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害工作简报(模板5篇)

时间:2023-08-31 16:24:40 作者:念青松 工作报告 病虫害工作简报(模板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病虫害工作简报篇一

甘蔗是xx县主要的经济作物,蔗糖业的发展为xx县域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和蔗区人民脱贫致富做出了重要贡献,是xx县域经济中产业化经营最为成熟的产业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和省产业发展政策的扶持和引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xx甘蔗糖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十一五”期间,xx甘蔗糖业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加强品种改良更新和双高甘蔗科技应用,提高蔗园综合生产能力,2014年植蔗面积20.18万亩,年蔗糖产量11.21万吨,农业产值4.23亿元,工业产值8.33亿元。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农业耕作制度的变革,引种的频繁,化学农药的滥用,再加上蔗区气候、环境复杂多变,随之而来的病、虫、草害往往给甘蔗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失,发生程度日趋严重。在推进现代甘蔗产业过程中,品种是基础,栽培是关键,病虫草詈是最大威胁:防治甘蔗病虫草害是甘蔗栽培技术的一个重要环节,实践证明,如果抓好病虫草害防治工作,不仅能显著提高甘蔫的产量和品质,而且可使甘蔗生产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二多年来,xx县甘蔗技术推广站在xx省农业--学院甘蔗研究所的指导下,从生卢实际和需要出发,针对蔗区主要病虫草害进行了系统的深入研究,明确蔗区主要病虫草害的备类和分布,总结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综合防治技术,积累了大量的基础资料和实物图片,为xx蔗糖产业的减损增效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但是,生产中广大干部、蔗农对于一些甘蔗病虫草害的为害性认识不足,不知如何防治,错过防治时机,最终酿成灾害,损失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蔗糖业的发展:针对当前甘蔗生产中存在的病虫害防治问题,为了提高蔗区广大干部、蔗农的科技水平,有效控制病虫草害的发生,增强减灾防灾抗灾能力,确保甘蔗品种质量和甘蔗生产安全,我们在有关部门的热情鼓励和大力支持下,结合xx甘蔗科技发展和蔗区的生产实际,认真总结和整理多年来的科技成果。

甘蔗是xx县的主要经济作物,在农业经济收入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近年来,随着甘蔗种植面积扩大,产业结构调整,蔗区70%以上变为“雨养型”旱地甘蔗,管理粗放以及连片种植,长期连作,化学农药的滥用,甘蔗植期多样化(秋植、早冬植、晚冬植、早春植、春-植),再加上蔗区环境复杂(坝区、半山区、山区),气候多变,甘蔗与害虫、害虫与天敢之间的动态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害虫种类有所增加,发生日趋严重,在甘蔗生产中每年固虫害造成了较大的产量损失。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甘蔗害虫达360余种,其中,严重影响我县甘蔗生产并经常造成灾害的害虫主要有:甘蔗螟虫、甘蔗绵蚜、甘蔗蓟马、甘蔗粉介壳虫、甘蔗金龟子、甘蔗剌根蚜、甘蔗白蚁、甘蔗赭色鸟喙象、蔗头象虫、甘蔗蝗虫、甘蔗毛虫、甘蔗黏虫、甘蔗飞虱、食叶象虫等。多年来,xx县甘蔗技术推广站从生产实际和需求出发,在xx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的指导下,针对我县蔗区主要害虫进行防治研究,拟定了切实可行的综合防治技术。

目前世界上已知的甘蔗病害有130多种,国内记载的有60多种。掌萎蔗区内甘蔗主要病害的种类、为害和分布等情况,可为甘蔗引种、病害的防治和研究提供科学依据。xx蔗区冬春干旱、夏秋气候炎热、雨量充沛。春季气温回升时,如遇寒流降温降水(倒春寒),再加上管理不善,冬春新植蔗易感风梨病,宿根蔗易受赤腐病为害;蔗区甘蔗整个苗期都处在干旱季节,黑穗病大量发生,造成缺塘断垄;6月以后,高主高湿,眼斑病、褐条病、梢腐病、锈病、黄斑病、褐斑病、轮斑病、-焦病等极易发生流行;近年来,引种和蔗区间相互调种,使得一些危硷性种传甘蔗瘸害(宿根矮化病rsd、花叶病masic、黑穗病smut、黄叶病syls等)在蔗区传播蔓延,为害严重;甘蔗病害的流行发生为害影嚆甘蔗产量、品质和宿根年限,给甘蔗安全生产带来了严重隐患。为科孝防控甘蔗病害蔓延传播为害,增强减灾防灾能力,确保甘蔗高产稳产拳甘蔗生产安全,多年来,xx县甘蔗技术推广站从生产实际出发,在xx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的指导下,针对xx蔗区病害进行防治研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综合防治技术。

除草是甘蔗生产中的重要环节。传统的甘蔗除草主要由人工进行,而现代的甘蔗除草主要靠化学除草。人工除草效率低,费工费时,除草难以彻底。机械除草是除草技术的重大进步,具有工效高、用工少、成本低、环保等优点;但也有易伤根系,操作技术要求高、小地块难以作业等缺点;机械除草对一年生杂草比较有效,对多年生杂草效果较差。化学除草,劳动效率高,省王省时,并能够杀杂草于萌芽前,除草彻底,具有十分独特的优越性。

采用化学除草剂防治蔗园杂草来代替人工及机械除草,是一项在世界上已广泛应用的技术,它具有防治成本低、节省工时及减轻劳动强度的优点,并能及时有效地防除杂草,保证蔗株正常生长而获高产。化学除草也有不足,如污染环境、杂草产生抗药性及除草剂使用不当造成药害等,既花了钱又使甘蔗不能正常生长而减产。在杂草综合防治技术体系中化学除草占据核心地位,并在现代甘蔗生产中扮演重要角色,是甘蔗除草的最主要手段。化学除草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生产活动,要根据所防治的杂革种类正确选用除草剂及根据土壤墒情科学喷施,才能使除草剂发挥其功效。

病虫害工作简报篇二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作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增加、不同阶层利益格局的变化,精神疾病发病率与日俱增, 精神卫生问题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和突出的社会问题。据1993年全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省重性精神疾病患病率为14.76‰,居全国之首;据此推算,我市有重性精神病患者约6.93万人。其中能得到规范、有效治疗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还不到两成。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发生暴力行为和自杀行为的危险性远高于正常人群,对患者本人、家庭和社会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和沉重负担。据湖南省芙蓉司法鉴定中心统计,从去年1月份到今年5月份,共接受了417起精神病患者涉案鉴定,其中90%不负法律责任。这些鉴定者中有288人属于精神分裂症。由此可见,对危害社会、家庭的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管理与治疗关系到社会稳定、人权保护等问题,亟待妥善解决。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民生项目,该项目负责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实施全程、连续的管理和治疗,并为贫困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免费治疗和住院,其目的就是提高精神病患者治疗率,降低危险行为发生率。这个项目是广大重性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属的福音,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xx年12月,该项目列入中央转移支付地方公共卫生项目,20xx年正式启动,国家批准经费686万(因此也称为686项目)。20xx年我市被国家确定为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以下简称686项目)示范市,北湖区、苏仙区及宜章县为项目示范区县。

二、项目实施成效

(一)加强领导,成立机构,落实责任

项目实施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市政府副市长雷晓达任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李干弟、市卫生局局长王东任副组长,发改、卫生、财政、公安、民政、人社、宣传、残联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郴州市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市卫生局,为项目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市卫生局成立了全市卫生系统686项目领导小组、技术指导小组、应急医疗处置小组,负责医疗技术指导和项目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为项目工作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项目办公室设在市精神病医院,成立专门的科室,具体负责项目组织协调、日常管理和技术指导工作。各项目示范县区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和工作机构,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明确了1名专人从事重性精神病的随访管理工作。同时,对相关医疗卫生单位在项目工作中的分工和职责进行明确细化,突出三项制度的落实(排查制度、随访制度、档案管理制度),使之趋于常态化和制度化,建立了科学规范的精神卫生防治体系。

(二)扎实工作,初见成效

项目工作启动以来,市、县区项目单位制定实施方案,举办专题培训班,积极开展重性精神病人排查和随访工作,并加强了应急处置,项目工作趋于规范化、制度化、常规化。

1.全面落实工作措施。组织项目县区医疗卫生单位,在辖区政府的领导下,与相关职能部门做好沟通协调,借人口普查和大走访活动的有利契机,逐户上门走访,做到逐人见面、逐人筛查,确保不遗不漏。对排查发现的重性精神病人,以及被评估为高风险等级、可能肇事肇祸的精神病人,全面采集信息资料,建立健康档案,同时逐人制定救治、服务等措施。截止6月30日,共筛查、诊断复核、建档立卡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人数是718人,开展随访878人次,超额完成项目任务。

2.加快资源整合。建立、完善了相关工作机制,市、项目县区医疗卫生单位互通信息、无缝对接,最大限度发挥整体优势,切实将重性精神病人的排查、救治、服务、管控等工作落实到位,形成了政府主导,卫生、财政、民政、公安、发改和残联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重性精神疾病防治格局。

3.广泛宣传,加强培训。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宣传形式,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普及精神卫生知识。以提高乡村(社区)医生对于常见重性精神疾病早期症状的识别能力和跟踪随访治疗能力为主,重点培养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兼职人员,熟悉重性精神疾病防治的宣传要点和核心信息,利用广播、电视和宣传材料等对农村常住及流动人口、乡镇企业工人等进行宣传教育。城区主要依托健康教育机构,开展重性精神疾病防治知识的普及宣传工作,积极倡导社区居民对已经患有重性精神疾病的患者和家庭给予理解和关心,平等对待病人,促进社区和谐稳定。以集中培训为主,采用分层、分级、自我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卫生行政部门、医疗卫生机构、相关部门的行政管理人员,参与精神疾病防治的专业技术人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管理人员,患者家属、公安机关人员、居委会(村委会)干部、社区助残员等相关人员进行强化培训,培训内容以重性精神疾病防治工作管理、患者规范化治疗、个案管理、计算机数据管理与质量控制、患者家属护理教育、民警和居委会工作相关知识与技能等为主,为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的有力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市培训项目管理人员、社区/乡镇卫生院精防专干、患者家属、民警及居委会工作人员共996人次。

4.强化长效管控。在敏感时期和时段开通重性精神病人收治绿色通道,预留床位用于紧急收治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确保随时送达、随时接收。同时加快重性精神疾病预防救治体系建设,严格做到“病能有医、疯能有控”。卫生系统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组织督导检查,一是利用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形式定期对相关单位上报的各种报表、数据等资料进行审核、评估,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反馈意见。二是抽调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督导小组,由分管局长带队,对相关单位进行现场检查指导,确保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的稳步推进。

三、存在问题与建议

(一)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应进一步加快

(二)制度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多部门合作是做好精神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基础,但目前在工作落实和职责分工中仍存在一些不明确之处,公安、民政、教育、卫生行政,以及疾控、县乡医疗机构在项目分工中职责部分存在有交叉和空白。因此,建议以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实施绩效工资为契机,在规章制度上真正体现各级管理者和参与者绩效。

(三)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保障制度需进一步健全

我市尚无健全的针对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的保障制度,导致部分精神疾病患者因无力支付治疗费而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精神卫生问题仅仅依靠卫生部门是有限的,医院对于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又无法定赡养人、(扶)抚养人的“三无”精神病患者、生活困难的重性精神病患者、肇事肇祸倾向的精神疾病患者以及流浪乞讨的精神病患者,由于医疗救治经费问题无从落实(如住院救助1500/人,精神疾病专科医疗机构还需要垫付),这些特殊的精神疾病群体,有的经过治疗后仍无法返回(遣返)而占用医院床位,有的是需要较长时间住院治疗而又没有经费保障,这使得精神疾病医疗机构不能正常运转,病人得不到有力救治。建议在医保、新农合、民政救助等领域建立长效机制解决这一问题。

(四)资金扶持力度需进一步加大

由于项目县区农村特别是边远地区居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排查、随访难度较大等原因,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成本相对较高,因此,在保障人均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基础上,应大力争取各级财政支持,确保开展此项工作所需经费。

病虫害工作简报篇三

县农委农技人员在6月1—5日对全县粮食和蔬菜作物进行了病虫害调查,全县粮食作物类病虫害发生以稻飞虱为主,一般田块为1800—3000头/百丛,高的达7000头/百丛;蔬菜作物以霜霉病、角斑病、炭疽病、蓟马、潜叶蝇、晚疫病、绵疫病发生为主。为了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把损失降到最低,县农委及时向所有镇、街发布了农作物病虫情报及防治技术资料,要求各镇、街积极行动起来广泛宣传,将病虫害防控措施落实到田间地头。

6月4日,针对当前的病虫害发生情况,县农委庚即成立技术小组分片指导全县各镇、街的防治工作。技术小组成员由农技中心、植保站、执法大队、蔬菜办、经作站技术人员组成。技术小组一是要调查了解辖区内主要粮食作物和主要蔬菜品种病虫发生及危害情况,以及各镇街工作和农户防治情况;二要指导各镇街农技人员识病辩虫,掌握必要的防治方法;三要对广大农户进行直接的宣传和指导。

6月5日以来,县技术指导小组走访了全县28个镇街,发放宣传资料6000余份,接受群众现场咨询上万人次,通过发放资料、现场讲解、田边示范拍查等方式把病虫害防治方法尽可能地传到广大农户中。同时,指导小组对各镇街也提出了防治要求:一是要在农药经销店张贴防治方法,积极与农药经营户协调联系,推荐经营户及时调供高效低毒农药及药械,并把防治信息宣传给广大农户;二是要做好虫情、病情的监测,及时向县农委反馈信息;三是要加大宣传力度,尽可能做到家喻户晓;四是建议有条件的村社,统一时间、统一药品进行防治。

各镇街对病虫害防治工作也非常重视,成立了防控领导小组,制定了科学的防治方案,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加强组织协调,对防治工作做到了早安排、早部署,层层落实防控措施,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格局。通过广播、召开村社干部会议、院坝会、翻印技术资料、科技赶场、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工作扎实有效。

病虫害工作简报篇四

论文摘要阐述杨树新造林病害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介绍杨树烂皮病与杨树主要害虫的防治措施,以期指导杨树产业发展。

杨树是东海县最主要的造林绿化树种之一,栽植杨树已成为该县农村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据统计该县已发展杨树4万多公顷,蓄积量达160余万立方米,杨木及加工年总产值可达5亿多元。杨树为培育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林业生产和该县的新农村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由于树种单一、林相单纯常引起以杨舟蛾、杨尺蛾、杨树天牛等虫害和新造林出现大面积枯死等病害日趋加剧,经常大面积暴发成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杨树产业发展的现状。经省林科院、省森防站等单位合作研究,目前在病害暴发原因、虫害防治生物筛选和病虫害生态无公害防治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1.1发生原因

近几年,周边地区杨树新造林病害发生严重,成活率较低,有的地块甚至全军覆灭。通过对近20余个苗圃近10万株杨树苗和部分新造林的调查发现,造成杨树新造林发病、死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密度过大。绝大多数农户没有按标准化育苗操作规程育苗。由于近几年杨树苗木价格持高不下,一些苗圃和育苗户为了追求一时的经济利益,加大育苗密度,扦插密度超过规定标准的.2倍以上,达9.0~10.5万株/hm2,有的甚至还多,造成苗木抗病性降低。

(2)施肥过多。苗户为了追求苗木的出圃量,大量追施化肥。据了解,有的苗户追施碳铵和尿素达3000kg/hm2,部分苗户也都在2250kg/hm2左右,使苗木生长期推迟。这样苗木虽然长高了、长粗了,但苗木组织不充实,木质化程度低,细胞壁过薄,机械组织不发达,致使苗木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

(3)长期单一培育。单一培育杨树苗等深根系树种,使苗圃的土壤肥力下降,同时造成危害杨树的病原微生物的大量累积,这样一旦环境条件适宜,杨树苗即可发病。

(4)未选择优良种条。大部分苗户没有按照要求选择良种壮苗作为种条来繁殖苗木,而是采用留床苗和买剩下的瘦弱苗,以及平茬剪下的插条作为种条来培育苗木;再加上苗圃管理粗放,没有按照育苗技术要求进行科学施肥、灌水、除草、治病除虫等,使苗圃内病原菌微生物长期积累、存活,这样一旦苗木的抵抗性降低,极易发生病害。

1.2防治对策

防治该病的重点是做好预防,如果预防措施到位,是完全可以避免和控制病害发生的。针对目前在苗圃管理和新造林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最好在冬季将圃地深翻晾晒,春季育苗前(2月份)施土杂肥75m3/hm2、甲拌磷120kg/hm2、硫酸亚铁150~225kg/hm2,整地作床后育苗。

(2)避免重茬。对同一苗圃地最好不要连年培育同一品种的树苗,将深根性树种与浅根性树种、落叶树种与常绿树种每隔2年相互轮作1次。

(3)应选择优良粗壮的插条作为种条,避免使用瘦弱苗、带病虫种苗作为种条来培育苗木,这样可以培育出健壮的苗木,提高苗木的抗病虫害能力。

(4)苗木密度要合理,培育苗木技术要规范。

(5)插穗在扦插前,要用50%多菌灵+75%百菌清1000倍液或50%多菌灵+40%拌种双1000倍液浸泡2h后再行扦插。在生长季节从6月中下旬开始,每隔15d喷50%多菌灵或75%百菌清、50%退菌特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连喷3遍,可起到防病、治病效果。

(6)起苗时,要尽量保持根系完整,做到随起随运、随栽,若不能及时栽植的,最好放在水堂中浸泡,栽植前用70%代森锰锌700倍液浸泡20h后再栽,栽植后的苗木要及时浇水培土。尽量避免从外地长途调运苗木,若确实需要,要对苗木进行包装保湿之后再运输。

杨树烂皮病别名杨树腐烂病,症状是发生在树干及枝条上,表现为干腐及枯枝2种类型。干腐型主要发生在主干、大枝及枝干分叉处。初期病部呈暗褐色水肿状斑,皮层组织腐烂变软,病斑失水后树皮干缩下陷,有时龟裂,有明显的黑褐色边缘。后期病斑上生出许多针头状黑色小突起,即病菌分生孢子器,潮湿时从中挤出橘红色卷丝状分生孢子角。在适宜的条件下,病斑扩展快,当病斑包围树干一周时,其上部枯死。病斑皮层变暗褐色腐烂,有时可达木质部,易与木质部剥离。当环境条件有利树木生长时,抗病性提高,病斑周围可长出愈伤组织,阻止病斑的扩展。枯梢型主要发生在一至四年生幼树或大树枝条上,初期病部呈暗灰色,症状不明显,当病部迅速扩展绕枝干一周后,其上部枯死。此后,枯枝上散生许多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病菌以菌丝、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在病组织内越冬。翌年春天,当温度在10~15℃、湿度为60%~80%时,产生分生孢子进行传播,孢子萌发通过各种伤口侵入寄主组织,潜育期为6~10d。每年3月中下旬开始发病,形成新病斑,老病斑继续扩展。4月中旬至5月下旬为发病盛期,10月停止发展。杨树烂皮病的2种病原真菌均为弱寄生菌,只能侵染生长不良、树势衰弱的树木。病菌先在各种伤口或衰弱部位生活,并逐步对活组织进行侵染。树皮含水量与病害有密切关系,树皮含水量低有利于病害的发生,该病菌可以在枯死的树木上进行较长时间的腐生生活。一切不利于杨树生长的环境因素,如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管理粗放、其他病虫危害等使树木生长衰弱,都可以导致该病的发生。病害发生严重的大树,可刮除病斑,涂药防治。

(1)食叶类害虫。主要指杨扇舟蛾、杨小舟蛾、杨二尾舟蛾、杨黄卷叶螟、刺蛾、杨尺蠖、金龟子等。幼树可在害虫低龄期、虫态相对整齐时用高压喷雾机喷洒灭幼脲防治。高大树木,可用氧化乐果、久效磷等在树干基部或根部打孔注射防治,也可用烟雾机熏烟。

(2)刺吸类害虫。主要是草履蚧、叶蝉、红蜘蛛、日本龟蜡蚧等。这类害虫早春上树吸取树木嫩芽、嫩枝的汁液,常造成整株枯死。可在若虫上树前用塑料布设置20cm宽的隔离带,并辅助人工扑杀。化学防治,在树干1m以下用废机油加有机磷农药涂成10cm宽的药环,以阻止草履蚧上树。在害虫上树后可用内吸性农药喷雾防治。

(3)钻蛀类害虫。主要有桑天牛、光肩星天牛、云斑天牛等。7~8月为危害盛期,在主干上有明显的排泄孔,有木屑外露。可查找新鲜的排泄孔,向孔内注入敌敌畏原液和柴油的混合液,并用湿泥堵塞孔口。在育苗圃,用有机磷农药喷干防治幼龄幼虫是最有效的方法。另外,也可以通过调整林种结构防治该类害虫,如不与桑树混交等。

冬季树体耐药性较强,而害虫栖息场所又较固定,便于彻底集中消灭。应加强冬季管护工作,清除枯枝落叶,中耕除草,进行树干涂白等。

病虫害工作简报篇五

毛地黄为重要的强心药,可兴奋心肌,增强心肌的收缩力,改善血液循环,或直接抑制心内传导系统,使心率减慢,主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对心脏性水肿有显著利尿消肿作用,但行积蓄作用,用时须注意。

药理作用

1、增强心肌收缩力的作用,在强心甙作用下,心肌收缩增强的特点为:

(2)增加衰竭心脏的输出量;

(3)提高衰竭心脏的效率。

2、减慢心衰心脏心率的作用。

3、对心肌传导性、自律性和不应期的影响:

(1)房室传导:强心甙在小剂量时,通过心收缩力增强引起的迷走神经兴奋效应,可使房室结的传导减慢。较大剂量时,可直接抑制房室结和房室束,使房室传导减慢。中毒量强心甙则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治疗量强心大甙的减慢传导作用,并不会影响正常心率,因为在正常情况下,来自心房的冲动有足够的强度和适当的频率,能通过房室结进入心室,而不会消失在房室结中。但在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时,强心甙借助其减慢房室传导及延长有效不应期作用,可使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一部分细弱冲动消失在房室结中,不能到达心室,从而有效地控制心室率,但并不影响心房率。此时心室搏动与心房是不协调的,这与影响窦房结的减慢心率作用不同。

(2)自律性:治疗量的强心甙对心肌自律性影响不明显,只是通过迷走神经兴奋作用而使窦房结及心房的自律性降低。

(3)有效不应期强心甙能延长房室结的有效不应期,这是由于其抑制na+、k+ -atp酶,使细胞内失k+,k+外流减慢,复极延长而使有效不应期延长。

(4)对心电图的影响:治疗量的强心甙可引起心电图改变,但无特殊意义,由于它影响复极化过程,所以t波变化明显,异常t波出现早而消失慢,常为t波低平、双相或倒置。st段常压低。因复极过程加快,故反映动作电位时程的q-t间期可缩短。p-r间期延长,反映房室传导减慢,心率减慢表现为p-p间隔延长。典型表现为st段呈鱼钧状下垂与双相或倒置的t波相连。中 毒量可出现室性早搏、二联律、房室分离甚至心室颤动等各种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表现,这些改变对强心甙中毒的诊断有一定的帮助,但因缺乏特异性,故应根据病情和强心甙的使用过程作出正确判断。

毛地黄皂苷

毛地黄皂苷,从紫花毛地黄的叶和种子中得到的一种配糖体。甾体皂角苷的一种,水解时,可生成作为糖苷配基部分的一分子毛地黄皂苷配基,而作为糖的部分有2分子的d-葡萄糖和2分子一半乳糖以及1分子的木糖。这些糖部分是结合到毛地黄皂苷配基的第三碳原子的羟基上。因为它能和具有游离3β-oh的甾体类(例如胆甾醇)以等分子的比例形成难溶于水的分子化合物的毛地黄皂苷化合物,因此,这种特性被利用来进行甾醇的定性和分离。

注意事项

1、在使用毛地黄类药物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毛地黄排泄缓慢,易于蓄积中毒,故用药前应详细询问病史,原则上两周内未用过慢效毛地黄者,才能按常规用量给予毛地黄,否则应按具体情况调整用量。

(2)如有肾功能不全,尿量减少时,毛地黄排泄少,易中毒;老年人对药物的(尤其是毛地黄类)耐受性降低,易中毒。故用药剂量应取常人量的1/2~1/3。

(3)强心甙治疗量和中毒量之间相差很小,每个病人对其耐受性和消除速度又有很大差异,而所列各毛地黄剂量大都是平均剂量,故需要根据病情、制剂、疗效及其他因素来摸索不同病人的最佳剂量。

(4)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主动脉瘤及小儿急性风湿热所引起的心力衰竭,忌用或慎用强心甙。心肌炎及肺心病患者对强心甙敏感,应注意用量。

(5)强心甙中毒:见第五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2、毒性

洋地黄全株有毒,为重要的强心药,可兴奋心肌,增犟心肌的收缩力,改善血液循环,或直接抑制心内传导系统。由于毛地黄类药物的治疗量与中毒量之间距离很小(一般认为治疗剂量约为中毒量的60%,为致死量的10~20%)故很容易中毒。全株有毒,药用,有强心之效。

(1)中毒表现

首先在肠胃道引起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胃内容物为草绿色)、厌食、流涎、腹痛腹泻,偶见出血性胃炎及胸骨下疼痛。以成年人较多见。早期的另一徵像是尿少。心脏方面的症状是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并存或先後出现,如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律改变如过早搏动、二联律,阵发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各级房室传导阻。心室颤动和心室静止是最严重的心律失常,可直接危及生命。最後发生惊厥、虚脱、昏迷等。

(2)中毒救治

因毛地黄过量服用危及到心律不整因即刻用解毒剂或鞣酸蛋白2~5 g。静脉点滴等,比照心律不整的支持性疗法。

园林应用

适于盆栽,若在温室中促成栽培,可在早春开花。因其高大、花序花形方面的特点,可在花境、花坛、岩石园中应用。可作自然式花卉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