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课文师恩难忘教学反思 师恩难忘教学反思(模板8篇)

时间:2023-10-14 02:29:12 作者:文锋 文秘知识 最新课文师恩难忘教学反思 师恩难忘教学反思(模板8篇)

公益行动是传递爱心和关怀的重要方式在总结中,可以结合具体案例和数据,展示公益活动的实际效果和影响。这些公益总结范文展示了不同组织和个人在公益事业中的探索和努力,希望能为你的写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灵感。

课文师恩难忘教学反思篇一

1、课堂上,问题的提出是循着课题提出来的,所以这一问题的设计能够引导学生感悟“扣住课题质疑,抓住关键语句读懂课文”的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预设加生成是学生思维解放的保证,是课堂精彩的源泉。问题的设计、两个关键语句的`品读是预设的,但学生在感悟和理解“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时的发言及由此展开的讨论是没有想到的,也是无法去设想的。这一生成的精彩、学生思维的激活全靠“为什么不把田老师的故事比作‘冬雨’、‘夏雨’呢?”这一问题的出现,而这个问题是在师生交流中突然产生的。

3、课堂生成不是无规律可循,应该是在师生自由平等的交流中自然产生的,就好像两个人在闲聊,顺着一个话题能够生发开去。教师课堂生成的能力应该是可以通过日常的课堂教学自觉培养的,但是如果课堂预设得过细,或课堂上过于强调执行教案,那课堂生成则很难出现。课堂生成强调师生交流的自由平等,但同样强调教师的“心中有数”,不能“偏题”、“跑题”,这就需要教师还要有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

课文师恩难忘教学反思篇二

我发现很多语文教师喜欢在第一课时让学生练习分段。站在学生的角度,我想象那一定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且不说有些课文本身结构就比较模糊,让学生分段有点勉为其难。单从学生学习心理出发,刚接触新课,他们肯定不能明白作者构思的来龙去脉,即使上完整篇课文,又有几个学生能很明白作者的意图呢,本来嘛,学习写作对小学生是一件头疼的事,更何况去揣摩作家的构思!

“学程导航”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就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以学定教,顺学而教。语文教师要反思第一课时让学生练习分段的传统教学习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什么时候练习分段,甚至某篇课文分不分段都应当认真思考一下。

回到《师恩难忘》第一课时的教学,我把教学重点放在朗读课文上,因为学生的朗读拖拉特别严重,标点符号以及段落的停顿读不好,有些长句子容易读破。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初步让学生了解一些表达方法。比如:第一环节,尝试听写课文生词、成语和最后一段中心句,然后从朗读中心句入手,了解这句话点明题意的作用,告诉学生自己写文章时也要注意篇末点题。再如:第三环节,整体把握一下,作者写田老师是抓住了一个典型事件写的,这件事从哪儿写到哪儿,是一件什么事。许多学生寻找时都找了3——6自然段,那么第7自然段和上面的事件有什么联系?通过反复朗读,帮助学生发现,第七自然中的“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讲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是对上文事件的概括。从而明确了段之间的联系,并学习运用重点句子概括段意的方法。接下来同法练习概括1、2自然段段意和8、9段段意。

这篇课文我从学习表达的角度帮助学生练习分段、概括段意,自己觉得比较顺手,至于后面的课文怎么设计分段练习,视具体情况处理。

希望有更多的同行者参与我们的'讨论,让语文教学变得简单、有效,让师生从语文学习中找到快乐!

《师恩难忘》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上课伊始,我让学生谈谈田老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当学生说到田老师“故事编得好”时,我就让学生结合我出示的几个成语(引人入胜、娓娓动听、身临其境、春雨点点等)来描述一下田老师编的故事,接着让学生读课文中带有这些成语的句子,目的在于让学生勾勒出田老师讲故事的情景。

两个问题的解决比较满意——为什么“这些故事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学生默读第三至七自然段交流印象深刻的地方时,一个学生说到田老师的故事还蕴含着做人的道理。这时,我启发他们田老师的故事不仅教给我道理,还给了我知识——让我了解了小诗的意思;田老师的故事还让第一天上学的我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后来,我说:一个故事教给我一个道理,上千个故事就教给我上千个道理;学生接着说一个故事带给我一份知识(一份快乐)……通过说这三句话,“一个”到“上千个”数量的递增,学生很自然地就领悟了“春雨点点”的含义,因此在这时候请他们回忆古诗,他们就能准确地说出田老师的故事真是“润物细无声”哪!

另一个问题——为什么“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在理解“春雨点点”之后,我让学生了解刘绍棠成为作家后的一些成就,再回头来看看自己的启蒙老师,想想这其中有什么联系,这个时候学生就自然理解了“播下了文学的种子”一句的含义。后来请学生联系课文原来的题目《老师领进门》来谈谈,他们就知道是田老师把我领进了文学的大门。

在本课的教学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朗读指导太粗糙,学生感情不到位;对一些重点词句的感悟还不深入,使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不够深刻。想想自己的教学,与文中的田老师比一比,真是惭愧哪。

课文师恩难忘教学反思篇三

我依据《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的"阅读是学生个性话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整堂课上,我特别强调阅读者的个性体验。比如,带有"自己"一词的表述。如刚开始时我强调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课堂气氛很快活跃起来,学生较快地进入了情境。在对话训练中,我让学生读读自己喜欢的角色,读出自己的感受。正因为学生有了兴趣,才会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才能获得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美,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如在朗读中很好地理解了"撒娇"、"唠叨"、"沉不住气"等词的意思,朗读训练较扎实。

整堂课很好地落实了"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结合单元训练重点,初步掌握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方法。在与学生的对话中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并能通过重点句子的朗读表现出来。过程和方法:通过四人小组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读一读,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跃跃欲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情感态度和价观:在朗读中体会了笋芽儿从害怕到坚强的态度变化,懂得了只有经风雨,见世面,勇于锻炼,才能健康成长。

当然,在朗读训练方面,还有几个问题值得我思考:

1、学生善于模仿,不愿意深入钻研,导致朗读的层次性不够明显,体会不深刻。如在朗读笋芽儿钻出地面这段话时,感情变化不明显。笋芽儿的心情、小草弟弟说话时的语气没有很好的区分。

课文师恩难忘教学反思篇四

一、抓关键词。教学中,我紧扣关键词语“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等想象田老师把古诗改编成动人的故事来讲课的经过,引导学生细心体会老师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不忘教导学生做人……使学生深入体会到老师的“恩”和对学生的爱。然后,在这样的感情基础上,带着学生感受作者对老师的喜爱、敬佩和感激之情,理解感悟文中重点句子——“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二、抓关键句。抓句子和抓词语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教学中,我抓住文中的一个重点句:“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了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这个唯美的句子是一个比喻句,学生很容易就发现了这点;然后,让学生通过句子理解老师对作者影响之大后。学生谈了很多,也表现出了对文中老师的敬佩。这时的学生便与课本产生了共鸣,也就更明白这也是令作者难忘的“恩情”。

文档为doc格式

课文师恩难忘教学反思篇五

《师恩难忘》是根据我国当代著名乡土文学作家刘绍棠先生的作品《老师领进门》改写的。内容浅显易懂,语句平白。课文通过对田老师“故事法”教学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尊敬与感激之情。

教学一开始,我就紧扣“师恩”,让学生来回忆教过他们的老师,谈谈其中一位老师对自己的恩情。引入课题后,就让学生针对课题提问。课中,我又引导提问:田老师的课讲得怎么样?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田老师的课对我有什么影响?哪些语句反映了“我”难忘田老师的教诲之恩?也表达了“我”对恩师的感激之情?我认为,这样的交流,不仅能激活学生生活中的鲜活的“情感因子”,也可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作家笔下流淌的`温馨情感,所表达的不是一种普通的感情,而是一种深深的感恩情怀。

在三读课文后,学生已经知道了文章的脉络,这时我抓住时机,让学生感悟作者的那份情意来自何处?学生在充分朗读后,进行交流。学生在朗读中,交流感悟。这样,学生不但培养了概括能力,还体会到作者对老师的感激,思念之情。

不足之处:虽然我创设很多情境,来激发引导学生,但是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有待于提高,教学方法也有待于改进。

课文师恩难忘教学反思篇六

尊敬的刘主任、各位同行:

下午好!今天在坐的各位都是商南教育上的行家里手。

大家都是来自我县小学语文教学岗位上的一线精英。说实话,站在这个讲台上,我的压力很大。很有班门弄斧之感。但套用我在商州听课时一位老师说的话心里又颇感安慰,她说----弄斧还须到班门。的确!与高手过招,才能暴露自己的问题。不置身于这浓郁的学术殿堂之中,又怎么能提高自己?所以我今天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执教这一课的。恳请各位前辈各位同行多提宝贵意见。

我所执教的这篇课文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园丁之歌》,师生情是古今中外作家反复抒写的主题。这篇深情而又朴实的记叙文便是著名作家刘绍棠通过对小学一年级时一位教学有方的田老师的回忆而表达的对老师的尊敬感激之情 。由于我们的学生大都有与作者近似的经历,因此在感情沟通方面应该可以引起共鸣。

1、由我国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有关尊师的小故事和名言导入新课。名言是我们所熟悉又认同的留言哲语,大多出自名人之口。先让学生自己展示所知道的有关尊师的名言和故事,然后出示众所周知的相关资料,既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又在无声中让学生养成积累名言的好习惯。

2、抓题眼,初步感知文意。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过:“抓题眼是上好课的关键。”板书课题后,让学生把课题补充成一句完整的话---老师的恩情让我难忘。借机引导学生质疑:师恩指什么?师恩为什么难忘?此时,再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感知大意。教学中,让学生围绕问题充分阅读、思考,并讨论、交流,我只作必要的点拨和提示,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活动认识田老师这个善于用故事吸引学生、播撒知识种子的人物形象。

3、抓重点词句,品味积累语言。课标在第三学段的词语教学中关于词语教学提到了与之前学段的不同:一是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推测词语意思,二是能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三是能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也就是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更侧重于体会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所以在这一课里我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比如“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身临其境”等等,从对这些词语的理解中我们感受到老师的故事很精彩,再从对故事的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细心体会老师是怎样的“教学有方”——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不忘教导学生做人……使学生深入体味到老师的“恩”和对学生的爱。然后,在这样的感情基础上,带着学生感受作者对老师的感恩之情,理解感悟文中重点句子“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了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让学生理解老师对“我”的影响之大,这时的学生便与课本产生了共鸣,心里一个可敬可亲的老师形象不自觉就树立起来了,学生也就更明白了“师恩”的含义。课文结尾的内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生难忘!”看似简单,其实对于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我查资料时看到一位老师这样做的,那位老师因为这段文字引领一部分学生去阅读刘绍棠的书,看看他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以家乡北京郊区的农村生活为题材,格调清新,语言纯朴,乡土气息浓厚),从中找到这位田老师给他种下了什么。因此这一段并不是课文的结束,而是给予学生一个新的阅读平台,给予学生一个阅读起点,阅读整本书的起点。但我们本次教学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这一好的做法我没法采纳。所以我将这一任务由课前移向课后,在课外推荐阅读里让学生做选择性的阅读刘绍棠的作品,引领学生从文本走向更为广阔的阅读平台。

4、注重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著名作家的语言魅力。诵读是架起文本与阅读之间的桥梁、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也应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有位专家曾说:“琐屑的理性分析会湮没语文课堂的美,长期享受不到课文美感的学生,久而久之也会失去学语文的兴趣。”在这节课一开始,首先让学生聆听字正腔圆的课文范读,声情并茂的范读创设出浓浓的教学氛围,迅速调动起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在品味“娓娓动听”一词时,让学生再现田老师的语文课堂,也把这个故事“读”的娓娓动听。在了解作者刘绍棠其人时,让学生自由朗读,不受集体约束。升华感情时,还出示了一首赞美老师的小诗,请男女学生表演朗诵。在各种形式的诵读中,学生不仅受到了美的熏陶,对“师恩”的感悟也更加深刻。

5、拓展延伸,由此及彼,让学生的感恩之情也充实丰盈。拿到教材读了第一遍课文后,我当时的想法是:老师上课,学生听课,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每天都要经历的一幕幕。而这一幕幕是每个学校每天都要发生的,就这么简单的故事怎能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深情呢?再读课文,仔细揣摩,又有所顿悟。试想如果没有当年老师讲的一个个精妙的故事,也许在中国的文坛上会失去一位有才华的作家,我们也就读不到那些充满泥土芳香,至真纯美的作品了。老师那广博的知识和独特的教学方法,使作者把文学当作了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掩卷沉思,文中的田老师是旧中国的一位普通小学教师,他的学校就是一座破庙,他的学生有四个年级,他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是什么让作者对老师终生难忘?是广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学艺术,这便是作者难忘田老师师恩的原因。

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内容及师恩的深刻含义后,我让学生说一说在过去的四年中都有哪些和老师之间印象深刻的瞬间,再写一写想对老师说的话,并通过激情朗诵和宋祖英的这首名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将尊师的氛围推向最高潮。通过课后习题的设置,让学生搜集资料,开展尊师活动。

最后送上这幅对联----“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 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替天下所有学子向老师表达深深的敬意。

亲爱的各位同行,也许你曾经为自己只是一名教师而不甘心,也许你曾经为自己每天辛苦工作却只能勉强养家糊口而抱怨,其实我们比谁都清楚,我们的头上不需要太多的光环,我们所从事的职业不需要被别人称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深深的相信,只要我们愿意去努力,用知识去武装自己,并像文中的田老师那样用一颗仁爱的心,多钻研教学方法,改变你的课堂,那么在不久的将来,当我们走在大街上的时候,当我们坐在电视机前的时候,我们的眼前会突然出现那些曾经稚嫩曾经熟悉的面孔向你深深鞠躬,并有一个声音对你说-----“师恩难忘”!

课文师恩难忘教学反思篇七

教学中,我紧扣关键词语"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等想象田老师把古诗改编成动人的故事来讲课的经过,引导学生细心体会老师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不忘教导学生做人……使学生深入体会到老师的"恩"和对学生的爱。然后,在这样的感情基础上,带着学生感受作者对老师的喜爱、敬佩和感激之情,理解感悟文中重点句子——"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抓句子和抓词语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教学中,我抓住文中的一个重点句:"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了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这个唯美的句子是一个比喻句,学生很容易就发现了这点;然后,让学生通过句子理解老师对作者影响之大后。学生谈了很多,也表现出了对文中老师的敬佩。这时的学生便与课本产生了共鸣,也就更明白这也是令作者难忘的"恩情"。

课文师恩难忘教学反思篇八

能否坚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是一个教师的进取心、责任心、勇气和意志力的表现。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师恩难忘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到您!

这个学期开学上课时间较晚,第二周的第一天就是教师节。在教师节前夕,我带领学生学习了第一课《师恩难忘》,显得特别有意义。这是著名作家刘绍棠写的一篇朴实而又情深意切的缅怀老师的文章。他描述了小学时“口才、文笔都很好”的田老师对他的教育,抒发了自己对这位乡村小学老师的尊敬和感激的情怀。教学完这篇课文,我就布置了一个和文章以及习作一有关的周练笔。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师恩难忘》的第二段内容,再次体会那种“身临其境”般的感觉,并让学生讨论知道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写的如此生动具体,就是因为作者选取了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典型事例。然后我让学生联系《师恩难忘》说一说怎样才能写好一个人?学生们都积极发言,有的说:“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这一类细节进行描写。”有的说:“要写和人物有关的典型事例。”还有的说:“要抓住人物的神态。”我说:“同学们都说的很好,那么什么样的事例叫做典型事例呢?”学生回答后我总结说:“凡是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令人感动的事情,不论事情是大还是小,都可以称之为典型事例。”随后我让学生在教师节来临之际,写一写最让自己感动得老师。正好,我班刚换了数学老师,原来的数学老师从和孩子们有很深厚的感情。孩子们觉得数学老师关心他们的事例有很多,于是都迫不及待地开始写作。

《师恩难忘》中田老师在讲古诗时,编出一段娓娓动听的故事。课文对田老师所编的故事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描写。用古诗编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这是我让学生进行“随文练笔”的第二个切入点。我找了一首古诗《寻隐者不遇》,先让学生理解了诗歌的大意,然后让学生都去当当“田”老师,也把这首诗歌改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

总之,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是抓住了文本信息,对学生进行了随文练笔。我认为以课文为写作的突破口,及时地把写作训练有机地揉进阅读教学,就能发挥课文的优势,实现读写结合。

《师恩难忘》是苏教版五年级教材里一篇深情而又朴实的记叙文,作者是著名作家刘绍棠。他通过对小学一年级时一位教学有方的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教学时重点应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学习作者选择典型事例凸显中心的写作方法。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把田老师与自己怎样教学第一课进行对比,这是本课对田老师这一形象的第一个层面的解读。本环节以学生喜欢的内容入手,直奔田老师故事教学法这一最有趣的内容。而后采用对比,再次紧扣重点句“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了解田老师独特的教学方式——故事教学法。然后抓住重点句子比喻句从“春雨点点”——悟“教诲”之质。这是本课对田老师这个人物形象的第二个层面的解读。这个环节承接上一环,体会“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的深刻内涵,使学生明白田老师对我的教诲之恩不仅仅有知识的教学,还有人生道理的启蒙,同时也感悟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从“恭恭敬敬”——感“教诲”之恩等。这是本课对田老师这个人物形象的第三个层面的解读。体会到一个好老师对一个学生的成长的作用,同时把作者对老师的敬意的表达与传递作为本环节的重点。揭示了本文的题意“师恩难忘”的真正内涵。

另外本文从我的表现中来引导学生感受一个成功人士的成长:从“听得入迷”——感上课专注,从“文学的种子” ——感喜欢写作,这也侧面衬托了田老师上课讲故事的精彩,这是作文的一种方法,引导学生要活学活用。把课文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之中,使自己的作文更精彩!

《师恩难忘》那是因为师对学生有恩。所以教学这一课,我们应该引领学生把恩字找到,即找到文中的恩有哪些,我个人认为只有找到了恩的内涵,孩子才能从中读到这篇文章最重要的东西。

在写恩上,其实文章是通过好多种形式写的:

一是一位老师教四个年级。学生稍微想一想,就能够知道这其中的难度,就能够明白一所学校就一位老师是什么样子。读着想着,孩子们是能够明白的。这就是第二三自然段所介绍的。

二是自己不能忘记的事。不能忘记的事,往往有两个方面,一种是极善的,一种极恶的。田老师给予学生是善的,所以作者利用了许多文字写了这首诗,老师是怎么样通过故事来引导孩子的学的。田老师讲得真好,感动的作家永远没有忘记。

三是第七自然段中的这样两句“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我个人认为这就是这篇文章的关键句,这两句话的信息量非常大,反复读之,结合上文的信息来理解,就可以抓住整篇文章写了什么。当然恩字也就在其中了。

四是第八自然段写的是报恩。关键句“我仍然像40年前的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课文其实就是从这四个方面来写的。整篇文章,我想学生一读就明白那首小诗,就知道其恩。而第八自然段的内容,其实对于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语言理解起来不难,因为这段话有着特殊的意义,那就是能引领一部分学生去阅读刘绍棠的书,看看他的文学作品,从中找到这位老师给他种下了什么。所以,我认为这一段给予学生一个阅读起点,阅读整本书的起点。假如在教学中,我们没有引领学生认识到这一点,此课很容易教成终点型课。

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先生在说苏教版的读读背背时说过,不要求学生多么深刻地理解其意义,关键是让他们把这些东西记下来,这是一个布云的过程。布的云越多才能下起雨,如果不去布云,肯定就不会下雨。但到底什么时候下,那说不定。暑假间,在与张老师面对面谈这个问题时,我说好多孩子积累的东西是很多,但就是不下雨,把老师搞得挺急的,急到什么样的程度,一些老师认为这个孩子太笨了,简直没有办法教。谈到这里,我们认为在云彩很多,但就是下不来雨时,人、动物、庄稼都要旱死的时候,应该利用高科技来点人工降雨。我想刘绍棠的这篇文章恰恰有着人工降雨的味。是想,文中的这首小诗,是孩子在第一年的识字中所学,已经四年多了,重新拿过来再读,并且是在故事中读,好简单呀!孩子四年了,学的东西非常多,我们为什么不想法把过去的东西拿来用一用呢?这是五年级的第一课文,我想如果老师们能够重视这一点,从这个学期起,让孩子拿起旧有的文章,写起来,这个雨一定会越下越美,会形成江河并流入大海。

今年真的没有机会教这一课,我真的想用这种方式尝试着,因为这样的尝试,让100%的学生喜欢习作,那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