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论文参考文献(模板8篇)

时间:2023-10-15 13:21:43 作者:XY字客 毕业论文 中西医结合论文参考文献(模板8篇)

典礼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唤起共鸣,并让人们更加珍视和铭记重要的时刻和人物。典礼的语言应该庄重而简洁,表达出对受邀者或受众的敬意和感激之情。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欣赏一些典礼范例,了解不同类型和场合典礼的实际操作和效果。

中西医结合论文参考文献篇一

论文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胆汁反流性胃炎

胆汁返流性胃炎是胃炎中的.一种特殊类型,也称碱性反流性胃炎,多因原发或继发性幽门功能紊乱或胃切除术后引起胆汁和碱性肠液倒流入胃所致。由于返流液中的胆盐等物质反复刺激胃粘膜,破坏了胃粘膜屏障碍,使胃粘膜充血水肿糜烂而形成炎症,且病情迁延,久治不愈,临床疗效不理想。我科自8月~8月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本病42例,并与单用西药治疗42例作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将门诊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龄25~60岁,平均35岁;病程2个月~5个月,平均1年;对照组42例,男26例,女16例;年龄24~61岁,平均34.5岁;病程3个月~4.8年,平均11个月。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腹部灼痛或胀痛,胃烷灼热感,空腹时加重;恶心、呕吐酸苦水、嗳气,呃逆或纳差,嘈杂。经胃镜检查,均表现为粘液池呈黄绿色浑浊,幽门口见有黄绿色胆汁返流入胃,胃粘膜充血水肿,散在糜烂面或红白相间,以红为主。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无显著性差异性,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口服西药奥美拉唑,每日2次,每次20mg,吗丁啉,每日3次,饭前15min口服,每次10mg。中药以柴胡疏肝散为主方,随症加减,方药组成:柴胡10g、白芍10g、川芎10g、枳壳10g、香附10g、佛手10g、苏梗10g、甘草6g、黄芩15g、黄连6g、代赭石20g、陈皮12g,水煎服,日一剂。

2.2对照组只用上述西药,用法用量同治疗组两组均以四周为一疗程,一疗程后评定疗效。

3结果

3.1疗效标准治愈:自觉症状消失、胃镜复查未见胆汁返流,炎症明显减轻或消失。显效:自觉症状基本消失,胃镜复查胆汁返流明显减少,炎症减轻。有效:自觉症状改善,胃镜复查胆汁返流减少,炎症无明显变化。无效:自觉症状无改善,胃镜检查无变化[1]中国学术期刊网。

3.2临床疗效治疗组:治愈29例(69%)胆汁反流性胃炎,显效11例(26.2%),有效2例(4.7%),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治愈19例(45.2%),显效10例(23.8%),有效5例(11.9%),无效8例(19.1%),总有效率80.9%。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3.3远期疗效随访0.5年,治疗组复发5例(11.9%),对照组复发18例(42.9%),两组复发率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4讨论

胆汁返流性胃炎的发病机理目前认为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功能性幽门功能不全、胃排空能力低下以及十二指肠压力增高而引起肠液返流。返流的肠液(含胆汁、胰液)主要是胆盐和其他胰酶可破坏胃粘膜,使胃粘膜水肿、充血糜烂而形成炎症。返流的胆盐还刺激胃窦部的g细胞释放过多的胃泌素,形成高胃泌素血症,高胃泌素抑制胆囊素和胰腺素对幽门括约肌的调节,导致幽门功能紊乱,又加重返流形成恶性循环。吗丁啉作为一种胃动力药来治疗本病,并加上奥美拉唑的抑制胃酸分泌来保护胃粘膜,有一定效果,但疗效不持久,停药后易复发。祖国医学认为此病多由于饮食不节、损伤胃气;或情志不畅,肝气犯胃;或胆系痼疾迁延日久,胆火犯胃,上述诸因可致胃气不降胃失和降,脾胃枢机不利则中气不运,气滞湿阻,郁而化热,湿热内蕴、脉络痹阻而成重症,故其根本病机为中焦失和,肝失调达为其重要病因。治疗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疏肝和胃、利胆降逆、清热开郁为大法[2],参考现代医学理论,从柴胡舒肝散入手,随症加减。柴胡舒肝散具有疏肝胆、理气和胃之功,从而达到“治肝可以安胃”的目的,方中再配佛手苏梗加强和胃降逆,代赭石有重镇降逆、胆气下行之功效,黄连黄芩具有抗炎、保护胃粘膜之效。全方具有肝脾调和之效、肝顺胃降,则胆汁下流,泛苦得止,诸症可除。西药吗丁啉能促进胃肠蠕动,加快排空,减少返流,奥美拉唑抑制胃酸分泌,中西药合用能迅速缓解症状,见效快。故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较对照组明显提高。中西医结合标本同治,弥补了西药的不足,展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的广阔前景。

参考文献

1刘铭珍,于金源.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46例疗效观察.中国中医药科技,,3:34.

2.刘维明,赵延春,杨建新等.爽胃片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100例疗效观察.新中医,2007,3:35.

中西医结合论文参考文献篇二

青光眼(glaucoma)是一种严重的眼科疾病,主要临床特征为患者眼内压升高,并伴有视野缺损和视神经萎缩,严重时可发生失明。多数青光眼患者由于患病而严重影响到其日常生活活动和生活质量。有相关文献报道称,采用中医治疗青光眼具有较好的疗效。为了观察临床上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青光眼的疗效情况,分析并探讨青光眼患者的`最佳治疗办法,笔者在我院随机选择了160例患者做了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组和对照组160例青光眼患者的基本情况

研究组共84例患者,男性42例,女性42例,平均年龄(48士2.2)岁,平均体重(49士2.1)kg:对照组共76例患者,男性37例,女性39例,平均年龄(47士2.1)岁,平均体重(48士2.2)kg;2组间各指标经过t检验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两组间具有可比性。

1.2调查方法随机选取1月至9月于我院门诊就诊的而瘫患者160例,按患者意愿和有无条件服用中药分成研究组(84例)和对照组(76例)两组,对照组患者只采取西医的营养神经支持和降压治疗,而对研究组则在对照组的治疗方法基础上增加中医治疗,并依据患者情况辩证加减药物,例如肝气郁结证,治以开窍明目,丹桅逍遥散加减。以一个月为治疗和观察周期,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疗效,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比分析两组间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差异。

1.3数据处理采用spss18.0和excell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两组间青光眼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2.结果

经过卡方检验,在治疗总有效率上,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研究组要明显少于黄金对照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山结果可知,采用中西医联合治疗青光眼与单独西医治疗相比,不仅患者的治愈率得到明显升高,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得到显著的下降,这提示采用中西医联合的治疗方法对青光眼患者进行治疗的安全性和实用性均较高,在临床上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和可行性,故建议各医院应该推广之。

参考文献

中西医结合论文参考文献篇三

上世纪90年代,中外护理合作办学项目在我国悄然兴起,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和事业成功的决定性因素[1],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护理教育与国际先进护理教育方式接轨,但这种区别于我国传统护理教育的异体植入办学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出现诸多水土不服的问题,本文针对办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以期进一步推动中外合作护理项目的顺利开展。

一、项目概况

该项目采取“4+0”培养模式,专业培养计划由江西中医药大学和美国托马斯大学共同审定,教学计划所涉及的课程和教学环节均在江西中医药大学完成。学生在修习完教学计划全部课程,成绩合格,在获得江西中医药大学本科毕业资格和学位授予资格的基础上,符合美国托马斯大学学位授予条件者可向托马斯大学申请学士学位。该项目目前已招生三届,第一届学生已完成在校的课程学习。

二、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1.课程门类增多,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美方护理课程综合方式多样,可按照生命周期、健康模式等进行课程综合,并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2],重视人文课程,其人文课程占美国护理本科全部课程的1/3。我国护理本科课程体系依旧受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强调护理知识的系统性,基础医学和护理专业课程占主导地位,人文科学课程偏少。为了解决中外课程的这一差异,中外双方合作成立教学计划开发小组,在保留国家规定课程、我校特色课程等基础上上,引入美方先进课程,最终形成了中方课程、中外合作课程、美方课程三个板块的课程体系。但在项目操作过程中发现,中外合作班课时总数远高于我校普通护理本科班的课时总数,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减少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弹性时间。

2.课程基数过大,影响教育部评估达标。

根据教育部教外综〔〕5号[3]的文件要求,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引进外方课程必须达到“4个1/3”的标准。然而,按照中医药院校护理学专业标准,要求中医护理课程必须达到11-19学分以上,且需根据我国国情开设相关通识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使我校开设科目达47门,学时高达3440,全部课程门数和全部教学时数的基数相对偏大。同时,考虑到江西省属于中部省份,我校又为江西省二本录取批次学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英语层次与教育发达地区、学校有着一定的差距,如大量引进外方优质课程并采用全英文授课有可能会造成部分学生一定程度上专业知识的.缺失。因此,在项目具体实施中,适当放慢了引进美方课程的进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4个1/3”达标比例。

3.多种教学方法应用,挑战学生学习能力。

目前,我国护理本科课程体系依旧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传授,因此在教学方法上仍是以讲授法为主,学生自主学习为辅,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存在一定的弊端,但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已经被学生接受和熟练掌握。随着美方课程的逐一引入,pbl教学、小组讨论、论文汇报、调查报告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也一并融入课程教学中。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极大地挑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在教学进行的过程中,不少同学表示为了应付美方课程后的调查、报告等作业,不得已把大部分学习重点放在美方课程上,从而忽略或应付中方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学习压力大、负担重,甚至有的同学产生了厌学的情绪。

4.师资结构复杂,提高师资管理难度。

中美合作办学项目课程的师资队伍,在结构上既有中方教师又有美方教师,既有专职教师也有兼职教师,且外籍教师大多为短期来华执教,流动性大;除此之外,中美方教师教学理念、文化背景、聘用方式的不同,均对教学质量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也增加了教师队伍管理的难度。

5.自身特色不凸出,影响教学持续发展。

每个学校培养出的毕业生都应与众不同,有着自己鲜明的文化背景和实践特色。我校是传统的中医院校,具有多个国内外一流的学科建设平台,而护理学科作为学校新兴的重点学科之一,更加需要依托学校优势资源,在开展中外合作项目的基础上,寻找自身特色,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以特色求生存,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三、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的思考

1.精简课程门类,整合课程内容。

在引入美方课程的过程中,不能单纯以科目数量作为质量评估的标准,而应注重中外方课程内容的整合,对美方引入课程内容、所耗学时、授课教师资质等多方面进行把关,避免课程门类重复建设,如引入的美方课程社区护理学与中方课程社区护理学、美方课程灾难护理学与中方课程急危重症护理学等雷同科目,应在内容上进行重新编排,使所开设的中美合作课程既符合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的现状,又能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国从业能力;充分利用课上、课下两个学堂,并积极利用学生第三学期,开展护理实践等注重学生参与性和实践性的课程,错开学生各专业课学习、考核的高峰时间,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果。

2.采用脱敏疗法,适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引入美方先进教学方法时,应首先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循序渐进逐一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授课;注重以学生为主教学方法的连贯使用,鼓励和培训中美合作护理专业的中方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适当采用美方先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跨入大学校园起,从最初接触大学课程起,就能接触并逐渐熟悉各种美方的教学方法,以适当改变其多年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同时还应注意对学生进行课外专业辅导和心理疏导,以增强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选聘优质师资,加强师资管理。

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4]的要求聘请外籍教师来校任教。此外,中方授课教师应至少为本科以上学历,且教学经验丰富、具备英语教学能力并能够熟练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的骨干教师;根据不同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合理配置师资,对于系统性较强的中医和护理基础理论知识安排中方教师进行授课,聘请外籍师资讲授行业前沿、强调动手能力的护理实践、人文护理等相关课程,如生化危机处理和灾害预防、护理专题研究和循证护理和专业护士实践等;针对中美合作班与普通本科护理班的不同,制定相关的中美教师选聘及教学质量监督的办法或制度,以进一步保证教学质量。

4.依托学校优势专业,凝练自身特色。

依托学校中医药、热敏灸等教学优势,在国际化大背景下,培养社会紧缺护理专业如老年保健康复护理、重症监护等中医药高层次护理人才,并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有选择性地引进国外优势资源,逐渐形成特色鲜明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5.政策鼓励,寻求自身发展。

引进国外优质资源,有利于促进学校的自身发展,在国家政策具体执行过程中,建议教育行政部门考虑教育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差异,通过差别对待,政策倾斜等方式,鼓励教育欠发达地区的普通高校积极开展中外合作项目,在引进优势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练办学特色,提高中外合作办学质量。

中西医结合论文参考文献篇四

摘要:当前专业护理人才需求量大,使得各职业院校护理专业的招生人数保持较高水平,但招生人数的增加并不等同于招生质量和毕业生素质的同比增长。

反之,在职业院校的护理教育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中专护理教育中问题更加突出。

学校过度扩招,教学资源不足,教材繁杂,实验课设置比例太少,校企合作不够等;学生质量下降,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对护理职业认知和认同感不够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护士行业的整体水平。

要改善这一状况,就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中专护理教育现状教育质量

国务院转批了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纲要提出“到,在全国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框架,使我国进入实施全民基本卫生国家行列”。

虽然在“十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取得明显成绩,但农村卫生发展仍然滞后。

农村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强,基础条件差,人员素质不高。

部分中西部农村卫生机构房屋破旧,缺乏基本医疗设备,专业人才匮乏。

全国乡镇卫生院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只占18.5%,无专业学历者高达21.6%。

所以,要实现这一规划,就要增加大量的医务人员,而目前我国医疗卫生的现状最重要的问题是护理人员严重短缺。

基于此,很多大中专院校大量扩招,尤其是中专三年护理专业基本无门槛上学,生源质量严重下降,再加上学校的批量化流水线式生产,导致中专护士的专业素质也随之下滑,势必会影响到临床医护工作的质量。

1.中专护理教育的现状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可见护理工作对于临床的重要性。

临床护士来自于学校教育,那中专护理(简称中护)教育现状如何呢?经过对500名中护学生的调查和三年教学观察,发现如下问题:

1.1学生基础薄弱,学习自觉性不足。

中护学生的生源相对复杂,其中有15%的学生高中毕业但高考成绩未达到大专录取分数线,80%的为初中毕业未被普通高中录取,5%社会生源。

可见学生来源复杂,质量和认知水平参差不齐,但基础知识普遍薄弱。

被调查的500名学生有51%学生表示基本上能听懂,有36%的表示绝大多数专业课程都听不太懂,13%表示完全听不懂。

可见中护学生中有近一半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接受和掌握情况较差,这一方面与学生自身的学习基础有关,另一方面印证了多数学生学习的非主动性。

在笔者调查的500名学生中只有24%是主动想学护理的,76%是应家人要求来学习的。

在问及课后是否主动学习时,有93%的学生表示偶尔课后看书,7%的学生表示从不在课后看专业书,且没有一个学生表示其课后经常看专业书;从对未来的规划上来说,有16%的学生准备通过三年积累后参加护理单独招生考试进入大专继续学习,68%的学生准备毕业后直接往护理方向就业,4%的学生毕业后往非护理方向就业,剩余12%的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并没有明确的规划。

问及是否喜欢护理工作时,只有15%的学生表示喜欢,77%的表示一般,剩余7%表示不喜欢护理工作。

由此可见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规划不是很明确,对即将从事的护理工作的认同感还不够强,对护理工作的崇高性感触还不深刻。

而且即使是有规划的那一部分学生也缺少去实现目标的动力和的具体行动。

1.2学校盲目扩招,家庭缺乏监管。

随着高校的扩招,九十年代后期中专学校也逐步开始了扩招,护理专业的招生人数更是逐年增长。

学生虽然扩招了,但学校的软件硬件跟不上扩招的脚步,导致教师课时量过大,学校资源配置不足,很多实验和动手操作变成少数人做多数人看或者完全由理论课替代的现状。

这一方面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影响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情感上高度独立,有个性有主张;生活上却独立性较差,缺乏自我约束力,不懂得如何处理人际关系问题,容易冲动却难以承受挫折和失败。

到了学校生活远离了父母,再加上与同学舍友相处的诸多问题,容易变得孤僻和敏感。

有部分学生家长认为学生到了学校家长就鞭长莫及,应该由学校和老师担负教育和关爱责任,因而对学生的学业生活缺乏有效的监管,与此同时,班主任往往需要负责几十甚至上百名学生的学校管理,且肩负教学和行政工作,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无微不至,这就造成学生在行为上缺乏约束,在情感上缺乏关爱。

2.改善现状的思考

2.1明确目标,付诸行动。

目标明确,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中等护理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能在护理领域内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和社区卫生服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技术型人才是区别于学术型人才的,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具有一技之长,能够胜任临床护理工作,有爱心、责任心和过硬的专业动手能力。

这就要求学校教师敢于创新,更新教材,对教材去繁从简,依据“能学够用”的原则,设立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校本课程;增加实验实训课的比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和动手能力;加强校企合作,不断更新教学设施和仪器设备,形成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社会实习和实践的机会,加深学生对护理工作的了解,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鼓励学生利用假期走出校园,争取在社会中磨炼自己和了解社会,全方位地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以便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扬长避短。

2.2德育为先,提高素质。

6月,杭州实习护士虐待婴儿,并将视频传至网上的事件为护士的德育教育敲响了警钟。

学校应多开展普法宣传活动、职业素质及职业生涯规划讲座、优秀护理工作者事迹宣传。

教师要提高自身修养,夯实教学能力,提升个人魅力,并和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在进行教学包括专业课教学时都可适时地渗透德育教育,避免一味地把德育教育的任务推给班主任或德育课教师,避免生硬的说服教育。

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择机表扬。

学生犯了错误就事论事地进行批评指正,提高学生自信和慎独能力。

总之,加强德育教育不仅有助于中职生克服消极情感,培养积极、高尚的情感,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法律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

2.3社会实践,学以致用。

在问及是否希望学校增加社会实践机会,99%的学生表示希望学校多安排活动,增加了解社会的机会。

很多中护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得悠闲自得毫无紧迫感和社会压力感,而一些早早出社会打工的同龄人往往更早地意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从而凸显出在校生缺乏社会经验,过分依赖学校和家庭对生活压力感知不足,从而导致其毫无后顾之忧,得过且过,既无学习动力又无发展目标。

所以学校可以顺应学生渴望走出校园的心里的特点,多组织活动如参观博物馆感知人类文明,开阔眼界;走进敬老院发挥专业特长,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价值感;医院顶岗实习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践,增强学习兴趣。

再比如鼓励学生勤工俭学,学校可把校内一些工作如打扫校园卫生,浇灌花草,洗刷碗筷,保卫巡逻之类的工作设置成学生竞聘的岗位,把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全方面综合型人才”落到实处。

2.4加强沟通,共同努力。

一个学生的教育问题,绝不是学校和家长单方面能完成的。

需要家长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在平时,加强沟通,可以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情况,专业特点,就业前景,招聘形式,等等。

老师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成长经历等。

在遇到问题时,不推诿不卸责,双方密切合作,共同努力,才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中等护理教育意义深远,但现存问题不容忽视,要解决这些问题任重而道远,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的共同努力,使中护教育有良性发展的一片天地,为我国培养更多的优秀护理人才,提高我国护理行业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贺清明.从聘用护士的专业素质反思中专护理教育的不足[j].中国护理杂志,,7.

[2]贾新征.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中情感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3.

[3]曾垂玉.中等职业教育之拙见[j].新课程教育,,9.

中西医结合论文参考文献篇五

《微观经济学》课程是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和必修课,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校对商科人才的培养质量。针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民办大学的服务定位特征,结合行程式考核在此课程中的应用,突出案例教学、小组学习、网上讨论及游戏互动,加强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融合,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微观经济学》是教育部制定的经管类专业的重点主干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及应用性。学好《微观经济学》,对于后续的会计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专业课的学习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面对该课程繁多的理论假设、数理统计及图形分析,如何提高学生的上课自主能动性及积极性,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中将内容庞杂的微观经济学相关理论清晰、明确的掌握并运用于实际就显得至关重要。而传统的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只有通过教学模式的综合性改革,才能改善其教学效果。本文试图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课程特点,基于行程式考核的创新方法,提出如何优化学习效果的建议。

文档为doc格式

中西医结合论文参考文献篇六

林业的发展,对环境改善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的林业发展,存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状态,而当前比较适宜的是多功能发展模式。

1当前林业发展模式存在的不足

目前,我国的林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际发展中,这种发展模式仍然存在弊端,不利于林业的长远发展。首先,林业在产品生产方面彰显单一性,很难满足对林业产品多样化的需求,阻碍了林业获取更高的经济收益。而且单一的林业产品,会影响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不利于环境质量的提高。其次,在当前的林业发展模式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是生态林业发展模式和林产品生产发展模式,二者共存,矛盾明显。因此,这两种模式都很难较好地促进林业的长远发展。

2多功能林业模式发展的必然性

在多功能林业发展模式中,主体资源为森林,在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的状态下,需要对其进行全面、有效的保护,因而充满挑战。随着社会多元价值的存在和发展,对森林进行有效管理,需要合理、有效地均衡多方面的利益。社会的发展促使林业生态要重视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求对森林的管理也要注重整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发展多功能林业,实现产品功能的丰富化,实现生态与产业保护与利用的和谐发展。

中西医结合论文参考文献篇七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临床学科的主干课程,是其他临床诸学科的基础,它的学术水平反映了中医临床学科发展水平,它以前期各门课程为基础,阐述内科病证的证候、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指导中医内科临床实践,系统地反映中医临床思维及辨证论治的规律。课程内容主要介绍内科专业基础理论和各脏腑系统主要病证的基本知识及辨证论治规律。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内科常见病的证候、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和处方用药知识及部分难治病、急危重症的诊治,熟悉中医内科的临床思维及实际操作程序。

中西医结合专业是培养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科学技术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的专科层次人才的一门专业,要求学生能熟练地运用中西医结合的诊法、辨证,中、西药对临床各主要学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辨证施治,是近年来的热门学科。各大型医院除了在临床上进行中医、西医专业的结合诊治,并且逐步开展中西医结合专业科室,加之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倾斜,使得中西医结合专业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中西医结合专业缺乏相关的国家规划教材,如《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等,对于内科学的教育还在使用《中医内科学》和《内科学》两本教材进行讲授,这就对中医内科学的讲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中医内科学中将中医知识与西医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以适应中西医结合专业的特殊要求?笔者根据所在中医内科学学科多年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医内科学的教学经验,对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医内科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发展进行总结。

1做好学情分析因材施教

以河南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专业本科生为例,中医内科学课程一般安排在五年制中第三年上半学期进行,此时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已经学习了大部分的医学基础课,包括西医类和中医类基础课,其中西医类课程有: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微生物与免疫学、药理学、诊断学等,而中医类课程包括: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学习中医内科学之前,对于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所接触到的基础课里,西医类的课程的数量要大大超过中医类课程。而一些中医学的基础课和经典课,如《内经》各家学说一类的课程,是放在第三学年上半学期与中医内科学的教学同步进行,另外一些如《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课程,由于学时的关系,仅仅作为选修课或者限选课供学生学习。

笔者曾经访问过许多中医类院校,发现上述这种情况不仅仅局限于河南中医学院,在许多地方的中医类院校中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即对于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学习中医内科学之前,中医的基础相对西医而言较为薄弱。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接受了大量西医学的知识后,对于中医学的理论和观念理解不透彻,甚至出现厌烦情绪,加之网络上、媒体上对于中医的质疑和指责声不断,也加重了这一现象。所以,在进行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医内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着重强调中医的理念和科学性,强调中医药的疗效和群众的支持度,树立学生对于中医的信心,改变不良观念。

2根据课时要求着重讲解

由于中西医结合专业的特殊性和中医、西医课程并重的特点,大部分院校的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中医内科学课程均存在压缩课时的现象。以河南中医学院为例: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医内科学课程设计为120个课时,而选用的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共分为上下二部分,包括总论、个论共8章,收录了53个中医疾病,以平均每个疾病3个课时来计算,全部内容讲授完毕最少需要160个课时,这对于原先设计的120个课时来说属于杯水车薪。针对这一现状,绝大部分教师上课时均采用只讲授部分疾病的`方式进行教学,对于如瘿病、疟疾、阳痿、遗精等临床较少涉及的疾病的相关课程,一般采取放弃讲授的做法,但即使是少见的疾病,也属于研究生入学考试和执业医师考试的范畴,减少基础知识的教学,非常不利于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未来临床工作的开展。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选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应对:(1)压缩不必要的课时,节约课堂教学时间。在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方案中,一般设计有4—8个学时的病案讲解,而这种病案讲解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对此,笔者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和安排学生进行分组病案分析,一次8—12名学生,以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病案的分析,笔者选用一些临床病例,或以教师模拟病人,让学生模拟医生的形式,“病人”口述病情,佐以舌脉补充,让“医生”进行理法方药的分析,在课下进行门诊医疗活动的模拟,同时进行分组讨论和对比,对课上知识进行査漏补缺。这一方法一方面节省了课堂教学的时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让学生对临床诊疗工作有了初步的理解和认知,明白自身基础知识掌握的不足,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或者选用换位教学法,就某个疾病或者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让学生课下充分准备,然后进行分组讨论,教师以学生的身份听取汇报后提出问题并进行点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能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知识并积极思考,加强自主思维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锻炼。利用这些丰富的课下活动节约的课堂教学时间,笔者对重点疾病进行深入教学,对一些临床少见疾病也强调主要知识框架,让学生对这些疾病有最基础的认识。(2)改变传统观念,合理安排课时。传统课时的安排是结合疾病特点和教材篇幅来指定的,对于癌病、血症这一类疾病一般都安排6个课时来讲授,笔者认为毫无必要。以癌病为例,传统以脑瘤、肺癌、肝癌等分类方式进行讲解,而笔者一般将肺癌的相关内容总结到咳嗽—肺阴亏耗证中进行讲解,将肝癌相关内容总结到积聚的范畴里进行讲述,这种方式既符合临床疾病诊疗发展趋势,又减少了学生的负担。

3理论临床并重中西结合

不少教师在进行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医内科学的教授过程中,对于所谓的中西医结合,都进入了先讲授中医疾病,再讲授相关的西医疾病的概念和治疗这一误区。笔者认为,中西医结合不仅仅是治疗的结合,更应该是中西医理论的结合。以中医内科学的脾胃系统疾病——胃痛为例,笔者在讲授胃痛概念和历代沿革后,会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胃痛的别名叫心口疼?为什么直到《兰室秘藏》一书才首立“胃脘痛”一门,而在之前所述的胃脘痛一般都以心痛而名?比如“心下痛,按之石硬,大陷胸汤主之”。让学生体会到造成这一误解的原因:心脏与胃的位置过于接近,临床上许多认为自己是胃痛的病人,其实是心绞痛或者是心肌梗死发作导致,比如不典型性心绞痛,其疼痛范围可以从肚脐中一直到下嘴唇。讲述这些概念,教导学生在临床上见到一些年纪比较大、身体比较肥胖,或煮是有心脏病病史的“胃痛”病人,一定要注意心电图检査,排除心脏方面的疾病。在讲解胃痛的西医学相关疾病时,对于萎缩性胃炎的解释,笔者会强调萎缩性胃炎的重要特点即胃固有腺体的萎缩,导致胃酸分泌不足,这与中医胃阴不足的理论和表现十分接近,同时胃阴不足的病人在全身会有阴虚的表现消瘦、乏力、阴虚内热伴有低烧,这些表现与西医学中的恶病质有一定联系,这又符合了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属于“胃癌前期状态”这一理论。这些中医理论知识与西医理论知识的结合,才是中西医结合的正确方向,只有理论得以结合,才能正确的指导临床治疗和用药,改变现在中西医结合仅仅是西医为主,配合吃中药的尴尬局面。

中西医结合专业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目前尚处于初期阶段,较之内科学和中医内科学这两个成熟的学科,还有许多方面有待完善。加强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对培养学生中西医结合的辨证论治的思维方式,为培养新一代全面发展的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医药大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西医结合论文参考文献篇八

摘要:林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承担着较大的社会责任和生态效益开发重任,传统的单一林业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动态发展和需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以及资源条件、产业环境等决定了我国林业发展模式必须向多功能的方向转变。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我国当前林业发展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多功能林业发展的方法和途径,旨在为我国林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林业;多功能发展;可持续经营;存在问题;方法途径

多功能林业在我国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我国对其初步的定义是林业发展规划、培育恢复、经营等过程中,从全局性的角度,依据社会经济状况和自然条件选择一个与相关社会系统、生态系统融洽的林业发展功能,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所以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行业部门,承担着较大的责任和使命。我国应该从不同角度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对林业发展进行干预,最大程度的维护生态系统的功能,从而在生态系统中获取更好的资源和服务。文章就我国当前林业发展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探究如何高效的创新和发展多功能林业。

我国当前林业发展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在林业的发展模式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林业的发展要始终与社会经济相适应的,所以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众多林业发展的问题也逐渐呈现出来,并且对我国林业的继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也是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林业产品生产的单一性,单一性的林业产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对林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同时,单一的林业产品生产会造成我国生态系统的退化,严重影响环境的质量;第二,我国生态林业发展模式和林产品生产发展模式之间处在较大的矛盾,例如,将生态林业发展模式作为林业发展的主要方式,林产品生产发展模式就会处在尴尬的位置,反之亦然。所以这两种模式也不能引领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