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固体液体气体的教学反思(模板5篇)

时间:2023-10-10 23:19:47 作者:BW笔侠 汇报体会 最新固体液体气体的教学反思(模板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固体液体气体的教学反思篇一

本课是《固体和液体》这一单元的第一课,它围绕“认识固体的常见性质”展开,通过对物体的分类、观察固体的性质,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等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固体在颜色、形状、轻重、软硬等方面的性质及固体混合前后重量、体积的变化,从而提高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的能力。由于本课内容比较多,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充分参与探究活动,需要两课时完成,这节课是属于第一课时,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固体的性质。通过这次教学,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关注:

当我了解了学生的原有的知识基础后,不失时机地问道:“关于固体和液体,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时,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中有一些与本节课无关或距离较远,若在传统的课堂上,学生头脑里的这些问号可能被忽视为“给教师添麻烦”,而且花几分钟给学生发问,似乎“不合算”。但这正是教师引发学生进入探究性学习的最佳切入点,面对来源于学生中的大量问题,我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肯定,并把它写在黑板上。当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下面的学习时,他们会更专心。因为只有这样积极性的支持态度,学生的内心才能激起科学探究的欲望,进而促使学生形成科学情感和探究意识。

“探究——研讨”教学法中提出了要选择“有结构的材料”。在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的观察材料有塑料棒、石头、乒乓球、黄豆、勺子、瓶子、橡皮、泡沫等,还提供了学生可以自选的工具:小锤子、放大镜、烧杯等。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有的还是经常玩的。每组可以选择不同的材料来研究,也可以是自己身边的物体。在接下来的10多分钟都是学生在进行观察、研究,看起来这一环节似乎与教师无关,实际上这正是教师在通过材料进行教学。在以学生自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将主要通过中介——活动来体现,也正是由于这些材料,使学生获得了丰富的体验的探究经历。

固体液体气体的教学反思篇二

1、本课中研究的是固体的性质,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我能够完全放手让学生对固体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认识和描述。能积极地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动手做”的机会,放手让他们去真刀真枪地搞科学。

2、小组合作方式的运用,很好的培养了学生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学生对牙膏这种物体分不清是固体和液体时,我及时用和面的方法让其明白它是一种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把问题简单化,学生接受效果很不错,还能举出生活中一些类似的物体,真正达到了学而用之。

4、运用比赛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对固体性质的多方面认识,既促进学生动手动脑又实现了教学。学生的积极性特高,教学效果特好。

5、在每一个实验前,都让学生计划实验的步骤和目的,从而使实验有条不紊的进行,让学生养成做事前先思考的习惯。

1、备课不充分,对课堂中时间的把握心中没数,至使提前完成教学任务,更惭愧的理当自己发现时,还用让学生看书的方法去弥补少的时间,失败呀!

2、课堂上有时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没认真的去听,也没能及时的给予评价。其实这期间我是在思考我自己的`问题而忽略了学生。这是不应该的。

3、最后一个环节固体的混合与分离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其实应先让学生看书上的那两个最典型不过的例子,然后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去举一些例子。而我却没能做到。

固体液体气体的教学反思篇三

本课通过给固体体分类、观察固体的性质,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等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度等方面的性特点及固体混合前后重量、体积的变化,从而提高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的能力。

第一部分,给周围常见的物体按固体和液体分类。这个活动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固体、液体的已有认识,以便提升其对固体和液体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对学生的分类能力进行训练。活动中我出示几种让孩子感兴趣的物体,让学生说说是固体、液体。孩子们踊跃回答。然后我又不失时机地问道:“关于固体和液体,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时,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有些问题正是教师引发学生进入探究性学习的最佳切入点,面对来源于学生中的大量问题,我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肯定,并把它写在黑板上。当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下面的学习时,他们会更专心。因为只有这样积极性的支持态度,学生的内心才能激起科学探究的欲望,进而促使学生形成科学情感和探究意识。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认识固体的性质。通过利用各种感官观察,认识固体的颜色、形状、软硬、透明度等性质,培养学生在探究中随时收集证据的良好习惯。

第三部分,通过混合和分离认识固体。教师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混凝土和筛沙子的例子引出固体的混合和分离。接下来引导学生研究固体混合前后重量和体积的变化。

1、备课不充分,对课堂中时间的把握心中没数,致使拖堂。

2、课堂上有时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没认真的去听,也没能及时的给予评价。其实这期间我是在思考我自己的问题而忽略了学生。

3、最后一个环节固体的混合与分离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其实应先让学生看书上的那两个最典型不过的例子,然后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去举一些例子。

4、以后还要在备课上大下功夫。除了备教材之外还要认真的去备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知识,学生先想到的自己早一步想到。准备好多种方案,以及时的应付课堂上会出现的一些尴尬局面。

科学《认识固体》教学反思2

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自己感到没有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有优点,也有不足之处。浅谈一下不足之处:

1把教材图中的物品按固体、液体分类,只是先认识,再说出是固体还是液体。教师如果能把图中的这些物品摆在讲桌上就更好了,让学生在判断之前对物品摸一摸、晃一晃、捏一捏,学生的感觉会不一样,根据不同的感觉,学生会容易做出判断。这一环节没有做出直观演示和学生用手去感受,这样就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让学生通过晃动水杯,用眼睛看,学生很容易判断出水是液体。让学生通过用力握石头、木棒,捏木板,感觉到它们的体积和形状不易改变。根据这样的感觉,学生很容易判断出它们是固体。对特殊的几种物品(橡皮、棉布、面粉),教师能帮助学生判断是不是固体,并进一步讲述固体的几种形态。固体不一定都是硬的,不一定都是大颗粒的。在这个基础上,固体的共同性质就容易总结出来了: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2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时,让学生举出的例子少一些,要让学生动脑多举实例,教师加以指导。

3研究固体混合前后重量和体积的变化情况时,教师没有使用教具天平和量杯,学生光靠静止观察和思考,对这个知识就不易接受。如果使用教具直观演示,教师不用过多地讲解,学生就明白了。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出示物品和教具,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固体液体气体的教学反思篇四

最开始的教学设计我是把认识固体和认识液体完全分开来的,第一节课讲固体的性质,第二节课讲液体的性质,我发现这样的效果显然不是很好,在学生的脑中形成的概念是支离破碎的是不成系统的。

首先我把在厨房里由一个鸡蛋引发的争论作为情景。“想为它们做裁判吗?那我们得先学好第三单元的《固体和液体》”接着要求学生观察提供给他们的木头、布、玻璃、钩码以及纸张,观察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学生这时很容易总结出固体的一般特征,“我们给不容易流动,有固定的形状的物体一个名字”引出固体。“沙粒是固体吗?可它怎么能‘流动’的嘛,应该怎么解释呢?”沙粒单个来看的话它有固体的形状并且也是不能流动的,聚在一起并且要借助外力才能流动的。

观察摆在桌面上的四种另外的物体,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容易流动,没有固定形状”引出液体。接着在要求学生将p28页的物体按固体和液体进行分类。

分好后学生们肯定有争议,比如说对鸡蛋、牙膏、修正液、胶水的分类。它们似乎既具有固体的特征又具有液体的特征,但是呢,它们又不具备完整的特征,不纯。引出流体。

要求学生举出生活中见到的固体和液体的例子,学生会举出钢铁塑料等,并且一开始只认为它们是固体,“钢铁就一定是固体吗?它在什么情况下形态会发生变化?”固体与液体之间的转换,要求学生举出类似的例子,原来物体的形态是能发生变化的。培养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这节课还有很多问题,仍在不断改进中。

固体液体气体的教学反思篇五

《认识固体》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的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的第一课。本课是在学生三年级上册在《他们是怎样做的》单元认识了常见材料金属、塑料、纸、纺织材料之后,第一次通过观察认识固体的共同性质并发现各种固体有很多的不同的性质。本课也是在渗透本册过程技能--“观察”的一课,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明白观察不光可以用眼看,还可以使用其他的感官以获得所观察物体的更多、更详细的信息。

本次是在北师大导师进小店进行课题指导而作的一次汇报课。确定课题后,我在仔细研读教材的基础之上,参考了由浙江教育出版社翻译的《美国主流科学教材》及由南京市教科研中心编写的《做中学教材》,整合了三套教材各自的优点,凸显科学课标注重学生的体验和苏教版教材注重学生过程技能训练的特点,设计了初稿:首先,布置学生带来一种他自认为是固体的物体,其实这个过程就是他调动自己的关于固体的前概念并运用这一标准判断身边的物体的过程,之后,请学生在课堂上交流他们带来这一固体的原因,交流的过程就是学生关于固体前概念的碰撞过程,学生会列举出各种各样他们自认为是固体的公共性质,学生会突然发现:原来他们对固体的共同性质并不熟悉,于是在教师的带领下运用各种观察方法观察固体,发现他们在颜色、软硬、形状等方面并无共同之处,学生的思维陷入僵局,教师出示学生在上学期学过的水进行比较,从而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发现:液体没有固定形状而固体有固定形状。之后,为了巩固固体的共同性质,我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固体,最后,为学生推荐了一本科普读物,将学生的视野有科学课引向广阔的科学科普阅读。

试讲之后发现,由于布置了学生提前带一样固体,所以学生对于固体的共同性质的认识只局限于自己所带的固体,而没有所有的固体,只是有学生的心理发展所决定的,说明自己的设计主观性太强,缺少对学生的了解和认识,之后将环节调整为:布置学生带一些物品,既有液体又有固体,课上首先组织学生进行分类并说说理由,既复习巩固液体的共同性质,又为发现固体的共同性质打下基础,之后,引导学生通过与液体的对比,发现固体的共同性质:有固定的形状,接着引导学生运用各种观察方法发现固体在颜色、形状等方面的不同,之后,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固体,最后,为学生推荐了一本科普读物,将学生的视野有科学课引向广阔的科学科普阅读。

教学环节的调整反映的其实是教学思想的改变,通过这次的调整,我真正意识到什么是以学定教,虽然自己也看了不少心理发展方面的书籍,但把这些理论真正运用到课堂实践真的还有一段距离,通过这次教学展示,也使我明白了:做一名好老师,真的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更不是只钻研理论就能达到的.,一定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用实践去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理论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