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数学教学设计方案全等三角形教学方法及设计意图(优质5篇)

时间:2023-10-02 04:30:13 作者:影墨 方案 初二数学教学设计方案全等三角形教学方法及设计意图(优质5篇)

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组织管理中,方案都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实现个人和组织的发展目标。方案的制定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包括资源的利用、风险的评估以及市场的需求等,以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和成功实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方案策划书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二数学教学设计方案全等三角形教学方法及设计意图篇一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极差的定义,知道极差是用来反映数据波动范围的一个量

2、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

1、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

2、难点:本节课内容较容易接受,不存在难点。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教材p151引例的意图

(1)、主要目的是用来引入极差概念的

(2)、可以说明极差在统计学家族的角色——反映数据波动范围的量

(3)、交待了求一组数据极差的方法。

四、课堂引入:

引入问题可以仍然采用教材上的“乌鲁木齐和广州的气温情”为了更加形象直观一些的反映极差的意义,可以画出温度折线图,这样极差之所以用来反映数据波动范围就不言而喻了。

五、例习题分析

本节课在教材中没有相应的例题,教材p152习题分析

问题1可由极差计算公式直接得出,由于差值较大,结合本题背景可以说明该村贫富差距较大。问题2涉及前一个学期统计知识首先应回忆复习已学知识。问题3答案并不,合理即可。

六、随堂练习:

1、一组数据:473、865、368、774、539、474的极差是,一组数据1736、1350、-2114、-1736的极差是.

2、一组数据3、-1、0、2、x的极差是5,且x为自然数,则x=.

3、下列几个常见统计量中能够反映一组数据波动范围的是()

a.平均数b.中位数c.众数d.极差

4、一组数据x、x…x的极差是8,则另一组数据2x+1、2x+1…,2x+1的极差是()

a.8b.16c.9d.17

答案:1.497、38502.43.d4.b

七、课后练习:

1、已知样本9.9、10.3、10.3、9.9、10.1,则样本极差是()

a.0.4b.16c.0.2d.无法确定

在一次数学考试中,第一小组14名学生的成绩与全组平均分的差是2、3、-5、10、12、8、2、-1、4、-10、-2、5、5、-5,那么这个小组的平均成绩是()

a.87b.83c.85d无法确定

3、已知一组数据2.1、1.9、1.8、x、2.2的平均数为2,则极差是。

4、若10个数的平均数是3,极差是4,则将这10个数都扩大10倍,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极差是。

5、某活动小组为使全小组成员的成绩都要达到优秀,打算实施“以优帮困”计划,为此统计了上次测试各成员的成绩(单位:分)

90、95、87、92、63、54、82、76、55、100、45、80

计算这组数据的极差,这个极差说明什么问题?

将数据适当分组,做出频率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

20.2.2方差(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方差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理解方差概念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

3.会用方差计算公式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

1.重点:方差产生的必要性和应用方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理解方差公式

3.难点的突破方法:

方差公式:s=[(-)+(-)+…+(-)]比较复杂,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个公式都会有一定困难,以致应用时常常出现计算的错误,为突破这一难点,我安排了几个环节,将难点化解。

(1)首先应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方差和方差公式,目的不明确学生很难对本节课内容产生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多举几个生活中的小例子,不如选择仪仗队队员、选择运动员、选择质量稳定的电器等。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到生活中为了更好的做出选择判断经常要去了解一组数据的波动程度,仅仅知道平均数是不够的。

(2)波动性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第一环节中点明了为什么去了解数据的波动性,第二环节则主要使学生知道描述数据,波动性的方法。可以画折线图方法来反映这种波动大小,可是当波动大小区别不大时,仅用画折线图方法去描述恐怕不会准确,这自然希望可以出现一种数量来描述数据波动大小,这就引出方差产生的必要性。

(3)第三环节教师可以直接对方差公式作分析和解释,波动大小指的是与平均数之间差异,那么用每个数据与平均值的差完全平方后便可以反映出每个数据的波动大小,整体的波动大小可以通过对每个数据的波动大小求平均值得到。所以方差公式是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一个统计量,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程度和课堂时间决定是否介绍平均差等可以反映数据波动大小的其他统计量。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教材p125的讨论问题的意图:

(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为引入方差概念和方差计算公式作铺垫。

(3).介绍了一种比较直观的衡量数据波动大小的方法——画折线法。

(4).客观上反映了在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时,求平均数或求极差等方法的局限性,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方差的意义和目的。

2.教材p154例1的设计意图:

(1).例1放在方差计算公式和利用方差衡量数据波动大小的规律之后,不言而喻其主要目的是及时复习,巩固对方差公式的掌握。

(2).例1的解题步骤也为学生做了一个示范,学生以后可以模仿例1的格式解决其他类似的实际问题。

四.课堂引入:

除采用教材中的引例外,可以选择一些更时代气息、更有现实意义的引例。例如,通过学生观看奥运会刘翔勇夺110米栏冠军的录像,进而引导教练员根据平时比赛成绩选择参赛队员这样的实际问题上,这样引入自然而又真实,学生也更感兴趣一些。

五.例题的分析:

教材p154例1在分析过程中应抓住以下几点:

1.题目中“整齐”的含义是什么?说明在这个问题中要研究一组数据的什么?学生通过思考可以回答出整齐即波动小,所以要研究两组数据波动大小,这一环节是明确题意。

2.在求方差之前先要求哪个统计量,为什么?学生也可以得出先求平均数,因为公式中需要平均值,这个问题可以使学生明确利用方差计算步骤。

3.方差怎样去体现波动大小?

这一问题的提出主要复习巩固方差,反映数据波动大小的规律。

六.随堂练习:

1.从甲、乙两种农作物中各抽取1株苗,分别测得它的苗高如下:(单位:cm)

甲:9、10、11、12、7、13、10、8、12、8;

乙:8、13、12、11、10、12、7、7、9、11;

问:(1)哪种农作物的苗长的比较高?

(2)哪种农作物的苗长得比较整齐?

测试次数12345

段巍1314131213

金志强1013161412

参考答案:1.(1)甲、乙两种农作物的苗平均高度相同;(2)甲整齐

2.段巍的成绩比金志强的成绩要稳定。

七.课后练习:

1.已知一组数据为2、0、-1、3、-4,则这组数据的方差为。

2.甲、乙两名学生在相同的条件下各射靶10次,命中的环数如下:

甲:7、8、6、8、6、5、9、10、7、4

乙:9、5、7、8、7、6、8、6、7、7

经过计算,两人射击环数的平均数相同,但ss,所以确定去参加比赛。

3.甲、乙两台机床生产同种零件,10天出的次品分别是()

甲:0、1、0、2、2、0、3、1、2、4

乙:2、3、1、2、0、2、1、1、2、1

分别计算出两个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根据你的计算判断哪台机床的性能较好?

4.小爽和小兵在10次百米跑步练习中成绩如表所示:(单位:秒)

如果根据这几次成绩选拔一人参加比赛,你会选谁呢?

4.=10.9、s=0.02;

=10.9、s=0.008

选择小兵参加比赛。

初二数学教学设计方案全等三角形教学方法及设计意图篇二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2、课时安排和说明

参照新教材教师用书建议:“10.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一节准备安排三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承上启下地回顾探索平均数的一些性质及简单应用。第二课时探索得到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并会正确计算众数和中位数,了解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各自适用范围。第三课时是练习实践课,目的是巩固和深化本节知识及会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用计算机计算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本次说课内容为第二课时。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众数和中位数两概念的形成过程及两概念的简单运用。

教学难点:利用收集的数据整理分析,对刚接触统计不久的学生来说,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尚缺乏这方面的知识经验,因此,对统计数据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统计观念(即数据感)是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认知分析:学生已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及会计算平均数,这两者形成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能力分析: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归纳、猜想能力,但在数学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方面尚需进一步培养。

情感分析:多数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一定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研究,但在合作交流意识方面,发展不够均衡,有待加强;少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够强,尚需通过营造一定的学习氛围,来加以带动。

基于以上分析,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互相协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研究,并最终学会学习。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分析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设置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理解众数和中位数的含义,会正确计算众数和中位数。

初二数学教学设计方案全等三角形教学方法及设计意图篇三

板书:

科学之旅(序)

1、物理是研究光、电、热、力等现象的科学。

2、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

3、怎样学好物理?

(1)善于观察,乐于动手(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注:注重观察与实验,勤于思考,注意理解

单元整体说明

第一章机械运动

知识结构: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

1、知道机械运动和参照物的概念,会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会选择参照物,理解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知道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知道速度的单位,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会求平均速度。

3、知道长度单位并会换算,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知道时间单位,并会换算,会用停表测量时间,知道误差的概念、产生原因和减小误差的办法。知道误差不是错误。

重点:运动和静止的判断、参照物的选取,速度概念、公式的理解和运用,用刻度尺测量长度。难点:参照物,速度计算,长度测量,误差减小方法。

课时安排:本章共4节,安排7课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初二数学教学设计方案全等三角形教学方法及设计意图篇四

本节课教学中,师生在共同研讨、交流、互动中三维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并且体会到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不同特征及其实际意义。

回顾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有冲突才有探究,有认知才会建构。

通过开放性的问题设计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在认知结构上产生冲突,使之成为学生重新建构认知的良好契机。在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发现过程中,体会到中位数的产生过程及实际背景。这样,学生不但完成了对新知的整合与建构,而且把探索求知、发现新知的权利真正交给了学生。

(二)有合作才有交流,有补充才愈完善。

在本节课中,无论从概念的得出、问题的.解决、还是决策的制定,合作与交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组内讨论、同桌交流体现了各层次学生对知识的不同理解;在交流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思维与智慧都被整个群体共享,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入。

以上几点是本节课把握比较成功的地方,但仍然存在着遗憾和不足:例如众数的学习虽然很自然很容易,但认识比较浅显,如果能再充分地利用这组数据,引导学生发现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可能有1、2个或可能没有,那样学生对众数的认识会更全面。中位数在学生的生活中运用不是很多,如何通过丰富的事例让学生感受到中位数和众数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还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

总之,整节课学生经历着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争论,在争论中提升的过程。我们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师生在共同的研讨、交流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初二数学《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初二数学教学设计方案全等三角形教学方法及设计意图篇五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是八年级数学第十四章整式的乘法的第二课时,它是在学习了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课时,课本上的内容比较简单,但我深深地感到,要把它上好,也是不那么容易。为了上好这节课我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

这节课的设计现在来看是比较成功的。我没有完全按课本的内容去上,我从复习单项式与单项式的乘法法则和一组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练习题开始,设置双龙溶洞十一黄金周期间的收入情境,引入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问题。再通过自学提纲指导,引导学生自学教材,总结、归纳出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并通过具体的习题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并从中总结出应用法则计算时应注意的事项。最后完成变式训练,检测学习效果。

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配合到位、参与积极,交流展示环节处理的很好,学生展示的量大、人数多,对学生及时的评价和鼓励也激发了他们的热情。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重点、注意点强调训练到位。教学环节比较流畅,时间分配基本合理,完成了教学预设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仍有很多亟待改进的地方。

1、在导入和学生自主学习环节之间的过渡语没有处理好,显得不自然、僵硬。

2、教师板书安排不合理,显得凌乱。给学生练习的时间比较合适,若能适当进行板演指导安排会更好。

3、在变式训练板书时,练习题目抄写错误。虽不影响计算效果,但缺乏了数学的严谨性。

经过这一课时的教学与探讨,我深深感到,上好一节课,教师除了要仔细认真地钻研教材之外,还要全面分析了解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认真备好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才能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巧妙地为学生铺路搭桥,帮助学生跨越重重障碍,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