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全集读后感(大全6篇)

时间:2023-10-07 08:18:43 作者:XY字客 口号大全 曾国藩全集读后感(大全6篇)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曾国藩全集读后感篇一

自省,成功的基石。

深秋的夜晚,微凉的风从小院穿过,涤生平静地回到书房,拿出纸笔,微微捻了捻胡须,看着被自己打了一地的水烟壶,写下了“日课十二条”这个题目。

又是一个漫长的隆冬,八本堂内的国藩在纸上这样写道:“吾棋瘾太大,虽然棋瘾比抽烟要好,但也太耗时间心血,故决心戒棋。”

也许世界上,再也没有什么能抵得上通过自省使内心纯净的高尚了,曾国藩作为一代理学宗师,继承其老祖曾子的“五日三省吾身”从29岁起每日在日记中反省自己今日的不足,检点自己的过错,终于从笨小孩儿成长为满清第一重臣!在我看来也许自省方是曾国藩成功的关键,只有自省方可清洗内心的污垢,也只有自省方可不忘初心,永得始终。

这也让我想到了唐太宗李世民,他以魏征为镜时刻自省自己是否勤政,是否有愧于人民,是否有益于国家,终于他开创了兼并包容而开放的大唐盛世。

是啊,表面的光辉与浮华太过刺眼,因为他挡住了真实,夸张的色彩与线条太过喧闹,因为他只折射出炫目的光彩,隐藏了致命的暗伤。那“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自负一生,致使连他的亚父也被他气走。直到四面楚歌,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说:“天亡我,非战之罪。”毫无自省之意,其执迷不悟,可见一斑。如果他能自省,那历史可能会少一个“汉高祖”多一个“西楚霸王”,天下也未必会姓刘。

时间转到了清代,在屈辱的百年近代史中那晚清统治者沉醉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认为自己的国家战无不胜不知自省,殊不知世界风云变化,他国已是坚船利炮,而清朝竟还在冷兵器时代,如果他们能从一次次战争的失败中自省,可能历史将会得以改变。

如果我们用自省及时改正自己的缺点,也许我们会使内心宁静,然后“致远”、淡泊而又“明志”,从一颗谦卑的心出发,历炼出与众不同的自己,成就属于自己的精彩生活。

成功,从自省开始。

曾国藩全集读后感篇二

湘军大胜,咸丰大悦,命名曾为湖北巡抚,然确遭到军机大臣及对头的谄媚,被怀疑危险国家朝政。皇帝猜忌与不信任,湘军整体计划被打乱。

咸丰的军事原则是直指根本,再伐枝叶,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曾国藩的想法是先捡枝叶,再伐根本。大处落墨,进行整体战略谋划的考虑。

曾总结历史经验,根据地理形势,先拿下几个重要节点,最后解决南京,建立根据地,是军事的基础。古者英雄立事,必有基业。但是咸丰不理会曾的计划。曾的考虑立即东下三大困难,却不受重视,陷入困境。

现实生活中,我也犯过很多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错误。这个时候不妨学习曾国藩,善于借助失败深入思考,分析产生这个问题的根本,当下如何做是更好的决策。另外还需要去借助相关的过去经验。

曾国藩全集读后感篇三

读完张宏杰博士的《曾国藩传》,心情久久难以平复,千头万绪竟不知从何落笔。从前熟知曾公,源于中学的历史书及洋务运动。今日读来,方知见识鄙陋,曾公乃一大奇人,备受毛泽东和蒋介石推崇,毛公评价:封建社会第一“完人”。如此看来,评价极高,却绝不夸张。

曾公传奇的一生,离不开以下这些品质:

坚韧有恒,意志超群

超乎凡俗的恒心与毅力。六次秀才失利,九年的应试生涯,终一鸣惊人,及第进士,跻身翰林。表面光鲜,背后蕴含多少心酸、隐忍与坚持,漫漫科举之路,亦是曾公不堪回首的痛苦记忆,后每每回顾,如芒在背,却未尝敢一句怨言。不抱怨出身普通,不抱怨资质平庸导致凡事需付出于别人十倍努力,只知自省精进,屡败便屡战。曾公一生看重“有恒”二字,在家书中常教诲弟弟们做事善始善终,不可见异思迁,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一无所成。

这段独特的经历,也锻造了他“越挫越勇”的品性,在往后的仕途中,无论周遭何种逆境,他皆能迎难而上,隐忍负重,化险为夷。

笔耕不辍,躬身自省

坚持写日记,勤于自省,善于从失败中寻找方法和总结经验。曾公早年时也诸多缺陷。自评早年浮躁,坐不定;为人傲慢,修养不好;为人“虚伪”;好色。从穷乡僻壤的“土包子”来到人才荟萃的京城,虽然科举的成功一度让他顾盼自雄,睥睨一世,可对比方知自己乃庸俗鄙陋之徒。多年死抠科举教材,涉阅甚少,致使视野狭隘,境界肤浅。为此立下“成为圣贤”之志,几十载如一日,通过日记自我警省、自我批评,甚至将日记公诸于众,让家人朋友鞭策监督自己。这个习惯伴随了他一生,哪怕恶疾缠身,受尽折磨,到了风烛残年,双目几近失明,仍不敢松懈丝毫,直至生命最后一息。坚韧自律至此,令人动容,可瞻可仰,可敬可佩!

数十载的从政从军生涯,他能够多次从挫折失败中崛起,屡建奇功,游离官场并得善终,追谥“文正”(文人做官梦寐以求的一个谥号)。如此等等,均离不开他的善于总结与省思。可谓功虽大而不喜,过虽小而必究。作者评价:曾国藩是一个善于反思的人,他一生得力处在一“悔”字。可见这一习惯在他明志修身,通往圣贤之路,成就丰功伟绩,终成世人瞻仰的“立功、立德、立言”的圣贤之徒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脚踏实地,稳打稳扎

“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尚拙”乃曾公信奉的独特的人生哲学。曾公被视为同时代大人物当中是最笨的一个,梁启超评价钝拙,曾公也自知天资平庸,常自称生平短于才,秉质愚柔;志亢而力不副,识远而力不逮。可正是这股“拙劲”,助力他卓群而立,完胜同侪。

曾公生平做事力求脚踏实地,不走捷径,不慕虚名,不投机取巧,锱铢累积,集腋成裘,力求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他带兵打战,更是将这种稳打稳扎的作风发挥到极致,他主张“围城打援”策略,“扎硬寨,打硬仗”,要求士兵挖沟工事,修建壕墙,多次将太平军打得溃不成军。

广择益友,勤破万卷

前面提及曾公年轻时也诸多毛病缺点,而让他意识到自己的缺陷并立志成圣的,还得益于他广交益友和广泛涉阅。“学于古,则多看书籍;学于今,则多觅榜样。”读书和交友打开了他的视野,拓宽了他的格局。从古代圣贤身上,他意识到自己视野狭隘,境界低劣,并立志成为王阳明等的“圣贤”;与各界精英相交,他领略到了真正的学者风范,大儒本色。自己原是井底之蛙,俗不可耐。

曾公一生受理学影响最为深刻,且在这个领域有高远造诣。他组建湘军,亦有自己一套理学基础,他要建立的,是一支有信仰有精神力量的军队。历代士兵皆用没有文化莽夫,他却要挑选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在他看来,精神力量远胜于身体力量,只有坚定的信仰,才可出战斗力。他注重军队精神政治的建设,常以程朱理学教导士兵,提倡经世致用。而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湘军麾下出现了不少勇且坚的战神,他们秉承共同信仰,不以个人之穷达为己忧,心系苍生社稷,视死如归。也正是这支队伍,击垮太平军,拯救了风雨飘摇的清王朝,让它又得以多苟存了六十载。

更重要的是,持续的学习,让他得以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与时俱进。中国古人向来自诩人上人,自视世界上最文明的族群。在唯我独尊的满清王朝眼中,洋人近于禽兽,不配与国人平起平坐,曾公虽早年也曾视洋人“性同犬羊”,但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后,他做了深刻省思,并更迭观念:众生平等,当以礼相待,以诚外交。操持洋务过程中,更是体现了他放眼世界、博采众长的胸襟和高瞻远瞩的见识。

以德服人,扶携晚辈

曾公一生信奉“拙诚”,不玩心机,时刻以理学精神约束自己。他待人真诚宽厚,甚至以德报怨。对左宗棠因妒恨而多次无端诋毁谩骂,皆采取不理会、不还击态度。甚至在他困难之时及时援助,终感化左宗棠。左评价到: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在与江西布政交涉时,对方恩将仇报,百般刁难,曾公动心忍性,只将其视为磨砺心智的机会。可见曾公心胸坦荡宏大,修养境界极高。

在用人上,他恪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他慧眼识人,多方考究,确定要培育李鸿章为接班人后,又深谙因材施教,李虽明敏有识,积极进取,却带傲气,曾公便常让他与辨士争口舌之长,挫其傲气。他甘为人梯,多次牺牲自己利益为李鸿章仕途铺路,力图为人才凋敝的晚清王朝培育德才兼备者,其格局视野不限于个人利益得失,而真正心系国家安危存亡,着实让人敬佩。他常常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李带兵出战,他便通过书信对他进行一对一指导,将自己生平政治、军事、外交、人际处理方面的智慧倾囊相授。一生若遇恩师若此,夫复何求。放眼今日,曾公便是一位有气度、有格局、有谋略的管理者。

纵观曾公一生,其人生轨迹并非一帆风顺,可以说布满了荆棘与坎坷,可这些苦难与挫折却是造就了他不凡一生,每一次的跌入谷底,让他又一次铆足劲弹到高峰。曾公用自己的实践向世人证明:即便禀赋平庸,亦可通过真心实意的精进修炼,陶冶变化,功不唐捐,玉汝于成。同时也看到了早年立志和内在精神信念在人的一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

曾公奔走劳碌的一生,于公于私,于国于家皆功垂青史,广为佳谈。真正诠释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于国。宦海沉浮几十载,他忠诚事主,平复内乱,解决外患。志存高远,胸怀家国,身体力行,呕心沥血,操持洋务。以精卫填海之势,孱弱多病身躯,奔走劳命,试图拯救无力回天的清王朝,明知不可为却为之。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始终坚定自己的信仰,哪怕恶疾缠身,油枯灯尽,仍勤勉有恒。无论公务如何繁忙,始终坚持每日阅读、写日记、练书法、打坐......真正书写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烈;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忠坚。捧卷拜读,几度盈眶。当读到曾公受病痛折磨之时,更是心疼之至,不忍逐读。

于家。他孝顺父母,团结手足,将兴旺家族、发扬光大视为己任,创造机会帮扶兄弟;与妻子伉俪情深,相敬如宾;教育子女更是严慈相济,引导鼓励。在对后代教育上,他尤为注重品行修养。在他遗嘱中,谈及的不是遗产分割问题,而是对子女品性的期许上。告诫孩子们“不忮不求”,即不妒忌不贪求,因为这是人性最为常见顽劣。他遗留的家书更是后人教育子女的宝贵参考范本。

于己。他立志成圣,涓滴累积,有着极强自我完善欲望甚至“日日自苦”,严格苛求自己直至生命尽头,都不曾松怠丝毫。力图通过勤学苦修达到“完美”境地,终悟得天理,掌握万物运行规律。他注重内在修养,以德服人,海纳百川,不被庸常所缠绕、不被世俗所倾扰,为官数载,两袖清风,终成大器。

曾公传奇一生,其人格之伟岸绝非寥寥几页可以详尽。碍篇幅有限,才疏学浅、文词拙劣,甚至难以将内心汹涌的崇敬之情了然于纸,唯择几样,作浅薄泛谈。

都说:读史使人明智,读书使人深邃。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深知历史更替发展,宇宙浩渺无穷,自己不过沧海一粟。没有成就伟业雄心,亦不敢奢求成为圣贤,只求通过书籍,瞻仰伟人圣贤们的不朽魂灵,聊以自励,且勤学精进,以实现完善人格,滋长智慧,修身养性之望。

曾国藩全集读后感篇四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这便是《资治通鉴》的由来。读人物传记,也是求在茫茫过往中窥见一缕善意的光辉,然后平心静气,修身养性的过程。

作为一个中学生,我很乐意谈谈曾国藩的一生于我们学习有何借鉴之处。

最想谈的是努力。亦可分为勇于承认努力和敢于努力两部分。

常常看到高考后的状元采访,把自己说得是个不靠什么努力就取得了好成绩的顶级牛人。排除真的是天赋异禀这一可能,那为什么状元们,括弧所有人,都不愿承认自己十分努力呢?似乎努力常常与笨挂钩,而谁又愿意每天在脑袋上顶个“笨”字沉迷刷题,生人勿进呢?其实努力的人才是聪明人。不是每个人都找得到学习的捷径的,那谁先开始走路,谁便握有胜利的最大可能性。承认努力,是自己心底的轻松同时也可获得众人的监督,而所谓众人亦会因你的努力而岌岌自危。这也是为什么大家看不惯努力之人的原因,大抵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罢了。

曾国藩同样给予了我们答案。我们可以自由发挥。总觉得庄子的齐物观有另一种解读。泰山大,而蝼蚁小,但有时用着的却是众人眼中效用较小的蝼蚁。天下万物各司其职,故可说是齐物。同样,我们学习,一定是功利心极强的考点一二三吗?曾国藩在翰林院时考试,不同于其他人般平日纵情高歌,考前临时抱佛脚,他得益于考秀才前的脚踏实地精神,而轻松了很多。所以,知识的积累努力的边界无边无涯,我们自由发挥横冲直撞,终归会在将来有一天付诸回报。

《曾国藩传》教导我们的绝对不止这些,有些史越读越感慨,有些真理越辩越明白。

曾国藩全集读后感篇五

敬慕曾国藩的生平成就、为人处世由来已久。前几天,翻开梅寒所著的《曾国藩》传,其中精彩,诱人神往,竟至欲罢不能,直至卒读之。读毕全书,有点不舍,就像和一位聊得甚投机的睿智老友于某个岔路口就此拜别一般。思来想去,遂凝练几许浅浅的感悟,以资记忆。

“二四秋举二七进,八六升迁六一人,三生有幸壮门庭。”这是传闻曾国藩呱呱落地时候,门口经过的一和尚的没头没脑的谶语,有点类似衔玉而来的贾宝玉,日后注定不凡一样。其实,这三句话,却也确乎地概括了曾国藩跌宕起伏的一生。

二十四岁中举,二十七岁中进士,在京做官八年,连升六级,寿命止于六十一岁,一生中经历三次自杀,皆被救起,终成一代名臣,显壮门庭。

回顾曾国藩起落有致的一生,其言其行不仅耐人寻味,更给后世之人留足了想象和思考的空间。通过曾国藩功成名就又起起落落的一生,我们或许能窥探出关于修身治学,关于为人处世,关于依势进退,关于后代教育与家族运势绵延的几点思考和启示。

关于修身治学。曾国藩不算聪明,但却有难得的坚韧和可贵的自律。书中最让我拜服的表述是:其一生都保持着天未亮即起,开始忙活一天事务的习惯。严格的修身自律,加上超乎常人的坚韧不拔和超强意志,使天资一般的曾国藩不断走出更远更广的天地。湖南程朱理学和经世致用的文化环境给年少的曾国藩以极大极深的影响,使得他不仅饱读古代诗书文选,成为大儒;更学以致用,成为后面洋务运动办厂的开创者和派遣第一批留学生30人到欧美留学的促成者。在修身治学方面,曾国藩的勤俭有道,发奋治学,虚心求教等优良特质,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哪怕时代的车轮已前行很远很远。

关于为人处世。在为人处世方面,从征讨太平军初期的湖南办团练,募湘勇,奋御敌,到太平军征战后期及北上剿捻军,曾国藩经历了一个很明显的转变。前期,曾国藩经历了几次官场升迁的时来运转,恃才傲物,张扬跋扈,凡事不给同僚留以余地和情面,致使后期战斗中与各大将领心不齐,隔阂、摩擦不断,最终使自己落入进退两难、举步维艰的境地。到后期,其为人处世的棱角慢慢被磨平,开始懂得更加圆润与众官僚处理好关系。每逢大的战斗,必修书与朝中要员,言辞恳切,有理有据地提建议、说策略;而且,每到一处新官上任,必拜访当地权贵,以期和他们打成一片。就如其朋友所言,后期官场上的曾国藩更懂得韬光养晦、明哲保身,也更加圆滑世故,全然失去了年少时候的直言敢谏和铮铮铁骨。但是,不可否认,曾国藩在为人处世的勤反思,懂反省,能适时收敛毕露的锋芒,确实也助其走上了更大的历史舞台,建立了更大的功业。

这其中的道理,或许仍有深思的必要。每个人生来带有棱角,年少的狂傲就像刺猬身上又长又尖的刺一样,等到真正出了社会,融入了群体和团队之中,身上的棱角和芒刺,难免需要经历一次动态的调整。毕竟,人,到底是趋利避害的。这处世的哲学,确乎是一辈子都要修行的学问。

关于依势进退。曾国藩在依势进退方面,确实处理得真有几分高明之处。当其弟弟曾国荃率领日益壮大的湘军攻破太平军首都天京后,面临着朝廷的浩荡洪恩和各种追加赏赐,曾国藩难能可贵地看到“机”中蕴含的“危”,及时自剪羽翼,适时示弱,以免功高盖主,加深清廷对曾氏兄弟的疑忌和排挤。这其中的智慧和格局,自然是常人难及的。

细致想去,曾国藩是一个很会依势而动的人。依势而动,借势打力,从来都是历史上有谋略之人的常用之策。世间万物,真如太极八卦上的阴阳两面,不断动态地依存流转,好坏相依,互证互转,互相借力。这或许也是乐极生悲这个朴素道理的由头吧。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凡事给自己,也给他人留有一定余地,不是圆滑,而是圆融之策。唯有这样,你才能有游转之地,而不至于全盘堵死。

关于后代教育和家族世运。关于后代教育方面,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已经给我们展露了其睿智和长远的眼光。不管是对其带兵打仗的胞弟曾国荃的关于“不骄纵,需勤廉”的殷切叮嘱,还是每逢落魄和大病之际给其儿的期许和告诫,都一览无余地展现了这位晚清大儒和一代名臣的廉洁奉公、勤俭持家、耕读传家的好作风和好家风。

对曾国藩一生的是非功过,历来褒贬不一。而其生命最后几年,在天津处理“天津教案”的所作所为,又为其打下了很浓重的人格污点。但,综其一生,其人格魅力和思想光辉依然吸引着后人去追思,去借鉴。

每个人都活在特定的历史年代和社会环境,就像树叶荣枯于不同的节季,我们着实很难用“常绿”的标准去苛求每一片树叶的功过荣辱。但,“人活一生,草木一春!”只要你在自己的位置合理合德地绽放过,谁也不能否定你绽放时曾经给周遭的世界带来的生机与光彩。

或许,这是我们读《曾国藩传》的最大意义,也是我们洞悉每一个历史人物的最大价值。

曾国藩全集读后感篇六

作为市场部的负责人来说呢,平常因为我周围有太多的聪明人,他们有机敏的反应能力,总是能舌灿莲花,镇定自若,对答如流,面对这些人,有时候总觉得自己的脑子不够用,内心也有时候会感到沮丧。而曾国藩这本书让我看到,我们刘总也曾经提出过:只要能够坚持做正确的事情,每一天都朝着自己的目标去改进,时间会给你回报的。这本曾国藩传,讲述的就是曾国藩从少年时代开始,他的跌宕起伏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他不断追求的精神。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对于曾国藩,他的人生价值观就是“做圣人”。

圣贤者,首先为圣,圣者就是一种近乎完美的状态,曾国藩不断的追求这种状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品德,自己有为所欲为的想法的时候,就自我谴责自己。当自己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成绩而沾沾自喜的时候,就自我批评、自我反省,向着自身完美不断地努力。他一直都在不断的自我反省,曾国藩谨言慎行,孝顺父母,疼爱弟兄,也成为了儒林人士的楷模和典范。

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及大环境中看曾国藩,说到底他也是凡人,并非“完人”。正所谓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为官。心不狠,不足以做湘军统帅;不虚伪,不足以在腐败的官场立足。但即使他身处时代洪流,依然严于律己,勤学于思,时刻反省,而这也正是我非常欠缺的。

他恪守“三纲五常”之道,认为“君虽不仁,臣不可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

他讲到的“以礼自治,以礼治人”,让我明白若想以礼治人,必须要先自治。

他讲到的“执两用中”,让我明白做事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宜的办法。

他讲到的“持盈保泰”,让我明白在富贵极盛的时候要小心谨慎,避免灾祸,才能够保持的住。

他讲到的“刚柔相济”,让我明白刚强的和柔和的需要互相补充,才能让自己做的恰到好处。

他还讲到了“勤、俭、谨、信”的自我修养,还有家训的“八本”、“八字”、“四条”、“四败”等等,让我看了又看,反复的'思量。

他让我明白为人行事不得不如履薄冰、谨小慎微,还有“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时时刻刻、事事处处不忘适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