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报告的重点 教学几点教学建议

时间:2023-07-30 10:38:10 作者:李Y 工作报告

报告材料主要是向上级汇报工作,其表达方式以叙述、说明为主,在语言运用上要突出陈述性,把事情交代清楚,充分显示内容的真实和材料的客观。报告帮助人们了解特定问题或情况,并提供解决方案或建议。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报告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工作报告的重点 教学几点教学建议篇一

(1)以读促写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学生读的多了,见识广了,才能更愿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多种形式的阅读的积累是写好作文的基础,读写结合才能相得益彰。

(2)先说后写 先说后写,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话题引路,突破了难点;以说促写,启发了其他同学的写作思路,降低了写作难度。

(3)多写多练 学段目标中,课内习作每学年 16 次左右是远远不够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写生活日记、写随感、随笔,题材不限,体裁不限,长短不论。习作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用眼观察生活,用心体验生活,亲近自然,留意生活的点点滴滴。引导学生爱生活、写生活,鼓励学生书写真性情的文章。

(4)多就少补 习作,对于学生来说,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对学生的习作,我们要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不要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要多将就、少改动;要多表扬、少批评;对于他们习作中的优点,新颖的开头,精彩的结尾,哪怕一个特别的词汇、一句 有个性和创意的表达,都要大力赞美,忽悠他们写的真好!树立他们写作的自信,让他们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树立他们写作的自信和快乐!(5)重视讲评 作文教学,对于老师来说也是每学期挨累不出成绩的“大活”,为写批语绞尽脑汁,为改学生作文埋头苦干,其实我们的评语学生并不看,就是看了也看不懂。与其苦思冥想的写评语,不如进行有效的讲评。习作后,讲评的学生习作时,好、中、差水平习作都要评价。教师的讲评能够起到让学生寻找差距,学习他人优点、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随着年级的增长,教师的讲评要与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结合,在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总之,习作教学是个长期积累、不断训练、循序渐进的艰苦工作,如果我们在习作教学中能够坚守那份执着,那份真实,我们的习作教学将会收获不断的惊喜。那么学生们的笔尖下一定会绽放美丽的花朵。

教学评语以及建议

教学设计建议

教学评语及建议

教学建议(7)

教学建议(5)

工作报告的重点 教学几点教学建议篇二

对应考者复习方法有何建议?就跟随小编去了解下吧,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考试大纲是国家对一级建造师综合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命题的依据,是应考者复习范围和复习内容的依据,也是考试用书编写的依据。考试用书是对考试大纲中知识点的解释,是对问题的回答,不涉及“为什么”和过程推导。考试用书的编写方式其章、节、目、条的编码与相应考试大纲完全保持一致,内容完全是针对考试大纲的知识点编写的,它不同于一般系统阐述一门学科的教材,所以应该注意到,这种编写方式一方面非常有利于应考者查阅、复习,要求和答案也非常清晰明了;另一方面,由于知识点之间的系统性、逻辑性、推理性、关联性相对薄弱,对于应考者来讲理解、记忆和弄清知识点的内在含义和相互关系较困难。因此,建议应考者可以查阅有关教材和参考资料,对于真正掌握、熟悉和了解有关考试大纲中的知识点来讲是非常有益的。

在基本弄清教材或参考资料内容的基础上,再来针对考试大纲中的知识点,逐条复习和理解,以系统性学科知识为基础,以考试大纲中知识点掌握为重点复习,这样对于全面弄清大纲和考试用书涉及的知识点的内容就容易得多,而且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和考试用书为纲目式结构。综合考试大纲与专业考试大纲均按章、节、目、条的层次编写。考试大纲中,“章”反映的是“学科群”,“节”反映的是“学科”,“目”反映的是“知识能力结构”,“条”反映的是“知识点”。其中“目”按掌握70%、熟悉20%、了解10%的比例和顺序来表述。

要求“掌握”的是重点内容,也是命题的重要考点,要求应考者能灵活应用,复习时应考者对这部分内容要理解得详细、深入;要求“熟悉”的内容是重要内容,应考者除弄清楚各个知识点的原理、内容、依据、程序及方法外,还要注意与其他易混淆的知识点作对比,加强记忆;要求“了解”的.是相关内容,考试深度较浅,考题更直观,易得分。根据以往执业资格考试的经验,重点与非重点知识点均会出题,因此,应考者应遵循突出重点和全面兼顾的复习原则,考试前全面复习甚至通读多遍考试用书是很有必要的。在此基础上,有必要抓住重点及重要内容等要点进行重点复习。

应考者在遵循突出重点和全面兼顾复习原则的前提下,还应进行大量模拟试题的练习,通过练习可以加深对考点的理解和掌握,检验复习效果,提高应考者对考题及考试的适应性。同时,在练习时应注意对正确和错误答案的原因分析,而不是只选出正确答案就可以了,而应弄清楚正确和错误的原因,因为练习是模拟试题,实际考试中可能恰巧是用另一种提问方式,这样反复练习,对全面和熟练掌握知识点是非常有益的。

应考者对大纲和考试用书中涉及到的知识点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还应深刻理解和特别注意区别“目”中相关“条”知识点的概念、特点和具体方法的灵活应用,在考试时灵活应用这些知识点。

工作报告的重点 教学几点教学建议篇三

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密不可分。所以大学生人际交往对生活有很大的影响。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几点建议文章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能力的培养要以知识为基础,知识的掌握有助于个人能力的提高,因此,大学生应形成正确人际认知。

(一)正确认识自我和他人

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大学生应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不卑不亢,面对挫折与困境,能够自我悦纳,自尊自爱,正视现实,积极进取。客观公正的看待别人,既不夸大其缺点,也不缩小其优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交往中应多注意和欣赏他人的优点,向他人学习。

(二)掌握一定的交往原则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要想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1.平等尊重原则。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平等的权利和义务。交往中,我们应坚持平等地对待他人,尊重他人个性和行为习惯,才能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2.真诚待人原则。猜疑、畏惧、缺乏信任是影响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主要障碍,因此,构建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必须坚持真诚待人的原则。真诚待人主要表现在为人处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他人信任。交往中应该说到做到,信守诺言,以诚信为本,做到以善意的态度来批判劝告,诚心地鼓励与赞美,而不是虚伪恭维与奉承,更不是粗暴讽刺与攻击。

3.理解宽容。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个人的成长环境,个性,生活习惯等都存在差异,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学会理解与宽容,在非原则问题上不斤斤计较,求同存异,以德报怨,能容忍别人的过失和不足,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面对生活,以善良的行为去帮助人,宽容人。

4.互帮互助。以帮助与相互帮助为开端的人际交往,更易建立良好的关系。大学生既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虚心学习,又要对别人的缺点和不足,真诚理解、热情帮助。交往中互帮互助,关心支持,关系则愈加稳定。

(一)学会倾听。倾听是人际交往的一门艺术。专注地倾听对方谈话,是对对方的礼貌和尊重,也是对对方的一种赞美和恭维,对方也会因此而喜欢、信赖你并乐意与你交往。真正的倾听,要用心、用眼睛、用耳朵去听。所以,大学生在交往中应掌握听的技巧,做到耐心、细心、虚心、会心的听,给予对方足够的尊重。

(二)学会表达。表达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技巧。语言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语言表达的效果直接影响到人际关系的好坏。大学生在语言交流的中,要善于寻找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善于关注对方的反应,抓住谈话的时机;学会用清晰、准确、生动、简洁、有条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学会分清场合、时间、人物等,掌握分寸进行表达;表达中还应注意语气、语调等。学会使用幽默的语言,增强别人对自己的欣赏,以便更好的交往。

无声语言,表情、目光、手势等可以表达有声语言难以表达的意义和情感。一个良好的交际形象,应学会在表达情感的同时,学会控制表情;目光应该坦然、亲切、有神;手势应该礼貌、文明、大方。

(三)学会赞赏。赞赏是一种伟大的艺术,具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赞赏既有对他人的认可,又有对他人的欣赏。每个人内心深处最持久、最深层的渴望便是对赞美的渴望,学会赞美别人是日常交际过程中的秘密武器。赞美要真心实意,发自内心的感叹;赞美要符合实际情况,要具体化,明确化;赞美需要从细微处入手,抓住其与别人不一样的特点。

(四)学会感恩。感恩,能够促进相互信任、理解和尊重,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只有先懂得感恩,才会懂得关爱和回报。大学生应该怀揣一个感恩的心,体会别人带来的帮助和快乐,珍惜生命中所拥有的一切,学会在交往中付出,尊重和关心他人。

活动,是人际关系形成的桥梁,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通过一系列的社会生活实践活动来实现。校园是大学生主要的活动范围,课余时间富余,因此,大学生必须丰富自己的校园生活,扩大自己的交往圈子。

(一)营造良好的宿舍文化

宿舍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地,是交流最为密集、最频繁的地方。积极向上健康的宿舍文化,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和谐的舍友关系,成员在不断地交往中愈发的熟悉和亲密。因此,舍员应通过自身努力,共同建设好所在宿舍的宿舍文化。大学生可依据各自的个性,民族习俗、生活方式等制定本宿舍的名称、风格、规章制度等;定期开展一些集体活动;积极参与学校宿舍文化建设,增进交流沟通,协调合作。

(二)积极参与班集体的建设

班集体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单位。每个成员在班级中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成员间应相互适应和合作,建立一个和谐的班集体。班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应主动积极地参与班集体多种活动加强彼此的了解和沟通,共同树立正确舆论导向,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风、学风;成员间应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形成稳定的人际关系;加强同辅导员、任课教师及领导的交流和沟通。

(三)参与社团活动提高交往能力

大学生的各种社团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为学生提供了锻炼的场所和机会,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大学生在课余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个性、专业等选择适合自己的社团活动,积极的投入到社团的活动中,进一步的扩大了交往的范围,充分锻炼和挖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也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加强同社会其他群体成员的交流,如暑期社会实践等。

工作报告的重点 教学几点教学建议篇四

1.开展专业综合改革。支持高校开展本科和高职高专专业综合改革,依据办学定位、学科特色和服务面向,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推进教学团队、课程教材、实践资源等专业内涵建设,深化培养模式、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环节的综合改革。加强高校相近专业、高校间同类专业的合作,开展以专业类、专业群为主体的重点专业建设,建设500个左右满足江苏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需要、彰显高校办学水平与特色的本科专业类和高职专业群。

2.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紧密结合我省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与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学科专业体系及动态调整机制。落实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根据国家专业设置管理规定,除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外,实行专业自主设置。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建立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对连续两年初次就业率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一段时间停招。

3.加强课程教材体系建设。围绕多样化人才培养需求,构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开放共享的课程教材体系。加强课程资源开发,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教材,加强项目课程、教材建设,不断丰富项目库、案例库,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选课要求。学校新开课数年均不得低于总课程数的3%,本科高校的总课程数一般不得低于10门/每百名学生。优化课程结构,保证实践课程比例。创新课程组织、管理模式和资源配置方式,形成结构优化的课程教学团队。建立教学内容更新机制,及时将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引入课程教学。遴选建设一批精品开放课程,加强课程资源共享系统和共享制度建设。建立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教材建设长效机制、教材评价选用机制,本着选优、选精、选特、选新的原则,遴选800部“十二五”省级推荐教材(含双语教材)。

4.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研究性教学。本科院校国家和省级重点专业必须带头开设研究性教学示范课程。加强理论与实践融合,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加强综合性实践科目设计和应用,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建立能力和素质等多方面结合的学生学业成绩综合评价体系,探索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不同类型和层次要求的评价方式,突出学习、实践、科研、创新等多方面素质和能力的考评,体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改革和完善考试办法,建设公共基础课和部分学科基础课试题库,加强考试的规范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5.健全协同培养机制。按照“政府推动、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的原则,分行业、分类型、分步骤、有重点地实施卓越工程师、卓越教师、卓越医生、卓越法律人才、卓越农林人才、卓越文化艺术人才等教育培养计划。以提高实践创新能力为重点,推动学校、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多方联手,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共同促进学生就业创业。建设一批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青年英才培养基地,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6.探索技术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模式。发挥高职教育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引领作用,开展中职与高职分段培养、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联合培养试点,通过学制衔接、课程衔接、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等多种途径,贯通技能型人才成长立交桥,依托各类职教集团、行业协会开发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探索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分工协作、有机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7.构建寓研于教的培养模式。把科研成果对人才培养的贡献度作为科研工作评价的重要因素之一,努力把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促进科研与教学的融合,促进科研团队与教学团队的融合,促进科研基地与教学基地的融合,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等向本专科学生开放。支持本专科学生参与科研活动,让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团队、早进实验室,在科学研究和工程、社会实践中培养人才。

8.深化学分制改革。推进以学分制为核心的教学管理改革,学生可以有条件地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与就业志向,进行专业与专业方向的自主选择,支持学有余力的学生跨专业修读课程、辅修第二专业或修读第二学位。建立与学分制相适应的注册和毕业制度,允许学生在弹性学制规定的年限内,适当延长或缩短学习期限。

9.重视培养国际化人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好一批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和教育经验,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着力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鼓励高校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专业开设双语课程并逐步增加数量。高等职业教育要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和技术技能人才输出的需求,加强课程内容与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设立江苏高校大学生境外学习政府资助项目,鼓励和支持高校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赴国外知名大学修学、访学,大力提高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在校生比例。

三、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

10.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全面落实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根据不同专业和人才培养要求,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实践教学标准和实践成绩考核办法,合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不少于25%,师范类学生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高职院校要全面实施理实一体、做中学、做中教、工学结合、工学交替、项目教学等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时间应不少于总学时的50%。

11.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制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将创新创业类课程纳入教学计划。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聘请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等担任兼职教师。构建国家级、省级、校级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建立地方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心。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大学科技园等,重点建设一批大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建成40所省级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30个省级创业实践基地和孵化基地、50个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

12.实施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发挥政府统筹管理作用,发挥行业指导协调职能,利用企业的技术、装备、人才、信息优势,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共建共享实习实训基地和实践教育中心的格局。“十二五”期间,新增200个以校企合作为主体的省级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新建110个装备水平高、运行机制灵活、投入效益明显、产学研用一体的国家级、省级专业综合型和区域共享型高职教育实训基地;每年支持4000项以上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并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支持开展各类大学生创新竞赛和学科竞赛活动;支持高职院校开展学生技能大赛和创新竞赛,构建国家、省、学校学生技能大赛体系,推进技能大赛国际化。

四、提高教师教书育人水平

13.增强教师教书育人使命感。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建立健全师德师风评价、考核、激励机制,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职务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引导教师把培养人才当作自己的首要职责,把教学工作当作自己的第一要务,潜心教书育人。各高校要制订具体办法,切实强化教师教学工作考核,把教师教学工作业绩作为教师职务晋升、绩效考核、教师评优的重要依据,对教学工作不合格的实行一票否决。要把教授为本专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将承担本专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用的基本条件,提倡教学名师、知名教授为低年级学生上课,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

14.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完善教师培训和进修管理制度,高校要成立教师发展中心,有计划地开展教学培训、教学咨询等,满足教师个性化发展需求,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完善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健全老中青教师传帮带机制,完善助教制度,实行新开课、开新课试讲制度,对青年教师普遍进行教学能力专题培训。各高校要依托大中型企业,共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培训基地,完善教师到企业和基层一线实践制度,并将其作为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加强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鼓励高校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专家和能工巧匠担任专兼职教师,鼓励和支持兼职教师申请教学系列专业技术职务。高职院校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30%,其中国家示范(骨干)院校达到50%,省示范院校达到40%,本科院校兼职教师数应不低于教师总数的10%。

15.建立教师分类管理制度。完善教师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办法,按照不同类型教师的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制定聘用、考核、晋升、奖惩办法。鼓励高校探索以教学工作量和教学效果为导向的绩效考核机制,根据学校类型和教学岗位类别,制定具体考核标准,分层次、分类别对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进行考核。基础课教师考核教学任务、教学质量、教研成果和学术水平等情况;实验课教师考核指导学生实验实习、教学设备研发、实验项目开发和实验教学研究等情况;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考核教学质量、工程实践能力、参与企业应用研发、参与社会培训工作、指导学生实训实习等情况。

五、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16.加快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推进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全面实现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和文化建设的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速实现各种优质教育资源的集成共享。加强网上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库建设,完善数字化教学支持、使用、评价等服务系统,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推进基于网络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分学科专业大类建设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能提供全方位学习支持和服务的网上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库。加强江苏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推进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

17.构建高校联动发展平台。依托区域高校教学联盟、教学联合体、职教集团、高等教育园区,整合区域性或同类型高等学校相关教学资源,探索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构建和完善高校学分互认体系,推进区域或职教集团内高校学生跨校、跨专业选课,实现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完善长三角高等教育教学联动发展机制,科学规划长三角高等教育教学联动发展项目,积极推进长三角高校学生交流访学、学分互认和高校数字图书共享。

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制度

18.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和完善多形式的教学评价制度,重视和发挥专家组织的评价功能,重视和发挥现代教育评价方法与技术的作用,加强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材建设、实践性教学环节及实施过程的质量管理,建立健全专门的教学质量评估督导机构。构建江苏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分别建立本科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状态数据库,加强动态监测和数据管理。

19.健全教学质量评估制度。探索建立以高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以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为主要内容,政府、学校、专门机构和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的教育教学评估制度。制定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教学审核评估指标体系,有计划地开展本科教学评估,继续实施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建立《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编制与发布制度,把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创业成效、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持续发展能力、用人单位满意度、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水平作为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并以此作为促进院校发展、接受社会监督、提供政府决策参考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鼓励我省高校参与全国性专业认证及评估。建立新专业建设定期评估制度,扩大独立学院专业抽检评估范围。建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素养抽查制度。继续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评优与抽检工作。

七、扎实推进教学质量提升工程

20.实施教学质量提升工程。以“系统推进、重点突破,继承创新、整合提升,促进共享、提高效益”为原则,深入实施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健全国家、省、学校三级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体系,支持高校积极争取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充分发挥质量工程项目在推进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上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统筹规划,协同并进,力争在解决影响和制约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上取得新突破。

21.加强教学质量提升工程项目管理。完善“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各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加强过程管理和绩效考核,提高项目实施效益。各高校要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的配套要求,安排专项资金,制定实施本单位教学质量工程方案。

22.鼓励以创新为导向的教改研究。针对我省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理论问题、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热点难点以及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中的关键环节与问题,加大省级教改研究课题立项力度,深入开展教学研究与实践。积极发挥教学改革研究在教学改革方向上的引导作用、在教学改革项目建设上的示范作用、在推进教学改革力度上的激励作用和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的辐射推动作用,调动高校和广大教师投身改革、深化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八、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3.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生教育管理全过程,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学习实践活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有效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实践环节,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富有实效的教育教学形式。推动高校普遍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鼓励建立学生学业发展中心,开展学业指导工作,全面支持学生学业发展,促进学生自我成长和全面发展。

24.发挥高校文化育人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努力建设体现时代特征、富有江苏特色、具有高校特点的校园文化。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加强大学精神的'培育建设,加强大学生艺术团建设,加强图书馆、校史馆、专题博物馆、体育等场馆建设,秉承办学传统,凝练办学理念,突出办学特色,不断提升高校的文化品位,形成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以金陵文化、吴文化、楚汉文化和维扬文化为重点,建设一批集产、学、研为一体,具有江苏文化特点、服务江苏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基地和大学文化精品讲坛。

九、加强对人才培养工作的领导

25.加强人才培养工作宏观指导。探索建立高校分类体系,研究制定高校分类发展规划,实施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分类发展和分类评估,探索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考评机制。加强对全省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管理,为高校教学工作创造良好环境。进一步完善国家和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制度,完善国家、地方和高校教学名师评选表彰制度,建立省级教学工作先进高校评选表彰制度。着力扶持建设一批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高校,重点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推进一批人才培养试点学院的改革创新,抓好人才培养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及时总结、推广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成功经验。

26.切实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切实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把教学质量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核心标准,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高等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科学统筹学校各项工作,推进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有机结合。要切实巩固和落实教学工作的基础地位。每年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着力解决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学校主要领导要集中精力抓教学,健全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完善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做到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投入、政策导向、绩效评价和教师薪酬优先保障教学。建立健全教学激励机制和教学成果评价机制,将教学项目、教学成果与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同等对待。

27.加大内涵建设投入。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有关方面的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完善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高校设立基金会接受社会捐赠等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依法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优先保障教学投入。要加强对内涵建设的投入,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内涵建设支出比例分别不低于25%、20%。完善捐赠教育激励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助学,改善教学基本条件,设立奖教基金。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确保生均财政拨款等增量部分优先用于师资队伍、学科、实验室等方面。

工作报告的重点 教学几点教学建议篇五

1、社区居委会自治能力不足

我国社区居委会从法律上定性为居民自治组织,而在实际工作中,出于社会管理的需要,政府却在持续向其转移行政事务,“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局面长期以来都没得到有效地解决。政府职能部门习惯把社区作为政府的“腿”,将各种行政性工作任务下派到社区,令身兼数职的社区工作者分身乏术,难以系统、持久地给社区居民提供服务、支持和帮助。

2、社区多元主体关系有待理顺

行政部门、街道、社区各层级之间职责界定不够明确,关系也未完全理顺。行政部门代表政府行使职权,更多的是体现在任务下达、政策制定和监督指导上;街道作为派出机构,权责错位矛盾比较突出,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还不强,各类执法、协管员队伍缺乏统筹协调、各自为战的情况一直存在。社区居委会行政负担较重,自治空间较小,影响为民服务的质量。目前社区工作更多的体现为搞活动、下命令、定指标,没有持续影响力。过于注重事后管理、过于注重硬性手段,导致许多现实问题在现有体制下难以有效预防解决。

3、社区工作队伍不稳定

近几年来,社区工作领域逐步拓宽,工作对象不断扩大,随着工作任务不断增加,对社区工作人员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当前社区工作人员职业定位不明确,专业人员少,志愿者队伍建设更是严重滞后。加之收入待遇偏低,没有建立稳定的薪酬保障体系和工资增长机制,导致高素质人才流失严重。工作队伍的不稳定及工作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居委会的工作效能。

4、社区共治网络发展不均衡

目前,纵向式的行政组织结构,和上头大、下头小的组织设置及人员配备,导致社区在组织形式上具有封闭性、机关化、行政化的特点,这和开展社区工作要求的开放性、基础性特点不相适应。表现在社区层面设置的各类站、室、中心等服务和活动载体,有不少资源没有充分整合利用,社区各类人员由不同部门管理,政出多门,各自为战,难以收到良好的整体效果。

更为主要的是社区党的组织建设严重滞后,即便有大多也是形同虚设,并没有有效地开展工作。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在服务居民和社会治理方面发挥作用不足。目前,我县城区成立业主委员会的社区只有9个,参与社会治理的工作模式尚未形成;物业企业服务水平不高、服务意识不强、强管弱服的现象依然十分突出。“双报到”单位虽然已经到社区报到,但志愿服务内容与社区契合度不高、形式较为单一,尚未形成工作合力。

5、以行政为主导的社区工作模式亟待改善

目前的社区工作,以服务居民为工作对象,以服务党委政府工作为中心,这种对上负责、宏观指导的指导思想,与社区居民多元化需求带来的对下负责、微观帮助的客观要求不相适应。导致社区工作在服务对象的细划和分类指导方面线条比较粗,对弱势群体的帮助方面,属于“你有求、我才去帮”的被动式的服务。没有主动从弱势群体的角度切入,推动助人自助观念和以人为本理念的真正落实。在社区,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具体事件考验着社区工作者的思维、处置、应对能力,对社区工作者的知识、水平和从业技术的要求也非常高。传统的以行政为主导的工作模式势必会受到最现实的挑战,对服务对象特别是弱势群体存在居高临下的心态,没有与求助者建立平等的关系,并充分尊重服务对象的意愿,就必然影响工作绩效,严重的甚至会损害社区的形象。

新形势下,社区日益成为各种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各种社会矛盾的集聚点、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和党在基层执政的支撑点。做好社区治理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针对我县的社区建设实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社区治理工作。

1、加快社区居委会去行政化进程

建议在我县城区选择各方面条件相对完善的居民社区设立试点,对社区目前承担的各项工作进行全面梳理,进一步规范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和服务站的职能,切实解决长期以来社区职责不清、行政事务负担过重等问题。实行行政事务社区“准入制”,拦截、过滤政府下达的大部分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任务。同时,把政府直接为群众服务的行政职能赋权于社区,进一步强化社区的服务力、执行力。

2、转变政府职能,主动适度放权

一是强化对城市社区管理制度的研究和制定。用切实可行的制度来规范社区建设和治理的方方面面;加大政策扶持培育,积极鼓励和支持社区民间组织的成立,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兴建和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兴办公益事业,并为之提供政策、项目、资金等资源支持。建立社会组织发展专项基金和扶持基金,特别是对新兴产业、民生产业等领域的新社会组织,在创办之初给予资金扶持,并依据社会组织的服务类型制定税收优惠扶持政策。

二是大力推行“议行分设”。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发挥政策制定、资源提供和服务监管的职能,而具体运作可由社会组织实施。逐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将一些适合市场运行的社会服务事务,如社区居家养老、环境卫生、治安巡逻等交由发展成熟的社会中介组织承担,政府则负责对其运作进行监管。

3、提升社区干部治理能力

立足于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职业化,不断壮大社区工作者队伍,大力提升社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一是明确社区工作者的配备标准。推行网格化管理,按照200至400户左右划分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2名网格社工,作为“全科医生”负责收集社情民意、调解矛盾纠纷、服务居民群众等工作。二是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社区机构纳入事业单位序列、工作人员纳入正式编制、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办公场所纳入城市建设规划。三是促进社区工作者职业化和专业化,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能力素质,使原有的社区工作者更快地完成角色转换,更好地胜任新时期社区工作的任务和要求。

4、完善社区管理制度

一是职责规范化。研究制定关于强化社区治理的规范性文件,进一步明确社区的职能定位、内设机构、运行方式、办事流程和服务标准,理顺与政府部门、居委会的关系。二是管理制度化。参照国家和省市出台的相关法规和文件要求,建立以年度目标和项目化运作为基础的任务分解体系,以专项财政经费和预算增长机制为核心的财政保障体系、以群众满意度为目标的综合目标考核体系、以工作绩效排位制和责任追究制为重点的实施监督体系,推动社区治理健康有序运行。

5、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

所有社区,都要建立党的小组或支部,并全方位积极参与到社区治理工作中。建立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各类社会团体为依托,社区党员、居民群众、共建单位共同参与的共驻共建组织体系。要进一步巩固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在社区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明确各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责,对于一些必须交由社区办理的事情,要严格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给予相应的经费和职权。街道党委要加大对社区党组织的指导力度,帮助其理顺社区与业主委员会、民间组织的工作关系,推进社区由忙事务向抓服务回归,真正成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自治性组织。社区要加强主体意识,把闲散在社区的代表委员、草根能人等优势资源组织起来,通过联席议事听取群众心声,打通居民诉求与政府决策的“最后一公里”,实现由“替民做主”向“让民做主”的转变。建立和发展与社区工作相适应的社区志愿者队伍,吸引更多的党员、干部、团员、少先队员和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志愿者服务,逐步形成多方参与、共驻共建、互利多赢的共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