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银河岸边读后感(汇总5篇)

时间:2023-10-07 20:33:07 作者:文锋 活动总结 最新银河岸边读后感(汇总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银河岸边读后感篇一

是的,它们都是科幻,但科幻不尽是它们。除去那些宏大的世界观,严谨的数据,硬核的物理定律之外,科幻仍然有其光辉。而我们也需要这些“细微”“模糊”“柔软”的光辉。

所以在《银河边缘·冰冻未来》里我最喜欢的故事是《雷克斯霸王龙》,一个“一地鸡毛”式的故事,描述一个在女儿,妻子和宠物的漩涡之间旋转不堪,思索自己的人生到底哪儿出了问题的中年男人。它可能不那么“科幻”——一头复制出的恐龙可以被一只烈性犬替代,再稍微改一些剧情便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故事。但这篇故事使用的是复制恐龙,并非藏獒或者比格犬,那么它就是一篇有趣的,标准的“科幻小说”。

在确认它们是科幻之后,《校园三剑客》便可以是许多青少年迈入“科幻”的第一级阶梯,循序善诱之下,从《三剑客》走出的幼童可以成为阅读《凡尔纳三部曲》的少年,再到阅读《三体》《银河帝国三部曲》的青年。科幻需要新鲜的血液,需要源源不断的阅读者,因而如果将门槛提得太高让人心生敬畏与恐惧,只会导致科幻本身故步自封,最后垂垂暮矣。这对于科幻的发展百害无一利。

科幻需要《霸王龙》《三剑客》《天元突破》。不高的阅读门槛,轻松却也能给人留下印象的剧情,能够让人意识到“哦,这是一篇科幻”的细节。它们以温和的阅读体验打消许多人对科幻的刻板印象:科幻是充满数据和理论的,是宏大又严谨的,是难读的。

不,不是这样。科幻是可以模糊的,是可以细致的,是可以在生活的边角处也无微不至的,是伴随在我们身边,我们正在经历的。当人们能够意识到这一点时,科幻将会成为更流行的存在。

银河岸边读后感篇二

作者:猫靴。这本《银河边缘:x生物》是系列丛书中的第六部,整个系列是2018年八光分文化联合人民文学出版社共同推出的,由中西方科幻人联合主编的幻想文库。西方部分主要选自美国科幻大师迈克·雷斯尼克主编的科幻原版杂志,也就是《银河边缘》本体,东方则是挖掘国内优秀的原创科幻。虽说是丛书,但每本结构上还是杂志的形式——主编的小文开场,必读的几篇经典拉升档次,再根据每本书的主题选用一些良莠不齐的故事(这里的良莠不齐并不是贬义,这是类杂志的书,不是精选集,后面会细说),最后是各种专栏,长篇连载以及好书推介,没了。

让人唏嘘的是,开篇《银河边缘》主编迈克·雷斯尼克的《科幻宠物起名指南》成了绝唱,老爷子今年1月份就去世了,我们只得从文字中去悼念他。我惊叹老爷子的阅读量和好记性,单是从这些林林总总的科幻宠物中进行分类和归纳,就很厉害,这篇《科幻宠物起名指南》就是一本好书推荐的导读,大家有兴趣可以查漏补缺一下。

主菜两篇,分别是《星星闪闪亮》和《可否一聊?》,都是雨果奖、星云奖的提名作品,均出自大家之手,质量颇高。《星星闪闪亮》是美国科幻大师阿尔弗雷德·贝斯特的作品,贝斯特是美国科幻作家协会评选出的第九位科幻大师,地位与科幻三驾马车比肩,也是第一届雨果奖的得主。《星星闪闪亮》是一篇关于追逐与搜索的故事(对不起,我从不会在书评中涉及太多情节内容),这让人容易想起诺兰那部《追随》,套路并不是新的,以后也很难出新,如何把套路在形式上变化得更具欺骗性?其实标题已经在剧透了,两条线索首尾呼应,结构是真的好,强推。《可否一聊?》是罗伯特·谢克里的作品,作为星云奖特别大师,他的作品以奇巧脑洞和幽默讽刺著称,这篇便颇有代表性。故事背景是在人类殖民外星的进程中名声已经是在宇宙间声名狼藉,外星人忌惮人类的科技,又不想丧失领土,便玩起了语言游戏。这是篇极具讽刺的小说,你可以从中联想到很多东西,碍于关键词审查机制这里我不再展开,就文字来说,这篇故事也是读者和作者的一场哑谜,作者故意用了各种生僻字造成阅读困难,反而产生出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

本书的特别策划,x生物。除去引言,正文四篇。《二十六只猴子,亦即深渊》和《更快的枪》结构精巧完整,且都符合穿越题材的特征,前者属于空间穿越,后者属于时间穿越。两篇相较,我更喜欢《更快的枪》,这篇中作者故意将章节打乱,造成首尾倒置,倒也完美衔接,成为一个魔比斯环,阅读时有点在看《西部世界》的感觉。《空气与水》和《志愿除魔,你来吗?》读起来更像是长篇节选,倒不是说因此忽略了短篇中应有的背景铺垫,只是多了些留白让我们自己去脑补。《空气与水》的人物关系正如题目本身,相存相依,若即若离。故事中无论阶级或是物种的差异,使得两个人物形成对立,而在故事的最后,依旧留下了悬念,这不是什么不破不立的故事,而是一种顺势而为的自然,不会有什么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反转,一切归于合理,却又有那么点辛酸和无奈。相比之下,《志愿除魔,你来吗?》就热闹活泼许多,作者开篇用了大段文字来陈述一个密室杀人的推理小说桥段,接着又用毫无道理的设定打破它,于是当场我就喜欢上这篇!《志愿除魔,你来吗?》可以被列为反题材小说,类比《黑袍纠察队》那种故事,这是一篇爽文,你完全不用在意怪物到底是外星人还是眷族,这帮人除魔的动机又是什么,通篇充斥着磨坊电影中的血浆和暴力场面,紧张刺激还有点搞笑,还记得开篇那个推理故事吗,当面对超出理解能力的情况,强行分析推理不是跟自己过不去吗?爽就完事了。

科幻这东西吧,前人把世界观都建立起来了,后人脑中总是难免被影响和局限,玩出新意很难,就像在看恐怖片的评分,最让人惊喜的往往是4~6分的电影——它称不上经典,却也有独到之处。放到本书来看,《墓志铭》就是这样的作品,刘慈欣跳不出克拉克,中国的科幻作家跳不出刘慈欣,《墓志铭》中甚至还有一段直接致敬《三体》的设定,让我瞬间出戏。《龙骸》就没有这种问题,在政治正确的主旋律下,时间地点都对得上,对中国真龙进行了大段大段的科学分析,我很高兴在大气生物分析论之外,对龙又有了新的见解,这种有理有据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深得我心啊。

专栏部分是严肃的,哪怕是讲男女之事的《荷尔蒙之外》也是严肃的,只是单指这篇在这里不能说,一是说来话长,二是少儿不宜很难过审,干脆专栏部分都不说了。

写在最后。这是本能打四颗星的书,某种角度看来,说合订本的杂志也不足为过。通读下来的感受就像看了场科幻春晚,各种类型、题材和风格的作品悉数上阵。编辑最坏的地方是,里面居然还有篇长篇连载,你说这长篇你去看吧,没头没尾摸不着头脑,让人心痒,不看吧,又总觉得不甘心,这个销售策略我给满分。

银河岸边读后感篇三

作者:既来休走。耀斑焚尽赫利俄斯的战车,环形山掩盖辉夜姬的竹子,羽蛇神消亡在当人类发现它只是一颗彗星的时刻。纵使祂们仍然能活在传说、神话和二次创作中,祂们也已经失却了能操控战争走向的神力。信仰来自于神秘和未知,而当神秘与未知在启蒙的光芒下一览无遗时,虚幻导致的信仰也就走向了祛魅的终结。

而祛魅的时刻——或者说,原本神秘的虚幻沦为真实,致使原有的信仰和想象崩塌的时刻,无处不在。除去宏大的神明终结,对于一个单独的个体而言,日神和酒神的倾轧也会导致他的绝望。

诸如《银河边缘·多面ai》收录的《未解谜的电波》中,所描述的那个前前任天文台台长,狄金森一般。他是多才多艺的天才,却只对宇宙的“小绿人”感兴趣,于是他将一生都奉献给了在茫茫寰宇中寻找外星人的存在线索。但是,为宇宙的深处穷尽一生的他,却在确认了一段加密的电波信号确实是来自于另一颗星球上的文明之后,将其封锁在了保险柜的深处,不与任何人说。等到他去世,天文台不再寻找地外文明之后,另一名工作人员在收拾需要清理的垃圾时,才发现了这个秘密。

缘由很简单:狄金森发现那段信息是两个星球交战时发出的、“充满敌意”的信息。为了保护人类,他封锁了这些证明外星人确实存在的证据。但是这也导致了天文台寻找地外文明的计划显得一事无成,人们决定暂缓往外扩张的脚步,将望远镜用在更实际的地方上。

如今或被圈起来种植调味香菜,或被完全敞开任猪狗牛羊奔驰。”他认为罗马帝国的衰亡源于文明的停止扩张,于是,他在给好友的信件中写“愿我们永远见不到调味香菜和猪狗牛羊”。可相信理智等同于美德、智慧等同于慈悲的他,却发现自己的梦想只是展示了另一个事实:一个文明征服了另一个星球,却没有征服它们自己的贪念和愚蠢。于是他亲手封存了这些证据,亲手封存了自己的梦想,直到走入坟墓。

狄金森是悲哀的,当他的梦想终于初露实现的曙光时,只是露出了冷峻的面容。数种矛盾接踵而至——美好的梦想、坚信的理念、毕生的追求都在冷酷的现实面前败下阵来。将那些数据只是封存而不是彻底焚毁,或许是狄金森最后的期待和希望,他仍然期望细碎的可能性——有人能够发现他梦想的残渣。

如果说“月亮”是用于形容梦想的意象的话,那么狄金森无疑就是一名悲哀的追月者。他追逐着月光的美丽,幻想其上有着绝伦脱俗的世界。但是当他真的接近月亮时,虚无的幻想被祛除之后,他即陷入了难以解脱的悲剧之中。

你可以挖去我的眼,砍去我的手,将我追逐的路途拉长至西西弗斯也会落泪的程度。你可以让我穷困潦倒,让我绝望崩溃,让我永生永世都只能做一个悲哀的望月之人。

——但是,我真诚地恳求你,不要让我碰到我的月亮,不要让追月者见到月亮真实的模样。

银河岸边读后感篇四

近几年科幻相关题材大热,书籍也好影视作品也好,不仅国外,国内也涌现出优秀的作品,让人有一种国产科幻崛起的感觉。这本x生物,是《银河边缘》系列的第六辑,里面收录了数篇优秀的科幻作品,囊括了国内外一批优秀科幻作者的作品。

开篇的《科幻宠物起名指南》更像是闲暇午后的漫谈,仔细看了里面提及的宠物名,也许同好们仅通过宠物名,就能确认对方科幻爱好者的身份,从而收获相视一笑的喜悦。而大多数非科幻迷,也不会觉得这些名字太违和。

《星星闪闪亮》是我在本书中最喜欢的一篇,行文上有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如后记所言,追逐和搜索的套路,是成功的代名词。我仔细思考了一下,如果我也如文中的主角一般,发现了潜藏的神秘事件的线索,也许也会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循着线索是追逐真相,仅仅是为了满足好奇心,尽管,这个真相可能是无用的。而好奇心正是探索的源动力,也是我们热衷于科幻,畅想未来世界的原因。

《二十六只猴子,亦即深渊》在特别策划·x生物章节,在生物前面加了x,本来以为是异化生物,或者《猩球崛起》那种感觉,实际却更像是都市怪谈或者《致命魔术》的感觉,数量不定的猴子,无法探知原理的魔术,无从了解的猴子的行踪,仿佛一切本来就该如此,虽然好奇却不得其解,似乎窥见了真相却其实一无所知,细思极恐的是里面广告中明明是二十四只猴子。只能说,主角的经历比《星星闪闪亮》要幸运的多,只要找到接盘侠,就能从深渊中全身而退。

描绘的是人工智能充满人类生活后的情景。文中的“我”从事的工作,是在人工智能发展之下,会被逐渐替代的工作,并且“我”越从事越意识到这一点。这和现今的一种讨论有着相似之处,人们的文字书写和阅读能力随着浅阅读的盛行,持续性的减弱。文章触动我的两个点,一个是自动化设备过于方便,另一个是“黑箱”的概念。自动化设备过于方便,让人有被监视的感觉,语音太逼真,所以不得不选择二十年前的合成器。这不就是现实生活中大数据之下,隐私被利用的真实写照嘛。而“黑箱”的概念,可以简化为我们日常都会使用灯泡,但大多数人并不了解灯泡的原理,从按下开关到电灯亮起,中间的过程在“黑箱”里面。这不仅是“我”会面临的窘境,也是未来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之下,我们将面临的窘境。而贯穿文章的,“没有颜色的绿”,则谈到了深层次上,无意义与存在即合理的迷思。一篇文章能够引发思考,应当是成为作品的第一步吧。

总体看下来,并没有想象中那样惊叹于作者们的脑洞和奇思妙想,但行文故事足够有趣,并不是好莱坞大片那样才是科幻,科幻也可以是质朴的和具有文学性的,正如宣传语所说,你和科幻之间,只差一本《银河边缘》。

银河岸边读后感篇五

就国内而言,最为热门的《三体》,自然可以说是一种以“宇宙社会学”“宇宙智慧生命体学”“宇宙关系学”为核心的科幻小说,尤其是在其内部提出的“黑暗森林”理论,更成为了贯穿整部小说始终的一个关键性假设。不过从另一个角度出发,三部曲又是和传统的“外星人入侵”这个类型脱不开关系。所以只能说“社会科学”在其中是剧情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不能说成是基于社会科学展开。而基于阅读,以社会科学假设为核心的小说也并不少,而其中大多又是集中在语言学领域。

其中最知名的作品,应该算是特德姜的《你一生的故事/降临》了。整个作品的假设就是基于语言学中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设,也就是语言的使用方式决定了人类的思维。故事中的七肢桶的语言形式并非线性的,而是包含结果的一种文字;在学习这种文字过程中,女主路易斯掌握了语言,自然也就获得了这种新的思维方式,新的大脑能力,能够预见未来。这就是典型的基于社会科学某理论,发展出来的科幻作品了。在这其中,外星人的作用实际上是被降到了最低,如果不是外星人,而是其他的异种生物,实际上完全也行得通。只不过外星人更是一种方便的“工具人”。

除了《你一生的故事》之外,伊藤计划的《虐杀器官》同样是基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这部作品和《你一生的故事》恰恰相反。如果说《你一生的故事》是内向型的作品,是接受了语言改造思维;而《虐杀器官》则是外向型的作品,通过改造不同的语言,来激发不同的思维方式。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虐杀器官》则偏向于技术惊悚。

在这本书里面,同样有两篇文章是有关语言学的。一篇是《可否一聊》,一篇是《没有颜色的绿》。两相比较,前者可以说是社会科学科幻小说里面的硬科幻,而后者就是软科幻。前者的假设就是语言如何进化,语言如果迅速进化,人们的交流如何成为可能?故事中并没有给出一个积极的答案,最终是通过武力解决了所有的沟通问题。虽然故事很是谐趣,可是所采用的角度,却很有启发。这个故事的问题在于,太像是“点子科幻”了,最有趣的东西刚刚暴露出来,就停笔了。而这种情况下的更多可能吝于更多的笔墨。

而动机本身,实在说来与语言学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恰恰使用语言学上的假设,将抽象的心理动机具化成可以简单理解的基于常识的道理。这篇文章本身是基于人工智能的限制,而最终通过语言学的问题来做出了一种解答。也姑且算是一种社会科学的科幻小说吧。

最后说一下本书。选择的文章不错,但问题就是与选题一致的文章太少了。板块太多,冲淡了最重要的主题,有点不伦不类。

连载也好,推新也好,这样的杂志已经有很多了。但是如果就某一选题做最大范围篇目的选择,这种选集才更加有意义。像是《科幻中的中国历史》《废土》这种,或者另外一个系列选集,都要做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