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家乡的风俗文章(精选18篇)

时间:2023-11-12 07:09:22 作者:纸韵 其他范文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文章(精选18篇)

优秀的作文,往往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分享这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激发大家对写作的兴趣和热爱,进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新年里,我的家乡一陆丰,也有不一样的习俗。

在我的家乡准备过年时,家家到几十里买年货,要准备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号在新年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八就开始大扫除了,家家都忙得不亦乐乎。将垃圾、灰尘扫走后,就把买的吃的摆上桌,让客人和家人吃。在这一天,已经渐渐会有客人来做客了,无论是隔一面墙的邻家亲戚,无论是百里相隔的朋友,都会赶来做客。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海鲜与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这一夜,在广场上会演“潮剧”,会有很多人前往观看。不仅如此,在广场上还会有人在赌“鱼虾蟹”,时不时连孩童子也会拿着十块、五块前往去赌一赌,因为过年开心。此时此刻,大部分店铺已经关门,因为都去看戏了。

正月初一与除夕截然不同。这一天,大人们都在家中看看电视什么的,只有孩童偶尔去找朋友一起玩。

元宵到临,有一个高潮到了,许多的人都蜂拥而至、三五成群到自己的亲戚家拜年,孩童子都应接不暇,嘴里不停说着“新年快乐”等吉言,然后不停收着红包,到下午时会有舞狮不断进入一户户人家,舞狮代表吉祥,意味福气来了,大家都十分乐意它们进入自己家中。

一眨眼,新年就要过去了。在正月十七过去,家乡的新年也就算过去了。学生们该去上学,大人们又去照常工作了。虽然新年过去了,但孩童还会放放鞭炮,还有零零散散的客人前来做客,大家都不舍得新年过去。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

我最喜欢过的是新年,今天,就让我来对你说一些新年风俗吧。

一进入腊月,走在各个小区,大家便可以看到不少居民家的阳台上挂满了腊肉和香肠,企业也挂起了灯笼、贴好了春联,到处都洋溢着春节的氛围。

“新年到,龙灯锣鼓敲打敲”,“新年龙灯游万家”这是流传在奉化的两句俗语,新年盘龙灯,从明代到今天,是奉化民间的一大传统风俗。“新年见着龙,八十老翁耳不聋。年年见龙灯,九十婆婆还能穿针孔……”古老的民谣,说明在奉化舞龙不止是一种民间艺术,还包含着对龙的图腾和对新年的祈福。但目前,大街小巷上,却极少有盘龙灯的了。

春节,从“腊八”拉开序幕,为春节做一些筹备,大多数人家要磨粉、做年糕,还要腌制和晾晒鱼干、腊肉等传统食品。奶奶也不例外,有时还拉着我帮她做活。?父母放假了,还会给我带一些“年货”。父亲的朋友都送来各种海鲜,吃都吃不完,怕坏掉,只好也送出去,基本是这家送来的给那家,那家送来给这家。

从“除夕”开始,忙碌的“年事”告一段落,大家开始享受合家团聚的美好时光,我的亲戚们都来大家家串门,喜悦的环境一直可以延续到元宵节。

“正月初中一年级”是新年。大家欢欢喜喜地早起,穿新衣、穿新鞋,以示“辞旧迎新”。早餐时,全家人都要吃汤团,含义“团团圆圆”。而且客厅的桌上一直摆满麻饼、芝麻糖、瓜子、花生、红枣、桂圆、水果等等食品,让我一饱口福。

“正月初中二年级”开始,大家便走亲访友,大家都开高兴心地收红包,而父母却送礼物、发红包。

大约到初七,父母就要上班了。而大家学生则是过完“正月十五”才报名上学,新年也就此画上了一个句号。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

俗话说“十里不一样风,百里不一样俗”,我的家在被誉为“道德之乡”——涡阳县城的一个村庄,也有独特的民风民俗,就拿春节来讲吧!

大年三十俗称除夕,在这一天家家都吃肉饺,含义是昏昏沉沉地过完了一年。在吃饺子时要比家的人口数多盛一碗,就是期望“年年有余”呀!

除夕晚上,每家都会点上两根大红蜡烛,彻夜不灭,并且一直点燃到大年初中一年级早上。也有人会在这一晚“守岁”,老年人守岁是对匆匆流去时光的惋惜,而孩子守岁,则是为了延长长辈的寿命。俗话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中一年级初中二年级满街走。”

大年初中一年级凌晨5、六点的时候,大家这可不是去拜年,而是去上坟。一大早,大家便动身去上坟,拿着冥币、黄纸,还有鞭炮。大家在上坟的时候,会将黄纸点燃后放在坟头前,那燃过的黄纸灰被寒风吹起,像是逝者对人间亲人的问候。

大年初中一年级,家家吃素饺,而不会像前一天那样吃肉饺,含义是今年不可以像去年那样昏昏沉沉地过了。吃完早饭,男性一般会携带一群孩子去挨家挨户地拜年,而女性们则在家接待来拜年的客人。拜年时,最能吸引小孩们的就是拿红包了,不过这红包得来的可困难呢,由于这是孩子跪地磕头得来的。

随后在大年初几的这几天,吃饭都要放鞭炮,而且放鞭炮的时间都是在一天三顿饭之前,所以,这几天鞭炮声会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显示出新年欢庆而热闹的氛围。

一个一般平凡的风俗,更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这部分文化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这部分结晶需要大家继承与保护。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盛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它意味着新年的开始。人民为了欢度春节,会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如放鞭炮、包饺子、守岁等,形式多种多样。而我要介绍的是贴春联。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联,又称“门对”、“对联”、“春贴”。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述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当在自己家门口贴春联时,就意味着春节正式拉开序幕。

春节为什么要贴春联呢?这是因为可以压邪。我通过查资料得知,关于春联还有个有意思的小故事呢!

据说在东海有一座山叫度朔山。山上有棵大桃树,在桃树的东北方有一座鬼门,门里的妖魔鬼怪会跑到人间玩耍。桃树下有两个神将,分别叫神荼和郁垒。他们负责把守鬼门关。如果善良的鬼想出来就放他们过关;如果恶鬼想去祸害人间,他们就把恶鬼抓起来。老百姓们都怕恶鬼来自己家捣乱,因此人们就在桃木上面写上两个神将的'名字,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震慑那些鬼怪。后来,人们觉得在桃木上写春联有点复杂,于是就改成在纸上写吉利语用来驱邪。

我家也有年年贴春联的习俗。如果亲自写一副春联,那就更好了。除夕的早上,我们一家人就准备好了笔、墨、纸、砚,开始写春联。我早就想好了要写的内容,拿起毛笔在红纸上写了起来。过了一会儿,我的首秀春联出炉啦。字的笔画虽然有些稚嫩,但红彤彤的颜色和大大的福字都充满了浓浓的年味。

家家各有各的韵味,也各有各的希望。我们家自己写春联独一无二,为春节增添了欢乐、祥和的氛围。

通过贴春联这个习俗,我知道了春联是一种人们对生活愿景的美好寄托,体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传承。我喜欢写春联,喜欢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文化。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国内土地辽阔、民族海量,但每逢新年,大家都要吃上一碗热腾腾的饺子。

我的家乡在安徽太和县,大家当地新年的饺子别具特点。

先从饺子皮开始说起吧。饺子皮有白色的、绿色的,含义新春到来,生机盎然;还有用胡萝卜汁和面擀出来的饺子皮是红色的,象征着明年的日子会红红火火。

饺子馅的调制就更是别具匠心了,各家有各家的拿手绝活。有猪肉大葱馅的,有羊肉白菜馅的,有山药虾仁馅的,有韭菜鸡蛋馅的……真是丰富多彩、应有尽有!

饺子的形状多种多样。有些在饺子边上捏出一个个褶皱,就仿佛给饺子镶嵌上了漂亮的花边;有些在饺子边上捏一个小小的口,给它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笑口常开”;还有些把饺子包成个元宝样,以此祝福来年财源广进、富贵常在。大家当地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风俗是每家每户年三十包饺子的时候,都要包一个“幸运饺子”。就是把一枚干净的硬币悄悄地放到饺子馅中,然后包起来,这个饺子要和别的饺子完全相同,哪个吃到这个饺子,他就是来年最幸运的人。

大年三十这天,一家人围在一块,我调馅,你擀皮,他包饺子,在和谐的环境中不一会就把饺子包好了。等到热腾腾的饺子端上桌时,迫不及待的大家一口咬下去,满嘴留香,别提多美味了。一家人团坐在一块,吃着香喷喷的饺子,说说今年的收获,谈谈对来年的期许,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饺子是家乡新年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家乡的大家每年都在期盼着它,由于它是新年的味道、是团圆的味道、是母亲的味道、更是家的味道!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

农历的腊月二十三,俗称“过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的开端。在我的家乡,这一天会有祭灶等习俗。

说起这祭灶,可有不小的来历呢。传说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灶君、太岁神与民间诸神都要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职,尤其灶君会向玉帝禀告人间善恶是非,作为对人类奖惩报应的依据。

在以前,每每到了腊月二十三,人们都在灶神像上涂上融化好的糖稀,谓之“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寓意。

在我们的家乡,这一天,晚饭还要吃汤面条,但这刚做出来的第一碗汤面条,可不是随便吃的。这一天做出来的第一碗要给灶王爷以及逝去的亲人吃,并在此愿义愿义,趁着这个机会请求保佑家中子孙。

这一天,卖烧饼的店铺最挣钱了,一大早就能看见一群人围在铺边,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见减少。任凭老板的手再快,也比不过那些买烧饼的顾客。总结下来,这一天赚的钱,可是平常工作四五天才赚的。

早些年,在灶王像上涂得糖稀,就是现在的灶糖。它的外表是长方体,里面是麦芽糖,裹满了白芝麻。一口咬下去,白芝麻的香与麦芽糖的甜融合在了一起,美味极了!

但灶糖咬下去会掉很多渣,聪明的人们将烧饼夹着灶糖吃,既有了甜味也有了咸味,灶糖也不会掉渣了。

小年的到来,让人感觉到新年的即将来临,过完这一年,迎接新一年的到来吧!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

端午节有包粽子和赛龙舟的风俗。我们淳安县虽然不赛龙舟,但还总是包粽子吃呢!

对我们淳安来说,粽子不仅在端午节包,在其他时候也包。不过,在端午那天会包多一点,有时吃到明年都不稀奇。

粽子是种吃食,主要由糯米、粽叶、五花肉、枣、栗来做。有时包腊肉香肠,少时还会放红豆排骨。粽子是从古代屈原跳江之后有的食物。传说,屈原跳江以后。楚国百姓怕鱼把屈原吃了,就包了粽子投进江中,希望鱼吃粽子就不吃屈原了。所以,粽子就传到至今。

我喜欢粽子。不仅仅是因为粽子的美味,粽子的多样。还因为这表达了楚国百姓对屈原的敬爱与赞美。屈原不在了,但粽子却从两千多年前,一直传到今天。

我们家经常包粽子。首先是准备好原料。把肉切块放盐和老抽腌渍一个晚上。把绿豆和糯米混合原料基本准备好了。将两张粽叶卷成一个斗状。往其中加糯米,尽可能填满,放上小块的腌肉。盖上,抓紧,手不能松。如果折口太小,还能再加一张粽叶。拿根绳子,要足够长,首尾相连。把绳子尾巴的那两股扭在一起,然后开始绕。绕到最后在另外两个角上打个八字形。最后抽绳首,拉紧就好了。

还有一个步骤,就是品尝粽子。粽子虽然有点难做,但吃起来却很美味。单看那样子,闻闻那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口大口的吃着,在嘴里品尝着人间美味呢!

我相信,家乡包粽子的风俗,会一茬茬往下传,直到永永远远!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

照福建闽南那一带的老规矩,春节一般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腊月二十三是过小年,同样也是祭灶日。二十三这一天,家家户户的老人长辈都忙着做各种特色糕点。

红龟粿就是其中一种。它扁平约巴掌大小,红色外压龟印内包馅,闽南人作为节日祭祀之供品。一些庙宇也会用之为祭祀品。红龟粿的口感软糯,香香甜甜,小孩子们尤其爱吃。长辈们做完,便放在蒸炉里蒸,不一会儿,冒着热气的红龟粿就出炉了。一人捧一个在手上,吃的欢。但它最重要的作用还是拿来祭奉灶神,在家中供上猪、羊、鸡、鸭、鱼之类禽畜海鲜,以及甜瓜、糖果、香茶等供品,再烧香放鞭炮,为灶神送行,冀望其“上天言好事”。

过春节,自是少不了贴春联,不仅增添过年的气氛,还寓意着镇邪驱鬼,祈福纳祥。在闽南,乡村农家,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

除夕的前一天,在村中心搭上戏台,通过投影,播放电影,俗称“做戏”。还记得小的时候,一到晚上,我就拉着爸爸妈妈跑到台前,已是人山人海,运气好时,就有座位,运气差点,就自己搬来小板凳,光看图画,也看得津津有味。

大年初一,按福建的习俗,不能扫地。这是迷信的说法,人们认为扫地会招来“扫把星”,带来霉运。除此之外,还不能倒垃圾,洗碗,剪头发,用剪刀,吃荤食。

过了元宵,春节结束了,人们纷纷散去,地上没有了鞭炮纸屑,乡镇又安静了下来……。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

百里不一样风,千里不一样俗。虽然我们的大中华地大物博,风俗千千万,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她——春节,一个千家万户团圆的好节日,她是我们家乡最传统的风俗,更是我们万千炎黄子孙传承的好节日。

春节,每年大年初一,家家户户都欢欢喜喜贴春联,轰轰烈烈放鞭炮,高高兴兴吃年夜饭。

传说,每年大年初一,山中有一只怪兽,叫做“年”,会从山上下来到村庄里吃牲畜,不仅仅如此,连人也不放过。所以人们都躲在家里不敢出来。许多勇敢的人去和年斗争,但都一去不复返了。有一次,一个人躲在家里用竹子烤火,突然竹子爆裂,发出巨响,惊动了外面的年。人们见状纷纷点燃竹子,最终成功把它吓跑了。之后人们发现,年兽害怕声响,每到大年初一便点燃爆竹,从此再也没有收到过年的攻击。这一天,人们欢聚于一堂,放鞭炮,贴春联,人们称之为过年,又叫过春节。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

风俗,是一个地方的节日习惯,也体现了当地的文化。而我家乡的风俗也许很常见,但却是我们家人温情的体现,体现这是一个温暖的家。

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在这个温馨的节日里,和家人吃上一桌团圆饭,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而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可不只有吃这么简单。包饺子,贴春联,挂灯笼……这几个活动中,要数包饺子为头牌!

“包饺子喽,包饺子喽!”在这大年三十,我最爱听的就是这话。我们家的饺子都是自家和面,自家调馅,自家包好。这些工序可为饺子增添了不少的风趣。这不,拿出一个盆儿,面粉往里儿倒,加水,和面。将手洗净,触碰那柔软的面团,用手搅和。静置一段时间后,将面揉搓成长长的一段,再用刀分切为小段,搓圆。再用擀面杖擀面,擀成圆形。这边母亲在忙活,我就去父亲那瞅瞅吧!父亲熟练地操着刀,切着菜板子上方正的肉块,搭配着事先切好的芹菜,搅和在一起。添上些许调味料,继续用筷子搅和,美味的馅料就完工了!看完爸这波工程,我回到了我自己的岗位,包饺子。

我的家乡虽没有独特的风俗习惯,但却拥有着人情味儿,很浓,很浓。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

春节是热闹的、幸福的,可元宵节更是令人期待的。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挂花灯。

终于到元宵节了,我最期待的是元宵节的夜晚。晚上,我看爸爸在做汤圆,就问:“我们为什么要做汤圆?”爸爸回答:“元宵节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做汤圆,汤圆,也叫元宵。”我又问:“为什么要吃元宵呢?”爸爸接着说:“在宋代,民间就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接着,爸爸又说:“元宵以白糖、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枣泥为馅,将馅儿团成形后在糯米粉中滚成,汤圆则是先以糯米粉做成皮儿,再包馅而成。它们的做法成分风味各异,但是都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因此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一起吃元宵或汤圆。”

不知什么时候,汤圆已经做好了,我们吃了汤圆就去挂花灯,这时,弟弟问:“为什么要挂花灯呢?”这个问题我也百思不得其解。

挂完灯以后,我去上网查询,这才知道,原来挂花灯还有一个传说。传说是这样的:古时有一猎人射死了一只神鹅,玉帝听后大怒,要为神鹅报仇,要于正月十五焚人间,一位善良的仙女偷下凡间向人们报告这一消息。人们就决定在正月十五家家挂红灯,放烟火,待天兵下凡时,火光一片。以为火早就烧起来了,便不再下界,直接向玉帝交差,人间才得免一难。此后,每至此日,家家便会挂花灯,还真是有趣啊!

红红火火的元宵节过去,中国人的新年也就过完了,多么难忘的元宵之夜啊,我要永远记下这美好的夜晚。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

“来了,上菜喽!”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独特的春节,而我最喜欢的还是老家的春节。

清晨,外面雨刚停,清新的空气扑鼻而来,我深深地打了个哈欠,伸了个懒腰,来到厨房。“来来来,快给灶王拜一下!”我走过去,没错,绍兴就要拜灶王。绍兴不仅拜灶王,还要拜车头王,希望来年继续保护我们的车。

中午,家中来了客人,外婆开始上菜,我抬头一看,谁这么调皮,往水里放了金桔?外公看出了我的不解,哈哈大笑,解释道:“水里放金桔是这里的习俗,寓意我们来年万事如意。”“哦,原来是这样!”

“来,吃饭了!”外公端上菜招呼我们,饭桌上菜品十分丰富,有切开的红膏炝蟹,经过冷藏味道鲜美,入口即化,“红膏”鲜美无比!还有绍兴的梅干菜扣肉与扎肉,肥而不腻,十分美味!我迫不及待地解开了扎肉上的线,一口咬下去,肥肉与精肉相互碰撞,那浓厚的肉香在我舌尖扩散开去,令人停不住。此时,鲤鱼上来了,这鲤鱼是现抓现做,这也是我们这的风俗,从后面鱼塘捕上了鲤鱼现做,味道鲜美,肉质绵绵的。

绍兴的春节是严肃的,是美味的,更是怀念的……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

我的家乡在福建穆阳,那里有很多有趣的风俗。

过年时,我们那边将敬茶作为祝福,吉利温馨的一种希望给予,我们福安有一句茶语:“年初三盅茶,官符药材无交家。”意思是年初请你喝三杯茶,这一年你就不会因祸与衙门打官司也不会因病和药店打交道,大年初一我们喝的甜茶,叫“做年茶”,那是用碾碎的冰糖加上花生和红枣做的,寓意“尝甜头”,还有成婚叫“新妇茶”,出门叫“出行茶”。

大年初一的时候我们都不扫地,说是不吉利。在福建,我们大多都是吃年糕,不吃饺子的,而且新年的第一道菜一定是素菜,之后就是长寿面,寓意年年长寿,我家乡的线面可是特产,历史悠久,至少有680历史呢,而且一直是手工制作的,经发、捶、挤、搓、拉等九道而成,每次走出家门就能看见门前挂着细而长的线面,密密麻麻的,完全看不见对面的人了。

我家乡的特产是水蜜桃,在水蜜桃成熟的季节,我们还会在举办一年一度的“蜜桃节”。那时候,会在穆阳大桥下的文化广场举行,会有很多与水蜜桃有关的活动。

这就是我们穆阳的风俗,你喜欢吗?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每年的大年三十除夕夜是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这一天,家人们欢聚一堂,辞旧迎新,其乐融融,以全新面貌迎接新年!

除夕这天,一到晚上,家里的气氛一下子就变得热闹起来了。有人在放鞭炮。从小年腊月二十五起,鞭炮声日月不绝,没有间断过。屋子里,奶奶和四妈、母亲一起赶做年夜饭,厨房里面弥漫着酒肉的香味,勾魂摄魄,引人心弦。小弟弟向真喜得快要发疯了。他自己一个人不断地进进出出厨房,想看个究竟,却总是被奶奶和四妈一起撵出了厨房。爸爸、伯伯们、叔叔和哥哥与姐夫一起在家里大扫除,可是,他们笨手笨脚的,弄得乌烟瘴气。

“拜年啦!”终于,孩子们开始给大人们拜年了,按照习俗,大人们早已准备好了回礼的红包。这件事在我们孩子眼中,是一年当中最神圣的时刻,万万不可少的。孩子们面带笑容,向长辈们深深地鞠躬,都要呈九十度直角了,要多恭敬有多恭敬,朗声道一句:“拜年啦。”然后长辈们就会挤出笑容,那笑容很有几分“慈祥”的味道,并且不知道从哪儿变出来一个“鼓鼓”的红包,心甘情愿的交递给我们。虽然在此之前,父母一而再地,再而三地告诉了我们,不要轻易在长辈面前打开红包,那样并不怎么礼貌,可还是有人一接到就迫不及待的打开红包来一探究竟,惹得长辈们哈哈大笑。

这一天我们都穿着新衣,显现出万象更新的气象。我们还一起在门上贴了一幅对联,红底金字,甚是好看。

在客厅里挂上一张年画,画的是一个大胖小子笑呵呵地“站在地上,怀中抱着一条红红的大鲤鱼,是为“年年有余”,寓意是:新的一年中我们会丰衣足食,还会留有剩余。

我们开始吃年夜饭了,饭菜与平时不同,特别的好吃,特别的香,明吃好饭后大家伙儿就开始看春晚了。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春节习俗,带给我们美好的回忆和新的一年中的幸福。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

俗话说的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区不同不仅仅口音有差异、春节习俗的差异之大也令人惊叹。今年春节我们一起回妈妈家乡——四川,那里的饮食习惯,风土人情真让我这个安徽人彻底震撼。

一下车,街道上的餐馆不是火锅就是串串香,几乎没有农家乐、面馆之类的。最具特色的是这里的人们顿顿都离不开辣椒,由此“爱吃辣”成了四川人的标签。我们刚走进餐馆,外公就拿着装满辣椒酱的调味盘向我走来:“相宇,这个好,多吃点!”我看着满满的红红辣椒,头皮发麻,连忙拒绝,可是外公十分热情:“你看,四川人的娃娃,哪有不吃辣椒的呀?来来,尝尝嘛”讲的我不得不接过盘子。咦?桌上摆着鸳鸯锅,四周还摆着四个细长的有底的洞,这是干什么的?装垃圾的?我正就准备向投垃圾。外公拦住我,向我解释说:“我们吃的是串串香,这些是放签子的,而这个鸳鸯锅是用来烫串串的。”“烫串串?”我又收获到了一个新名词。强忍着,吃了几口油碟,外公似乎很满意。没想到第二天,手上、胳膊上突然长了红色的疙瘩,奇痒无比,真令我难受,于是看了医生,医生却说是这里的湿气太重,要多吃辣。我终于明白,四川人为什么爱吃辣了。

终于到了新年了,我迫不及待穿上新衣帽,准备给外公外婆拜年。厨房已经热气腾腾,没想到他们初一必吃的粑粑(汤圆)就等我们了呢!我心想,这可怎么吃惯呀,外公又一把拦住了我,只见外婆端上一碗汤圆粑粑(超级超级大)递给我,家里每个人都端上一碗站着一排,最后舅舅拿上一半的柚子皮,拿上三根点燃后尖尖的蜡烛插了上去,接着外婆双手合十,嘴里叨叨絮絮说着什么,外婆说完,外公也照做了一遍。我十分不解,悄悄问:“这是在干什么?”妈妈神秘的说:“这是在请过世的家人们回来一起过年,你也去拜拜吧。”我只得照样子做了做过了关。

过年要发红包的真有意思啊,必须要说四川话才可以接红包,看着长辈们手里鼓鼓的红包,想着入乡随俗嘛,于是现场学着他们的口音,说出蹩脚的四川话,看着全家人哈哈大笑,我也乐在其中,多么美好的一天呀!

在长久的岁月里,一代一代人传承各个地方的风俗习惯,而我无论是四川还是安徽,都有我的亲人,我便热爱那里的土地和风情。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

我的家乡在乌拉特中旗,距离蒙古国边境有130公里。冬天非常寒冷,快过年的时候,我们都穿着厚厚的羽绒服。

我们这里的春节从腊月十五的时候就开始了。街上到处都是摆摊的,有卖对联的,卖灯笼的,卖干果瓜籽的,卖水果蔬菜的,还有卖衣服和鞋的。人们匆匆忙忙的都在买东西,门市里的人也是满满的。

我们全家人都卖了新衣服和新鞋,还买了许多水果和糖块。小孩子们都买了自己喜欢的炮,我买了飞机炮,火箭炮,还有烟雾蛋。人们都是大包小包的往家里拿。

二十九的下午,家家户户都贴上红红的对联,挂起高高的灯笼。最热闹的是除夕夜,接神的时候夜空像一个巨大的花棚,五颜六色的烟花像一个个小精灵在跳舞,美丽极了。

初一的早上,人们早早的吃过团圆饺子,就去给长辈拜年。我还收到很多压岁钱呢。

热闹的春节,一直持续到元宵节。吃过了香甜的元宵,人们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就都去忙了。我喜欢家乡的春节,我盼着下一个春节。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

除夕,这个并不陌生的名字,虽然只有两个字,但寓意不小呢。

听爸爸讲,传说,有一个怪兽,人们管这怪兽叫作“夕”,夕每年的最后一个夜晚就会出没,去偷吃人们的食物,还会把人弄伤,所以人们都很害怕它。但是,这个怪兽有两个缺点,一是怕红色的东西,二是怕巨大的响声,这让一个村民想出了办法:贴春联,放鞭炮。在门口两边贴上红红的春联,门前还摆了几根硕大的红鞭炮,等到除夕的夜晚,家家户户都把鞭炮燃放,然后来到屋子里吃团圆饭,这样夕就会害怕,也不敢擅自去伤害别人了。而这天就叫除夕,把夕除掉嘛,去迎接新的一年。

现在也是一样,一到除夕,家家都会挂起红灯笼,贴上春联和放爆竹,只是因为空气污染的原因,不能再去燃放了。但也少不了过春节的气氛:吃年夜饭。大清早,人们就来到集市上购买新鲜的食物,为晚上的年夜饭准备的,再顺便给孩子买些杂拌儿就赶紧回家了。眨眼的功夫就会到晚上,得赶快预备好才行啊。

一擦黑儿,大家就都团聚在家里吃年夜饭,不亦乐乎,别提有多开心了。门口亮着红灯笼,贴着春联,多么有年味儿。

吃过丰盛的年夜饭,有的人会去串串门,玩一玩,小孩子有的会睡觉,但大孩子们可睡不着,要守岁。

除夕,就是把旧的一年,包括烦恼、伤心、忧虑、焦急通通都丢掉,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更大的收获!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

离家三里远,别有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习俗。

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就是春节,春节是个团圆的日子,家家户户包饺子吃团圆饭,吃完年夜饭家长们就会给小孩子发红包。传说是为了压一个叫岁的神兽,所以又叫压岁钱。

农历初一就是春节了,凌晨家家户户开大门放鞭炮,寓意日子红红火火。男孩子们喜欢放爆竹,听着砰的一声,有的胆小的孩子被吓了一跳,放爆竹的小孩笑了起来,也有的男孩喜欢把钱用来买些吃的,相比男孩,女孩的小玩意就更多了,勇敢的女孩子会买一些烟花,仙女棒棒。用祭神的香一点,散开火花别提多好看了,还有一些女孩子会买布娃娃等等的小玩意。

而大人呢就会聚在一起喝点小酒,吃点下酒的花生瓜子,有的在一起打牌、打麻将,唠唠嗑悠哉悠哉都闲得很。

老人就会去祭祖,上香,有些会和小孩一起去庙会。

春节是代表了新年新气象,新的一年又开始了,告别了旧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