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近代史的学习总结 中国近代史学习总结中国近代史的书籍(实用5篇)

时间:2023-09-29 21:24:23 作者:灵魂曲 工作总结 2023年中国近代史的学习总结 中国近代史学习总结中国近代史的书籍(实用5篇)

总结是对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够使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总结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总结很难写?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总结书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中国近代史的学习总结篇一

(1)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讠斤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2)口号和创办的主要企业: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有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在福州创办的福州船政局等。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如湖北织布官局、汉阳铁厂、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等。

(3)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4)船政学堂的内容要结合乡土历史。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北: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p35:1895年春,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应试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史称“公车上书”,维新变法运动就此拉开了序幕。

p37:18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又称“戊戌变法”。

3.武昌起义。

北p41:1910月10日晚,武昌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和士兵打响起义的第一枪。占领武昌城,取得首义胜利。

p42:此后,仅一个多月时间,全国就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形成了席卷全国的革命浪潮。

4.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

北p40: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旗帜。

p43:1911年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南京临时政府期间,孙中山发布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的法令,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北p43:辛亥革命胜利意义:清朝的统治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崩溃,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结束。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北p45:在陈独秀的率先倡导下,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知识分子,以《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发起新文化运动。

p46:新文化运动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

中国近代史的学习总结篇二

今年,我参加了河北省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通过这么长时间的学习,对于初中历史教学如何贴近学生生活、如何更好的利用开发课堂资源,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于以后的教学将会有更大的帮助。下面将就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做一下总结。

(一)备课中的问题

我认为,高质量的“一次备课”是“二次备课”、“集体备课”编写“导学案”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有效的“一次备课”,后面的所有环节都是假的、空的、低效甚至无效的。

(二)作业中的问题

1.批改目的不明。2.重学轻练。3.要求宽松。4.追求结果,放弃过程。

(三)批改中的问题

1.缺少思考。2.机械呆板。3.目标偏移。

(四)展示中的问题

1.展示的内容缺少选择性。“导学案”中的内容一般可以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多数不理解的,一部分是少数不理解的,一部分是个别不理解的。展示应该是面向全班的,只有把多数同学都有教训值得吸取,有规律方法值得总结的题目拿出来展示,才能达到效益的最大化。

2.展示代表的选择没有针对性。参加展示的学生理应是代表了某题的某种错误类型的一个或几个学生,这种展示才对具有同类错误的学生具有教学作用。但是由于同样的原因,教师“两眼漆黑”,只好课上各小组组长指定代表进行课堂展示。组长盲目指定的结果,就有可能会出现该生展示的内容100%的正确,做错的学生不能从中吸取教训;也有可能全班只有一个或几个学生做错该题,让参与展示的多数学生浪费时间。

中国近代史的学习总结篇三

1.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点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2.人类社会组织发展到氏族公社时期的标志按血源关系组成稳定的群体

3.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府特点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

4.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铁器的使用

5.秦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本质特征皇权至高无上

6.标志秦朝灭亡的直接事件偏师绕道,刘邦进京

7.东汉和前代比,其政治上的突出特点豪强地主享有特权

8.十六国时期结束的标志北魏统一黄河流城

10.南朝政权更替的特点武将夺权

11.唐朝设置节度使之后,国内政治形式的特点内轻外重局面形成

12.五代时北方五个朝代更替的共同特点军事将领篡权自立

1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最突出特点消弱地方势力

14.明朝加强专制的突出特点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15.一条鞭法不同于两税法的最具历史意义的特点赋税折银征收

17.明朝时,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其本质特征在于雇佣劳动关系出现

18.明清文化具有新时代特征,这主要指反封建民主思想产生

19.李自成起义把农民战争发展到一个新水平的标志触及土地制度

中国近代史的学习总结篇四

一.教育理念的不同。

1.精英教育发展成为全人发展的大众化教育。

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讲到其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反映到教材的编写上,则抛弃了过去的“难、繁、偏、旧”的内容和专业化、成人化的内容,真正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2.从注重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的科学主义倾向转为更加注重人文主义,人文精神,注重科学和人文的整和。

在新的课标的课程目标设置上,更加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培养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等等。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宽容和尊重”、“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

3.从重视传授知识为主到重视培养创新人才,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过去那种重知识轻能力的做法带来的弊端越来越为人门所认识到,在新的课改中就强调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勇于反思并作出独立、独特的判断。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4.从让学生掌握知识到留住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我们是系统的学系统的忘”。学完就忘,这是不止一人告诉我的尴尬事。可喜的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特别关注这个问题,要求课程的内容、教材的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的评价等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培养,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学习。

5.让历史更贴近生活,让历史更贴近自我,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

“把握时代的脉搏”是这次历史课改的一大特色。改革要求将知识的构建和学生的个体世界紧密相连,将历史知识和社会实际相连,提倡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二.教学方法和观念的改变

1.有“传授型”向“导向型”的转换

以前课堂上的情况是:45分钟老师一个人讲完,滔滔不绝、一气呵成,还生怕学生没听够,生怕知识点没讲透,生怕考点没讲到。老师挺喜欢讲的一句话是:“只要你们跟着老师的上课、复习的步伐,你们一定能考一个好成绩”。学生则一个个无精打采,小话不断,呵欠连天。课改之后,老师的角色更多的象一个导演,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组织、引导、示范和协调的作用。我们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引导学生学习,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将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和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让他们改变“学历史只要背就行”的观念。

2.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教学,寓“学法指导”于教学过程之中

历史课本中有许多现成的结论,如“……的历史意义”“对……的评价”等,学生有的并不赞同,有的不明所然。这就要求教师将得出结论的过程、自己的思维过程尽量的暴露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分析、讨论中来,引导他们主动发现和探究知识。

3.利用课本中的活动课和学习与探究内容,有计划的开展历史课的研究性学习。

新的历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许多的学习与探究的内容和4节活动课,这些内容不注重结果,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社会实践等活动。要达到理想的目的,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工夫了。

中国近代史的学习总结篇五

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肥水之战的相似作用对当时政治格局的演变起了决定作用

2.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族最重要的影响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

4.唐朝两税法的直接作用缓解中央政府的财政困难

5.两税法实行后,影响最深的作用削弱了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

6.隋朝大运河发挥的主要作用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7.北宋派转运使到各地管理地方财政的主要作用使地方失去割据的经济条件

8.澶渊之盟的最大影响双方维持了一个世纪的和平友好往来的局面

9.王安石变法的突出效果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济贫济弱的局面

10.元朝时期开凿运河的主要作用解决了元大都的粮食供应问题

11.八股取士的直接作用培养皇帝的忠实奴仆

12.明朝后期该用银两收税对社会最深刻的影响促进了农业产品和手工产品的商品化

13.清朝设置台湾政府的最重要的意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