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艺术特色包括哪些方面 水浒传艺术特色心得体会(优秀8篇)

时间:2023-09-30 00:00:43 作者:温柔雨 心得体会 最新艺术特色包括哪些方面 水浒传艺术特色心得体会(优秀8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艺术特色包括哪些方面篇一

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一部经典之作,具有广泛的阅读和收藏价值。其丰富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描写以及充满感染力的语言风格,使得其成为了被广泛传诵的古代名篇。本文将探究水浒传的艺术特色,从情节、人物、风格等多方面阐述个人的心得体会。

一、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

水浒传是一部极具情节张力的小说,带有浓厚的历史色彩和想象色彩。从开篇之初,就通过宋江的故事情节,来描述了全书主题。整个故事情节酣畅淋漓,情节跌宕起伏,充满悬疑和惊喜,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总体来说,故事情节更加靠近现实生活,与读者生活息息相关,更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

二、生动细腻的人物描写

在水浒传中,每一个角色都生动、鲜明,超越了现实生活中单纯的人物形象。武松、林冲、戴宗等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深得读者的喜爱。其中,水泊梁山的108个好汉更是人物中的佼佼者,他们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形象也各具特色。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反映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些智慧,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三、语言风格鲜明

水浒传的语言风格独特,是中国文学中的杰作之一。其语言粗犷、豪放,热情奔放的风格在表现情绪方面非常出色,使得整个小说充满了感染力。读完水浒传,会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其中以武松与蒋门神的决斗,以及蕃茄阉割的场景,尤为出彩。

四、史诗级别的文学艺术

水浒传的文学艺术,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描述了一群草莽英雄的辉煌故事,让中国古代小说在文学史上大放异彩。它不仅依据历史事件进行了创作,同时运用了大量丰富多彩的想象,塑造了众多生动的人物,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五、时代特色鲜明的古典小说

水浒传是一部古代小说,反映了当时的文化特征和社会形态。它展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众多问题和矛盾,如社会阶级分化、官民矛盾等,对于研究当时社会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它也代表了当时文学创作的高峰,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珍品。

综上所述,水浒传的艺术特色非常明显,其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生动细腻的人物描写、独特鲜明的语言风格、史诗级别的文学艺术和时代特色鲜明的古典小说,都让人印象深刻。此外,这也表明了水浒传这样的经典名著在过去、现在或未来,都具有巨大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

艺术特色包括哪些方面篇二

《水浒传》是中国文学经典之一,它描绘了以宋江为首的梁山好汉和南宋统治者之间的斗争,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群众反抗暴政的精神。而这部小说的艺术特色究竟是什么?在阅读这部小说时,我深深感受到了这部小说的艺术特色,接下来,我将从角色刻画、情节安排、语言表现、文化内涵等方面寻找小说的艺术特色。

二、角色刻画

小说中的每个角色都是独具特色的,他们的性格、才能、行为习惯等各个方面都有非常明显的特点,这也让每个角色都成为了小说中的名人。“忠义堂七十二烈士”,他们在面对死亡的时候仍然不离不弃,更让读者瞩目的是他们不屈不挠的信仰和坚定的精神。“劝酒的容祖儿”,他用他那甜美的歌声和精湛的琴艺吸引了无数的妓女和文人墨客,“金钩银钩的晁盖”,他的刚毅倔强与柔情蜜意,都表现得非常微妙且深刻。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个性和奋斗目标,他们之间互相碰撞、互相影响,让故事中的世界更加丰富。

三、情节安排

整部小说的情节紧凑、节奏明快,也是其艺术特色之一。从梁山营救宋江,再到兵败被俘,逃狱攻打祭都,最后成为梁山泊的“一大家子”,每个情节都相互衔接。虽然某些情节主要为塑造角色形象服务,但作者通过故事情节的铺陈,把一幅历史画卷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人们展现。

四、语言表现

《水浒传》的语言表现十分实在,没有华丽的修辞,却能真实表现出地域和民间文化风情。例如,故事的主要背景设定在江湖,江湖文化的特点十分鲜明,既有非常精致的还有非常淳朴的语言。同时,小说中的对话流畅生动,反映了当时说话的社会习惯和对话方式。

五、文化内涵

《水浒传》所包含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诸如中国传统忠孝精神、小人物反抗大人物反抗的精神、朝廷官僚的腐败、复仇的道义等等,小说亦是一部由人对人、由民间对朝廷的大众文学作品,这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社会风貌及政治生态。

综上,通过对《水浒传》的角色刻画、情节安排、语言表现、文化内涵等多方面的鉴赏,我们可以发现,这部小说实际上是一个流传至今的中国古典精神的精华,是中国文学的宝库。这些艺术特色让《水浒传》成为了不可多得的经典,更是让读者领略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为我们提供了考究人性和思考人生的新思路。

艺术特色包括哪些方面篇三

一、引言:介绍《水浒传》的背景及其在中国文学艺术中的地位。

《水浒传》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中的一部经典之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以宋代末年四声巨贼的故事为背景,描绘了一干被逼上梁山的英雄豪杰们为了正义而奋斗的传奇故事。《水浒传》书写于明朝中期,作者施耐庵借此小说勾勒出了中国文学艺术的辉煌历程,引领全球读者体验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

二、作品艺术特色分析:阐述《水浒传》的创作手法及其艺术特色。

《水浒传》是中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精品之一,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采用并列叙述手法。小说中蕴含着复杂而又细腻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而作者通过并列句式的运用使得情节推进变得流畅自然,也将多种维度的人物特点生动地展示出来。

2.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诗歌和典故。这些文学手法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使得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故事背后蕴含的哲学思考和社会意义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3.塑造了形象鲜明的人物。小说中的四十八个好汉和上百位次要人物各具特色,既有善良勇毅的梁山好汉,也有阴险毒辣的官府军队,这些人物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也成为了中国文学中的经典形象。

三、艺术特色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探究《水浒传》艺术特色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水浒传》的艺术特色不仅仅体现在作品本身,也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优秀的文学范本和蓝本,也为中国文艺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文学样式。更重要的是,它塑造了一批具有正义感、义不容辞的英雄形象,为后来的文艺创作提供了大量启示。

四、结合自身思考:谈谈《水浒传》的启示对于个人的意义。

在接触《水浒传》的过程中,我受到了作品多元化的思考方法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的启发。这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物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复杂性,更加珍惜每个人物的价值和独特性。同时,我也从作品中体会到了正义和义气的重要性,这让我在生活中更多地关注公义和社会道德这些核心价值。

五、结语:总结《水浒传》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水浒传》作为中国文学艺术中的一颗明珠,其思想内涵深刻、艺术价值高贵,对于当代读者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为我们提供了描绘人物的生动形象、展现正义的勇敢形象,同时还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价值观和人性观念。正因为如此,它成为了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也是中国文学艺术中的重要篇章。

艺术特色包括哪些方面篇四

一篇好的散文,不仅仅在于它精粹的思想、隽永的意境,更在于作品的语言美。

(一)

朱自清的精短散文《春》,语言优美,主题明朗,意象单纯。吴周文先生甚至把它称赞为“春的赞歌”。但在我的心目中,《春》不仅仅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它更是一首抒情诗,一副风景画。《春》与朱自清众多的写景抒情散文一样,看起来清澈透明,一目了然,但我们要想真正的品味出它的韵味、内涵,却并非易事。我把它看作一杯醇酒,因为它蕴含了悠长、清冽的韵味与芬芳。

《春》一文意境非常优美,让人读来如同正在欣赏一首悦耳动听的歌曲,一幅富有意境的图画。文章的第二节运用的是非常有节奏的语言!“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其中蕴含的是由弱渐强的语气,这不正是由弱渐强的乐句吗?另外,第三节描写春风中的各种气息,混合着鸟儿歌唱的宛转的曲子,轻风流水的声音,牧童嘹亮的短笛声,也把我带入了音乐的境界。而第四节描绘的春雨美景,简直就是一幅意境悠远的水墨画。那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像薄烟的春雨;闪闪发亮的绿叶青草;一点点黄晕的灯光;悠闲的行人,正在劳动的农民,不就构成了一幅朦胧、安详而静谧的水墨画。这幅画使那连绵不断的春雨不再令人烦恼。同样,也使我可以静静地欣赏,体味春天雨景的无穷韵味。

(二)

当我深入的去体会《春》的艺术境界时,我会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会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会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励。

《春》所描绘的景物充满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通过比喻、拟人等写作手法,使景物变得鲜活生动,形象逼真。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逼真’等于俗语所说的‘活脱’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而且活像是真的。”可以说,作者所写的散文已经达到了这样的艺术境界。

《春》在写法上有鲜明的特色,语言准确生动,字里行间饱含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1、观察细致,并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春天景物的特征。如写春草时,用“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写出了春草嫩、绿、软的特点。而在写春花一段中,一个“闹”字就使人联想起蜜蜂嘤嘤嗡嗡飞来飞去在花丛中忙碌采蜜的情景,在这里借蜜蜂的“闹”来写花丛之密,花香之浓,渲染了百花争春的气氛,在我们的面前呈现出一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画面。

2、《春》在表现景物特征的时候,大量运用精彩的比喻句和拟人句,以抒发内心的情感。比喻句如:写春花,用“火”“霞”“雪”来比喻桃花、杏花、梨花的色彩,使人联想到火的炽热、霞的绚烂、雪的纯洁,给人以美好的感受。写地上的野花,“像眼睛,像星星”,使我仿佛看到了遍布草丛中的野花在春风中在阳光下时隐时现的动人情景。结尾的三个比喻句,设喻新颖,含义深邃。崭新的容貌、多彩的风姿、青春的活力,这就是作者所要把握的.、并由衷赞美的春的特色。拟人句如:写春回大地,说“春天的脚步近了”,把春拟人化,让我们仿佛看到她一步一步向我们走来,为全文定下了活泼、轻快的抒情旋律,烘托出诗的氛围;写春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百花争春的情态,甚至让我感觉好像看见了那盛开的鲜花,闻到那浓郁的花香一样。

《春》在艺术的表现上也具有鲜明的特色。

作者在描写时,注重诗情与画意的结合,和谐地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作者对于春天的赞美,不是采用的直抒胸臆的直说,而是通过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画来抒写的。文章赋予了各种景物以鲜明的色彩。

作品起始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两个“盼望着”的词语重叠,强化了人们对春天的期盼。“春天的脚步近了”,更把春天拟人化,似乎春天正在大踏步向我们走来。看:“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作者先从总的方面描绘春境,勾画出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景象。

接着,朱自清先生推出了三个特写镜头,给读者细致入微地描绘春天的动人景象。

第一个特写镜头是春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作者不仅写出了春草的嫩绿、绵软,而且还摄下了它对人的诱惑力:人们在草地上“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这里的绿茵,已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成了人们生活的亲爱的伴侣――景物变成了情物。

第二个特写镜头是花木争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不仅果树之花争相斗妍,而且野花遍地,万紫千红。众花还以其特有的色香,吸引无数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蝴蝶翩翩起舞。这些描写,活现出春意盎然的气氛。作者不以再现自然花色为满足,还特意驰骋想象的翅膀写道:果树之花“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想象不仅拓宽了描写的视野,更从未来角度渲染了春花的可爱。

第三个特写镜头是春境中人的活动。前四幅画面突出的是景,而这幅画面则突出了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在春天,花儿“赶趟儿”地开;人们为了迎春,“也赶趟儿似的”走出家门。在春天,花卉争荣,各不相让;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了工作。

(三)

在整篇文章中,朱自清用的都是一些非常朴实的语言,但却向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灿烂的春景,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从那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他对于春天的赞美和热爱。而更使我感动的是他对于如春天般的幸福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和向往,这份憧憬和向往,也使我更加珍惜灿烂的今天,更加祈望辉煌的明天。

艺术特色包括哪些方面篇五

淮剧,又名江淮戏、淮戏,是一种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源于清代江苏省盐城市和阜宁县,发祥于近现代的上海市,现流行于江苏省、上海市和安徽省部分地区。下面,小编详细地为大家讲讲淮剧的艺术特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淮剧从唱法表演还可以分为“西路淮剧和东路淮剧”,西路淮剧主要是淮安和宝应地区,该地区是早期淮剧的发源地,表演唱法以“老淮调”为主调,表演略显生硬;东路淮剧以盐阜地区为主要发源地,表演唱法以“自由调”为主调,表演灵活。从地区来分可分为“南片和北片”,南片主要指上海和周边地区,北片主要指盐阜两淮扬泰等地区。

淮剧唱腔的曲体结构,系从原无伴奏高腔音乐系统演化为戏曲化、抒情性的板腔音乐体系。香火戏时期主要唱腔《香火调》、《淮蹦子》,分别源于门叹词、“僮子腔”和靖江、淮安、宝应地区的田歌、号子等。

由于历代艺人的不断吸收创造,到30年代末,淮剧逐步形成《拉调》、《淮调》、《自由调》三大主调。围绕三大主调而派生的曲牌有《叶子调》、《穿十字》、《南昌调》、《下河调》、《淮悲调》、《大悲调》等数十首。与此同时,从民间小调中吸收并衍化成戏曲唱腔的还有《兰桥调》、《八段锦》、《打菜台》、《柳叶子调》、《拜年调》等160多首。这些曲调除部分民间小调外,其主调的调式、调性都较相近,结构形式亦完整统一。

淮剧的打击乐是在《香火调》锣鼓的基础上,广泛吸取了民间《麒麟锣》、《花鼓锣》等,经过衍变,形成了淮剧特有的锣鼓谱。此外,以扁鼓、铙钹、堂鼓组合而成的打击乐器配置,音色浑厚,色调明朗粗犷。

淮剧语言是以今江淮官话的方言为基调,并兼顾附近的淮安、盐阜等地方言而戏曲化的一种舞台语言。建湖县地处淮剧艺术发祥地的中段,历史上的僮子、香火戏艺人大多出生于此。该地的语言与周围地区相比,具有语调工稳、四声分明、五音齐全、富于韵味、发音纯正、悦耳动听等优点,为不同时期的淮剧艺人所采用。

1961年,淮剧艺术考定委员会界定淮剧语言以建湖县方言语音为基调,同时适当吸收周围地区具有普遍意义的个别字音加以丰富。

淮剧语言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20个韵部。其中四声韵14个,即爬沙、婆娑、图书、愁收、乔梢、开怀、齐西、谈山、田仙、辰生、琴心、垂灰、常商、蓬松。实际运用中,通常将“辰生”和“琴心”混合使用。14个四声韵中,阴平、阳平字因在唱词中专用于下句,故称为下韵;上声、去声字专用于上句,则称之为上韵。此外,还有6个入声韵,即霍托、活泼、六足、黑特、邋遢、锅铁。入声不分上、下,习惯称之为“一字韵”。

淮剧唱腔除了新淮调、新悲调等主要唱调外,尚有〔南昌调〕、〔淮悲调〕、〔春调〕、〔十字调〕、〔下河调〕、〔叶子调〕等腔调,以及部分来自民歌、小曲的调子,如〔磨房调〕、〔补缸调〕、〔跳槽调〕、〔八段锦〕、〔蓝桥调〕等。伴奏乐器有二胡、三弦、扬琴、笛、唢呐等;打击乐器有扁鼓、苏锣、铙钹、堂锣等。在盐阜“花鼓锣”、“僮子锣”、“麒麟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整套伴唱锣鼓,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包括哪些方面篇六

由于是集体创作,虽也有闪耀作者个性的作品,但是像屈原这样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在他作品上打下了异常鲜明个性烙印的,却还没有。

《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爱国激情,具有崇高政治理想和高洁人格的伟大诗人的塑像。正是这样,诗人屈原本身,就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个伟大的艺术形象,成为不朽的爱国诗人的典型,因而对后世发生无限的`感召力。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伟大诗人,其作品在中国文学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在屈原出现以前,中国的诗歌还基本上属于民歌的时代,只有当屈原出现以后,中国文学史上才开始出现诗人,出现了集中反映诗人个性的诗篇。

艺术特色包括哪些方面篇七

明确:自述身世和名字的来历。点出他不凡的风度、仪态。

提问:3、4节诗人有着怎样的品质?是怎样形象描绘出来的?

明确:“内美”、“修能”——体现其品性高洁、才华出众。

通过香草象征其美质和才能。

诗人感到流年似水后又是怎样做的?

努力向前,勤奋不懈、抓紧时间,修养自己。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在行文中有何作用?

过渡。它引出楚王不举贤用能不珍惜时间将灭亡

的道理,开启下文,抒爱国忧国情怀。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也”.体现屈原什么品性?

胸怀大志、忠君爱国的高洁志趣.

小结:1-6节叙述了自己的身世、品质和自修。

写了诗人的政治理想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7-12节主要内容?

思考:从7-12节的诗句中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

1、你认为,屈原的政治理想是什么?

2、他在诗中是怎样阐发其政治理想的?

3、在楚国振兴中他是怎样做的?

4、而诗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又是怎样的'?明确:1、其理想是实现圣君贤相的政治。

2、国君必须举贤任能、革新吏治,实行“美政”。运用了“托古喻今”、对比的手法,表达忧国情怀。

3、他“忽奔走以先后”“謇謇不舍”勇于担当振兴楚国的重任。

4、“党人”的“偷乐”,楚王的昏庸,楚国陷于“路幽昧以险隘”的危境。

《离骚》语言特色

《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想象瑰丽、奇特,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格和象征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节奏鲜明,富有感染力。

其一: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

以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主;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主;用采摘和披挂江离和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自己的美好政治理想;用婚期中途变卦比喻君主失信。

其二、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其三、全诗以四句为一节,多用“兮”,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如: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朝搴陂之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拓展阅读:《离骚》节选的具体结构层次分析

根据上文的整体结构分析,我们已经整体理解了诗的文意,我们可以初步了解诗人情感变化轨迹,下面,我们把诗分成几部分,慢慢解读。

(1)第一小节,从篇首到“虽九死其犹未悔”,主要写的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一个爱国诗人,关心国运,关心民生是他心之所系。但在那个时代里,人民的生活艰难悲惨,不能不使诗人哀叹不已,伤感有加。作为一个几遭贬抑的封建士大夫,却只能仰天长叹,掩面哭泣。第二,诗人的悲惨遭遇,诗人德才兼备,一心为国,直言进谏,据理力争,却几遭谗陷,多次流放。可见当时王室的黑暗,国君的昏庸。

(2)第二小节,“怨灵修之浩荡兮”到“谣诼谓余以善淫”,这几句是诗人被贬的原因。这一条“美人香草”式的寓意伏线和诗人的政治抒情叠合在一起,造成《离骚》全诗特有的写实与虚拟二重世界相互交融、迷离惝恍的艺术效果,给全诗增添了绰约的风姿和芳菲的情韵。

(3)第三小节,“固时俗之工巧兮”到“竞周容以为度”,这几句写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现状。整个社会把“工巧”作为时俗,把“周容”作为法度。世俗之人善于投机取巧,违背规矩不走正道,竞相以苟合取容于众人作为正当的法则。时人反常妄作,违背正道,追随邪僻。诗人站在正义的一边,痛斥卖国贵族集团的荒淫无耻。

(4)第四小节,面对当时黑暗的社会,诗人忧郁不安,诗人感到孤独,同时诗人也一再表达出至死不渝,即使溘然长逝,也决不卑躬屈节、同流合污的决心。诗人委屈着情怀,抑制着意志,忍受着归咎,忍受着耻辱,行清白之志而死忠直之节。

(5)第五小节,“悔相道之不察兮”到“唯昭质其犹未亏”,悔恨是诗人自我反省,初服是指未进仕钱的服饰,这几句比喻诗人想退隐已行夙志。诗人把“绿叶”“荷花”穿在身上,加高自己的“帽子”,加长自己的“佩戴”,比喻归隐之后诗人仍然追求美好理想,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6)第六小节,到“岂余心之可惩”,诗人在理想和现实、进取与归隐的对立中,坚定了自己的选择。表现了诗人的自知之明、自谋之熟、自勉之严、自决之勇,为国为民,追求美政,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疾恶如仇,洁身自好,刚直不阿,一身正气。铿锵有力,石破天惊,这是诗人的豪言壮语!令人感慨万分!

综上所述,就这篇《离骚》节选而言,文章的结构层次划分是尤为重要的,诗人从惨遭贬斥―被贬原因―社会现状―坚定决心―意图归隐―献身理想几个层次一步一步来阐述自己的理想和为理想献身的决心,当然,文章层次的划分也不是唯一的,只不过是一种思路,希望对于研究有所启示。

《离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艺术特色包括哪些方面篇八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是一篇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它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造诣和独特的风格。它的艺术特色和艺术成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创文人鲜明个性的创作楚辞出现以前,中国诗歌还基本上属于群性的创作,一般说来,它们内容比较单纯,句式和篇幅也比较短,特别由于是群众创作,因而还缺少全面反映诗人性格的作品。何其芳在〈〈屈原和他的作品〉〉一文中曾评论说:“《诗经》中也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作品,不能说那些作品没有作者个性的闪耀,但像屈原这样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和热情以至整个生命在他的作品上打上了异常鲜明的个性的烙印的人,却还没有。”屈原出现以后,中国文学史上才出现了伟大诗人的名字,出现了集中反映诗人全部思想感情和个性的诗篇。屈原的〈〈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这篇富有个性的诗篇,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爱国激情,具有崇高政治理想和峻洁人格的庄严而伟大的诗人形象。

二、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离骚》是一篇积极浪漫主义作品。它吸收和发展了古代人民口头创作——古代神话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它不是按照现实的本来样子去描写现实,而是更多的.表现作者由于社会现实的刺激而迸发出来的激情,表现作者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和反抗现实的叛逆精神。而屈原伟大作品《离骚》正具有这样一些显著特征。离骚的前半部分,着重与诗人对于自己经历和遭遇的描写,但湿润在表现手法并不是完全实写的,而是把自己生活上的经历和感情升华为一种善与恶,美与丑,光明与黑暗的不可调和的斗争,以新奇的比喻,夸张的描写,表现善与美的崇高,恶与丑的卑鄙龌龊,表现了光明与黑暗的势不两立,从而把一个时代的面貌整个呈现出来,启发人的认识,给人以正确的爱憎,激励人的心灵。在后半部分,诗人更完全采用幻想的形式,虚构的意境,写出了他的深刻的内心世界。

诗中用上天下地描写,希望和失望的回旋反复,尽情地吐露了诗人的郁闷,表现了湿润周围环境的黑暗和冰冷,表现了卓绝的苦斗精神。在这一部分,诗人特地从神话传说中汲取丰富的形象,通过奔放不羁的想象把它们组织在一起,构成了层出不穷生动情节和美丽的画面。在诗人的笔端,曦和(日神)、望舒(月神)、飞廉(风伯)、丰隆(雷师)以及凤凰、飞龙都供他自由驱使;县圃崦嵫、咸池、天津、不周,都是他所到的地方,其想象之大胆、丰富,古今罕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运用这些古代神话传说是并不受原故事的拘束,而是通过一番自由想象把原有的神话结撰成新的情节,并使它服从于一个新的主题,成为诗人表达思想感情总的艺术构思的一部分。这种表现手法,无疑使幻想更自由。如诗歌最后一段,写他驾着鸾皇,风鸟,一路车马喧闹;当转道昆仑,行经流沙,指向四海时,突然驻足在楚国上空不忍离去,把全诗推向高潮,有力地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思想和情操。这样的艺术效果,如果不借助于神话并把神话素材加以重新改造和构思,是很难达到的。

三、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我国古代诗歌在艺术构思和表现上的主要特点是所谓的“触物以起情”和“索物以言情”,总括起来就是借物抒情。这一手法和特点,前人在研究《诗经》时已有所发现,把它概括为“比兴”。屈原则对它作了重要发展。首先,它开始把物与我,情与景开始糅合,交融起来,扩大了诗歌的意境和表现力。因此,屈原作品中的比兴,不再是简单的以某物比某物,或触物以起兴,而更多的是把物的某些特质与人的思想感情,人格和理想结合起来,融为一体,使物具有象征的意味,使情具有更具体的附着和寄托。在《离骚》中的比和兴,从形象本身看来,它是虚构,是想象,但从所表达的内容,思想感情来说,又完全是现实的。这就开辟了后世的“寄情于景”,“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对我国古代文学,特别是诗歌创作有着极大影响。

《离骚》的形式来源于楚国人民的口头创作,诗人又将之加以改造,构成长篇,使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它的语言精炼,吸收了楚国的不少方言,造句颇有特色。《楚辞》收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诗歌,西汉刘向辑,东汉王逸作章句。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离骚》是屈原被贬后写出来的。本诗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定地位,因此诗人也称“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