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五十六个民族的认识教案反思 幼儿园五十六个民族的认识教案(实用5篇)

时间:2023-09-29 07:09:23 作者:HT书生 毕业论文 幼儿园五十六个民族的认识教案反思 幼儿园五十六个民族的认识教案(实用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幼儿园五十六个民族的认识教案反思篇一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听到这句话,大家一定很熟悉吧。没错,我们伟大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彼此关心着对方。团结互助是我们五十六个民族的优点。

团结就是力量,身为黄炎子孙,中华民族的人们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么多为国牺牲的英雄烈士,有许许多多的都是少数民族的同胞们,如:卓恺泽、丘逢甲、罗福星、井勿幕、包森……他们大公无私的精神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中国因为有他们这样的英雄好汉,所以给新中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是,如果人们不团结起来,那再好的人才也无用武之地了!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何况我们有那么多人。

民族也是多彩的,每个民族都各有特色。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节日,如藏族的洛萨节、苗族的杀鱼节、藏族的歌圩节等。每个民族的美食文化节也让人受益无穷,拉祜族的烤肉令人馋涎欲滴,普米族的猪膘肉真是回味无穷,美味极了!蒙古族的奶茶又香又甜……而且,民族服装也非常美丽,各具特色,白族的`妇女穿着红色丝绒的小褂,土家族的姑娘穿着露水裙……反正,我最喜欢苗族服装,衣襟、头饰上布满了银铃,走起路来“叮铃叮铃”的,让我感觉心情甚好!

团结,因为有爱在流淌……大家一定还记得汶川大地震吧,这么多伤者,他们几乎要么是被救出来的,要么是为了救人而负伤的……因为心中有爱,才能这样不惧怕死神的威胁,并且能从死神手里夺回一条又一条鲜活的生命。因为心中有善,才能这么舍己为人。地震当天,他们一个个对生存的渴望牵动了亿万人的心,志愿者不求回报的从四面八方赶过去,就是为了他们的心愿而奋斗着!

祖国因为有团结的人民,所以才会有更好更强的发展。让团结,变成一种国家精神,让团结,变成一种习惯,更让团结,变成一种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桥梁吧!

幼儿园五十六个民族的认识教案反思篇二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是一节“外表华丽”但“内心复杂”的课。说它“外表华丽”是因为这节课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涉及到各个民族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服饰、信仰,等等。是一节容易学生比较愿意接受和学习的课。这也正是它“内心复杂”的原因——56个民族的知识涉及的方面多、广,课就不容易讲,面面俱到只能使这节课伏在表面。要想深入、透彻的分析,一节课的时间又远远不够。所以,这也是一节考验人的课,考验的是教师的各个方面的综合能力。

起初,在备这节课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是要讲学生感兴趣民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于是,我在学生中做了调查,学生对自己曾经听说过的民族比较感兴趣。他们往往都是曾经知道这个民族的某一方面,想要了解的更多。再有,他们对民族的服饰、美食、舞蹈等比较感兴趣。结合同学们的想法,我选择了学生中有的,和在生活中出现较多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个民族,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例如,回族、满族、傣族、藏族、壮族、朝鲜族、蒙古族,等。从服饰和饮食出发,其中渗透了少数民族生活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传说和故事。但在实际操作中,这样的知识是学生以往没有的,教师“给”的过多,内容丰富,但活动少、兴趣不够浓厚。而且,所有的知识,学生向看纪录片一样,看完,不一定能够记住,教学目的没有达到。

有了这样的经历,我改变了教学重点,从知识转向了情感。在教学内容上,也从第二课时换到第一课时。我设定的教学目标是:知识目标:明确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初步了解不同的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过程与方法目标:感受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土人情。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懂得尊重和理解不同地区的人们的生活方式、礼仪习俗。感受正是因为各民族间的差异,才有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增进民族间的友谊与团结。

明确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之后,我重新设计了教学活动。首先,由谈话导入进入本课;然后以看图片、听音乐的方式猜民族,激发学习兴趣;之后交流学习扩充知识;再然后进行民族服饰展,由服饰还能引出一些知识;最后总结升华。试讲之后感觉,活动的设计很好,能通有效的落实教学目标,学生也很喜欢,但是环节较多,一堂课之内进行完比较困难。而且,在第二个环节中,可以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跟进问题,很自然地解决了一部分民族的知识问题。这样的结果也给了我修改的灵感。

在二次备课中,我把第二个环节和第三个环节进行了有效的融合。我把学生感兴趣的几个民族的知识做成知识卡发给学生,最为课上的学习资料,结合书本进行学习交流。在了解了民族常识之后再通过“猜民族”的游戏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和提升。最后用“服装秀”的方式,以服饰为切入点,让学生感受少数民族各具特色、各具风格,在中华大地上像56支花朵一样大放奇光异彩,装点我们的祖国,达到情感升华的目的。

在这次赛课中,我收获颇丰。团队给予我力量最大,在我经过了一次次的修改、推翻了再修改,还是对这节课一筹莫展的时候,是学科的老师利用自己的周末休息时间帮我备课。使我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捋顺这节课的层次。是校领导在校务繁忙且众多“百花”选手都在试讲、备课、参赛,需要学校领导陪同的情况下,校长抽出时间一点点帮我说环节、抠细节、提建议。在团队的互助中,我在活动设计方面、评价语言方面、课堂机智方面,等等都有所提升,对课程的理解,以及如何把教学和新课标联系起来,等等方面都所有进步。

幼儿园五十六个民族的认识教案反思篇三

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强调教师:“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也就是说教师的教育活动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走进儿童的生活,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拓展他们心灵的空间。

作为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品德与生活教师,当我面对同一节课——《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的教学时,只因对新课标的理解和运用不同,使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手段出现不同,从而在三个班教出了三个不同的结果。面对这三个不同的结果,我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教学反思。

第一次探究

《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是《好大的一个家》主题单元中的第一课,主要是对小学生进行我国的民族认知和民族团结教育。第一堂课的教学,我按照传统的做法,认真地钻研了教材和教参,直到自认为所有的内容都吃透了,也准备充分了,才走进课堂。我预料:这部分内容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接受起来难度较大,因为“民族”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生活中没有人为民族挂牌。因此我做了充分的准备,以应对学生的提问。上课了,我用问话的形式开了头:

“同学们,你们知道‘民族’这个词吗?”

生:“知道!”

“你喜欢哪个民族?”

生:(沉默,茫然,没有回答)

“那你知道自己是哪个民族的吗?”

生:“威海族的。”

生:“中国族的。”

……

孩子们没有任何疑问,也没有任何兴趣,情况比我想象的还要糟。于是,我费尽了口舌,从民族的生活习惯到民族的风俗文化,自认为很尽力、很到位、很清楚地讲了一节课,但从学生的表情看,“民族”留给孩子们的仍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遥远的感觉,他们并没有获取知识的快感和对这一主题的深刻认知。我知道我失败了。

后面还有两个班要上这一课,我应该怎么办?

第二次探究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只有使学生成为“乐之者”,才能进入学习的最佳境界。于是,我想到了多媒体对孩子的巨大吸引力。我重新备课,利用网络技术下载了大量的民族生活图片,并精心选取了几个人口较多的民族(蒙古、维吾尔、藏族、傣族、朝鲜)风俗的音像片段,经过剪裁重新组合,还利用这些资源,制成了精美的拼图游戏。把整堂课设计成教师提供资料、学生有选择地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探究的学习过程。

新的一课开始了——

“哇!——”,“啊!——”在一片惊叹声,几十双小眼儿不由自主地瞪得圆圆的,孩子们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声:

“真美!”

“真好!”

“蒙古人接待客人真有趣!”

“维吾尔族人的房子真漂亮!”

“傣族人的孔雀舞真好看!”

……

打破时间、空间的局限,用动感的画面,多变的音响把人的思维、情感带入某一时空,实现对未知世界的了解和认识,这是信息技术独有的特点。当孩子们的眼前出现美丽的葡萄架,一望无际的草原,奔腾的马群,热闹的泼水节,隆重的望果节……“民族”的一切都在撞击着他们的心灵。

孩子们坐在电脑前,迫不及待地点击着画面。

信息技术带来的人机互动的学习环境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在这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中,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完成了对民族知识的探究。

教完这一课,我的心里有一份激动:我的心血没有白费,这一堂课上得确实很成功!

回到办公室,我兴奋地回味着刚才课堂上的一幕幕情景,高兴之余,我心里掠过一丝疑问:难道这一课就真的这么好吗?就没有一点遗憾和不足吗?能称得上是一堂完美无缺、经得起推敲的课吗?我重新审视这堂课。

我发现,孩子们在这堂课中所表现出的更多的是惊喜和好奇,而其深刻的思想教育意义却没有被凸显出来,“品德”与“生活”两个词被淡化。

第三次探究

在反思的过程中,我重新梳理了自己的思路。这篇文章编写的目的是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之间的团结和睦,对于国家建设是非常重要的`,怎样正确地进行交往,才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这才是我们这一课的核心。而这一点,我原来忽略了。于是,我豁然开朗:原来我这一堂课的轰轰烈烈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只是以知识为中心的课堂的翻版,我不过是借助于多媒体的手段,使学生更易于接受罢了。我还有一个班的课要上,我决定再次重新设计这堂课。

族人和卖土特产的西藏人……我找到了设计灵感。

新的一堂课又开始了。我精神焕发地走进了教室。

“小朋友,林老师是汉族人,每到春节,我们全家人都要凑到一起包饺子吃。到了元宵节,要吃汤圆……你呢?能告诉我,你是哪个民族的吗?”

生:“我也是汉族的,过春节我们家还要剪窗花呢!”

生:“我也是,过春节一定要吃鱼!”

……

“有没有不是汉族的小朋友?”

生:我是鲜族的。

“能给我们说说你们家里人都爱吃什么?过什么节?怎样过节吗?”

从自己、自己身边的人认起,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了解、认识民族,这让孩子们感到“民族”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这种真切的感受让孩子轻松地理解了“民族”这个词。

接下来,我又贯穿运用了上节课的多媒体精华,最后,我还特意增加了一个环节:

“小朋友,如果现在你到了蒙古族,主人为你唱了祝酒歌,献了哈达,你会怎么做?

(一生表演接受哈达,敬天地后喝酒的动作)

“如果你到了傣族,人们向你身上泼了一大盆水,你会怎么想?”

生:“我会感到很幸福,泼的水越多,说明他们送给我的祝福越多。”

“如果有别的民族的人到我们威海来,你会怎样招待他们?”

生:“请他吃威海的大虾!”

生:若是回族的,不能用猪肉招待客人。

生:“带他游刘公岛!”

……

一份亲情增加在孩子们的心中。这时音乐响起来:“56个民族,56枝花……”孩子们不由自主地唱了起来,此时的歌声已分明融入了孩子们的幸福和自豪,孩子们的心灵空间被拓宽了。

体会和感悟

一堂课在不断的反思、改进中,出现了三个不同的结果,这使我感触很深。我理解到,越是生活的,越是孩子们容易接受的。帮助孩子们学会“做人”,才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核心。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品德对一个孩子来说,影响着他一生的成长。作为一名《品德与生活》教师,我们只有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索,走进学生的生活,才能更有效地拓展学生心灵的空间。

幼儿园五十六个民族的认识教案反思篇四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维吾尔族、蒙古族的服饰、风俗习惯等。

2、知道维吾尔族和蒙古族是少数民族。知道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

3、激发了解更多少数民族的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了解少数民族的民族风俗习惯和特色。

教学难点:

能通过各民族的主要风俗习惯和特色辨认不同的少数民族。

活动准备:

课件、服装,《爱我中华》《娃哈哈》音乐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大家坐飞机去旅游好吗?我们今天的目的地有三个地方,我们先出发去第一站吧!(课件出示飞机飞行音乐《小飞机》幼儿同时动作飞机飞行状)飞机慢慢降落,大家下飞机,轻轻地坐下。我们来到了维吾尔族小朋友的家乡—新疆(出示中国地图画面课件。)

二、认识维吾尔族。

1、演示课件:

(1)你们了解维吾尔族,了解新疆吗?

(2)他们在干什么?(跳舞。维吾尔族喜欢跳舞,他们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3)他们还是一个很好客的民族,瞧,有两个维吾尔族的小朋友来欢迎我们了!(维吾尔小朋友问好)维吾尔族穿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款式的?(都戴小帽,女的穿黑色坎肩、长裙、男的穿对襟长袍。)

(4)维吾尔小朋友端出葡萄干款待大家。(丰富词汇:亚克西。)

新疆还有什么特产?(哈密瓜、葡萄、葡萄干)

(5)维吾尔族人在干什么?他们有哪些生活习惯?(弹冬不拉、吃羊肉串、摘葡萄)

(6)我们今天交到了维吾尔族的.好朋友大家高兴吗?我们邀请维吾尔小朋友一起来跳个新疆舞吧。(大家一起跳新疆舞蹈。)

(7)今天,大家在新疆的旅程就结束了,和维吾尔小朋友再见!(维吾尔小朋友:欢迎你们下次再来!)

三、认识蒙古族

2、演示课件。

(1)我们来到了内蒙古自治区,这里是蒙古族人民的家乡,让我们跟着导游阿姨去逛逛大草原吧!(观看视频)

(2)反馈:跟着导游阿姨逛了一圈,你对蒙古族有什么了解?(住蒙古包,放牧,骑马)

三、拓展延伸

1、认识了两个少数民族你们高兴吗?那你们是什么民族的?(汉族)

小结:我们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其他民族人口较少,这些人口较少的民族叫少数民族。维吾尔族、蒙古族都是少数民族。

2、你们还听说过那些少数民族?

接下来让我们走入行程的最后的一站就是民族村。

3、参观民族村(放课件)教师讲解。

介绍傣族、苗族、藏族。不管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我们都是中国人!五十六个民族团结生活在一起,共同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

(放音乐《爱我中华》)现在让我们邀请老师们伴着欢快的乐曲团结起来,跳一支团结舞。

幼儿园五十六个民族的认识教案反思篇五

教学目标:1、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有五十六个民族。

2、初步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

3、尊重和理解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礼仪习俗,增进民族团结。

教学时间:四课时

第一课时

活动内容:

活动准备:1、教师准备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分布图及图例说明。

2、准备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活动过程:

一、听歌曲,激发感情

1、最近大街小巷都在播放一首歌曲,我们也一起来聆听。

2、播放《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3、解说点题: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歌唱出了我们祖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家庭。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大家庭,感受它的团结和温暖吧!

二、了解中华民族的组成和民族的分布

1、(出示民族地区分布图)这是一幅民族地区分布图,你能从上面获得那些信息?

2、小组交流学习,做好记录。

3、小组推荐一名成员汇报成果,进行班级交流,教师相机总结(民族的组成、民族的分布):从图上我们了解了人数相对较多的部分民族以及它们的分布。其中汉族人数最多,其它民族人数较少,我们称这些民族为少数民族。

4、出示55个少数民族的名称进行了解。(学生快速浏览)

5、抢答竞赛活动:完成“我所知道的`民族”

三、了解“五大民族自治区”。

3、我国除了五大自治区外,在一些少数民族比较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内,还建立了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此外,还建有1300多个民族乡。

四、齐唱歌曲,总结课堂

1、同学们,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多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出示书上民族集体照)这张照片就是最好的证明。在祖国温暖的大家庭里,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身在何处,都是心心相连的兄弟姐妹。让我们一起高歌,歌唱民族的团结,歌唱民族的欢乐祥和。

2、师生共唱《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