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尺度及其测量教学设计(通用5篇)

时间:2023-10-09 14:02:10 作者:书香墨 演讲稿 物质的尺度及其测量教学设计(通用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物质的尺度及其测量教学设计篇一

1、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竖式的简便写法。

2、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计算细心,书写整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计算连加、连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问题。

出示26页“摘西瓜”的情境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画面,说说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教学例1

(1)引导学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2)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学生回答,师板书:28+34+23=

(3)学生讨论:你是怎样计算这道题的?同桌互相说说计算方法,然后在练习本上算出来。

(4)引导学生按照运算顺序,分步列两个竖式计算。

(5)指名学生板书:

2862

+34+23

--------------

6285

(6)师:为了写起来方便,可以把两个竖式连写,边说边板书:

28

+34

------

62

+23

------

85

(7)引导学生写明答案和单位,让学生分析一下这种写法和原来的写法有什么不同,简便在什么地方。

(8)课件出示:练习:让学生完成26页做一做,

46+25+17=

要求学生用竖式计算。订正。

2、教学例2。

(1)测试课本27页“运西瓜”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3)师:为什么这样列式?

(4)师:你是怎样计算这道题的?请写在练习本上

(引导学生根据连加的竖式写法类推出连减的竖式写法)

(5)展示学生的连减竖式

师:除了这个竖式写法,还有不同的写法吗?

如果学生想不出来,引导学生看书本27页小男孩的算法和写法:

(7)学生回答(师引导学生还可以用另一种方法;先算一共运走多少个?再算还剩多少个?)

(9)把例1例2进行对比,让学生发现算式的特点(连加连减),并板书课题。

(10)练习:27页做一做第1题

54+20+16=

三、实践运用、拓展思维。

练习五第1题,车上原来有67人,现在有多少人?

试一试

填一填,跳绳比赛,

(1)前两次比赛结束时,小聪共跳下,小明共跳

下,小亮共跳下。

(2)第三次比赛,小聪跳下,小明跳下。

(3)小亮获得第二名,他三次跳的总数可能是多少?

他第三次可能跳了多少下?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生畅谈,师小结。

知识应用:把每一横行、每一竖行和每一斜行的三个数加起来。

附:板书设计:

物质的尺度及其测量教学设计篇二

活动内容:用mdmcm量长度。

活动对象:小学二年级学生。

活动目的:

1.在实践活动中巩固测量的方法,同时能灵活运用测量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求大树的高度,引导学生探索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方法,通过“测一测”、“问一问”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鼓励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认识数学知识的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卷尺

活动地点:学校操场。

活动过程:

教师组织活动

学生活动

一、提出活动总要求

今天我们在学校操场上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要求同学们运用测量的有关知识来完成下面活动。

l.用步子测出操场的长度。

2.用步子篮球场的一周长度。

3.估计旗杆的高度、测量乒乓台的长和宽等。

二、分组要求

全班学生按学习小组分成八个小组,分别依次完成上述三项活动。

三、教师引导点拨

(一)用步子测出操场的长度。

1.提出要求:你们能想办法测出操场的长度吗?让学生各抒已见。

2.组织讨论:让学生排除一些复杂或不够现实的设想,选择较方便又实际的方法。

(二)用步子篮球场的一周长度

1.提出要求:你们能想办法测出操场的长度吗?让学生各抒已见。

2.组织讨论:让学生排除一些复杂或不够现实的设想,选择较方便又实际的方法。

3.实际操作。

(三)估计旗杆的高度、测量乒乓台的长和宽等。

1.介绍情况:学校操场设施,那些可以进行测量。

2.提出要求:你们能测量这些物体的长和宽吗?

3.指导实践。

四、小结评价

1.检查成果:让学生小组间交流所用的方法和测得的结果。

2.提高认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对数学知识价值观的认识。

(1).小组交流。

(2).体验快乐。

五、成果展示。

物质的尺度及其测量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内容:第10页例2做一做练习二的1、2题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加法;

2、使学生能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重点、难点:

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教具准备:主题图、投影片

学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解决情景中的`问题

1、教师出示主题图

师:上节课有的同学提出二(3)班和二(4)班也可以合乘一辆车,这节课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师:怎样能知道这两个班是否能合乘一辆车呢?

(要知道两个班共有多少人?)

师:怎样列算式?

学生说,教师板书:35+34=

2、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怎样计算“35+34”,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是用摆小棒的方法还是用竖式计算还是口算,小学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教案》。

3、请学生说明自己的想法

(1)先请摆小棒的学生讲

提问:为什么把5根小棒和4根小棒和起来,3捆和3捆和起来?

(2)再请列竖式的学生讲

提问:写竖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用竖式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3)请口算的学生讲

提问: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口算时应注意什么?

二、做一做:

教师用投影片出示题目

指名将题做在投影片上,其他学生做在书上

集体订正投影片上的题目,进行评价。

同位相互检查,相互评价,

三、练习:

练习二第1题:

先请学生看图,说图意,

再列竖式计算。

第2题:笔算下面各题。

学生将题目写在练习本上,同位相互检查。

物质的尺度及其测量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7~3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在直角的基础上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经历观察、比较、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3.会用相关的工具画出直角、锐角和钝角,通过看、说、折、画、拼、评价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会提出问题并运用一定的策略解决问题,初步形成评价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4.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正确区分锐角、钝角和直角的特征。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cai课件,三角板。

2.学具准备:练习纸、三角板、活动角、小棒、粘纸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小精灵和上海杨浦大桥的画面)

小精灵:小朋友,还认识我吗?我是你们的好朋友聪聪,今天我要带大家去游览上海的杨浦大桥,听说每根斜拉的钢索和中间制成的柱子之间的角度可有讲究了,是许多工程师智慧的结晶啊!

师:原来造大桥还要用到这么多有关角的知识,你能找出桥上的角吗?

二、探索新知

1.感知角。

学生指角,教师用鼠标点击相同的地方,抽象出角的形状。

师:小朋友观察得可真仔细,这些角都是由什么组成的?

生: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师:在找出的角中,有没有我们学过的角?请说出它的名字。

生:1号、3号角我们学过,是直角。

师:他们说得对吗?用什么方法能证明它们是不是直角?

学生(七嘴八舌):让我们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就知道了。

课件演示比角,发现有的和三角板上的直角完全重合,有的不能重合。

师强调: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帮助判断时顶点要重合,一条直角边重合,再看另一条直角边。

2.给角分类。

师:那现在你们能对这六个角进行分类吗?

生:能!

同桌交流,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分法一:分成两类,1号和3号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直角;2号、4号、5号、6号在一起,因为它们都不是直角。

教师评价:这一组是根据是不是直角来分的,挺有道理的。

分法二:分成三类,1号和3号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直角;4号、6号,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比直角小;2号、5号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比直角大。

物质的尺度及其测量教学设计篇五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不同的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3、测量需要让标准单位的物体首尾相连,需要统一起点和终点。

1、能使用多种标准物完成测量任务;

2、能运用数字描述测量结果。

1、逐步适应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2、逐步形成记录数据的意识和习惯;

3、愿意关注和客观看待他人的测量结果;

体会到测量单位的标准化给交流带来的便利。

能用不同的标准物完成测量任务,并能对数据结果进行简单分析。

纸带、小棒、小立方块、标记棒、记号笔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发现同样高度的桌子,用手来测量时,测量的结果差别很大,这是为什么?

2、那用什么来测量桌子的高度,会更准确呢?老师这里有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小朋友们看一看,可不可以用来测量?(橡皮筋、弹簧、小棒、小立方块)

3、今天我们就用小棒和小立方块这两种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桌子的高度。

二、学习测量方法

第一关:考一考

1、看视频,学习用小棒如何测量桌子的高度;

2、请一个小组到黑板上演示测量方法,其他小朋友找一找操作错误的地方;

3、看关键步骤图,学习用小立方块测量的方法;

4、小游戏:火眼金睛看一看图中的操作方式对不对?如果错误,错在哪里?

三、测量活动

第二关:量一量

1、出示测量要求:

(1)仔细测量,比一比谁量得最准;

(2)两人一组,相互合作;

(3)听从指挥,铃响立刻坐端正。

2、小组测量活动

四、研讨数据

第三关:想一想

1、分别分析用小棒、小立方块来测量桌子高度的数据:

(1)聚焦大多数相同的数据,引导用小棒(小立方块)来测量和用手测量,哪个更准确?

(2)如果有差异数据,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或测量误差原因。

2、用小棒测量的桌子高度结果,与小立方块测量的桌子高度结果一样吗?

五、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