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大班语言编谜语教学反思(通用5篇)

时间:2023-09-24 20:45:33 作者:纸韵 文秘知识 最新大班语言编谜语教学反思(通用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大班语言编谜语教学反思篇一

1、经历实验、预测、调查、访谈、比较等过程,了解预测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滴水会浪费多少水的办法。

2、从数学的角度(如调查、计算)分析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所漏掉的水的价值,体验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3、通过上网、查阅报刊、专访等方式搜集水资源、节约用水等方面的信息,体验到珍惜水,就是珍爱生活的教育。

4、经历综合运用知识和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经历滴水实验的过程,初步感受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学习从数学的角度分析生活中的很多常见问题。

课件

一、引入课件:滴水的声音。

教师:听,你想到了什么?课件:一滴水下滴的情形。小朋友很会联想,说的都是关于滴水的情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关于“一滴水”的一些问题。

二、实验:1分滴水多少克

三、预测:1年浪费多少水

刚上课时小朋友们介绍了生活中有水龙头漏水的现象。如果1个没拧紧的水龙头漏水速度与实验相同,也就是说1个水龙头1分滴漏3克水,那么1时、1天、1月、1年大约各浪费多少水?(课件呈现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要弄清楚什么?(进率)请具体说说这几个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每两个时间单位间的进率。学生计算,可以使用计算器。展示计算的情况。

教师:先把这个多位数分级,再读出来。算出的数目大不大?

四、计算:1年漏掉的水的价值

研究表明:1个人除了正常的饮食外,每天应饮水1400 g才能维持人体需要。

1个没拧紧的水龙头1年漏掉的水大约可供1个人饮多少天?解决这个问题,只用这一个信息1400 g行吗?为什么?学生在本子列式,计算可借助计算器。

教师:学校每个水龙头都这样漏水,1年浪费的水可供多少人饮1天?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大约可供83325人饮1天。

教师:如果全校按20xx人计算,1年漏掉的水大约可供全校师生饮多少天?

五、展示:调查的水资源信息,感受环保的重要

教师:这是小小一滴水引发的数据,如果联想到全国,浪费就会更大。是不是地球的水资源很丰富?我国的水资源很富裕?请看这些图表和数据。

(请一位小朋友读出有关水资源的信息。)

教师:课前,同学们收集了很多有关水资源、节约用水等方面的信息。请拿出来,在小组内展示,说一说。

六、 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通过数学实验、计算器综合运用了数学知识,解决了身边的一些实际问题。同时,我们也体会到小小一滴水引发的数据触目惊心。那么,这节课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欣赏动漫课件:节约一滴水。

漏水实验一分钟一天一年

大班语言编谜语教学反思篇二

一、设计意图:

当小鸡遇到狐狸,似乎难以逃脱被吃入腹中的命运,可是在《聪明的小鸡》这一读本中,聪明的小鸡凭借自己的机智勇敢,保持冷静迅速想出妙招解救了自己!在许多孩子和家长心目中认为学习好就是聪明,然而现在的孩子遇到危险后临危不乱、用自己的智慧战胜别人的能力却是微乎其微。希望藉由本次活动让幼儿知道聪明有很多种,有学的聪明的、有玩的聪明的、有做的聪明的,然后在大书阅读中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通过对比性的观察进行推理判断,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最终让幼儿获得小鸡急中生智战胜狐狸的感性经验。这些经验的获得对幼儿的成长也是很有帮助的。

二、活动内容:

活动目标:

1、熟悉故事内容,理解故事发展的过程和结构;

2、感知小鸡发起比赛的真正用意,体会故事中的幽默和乐趣。

活动准备:

大书、狐狸头饰、情节发展表、小鸡狐狸图卡。

活动过程:

(一)、游戏:狐狸和小鸡,导入活动

1、师幼展开游戏:狐狸和小鸡。

——师扮演狐狸,幼儿扮演小鸡,小鸡随音乐自由捉小虫,音乐停止,小鸡赶紧回位,狐狸开始抓小鸡。

2、讨论:小鸡遇上狐狸怎么办?引出读本。

(二)、图画阅读:

1、封面阅读:引导幼儿观察故事角色及自然环境,并展开讨论:

——小鸡在哪儿遇到了狐狸?狐狸最想做什么?小鸡又是怎么想的?小鸡会不会呗吃掉?

2、逐页阅读画面,观察提问:

p2:小鸡发现狐狸心情是怎样的?狐狸会追小鸡吗?为什么?

p4:小鸡现在怕狐狸吗?小鸡对狐狸说了什么?

p5:小鸡、狐狸在干什么?小鸡举起了怎样的树枝?

p6:狐狸举起的树枝是什么样的?它们正在干什么?举重比赛是谁赢了?

p7:小鸡在干什么?小鸡和狐狸比赛跳高,谁会赢呢?

p8:小鸡在干什么?狐狸会服气吗?会不会和小鸡比声音?

p9:谁的声音大?画面上谁出现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

p10:农夫为什么会出现?狐狸的心情怎样?

p11:狐狸为什么要逃跑?小鸡是否被吃掉了?它是怎么想的?

p12:小鸡最终为什么获胜了?

3、组织幼儿讨论,给读本命名。

——故事里有谁?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鸡?

——这个故事取什么名字最恰当?

(三)、总结分享

1、结合故事情节发展表,梳理故事情节;

——师出示情节发展表格,引导幼儿回顾故事内容,并邀请幼儿粘贴磁性图卡,分别展示小鸡和狐狸的比赛项目,输赢状况,梳理相关情节。

2、总结思考:小鸡提出比赛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最后是谁赢了这场比赛?

三、活动反思与总结:

《聪明的小鸡》对大班小朋友来说是一个既有亲切感又有挑战性的读本,画面里的信息远远超过了文字所要表达的信息,尤其是画面上小鸡丰富的表情变化就是读本所要表达的思想。在本次教学中,通过让幼儿逐页阅读,采用对比观察的方法,为幼儿顺利阅读图书找到了捷径。

在大书阅读活动过程中,我没有运用过多的辅助材料,一本大书、一段音乐、一张情节发展表、几张小鸡和狐狸的卡片。这些简单易操作的材料,大大的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纲要》中指出:教师是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我对幼儿的回答给予积极的肯定,用开放性的提问让幼儿自主发现、自主学习。分享阅读最终倡导地就是自主阅读,在本次教学活动中也融合了独立阅读和反复阅读,符合大班幼儿的阅读能力。

同时,阅读是一个深入的过程,是要从表面的`图和文逐步往图书的主题、反映的问题和表达的思想方面过渡。本次活动也给我带来了更多的启示:

1、丰富幼儿前期经验

《聪明的小鸡》是一本情节跌宕的故事类读本,在孩子阅读此类读本前,可引导幼儿阅读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读本,了解故事的要素和写作特点。而且,幼儿对“聪明”的感知比较狭窄,可以丰富幼儿的前期知识经验,让幼儿对“聪明”有更全面的了解。

2、“抓住儿童抛过来的球,并以某种方式抛还给他们”

在教学进行时,一切都是在发展的,不可能都如备课中预设好的一样顺,那么就要求教师能及时“抓住儿童抛过来的球,以适当的方式去接,并以某种方式把球抛还给他们”。当孩子发现问题、生成问题时,教师的有效回应便成为问题能否保持、开展、深入、解决的关键。我在组织阅读活动中采用的回应方式包括:顺势情节回应、肯定鼓励回应、追问拓展回应、师幼交换回应。

3、给予幼儿主动阅读的空间

教师应根据幼儿发展需求,为幼儿创设想说、敢说、愿意说的宽松环境,从而激发幼儿进一步活动意愿,帮助孩子有效学习。并且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要时而观察、时而引导、时而介入,关注幼儿表现,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多提开放性、推理性的问题,拓宽思路,教师也应允许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大胆预设、猜想,并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重组自己的认知结构。

4、做幼儿的“共读伙伴”

当教师以幼儿的“共读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阅读中去,并站在孩子的角度,用一颗童心去理解他们时,最容易被幼儿接纳。在总结分享环节中,我出示了一张情节发展表,让幼儿和老师一起回顾故事内容,并邀请幼儿粘贴磁性图卡,分别展示小鸡和狐狸的比赛项目,输赢状况,梳理相关情节。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而且自然的萌发了成就感,进而产生更强烈的学习欲望,树立更强的自信心。

大班语言编谜语教学反思篇三

分享阅读《池塘》是通过小青蛙与其他动物的交谈,刻画了一幅池塘周围环境的全景图。我将教学重点放于动物的出场顺序、场所的空间关系,青蛙的成长变化来帮助幼儿理解池塘周围各场景特点以及空间的关系。

教学活动开始,我用谜语的形式导入封面上的主要人物“青蛙”。并提问:“小蝌蚪和青蛙有什么区别”从而让幼儿知道青蛙就是由小蝌蚪变成的。由于分享阅读的书名叫《池塘》,于是我提问:“青蛙是生活在哪里的?”引出今天要讲的内容。出示封面,指读书名,请幼儿观察封面中的池塘周围还有什么?接着阅读图画。《池塘》这本书中每幅图上都有与下一页相关联的部分,动物身上的果实暗示着他们来自何处,在景物的那一页角落里都画有下一场景,也预示着他们来自何处,会出现什么动物,我抓住读本的这条主线。于是我在活动中提问“谁来了,它身上有什么?”引导幼儿观察细节,随后提问“它可能从哪儿来?你怎么知道的?”让幼儿根据线索进行猜想,问题如此反复出现两三次之后,幼儿就明白每一页都有通往下一页的`线索。

这次开展分享阅读《池塘》教学活动我很不满意,有点失败,没有自己设想的效果好,自己进行教学活动中发现了好多的问题。

(1)教学形式很单一,对幼儿吸引力不强,导致幼儿一开始阅读图画积极性高,而越到后面教学活动幼儿专注力下降了很多。

(2)阅读完图画揭开文字进行教学活动,自己觉得这种方式很枯燥,不知道何开展下去,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3)阅读图画,请幼儿描述图画信息过程中,对于每页图画信息提问时间没有掌握好,导致后面几页没有前半部分这么详细,时间很赶。

(4)由于前半部分时间没掌握好导致总结环节没有进行。

通过这次分享阅读教学活动,要不断提高自己分享阅读的教学能力我要做的是:

1.由于对分享阅读经验不足,我要多听听其他教师是如何进行教学活动并适当借鉴。

2.多和班主任交流,不懂的问题及时问班主任。

3.认真备好分享阅读教学活动。

大班语言编谜语教学反思篇四

《聪明的小鸡》对大班小朋友来说是一个既有亲切感又有挑战性的读本,画面里的信息远远超过了文字所要表达的信息,尤其是画面上小鸡丰富的表情变化就是读本所要表达的思想。在本次教学中,通过让幼儿逐页阅读,采用对比观察的方法,为幼儿顺利阅读图书找到了捷径。

在大书阅读活动过程中,我没有运用过多的辅助材料,一本大书、一段音乐、一张情节发展表、几张小鸡和狐狸的卡片。这些简单易操作的材料,大大的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指南》中指出:教师是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我对幼儿的回答给予积极的肯定,用开放性的提问让幼儿自主发现、自主学习。分享阅读最终倡导地就是自主阅读,在本次教学活动中也融合了独立阅读和反复阅读,符合大班幼儿的阅读能力。

同时,阅读是一个深入的过程,是要从表面的图和文逐步往图书的主题、反映的问题和表达的思想方面过渡。本次活动也给我带来了更多的启示:

1、丰富幼儿前期经验

《聪明的小鸡》是一本情节跌宕的故事类读本,在孩子阅读此类读本前,可引导幼儿阅读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读本,了解故事的要素和写作特点。而且,幼儿对“聪明”的感知比较狭窄,可以丰富幼儿的前期知识经验,让幼儿对“聪明”有更全面的了解。

2、“抓住儿童抛过来的球,并以某种方式抛还给他们”

在教学进行时,一切都是在发展的,不可能都如备课中预设好的一样顺,那么就要求教师能及时“抓住儿童抛过来的球,以适当的方式去接,并以某种方式把球抛还给他们”。当孩子发现问题、生成问题时,教师的有效回应便成为问题能否保持、开展、深入、解决的关键。我在组织阅读活动中采用的回应方式包括:顺势情节回应、肯定鼓励回应、追问拓展回应、师幼交换回应。

3、给予幼儿主动阅读的空间

教师应根据幼儿发展需求,为幼儿创设想说、敢说、愿意说的宽松环境,从而激发幼儿进一步活动意愿,帮助孩子有效学习。并且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要时而观察、时而引导、时而介入,关注幼儿表现,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多提开放性、推理性的问题,拓宽思路,教师也应允许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大胆预设、猜想,并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重组自己的认知结构。

4、做幼儿的“共读伙伴”

当教师以幼儿的“共读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阅读中去,并站在孩子的角度,用一颗童心去理解他们时,最容易被幼儿接纳。在总结分享环节中,我出示了一张情节发展表,让幼儿和老师一起回顾故事内容,并邀请幼儿粘贴磁性图卡,分别展示小鸡和狐狸的比赛项目,输赢状况,梳理相关情节。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而且自然的萌发了成就感,进而产生更强烈的学习欲望,树立更强的自信心。

大班语言编谜语教学反思篇五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好玩————滴水实验

1、结合现实的问题情境,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提出问题,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并渗透节约用水的意识。

2、针对“滴水实验”任务,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制定简单的解决问题方案;并能根据方案,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合作的用实验收集数据的过程,积累“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数学经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反思质疑的学习意识和能力。

3、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所学知识与方法之间的联系,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已经具备了关于年、月、日的一些基础知识,以及会运用计算器进行独立计算,但是对于独立设计完善的实验方案,是有一定的困难的。

经历滴水实验的过程,初步感受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学习从数学的角度分析生活中的很多常见问题。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教师:请大家看几幅图片,并播放资料:我国水资源现状: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23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属于缺少国家,全国已有300多个城市缺水,已有29%的人正在饮用不良水。

2、观看完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出示课件)

生:做个实验。

1、提出任务

师:这个想法很好,用事实来说话!那么我就把同学提出的问题定为我们的活动任务。(出示课件、教师板书课题:滴水实验)

“设计滴水试验,推算出一个没有拧紧的水龙头一年大约浪费多少水。”师:看到这个活动任务,你有问题吗?生1:问题里的数字太大了。师:哪个数字?生1:一年。

师:那你的意思就是说一年的时间太长了。

生2:老师,我们不可能去用盆、桶去接一年的水,然后在算。

生2:先算一分、再算一时、再算一天、再算一星期、再算一个月、最后算一年。师:想法也不错。

生3:先看一秒滴多少,再算一分、一时、一天、一年。

生:通过小问题。

师:说的对。通过把大问题化解成一个个小问题,小问题解决了那大问题就自然而然的就解决了。

2、设计方案

(学生在小组里进行交流,然后汇报。)师:谁有好的想法?

生1:可以用一个纸杯,用圆珠笔的笔芯在纸杯的底部钻一个洞,要注意洞的大小。要与一个没拧紧的水龙头往下滴的水的大小差不多。再往纸杯里倒水,就可以了。

师:你真有想法。在纸杯底部钻一个洞来代替一个没拧紧的水龙头。

同学们的想法有了,实验器材大家也准备了,那怎样来操作这个实验呢?(出示课件:温馨提示)

(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具体的实验方案。)

师:老师看到每个小组的成员都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想出了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请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是怎样设计实验方案的。

生1:先拿一个纸杯,再拿一个钻了洞的纸杯,然后在将矿泉水瓶中的水倒进钻了洞的纸杯中,用纸杯接好水,同时用手表计时一分钟,最后将纸杯中是水倒进量杯中观察,得到一分钟滴水的数据。再用计算器一次算出一时、一天、一年。

师:大家评价一下这个小组的方案。

生:非常好,分工很明确,步骤很详细。(学生不约而同的鼓掌)

3、动手实验,填写报告

师:大家刚才想了这么好的实验方案,你们想快点得到数据吗?生:想。

师:那我们现在就用我们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开始动手实验。(请各组开始动手实验,收集数据,试验过后,请填写实验报告。)

4、交流实验结果

师:看大家都有收获,谁想先谈谈。

生1:我们小组第一次实验没有成功,杯子钻的洞大小了。第二次注意了洞的大小,得到的数据是一分钟大约是30ml。第三次差不多。一时:30×60=1800ml一天:1800×24=43200ml一年:43200×365=15768000ml生2:我们小组也是做了几次实验,得到是数据不一样。师: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数据不一样呢?生3:钻的洞的大小、计时等的原因。

生4;我们小组做了几次实验得到的数据是一分钟大约是20ml。一时:20×60=1200ml一天:1200×24=28800ml 一月:28800 ×30=864000ml一年:864000×12=10368000ml??师:为什么数据会不同呢?生5:因为水滴的快慢不同。

师:根据大家实验的数据,借助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请描述1分钟漏掉的水大约有多少?刚才每个小组都得到实验数据,一年的滴水量,假如把他们装在矿泉水瓶中,可以装多少瓶呢?学生动手计算并交流得到的数据是惊人的。

(出示课件)

师:一个没有拧紧的水龙头,一个月漏掉的水够一个人用一个月的。我们用事实数据说明了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哪怕是一滴水,我们也要节约!

三、实践运用,拓展创新

师:听完这些,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呢?你想到可以怎样节约用水?

生1:我们要节约每一滴水。我们可以用洗菜、洗衣服的水冲厕所;洗手的时候用盆接水洗。

生2:洗澡时间断放水淋浴,搓洗时及时关水,避免过长时间冲淋。盆浴后的水可用于洗衣、洗车、冲洗厕所、拖地等。

四、反思总结,自我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