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课后反思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优质5篇)

时间:2023-09-24 18:36:55 作者:灵魂曲 祝福语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课后反思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优质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课后反思篇一

上周五早上我校与关岭农场中学和麻将贤昌中学的老师开展了一次同课异构活动,执教的课题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阿长与《山海经》。在进行本次同课异构之前,由于我校语文组教师较多,为了提升课的质量,因此在校内事先开展了一次选拔活动。对于此次活动,我本不想参与,因为家中有急事在周三就必须请假。同事们出于关心,都劝我说免了,下次有机会再上。但是,一方面我觉得自己不能搞特殊,既然是学校组织的活动,就必须参与。另一方面,出于私心,自己也的确想参加,希望自己得到锻炼和成长。因为,我知道技能和本领是需要不断磨炼的。气馁和妥协,顺其自然的随波逐流,只能让自己一无所成。谁知上完后,得到了大多数老师肯定和认可,同事们善意的鼓励,让我对这次活动更加具有信心。

之前,我就对教学设计进行了反复的琢磨和构思。我知道,要想上出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得到大家的认可是必须付出大代价的。于是,我反复观看各类教学视频,并进行对比提炼。尽量做到既要不偏离文本,又要挖掘出主题。因为,这是是一篇语言质朴,感情深沉的优秀散文,可以说是人世间大爱的含蓄表达。所以,我就以“爱”和“善良”作为突破口来进行教学设计。希望孩子们在课堂上充分感受阿长纯真的人性美,能够体会到爱的伟大和无私,让他们懂得善良和感恩。为此,在教学时我除了在引导孩子们感悟人物形象之外,还抓住重点段落和重点词语,让他们领悟其中人物的感情色彩。

在教学过程中前面几个板块内容讲得较略,因为它对阿长的形象只是起到衬托和铺垫的作用。“吃福橘”、“买《山海经》”和课文“最后两段”处理得详细,因为,它对阿长的形象起到了刻画和丰富的作用。其中,设计作者的情感变化流程,其初衷是想让学生体会好文章情感跌宕起伏、情节曲折回环的美感。最后引入孟郊诗和苏轼词,是想让学生感悟生活,学会善良和感恩,懂得珍惜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也是挖掘主题,突破重点和难点必不可少之处。拓展延伸,主要是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末尾的课堂小结,想让学生联系身边的生活,感受爱的温暖,体会付出的幸福和快乐。其中,还插入了两端背景音乐,主要想营造氛围,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自然的流露和过度。

上完后,听取了老师们善意和真诚的点评。我也仔细思索和回顾,存在的问题不容小觑。首先是学生对课文重点语段的品读理解不够,有流于形式之嫌。此处,不仅需要学生深情诵读,老师也应该要读。另外,教学内容衔接不够流畅,显得生涩。显得不是那么不游刃有余,圆润大气。再则,拓展延伸部分,对学生的引导单一,不够丰富。导致部分学生思路闭塞,回答问题被动,不积极。在引导学生感悟人性的纯真美、善良美等方面做得也不够,问题出在没有让学生列举出身边的例子。最后是教学时间前紧后松,赶课的痕迹十分明显,安排不够科学合理。

的确,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不断经历和磨炼,不断学习和进取,自己才会得到提高。总之,通过本次同科异构活动,让我明白了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就像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说的,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上出高质量的课堂。因为,胸中有丘壑,才能描摹出极美的真山真水。彩色的画卷不是凭空想像的,他需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那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课后反思篇二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先读课文前的导读部分,思考导读中提出的两个问题:桂花带给“我”哪些快乐?为什么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的桂花香”?这两个问题对学生来说都有一定难度。课文中桂花带给我的快乐有些地方比较明显,有些地方比较含蓄,所以学生较为容易找出摇桂花的快乐,但是无法寻到桂花糕、桂花香、桂花茶的快乐,在课堂教学中,我的引导不够充分。后来听钟老师的.课,发现她这一点做得很充分。她让学生找到描写桂花的句子,再带着感情朗读,再利用评读来渗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从中感受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接着让学生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特别是让学生扮演作者,直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心情。

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了其中的感情。她的课堂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和理解,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读书、思考、讨论和交流中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这是我在课堂上做得不够的地方,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太少,学生听老师说,懒得去思考,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文最后我试图通过母亲心思的讨论,母亲话语的品读,更加深刻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可是这么多的问题一个个套给学生,却始终没能达到学生与文本的共鸣。于是,还是我自己自说自话解释了母亲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其实,对于这些深刻难懂的问题,可以留给学生小组讨论,在交流中体会、思考。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课后反思篇三

在课后交流时,杨老师一针见血的指出我活动设计的弊病——有效性,如当头棒喝把我从课堂花哨活跃的欣欣然中敲醒,我抛开之前的紧张与兴奋,忽然冷静下来拿出详案来仔细琢磨了琢磨,不禁汗颜:还原买书情景、采访阿长感受,这些环节都很精彩看上去很美,可是它们都是低效的——体会阿长的`艰辛其实两三句话点拨学生就能明白,属于杨老师所说的"学生能知道的部分",而我却花了将近五分钟去设置这样一个情境;鲁迅先生没把阿长买书的情景写出来,而是前铺垫(自己对于书的渴慕激起了阿长的好奇),后暗示、烘托(阿长嘴里的"三哼经"不就告诉我们她买书的艰难么?迅哥儿"震悚的状态"和"新的敬意"不就是对阿长的爱的体会与感激吗?)这是鲁迅先生笔力劲道之处,也是学生"不知道,需要老师引导他们知道"的地方,而我却去做口语对话交际,实在是同目标南辕北辙。有效,是您一直所叮嘱我们所应坚持与做到的教学准则,我相信,只有做到"略去无效环节",才能突出教学重点。我突然意识到(实在惭愧,应该更早就明白的),活动,包括一切教学设计都是一堂课外在的"形",而教学目标、学生所得才是一堂课内在的"神",无论"形"再华美再热闹,它终究是要处于从属地位的,是要为教学本质所服务的,只有以教学目标为基础,以突破重点为目的而进行的设计才是有效的,才能超越花哨而实现真正的精彩,才能称得上"形神兼备"的一堂课,否则只能是南辕北辙、"貌合神离"的失败。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课后反思篇四

《阿长与〈山海经〉》是第二单元第一课,在整个单元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课前我仔细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亮点。现将教学情况总结如下:

本课教学之初我由学生初一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引入。紧接着请学生解释评价课文标题,让学生学会拟题。再在整体感知课文之后让学生说课文写了哪些事?学生踊跃发言,回答说:“写了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外形的特点、以及作者讨厌她的一些事例,最主要讲了她给作者买《山海经》这件事,最后写作者对她的怀念。”

这节课并不是根据我的预设教案来上的,而是根据当时的学情临时确定的。我认为这节课上的较成功的原因在于:

在整节课中教师点拨、总结的时间在15分钟左右,其余的时间都由学生来参与,所有问题都在学生主动思考、酝酿中解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从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讲美女蛇的长妈妈引到给我买《山海经》的阿长,学生感到自然、轻松。

如提问: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她买到书后心理是怎样?这些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他们觉得有话说、有意思。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他们的想象是丰富的。他们讨厌阿长的地方正是作者儿童心理的正常表现。阿长学识、地位的研讨正揭示了她为何有这些令人讨厌的举止的原因。她如何给我买到了书,把想象的空间交给了学生,也展示了阿长热情关心孩子淳朴的性格。这节课留给我的印象是比较深的,它将给我今后的教学以启迪,让我不断反思、提高、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课后反思篇五

由于课堂时间不够,课后又让学生补记了学习收获,许多学生的话仍让我感动欣喜。有的同学这样写道:"现今仍有很多人因为相貌受到不公平的待遇。长妈妈是不幸的,因为她青年守寡;长妈妈又是幸运的,因为‘子’不嫌‘母’丑。她全心呵护的迅哥儿终于明了了她的爱,写了这样深情的文字来纪念她。她如地下有知,也当含笑九泉。"有的同学则写道:"原来很多的爱都隐藏在平常不经意的甚至是看似恶意的举动间,麻木的`我们是不是忽略了太多太多?"还有的同学则感慨地说:"我现在发现很多故事不是不好,而是我没有读懂,没有用心读。从前的我很不喜欢鲁迅,觉得他为人太刻薄,小心眼,总挑别人的刺,没想到他是一个这样情深义重的人。"

我发现,只要对学生循循善诱,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见解,他们就能由浅入深地走进课文,走近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