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小公倍数说课稿人教版五下 最小公倍数评课稿(精选5篇)

时间:2023-09-28 17:05:56 作者:雁落霞 行政公文 最新最小公倍数说课稿人教版五下 最小公倍数评课稿(精选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最小公倍数说课稿人教版五下篇一

今天汤老师执教的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第十册《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内容,是引导学生在自主参与、发现、归纳的基础上认识并建立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的过程。

本节课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有:

1.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和他们的公倍数。

2.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10以内的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洁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更为丰富,课标要求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中建立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如今的新教材与以往老教材的编排顺序大不一样了,我想这样的教学更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产生过程和概念意义的理解,以及解决问题方法的掌握。所以对于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教材注重的是让学生感悟渗透,无需归纳成文。本课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前述本课承上启下的教材地位,依据课标,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建立。教学难点是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以下几个方面是我对本节课的认识:

1、能把握教材,教学设计科学合理,符合学生认知过程。通过让学生找找2和3的倍数,让学生仔细观察,自主探究,从而引出公倍数。并通过发现它们最小的公倍数揭示出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汤老师在教学时设计问题导入公倍数的概念以及设计摆图形时,需精心组织安排,切不可草草行事。

2、能够重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洁的方法。本课要求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师认真细致的讲解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一般算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更简便的其它方法,在此建议留出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一下,或许掌握的人更多。

3、能注重讲练结合,练习有层次,形式多样化。练习中有一般基础题,有求一定范围内的两数的公倍数,还有根据自身学习经验判断两数最小公倍数的拓展题,学生在练习中获得对新知的巩固和强化。建议练习时不仅要关注学生会不会做,更重要的是关注怎么做,你有什么发现。当学生反馈时,我觉得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讲自己的考虑过程,暴露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我觉得是蛮重要的。

以上是我对这堂课的认识,有不恰当之处,请大家指正。谢谢!

文档为doc格式

最小公倍数说课稿人教版五下篇二

看了骆老师的短片首先感受到了他的恒心与毅力。就很想听他的课。在这节课李他创设了“尾巴重新接回”的游戏情境,引领学生探索位于正多边形上猴子的.身体和尾巴重新接回的奥秘。

首先老师出示了一组正六边形和一个正方形。正六边形里是一只猴子,正方形里画的是猴子的尾巴。

老师让学生猜测,如果正六边形不动,正方形按一个方向转动,转动几次才能让尾巴重新接回。学生猜测6次。老师就根据学生提供的数据进行演示。6次没有让尾巴重新接回,孩子又马上猜12次。通过老师演示,孩子们发现真的是12次让猴子的尾巴重新接回了。

这一环节,学生最初认为是6次,现在又发现是12次,有了这样的认知冲突,老师并没有解释为什么。

紧接着,孩子们又经历第二次猜想并验证。老师问:“如果再玩一次这个游戏,你们有没有信心把它猜对?”学生大声齐说:“有。”

老师出示一组新图形:一个正八边形和一个正五边形。正八边形里是一只公鸡,正五边形里是公鸡的尾巴。

第三次猜想,让孩子亲历猜想、验证、记录过程。两组图形,一个是正五边形里有一只老鼠,另一个正方形里是老鼠的尾巴。另一组图形是一个正八边形里画了一只金鱼,另一个正方形里画的是金鱼的尾巴。

情境巧妙、引人入胜,学生趣味盎然。“尾巴重新接回的奥秘到底是什么?”学生紧紧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积极的思考、热烈的讨论,老师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巧妙引导他们进行汇报交流,学生热情高涨,“为什么重新接回的次数就正好是多边形边数的公倍数呢?”课终,学生与现场观众还沉浸在对“奥秘”的进一步思考中。

最小公倍数说课稿人教版五下篇三

今天xx老师执教的是xx省小学义务教育教材第十册《最小公倍数》的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在自主参与、发现、归纳的基础上认识并建立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的过程。

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更为丰富,课标要求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中建立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该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最大公约数”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对前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又是学生学习“通分”所必不可少的'知识基础。因而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本册教材的核心内容。本课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前述本课承上启下的教材地位,依据课标,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建立。教学难点是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我认为本节课张老师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借鉴:

1、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让学生找找4和6的倍数,然后教师通过这样的引导:“观察4和6的倍数,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仔细观察,自主探究,从而引出公倍数。在探讨公倍数的特性时,张老师同样以开放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得出结论。整堂课张老师始终是一个引导者,与学生共同研究、学习。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师给学生较大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探索,与同桌合作交流。在课堂上张老师一再强调学生要独立思考,不要随意听其他同学的结论,要通过自己的实践去验证结论。

3、本节课教学环节层次清楚,条理清晰,而且环环相扣。看上去是普通的巩固练习,其实在练习中引导学生去发现新的知识,把教材理解得很深,很透。这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因为自己在设计时没有想到这样去挖掘教材。

从教师本身来看,进步很大。特别是语速上,节奏很明快,语言简洁,比试教时有较大的改善。

本堂课张老师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然后通过一系列的学习与练习,最后把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帮小兰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的设计完全符合认知规律。但是我认为在最后一个环节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时,教师提问小兰爸爸妈妈第一次休息在第几天?当学生反馈时,老师有点急,马上就说出这个其实在求什么?我觉得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讲自己的考虑过程,暴露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还有一个小问题,张老师的板书虽然很少,但是我觉得公倍数这三个字不够大气,缺少一种气势,与自己的上课成一种反比。

最小公倍数说课稿人教版五下篇四

今天张老师执教的是浙江省小学义务教育教材第十册《最小公倍数》的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在自主参与、发现、归纳的基础上认识并建立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的过程。

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更为丰富,课标要求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中建立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该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最大公约数”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对前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又是学生学习“通分”所必不可少的知识基础。因而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本册教材的核心内容。本课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前述本课承上启下的教材地位,依据课标,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建立。教学难点是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我认为本节课张老师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借鉴:

1、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让学生找找4和6的倍数,然后教师通过这样的引导:“观察4和6的倍数,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仔细观察,自主探究,从而引出公倍数。在探讨公倍数的特性时,张老师同样以开放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得出结论。整堂课张老师始终是一个引导者,与学生共同研究、学习。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师给学生较大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探索,与同桌合作交流。在课堂上张老师一再强调学生要独立思考,不要随意听其他同学的结论,要通过自己的实践去验证结论。

3、本节课教学环节层次清楚,条理清晰,而且环环相扣。看上去是普通的巩固练习,其实在练习中引导学生去发现新的知识,把教材理解得很深,很透。这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因为自己在设计时没有想到这样去挖掘教材。

从教师本身来看,进步很大。特别是语速上,节奏很明快,语言简洁,比试教时有较大的改善。

本堂课张老师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然后通过一系列的学习与练习,最后把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帮小兰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的设计完全符合认知规律。但是我认为在最后一个环节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时,教师提问小兰爸爸妈妈第一次休息在第几天?当学生反馈时,老师有点急,马上就说出这个其实在求什么?我觉得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讲自己的考虑过程,暴露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还有一个小问题,张老师的板书虽然很少,但是我觉得公倍数这三个字不够大气,缺少一种气势,与自己的上课成一种反比。

最小公倍数说课稿人教版五下篇五

今天我参加了麻州中心小学数学组的教研活动,郭雷明老师上的《最小公倍数》(五下)一课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合理清晰的'思路、简洁明亮的风格、灵活有效的调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复习旧知道

复习题目灵活多样,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

二、谈话引入——自然贴切

1.从辅砖话题引入信息

2.讨论“全部辅满边长最小是多少”的意思。

3.出示问题:边长最小是多少?

这一情境的创设至少有三点好处:一是适应生活,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二是激起探究问题兴趣,让学生算算家里的地板怎么辅?;三是切题,引出了最小倍数。

二.建立概念——联系生活

1.师生共同寻找:

2的倍数有:4、6、8、10、12、14

3的倍数有:6、9、12、15、18、21

30以内4和6的公倍数有:6、12.

2.尝试用集合图来表示黑板上的内容。

2的倍数3的倍数

这一环节之后是否要拓展?如果把“30以内”去掉,集合图里的数据该怎样修改?省略号表示什么?(两个数的公倍数是无限的)

三.探究求法——重视技能

努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探究过程,重视数学技能的形成。特别是倍数关系和互质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求法,让学生经历了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的学习过程,学生思维活跃。

四.巩固提高——突出重点

探讨一个问题:练习的侧重点应该是一般关系还是特殊关系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求法?

特殊关系两数的最小公倍数探究过程费时费力,但规律出来之后是容易掌握的,关键是在求之前先判断。一般关系在概念教学时就已完整呈现了方法,理解较方便,但从我们平时经验看,出错的往往是这一类。

另外,照应开头,回归生活,也有补一些应用性的解决问题。

我认为本节课郭老师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借鉴:

1、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让学生找找2和3的倍数,然后教师通过这样的引导:“观察2和3的倍数,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仔细观察,自主探究,从而引出公倍数。在探讨公倍数的特性时,郭老师同样以开放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得出结论。整堂课张老师始终是一个引导者,与学生共同研究、学习。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师给学生较大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探索,与同桌合作交流。

3、本节课教学环节层次清楚,条理清晰,而且环环相扣。

本堂课张老师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然后通过一系列的学习与练习,最后把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的设计完全符合认知规律。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评课稿今天,听了吴丽萍老师的《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一节课,心里有些想法,现在把这些想法写出来。

先说说这节课的三个难点:

2、对于例题中“精确到十分位”这样的数学术语,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不容易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即使学生读懂了题意,理解了精确到十分位就是保留一位小数,也必须熟练掌握“四舍五入”这一技术。弄清楚要看十分位下一位百分位上的数决定是舍还是入。学生会误以为精确到十分位就是将十分位上的数四舍或五入。不掌握技术要领,题目要求一有变化,学生会像无头的苍蝇,不知从何下手。

3、是遇到需要连续进位的。如:将0.996保留两位小数。这里有两次向前进“1”第一次是因为千分位上是6,比5大要向百分位进l;第二次是因为百分位上9加上进来的l,满十写0向十分位进1。两次进1,原因却各不相同。特别是第二次进1,由于小数加法的内容位于本单元之后学习,因此,这又是一个难点。有的学生不理解进位的原因,在后面练习中遇到题目中有数字9的,就会不管三七二十一,都往前进1。在学生面前,学生当然不容易学懂。

整节课下来,我认为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1、借助旧知,探索新知。这节内容与前面所学求整数的近似数的知识有内在的联系,充分借助这一点,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空间,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对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进行大胆的猜想,激活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发挥知识的迁移作用。新课前的复习中,想办法唤醒学生对以前知识的记忆:如12953=()万986534=()万560890≈()万,填数等复习中,唤起学生“用四舍五人求整数近似数方法”的回忆,明确求“用万或亿作单位的近似数”时,要看万(或亿)后面一位干位(或千万位)上的数来决定“四舍”还是“五入”。在此基础上,引出本课学习内容“继续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小数的近似数”。

在求小数近似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保留几位小数的含义。保留一位小数就是精确到十分位,省略十分位后面的尾数;保留两位小数就是精确到百分位,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这个环节我充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先引出保留整数就是精确到个位。之后,学生就顺势理解保留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意义,较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2、在比较中,使知识得到升华

在求出近似数后,引导学生比较得到的近似数哪个更接近准备数,在比较中,学生顺势明白了保留的位数越多,精确度就越高(这点没有讲到)。

3、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于学。

整节课教师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以一个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学习,使学生感到亲切、轻松,能主动的学习。

4、内容遁序渐进,一步步掌握知道,层次感、逻辑性强,例:先讲保留一位小数,再讲保留一位小数,最后讲保留整数。

巩固知识,完善“求近似数”的认知结构。设计了有针对性的课堂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