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廉颇蔺相如列传演讲稿 廉颇蔺相如列传高二语文教案(模板5篇)

时间:2023-08-30 12:41:03 作者:LZ文人 演讲稿 最新廉颇蔺相如列传演讲稿 廉颇蔺相如列传高二语文教案(模板5篇)

演讲,首先要了解听众,注意听众的组成,了解他们的性格、年龄、受教育程度、出生地,分析他们的观点、态度、希望和要求。掌握这些以后,就可以决定采取什么方式来吸引听众,说服听众,取得好的效果。好的演讲稿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演讲稿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演讲稿模板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廉颇蔺相如列传演讲稿篇一

人物形象塑造得成功与否,是写人记事类文学的关键。《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中的名篇,司马迁以巧妙的构思、具体而生动的情节,把人物置于激烈的矛盾冲突中,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的精妙描写,将人物刻画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第一段(“廉颇者”至“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简述廉、蔺二人的身世。

用笔相当简洁,而对比鲜明,以廉颇的贵,突出蔺相如的贱,为二人以后的矛盾冲突埋下了伏笔。

第二段(“赵惠文王时”至“赵亦终不予秦璧”)写“完璧归赵”。

故事的缘起是:秦强赵弱,秦恃强首挑事端,欲以十五城换赵国的楚和氏璧。赵国君臣震恐,明知秦是以欺骗的手法欲夺此宝,想不给,但又怕秦国攻打,“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在这事关国家存亡的危难时刻,缪贤推荐了蔺相如,说他“勇士,有智谋,宜可使”。通过缪贤的口,从侧面表现了蔺相如的勇敢、智慧。蔺相如审时度势,在赵王面前分析了理亏的责任,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建议,主动请缨出使秦国。这些语言描写,从正面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智慧的性格特征和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为国解忧的高贵品质。

奉璧入秦,蔺相如在秦廷看到秦王根本“无意偿赵城”,就托言“璧有瑕,请指示王”,把本已出手的和氏璧又要回来,宝玉一拿回手,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斥责秦贪,不讲信义,以空言求璧,声言“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并执其璧睨柱,欲以击柱。语言、行动、神态毕现,连贯如一气呵成,将一个在大敌面前无所畏惧、机智而勇敢的人物刻画得生动形象、活灵活现。“秦王恐其破璧”,佯许以赵城。而蔺相如心如明镜,不为所惑,要求秦王斋戒五日,赢得时间和机会,派随从乔装将和氏璧送回赵国。这些,再次表现了蔺相如的智慧。

第三段(“其后秦伐赵”至“秦不敢动”)写“渑池会”。

在秦国攻取了赵国的石城,第二年又杀赵国两万人的严峻形势下,秦国设渑池会显然不怀好意。“赵王畏秦,欲毋行”,在蔺相如的劝说下,赵王才去赴会。廉颇在边境与赵王的告别话,表现了廉颇对赵国的忠心。

渑池会上剑拔弩张,杀气腾腾。秦王恃强凌弱的气焰十分嚣张,竟然要身为一国之君的赵王当众鼓瑟。秦御史则当廷以史作记,极尽侮辱戏弄之能事。在事关赵国尊严的时刻,蔺相如无所畏惧,针锋相对,要求秦王击缶,在秦王不肯击缶的情况下,以与之拼命威逼秦王,“五步之内,相如请以颈血溅大王”。秦王的侍从要用刀杀死蔺相如,他怒目叱责。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的描写生动逼真,只有忠心爱国,不怕牺牲的人才有如此的胆气。这胆气,吓退了张牙舞爪的秦王侍从,秦王只得击缶。蔺相如召赵国史官当廷记载。蔺相如为赵国挽回了尊严,取得了第一回合斗争的胜利。

第二回合,秦王的群臣提出以赵十五城为秦王祝寿,蔺相如则提出以秦国的国都咸阳为赵王祝寿,气势盖过秦王,取得了第二回合斗争的胜利。

渑池会肯定是场面宏大,人物众多。但作者未作场面描写,而是着墨于双方个别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蔺相如则是最突出的一个。用语不多,就把这场斗争表现得惊心动魄,达到情节具体生动,人物性格鲜明的效果。

第四段(“既罢”至结尾)写“将相和”。

秦、赵两国的斗争,都以秦国的失败而告终。蔺相如在这两场斗争中的突出表现,得到赵王的重视,职位一升再升,超过廉颇,廉、蔺之间的内部矛盾就出现了。廉颇认为,自己率领军队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出生入死,有大功,而蔺相如仅凭口舌之劳,职位反而在自己之上,感到耻辱。他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廉颇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了他看问题偏颇、忌妒;另一方面则表现了他有话就说、不藏不掖的直率。

面对廉颇的“宣言”,蔺相如则“不肯与会”,“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望见廉颇“引车避匿”。他从赵国的大局着想,采取忍让态度。当他的门人实在看不过去,“请辞去”时,蔺相如阐明了“将相和”对赵国的重要性和“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思想。通过个性化的行动、语言的描写,表现了蔺相如忍辱退让、顾全大局的形象。

廉颇听到蔺相如的话后,幡然醒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负荆请罪,表现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三个故事,构成《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基本情节,精彩纷呈,波浪起伏,扣人心弦。前两个故事各自相对独立,又共同为后一个故事打下基础;后一个故事是前两个故事引出的必然结果。三个故事从不同方面展示人物形象,共同塑造出蔺相如这一忠心为国、机智勇敢、不怕牺牲、忍辱退让,顾全大局的活生生的杰出人物。

廉颇蔺相如列传演讲稿篇二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廷上设九宾礼仪,请赵国使者蔺相如。相如到来,对秦王说:“秦国自从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个国君,从来没有坚守信约的。我实在怕受大王的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带着和氏璧回去,从小路回赵国了。再说秦国强,赵国弱,大王派一个使者到赵国去,赵国马上就把和氏璧送来。现在以秦国的强盛先割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哪敢留着和氏璧不给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了大王应得死罪,我愿意受汤镬之刑。希望大王与大臣们仔细商量这件事。”秦王和群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发出嘻嘻苦笑。左右的人想把相如拉出去(处死),秦王就说:“现在杀死相如,还是得不到和氏璧,反而断绝了秦赵两国的交情。不如就此好好地招待他,让他回赵国去。赵王难道会因一块宝玉的缘故欺骗秦国吗?”终于在朝廷上接见了蔺相如,举行仪式后送他回国。

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能干的官员,出使到外国而未受到诸侯的欺辱,任命他做上大夫。(这以后)秦国也没有把那些城给赵国,赵国也到底没有给秦国那块璧。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说愿意与赵王友好,在西河外的渑池相会。赵王害怕秦国,想不去。廉颇与蔺相如商量说:“大王不去,显得赵国软弱胆小。”赵王于是决定赴会,蔺相如随从同去。廉颇送到边境上,跟赵王告别说:“大王这一去,估计一路行程和会见的礼节完毕回来,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三十天不回来,就请容许我们拥立太子为赵王,以打消秦国要挟的念头。”赵王答应了他。

赵王和秦王在渑池相会。秦王喝酒喝得高兴时说:“我私下听说赵王爱好音乐,请赵王弹弹瑟吧。”秦国的御史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饮,命令赵王弹瑟。”蔺相如走上前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演奏秦国的音乐,请(允许我)捧着盆缻(给)秦王,(请秦王敲一敲)以此互相娱乐。”秦王生气了,不答应。于是相如捧着盆缻上前,趁势跪下要求秦王敲打。秦王不肯敲缻。相如说:“在这五步之内,我请求把颈项里的鲜血溅到大王身上了!”(秦王)左右的人要杀相如,相如瞪起眼睛呵斥他们,左右的人吓得退下去。于是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缻。蔺相如回头招呼赵国的御史写下:“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国的群臣说:“请献出赵国的十五座城为秦王祝寿。”蔺相如也说:“请献出秦国的咸阳为赵王祝寿。”直到宴会完毕,秦王始终不能占赵国的上风。赵国也准备了许多兵马防备秦国,秦国不敢妄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说:“我当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劳,可是蔺相如只凭着言词立下功劳,如今职位却比我高。况且蔺相如本来是卑贱之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位置居他之下!”扬言说:“我碰见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蔺相如听这些话,不肯和廉颇见面。每到上朝时,常说有病,不愿和廉颇争位次高低。过了些日子,蔺相如出门,远远望见廉颇,就掉转车头避开他。于是他的门客都劝相如说:“我们所以离开家人前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啊。现在您和廉颇将军职位一样高,廉将军在外面讲您的坏话,您却害怕而躲避他,恐惧得那么厉害。连平常人也觉得羞愧,何况您还身为将相呢!我们实在没有才能,请让我们告辞回家吧!”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哪个厉害?”回答说:“(廉将军)不如(秦王)。”相如说:“凭秦王那样威风,我还敢在秦国的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虽然无能,难道偏偏怕廉将军吗?但我考虑到这样的问题,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发兵攻打我们赵国,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先顾国家的安危,而后考虑个人的恩怨啊。”廉颇听到了这些话,解衣赤背,背上荆条,由宾客引着到蔺相如府上谢罪,说:“我这鄙贱的人,不晓得将军宽厚到这个地步啊!”两人终于和好,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廉颇蔺相如列传演讲稿篇三

二、了解司马迁及《史记》;

三、加强文言文中的字、词、句的学习;

四、体会课文用语言、行动来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以及作者、选取和组织材料的方法。

一、进入高中以来,这是第一篇文言文,应先复习一下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以便同学们有针对性的去进行学习。

二、 文言文中需要记忆和理解的知识很多,拟把重点讲解和练习结合起来。

课时安排:4课时。

累计 课时

a、文学常识的把握

b、文章的理解

c、 通假字

字 多义字

注音

d、 一词多义

词 古今异义 总体要求:字字落实

词类活用

e、 被动句

句 倒装句

判断句

省略句

廉颇蔺相如列传演讲稿篇四

设计:汪振学

教学目标 :

1、继续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史记》中的小说因素齐备。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

诵读、提问、讲解、质疑。

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借鉴写法。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  课文:

司马迁一生经历坎坷,因李陵一案而遭受酷刑中最为耻辱的腐刑后,“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他曾想过死,但一想到“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犹豫了,因为他把事业、理想看得比一切都宝贵,他思想升华了,毅然活下来,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至上,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国家的尊严。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

或以“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导入  。

2、由学生介绍课文故事发生时的战国形式、历史条件,教师补充。

合纵连横:战国时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战国后期,秦最强大。合纵指齐、楚、燕、赵、魏、韩等国联合抗秦;连衡是指这些国家中的某些国跟着秦国进攻其他国家。

三、学生听读理解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本文写了三个故事,以蔺相如为主,以廉颇为宾,三件事都是突出蔺相如的性格,廉颇后又有传。

1―2节:廉蔺简介

3―13节:完璧归赵。

14―16节:渑池相会。

17―21节廉蔺交欢(负荆请罪)

四、集中学习1―13节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将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

2、师生共同疏通,明确重点词语。

3、落实文句翻译。

4、品读“完璧归赵”的故事,分析蔺相如如何“使不辱于诸侯”。

a、蔺相如出使前初显胆识:“宁许以负秦曲”。

b、蔺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

秦国不合礼数有三:章台不是接见外臣的场所;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左右皆呼万岁”,左右侍从的狂喜不是尊重外臣的礼节。

c、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城”后怎么办?

设计智取:璧有瑕,请指示王。

说理斗争: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誓死捍卫: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d、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策?

首先,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

其次,私下派人把璧

[4]

廉颇蔺相如列传演讲稿篇五

蔺相如便是这样一位当之无愧的君子。它令人钦佩之处,不仅在于他的智慧明达,能言善辩、有勇有谋,更在于他能容忍流言恶语,容忍众人的猜忌与不解,只因他有永不熄灭的爱国魂。他的心灵,始终清明污垢。

初出场时,他只是一个小小的宦者令舍人,卑微低贱的身份让无数人不屑一顾。然而,面对赵王的忧虑,蔺相如昂首坦然以对:“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这是何等的胆识与自信!他离赵入秦时,身上的重担必不比那“风萧萧兮易水寒”的荆轲啊。

他本可以推脱,婉言谢绝------毕竟,这是太过艰难的重任。但他却主动扛起了这关乎国家荣誉的重担,置生死于度外。于是我们看到他在秦王大殿上怒发冲冠,言辞铿锵,嬉笑怒骂,以死相争。一人一玉,是同样的纯粹与执着:宁碎不求苟全,宁死不损国威!史书上只是风清云淡的几笔带过那朝堂上的纷争,但现实中,又该是怎样一个惊心动魄了得!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我们见识到蔺相如锋芒毕露的美。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他的视死如归、他的怒目而斥,是他血脉里沸腾的爱国情怀。此时的他,如“鞚中悬明月,剑杪照莲花”的征客,为国立下大功,被拜为上卿,理应风光无限、意气风发,见谁都要傲三分,才合乎他的尊贵身份。

然而,蔺相如之所以为蔺相如,其超人之处正在于此。面对廉颇的“我见相如,必辱之”的恶语,面对舍人“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的质疑,他选择了容忍。只因他要守护这赵国的国土,守护这万千黎民的家。

当一种感情升华到极致,往往近于水,无声流动,无处不润。此时蔺相如的爱国情感正是如此。他对国家的热忱与忠诚,从热烈的洪流变为润物细无声的雨,以容忍和坚守诠释了爱国的最高境界。那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信仰,让他在世俗流言中始终坚定不移地守护着国家,清醒地认识到“两虎共斗,势不俱生”,要“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众人皆醉我独醒,而蔺相如,宁可孤独而痛苦地醒,也不愿再醉生梦死中,失去自己对国家的信仰!

无怪乎众多舍人“慕君之高义”,无怪乎廉将军醒悟后“肉袒负荆”,这样深沉而浓烈的爱国之情,是蔺相如用清澈无垢的心与坚定的信仰制成的绝世佳酿,那醉人的芳香透过蒙尘的时光,透过泛黄的史书,流芳百世,香沁万年!

蔺相如告诉我们,有些人被历史铭记,不仅仅因为智慧。聪明人与圣人有时只相差一分信仰,而正是这份爱国的信仰,成就了后者的辉煌。“人有两种,一种在烟花尘世的繁华中张扬而逝,一种在锤凿剪锉的敲打中塑为永恒。”无数人因为“聪明反被聪明误”,被历史长河所湮没;只有少数人,将毕生的智慧倾注在爱国的信仰上,将人格与灵魂塑成不朽的丰碑。他们,终将被历史所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