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密度教学设计一等奖 初二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模板5篇)

时间:2023-10-03 23:53:51 作者:念青松 策划书 最新密度教学设计一等奖 初二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模板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密度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一

1、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什么?我个人认为除了相关课题的内容标准之外,还有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学生起点高,在课标的基础上可以进行适当的拓展。如果学生起点低,不妨分期达成教学目标,不必强求一步到位。所以老师事先了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我就是因为没有在课前仔细了解学生情况,才导致在教学中不断修订自己的计划。

2、基于学生的教学还是基于知识的教学?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促进学生的成长是教学的根本目的,而不仅仅是完成某些知识技能的传输。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起点出发的教学,比把什么知识都讲精细对学生成长更有益。不要怕没有讲完所有相关的知识点,也不要怕哪相题目是怎样出的还没有说到,只要让所学到的学生有实在的收获。这其实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什么都讲了,学生没有学到东西,表面上完成了任务,实际还是等于零,不如学一点是一点,这样效率更高。

3、学生差的因由何在?学生从初二开始学习物理,一开始就差了,这问题是不是都在学生呢?如果老师用心了解学生,了解每个教学内容中他们会遇到什么问题和障碍,并帮助他们扫清障碍,学生也许会离老师的期望近一些。比如他们数学知识在这节课中是障碍,可以先花些时间补上相关数学内容再进行教学,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有进步。干脆不学习的学生也有,但那些人开始是少数,如果让其他人感到学习没趣、没法、没希望,这个队伍就会扩大,老师有责任防止这个不学习的队伍变大,尽可能让这个队伍变小。

密度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二

知识目标

掌握测定固体和液体物质密度的实验原理.

能力目标

1.培养实验能力

2.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密度的公式以及学习过的知识,如何测定物质的密度.

根据测量出的质量、体积值,运用所学知识求出物质的密度.

德育目标

教材分析

教法建议

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用实验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1.关于实验原理

2.在使用量筒时应注意的问题

(1)了解量筒(或量杯)的用途.量筒是实验室里用来测物体体积的仪器.

(3)量筒一定要放置在水平面上,然后再将液体倒入量筒中.

(5)用量筒(杯)测固体体积的方法叫排液法.

3.关于实验的操作

4.整个实验过程可有三种处理方法

5.实验进度的安排

6.实验报告

(一)新课引入

复习密度的知识,请同学们用中文表述一下密度的公式,并说出用符号表示的公式.

(二)新课教学

用天平可以测物体的质量,用量筒可以测物体的体积.

如果是一个规则物体除了用量筒可以测量它的体积外,还可以用什么办法?

还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

今天我们这个实验是要求同学们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根据以上的分析,请同学们谈一下这个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这个实验的原理就是密度的公式

还需要清水、细线以及装清水和盐水的烧杯.

请同学们写出测金属块密度的实验步骤,并设计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请同学说出实验步骤以及表格中需要记录和需要计算的'项目,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式补充修正,并随时将学生回答的正确结果写在黑板上,最后形成如下内容:

1.测金属块的密度

实验步骤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调节天平平衡.

(2).测出金属块的质量,并把测量值填入表格中.

(3).向量筒中注入一定量的清水,并把测得的水的体积值填入表格中.

(4).将石块用细线拴好,没入水中,测出石块和水的总体积,并把测量值填入表格中.

(5).计算出石块的体积,填入表格.

(6).计算出金属块密度,填入表格.

表格设计

石块的质量

m(g)

石块放入前水的体积

石块和水的总体积

石块的体积

石块的密度

请同学们写出测定盐水密度的实验步骤,并设计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学生基本写完后,请同学说出实验步骤以及表格设计的内容,教师随时把正确内容写在黑板上,并进行必要的补充、修正。

2.测定盐水的密度

实验步骤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调节天平平衡,(这里向同学说明一下,测金属块的密度完成后,只要天平没动,可以不再调节,但如果作为一个独立实验必须有这一步)

(2)在烧杯中盛盐水,称出它们的质量,并将测量值填入表格中.

(3)把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测出它的体积,并将测量值填入表格.

(4)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盐水的质量,将测量值填入表格.

(5)计算出量筒内盐水的质量,记入表格.

(6)求出盐水密度记入表格

表格设计

烧杯和盐水的质量

(g)

烧杯和杯内剩余

盐水的质量

量筒中盐水质量

量筒中盐水的体积

盐水的密度

以上内容一定要求学生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完成.

(三)总结、扩展

探究活动

【课题】物质的特性和属性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流程】

【参考方案】从学校数据库或网上收集有关物质属性的信息.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3、发现新问题.

密度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三

1.理解密度概念及公式、单位、物理意义

2.熟悉常见的固体、液体的密度,

3.掌握密度概念的基础上,能利用公式进行一些简单计算

4.通过对密度知识的了解,能了解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应用

1.建立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公式及其变形

2.能利用公式进行一些简单计算

3.熟悉单位换算(1×103g/=1g/c)

天平(砝码)、质量不同的两个铜块、质量不同的两个铝块、橡皮、木块

引入新课

讲台桌上放着铜块、铝块、木块、一杯水、一杯酒精.

师:

1.这里有铜块、铝块、木块、一杯水和一杯酒精,你能把它们分辨出来吗?

2.说明你是怎么分辨的?教师指出:要分辨物质,就要知道并且利用物质所具有的一些特性.如颜色、气味、软硬,就是物质的不同的特性。根据这几种特性,利用我们的眼、鼻、手等感觉器官,就能将上面五种物质分辨出来。

a、讨论与交流:(提出猜想)

生甲:可以用比较质量大小的方法来区分,质量大的一定是铜

师: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提出猜想“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它们各自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可能是相同的”

b、设计实验:

分别选取3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的铜块和木块(铜块和木块的体积分别对应相等),分别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用直尺测出边长后,计算出它们各自的体积;算出每个铜块和木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然后加以比较。

c、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

测出2个体积不同的铜的质量与体积;测出2个体积不同的木头的质量与体积;

分别算出每个铜块和木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教师演示实验.并将得到的数据填入书中的表格中.

d、实验结论:

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同/不相同)的;

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相同/不相同)的。

建立概念:

质量有体积的比值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所以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特性。

[板书1]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同种物质密度一般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不相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

[板书2]密度的公式:r=/v其中r表示密度,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板书3]密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米3,符号为g/3读做千克每立方米。密度的单位有时用克/厘米3,符号为g/c3(1×103g/=1g/c)

6、介绍密度表中各类物体的密度数据,并进行比较,看看结果有什么特点。

[板书3]密度的应用

师:密度公式有什么用处呢?生甲:可以测量密度,从而用来鉴别物质

生乙:可以用来计算不便于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或体积的v=/r;=rv

巩固练习:

1.教材上的例题

2.请你想想,怎样鉴定金戒指的真假?需要测哪些量?用什么仪器?

布置作业:

密度教学设计一等奖篇四

1、知道量杯和量筒的用途。会用量筒测液体的体积和固体的体积。

2、会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体积。

3、注意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读量筒的刻度值。

教具

教师用:投影仪、量筒、量杯。

学生用:量筒、盛有盐水的烧杯、盛有清水的烧杯、细长石块、细线一根、托盘天平、法码。

(一)引入新课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重要特性。书中84页给出了20多种常见的不同状态物质的密度值,它是前人用实验的方法测定出来的。在学习了密度知识的基础上,我们来学习测定固体和液体密度的方法。

板书课题:四、实验: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提问:

1、什么叫物质的密度?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

2、要测出某一种物质的密度,需要测出物质的哪些量?(结合测定石块密度和盐水的密度加以说明)

设疑:用什么仪器来测定盐水的体积和形状不规则的石块的体积呢?

解疑:教师出示量筒和量杯,指出它们都是测液体体积的仪器。

板书:

1、量筒和量杯

用途:测液体的体积。

教师利用投影片,介绍量筒和量杯刻度线的区别。量筒的内径粗细均匀,简身上刻度线间的距离是均匀的。量杯的内径粗细不均匀,且上粗下细,所以,杯身上刻度线越靠近杯口间距越小。

学生分组利用实验桌上的量筒进行观察:

(1)量筒上刻度的单位;量筒的最大刻度是多少?它的每一小格代表多少?(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说明ml是毫升,1毫升=1厘米3)

(2)向量筒中倒入一定量的清水(不超过最大刻度),观察水面是凹形的还是凸形的。(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明确指出:量筒中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且视线要与液面相平。

板书:使用:

(1)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以凹形底部为准。

(2)读数时,视线应与液面相平。

教师利用投影片,让学生进行读数练习。

板书: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可以用量筒来测量。

学生看书p83的图7—7。要让学生说出图中vl,v2,v各是谁的体积。

板书:2、学生实验,测石块的密度和盐水的密度。

实验前,教师应强调三点:

(1)实验要按书中设计的步骤进行。

(2)使用天平前应先对天平进行调节。

(3)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1和表2中。

学生分组实验。

教师巡视、检查并指导学生实验、重点检查以下几方面;

(1)能否正确地,规范地使用托盘天平。

(2)能否正确地使用量筒。注意纠正读值时的错误。

(3)能否正确地选择数据表中的数值,计算出石块的密度和盐水的密度。

学生实验完毕,请实验做得较好的两个组汇报实验数据。教师将数据填入黑板上事先画好的表播内。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讨论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密度是属于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它与物质种类有关。同一种物质密度是相同的。

(2)某位同学想出了测盐水密度的另一种方法:先用量筒测出一定体积的盐水、再将盐水倒入烧杯中称出其质量,最后就可以算出盐水的密度。请你从实验时所用器材的多少及实验误差大小这两个方面,将这位同学的做法与我们实验的做法进行对比,看看我们的做法有何优点?(可少用一个烧杯,误差小)

(3)讨论书中p83想想议议中的问题。

课学小结:

自制一个量筒,制作方法见书p88。

密度教学设计一等奖篇五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2.学会用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体积。

3.学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2.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对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过程中,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量筒、小石块、盐水等。

三、教学过程