提验货了。一时间,真的不知道怎么办了。后来我试着给会计苏大姐打电话,向她请教电脑入库要怎么操作,苏大姐来到库房详细的给我讲了操作步骤,我又问她这么多串码我能不能以后再补录,大姐很奇怪的看着我说:“你们的串码都是手敲进去的?”我说是的,大姐又说:那配给你们的扫码枪是干嘛用的?”我愣住了,问大姐:“扫码枪能录串码?我不知道呀。”大姐又给我讲了扫码枪的用法,结果很快我就把入库和串码就录入好了。并在当天下班把所有的手机全部验货完毕。

虽然很累,但我知道了电脑怎么用,也通过这件事让我明白了,有效的沟通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如果我当时没有发火,而是好好的跟她讲明白我们是一个小的团队,应该团结协作来更好的完成工作,也许这件事就有另外一种结果了。

有一句话叫“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如果拥有宽厚的胸襟和积极好学的精神,就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就能与人与己“无所不容”。这种对他人所表现出的宽容也就是“恕”。虽然我最后原谅了她,但她对人对事的态度给我提了个醒,“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也不要强加于人,要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

通过这件事也让我明白了,做任何工作,只有自己强大了,才能服人,自己学的多,心才宽,才能看的远。学了《中庸》之后才明白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且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表现出来而符合常理,有节度,这就叫作"和"。二者协调和谐,这便是"中和"。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那么工作和生活才能更好。

现在我也在学着控制自己的情绪,当孩子不愿意写作业或者写错题了,我不是简单的大声训斥,而是心平气和的让孩子玩一会儿,等我空闲了给他解决作业中的困难,几次之后,我发现孩子的情绪也在转变,能够自觉的完成作业并且有困难了也不再乱发脾气了。只有坚持宽容忠恕之道,人们才会相安无事和平共处,家庭也才会更和谐幸福。

至诚尽性是中庸之道的第三条原则,只有坚持至诚尽性,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善良的天性。只有以善待人,也才能得到别人的善待。进入集团财务中心后,我这工作上得到了大家的很多帮助,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和领导对我的认可,让我感到。由最初的档案管理员一步步的走到今天,能独自完成部分督查的工作,和大家的悉心指导是分不开的。最初做督查的工作只知道按流程做,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后来段晓丹就经常的问我:“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需要跟我沟通吗?”或者“还需要我帮你做什么吗?”如果我自己能做下来,就告诉她“我可以”,如果我觉得有困难,就会把问题总结下来,等晓丹不忙的时候向她请教。从年初录入报表的期初数到出合并报表,每一个步骤她都会详细的给我解释。盘点出纳,她会告诉我最快最准确的核对出纳会计账的方法。

从晓丹身上我学到了很多我以前没有学过的专业知识。这种真诚相待的事例在咱们公司还有很多,都是值得我去学习的。我的工作还有盘点各公司的库存情况,在盘点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各位库管的大力配合。酒厂、营销门市、展览馆等库的酒水品种多,大概180多种,畅销的还好盘都是整件的,有好多的老品,需要一件一件或者一瓶一瓶的核对,还有好多类似的包装,例如:小兴台和金奖版小兴台,金黑豆、银黑豆等的包材从外观上看大致相同,我都分不清,库管会带着我一品一品的仔细辨认,不厌其烦的跟我核对我弄不明白的品种。

古镇的小商品较多,盘点起来比较费时,所以我们都会在月底盘点时跟盘,看着各个库管一个个的数那些小商品,佩服他们的细心和认真。不论是酒水的库管还是小商品的库管,她们都是本着对公司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和诚心来工作,所以她们的诚心和善良也成就了我,使我的工作能够完美的完成。

记得x老师在分享《道德经》时说过,理解、接纳、包容、尊重、欣赏、信任和爱往往能激发一个人内在的力量,他会不断的完善自己,越来越符合我们的期待。从财务的领导同事到各个库管,她们都以善良理解尊重来帮助和配合我的工作,也正是她们激励我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要迎难而上,积极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成就自己。

下面,总结一下我今天的分享:《中庸》的主旨是论中和,认为中和是宇宙的本来状态,是一种高度和谐、完美的境界。第二章的内容也就是说,过分与不够貌似不同,其实质却都是一样的,都不符合中庸的要求。中庸的要求是恰到好处。

我把它分成了三个部分来解读:

第三部分:至诚尽性, 只有坚持至诚尽性,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善良的天性。只有以善待人,也才能得到别人的善待。

最后以x老师的《道法自然》来给我今天的分享结尾:按实物本身的特点及内在规律做事,意味着我们要接纳、尊重每个人的不同,允许每个人循着自己的本性,把自己的优点特长充分发挥出来。每个人最高的成就就是自己本性的最大发挥。

今后我也会按照传统文化的指导,使自己走的更高更远!

我的分享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聆听!

致良知中庸心得体会 中庸读书心得体会篇四

《中庸》相传为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南宋大哲学家朱熹将它与《大学》、《论语》、《孟子》合成“四书”之后,其地位更加突出,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它所论述的原则、精神和思想方法至今仍富有积极的启发价值和借鉴意义。

其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中庸》强调的一条重要原则是从实际出发,从自己所处的现实境地出发,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出发。

《中庸》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的原意指的是什么呢?朱熹解释说:“素,犹现在也。”“君子”行事,必须从现实的情况出发,不外求,不幻想,不眼高手低。在有阶级的社会里,人们所处的地位是不可能同等的,所以《中庸》又说:“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所谓从实际出发就是从自己所处的实际环境出发,不作人为的拔高,不搞硬性的助长。在上位不凌下以立威,在下位不援上以附势,一切顺其自然,不怨天,不尤人,这样就无时不心地和平。不能持中的小人则不是这样,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冒险行事,以期侥幸取胜。即使偶尔达到目的,也是身心憔悴,离中庸甚远。

从实际出发,必须从低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中庸》说:“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不管你要走多远,无论千里万里,都是从身边的第一步开始的;不管爬多高,都是要从最低的第一级开始的。那么,中庸的运用究竟应该从哪些地方开始呢?《中庸》引《诗经》及孔子的话说:“《诗经》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子曰:父母其顺矣乎!”从调整家庭关系开始。夫妻之间,如鼓瑟琴;兄弟之间,和乐且耽。再加上对父母的孝顺,一个家庭也就臻于“中和”了。

其二,行而不倦的精神。《中庸》的“致中和”表现的是一种行为规范,一种在实践中体现的原则,所以特别强调“行”。《中庸》举舜的事迹发挥说:“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中庸》的作者认为,舜之所以为舜是因为他坚持中庸之道。他注意调查研究,倾听周围意见,而且能隐恶扬善。对听来的意见善于分析,排除左右两个极端,就其中最合实际者,取而用之。

致良知中庸心得体会 中庸读书心得体会篇五

对于环境的理解是随着时间而逐步改变的。有段流传很广的名言是这么说的,如果一个人不喜欢周围的环境,就要想办法努力改变它;如果不能够改变环境,那就努力去适应环境;如果不能适应周围的环境,就想办法再换个环境试试。树挪死,人挪活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可是,如果换个环境仍然没有办法适应呢?照着这个思路思考下去最后会得出一个什么结果。虽然有点哲学上一辨到底的意味,但有些东西把牛角尖钻透了之后,反而知道该如何轻松面对了。就象经历过的人,无所畏惧。但这种无所畏惧和无知者无畏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含义。后者是初级阶段,前者提升的层次更高,视野更开阔。

中国人讲中庸之道是有道理的。老祖宗几千年的东西,毕竟对后世有所启迪。以前对于中庸的理解非常的片面狭隘,总以为是抹杀个性之事,这其实是不懂得如何通过中庸求同存异,扬长避短。中庸之道,个人的理解,更多的是为了双方的沟通与交流,找到彼此承接的平台,哪怕对方与你的差异完全是一南一北,你仍然可以从个人爱好,或者是某些不为人道的小秘密找到话题。

更多的时候持有中庸这样一种态度,可以急事缓办,可以将不好办的事情改变过来,扭转局势。以退为进,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在战场上,一个人在没有学会如何进攻敌人之前,先学会保存自己是非常重要的。著名的股神说得非常有体会:投资最重要的是想方设法保存原有资本,第一条如此,第二条、第三条同样如此。

什么样的光芒最长久?不是突然一现的流星之光,只有恒星那并不太强的光,夜夜可见,永远在天空中闪亮。又想起登高必跌重,一步步行去,踩踏实了,最为稳妥。

中庸并不是放弃自己的立场,虽然许多时候中庸意味着保持中立,但中庸绝不等于平庸。怕就怕,过于聪明,起点不高,看得不远,不知道天多高地多厚,自以为是最误事。因此才会有“难得糊涂”这样精妙的语言。

中庸是一种处世态度,它只是一种手段,不是目标。因此,学会中庸,给自己更广阔的天地,中庸与雄心壮志并不矛盾。年轻时候爱走极端,随着阅历的增多,逐步明白了,中庸,会给人带来更多的回旋余地。

致良知中庸心得体会 中庸读书心得体会篇六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古典文化名著是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年伊始我院组织了对传统文化《论语》的学习,现在又组织学习了《大学中庸》,通过这两次学习,使我不仅体会到了古典文化的经典和博大精深,更感受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我自身的指导意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德。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段话是《大学》的经述,也是这本书的总领,揭示了大学的宗旨。看完这部分,使我懂得学习和工作都要有安静和平的心智,这样才能神思安稳,去思考自己所研究的问题,思虑周详问题,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和规律。这对于在法院工作的我来说非常重要,在开庭之前要认真阅读每一本案卷,做好开庭前的准备工作,在庭审中抓住庭审过程的争议焦点,围绕争议焦点调查和审理案件,但是实践中,一般当事人大都缺乏出庭经验和技巧,在庭审时提不出观点,抓不住重点,找不到焦点,而是采取平铺直叙的方法或是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的方法。这就需要法官有安静和平的心智,神思安稳,思虑周详问题,以平等宽容的心态注意观察当事人的心绪,体察当事人的心态,揣摩当事人的心理,以便及时准确地“对症下药”,找准妥善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及时化解纠葛。相反如果内心急躁,就很难去认真全面的思考案件。

读《大学》的另一个深刻感受的是做人要正心,正心就是保持内心的中正,就是谨守天性中的良知,不被外界所左右,不受个人感情所支配,公平裁判,没有偏私。在具体审判诉讼案件过程中,要客观、中立,与各方当事人保持同等的距离,不偏不倚,以事实为根据、法律为准绳,公正地裁判,公平地保护诉讼各方合法的实体权益和诉讼权益。作为纠纷诉讼的终极解决者,必须保持严格中立的立场,本身不能代表任何意志和利益,只能通过依法确认的事实,根据法律规定的准则和对法理精神正确的理解,公允地确定哪些利益当受排斥,哪些利益应予保护,使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受到同等尊重、获得同等的法律保护。

读完《中庸》,令我感触较深的就是要懂得“人类世界最重要的是人与人间的和谐共处”,这虽为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方法,但是这种为人处世的方法运用到我们法官的审判案件中就是和谐裁判,调解结案。享有东方经验美誉的调解制度,就是强调“和”的效果,也是解决纠纷的最佳结案方式。目前较普遍的“大调解”机制的建立,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为贵”、“息讼止争”的优良传统。“和”并不是要回避矛盾,而是要通过分析当事人心理,注重释明法律,查清案件事实,讲究方式方法,进行细致入微的法律分析和事实分析,使当事人胜败皆服。通过调解,不仅合理解决了矛盾纠纷,防止矛盾纠纷激化影响社会和谐,而且理顺了当事人的情绪,缓和、化解了相互之间的对抗与冲突,达到了化干戈为玉帛、重建和谐关系的效果。

致良知中庸心得体会 中庸读书心得体会篇七

从开始接触《论语》起,“中庸”便在我的生活中频繁出现,于是渐渐浅尝了这个易懂却又高深的词汇。“中”意为不偏不倚,过犹不及;“庸”意为平常,平庸。

《论语》和《中庸》中都讲“中庸之道”。在拜读后,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中”是圆,“庸”是方,“中庸”就是把“中”的道理用一种最恰当、合理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是一种方与圆的完美结合与运用。

记得不久前,我曾对于“锋芒毕露还是韬光养晦”有过一番思考,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中国古往今来,似乎都在提倡着“韬光养晦”,这样正迎合了那句“满招损、谦受益”,人们觉得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一个人本身的素质与修养。但当人们站在如今这个社会的视角上时,却又突然发现,这样的思维方式似乎已不再适用。如今,在我看来,这两种人生态度都是不能完全采纳的,取而代之的,当然是“中庸”。记得一段很经典的话:“岳飞锋芒太露,无法躲过风波亭之劫;李太白锋芒太露,难以见容于官场,苏东坡盛名之人,屡遭磨难,大象因牙而被擒,蚌以有珠而见剖,龟因壳而致死,鹦以饶舌而被困,犀牛因角贵而招杀,金铎以声自毁”。其实,锋芒太露的结果,容易招忌及受害。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也是如此,而这,正是一种“中庸之道”。“半开”、“半醉”,需要度的把握,而这是没有确切的衡量标准的。行事之时,靠的只是每个人心中对中庸的理解与坚守,在那些复杂中,我想,“简单”的持守才是最难的。

于是,我“引入”了“圆通”,便是做到既方又圆,这是一种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高度的智慧和修养,能始终做到这一点的人,就绝非等闲之辈。正如中庸所提到的“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上面所提到的只是生活中的小片段——对于才华的显露,当然,在这之外,还有更多的“中庸圈”,我想,孔子之所以为圣人,便是在于他一生始终处于这中庸圈内吧!他所拥有几乎全部优良品质,虽不夺目,但始终不乏光耀。他面对弟子的过人或不及之处,能正确的对待,并不一味发扬长处,而正是忠于“不偏不倚”。面对才华横溢,不放弃收敛锋芒;面对勇敢,不放弃畏惧;面对矜庄,不放弃随和……我想,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就在于此。

中庸带给我更多的,就是“和”了。不偏不倚,不过也无不及,达到最好的状态,这就是“和”。这样的一种心态,就是平常心。生活中,面对过失,不过分埋怨别人,也不过分自责;面对荣誉,不过分张扬,也不过分低调;面对困难,不过分踌躇,也不过分淡定。万事适中,达到“和谐”的境界,这样天地万物会各安其位,正常运行。这是一种大智慧。

《中庸》的深奥让我无法完全置身于内。我想,如果此生无法精通《中庸》将是我最大的遗憾。万物持中,这是做人的原则与处世的艺术。无论碰到什么事,拿出“中庸”,以不变应万变,这将是一生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