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有感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想(大全5篇)

时间:2023-10-09 09:14:15 作者:雁落霞 口号大全 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有感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想(大全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有感篇一

再次想起临江小镇,是在看了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之后。

清晨,我们穿过大兴安岭的余脉,十月的大兴安岭,在晨曦中已然微醺微醉,那种呼啸而来的金黄,给人一种透不过气来的感觉。

黄昏时分,眼前的景色陡然突变,那样高大挺拔的白桦树放肆而有序的站在路旁,金色的夕阳,金色的白桦树,是须仰视才见的,抬眼间,那时的阳光窸窸窣窣穿过树叶抵达到我的心里,就那样静静的遇见美好。

初秋,已经是白昼渐短了,要去的地方,是那个中国大陆北端的临江小镇,叫室韦。匆匆前行的路上,偶然发现在右手边的山坡上,那样一大片墓地,那是一片西方式的墓地,墓碑前安放着十字架,还有,墓碑周遭是用白色的低矮的小栅栏围起来的,远远望去,栅栏里尽是五颜六色的花朵,猜想,那肯定不是鲜花,也就是绢花罢了,要不是禁不住岁月的风霜的,也可见西方人骨子里的浪漫。天渐渐黑下来,前面的车和后面的车越来越少,慢慢的,竟有了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恐惧,黑暗中,慢慢感觉到好像在左边有很大的雾气,我猜想,那样的雾气,也许就是来自额尔古纳河了。车子在导航的引领下颠簸在僻静的小道上,真的,我从来没有像那一刻一样渴望着灯火,渴望着温暖。好像是走了很久,眼前隐约出现了灯火,再向前,灯火明晰起来,再向前,我们进入了那个神往的临江小镇——室韦,说是小镇,其实就是一个小村庄,黑暗中隐约可见稀稀落落的小木屋散落在那里,旅店有几家,也都是木质低矮的栅栏,门前高挑着两只红灯笼招揽过客,竟有一种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感觉。也有少量游客走在街上,边走边笑,一家店主人就高声提醒说,别在街上乱走,天黑了有不干净的东西,这样一说,我们就赶紧奔了一家旅店去,穿过大红灯笼高高挂的门口,进了院子,喊了一声,就有一个年轻的姑娘从屋子里迎了出来,问了还有客房,我们就迫不及待的钻进了木屋,因为外边太冷了,像家乡的寒冬。

屋子里暖暖的,还有客厅,像家乡农村婚房一样的摆设,茶几上摆着鲜艳的绢花,很温馨。走了一天的路,在这样的地方歇脚,是我渴望的。不一会儿,那个年轻的姑娘敲门进来问吃晚饭吗,有特色俄罗斯菜,我们说行,在姑娘的引领下穿过院子进入了一间大的木屋,也就是所谓的餐厅兼厨房,屋子里热气腾腾的,已经有一大群人围了一桌,见我们进来他们竟然不好意思的起身打招呼,姑娘赶紧介绍说这是家人,晚上聚在一起涮羊肉,问我们要不要一起吃,我们很礼貌地谢绝了,其实我很想和他们掺合在一起的。看了菜单,没吃过俄罗斯菜,很多都不知是什么,我就进了厨房,见里边在煮面,用葱和大白菜炝锅,我就毫不犹豫的说,来三碗面,里边分别打俩荷包蛋,我女儿就拉了我一把,小声说,妈妈你太有才了,我也很小声的回答她,谢谢夸奖。最终在姑娘的推荐下,点了几样菜,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份叫革得列克的菜,因为我女儿说,那简直就是咱家的红烧狮子头,我笑笑无语。

回身望向那家人,在席间偶尔交谈,有一对老年人,看长相老太太应该是俄罗斯的后裔,她吸着烟,穿着和我们差不多的衣服,旁边的老头不停的给她夹菜,偶尔听她说话也是东北口音,这让我很新奇,趁着姑娘给我们上菜的时候问了她,才知道,那老太太是姑娘的婆婆,是俄罗斯后裔,她说她婆婆吃东西很怪,有时就把动物内脏切碎了放在面包里烤,还带着血呢就从烤箱里拿出来,那是她的最爱,听完,我就没咽下一口饭,上帝呀,原谅我吧。姑娘还说,他们这里过年的时候大家聚在一起喝酒吃肉,有时就有人喝醉了回家,结果醉倒街上,早晨醒来时耳朵就冻掉了。那一晚,我睡的竟出奇的踏实,温暖的像是在家里的感觉。

早晨,是被一阵马蹄声叫醒的,拉开窗帘,看到院子里凋落的菜地,有一棵不知什么树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因为一片叶子也没有了,只有寒冷的霜花挂在上面。想找那匹叫醒我的马,目光越过栅栏,除了白茫茫一片什么都没有。懒懒的起了床,谢过主人,这时,那个俄罗斯大婶出来了,两手屯在袖子里,对我们说再见,心里就觉得有些难受,,想想当年身材高挑蓝眼睛的她,遇到看起来那样朴实厚道的中国小伙,穿上中式的嫁衣从额尔古纳河左岸嫁到右岸,该是怎样的期望又是怎样的不舍。

不出我所料,那晚的雾气是来自额尔古纳河的,原来,那晚我就住她的旁边,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我终于来在了她的身边-——额尔古纳河,站在右岸的灌木丛中,左岸,是藏青色的山脉,山的南端,是边防哨卡,山的西边,就是俄罗斯,河面宽旷平静,水看起来也是青黛色的,那样静静的一条河流,日夜奔淌着,都曾经见证了什么,又承载了什么,已无从知道,可是,那样从容的河流是我没见过的。

我很想见一次迟子建心中的萨满,让他找回我们在尘世中丢失的灵魂。

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有感篇二

《额尔古纳河右岸》以一位九旬鄂温克族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口吻,自诉了原始游牧民族鄂温克族文明的兴衰(驯鹿民族)。

文中的“我”亲眼看到族人和民族文化慢慢消失,就像额尔古纳河的河水,流去了就再也寻不回来了。其中,现代城市的进程和汉族文化的侵蚀,也是每个少数民族命运都逃脱不了时代的更替与变迁。

书中内容时而点到即止,时而事事巨细,使我不忍卒读。唯一觉得可惜的是,作者迟子建留给了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在我看来,这是遗憾。不知你是否也会有这样的感受,当真的热爱一件事时,愿在其中当一个傻瓜,不去冥想,而我就如此,宁愿作者给我全部“不劳而获”的思考。

鄂温克族人们生活在森林中,发生的那些或爱或恨,永远不会被大多数人知道事,似真似假,又有何妨。不禁想着,当放眼宇宙,万物微小,但愿你我都曾爱过脚下这片土地。

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有感篇三

这部作品似一曲古老的民族赞歌,似一曲哀伤的历史晚唱,它是一幅少数民族的苍凉历史画卷,让我深深眷恋,以至于一遍又一遍的欣赏。

这是一个年岁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的自述,叙述她近百年的人生经历,向我们传递和叙述了一个家族乃至一个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人脉传承,折射出鄂温克族近百年的发展历程。这个民族是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至,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森林中生活,族人信奉萨满,因驯鹿觅食而搬迁、游猎。

在作品里,绿地,河流,山川,星辰,月亮,阳光,驯鹿,兽皮,白桦树,萨满跳神的舞步,线条简单的岩画,流水般的马蹄声,一切的一切都是如此的自然而然,甚至于相爱男女所制造出的风声,既温柔深挚,又似狂风暴雨,它的发生回旋,没有丝毫的躲藏和掩饰。

是的,自然是赋予了鄂温克人一切,然而,它也会不时残酷地收回它的恩惠。

在作品里,有太多的死亡。每一个鲜活生命的消亡,都会让人有深深的痛楚。是的,生命太渺小,似眨眼就没了,可这里的死亡让人心生恐惧。然而,当你看到那些很小就死去的孩子或者驯鹿仔,被装在白口袋里,扔在向阳的山坡上,痛楚就会转化成温暖。心中不由得希望:死亡真的是生命的延续和升华。看,他们一边是枕着泥土的芳香,一边是沐着和暖的阳光,所以他们的亲人,自然的接受着生死命运。在这个世界上,最诗意最动人的,也总是那些最朴实最简单的活法。

自然给予了他们恩惠,带给他们物质和心灵的宽慰,也不忘带给他们无情。尽管这样,鄂温克人并不愿意离开森林,他们能够和严寒、猛兽、瘟疫……抗争而使种族延续和生存。可是现代文明的“侵袭”,使那积淀着无穷的森林宝藏以及深厚绵长的民族文化和情感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伤的通透。鄂温克人在自然的恩惠与折磨下生存,在享受自然恩赐的同时也艰辛备尝,人口锐减。然而,使他们更无能为力的是:他们遭遇了日寇践踏,经历了“文革”,乃至种种现代文明的挤压。但顽强不屈的他们也必须和现实抗争来求繁衍,求生存。他们有大爱,有大痛,有在命运面前的殊死抗争,但,最终的他们,在所谓先进文明的“侵袭”下,不得不在游牧与定居之间游荡,眼睁睁看着整个民族日渐衰落而万般无奈。

当然,作品中的爱情表达仍是最打动人内心的,即使是刻骨的仇恨,折磨自己也折磨他人的刻毒,也永远因着刻骨的爱,或因着得不到的刻骨的爱。

最终的鄂温克族剩下了“我”和安草儿,几经风雨的顽强民族终于衰落的不堪入目……

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有感篇四

听说迟子建这本书是几年前的事了,但没有找来看。一直觉得与书相遇是一件与机缘有关的事情。

有些时候,可能会特地跑到书店寻找,或在图书馆的书架前逡巡,充满期待的目光掠过或新或旧的书本,像贪恋温度的手指轻轻的抚触。但倘使是在某一个不经意的瞬间,心绪被无休无止淅淅沥沥的雨搅得纷乱,郁积了一股莫名的烦闷,回头的时候,恰好看到朋友手上拿着一本《额尔古纳河右岸》。眉眼间顿添了欣喜,抑制着涌上来的小兴奋对她说:“看完借我。”这,岂不是更妙!

遇到一本好书是缘,倾听一个好作家讲一个故事是幸运。和这本书的相遇,便是这样的一份欣喜,它轻易地驱散了阴雨带来的不快,使我的心情变得清清爽爽。

它第一次以长篇小说的形式展示了我国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的沧桑历史和沿革变迁。为我打开了一幅以一个民族的历史为背景的斑斓画卷。画风并不粗犷,充满温情和悲悯的情怀。

故事久远但轮廓清晰,缓缓地流淌出来,从一个年届九旬、这个弱小民族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嘴中。她将她的故事讲给雨和火,讲给儿孙搬迁时遗漏在营地的东西,讲给自己鹿皮口袋里那些喜欢的物件和一束刚采摘的紫菊花……并不执意念给读者。断断续续的低沉而不沙哑的声音有节奏地敲击着空气,洒落下点点带着尘埃的星光。让我的心慢慢融化在他们的故事里。

这是一个与驯鹿相依为命的民族。他们在中俄边境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保持着一个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习惯,驯鹿带领着他们迁徙或者停留。

他们居住在尖顶有孔可以看见星星的“希楞柱”里,那是一个游牧民族拆迁便利的临时之“家”。不同于我们传统的红瓦白墙的砖架建筑。它本身由木头制成,在森林中与树木和谐的辉映,不显得突兀。尖顶处的小孔既是火塘排烟的通道,又用于与自然沟通。一个可以看着星星入眠的民族是浪漫的。那种大自然的“赤子”的真纯是我们这些被机器和工业文明“喂养”的现代人早已失去了的。

他们保持着一种原始的情感:热烈的爱和疯狂的恨。用不完的“咆哮”的激情。没有面具,也从不伪装。因不能迎娶自己心爱的女人,被迫从母命结婚的金得在新婚的篝火燃烧的正旺的时候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用尽自己一切的爱和力量去拯救别人的妮浩,流干了自己的眼泪;悲哀不幸继而转向怨怼仇恨的伊芙琳声声咒怨。不管是爱,还是恨。它们都注入鄂温克人的血液里,再通过毛孔和呼吸释放出来。真实,干净,让人动容。或爱,或怜,或怨,或恨。都毫无做作和掩饰。

他们保持着一种原始的勇气,在大自然给予的伤害面前从不坐以待毙。他们绝对会奋起反击,即使死亡也不会认输。白灾(雪灾)对他们以之为“亲人”的驯鹿有巨大的威胁。男人们从集训营回来,顾不得洗去满身的疲惫就去找寻在大雪中走失的驯鹿。严寒夺走了女人的第一任丈夫——健壮的拉吉达。

他们信奉玛鲁神和萨满。依赖萨满跳神来治疗疾病,趋避灾祸。黑夜来临,萨满披挂神衣神帽,敲起神鼓(),跳起身子轻盈的舞蹈,舞姿里饱含着喷薄欲出的激情。他们用自己的神力保佑自己氏族善良的人们和驯鹿。仿佛遵循着某种交换的定律,萨满救起一个生命,便要失去另一个生命。这生命有时候是某只有灵性而善良的驯鹿,但通常却是和萨满最亲近的人。

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有感篇五

在这一次旅程里,我感受到了太多的悲伤和死亡。天灾中死去的林克,在冰天雪地里死去的拉吉达,与熊搏斗死去的瓦罗加……每个人的命运都在那片原始的山上一点点的上演。不断有人诞生,不断有人上演着死亡,重复着悲伤……让我更加震撼的是他们民族里的那股神秘的力量,所造成的沉重的悲凉与浩大的痛楚。当妮浩当上了萨满的时候,为了拯救别人,跳神而引发的那股神秘的力量使她失去了自己的一个个孩子,在拯救别人和失去孩子的选择中不断的心痛,最后连自己也因为不想再承受这股伤痛,而用麝香抵制怀孕导致自己不能再生育……为了解救一个生命而另外一个生命就得代替他死亡,在惊讶这股力量强大的同时,也能感到这位母亲的无比痛苦,这是怎样的一种选择啊。身为萨满的责任,拥有神力救人的天职,身为一位母亲对孩子的挚爱,无法理解当中,又无比的敬佩这样的一个人。

在这一次旅程里,对于爱情的表达依旧是最为动人的画卷。主人公母亲达马拉与父亲林克和伯父尼都之间的爱,激烈中后面有的更多的是无奈;“我”和两任丈夫拉吉达、瓦罗加的感情,伊万对娜杰什卡的`以及鲁尼和妮浩的等等,看着他们从长大到遇到彼此,成婚生孩子,演绎着彼此的命运历程,有着那些刻骨铭心的爱,也有着刻骨铭心的恨。敢爱敢恨中,看破了多少生命的挣扎与无奈;彼此的生死离别又道尽了多少生命的脆弱,感情所要承受的沉重;生活依旧,族人不断的随着环境迁徙;生命诞生的欣喜,生命消逝的悲伤,一切都未曾离开那片远古的时空……而我似乎也听到了来自远古时空的诚挚言语:男人的爱是火焰,你要让你爱的姑娘永远不会感受到寒冷,让他快乐的生活在你的怀抱中!而女人的爱,会让男人永远的强壮!

我曾走过不少地方,看到了许许多多不一样的风景。因求学从小离家是常事,可以说长这么大除了学龄前,自己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外地度过的。亲情于我并非是非常浓厚,这与家人众多有关吧,但内心深处也是无比的渴望,但已经不是为了引起家人关注而任性的年龄了,也只有让自己尽量不那么的自私,多为他们着想吧。爱情,现在的我还是交白卷吧。并非是尼姑之心,而是属于自己缘分未曾降临,自己是不会为因孤单所造成的“情”而买单的。对于感情方面也许自己就是那种有洁癖的人,心底里的那个位置就只能够入住一个能让他进入的人,掺不得一丝尘埃,容不得一点欺骗、亵渎。我所要的也不过是一份彼此真诚的喜欢、诚挚的爱,也许别人会说这样不够现实,这样太幼稚!也许每个人对感情的期盼是一样的,但是每个人所能承受的却不一样,不是每个人能忍受那种一个人的孤单,不是每个人都认为默默等待是正确的,也不是每个人都承认这种感情的存在,尤其在现在离婚率60%如此高的境况下,现在也许最缺的就是那种暖入心脾的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