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外国名著读书笔记英文(实用5篇)

时间:2023-10-01 17:28:50 作者:紫衣梦 党团范文 2023年外国名著读书笔记英文(实用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外国名著读书笔记英文篇一

前不久借到了严歌苓的小说选集,收录了《小顾艳传》、《角儿》、《青柠檬色的鸟》、《乖乖贝比》、《老囚》、《谁家有女初长成》、《魔旦》、《黑影》、《柳腊姐》、《老人鱼》十篇,以“角儿”为书名。将《谁家有女初长成》放标题,是因为我想先说这一篇。

《谁家有女初长成》分上下篇。此篇中的拐卖手法并不是“套麻袋装走”,而是一连串精心的打点、设计。潘富强不可能不知道这条链,父母们完全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相当于“卖人”啊。人贩子强占巧巧的便宜,不仅要钱,还要更多更多,这是人性中的贪婪。怎么能说巧巧有错呢……无数乡村女孩都认为自己有不凡的潜质,认为自己就是那只“金凤凰”。难道城市女孩就不会有这样的想法吗,都是女孩啊。

巧巧被卖到了穷乡僻壤,与深圳差了十万八千里。起初,巧巧几乎就要在艰苦的环境中摸索到安逸了——因对比得到的安逸感,不免有点可悲。接下来巧巧与二宏发生的事、大宏与二宏的'勾当让我头皮发麻,至今回想起来依旧觉得恶心、痛苦。妇女被拐骗、拐卖进穷乡僻壤的案例并不少,甚至在我的老家就有。有年清明回老家时,无意看到庙前的捐赠榜上有这样的署名,“妈张三”、“妈李四”,妈加一个人名。当时我还奇怪,真有姓妈啊?家严只说她们是“外面来的”。现在回想起来,真的令人胆寒。

我从未想过电视上的案件会发生在身边,这感觉就像身边放养着一群毒蛇啊。我的舍友却对此表示,真的会有。她的一个亲戚的亲戚就是被拐卖了,孩子二十多岁的时候他带她回过家,也许他认为孩子大了她跑不掉了吧。时隔多年的返乡,她的父母会如何看待他呢。我没往下问,不敢往下想了。她是个“幸运的巧巧”。这样的案件,是对人权的侵犯,对女性的毁灭打击。此时此刻,回想起这些依旧很害怕很痛苦。

得知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的巧巧将兄弟俩杀了。啊,杀得好,我觉得这个结束理所当然。巧巧觉得自己的生活已算不错了,正要全盘接受一切时,却被兄弟俩这般对待——不当作“一个人”来看待,不当作家人来对待,而是高价买来的商品,是一个永久的妓。他们无视了伦理,真正做到了亲密无间,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大宏对二宏的爱,被牢牢地捆在亲情、父母遗命、愧疚与同情的链条里,它长期来扭曲生长,最终的结果只会恶心人罢了。大宏对巧巧的感情,不过是对一只上好的白瓷杯、一只肥母鸡那样的享受感而已,对一器一物的喜爱和享受,怎能和爱等同啊。至少在我看来,爱是保护,是相互占有,是不可让他人分享的独家感觉。我从不觉得二宏是傻子,他精明得还会收好借条。二宏多年来以傻子的名字得到了各种好处,多棒啊;什么大事小事都由大宏操心,连女人都由大宏备好,美滋滋。大哥和弟弟共享一个,还能省不少钱呢。

从纯文学的角度来看,巧巧杀人这一段写得非常美,略去了血腥与悲哀,回归平淡与本真。文章非常注重描写巧巧的心理活动,从黄桷坪到小旅馆,从穷乡僻壤到小兵站,她的转变完完整整地呈现在纸面,又在我的脑海里反反复复地上演。作者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用得极准极精,每一句话都带有真实的力量,踏在我的心上。卖女儿、买女工、买媳妇,反映的是男女比例失衡、性别价值观与法律意识淡漠的现实。兄弟共享一个女人,反映的是被贫穷、封建、贪婪腐蚀殆尽的扭曲人性。兵站里的众星捧月,原因是眼界小,没怎么接触过女性。种种原因导致了他们眼中的巧巧是“不一样的”,是畸形的。

结局是巧巧被判死刑,回归了法治与理性。这样说确实很好笑,那么之前所遭的罪为什么不能由法律来制裁呢?在法庭上的巧巧真的会辩解、会陈述事实吗?囿于传统的巧巧爸妈真的愿意接纳“有过这种经历”的女儿吗。大宏与二宏的勾当,将巧巧对大宏的依赖与信任打得粉碎。巧巧打开纸箱看到彩电的那一刻,得知金戒指是假货的那一刻,卖掉罗马表的那一刻,被拷走的那一刻,她一定没有后悔过杀人的决定。从拿起菜刀的那一刻起,她就放弃了生命,此后多活一天就是赚了。

巧巧是“嫁给大山的女人”的另一个模样,她没有选择沉默,她挣扎了更久。同样的是她们的放弃、她们的痛苦。

外国名著读书笔记英文篇二

“平实她可是个严谨的人,从不多言,浑身上下收拾的干净利索,像一匹高头大马,现在却变得浑身浮肿难看,衣服凌乱不堪,披头散发地哀号着,甚至还有一缕头发不时扫过父亲那睡着的脸上。”通过母亲“平实”的“严谨”、“干净利索”与“现在”的“浮肿难看”、“披头散发”对比,突出了父亲去世后母亲的伤心欲绝,所受打击之大!

读了整篇课文我知道:三四岁儿童的天真,不知道父亲去世后对这一家庭的威胁有多大,以后的家庭、事业重任都交给了自己。写出了一个三四岁儿童的天真、可爱、无知。

《童年》这本书真是越来越有意思、越来越好看了。

这本书还给我了很多启示,让我受益匪浅。

外国名著读书笔记英文篇三

儿时,每每碰到两样或几样让人舍却不下的东西,我们都会伸出手指在他们之间来回点道:“点兵点将点到谁……”手指停留在哪里,它就会被我荣幸地选中。也不知道这是从谁人嘴里听来的口诀,最后我有了选择恐惧症一般,总让“上帝”来安排我的“命运”。

当哈姆雷特沉浸在丧父之痛中,曾一度发问:“生存或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是奋起,还是堕落。因为悲痛和郁闷,在他眼里,一切高洁的花卉全都枯死了,倒是杂草却在那里疯长。露台那一夜之后,仇恨的火焰终于燃烧在哈莫雷特的胸间。他选择了复仇,深爱他的和他深爱的奥菲莉娅死去,固执的波洛涅斯悲惨地死去,哈姆雷特或许会有片刻的不安,但为了他的复仇大业——在我看来不免有些残忍的复仇大业——无论如何这就是他的选择,摒弃了生存选择毁灭,视宫廷皇室为无物,这就是他选择的路,是伟大却令后人叹息的王子的决绝。莎士比亚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全世纪,他的戏剧就象灿烂星空中的北斗,为人们指引着方向。哈姆雷特并不是一个客观的过时的角色,而是我们每个人自己。

从小太内向,“乖得像个女孩”,街坊面前我常常一言不发。“真是不够勇敢啊!”怯懦或勇敢,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成为我的选择题,退缩,望着本该属于自己的机会远去,懊悔,对自己说,生活本该更精彩,于是努力选择坚持与勇敢。六岁开始选择学琴和书法,漫长的学习意味着远离了许多的游乐,烦躁过、哭过、想放弃过。可终于坚持着,当感觉那朵孕育已久的花骨朵慢慢绽放,人是幸福的。长大些许,老爸带我去游泳池练习。老爸希望我放手去干,水已淹没我的下巴,庆幸自己没有无助地扑腾,大口吞水。在老爸的指导下渐渐游动,翻转于浪间。在学会一项新技能时的惊喜着实让我振奋,但我更欣慰于自己在面对挑战时的沉着与勇敢。这一次,我需要果断而正确的选择并履行,我做到了。

外国名著读书笔记英文篇四

长篇小说《家》以代初期中国内地城市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作品中的高家是中国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缩影。从表面看,高家“一家人读书知礼、事事如意”,家庭内部尊卑有序,礼法森严;但实际上,在这个大家族中处处都充满着激烈的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

作品在揭露这个封建家庭罪恶的同时,还侧重表现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对青年一代的摧残和迫害。作品还表现了以觉慧为代表的一代觉醒了的青年同这个罪恶家族的斗争。这些青年受“五四”反封建巨浪的影响,一方面在社会上积极参加宣传革命思想的学生运动,一方面在家庭内部和封建势力、封建礼教展开勇猛的战斗,最后,他们真正敲响了这个封建大家庭的丧钟。《家》是一部思想相当深刻的现实主义力作,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腐败与黑暗,控诉和揭示了大家族和旧礼教、旧道德的罪恶以及吃人本质,并且揭示了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同时,作品还以极大的激情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抗争以及他们与罪恶的封建家庭的决裂。

《家》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高老太爷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作为这个封建大家庭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作品突出表现了他专横、冷酷的性格特征。在高家,他的话就是法律,谁也不能反对。作品通过塑造高老太爷这样一位腐朽反动的人物,表现出了封建制度以及旧礼教、旧思想、旧道德必然灭亡的趋势。

觉新是作品中最重要的一个人物,也是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他性格上充满了矛盾,是个“有两重人格的人”。觉新善良,待人诚恳,原是旧制度培养出来的、有较强传统观念、且有着“双重性格”的悲剧人物。他性格中的这种矛盾性,真实地反映出了当时某些时代特征。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典型人物,批评了“不抵抗主义”,指明对于封建旧制度、旧观念,反抗才是避免悲剧的惟一出路。觉慧是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的形象。他有正义感,同情下层人物,勇于反对封建束缚。他敢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对于长辈们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他也敢于大胆反抗。作者对觉慧的塑造完全是忠实于生活的。尽管觉慧身上有着明显的幼稚,但他却真实地反映出了“五四”时期我国觉醒了的一代青年人的某些精神面貌。《家》还重点描写了几个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鸣凤和瑞珏。这三个女子虽然性格不同——梅悒郁,瑞珏贤慧,鸣凤善良却柔中有刚;她们的社会地位也不同,但她们的悲剧结局却是相同的。作品通过对这几位女子悲剧遭际的描写,进一步控诉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善良的人们的迫害,强化了全书主旨。

《家》在艺术上有着突出的成就和特色。首先,在人物塑造上,作品非常善于通过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心理,展示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突出人物性格。如作品写鸣凤投湖时的心理,就非常细腻,是全书极感人的篇章。它将一位年仅17岁的少女在即将走向生命尽头时的痛苦、惘然、哀怨、挣扎以及最终绝望,一层层真实细致地剖示出来,使读者从这位被凌辱的少女身上,看到旧制度摧残人性的罪恶,看到这位弱小者生命的宁折不弯。又如,作品写觉慧在鸣凤死后的内心也极细致,作者还利用梦幻来剖示人物内心的隐秘,笔墨中透露出人物内心极度的悲哀与懊悔。除此之外,作品在塑造梅、觉新等人物时,也非常注重采用细腻的心理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如,正是由于作品细致地写出了梅的内心,才使梅多愁善感的性格得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觉新是一位有着“两重人格的人”,作品多处细致地剖析他的内心,表现了人物内心深处因受新思想的启发,对现实不满,又受旧思想的羁绊而最终不能或无力抗争的苦闷、矛盾,使人物复杂的性格得以凸现。

外国名著读书笔记英文篇五

虽然对于现代人而言,旅行已经变得同吃饭睡觉一样容易,稍有点经济基础的人,只要念头一起,马上就可以说走就走。唯一不同的是我们旅行的目的,你是喜欢一群人热闹的放松压力,还是一家人休闲团聚,或者是背包客式的独自精神旅行,不同的方式会带给你不同感受。

一个人背着几十斤的背包在异国他乡旅行十几年,每天接触新鲜的人和事,通过旅行了解世界,认识自己,独立思考,治愈心灵,这样有情怀的事虽然是人人都向往的,但却不是人人都有勇气去实现的梦想。幸运的我通过阅读发现了这样一个已实现梦想的人—小鹏,他去过的地方多的连他自己都数不清,读他的《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就像自己身临其境南美旅行一般。

本书于我之前看过的其它旅行文学确实有所区别,以前在我的印象里各色游记中最吸引人的是那些精彩纷呈,引人入胜的旅行图片,而作者的文字只如同小小点缀般在其中穿插。而本书能看到的图片并不多,幅面也很小,阅读时我关注的重点是他的文字所表达的意境与图片的呼应效果。

另一个与众不同是作者描写的旅行内容表现出许多精神层面的力量。全书记述了作者小鹏在南美大陆游历的全过程。他的这次旅行没有走人们熟知的常规路线,而是选择了格瓦拉在《摩托日记》中走的从阿根廷到智利再到秘鲁的摩托日记之路。这既是他致敬自己的精神领袖格瓦拉,也是为了学习格瓦拉在旅行中解答一些关于人生信仰的疑惑。

从旅途开始申请签证的一波三折到遇贵人相助,再到行程意外改变之后的所见所闻和惊喜惊讶。这一路所行作者小鹏带给我更重要的是他对旅行途中各种挫折与众不同的积极态度。

”我们的生活都不是童话故事,总会有无风而起的波澜,现状虽然不能尽如人意,但也还要继续,凡事只要不死心就还有希望。“——当他被秘鲁大使馆拒发签证时他说。

”我始终相信旅行中的阴差阳错永远都未必是坏事,说不定转个弯儿就邂逅了新的惊喜。″——当他长途车坐过站之后他说。

“看来所谓的平常心往往都是在遭遇了挫折后磨砺出来的,那些声称看淡风云的人不知道吃过了多少苦。″——当他遭遇抢劫未遂事件之后他说。

”所谓贵人并不是给你金银的人,而是给你机会的人,往往机会的价值永远超过金银。″——当他遇到能重新为他办理签证的人时他说。

“眼前的风景永远有比现在更好的时刻,也永远有比现在更坏的时刻,但那些都不是我们的。跟我们有关的只是当下,是用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看到的,听到的,呼吸到的,也只有这一刻才留在我们的记忆里。″——当他被旅行中的恶劣天气折磨时他说。

”我们用旅行认识自己,这与具体的目的地无关,而与过程有关。在旅行中我们经常要独自面对一些突发事件,这时我们就能观察自己在第一时间的本能反应,是勇敢还是懦弱,是善良还是冷漠,是敏感还是麻木,这也是自己最真实的一面。"我非常认同他所说的这些话。

当我们通过一次次的旅行,一次次的碰壁,一次次的解决问题,我们自身也会不断的成长,对自己的认识也会日益清晰。

旅行真正的意义在于帮我们和世界建立了一种联系,通过我们走的路,遇到的人,感受到的存在,使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慢慢发生改变。它既可以让人们忘却曾经的烦恼,也可以让我们和未来的自己无限接近。

马克吐温说过,20年后你不会为你做过的事后悔,会让你后悔的都是你没来得及做的事情。

所以有机会就去旅行吧,或者多读读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