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类学田野调查报告 民俗田野调查报告(模板5篇)

时间:2023-09-24 17:39:14 作者:雨中梧 文秘知识 最新人类学田野调查报告 民俗田野调查报告(模板5篇)

“报告”使用范围很广,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报告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报告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报告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人类学田野调查报告篇一

摘要:音乐调查,是一种从古至今存在的名词,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含义,从古代的“采风”到现在的“田野调查”,可谓经历了多少时代的更迭。近现代开始,西方的人类学、民族学和民族音乐学等不同学科在不断地被引入,因此,“田野调查”这一称谓逐渐代替了“采风”的称谓。田野调查作为一种研究方式在不同的学科以不同的目的被采用,即使所面对文化事项相同,研究目的的不同也使得工作方法会有很多种选择。田野调查需要有计划、有准备、有目的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它是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必要方法和途径,在民族音乐学研究工作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在本文主要在针对田野调查前期的准备和田野调查中的文化冲击以及消除“文化隔膜”的基本原则等方面做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田野调查;“文化隔膜”

一、民族音乐学中田野调查的重要性

田野调查就是一个人背井离乡,离开自己习惯和熟悉的生活环境,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甚至语言不通、生活环境很差、交通、通讯等诸多不便的城市、乡村及部落,去到和音乐有关的地方去调查所需的音乐事象。很多在学术上有所发现、有所发展和有所突破的民族音乐学课题,都是经历过丰富而坚实的实地调查和建立在现场音乐资料的积累基础之上的,正所谓实践出真知。许多著名的经验分丰富的民族音乐学家及社会科学家都是通过利用自己的时间去坚持不懈、不辞劳苦的进行实地调查,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探索,将此项工作当成自己学术生涯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相关学科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的经历和精神,是民族音乐学家们的先锋和楷模,为民族音乐学进行田野调查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二、田野调查的前期准备

(一)分析现状、明确目的和选择类型

对于准备实施某项实地调查,首先要明确自己考察的音乐事象和内容,要明确自己调查的目的,要调查的内容是什么,想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要有针对性地对某一地区的某种音乐事象进行考察,通常某一地区会有比较丰富的音乐活动,若调查目的不是为了编写音乐方面的著述,就要提前确定调查对象为一个还是几个音乐事像,接着要明确此次调查是为了解决什么实际问题,随后确定调查研究的范围和调查时要深刻细致到何种程度,再来确定调查研究要采用的方法。分析现状、明确目的之后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确定调查类型随后进行后续准备。

(二)现有材料的搜集及整理

提前了解被考察地区的相关资料,是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相关资料包括直接资料和间接资料,其中,直接资料是指前辈们留下来的与调查内容相关联且是直接关联的资料,而间接资料是指背景资料、历史资料以及相同艺术资料等材料。只有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不做无谓的重复功,才能将所调查音乐事象与社会生活相联系。

(三)注音能力培养和其他准备

当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语言不通将会是调查者面临最大的问题与阻碍,因此,在调查之前应先了解所调查地区使用的语言,必要时,要与当地的领导和官员提前联系与沟通以获得帮助,除了能为调查者与被调查者进行语言上的翻译,这些领导与官员有时也可以为调查者们提供一些有用的书面材料,除此以外,当地领导及官员的陪同也会使得调查进行的顺利,有利于与调查对象更亲近的接触,以获得有用的信息。

(四)调查提纲的拟定

提起调查工作的行动指南,无疑就是调查提纲,调查提纲不仅可以让调查形式和内容有一个总体的规划,对于人们顺利开展调查工作更是起到了不可泯灭的重要作用,调查提纲的拟定可以使得调查过程调理而清晰,有益于快速梳理所收集到的信息。调查提纲的内容包括调查目的、任务、范围、形式和具体项目设计等。

三、田野调查中的文化冲击

不同的生活环境会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离开自己所熟知的环境去到一个新环境时,除了硬件条件设施等的不同,文化的差异也是存在的。除了要进行自己的调查,接受不同的文化并去适应当地文化也需要一个过程,到了新的环境就要去接受新环境的一切,尤其是文化差异,我们要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锻炼自己的心里接受能力、应变能力和交际能力。对于田野调查中所遇到的不同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四、“文化隔膜”消除的基本原则

如何消除调查者与被调查者之间所产生的文化隔膜,应遵循的淡化文化冲击的原则是什么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让调查科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据实践经验积累可知,我们在调查中应当遵循某些基本原则去消除文化隔膜:1、应该提前与被调查者认识磨合,拟定好统一的目标,消除可能存在的种种疑虑以及思想负担。2、要有热情、耐心的工作态度和平易近人、言辞朴素的交流方式。3、要有平等待人和诚挚交往的态度,要尽量保持融洽的人际关系。4、要尊重不同的民族习俗和民族情感。到“入乡随俗”、“客随主便”的观点。

五、结语

随着民族音乐学的学科日益发展与壮大,田野调查中所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笔者通过不断总结前人留下的经验并结合为数不多的几次体验,来反映田野调查中应做的前期准备和应遵循的原则。

[参考文献]

[1]王迪.浅析扎实田野工作对于音乐民族志构建的重要性[j].戏剧之家,,07:84.

[2]杨真颖.论社会调查方法与田野考察的综合应用[j].大众文艺,,13:160.

[3]吴云.浅谈民族音乐学研究中的田野调查[j].戏剧之家,2016,13:90.

人类学田野调查报告篇二

田野调查即实地调查或现场研究,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人们的日常生活,记录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收集记录一手资料的基本方式,也是分析社会、了解社情民意的基础。^v^同志的系列农村调查文章,运用了大量田野调查资料。费孝通先生上世纪30年代写作的《江村经济》,是田野调查的经典之作。

此项征文活动将每年举办一次。

一、组织机构

专家委员会:

陈锡文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

杜 鹰 ^v^参事,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

宋林飞 中国社会学会原会长,社会学家

汤 敏 ^v^参事,经济学家

李 强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中国社会学会会长

姚景源 ^v^^v^特约研究员,国家^v^原总经济师

刘志仁 ^v^参事,“三农”问题专家

二、征文对象

面向社会各界人士。

三、征文要求

人类学田野调查报告篇三

前 言

测井曲线在煤田勘探中越来越发挥其重要作用,地球物理测井就是根据地层的物理性质,对煤岩的物性规律进行描述的。如何获取野外测井资料,提高野外测井故障判断能力,是测井工作的前提条件和保证。

一、要提高野外测井故障判断能力,测井人员要具备以下要求

1、较长时间从事野外测井工作,具备野外测井工作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核测井、电测井、声波测井及相关知识。

2、熟悉掌握地面及井下测井仪器的原理,包括:信号流程,关键点的电压、波形。会使仪器仪表如万用表(指针或数字)示波器等。

3、在野外测井工作中要勤于动脑,善于分析,敢于动手,归纳总结形成记录。

4、测井技术发展较快,要求测井人员不断努力学习,不断掌握测井的新方法,与时俱进跟上测井技术发展的脚步。

二、掌握野外煤田测井常见故障的判断

掌握井下探管常见故障的判断解决的方法

1、密度三侧向探管常见故障的判断

密度三侧向探管在煤田测井中称为煤探头,目前是数字测井中核心探管之一。该仪器组合了补偿密度,聚焦电阻率,聚焦电导率,天然伽玛、井径五个参数,输出八条曲线,它们天然伽玛、井径、聚焦电阻率,电导率、三侧向电压,电流、长,短源距计数率。因此密度三侧向探管一旦出现故障直接影响测井工作的进程.

a放射性测量不正常,其它参数正常

首先检查高压是否正常,连接面板观测短源距1-2码、长源距11-12码、天然伽玛120-130码若不在此范围则调整高压来达到。若高压正常,则检查光电倍增管好坏,重涂硅油,按紧插座即可。若天然伽玛正常长短源距同时无输出,则可检查两道共用器件d22(4069)更换即可。

b接电缆不正常

现象是接测试线探管工作正常,接电缆各道数据乱跳,一般是信号输出端c21损坏,应换100u,63v电容。另一种情况是工作台与汽车外壳绝缘否则放置在工作台上的地面控制面板就会出现与铠皮短路现象。供电方波信号就通过零线叠加在信号线上,破坏了同步信号的检出,地面仪器就会出现不正常现象,信号顺序一乱所有数据乱跳无规律可循。

2、电缆及连接器常见故障的判断解决的方法

常见故障是电缆及连接器绝缘不好,内部缆线断开。快速的判断方法是利用好的探管进行测试线短接,如果信号传输正常则是电缆及连接器故障,一般先检查连接器后检查电缆。由于声波测井对绝缘要求较高,电缆及连接器绝缘不好,可利用声波探管进行测试。

3、声波探管常见故障的判断解决的方法

声波探管常见故障的判断解决的方法的前提是必须在保证电缆及连接器绝缘正常的情况下检查,如无输出先检查是否起振,不起振先检查电源部分,发射晶体好坏即可。一般情况是起振但无输出,就要检查接收晶体及信号传输部分即可。

4、电性探管常见故障的判断解决的方法

电性探管常见故障是井下供电不通,首先检查地面供电电极的通断,然后检查测量电极的通断即可解决。另一情况是测斜电性组合探管常见故障是能测斜不能测电性,原因是探管内有测斜-电性测量继电器转换开关坏,导致开关不转换更换即可。

5、其它常见故障的判断解决的方法

绞车电机只上不下或反之,应检查正反转控制继电器好坏,绞车速度不受开关控制,应检查电机转子轴磨损情况,黑暗中是否跳火。正常提放绞车时深度指示乱跳,首先检查地面光电码盘连线的通断,然后检查测量光电码盘、检查内是否有水即可解决。声波曲线跳跃,可加好扶正棒。电性、自然电位应检查电极去除氧化层,自然电位地面电极必须接触良好,严格排除工业弥散电流的干扰及其它干扰,测井时最好使用车载发电机。井径测量曲线有非点,井径测量问题多出在拉杆电位器上,滑动片p1接触不良或0伏相接的焊点出现虚焊,应及时处理,因此接触不良造成瞬间输出电压超过电源电压时,出现非点甚至有时会影响到密度三侧向和其它各道数据,井径测量不准确可调节rp7、rp8电位器。

概括起来,野外煤田测井常见故障的判断方法是:替换法就是用好的探管或电子元件替换有问题的,然后观测现象,进行分析解决。隔离法就是断开故障部位,看前级是否正常,逐步缩小故障范围,查到故障点。测量法就是根据标准的电压或波形,测量关键点的波形和电压是否正常,就可以判断故障点在前级还是在后级。

三、提高野外煤田测井故障判断能力,是测井

工作的前提条件和保证

现在的测井仪器电路多采用数字集成,少量用分离原件,优点便于维修更换,因此故障点的判断在野外测井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野外故障的处理不同于室内维修,由于野外条件的限制,要求测井人员必须准确判断故障部位,力争现场解决,避免影响测井工作的进行。否则会造成人员往返时间、体力、精力和财力上的损失,影响施工进程。

四、提高野外煤田测井故障判断能力,是保证

测井顺利进行,获取测井资料成果的基础

人类学田野调查报告篇四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作为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已经过去的春节包含着一系列民俗,尽管千年流变,许多民俗都或多或少有了一些改变,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始终不变的仍是人们对家人团聚、阖家幸福的祈盼。

千年过节习俗变身腊八粥、小年祭灶神、备年货、除夕年夜饭、正月拜大年,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闹花灯,春节成为包含众多民俗的文化大节。

按照湖北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腌鱼腌肉腌腊肠,为新年到来储备一个丰盈的“食品库”。为此,家庭主妇们常常要准备一个多月。

回忆十几年前过春节,家住南湖花园的顾奶奶说:“那叫一个累。”她要提前采购大量的年货,备齐肉食、蔬菜,炸油饼、丸子等熟食。到了过年时,她更得围着锅台转,忙着为家人做一桌丰盛的年夜饭。

顾奶奶说,忙完大年三十的年夜饭,从初一开始,就要到亲戚家拜年,吃吃喝喝,做饭做得人累,吃得人也累。

如今,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已经让这些传统的仪式慢慢被淡忘,腊八、小年很多人都不过了,最重要的年夜饭,人们也更乐意交给酒楼去做。最近几年,顾奶奶不再为备年货发愁,超市里各种吃食应有尽有,随买随吃,特别新鲜。连着几年,顾奶奶过年都特别清闲,儿女们早早在餐厅预订了年夜饭,全家人的年夜饭就在餐厅吃。

年夜饭的变迁只是春节习俗变化的一个缩影。以前过年祭灶、扫房、贴门神、祭祖等习俗也已经渐渐淡出人们视线。而一些新的节日元素则进入了生活,比如外出旅游,农家乐过年,短信、微博拜年等。

1983年才开始的春晚,与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国农历春节相比非常年轻,但是精彩的文艺表演、台上台下的互动联欢以及强大的娱乐性又使得春晚成为现在中国人不可或缺的除夕年夜饭。“没看春晚,感觉没过这个年。”连过春节的外国人都这么说,春晚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新风俗。

春运、节奴 春节也有“成长的烦恼”

在武汉工作的美国人戴维斯比这几天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年夜饭、春晚、鞭炮,一件不落。农历正月初一,戴维跟他的中国学生们出门“踏春”,遍尝各种小吃,甚至不惧交通拥堵,去了一所当地最著名的寺庙祈福迎春。

“寺庙的人太多了。春节第一天去寺庙烧香祈福,和西方圣诞节要进教堂一样,但是并没有什么严苛的仪式。”戴维斯比说,“很多中国人跟我一样,认为节日是一个找快乐的借口,尤其是年轻人,但是春节在中国人眼里跟别的节日还是不一样,心理上充满很强的敬重和期待。”

农历腊月二十九,除夕倒数第二天,在湖北黄陂四季美建筑工地打工的农民工陈红军冒着严寒好不容易挤上了开往老家重庆荣昌县的火车。

“这是火车站专门为春运增开的临时列车,不知道到站时间。但是上车,就等于回家。打拼一年,就图回家过个好年啊!”挑着两大编织袋行李的陈红军说。

春节,像陈红军这样候鸟式迁徙的人口数量,据预测为28。5亿人次,去年这个数字实际是25。57亿,而前的1991年是8。57亿。这些人口流动大军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回家过年。

湖北省^v^楚文化研究所所长夏日新博士认为,在过去,除夕回家更偏重礼仪,因为有祭祖等活动,不参与会被视为不忠不孝;但现在除夕回家更强调亲情,尤其是如今大批青年外出务工,春节成为很多人一年里唯一的回家团圆机会。“春节习俗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变迁、成长,自然地形成了‘春运’这样的烦恼。”夏日新说。

人类学田野调查报告篇五

1兴国木偶的渊源与发展

关于木偶,可以说它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一门古老艺术。战国时期的《列子・汤问》篇中、就有偃师为西周穆王献偶人的故事,应该可以看作是有关木偶的最早记述了,但由于历史久远而不足为信。其实历史上关于木偶的传说故事很多,在兴国县流行的木偶故事中,田公元帅和陈平的故事较为普遍,从这一点看,兴国与福建的木偶戏神有相通之处。

为了弄清楚兴国木偶戏的源流情况,我们对兴国县木偶戏活动较为集中的均村乡进行了深入调查。根据均村乡高溪村庆盛堂老艺人^v^铨师傅的讲述,他们所在的均村乡过去是万安县的属地,因此高溪村的木偶与万安的木偶是同源的,不过这还不能说清楚其最终的源流情况。

兴国属于赣州辖境,由于赣州地区邻近福建省,而且福建木偶戏与兴国木偶戏的戏神又非常相似,表演的剧目也相差不大,因此过去一直认为兴国的木偶是从福建来的。这一点从很多方面看似乎都是说得通的。比如两地木偶戏的戏神都有田公元帅、陈平师傅,两地都有大量的客家居民,特别是两地非常相似的客家民俗活动等。但是我们经过深入的调查,特别是对当地木偶戏的音乐部分进行调查,最终还是了这个结论。

兴国木偶戏的唱腔音乐主要以西皮二簧为主,还有部分剧目是唱昆腔和高腔的。当地艺人称皮簧腔为南北路,北路指西皮,南路指二簧。根据《江西戏曲志》记述:“祈剧原名祈阳戏,传入江西后改称楚南调,民间称为湖南班……主要是唱南北路……祈剧传入赣南后,对江西本地剧种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由于这些原因,使湘赣两个剧种趋于合流。”从上述文字可以肯定:兴国的木偶戏与湖南祈剧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对于南北路,有的木偶艺人直接称之为“湖南调”,就更能说明问题了。

至于兴国木偶戏与福建木偶戏密切的关系,最好的解释是:福建有些地方的木偶戏源自于南。其实这点叶明生先生早就进行了考证,证明福建的六路傀儡戏中,其中有四路与江西弋阳腔有渊源关系:一是泉腔傀儡戏。二是闽北大腔傀儡戏,三是闽中词明线戏,四是闽西高腔傀儡戏。特别是闽北大腔傀儡戏,是当年熊氏子孙到江西石城一带祭祖时学回的其祖居地流传的大腔戏。由此看来,当年南戏流传到赣东北产生弋阳腔,并影响到当地的傀儡戏,而这种唱高腔的傀儡戏又沿着闽赣交界的赣东北一赣南一线向闽北、闽西北、闽西渗透,并对当地的戏曲包括傀儡戏产生了巨大影响。

2兴国木偶的班社及传承

兴国县的木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提线木偶,当地人称为“提戏”或“吊线子戏”;一种是被称为“蚊帐戏”的掌中木偶,当地入也称“端戏”。兴国的木偶戏班子不称为“班”,而是称为“堂”,如福庆堂、福兴堂等。

(1)提线木偶:主要流传于兴国县的均村、永丰、社富、樟木等乡镇,特别是均村乡。我们在均村乡的高溪村就了解到该村有满福堂、庆盛堂两个木偶戏班。兴国的木偶戏班,早期一般是前台二个人,负责木偶表演及唱腔,后台四个人,负责乐队演奏。近些年来,由于年轻人不愿参加,或者收入不高等因素,戏班已减少到三五个人。不过高溪村的满福堂和庆盛堂至今可以说是人丁兴旺、后继有人,现将其成员列表如下:

从上面两个表中,我们还看到,这些木偶班的成员基本是以家族为基础的,这也是我国民间戏班子传统的组合方式,他们过去很多都是技不外传的。但令人欣慰的是,这两个班子都有外姓人加入,满福堂的邱建华甚至是邻县万安人,这又说明这些班子已逐步打破了这些旧俗。同时,这些班子的成员都出生于上世纪60―80年代,这么多年轻人参加木偶班,可以说对班子的传承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2)端戏:端戏设备简单,剧目丰富,文学性强,题材有人情戏、公案戏、廷戏、武侠戏,也有长书大传本的历史戏,此外还有艺人自编、口口相传的讲书本。这种木偶在福建称为“幔帐戏”,而在兴国则被称为“蚊帐戏”。相传某年间,宫庭举行一次文艺会演,各执事杂役均需拿出节目参赛。其中有一位“伙头军”仓促间只能一人独自演出,于是手端木偶,集生旦净末丑包括乐队于一身,竟然大获成功。故端戏艺人称自己的祖师为“伙头军”。由于端戏艺人集各表演行当子一身,且“民以食为天’,伙头师傅不做饭。其他人就要饿肚子。所以,兴国人都把端戏称为“戏王”,端戏师傅一登台,其他门类的艺人都要停锣歇鼓,让其先行演出。

兴国端戏主要在樟木、长冈、^v^岗、兴莲、城岗、东村等乡镇流传。目前,有些地方的端戏已逐渐消亡,至今仍在演出的戏班已是屈指可数。如樟木乡、长岗乡的端戏传承情况如今为樟木乡螺形村的第一代邓仁坤,清末民初人,至今有五代,目前传承人邓吕恩,40岁。长冈乡石燕村的第一代邓月贡,至今也有五代,目前传承人邓承蕊,83岁,从艺60年。

3兴国木偶的戏神

兴国木偶的戏神较为复杂,但有两位是主神,哪个班社都拜的,一个是“田公”,又有称为“田公元帅”、“田都元帅”、“田相公”的,也有的是“田窦郭三元帅”;另一位是陈平,艺人称为“陈平师傅”或“陈平先师”,这一点和福建木偶戏极为相似。其他的大多是这两位的属神,如“金花小姐”、“银花小娘”、“太白金星”等,各地不一。在兴国各地的木偶戏班,舞台上的楹联能说明这些问题,如:高溪村赖公庙的木偶戏台两侧就有“陈平先师作傀儡,奉旨天下保万民”的楹联。

二兴国木偶戏的艺术特征

1木偶造型:兴国提线木偶形象完整,制作精美,粉彩细腻,神韵含蓄。栩栩如生,堪称民间工艺珍品。兴国木偶的偶头天庭开阔,下颌丰腴,眉目修长,尤其是旦角头形,鼻头浑圆,嘴唇小巧,温柔秀丽,楚楚动人。脸谱在设计上颇具匠心,如文角、旦角多用平眉,构图精巧,线条圆熟,给人以柔和、飘逸之感。武角多为“纵眉子”,成为倒八字形,线条简练,笔锋遒劲,给人以英武果断之感。不仅如此,木偶戏的衣物、饰品、佩件、兵器、生活用具俱由木偶艺人自己制作,且工艺精巧、美妙绝伦。

2表演形式:木偶戏的表演。总是离不了其浓重的宗教色彩。虽然

现代的木偶戏已脱离宗教目的成为纯舞台表演艺术,但在偏僻的农村,木偶戏与生俱来的娱神功能似乎并没有被抹灭。兴国农村的戏台大多与宗庙、祠堂在一起,因此其宗教氛围仍然较为浓重。据高溪村^v^铨老人介绍,木偶戏表演都是有一定目的或含义的:每逢祝寿、丧事、庙会、过年、闹元宵等重大民事和民俗节庆活动,才会有木偶戏演出,有时就是没人看也要演,因为是给菩萨看的,而且一般都要连续演几天,甚至十几天。据了解、高溪村的这两个木偶班的演出任务很重,平均每年不下于200场。木偶班每次演出前都先要完成以下程式:

(1)点香拜菩萨:什么类型的活动,拜什么样的菩萨,非常严格。

(2)放鞭炮、请菩萨:木偶是演给菩萨看的,所以要先请菩萨来看戏。

(3)敲锣打鼓:有点类似其他民间音乐形式的“闹台”。其实其目的应该是吸引观众。

(4)五官、八仙出场:在其他地方,这个过程称为“跳加官”和“打八仙”。五官是福、寿、禄三星以及魁星、财神。这个过程实际是仪式短剧,这些木偶人物先后出场,但一般不唱也不说,只是穿着象征性的服装摆几个简单的动作,时间不长。由于都是群众喜欢的形象,所以有热闹、辟邪、祝福等含义。

(5)正式演出。

3表演场所:由于木偶表演具有特殊含义或目的,所以其表演场所有两类,一种是在宗庙、祠堂公开演出,另外一种是在东道主家里演出,一般不对外公开,主要是为东道主家祈福、驱邪、祛病、还愿、赎魂(收惊)、镇宅等活动表演。兴国县农村的宗庙祠堂很多,这些宗庙祠堂都有一个戏台。周华斌先生在其《中国戏剧史论考》中对这些宗庙戏台的建制和功能作了详尽的描述“乡村庙宇戏台因庙而设,一台多用……凡有戏台的乡村,戏台均设置在庙宇中。是设定建置的一部分……乡村的一切宗教活动,社会活动、经济活动、文化活动都围绕着庙宇和集市展开,期间的戏台便带有庙市文化的特征……庙宇戏台表现为一台多用:既用于宗教祭把,又用于自娱性的社火,也用于职业艺人的演剧,有时甚至用来集会。”均村乡的这类戏台除了上述特征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普遍很小,台口一般在三五米宽,舞台的纵深也不过三五米而已,如果有三四个人在舞台上就难以伸展手脚,显得尤其局促。看来,这些舞台主要是为木偶戏而建的。对于规模不大、演员活动范围小的木偶剧团来说,这样的舞台不但足够,甚至显得有点奢侈了。可以这样说:正是这些戏台保障了民间木偶戏的生存、促进了木偶戏的发展。

4表演形式及特点: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兴国的端戏,在表演方面很独特。由于其设备简单,一个艺人一副戏担,不管大戏小戏、文戏武戏,生旦净末丑,吹打弹唱耍,全靠艺人一个人手、脚、口、舌并用,十指灵活调度完成。演戏时,艺人用脚来操纵扎在长凳上的铜锣,小鼓、大钹等乐器,两手则操纵两个甚至多个木偶表演,间或击鼓、吹奏唢呐,演员的精力必须高度集中,手、脚、眼、口要有机地配合、丝毫不能松懈。

特别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兴国端戏的演出以道白为主,素有“七分白,三分唱”的说法。它的人物出场均有相应的道白,类似相声中的“定场诗”。道白运用官话,并夹杂用本地方言,语言亦俗亦雅,充满俚俗之趣,并不时爆出方言中精练而富有哲理性的俗语,有时则运用一些文言句式来表现文人高官、闺门千金的高雅。演出时有诗句问答、对联或猜字,表演者不仅要能袭用传统道白,还往往需要随机创作。这种表演其实综合了多种民间艺术形式,如说唱艺术、民间文学、方言谚语等。至于瑞戏重在“说戏”而轻于“唱戏”的原因,或是受其舞台、演员的限制,抑或是更为原始的木偶戏,还有待考证。

5唱腔与乐队:兴国提线木偶的乐队,一般有乐器12件,分别是堂鼓1个、板1个、大锣1面、小锣1面、京胡1把、二胡、把、中音唢呐1把、高音唢呐1把、笛子1根、钗1副、小钹1副、月琴或秦琴1把。演出时,“打鼓佬”负责鼓、板、大锣、大钹;主胡(京胡)兼唢呐的演奏:二胡兼唢呐的演奏;月琴(或秦琴)兼小锣、小钹的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