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里的我读后感 习作指导七写读后感(优秀7篇)

时间:2023-10-07 06:38:42 作者:飞雪 工作总结 镜子里的我读后感 习作指导七写读后感(优秀7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镜子里的我读后感篇一

我们身边有哪些熟悉的人?也许你随口就能说出很多,如自己的父母、亲戚朋友、学校的老师同学等,从中挑选一位作为你描绘的对象?可以通过哪些典型的事例能体现?通过事件来写人,你笔下的人物会更真实,有说服力。

习作要求:

2、选择典型事件,能反映人物特点,表现人物的品质,讲述的事情要完整,能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注意是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情,不是写两件事,要注意审题呀!

3、在讲述事件时,要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反映人物的特点。

写作提纲:

开头:概括人物的特点。

经过:具体事例讲述。

结果:概括总结,呼应开头。

优秀范文参考:

(1)我的妈妈

我的妈妈今年35岁,留着齐耳的短发,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双慈爱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她虽然是个急性子,但却非常细心,而且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怕苦、不怕累。

记得有一阵,爸爸到国外出差去了,家里的负担都落在妈妈一个人身上,从那以后,妈妈每天下班后,都要做一大堆的家务活,扫地、洗衣、做饭、洗碗……等到忙完了这些事情,还得辅导、检查我的功课。

一次,我放学回到家,一进门就看见妈妈躺在床上,咦,今天妈妈怎么回家这么早呢?我纳闷地想着,“妈妈,您怎么躺在床上啊?”妈妈说:“我昨天晚上没睡好。”说完,妈妈就一骨碌地起床,到厨房做饭了。

此刻,我脑中油然地想起了巴金爷爷的一句名言:世间再没有一件能够比母亲的爱更深的东西。

(2)我的奶奶

我熟悉的人很多,其中我最熟悉的一个人就是我的奶奶,她今年已经63岁了,个子高高的,胖胖的,说起话来大声大语,做起事来又快又粗糙。在我的心目中,她一直是个很粗心的人,但有一件事却让我改变了对她的看法。

想:“糟了,奶奶是个粗心大意的人,她不会记得来接我了,那我该怎么回家?”就在这时,我透过玻璃窗户看到雨中一个身影正打着雨伞向我走来,再近看,原来是我的奶奶,她的半边身子都让雨淋湿了,看着奶奶湿透了的衣服我的眼睛湿润了……。她走到我的面前大声说:“昨天晚上天气预报都说了今天有大雨,叫你别出来玩,你就是不听……”说完,我就和奶奶一起回家了。

回到家里,我好奇地问奶奶:“您天天都看天气预报吗?是不是您的生活习惯?”奶奶不经意地说:“我才没时间天天看天气预报呢,只有我的孙子回来时我才坚持每天都看的,否则不知道天气变化!”

原来奶奶是这么关心我,她真是个细心人!

镜子里的我读后感篇二

两千多年前,一位学者正在给自己的的弟子们上课。他与弟子们讲述做人的道理和为人的方法。一堂课讲完后,弟子们便记下了刚才老师所讲的内容与学生和老师的对话。这位老师便是孔子,弟子与老师们的语录,就是这本照亮了整个中国历史的《论语》。

《论语》是孔子一生的为人处世道理的精华。早在春秋当时,孔子的名声就已传遍各地,慕名而来学习者无数。后来,《论语》更是列入了《四书五经》之一,成了文人必读之书。宋代的著名政治家赵普更是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论语》在历史上是多么地尊贵。

在孔子与弟子的对话中,交谈中,深刻的道理便巧妙地体现出来了,还有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言,如大家都熟悉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到处体现着人性的光辉与道德。

两千多年的时光过去了,曾时的孔夫子已是过去,可未过去的,是这本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历经考验的《论语》,仍在闪闪放光,给人们讲述那曾经辉煌的一段道德佳话。

镜子里的我读后感篇三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话虽有些夸张,可我读过《论语》后学到了许多我从未接触过的知识,它使我学会了怎样做人,怎样去孝顺父母等等。《论语》是一部经典著作,早在五四运动前二千多年,《论语》是每位学生的必读物,可见它是多么重要。今天,我就来谈谈《论语》。

其中有一则写的是有人想诋毁孔子,子贡听后,道:“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明乎?我见其不知量也。”

读完这则后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尊师重教。从子贡的言语中我们知道子贡是多么尊敬他的老师。在现代生活中,很多人不知怎样去尊敬老师,只是一味去顶撞,根本不把老师放在眼里,以为老师只是为了哪一点点工资才来的,其实我们都错了,在学校,老师其实就像我们的父母一样,教育我们判断对与错,是与非。但有些学生却因为被老师批评而责怪老师,不去找自身原因。

《论语》不止让我明白尊师重教,还让我明白了诚信做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连诚信都做不到,还怎么在社会上立足呢?古时候,曾子的夫人随口答应儿子杀猪,为了不失信于他,曾子坚决把猪给杀了。这虽是小事,却能看出一个人的品德,我们为人处事与人交往,都要讲究诚信,诚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

《论语》的好处说也说不尽,道也道不完。读《论语》就好像在中国人文精神的百宝园里去寻宝,从《论语》中得到的启示会让人受益终生。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历史上,凡见有作为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无不重视教育,尊重教师。古人云:“三教圣人,莫不有师;千古帝王,莫不有师。”“不敬三师,是为忘恩,何能成道?”回顾从古到今先哲贤圣对尊师重教的精辟论述,应对我们有深刻启示。

《礼记·学记》中还指出:“凡学之道,严师为难。”意为:在所有做学问的道理中,尊敬老师可谓难事。尊敬老师是学生的本分,然而尊师难以持之以恒。初学尊师并不难,但是学生逐渐学有所成,甚至超过老师时,尊师就很勉强了。这也是有些人终不能成大气候的根本原因。古今中外,无数事例告诉我们应该尊敬老师。我们只有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来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才能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学风,有力地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镜子里的我读后感篇四

寒假里,读完了《于丹〈论语〉心得》一书。一向对古文不喜欢甚至讨厌,可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一些大家熟悉的事例,解读了《论语》所告诉我们的精髓和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使我真的感悟到了许多做人之道、人生处世之道!尤其是对下面一些人生哲理、处世之道,感受颇深:

她说,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是的,我认为知足者常乐。每个人的一生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即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

她告诉我们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今年,我国南方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大雪,当我们在享受假期,快乐购物,亲朋好友举杯痛饮时,南方交通瘫痪,停水停电,灾区人民生活不能自给,远方的亲人归心似箭却寸步难行,回家的路漫长而又焦急。。。。。。我一方面暗自庆幸雪灾没有降临在我们这里,一方面也在为灾区的人民揪心,祈祷灾情赶快过去。在困难面前,全国人民并没有忘记他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力物力援助,还有国家领导人的亲自慰问,给了他们巨大的温暖,终于融化了积雪,基本战胜了困难。

她还解读了《论语》中的益者三友,就是正直的朋友,诚实的朋友,广见博识的朋友。损者三友就是谄媚拍马的朋友,两面派的朋友,还有那些夸夸其谈的朋友。

书中还解读了《论语》中的很多哲理,有古文原文,有作者的理解,它与其说是一本解读《论语》的工具书,不如说是一本教我们如何为人处世的指南书。使我们在简单中去读懂古典文化,解读前人圣贤的思想精华。

镜子里的我读后感篇五

闲来无事,掐指一算,自余去年习《论语》,至今已有一载有余。除过背了“乡党”,“先进”等几篇以外,竟无甚感触。正暗暗哀叹时,周礼不禁触动了我,遂意欲小议周礼。在此不敢高谈阔论以充学者,实只乃表我之浅见也。

礼,乃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周礼,即周朝时期发展起来的,建立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基础上,并束缚人的思想和社会活动,调整人们行为规范的总和。

周礼,和礼法、祭祀于一体。所谓礼法者,即法纪与礼仪。法纪即法律。礼仪,即礼节与仪式。何谓祭祀?即备供品向祖先致祭行礼,表示崇敬并求保佑。于是乎,周礼既为维护统治者利益的道德标准,又是法律规范,形成了礼律相通的礼教。即礼允许,法律亦允许;礼不允许,法律亦不允许。所以,周礼巩固了统治者的权威,这大概也是周公制礼的真实目的吧:巩固年幼的成王政权。

为什么说周礼是统治者巩固和加强政权的工具呢?因为它强调阶级性与等级性的差别并且设计了一套繁琐的程序来维持这种差别。正如荀子曰:“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也。”

周礼要求必须亲爱以父权为中心的尊亲属,使亲者贵,疏者贱。此谓“亲亲”。

周礼还要求下级必须遵从上级,特别是周王。严格规定上下级秩序,不得犯上作乱。又有“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讲的是一个卿大夫冒用皇帝规格的舞蹈,孔子认为不可原谅。此为“尊尊”。

周礼维护父权中心的社会,特别歧视妇女。“幼从父兄,嫁而随夫,夫死随子。”

看罢礼法,再来看看祭祀吧!“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就是说一个大夫级的人物,却祭皇帝才能祭的山,所有人反对。这说明不同等级者的祭祀也不同,绝不允许僭越。

撇开礼的等级性和差别性束缚不谈,其实践过程更是莫名其妙,程序繁琐,如诸侯每月初一杀一头羊举行祭祀,表示‘听政’开始;国君祭祀赐的肉不能过夜……。

从这些话中,我们不难发现统治者是如何利用礼来压迫人民:周礼强调等级性、差别性和程序繁琐性,并且极其严格地维持这种等级差别,决不允许任何人僭越,如果违反,轻则受众人谴责,重则受刑罚制裁。

镜子里的我读后感篇六

莫言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瑞典文学院认为他的获奖理由是通过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2012年莫言获奖时我也跟风看了《蛙》,犹记当时我正在哺乳期,一边抱着孩子喂奶一边看,每看十行就要停下休息。因为那里面对怀孕,婴儿,哺乳等的描写,是当时的我无法接受的。

其实这本《丰乳肥臀》也是当时我看的,但当时我只看了一半。这是我很少有的一本精彩的书却读不下去的。当时我的孩子极小,我看到母亲为了养活儿子而放弃给女儿哺乳,真的看的很难过。所以看到大约1/3时放弃了,我觉得写得很好,但当时的我不适合看。几年过去了,突然又拿起了这本书,才终于看完。

犹豫了两天,不知道该怎么写这篇书评。很多人拿它和《白鹿原》来做比较,(《白鹿原》我到现在都没写书评,实在是觉得书太大不好下笔。)两本书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它们的大框架是完全不同的。先说相似之处吧,两本书的时间跨度都很长,都描述了中国社会变革最快的几十年;涉及的人物都很多,在大的社会背景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轨迹;都是亦真亦幻,只是《白》的夸张手法不明显,《丰》则完全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写法。相比而言,《白》应该更符合中国普通人看书的审美观,而《丰》显然更符合诺贝尔文学奖的口味。一般中国人爱读的风格都是《平凡的世界》那种写实类型的。(顺便说我认为《巨人的陨落》就是英国版的《平凡的世界》,所以在中国大卖是应该的。)

莫言驾驭语言的能力实在是鬼斧神工,实在是我辈凡人所不能想象之精妙。前二三百,随便翻开一页,至少有十句话是你想象不到的比喻等形容。这种感觉是我从未有过的。我认为一般作者是一本书都未必有一句能打动我的话;严歌苓是每本书一定有几句特别打动我的话,而莫言是每页书都有很打动我的话。原谅我是个普通人,我无法形容莫言给我的震撼和动容。我只能说,他的看上去平凡的语言,总是能从最刁钻的角度刻进我的骨髓。我不知道他是怎样有那么多瑰丽的想象,也许这就是天才和普通人的差别吧。

再说我认为的这本书的缺点吧。当然,优点缺点是相对不同读者的眼光所言。我不喜欢的地方也许是别人很喜欢的。我一直以为《丰乳肥臀》是指这一类的女性,她们养育孩子,她们吃苦耐劳。应该是泛指,而不是特指。我一直以为上官鲁史生了那么多的女孩,她们可能有各种各样的故事,但一定有这种丰乳肥臀的中国女性的韧性和精神。可是上官家的这些女孩子,再没有一个自己照顾了自己的孩子。她们的全部爱心都扑在了丈夫身上,却把孩子都扔给了老母亲。而丰乳肥臀如果是特指,就丧失了它的更深远的意义所在。

几个女儿当中,大姐来弟应该是着墨最多的,最生动最形象的。她跟过四个男人,有她极爱的,也有她极恨的。她幸福过,也受过折磨。她在家庭需要她的时候和母亲一起带着全家迁徙,也在家庭需要的时候私奔出逃,丢下女儿不管。她不是好人坏人,她只是一个女人。而也有几个女儿则太轻描淡写。六姐念弟和八姐金童的人生仿佛没开始就死去了,甚至连生死都不那么被人确定。仿佛没来得及绽放就凋谢了的鲜花,仿佛没来得及灌溉就结束了的春雨,一切都没来得及。没来得及让我们读者琢磨叹息,就宣布此龙套已退场。就像我们的人生啊,有多少美好的东西是我们没来得及体会就消失不见的,就再也回不来的。也许这样的感觉,才更真实。

我对能看懂这本书的外国读者表示佩服,上官家的女婿们几乎个个有不同的身份,沙月亮、司马库、鸟儿韩、鲁立人、巴比特、孙不言,个顶个哪个不是英雄好汉,可惜在那个时代他们没有走到相同的道路上去。很怀疑外国读者看到这个女婿打跑了那个女婿,那个女婿又打跑了另一个女婿的时候,能不能真的明白中国的时代变迁风云跌宕。

再说这个全书贯穿的恋乳情节,其实是对母亲给予的安全感的依赖。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这样的情感,但像作者这样用魔幻的手法夸大之后我们却觉得看不起金童这个一事无成的男人。我们崇拜自己的母亲,从懵懂无知的时候,母亲是我们的世界,是我们的粮食,是我们的摇篮。她会洗净我们的屎尿,会擦干我们的泪水,会抚摸我们的创伤,会提供需要的一切。可是母亲会老,会不再能够提供那一切。而有的孩子会依然不愿长大,我们管他们叫做巨婴。巨婴背后的母亲,那么悲哀,那么坚强,那么伟岸。

镜子里的我读后感篇七

《论语》14.21中写了陈成子弑简公,孔子请求出兵讨伐。在文学人的眼中,孔子是一个多么伟大的人啊。他身怀天下,将天下之事视为己任,这种情怀,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但是在我的眼中,孔子这样做,却是天大的错事。

众所周知,齐国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国,而鲁国只是一个小国而已。虽然齐国有变动,内政不稳,政局动荡,但是它毕竟是一个大国。正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就凭鲁国一小国,难道就能将齐国打败吗?到头来还不是功亏一篑,而且还要搭上那么多无辜的姓名,这对鲁国来讲是百害而无一利。由此可以看出,孔子绝不是一个军事家,他的做法也是错的。

接着,再从国家的角度看看。齐国是齐国,鲁国是鲁国,两者只是邻国关系而已,那么鲁国因为齐国的内政而攻打齐国,是不是在干涉齐国的内政呢?这可是犯国际法的啊!再者,以前日本侵略中国,那么他们是不是仁义之师呢?清朝末年,政治昏庸,改革不断,皇帝受人摆布,百姓苦不堪言。日本人是不是可以说他们学的是中华两千年的偶像孔子,那可是孔大圣人教给他们的。另外当今世界超级大国美国也在吸收孔子文化,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因为吸收了这种思想才帮助台湾的。由此看来,孔子的这一做法简直比陈成子弑简公更为严重,他已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

最后,孔子常说要做符合自己身份的事,而当时,孔子早已告老还家,他这样做,还是做他该做的事吗?这是不是表明他的言行有矛盾,而且还不是一般的矛盾。

总的来看,孔子这一做法是没有丝毫理由的,他既没有增加国家的利益,有干涉了他国的内政,还打算让这么多人因为战争而死,甚至连言行都出现了矛盾,这是绝对不可取的。而孔子做这些事的原因,都只是为了他的私欲,也就是完成那个周礼。可见,孔子对于周礼的痴迷,就像是学生对网络游戏那样痴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