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教学的论文(实用19篇)

时间:2024-01-08 09:50:13 作者:琴心月 毕业论文

范文范本是一种可以启发学习者思考和创作的资源,通过参考范例可以激发他们的写作灵感。在下面为大家推荐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相信会给大家带来很多启发和帮助。

舞蹈教学的重要方法:口传身授舞蹈教学的重要性论文

在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界批评“注入式教学法”(填鸭式教学法),提倡“启发式教学法”时,舞蹈界“口传身授”这一传统的舞蹈教学方法往往受到怀疑,甚至被置于“注入式”之列,其实,经过科学地分析和研究当代舞蹈教学方法并对未来进行一番预测,就会发现“口传身授”并非专属“注入式”,它同样可以是“启发式”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符合舞蹈教学特有规律的。应该说,舞蹈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它需要有特殊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当代和未来的舞蹈教学中,在出现其它科学方法(如电化教学、电脑教学,甚至是网络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时候,“口传身授舞蹈教学法”仍然是一种主要的或重要的教学方法。并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为主要的舞蹈教学方法。

那么,“什么是口传身授教学法”?从文字上看,它包括教师的口头讲解和以身示范两个方面,由于舞蹈艺术是一种人体有韵律的运动,人的语言是不可能作出全面解释的,它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特性,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承认。因此舞蹈教学自古以来就沿用“身授法”。中外都是如此,包括产生在当代的“现代舞”,也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身授法”中“身授”就是实践,边做边讲,边做边体会。舞蹈教学中,理论永远要伴着实践,边做边讲,边做边体会。在普通教学中,最需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避免从书本到书本的弊病。这一问题在舞蹈教学中恰恰相反,手不舞,足不蹈,不算舞蹈,光说不做不能是舞蹈课。可以说,舞蹈课就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课,并且应是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最紧密的课,因此,我们肯定“口传身授法”,是舞蹈的最基本的教学法,它是符合舞蹈教学规律的。

口传,即口头传递的方式,包含讲述,解释,语言渗透等多方面涵义,这种口头传递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讲解动作。无论是教授新动作,还是复习老动作,舞蹈教师都要通过讲解或伴以讲解。如动作名称,动作要领,动作规格和标准。做这个动作容易犯的毛病,怎样克服与纠正这些毛病等等,这里面包含许多解剖学,动力学,物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也有语言方面的知识。

2、传递知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舞蹈教师免不了有许多提示和讲解。甚至在学生动作过程中,舞蹈教师也会不时发出许多指令,提示或评论。学生把教师的话连同音乐一起接受过去,这不仅是对学生感观的全面锻炼,同时还是传授各种舞蹈种类的知识,也包含与其它舞蹈种类的比较,还有关于对音乐的理解与感觉等等。

3、渗透思想。所谓思想,包括世界观,品德,艺术观和为人的标准等等。这方面往往不是教师有意准备的,而是下意识的外露,比如在学生发生迟到,不按规定穿戴练功服,舞鞋,不听老师讲话等违反纪律的现象时,教师会说出许多不同的话来。并会同时流露出许多表情。在同学之间发生矛盾,争吵等情况时,教师会把不同的言语说给学生听。这种时候,教师本人的品格、为人,对事物的看法与处理方法,甚至是习惯语言,都会渗透给学生。学生会情不自禁的模仿老师的言行。

由此看来,舞蹈教师在有足够的舞蹈修养之外,也要有相当的语言修养。为了完成“口传”这一任务,舞蹈教师尤其是要使自己具有较高的思想品德,有丰富的舞蹈及各种知识。同时要锻炼自己的口才,使自己具有足够的语言表达能力。

1、准备:无论讲解动作还是传递知识,舞蹈教师的语言最怕似是而非。

一个学生完成其动作时长期不得要领,得不到提高,究其原因,常常是因为在最初教学时教师的语言不准确,从而学生产生错觉和误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越努力越糟,如果教师的语言准备够充分,不仅可以避免误解,而且有助于完成学习进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的语言表述能否准确,除要有扎实的语文基础,善于使用语言外,还要学好舞蹈教学法课。

[1][2]。

大学舞蹈美育教学的审美概念论文

从上文的相关叙述中,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舞蹈的本质以及舞蹈美育教育的作用,但就现阶段大学舞蹈美育教育工作开展的现状来看,效果依然不尽人意。舞蹈不仅仅是一种连贯的形体表达方式,它更是一种深刻的写照与反映。舞者通过舞蹈可以将一些场景传递给观众,并且在传递的过程中附带着的还有舞者自己的思想感情,从这一层次对舞蹈的内涵进行探究,我们不难发现,在当代大学舞蹈美育教育的过程中,许多教学内容只是停留在舞蹈的表层,即花费大量的功夫在训练学生的形体上,对于情感融入以及内容表达方面,却没有对学生灌输一些重要的知识,没有进行一些有效的训练,这也是导致现下人们盲目认为舞蹈就是美这一理念的根源之一。

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学生又会受到反作用力,在大家都认为舞蹈形式美比较重要的前提下,他们也就不自觉的开始向那个标准靠拢,长此以往,舞蹈美育教育的发展堪忧,所有的舞蹈都进化为一个标准,我们可能再也感受不到舞蹈原汁原味的冲击力。针对这一现状,今后大学舞蹈美育教育的发展道路究竟在哪里,大学舞蹈教育工作者们究竟该采取哪些措施促成大学生的`舞蹈美育教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理念,笔者结合一些成功舞蹈教学案例,简要的谈谈自己的看法。现下人们对舞蹈的审美标准有偏差,最主要的原因实际上是人们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下,商品包装过度的时代背景下,逐渐的忽略了舞蹈的本质。因此在对大学生开展舞蹈美育教育,培养学生审美理念的过程中,首先应让学生明白舞蹈的本质和内涵,并且多在这方面下工夫,让学生在骨子里接受舞蹈的根本,这样一来,学生自然而然就可以形成正确的审美标准。一旦学生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在其今后进行舞蹈学习的过程中,他们自然会从不同的角度对舞蹈进行不同的评判,形成正确的审美标准。除了让学生理解舞蹈的内涵和本质之外,在开展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想要达到舞蹈美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教师还应注意对学生的情感培养,在学生基本功已经比较扎实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进行情感的合理表达以及阐述,即通过舞蹈动作来表达自身的内心情感,并且用连贯鲜明的舞蹈动作将这种情感传递给观众。要达到这种水平,教师在进行舞蹈美育教育的过程中,首先应对音乐故事的内涵进行仔细的讲解,让学生站在主人公的角度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归根结底,实际上发挥作用最为巨大的还是舞蹈教育工作者们,学生舞蹈审美理念的形成,实际上多半会受到导师的影响。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舞蹈美育教育不仅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丰富人们业余生活的高雅生活方式之一。但是就现阶段人们对舞蹈的审美理念来看,与舞蹈的本质实际上是相违背的。大学生对舞蹈如果没有形成正确的理念,只是简单认为“美即舞蹈”而忽视了舞蹈的本质的话,不仅会滞碍舞蹈的发展,同时还会从很大程度上阻碍当代大学生创造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基于这一现状,相关教育工作者们在开展舞蹈美育教育的过程中,应提高对舞蹈本质的教育与救赎,从而促进舞蹈这一艺术的长远发展。

剧目排练课在舞蹈教学的重要性论文

对于高校舞蹈专业课程教学来说,剧目排练课有着非常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其中主要包括有以下几个方面:分别是,通过剧目排练课程可以有效帮助高校舞蹈专业学生对自身的专业基础知识巩固;有效加强高校舞蹈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效培养出高校舞蹈专业学生对于舞蹈艺术的兴趣。对此,本文从这三个方面浅谈剧目排练课对于音乐舞蹈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性。第一点就是,通过剧目排练课能够有效帮助高校舞蹈专业学生对自身的专业基础知识巩固。在传统高校舞蹈专业教学的过程当中普遍存在着高校舞蹈专业学生的相关专业知识不足的问题,甚至存在部分高校舞蹈专业学生在学完相关知识点之后转眼间就将之忘记了。而通过将剧目排练课程应用到高校舞蹈专业教学之中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通过该课程能够有效帮助高校舞蹈专业的学生对自身的专业基础知识进行巩固。这主要是因为在剧目排练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能够有效将高校舞蹈专业学生过往学习过的知识和当前学习的知识点有机结合起来,让高校舞蹈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对自身的专业基础知识进行不断的巩固。第二点就是有效加强高校舞蹈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传统高校舞蹈专业课程教学过程当中,其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这直接导致高校舞蹈专业课程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均不理想的问题发生。通过将剧目排练课程应用到高校舞蹈专业课程教学之中可以有效解决这一点,通过该课程可以有效提高高校舞蹈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主要是因为,该课程能够将舞蹈课程和其他,如音乐等相关课程有机结合在一起,让高校舞蹈专业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第三点就是有效培养出高校舞蹈专业学生对于舞蹈艺术的兴趣。这主要是因为在传统高校舞蹈专业课程教学之中。课程教学方法过于单一,这就导致教学过程非常得枯燥乏味,学生非常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而通过开展剧目排练课程可以有效加强课程教学的趣味性。借此有效高校舞蹈专业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调动高校舞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高校舞蹈专业学生对舞蹈艺术产生兴趣。通过剧目排练课将学生的'肢体能力转化为肢体表现力。舞蹈是一种肢体艺术,它以人体作为表现工具,这就必然要求舞蹈表演者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能力及技术技巧。但这种身体的基本能力,只是为表现出艺术形象所做的铺垫,并不是舞蹈艺术的最终目的。如剧目《木兰归》,刚一出场时的大跳以及紧接其后的180°的控旁腿,这两个技巧动作在基础训练中,不具有任何个性,学生也不需要运用它们去表现某种具体的思想情感。但在剧目表演之中,表演此动作却是为了体现花木兰代父从军、驰骋疆场时的飒爽英姿。在剧目中间部分的探海翻身、吸翻串翻接盖腿竖叉等一系列的连接动作,又仿佛表现出了木兰在战场上的骁勇机智。可见,在舞蹈艺术表演中,不是能够完成好每个舞蹈动作、每个技术技巧就可以了,还要通过剧目表演的学习与实践,将自身已掌握的基本能力转化成为一种艺术表现力。通过剧目课将学生的动作风格转化为动作(艺术形象)性格。在身韵课的基础训练中,学生基本掌握了中国古典舞特有的律动风格,但这并不意味我们就能在舞台上完美地塑造人物形象。例如,身韵课中的训练短句,“双晃手”“横拧”“云肩转腰”“风火轮”等,都是由一个个单一动作组成的,是风格韵律性很强的训练组合。在舞蹈表演中,这些动作组合将成为塑造人物形象性格的手段,不是最终的艺术呈现。就以两个简单的舞蹈步法“慢步与花梆步”为例,这两个基本舞步在身韵课中,都属于单一的基础训练。如果把这些基本舞步放入具体的剧目表演当中,它们就不仅是一个单一训练动作了。在舞蹈剧目表演中,慢步可以表现出一位年轻美丽而又温柔婉约的淑女形象;花梆步则可以体现出一个小顽童的聪明机智、活泼可爱。剧目课将利用所学的动作来塑造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

3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高校舞蹈专业要想有效提高自身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就必须要开展剧目排练课程。对此,我国高校舞蹈专业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到剧目排练课程的重要性,借此有效将该课程的作用完全发挥出来,达到提高高校舞蹈专业的课程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律动教学下舞蹈启蒙教育分析论文

律动是指在音乐或者节拍的带领下进行有规律地运动,在舞蹈教学中使用比较广泛。律动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通过音乐节奏的引导直接表现在身体的运动方面上,落实到舞蹈教学方面就是通过音乐节奏的变化,学生自由的变换出各种舞蹈,这种学习方法更加自然,不在拘泥与舞蹈的规矩和形式,以学生对舞蹈的理解出发,并做到真正的自由表现。律动教学可以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舞蹈之中,完全放松自身的一种舞蹈表达方式。所以,律动教学可以很大程度上鼓励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更加能够唤起学生对舞蹈的感受、感知能力和体验能力,能都做到投入。启蒙教育对于每个人都是很重要的,因为启蒙教育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兴趣,也就间接的决定了学生能否在某一行业做出自己的成绩,能够将自己的兴趣挖掘出来,并坚持下去。律动教学在舞蹈启蒙教育中的使用有着很积极的意义,我们应该在以后的舞蹈教学中更加重视律动教育,并认识到律动教育的价值与实际意义,把这种教学方式传播出去,发扬光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舞蹈学习的重要性,在具有经济能力的前提下,更多的家庭开始培养孩子的舞蹈爱好,并把舞蹈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必备的一项技能。启蒙教育对学生的作用非常关键,启蒙教育是使初学者对某一技能的基本认识,入门知识。启蒙教育的对象一般都是年幼的孩子,对孩子来说任何技能在他们那里都是一张白纸,启蒙教育可以给予孩子们对这些技能最初的认识,使他们掌握最进本的入门常识,而这样的启蒙教育也就为将来技能的深入学习和使用打下了基础。舞蹈启蒙教育的如何开展与教师对舞蹈的认识有着必然的联系,教师对舞蹈本质认识透彻之后再对学生进行教学和教师对舞蹈就是一知半解的状态下教学绝对不是一个效果。自从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概念提出以来,人们对律动教学一直在摸索实践,并通过长期的探索总结出了适合舞蹈教学的一些律动教学方法,这也就为律动教学在舞蹈启蒙教学中的使用埋下了伏笔。在国外,德国舞蹈家威格曼将律动教学应用到了孩子的舞蹈启蒙教学中,日本也有很多教育从业者对律动与舞蹈的启蒙教学进行了有机结合。在国内,我国的幼儿舞蹈教师黄式茂开创了律动教学在舞蹈启蒙教育的先河。上世纪九十年代,台湾的舞蹈教师更是大胆实施了律动教学,对学生进行启蒙教育,并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一直好评。随着人们对舞蹈教育方式的不断探索和改进,律动教学已经得到了社会上得广泛认可,结合律动教学很多舞蹈教师又继续对舞蹈的教授方式进行了改进,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要求,更加适合舞蹈的学习。例如英国皇家芭蕾舞教材就是专门为孩子设计的一种学习舞蹈的教材,在西方现代舞蹈的熏陶下,我国的传统舞蹈表现也开始了新的变革,通过每年举办的舞林大会,我国的舞者和美国舞者进行了友好的交流切磋,也是彼此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和优点,经过交流学习对双方都有很积极的作用,使双方都能够更加充分的认识自己,是自己更好的学习进步。舞蹈的启蒙教学更加注重孩子对舞蹈的感觉,采取律动教学可以更好的去引导孩子们的舞蹈感觉,让孩子更好的去发现自己。英国皇家芭蕾舞的训练就是抓住孩子的启蒙学习阶段,让孩子在音乐的环境下自由发挥,然后结合每个孩子的特点针对性引导,这样就能够更加迅速的培养孩子们的舞蹈类型。每一项舞蹈表演都有它自身的技术和乐感,在启蒙教学阶段,教师通过抓住学生对舞蹈的认识和理解,然后观察学生表现出来的舞蹈形式,给学生的舞蹈技术和乐感进行归类,然后针对适合学生的舞蹈再进行几种训练。换言之,前期教师只负责探索,只需通过律动找出孩子们的舞蹈倾向即可,后期才使针对性的训练,比如针对有芭蕾舞蹈天赋的孩子就要培养他对芭蕾舞的乐感和基本技能,以及动作的规范性和规格。在基础训练之后,还要更加强度的进行肌肉训练,因为孩子的肌肉记忆不强,所以需要更加反复的去练习。

自上个世纪律动在舞蹈教学中使用以来,律动教学通过其显著的教学成果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律动教学在舞蹈上得成功使用不仅使得舞蹈学习变得更加自由和充满乐趣,也使得舞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重大改革,舞蹈的教学也向着自然化的方向发展。通过深入舞蹈教学改革,改进舞蹈的学习方法,提倡素质教育而不是应试教育,舞蹈的学习也充满了更多的乐趣,人们也开始对舞蹈的教学进行更多的反思,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舞蹈在启蒙教学中的关键作用。为了培养真正的舞蹈人材,提高舞蹈的欣赏价值和学习乐趣,律动教学是很有必要的,这个观点也正在被社会接纳和推广。传统舞蹈教学注重的是舞蹈基本姿势和动作的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并不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适应能力,就是一刀切,舞蹈的标准就是这些,每个人都应该学习。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孩子们的舞蹈天赋,使孩子们的舞蹈创新几乎没有,因为这和应试教育类似,统一的标准,同样的要求,不允许孩子们跨出标准,久而久之孩子们的思维就会被束缚,身体变得僵硬,除了学到的舞蹈姿势之外,别的都不会了,这是舞蹈教学的弊端。随着律动教学的兴起,舞蹈教学方面又有了新的思路,律动为舞蹈教学提供了新的启发,因为律动提倡的是自由,音乐响起时,孩子们去自由的蹦蹦跳跳,而不是拘泥与那些基本的舞步,这样孩子们就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舞蹈中去,也就可以发散自身的思维和活力。律动教学是因材施教,俗话说每个孩子都是个小天才,没有笨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事实也是如此。通过律动教学,老师可以根据孩子在音乐中的自由表现,找到每个孩子的特点,并结合孩子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培养,这就是因材施教,这样就不会埋没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舞蹈风格。孩子的启蒙教育是最关键的教育,对于舞蹈学习来说更是如此,幼儿时期培养的思维方式会影响到后期的进一步学习,所以在孩子的舞蹈启蒙教学中使用律动教学方式是非常正确的选择。律动教学在孩子的舞蹈启蒙教育中已经使用很长时间,考虑到孩子并不能像大人那样去健全的考虑问题,具有成熟的心智,幼儿的律动教学有着更加广泛的意义。比如,在舞蹈的启蒙阶段,孩子们根据音乐自由做出自己得舞蹈动作,如果我们鼓励这种表达方式那么孩子们在跳舞过程中就会更加的有信息,能够放开胆量去舞动、去表达。孩子的舞蹈启蒙教学并不需要复杂的动作,就是一些简单的、易懂的、易学的舞姿,启蒙教育的核心并不是让孩子学会这几种简单的动作,主要是是通过这些简单的动作建立孩子学习舞蹈的信心和兴趣,这就为以后长远的舞蹈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律动教育虽然讲究自由,但并不是绝对的自由,律动舞蹈教学允许学生自由的发挥,但是并不意味着放纵学生胡乱跳,凡事都有规程,基本的规程和原则还是要遵守的,这样的目的也是为了从学习之初就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而不是一直按照野路子来。恣意妄为、胡乱非为不是我们律动教学的目的也不是我们想看到的结果,律动允许的自由发挥是有目的的发挥,是在舞蹈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性的发挥,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更好的学习舞蹈,毕竟学习不是玩耍。学生的舞蹈启蒙教育也就是让孩子对舞蹈的表面有个大体了解,并不需要深入进去探索。律动教学也是结合了这一目的将孩子的学习过程变得更加自由,丰富多彩,因为律动不仅是舞蹈表现,还可以宣泄自己得情绪,真正的做到舞蹈表达情感的目的,这也是舞蹈创立之初的首要目的,表达自我、宣泄自我。通过律动教学孩子们不仅可以通过蹦蹦跳跳获得肢体的协调,还会掌握舞蹈的基本内涵——表达自我,所以律动教学的开展对舞蹈启蒙教学有着很积极的影响,律动教学会将舞蹈启蒙带上一个更高的层次。

综上所属,通过律动教学在舞蹈启蒙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律动教学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果,并且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评价。律动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舞蹈的感受,通过结合自身的有规律跳动和舞蹈知识将会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舞蹈当中。律动教学在舞蹈启蒙教学中的使用能够更加有效让学生学习舞蹈,引导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值得推广。

[1]孙福媛.奥尔夫音乐教学原则在中国儿童基础舞蹈教育中的应用[j].舞蹈,1995(05).

[2]郑慧慧.非职业舞蹈教育的性质与特征[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5).

[3]秦赛玉.谈幼儿艺术教育的启蒙性基础性特点[j].幼儿教育,1989(z1).

地域文化与舞蹈教学的融合论文

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应该充分认识到将地域文化融入教学中的重要性。我国的舞蹈类型都极具民族特色,除汉族传统类型的舞蹈外,很多舞蹈都涵盖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特色。将地域文化中丰富多彩的内容引入课堂,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们感受到将地域文化与舞蹈进行融合后的魅力。学生们通过二者的融合既能了解传统文化,又能提升舞蹈技能水平。高校可以邀请地方文化名人到校开展教学讲座,为学生介绍不同地域的文化内容。地方文化艺人是地域文化的传承者,他们对地域特色文化内容与风俗都有着独特的理解,可以为学生介绍每一个区域的舞蹈特点,甚至可以亲自为学生表演一段独具特色的舞蹈作品。

2.2结合地域文化内容,开展多样课堂教学。

要想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极为必要的,所以高校应该不断地探寻将地域文化融入舞蹈教学模式中的方法。课堂教学能够直接传授给学生相关的学习内容,课外教学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因此可以适当地开展课外教学模式,带领学生到生活中具备地域文化气息的地方,感受文化的熏陶,了解地域文化的内涵,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现场感受当地的文化特色。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到布达拉宫,亲自感受藏族神圣之地的魅力,从中体悟藏族舞蹈的特色,提高学生对藏族舞蹈的认知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准备具有特色地域文化内涵的课件,将一些民族活动制成视频或ppt,让学生观察不同地域中举办的盛大活动,感受舞蹈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这样,不仅弘扬了民族文化,还会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课堂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很多学校都是采用同样的基础教材,编导课程、民族舞课程、幼儿舞蹈课程等的教学内容也大致一样。这种统一的舞蹈教学,使得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缺少特色,对未来培养幼儿造成不利影响。就像不同地区饮食、穿衣风俗不同一样,在有差异化的区域,舞蹈内容也有很大差别。因此,高校需要结合地域特色,创新舞蹈教学内容,积极引入地域特色文化,培养学生们独特的感悟力,促使学生在地域文化熏陶中获得灵感,将来将这些感受传达给幼儿,使地域文化获得传承和发展。

2.4提升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认识,促进文化传承与发展。

地域文化影响范围局限于本地区,但是又会对整体的传统文化有所影响,身为中华民族一员,高校学生应该继承这些民族文化,将其发扬光大。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可以抓住先机,向学生宣传本地区的地域文化,介绍其他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通过对地域文化的钻研和探究,提升舞蹈创作能力,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承。

3结语。

地域文化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紧密联系的,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与地域文化的融合,能够培养出具备文化涵养的储备教师。将来这些储备教师通过地域文化魅力和舞蹈魅力向幼儿进行耕耘和熏陶,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承,提升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舞蹈教学的重要方法:口传身授舞蹈教学的重要性论文

在教育界批评“注入式教学法”(填鸭式教学法),提倡“启发式教学法”时,舞蹈界“口传身授”这一传统的舞蹈教学方法往往受到怀疑,甚至被置于“注入式”之列,其实,经过科学地分析和研究当代舞蹈教学方法并对未来进行一番预测,就会发现“口传身授”并非专属“注入式”,它同样可以是“启发式”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符合舞蹈教学特有规律的。应该说,舞蹈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它需要有特殊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当代和未来的舞蹈教学中,在出现其它科学方法(如电化教学、电脑教学,甚至是网络教育)的时候,“口传身授舞蹈教学法”仍然是一种主要的或重要的教学方法。并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为主要的舞蹈教学方法。

那么,“什么是口传身授教学法”?从文字上看,它包括教师的口头讲解和以身示范两个方面,由于舞蹈艺术是一种人体有韵律的运动,人的语言是不可能作出全面解释的,它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特性,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承认。因此舞蹈教学自古以来就沿用“身授法”。中外都是如此,包括产生在当代的“现代舞”,也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身授法”中“身授”就是实践,边做边讲,边做边体会。舞蹈教学中,理论永远要伴着实践,边做边讲,边做边体会。在普通教学中,最需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避免从书本到书本的弊病。这一问题在舞蹈教学中恰恰相反,手不舞,足不蹈,不算舞蹈,光说不做不能是舞蹈课。可以说,舞蹈课就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课,并且应是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最紧密的课,因此,我们肯定“口传身授法”,是舞蹈的最基本的教学法,它是符合舞蹈教学规律的。

口传,即口头传递的方式,包含讲述,解释,语言渗透等多方面涵义,这种口头传递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讲解动作。无论是教授新动作,还是复习老动作,舞蹈教师都要通过讲解或伴以讲解。如动作名称,动作要领,动作规格和标准。做这个动作容易犯的毛病,怎样克服与纠正这些毛病等等,这里面包含许多解剖学,动力学,物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也有语言方面的知识。

2、传递知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舞蹈教师免不了有许多提示和讲解。甚至在学生动作过程中,舞蹈教师也会不时发出许多指令,提示或评论。学生把教师的话连同音乐一起接受过去,这不仅是对学生感观的全面锻炼,同时还是传授各种舞蹈种类的知识,也包含与其它舞蹈种类的比较,还有关于对音乐的理解与感觉等等。

3、渗透思想。所谓思想,包括世界观,品德,艺术观和为人的标准等等。这方面往往不是教师有意准备的,而是下意识的外露,比如在学生发生迟到,不按规定穿戴练功服,舞鞋,不听老师讲话等违反纪律的现象时,教师会说出许多不同的话来。并会同时流露出许多表情。在同学之间发生矛盾,争吵等情况时,教师会把不同的言语说给学生听。这种时候,教师本人的品格、为人,对事物的看法与处理方法,甚至是习惯语言,都会渗透给学生。学生会情不自禁的模仿老师的言行。

由此看来,舞蹈教师在有足够的舞蹈修养之外,也要有相当的语言修养。为了完成“口传”这一任务,舞蹈教师尤其是要使自己具有较高的思想品德,有丰富的舞蹈及各种知识。同时要锻炼自己的口才,使自己具有足够的语言表达能力。

1、准备:无论讲解动作还是传递知识,舞蹈教师的语言最怕似是而非。

一个学生完成其动作时长期不得要领,得不到提高,究其原因,常常是因为在最初教学时教师的语言不准确,从而学生产生错觉和误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越努力越糟,如果教师的语言准备够充分,不仅可以避免误解,而且有助于完成学习进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的语言表述能否准确,除要有扎实的语文基础,善于使用语言外,还要学好舞蹈教学法课。

2、生动:语言的生动性对舞蹈教师来说是非常需要的,因为它可以唤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减少舞蹈训练中的痛苦成份。舞蹈教师语言的生动,主要是要善于运用形象性语言。比如,舞蹈时,要学生手形漂亮,不要太僵硬,常用“枯树枝”来形容僵硬的手,学生们一听到“注意手”的话时,就会想起“枯数枝”,谁也不愿自己的手像“枯树枝”那样难看,当然在形容难看的动作时,切忌挖苦,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产生逆反心理。假如学生的'情绪不好,特别是与教师有某种对立情绪时,更不能挖苦学生。

3、精炼:教师的话要尽量准确、简单,不能罗嗦,否则学生的兴趣就会降低,兴奋不起来,影响教学质量,而且,当学生运动后,热身变冷,肌肉便开始收缩,对训练是十分不利的。

4、亲切: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不能过于严厉,过于生硬,学生易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所以老师要有耐心。

身授:即示范的方法。示范,是由教师亲自塑造让学生可以尽量容易效仿的形象,舞蹈教师的手法,含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舞蹈的动态形象,一是舞蹈老师本人的形象。

舞蹈动态的形象示范,要经过两个过程:

一、第一过程要全面示范,全面把动作做出来,手、脚、身体和面部都同步进行,它给学生的印象应当是美好的总体印象。这样做,不仅让学生对舞蹈动作有全面的理解,同时,也对老师产生尊敬喜爱的心理,使教师的威信一开始就牢固的树立起来。

二、第二个过程要使动作逐步简化,有时可以用手比划。这样做可以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对学生智力的提高具有极大好处。开始是模仿,要求学生模仿得越象越好。当学生逐步掌握了身体运动规律后,模仿的对象开始淡化,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想象。当教师逐步过渡到很简化的示范时,学生可以完全依靠自己的理解去塑造他自己了。

舞蹈教师在施行口传身授教学法的“身授时”,一方面要坚持舞蹈进修课,坚持练功,保持较好的体型和体力,保持身体应有的舞蹈所需要的协调,另一方面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和文化修养。培养新世纪全面发展的花朵,自己首先应当全面发展。

剧目排练课在舞蹈教学的重要性论文

在当前我国高校舞蹈教学工作之中。普遍存在着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的问题,这就导致了我国高校舞蹈教学人才培养工作出现了的效率和质量均不够理想的情况,同时培养出来的舞蹈专业毕业生人才的综合素质也无法达到市场要求的相关标准,无论是创新能力还是临场发挥能力均不够理想。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在高校舞蹈教学之中开展剧目排练课就势在必行,通过开展剧目排练课,可以有效培养出高校舞蹈专业学生的专业表现令以及综合能力,同时有效加强高校舞蹈专业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作能力。但是我国高校在开展剧目排练课的过程当中,许多教师对于该课程的理解出现了误差,尤其是在进行高校舞蹈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许多人无法有效把握好剧目排练课对于高校舞蹈教学的内涵和目的,这就导致了其教学形式和传统高校舞蹈教学形式并没有发生本质上的差别,其教学理念依然还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无法将剧目排练课的作用完全发挥出来,达到有效提高高校舞蹈教学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对于高校舞蹈专业课程教学工作来说,剧目排练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出高校舞蹈专业学生的专业表现能力水平,加强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作能力的。剧目表演课不仅是当前我国高校一个教学创新的方法。同时通过该教学方法也为我国高校舞蹈专业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表现平台。在高校剧目排练课之中,虽然高校剧目排练课之中,蕴含的内容非常多,同时非常繁杂。但是其内容有着独特的学科特点,其中主要包括有,高校舞蹈专业基本知识学习以及技能活用两个方面。其中,舞蹈专业基本知识学习主要是帮助高校舞蹈专业学生掌握舞蹈专业基础知识。在此过程当中,高校舞蹈教师通过结合剧目排练课程其本身的规律和特点来进行课程教学的组织和安排。而在技能活用方面,主要是通过从舞蹈的表现形式进行为出发点,进行教学。高校舞蹈专业学生通过学习舞蹈的表现形式以及舞蹈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能够有效将自身的特点完全发挥出来。与高校舞蹈专业来说,仅仅学习舞蹈表达形式是不够的,这主要是因为固定的教学模式很难将高校舞蹈专业基础知识以及技能灵活运用起来。因此,高校舞蹈教师在进行剧目排练课程教学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充分结合学生的特点来设立学生培养的目标,通过将舞蹈专业基础知识以及技能,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借此有效将剧目排练的作用完全发挥出来。

地域文化与舞蹈教学的融合论文

“文化冲突”与“文化震荡”

文化冲突与文化震荡就逻辑而言是两种文化互动的结果。可谓有“矛”才有“盾”,有“碰”才有“撞”。并且由文化碰撞形成文化反弹的文化震撼,使文化互动的双方受到影响。然而,目下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一个奇怪的景观是:虽然东西方文化是互惠互利,而冲突与震荡只存在于东方——东方舞蹈家在文化交汇中深受的困挠,西方舞蹈家则毫无感觉。例如,在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先锋派舞蹈家默斯·坎宁汉得到一本英文版的中国《易经》如获至宝。他从这本中国古老的哲学著作关于世界万事万物不断变化的辩证思想中获得了艺术变化发展的重要启示,同时他把易理爻卦算命的原理用于他的舞蹈创作,形成“机遇编舞法”,坎宁汉先生似乎从未感觉到过东方文化对他的震荡问题。70年代,另一位先锋舞蹈家特丽莎·布朗的现代舞蹈团一边打着中国的“太极拳”,一边创造她的“放松技术”时,布朗女士亦从未困扰于东西方文化的冲突问题。他们借助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力创造了美国最先锋的艺术,并且,从本土到世界没有人对他们所创造的艺术的“美国化”问题提出任何质疑。显然,文化冲突与震荡好像一副“剃头挑子”——只存在于东方舞蹈家感觉中的“一头热”。追究个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个最重要的因素莫过于现代东西文化发展强弱不均,带来东方舞蹈家在文化交流中心态失衡:或者为西方现代舞蹈文化以势如破竹风靡世界之势所慑,以教条主义的学习态度而丧失本土的立场;或者苦于自身文化的羸弱所囿,尚无拥有足够的文化积累以超越他文化的影响。

然而,无论如何我们必须正视:冲突确实存在,并且,我们自身的现代舞蹈文化亦正是在解决这种冲突中不断建立。为此,我们首当其冲的问题是要清醒地意识到冲突是怎样发生的。

静心梳理东方现代舞蹈文化的发展,全面地受到西方舞蹈文化的影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种影响首先不在于西方舞蹈文化的强大而在于东方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的需要。正如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所说,一种真正重大深刻的外来影响被一个民族接受,必然因为前者与后者的某种内在要求相吻合。因此,我们的关注点就应该主要不在于前者的影响,而在于后者的接受。

由于历史的原因,东方文化在近现代发展中处于相对滞缓状态亦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当一种新的时代、新的生活、新的经验需要新的艺术语言及其方式表达传递,而文化发展的羸弱与积累的匮乏,东方现代舞者在西风东进中借力而行便成为必然——借外来文化冲击本土文化的封闭状态,用外来的身体语言符号表达和揭示自我新的感觉经验。那么,成在于此,败即于此。在人类学家的研究成果里,语言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的生命感觉和经验的传达方式,语言符号赋予我们周围世界的经验以形式及其色彩。语言学家爱德华·萨皮尔认为,人类建构真实的世界是通过他们对语言的词汇和语法的特别选择。他的学生本杰明·l·沃尔夫亦认为,说话的语言不同导致人的思维方式的差异。具有语言共同特性的身体语言——舞蹈语言成形于特定的文化土壤和生态环境,以特定的民族的思维方式,表现着特定民族生命生存的状态。因此,东方舞蹈家借鉴他文化他民族的生命经验来表现本文化本民族的生命经验之时,两种文化,两种环境,两种思维方式,两种经验之间的距离必然十分鲜明地凸显出来。如果我们对于这种距离和差异缺少足够的认识,在文化借鉴中对语言系统不进行应有的必要的转换,由于二者间的不兼容性带来的文化冲突便不可避免。

“走向本土”与“国际接轨”

“走向本土”与“国际接轨”是当下现代舞蹈家挂在嘴边上的两个口号。就其总体意义而言,前者是寻求外来文化“民族化”的一种努力,后者是民族文化“世界化”的一种追求。毫无疑问,两者方向的正确性都无可厚非。就其特定意义而言,这两句口号折射着东方的现代舞者期待被认同的心态,前者在于希望得到国人的认同,后者在于期待世界认同。从某种角度来说,或许出于走出本土文化困境的急切心情,或许国际认同更具有权威性,对接踵而来的本土认同更具有说服力,“与国际接轨”成为东方的现代舞者更心仪的目标。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这种心仪之后悄悄发生的立足点的偏移,恰恰容易使我们背离现代艺术创造的初衷。

问题绝不在于“与国际接轨”将艺术创造的标尺瞄准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而在于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现代世界文化格局往往使我们的价值尺度依然指向西方。而在事实上,与国际能够接轨的现代重大艺术节日和活动几乎均以西方背景为“麦加”,东方的舞蹈家常常处于被选择的地位。这样,与国际接轨所采用的价值判断的尺度不在东方文化而在于他者文化。在被他者文化与审美判断选择下的与国际接轨的东方艺术,尤其是为了“走向世界”而迎合他者文化与审美判断的东方艺术,很难说有多少东方民族文化独立的品格。

身体的语言作为人类最早的语言形态是对生命进行诗意的表达,舞蹈作为人类最早的艺术形态的本质在于对生命的发展作出贡献。因此,一些伟大的艺术创造往往不是诞生于艺术家刻意追赶时尚之中,而诞生于艺术家不失时机地关注和及时地提供了如何解决民族的生命的问题思考之中,当代东西方现代舞蹈家的重大成就亦产生于此。

20世纪代末,美国和欧洲经济处于大萧条时期,生活变得复杂和严峻,面对这样一个变化了的世界,美国现代舞的奠基人玛莎·格雷姆认为她的艺术不可能像前辈艺术家那样去做一朵花,去成一片浪,或像古典芭蕾那样关心美的线条,她的舞蹈是要使人体成为能量发动机,表现人类有机的`行为。玛莎·格雷姆以伴随着呼吸的强有力的腹部收缩和脊椎伸展,揭示人的欲望的人性的内在风景。为美国现代舞奠定了坚实的艺术基石。

70年代德国现代舞蹈家皮娜·鲍希一跃成为世界现代舞蹈剧场的先锋与核心人物,她那破碎、压抑并充满暴力的舞蹈剧场或使观众一头雾水或使观众趋之若鹜,但她受到人们仰视的决不是表面的破碎、压抑和暴力的形式,而是在这之后所呈现的战后德国人精神的状态和两性之间或人与人之间互动关系的本质,以及建立在其上的对德国现代文化的深刻反思。鲍希艺术的价值在于她负荷了整个战后德国人精神的破碎和沉重。

20世纪,西方现代舞蹈艺术向东方文化渗透一直是单方面的,然而在70年代,日本现代“舞蹈”则一反常态将其影响向西方回流。“舞蹈”震撼和影响了欧美剧场大约不在于它那黑暗、畸型、丑和死亡之美的形式,而在于日本舞蹈家对日本战后文化的深入反思——尤其是对广岛原子弹爆炸后精神肉体的畸型发展的揭示,对不断制造垃圾的现代工业文明的本质的揭露。

因此,我们是否可以说,艺术的先锋性和艺术的国际定位都不仅仅在于艺术家刻意追求的形式,而在于在这种刻意追求的形式之中的生命与情感的内涵,尤其是对于本民族生存状态的反映和对其现存问题的考索与解决。所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属于世界的往往是民族最好的,这一观点的价值不在于它对民族文化本身的强调,而在于它指出民族文化中那些解决特定民族生存问题的成功经验具有人性的普遍意义。

建构,才会有文化的广度、美学的高度以及哲学的深度,我们的艺术的本土定位才能成为现实。而当我们成功地解决本民族生命生存中的艺术方式对他民族提供了经验之时,东方民族艺术的国际定位亦成为不争的事实。

“现代派”与“现代性”

关于“现代舞”亦是我们争论了一个世纪之久的概念。对于这个说不清的问题还必须说的原因是由于它直接关系我们前行的方向。现代舞虽说对其认识众说纷纭,但从表象上总括起来其基本特点主要与以下几方面概念相联,一是与过去时所对应的现在时的时间概念相联;一是与传统相对应的现代发展的历史概念相联;一是与现实主义相对应的现代主义美学概念相联;还有就是和古典芭蕾所相应的风格类别的概念相联。可是有人却狭隘地把东方的现代舞看成是西方舶来的一个现代派舞蹈流派,或仅把它界定为与芭蕾相区别的一个舞种风格,其结果是从本质上忽略了现代舞是一场实现舞蹈艺术从传统向现代转换的艺术革命和艺术运动,从而未注意到现代舞蹈家们对“现代舞”的“现代性”的体认与强调。即便西方现代舞蹈家本身亦不强调“现代派”的派别,而强调现代舞是一种观点,一种对当代世界中艺术功能的态度(塞尔玛·珍妮·科恩语)。把现代舞理解为是一种心态,一种对舞蹈艺术与时代同步的必要性的认识(霍塞·林蒙语)。因此,淡出“现代派”,强化“现代性”是在文化融合与文化借鉴中,东方舞蹈家解决文化冲突问题的一个思想方法的关键,亦是使现代舞蹈文化牢牢地建构在本民族的文化基石之上的关键。

所谓“现代派”是一个西方现代文化艺术发展到20世纪的特定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概念,可以说,它是形形色色的标榜反传统的文学艺术家的总称,它是对以现实主义为代表的理性主义的传统美学的一次彻底的反向运动。而“现代性”则应是指“现代人最深刻的本质,它即为现代思辨所揭示的灵魂深处的奥秘,是那种超越自身,无限发展的精神”(丹尼斯·贝尔语)。在这种精神引领下建构起来的具有“现代性”的舞蹈艺术一是具有现时代的独创性;二是具有现时代的经典性。如果这两者均属于一切优秀艺术品的标志的话,那么,对于现代舞而言,它还具有和一切传统艺术相区别的“实验性”——为艺术与为生命的发展寻求更多的可能性而作出的超出传统价值判断的种种探索。因此,作为一个现代舞者不仅应该具有批判旧传统中的僵化成分的勇气,亦应具有超越旧传统建设新文化的能力。因为只具有破坏力而缺少建设性的艺术行为较少具有说服力。另外现代舞者还应具有坚强的神经,去迎接旧习俗的攻击与挑战,承受失败和环境的重压。并且以健康的心态,不急功近利,不媚权媚俗,不取媚西方。因为,现代舞的艺术尺度永远存在于它作为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的特定的文化“角色”之中,永远存在于一个民族的现代审美理想之中。从另一方面而言,整个社会应对现代舞蹈的“探索性”与“实验性”具有足够的认识与理解,并对其敞开更宽广的怀抱。注意不要教条地以传统与主流艺术的标准来要求与规范它们,防止在这种要求和规范之中使这种探索与实验精神萎缩,而这种探索与实验精神萎缩所带来的不是作为现代舞一种舞蹈风格种类发展的滞缓,而可能将是一个民族舞蹈文化发展的新的可能性的丧失。因为这是由于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在现时代的角色定位与功能差异所致。前者代表着一个时代和民族已认同的价值标准与审美尺度,它以一种艺术的和谐维护着社会的稳定与安定。而现代艺术则代表着对传统秩序的一种突破力量,对旧有文化中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部分提出质疑,以一种新的可能性取而代之,试图将艺术推向前进。

关于现代艺术的标准,有学者曾提问:大众的口味,官方的尺度,专家的判断,学院派的规范,到底哪一个是艺术的最高尺度呢?并且现代舞、古典舞,民间舞到底哪一种更重要呢?本文再次重复著名理论家约翰·罗素的话语以为作答:作为真正的艺术,是何种类都不重要,“在伟大的艺术家看来,所有艺术标榜的标签都是可笑和无聊的,真正的艺术家总是沉潜到他的艺术生命的底层,去开拓全新的生命意义和真正的艺术瑰宝。”并且如果我们坚持用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与艺术精神建构我们本土的现代舞蹈艺术,东方现代舞蹈文化摆脱东西方文化的冲突走向融合,并在全球化的世纪里使自己的舞蹈艺术纳入世界民族舞蹈文化的轨道一定成为历史的必然。

流行舞蹈与艺术舞蹈结合的教学论文

论文摘要:。

文章在深入分析应用型高校舞蹈艺术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大学生舞蹈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对策与思考。

高校教育是一种全面的、系统的和科学的教育事业,艺术教育尤其是舞蹈艺术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开展有利于丰富大学生对生命、社会和世界的审美体验和感知能力,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然而,由于历史因素和现实诸多条件的共同制约,当前我国高校舞蹈艺术教育的发展仍然远远落后于大学生对舞蹈艺术和自身发展的强烈需求。本文结合徐州某应用型高校大学生艺术团的发展状况,对此展开具体分析。

一、舞蹈艺术教育的基本内涵与特性。

舞蹈艺术是以提炼“加工”的人体动作为基本表现手段,综合运用舞蹈语言、节奏、表情和构图等多种要素,塑造出具有直观性和动态感的舞蹈形象,借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舞蹈艺术教育是艺术教育构成中的特殊形式,有利于培养受教育者对舞蹈艺术的兴趣,以此引发对其他艺术的广泛兴趣和爱好,促进受教育者形成健康的个性心理;有利于强化受教育者的观察力、记忆力、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对于受教育者的智力开发、心灵培育和审美取向等都有较强的教化和塑造功能。舞蹈艺术教育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性:。

第一,在教育形式上,舞蹈艺术具有生动的形象性、互动的愉悦性和强烈的感染力。因此,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的问题上,以舞蹈为媒介的教育形式要明显优越于空洞抽象的理论说教,更能提高受教育者对事物的直接观感,使之更好地接受这种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舞蹈艺术教育还具有“说理移植”功能,可以将思想道德教育的具体内涵进行生动而形象的移植与转化,促进道德内容的抽象灌输转化为人性美的形象化展示,从而利于有效唤醒受教育者的同步感受与生命认知,促进他们的心理意向明朗化,实现道德知行的有机统一。

第二,在教育效果上,从艺术实践上来看,舞蹈艺术教育是追求身心和谐、团队协作的教育形式。在这种强化密切协作的教育模式下,通过激发参与者的表现诉求,有利于塑造和培养受教育者的动作协调能力与生命感知能力,有利于增强个体的责任感、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与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对舞蹈作品的体悟和感知,能够有效缓解压力、愉悦身心,并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真、善、美的艺术熏陶与感染,全面提升与发展自我。

二、舞蹈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原因探析。

应用型高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为扩大高等教育内涵,适应市场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多方面要求而产生的,主要是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促进知识、技能和职业的结合,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高校。本文以徐州某应用型高校为例,分析并总结目前我国应用型高校大学生舞蹈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专业的舞蹈课程和训练场所,舞蹈教育覆盖面不大。目前,舞蹈艺术教育仅限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更多的是通过参加各类演出和比赛来学习舞蹈作品,多为短期集训形式,没有固定成系统的舞蹈训练,校园普及的软硬件基础都不具备。突出表现在学校舞蹈艺术社团规模较小,只能覆盖到有一定舞蹈基础的学生,对于大多数普通学生,虽然他们内心向往,但缺乏足够的组织容量,特别是理工科专业学生,能接触并被纳入到舞蹈艺术社团的更少。据调查,徐州某高校在校学生中,有9%的学生喜欢不同种类的舞蹈艺术形式,其中,有5%的学生对舞蹈艺术非常感兴趣,希望接触并学习舞蹈。然而,该校大学生(不包括艺术学院音教系的艺术生)中,在入校前接触过舞蹈艺术或者曾有过舞蹈学习经历的学生仅占0.1%。虽然该高校已于成立了校大学生舞蹈团,但是至今都没有专业的舞蹈课程设置和专门的舞蹈训练场所。学校只是以选修课程的形式在体育学院和艺术学院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体育舞蹈形体课、健美操和舞蹈形体等5门相关课程,远不能满足学生对于舞蹈艺术的追求。

2.舞蹈艺术的内容定位不够准确,形式单一,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贯通度不高。目前,我国非艺术类高校的舞蹈艺术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多以舞蹈形体课、健美操课程为主,鲜有开设舞蹈欣赏课程,更少有开设中国舞、中华民族民间舞蹈课程。在教育形式上多以选修课为主,这种课程选修体制又以任选课和限选课为基本方式,因而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据调查,徐州某高校从未开设过舞蹈欣赏课程,其所开设的舞蹈课程都是体育舞蹈类和其他舞种(国标、瑜伽、肚皮舞等),更没有开设中国舞、中华民族民间舞蹈课程,缺乏对传统舞蹈艺术的正确认知和准确定位。舞蹈艺术不仅是肢体动作的形象展示,在更大程度上也是一种情感表达的基本方式,是一种情感构造、抒发和情感体认的过程,是一种教育主体双方有效互动的艺术欣赏过程。因此,舞蹈艺术的教育应该与美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建筑学等融合贯通,综合转化为独特的艺术感受力,进而促使大学生将自己的独特感受拓展和延伸到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达到丰富和完善艺术素质教育的目的。在这方面,我们的工作还有差距,突出表现在舞蹈艺术教育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脱节的现象比较明显,活动组织过于独立,活动实施过于分散,活动效果不高。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从思想上看,对舞蹈艺术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受传统“知识教育”观念的限制,高校在教育内容的选择方面,更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一定程度上轻视了舞蹈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至今很多应用型高校还没有正式成立大学生艺术教育中心,这必将影响和制约大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艺术修养的提升。

第二,从条件上看,缺乏有力的资源支持和制度保障。当前,各应用型高校的现有资源很难满足舞蹈艺术教育的发展需要,其现有的文艺团体普遍缺乏专业的舞蹈师资队伍和舞蹈设施。以徐州某应用型高校为例,该校仅有舞蹈教师1人,没有专门的舞蹈训练场所和舞蹈训练器材。此外,由于课程设置等制度性因素的存在,直接导致了舞蹈艺术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氛围的匮乏。

1.统一思想认识,加大舞蹈艺术教育宣传普及力度。

要端正舞蹈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加强教育宣传力度,统一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思想认知,促进师生同心协力、校社共建,树立正确的艺术审美教育观,共同营造舞蹈艺术教育的良好氛围。具体到高校自身,要在校园内通过各种方式营造舞蹈艺术的学习氛围,做到讲座与交流融合、活动与演出并举、比赛与学习同步,加强并支持新闻宣传报道,最大程度地激发理工科学生对舞蹈艺术的热情和参与度。

2.构建“三位一体”的舞蹈艺术教育驱动机制。

21世纪的艺术教育尤其是舞蹈艺术会被提升到与语文、数学、历史等核心课程同等的地位,不仅如此,舞蹈艺术课程将从单一的舞蹈教学演变成综合的艺术欣赏课程。为此,需要构建一种以学校管理为前提、以培育师资队伍为核心、以培养艺术骨干为关键的“三位一体”的长效机制。一是学校领导思想重视。领导重视并给予制度保障是舞蹈艺术教育发展的前提。二是充实舞蹈师资力量。挖掘高校内对舞蹈艺术感兴趣,并有较丰富的舞蹈活动经验的教师,鼓励他们承担起舞蹈艺术教育的重任,发展舞蹈艺术教师队伍。三是注重骨干培养。在普及舞蹈艺术教育的同时,选拔并培养有一定舞蹈艺术特长的学生,对其进行素质拓展与能力开发,培育强劲的学生舞蹈力量。

3.在舞蹈艺术教育的实施上坚持“三步走”战略。

根据徐州某应用型高校舞蹈艺术教育现状,“三位一体”的长效驱动机制需要分阶段进行,不可一蹴而就,可以分三步实施:。

第一,“请进来”战略。引进国家、省、市级高水平的各类舞蹈艺术团体来校演出,有组织、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舞蹈审美教育。邀请专家学者讲解艺术与人生的关系,普及舞蹈艺术欣赏,将舞蹈艺术请进校园,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爱好。

第二,“深扎根”战略。一方面,鼓励专业的舞蹈教师与其他教师通力合作,采用各种方式和渠道,在校园内普及舞蹈艺术教育;另一方面,调整课程结构,把舞蹈艺术课程纳入学校总体教学计划。在文科学院的全体学生当中,开设舞蹈形体基础必修课程,逐步推广为理科学院乃至全校的舞蹈形体必修课程;在全校范围内开设舞蹈欣赏选修课,尤其是中国舞和民族民间舞的选修课。

第三,“走出去”战略。鼓励师生多与社会进行文化交流,形成以进校园为主、学校和社会互动的“舞蹈艺术审美教育”新格局。要加强舞蹈艺术教师的队伍建设,将具有一定舞蹈基础的教师外送学习和深造。此外,要将爱好舞蹈的学生与有基础的学生糅和在一起,加强日常训练,提高舞蹈队整体水平。积极创造登台表演的机会,在更高的平台上展示艺术特长,拓展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陶国富,王祥兴.大学生审美心理[m].立信会计出版社,.

[2]黄明珠,中国舞蹈艺术鉴赏指南[m].上海音乐出版社,.

[3]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m].科学出版社,1979.

[4]蒙雅森,杨珍妮.当代大学生人生修养论[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流行舞蹈与艺术舞蹈结合的教学论文

舞蹈的特质及与其他艺术的关系。

闻一多先生曾在《说舞》一文中描绘了一场具有原始性质的澳洲的科罗波利舞。从那极富节奏和极度热狂、朴实粗犷的原始舞蹈中,我们看到了生命机能的直接表演,看到了舞蹈的真面目。它不仅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也是“一切艺术中最大综合性的艺术”[1](p317)。原始人的所有其他艺术――音乐、诗歌、雕塑、绘画等――都在这简单而奇妙的舞蹈中获得了意义。于是,生命的实在丰富了,艺术的世界诞生了。

自从黑格尔将舞蹈看作是“不完备的艺术“以来,在整个西方现代艺术哲学领域里,似乎只有苏珊・朗格、纳尔逊・古德曼把舞蹈与其他艺术相提并论。其实早在1938年,罗宾・乔治・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一书中就明确指出舞蹈在所有艺术形式中的突出地位。他从表现主义出发,认为艺术的本质既然是表现情感,而任何情感都要以语言的方式表现出来。因而每一种艺术形式也就成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这里科林伍德同克罗齐一样,把艺术同语言视为一体。进而科林伍德又指出,“言语只是一种知识体系,它的特点在于每个姿势都产生出一种特征性的声音,从而使它既能通过眼睛又能通过耳朵加以领会”[2](p250)。一切种类的语言都与身体姿势具有这种关系。每一种语言或语言体系(言语、手势语言等)都是起源于全身姿势的原始语言的一个分支。在这种原始语言中,身体各部分的每一个动作和每一个固定姿态,都具有发音器官的动作在口头语言中所具有的同样意义。一个使用这类语言的人,说起话来,就将使用他身体的各个部分。科林伍德认为,这种全身性的动作姿态语言是惟一“实际存在“的语言,而我们今天称之为言语及各类的语言只是它的一部分,都是一种特殊化了的身体动作姿势形式。这样,以身体活动为惟一前提的艺术――舞蹈,就不仅是一切语言之母,而且也是一切艺术之母了。

科林伍德的结论并非产生于牵强附会的考古学演绎(虽然他本人也是一个考古学家),而是根植于眼前的事实。他从大量的生活和艺术的事实中,发现了语言和动作之间某种带有本质性的东西。但科林伍德只限于对其发现作现象的描述,而没有科学的论证。这也许就是他的舞蹈艺术理论一直未得到重视的因素之一。因为正如约翰・马丁所说:“对于许多人来说,将生活经验这样变成动作的同义词,或许是个完全陌生的`观点,因为动作是人们完全习以为常的东西了。人们很容易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它构成日常生活与思考的主要成分。”[3](p19)从这种被忽略的、在一般人看来是“习以为常“的事实中发现某种本质性的东西,这是天才必备的素质。科林伍德做到了这点。然而他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以人体动作姿态为传达媒介的舞蹈与其他艺术之间的本质联系。因为科林伍德既没有确定动作的实质以及它与语言的深层联系,也没有说明舞蹈的特质,而只是简单地归结为“表现的语言”。

[1][2][3][4]。

舞蹈以前的教学论文之前的舞蹈

摘要:民族舞蹈作为一种文化,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和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民族舞蹈的创作。在进行民族舞蹈创作的过程中,合理运用编舞技法,能够有效提升所创作民族舞蹈的水平。对此,本文对民族舞蹈及其编舞技法进行概述,分析了在进行民族舞蹈创作的过程,编舞技法的运用现状以及在运用时应当注意的要点。

关键词:民族舞蹈创作;编舞技法;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运用要点;

1、绪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更加注重经过观看演出,来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民族舞蹈表演是各种文艺演出舞台上经常出现的演出形式,也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为了满足人们不断提升的精神文化需求,民族舞蹈也应当不断创新和发展。在进行民族舞蹈创作时,应当重视编舞技法的运用,以此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实现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和提高。

2、民族舞蹈和编舞技法概述。

民族舞蹈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是在各民族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构成的,不仅仅仅具有娱乐的作用,还能够传达情感。编舞技法是指在进行舞蹈创作时所用运用技巧和方法,是舞蹈创作者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根据舞蹈特质的不一样,能够分为多种,例如,在对舞蹈动作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有重组法、重叠法以及拆分法等等。在进行编舞时,能够根据实际情景,综合运用多种编舞技法。

民族舞蹈创作包括选材、处理和编舞三个环节,在进行民族舞蹈创作时,要想创作出优质的作品,不仅仅仅需要创作者具有高超的水平和专业的本事素质,还应当灵活合理的运用编舞技法。

3、民族舞蹈创作中编舞技法的运用现状。

3.1民族舞蹈创作缺乏创新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更加注重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对于所观看的舞蹈表演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在此种情景,民族舞蹈的创作应当不断创新,但就实际情景来看,很多民族舞蹈表演大都存在千篇一律的现象,缺乏创新性。这与没有深入进行理论研究有很大的关系,民族舞蹈理论是进行民族舞蹈创作的基础,由于缺乏理论指导,对于编舞技法的运用也不够合理,导致民族舞蹈创作效果往往不尽人意。

3.2创作者文化内涵有待丰富。

民族舞蹈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民族舞蹈还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的风貌以及特色等等。所以,要想创造出高水平高质量民族舞蹈作品,对于创作者的本事素质具有很高的要求。现阶段,虽然一些创作者的本事和素质很高,但由于其文化内涵不够丰富,在进行民族舞蹈创作时,不能够根据民族文化的内涵合理运用编舞技法进行创作,只是单纯的表此刻舞蹈动作上,这很难提升作品的艺术性。

3.3编舞技法的运用较为单一。

在进行民族舞蹈创作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编舞技法,能够实现系统优化,从而到达部分大于整体之和的效果,提升作品的艺术水平。但当前由于创作者存在思维局限,在进行民族舞蹈的创作时,仅仅运用一种编舞技法,这导致所创作出来的作品显得较为单调,达不到良好的演出效果,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4、民族舞蹈创作中编舞技法的运用要点。

4.1将民族精神融入创作过程中。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构成的,其中包含着文化、风俗、思想观念等多方面的资料。所以,在进行民族舞蹈创作的过程中,融入民族精神是至关重要的。对此,在进行创作之前,创作者应当对该民族的民族精神进行深入的分析和了解,将其中具有代表性以及鲜明特色的素材,融入到舞蹈创作中,不仅仅仅只体现的表面的动作,更体此刻精神层次,从而创作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舞蹈作品。

4.2丰富创作者的文化内涵。

目前,存在多种编舞技法,是否能够将其合理运用于民族舞蹈创作的过程中,与创作者的水平、本事和素质具有很大的关系,异常是创作者的文化内涵对编舞技法的合理运用具有很大影响。在此种情景下,应当不断丰富创作者的文化内涵,仅有如此,创作者才能够在深入分析了解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合理运用编舞技法,进行民族舞蹈的创作。

4.3综合运用多样化的编舞技法进行创作。

民族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舞蹈的呈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仅仅仅与民族风俗习惯有关,还与必须的自然环境具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在进行民族舞蹈创作时,也需要结合各民族的实际情景,综合运用多种编舞技法,实此刻舞蹈动作以及时光和空间方面的相互协调与配合。例如,对于不一样的动作应当配合相应的表情,以此来表达作品的情感。还例如,在不一样的时光和空间状态下,应当配合相应的舞蹈动作。

5、结语。

综上所述,民族舞蹈作为我国优秀的文化,应当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扬和创新,做好民族舞蹈创作。对此,应当合理运用编舞技法,在民族舞蹈创作的过程中,融入民族精神,以此来创作出更加优秀的民族舞蹈作品。

参考文献。

[3]高洁。浅谈现代舞编舞技法在民族民间舞当中的运用[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30):183.

[4]孟泽婧。浅议编舞技法在民族民间舞创作中的运用[j].北方音乐,2016,36(7):176.

舞蹈教学民间舞蹈风格性的研究论文

“风格性”是需要联系当地的实际,它是一种民间风俗习惯与舞蹈艺术融合的产物,目前,民间舞蹈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人民生活是不断进步和改变的,如果舞蹈教学脱离了实际,那么舞蹈就会落后于实践,而这带来最直接的影响是学员的学习兴趣降低。

情感是舞蹈的导师,如果没有情感,舞蹈就不是舞蹈了,目前舞蹈教学中存在的另一大问题就是对学生的情感培养不到位,那么这在舞蹈表演时就会有部分学生存在对舞蹈的精髓把握不到位,情感表现不出来,或者情感表现错误,这就会导致人们对民间舞蹈丧失信心,同时就算是同一种风格,换首音乐或换个动作,都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感情,这就对学生的情感把握有了很高的要求,而现在的学生就缺乏对舞蹈情感的准确把握。

在舞蹈教学中民间舞蹈想要表现“风格性”首先就要在音乐、舞蹈动作、情感等方面进行创新,而现在的舞蹈教学中在这些方面工作做得并不理想,在音乐上仍然以传统慢节奏音乐为主,在舞蹈动作的编排和情感的融合上不能充分表达出来,而且劈叉等动作需要良好的柔韧性和舞蹈功底,这对那些没有舞蹈功底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

所谓“风格性”就是舞蹈要有自己的特色,而这种特色需要结合民间文化与精神,所以深入民间生活实际就显得十分重要,那么如何深入民间实际呢?首先,舞蹈教师要带领自己的学生到民间去考察,民间风俗习惯形成于人民的实践,所以要了解人民的生活现状,以便选择适当的音乐和编排合适的动作。其次,要加强与人民的沟通,了解如今他们的精神面貌,了解舞蹈的起源,深刻理解舞蹈的内涵,以达到学生能够正确把握情感的目的。

“风格性”的另一表现就是情感,而为了自然的表达情感,发挥想象力是很重要的,因为民间舞蹈不一定都是描述现在的生活,所以在表演舞蹈的时候要身临其境,想象着自己就是民间的人民,如在表演庆祝丰收的舞蹈时,要想象着自己是农民,在看到自己一年来辛苦的成果得到回报时候的那种溢于言表的喜悦,可以与自己辛苦学习舞蹈到获得成功的历程相结合,那么这种喜悦之情通过想象与实际经历的联系表达的会更加自然,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民间舞蹈的“风格性”另一表现就是创新,让民间舞蹈与时俱进,随着现代舞的兴起,民间舞蹈在受到冲击的同时也有了交流与借鉴的机会,而在民间舞蹈的“风格性”教学中打造新风格,需要融合现代化元素,将现代化元素以传统民间舞蹈的形式展现出来,如在选择音乐上可以选择一首既快又慢的曲子,在民间舞蹈中插入适当的街舞,如春晚上小苹果与最炫民族风的结合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时代在发展,要求民间舞蹈进行创新。

民间舞蹈的“风格性”教学需要联系实际生活,深入了解民间文化,体味民间艺术精髓,才能更好地展现当地的特色。同时,在音乐的选择、舞蹈动作的编排、情感的表达上面要进行适当的创新与融合,不仅要融合民间文化,还要融合现代舞,不仅要创新音乐与动作,还要创新情感的表达方式,赋予舞蹈活力,让舞蹈能够有足够的魅力去打动人心。同时民间舞蹈要招募新学生,消除舞蹈经历的歧视,为零基础的学生打造一个展现自己的舞蹈,发挥学生的个性创新能力,让他们对民间舞蹈的理解以自己的形式进行表达,为民间舞蹈融入新的活力。只有这样,才能将民间舞蹈文化以一种适应时代的新形式、新风格传承下去。

舞蹈以前的教学论文

摘要:体育舞蹈是一项互相配合的运动。它通常被定义为跳舞时由一男一女搭配组成一对舞伴(或由几对舞伴组成一队)共同使用规定的技术步法和艺术表现力展现出不一样风格高水平的舞蹈表演。自80年代体育舞蹈传入我国以来在短短的15年时光里得到蓬勃发展,可是从整体上来说,我国选手甚至整个亚洲选手的舞蹈技艺落后于欧美选手。为使体育舞蹈在我国茁壮成长,在国际赛事中派出高水平的运动员队伍并取得优异的成绩,必须对体育舞蹈在中国的开展现状、各种影响因素加以认真研究,使之不断克服存在的问题,不断总结经验,使我国体育舞蹈向世界最高水平迈进。本课题的研究任务在于:(1)经过对我国31个省(市)进行调查,从我国运动员现状、教师队伍现状、裁判员队伍现状、管理组织机构现状、主要影响原因等情景的分析,了解我国体育舞蹈的开展现状、优势与不足。(2)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提议、对策,为未来的研究供给有价值的参考。3)协助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搞好调查,为规范体育舞蹈的管理、预测体育舞蹈的未来发展趋势供给参考。

一、舞蹈艺术中气息控制本事。

所谓的舞蹈艺术中的气息就是在进行舞蹈表演的过程当中各个舞蹈动作的快慢及大小的控制与交替。舞蹈艺术作为一种经过肢体表演来实现其内部蕴含的美术全而表达的艺术形式之一,这个过程中需要运用合理的气息来进行全而的配合。

舞蹈演员具有优秀的气息控制本事,能够帮忙其将舞蹈语高有效的传递与舞蹈观众,能够实现对于舞蹈深层灵魂的挖掘。在进行舞蹈表演的过程当中,经过优秀的气息控制本事能够将舞蹈内部包含的肢体动作的链接与起下、肢体动作的运动频率等相关的看似简单的肢体肌肉活动成为一套完整的生命运动,最终到达使整个舞蹈艺术经过演员的表演而显现出其内部具有的生命活力。

舞蹈演员在进行舞蹈气息控制锻炼的过程当中,要注意对于每个舞蹈动作时光的长短和每个舞蹈动作衔接的快慢的控制,最终做到经过舞蹈中气息的控制到达,以舞蹈气息带动进行舞蹈的肢体,然后再有经过舞蹈的肢体带动整个舞蹈的韵律,这样的舞蹈表演形式整体才是一气呵成而不是机械生硬。

二、舞蹈艺术中肢体控制本事。

舞蹈艺术中肢体的控制本事主要包含两个方而,肢体肌肉的整体素质和肢体幅度的控制本事。所谓的肢体肌肉整体素质是指在进行舞蹈表演过程中实现舞蹈翻转及跳跃的舞蹈运动本事;肢体幅度的控制本事是指整个舞蹈身体的柔韧度及身体内部各个关节张开和闭合的幅度在整个身体的控制范围之内,舞蹈演员仅有将这两者做好,才能在舞蹈表演的过程当中实现较好的肢体本事的控制。

在进行舞蹈艺术中肢体控制本事的训练过程当中,舞蹈演员应当首先采用压腿及耗腰等一些较为严格的训练资料来实现对于自身身体潜能的最大挖掘。当该项到达相关的标准之后,舞蹈演员应在其基础之上,经过对肢体动作运行的力量和准确的路线的控制,最终到达经过肢体控制实现舞蹈艺术中美学的全而表达。

舞蹈演员在进行肢体力量的训练过程当中,应注意对于肢体力量分配的训练,合理的舞蹈演员力量的分配训练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升舞蹈的整体美感和质感,因为舞蹈演员在进行相关舞蹈的表演过程当中往往需要经过不一样的力量分配最终实现对于不一样肢体语高的全而表达,最终能够到达不一样舞蹈内涵的充分表达。

三、结语。

参考文献:

[1]idsfmediakit。

[2]idsfpresskit。

[6]周登篙《体育科研概论》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5年9月。

[7]张澎《体一育舞蹈》。

[8]j傅中枢我国国际标准舞的发展历史。

[9]华明《国际标准舞必须从少儿抓起》。

[10]《中国体育年鉴》。

[11]dancesportmagazine2001s。

[12]((ijll练学》体育学院通用教材。

[13]齐国鹰《体育统计学》体育学院通用教材。

[14]《舞蹈、体育舞蹈、艺术体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5]中国体育舞蹈运动协会新世纪庆典纪念2001年5月。

[16]中国国标舞创刊号2001年1(1)。

[17]第二届全国青少年体育舞蹈锦标赛秩序册。

[18]第十一届全国体育舞蹈锦标赛秩序册。

[19]idsfnewsa2587。

文档为doc格式。

体育舞蹈礼仪教学论文

摘要:体育舞蹈起源于欧洲,现在的“国际标准交际舞”就是由英国皇家舞蹈协会先整理而后规范的。

在20世纪30年代于中国传播和发展起来的就是体育舞蹈。

体育舞蹈是近代西方社会发展的产物,为了使体育舞蹈具有中国特色,加入中国元素为背景,可以使更多人理解和欣赏体育舞蹈。

本文将通过探究体育舞蹈融合了中国元素的过程,以及体育舞蹈如何被其影响而发展的,建立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中国元素;体育舞蹈;融合。

国际之间的互通往来不断深入,不同之间的文化也在融合和渗透的过程之中,体育舞蹈独有的艺术魅力和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与独特的中国元素相结合感染着世界各国人民,两者的文化底蕴使得这种肢体语言在相互交融中得到体现。

一、中国元素融进体育舞蹈的原因分析。

体育舞蹈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文化的产物,它能够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文化内涵,表现出一个时代的情感。

但是体育舞蹈的动作和内涵绝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文化和时代的变迁而发展,不断增加新的舞蹈动作和内容。

舞蹈教学论文网

为培养护理学生具有优美的体态,并逐渐形成高雅的气质,为加强自身素质培养和艺术潜力的挖掘,以提高学校舞蹈教学课堂(第二课堂)为核心,以所有的学生都能舞起来为目标。

二、教学任务。

在教学中采用“融合式教学”,把教学趣味的、规格的、专业的、融合在一起。基训枯燥,往往学了一会就会到厌烦。针对这一问题,本人以“兴趣式教学”为基础,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前提下,让们易于吸收,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创造用肢体动作将模仿的事物表现出来,如:大海的波浪、风中的杨柳、各种人物、各种动物。。。。。。舞蹈老师不光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艺、强健体魄,同时还培养了她们的思想道德品质,全方位的、完整的培养了学生们健全、完美的品格。鼓励她们有自己的思考方法,独立见解、个性特点、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本课程教学来源于各类舞蹈形体训练光碟,电视及网络和自身对舞蹈认识的创造。

三、授课时间。

每周星期三下午第二三节。

四、授课地点。

五、活动内容。

基训是舞蹈的基础,也是学生在舞蹈学习中基本功强化、舞蹈气质与舞姿形成的关键。基训在课堂训练中分成几个步骤,一般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学生在身体训练时掌握“直、绷、软、开”等舞蹈基本功。所谓“直、绷、软、开”是指后背和腿的直立力量,躁关节勾,大小腿绷,腰的柔韧、灵活性,腰和腿的“软度”,肩和髓的“开度”。由于学生身体自然条件方面有差距,在进行训练时可运用各种方法使初学者身体的各部位尽快具备“直、绷、软、开”的条件。

舞蹈教学论文网

一、教学设计理念:

舞蹈,是一门综合的富于动感的艺术,舞蹈教学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通过训练和表演,锻炼学生身体,发展身体素质质,提升学生的动作协调性和动作美感,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讲文明、懂礼貌、爱集体、守纪律的好品格和团结协作的群体意识。

二、教学设计特色:

小学自主合作舞蹈教学模式就是在课外音乐活动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合作创编为主线,让学生在掌握一定舞蹈基本动作和初步具备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后,根据自身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通过小组讨论、组际交流的形式,集思广益共同为歌曲或音乐形象较鲜明的乐曲创编动作及队形。使学生在自主愉悦的气氛中,闻乐而动,闻歌起舞,在“练中逐步感知音乐语言,在“乐”中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在“动”中发展身体各个部位之间的协调性。通过热烈活跃、自主合作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视觉、听觉、肤觉,运动得到充分协调均衡的发展,这部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肤觉运动得到协调均衡的发展对舞蹈的兴趣,还进一步增强了群体协作的意识,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开发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能力,全面整体性地提升学生舞蹈艺术素质。

1.培养学生对音乐舞蹈的兴趣和节奏感。

2.发展学生的感受力,记忆力.想象力和表现力。

3.能随音乐协调地做形体动作,知道其名称。

4.培养学生与同伴友好相处,竞争.合作的个性。

四、学情分析:

我所带领的舞蹈班是低年级,舞蹈基础一般,身体协调性及舞蹈表现力均差,所以,我所设计的教学环节以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主,只有学生先参与进来,才能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弱化动作知识点,强化舞蹈感觉,突出重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看、练、想、跳为主,教师的示范、激发、启发、点拨为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获得本我的学习体会和能力。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舞蹈的基本体态、基本动作。

2、了解舞蹈艺术的基本特点,引导学生对舞蹈艺术产生浓厚兴趣开发发学生对舞蹈艺术的热情。

3、通过舞种介绍芭蕾古典舞蹈爵士舞种类,依据学生情况归纳教学活动,感受舞蹈魅力,了解舞蹈发展,提升学生艺术修养。

4、通过舞蹈让眼睛会说话提升学生自信。

六、教学重点:

2.动作的协调性。

3.舞蹈的表现力。

七、教学难点:

1.舞蹈眼睛眼神流动与舞姿的协调。

2.对歌曲情绪的理解和舞蹈动作的表现力。

舞蹈教育教学论文

从近些年的教学来看,中职教学中越来越重视舞蹈教学。学习舞蹈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能够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从目前教学来看,中职舞蹈教学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舞蹈创新教育至关重要。本文对中职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作了分析,提出了中职舞蹈教学创新教育对策,为提升中职舞蹈教学有效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为基础性课程,舞蹈教学在中职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从舞蹈知识和舞蹈技能角度着手来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舞蹈素养。中职院校需要明确自身肩负的重要责任,有效整合音乐、动作以及视频等等来体现舞蹈美,提升学生感受美、创造美以及鉴赏美能力,有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升中职院校舞蹈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更好发展。中职院校在舞蹈教学过程中,需要转变传统教育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创新舞蹈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舞蹈中的艺术魅力。

1、学生舞蹈层次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

由于招生方面的限制使得中职院校学生很少接触到舞蹈学习,使得一大部分学生并不擅长舞蹈,缺乏舞蹈基础,这就使得中职院校开展舞蹈教学存在着非常大的困难。由于中职院校学生年龄方面相对较大这就使得舞蹈教学很难有效开展。一部分学生存在着舞蹈基础,那么能够快速接受中职舞蹈教学,但是面临比较复杂的动作,那么就很难掌握,使得中职舞蹈教学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

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一些学生虽然有舞蹈学习基础,并且已经掌握了舞蹈基本要领,那么在舞蹈学习中处于优势地位,学习潜力非常大,由于学生之间舞蹈基础的不平衡使得学生在舞蹈学习方面存在着非常大的个体差距,实际教学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

2、中职院校学生缺乏舞蹈学习积极性。

由于舞蹈学习属于比较耗费学生体力的内容,在进行舞蹈训练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现受伤情况,这就使得学生舞蹈学习方面的积极性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在舞蹈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抗拒性心理。由于一部分学生本身并没有任何舞蹈学习基础,如果长时期学习舞蹈理论知识,学生会出现厌烦情绪,不良情绪日趋严重。具备一定舞蹈学习基础学生,往往接收过专业方面的教育,较为优秀,对自己充满信心,实际感觉非常好,但是实际上却并没有优秀掌握舞蹈技能,但是怠慢、骄傲等情绪非常严重,使得中职院校学生舞蹈学习积极性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

1、激发学生舞蹈学习的积极性。

中职院校舞蹈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明确自身肩负的重要责任,利用启发性语言来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舞蹈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学习思维,促使学生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到舞蹈学习状态。作为舞蹈教学出发点,兴趣对学生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中职院校舞蹈教师结合学生学习、情绪、音乐节奏以及精神等方卖弄的感受来培养学生舞蹈学习兴趣。

由于语言无法更加准确描述学生心理过程,使得学生个体体验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生理反应也不同。因此,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学生审美视觉特点与舞蹈教学的有效结合,利用动作姿势来展示丰富情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作为激发学生舞蹈学习兴趣的关键性因素,教师需要不断的探索实际教学方式,构建出符合中职院校学生发展需求的有效性教学模式。在舞蹈表演中,形体表现力以及形象性等直接的影响实际的表达效果,在教学中需要重视面部表现,提高学生舞蹈技能,提升实际表现能力。总之,中职院校舞蹈教师需要从学生角度着手,结合学生学习感受来营造更加愉快学习氛围,提高学生舞蹈学习积极性。

2、转变传统舞蹈教学理念。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影响使得舞蹈教学很难给予学生自我发挥以及自我创新机会,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中职院校教师需要重视舞蹈教学理念创新,有效开发学生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给予学生更多自我发展空间。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身体姿态来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利用优美姿态以及展示性语言来培养学生身体美意识,进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舞蹈学习氛围能够提升学生舞蹈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主观能动性,转变传统教育理念,有效把握创新教育,重视学生体验,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将创新教育融入中职舞蹈教学中,在正确思想指导下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中职院校舞蹈教学质量提供保障。因此,中职院校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舞蹈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更加轻松学习环境,提升教学趣味性,激发学生舞蹈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舞蹈学习过程中营造更加轻松、更加自由心境,促使学生能够感受到音律美,鼓励学生利用肢体语言来表达学生对于美的理解,促使学生体味到韵律美、形态美以及气色没,实现肉体与灵魂的结合,提升中职院校舞蹈教学有效性。

在中职舞蹈教学过程中,中职院校舞蹈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进而实现创新教学因素的筛选以及细化,进而确定更加有效的教学目标。中职院校需要确定总体教学目标。中职院校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习特点来确定总体目标。例如,对于中职院校一年级,教师可以侧重基础知识以及舞蹈基础动作的教学,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继而创新舞蹈动作;对于中职院校二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舞蹈基础,那么教师可以进一步进行民族舞学习,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来实现层次性教学,特别是需要对基础相对较差学生给予针对性指导,促使学生能够更加有效地掌握舞蹈基础动作。对于学习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教师在传授基础知识同时进行新舞蹈创编,进而提升中职院校舞蹈教学有效性。总之,中职院校舞蹈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心理特点以及实际学习情况来开展舞蹈教学,提升教学多样性,避免出现呆板以及重复性教学,引导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舞蹈学习中,实现音乐、舞蹈之间的有效结合,激发学生的舞蹈创新能力。

作为艺术文化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教育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为了能够促使中职教育有效开展舞蹈教育,需要创新中职院校舞蹈教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转变传统教育理念以及传统教育方式,创新舞蹈教学意识,转变传统教学拘泥性,创新舞蹈教学,在中职院校学生掌握基本功基础上来提升学生舞蹈创造能力,为舞蹈教育发展提供巨大发展动力。

中职院校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需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同时,实现创新教育,结合学生心理特点以及生理特点来优化实际教学结构,促进学生更好发展。总之,中职院校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需要结合时代发展步伐,实现多元化教学,提升学生舞蹈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舞蹈教学实践论文

摘要:现代舞剧作品《妮娜物语》是日本舞蹈界近年来的优秀作品,舞团探寻了舞者的肢体应当是什么样貌的,他们的肢体能够强大到什么程度,并创造出了一个充满了紧张与美感的舞台。本文经过对作品《妮娜物语》的艺术特征和创作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最终期望把创作及探寻的方向回归舞蹈的本源,即身体,艺术的价值,即个性。

关键词:舞蹈本源;肢体;舞台美术;编舞手法;

《妮娜物语》是日本无设限舞团创作的现代舞作品,由金森穣导演编舞,它由独舞《天鹅的梦》(15分钟)及现代芭蕾《妮娜物语》(60分钟)两部作品构成,是一部集强大肢体、精妙音乐和炫酷视觉于一体的震撼之作。作品展现出艺术家超越国界的世界性格局与视野,带领我们感受到艺术的一种新境界,生命就是不断的探索,并从中激发出一种能量,使身体产生一种力量与美的感觉。此外,它将人的肢体语言传导出来,对人性进行拷问,将人类精神中的黑暗面进行外化,人物会变成物体,以此来拷问人性。当这些舞者们理解自我的物化之后,他们就会变成骄傲的祭品。本文以编舞家角度为切入点,围绕舞者肢体背后、舞台场景呈现以及编舞手法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侧重探索编舞家在人的肢体语言的设定,打破传统舞台美术设计以及舞蹈动作设计,探讨舞者身体的各种可能性。

一、打破传统的舞蹈肢体技巧。

人陶冶就是致力探索一种颠覆性的身体运动技术并在国际舞蹈界享有盛誉。舞者在训练中不断开发与挑战肢体的潜能与极限,突破身体局限与思维的预期。着重对舞蹈本体的研究,是对身体运动的再造,专注身体形式的探索和挖掘。所以仅有创造出独具特征的舞蹈运动语汇,才能成为独具一格、自成一家的身体舞团。这也应当是舞蹈创作者最迫切的自觉行动。

二、简约而不简单的舞美设计。

善于造势与滥用包装造成“舞不够景来凑”且舞台美术的设计都趋向于大制作、超豪华有时舞美的制作预算占了一大半总费用也造成剧目无法演出因为成本太高。也所以显得作品资料苍白主体创作贫乏舞台美术则奢华。有些舞美制作确有独立的观赏价值可是由于作品的平淡无味不但未能起到提高艺术质量的进取作用反而更凸显滥用包装的负面效应。

三、富有严谨与创造力的编舞手法。

就是,资深剧场观众的话来说,我们通常不会“踩雷”.然而,正是这种精神,成就了日本科技、文化的发达,毕竟严谨和创造力才是活力和提高之源。

无二,有出息的艺术家就应当这样“挤兑”自我。

四、结语。

《妮娜物语》这部剧,虽然是十几年前的作品,但在今日来看依然具有很强的观赏性、艺术性和思想性。同时也透过这部剧反观我们的创作态度和理念。如果作为一名创作者没有独具思想深度的创作理念,肯定不能产生特立独行的作品和精巧的设计;如果一名舞者没有对高水准的舞蹈素质和精神诉求,也就不可能构成艺术震撼人心的效应;如果一个团队不具备形而上的追求和引领,那么艺术灵魂就不会那么庄严肃穆、洁净无暇。所以要记住在创作上核心价值不是在舞蹈的风格上,也不在舞蹈动作体系上,而是在对艺术的追求和态度上。才华和灵气是信念造就的,心灵与精神的升华才能酿出纯真的艺术,我想作为一名真正的艺术家需要的可能是更高精神层面的建设。

参考文献。

[1]资华筠。资华筠论文集《探索规律·追求独创》[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2]杨美琦。第三代现代舞艺术节的崛起[j].舞蹈杂志,2018,440(7).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流行舞蹈与艺术舞蹈结合的教学论文

把整个动作或成套动作从头至尾不分部分或段落完整的教授,叫完整教学法。它广泛运用于那些相对简单、易学的动作。实际上并不是只有简单的动作才使用完整法教学,只要在动作技术与学生的水平相适应的时候,都可采用完整法进行教学。因此,事先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基础,这些基础包括已学过的单个动作或联合动作,掌握新动作所应具备的身体素质条件等。例如学习藏族舞蹈玄子里的长靠动作,学生首先要掌握下肢的屈伸韵律和手臂的动作,这些都是实施完整教学法的基础。

2、分解教学法。

按动作各时期的界限,把—个完整的动作沿横向拆开,分解为在时间上、部位上和方向上互相衔接的若干部分,然后结合起来掌握完整动作,这就是分解教学法。分解法主要用于较复杂的动作,其中包括联合动作。这些动作一般协调性要求较高,参与动作的部位较多,动作方向较为复杂。舞蹈中大部分动作是可以分拆开来控制的,这就为使用分解法教学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

(1)、按照动作部位运用分解法,一般先学下肢动作,然后学习上肢动作,最后上下肢配合成完整动作。如维族舞蹈中的三步一抬,教师就应该先教受脚下的动作,等学生完全学会了脚下的步伐,再学习手臂的动作。当脚底下动作掌握牢固的时候,配上手臂动作就比较容易了。

(2)、按照动作时间进行分解教学就是进行动作速度的分解,一拍完成的动作用两拍来完成,而且在动作的每一个过程,都可停住,并进行讲解或纠正。如藏族舞蹈中的第一基本步,正常的速度是一拍完成一面,在分解教学时,为了使学生更加仔细的了解动作运行的线路,教师就可以一拍一步,用四拍来完成。等基本掌握后,再校正确的速度。

(3)、按动作方向进行分解教学,适用于那些协调性较高动作的教学。这些动作主要表现在动作方向的不对称性,分解教学时.先学一个方向的动作,再学习另一个方向自动作,然后将两个方向动作同步完成。如胶州秧歌中的八字绕扇,先学习一个手由前向后的环绕动作,再学另一个手由后向前的环绕动作,最后两手同时完成不同方向的环绕形成最终的完整动作。

完整法和分解法各有利弊,究竟哪种教法更好?教学实践证明了废弃二者之中的任何一种教法都是行不通的。重要的是尽可能更好的了解每一种教法在什么情况下最适用。

(二)组合动作教学。

学习组合动作或成套动作时,不可能把所有的动作一口气教完,因此,必须运用分段教学的教学法。一般具有一下几种方法:

1、逐渐分散法,就是每学习一段后及时附加到前面一部分内容中,把已经掌握的各部分动作及时合并起来,最后达到完全联合成组合的目的。这种方法在分段教学的基础上保持了局部完整的概念和动作连接的完整性。

2、反复分解法,就是用“滚雪球”的方法,逐渐增加动作内容,并且每一次都要从第一个动作进行重复,直到成套动作学完为止。这种方式的缺点是教受的过程和时间会延长,但却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动作记忆,并会对组合有一个整体性把握。

3、汇总分解法,把组合练习中的所有动作拆分成单一动作。分开来一个一个教给学生,最后再进行汇总,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舞蹈组合。这种方法适用于较简短的组合练习,如果组合太长,学生很难立刻从整体对其有一个整体性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