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后题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读后感(精选8篇)

时间:2023-10-03 13:24:44 作者:雨中梧 评语寄语 最新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后题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读后感(精选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后题教案篇一

廉颇是赵国的一员大将,他在战场上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一名勇猛的大将,但是除此之外,廉颇的另一面也令人敬佩不已。

《史记》上记载:廉颇被免职之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如何,使者见到廉颇:廉颇为之一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可以用!赵使禀告:“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意思是:廉颇将军虽然已老,但是饭量,吃饭却相当与年轻人的饭量。表示仍然可以出战。廉颇虽已年老,但却为自己的祖国奉献了很多,廉颇十分热爱自己的国家!

还有一个故事,令人印象深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着名故事“负荆请罪”当时因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很多,廉颇很不服气,于是到处宣扬:”我廉颇打了许多胜仗,立了许多大功,他单凭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要是见着他,非得给他个下马威!”蔺相如听了,就一直躲着廉颇,以免碰面。

有一天,蔺相如坐着车出去,远远的望见了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蔺相如见了赶紧回去;蔺相如的手下见了很不满意说:“蔺相如见了廉颇就像老鼠见了猫,你怕他干什么啊?”蔺相如说:“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俩闹不和定会削弱赵国的力量。

秦王必会趁机来攻打我们,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这些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廉颇脱下了战袍,背上了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廉颇身为一个国家的大将军,并没有因为自己的面子,并没有因为自己个人的得失而削弱国家的利。廉颇是一个知过就改、勇于改错,一心为国家着想,无论干什么事情都以国家的大局为重的大人物!这些崇高的精神多么令人敬佩啊!

廉颇,他就是我敬佩的古代的人物!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后题教案篇二

廉颇是赵国的杰出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任赵国的大将,领兵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封为上卿,凭着他的勇气闻名于诸侯。

蔺相如是赵国人,是赵国宦官头领缪贤的门客。

赵惠文王时,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知道了这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表示愿意拿十五座城请求换这块璧。赵王同大将军廉颇等大臣商议:想把璧给秦国,恐怕不能得到秦国的城,白白地受骗;想不给,就担忧秦国发兵打来。计策定不下,想找一个能够出使答复秦国的人,也没找到。

宦官头领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你怎么知道他能够胜任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过罪,私下打算逃亡燕国。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止我,说:‘您怎么知道燕王会收容您呢?’我告诉他说:‘我曾跟随大王同燕王在边境上会过面。燕王背地里握着我的手,说:愿意和你交个朋友。凭此而晓得他,所以打算前往。’蔺相如对我说:‘那时赵国强而燕国弱,而且您又受赵王宠爱,所以燕王要同你结友。现在您是要背叛赵国去投奔燕国,燕国畏怕赵国,势必不敢收留您,而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的。您不如袒露身体伏在刑具上请求恕罪,或许能得到赦免。’我听从了他的计策。幸运得很,大王也赦免了我。我私下认为,这个人是个勇士,有智谋,适宜担任这个差使。”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相如说:“秦王要拿十五座城来换我的和氏璧,可不可给?”相如说:“秦国强而赵国弱,不可不答应。”赵王说:“要是拿了我的璧,不给我们城怎么办?”相如说:“秦国用城来换璧,要是赵国不答应,理亏在赵国;赵国给了璧,要是秦国不给赵国城,理亏在秦国。权衡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他,而让秦国担负理亏的责任。”赵王问:“谁可出使呢?”相如说:“大王果真没有合适的人,我愿意捧璧前往出使。等城给了赵国,我就把璧留给秦国;如果城不给,我保证完整无缺地把璧送回赵国。”赵王于是就派蔺相如捧护宝璧西行到秦国去。

秦王高坐在章台宫里接见蔺相如。相如捧护宝璧进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宝璧传递给姬妾和左右侍臣观赏,左右的人都高呼万岁。相如看出秦王没有诚意把城交付给赵国,就上前说:“这璧上有点小斑疵,请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璧递给相如,相如趁此拿过璧,倒退几步站住,靠着殿柱,怒发冲冠地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把所有的大臣全都召集起来商议,都说:‘秦国向来贪婪,倚仗自己势力大,想拿空话来赚取璧,给赵国的城恐怕得不到。’商议的结果都不愿把璧给秦国。我却认为普通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秦是个大国呢?而且为了一块璧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也不值得。赵王听了我的话,于是斋戒五天,才派我捧璧出使,在朝廷上拜送了国书。为什么这样呢?是为了尊重大国的威严而表示恭敬啊。现在我来此,大王只在普通的殿堂里接见我,礼节甚为傲慢;拿到璧,又递给嫔妃们传看,以此来戏弄我。我看大王没有诚意把城偿付给赵国,所以我又重取回了璧。如果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颅今天就跟这块璧一起撞碎在殿柱上了!”

相如举着璧,斜瞅着殿柱,准备向殿柱撞去。秦王害怕他撞碎宝璧,于是婉言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这样。召唤主管版图的官吏来察看地图,指划着从这里到那里十五座城划给赵国。

相如料想秦王只不过是用欺诈的手段假装作要给赵国城邑,其实是不会得到的,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赵王害怕你们,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了五天。现在大王您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设九宾大礼,我才敢献上宝璧。”秦王估计这事,终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安置相如住在广成宾馆。

相如预料秦王虽然斋戒了,必定不守信用,不愿把城给赵国。于是就派他的一个随从穿着粗布便衣,怀揣着那块璧,从小路逃走,把璧送回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以后,就在大殿上设下九宾大礼,招请赵国的使臣蔺相如。相如到来,对秦王说:“秦国从穆公以来二十多位国君,未曾有过坚守信约的。我实在怕被大王欺骗而辜负了赵国,所以叫人把璧送回去了。如今抄小路已到赵国了。好在秦国强而赵国弱,大王只要派一个小小使者到赵国,赵国立刻就会把璧送来。现在凭秦国这样的强大,要是先把十五座城割给赵国,赵国怎敢留下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该受惩罚,我请求受汤镬之刑。只是希望大王您和各位大臣仔细考虑这件事!”

秦王和群臣们听后,面面相觑,“嘻”地都发出惊怪声。左右侍卫有的想把相如拉出去处死,秦王忙说:“现在杀了相如,终究得不到宝璧,却断绝了秦国和赵国的友好关系。倒不如趁此机会好好款待他,让他回赵国去。赵王难道会因为一块璧的缘故欺骗秦国吗?”终于在朝廷上接见了相如,仪式完毕之后就送他回了赵国。

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奉命出使不受诸侯国的欺侮,就任命他作上大夫。结果秦国也没割城给赵国,赵国也始终没有把璧给秦国。

在这以后,秦国攻打赵国,夺取了石城。第二年,又攻打赵国,杀了二万人。

秦王派遣使臣告诉赵王,想同赵王和好,约他在黄河以西的渑池相会。赵王害怕秦国,想不去。廉颇、蔺相如商议后对赵王说:“大王不去,就显得赵国太软弱而胆怯了。”赵王于是决定赴会。由蔺相如随从。廉颇送到边境,与赵王拜别说:“大王此行,估计全部行程和会见的礼节完毕,到回来,不过三十天。三十天不回来,那就请允许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王要挟的念头。”赵王答应了他。于是和秦王在渑池相会。

秦王喝酒喝到畅快时,说:“我私下听说赵王爱好音乐,请弹弹瑟吧。”赵王只好为他弹瑟。秦国的史官上前记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相会饮酒,令赵王弹瑟。”这时蔺相如走上前去说:“我们赵王也私下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国乐曲,请允许我献上瓦盆给秦王敲,以此相互娱乐。”秦王大怒,不答应。于是相如上前献上瓦盆,接着跪下请求秦王。秦王不肯敲瓦盆。相如说:“在这五步之内,请让我把头颈里的血溅到大王身上!”秦王左右侍卫要杀相如,相如瞪着眼怒视他们,侍从都被吓退了。于是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盆。相如回头召呼赵国的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给赵王敲瓦盆。”秦国的大臣们说:“请用赵国的十五座城为秦王祝福。”蔺相如也反击道:“请用秦国的国都咸阳为赵王祝福。”秦王直到酒宴完毕,始终没有在赵国头上占到上风。赵国这期间也大规模地部置军队来防备秦国进攻,秦国不敢轻举妄动。

渑池之会结束后,赵王回到赵国,因为蔺相如功劳大,封他为上卿,位次在廉颇之上。

廉颇说:“我身为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仅凭着口舌立了点功,位次却在我之上。况且相如本来是个微贱之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位居他之下。”并公开扬言说:“我见了蔺相如,定要羞辱他。”相如听说了这话,不肯和他见面。相如每逢上朝时,常常推托有病,不愿跟廉颇争位次的先后,后来相如出门,望见廉颇,他就调转车绕道回避。

于是,相如的门客们都劝相如说:“我们之所以离开亲眷家人来侍奉您,只是仰慕您的高尚德行啊。现在您和廉颇职位相同,廉将军公然说一些无礼的话,您却害怕而躲避他,恐惧得太过分了。平常的人对此尚且会感到羞耻,何况身为将相的人呢!我们这些人没用,请让我们走吧!”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说:“诸位看廉将军的威风比秦王怎么样?”门客们回答说:“自然不如秦王。”相如说:“凭着秦王那样的威风,可是我蔺相如公开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大臣们。我虽然无能,难道会单怕廉将军吗?但我想到,强暴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施加武力,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假如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同存。我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把国家的急难放在前头而把个人的仇怨放在后头啊。”

后来廉颇听到这话,就光着膀子背上荆条,由门客引导着到相如府上赔罪,说:“我这粗野鄙贱的人,不知道将军您竟宽容我到了这种地步啊!”

两人终于彼此和好,成了同生共死的朋友。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后题教案篇三

一、知识与能力:

能联系已学知识,自主整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发现问题

能熟练掌握文言句式与词语的活用、通假、多义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能辩证地评价屈原忠贞报国的志向与坚贞不屈,出污泥而不染的操守,能联系当今社会与个人实际,体会坚持理想追求与现实的差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方法】

诵读、启发、品析、评论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战国背景与人物简介

廉颇、蔺相如活动的年代是战国末期“七雄”并峙的时代,当时秦强赵弱的形势已十分明显。廉颇和蔺相如都是为了赵国的利益敢于和强秦进行斗争的杰出人物。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叙述,歌颂了蔺相如机智勇敢,维护一团一结的精神,以及廉颇勇于改过的品质。阐发了两人精神与品质上的相通之处,那就是大敌当前,捐弃了个人恩怨,不计较个人得失,―切以国家利益为重。

二、初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给故事分段,并概括主要人物的精神品格

〖理解、概括,口头表述,开放性,多样化〗

三、自主学习,找出通假字、词类活用字、被动句,并整理“以”字在文中的个中用法与意义。

〖通假字〗

奉、不、案、孰、庭缪宾

〖古今异义〗

美人、左右、约束、因而、前进

〖一词多义〗

幸因负引道间

〖词类活用〗

臣请完璧归赵毕礼而归之闻于诸侯患秦兵来从大王前进缶秦王竟酒

左打欲刃相如

四、诵读重点语段,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五、练习与实践

1、整理巩固文言知识

2、诵读全文,归纳廉颇与蔺相如的性格特征

第二课时

一、学生口述故事梗概,提高概括与表述能力。

二、探究思考

1、描写人物和事态,形象逼真是本文的文学成就,试加以赏析。

〖典型事件表现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真实可信感人〗

课文以写蔺相如为主,廉颇为辅。写蔺相如没有写他―生的事迹,只选择三个典刷事例来突出他的性格特征。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写他对敌斗争的大智大勇;

负荆请罪,写他的顾全大局,宽厚待人。

三个典型事例从不同侧面表现蔺相如的思想品质,集中、凝练、鲜明的艺术效果。

写廉颇,主要通过“负荆请罪”这一典型事例来体现他的坦率偏激的个性与勇于改错的精神。渑池之会则表现作为武将的文韬武略,善于应变与对赵王的赤胆忠诚。

〖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

蔺相如是在秦国威胁利诱,赵国群臣束手无策的矛盾中出场的;又在秦廷与秦王面对面紧张而尖锐的斗争中得到淋一漓尽致的表现;在处理与廉颇的矛盾中,他退让避辱,委曲求全。对待不同矛盾的不同处理,把蔺相如的性格刻画得更加丰满。

〖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个性鲜明〗

本文大量运用对话,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如蔺相如在秦廷对秦王说的话,有口才语气平和,谦恭有礼,使对方放松警惕;有时直言斥责,有理有据;有时坚决表态,分析利害;有时怒斥叫骂,以死抗争。词锋犀利,刚柔相济而又轻重恰当,充分表现一个热爱祖国,不畏强一暴,有勇有谋,能言善辨的外交家形象。

三、口头翻译最后三段,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四、练习与实践

1、整理巩固文言知识,翻译重点语句

2、写一篇评价人物的短文,谈谈对作者写作艺术的体会

【教学反思】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后题教案篇四

战国末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争霸,一是体现综合国力的竞争,一是体现了人才的尽用。提起《廉颇蔺相如列传》,人们往往对勇武率直、知错必改的廉颇和大智大勇,对外不辱使命,对内以国事为重而不计个人恩怨的令人景仰的蔺相如大加赞赏,却忽视了一个重要人物——赵王(赵惠文王)。其实,正是他的'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方成就了一代名将贤相,同时也成就了赵国一段相当长时期的清明政治。

不论历史,不谈现实,不溯前因,不后勾连,仅从《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看,赵王成功的关键不在知人善任,而是人尽其才。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做到唯才是举知人善任已属不易,但赵惠文王却做到了人尽其才更是难能可贵。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基本需要归为生理、安全、交往、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等级且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形成和发展。一个领导者能做到让人才的生理、安全、交往、尊重等四项都得以满足,给你地位、荣誉,给你优厚的生活待遇,对你关怀备至、礼遇有加。这只是对人才的占有,就像厅堂中的花瓶,供人观赏、景仰、礼赞。但人才有着较强能力和较高自我意识,他们最强烈的要求是充分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占有人才而不充分的尽人才,是对人才的极大浪费,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腐败。占有人才的目的是用才,用才就要”尽才“。在人尽其才方面,三国时的刘备堪称天下楷模。美国钢铁之父卡耐基也说,”拿走我的全部财产,把人才留给我,几年后,我又是一个钢铁大王。“卡耐基深深懂得”人才是企业最大的资本“这个道理。

赵惠文王是个明君,他广招天下有才之士,礼贤下士,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尽其才,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文武并用,将相和。犹如鸟儿放归蓝天,鱼儿放回大海,这需要气度。通常,领导者也都懂得这个道理,但真正实践”人尽其才“,却瞻前顾后,生怕蛟龙归海难以驾驭,甚至担心有朝一日超过自己。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气度决定了一个人做事空间的大小,气度也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后题教案篇五

早就听说过廉将军的美名,小时候就知道有一个负荆请罪的故事。当时的我只知道廉将军仅仅是一个粗人,一介武夫。

赵惠文王是一代贤君,君臣关系处理得很好,又得到廉颇蔺相如这两位千古贤臣忠心相助,好容易坐稳了赵国江山,使秦不敢窥视赵国。然而,若用一句古话说,物极必反。赵武灵王和赵惠文王辛辛苦苦打牢了江山,而后代竟没有能坐稳江山的人,更无法向秦一样"奋六世之余烈"了。

可怜孝成王竟不听蔺相国强力劝阻信了谗言,把廉将军换下,让纸上谈兵的赵奢之子赵括出击,让数十万大军陷入水火之中。而廉将军只能锤足叹息。

孝成王悔了,而此时燕国见赵好欺负,派粟腹攻赵。孝成王立刻派廉将军为将。可怜燕不自量力,不但将军被杀,还被迫拿出五座城池来求和。

廉将军大起大落之际,门客们也随势而来,随势而去。廉将军尝遍了人世冷暖辛酸。在静静夜中,他独点一盏灯,摒去左右,独自叹息。可又有谁能理解这位忠心将军的内心呢?门客的话又何尝不对?世上的人谁不是市井之交?可见,贫困之交才算真正的朋友,而富贵之交不过是一些虚心假意之人罢了。然而,廉将军之浮沉并没有结束。不英明的孝成王薨后,其子昏庸的悼襄王即位,而此时赵大势已去,气数将尽。想着当年同先王南征北战,连强秦也不敢小瞧我赵国,可而今,悼襄王亲信小人,听信谗言,疏远贤良,导致赵国越来越弱。倘若先王地下有知,定会伤心不已,倘若蔺相国地下有知,定会顿足长叹。而今,只留下我廉颇饱受谗害。

悼襄王听信谗言,派一无名小将顶替廉将军。廉将军恼了,挥起大刀:你算什么东西?我廉颇身经百战,立下赫赫战功,到头来竟被你这无名小将羞辱!廉将军满腹愤懑无处诉,而又在最不得意时屡受打击。廉将军愤起一拼,打跑了小将,而自己也逃到了魏都大梁,开始了他漫漫他乡之旅。

他乡毕竟不是故乡,故乡是自己的魂,自己的心之所在。而身处他乡之人是一四处漂泊的野鬼,无依无靠。

而此时的赵国正接受着一场与秦大战。此时的赵王又想起了廉将军。是啊,如今的赵国能抵挡秦军的人除了廉将军还有谁呢?悼襄王终于一次没听小人的话,派人去打探廉将军的身体状况,希望能复用廉将军。而廉将军呢,此时也正日日盼赵派使者来请他回去,继续为赵效力。赵国使者到了,廉将军热情招待他,并说出自己的心愿,千叮咛万嘱咐他去告诉赵王他能被启用。为了显示他的精神,他在宴席上大吃大喝大谈,饭罢又跨上宝马,挥舞宝刀。在马的欢嘶声和刀的挥舞声中分明能看出一个忠臣的故国眷恋。这些天是廉将军再他国过得最快乐的日子。使者走时,他携着使者的手送了一程又一程,直到使者强烈要求他留步,他才再一次叮嘱使者,与使者拜别。使者笑着和他辞别了。使者的马远了,消失在滚滚红尘之中。廉将军的笑脸凝固了,他一直望着红尘升起,沉淀,只留下一条静静的窈窕的路消失在远方。廉将军目光中充满了希望和忧虑。

然而,他等来的是失望。廉将军在大梁眼巴巴望着赵国的方向,却始终没有等来赵国的使者。终于,他绝望了。而此时,楚王仰慕廉将军,悄悄派使者请他去楚国。去就去呗,反正回赵已没有希望了。而此时,廉将军已是垂暮之年,去了楚后没多久竟客死他乡。

我想,廉将军死前一定遥望赵国,饱含热泪。自己身死,而魂难回故国,想想更伤心不已。而身边呢,没有一个乡人,尽是楚国将士。廉将军临死前定是长叹,回顾一生荣辱,如何能无怨无悔?可如今呢,只能拉着朋友之手,嘱咐带自己遗骨归国。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后题教案篇六

于是我毫不犹豫地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直奔上卿府。来到府门前,屈膝跪地,拱手低头,大声喊着:“在下廉颇求见蔺上卿!”蔺相如得知后,连忙出来迎接。他刚走出门,见我这般模样,简直有点丈二和尚——摸不头脑。只见他三步并作两步走到我面前,不容分说地伸手要扶我起来,我一边摇头,一边惭愧地对他说:“蔺上卿,自从渑池会后,我就开始对你心存忌妒,而后,你的言行举止,让我感动,你的宽宏大度,终于化解了我心中愚昧的疙瘩。今天,我是特地登门向你请罪,恳请你重罚于我! ”

“大将军,快快请起,我蔺相如何德何能受你如此大礼?”说着,蔺相如又一次扶我。

“想当年,我统帅兵马,保卫赵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然而,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上这两场激烈的斗争中,主要是你的大智大勇,才使得秦王不敢拿我们赵国怎样,为我们赵国蠃得了尊严。当你的职位比我高一点时,我却存心要羞辱你,而你却以国家利益为重,处处避让我,今天你若不惩罚我,我就长跪不起!”

“我从来就没有怪过你,惩罚从何而起?”

蔺相如急忙解下我身上的荆条,推心置腹地说:“大将军,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其实,你我想到一块儿去了,现在只能以赵国利益为重,同心协力为赵国的兴旺富强而尽心尽力啊!。”

他的话音一落,我猛地站起身,紧握着他的手,两眼闪动着晶莹的泪花,连连点头。

从此,我和蔺相如又和好如初了。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后题教案篇七

荀子有言:“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

蔺相如便是这样一位当之无愧的君子。它令人钦佩之处,不仅在于他的智慧明达,能言善辩、有勇有谋,更在于他能容忍流言恶语,容忍众人的猜忌与不解,只因他有永不熄灭的爱国魂。他的心灵,始终清明污垢。

初出场时,他只是一个小小的宦者令舍人,卑微低贱的身份让无数人不屑一顾。然而,面对赵王的忧虑,蔺相如昂首坦然以对:“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这是何等的胆识与自信!他离赵入秦时,身上的重担必不比那“风萧萧兮易水寒”的荆轲啊。

他本可以推脱,婉言谢绝——毕竟,这是太过艰难的重任。但他却主动扛起了这关乎国家荣誉的重担,置生死于度外。于是我们看到他在秦王大殿上怒发冲冠,言辞铿锵,嬉笑怒骂,以死相争。一人一玉,是同样的纯粹与执着:宁碎不求苟全,宁死不损国威!史书上只是风清云淡的几笔带过那朝堂上的纷争,但现实中,又该是怎样一个惊心动魄了得!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我们见识到蔺相如锋芒毕露的美。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他的视死如归、他的怒目而斥,是他血脉里沸腾的爱国情怀。此时的他,如“鞚中悬明月,剑杪照莲花”的征客,为国立下大功,被拜为上卿,理应风光无限、意气风发,见谁都要傲三分,才合乎他的尊贵身份。

然而,蔺相如之所以为蔺相如,其超人之处正在于此。面对廉颇的“我见相如,必辱之”的恶语,面对舍人“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的质疑,他选择了容忍。只因他要守护这赵国的国土,守护这万千黎民的家。

当一种感情升华到极致,往往近于水,无声流动,无处不润。此时蔺相如的爱国情感正是如此。他对国家的热忱与忠诚,从热烈的洪流变为润物细无声的雨,以容忍和坚守诠释了爱国的最高境界。那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信仰,让他在世俗流言中始终坚定不移地守护着国家,清醒地认识到“两虎共斗,势不俱生”,要“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众人皆醉我独醒,而蔺相如,宁可孤独而痛苦地醒,也不愿再醉生梦死中,失去自己对国家的信仰!

无怪乎众多舍人“慕君之高义”,无怪乎廉将军醒悟后“肉袒负荆”,这样深沉而浓烈的爱国之情,是蔺相如用清澈无垢的心与坚定的信仰制成的绝世佳酿,那醉人的芳香透过蒙尘的时光,透过泛黄的史书,流芳百世,香沁万年!

蔺相如告诉我们,有些人被历史铭记,不仅仅因为智慧。聪明人与圣人有时只相差一分信仰,而正是这份爱国的信仰,成就了后者的辉煌。“人有两种,一种在烟花尘世的繁华中张扬而逝,一种在锤凿剪锉的敲打中塑为永恒。”无数人因为“聪明反被聪明误”,被历史长河所湮没;只有少数人,将毕生的智慧倾注在爱国的信仰上,将人格与灵魂塑成不朽的丰碑。他们,终将被历史所铭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后题教案篇八

《廉颇蔺相如列传》..

设计:汪振学

教学目标:

1、继续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史记》中的小说因素齐备。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

诵读、提问、讲解、质疑。

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借鉴写法。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课文:

司马迁一生经历坎坷,因李陵一案而遭受酷刑中最为耻辱的腐刑后,“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他曾想过死,但一想到“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犹豫了,因为他把事业、理想看得比一切都宝贵,他思想升华了,毅然活下来,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至上,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国家的尊严。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

或以“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导入。

2、由学生介绍课文故事发生时的战国形式、历史条件,教师补充。

合纵连横:战国时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战国后期,秦最强大。合纵指齐、楚、燕、赵、魏、韩等国联合抗秦;连衡是指这些国家中的某些国跟着秦国进攻其他国家。

三、学生听读理解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本文写了三个故事,以蔺相如为主,以廉颇为宾,三件事都是突出蔺相如的性格,廉颇后又有传。

1―2节:廉蔺简介

3―13节:完璧归赵。

14―16节:渑池相会。

17―21节廉蔺交欢(负荆请罪)

四、集中学习1―13节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将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

2、师生共同疏通,明确重点词语。

3、落实文句翻译。

4、品读“完璧归赵”的故事,分析蔺相如如何“使不辱于诸侯”。

a、蔺相如出使前初显胆识:“宁许以负秦曲”。

b、蔺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

秦国不合礼数有三:章台不是接见外臣的场所;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左右皆呼万岁”,左右侍从的狂喜不是尊重外臣的礼节。

c、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城”后怎么办?

设计智取:璧有瑕,请指示王。

说理斗争: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誓死捍卫: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d、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策?

首先,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

其次,私下派人把璧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