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读后感(大全5篇)

时间:2023-10-09 19:23:26 作者:念青松 口号大全 徐霞客读后感(大全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徐霞客读后感篇一

有本书看过了一段时间却怎么也忘不了,《徐霞客游记》,当然被翻译成白话文的版本,配上一些名人的字画、老照片作插图,别有一番情趣。

徐霞客的游记大致可分为两部分,早期的名山大川和晚期的云南风光。读他的游记,关于那些广为人知的事不展开了,在这里只捡几件鲜为人知的小事。

他遭人陷害:

他路上被劫:

他受人接济:

仆人携款弃他而逃:

”早晨起床,仆人顾行还没有来,我正要去查问,这时看见一个和尚慌慌张张地来了,他说:‘悉檀寺的长老让我来迎候您。’我一听就明白是仆人顾行逃走了。又问那个和尚,果然。……我来到寺里,已经是中午。打开箱一看,所有东西都不见了。长老要派寺里僧人去追,我制止了他们,并说“‘追也追不上了,就算追上了也不能强迫他回来,他想走就让他走算了’只是离开家乡三年,我和他一主一仆,形影相依,共度多少难关和险境啊。但他却在万里之外抛弃了我,为何这样狠心啊,心中不免悲伤”

古时候,生产力落后,交通不便,旅行就是自讨苦吃;那时候99%的男子人生主要目标就是当官光宗耀祖养儿子子孙满堂。可是有这样一个人,用现代的话就是“另类”,给后人留下极其丰富的精神食粮,他按照自己的想法闯荡世界,用“另类”的方法留下自己的痕迹,哪怕这一路困难重重、惊险不断――被劫、被冤枉、被陷害和背叛,被贫困和疾病折磨着……文中关于这些的描写只是短短地带过几笔,接下来便又是大段大段兴致盎然的景色描写、地质考察以及风俗纪录,好像这些艰难不曾发生过一样!由于他的奇文妙语,于是这个另类的人被人永远地记住了。

羡慕和佩服这些人,“出淤泥而不染”,无论遭受多少打击磨难,到头来依然心存善念、乐观积极。他们善于发现身边的美并且真心地赞美它们,他们把不开心的事抛到脑后,于是乎每一天醒来都是新的开始。

我想这是一群多么幸福的人啊!

徐霞客读后感篇二

徐霞客是一位明代著名旅行家,他曾弃绝科举,放弃仕途,在他50多岁的时候就开始游遍全国名山大川,从事旅游和地理考察。他东边渡海到珞珈山,西到腾冲西境,北游盘山,南道罗浮山,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的大好河山。在我国古代的旅行家不少,但是大部分都是奉命出使或执行任务,但徐霞客一介布衣,不为执行公务,不为求法取经,他就是出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旅游和地理考察上,是古代难得的专业旅行家。

但是一路上他很难享用各级官府提供的奖助,从事旅游事业的条件异常艰苦。他将家中的田产,事业甚至生命都献给了他酷爱的旅游事业。

在湘江遇盗,钱财被洗劫一空,连御寒的衣服也没有,同乡资助他回家的路费,劝他不要再旅行了,而他却坚定的回答不欲变余去志,用家中的田地做抵押,借得一笔路费,继续旅行。

读完这本书,使我感受到他为了毕生的旅游事业而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还有徐霞客他也是一位杰出的地理学家,他在地理学为人们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还有,他不相信权威,只有自己的实践才是真实的精神都很值得我们这些后生来学习,俗话说后来者居上,我们这些80、90后的青少年一定会再创辉煌,努力攀登!

徐霞客读后感篇三

《徐霞客游记・浙游日记》不足万字,而金华之行就占5200字,其中金华山着墨4400多字,“俱为三洞游”,一语道破天机,足见金华山在徐霞客心目中的重要分量。

徐霞客游记中记录的发生在金华的人和事,体现着浓厚的人文情怀。他与当地人的交往,对古城街巷及金华山道路的描述,对金华街肆府衙记载,对智者寺那块陆游字碑的留恋,虽字数不多,但揭示了他对金华社会人文的关注。

他考察完金华山八个溶洞后,按其标准排序:双龙第一、水源第二、讲堂第三……把讲堂洞排在其慕名已久的朝真、冰壶之前。讲堂洞为南朝士人刘孝标讲学之处,开一代讲学风气,从其排序中可见徐霞客对人文的推崇。

游记中还读出了信义金华。徐霞客金华行可谓是一次温暖之旅,体现金华人的热情好客。十月初八晚上,初到金华,“见客无投宿处”,王敬川急人所难,陪同住宿,第二天又陪吃、陪游,告别时,“王依依,久之,乃别”。上金华山途经清景庵,“庵僧道修留饭”。在斗鸡岩迷路,赵姓樵者反复指路。晚上住鹿田寺,“僧瑞峰从闻以余辈人不至,方分路遥呼,声震山谷”。

第二天,又为徐霞客准备好进洞火把,陪同前往。进双龙洞,“借俗盘于潘姥家,出洞时,潘姥为炊煮黄粱以待”。短短两天,尽显金华人诚信包容、乐善好施、正真善良的品质。

智者寺全貌鸟瞰效果图

美丽金华。徐霞客以其独特的眼光对金华山水之美作了精彩描绘,他从婺江乘舟前往金华途中,目睹两岸风景迷人,便在《游记》中写下:“水流沙岸中,四山俱远,丹枫疏密,斗锦裁霞,映叠尤异”,远眺金华山,“北山突兀天表,若负然,而背之东南行。”俨然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第二天,他和静闻爬上北山顶峰,当时太阳刚落,徐霞客发了一大通感慨,不仅写了北山夕阳的`绚丽胜景,而且是徐霞客触景生情一种联想人生的深情告白,非常感人,这可以说是对金华山美丽景色描绘之绝笔,令人神往。

科考金华。徐霞客以一位地理学家的眼光来审视金华的山山水水,他对北山山水方位、走向、分合把握正确。在金华山考察过程中,随处可见其专业描述,他的游历重在考察山形地貌,探求真知。他游完三洞给出评价:“朝真以一隙天光为奇,冰壶以万斛珠玑为异,双龙水陆兼奇,幽明凑异者也”,揭示了三洞幽、险、奇之特色,他还写道:“所谓三洞也,洞门俱向西,层累而下……而洞中之水,实层注焉”。今天的探测结果已证实金华山洞中有洞,洞洞相连。徐霞客在380年前凭目测观察和经验判断得出结论,令人折服。

徐霞客读后感篇四

历代舆地沿革也是古代高士们的主要话题之一。但徐霞客却发现:“昔人志星官舆地,多以承袭附会。”,“山川面目,多为图经志籍所蒙。”

徐霞客不迷信前人旧说,善于独立思考,注重考察实证,勇于探索求真。不论对于山脉河流,还是奇洞怪穴,甚至聚落村居、逸闻传说,总要细细观察,思考分析。遇有奇异疑问,必穷究不舍。

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在其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说《徐霞客游记》,“读起来并不像是十七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位二十世纪的学者所写的考察记录”。

他对于桂林七星岩的考察就是典型事例,他先后考察了两次,对岩洞的位置、方向、大小、深浅以及洞内形态结构和洞外情况等,都作了详细的记录和生动的描写,这些记录和描写竟与用现代科学手段勘测的结果基本吻合。他关于石灰岩地貌的考察和描述,比欧洲人要早。

另外,他似乎很精于堪舆学,《徐霞客游记》中经常使用龙砂、虎砂、朝山、案山等堪舆术语来分析山形水势,在旅途中遇到一些危难困惑,常求神问卜。由此可知,他读书博杂,见识多,不适合功名科举。散人按其使用的堪舆术语推断,徐霞客学习的可能是堪舆学的杨公风水派。杨公风水其实效性立竿见影。从大唐至今。

《徐霞客游记》是古代高水准的舆地游记,涉及山形地貌、悬崖岩洞、江河水文、地热泉流、物产风俗、政区地理、道路交通、宗教民族、史迹文物等等方面的考察研究及其丰硕成果和科学价值。

《徐霞客游记》还是一部游记文学巨着。虽然作者的本意,并非专在从事文学创作,因此从科学考察的需要,但是他对神州山川的极其热爱之情、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卓越的文学才华,却自然而然地在这“流水账”中十分鲜明地体现出来。

本人很敬重徐霞客这种孤往独行之人。

徐霞客读后感篇五

《徐霞客游记》是以日记的形式进行记录的,作者是徐弘祖。他经过34年旅行而写出的,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他游历过的喀斯特地区的洞穴超过270多个,并指可以根据所见、所感、所思、所想得出喀斯特洞穴的特征,类型及成因,有详细的考察和科学的记录。难怪现代科学家李约瑟说:“《徐霞客游记》读来并不像是十七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位二十世纪的野外勘测家所写的考察记录。世界上最早一部记载石灰岩地貌的著作,是中国明代地理学家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他比欧洲最早对石灰地貌进行考察和描述的爱士倍尔早一百年,比欧洲最早对石灰进行系统分类瑙曼早两百多年。

他将喀斯特洞穴的特征,成因及其类型,详细地描述了出来,并指出一些岩洞是水的机械侵蚀造成,钟乳石是含钙质的水滴蒸发后逐渐凝聚而成等。他在游历黄山时,记录道:初五日云气甚恶,余强卧至午起。挥印言慈光寺颇近,令其徒引。过汤地,仰见一崖,中悬鸟道,两旁绿泻如练。余即从此攀跻上,泉光云气,缭绕衣裾。已转而右,则茅庵上下,馨韵香烟,穿石而出,即慈光寺也。寺旧名珠砂庵。比丘为余言:”山顶诸静至,经为雪封者两月。今早遣人送粮,山羊学雪没腰而返。“余兴大阻,由大路二里下山,遂引被卧。

这里不仅记录了当时的天气状况,地势地貌以及地理位置都很明显。说出了慈光寺周围环境状况,在茅庵附近有很多人在那里祭拜,因此香烟缭绕,从石缝中穿出。那里原本叫珠砂庵,在下雪时,受雪封路2个多月,有个早晨让人送粮食进来供人食用,走到半山腰,人都快被雪淹没了,不得已回去了。

徐弘祖让人钦佩的不仅是他的远见,对地理独特的见解,更是因为他的坚持不放弃,才使得我们今日可以看见这么多宏伟的著作,我觉得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他的坚定不移的优良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