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北师大一年级数学小猫钓鱼教学设计(优质5篇)

时间:2023-10-05 16:08:22 作者:紫薇儿 口号大全 最新北师大一年级数学小猫钓鱼教学设计(优质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北师大一年级数学小猫钓鱼教学设计篇一

小猫钓鱼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1—10,学习了1—5的写法之后的一节有关“0”的教学。“0”的教学较其他数字教学难度稍大,因此教材中单独提出一节结合情境,联系生活实际来认识“0”,重点理解“0”所表示的`不同含义。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广泛的搜集资料以及整个教学必须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因为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可以为课堂上学生理解“0”的意义作好铺垫,让学生实实在在的进行理解而不觉的枯燥。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明确“0”表示的几种意义。(可以表示没有、水结冰的温度、起点、占位等含义);学会正确地读写“0”;掌握“0”的含义,在生活中运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理解0的含义和正确书写0。

教学准备:

1、把学生每6人一组,分成8个小组,每组有6根鱼竿、5条鱼。

2、电脑课件、实物投影、温度计、直尺、小猫头饰、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猜谜激趣。

1、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有一个谜语,请你猜一猜。

2、猜一猜:

胡子不多两边翘,

开口总说妙妙妙。

黑夜巡逻眼似灯,

日里白天睡大觉。(打一动物)谜底:猫

3、下面我们一起戴小猫头饰扮演玩小猫钓鱼的游戏。

(出示课题:小猫钓鱼)

二、自主探究体验,初步感知“0”的含义。

1、在动中学,理解“0”。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钓鱼比赛。

(2)、小组汇报,交流,并说说你钓了几条鱼,可以用几来表示?

(3)、学生讨论:一条鱼也没钓着,究竟用几来表示?(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当一条鱼也没钓着时,可以用“0”表示。)

2、在乐中说和做,加深对“0”的理解。

(1)、老师做,学生说。

师(手里拿3支铅笔)问:老师手里有几支铅笔?

生:3支。

师(把手里的铅笔放进文具盒)问:我现在手里还有铅笔吗?用几表示?

生:没有,用“0”表示。

(2)、学生之间互相做,互相说。

(3)、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感知“0”表示“没有”的含义。

北师大一年级数学小猫钓鱼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任务:

l.交待本课训练重点:学习写一句通顺的话。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3.初步了解每个自然段内容和课文内容,标出自然段序号。

4.练习把课文读正确。

5.质疑。

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只有一心一意才能把事情做好。

2.从课文中学说,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的句子。

3.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三心二意一心一意的意思。

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课文中学说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的句子。

难点: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三心二意一心一意的意思。

教具准备:

投影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认读字词。

2.自由读全文,回忆上节课遗留的问题。

二、新授:

(一)根据质疑情况逐段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课文写了谁?他们在做什么?你是从哪知道的?读一读。

(2)提示:这句话写的是: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随学生回答,贴图、板画)

(3)看图说一说,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运用语言)

(4)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体会句式)。

2.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小花猫开始钓着鱼了吗?为什么呢?自由读二、三自段。

(2)看图理解小花猫是怎样钓鱼的。

(3)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体会小花猫为什么钓不着鱼。(4)小花猫的心情怎样?(板书:没钓着)

3.学习第四自然段。指导有语气地朗读。

4.学习第五自然段

(1)自读。想:猫妈妈说了几句话?每句话说了什么?

(2)你理解这两句话吗?(再次质疑)

(3)根据学生质疑情况,结合第二、三自然段,理解怎么能钓着鱼呢?、钓鱼就钓鱼、三心二意等词句。(板书:三心二意)

(4)指导朗读,体会猫妈妈的话的含义。

5.学习第六、七自然段

(1)小花猫听了猫妈妈的话,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自由读六、七自然段,分组讨论。

(2)看投影,理解怎样做是一心一意钓鱼。(板书:一心一意)

(3)看图,理解钓着了一条大鱼(师板书:钓着了。板画:一条大鱼)

(4)指导有语气的读这两个自然段。

(二)总结课文内容:

自由读课文。想:小花猫开始为什么钓不着鱼?后来为什么又钓着鱼了?

北师大一年级数学小猫钓鱼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任务:

l.交待本课训练重点:学习写一句通顺的话,10.小猫钓鱼。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3.初步了解每个自然段内容和课文内容,标出自然段序号。

4.练习把课文读正确。

5.质疑。

教学过程:(略)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只有一心一意才能把事情做好。

2.从课文中学说,“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的句子。

3.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三心二意”“一心一意”的意思。

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课文中学说“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的句子。

难点: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三心二意”“一心一意”的意思。

教具准备:

投影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认读字词。

2.自由读全文,回忆上节课遗留的问题,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10.小猫钓鱼》。

二、新授:

(一)根据质疑情况逐段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课文写了谁?他们在做什么?你是从哪知道的?读一读。

(2)提示:这句话写的是: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随学生回答,贴图、板画)

(3)看图说一说,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运用语言)

(4)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体会句式)。

2.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小花猫开始钓着鱼了吗?为什么呢?自由读二、三自段。

(2)看图理解小花猫是怎样钓鱼的。

(3)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体会小花猫为什么钓不着鱼。(4)小花猫的心情怎样?(板书:没钓着)

3.学习第四自然段。指导有语气地朗读。

4.学习第五自然段

(1)自读。想:猫妈妈说了几句话?每句话说了什么?

(2)你理解这两句话吗?(再次质疑)

(3)根据学生质疑情况,结合第二、三自然段,理解“怎么能钓着鱼呢?”、“钓鱼就钓鱼”、“三心二意”等词句。(板书:三心二意)

(4)指导朗读,体会猫妈妈的话的含义。

5.学习第六、七自然段

(1)小花猫听了猫妈妈的话,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自由读六、七自然段,分组讨论。

(2)看投影,理解怎样做是一心一意钓鱼。

北师大一年级数学小猫钓鱼教学设计篇四

1、通过对重点画面的分析理解,预测故事的发生情节与结果。

2、通过图片及画面的提示理解重点文字“拉、扯、 拽 、拖”的

意思及东西南北在方位上的相对性。

3、能过故事的学习明白同伴间要互相协作齐心合力才能将事情做好。

大书一本,小书人手一本,代表动作“拉、扯、拽 、拖”的图片四张及字卡。

一、引入

1、说相反的语言游戏,幼儿了解东-西、南-北是相对的。

二、新课

1、通过图片的提示,理解“拉、扯、拽 、拖”的意思。

师:今天,宋老师带来几张画,看图上画了些什么?在做什么动作?(出示第一张图片及字卡“拉”)

幼:通过画面的提示分析理解拉的意思。(同样的方法依次出示“扯、拽、拖的意思)

2、指任意的图片,幼儿说词语认读“拉、扯、拽、拖”字卡。

3、看大书的第6页,通过对此页的分析,推测故事前面发生了什么事,预测后面会发生什么样的事。

4、请小朋友能积极自主的表述。

师:小朋友真聪明,我这里还有一张画,小朋友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师:出示大书第6页,提出问题:小朋友,这是哪里呀?(幼)它们为什么到这儿来呢?(幼:来钓鱼)它们在钓鱼吗?(不,在抢鱼竿)他们是怎样抢的?(请四个小朋友商量一下,你们来表演一下)鱼儿上钩了吗?小猫们开心吗?为什么?(除了鱼儿上钩,还有什么事让他们开心的)

4、预测故事发生的情节?

师:在池塘边发生了一个故事,请你和好朋友说说。

师:小朋友说得真棒,,我们来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吧!

5、提出看书时的要求

师:1)请你看到第六页。2)看完后,和好朋友说说你喜欢的那一页。

6、依次集体来看书,请幼儿说说自已喜欢的那一页。

1)依次仔细观察每幅画面,并描述都看到了什么?这是在哪儿?它们都在干什么?。

2)推测故事的结尾。

7、集体来看故事的结尾,说说为什么会是这样?

8、小猫应该怎样来做呢?

北师大一年级数学小猫钓鱼教学设计篇五

《小猫钓鱼》是一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的内容,主要在实践中体会从有到无的变化过程,知道生活中“0”表示的几种含义,能正确书写“0”。我一直认为培养孩子讲数学故事的能力是非常重要。一开始上课,在导入部分我想让孩子们自己说说图意,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图中的故事。学生一听这个要求都懵了,不懂得如何下手,因此我赶紧改变方法,开头由老师讲,学生接着讲,师生配合着讲。很快学生就把图意给说得很完整了,紧接着我也就引出了“没有”可以用数字“0”来表示。为了检验学生对“0”的这一含义的理解程度,我让学生举一些生活实例。一开始学生说不出来,我就举了“老师有一个苹果,吃掉了就没有苹果了可以用数字0来表示”,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说的例子就更加多样、准确了。

但是在讲到“0”的另外一个含义“起点”时遇到了不小的困难。因为投影仪和电脑出现故障,没办法让孩子们更加直观地理解这一含义,只能让他们自己从书上来说自己的发现。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也没有认真观察图,没有突破这一难点。因此我布置了一个课后作业,让他们课后去收集生活中的“0”。在下一次的课堂中多给与他们观察图的时间,加上他们已有了一些生活经验,自然这一难点就突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