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和策略(精选19篇)

时间:2024-01-12 01:49:07 作者:书香墨 文秘知识

优秀作文是作者对作品主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的结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独到的观点。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作文的特点和技巧,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初一物理教学方法及策略

初中物理课中,实验法是最常见也最为重要有效的一种教学方式,实验法可以使学生对一些物理现象亲身体会和感受。并且在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加深对物理现象的理解和印象,就像在光的反射过程中,我们可以建议学生拿家中的`金属小勺作为凹凸镜面进行试验,让学生感觉特别亲切,觉得物理现象就在身边。

二、模拟与比喻使学生轻松记定律。

物理概念和定律是学习物理知识的基础,往往这些定律概念抽象的让学生们难以理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定律和概念,我们就可以用模拟与比喻的方式。例如,我们讲述电流时,我们可以用水流打比方,讲述电阻时用高山打比喻,这样在讲述短路状况时,就由抽象变为形象化了。又如,我们在讲述声音是由振动而来的时候,我们可以拿一面鼓,敲击鼓面产生振动发出声音,如若按住鼓面,则停止发声,这样就生动形象的证明了声音是由振动而来的。

三、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明白物理现象与过程。

有一些物理概念是让我们用实验和语言无法表达的,这时就可以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了,多媒体可以使静态变为动态,使间断的变为连续的,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物理现象,使学生可以更好的解读一些物理定律所表现出的内容,就像讲述光的折射时,我们可以看到、感受到物理的存在,但是我们却无法看到、感受到光线的存在,如果用动画形式画出光在水中的折射,这样学生就更加容易理解,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应不断地结合课本进行创新,最大限度地运用电子、工具等一切条件进行教学,使物理课不再是枯燥的死记硬背,而是在丰富多彩的课堂中主动地、深刻地记住知识。

高一地理教学方法及策略

教学策略是具体教学情境下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的融合,是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动态原则教育方法、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教学策略兼具理论性和方法性,一方面属于低层次的教学理论,另一方面则属于高层次的教学方法;既是解决某一类教学问题的教学理论概括,又是解决某一个实际教学问题的具体教学方法。新课程还被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受到新课改理论的影响,需积极地采取有效、新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用其来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状况与问题。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前苏联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赞科夫认为让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象是教师的责任,教师应该致力于构建让学生能够自由呼吸的课堂。如若不然,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会失去原本的意义。高中地理教学的新课程改革要求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教师只有吸取了学生的注重,才能让学生主动地接受其传授的知识,并让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发挥。良好的教学氛围在其中的作用不言而喻。

作为教学中最大的催动力,兴趣的激发能让学生对地理产生发自内心的热爱,感受到地理学科本身的魅力。课堂前五分钟的导入往往是将学生从闲散的精神状态引入到课堂氛围、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学习中的关键环节。地理教师可以在备课环节思考引入学生感兴趣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与地理课堂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图片、视频、新闻、图片和诗歌等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堂导入环节就设置一个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劲头,提升课堂教学的成效。

2、重视地理知识的传递。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将科学知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高效地传递给学生,这就需要对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已有的学习经验进行深入了解,帮助其养成自主性构建的能力。高中地理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更加重视知识的传递过程,将之作为转变教学策略的焦点,科学的教学策略往往能帮助学生将知识形成框架、引导学生自主地总结重点和难点,并主动将所学知识作用到生活实际之中去。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将传递对学生有实际效用的地理知识作为终极目标。课本教材传递的是经过教育学家和地理专家研究过的文字总结式的结论性知识,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课本知识进行还原、重演和挖掘,让学生体会从书本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妙处。教师可以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从生活实际着手,将地理知识以直观、具象的形式展現到学生面前。比如,在高中地理必须课《荒漠化的危机与治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以自己生活中了解到的地区和现象为例,阐述荒漠化的现状。这样可以纠正学生传统的学习理念和学习误区,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应用能力,改变唯分数论的思想,从心里端正学习态度,爱上地理知识的学习。

3、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地理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的把握能力和深入钻研能力,一方面是指学生书本知识掌握能力,另一方面则是指学生地理信息获取能力和地理工具运用能力,比如绘制地图、熟悉地理图表、分析地理信息、归纳地理知识框架等等。

地理学科在学科属性被归为文科,但是它和主要依靠背诵的政治、历史学科不同,需要在记忆的基础上加深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仅仅罗列知识点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引导学生地理学习能力提升。不会读图,就不能准确地判别地区和国家,不会分析图表,就不能精准地预判出地图上地区的位置、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等信息。以自然地理的教学为例,教材中充斥着抽象的概念,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形成发散思维,才能对地球等立体概念形成具象的理解。如果学生只是单纯地背会了行星和各个时区的概念,绝对是理解不了昼夜更替和时区问题的概念的。

4、增加地理课堂活动。

新课程教育理念彻底地将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杜绝在科学教学方法之外,地理教师在组织相关教学活动时要善于思考、探索多元化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习热情,将教材内容有机地融入到教学环节中,学生可以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乐于合作,同时能够实现三维目标的同步发现,由此可见,丰富课堂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高中地理教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引入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境表演、知识竞答等多种教学方法。比如在河流的综合治理与开发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四个小组:特派员组、水利组、农业组、工业组,不同小组的学生纷纷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去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课堂氛围空前的活跃,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课本知识形成深刻的印象。

5、锻炼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动机、兴趣、欲望和爱好往往是激发学生思维发展最直接的动机。兴趣是让思维活跃的最主要因素,提问是将兴趣转化为行动的催化剂。在高中地理知识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提问的机会,让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在教师的引领下得到更大的激发。同时,教师也可以在教学设计中融入一些合作探究模块,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实现手脑结合,养成融会贯通的意识,并形成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精神。教师可以从中鼓励、实时引导,让学生在资料查阅、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去科学地解决问题,积极地锻炼自己的思维和能力。

地理课堂教学正处于新课程改革深入的背景之下,教师可以通过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创设良好的互动情境、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等视角来转变地理课堂教学策略,在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进行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以生动、形象、活泼的方式来向学生传递地理知识、激发学生地理也可以兴趣,让学生高效、愉悦地完成知识的积累,教师和学生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更稳定的师生关系。

高一历史教学方法及策略

对于任何学科而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是非常重要的。历史学科因为其特殊性,它包含着对历史上发生过的重大的、有意义的事件的记录,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甚至有些是不可重复的。当然,历史还包含着主观上的理解和叙述,但是都是从客观的史实出发的,同样,也是比较权威的。

只有准确把握历史基础知识,才能更客观的、更全面的去看历史,只有更深入的了解史实,才能为了解历史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才能更好地了解现在,更好地发挥历史课程教化和人文的功能。

所以,在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尤其要重视的是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基础知识。不能因为强调能力就忽略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要求,能力是建立在基础之上的,没有基础知识的把握就不会有能力和素质的提升。

新课改后,很多教师在适应新课改和素质教育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尝试,但也不乏有些是片面追求形式而矫枉过正的。所以,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仍要强调,在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关于基础知识的学习更需要重视,更需要严格要求,要让学生切实做到准确把握。

同样,也不是说我们以前的做法就不需要改变,适应新课改,我们更应当有积极的作为和看得见的成效。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在高度重视、严格要求的同时,我们也还有很多重要的工作要做。

比如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体学习地位、引导学生学会科学方法上,我们就有很多工作要做。过去,我们的教学往往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学生处在相对被动的地位,整个课堂就是“满堂灌”或者“满堂问”,做了很多重复的但是却收效甚微的工作。这是我们在教学思维和行动上都需要反思和改进的。

学生的学习并不是一个我们教什么,他们就学什么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我们所需要做的是引导,而不是机械重复、越俎代庖。不论是在课堂还是在课下我们应该给学生多一些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的兴趣,教会他们一些科学学习的方法,引导他们自觉主动的学习,在学习效果的检验上,也不用拘泥于考试和提问这些简单的方式,可以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只有让学生爱学、会学,才能让我们的教学教有实效、学有成效。

二、引导学生把握历史规律,学会用历史思维看问题。

学习历史,并不是需要学生只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具备历史思维,能够把握历史的规律,也就是说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很多重大事件是偶然和必然相互作用产生的,既是独特的、重大的,也是有历史借鉴意义的。

不仅仅要看到现象,还要看到其形成的原因,更要看到所产生的影响。同时,在独立的历史事件之间,我们也要引导学生多去思考,让他们去发现区别、发现联系,从而,不仅能够增长学生的见闻,还能够对他们认识和思考问题提供更独特的角度和更宽阔的视角,从而得出更深刻、更全面的结论,这不仅对学生的学习大有裨益,对他们将来的成长发展也是具有巨大推动作用的。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注意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手中的资料,优化教学设计,既要做到尊重历史,以教学大纲和课本为主要的依据,又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做必要的加工。避免照本宣科,枯燥无味,可以适当增加问题导入、方法指导、知识总结的内容。

同时,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和需求,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设立分层次目标,比如课堂提问、课后练习、大讨论课等,都要有针对性。这样,一方面教师能够给学生一个积极的引导,同时,另一方面,学生也有了充分的自主思考和表达时间,会促进教学相长。

三、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人格的力量远比知识更重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学生本人等各方面因素的共同努力,学校教育应该担当起应有的责任。尤其是在人文学科的教授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是人文学科的题中之意,也应该是我们的努力方向和重要任务。

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但是人文学科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往往能够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成效。比如,民族大义、高尚气节、爱国情怀、创新精神等等,我们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精神食粮,都可以在古人的身上得到很好的体现,正是这些具有气节、情怀的人,构成了我们民族的“脊梁”,也在历史的作用下极大的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比如,爱国主义的培养,有了历史知识的学习和历史人物的真实事迹等,比起单纯的说教,可以更直观、更形象,也能更深远的影响我们的学生。

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既是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教育的目标,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明确方向。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比如,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很重要的一点。

所以,让学生学会自学和自我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一方面要为学生多提供自我学习和自我思考的机会,可以采用导学式的方法,让学生学有目标。

同时,还要让学生在表达和讨论过程中,查缺补漏,不断完善;在合作、交流、竞争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学习的乐趣,做到学有动力。在这个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和平台是非常重要的,对学生的及时反馈也是很有必要的。我的建议是多与学生交朋友,理解学生所思所想,好好利用课堂的同时重视活动课,同时,在加强学生自学和讨论之外,我们还广泛采取在线问答等方式,加强与学生的在线交流。事实证明,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及策略

事物是联系和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同时存在。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疆辟路,通过大量偶然性事件表现出来。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丰富多彩、曲折复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从低级走向高级,从原始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这是必然的。但在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中,在不同时期,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地区又表现出各自的特殊性和偶然性。例如各民族、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因为各自特殊原因、特殊情况,所经历的各种社会形态在时间上自然存在差异。所谓时势造英雄,每当新旧制度交替时期,就必然会出现一些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领袖人物、改革家等,至于是哪个具体人物、在什么时间、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或改革等则是偶然的。因此,在研究历史运动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问题时,我们应通过具体史实分析,明确它们之间关系是互相依存、对立统一。只有符合偶然中包含必然,必然又通过偶然起作用这样一个辩证原理,才能真正揭示历史发展的特点和本质。

2.分析历史问题应通过现象看到本质。

古今中外的诸多历史现象虽曲折复杂,但它总是有规律可寻的,总是有内在的、本质的东西存在。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透过事物的现象,揭露它的本质。如中国历史来看,新疆等一些少数民族在土地改革以前实行奴隶制度,土地改革以后进入社会主义制度。这在表面看来,是超越了历史的发展或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实际上,新疆等一些少数民族,在他们进入社会主义制度之前其奴隶社会制度就已经开始解体,他们善于吸取、消化他人的先进东西,进而才直接跨越了封建制度。也就是说,被改革的先进民族实际上已为他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搭起了一座桥梁。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就是他们为什么能直接跨越一个社会的本质和内在的东西。

3.处理教材要使内容与形式统一。

"事物的内容决定事物的形式,内容通过形式来表现。"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本身特点来确定。所以,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必须在认真钻研教材,在教材上下功夫,教材领悟明澈了,教学方法也才能得以优化。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吃透大纲和教材,然后根据每一课或每一部分的具体内容和特点进行独具匠心的设计。如教学某一章节的历史,我们首先应明确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重点和难点,然后根据本节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明确哪些内容应精讲,哪些该深入展开,哪些又该让学生练,哪些内容采用讲授法、谈话法,哪些内容又采用图表法、纲要法或者演示法,哪些内容可以又采用参观法等。总之,只有通过教师的刻苦钻研吃透了教材,才能真正做到教学方法和手段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如重要的节点采用图表法方便学生记忆,学习民族英雄相关的知识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如:观看相关电影或参观相关历史遗迹,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4.教法方法要博采众"法"之长。

俗话说:教有法,而无定法。具体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而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一方面要学习各种教学方法,了解各种教学方法,做到胸中有法;另一方面,要根据施教的不同内容,灵活采用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才能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技艺呢?首先,应该善于学习,通过各种渠道。博采众"法",广泛吸收,注意储存各种教学方法的信息,仔细研究其中的异同,这样才能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做到信手拈来,亦即"教学有法"。其次,"教无定法",教学方法不能一成不变,要因人、因课、因境而异。所谓"因人而异",即要因教师、学生的实际而定。如有的教师,演讲能力强,讲课时有故事有情节,情境教学法运用自如,无人能及;而有一些教师则善于逻辑推理,善于使用图表、幻灯、录相、彩图、多媒体等多种立体教学手段,结合分析、启发、提问、归纳讲解等教学方法。总之,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要注意扬长避短。另外,在选择和运用具体教学方法时,还要注意学生个体差异及心理、生理差异。对七年级学生可多用一些直观教学法或情境教学法,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对八、九年级学生就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增加思维深度,侧重于教会他们学习历史的方法。所谓"因课而异"即因历史教学内容而异即根据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自然也就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如在讲授新知识时,可主要采用讲述、讲解、讲读、讲演法等;在导入新课和巩固新课、课后练习中则可用谈话法,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提问,对课文中理解和运用部分等重点内容进行精心讲解、分析,而对非重要内容和一般性史实介绍则用讲述法。同样,歌颂历史上的英雄豪杰或鞭鞑奸贼等则应慷慨激昂,进行生动的描述和演讲。如遇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和理论,我们还可辅以图表法、纲要法、联系对比法、演示法等。所谓"因境而异",即因教学情境而异。随着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的不同,教师也应施以不同的教法。如教师课前准备了电教手段(录音、录像、投影等),但恰巧遭遇停电或机器故障,教师就应随之进行相应调整,或采用"激将法",启发让朗读好的学生将历史材料继续读下去或结合历史课本中丰富的插图进行讲解,或在小黑板上进行图表演示。有时,学生也可能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谈话法"乘势追问"、"引发讨论"、"引导学生结合史实自查自找"等方法加以解决。总之,优化教学方法要善于学习,博采众"法"之长,根据自己施教的不同内容、不同对象、不同情境而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最后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特点的完整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教法。

5.指导学法应明确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起作用。以此审视当前的历史教学,便不难发现我们的教学还存在着以下两大误区:一是认为教学方法的优化纯粹是教师的事情,于是绞尽脑汁思考"教"的招数,脑子里盘旋的尽是怎样把学生"讲"懂,"教"会,片面地将"教学方法"理解为"教法";二是教者也知道"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于是不顾及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一味强调学生的"自学",采用"放羊式"教学,以为这就是"教学生学"。其实所谓教法,就是指教师依据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发送信息、传授知识的方式方法;所谓学法,就是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基本规律、基本方法。教应该着眼于学。就历史学科而言,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目标,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采用相应教学方法及手段,充分发挥历史课生动有趣的优势,进行启发式教学,通过多种教学因素的优化组合,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参与状态,从而使他们从"要学"变为"会学"。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教师的教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学,只有学生达到"会学、要学"的境界的教法才是最好的教法。"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历史的教学只有让学生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我们的教法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

初二生物教学方法及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力求把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学校,以学法指导为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生物学科有良好的兴趣,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让学生会学、爱学。家庭方面,教师应多与家长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在家长的支持下,共同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和习惯的指导,让学生活学活用,达到轻松学习的目标。让家长也清楚,孩子的学习是家校共同的事情,家长要多一分责任与义务。通过教师和家长的努力,引发学生主动学习,这样能促进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和个人思维能力的提高,注重整体协调性。

2.巧设疑问,提高思维。

灌输式的课堂是不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在课堂教学中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布疑设问,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生物课堂有所期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我们还可以把抽象的理解设成具体问题,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更高,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轻松地解决了课堂重难点。巧妙提问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可以使学生兴趣盎然,快速进入最佳状态,收到较好的思维训练效果。

3.实验设计,敢于否定,培养创新能力。

造能力。

敢于否定就是一种创新精神。否定不是说全盘否定、一点都不赞同,只有敢于否定过去、现在,才有对将来的创新,才能有所创造、有所发展,才能标新立异。所以我们在实验中,要求学生追求哥白尼、伽利略的精神,指导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应不断地否定,在否定中求同、求异,否定之否定方为正果,让学生的思维有质的飞跃。

二、注重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学说中指出,任何事物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人也不例外。在生物教学中,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所有方面,让学生全面发展,我们还要善于发现有特长的学生,我们要因材施教,寻求最合适的教学方式来敦促其特长发展,绝不会因学生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不行,而放弃对其进行教育。我们要顾全大局,为各类人才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兼顾个人养成。

我们知道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他的思想、素质、性格等方面会随着其生长、发育而逐渐趋向于定性,而一旦定性就很难改变。因此,我们要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对其进行养成教育。生物课堂中也一样,我们要始终本着这一原则,在生物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方方面面的养成教育,使其从小就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和道德习惯,对其个人成长起着很大的作用。

四、生物教学与生活实际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

因为生物就是讲解生命与环境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会有很多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方面,因此在讲授知识的时候给他们讲解现实的问题,更会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例如:在讲红绿色盲、血友病等一系列遗传病时让学生了解近亲结婚的危害,更能让学生理解优生优育基本国策的根本所在。

生物科学的每次发展与进步都离不开实验,因此生物学习也要同实验相结合,这样才能让学生看得清、听得明。现场演示给学生的印象相当深刻,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因为学校实验条件的限制,使得学生不能把所有的演示实验全部做完,因此我们对能动手制作的实验全部做了演示,尽量保证课本上的演示实验都能让学生了解和熟悉,结果在以后的单元测验和模块考试中显示:相比起没有演示的班级来说,我们的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效果的确有优势,成绩上要普遍高于没有演示实验的班级。

六、将生物知识的理解与记忆相结合。

生物知识是很琐碎的,虽然是理科,但是却又有很大的文科倾向。有些同学就单纯地认为理解就可以做题,其实不然。没有强大的知识网络徒有理解是不可能得到高分的,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所以,在生物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多记忆、构建强大的知识网络,充实自己的大脑,这样做题时才能游刃有余。

总之,教贵有法,但教无定法。不论哪种教学方法,只要符合教育学规律,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能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种教学方法就是成功的。

高一生物教学方法及策略

生物对文科的学生来说,并不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因为不是高考科目,仅仅通过会考就可以。由于这个原因,学生普遍对生物这门课程不重视,大部分学生上课不听讲、开小差。对于教师来说,却不能放任,总想方设法让学生听课、使学生对自己的课程产生兴趣,确实是一件较难办的事。

经过在实验中学的几个月,我有了一些体会:

首先,师生关系要融洽。大部分学生自控能力较差但自尊心很强,所以有些事情老师应该以一个理解的态度去谈,而不是劈头盖脸一顿训斥。谈好了固然皆大欢喜,谈不好也不会故意不听课给你捣乱。还要多与学生沟通、聊聊,学生感到这个老师不错,上课认真听课的人数也就会多了。

其次,教学内容难度要适中。文科班的学生,理科科目的基础较差,根本无法跟理科班的学生相比。如果教学内容太难,那么,他们对你这门课刚提起的一点点兴趣,就会因为什么都听不懂而消失殆尽。于是,上课时睡觉、讲话、开小差的现象随之而发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不能太高,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实际水平,根他们的接受能力来讲解教学内容。

第三,语言尽量通俗易懂,多举些实例。生物课程与其他课程有些不同,虽然也是些理论知识,但与日常生活联系比较紧密。所以,基于这一点,我在课堂教学中,把书本中一些专业化的语言、术语,用比较通俗的语句加以解释,尽量使学生都能够听明白、听懂。

再则,我也比较注意收集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在课堂中传递给学生,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来使学生理解掌握书本的内容。比如讲到脂肪不容易被分解供能的地方时,随带说一下增肥容易减肥难的原因,就会吸引很多的学生听课,同时一些知识也就掌握了。现在很多文科班的学生给我的评价就是“讲课很有意思”。当然还要注意在有意思的基础上别忘了传授知识的根本。

当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教学中有很多枯燥的知识学生是听不进去的,而由于知识的积累不够,没有办法开展开来,这就需要我多查一些生物学上的知识资料等,不断丰富自己;还有就是课外话题的开展注意范围与时间,教学任务是必须要完成的,不能因小失大,这需要自己控制,严格把关。总之,我会努力,理科成绩要上,文科照样带起。

高中化学教学方法及策略

在传统化学教学中,学生总是被动地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学,而教师大多用单一的讲授的形式授课。这样,学生的接受学习状态当然只能是被动的。甚至化学实验也把学生实验当成演示实验来做,可见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必须变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努力改变高中化学无效、低效教学,实现有效、优质教学。结合eepo有效教育的项目实验,带着如何实现有效教学这一化学教师们关注的焦点问题,我作了一些探讨,认为有以下的几种策略。

一、激发兴趣,增强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和教材的编写风格及新课标的理念,都需要运用兴趣化教学策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常见方法有:。

1.口诀法。对一些枯燥无味难记的知识采用编口诀,顺口溜等办法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学习氧气的制法时,采用谐音的办法,编了这样的口诀:“茶庄定点收利息。”这样学生很容易记住氧气的实验步骤。再如,还有化合价的口诀是:“氢正一,氧负二,一价金属钾钠银,二价金属钙镁钡锌,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铜、汞二价最常见,硫二氯一常为负,记住单质价为零。”。用口诀法进行教学,不但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增加了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

2.探讨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提出问题,引起学生争论,然后再顺势利用化学知识来解释。如让学生向燃烧旺盛的煤炉里添加煤,火焰为什么会变蓝?学生讨论非常积极,各抒己见,提出了种种答案。这时,教师就可以因势利导,通过讲解,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对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之间的相互转化这一知识印象更深刻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设疑法。“学则须疑”,通过设疑引发学生兴趣,然后经过讨论分析,明白道理,从而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4.打擂法。学习需要营造竞争的氛围,使压力变为动力。例如在进行元素化合物教学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化学方程式背默“擂台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活动法。通过制作教具、模型,举办化学讲座,化学课外实验,化学竞赛,化学晚会,化学墙报,化学展览会,参观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进行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撰写化学小论文等等活动,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有理有趣。这些活动能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贴近生活,学以致用。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而化学教学离不开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实施生活化教学。实施生活化教学要注意以下三点:。

1.角色转换。重新给教师和学生定位,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学会倾听,欣赏和关注每一个学生。

2.让学生走进生活,弥补课堂传授间接经验的不足,多组织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使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3.致力人文关怀,关爱每一位后进生,要关心帮助他们,以达到共同进步。

三、创新教法,巧借信息。

当今社会下在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则必须实施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策略最终目的是学生不再是信息简单机械的接受者,而要让学生成为信息的运用者,在互动的信息中将知识进行重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而实施信息化教学要注意以下三点:。

1.内容不再只局限化学生课本内容,要紧跟化学发展研究的步伐,让学生及时了解世界上化学发展动态和化学研究新的成果。

2.形式不再局限于口授耳听,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辨证、采访、上网、观看有关化学知识的影片和参观一些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等等,这些形式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而且能激发兴趣,发挥学生的特长。

3.授课者不仅是教师,也可以是工程师及研究人员或者是具有丰富知识和实践的人都可以给学生作专题报告,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以生为本,自主探究。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通过实验亲身经历和体会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实施探究性教学策略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利用推理进行探究,在探究中寻找规律。

化学反应规律是前人在实践基础上总结的科学结论,教学时如果不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魅力,空洞洞的几个结论如何能让学生记住呢?即使学生机械地记住了也不能运用,要让学生经历过程,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思维和推理中诱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探究。

2.在实验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获得体会。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由于实验者或实验条件的不同,往往得到的实验产物也不相同,如果对实验后的产物进行现研究,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发挥学生潜能,进一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开展化学课外活动,能巩固和加深课堂教学的基础知识,提高实验操作基本技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因而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心理特征、知识层次和能力要求,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广阔空间。

4.开展专题研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专题研讨式教学,体现化学教学的探究性,实践性特点。在教学中设置一些新颖、活泼、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自学、讨论、查阅资料,提问、质疑和尝试解决问题,安排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允许学生各抒已见,并且答案是开放式的而不唯一。通过这样的教学,能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高一历史教学方法及策略

在历史教学中掘引、利用教材、环境等潜在的知情因素,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这是历史教师必要的课堂教学手段。实践中,要结合教学内容,以“情”为中心磁场,用教师的情感影响学生的情感;紧扣认知主线,用教师的创新思维引领学生走出学习历史的思维定势。

(1)教师要有自身的教学风格。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新课程的实施逐渐改变了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人格魅力与学识魅力得到充分展现,师生互动也使课堂更为生动更富创新精神。如真情实感、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运用,博览群书、通古博今的教学“百科全书”讲解,课件演示、设疑提问时对学生的赏识与肯定,这些成为师生之间情感的纽带,也建起师生互动掌握当堂知识、师生共进激活新知识的桥梁。

(2)教师要具有全盘掌控的教学能力。作为课堂阵地的“总指挥”,历史教师要潜心研究教学内容特点,明晰思路,把握重心,找准抓手。“实战演练”中,摒弃照本宣科、牵强附会的冗长叙述,运用网络资料集锦、多媒体演示、穿插故事、名家点评或当前时事评论,为教学实践打好铺垫。历史既是客观的,又是严肃的。如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评价,要强调历史规律的决定作用,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赋予情感色彩的引经据典,以历史背景、时代特征为突破口,通过比较、分析、理解、体会,认知、情感相互作用贯穿于始终,消除学生对文学、影视作品中历史人物、事件的片面看法和影响,形成准确、客观、辩证的认识,增强学生评价历史人物、事件的能力及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

教师该如何实施有效策略,有目的、有意识的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呢?陶行知先生提倡教学合一、教学相长。笔者认为历史教学流程可以分为四个步骤:明确要旨,情境导入;自主学习,思考问题;师生互动,点拨释疑;习题训练,探究总结。完成这个步骤需要做到三点:

(1)巧预设,重生成。课题预设是实现教学最优化的前提,精彩的设计导入如“引子”与“序幕”,首先就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拨动了学生思维之弦和探知欲望。如学习必修1《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时,可以用一首打油诗《皇帝的烦恼》让学生分析:皇帝有哪些烦恼?为解决这些问题,明清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主动求知。

(2)指思路,多启发。变“以讲为主”为“以学为主”,带学生进入自主学习、参与讨论、以智启智、以智激智的教学流程,提出富有针对性、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习必修1《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时,可以给出一个案例,让学生来担任生活在不同年代的罗马法官对同一个案例作出判决。通过判决结果,能使学生迅速弄明白习惯法与成文法、公民法与万民法之间的区别,也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内在动力,达到乐学、好学的目的。

(3)善归纳,巧整合。历史知识脉络广而密,若不及时进行整合,很难形成知识体系,不利于巩固掌握。在引导学生领会思路、消化吸收的同时,注重教学环节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学会发现所学内容的意义所在、学会检视和反思自我、学会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正确评价,真正主动、轻松、有章可循地掌握知识。

3.优势互补,建构开放的历史教学实践。

高中历史教学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多有知识容量大及学术性、思辨性强的章节,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学”来“吸收”,通过“思”来“提炼”,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模式,收到教学效益的最优最大化。

(1)将教学反思融入课堂实践。结合每节课的教学实践,以随笔反思的形式,记录下教师即兴创造的亮点或学生自主学习中的独到见解;以案例反思的形式,撷取典型或学生反响较大的一节课,分析每一个环节,总结自身教学实践的优点和不足,及时评点修正;以对话反思的形式,通过自我对话、师生对话、同伴对话、文本对话、社会(家长)对话,开放心境,开阔思维,总结经验,完善教学方式方法,再运用于新的课堂教学。

(2)将学习借鉴融入课堂实践。学习历史教育教学专著、读经典的历史专著和重要的历史期刊,关注史学研究动态,自制课件,撰写心得;向身边的老教师、优秀教师虚心求教;立足课堂实际,借鉴如知识串联法、点面交叉法、创造思维式等教学方法,取其精华,整合优势,自我形成清新的学术见解、深邃的思辨哲理及独特的讲授风范,感染、引领学生迈向更高的学知领域。

(3)将科研合作融入课堂实践。借助教师集萃展、教学比武、说课听课、学科竞赛等平台,敢于展示,真诚交流,主动纳谏,积聚教育教学正能量;积极参与校本教研,将学校历史教研组的问题研究与个人的课例研究结合起来,摆出遇到的实际问题,谋妙计,亮锦囊,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来促进历史教学实践的有效性。

初三物理教学方法及策略

所谓控制变量法,就是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因素或条件加以人为控制,使其中的一些条件按照特定的要求发生变化或不发生变化,最终解决所研究的问题。

可以说任何物理实验,都要按照实验目的、原理和方法控制某些条件来研究。如: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以及导体的电阻都有关系,在分别控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的情况下,研究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的关系,分别得出实验结论。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在动脑与动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找到这“两个关系”,最终得出欧姆定律i=u/r。为了研究导体的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控制导体的长度和材料不变,研究导体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为了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保证压力相同时,研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扭转重结论、轻过程的倾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学会学习。还有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的有关;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电流做功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系;电流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哪些因素有关系等均应用了这种科学研究方法。

2、转换法。

一些比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要研究它们的规律,可转化为学生熟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现象来认识它们。这种方法在科学上叫做“转换法”。如:分子的运动,电流的存在,磁场的存在等,如:空气看不见、摸不到,我们可以根据空气流动(风)所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分子看不见、摸不到,不好研究,可以通过研究墨水的扩散现象去认识它;电流看不见、摸不到,判断电路中是否有电流时,我们可以根据电流产生的效应来认识它;磁场看不见、摸不到,我们可以根据它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

硬币的直径时转换成测刻度尺的长度;测液体压强转换成我们能看到的液柱高度差的变化;通过电流的效应来判断电流的存在;通过磁场的效应来证明磁场的存在;研究物体内能与温度的关系转换成测出温度的改变来说明内能的变化;在研究电热与电流、电阻的因素时,我们将电热的多少转换成液柱上升的高度;在我们研究电功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时候,我们将电功的多少转换成砝码上升的高度;密度、功率、电功率、电阻、压强(大气压强)等物理量都是利用转换法测得的;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时,看小球在平面上滑动的越远则动能越大,就是将动能的大小转换成了小球运动的远近。以上列举的这些问题均应用了这种科学方法。

3、放大法。

在有些实验中,实验的现象我们是能看到的,但是不容易观察。我们就将产生的效果进行放大再进行研究。比如音叉的振动、响度的影响因素很不容易观察,所以我们利用小泡沫球或乒乓球将其现象放大。观察压力对玻璃瓶的作用效果时我们将玻璃瓶密闭,装水,插上一个小玻璃管,将玻璃瓶的形变引起的液面变化放大成小玻璃管液面的变化。

4、累积法。

积累法。要测量出一张邮票的质量、测量出心跳一下的时间,测量出导线的直径,均可用积累法来完成。

5、类比法。

在我们学习一些十分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量时,由于不易理解我们就拿出一个大家能看见的与之很相似的量来进行对照学习。如电流的形成、电压的作用通过以熟悉的水流的形成,水压使水管中形成了水流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的结论。

6、理想化物理模型。

实际现象和过程一般都十分复杂的,涉及到众多的因素,采用模型方法对学习和研究起到了简化和纯化的作用。但简化后的模型一定要表现出原型所反映出的特点、知识。模型法有较大的灵活性。每种模型有限定的运用条件和运用的范围。

比如:磁感线,它是不存在的线,但是我们为了便于研究磁场我们人为的引入了一些曲线,将我们研究的问题简化。液柱,求液体对竖直的容器底的压强的时候,我们就选了一个液柱作为研究的对象简化;光线,光线是一束的,而且是看不见的,我们使用一条看的见的实线来表示就是将问题简化,利用了理想化模型。还有匀速直线运动,生活中很少有一个物体真正的做匀速直线运动,在我们研究问题的时候匀速直线运动只是一个模型)。

7、科学推理法。

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结论的得出,在实验中对多种结论进行分析整理并得出最后结论时,都要用到这一方法。

在验证导体的电阻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时候,经过多次的实验我们得出了导体的电阻与长度,材料,横截面积,温度有关,也是将实验的结论整理到一起后归纳总结得出的。在所有的科学实验和原理的得出中,我们几乎都用到了这种方法。

8、比较法(对比法)。

当你想寻找两件事物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就需要用到比较法,可以进行比较的事物和物理量很多,对不同或有联系的两个对象进行比较,我们主要从中寻找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从而进一步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

如,比较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比较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异同点;电动机和热机;电压表和电流表的使用。利用比较法不仅加深了对它们的理解和区别,使同学们很快地记住它们,还能发现一些有趣的东西。

9、分类法。

把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类、导体和绝缘体。

10、观察法。

要求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进行规范的实验操作,得到准确的实验结果,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实验技能。大部分均利用的是观察法。

11、比值定义法。

如密度、压强、功率、电流等概念公式采取的都是这样的方法。

12、多因式乘积法。

如电功、电热、热量等概念公式采取的都是这样的方法。

13、逆向思维法。

如由电生磁想到磁生电。

初三物理教学方法及策略

在初三物理教学中,对教材的每一个章节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归纳是复习的重点。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是学生理解物理现象,掌握物理原理,进而解决物理问题的基础,只有将这些内容灵活熟练地掌握,才能够有效地开展下一阶段的复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打牢基础,例如在《电路的组成和连接方式》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什么是电路?组成电路的基本构件有哪些?在绘制电路图时应注意哪些内容?而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根据教材知识对电源、导线、用电器、开关等部件以及绘图符号进行了解、记忆,然后在不规范的绘制图中掌握元件的分布、导线的绘制以及正负极的方向等问题。

2.明确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逐渐深入的背景下,传统教学中的灌输模式保守诟病,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越来越希望在课堂学习中能够展示自己的价值,并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自主学习。初三物理教师不仅担负着教学的任务,更担负着复习的任务,因此,其在教学中,对教学效率的要求更加强烈。传统教学模式的题海战术是一种即耗费时间也缺乏效率的方法,因此,初三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切实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创设教学情境,并鼓励学生发挥探究能力,以主动获取知识,例如在《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分成了几个学习小组,并利用课堂实验,让每一组学生对串并联电路中电流表的示数进行观察,并通过讨论分析两种电路中电流表示数差异的原因。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提高了讨论学习的效率,更实现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

3.引导学生关注教学重点。

在初三教学中,教师要想取得高效的教学效果,就应该对教学内容有所侧重,“胡子眉毛一把抓”的教学方式不仅浪费了有限的学习时间,也会让学生在缺乏重点的学习中迷失方向,而教学重点的确定可以根据中考的内容进行。虽然每一年中考的题目都有所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中考的重点知识却呈现出一定的规律,而本着这样的教学思路,初三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就能够有效地结合知识内容进行教学时间的分配,例如在《探究欧姆定律》这一章中,欧姆定律的应用是重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点关注这一章节,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公式,还应该对公式的变形,以及公式中每一个变量所代表的含义进行分析,以深化学生了解,突破教学难点。

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教学方法的创新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而关注,同样的教学内容以不同的方法呈现出来会出现不同的教学效果,而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氛围中,如何将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客观情况相结合也是值得教师关注的问题。在初三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想获得高效的课堂效果就应该注重对教学方法的创新。随着多媒体技术逐渐在课堂中普及,教师可以发挥其图文并茂的优势,将一些抽象的物理现象进行整合、转化,用一种学生更容易接受的形式表达出来,如在《发电机为什么能发电》的探究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插入发电机的立体模型,并通过对结构的分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电机能力转化的基本原理。

5.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

教学反思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环节,在过去教师对教学的反思通常集中在课堂的表现上,如某一个环节学生的课堂参与率不高等,这样的教学反思多停留在表层,而难以进行深入探究。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三物理教师应该培养教学反思习惯,并扩大教学反思的范围,从备课的阶段开始发现教学环节中的不足,然后在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落实中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反馈,这样的教学反思才能够及时改进教学现状,提高教学质量。

高一地理教学方法及策略

俗话说,“打铁还得自身硬”,一线高中地理老师要想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真正的作用,在给学生传授相的关知识内容的同时,还要通过自己丰富的知识储备拓展外延知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信息量。因此,教师必须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通过各种途径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积累自己的教学经验。

(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高中地理其实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但是由于一部分教师教学态度的原因,把地理在教学中变成了纯粹的文化理论课,在课堂上滔滔不绝、一讲到底,不给学生看地图、相关的地理图片、视频资料,把地理课堂搞得死气沉沉,没有生气,让学生也没有学习的兴趣。随着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已经成了课堂教学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根据相关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并借助一些现代化的辅助教学工具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兴趣。

(三)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新课标改革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可缺少的因素。因为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角,教师说一就一、说二就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发展,创新意识,也影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发展。所以,在新课标理念引导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过程,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高中政治教学方法及策略

政治教学的生活化是对传统教学的革新,实现教学的生活化,教师必须要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革新以往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同时将生活化教学理念引入教学过程,将政治知识与实际生活融合起来。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丰富政治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结合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的要求,选择具有引导性、灵活性的教学方法,将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诸如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活动式教学法等。例如,在讲解“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教师可以选取一段案例作为教学内容。在案例中,两名消费水平中等的高中生同时想买一部苹果手机。其中一名学生考虑到成本过高,经济能力有限,最后选择了自己经济承受范围内的另一部手机,而另一名高中生则欺骗家长,谎称学校收取学费的方式买了一部苹果手机。通过分析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而且也能引出消费观的内容,简单明了,方便学生学习。

(二)优选教学内容,开展生活化教学。

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触手可及的.生活结合起来,将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政治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其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多个范畴。教师在日常授课中,要结合政治学科复杂、多样性的特点,将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与政治教学内容相融合,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知识的具体表象,同时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结合实际生活开展生活化、开放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真正体验课本中的知识,同时也能将对知识的感知内化成自己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环境。

对学生的学习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高中政治教学的生活化要求教师必须结合实际生活,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放松心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同时,在特殊的环境下,也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品质,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讲解“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开展一次政治参与活动,以评选“政治学科创新人才”为主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行使自己的选举权,教师则负责监督,最后由两名同学唱票、记票。另外,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并结合教学内容开展教学,可以达到优化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的作用。

初三化学教学方法及策略

在传统化学教学中,“考什么,学什么”的教学理念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的化学探究热情,教师则围绕核心考点和主干知识展开教学,对课后实验及思维拓展方面的内容无暇顾及,如在讲解“还原反应”的过程中,利用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只是根据实验现象“黑色固体逐渐减少”等来判断反应的发生,缺乏对学生自主探究思维的培养。实验是化学考试核心考点的依托,但学生对具体实验的了解主要是围绕不同的考点而展开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他们的化学知识体系冗杂,学习兴趣降低。从化学学习本身来看,化学式及化学实验是有机结合的整体,在核心素养要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思维能力的目标下,教师应该做学习任务的构建者,让学生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寻找答案,享受知识探究的过程,进而明确不同的化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举一反三、思维联动的化学学习能力[4]。

(二)重视实验教学,培养科学精神。

在目前的化学教学体系中,化学实验教学多被融合在课本内容教学中进行,探究实验变为演示实验或观看实验视频,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下降,对化学实验的理解较为抽象。而重视化学实验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析化学实验的过程中明确教学创新的具体方式,因为很多学生并不是不会操作实验,而是缺少练习机会,不能熟练地进行实验操作,所以学生在操作实验时常常会因动作生疏或失误而无法既快又好地完成实验,由此可以看出,实践对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能让学生在实践中精进学习,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手段来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例如,教师可以主动加入学生的实验中,通过主动引领或者分组学习,让学生准确掌握操作要领,如许多化学实验需要加热化学物质,加热这些物质也有规范要求,包括化学物质的用量、火焰的部位、倾斜的角度等,都有着明确的要求。教师通过实际示范,能让学生明确和掌握操作规范,为其独立完成化学实验提供保障。

(三)使用微视频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较多,且较为综合,学生需要在短时间内掌握足够应付中考的各种知识与能力。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这一阶段的学习是帮助学生迅速形成应考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高强度的知识讲解和练习来训练学生的应试技巧,但也造成了学生在备考冲刺后期感觉疲惫以及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微视频的应用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通过手机app或微信中内嵌的视频链接,学生可以利用零碎的时间整理知识,补充知识漏洞,在很大程度上将集中学习的时间分割开来,在不同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时间可以用来缓冲和休息,弱化了学生备考复习的负面情绪,同时能帮助学生明确考点和学习重难点,对不理解的概念进行反复学习和练习,解决了集中讲解知识给学生带来的困扰。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微视频与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和备考感受,将学生的意见进行整理,汇总出学生普遍认为困难的内容后再进行细致的讲解,这样做能够节省学生的复习时间,提高他们的复习效率。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及策略

教学情境可以说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突破口,因为有了一定的活动情景才能激发学生进入教学状态。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思维活动有机融合,还能让学生的思想情感和浓厚兴趣处于兴奋状态,从而全心全意投入到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如我们在教学《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故事:第一天,喜洋洋和美羊羊帮助羊伯伯收南瓜,羊伯伯把6个大南瓜按1:1的比例分给喜洋洋和美羊羊,那么两个各能分得几个呢?分得的个数是同样多的吗?第二天,喜洋洋总结了经验,偷偷动手帮羊伯伯收了非常多的南瓜,羊伯伯一看就高兴了,迅速把6个大南瓜按2:1的比例分给喜洋洋和美羊羊,那这时他们两个又各分得几个大南瓜呢?羊伯伯还是平均分配给他们的吗?这样学生就会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体会到平均分就是按比例分配的一种情况,就能激起学生迫切想了解按比例分配的方法,引起学习的求知欲。只有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在玩中获取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说。

语言和思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在教学课堂上就应该提供给学生动口说话的时机,让学生在语言的诉说中理解数学知识。比如我们教学这道题时:“一个圆行物体的直径和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一样都是20米,圆的面积和正方形的面积哪个大呢?冶多数学生都会用以往的方法,分别求出圆的面积和正方形的面积,然后再进行比较(20伊20=400平方米;3.14伊(20衣2)伊(20衣2)=314平方米),从而得出圆的面积小,正方形的面积大。有一次,我教学这一内容时,忽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可以不用计算也能知道正方形的面积比圆的面积大。这时全班同学都惊讶起来。他说:圆的直径和正方形的边长都是20米,可以看出正方形就在圆的外面,正方形的面积就一定大于圆的面积,全班同学不由自主地给予他热烈的掌声。所以创造学生说的机会就能让学生思维得以展示。

三、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动手操作。

数学课堂上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进行实践、有效探索、优化课堂的途径之一。例如教学《圆的认识》这一内容,我们例举生活中圆形的物体使学生认识到圆与图形的区别,关于圆的画法就让学生自己去大胆尝试。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与好奇心就会调动起来,从而主动探索。大部分学生很快就会借用圆形物体来画圆了。通过动手操作既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使学生学习兴趣高涨,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在教学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要我们教学时把书本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就会学得积极,既可增长感性认识,又能提高动手能力,使数学教学在轻松的活动中完成。

四、在数学课堂上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学习上的成功,能把学生的自信心增强起来,使学生有获得成就感的体验,产生出学习的强烈内驱力,给教学的新知教学和学生学习新知带来动力。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进行知识的尝试与探索,在完成中体验到成功,教师还应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善于激发和鼓励有进步的学生。教学中让学生都能有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获取满足感和成就感。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学困生更应注意培养与转化,对他们要多一些时间进行辅导与关注,给予他们希望与期待。班级中的优生要扩大知识面进行培养,让他们能独立解决问题,体验到学习的无限乐趣,有效树立热爱数学的信心。

高一政治教学方法及策略

无论做什么事情给人的第一印象很重要,政治教学也一样,如果开学之初的第一节政治课能给学生留下好的印象,那么以后学生就会喜欢上政治课至少不讨厌政治课,让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高一开学之初上好第一节政治课很关键。在开学第一节政治课上,笔者会用事例来告诉学生政治课是一门有用的学科,政治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列举一系列与学生生活贴近的经济活动,如以开学的时候学生通过网上银行交学费为例,介绍《经济常识》中有关银行的知识,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学生对政治课充满期待。进而介绍马上要学习的必修一《经济生活》,并把其中的有关货币的内容作简要讲解。掏出准备好的人民币,让学生探讨钱(货币)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进而让学生自己制订一个如何使用压岁钱的理财方案等,这样一下就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了。

让学生从这些鲜明的事例中,明白学好政治的道理,懂得学好政治课的内容,可以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许多帮助,知道政治课知识是有用的知识。

二、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课前预习。

要想搞好学习必须要有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在高一新生开学之初,很多学生在学习上普遍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也不知道如何去安排学习时间。因此开学之初,介绍学习政治课的学习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一,要做到课前预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开学伊始,要纠正部分学生认为我终于考上高中了,可以放松玩一玩了的心态,帮助他们端正学习的态度,要珍惜高中学习的宝贵时间。教育学生每天都应该做好学习计划,明确要求学生必须抽时间对所要学的内容进行预习。新课预习时不能走马观花,看完课文就完了,要做到“眼到”“手到”和“心到”。看课文时要把重要论点划出来,看不懂的地方要做好笔记,这样在上课时候,当教师讲到这些问题时就能分外注意,更认真地听讲,把不懂的部分听懂了。这样就能在课堂上更好地把握重点,解决难点。

第二,上课要认真做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预习时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课堂上,在专心听老师讲解的同时,一定要做好课堂笔记。可以在相关的内容上写一些醒目的文字,例“含义”“意义”“作用”“措施”等,把课堂上教师增加的课本上没有的知识点写在相关知识点的旁边,让笔记一目了然,让自己印象深刻,也方便以后复习。

第三,认真完成每课练习。

每上完一个新的内容,就要及时完成配套的练习,千万不能拖。课后及时做作业既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又是为下一节课所学知识做好铺垫,如果不能及时把作业做完,就有可能影响下一节新课的理解和接受,造成学习困难。再者,练习也是复习的一种方法,通过练习来温习所学的新内容,使自己温故而知新。

第四,重视每次测试和讲评。

测试是对我们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能帮助我们发现我们在学习中的薄弱之处。老师在讲评试卷时一般会讲到一些不同题型的审题和答题的方法与技巧,也会讲易混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这些都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多年来积累的宝贵的经验,是对这些知识进行的总结和升华,它对学生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在讲评试卷时,教师要反复强调学生要在试卷上做好笔记,建立自己的错题集,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薄弱环节。

第五,重视对所学基础知识的背诵记忆。

开学时就要跟学生讲明,高中政治科不管是平时考试、学业水平考试还是高考都是闭卷考试,跟初中政治科开卷考试不同。要强调学生去背诵和记忆一些重要原理和知识点,建立自己的知识库,让自己在遇到问题时能够随时能从大脑中调动出相关的知识来解决。

三、注重时政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实践能力。

政治课具有德育性、时代性、时效性、知识性等特征。我们发现,学生课下聊天时每提起国庆阅兵,钓鱼岛问题,台湾问题时兴趣都非常高涨,说明学生对时政有比较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因此上课时,老师就要根据政治课的特点,结合当下社会比较关注的时事,与课本上的理论联系起来。用这些理论来阐释实际问题,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要充分利用教材中“议一议”等栏目内容,让学生课后进行社会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针对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到理论根据,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安排一节课的时间以辩论赛等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提出可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改进措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政治课想要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学习政治的兴趣,就不能像过去那样拘泥于粉笔加黑板,在教具和教学方法上要尽量多样化。新课标改革要求我们,老师要学会恰当地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以增加直观性。如,高一必修一的经济生活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可借助多媒体来展示与这些相关的生动的视频、图片或漫画等材料,就可更加直观地表现这部分内容。另外,在教学导入上,运用多媒体技术以画面或小视频来导入,就能更好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迅速地引出教学内容。像必修一《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漫画《赶不上趟》来做课堂导入,学生就很感兴趣,就会带着强烈的欲望期待老师下一步要讲的内容。这样不仅能减小学生理解的坡度,增强政治课的吸引力,而且能够提高政治课教学质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当然,除了上面谈到的这些,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学会放下老师高高在上的架子,以一种平等的心态和学生交流。教师不仅要做学生的良师,而且更要做学生的益友。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信任老师,喜欢老师,进而更加喜欢上课。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及策略

在表面上看语文知识是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其实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这一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或者其他人的帮助下,并利用学习资料而获得的,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学思想要与教学手段相结合,教学模式要以学为主,这样才能让小学语文的教学更加高效。

2、改变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

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变化一直很小,教学模式单一,这都会影响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改变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和语文教学内容,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很大帮助。例如,利用多媒体教学就是典型的例子。多媒体教学让学生的听觉与视觉并用,加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记忆,这种多种感官并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另外,多媒体教学还可以提高小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些课本上问的字和图片难以展示的知识,在多媒体上可以利用视频的方式进行展示,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多媒体的使用还更加方便,教师省去了在黑板上板书的工作,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可以用于课堂教学还可以用于课外辅导,优势很大。

3、充分利用资源。

语文知识具有涉及的知识面广,涉及领域多的特点,借助这一优势,可以充分利用资源来丰富语文教学内容,获取语文资源的途径多种多样,例如教材中附带的光盘、网络上下载的资源等都可以用来学习语文知识。学校主管部门以及教师要对当地的教育资源以及远程的教育资源进行收集和整理,使其能够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

4、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参与性。

合作学习的意思就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学习。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学生与其他人在一起学习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学生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而且合作学习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合作意识。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都参与其中,学生在学习中会积极查阅资料,相互讨论交流彼此的观点,这有利于知识的共享与拓展。学生在合作学习的交流中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得以展现,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探索意识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也很有帮助。

5、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促进学生学习最大的动力。兴趣可以让学生保持长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例如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加实践活动;组织课堂讨论等,这些措施都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活动中的学生发挥自身的特长;在课堂讨论中学生可以展现自己的个性等,这都对学习语文知识有很大帮助。

初三历史教学方法和策略

北师大教材以单元为中心,单元下设课,课内设标,这样在同一板块内知识点的层递关系相当明了。教师应该根据新教材的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相信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为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课内标目为单元,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归纳相关标目的内容,并要求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同时结合图文及“议一议”、“想一想”,摘录的语段等引导学生去理解所学内容,鼓励学生产生疑问并解疑。

二、把握历史知识,整合教材内容,进行整体教学。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整体观。成功的历史教学应该强调对历史的整体理解,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个整体认识后,既能加深理解,也能记忆深刻。整个初中历史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九年级的学生虽然已具备一定课内标目的归纳梳理能力,但对历史知识整体把握能力相对较差。所以我认为,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要恰到好处地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把一个时期中的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纳入历史的大背景之中,整合教材,形成整体脉络,提示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联系性,帮助学生把从课内标目里得到的“历史信息”用相应的线索串起来,并进行合理的补充,这样不仅能使人物形象丰满,而且也能增添历史教学的生动性。

三、领悟教材新理念,课堂教学切忌人云亦云。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把学生看成是“容器”,强行灌输,新一轮教改开始后,好多教学理论的专家都在说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所以教师不能够在课上多讲,讲多了就会使学生被动,结果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不能很好地领悟又走向极端,表现为在课堂上少讲或者不讲新知识,对教材内容不整合。

我个人认为,作为历史教师应该注重对历史的讲授。因为从教学理论上来讲,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学生、教材三位一体而构成的,缺少或者弱化任何一方,都将对教学造成不利影响。教师帮助学生解读教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教材,才造成了教学的发生,促成了教学的发展。事实上,历史教材系统性本身不是很强,有很多知识需要补充、需要适当地展开,使历史教学鲜活起来。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教师的讲授不能是“一言堂”、“满堂灌”,这关键在于教师是怎么进行讲授的。如果教师的讲授内容是具体的,教师的讲解分析是深刻的,教师的教学语言是简明形象、生动幽默、情感浓厚的,就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如果教师的讲授适应学生心理需求,能够使学生受到启迪、产生共鸣,就会出现师生之间心灵的互动。

四、注重教学反思,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任何一堂课,当我们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而我们的教学水平正是在不断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通过课堂实践,我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不仅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还应该加强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而且是教师成长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我们通过对教法、学法指导进行反思,可以让教师找到一种更适合、更贴近学生实际的方法,也可以让学生找到学习历史的途径和方法。一堂课的成功与失败,往往与教法的运用是否贴切、多样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内容,固然有不同的教法,即使是同一内容,不同的教师也常有不同的教法,即我们所提倡的“同课异构”,也是我们所说的“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灵活多样地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己,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该注意在教学反思中写下自己每堂课中你认为最好的教学方法,同时也可写出自己在教法运用中的不足之处,以备日后借鉴、改进。

初一政治教学方法及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行业的发展,我们必须认识到传统的初中政治教学的观念是非常落后的。教学观念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行有效的发展,不能被应试的问题困扰。现阶段我们必须认识到初中政治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基础的政治知识,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政治素养,后者才是政治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所以我们必须做到对从事初中政治教学工作的老师的教学思想观念上的一个转变,才能够完成接下来的教学改革工作,从思想上进行有效重视发展。

(二)丰富教学手段。

现阶段由于初中政治这门学科自身的趣味性不强,因此需要从事初中政治教学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发展和完善现有的教学手段。在传统的教学手段中,如果老师一味讲解枯燥的政治常识知识等问题,学生必然会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所以,从事初中政治教学工作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将政治实事纳入课堂教学中,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向,积极地引导学生开展课外的活动,例如对相关的政治实事看法的调查工作,利用政治知识问答竞赛等多种方式,丰富初中阶段政治教学手段。让学生可以深刻地了解到政治这门学科给予我们的精神世界的丰富,认识到这门学科深刻的内涵所在。让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利于初中政治老师有效地利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开展初中政治教学的工作。

(三)加强师生沟通。

在初中政治课堂当中,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共同交流沟通是非常重要的途径,因为政治这门学科的学术性很强,和学生生活的联系也是非常强的,如果老师和学生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那么与学生亲切地进行相关政治知识的交流和切磋就会成为一个很好的提高学生政治素养的途径。随着网络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老师要学会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进行政治学科的教学。

(四)提高初中政治老师的职业素质。

优秀的老师是提高初中阶段政治教学质量的重要法宝,所以我们需要做到积极引进优秀的专业政治老师进行初中阶段政治教学工作,对于现阶段学校内部的初中政治老师做好术业专攻的培养,尽可能避免一个初中政治老师肩负过多班级的政治教学工作。培养一批有着丰富教学经验、较强的专业知识能力的初中阶段政治教师开展教学工作。

高中政治教学方法及策略

高中政治是一门与生活、时政紧密相连的学科,虽然理论成分比重大,但是也具有一定的情境性和现实性。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学习政治最大的难点就在于政治教学的理论性和抽象性突出,学生难以获得学习的愉悦感和满足感。因此教师要运用适当的工具、语言、活动、游戏等创设出具有画面感、色彩性、音乐感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令自己舒适的环境中启迪智慧和情感,实现静态文字学习像动态画面学习的转变。

举个简单例子,在讲解到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消费者、生产者、商人,然后设置不同季节西瓜的价格变化场景让学生来演绎。这样一来学生就能从文字的描述中走到现实的场景中,从而形成更加形象、深刻的供求关系影响价格的知识点印象。除此之外,运用情景教学法还能优化课堂导入、趣化课后学习,构建学生立体的、趣味的政治学习环境。

二、讲解演示法。

讲解演示教学法是教学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教师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将自己的理解和教材的理论结合起来,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认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因此,教师依旧要发扬这一教法的运用,并在全新的教学要求下创造出崭新的教法运用模式。

一方面,教师要落实政治讲解“透、全、广”的精神,不仅要把课内的知识点给学生讲解、分析清楚,还要及时向外拓展,弥补教材中疏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教师要优化讲解方式。教师不能单纯讲解,要“讲”、“演”结合,既要告知学生政治理论的意义,也要将知识点落实到实践运用中,例如结合公式、案例、图表等辅助讲解,从而实现教学的“行思一体”。

三、合作学习法。

学生之间的合作往往比师生合作更加自然和谐,高效有序。许多简单的问题学生不好意思问教师而愿意问同学,所以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构建班级合作学习小组,借助学生的力量解决学生的问题。首先,教师要明确小组构成的目的,例如问题探究小组、落后帮扶小组、能力互补小组等。明确了小组构成的目的之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成绩、性格、能力选择合适的人数进行小组分组。其次,教师要明确合作学习的任务和责任分配。教师要确保学习的任务具有可合作型,小组的每一位成员都有自己的责任与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物尽其用,人尽其力。最后,教师要做好合作任务检查工作。教师要根据小组任务的完成度客观评价合作学习的效果,并对学生后续的合作学习做出调整和改进,将每一位学生放在最适合他的位置上,从而实现高效的合作学习。

四、问题探究法。

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必须将被动的学习过程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过程,不能再完全依靠教师布置学习任务或者指定学习目标,而是要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探索问题,这样才能在学习上有所突破。同样的,教师也要坚持这个观点,不能再继续拖着学生走,而是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走自己的路。因此教師要将问题探究法这个方法运用于教学中,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发现自我,实现蜕变。

问题探究法的运用要求教师或者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一个思考问题,然后再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者合作探究等方式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形成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这个过程的实现要求问题具有可探索性和一定的深度,并且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合适的思考环境和给予必要的帮助,例如给予学生指导、工具、资料等。同时教师还要保证探索过程中的秩序与节奏,既要避免教学的混乱,又要关注学生的探索效率。

五、实践提高法。

理论知识只有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这个过程不仅是实践检验理论正确性的过程,更是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的过程。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形成如何用对知识、用好知识的观点,从而推动自身学习走向成熟与完善。

实践提高法的运用一方面要求教师要将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用实践案例的直观性降低理论教学的抽象性,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在难点重点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形成“一点一例”的教学模式,尽可能用学生熟悉的、易懂的实践方式降低抽象知识的理解难度。另一方面,该教法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课余的时间开展科普小品比赛、知识竞答活动,鼓励学生记忆知识、运用知识。同时教师还可以在课后实践带领学生参加法院旁听、代表选举、服务实践等活动,帮助学生在具体流程中熟悉政治理论知识的基本运作方式。

六、复习检测法。

复习检测应当由“大小”之分。小的复习检测需要教师落实到每一堂课的教学中。教师在每一堂课开始前可以拿出五到十分钟的时间,帮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将学生几节课的学习成果串联起来,既实现了知识点的巩固记忆,又可以为新的教学做好准备。在一堂课结束后,花上三到五分钟的时间将本堂课的知识点串联起来给学生复习一遍。

大的复习检测则是指阶段性的检测巩固。不同章节内容的联系并不紧密,这也就造成了学生知识遗忘度高的结果。因此教师必须要形成周期性的检测体系。同时教师还要丰富检测的手段,传统的检测方式固然高效,但是也暴露出乏味枯燥等问题。所以教师可以形成师生口头问答、学生互问互答等检测方式,帮助学生在检测中找到乐趣和方法。

总而言之,高中政治教学的方法始终要紧扣“新、趣、效”的要点,用创新的教法精神打造趣味新鲜的教学课堂,用趣味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当然,高中政治教学方法的探索不能停滞于此,无论是学生的发展追求还是政治学科的要求目标,都在发生着阶段性的变化,所以教师必须在不同的阶段创造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保证教法更新与教学进展一致,这样学生才能在不同阶段建立起不同目标,收获不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