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读地藏经夜梦安乐 教师的地藏经心得体会(实用10篇)

时间:2023-09-30 12:55:17 作者:文锋 心得体会 最新读地藏经夜梦安乐 教师的地藏经心得体会(实用10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读地藏经夜梦安乐篇一

地藏经是一部佛教经典,被认为是菩萨地藏王的教诲总结和传世之作。这部经典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教育和教学的智慧和指导,对于教师来说具有很大的意义。在现代社会中,教师们需要具备的素质不仅限于纯粹的教学技能,更需要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关爱学生的心。地藏经给予了教师们一种宽容、慈悲和奉献的心态,成为他们教书育人事业中的重要指南。

第二段:教师应具备的地藏经精神

地藏经强调了教师们应该具备的精神。首先,教师应该具备宽容的心态。地藏经中提到,佛菩萨地藏王从不计较别人的过错,对待众生一视同仁,时刻保持宽容之心。教师们也应该学会宽容学生的过错和不足,以理解和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成长。其次,教师应该具备慈悲的心态。佛菩萨地藏王深悲众生的苦难,愿以自己的身体代替众生受苦。教师们应该以慈悲之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独特性和需求。最后,教师应该具备奉献的精神。地藏经中提到,佛菩萨地藏王终日保护众生,为众生消除一切不利。教师们应该全心全意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服务,以奉献的精神做好教育事业。

第三段:教师的地藏经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体会到了地藏经的智慧。首先,宽容的心态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包容学生的不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困难和乖戾行为,而我的宽容和理解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关爱和支持。其次,慈悲的心态让我更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和需求。每个学生的背景和经历都不同,我应该用爱和关怀对待每一个学生,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发挥潜力。最后,奉献的精神让我更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在我看来,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和朋友,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成长支持。

第四段:地藏经精神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

教师的地藏经心得体会在学校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首先,在学校中,教师应该营造宽容和谐的学习环境。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教师应该用宽容和理解对待学生的差异,让他们在尊重和接纳中学习成长。其次,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健康和人格培养。地藏经中提到的慈悲精神,可以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他们的品德和情感素质。最后,教师应该奉献自己,为学生的发展尽心尽力。地藏经强调了牺牲自我,关注众生的精神,教师们应该以奉献精神在教育事业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五段:总结地藏经对教师的指导作用

地藏经赋予了教师们宽容、慈悲和奉献的精神,为教育事业提供了指导。教师们应该具备在地藏经中强调的品质,用宽容和理解对待学生的不足,用慈悲之心关爱每一个学生,用奉献的精神为学生提供所需的帮助和引导。通过地藏经的智慧,教师们可以更好地成就自己,成就学生,成就教育事业。

读地藏经夜梦安乐篇二

略释曰:诸佛菩萨,各有本起清净因地愿行,阿弥四十八愿,药师大愿二十。佛佛有愿,故西极乐而东琉璃,则药师决非阿弥;愿愿同佛,故药师亦接引西,则琉璃原通极乐,此诚不可以俗谛分。当知一工依正四大虚空,山海日月,无非如来藏性一实境界,此更不可以冥谛合。当知日藏、月藏、须弥藏、虚空藏、天藏,随以一法观证实性,圆融一切法,为诸大菩萨。如是则地藏菩萨,自有其本愿,自有其因行。皈依地藏者若不审地藏本愿之所在,将何以发心;若不审地藏因行之所被,将何以起修。是故忉利天宫胜会,宣扬大悲,世尊殷重赞叹,而后以阿逸多成佛以来六道众生,付嘱于地藏菩萨本愿之上,使阿逸多成佛以来六道众生,修持于地藏菩萨因行之中也。夫圆满真实曰地,如如不动曰藏。地则能载能生,藏则可出可纳。能载故不空,能生故不灭;可出故生死,可纳故涅槃。不空则善业必获胜报,恶业决感苦果。剥皮拔舌有因,并非假造;火床铁屋皆实,不是设词。不灭则无间虽经亿劫,业尽终得受生,他方虽可寄生,此界所后复来。

虽然空藏地藏,相须相成,故地藏本愿经最后当机者乃虚空藏,前来非有轩轾,盖欲人礼虚空藏于地藏六道中,庶几空不断灭,观六道生于虚空无边之际,自然地狱皆空。推而广之,会地藏于佛佛,佛佛皆有一地藏;融佛佛于地藏,地藏将悉成佛佛。试就今机融会阿弥,阿弥引生西方,是为得乐;地藏化度六道,是为离苦。未有不离苦而能得乐者,若会地藏于阿弥,则一声阿弥,带业往生,故净土经中自有地藏。然亦未有既得乐而仍存苦者,若融阿阿弥于地藏,则欲出六道,必愿净土,故本愿经内盛弘念佛。惟终不可谓自生净土,不关地藏,但念阿弥,无惧地狱也。观于释迦报恩,升忉利天,亦但称赞地藏;摩耶兴慈,说地狱苦,亦但启请地藏,是知不可说不可说久远劫来,诸葛亮佛世尊咸不违越地藏之本愿。地藏大孝,则诸佛报恩,皆尝如释迦佛赞叹于胜会;地藏法施,则佛母兴慈,亦皆尝请地藏说法于忉利矣。诸佛尚不违地藏之愿,众生岂可缺地藏之修。本愿经曰: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若昧却眼前业苦,妄冀虚渺安乐,西方纵许往生,带业终须消了。但恐障恶牵缠,念心不得纯净,万一业重情迷,临机难免差误,何如脚踏实地,早皈地藏,护持根本,身心清净,自契佛果,莲品上生也。融会阿弥若是,融会佛佛皆然,地藏自入佛佛,,佛佛不离地藏,非有差别,相为涉入如此。

依经地藏往因为大长者子,于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所。因见佛相反而发愿。夫法身无相,大长者子所见,为千福庄严之实报,然则地藏者,化度实报之菩萨也。佛化小机,先令观空,剥落一身,自见本来,果能四处不着,此身依然自在。原是应病与药,不意药复为病,禅门极唱,单标心性,末流虚矫,横多抹杀,一言四大,便斥幻妄;一言修福,便訾有漏,大似如来于身取断灭相,而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都无真实。嗟夫!波斯入印,五天仅余小乘,支那禅敝,大乘皆无捉摸,辜负佛母恩慈,虚劳地藏化度。晚近善信,多半上根,而身残福薄,又比比然。前修不臧,谬持犹深,伊谁之咎,能无悲叹。

闻此经南印犹传,恐不免朦胧密意,徒增迷信,即中国利幽法在,亦只付应赴者流,说资冥福,皆原开经不契地藏之本愿,居心惟囿断灭这说空,自暴自弃,可哀可悯。虽然,此又不容拘泥色身者,持一法勤一体,借口吾修地藏也,吾证实报也。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告大长者子,欲证此身,当须久远度脱一切受苦众生。时长者子因发愿言:我今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于是地藏菩萨百千万亿那由他不可说劫以来,常为菩萨;因度母而弘法,教孝于觉华定自在王如来之世,哀罪苦以博施,分身于阿僧祗世界地狱处之中。是故但求自之,决非地藏之道,若不孝施,终难实报之圆。盖自了至极,至于阿罗汉入灭尽定,而菩萨用心,宁入地狱,不堕二乘,地狱正可行,愿,二乘则菩萨死。至于一孝,则自一身圆融于七世父母,圆融于历劫种亲,圆融于三世诸佛菩萨僧。一施则自一身摄入于罪苦众生,摄入于六道含灵,摄入于十方三千大千世界。夫以一身而圆融于三世诸佛菩萨僧,摄入十方三千大千世界,正所谓千福庄严而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也。

着相云乎哉!小乘云乎哉!本愿经开宗明义,即说地藏菩萨本起清净因地愿行,而或判为神通品,实则如来含笑,放百千万亿大光明云,出不可说不可说种种微妙之音,乃至娑婆世界及他方方国土,有无量亿天龙鬼神,亦集到忉利天宫,乃至他方及裟婆,复有海神、江神、山神、树神、昼夜神、饮食神、无量数神,皆来集会,乃至他方及裟婆,复有恶目、啖血、行病、摄毒等诸鬼王,皆来信会,此皆是表地在藏之法,不仅显如来之通。故佛告文殊,吾以佛眼,观犹不尽,此皆是地藏菩萨久远劫来,已度当度未度,已成就当成就未成就也。此第一品,正明行愿。惟此深秘,文殊早云,小果声闻,末世众生,虽闻如来诚说,必怀疑惑,设使顶受,未免兴谤,故文殊当机,即请当机,即请问地藏菩萨,因地作何愿,立何行。于是如来为说地藏菩萨发愿于观见相好,行愿于度尽道也。地藏本愿。我闻如是。

《地藏菩萨本愿经》略释

稽首大愿地藏菩萨摩诃萨!

我为四事,略释《地藏菩萨本愿经》:

一者,诸佛因地,莫不有愿;菩萨修行,亦莫不从愿上起。愿有总有别:总愿者,如四弘誓五大愿是;别愿者,如释迦五百愿、药师十二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千手六愿、普贤十愿是。除二乘人生尽故不须愿外,凡发大乘心者,若无誓愿,如牛无御,不知所趣。今人学佛,辄云发大乘心,其愿生西方愿生兜率者,尝或闻之;而于释迦法中,誓调伏刚强众生誓度脱极苦恶趣如我大愿地藏菩萨者,每经忽之。我以诸大菩萨中若文殊表大智、普贤表大行、观音表大悲、惟地藏菩萨正表释迦法中之大愿故。我于是略释《地藏菩萨本愿经》。

二者,五恶浊世,从生难化。故我世尊,隐其无量自在之力,为说刚强之语:言是地狱、是畜生、是饿鬼、是诸难处、是愚人生处,是身邪行身邪行报,是口邪行口邪报,是意邪行意邪行报,是杀生是杀报,是邪淫是邪淫报,是妄语是妄语报,是两舌是两舌报,是恶口是恶口报,是无义语是义语报,是贪嗔、邪见、悭吝、毁戒、愚痴是贪嗔、邪见、悭吝、毁戒、愚痴报。譬如象马,??不调,加诸楚毒,乃至彻骨,然后调伏。际兹末法,人愈险恶,不信因果,惟肆残贼。亦有志士,倡佛以救,然而法相繁,法性玄微,智者说食,愚人莫入。我欲藉是经苦切之言,发人深省,显地藏劳谦之愿,启人信仰。我于是略释《地藏菩萨本愿经》。

三者,隋唐间有三阶教者,创者信行禅师,实尊地藏,然偏抑阿弥,旋遭禁断。本经自实叉难陀译汉以来,代传于绝,或判同小乘,或收入密部;至清灵?法师,始作科注,判在《法华经》后,《涅槃经》前所说,“行愿为宗,味等醍醐”,可称自有些经千余年来之非常述作,惜少流通。今俗惟知斯为释门孝经,亦不辨其为出世大孝。在昔疑经善说业感误以为小乘者;今之僧蛊,或且利经狱名鬼神威力,以糊口食。遂致科学者徒,责难繁兴。我窃恐大经醍醐,至流俗反为毒药;我又欲显扬地藏悲愿,与诸菩萨悲愿,如光光摄入。我于是略释《地藏菩萨本愿经》。

四者,愿意于悲,悲大愿亦大。悲者同体,常人知父母兄弟之同体,必不愿其有老病死苦,而愿其安东。其所悲者狭,则其所愿者小。菩萨知三世宛然,轮回不虚;视秦越之人,敌对之怨,安知本非我父母兄弟,乃至蠕动蜎飞、草木土石,一切有情无情,莫不与我同体,亦莫不愿其离苦而得乐;是则所以为大悲,是则所以为大愿。以言乎孝,菩萨惟常人听以孝父母者孝六道含灵,是亦所以为大孝。我母去世时,我哀痛号哭,不知所为,惟日诵《地藏经》,若有感焉;我二弟亡时,我凄惨愁绝,不知所为,亦推日诵《地藏经》而苦有感焉。我皆发愿,愿弘地藏。或云:弘《地藏经》,天此乱世,说诸地狱罪报,可以慑诸葛亮强梁。我不敢如是说,我知人皆有父母兄弟,亦必皆有不忍于其父母兄弟之时。我愿人皆于斯经,深信因果,深信轮回;推其不忍于人人,则必为家之和、国之福、世界亲善;再进而推其不忍于六道含灵,则是同受世尊付嘱,同入地藏悲愿,而后可同见地狱虚空,本自无迷,地藏大悲,诚不思议,我母我弟,亦必同于是而得度。我如是发愿故,于是略释《地藏菩萨本愿经》。

经称地藏菩萨大愿威神:“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若以我神力,千劫测度,不能得知。佛告文殊师利:吾以佛眼观故,狱不尽数。”夫以世尊佛眼、文殊大智,观测且云不尽,况我凡夫,敢复有云。今所解释不过略述十年诵赞之一所得,不假科判,不惊高远,但求通俗,聊写私情;明业感真实,则地狱自不虚,而信非迷妄;谈孝为戒本,则悲愿自广大,而行不唐捐;略提义纲,粗述概要,于经大义,知不及百分乃至千万亿分,况复于菩萨不思议神通之境,是以名略释。

初释地藏

地藏,梵名“乞洒二合诃罗惹”,或云“乞叉底?沙”,或云“叉底俱舍”。叉底译地,俱舍译藏,今地藏是义译。《地藏十轮经》云:“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又经云“心如大地,能安一切”。以故佛说:心地为大。是约心以明地也。藏者蕴覆,谓般若解脱法身三德秘藏,众生皆具,而为烦恼无明所覆。智者悟之,以了脱生死轮回,故知地藏者谓心地宝藏,虽在迷时,隐而不失,正当悟处,证而不着也。

释地藏菩萨

《地藏十轮经》称赞地藏菩萨云:

此善男子,曾过无量无数在劫,于无量佛世尊所,发大精进坚固誓愿。由此愿力,为欲成熟诸有情故,常普住持一切大地,常普住持一切种子,能令大地一切草木、根须、芽茎、枝叶、花果,皆悉生长。

又云:譬如大地,一切种子、树、山、稼穑、地身,众生之所依止。此善男子亦复如是,一切殊妙菩提分法之所依止,良由菩萨于过去不可说无数劫来,散影分身,放光说法,恒处幽冥界内,常教六道众生,或已成佛道,或久阶真因,或住声闻缘觉,或在天止人间,乃至未来众生,天宫嘱令度脱。正如大地一切,赖以住持、生长、荷负。

又十轮经佛告好疑问菩萨云:

如是大士,成就如是不可思议诸功德法,是诸殊胜功德伏藏,是诸解脱出处。所以者何?地藏菩萨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所愿满足,如如意宝,亦如伏藏。如是大士为欲成熟诸有情故,久住坚固大愿大悲,勇猛精进,过诸菩萨。是故汝等应当供养。

乃至如本经所说:受付嘱于忉利天宫,广教化于弥勒佛世。故知地藏菩萨者,于诸菩萨中,以六道为其所观境,观三德秘藏于地狱、畜、鬼、人、天中,利他以自利者也。《大集经》云:“日藏月藏,虚空藏地藏,来各不同”。惟我地藏,悲深愿重,是以经称:过诸菩萨。

释地藏菩萨本愿

经云:“文殊问佛:地藏菩萨因地作何行立何愿,而能成就不可思议事。”又“菩萨因地,为大长者子,因见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相好庄严,而问彼佛作何生愿。”故知斯经所说,皆地藏菩萨本愿。所谓本愿者,本即本昔,梵名尼坻,此方翻愿,今地藏菩萨,见诸众生,积集恶业,不离苦报,于是托根性地,隆其本愿。仰观大觉,历劫度生而不倦,为满其本地之愿故,又称本立愿。乃自心起,自昔因地,无数劫前,发弘誓愿:荷负罪苦众生,教令住持正法。忍苦忍难,大慈大悲,是地藏菩萨之本愿故。

释经名

《地藏菩萨本愿经》以人法为名:地藏是人,本愿是法。佛自结经名有三:一名地藏本愿,亦名地藏本行,亦名地藏本誓力经。今生今世以愿以有行,行必有与拔之力,遂独标本愿一名,任运摄得余一故。译主实叉难陀,于阗国人,唐则天朝来中国,重译《华严》,并译是经。

释经

佛告文殊:此菩萨威神誓愿,不可思议,乃至闻名赞叹供像,功德亦不可思议。是略赞地藏功德,印可文殊所谓“地藏能成不思议事”也。而后乃为文殊说地藏菩萨因地之行、因地之愿。

佛告文殊,地藏菩萨因地,于师子奋迅俱足万行如来前,发誓愿曰:“我今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又于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像之前,立弘誓愿曰:“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是即地藏菩萨本愿。今大乘人,每谓“众生有一不成佛我誓不成佛”,盖地藏之本愿,实亦大乘之通愿也。

佛告文殊:地藏因见佛相好而发愿;又师子奋迅俱足万行如来,告长者子:“欲证此身,当须久远度脱一切受苦众生”。

愿大福亦大,三十二相即大悲之果报。彼二乘人无愿,故二乘人灰身。今大乘人偏着于空者,亦每轻修福报,遂亦轻忽本经而不识地藏之行,试分辨之。

凡夫:贪着其身

二乘:知身虚幻厌弃其身

菩萨:修无量佛法功德庄严其身

凡夫虽或修福,而望报人天。以经多斥言人天为有漏之果故,于是大乘着空者,又转而轻修福报,几同二乘之厌弃,而不知菩萨庄严其身者庄严身也。夫善学大乘者之于其身,固不当如夫之贪着与二乘之厌弃,尤不可一言福报即斥人天,当如地藏菩萨发大愿而获大果。关于地藏因见佛相好而发愿,俱足万行如来亦谓欲证此身当须久远修福,是知地藏菩萨因地之行,为在庄严法身圆显千福。故于今日百千万亿那由他不可说劫,尚为菩萨。

佛告文殊:地藏因地,又为婆罗门女。其母信邪,罪重堕苦。婆罗门女见觉佛定自在王如来形象,瞻礼哀慕,遂感威神,罪母生天。是亦地藏因地之行,度生之实。劝亲生信。

(一)劝母生信。信为道本,信邪者即一阐提。未有发愿度生而先忘报本者。世人发愿如地藏,即录广设方便,劝亲生信。

(二)卖宅兴供。父母前生,未必修因,其或命终,神识何依?惟孝顺之子,大愿之士,当学地藏,为母卖宅,供佛兴福。

(三)见像哀慕。无母何怙?惟佛大慈,为众生怙。佛果何在?尺木之雕,团泥之塑,即皆佛在。何经故?法身圆满,无不在故。是以婆罗门女见佛恋母,亦所以教末众生瞻像如在。

(四)神游业海。佛无不在,惟诚可感。孝女哀号,感空告语。其所以告语自空者,空无迷妄,义尤玄微。而恶因所召,地狱实有。孝女假威神以亲游,罪人为业力所缠缚,于此可以明因果之不虚,可以明地藏之观境。

(五)发弘誓愿。端坐念佛,可得加被。七七日中,可度新亡。婆罗门女,既度亡母,复念众罪,遂发弘愿。观于“众罪俱同生讫”,当益信经忏度亡之真实;观于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威神,当益信世尊赞叹地藏闻名供像之功德。

以上地藏因地之愿,在度尽众生;因地之行,为存亡造福。众生无尽,地藏之愿亦无尽。造福无边,地藏因地之行,亦不可量不可说矣。

读地藏经夜梦安乐篇三

地藏经作为佛教中重要的经典之一,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修行的指南,也对于教师这一职业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体会到了地藏经对于教育工作者的意义与价值。从我的角度出发,本文将从“慈悲心”、“真实感”、“智慧与启迪”、“责任与奉献”和“修身养德”五个方面来探讨教师的地藏经心得体会。

首先,教师的地藏经心得体会是慈悲心。慈悲心对于一名教师来说至关重要。地藏经中提到的救度一切众生的精神,正是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应有的态度。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体察学生的需求和困扰,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业进步,更要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只有通过真诚的关怀和激励,我们才能帮助每一个学生找到自己的潜能,并成为有意义的人。

其次,教师的地藏经心得体会是真实感。地藏经所强调的忠信之心,是指教师应该坦诚真实地对待学生。这种真实感不仅体现在言语上,更体现在行为和态度上。我们要以身作则,以真实的生活经验去引导学生。通过与学生之间的真实互动,我们才能建立起信任和友谊,让学生真正认同我们的观点和价值。

第三,教师的地藏经心得体会是智慧与启迪。地藏经中强调的智慧之心,要求教师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我们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以更好地开启学生的智慧和潜力。我们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导他们通过思考和探索来获得知识。通过启发式教育,我们可以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知识的乐趣,并培养他们的终身学习能力。

第四,教师的地藏经心得体会是责任与奉献。地藏经中所强调的无染业德,正是教师在工作中应该具备的品德。教育是一项光荣而伟大的事业,教师肩负着培养未来的责任。我们要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用心去帮助他们发展潜能,让他们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即使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也要坚持不懈地去追求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最后,教师的地藏经心得体会是修身养德。地藏经所倡导的正直之心,要求教师在做人做事中要具备高尚的品格和道德修养。我们要坚守教育的底线和原则,远离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只有以真诚和善良的心态面对学生,我们才能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影响。同时,我们也要加强自我修养,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工作态度,从而成为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

总之,教师的地藏经心得体会在激励着教育者为了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不断努力。慈悲心、真实感、智慧与启迪、责任与奉献以及修身养德这五个方面构成了教育工作者的核心素养和职业追求。通过对地藏经的深入理解和实践,我相信我将成为一名更加出色的教师,纵使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我也会坚持不懈地为学生的成长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努力。

读地藏经夜梦安乐篇四

地藏经的重要性:犹如金册顾命

释迦佛在忉利天宫为母说法时,知道自己快要涅盘了,便将佛陀入灭后、弥勒菩萨尚未下生成佛前,这一漫长无佛时期的度生重任,托付给了地藏菩萨。这一细节已经在《地藏经·嘱累人天品》中有详细说明。世间有佛法的时间很短,没有佛的时间很长,在这一段黑暗的时代里,地藏菩萨肩负起了救度所有六道众生的重任,他是代理佛,在所有的大菩萨里面,地藏菩萨的身份不一样,这也正是地藏菩萨现出家相的原因之一。

地藏菩萨与阎浮众生有大因缘

阎浮众生与这位大士有很大很深的因缘,只要有众生听到此菩萨的名号,见到此菩萨的形象,乃至听到这部《地藏菩萨本愿经》的三个字或者五个字,或者一偈一句的,他们现在就能得殊妙安乐,未来之世,百千万生,当得容貌端正,生尊贵家。(详见《地藏菩萨本愿经·如来赞叹品》)“这位地藏菩萨,于阎浮提有大因缘,若是要说这些众生见闻到地藏菩萨,因而得到利益的一些事例,就是百千劫中说也说不完的。”(详见《地藏菩萨本愿经·见闻利益品》)“若未来世,有诸人等,衣食不足,求者乖愿、或多病疾、或多凶衰、家宅不安、眷属分散、或诸横事,多来忤身,睡梦之间,多有惊怖。”如是末法众生都可与地藏菩萨结缘,并受持地藏法门。

佛陀世尊赞叹菩萨有大因缘的,只赞叹两位,一位是地藏菩萨,一位是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于过去无始劫前就已修持证得了十地菩萨的果位,由于往昔所发“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大愿的缘故,直到现在仍示现菩萨身来救度一切六道受苦众生。

地藏经是佛门孝经

地藏菩萨在因地中就是孝子,因地中做过婆罗门女、做过光目女,皆因为救度他母亲,始发菩提大愿;与佛陀上升忉利天为母说法,报母亲的恩,那个志愿相同,等于同声合响。所以说地藏经,实是佛门之孝经,所以才有此经开篇“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的殊胜之处;更有“正使过去现在未来诸佛,说其功德,犹不能尽”的赞叹之语。释迦牟尼佛讲经,十方诸佛通通来,一个都没少;华严、法华没有这个现象,华严、法华出席的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而已。显密经典也没有看到过,唯独此经看到诸佛来集。佛讲其他的经典,讲华严、法华,诸佛都不来;讲弥陀经、无量寿经,只得十方诸佛赞叹而已,没有来出席。所以,此法门显得更殊胜。此经是我们这一生修行证果的起点,地藏经是根基。不但十方诸佛菩萨来出席,十方世界一切天龙鬼神大众也都到齐,显示出孝道是尽虚空遍法界,目的是教我们认识孝道之伟大,孝道之不可思议。大家要知道,所有一切佛法都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离开孝道,没有一法可得。要想修学成就,定要孝顺父母,尊师重道。由此,我们才知道孝道的重要。此法门是一切诸佛所修、一切诸佛所成就的。佛教门徒皆以此经为报答亲恩的第一孝经。

地藏法门正应合现在人的根机

释迦世尊讲地藏本愿经时,一共放了三次光!第一次含笑放光是表示他已经找到了继承人,心生欢喜。第二次是举身放光,表示把救渡众生的责任全部交给地藏菩萨。第三次是从顶门上放百千万亿大毫相光。这头顶肉髻顶相,是佛陀三十二相之第一种相,也叫无见顶相!无论你神通有多大,腾空飞起来,想看佛头顶上红红的肉髻,你永远都看不见,所以叫“无见顶相”。从这无见顶门放光,表示这地藏经的法门最高最上,这并非说,佛说法四十九年,只有这地藏经的法门最高最好!而是说在这末法时代的众生,如果离开地藏经,简直没法得以救度。为什么呢?末法众生业障深重,善根浅薄,想开悟都难!更何谈证果!这地藏经一再说: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非是罪,无非是业,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如果连人天的福报都修不来,更何谈证佛果涅盘呢?所以:“药无贵贱,对症者良;法无高下,应机者妙!”。为救末法众生,只有这地藏经才是至高无上的妙法,一定要升起殷重之心,至心皈依地藏菩萨,所以佛才从顶门上放光!普照十方无量世界的众生,使令皈依地藏王菩萨,皈依地藏经,并依经中所列事相去修行。

在末法时代,地藏法门对娑婆世界的众生摄受力最大,因缘最深。众生都怕堕入地狱,惧怕三涂的苦难。当我们闻到地藏菩萨名字,念地藏菩萨圣号,闻到《地藏三经》当中的任何一部经的经名,就可以免除地狱的痛苦,使众生不再流转三涂。地藏经里讲因果报应,因地怎么做,就获得什么果报,是圆顿的法门,是以事相来阐扬果报;“超圣因事”,‘圣’即指佛,说成佛就成佛,是顿超法门,菩萨们依之修行即可顿超成佛。“证十地事”是渐次的法门,从初地证到十地,一步步的前进!你学地藏经,地藏菩萨有这不可思议的功德,令你毕竟不退于无上正等正觉,从最浅的菩萨十信位,圆满了登住位,一步步到初地到十地位菩萨,终至成就佛道。普令众生先成佛道,然后方成正觉,就是毕竟不退菩提之事。

诸祖皆共崇信地藏经

历代的祖师皆崇信地藏经。前面说过莲池大师他崇信地藏经,还有明朝的蕅益大师,他说:“智旭深憾夙生恶习,少年力诋三宝,幸赖善根未损,得闻本愿尊经,知出世大孝,乃转邪见而生正信。”“智旭”就是蕅益大师的法名。深深遗憾我前生前世有这个恶的习气。这蕅益大师十几岁就会作文章。他学的是儒教。年青时极力诽谤三宝,所幸善根尚未丧失,能够听闻到地藏菩萨本愿经,才知道出世间之大孝,才得以转那邪知邪见,而于佛法生起正信之心。(后来蕅益大师出家而成为一代的大祖师)。净土宗的十三祖印光大师以及民国的弘一大师也都是一代大祖师,也尊崇诚信地藏经不遗余力,我们后来的学人应该跟祖师学,应该相信地藏经啊!

拓展阅读:念《地藏经》一般会出现三层境界

要明白佛经,真不容易,首先要有生命体验。念《地藏经》,一般会出现三种情况。

第一层境界,认为《地藏经》很简单,每句话都听得懂。

不像《金刚经》那样绕口令,感觉很高深。所以许多人,乃至学佛很久的人,他们看了许多大乘佛经,尤其是般若经典,他们就会轻慢《地藏经》。尤其是一听说,《地藏经》是基础,那更是瞧不起了。这类人,是以思维来解读经典。如论修行多久,他永远无法入道。好比世间的专家,他研究道理很多,但他无法入道。对于了生死,对于生命体验,他们不如一个不识字的念佛老人。懂得多,不一定就代表他的`修行正确。

出现第一种境界的人,一般是专家,或者学佛久了,那些老油条,尤其是听了许多大德开示讲经后,感觉自己懂了很多的人。

第二层,就是喜欢念《地藏经》,但念了会怕,感觉有鬼神听经,也感觉念经能消除业障。

这类人,他一般不怎么用思维,他用心去念,所以他能打开法界的磁场,接触到鬼神道去。这个境界,又比第一类的人要高。虽然他刚学佛。有的刚学佛的人,信心很足。有的人学佛久了,成了老油条了。

那这个境界,是好境界。只要我们有业障,身边就跟着鬼神。他是我们错误的思维和行动,佛教叫做业力,变现出来的。我们的错误行为,会在法界留下痕迹,这个痕迹变现出来,他就是鬼。

有的人很排斥鬼,也很怕他。古人讲的,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自己做了错事,自然就会怕。错事有错事的磁场,你要去化解掉这个磁场。这个就是超度。这一层,是《地藏经》的意义。应该来说,普遍人念《地藏经》,都会停留在第二层上。因为只有消除了错误的思维,磁场后,你才能达到第三层。

第三层,念《地藏经》时,就好像诸佛菩萨在聚会。

弘一大师说《地藏经》属于华严的部分,华严是富贵。很多人会认为说,《华严经》讲的是心地宝藏,《地藏经》也是。所以属于华严部分。我觉得,不仅是如此。更重要的是《地藏经》本来具足华严的大方广的庄严。

我们念经,不要去思维,要去念,然后去感知他。你看《地藏经》中,释迦佛在忉利天,有许多菩萨,天龙鬼神都来,后来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虚空藏菩萨。你看有这么多菩萨都来了。来证明《地藏经》和地藏菩萨的功德。这个场面中,没有声闻,缘觉,只有菩萨。而且一出场,就是场面宏大,放光动地的,这个是一场很欢快的聚会。

还有一点,在《地藏经》中出现了许多鬼王。这些鬼王,都是佛菩萨再来,为什么证明?因为佛在这部经中,给主命鬼王授记成佛。《法华经》中,佛才给声闻罗汉,还有其他比丘授记。那《地藏经》中,佛给鬼王授记,说他是未来成佛。所以这里面的法会,是非常殊胜。

如果没有第二层的修持,无法达到第三层。《地藏经》中讲到阎浮提众生有业障,就是凡夫的生命显现出来,有所缺乏。也就是有业障。你必须去慢慢消除。这个业障,比如悭贪嫉妒,自赞毁他,不肯布施等,这些都是业障。一有业障,那生命中就会出现像地狱般痛苦。这就不够圆满。

读地藏经夜梦安乐篇五

以《地藏经》为念佛的助行,已经一年多了。现在决定再拜一部〈地藏经〉。一年多以来对《地藏经》生起的大信心,闷在心中,不说不快。

佛曾经嘱托坚牢地神------但依《地藏本愿经》一事修行者,汝以本神力而拥护之,不令一切灾害及不如意事,辄闻于耳,何况令受。

曾经有一次去给某癌症患者助念,去了,那女人躺在床上,一动不动。以为死了,后来家属说还没有死,于是决定念《地藏经》,大约不到10个人,一起打木鱼念了一遍,就回去了。大约过了一个多月,想起来,又去看看,那个女人已经起床接待我们,谈笑风声。癌已经消失了。

还有一次,某大护法得了乳腺癌,大家感恩,为其连续念《地藏经》几十部,后来护法来到,说癌已经小了一半。现在身体很好。

某次珠海同修助念,已经24个小时了,死者还是僵硬的,珠海领头的快哭了,于是打电话问,被师父告之“已经被阎王抓去了。”要阎王放人的话,先念一遍《地藏经》。于是大家集体念经一遍,而后马上集体再念佛8小时,身体开始柔软,头顶开始温热。问“为什么如此殊胜”,说这是在特定的情况下可以这么做,地下的鬼王已经把人抓去了,念经后,因为鬼王都是地藏菩萨的臣子,于是大手一挥“无罪,放人。”放回来再念佛,马上往生。大家哈哈大笑。

去年观音诞放生,放了11000元,回来当天晚上睡觉,梦到念地藏菩萨得轻安,念得飘飘如飞,次日又梦到念佛,醒后才知道,原来放生也是念《地藏经》也是念佛。

修《地藏经》就是修五戒十善,修《地藏经》一年后,开始出现每逢十斋日就出现神奇感应的现象,开始是一到十斋日,就一点做坏事的想法也没有,真的要做一些小坏事,也无法做,缘不够,你做不成。我想过,从07年以后,每次放生都要至少念佛600声,以后都如此做了。后来有一天十斋日,放生一些鱼,数量不大,但是出现极其强的感应,念佛念念求生极乐世界,没有什么妄想,妄想是什么,还不是这个世间的东西,如果你真有愿望求生极乐世界,就不会有什么妄想了。《要解》说过------可以将名号持得风吹不入,雨打不湿。我一直想,这是何等功夫,现在才知道,如果你愿生极乐世界这个欲望恳切就可以作到。

某十斋日,拜《地藏经》,身体非常热。想凉快一点,念头一起,就觉得一股清凉沁入心中,这种清凉并非世间清凉,无论他多么凉,你都不会觉得冷的那种凉爽,而且让你顿脱尘念,法喜无限的凉爽。原来极乐世界的清凉是这么美妙啊。从此无论再看到这个世间的任何东西,都知道有缺陷,不完美,不够好,不如极乐世界的好。

为什么莲花生大士把这个世界的飞机叫做铁鸟,汽车叫做铁盒子。在极乐世界的.菩萨自在飞行,他们看这个世界的汽车再好,也是把人闷在里面,并且还会撞车,还要加油,还只能在路上跑,非常可怜。

修《地藏经》你要注意十斋日,地藏菩萨一定会把你看得严严的。你真修,地藏菩萨真管。我每个十斋日都相信会得到地藏菩萨的加持,也确实都会得到地藏菩萨的加持.

看《地藏经》就是修菩提心,修出菩提心,念一声佛就不可思议。我有个同修,他的菩提心经过一年的放生和利益众生,终于有了眉目,他告诉我,以前一天念佛几万还是心里没底,现在一天不念佛做事情(如果有缘分给众生做事情,就要做,有缘不做是罪过。放生等利益众生的事情,遇到缘分就要做,这是大乘菩萨分内的事。给众生做事情,不要怕烦恼,有了菩提心以后烦恼就是菩提。),到晚上念几声,就已经非常充实。

净土宗发菩提心非常自然,且无比奥妙。久念佛人自然知道。愿生极乐世界的人,念佛自然舍弃这个世界,自然不争且利益众生,这就是无上菩提心。

拓展阅读:《地藏经》是佛门的一部孝经。

佛门有三部孝经:《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盂兰盆经》、《地藏经》。

孝道是佛法的基础,孝亲是做人的基础,众生无边誓愿度是孝亲的扩大。

学习《华严经》告诉我们“天下男子是我父,天下女子是我母”,这是孝亲的扩充、发展。反过来说,一个连父母都不孝顺的人,怎么能够相信他会爱护众生,会救度众生呢?所以离开孝道就没得佛法,佛法是孝道的扩展和深入。《梵网经》告诉我们:孝顺父母、师长、三宝。孝顺是至道之法,孝名为戒。这个对于孝道的解释,就非常透彻了。

这部《地藏经》说,地藏菩萨示现婆罗门女、光目女,孝亲度亲的事迹,地藏菩萨正是以一念孝亲之心,而发展为“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宏伟誓愿,给我们修行的人作出了典范。

父母是堂上佛。在家不孝父母,而到庙里去求佛菩萨保佑自己的独生子女,这真是非常荒唐。

曾经有一些青年的知识分子、博士生,他说现在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全部精力都关注到子女的成长上。别人说要保险,最好初一、十五到寺院去烧炷香,捐点功德钱,就最保险。

佛陀讲的是自种因、自受果。教导我们孝顺父母。不孝顺父母,反而虐待父母,种的这个因,就该得相应的果报。印光大师对这个问题也有很明确的开示,他说你现在当别人的子女,再过几年,你就是父母了,你现在如何对你的父母,就是种因,等于瓦屋檐前水,点点滴滴向后来,就跟来了。今天对于年青一代提倡孝道非常重要,学修《地藏经》就会让我们很好的体会孝道。

读地藏经夜梦安乐篇六

地藏经是佛教中一部重要的经典之一,该经所传达的教义主要围绕着地藏菩萨的教化与救度众生。而科注菁华是对地藏经中重要词语和篇章的详细解释和注释,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藏经的教义。在学习地藏经科注菁华的过程中,我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地藏经科注菁华使我认识到生死离别的无常。地藏经中描述了人们在死后轮回转世的过程,而科注菁华则深入解释了其中的意义。通过学习,我意识到生死离别的无常性质,任何人都无法避免死亡,人们死后会经历无数次的轮回。这种无常性质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学会把握好当前的每一天。

其次,地藏经科注菁华让我明白了善行的重要性。地藏经强调种善根的重要性,而科注菁华则解释了何为善行和如何种植好的善根。通过学习,我了解到种善根不仅能够积累良好的因果,还可以为自己和他人带来福报。因此,我意识到只有通过行善行,才能够在生死轮回中得到解脱和安抚。

再次,地藏经科注菁华让我认知到地藏菩萨的慈悲与信仰的重要性。地藏经中地藏菩萨以无边的慈悲心救度众生,而科注菁华则详细解释了这一救度的过程和方法。通过学习,我深刻明白地藏菩萨的慈悲心是无私的、深沉的,他为了救度众生,甘愿居住在地狱等低级生命中,帮助他们脱离苦难。这种慈悲心的存在让我更加信仰地藏菩萨,并意识到信仰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此外,地藏经科注菁华提醒我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地藏经科注菁华阐述了地藏菩萨与众生之间的缘分,以及众生之间的缘分。通过学习,我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缘分和使命,我们与许多人交织在一起,有各种不同的缘分。这让我更加珍惜与他人的相识和相处,懂得了解别人,帮助他人,以及与他人共同成长的重要性。

最后,地藏经科注菁华教会我如何减少我对于物质世界的执着。地藏经科注菁华强调了修行者应该减少对于物质的贪爱,发现内心安宁的重要性。通过学习,我明白了财富和物质并不能永远带来快乐和满足感,而只有减少对物质的执着,内心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宁静。这让我意识到修行的真正意义在于消除贪欲,获得内心的平和。

总之,通过学习地藏经科注菁华,我对生死离别的无常性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明白了善行的重要性,认知到了地藏菩萨的慈悲和信仰的重要性,珍惜了人与人之间的缘分,以及减少了对物质的执着。这些心得体会不仅在我的修行过程中有所帮助,也为我指引了人生的方向,帮助我更加明晰地理解佛教的教义。因此,我会继续深入学习地藏经科注菁华,不断提升自己的修行水平,为自己和他人带来福报。

读地藏经夜梦安乐篇七

释迦正法中,文殊表大智,普贤表大行,弥勒表大慈,观音表大悲,唯一藏表大愿。“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度尽六道众生,而无一众生可度者”。此种大愿,是融会大智大行大慈大悲大愿,是当裟婆世界六道众生之机之大愿,即是世尊之理想遗愿,又是诸佛菩萨之共同心愿,是以释尊以六道众生再三殷勤嘱托之地藏也。唯斯地藏菩萨大愿,是以特殊行愿境以表诸佛菩萨之别愿,正如普贤以特殊大行以诸佛菩萨之通愿一样,故同称为大愿王也。缘起性空为佛法之根本教义,地藏菩萨经法以度六道众生为行愿境,从业感缘起上证明般若之空不空;上供下施为佛法之根本行持,地藏菩萨经法以度七世父母兴供施,从根本上教孝、教施、教愿、教信,教人脚踏实地、现前起修。所以地藏经法是一部圆融大小、显密、世出世法之大法也。

地藏菩萨本愿经,从唐实叉难陀译汉以来,代不绝传。九华山地藏道场开发后,地藏信仰愈来愈广,地藏经法影响也愈来愈大。但过去弘扬,或判为小乘,或收之密部,唯清灵?判为法华后涅槃前而为之科注,堪称允当。近代疑古,又疑为伪经,信者不了以焉。二学园掌法顾净缘为度亡母亡弟,发愿弘扬地藏经法,因而着有《地藏菩萨本愿略释》、《地藏菩萨本愿经略释》。对地藏本愿经法,阐幽发微,多明学人所应注,发前人所未发,实修学地藏经法之根本法本也。余对先师经法,亦曾侍讲侍修,感应现前,真实不虚。一九九五年夏,应净慧法师之请,大河北赵县柏林寺讲地藏经法,赖肖梅女士根据录音整理,李家振、徐荪铭、胡给新、岳小丁、蔺湘东诸先生为之校排,梦一法师、罗国添居士等赞助,终使《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定稿,可用缘师《略释》之补充。余因是将《略释》、《讲记》合而为此本《地藏经法研究》,用申供养,报诸恩处,志其缘起,藉谢各方,如有功德,普皆回向。

地藏菩萨本愿略释

虽然空藏地藏,相须相成,故地藏本愿经最后当机者乃虚空藏,前来非有轩轾,盖欲人礼虚空藏于地藏六道中,庶几空不断灭,观六道生于虚空无边之际,自然地狱皆空。推而广之,会地藏于佛佛,佛佛皆有一地藏;融佛佛于地藏,地藏将悉成佛佛。试就今机融会阿弥,阿弥引生西方,是为得乐;地藏化度六道,是为离苦。未有不离苦而能得乐者,若会地藏于阿弥,则一声阿弥,带业往生,故净土经中自有地藏。然亦未有既得乐而仍存苦者,若融阿阿弥于地藏,则欲出六道,必愿净土,故本愿经内盛弘念佛。惟终不可谓自生净土,不关地藏,但念阿弥,无惧地狱也。观于释迦报恩,升忉利天,亦但称赞地藏;摩耶兴慈,说地狱苦,亦但启请地藏,是知不可说不可说久远劫来,诸葛亮佛世尊咸不违越地藏之本愿。地藏大孝,则诸佛报恩,皆尝如释迦佛赞叹于胜会;地藏法施,则佛母兴慈,亦皆尝请地藏说法于忉利矣。诸佛尚不违地藏之愿,众生岂可缺地藏之修。本愿经曰: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若昧却眼前业苦,妄冀虚渺安乐,西方纵许往生,带业终须消了。但恐障恶牵缠,念心不得纯净,万一业重情迷,临机难免差误,何如脚踏实地,早皈地藏,护持根本,身心清净,自契佛果,莲品上生也。融会阿弥若是,融会佛佛皆然,地藏自入佛佛,,佛佛不离地藏,非有差别,相为涉入如此。

依经地藏往因为大长者子,于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所。因见佛相反而发愿。夫法身无相,大长者子所见,为千福庄严之实报,然则地藏者,化度实报之菩萨也。佛化小机,先令观空,剥落一身,自见本来,果能四处不着,此身依然自在。原是应病与药,不意药复为病,禅门极唱,单标心性,末流虚矫,横多抹杀,一言四大,便斥幻妄;一言修福,便訾有漏,大似如来于身取断灭相,而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都无真实。嗟夫!波斯入印,五天仅余小乘,支那禅敝,大乘皆无捉摸,辜负佛母恩慈,虚劳地藏化度。晚近善信,多半上根,而身残福薄,又比比然。前修不臧,谬持犹深,伊谁之咎,能无悲叹。闻此经南印犹传,恐不免朦胧密意,徒增迷信,即中国利幽法在,亦只付应赴者流,说资冥福,皆原开经不契地藏之本愿,居心惟囿断灭这说空,自暴自弃,可哀可悯。虽然,此又不容拘泥色身者,持一法勤一体,借口吾修地藏也,吾证实报也。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告大长者子,欲证此身,当须久远度脱一切受苦众生。时长者子因发愿言:我今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于是地藏菩萨百千万亿那由他不可说劫以来,常为菩萨;因度母而弘法,教孝于觉华定自在王如来之世,哀罪苦以博施,分身于阿僧祗世界地狱处之中。是故但求自之,决非地藏之道,若不孝施,终难实报之圆。盖自了至极,至于阿罗汉入灭尽定,而菩萨用心,宁入地狱,不堕二乘,地狱正可行,愿,二乘则菩萨死。至于一孝,则自一身圆融于七世父母,圆融于历劫种亲,圆融于三世诸佛菩萨僧。一施则自一身摄入于罪苦众生,摄入于六道含灵,摄入于十方三千大千世界。夫以一身而圆融于三世诸佛菩萨僧,摄入十方三千大千世界,正所谓千福庄严而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也。着相云乎哉!小乘云乎哉!本愿经开宗明义,即说地藏菩萨本起清净因地愿行,而或判为神通品,实则如来含笑,放百千万亿大光明云,出不可说不可说种种微妙之音,乃至娑婆世界及他方方国土,有无量亿天龙鬼神,亦集到忉利天宫,乃至他方及裟婆,复有海神、江神、山神、树神、昼夜神、饮食神、无量数神,皆来集会,乃至他方及裟婆,复有恶目、啖血、行病、摄毒等诸鬼王,皆来信会,此皆是表地在藏之法,不仅显如来之通。故佛告文殊,吾以佛眼,观犹不尽,此皆是地藏菩萨久远劫来,已度当度未度,已成就当成就未成就也。此第一品,正明行愿。惟此深秘,文殊早云,小果声闻,末世众生,虽闻如来诚说,必怀疑惑,设使顶受,未免兴谤,故文殊当机,即请当机,即请问地藏菩萨,因地作何愿,立何行。于是如来为说地藏菩萨发愿于观见相好,行愿于度尽道也。地藏本愿。我闻如是。

《地藏菩萨本愿经》略释

稽首大愿地藏菩萨摩诃萨!

我为四事,略释《地藏菩萨本愿经》:

一者,诸佛因地,莫不有愿;菩萨修行,亦莫不从愿上起。愿有总有别:总愿者,如四弘誓五大愿是;别愿者,如释迦五百愿、药师十二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千手六愿、普贤十愿是。除二乘人生尽故不须愿外,凡发大乘心者,若无誓愿,如牛无御,不知所趣。今人学佛,辄云发大乘心,其愿生西方愿生兜率者,尝或闻之;而于释迦法中,誓调伏刚强众生誓度脱极苦恶趣如我大愿地藏菩萨者,每经忽之。我以诸大菩萨中若文殊表大智、普贤表大行、观音表大悲、惟地藏菩萨正表释迦法中之大愿故。我于是略释《地藏菩萨本愿经》。

二者,五恶浊世,从生难化。故我世尊,隐其无量自在之力,为说刚强之语:言是地狱、是畜生、是饿鬼、是诸难处、是愚人生处,是身邪行身邪行报,是口邪行口邪报,是意邪行意邪行报,是杀生是杀报,是邪淫是邪淫报,是妄语是妄语报,是两舌是两舌报,是恶口是恶口报,是无义语是义语报,是贪嗔、邪见、悭吝、毁戒、愚痴是贪嗔、邪见、悭吝、毁戒、愚痴报。譬如象马,??不调,加诸楚毒,乃至彻骨,然后调伏。际兹末法,人愈险恶,不信因果,惟肆残贼。亦有志士,倡佛以救,然而法相繁,法性玄微,智者说食,愚人莫入。我欲藉是经苦切之言,发人深省,显地藏劳谦之愿,启人信仰。我于是略释《地藏菩萨本愿经》。

三者,隋唐间有三阶教者,创者信行禅师,实尊地藏,然偏抑阿弥,旋遭禁断。本经自实叉难陀译汉以来,代传于绝,或判同小乘,或收入密部;至清灵?法师,始作科注,判在《法华经》后,《涅槃经》前所说,“行愿为宗,味等醍醐”,可称自有些经千余年来之非常述作,惜少流通。今俗惟知斯为释门孝经,亦不辨其为出世大孝。在昔疑经善说业感误以为小乘者;今之僧蛊,或且利经狱名鬼神威力,以糊口食。遂致科学者徒,责难繁兴。我窃恐大经醍醐,至流俗反为毒药;我又欲显扬地藏悲愿,与诸菩萨悲愿,如光光摄入。我于是略释《地藏菩萨本愿经》。

四者,愿意于悲,悲大愿亦大。悲者同体,常人知父母兄弟之同体,必不愿其有老病死苦,而愿其安东。其所悲者狭,则其所愿者小。菩萨知三世宛然,轮回不虚;视秦越之人,敌对之怨,安知本非我父母兄弟,乃至蠕动蜎飞、草木土石,一切有情无情,莫不与我同体,亦莫不愿其离苦而得乐;是则所以为大悲,是则所以为大愿。以言乎孝,菩萨惟常人听以孝父母者孝六道含灵,是亦所以为大孝。我母去世时,我哀痛号哭,不知所为,惟日诵《地藏经》,若有感焉;我二弟亡时,我凄惨愁绝,不知所为,亦推日诵《地藏经》而苦有感焉。我皆发愿,愿弘地藏。或云:弘《地藏经》,天此乱世,说诸地狱罪报,可以慑诸葛亮强梁。我不敢如是说,我知人皆有父母兄弟,亦必皆有不忍于其父母兄弟之时。我愿人皆于斯经,深信因果,深信轮回;推其不忍于人人,则必为家之和、国之福、世界亲善;再进而推其不忍于六道含灵,则是同受世尊付嘱,同入地藏悲愿,而后可同见地狱虚空,本自无迷,地藏大悲,诚不思议,我母我弟,亦必同于是而得度。我如是发愿故,于是略释《地藏菩萨本愿经》。

经称地藏菩萨大愿威神:“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若以我神力,千劫测度,不能得知。佛告文殊师利:吾以佛眼观故,狱不尽数。”夫以世尊佛眼、文殊大智,观测且云不尽,况我凡夫,敢复有云。今所解释不过略述十年诵赞之一所得,不假科判,不惊高远,但求通俗,聊写私情;明业感真实,则地狱自不虚,而信非迷妄;谈孝为戒本,则悲愿自广大,而行不唐捐;略提义纲,粗述概要,于经大义,知不及百分乃至千万亿分,况复于菩萨不思议神通之境,是以名略释。

初释地藏

地藏,梵名“乞洒二合诃罗惹”,或云“乞叉底?沙”,或云“叉底俱舍”。叉底译地,俱舍译藏,今地藏是义译。《地藏十轮经》云:“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又经云“心如大地,能安一切”。以故佛说:心地为大。是约心以明地也。藏者蕴覆,谓般若解脱法身三德秘藏,众生皆具,而为烦恼无明所覆。智者悟之,以了脱生死轮回,故知地藏者谓心地宝藏,虽在迷时,隐而不失,正当悟处,证而不着也。

释地藏菩萨

《地藏十轮经》称赞地藏菩萨云:

此善男子,曾过无量无数在劫,于无量佛世尊所,发大精进坚固誓愿。由此愿力,为欲成熟诸有情故,常普住持一切大地,常普住持一切种子,能令大地一切草木、根须、芽茎、枝叶、花果,皆悉生长。

又云:譬如大地,一切种子、树、山、稼穑、地身,众生之所依止。此善男子亦复如是,一切殊妙菩提分法之所依止,良由菩萨于过去不可说无数劫来,散影分身,放光说法,恒处幽冥界内,常教六道众生,或已成佛道,或久阶真因,或住声闻缘觉,或在天止人间,乃至未来众生,天宫嘱令度脱。正如大地一切,赖以住持、生长、荷负。

又十轮经佛告好疑问菩萨云:

如是大士,成就如是不可思议诸功德法,是诸殊胜功德伏藏,是诸解脱出处。所以者何?地藏菩萨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所愿满足,如如意宝,亦如伏藏。如是大士为欲成熟诸有情故,久住坚固大愿大悲,勇猛精进,过诸菩萨。是故汝等应当供养。

乃至如本经所说:受付嘱于忉利天宫,广教化于弥勒佛世。故知地藏菩萨者,于诸菩萨中,以六道为其所观境,观三德秘藏于地狱、畜、鬼、人、天中,利他以自利者也。《大集经》云:“日藏月藏,虚空藏地藏,来各不同”。惟我地藏,悲深愿重,是以经称:过诸菩萨。

释地藏菩萨本愿

经云:“文殊问佛:地藏菩萨因地作何行立何愿,而能成就不可思议事。”又“菩萨因地,为大长者子,因见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相好庄严,而问彼佛作何生愿。”故知斯经所说,皆地藏菩萨本愿。所谓本愿者,本即本昔,梵名尼坻,此方翻愿,今地藏菩萨,见诸众生,积集恶业,不离苦报,于是托根性地,隆其本愿。仰观大觉,历劫度生而不倦,为满其本地之愿故,又称本立愿。乃自心起,自昔因地,无数劫前,发弘誓愿:荷负罪苦众生,教令住持正法。忍苦忍难,大慈大悲,是地藏菩萨之本愿故。

释经名

《地藏菩萨本愿经》以人法为名:地藏是人,本愿是法。佛自结经名有三:一名地藏本愿,亦名地藏本行,亦名地藏本誓力经。今生今世以愿以有行,行必有与拔之力,遂独标本愿一名,任运摄得余一故。译主实叉难陀,于阗国人,唐则天朝来中国,重译《华严》,并译是经。

释经

佛告文殊:此菩萨威神誓愿,不可思议,乃至闻名赞叹供像,功德亦不可思议。是略赞地藏功德,印可文殊所谓“地藏能成不思议事”也。而后乃为文殊说地藏菩萨因地之行、因地之愿。

佛告文殊,地藏菩萨因地,于师子奋迅俱足万行如来前,发誓愿曰:“我今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又于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像之前,立弘誓愿曰:“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是即地藏菩萨本愿。今大乘人,每谓“众生有一不成佛我誓不成佛”,盖地藏之本愿,实亦大乘之通愿也。

佛告文殊:地藏因见佛相好而发愿;又师子奋迅俱足万行如来,告长者子:“欲证此身,当须久远度脱一切受苦众生”。

愿大福亦大,三十二相即大悲之果报。彼二乘人无愿,故二乘人灰身。今大乘人偏着于空者,亦每轻修福报,遂亦轻忽本经而不识地藏之行,试分辨之。

凡夫:贪着其身

二乘:知身虚幻厌弃其身

菩萨:修无量佛法功德庄严其身

凡夫虽或修福,而望报人天。以经多斥言人天为有漏之果故,于是大乘着空者,又转而轻修福报,几同二乘之厌弃,而不知菩萨庄严其身者庄严身也。夫善学大乘者之于其身,固不当如夫之贪着与二乘之厌弃,尤不可一言福报即斥人天,当如地藏菩萨发大愿而获大果。关于地藏因见佛相好而发愿,俱足万行如来亦谓欲证此身当须久远修福,是知地藏菩萨因地之行,为在庄严法身圆显千福。故于今日百千万亿那由他不可说劫,尚为菩萨。

佛告文殊:地藏因地,又为婆罗门女。其母信邪,罪重堕苦。婆罗门女见觉佛定自在王如来形象,瞻礼哀慕,遂感威神,罪母生天。是亦地藏因地之行,度生之实。劝亲生信。

(一)劝母生信。信为道本,信邪者即一阐提。未有发愿度生而先忘报本者。世人发愿如地藏,即录广设方便,劝亲生信。

(二)卖宅兴供。父母前生,未必修因,其或命终,神识何依?惟孝顺之子,大愿之士,当学地藏,为母卖宅,供佛兴福。

(三)见像哀慕。无母何怙?惟佛大慈,为众生怙。佛果何在?尺木之雕,团泥之塑,即皆佛在。何经故?法身圆满,无不在故。是以婆罗门女见佛恋母,亦所以教末众生瞻像如在。

(四)神游业海。佛无不在,惟诚可感。孝女哀号,感空告语。其所以告语自空者,空无迷妄,义尤玄微。而恶因所召,地狱实有。孝女假威神以亲游,罪人为业力所缠缚,于此可以明因果之不虚,可以明地藏之观境。

(五)发弘誓愿。端坐念佛,可得加被。七七日中,可度新亡。婆罗门女,既度亡母,复念众罪,遂发弘愿。观于“众罪俱同生讫”,当益信经忏度亡之真实;观于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威神,当益信世尊赞叹地藏闻名供像之功德。

以上地藏因地之愿,在度尽众生;因地之行,为存亡造福。众生无尽,地藏之愿亦无尽。造福无边,地藏因地之行,亦不可量不可说矣。

读地藏经夜梦安乐篇八

地藏经被誉为佛教重要的经典之一,它强调的是众生的救赎和佛菩萨的大悲心愿。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肩负着培养学生的责任。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地藏经所蕴含的慈悲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道义,对于教师的修行和教育工作具有深远影响。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教师的地藏经心得体会。

首段:慈悲是教师的本质

对于教师来说,慈悲是其道德底线和行为规范的核心。地藏经告诉我们,佛菩萨的慈悲心愿是救度众生,让他们摆脱苦难,获得幸福。而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也应该体现出对学生的关怀和慈悲之心。在我教育工作中,我始终以一颗慈悲之心对待学生,关注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我会耐心倾听他们的困扰和问题,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让他们感受到我的关爱和慈悲。只有用慈悲的心态对待学生,才能真正成就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二段:无私奉献是教师的理想

地藏经中,佛菩萨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回答了众生的苦难。同样地,教师也应该具备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品质。教师的职责是为学生服务,传播知识,培养人才。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我始终保持着无私奉献的心态,在工作中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精力。我会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包括家长会、学科竞赛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与平台。我会主动关注学生的需求,将他们的利益放在首位,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

三段:耐心是教师的品质

地藏经中,虽然佛菩萨有着极高的智慧和慈悲心愿,但是在救度众生的过程中,他也要面对痛苦和困扰。同样地,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也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具备耐心的品质。在学生学习困难的时候,我会耐心解答他们的问题,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当学生出现行为问题时,我会先理解他们的内心需要,然后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引导。只有用耐心对待学生,才能真正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取得进步。

四段:责任是教师的担当

地藏经告诉我们,佛菩萨以无私奉献的心态和无尽的慈悲之心救度众生。这种救度不仅仅是一种心灵上的激励和安慰,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同样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也肩负着培养学生成长的责任。在教育过程中,我努力扮演着榜样的角色,带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我相信,只有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才能让学生成为有尊严、有责任感的社会人才。

五段:总结

无论在佛教的地藏经,还是在教育实践中,教师都扮演着救度众生和培养人才的角色。地藏经所蕴含的慈悲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道义对于教师的修行和教育工作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该具备慈悲之心,将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具备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与平台;具备耐心的品质,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具备责任的担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只有在教育实践中融入地藏经的精神,教师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价值,为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读地藏经夜梦安乐篇九

地藏经是佛教经典之一,被视为救度众生的宝典。地藏经科注菁华是对地藏经的精华部分进行解读和注释的书籍。我最近读了一些关于地藏经科注菁华的文章,深受启发。下面我将分五个方面介绍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地藏经科注菁华让我明白了众生的苦难与重生的可能性。地藏经主要讲述了地藏菩萨如何以慈悲之心,帮助众生从苦海中解脱。科注菁华对地藏经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解析,解释了众生为何会遭受痛苦,以及如何通过修行和奉行佛陀的教诲,获得超生之机。通过阅读地藏经科注菁华,我明白了苦难的根源是由于众生的贪念、嗔恨和无明等造成的,而通过信仰地藏菩萨并奉行他的教诲,众生能够在来世获得重生的机会。

其次,地藏经科注菁华告诉了我生死轮回的真相和解脱之道。地藏经科注菁华详细解释了生死轮回的过程和其中的机缘。我从中了解到,生死轮回是众生因为业力和无明的缘故,在死亡后又重新投胎,继续经历轮回的过程。而地藏菩萨通过践行慈悲和行善积德,为众生提供了超度的机会,让他们得以脱离轮回,走向解脱之路。通过修行和依靠地藏菩萨的加持,众生可以超越生死的桎梏,实现永恒的解脱。

第三,地藏经科注菁华启示我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地藏经科注菁华用深奥的佛理对人生进行了解读,让我认识到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修行和帮助他人。众生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并非偶然,而是有着自己的任务和使命。只有通过修持佛法,明白众生的苦难,尽己所能去帮助他人,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我看来,地藏经科注菁华提醒我们要提升自己的修行,尽心奉献于他人,以及培养无私的慈悲心。

第四,地藏经科注菁华教导我要对众生充满慈悲之心。地藏经科注菁华让我明白,地藏菩萨是一位极具慈悲心肠的菩萨。他以无条件的慈悲之心,帮助众生度过苦难,帮助他们迈向解脱之路。从地藏菩萨的忍辱、贤愚皆度以及对众生的深切关怀中,我感受到了他对众生的深爱,并受到了他的榜样启发。通过阅读地藏经科注菁华,我明白了要培养慈悲之心,并且要时刻以地藏菩萨为榜样,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最后,地藏经科注菁华提醒我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和修行的机会。地藏经科注菁华中描述了轮回涅槃的道路是十分艰难的,需要数生的修行和奉行佛陀的教导。通过深入阅读地藏经科注菁华,我意识到现在的生命是宝贵的,而且修行的机会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的。因此,我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提升我的修行,并且时刻保持一颗感恩的心,感谢地藏菩萨的普渡之恩。

总之,通过阅读地藏经科注菁华,我对众生的苦难、生死轮回、人生意义、慈悲之心以及修行的机会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地藏经科注菁华让我明白了地藏菩萨的教诲以及重生的机会,同时也提醒我要时刻保持一颗慈悲感恩的心。这些启示将指导我的修行和人生。我希望通过不断努力和提升自己,能够走上解脱之路,并且能够帮助更多的众生一同超脱苦海。

读地藏经夜梦安乐篇十

第一段:引言(150字)

地藏经科注菁华,是地藏菩萨经文的注释和梳理的重要著作,深受佛教信徒的喜爱。我也是其中一位读者,在阅读地藏经科注菁华的过程中,受到了很多启发和感悟。这篇文章将分享我在阅读过程中所得到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对人生的思考(250字)

在地藏经科注菁华中,深入浅出地解释了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的真相。地藏菩萨用自己的慈悲心示教众生,让我们明白每个人都会经历生老病死的过程,世间一切都是无常的。这使我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明白要珍惜眼前的一切,不贪恋短暂的欢愉,也不惧怕痛苦的经历。只有在面对生死的真相时,才能真正体悟到生命的宝贵和无常的本质。

第三段:培养自己的慈悲心(300字)

地藏经科注菁华中,地藏菩萨以自己的大慈悲,为众生修建九层楼地狱,用来教化和救度众生。在这个过程中,我被地藏菩萨的慈悲心感动,明白到慈悲是成就佛道的关键和根本。因此,我意识到了自己也应该培养慈悲心,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用温暖的心去关心他人,并给予他人希望和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位有益他人的人。

第四段:立足于当下(250字)

地藏经科注菁华教导我们,我们要立足于当下,牢牢把握住现在的机会,珍惜每一刻的时间。过去已经过去,未来还没有到来,唯有现在才是我们能够真正把握的时刻。在读完地藏经科注菁华后,我开始更加重视当下的一切,不再痴迷于过去的遗憾或未来的希望,而是用心去经营现在的每一天。我认识到,每一次的经历和每一次的选择都会影响我们的人生轨迹,只有通过珍惜当下的时间,才能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

第五段:感悟佛法的智慧和力量(250字)

地藏经科注菁华是佛教经典之一,正是因为这部经典,我才更加明白佛法的智慧和力量。佛法教导我们如何从痛苦中解脱,如何正确的看待自己和他人,如何修行成佛。读完地藏经科注菁华,我对佛法的理解更加深入,同时也更加坚信佛法的智慧和力量。佛法教会了我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如何保持平静和善心,如何用慈悲去观察和对待众生。在佛法的指引下,我相信我能够过上更加充实和有意义的人生。

结尾(100字)

地藏经科注菁华是一部启迪心智的重要著作,读完之后我对生命和佛法的理解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通过思考和实践,我学到了很多宝贵的人生智慧,也更加坚定了自己走向佛教修行之路的决心。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地藏经科注菁华,从中受到启发和感悟,共同追求心灵的平静与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